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官网入口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官网入口

发布时间: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官网入口

一、历史沿革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78年,前身为宜春师专萍乡大专班。1982年8月,萍乡市人民政府决定学校定名为萍乡市教师进修学院。1982年11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萍乡教育学院,主要承担培养全市中学师资、培训在职教师等任务。1993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萍乡教育学院升格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二、基本情况  学校位于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萍乡安源,现有校园面积1008亩,发展规划用地1502亩。  学校现设置11个系(中心),开设41个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人,成人(夜大学)学员307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66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13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专任教师209人(含09年上半年毕业硕士1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专任教师中有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骨干教师12人,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校级学科带头人17人,拥有商务英语和教育心理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4537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445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460万元。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学校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144个。  学校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图书86万册,电子图书15万册。  三、办学成就  学校坚持“强基扩规、人才强校、立德树人、科学发展”的办学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基础,调整完善专业设置,重点建设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学校现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学教育和商务英语3个省级特色专业;有应用电子技术、材料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体育教育、商务英语、语文教育、文秘等7个省级示范专业;有应用电子技术、材料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体育教育、商务英语、语文教育、文秘、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子商务、经济管理、数学教育等11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学校十分重视课程体系的建设,形成了以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为主、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为辅的课程体系。现有教育学、英语精读、心理学、数据库原理、现代企业管理等5门省级优质课程,有高等数学等22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各类专业知识与制作大赛,所获奖项与层次,均居全省专科学校之首。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组建了学术委员会、高教研究与评估所;成立了“安源工运研究所”、“文廷式研究所”、“地方文化研究所”、“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教育教学研究会”等多个研究机构;办有学术刊物《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近五年来,立项科研项目16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以上17项,市厅级以上91项;公开发表论文1200篇,三大索引(SCI、EI、ISTP)收录27篇,核心期刊217篇;出版著作(含主编、参编教材)86部。  学校还与湖南师大、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联办了硕士学位研究生班;与湖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联办了远程本科教育;与本省的本科院校联办函授、自考本科教育。2009年元月,美国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科尔曼先生率团来访,启动了两校间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校以来,学校已为萍乡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4万余各类人才,学校的毕业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强化技能训练,取得很好的效果。  学校先后通过了全省高校校风建设十年总结大检查、党建工作评估、基础实验室评估、学生宿舍评估等,荣获“全省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科技部全国“十佳优秀培训基地”、“江西省高校校风建设文明单位”、“江西省高校绿化先进单位”、“江西省普通高校先进教务处”、“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1、史际春、冯辉:《论错法如何纠正》,《新视野》2010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0年第11期论点摘编。2、史际春、冯辉:《“问责制”研究——兼论问责制在中国经济法中的地位》,《政治与法律》2009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9年第4期全文转载。3、冯辉:《“经济安全问题”的语境论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4、冯辉:《政府强制拆迁应遵循公权与私权的对立统一》,《北京房地产》2009年第2期。5、史际春、冯辉:《改革开放30年:应运而生的中国经济法》,《朝阳法律评论》第一卷,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年版。6、冯辉:《制度、制度竞争与中国经济法的发展——纪念中国经济法三十年》,《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9年第3期全文转载。7、冯辉:《中国经济行政法的语境透视与变异解读》,《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8、史际春、肖竹、冯辉:《公司社会责任:法律义务、道德责任及其他》,《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9、冯辉:《论经济法在恢复和振兴灾区经济中的功能》,《理论界》2008年第11期。10、冯辉:《论企业的公平借贷权》,《月旦财经法杂志》2008年第13期。11、冯辉:《“后税费时代”农村公共物品难题的法经济学与法社会学分析》,《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2期。12、冯辉:《论民族性格对法律移植的影响——理论与模型》,《西藏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6期。13、史际春、冯辉:《论物权关系的法律调整——以经济法与民商法的功能协调为中心》,《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9期。14、史际春、冯辉:《经济法与经济法治》,《西部法学评论》2008年第6期。15、史际春、张扬、冯辉:《论和谐社会语境下的地方经济法治》,《法学家》2007年第5期。16、周万春、冯辉:《论信贷公平的实现障碍及其法律对策》,《云梦学刊》2007年第5期。17、刘士平、冯辉:《试论当前行政法制度的变迁——从两起个案谈起》,《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18、刘定华、冯辉:《论信贷公平》,高晋康、谈李荣主编:《开放条件下的中国金融法制建设》,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19、冯辉、赵迅:《试论当前国内企业应对知识产权纠纷的策略?缺陷、成因与弥补》,《怀化学院学报》2006年第12期。20、骆悟捷、冯辉:《论烟草专卖行业限制竞争行为的法律规制》,《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年第1期。21、蒋悟真、冯辉:《经济法责任研究的逻辑起点与理论框架论略》,《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5年第2期全文转载。22、刘士平、冯辉:《农业产业化中的纠纷及其法律对策》,《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1期。23、冯辉:《论国际法的理念》,《比较法在中国》,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24、刘士平、冯辉:《关于“教委指定行为”的法律思考》,《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

萍乡学院代码是10895。萍乡学院(Pingxiang University)坐落于江西省萍乡市,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萍乡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学校办学始于1941年创办的省立萍乡师范学校,1949年更名为萍乡师范学校,1982年成立萍乡教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升格为萍乡学院。201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截至2020年11月,学校占地面积1200亩,校舍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馆藏纸质图书22万册,电子图书150余万册;现有普通全日制在校生11708人,其中本科生9963人。学校现有教职员工852人,其中博士57人,正高职称59人,副高职称168人。开设12个二级学院,本科专业30个。历史沿革1941年,省立萍乡简易师范学校创建。1949年,更名为萍乡师范学校。1958年,开办师专班。1978年,开办大专班。1982年8月,萍乡简易师范学校与原萍乡师范学校分开办学,更名为萍乡市教师进修学院,并迁到现校址办学。同年11月22日,更名为萍乡教育学院,学校由此将每年的11月22日定为校庆日。1985年,萍乡市职工大学并入,使学校从单一的师范教育向多学科教育发展。1993年4月1日,经教育部批准萍乡教育学院更名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00年,萍乡市政府决定整合萍乡高、中等教育资源,以萍乡高专为基础,筹建一所本科院校。之后,萍乡师范学校、江西省文艺学校萍乡分校相继并入萍乡高专。2012年8月7日,学校顺利地通过了省高校设置评委会专家的评估同年8月31日,省政府正式将萍乡高专“建院升本”上报到教育部,同年年底,江西省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和国家高校设置评议委员会专家组赴萍乡高专考察评估。2013年3月,通过教育部评审,升格为萍乡学院。2015年,被列为江西省首批转型发展试点院校。2015年12月2日,被选为全国高校广播工作联谊会常务理事单位。201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办学条件开设专业截至2020年8月,学校设有12个二级学院,涉及工学、文学、理学、教育学、管理学、艺术学、法学、历史学等八个学科门类的29个本科专业。基本形成以文理学科为基础,工学为主干,各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专科专业39个。院系专业截至2019年5月,学校开设12个二级学院,学校现有本科专业29个、专科专业6个。师资力量截至2021年12月,学校有教职员工852人,其中博士60人,正高职称48人,副高职称148人。有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西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江西省主要学科学术和技术带头人、赣鄱英才“555”工程人选、“江西省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高校教学名师、“西部之光”学者、江西省“百人远航工程”等人才工程人选30余人。质量工程截至2017年5月,有省级特色专业6个,省级示范专业7个。在各专业建设中,有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2个,省级精品(优质)课程1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1门,教育部、财政部资助的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2个。省级特色专业:机械制造及自动化、英语教育、商务英语、数学教育、营销与策划、语文教育省级示范专业:应用电子技术、商务英语、工程造价、体育教育、语文教育、涉外文秘、营销与策划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商务英语、农村小学教师2+3定向招生定向培养模式创新试验区省级精品(优质)课程:市场营销学、现代企业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网站设计与制作、教育心理学、微生物学、古代汉语等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英语课程与教学论、英美概况等教育部、财政部资助的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英语教育、材料工程技术学生成绩学校学生在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大赛、“CCTV杯”全国英语演讲大赛、全国大学生文艺(书法)展演、江西省电子电脑大赛、江西省网页设计大赛、江西省大学生文艺演唱大赛、江西省运动会等比赛中多次获得佳绩。获得荣誉2013年,获得江西省文明单位。2013年,校团委被评为“全省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先进集体”。2014年,校团委获得全国无偿献血工作促进奖。2015年2月,获得中央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授予的“第四届全国文明单位”荣誉称号。科研机构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江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兴2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校级研究机构5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工业陶瓷重点实验室江西省研究基地:江西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高等学校平面设计与动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环保材料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校级研究机构:安源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矿山机械装备研究中心、电子商务研究中心、安源工人运动研究所、文廷式研究所、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科研成果截至2019年10月,学校举办了第三届“汉冶萍”国际学术研讨会、首届海峡两岸傩文化学术研讨会等20余次大型学术研讨会。升本以来,立项省级以上课题355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1项、国家社科基金1项、全国教育规划课题1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科项目2项、国家语委课题5项;编制行业标准6项;发表论文1570篇,其中SCI论文73篇,EI期刊论文21篇;编写教材、出版专著130部;获发明专利授权4项。馆藏资源据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5万册,电子图书25万册,年度报刊1477种,古藉线装156种,接受“中美友谊之桥”赠西文书5833册,与省内外兄弟院校交换学报206种。图书馆有自建特色数据库4个(杨岐禅宗文化信息资源库、文廷式特色专题文献数据库、萍乡傩文化数字资源库、萍乡学院人文库全文光盘数据库)。外购数据库8个(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视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银符考试模拟题库、世界美术数据库、网上报告厅视频数据库)。校徽标志以人字叠起的常青树为主题元素,线条舒展奔放,流畅潇洒,富有前进的动力和气势,象征学校飞速的发展步伐和广阔的发展前景,彰显学校新时期奋发进取,锐意创新的时代精神。以绿色为标准色的图案组合鲜艳醒目,和谐靓丽,大气稳重,富有鲜明的时代感和蓬勃发展的朝气。寓意着学校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四有新人为宗旨,为社会发展输出多层次人才的办学理念。呈向上箭头状,四层向上叠加代表学校本科办学层次和彰显学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文化传承”四大功能。突出学校立德树人、追求卓越、务实创新、科学发展的理念。精神文化校训厚德至善,励学笃行学校办学始于1941年创办的省立萍乡师范学校,1949年更名为萍乡师范学校,1982年成立萍乡教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升格为萍乡学院。2016年获得学士学位授予权。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官网

一、历史沿革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78年,前身为宜春师专萍乡大专班。1982年8月,萍乡市人民政府决定学校定名为萍乡市教师进修学院。1982年11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萍乡教育学院,主要承担培养全市中学师资、培训在职教师等任务。1993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萍乡教育学院升格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二、基本情况  学校位于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萍乡安源,现有校园面积1008亩,发展规划用地1502亩。  学校现设置11个系(中心),开设41个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人,成人(夜大学)学员307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66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13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专任教师209人(含09年上半年毕业硕士1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专任教师中有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骨干教师12人,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校级学科带头人17人,拥有商务英语和教育心理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4537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445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460万元。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学校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144个。  学校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图书86万册,电子图书15万册。  三、办学成就  学校坚持“强基扩规、人才强校、立德树人、科学发展”的办学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基础,调整完善专业设置,重点建设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学校现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学教育和商务英语3个省级特色专业;有应用电子技术、材料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体育教育、商务英语、语文教育、文秘等7个省级示范专业;有应用电子技术、材料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体育教育、商务英语、语文教育、文秘、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子商务、经济管理、数学教育等11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学校十分重视课程体系的建设,形成了以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为主、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为辅的课程体系。现有教育学、英语精读、心理学、数据库原理、现代企业管理等5门省级优质课程,有高等数学等22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各类专业知识与制作大赛,所获奖项与层次,均居全省专科学校之首。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组建了学术委员会、高教研究与评估所;成立了“安源工运研究所”、“文廷式研究所”、“地方文化研究所”、“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教育教学研究会”等多个研究机构;办有学术刊物《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近五年来,立项科研项目16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以上17项,市厅级以上91项;公开发表论文1200篇,三大索引(SCI、EI、ISTP)收录27篇,核心期刊217篇;出版著作(含主编、参编教材)86部。  学校还与湖南师大、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联办了硕士学位研究生班;与湖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联办了远程本科教育;与本省的本科院校联办函授、自考本科教育。2009年元月,美国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科尔曼先生率团来访,启动了两校间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校以来,学校已为萍乡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4万余各类人才,学校的毕业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强化技能训练,取得很好的效果。  学校先后通过了全省高校校风建设十年总结大检查、党建工作评估、基础实验室评估、学生宿舍评估等,荣获“全省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科技部全国“十佳优秀培训基地”、“江西省高校校风建设文明单位”、“江西省高校绿化先进单位”、“江西省普通高校先进教务处”、“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中国写作学史的几点补充看法  从写作学史的角度分析,应该是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的谢志礼教授,提出并创建了“智能型写作学理论体系”。  从写作学史的角度分析写作学理论流派的文章并不多见,记得内蒙古师范大学中文系的万奇先生,对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研究情况有过一篇分析文章(文章题目记不大清楚了,发表时间是1998年11月,刊物似乎是“文艺理论”?)  万奇先生在其文章中认为“20世纪中国写作理论经历了四个时期:世纪初:传统写作理论的集大成时期;20年代至40年代末:白话“文章作法”时期;50年代至70年代末:“写作知识”时期;80年代至2000年:现代写作学的勃兴时期。”  万奇先生的文章中对前三类写作学理论体系的分析,应该是较为中肯的,但是由于某种局限,一是没有涉及到“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二是对“现代写作学的勃兴时期”的分析于史实有出入。  在中国写作理论界,有传统写作学理论体系、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之分。传统写作学理论体系从时间分野上看,大约为1950-1979年,即如万奇先生所说的“写作知识时期”,其著作或教材的编撰体例一般为:上编是基础理论,如材料、主题、结构、表达方式;下编一般为各种文体,如消息、通讯、报告文学、散文、诗歌、小说等。代表人物是北京师大的刘锡庆先生。  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从时间分野上看,大约为1980-2000年,即如万奇先生所说的“现代写作学的勃兴时期”,其代表著作应该为为《现代写作学》,主编为华中师范大学朱伯石先生,此书1987年8月由《人民日报》出版社出版。  《现代写作学》的编撰人员主要为二十世纪80年代由教育部、中国写作学会、武汉大学三家合办的“写作助教班”学员,因为以后的若干年内,这些学员对于写作学理论研究中众多方面的深化、拓展,以至于被社会誉为“写作界的黄埔一期”,谢志礼教授就是第一期“写作助教班”学员之一。  至于万奇先生所说的南京大学裴显生先生的《写作学新稿》,最早的版本应该是江苏教育出版社的1987年版,出版时间可能不会早于《现代写作学》一书;武汉大学周姬昌先生的《写作学高级教程》,出版时间就更晚一点,第一版是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4月。  更主要的是从理论角度分析,《现代写作学》确实是开现代写作学理论研究的先河。  根据有二:  一、动议较早。据我所知,《现代写作学》一书的编撰动议是在1985年,诱因一是当时的“写作助教班”的开设,当然最主要的诱因是当年给“写作助教班”上“基础写作”的重庆师范学院(现为重庆师范大学)副教授董味甘先生,董先生把自己多年来在写作学理论研究中引入“三论”的心得、以及四川写作界(董先生当时为四川省写作学会会长)同仁的研究心得带进课堂,使得“写作助教班”的学员们大开眼界,才有了“写作助教班”的学员编撰《现代写作学》的构想。在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这样说,董味甘先生才是“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的先行者、大力倡导者。可惜许多人并不清楚这些史实,误认为是华中师范大学朱伯石先生,事实上朱伯石先生不过是“写作助教班”的学员编撰教材之后,出于某种考虑,请了一个名誉主编而已(当其时朱先生已经70有余,而且患有白内障,严重失明;这样说,似乎对朱伯石先生有点失敬,不过事实确实如此)。  二、教材内容真正体现了“现代写作学”的特点。  《现代写作学》的内容:一是借鉴、引入“三论”(信息论、系统论、控制论);二是引入“接受美学”的部分内容;三是把上述理论与传统写作学理论有机融合,从而形成一套崭新的写作学理论,当年一度被誉为“中国写作史上的一部里程碑式的著作”。  其编撰体例分为三编十三章,第一章为“序论”式的导言:写作与写作学;上编“客体论”(写作的外部研究)主要内容为:语言、文章、读者等方面的研究;中编“主体论”(写作的内部研究),主要内容为:感受、情感、思维、想象、构思计五章;下编为“总体论”(写作的综合研究),主要内容为:宏观决策、写作过程的动态考察、写作的基本规律、写作技法及其辩证艺术计四章。  之后,由当时的中国写作学会会长、“写作助教班”的创始人、武汉大学文学院写作学副教授周姬昌先生主编了《写作学高级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 1989年4月)。  《写作学高级教程》在理论方面又有所拓展,其主要内容分为:绪论、上编、下编。  上编为九章:规律论、作者论、感知论、运思论、技巧论、文采论、读者论、附一源流论。下编为文体写作,计13章,涉及多种文体,具体内容略。  2000年,由董小玉主编了“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现代写作教程》,理论方面又有所变化,但是基本属于“现代写作学”范畴;由于我个人见识有限,我认为如果说裴显生先生的著作中有“现代写作学”意味的,可能是其“新形态大学写作课程系列教材”。  传统写作学理论体系、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也可以包括裴显生先生主编的“新形态大学写作课程系列教材”存在的共性误区:1、局限于理论探究,缺乏鲜明的写作学学科特色,难以解决“究竟如何写作”的问题;2、未能深入分析作者应该具备的各种素养,尤其是作者应该具备的智力素养,所以说其理论是跛脚的;3’理论难以转化为学生的实际写作能力,可以说是这二种理论体系的致命伤。  正因为如此,早在二十世纪80年代,几乎与“现代写作学”理论同时,谢志礼教授就着眼于“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构建。  谢志礼教授创立“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诱因之一是敏锐地看到传统写作学理论体系、现代写作学理论体系存在的共性误区,诱因之二是钱学森院士“思维科学”(1984)理论的提出。  1987年,谢志礼教授发表第一篇关于写作学中引入思维科学理论的文章,题为《议论文三步九阶系列思维技巧》,是由当时的上海教育学院《中文自修》发表;1997年,谢志礼教授发表论文《冲破当前写作理论体系误区,实行新的目标重构》(《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7年第3期),明确提出建构“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观点;较为系统地形成“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是其1998年出版的《写作思维训练学》(语文出版社,1998),在这一著作“后记”中,谢志礼教授明确提出“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并以自己的理论体系、训练体系践行了自己的构想,而且获得专家、学者的好评;2000年8月,谢志礼教授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上海·21世纪中国写作学论坛”,提交了会议论文《写作学学科理论研究的定位问题初探》,再次重申建构“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问题;《应用写作》杂志于2000年12期、2001年1期,分上、下二篇全文发表了谢志礼教授的会议论文《写作学学科理论研究的定位问题初探》。  所以说,在国内是谢志礼教授第一个提出建构“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并且以自己的理论探讨、教学实践扎扎实实地真正建构起一套完整的“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  如果说谢志礼教授的《写作思维训练学》,是“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在议论性文体写作中的具体体现,那么谢志礼教授2005年出版的《高师写作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则是谢志礼教授结合高等师范院校的教学实际对“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具体阐述。  《高师写作学》的编撰体例分为四编:第一编“本体论”包括:序论、写作要素论、写作运动系统论、写作规律论计四章;第二编“主体智力素养论”包括:认识机制、情感机制、审美机制、思维机制、心理机制计五章;第三编“主体能力素养论”包括:观察与感受-主体能力素养的传统阐释(一)、艺术观察与艺术感受-主体能力素养的当代解构(一)、叙述与描写-主体能力素养的传统阐释(二)、客观写实型表达方式-主体能力素养的当代解构(二)、抒情与议论-主体能力素养的传统阐释(三)、主观写意型表达方式-主体能力素养的当代解构(三)、写作技法与技巧分析,计七章;第四编“文体论-写作教学论”,作为师范院校的教材,鉴于师范院校的特点,同样是一些常见文体的教学,这一编的特色也并不明显。  但是,如果从谢志礼教授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分析,《高师写作学》中的前三编可以说是谢志礼教授对“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全面分析,而《写作思维训练学》则是谢志礼教授“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在特定文体中的具体运用,这二本著作不仅充分说明谢志礼教授提出、建构起了中国写作史上的“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而且可以说这二本著作真正体现了“智能型写作理论体系”的价值所在。  有专家评论认为:“《写作思维训练学》(谢志礼、李德龙著,语文出版社1998年第1版)则是一本别具特色的B a型教材”、“ 最适合大学写作课教学”;作为大学写作学教材“《写作思维训练学》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典范”。  “B a型教材的各章节融入相关学科的高深理论,将使学生占据要津,高屋建瓴,胜任愉快地进行各种文体的写作。在这方面,《写作思维训练学》可说是一本上乘教材。书中的理论阐述,启人深思,催人创造。理论使人气象高旷,目光远大”。  《新论大学写作课的教学宗旨与教材采用》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3) 作者:东北财经大学 邵龙青 宋广法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江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兴2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校级研究机构5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工业陶瓷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研究基地:江西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 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高等学校平面设计与动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环保材料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校级研究机构:安源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矿山机械装备研究中心、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安源工人运动研究所 、文廷式研究所 、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 截至2016年3月,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202项。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学校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27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65篇。国家发明专利23项、授权18项。出版专著、教材150部,科研成果奖一百多项。 馆藏资源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5万册,电子图书25万册,年度报刊1477种,古藉线装156种,接受“中美友谊之桥”赠西文书5833册,与省内外兄弟院校交换学报206种。图书馆有自建特色数据库4个(杨岐禅宗文化信息资源库、文廷式特色专题文献数据库、萍乡傩文化数字资源库、萍乡学院人文库全文光盘数据库)。外购数据库8个(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视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银符考试模拟题库、世界美术数据库、网上报告厅视频数据库)。 学术期刊 《萍乡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萍乡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大16开,120页。设有安源研究、文廷式研究、傩文化研究、政治·经济·法律、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心理学、教育·教学、数学、建筑·工程、机械·电子、生物、化学·化工·材料、计算机·网络等栏目。特色栏目是安源研究、文廷式研究、傩文化研究,其中“安源研究”栏目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学报优秀栏目。

《“吃人”叙事的历史变形记》 《文艺研究》2014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全文转载; 《人大复印资料》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论新时期初期小说的“人民”话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6期《民间形式向民族形式转型的标志——从“新秧歌剧”到“新歌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8期《如何“现代”,怎样“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2期《评陈军著<戏剧文学与剧院剧场——以“郭、老、曹”与北京人艺为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6期《重新体味“小感触”中的大时代与大境界》,《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12期《当代文学史写作:方法、可能与限度》,《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历史”的镜像:在现代化的视野中》,《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4期《宏大叙事视野里的“鲁剧”地域美学阐释》,《东岳论丛》2014年第3期《民间文化与莫言小说的传奇性》,《文艺争鸣》2004年第6期《人学:马克思的美学基点及其归宿》,《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敞开与遮蔽:文学史叙述方法及其限度》,《云梦学刊》2004年第6期,《社会科学报》2006年12月6日摘要,全文收入余三定主编《当代学术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全文收入王万森、刘新锁主编《文学历史的跟踪:198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述史料辑》,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穿越文化的心灵遇合与理性评判》,《回族研究》2002年第3期《论〈茶馆〉的现代性》,《艺术百家》2005年第2期《新视阈中的可能性探寻》,《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4期《论废名小说中的儒家文化意识》《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3期《论新时期中后期小说中的“结构”意识形态》,《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2期《革命时代的生活与文学之美——<这边风景>简论》,《东方论坛》2014年第1期《中国现代性与“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4期《“情”的政治与抒情的政治学:20世纪中国政治抒情诗》,《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诗·革命·历史:革命叙事诗的诗学政治化阐释——兼论李季的叙事诗创作》,《东方论坛》2012年第5期《“五四”启蒙传统的回归与重构——“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之三)》,《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6期《中国现代性悖论语境中的思考与写作》,《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12期。《“新时期”知识分子的认同建构及其叙事表征》,《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人民”话语中的“个体”言说困局——“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之二)》,《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10期。《“人学”话语与“人民”话语的纠结——“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3期。《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叙事的认同危机:语言视角的考察》,《东方论坛》2011年第4期。《叙事的耗散与主体的困境——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叙事的自我建构与认同危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论中国现代散文的语言艺术》,《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充满张力的寓言化叙事》,《鲁迅新论》,姜振昌、刘增人主编《鲁迅新论》(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暴虐”与“复仇”:奴隶时代的心理证词》,姜振昌、刘增人主编《鲁迅新论》(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乡土中国的情感记忆及悖论性生命体验——重读<朝花夕拾>》,姜振昌、刘增人主编《鲁迅新论》(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镜像自我与语言建构的主体》,温奉桥主编《文学的医心》,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拆除深度与意义的重建》,《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1期。《“寻根”作家的认同焦虑与构建“文化中国”的难局》,《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21期。《“日常生活”叙事与跨世纪中国小说的自我认同》,《东方论坛》2010年第2期。《<黄鹂声声带血鸣——孙犁抗日小说研究>的方法论启示》,《东方论坛》2010年第5期。《当前青少年学生文学阅读调查研究》,《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叙事的自我认同及其危机:1980年代与1990年代小说的辩证》,《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构建现代性进程中的乡土中国形象》,《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新世纪小说的影像化叙事批判》《东方论坛》2009年第4期《文学话语与新闻话语的纠结——论新世纪小说的认同危机》,《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传媒景深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景观》,《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新世纪小说的新闻化叙事批判》,《东方论坛》2008年第3期《追索欲望时代的精神可能》,《青岛文学》2008年第5期《反思传统与悼念青春的孤本书写》,《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现代文学批评本体的寻绎及其文化阐释》,《东方论坛》2013年第4期。《论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文史结合”问题》,《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大时代”的文学批评和大视野的历史图绘》,《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1期。《天雨海风叙乡愁——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贵州文史丛刊》2005年第1期《传奇;莫言小说的叙事资源与美学特征》,《唐都学刊》2005年第1期《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日常生活”叙事: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写作的主体意识》,《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论中国现代散文的“情”“志”之美》,《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论先锋小说的崛起及其艺术影响》,《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充满张力的寓言化叙事——重读〈孔乙己〉》,《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期《“酷虐”与“复仇”:奴隶时代的心理证词》,《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7期《“自我”的镜像:徘徊于建构与解构之间》,《泰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视角及其归宿》,《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论中国现代散文小品的艺术流变》,《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论“文化寻根”小说的渊源及价值取向》,《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诗”与“生活”之间——论中国现代散文的语言个性》,《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寻求“自我”生成的历史基点》,《泰山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镜中飞翔:现代性文化语境中“自我”的重建》,《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故乡记忆与儒禅文化精神》,《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现实处境与突围策略——论90年代女性写作》,《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世俗之相的摹写》,《青岛文学》2000年第5期《对话意识与狂欢化写作》,《鸭绿江》1998年第5期

期刊学术论文2000年1、《论莎士比亚的悲剧精神》载《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2、《论莎士比亚的喜剧精神》,载《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3、《论埃斯库罗斯的悲剧精神》,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002年4、《论卡夫卡小说的核心主题》,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5、《人的异化与自由——席勒与青年马克思美学思想之比较》,载《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6、《论西方悲剧中的悲剧人》,载《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2003年7、《论西方悲剧中的超越》,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8、《论西方悲剧对人的苦难根源的阐释》,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9、《现代人格与隐形传统——对五四爱情婚姻小说的一种分析》,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10、《北村小说的文化心理特征》,载《福建论坛》(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11、《论西方悲剧精神的动态三要素》,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12、《论卡夫卡的现代性意义》,载《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2期,论点摘编于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8期。13、《对“七十年代以后”的秘密的理解》,载《黄河》文学杂志2003年第2期。14、《论鲁迅小说的悲剧性》,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15、《曹禺悲剧与喜剧精神立场比较研究》,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16、《直面荒诞的生存困境——卡夫卡与鲁迅小说人物比较论》,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论点摘编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全国理工大学社科学报摘要”。17、《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苦难叙事》,载《长江学术》2003年第5辑。2004年18、《直面城乡二元结构的价值迷思》,载《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5期。19、《“世纪之交文学的境遇与对策”学术研讨会综述》,载《北方论丛》2004年第5期。2005年20、《启蒙理性叙事中的酒神精神取向》,载《学术探索》2005年第1期。21、《论于坚诗歌的精神立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22、《论<女娲>中的母神型自然人形象》,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23、《论鲁迅精神中的自然主义取向》,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24、《历史理性的建构与个体立场的悬搁》,载《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25、《现代性语境中的鲁迅与卡夫卡》,载《鸡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2006年27、《翠翠:赤子型自然人的爱与死》,载《名作欣赏》2006年第8期;摘转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摘卡》2006年第3期。28、《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桃花源原型》,载《学术交流》2006年第5期;摘转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摘卡》2006年第4期。29、《自觉追寻酒神精神的文学叙事》,载《文艺评论》2006年第2期。30、《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立场简论》,载《船山学刊》2006年第2期。31、《看护大地:生态意识与郭雪波小说》,载《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全文收录李长中主编的《生态批评与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中。32、《从价值层面重读〈边城〉》,载《兰州学刊》2006年第8期。33、《重论〈棋王〉的价值立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科版)2006年第3期,论点摘编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7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概览”。34、《母神原型与新时期小说》,载《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35、《呼唤超越精神的出场》,载《文艺评论》2006年第4期。36、《生态意识:文学写作的新向度》,载《写作》2006年第12期。2007年37、《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价值冲突和价值分析》,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2期。38、《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赤子原型》,载《东岳论丛》2007年第1期。39、《从价值层面重读〈红高粱家族〉》,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全文收录李斌、程桂婷主编的《莫言批判》(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40、《母神崇拜与20世纪中国文学》,载《学术交流》2007年第3期;论点摘转于天津《今晚报》2007年5月13日《副刊》“论点在线”栏目。41、《迟子建长篇小说创作论》,载《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2期。42、《对大自然的诗意怀想:生态意识与迟子建小说》,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5期。43、《为大地而歌:生态意识与于坚诗歌》,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44、《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畸异人物》,载《北方论丛》2007年第5期。45、《文艺审美与生态精神》,载《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2008年46、《守望大地:生态意识与徐刚的生态文学》,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47、《生态意识与李存葆的绿色大散文》,载《东方论坛》2008年第6期。48、《酒神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革命叙事》,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49、《论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江淮论坛》2008年第4期。50、《为动物而哀歌:生态意识与叶广芩小说》,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51、《融入野地:生态意识与张炜文学创作》,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52、《论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延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53、《革命话语与生态意识的冲突》,载《中国雅俗文学研究》2008年第2、3辑。2009年54、《“文学理论范式及其转换”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合著),载《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55、《启蒙者的爱与死:鲁迅小说〈伤逝〉再解读》,载《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9年第6辑。56、《迟子建小说的温情书写》,载《艺术广角》2009年第1期。57、《论20世纪90年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期。论点摘转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8期。58、《论迟子建小说的温情叙事》,载《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59、《以真诚的文字托举激情与爱意——评诗集〈李琦近作选〉》,载《文艺评论》2009年第2期。60、《童心本位的追寻与坚守——〈龙江当代文学大系(1946—2005)·儿童文学卷〉导言》,载《文艺评论》2009年第3期。61、《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的来源》,载《天府新论》2009年第3期。62、《论〈狼图腾〉的生态意识》,载《前沿》2009年第5期。63、《论迟子建小说的价值立场》,载《学理论》2009年第9期。64、《东北大地上的诗意怀乡者——迟子建、阿成文学创作研讨会综述》(合著),载《文艺争鸣》2009年第9期。65、《重塑中国文学绿色之维——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载《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全文收录于《中外生态文学评论选》(斯炎伟主编,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中。2010年66、《论迟子建小说的反现代性》(合著),载《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3期。67、《迟子建小说与道家思想》(合著),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68、《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反生态写作》,载《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2期。69、《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小说的动物叙事》,载《北方论丛》2010年第3期。70、《触摸历史深处的人性畸变——评邓焕的中篇小说<湘山街78号>》,载《小说林》2010年第3期。71、《生态意识与苇岸散文》,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72、《抚摸尘世的善意和悲怆——阿成短篇小说简论》,载《文艺评论》2010年第4期。73、《论1949—1976年中国文学的自然书写》,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74、《精神乌托邦的致命危机——海子诗歌与中国当代诗歌精神的重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论点摘编于《新华文摘》2011年第2期。75、《“世界文学”眼光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评朱栋霖主编<中外文学比较史>》,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10期。2011年76、《底层社会的沉沦与救赎——评闫文志中篇小说<苏醒记>》,载《小说林》2011年第2期。77、《生命韧性与浪漫梦想——评何凯旋的话剧创作》,载《文艺评论》2011年第4期。78、《情爱伦理的脆弱与两难——评张艳茹的中篇小说<凉拌面>》,载《小说林》2011年第4期。79、《底层生命的灾难与脆弱——评吴海中的中篇小说<李桥往事>》,载《小说林》2011年第5期。80、《寒地黑土的民间精神——评何凯旋长篇小说<江山图画>》,载《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81、《“乡下人进城”文学叙事的意义与可能——评周文刚的中篇小说<从库勒草原到深南大道>》,载《小说林》2011年第6期。82、《全球化时代精神与生态的双重危机——论艾特玛托夫<崩塌的山岳>的叙事伦理》,载《俄罗斯文艺》2011年第4期。83、《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批判》,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2012年84、《灰暗现实中的灰色人生——评张克盛的中篇小说<私了>》,载《小说林》2012年第1期。85、《断代诗学的突破与重构——评吴井泉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三大诗学研究>》,载《学术交流》2012年第2期。86、《人性之恶、浪漫素质与民间精神——论何凯旋小说的叙事伦理》,载《文艺评论》2012年第3期。87、《“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4期。88、《乡村伦理失序的一曲悲歌——评陈小江的中篇小说<拿什么给你辩护,兄弟>》,载《小说林》2012年第2期。89、《筑造龙江当代文学的宏伟景观——评冯毓云等主编的<龙江当代文学大系>》,载《学术交流》2012年第4期。90、《石油创业者生活的史诗性画卷——评王立纯的长篇小说<月亮上的篝火>》,载《绥化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91、《揭开那令人窒息的底层现实——评钱玉贵的中篇小说<雁过无声>》,载《小说林》2012年第3期。92、《潜规则底下的畸形众生相——评纪洪平的中篇小说<第三只眼>》,载《小说林》2012年第4期。93、《看护大地与叩问灵性——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宏观鸟瞰》,载《绿叶》2012年第5期。94、《论陈美兰当代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人文情怀》,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0期。95、《发掘底层民间支撑历史的善良与坚忍——评赵宏兴的中篇小说<在人间>》,载《小说林》2012年第5期。96、《竭力昭示生活水面下的真理——评陈美英的中篇小说<不治可否>》,载《小说林》2012年第6期。97、《工业化时代的自然之死——生态文学中的工业与环境》,载《绿叶》2012年第8期。2013年98、《世俗化时代中的人格坚守及其沦陷——评钱玉贵的中篇小说<尘埃喧嚣>》,载《小说林》2013年第1期。99、《底层精神、先锋探索和现实批判——<小说林>2012年小说代表作扫描》,载《小说林》2013年第2期。100、《洞察欲望迷梦底下恐怖的人性逻辑——评马忠静的中篇小说<金丝燕窝>》,载《小说林》2013年第3期。101、《直击社会溃败的世道人心——评宋小词的中篇小说<开屏>》,载《小说林》2013年第4期。102、《构筑广阔而深刻的人性景观——本期黑龙江中青年作家小说评论》,载《小说林》2013年第5期。103、《回望历史的悲悯情怀和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本期黑龙江作家小说评论》,载《小说林》2013年第6期。104、《底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人性亮色——评徐岩小说集<在乌鲁布铁>》,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1期。105、《呼唤人性和生态的双重救赎——评杨利民生态话剧<大湿地>》,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3期。106、《在阔大的人性景深中发掘少年成长的主体性——论常新港少年成长小说的叙事伦理》,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5期。107、《平民世界的人性畸变与生命温情——论陈力娇小说的人性图景》,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9期。108、《挥洒激情与寻觅尊严——论张雅文的生命意识》,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11期。109、《重构中国现代文学新图景的阅读期待——陈思广<审美之维: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论>评介》,载《成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110、《以生态的眼光发掘世界的诗意——论红豆诗歌的生态伦理》,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111、《探寻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迷误和精神遗产——评孙德喜的<历史的误会——现代文坛上的人和事>》,载《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3年第12辑。112、《摹仿性欲望的悲喜剧——重论<仲夏夜之梦>兼及莎士比亚的现代性》,载《长江学术》2013年第2期。113、《民间精神与荒诞的权力运作机制——论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的叙事伦理》,载《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8期。114、《构筑主流与民间之间的多位景观——论杨利民话剧的生命意识》,载《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115、《类型小说的文化发生学考察》,载《创作与评论》2013年7月号(下半月刊)。报纸评论文章1、《生态意识:当代文学的新向度》,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7月17日。2、《人生大舞台的审美观照》,载《文艺报》2009年8月6日。3、《革命意识形态下生态意识的珍贵流露》,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8月19日。4、《在反思历史中呼唤诗意栖居》,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9月18日。5、《诗人于坚:为大地而歌》,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10月18日。6、《散文家苇岸:神圣大地的守护者》,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11月20日。7、《李存葆:绿色大散文的赋写者》,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1月13日。8、《张炜:融入野地的生态智慧》,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1月21日。9、《郭雪波:看护大地的悲怆与焦灼》,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2月25日。10、《消费时代的文化符号》,载《文艺报》2010年9月15日。11、《反生态写作的回顾与反思》,载《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3月23日。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官网网址

一、历史沿革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78年,前身为宜春师专萍乡大专班。1982年8月,萍乡市人民政府决定学校定名为萍乡市教师进修学院。1982年11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萍乡教育学院,主要承担培养全市中学师资、培训在职教师等任务。1993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萍乡教育学院升格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二、基本情况  学校位于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萍乡安源,现有校园面积1008亩,发展规划用地1502亩。  学校现设置11个系(中心),开设41个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人,成人(夜大学)学员307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66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13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专任教师209人(含09年上半年毕业硕士1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专任教师中有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骨干教师12人,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校级学科带头人17人,拥有商务英语和教育心理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4537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445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460万元。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学校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144个。  学校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图书86万册,电子图书15万册。  三、办学成就  学校坚持“强基扩规、人才强校、立德树人、科学发展”的办学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基础,调整完善专业设置,重点建设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学校现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学教育和商务英语3个省级特色专业;有应用电子技术、材料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体育教育、商务英语、语文教育、文秘等7个省级示范专业;有应用电子技术、材料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体育教育、商务英语、语文教育、文秘、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子商务、经济管理、数学教育等11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学校十分重视课程体系的建设,形成了以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为主、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为辅的课程体系。现有教育学、英语精读、心理学、数据库原理、现代企业管理等5门省级优质课程,有高等数学等22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各类专业知识与制作大赛,所获奖项与层次,均居全省专科学校之首。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组建了学术委员会、高教研究与评估所;成立了“安源工运研究所”、“文廷式研究所”、“地方文化研究所”、“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教育教学研究会”等多个研究机构;办有学术刊物《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近五年来,立项科研项目16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以上17项,市厅级以上91项;公开发表论文1200篇,三大索引(SCI、EI、ISTP)收录27篇,核心期刊217篇;出版著作(含主编、参编教材)86部。  学校还与湖南师大、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联办了硕士学位研究生班;与湖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联办了远程本科教育;与本省的本科院校联办函授、自考本科教育。2009年元月,美国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科尔曼先生率团来访,启动了两校间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校以来,学校已为萍乡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4万余各类人才,学校的毕业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强化技能训练,取得很好的效果。  学校先后通过了全省高校校风建设十年总结大检查、党建工作评估、基础实验室评估、学生宿舍评估等,荣获“全省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科技部全国“十佳优秀培训基地”、“江西省高校校风建设文明单位”、“江西省高校绿化先进单位”、“江西省普通高校先进教务处”、“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 本科 ] 南昌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师范大学 江西财经大学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 南昌工程学院 南昌理工学院 江西中医学院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江西蓝天学院 --decem1----decem1----decem1----decem1--- [ 专科 ] 江西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南昌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江西公安专科学校 江西科技职业学院 江西先锋软件职业技术学院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 --decem1----decem1----decem1----decem1---南昌大学 南昌航空工业学院 江西财经大学 江西农业大学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 江西师范大学 华东交通大学 南昌工程学院

萍乡高专本身是专科学校/但萍乡高专里面有几个本科专业,如英本,物本等,这些本科专业是江西师范大学在萍乡高专设的本科点,简单的讲,就是虽然都是在萍乡高专读书,但本科专业的学生拿的文凭是江西师范大学的///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官网电话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建有江西省重点实验室1个、江西省研究基地1个、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兴2个、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校级研究机构5个江西省重点实验室:江西省工业陶瓷重点实验室 江西省研究基地:江西省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与发展软科学研究基地 江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高等学校平面设计与动漫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西省环保材料与装备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 校级研究机构:安源红色文化研究中心、矿山机械装备研究中心、电子商务研究中心 、安源工人运动研究所 、文廷式研究所 、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 截至2016年3月,学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基金项目以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立项202项。2011年3月至2016年3月,学校在各类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1500篇,其中核心期刊论文327篇,被国际三大检索系统收录论文65篇。国家发明专利23项、授权18项。出版专著、教材150部,科研成果奖一百多项。 馆藏资源 据2016年3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图书馆纸质藏书5万册,电子图书25万册,年度报刊1477种,古藉线装156种,接受“中美友谊之桥”赠西文书5833册,与省内外兄弟院校交换学报206种。图书馆有自建特色数据库4个(杨岐禅宗文化信息资源库、文廷式特色专题文献数据库、萍乡傩文化数字资源库、萍乡学院人文库全文光盘数据库)。外购数据库8个(中国知网数据库、万方学术期刊数据库、万方视频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超星数字图书、银符考试模拟题库、世界美术数据库、网上报告厅视频数据库)。 学术期刊 《萍乡学院学报》是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萍乡学院主办,国内外公开发行的综合性学术刊物,双月刊,大16开,120页。设有安源研究、文廷式研究、傩文化研究、政治·经济·法律、文学·艺术、语言·文字、历史·文化、心理学、教育·教学、数学、建筑·工程、机械·电子、生物、化学·化工·材料、计算机·网络等栏目。特色栏目是安源研究、文廷式研究、傩文化研究,其中“安源研究”栏目被评为江西省高校学报优秀栏目。

一、历史沿革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创办于1978年,前身为宜春师专萍乡大专班。1982年8月,萍乡市人民政府决定学校定名为萍乡市教师进修学院。1982年11月,经江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更名为萍乡教育学院,主要承担培养全市中学师资、培训在职教师等任务。1993年4月,经原国家教委批准,萍乡教育学院升格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  二、基本情况  学校位于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萍乡安源,现有校园面积1008亩,发展规划用地1502亩。  学校现设置11个系(中心),开设41个专科专业。现有全日制在校生8000人,成人(夜大学)学员307人。  学校现有专任教师466人,其中教授37人,副教授138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55%,具有研究生学历以上专任教师209人(含09年上半年毕业硕士17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85%。专任教师中有省级教学名师5人、省级骨干教师12人,1人获国务院特殊津贴,1人获省政府特殊津贴,校级学科带头人17人,拥有商务英语和教育心理2个省级优秀教学团队。  学校现有校舍建筑面积4537万平方米,其中教学行政用房4452万平方米;教学仪器设备总值4460万元。根据教育教学需要,学校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144个。  学校图书馆现有馆藏纸质图书86万册,电子图书15万册。  三、办学成就  学校坚持“强基扩规、人才强校、立德树人、科学发展”的办学思路,以就业为导向,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为基础,调整完善专业设置,重点建设优势专业和特色专业。学校现有机械制造与自动化、数学教育和商务英语3个省级特色专业;有应用电子技术、材料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体育教育、商务英语、语文教育、文秘等7个省级示范专业;有应用电子技术、材料工程技术、工程造价、体育教育、商务英语、语文教育、文秘、机械制造与自动化、电子商务、经济管理、数学教育等11个校级重点建设专业。学校十分重视课程体系的建设,形成了以专业必修课、公共必修课为主、专业选修课、公共选修课为辅的课程体系。现有教育学、英语精读、心理学、数据库原理、现代企业管理等5门省级优质课程,有高等数学等22门校级重点建设课程。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全国、全省教育行政部门主办的各类专业知识与制作大赛,所获奖项与层次,均居全省专科学校之首。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工作,组建了学术委员会、高教研究与评估所;成立了“安源工运研究所”、“文廷式研究所”、“地方文化研究所”、“心理技术应用研究所”、“教育教学研究会”等多个研究机构;办有学术刊物《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近五年来,立项科研项目169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以上17项,市厅级以上91项;公开发表论文1200篇,三大索引(SCI、EI、ISTP)收录27篇,核心期刊217篇;出版著作(含主编、参编教材)86部。  学校还与湖南师大、中南民族大学、湖北大学联办了硕士学位研究生班;与湖南大学、福建师范大学、西南科技大学联办了远程本科教育;与本省的本科院校联办函授、自考本科教育。2009年元月,美国波士顿大学教育学院院长科尔曼先生率团来访,启动了两校间国际交流与合作。  建校以来,学校已为萍乡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输送了4万余各类人才,学校的毕业生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学校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强化技能训练,取得很好的效果。  学校先后通过了全省高校校风建设十年总结大检查、党建工作评估、基础实验室评估、学生宿舍评估等,荣获“全省群众体育工作先进集体”、科技部全国“十佳优秀培训基地”、“江西省高校校风建设文明单位”、“江西省高校绿化先进单位”、“江西省普通高校先进教务处”、“江西省文明单位”、“江西省高校思想政治课教学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

萍乡学院保卫处报警与值班电话:报警值班:0799-6684110处长:0799-6684641副处长:0799-6684642 6684636综合科(综治办):0799-6682110治安消防科:0799-6684110政保科:0799-6684391视频监控中心:0799-6684110萍乡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设置的全日制普通本科院校,萍乡市唯一的一所本科院校。学校办学始于1941年创办的省立萍乡师范学校,1949年更名为萍乡师范学校,1982年成立萍乡教育学院,1993年更名为萍乡高等专科学校,2013年升格为萍乡学院。学校占地面积1200亩,建筑面积近30万平方米,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6000万余元;全日制在校学生12633人,现有全日制在校学生12830人。专任教师近600人,开设12个二级学院,本、专科专业共计64个,基本形成以文理学科为基础,工学为主干,各学科相互支撑、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 索引序列
  •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官网入口
  •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官网
  •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官网网址
  • 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官网电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