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杂志三审三校

杂志三审三校

发布时间:

杂志三审三校

三审——原稿由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副总编)终审。其目的是提供符合“齐、清、定”要求的书稿,交出版科发排。 三校——书稿发排出样时,先由照排人员毛校,然后出初样,送校对室校对。校对人员对初样一般是一校、二校连校(由不同人)。初样经两校后,称为“一校样”。一校样经照排人员改样后出样,交校对室进行第三次校对。按照《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规定,校对人员第三次校对后,责任校对应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并负责付印前的通读工作。除重点图书外,许多出版社第三次校对后的校样,实际上就成了终校样。终校样经照排人员“灭红纠错”后出的新样,就是清样。

三审制度:(一)初审。信息稿件编辑人员把好稿件的语言文字关, 避免出现错字、病句等低级错误,确保稿件文字流畅,结构合理,稿件主题、观点明确,表达意思完整。(二)复审。街道党政综合办公室负责人把好新闻事实关,对稿件的发布依据、公文规范、发布价值进行审核,同时注意对字、词、句审核。(三)终审。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把好政治导向关, 对稿件的政治导向、社会效应以及是否符合相关政策法规作出 判断,并决定是否上网发布。三校制度:稿件信息均须由专职校对人员负责校对,且不低于三个校次,并对校对质量负责。对于重要信息稿件加入“一诵读”环节,即在“三审三校”的基础上进行全文书面诵读。“三校”或诵读确认无误后,推送上级新媒体平台或在本单位新媒体发布。审核标准采用稿件。内容符合国家政策、我县县情或工作实际,文字流畅,措词精练且逻辑周密;主题鲜明、思想深刻,信息稿件真实性、时效性强,信息材料针对性强,无语言文字错误。待用稿件。信息稿件流畅自然,表达意思准确、完整;结构合理、文字紧凑,文章要素齐全;语言文字错误较少。建议修改稿件。文字单薄,但主题尚有一定新意;信息要素齐全,没有断章取义或是过分的铺陈,但表述陈旧单一,千篇一律;语言文字错误较多。弃用稿件。信息稿件内容涉及国家需要保密的有关内容,有民族、地域或个人歧视;与县情或本单位、本地实情或事实不符;有强烈的人身攻击成分,信息稿件有剽窃或抄袭的痕迹。简短,内容言之无物,不知所云,便告以结尾;缺乏主题,散漫不堪,或过于繁琐拖沓,或颓废阴暗;内容错漏百出,无新闻时效性。

杂志三审三校单

责任编辑没有纠正过来出现的问题。在期刊一般都有三审三校的环节,环节结束后还有问题就是责任编辑没有在这个环节纠正过来出现的问题。期刊单位还存在忽视、漠视“三审三校”制度落实的倾向。

三审三校制度是媒体的刊发把关制度。三审,即初审、复审、终审;三校,即初校、二校、三校。无论传统媒体还是新媒体,均要实行“三审三校”制度。初审、复审、终审、校对应分别由符合条件的人员担任,并承担相应职责;在三审工作中,任何两个环节的审稿工作不能同时由一人担任,同时要体现专业性。在三审的每个环节都要严把政治关和政策关,确保稿件坚持正确的出版导向,努力打造精品力作。三审流程注意:初审应在审读全部稿件的基础上,对选题内容的社会效益、文化价值和出版价值进行审核,严格把好导向关、知识关、文字关等,形成初审报告,对稿件提出取舍意见和修改建议。复审应审读全部稿件,并对稿件质量及初审报告提出复审意见,作出总体评价,并解决初审中提出的问题。 终审应根据初审、复审意见,对稿件的内容,包括出版导向、学术质量、社会效果、是否符合党和国家的政策法规等方面作出评价。对涉及重大选题备案内容的选题,要按规定督促履行重大选题备案程序。

三审制度:(一)初审。信息稿件编辑人员把好稿件的语言文字关, 避免出现错字、病句等低级错误,确保稿件文字流畅,结构合理,稿件主题、观点明确,表达意思完整。(二)复审。街道党政综合办公室负责人把好新闻事实关,对稿件的发布依据、公文规范、发布价值进行审核,同时注意对字、词、句审核。(三)终审。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把好政治导向关, 对稿件的政治导向、社会效应以及是否符合相关政策法规作出 判断,并决定是否上网发布。三校制度:稿件信息均须由专职校对人员负责校对,且不低于三个校次,并对校对质量负责。对于重要信息稿件加入“一诵读”环节,即在“三审三校”的基础上进行全文书面诵读。“三校”或诵读确认无误后,推送上级新媒体平台或在本单位新媒体发布。审核标准采用稿件。内容符合国家政策、我县县情或工作实际,文字流畅,措词精练且逻辑周密;主题鲜明、思想深刻,信息稿件真实性、时效性强,信息材料针对性强,无语言文字错误。待用稿件。信息稿件流畅自然,表达意思准确、完整;结构合理、文字紧凑,文章要素齐全;语言文字错误较少。建议修改稿件。文字单薄,但主题尚有一定新意;信息要素齐全,没有断章取义或是过分的铺陈,但表述陈旧单一,千篇一律;语言文字错误较多。弃用稿件。信息稿件内容涉及国家需要保密的有关内容,有民族、地域或个人歧视;与县情或本单位、本地实情或事实不符;有强烈的人身攻击成分,信息稿件有剽窃或抄袭的痕迹。简短,内容言之无物,不知所云,便告以结尾;缺乏主题,散漫不堪,或过于繁琐拖沓,或颓废阴暗;内容错漏百出,无新闻时效性。

杂志三审三校审核表

三审——原稿由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副总编)终审。其目的是提供符合“齐、清、定”要求的书稿,交出版科发排。 三校——书稿发排出样时,先由照排人员毛校,然后出初样,送校对室校对。校对人员对初样一般是一校、二校连校(由不同人)。初样经两校后,称为“一校样”。一校样经照排人员改样后出样,交校对室进行第三次校对。按照《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规定,校对人员第三次校对后,责任校对应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并负责付印前的通读工作。除重点图书外,许多出版社第三次校对后的校样,实际上就成了终校样。终校样经照排人员“灭红纠错”后出的新样,就是清样。

编校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牵涉到编辑、校对、激光照排等诸多环节。为了提高编校质量,许多出版社加大力度,建立了各有特色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目前,出版界最流行的编校模式是“三审三校一通读”,整体效果是好的。三审——原稿由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副总编)终审。其目的是提供符合“齐、清、定”要求的书稿,交出版科发排。 三校——书稿发排出样时,先由照排人员毛校,然后出初样,送校对室校对。校对人员对初样一般是一校、二校连校(由不同人)。初样经两校后,称为“一校样”。一校样经照排人员改样后出样,交校对室进行第三次校对。按照《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规定,校对人员第三次校对后,责任校对应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并负责付印前的通读工作。除重点图书外,许多出版社第三次校对后的校样,实际上就成了终校样。终校样经照排人员“灭红纠错”后出的新样,就是清样。一通读——这里说的通读,是指由责任编辑通读清样。它实际上是校对人员“三校一读”程序的变迁,以责任编辑的通读代替了责任校对的通读。责任编辑在通读中没有发现错误,就签字“付印”;若发现清样中仍存在一定错误,就签字“改后付印”。也有一些出版社让责任编辑直接通读终校样,交照排人员改样后,再由责任编辑在微机荧屏上逐一核对“灭红”情况,然后出付印软片或硫酸纸片样。从这种编校模式的流程可以看出,编校质量的控制线,最后终止于通读清样这个环节上。出版流程:文稿修改→三校三审→定稿签字→排版→校对清样→封面版式设计→出胶片→印刷装订→出版发行。

三审——原稿由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副总编)终审。其目的是提供符合“齐、清、定”要求的书稿,交出版科发排。 三校——书稿发排出样时,先由照排人员毛校,然后出初样,送校对室校对。校对人员对初样一般是一校、二校连校(由不同人)。初样经两校后,称为“一校样”。一校样经照排人员改样后出样,交校对室进行第三次校对。按照《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规定,校对人员第三次校对后,责任校对应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并负责付印前的通读工作。除重点图书外,许多出版社第三次校对后的校样,实际上就成了终校样。终校样经照排人员“灭红纠错”后出的新样,就是清样。

杂志三审三校制度

三审制度:(一)初审。信息稿件编辑人员把好稿件的语言文字关, 避免出现错字、病句等低级错误,确保稿件文字流畅,结构合理,稿件主题、观点明确,表达意思完整。(二)复审。街道党政综合办公室负责人把好新闻事实关,对稿件的发布依据、公文规范、发布价值进行审核,同时注意对字、词、句审核。(三)终审。主要领导或分管领导把好政治导向关, 对稿件的政治导向、社会效应以及是否符合相关政策法规作出 判断,并决定是否上网发布。三校制度:稿件信息均须由专职校对人员负责校对,且不低于三个校次,并对校对质量负责。对于重要信息稿件加入“一诵读”环节,即在“三审三校”的基础上进行全文书面诵读。“三校”或诵读确认无误后,推送上级新媒体平台或在本单位新媒体发布。审核标准采用稿件。内容符合国家政策、我县县情或工作实际,文字流畅,措词精练且逻辑周密;主题鲜明、思想深刻,信息稿件真实性、时效性强,信息材料针对性强,无语言文字错误。待用稿件。信息稿件流畅自然,表达意思准确、完整;结构合理、文字紧凑,文章要素齐全;语言文字错误较少。建议修改稿件。文字单薄,但主题尚有一定新意;信息要素齐全,没有断章取义或是过分的铺陈,但表述陈旧单一,千篇一律;语言文字错误较多。弃用稿件。信息稿件内容涉及国家需要保密的有关内容,有民族、地域或个人歧视;与县情或本单位、本地实情或事实不符;有强烈的人身攻击成分,信息稿件有剽窃或抄袭的痕迹。简短,内容言之无物,不知所云,便告以结尾;缺乏主题,散漫不堪,或过于繁琐拖沓,或颓废阴暗;内容错漏百出,无新闻时效性。

科技期刊稿件审理过程一般包括初审、复审和终审,即“三审制 度”。为了进一步保证期刊出版质量,2001年,新闻出版总署发布了《关于严格执行期刊三审制和三校一读制度》,提出期刊出版单位应严格执行稿件的“三审制度”,切实做好稿件的初审、复审和终审工作。并要求进一步建立健全采访、编辑、审核、刊发等内部管理制度,严格执行“三审”制度,强化终审责任,不得刊发、转载未经核实的社会自由来稿和网络信息,除出于国家安全、保密等特殊原因外不得使用权威人士、有关人士、消息人士等概念模糊新闻消息来源。

三审——原稿由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副总编)终审。其目的是提供符合“齐、清、定”要求的书稿,交出版科发排。 三校——书稿发排出样时,先由照排人员毛校,然后出初样,送校对室校对。校对人员对初样一般是一校、二校连校(由不同人)。初样经两校后,称为“一校样”。一校样经照排人员改样后出样,交校对室进行第三次校对。按照《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规定,校对人员第三次校对后,责任校对应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并负责付印前的通读工作。除重点图书外,许多出版社第三次校对后的校样,实际上就成了终校样。终校样经照排人员“灭红纠错”后出的新样,就是清样。

杂志三审三校表格

编校质量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牵涉到编辑、校对、激光照排等诸多环节。为了提高编校质量,许多出版社加大力度,建立了各有特色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目前,出版界最流行的编校模式是“三审三校一通读”,整体效果是好的。三审——原稿由责任编辑初审,编辑室主任复审,总编(副总编)终审。其目的是提供符合“齐、清、定”要求的书稿,交出版科发排。 三校——书稿发排出样时,先由照排人员毛校,然后出初样,送校对室校对。校对人员对初样一般是一校、二校连校(由不同人)。初样经两校后,称为“一校样”。一校样经照排人员改样后出样,交校对室进行第三次校对。按照《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规定,校对人员第三次校对后,责任校对应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并负责付印前的通读工作。除重点图书外,许多出版社第三次校对后的校样,实际上就成了终校样。终校样经照排人员“灭红纠错”后出的新样,就是清样。一通读——这里说的通读,是指由责任编辑通读清样。它实际上是校对人员“三校一读”程序的变迁,以责任编辑的通读代替了责任校对的通读。责任编辑在通读中没有发现错误,就签字“付印”;若发现清样中仍存在一定错误,就签字“改后付印”。也有一些出版社让责任编辑直接通读终校样,交照排人员改样后,再由责任编辑在微机荧屏上逐一核对“灭红”情况,然后出付印软片或硫酸纸片样。从这种编校模式的流程可以看出,编校质量的控制线,最后终止于通读清样这个环节上。出版流程:文稿修改→三校三审→定稿签字→排版→校对清样→封面版式设计→出胶片→印刷装订→出版发行。

一、三审责编初审。(1)仔细阅读撰稿记者稿件全文,掌握稿件的基本内容,审查稿件是否符合刊物的宗旨和报道范围。(2)改正稿件中的错别字和病句等错误。(3)对存在问题较多的稿件应及时修改和补充。(4)对外稿初审不符合要求的稿件应作退稿处理。(5)对内容基本符合要求的稿件填写发稿单,并提出意见。主编复审   (1)责编将选定稿件,送交主编二审。(2)主编根据刊物宗旨、稿件质量和责编意见,对稿件作全面审查,并签署能否发表意见。(3)主编对视觉总监、责任美编及责任编辑署名和日期的大样进行审核,并对大样标题、副标题、图片说明、版式着重审核,并提出修改意见,审核后署名和日期交责任编辑修改。(4)主编对视觉总监、责任美编及责任编辑署名和日期的清样进行审核,无误后署名和日期交执行总编审核。执行总编终审(1)主编按栏目类别分批送执行总编终审。(2)执行总编签署能否发表的定性意见,返回主编安排排版。(3)主编将署名和日期的清样交执行总编终审,执行总编对标题、版式审核后提出修改意见或批清,署名和日期并返回主编进行修改。4、审稿制度拟写:(1)、稿件须严格执行责编初审、主编复审、执行总编终审的“三审”制度,确保质(2)、初审由责编承担。初审主要把握稿件内容是否符合办刊宗旨,对稿件作出初步评价,并在审稿单上签署送执行主编签署初审意见。对初审不合条件的稿件一律退稿。(3)、复审由主编完成。审定可用稿件的处理。责编在审稿单上签署意见送主编审查(4)、视觉总监对大样版面具有指导和审核权,经视觉总监审核通过并署名的大样版面交责任编辑校对审核后由主编进行审核。(5)、终审由执行总编负责。主编对稿件的内容和各环节的审查处理意见作全面的审核,对稿件及版面清样作出能否发表的最终裁决。(6)、审核署名。审核者每次审稿后署名,以防差错。二、三校1、初校。初校由撰稿记者校对,在校对文字后与原稿对红改正后署名和日期,并交稿与责任编辑。2、一校。一校是在初校的基础上进行,责任编辑对撰稿记者原稿进行逐字逐句的校对。编辑必须在校对表上签上校对意见。一校完成后,责任编辑给每篇文稿编号。清点校样,提供署名日期的txt文本文件的稿件与主编,经主编审核签发后由美术编辑进行排版。3、二校。责任美编出大样交责任编辑,署名和日期。撰稿记者及责任编辑对大样进行文字、标题、图片说明、版式的逐一校对,并与原稿对照对红。责任编辑根据二校样(大样)的版面情况,进行认真检查,调整版面,定下当期版面并清点校样,校稿记者和责任编辑署名和日期后交主编审核。4、三校。版面责任美编接主编审核二校稿(大样)与版面原稿对红,并进行改动。修改后将署名和日期的三校稿(清样)交责任编辑对红。记者对标题和文字进行对红,署名和日期后交责任编辑。责任编辑进行详细的单项抽查,校对时,对标题、眉题、副标题、作者姓名、人物职称、地名等重要内容要一一复查校对。三校完成后,清点校样,若无重大修改,署名和日期后交主编、执行总编审定。审定批清后返回责任编辑,并交责任美编逐字逐句修改,检查无误后,出PS文件。一、什么是“三审制”对于图书出版而言,审读书稿决定了作品的命运和出版社的成败,也影响作者的发展前途,有助于编辑提高编辑书稿的实务能力和保证书稿质量,关系重大。三级审稿制度是国家规定并长期实行的出版社内部审稿制度,是现行的审稿制度,三审制于出版管理而言是一种制度,于审读书稿而言是一种审稿方法。所谓三审制,是指责任编辑(编审、副编审、编辑、助理编辑均可担任责任编辑)对书稿进行初审(一审),编辑室主任(副主任)或由出版社领导委托的编审、副编审进行复审(二审),社长或总编辑或者社领导委托的编审、副编审进行终审(三审)。三审制对各个审级都规定了具体的人物,在程序上交叉互补、递进制约,既可以实现对书稿客观、公正评价,也可以避免由于编辑人员知识不足和工作疏忽造成的失误,有助于对书稿质量的严格把关。二、什么是“三校”制三校——书稿发排出样时,先由照排人员毛校,然后出初样,送校对室校对。校对人员对初样一般是一校、二校连校(由不同人)。初样经两校后,称为“一校样”。一校样经照排人员改样后出样,交校对室进行第三次校对。按照《图书质量保障体系》的规定,校对人员第三次校对后,责任校对应负责校样的文字技术整理工作,监督检查各校次的质量,并负责付印前的通读工作。除重点图书外,许多出版社第三次校对后的校样,实际上就成了终校样。终校样经照排人员“灭红纠错”后出的新样,就是清样。

  • 索引序列
  • 杂志三审三校
  • 杂志三审三校单
  • 杂志三审三校审核表
  • 杂志三审三校制度
  • 杂志三审三校表格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