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近代文学四大期刊

中国近代文学四大期刊

发布时间:

中国近代文学四大期刊

《人民文学》、《译林》、《小说月报》等

呵呵,是想学客观的还是修改版的?

[收获],[当代],[十月]和[花城]文学研究会,创造社,新月社,语丝社京派文学: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又被称为“自由主义作家群”。海派文学:广义上指所有活跃在上海的作家派别,包括左翼文学、新感觉派文学、鸳鸯蝴蝶派;狭义的话,就只指鸳鸯蝴蝶派 。

文学类核心期刊如下1 文学评论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2 文艺争鸣 吉林省文学艺术联合会 3 中国比较文学 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比较文学学会 4 文学遗产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5 当代作家评论 辽宁省作家协会 6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北京现代文学馆 7 新文学史料 人民文学出版社 8 红楼梦学刊 中国艺术研究院 9 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文艺理论学会,华东师范大学 10 民族文学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 11 明清小说研究 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12 鲁迅研究月刊 北京鲁迅博物馆鲁迅研究室 13 文学自由谈 天津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

近代中国期刊

1、时期:鸦片战争前①中国第一份近代化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传》由英国传教士威廉米怜于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正式创办。其根本要务是阐发基督教教义。②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份外文报刊:《密封华报》由当时葡萄牙执政党在澳门创建③中国第一份英文报刊:《广州记录报》,由英国商人马地臣出资创办,是一张商业报,但也广泛刊登时事新闻和评论④《东西洋考每月统计传记》:中国境内出版时间最长的报刊。总结:这些报刊的共同点:阐发教义、宣传西方文化2、第一次鸦片战争时期:(香港)背景: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割香港岛给英国外文报:《香港钞报》第一份香港出版的英文报刊《德臣报》香港史上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报纸中文报:《遐迩贯珍》香港最早的中文报刊中文商业报:《香港船头货价纸》我国历史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纸,最早的经济类报纸和最早的以单页形式两面印刷的中文报纸。3、第二次鸦片战争时期:(上海)背景:第二次鸦片战争后,中国被迫同英法签订《天津条约》,上海被迫开放为通商口岸外文报:《华北捷报》上海第一份英文报纸《字林西报》近代中国历史最长、影响最大的英文报纸中文报:《六合丛谈》上海第一份中文报,不仅是宗教性质,而是一份综合性的新闻性期刊《万国公报》上海最有影响的中文宗教性报刊,内容以时政为主,对中国时政的评论尤为加强,极力宣传英美等国的通商、传教活动,有利于中国中文商业报:《上海新报》上海最早的商业性报纸,由华北捷报馆创办,字林洋行出版《申报》1872年,由英商安纳斯托美查在上海创办。在新闻业务上,将新闻报道工作放在首位,真实性、时效性都很强。《申报》的发展标志着我国中文商业性报纸已经成熟《新闻报》1893年在上海创办(华北捷报馆创办)总结:在华外报的历史作用:1、外人在华办报的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殖民主义文化侵略活动2、在华外报客观上促进了中西文化交流3、在华外报的办报经验为中国民族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1、维新运动之前:(按照政治派系分类)①地主阶级抵抗派:林则徐:《澳门新闻纸》内部抄传的新闻资料,它具有新闻传播的性质,但更多的是一种新闻传播的载体,是我国最早的“译报”。魏源:根据林则徐的资料整理成《海国图志》,这是我国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②农民阶级:太平天国运动:洪仁玕《资政新篇》③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王韬:第一位职业报人、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思想家,被誉为“中国新闻报纸之父”,在香港创办《循环日报》(我国第一份政论性报纸,开创中国近代报刊的政论性文体)其作品被收录在《弢园文录外编》郑观应:编纂专著《盛世危言》④其他:(按照地域分类)内陆:中国人在国内创办的第一份报纸是1873年8月8日艾小梅在汉口创办的《昭文新报》沿海:容闳在上海创办《汇报》(国人在上海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另一份报纸为《新报》广州国人创办的报纸有《述报》、《广报》、《岭南日报》总结:1、第一批国人办报的特点:①在办报主题方面,创办者的身份比较复杂②在办报性质方面,除个别报纸外,这些报刊一半时私营性质的③在报纸内容方面,这些报刊都是洋务运动的支持着和宣传者④在政治立场方面,这些报刊都表现出了鲜明的反侵略爱过思想⑤在业务工作方面,这些报刊在形式上大多参照了外国人在当地出版的中文报纸的模式⑥在报业环境方面,这些报纸的处境十分困难维新运动与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背景: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战败。清政府被迫签订中日《马关条约》,与此同时在国内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维新变法运动。1、康梁北京:1895年8月17日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我国资产阶级维新派创办的第一份报报刊,强学会机关报)《万国公报》所刊内容以讲论洋务为主。同一个月,康梁在北京又成立了强学会。1895年12月16日,《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背景:维新派的政治主张引起了京城封建顽固势力的恐慌,《中外纪闻》、强学会被查封。康梁只得南下宣传维新变法的政治新主张。上海:1896年1月12日,康有为在上海创立《强学报》(上海强学会机关报),并在一月份成立的强学会。1896年8月9日,梁启超在上海创办《时务报》2、维新派其他主要报刊:(按照地域分类)①华南地区:《知新报》,康有为在澳门创办②华中地区:《湘学新报》和《湘报》(唐才常和谭嗣同创办)③华北地区:《国闻报》,严复在天津创办总结:1、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的特点:①报刊数量多②办报地区广。维新运功期间,国人办报遍布全国各地③报刊种类多。除了以政论为主的综合性报刊得到迅速发展外,还出现了专业性报刊、纯商业性报刊、文艺娱乐性报刊以及以青年、妇女、儿童为象征对象的报刊、图画报刊、白话报刊2、第一次国人办报高潮的主流:①其主流形态始终是维新派主办的以宣传变法维新为主旨的政论性报刊②从办报方式来看,维新派从“开民智”、“育人才”的总体思想出发,把办报、办学会、办学堂紧密结合起来,形成“三位一体”的组织形式3、近代新闻立法的有力尝试:康有为等改良主义思想家以言论自由为本的近代新闻法律制度的要求,解开了中国近代新闻法制建设的第一页①冲破“言禁”和“报禁”,争取言论出版的自由(关键一步)②维新变法后,光绪帝发布多道上谕,进一步扶植、鼓励官绅士民创办近代报刊;对书籍实行免税、加快中国民族报业优惠发展的政策4、维新派办报在新闻业务上的特点:①开创了新的报刊政论文体。(“报刊文体”是指出现于报刊之上,不同于盛行一时的桐城派古文的一种比较通俗浅近的文体。这种文体首先出现在王韬的《循环日报》,“报章文体”以梁启超运用的最好,其在发表在《时务报》上被称之为“时务文体”,发表在《新民丛报》被称之为“时务文体”,其特点是:半白半文,平易畅达,笔锋常带感情,有时还夹以口语和外来语)②新闻报道中夹带评论。(实际是报刊政论文章的一种补充)③编辑工作有所改进。(板式、文章内容、标题都有所改进)④重视新闻的采访工作。(出现了一些时效性、具体生动的新闻报道)⑤运用新闻图片配合新闻报道。(国人近代报刊最早编发新闻图片i1884年创刊的《述报》。)5、维新派办报在中国新闻史上的作用与贡献:①向读者进行了资产阶级思想的启蒙教育。(提倡资产阶级新文化,鼓吹革命,颂扬自由、平等、天赋人权等思想,介绍进化论学说,对陈腐的封建思想文化进行批判)②向读者进行了民族主义和爱国主义的教育。(维新派的报刊宣传始终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热情,其表现为明确的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③维新派的办刊宣传活动有力的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成了变法的实现④冲破了封建统治者对报刊出版的限禁⑤开政治家办报的先河,提高了报人、报业的社会地位⑥推动了民族近代新闻事业的发展

1815年8月5日(嘉庆二十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考》(Chinese Monthly Magazine),这份月刊以介绍基督教的教义和宣扬基督教为目的,当然其中也有少量的介绍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它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它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在中文报刊史上它的出现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而且它的地位也是非常之高的。在《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出版后的几十年间,中国人也开始了自办报刊,但国人办的报刊却一直未曾出现在国人的眼前,相反在华外报一直是中国报刊业的主角。自《察世俗》之后,像《天下新闻》、《万国公报》、《依湿杂说》、《各国消息》、《新闻报》等等的外报一直占据着中国报刊业的市场。作为早期的华文报刊,它们为后来中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范例,但庆幸的是它们并未影响到未来中国报刊业的走势。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外报中不乏好的期刊,比如众所周知的《申报》就是在华外报的杰出代表,由于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申报》被誉为中国现代报纸的开端和标志。

近代中国的报刊业发展始于十九世纪初,即清朝的嘉庆年间。你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近代中国的第一份中文报刊的创始人竟然是外国人。1815年8月5日(嘉庆二十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考》(Chinese Monthly Magazine),这份月刊以介绍基督教的教义和宣扬基督教为目的,当然其中也有少量的介绍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它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它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在中文报刊史上它的出现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而且它的地位也是非常之高的。在《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出版后的几十年间,中国人也开始了自办报刊,但国人办的报刊却一直未曾出现在国人的眼前,相反在华外报一直是中国报刊业的主角。自《察世俗》之后,像《天下新闻》、《万国公报》、《依湿杂说》、《各国消息》、《新闻报》等等的外报一直占据着中国报刊业的市场。作为早期的华文报刊,它们为后来中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范例,但庆幸的是它们并未影响到未来中国报刊业的走势。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外报中不乏好的期刊,比如众所周知的《申报》就是在华外报的杰出代表,由于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申报》被誉为中国现代报纸的开端和标志。至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直到19世纪60年代它们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最早的几份国人自办的报刊都出现在香港。要说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纸当属《中外新报》,它的前身是1857年11月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大约在1865年初改名为《中外新报》。作为国人创办的近代第一份报纸,《中外新报》算是发行比较长的报纸,直到1919年才停刊。在《中外新报》出版后的第七年,即1872年4月,香港又出现了一家华人主办的报纸----《华文日报》,这份由陈霭亭先生创办的报纸以向国人灌输世界新知识、让侨胞了解国内政俗为目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该报成为香港众所周知的大报。此后的1874年2月,王韬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该报以政论见长,十九世纪末,更形成了争论报刊主流。它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报纸,因而《循环日报》成为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出版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报纸之一。除香港外,国人在内地也创办了一批报纸,诸如广州的《羊城采新实录》(1872年创刊)、《西国近事汇编》(1873年创刊)、汉口的《昭文新报》(1873年创刊)、上海的《汇报》(1874年6月16日由容闳创办)、《述报》(1884年创刊)、《广报》(1886年创刊)等等的一系列报纸,其中的《西国近事汇编》是清末最早的官办近代报刊。在随后的维新运动中近代中国报刊创办更是达到了第一个高潮。由于报刊对于扩大维新变法的思想、推动改良运动的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在1894年至1898年间,在北京、天津、上海、长沙、香港等许多城市出现了百余种报刊,而属于改良派和支持改良运动的报纸就达70多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中外纪闻》、《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新报》《湘报》、《国闻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在维新运动之后的革命与运动中,也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报刊,这些报刊的出现极大的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增长了人们的见识,这也为之后各个革命的成功和抗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舆论基础。1900年到1910年间,《选报》、《外交报》、《东方杂志》、《时报》、《政论》等等的报刊层出不穷;1911年到1920年间,以《中华民国公报》《新青年》《晨报》《每周评论》《新潮》《银行周刊》等等报刊较为著名,影响较大;1920年到1930年间,《政治周报》《楚光日报》《热血日报》《汉口民国日报》《中央日报》《中国青年》《世界日报》等等报纸闻名遐迩。这一系列的报刊杂志,成为了中国近代舆论界的主力军,指引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到大革命时期,我国的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也基本定型,中国的新闻界的发展也逐渐步入了正轨。在后期的抗战中,我国舆论界的发展日臻完善并在鼓舞抗日将士的士气,促进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也为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新闻舆论界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此我国的新闻舆论的发展朝着实时、真实、准确的方向发展,而且慢慢的步入了世界报刊业的行列,让国人更好地了解世界,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让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融入到了世界这个大的交流圈,促进了我国的全面发展。求采纳,答案我私信发给你了

中国近代史期刊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申报》 介绍如下: 《申报》1872年4月30日由英国商人美查和伍华德、普来亚、麦基洛四人合资在上海创办。之所以取名为《申报》,是因为创办地上海简称为“申”,并且这一年又是干支纪年的“壬申”年,故而得名。创刊之初为双日刊,从第五号起改为日刊,每日出一大张,成为中国境内最早的近代日报。1884年,中法战争暴发后,该报因详细报道战况,销路大增。为了及时传播战争消息,该报当时还发行了中文报刊中最早的号外。1905年,篇幅扩充为正、副两张。编排上也进行了改革,每版分栏,新闻分类。1907年,文字又采用改良圈点法断句。 《申报》创刊后,与《上海新报》形成了激烈的竞争,结果是《申报》很快后来居上,成为上海首屈一指的大报。由于《申报》是外国人所办,不少民众称之为“洋报”。该报的言论倾向,总的来说是比较稳健甚至保守的。1907年,美查公司为了扩充其他业务,乃将报馆转让给买办席子佩。1912年,史量才盘进《申报》,业绩大有起色。到1919年,发行量由原来的7000份逐渐增加到30000份。此后该报在版面、内容上又不断改进,发行量也节节上升,1926年达到14余万份。以后十年间,《申报》的发行量一直稳定在15万份左右,最高年份曾超过20万份。在20年代,《申报》积累了丰厚的利润,实力超群,巩固了其作为全国性大报的地位。 《申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保存了我国近百年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要资料,被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对历史、文化、学术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宋应星的《天工开物》

如果你说的是报纸那就是《申报》介绍如下: 《申报》是我国最早的报纸之一,历史悠久,内容丰富。保存了我国近百年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工农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的重要资料,被称为近代史的百科全书,对历史、文化、学术研究有重要参考价值。 如果你说的是书籍那就是[天公开物]或者[农政全书]了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就其主流和本质来说,是中国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和人民群众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英勇奋斗、艰苦探索的历史;尤其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伟大艰苦的斗争,经过新民主主义革命,赢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历史;经过社会主义革命、建设和改革,把一个极度贫弱的中国逐步变成一个初步繁荣昌盛、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新中国的历史。 近代,西方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不仅从军事、经济对中国进行侵略,还从政治文化加以侵略控制,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民不聊生,经济凋敝,一片国将不国的惨状。压迫侵略,必然导致反抗,中国人民积极开展了各中形式的反抗斗争。 三元里人民的抗英斗争,台湾高山族人民的英勇抵抗等,无不体现了在民族存亡的危机关头,中国人民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尤其是太平天国起义,极大地打击了清王朝的封建统治,使得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受到了极大的冲击,加速了清王朝的灭亡。同时它提出了均分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一定的先进性。更重要的是在太平天国并不承认清政府签订的丧权辱国的卖国条约,在面对列强的侵略与压迫时,并没有采取像清政府一样懦弱的外交政策,而是积极同外国侵略者展开了斗争,并取得了巨大的胜利,这是极其鼓舞人心的。虽然太平天国由于内部的种种原因失败了,但它却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推动作用,它是中国农民起义战争史的最高峰,它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曾经在一定程度上代表广大农民群众的利益。 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了巨大的灾难。但是,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以及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失败从反面教育了中国人民,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人民的思考、探索和奋起。鸦片战争以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睁眼看世界了;他们翻译外国书籍,学习西方先进的现代科学知识,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的现代化。 甲午中日战争以后,中国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开始有了较为强烈的民族危机感。于是出现了早期的维新思想,出现了一大批以救亡图存和振兴中华为己任的仁人志士。甲午战争以后的戊戌维新、辛亥革命,都是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下发生的。这些斗争和探索,使中华民族燃烧起了新的希望,标志着中华民族的进一步觉醒。 五四运动是在新的社会力量成长壮大的基础上,在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潮流的思想基础之上发生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这次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是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群众运动,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它标志着工人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了历史的舞台。从此中国革命真正找到了它所必须依赖的力量基础,五四运动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在“五四”以后,中国产生了完全崭新的文化生力军,即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共产主义的文化思想,即共产主义的宇宙观和社会革命论。五四运动发生在一九一九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和劳动运动的真正开始是在一九二一年,均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十月革命之后,即民族问题和殖民地革命运动在世界范围内改变了过去面貌之时,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以及其在世界历史中的的地位都是十分明显的。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是被历史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典范。取得了巨大的胜利! 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中占有中要的地位,是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在残酷的战争中,全国各族人民紧紧团结在一起,战胜一切艰难困苦,中华民族形成了广泛的统一战线,显示了空前的大团结,形成了真正意义上的全民族抗战。没有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就没有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团结奋进的精神动力。抗日战争大大丰富和升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中华民族精神,这正是抗日战争得以坚持和胜利的重要思想保证。同时使中国人民认识到提高综合国力是中华民族屹立于民族之林的根本保证。一个国家只有首先自强,才能在世界上自立。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人民热爱和平,反对侵略战争,同时又不惧怕战争的可贵品质,中国人民进行反侵略战争,是为了捍卫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权利,是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和人类和平进步事业的重大贡献。 通过艰苦卓绝的奋斗和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最终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为祖国的繁荣打下了坚定的基石。同时积极开展了各领域的改革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国民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无不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尤其是近代以来,科技文化事业飞速发展,值得一提的是航天领域的重大突破——神州系列成功升空,嫦娥一号的成功发射——圆了华夏民族几千年来的飞天梦。看着一个个举世瞩目的成就,国人无不倍感自豪与骄傲。我们的国家强大了,我们的经济繁荣了,我们不会在屈于强权,不会再忍受屈辱,我们以我们的祖国为荣。 当然,放眼今朝,停滞不前便是落后,因此,我们更应发扬艰苦奋斗的作风,努力不懈,使我国保持飞速发展。尤其作为年轻一代,作为大学生,我们更应使强国富民为己任,认清我们在新时期的责任和使命对于我们每一个大学生都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因为,我们的民族正在腾飞!

豆腐控制技能留不住帮不了你吃醋vv估计

有人说,辛亥革命成功了;也有人说,辛亥革命失败了。但我认为辛亥革命又成功,又没有成功,是1/2成功,1/2 的失败。 首先,辛亥革命是成功的革命。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中国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更具有完全意义的民主革命,中国人民“为了建立一个独立的民主主义的社会”,在比较更完全的意义上开始了这场革命。 由于资产阶级和同盟会的组织和领导,提出了比较完整的革命纲领,在广大工农和其他劳动群众多种方式反抗斗争所汇成的革命怒潮中,赶跑了狗皇帝,推翻了清王朝的二百六十多年的专制统治,从而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个共和国产生了一部《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宪法性质的文献。虽然这部文献不久被北洋军阀废弃,但经过这次革命,民主共和国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在政治上打击了封建势力,民主主义思想潮流已不可抗拒,正因为这样,辛亥革命后,袁世凯洪宪帝制,张勋的复辟帝制,都是昙花一现,最终都以失败而告终,辛亥革命也为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作了思想准备。 辛亥革命也给帝国主义沉重的一击,虽然资产阶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政治纲领,但正如毛泽东所说:“辛亥革命是革帝国主义的命,中国人所以要革清朝的命,是因为清朝是帝国主义的走狗”。所以列宁把辛亥革命视为“亚洲的觉醒”,但帝国主义利用反动的清政府统治来打破中国人民的美梦。自清政府垮台后,帝国主义妄图扶植新走狗,但这些“新走狗”都是短命,一个接一个被中国人民打倒在地,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中外反动势力对中国人民的压迫。 再深透点讲,辛亥革命实际上也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虽然革命失败了,但它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国成立后,国内实业团体纷纷成立,开设工厂、设银行都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里有了显著的增大,无产阶级队伍也日益壮大。 辛亥革命还打落了亚洲第一个皇冠,具有国际意义。辛亥革命沉重了打击了帝国主义,推翻二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对于世界人民,特别是东方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运动,是个巨大的鼓舞。在中国革命影响下,如一九一三年荷属爪哇以及其他殖民地,都广泛掀起民主革命运动。中国人民的革命将给亚洲带来解放,使欧洲资产阶级统治遭到破坏。 总之,辛亥革命的伟大功绩为中国的发展趋势,铺开了一条金色的道路。 但辛亥革命成功得仓促,到手的乃是不彻底的胜利。 孙中山的三民主义只完成了第一项——民族主义,其他民权、民生长期挂着欠账。而且就民族主义一项来说,完成的也仅仅是“驱除鞑虏”,各个帝国主义势力原封不动地保存。袁世凯上台后,中国在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下,三民主义成了纸面上的东西,他们挂羊头卖狗肉,虽有民国之名而无民国之实。就这一点来看,辛亥革命的成功虽然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但却是煮了一锅夹生饭。 辛亥革命果实最终被袁世凯窃取,中国反帝反封建任务并没有完成,所以它又是失败了。 领导这次革命资产阶级政党—同盟会缺乏明确反帝纲领和具体行动,由于资产阶级历史的局限性,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帝国主义的本质的认识不清楚。从同盟会到南京临时政府,他们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他们认为建立资产阶级国家,西方是会赞成的,孙中山不仅没有辨明对帝国主义的所谓“中立”的伪装,反而在《告各友邦书》中以承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权益为代价,和帝国主义维持友好关系。资产阶级的如此妥协,革命实难继续下去。 资产阶级把革命目标只限于反对清朝皇帝,他们认为“清帝退位”就是专制已除,革命就大功告成了,正因为如此,这恰恰给了那些擅于投机取巧的立宪派和旧官僚以可乘之机,后来袁世凯以清帝退位为交换条件窃取政权,破坏革命,革命派不仅没能识破袁世凯的反革命两面手法,相反竟把袁世凯作为同盟者,这就说明革命派对反对封建主义是不彻底性。 辛亥革命的领导者未能发动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农民群众参加斗争。在同盟会的纲领中,虽然提出“平均地权”口号,但实际上并没有被全体革命党人所接受,也没能找到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因而也未能实行“平均地权”,从而失去动员农民群众的作用,既然革命党失掉农民的支持,就把注意力转到新军和会党。正是由于脱离人民群众,革命力量才是显得十分弱小,毛泽东曾指出:“国民革命需要一个大的农村变动,辛亥革命没有这个变动,所以失败了,因而在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勾结下,革命遭到失败是在所难免的。 革命党人没有建立和掌握一支有组织的革命武装,同盟会发动新军和会党举行起义,这两者毕竟不是革命党人自己建立的武装,况且新军、会党成员复杂,他们中大多数人接受立宪派和旧官僚,因此,在旧势力煽动下往往会变成破坏革命的力量,革命党人缺乏有力的武装队伍,很难应付反动势力的反扑。 中国同盟会也没有建立一条正确的组织路线,因而在组织上是不巩固的,同盟会内部复杂,政治信仰不一致,思想上也存在着严重的分歧,所以始终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领导核心,这样一个思想上缺乏信仰,组织上松懈无力,内部矛盾重重的政党。 总而言之,革命中出现了许多的问题,这充分地暴露出了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当然,也有许多问题是在当时客观环境下必然会出现的,如封建阶级和外国势力的联合破坏,迫使革命党人将国民政府拱手让给袁世凯;当时农民受封建残余思想很深,不可能迅速接受革命思想;革命党难有建立和掌握一支军队的经济、政治和群众基础等。 革命也是在与时俱进的。辛亥革命最大的功绩应是它对后来历次革命的影响,它的成功同时也是失败的种种原因一直为后来的革命者所借鉴。大胆地说,正是有了辛亥革命开历史之先河,才会有新中国的建立,民主革命的胜利。 所以说,从它本身而言,是成功一半,失败一半。但从它对后来中国革命的指导和影响来看,是值得我们赞扬的,而不是像很多人所说的那样是失败的、不成功的。因此,我认为,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革命的奠基石,它说明了只要不断地革命下去,胜利终有一天会来临! 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 首先,辛亥革命给封建专制制度以致命的一击。它推翻了统治中国二百六十多年的清王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辛亥革命使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共和的权利,从此,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在以后的历史进程中,无论谁想做皇帝,无论谁想复辟帝制,都在人民的反对下迅速垮台。 其次,辛亥革命推翻了“洋人的朝廷”也就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侵略势力。辛亥革命以后,帝国主义不得不一再更换他们的在华代理人,但再也找不到能够控制全局的统治工具,再也无力在中国建立比较稳定的统治秩序。 第三,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民国建立以后,国内实业集团纷纷成立,开工厂、设银行成为风气。民族资本主义的经济力量在短短的几年内就有了显著的增长,无产阶级队伍也迅速壮大起来。 第四,辛亥革命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特别是对越南、印度尼西亚等国的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起了推动作用。这一时期,亚洲出现了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潮。 资产阶级革命或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很难说有完全彻底的。所谓彻底,只能说是基本彻底。自沉阶级革命成功的结果足以资本主义制度代替封建制度,即以新的剥削制度代替旧的剥削制度,而剥削制度的更替,并不需要新旧完全彻底决裂,他们可以在很多方面妥协、融合、并存。许多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至今尚保存君主制和贵族头衔,此即革命不彻底的明显例子。 辛亥革命作为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虽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根本任务,其成就远逊于西欧、北美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在彻底铲除封建帝制这一点上,远胜于包括法国在内的欧洲各国。辛亥革命一声炮响,不仅赶跑了清朝皇帝,还是中国绵延两千余年的封建帝制从此永绝。从民元到民六,其间虽经袁世凯帝制自为、张勋复辟,但只不过是两场短暂的闹剧,并没有使民国中断,更没有像法兰西那样出现两次帝国、三次共和国的波折。所以说,辛亥革命在一定程度上是成功的。

中国近代期刊汇刊

中国早在唐朝就开始有报纸,当时称为“进奏院状报”、“报状”、“邸报”或“杂报”,是一种由官府发行的公报。北宋起,民间开始有报纸,称为“小报”或“新闻”,但受到当时官府的查禁。明朝中叶以后,北京、南京等地获准成立民办报房,选录内阁发布的官文报,印刷成册,公开出版,称为“京报”。这些报纸除照录上谕、奏折、皇帝起居及官吏任免奖惩消息外,没有自己采写的新闻,没有评论、广告及其他副刊文字,不同于近代的报刊。中国近代形式的报刊诞生于鸦片战争前夕。到1911年止,共出版约五百种报刊,出版地点遍及全国各地。外国人创办的近代报纸最先用中文出版的近代报纸和最先在中国境内出版的近代报纸,都是外国人首先办起来的。19世纪,外国人在中国一共出版了一百多种中外文报刊,占当时中国报刊总数的一半以上。外国人创办的第一份中文报纸,是1815年8月5日在马六甲创刊的《察世俗每月统记传》,创办人是英国伦敦布道会传教士马礼逊(1782~1834)和米怜(1785~1822),月出一册,一些外国人相继在中国办报。1827年创办了《广州纪录报》,1833年创办了《东西洋考每月统记传》。前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英文报纸,后者是中国境内的第一份中文报纸,均在广州出版。其主编人德国传教士郭士立(1803~1851)、美国传教士裨治文(1801~1861)等,都是当时著名的“中国通”。

《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1905年11月创刊于东京,是一个大型月刊,革命派在海外的主要宣传阵地,创办于辛亥革命时期。前身为宋教仁在东京创办的《二十世纪支那》,因第二期因载《日本政客之经营中国谈》等文,尚未发行即遭日本政府没收,杂志被查封。同盟会成立后,将其改为《民报》作为会刊。孙中山为其撰写发刊词,提出了“三民主义”,即“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该报的创办及其宣传壮大了革命派的声势,也壮大了同盟会的队伍,成为进步舆论的中心,但是其宣传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过分强调了排满而陷入了狭隘的民族主义,后期该报大谈佛法,进步性锐减。该报最高发行量达到7万份,第6至24期由章太炎主编。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

近代中国的报刊业发展始于十九世纪初,即清朝的嘉庆年间。你无论如何也想不到近代中国的第一份中文报刊的创始人竟然是外国人。1815年8月5日(嘉庆二十年)英国传教士马礼逊在马六甲创办了第一份中文报刊《察世俗每月统计考》(Chinese Monthly Magazine),这份月刊以介绍基督教的教义和宣扬基督教为目的,当然其中也有少量的介绍历史、自然科学等方面的内容。它是近代以来以中国人为对象的第一份中文期刊,它揭开了中国期刊史的序幕,在中文报刊史上它的出现具有非同凡响的意义,而且它的地位也是非常之高的。在《察世俗每月统计考》出版后的几十年间,中国人也开始了自办报刊,但国人办的报刊却一直未曾出现在国人的眼前,相反在华外报一直是中国报刊业的主角。自《察世俗》之后,像《天下新闻》、《万国公报》、《依湿杂说》、《各国消息》、《新闻报》等等的外报一直占据着中国报刊业的市场。作为早期的华文报刊,它们为后来中国人自办报刊提供了范例,但庆幸的是它们并未影响到未来中国报刊业的走势。当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些外报中不乏好的期刊,比如众所周知的《申报》就是在华外报的杰出代表,由于其广泛的社会影响力,《申报》被誉为中国现代报纸的开端和标志。至于中国人自己创办的报刊,直到19世纪60年代它们才开始出现在人们的视野。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最早的几份国人自办的报刊都出现在香港。要说中国人最早创办的报纸当属《中外新报》,它的前身是1857年11月创办的《香港船头货价纸》,大约在1865年初改名为《中外新报》。作为国人创办的近代第一份报纸,《中外新报》算是发行比较长的报纸,直到1919年才停刊。在《中外新报》出版后的第七年,即1872年4月,香港又出现了一家华人主办的报纸----《华文日报》,这份由陈霭亭先生创办的报纸以向国人灌输世界新知识、让侨胞了解国内政俗为目的。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该报成为香港众所周知的大报。此后的1874年2月,王韬在香港创办了《循环日报》,该报以政论见长,十九世纪末,更形成了争论报刊主流。它是中国报刊史上第一份以政论为主的报纸,同时也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份宣传资产阶级政治思想的报纸,因而《循环日报》成为中国近代报刊史上出版时间较长影响较大的报纸之一。除香港外,国人在内地也创办了一批报纸,诸如广州的《羊城采新实录》(1872年创刊)、《西国近事汇编》(1873年创刊)、汉口的《昭文新报》(1873年创刊)、上海的《汇报》(1874年6月16日由容闳创办)、《述报》(1884年创刊)、《广报》(1886年创刊)等等的一系列报纸,其中的《西国近事汇编》是清末最早的官办近代报刊。在随后的维新运动中近代中国报刊创办更是达到了第一个高潮。由于报刊对于扩大维新变法的思想、推动改良运动的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在1894年至1898年间,在北京、天津、上海、长沙、香港等许多城市出现了百余种报刊,而属于改良派和支持改良运动的报纸就达70多种。其中比较著名的有《中外纪闻》、《时务报》、《知新报》、《湘学新报》《湘报》、《国闻报》《清议报》《新民丛报》等。在维新运动之后的革命与运动中,也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报刊,这些报刊的出现极大的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增长了人们的见识,这也为之后各个革命的成功和抗战的胜利打下了坚实舆论基础。1900年到1910年间,《选报》、《外交报》、《东方杂志》、《时报》、《政论》等等的报刊层出不穷;1911年到1920年间,以《中华民国公报》《新青年》《晨报》《每周评论》《新潮》《银行周刊》等等报刊较为著名,影响较大;1920年到1930年间,《政治周报》《楚光日报》《热血日报》《汉口民国日报》《中央日报》《中国青年》《世界日报》等等报纸闻名遐迩。这一系列的报刊杂志,成为了中国近代舆论界的主力军,指引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到大革命时期,我国的近代报刊业的发展也基本定型,中国的新闻界的发展也逐渐步入了正轨。在后期的抗战中,我国舆论界的发展日臻完善并在鼓舞抗日将士的士气,促进抗日统一战线的形成方面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也为新中国成立之后,我国的新闻舆论界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从此我国的新闻舆论的发展朝着实时、真实、准确的方向发展,而且慢慢的步入了世界报刊业的行列,让国人更好地了解世界,也让世界更加了解中国,让中国与世界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融入到了世界这个大的交流圈,促进了我国的全面发展。求采纳,答案我私信发给你了

  • 索引序列
  • 中国近代文学四大期刊
  • 近代中国期刊
  • 中国近代史期刊
  • 大学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 中国近代期刊汇刊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