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思想战线编辑部回复

思想战线编辑部回复

发布时间:

思想战线编辑部回复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8、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9、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10、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西游记》和《罗摩延书》 吴晓铃 文学研究 1958.l 期  悟空姓车不姓孙 布谷 新民晚报1958.6.2  古典小说戏曲丛考(《吴承恩年谱》、《交游考》、《论著杂事考》) 刘修业 北京作家出版社 1968.5  玄奘法师二三事 上官红 天津日报 1968.11.16  中国小说史料(《西游记》部分) 孔另境 中华书局 1969.6  漫谈《西游记》的主题和孙悟空的形象 李希凡 人民文学 1959.7期  《西游记》中的金光寺 陈鸣钟 光明日报 1959.12.13  猪八戒是一个什么样的“典型” 李希凡 新港1959.12  孙悟空并非光棍汉 山鹰 新民晚报 1960.2.19  猪八戒的世界观 吴方 辽宁日报1960.3.17  一个富有现实意义的优秀神话剧——评《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东海 1960.16期  谈《西游记》浪漫精神的时代特色 李希凡 光明日报 1961.1.1  校订《西游记•胖姑》折书后 俞平伯 戏剧报1961.1-2期  孙悟空的神通 林放 新民晚报 1961•2•5  论《西游记》的浪漫主义 南开大学中文系《西游记》研究小组 光明日报 1961.2.5、12  漫谈孙悟空和《西游记》的时代特色 袁世硕 山东大学学报1961.1期  人参果的幻想和现实 劲草 北京晚报 1961•6•14  孙悟空的性格是怎样的? (学术动态) 必胜等 羊城晚报1961.6.20  谈《西游记评话》残文 赵景深 文汇报 1961•7•8  伟大的学者、旅行家、翻译家玄奘 中国青年报 1961.7• 30  唐三藏取经 向达 北京日报 1961. 8•24  唐三藏在尼泊尔 兰雯 新民晚报 196l.10•3  吴承恩咏杨柳青诗 王树村 天津晚报 1961•11•5  《西游记》的地方色彩 苏兴 江海学刊 1961.11期  奇妙的神话世界——谈动画片《大闹天宫》 马克 人民日报1962.5.31  吴承恩 紫荆 雨花1962. 5期  关于《西游记》的几个问题 苏兴 文学遗产增刊10辑  玄奘取经 张习孔 工人日报 1962.7•13  取得“真经”首在一个“诚”字 戈弩 北京日报1962•8•9  改编《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体会 王顾明 光明日报 1962.10.16。  《西游记》的地方色彩 钟凤 天津晚报1963•3.17  吴承恩和《西游记》 兆明 中华书局 1963.3( 1981.3第二版)  从“过火焰山”看吴承恩对情节的处理 陈毓罴 光明日报 1963.5.12、19  孙悟空为什么用金箍棒 毛瓜 天津晚报1963.6.16  关于《西游记》中难的性质的分析 李国生 甘肃师范大学学报1963.1期  吴承恩《禹鼎志》的下落 陈留 新民晚报1963.12.11  《西游记》《聊斋志异》中宗教迷信、神仙鬼怪思想的批判 刘大、张碧波 哈尔滨师范学院学报1964.2期  齐天大圣的“家谱” 杨柳岸 羊城晚报1964.7.5  省图书馆发现一部明刻李卓吾评本《西游记》 河南日报 1964.12.8  《西游记》小议 陈推之 光明日报1965.12.19  关于孙悟空反抗的性质和目的 殷光熹 光明日报 1966.4.17  读《西游记》随笔 何惠云 图书评论1972.8期  《西游记》评介 顾岱祖 北京大学学报(试刊)1973.1期。  《三打白骨精》分析 顾岱祖 北京大学学报1973.1期  论《西游记》 上海师范大学中文系《论<西游记>》写作小组《四部古典小说评论》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73.7  瓷枕与《西游记》 郁博文 光明日报1973.10.8  吴承恩和《西游记》 王俊年 北京人民出版社11  白骨精“斋憎”小议 侯定乾 开封师院学报1975.2期  吴承恩撰书的《先府宾墓志铭》在准安出土 南波 文物 1975.10期  今日欢呼孙大圣——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周启成 语文战线1976.1期  关于“火眼金睛”——《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教学笔记 章启迪 语文战线 1976.3期  花果山游记 来俊华 连云港文艺 1977.1期(江苏文艺 1978.1期)  论孙悟空 朱彤 安徽师大学报1978.1期  印度史诗《罗摩衍那》 季羡林 世界文学1978.2期  孙悟空是“新兴市民”的典型形象吗?——与朱彤同志商榷 赵明政 安徽师大学报1978.3期  孙悟空形象剖析 邢治平 开封师院学报1978.3期  云台山、吴承恩与《西游记》 李洪甫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 1978.3期(群众论丛1980.1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浅析 赵星景 语文教学参考初中版(开封师院)1978.3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讲析 霍旭东 甘肃师大学报 1978.3期  孙悟空形象的阶级属性 简茂森 安徽师大学报1978. 4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艺术性 埝任 四川师院学报 1978.4期  孙悟空形象谈略 郝世峰 南开大学学报1978. 4-5期  孙悟空与印度史诗 顾子欣 人民日报1978.11.13  试论《西游记》的思想政治倾向 朱式平 山东师院学报 1978.6期  论孙悟空 刘烈茂 中山大学学报1978.6期  浙江发现吴承恩书写的两块碑文 人民日报1979.2.6  十年沉碑重放光彩——长兴县展出吴承恩书写的两块碑文 黄福根、谢文柏 光明日报1979.3.21  吴承恩书写的扇面 章里 文物1979.3期。  从孙悟空看《西游记》的思想倾向 苗壮 辽宁师院学报 1979.1期  孙悟空形象与《西游记》的思想内容 殷彤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论丛(文学) 1集 1979. 1  追踪《西游记》作者吴承恩南行考察报告 苏兴吉林师大学报1979.1期  采拓吴承恩书写的碑文散记 高子 书法 1979.4期  评《西游记》 徐应佩、周溶泉 书评 1979.4期  无支祈传说考 叶德均 戏曲小说丛考 中华书局 1979.5  西游记研究的资料 同上  试论《西游记》的思想倾向 罗东升 华南师院学报 197 9.2期  孙悟空形象分析中的几个问题 严云受 安徽师大学报 1979.2期  浅谈《孙悟空三打白骨精》中孙悟空艺术形象的塑造 陈宏遂 教学与进修(南京师院镇江分院) 1979.2期  长兴县所藏赵孟、吴承恩书写的碑刻 黄福根、谢文柏 文物1979.5期  论吴承恩的思想 朱彤 学习与探索1979.2期  悟空可能不姓孙 蒋星煜 随笔1979.1集  试论猪八戒的形象塑造 刘毓忱、杨志杰 南开大学学报 1979.4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浅析 王志武 中学语文教学参考(陕西师大)1979.8期  中国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西游记》部分) 袁珂 文艺论丛 1979. 7辑  《罗摩衍那》浅论 季羡林 外国文学评论1辑 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9  追访吴承恩的踪迹 苏兴 随笔 1979.3集  《西游记》里的花果山 李洪甫 新华日报1979.12.5  吴承恩及所写碑文 夏星南 新华日报1979.12.5  吴承恩《西游记》典型人物论 苏兴 中国古典文学论集(吉林师大社会科学丛书2辑) 吉林师大学报编辑部 1979.12  《西游记》主题思想的再认识 胡光舟 江汉论坛 1980.1期  也谈《西游记》的思想倾向——与罗东升同志商榷 朱继琢 华南师院学报 1980.1期  谈谈《西游记》注释中的问题 娄书武、于蕴生 淮阴师专学报1980.1期  “大闹天宫”新探 罗宪敏 郴州师专学报1980.1期  吴承恩对农民起义的态度 陈澉 求是学刊1980.2期  吴承恩在长兴县书写的两块碑文 夏星 南吉林师大学报 1980. 2期  从唐玄奘和孙悟空的籍贯问题看淮海民间传说对《西游记》的影响 张传藻、颜景常 淮阴师专学报 1980• 2期  孙悟空的故乡 夏振亚 文汇报1980•6.28  试论《西游记》前七回的思想倾向 陈澉 北方论丛 1980.3期  国内发现明刊李卓吾评《西游记》 蓼南 文学遗产 1980.2期  《西游记》琐谈 苏兴 文学遗产 1980•3期  《西游记》外文译本概述 王丽娜 文献4辑  从儿童喜欢模仿孙悟空想起的 任大星 东海6期  中国古典文学名著题解(吴承恩《西游记》部分) 聂石樵 中国青年出版社 1980•6  漫说《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艺术手法 蒋松源 语文教学通讯 1981. 1期  明刻李卓吾评本《西游记》简介 古丁 今昔谈1981.2期  孙悟空是进口货吗? 孙红芮 广州日报1981•2.22谈  《西游记》中的一种对偶句 张成材 青海师院学报 1981.1期  孙悟空的血统 蔡国梁 学林漫录2集 中华书局1981.3  美的历程(第十章第二节“浪漫洪流”) 李泽厚 文物出版社 1981.3  孙悟空与印度猴王的亲缘关系 朱采荻 文文化娱乐 1981.4期  吴承恩的一篇佚文——《准安路医学教授古逸先生潘公讳思诚传》 蒋文野、丁乃迟 群众论丛1981.2期  儿童文学园地开新花——介绍改写本《西游记》 徐宗才 人民日报 1981.5.26  陆西星、吴承恩事迹补考 [澳大利亚]柳存仁 中华文史论丛 1981.2辑  中国古典小说讲话(《西游记》部分) 吉林大学中文系编写组吉林人民出版社1981.2  鲁迅与胡适关于《西游记》的通信及争论 顾农 晋阳学刊 1981. 3期  谈谈《西游记》的一些问题 严敦易 文献1981.8辑  孙悟空不是印度侨民——与朱采荻同志商榷 向明 文化娱乐1981.8期  《西游记》里的神魔问题 高明阁 文学遗产1981.2期  吴承恩《西游记》第九回问题 苏兴 北方论丛1981•4期  关于孙悟空“国籍”问题的争论和辨析 刘毓忱 作品与争鸣1981.8期  浅谈《西游记》的主题思想 佘德余 绍兴师专学报 1981.4期  吴承恩 江山 湖南日报1981.9.6  论《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对立 陈澉 文史哲 1981.5期  《西游记》的历史背景 刘蕙孙 古典文学论丛2辑 齐鲁书社1981.9  《西游记》作者之谜的揭晓 柳和城 书林1981.5期  人物安排与故事情节——从“调芭蕉扇”谈故事情节的构成 罗宪敏 名作欣赏1981.5期  《西游记》与《罗摩衍那》——读书札记 季羡林 文学遗产 1981.3期  “孙悟空三打白骨精”故事探源 谭家健 文学遗产 1981.3期  神魔小说《西游记》的主旨 储大泓 读《中国小说史略》札记(第五章) 上海文艺出版社1981.10  关于《罗摩衍那》的中国文献及其价值 赵国华 社会科学战线 1981. 4期  中国文学古籍选介(《西游记》部分) 魏凯、阴通三、石林编著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12  说苑珍闻(《西游记》部分) 陈汝衡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1.12  评《真假美猴王》 冯立三 光明日报1981.12.10  喜笑悲歌气傲然——访吴承恩“射阳簃”遗址 秦九凤 文学报1981.1  2.31  吴承恩和《西游记》的创作 刘泽球等 江苏教育(中学版) 1981.12期  吴承恩写《西游记》的故事 姜威等 民间文学1982.2期  谈谈《李卓吾先生批评西游记》 蓼南 今昔谈1982.2期  试论《西游记》的思想倾向 刘远达 思想战线1982.1期  新发现的与吴承恩有关的几块墓志铭考略 刘怀玉 东北师大学报1982.1期  读《新发现的与吴承恩有关的几块墓志铭考略》 苏兴 同上  为什么说《西游记》故事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曹础基、陈新璋、罗东升 中国古代文学史问答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2.1  人民群众为什么喜爱孙悟空 同上  中国古代小说戏曲举要(《西游记》部分) 黎宏基编著 湖南人民出版社1982.2  《罗摩衍那》在藏族地区的流行和发展 洛珠加措作 曲将才让译 青海日报1982.2.14  线索错综 对比鲜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艺术性 徐应佩、周溶泉、吴功正 国古典文学名著赏析 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5  跋吴承恩书《甲午中秋宿金山寺》诗 徐沁君 扬州师院学报 1982.1期  吴承恩与淮安 陈民牛 新华日报1982.3.28  猪八戒与孙悟空——谈小说中“灵与肉”的对偶形象 扬江柱 芳草1982.4期  阶级分析与道德分析——关于评价古典文学作品中艺术形象的标准问题(《西游记》部分) 张春树 社会科学辑刊 1982.2期  论《西游记》的神奇性 裴树海 雷州师专学报1982.l期  《大唐西域记》的民间文学价值 刘守华 民间文艺集刊2集 上海文艺出版社 1982.4  一个并不虔诚的佛教徒——谈孙悟空的形象并和刘远达同志商榷 何思玉 想战线1982.3期  历史上的玄奘和小说中的唐僧 李遵义、刘明 历史知识 1982.3期  鲁迅论《西游记》 王永生 天津社会科学1982.3期  《西游记》研究 袁珂神话论文集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2.7  吴承恩与水帘洞 李洪甫 文汇报1982. 7.26  《西游记》不是“破心中贼”的“政治小说”——云大中文系古典文学研究会讨论综述 曾明 思想战线1982.4期  三段法——《西游记》的重要表现手法 潘寿全 学术论坛 1982.4期  略谈吴承恩的文艺思想 钟扬 安徽师大学报1982.3期  “酌奇而不失其真”——从《西游记》谈到《格列佛游记》 王季深 新民晚报1982.9.13  论《西游记》的宗教批判 朱彤 北方论丛1982.5期  无支祁哈努曼孙悟空通考 肖兵 文学评论 1982.5期  从神魔关系论《西游记》的主题思想 丁黎 学术月刊 1982.9期  也谈《西游记》中神佛与妖魔的关系——兼答陈澉同志 赵明政文史哲 1982.5期  我对《西游记》的一些看法 傅继俊 文史哲1982.5期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成书时代考辨 李时人、蔡镜浩 徐州师范学院学报1982.3期  《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写作时代蠡测 刘坚 中国语文 1982.5期  也谈《西游记》中的孙悟空形象——兼评研究《西游记》的方法刘士昀 思想战线1982.5期  关于《西游记》的思想倾向——与刘远达同志商榷 彭荣生 思想战线1982.5期  闲话猪八戒 旷源 山茶 1982. 5期  印度文学在中国 季羡林 中印文化关系史论文集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2.5  《西游记》里面的印度成分 同上  玄奘与《大唐西域记》——校注《大唐西城记》前言 同上  中国小说史(第三编第七章“《西游记》”) 北京大学中文系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11  中国小说史简编(第六章“《西游记》”) 南开大学中文系 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5  罗摩衍那初探 季羡林 外国文学出版社1979.9  吴承恩和西游记 胡光舟 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7  梵语文学史(第二编第四章“‘最初的诗’《罗摩衍那》”) 金克木 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12  吴承恩年谱 苏兴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0.12  吴承恩小传 苏兴 百花文艺出版社 1981.8  (刘耿大编)  《西游记》人物分析 李辰冬 畅流 6卷10期 1953台北  《西游记》与明代社会 李辰冬 畅流6卷11期1953  评《西游记》 高小阳、顾阳 文学月刊3卷8期1955台北  评《西游记》 高小阳 文学月刊3卷9、10. 11期 1955  《西游记》图谱 广智书局1956香港  《西游记》本事考 罗锦堂 学粹2卷3期1960台北  谈《西游》寓意 谢云飞 文海 3期 1963台北  说《西游》 赵聪 文学世界43期1964香港  中国四大小说之研究 赵聪 友联书店 1964香港  《西游记》的明刻本——伦敦所见中国小说书目提要之一 柳存仁 新亚学报5-2 1963香港  《西游记》祖本考的再商榷 杜德桥 新亚学报6-2 1964  陆西星之参同契测疏 清华学报 新7卷1期1968台北  中国的水神传说和《西游记》 陈炳良 国语日报 1971.12.25  明清小说研究论文集续编 香港 中国语文学社 1970  《西游记》研究 夏志清、夏志安 现代文学 4 5期 1971.12  我国俗文学与印度文学之关系 卢元骏 书目季刊7卷 2期1972 台北  英雄诗——《西游记》的另一个观察 余国藩 中国时报 1973.12. 13、14 台北  《西游记》与中国古代政治 萨孟武 三民书局1974台北  佛教故实与中国小说 台静农 东方文化12卷1期 1976香港  中国古典小说论集 林以亮等 幼狮文化公司1975台北  《西游记》的第八十一难 傅述先 竹轩时语 水芙蓉出版公司 1976 台北  印度的两大史诗 糜文开 香港商务印书馆 1961  《罗摩衍那史诗》与我国小说《西游记》 糜文开 印度文化十八篇 台北东大 1977  《西游记》的象征世界 黄庆萱 幼狮月刊46卷3期 1977 台北  陆西星传 和风堂读书记 香港龙门书店 1977  论沙僧 张静仁 中外文学 9卷 1期 1980 台北  《西游记》韵文部分的修辞手法 苏其康 新亚学术集刊 1期 1978 台北  笑谈《西游记》 姚永萼 台北时报文化出版公司 1980

思想战线编辑部

具体的不了解,一个朋友的父母在那工作,他说整个单位的厅级干部都有一百多人,规模接近比较大的部委

我觉得简直就是没啥意思,南山捷径,博取功名而已。

人民日报机构设置:  一、内设机构:  办公厅、总编室、新闻协调部、地方部、经济社会部、政治文化部、国际部、文艺部、评论部、理论部、内参部、体育部、人事局、计划财务部、管理保障局、技术部、对外交流合作部、发行出版部、广告部、报刊管理部、机关党委、离退休干部局。  人民日报海外版编辑部  二、派出机构:  1、31个国内分社:  北京分社、天津分社、上海分社、重庆分社、河北分社、山西分社、内蒙古分社、辽宁分社、吉林分社、黑龙江分社、江苏分社、浙江分社、安徽分社、福建分社、江西分社、山东分社、河南分社、湖北分社、湖南分社、广东分社、广西分社、海南分社、四川分社、贵州分社、云南分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甘肃分社、宁夏分社、青海分社、新疆分社。  2、香港分社、澳门分社。  3、39个国外分社:  阿联酋分社、巴基斯坦分社、朝鲜分社、哈萨克斯坦分社、韩国分社、蒙古分社、日本分社、泰国分社、叙利亚分社、以色列分社、印度分社、印度尼西亚分社、越南分社、埃及分社、科特迪瓦分社、南非分社、尼日利亚分社、突尼斯分社、比利时分社、波兰分社、德国分社、俄罗斯分社、法国分社、塞黑分社、罗马尼亚分社、瑞典分社、乌克兰分社、西班牙分社、意大利分社、英国分社、加拿大分社、美国华盛顿分社、美国洛杉矶分社、墨西哥分社、阿根廷分社、巴西分社、委内瑞拉分社、澳大利亚分社、联合国分社。  (排序参照外交部网站标注顺序)  三、所属单位:  人民网、新闻研究中心、出版社、印刷厂。  四、所属报刊:  《环球时报》、《京华时报》、《中国汽车报》、《中国能源报》、《健康时报》、《新闻战线》、《大地》、《人民论坛》、《环球人物》、《新安全》、《中国经济周刊》、《信息导刊》、《思想理论动态参阅》、《台港澳报刊参阅》、《文史参考》、《证券时报》、《讽刺与幽默》、《生命时报》、《环球时报英文版》、《汽车族》、《家用汽车》、《商用汽车新闻》、《摩托车趋势》、《汽车与运动》、《江南时报》、《国际金融报》、《平安校园》、《人民文摘》、《中国报业》。

思想战线编辑部职责

1、来稿要求论点明确、数据可靠、逻辑严密、文字精炼,每篇论文必须包括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摘要和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和第一作者及通讯作者(一般为导师)简介(包括姓名、性别、职称、出生年月、所获学位、目前主要从事的工作和研究方向),在文稿的首页地脚处注明论文属何项目、何基金(编号)资助,没有的不注明。2、论文摘要尽量写成报道性文摘,包括目的、方法、结果、结论4方面内容(100字左右),应具有独立性与自含性,关键词选择贴近文义的规范性单词或组合词(3~5个)。3、文稿篇幅(含图表)一般不超过5000字,一个版面2500字内。文中量和单位的使用请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最新标准。外文字符必须分清大、小写,正、斜体,黑、白体,上下角标应区别明显。4、文中的图、表应有自明性。图片不超过2幅,图像要清晰,层次要分明。5、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采用顺序编码制,请按文中出现的先后顺序编号。所引文献必须是作者直接阅读参考过的、最主要的、公开出版文献。未公开发表的、且很有必要引用的,请采用脚注方式标明,参考文献不少于3条。6、来稿勿一稿多投。收到稿件之后,5个工作日内审稿,电子邮件回复作者。重点稿件将送同行专家审阅。如果10日内没有收到拟用稿通知(特别需要者可寄送纸质录用通知),则请与本部联系确认。7、来稿文责自负。所有作者应对稿件内容和署名无异议,稿件内容不得抄袭或重复发表。对来稿有权作技术性和文字性修改,杂志一个版面2500字,二个版面5000字左右。作者需要安排版面数,出刊日期,是否加急等情况,请在邮件投稿时作特别说明。8、请作者自留备份稿,本部不退稿。9、论文一经发表,赠送当期样刊1-2册,需快递的联系本部。10、请在文稿后面注明稿件联系人的姓名、工作单位、详细联系地址、电话(包括手机)、邮编等信息,以便联系有关事宜。

整本书教学视角下的《红楼梦》人物赏析:观念与方法——以“刘姥姥”为例文 | 李煜晖【摘 要】人物赏析是《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教师要把“心理性”和“功能性”的人物观结合起来,在梳理人物行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性格探究和功能诠释。以刘姥姥为例,行为梳理要注意区别分析对象和关联对象,分别提炼其关键事件和典型表现;性格探究要注重“果因推理”,设计由连续性问题构成的“探究主线”;功能诠释可从“人物互衬”“环境透视”“情节推动”等视角展开,并最终归结到作者对人物设定的整体思考上。【关键词】整本书教学 《红楼梦》 人物赏析 刘姥姥当代叙事学研究认为,因为小说家的创作旨趣各不相同,人物赏析也应遵循不同观念:在以塑造人物为主要目的的小说中,人物是具有心理可信性或心理实质的“人”,赏析人物应聚焦其性格的剖析与评价;在主要靠故事情节来吸引读者并借以表达题旨的小说中,人物作为“行动者”或“行动素”,是从属于情节的,赏析人物应聚焦其叙事功能。只有在将人物与事件有机结合的作品中,“心理性”和“功能性”这两种人物观的互补作用才能得到充分发挥。[1] 《红楼梦》正是这样一部将人物刻画与故事演进融合得天衣无缝的作品。作者既能在次第展开的一幕幕故事中塑造大批真实可感的“圆的人物”[2],又能把人物的悲欢际遇编织成经纬纵横的“生活之网”,使大大小小的叙事单元或情节碎片前后相属、因果相连,给读者带来“事有必至,理有固然”的阅读体验。因此,红楼人物赏析有必要把两种人物观结合起来,在梳理人物行为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展开性格探究和功能诠释。受限于篇幅或课时,很多教师在《红楼梦》节选文教学中缺乏对人物行为的系统梳理;对人物性格的探究也往往只从肖像、语言、心理、动作等局部描写入手,其结论也大多是浅表的、碎片的和静态的,不利于揭示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整体性和发展性;对人物功能的诠释更是囿于一章一节,难以使学生领略全书“牵一发而动全身”的艺术魅力。统编教材把《红楼梦》列为教学书目,为红楼人物赏析拓宽了课程空间,对教学实施也提出了更高挑战。综上,本文以学界公认的“性格复杂、神采独具”[3]且“体现作者多元写作策略”[4]的刘姥姥为例,探讨整本书教学视角下红楼人物赏析的观念与方法。一、《红楼梦》人物行为的梳理“行为”指人物的行动或作为。和那些人物甫一出场就附带作者“论赞”的古典小说不同,《红楼梦》是“不把个人态度带进小说”的,或者说作者有意地保持着一种认同“主人公的独立性、内在的自由、未完成性和未论定性”的“客观态度”[5],让人物通过自己的言行举止表现其性格、发挥其作用。因此,尽管红楼人物的种种行为都是虚构的,赏析时却可以视为最主要和最可靠的文本事实,梳理这些事实是人物性格探究和功能诠释的前提。特别是在整本书教学中,学生虽然事先未必读过《红楼梦》,但对红楼人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感性认识,这些认识往往道听途说或来自改编的影视作品,与原著内容存在相当大的差别,缺乏行为梳理,势必造成分析和评判先入为主甚至将错就错。同时,红楼人物赏析长期受到“索隐派”和“自传说”的影响,或牵强附会地搜罗史料以证红楼人物所影射的历史原型,或考证红楼人物与曹氏宗族的对应关系,这些明知《红楼梦》是小说却非要当成史料来研究的做法,犯了缘木求鱼、求深反惑的错误。[6]很多学生不明就里或受好奇心的驱使,偏偏对此情有独钟。因此,梳理人物行为在分析方向上亦能起到纠偏作用。行为梳理要根据小说特点选择适当方法。《三国演义》《水浒传》等长篇小说是粗线条的,作者把主要人物的传奇故事按时间顺序拼合起来,梳理难度不大。《红楼梦》则由粗犷渐入细密,作者着眼日常生活,“一路有意无意,东拉西扯,便皆叙出”,“顺笔便墨,得空便入,间三带四,一支笔做千百支用”[7],这种并不聚焦核心人物和传奇事件的“去中心化”的写作,使人物与人物、事件与事件常常交织在一起,给梳理工作造成很多障碍。首先,要从赏析目的出发把“分析对象”和“关联人物”区别开来。“分析对象”即需要解读的人物形象,他(她)是由赏析者根据研究兴趣确定的;“关联人物”即与分析对象发生直接交往的其他人物形象,取决于文本内容。其次,要把“关键事件”和“典型表现”区别开来。关键事件是对人物故事的概括,因为故事总是一环套一环的,这种概括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分成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面,其价值在于把人物行为收拢起来。典型表现是在关键事件中被作者突出、放大或强化的特定行为,从叙事学的意义上说,就是作者本可以不提却偏偏提到、本可以略写却偏偏详写、本可以那样写却偏偏要这样写的内容,这些内容有别于那些为推动叙事进程而不得不泛泛交代的东西,是作者专门提点读者留心注意的。据此,梳理工作可以划分为层次井然、并行不悖的两部分:一是梳理分析对象的关键事件和典型表现,目的在于聚焦分析对象本身,为其性格探究打好基础;二是梳理关联人物的关键事件和典型表现,目的在于观察分析对象引发了他们怎样的连锁反应,为其功能诠释打好基础。假定以刘姥姥为分析对象,她的关键事件从宏观上讲就是“三进荣国府”。“一进”在第六回,是来“打抽丰”的;“二进”在第三十九至四十二回,是来送瓜果蔬菜的;“三进”或是曹公之意,但续作写得琐碎了——一次是凤姐病重托孤(第一一三回),一次是营救巧姐儿,藏匿乡下(第一一九回),一次是送巧姐归府(第一二零回),一次是受邀进府,为巧姐儿做媒(第一二零回)。这样算下来,物理意义上是“六进荣国府”了,但从艺术构思上看,后四次都围绕巧姐儿展开,仍可算成一次。从中观上讲,续作不论,至少第一次、第二次进荣府都可以做进一步切分。第一次包括“与女婿狗儿议事”“见周瑞家的”“见平儿”“见凤姐”“与周瑞家的告别”等,第二次包括“见平儿”“与贾母叙谈”“游大观园”“为巧姐儿取名”“辞行”等。微观层面还可以继续切分。以脍炙人口的“游大观园”为例,贾母、刘姥姥一行先后游览了沁芳亭、潇湘馆、紫菱洲、秋爽斋、蘅芜苑、藕香榭、栊翠庵、省亲别墅、怡红院等,每一处或行走、或座谈、或赏景、或宴饮、或行令、或听戏,刘姥姥对景、物、人、事都有“考评”,且在众人面前都有一番“表演”,可以择要概括出来,如“满头簪花”“宴前戏谑”“行牙牌令”“醉卧怡红院”等。至此,我们就把握住了分析对象刘姥姥在书中大大小小的事件,它们囊括了人物的行为,构成了梳理的纲目,接下来就可以把“典型表现”填充到微观层面的关键事件中了。“典型表现”的选取需要读者的慧眼,教师不妨先做示范。例如秋爽斋宴罢,刘姥姥看着李纨与凤姐儿对坐着吃饭,叹道:“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话音刚落,凤姐和鸳鸯就赶忙道歉了。刘姥姥发出这样的感叹,反映出她性格的某些侧面。作者不写这段话丝毫不影响故事进程,但写了这段话,刘姥姥才是刘姥姥,否则真成了黛玉口中的“女篾片儿”了。再如刘姥姥初见凤姐,到了求帮的当口,能说会道的她却突然有口难开,只得推板儿道:“你那爹在家怎么教你来?打发咱们作啥事来?只顾吃果子咧!”这种看似反常的表现准确体现了她此刻的处境和心境。总之,我们以刘姥姥为中心,将她的关键事件和典型表现以文字或图表等形式梳理出来,也就理清了她在整本书中的行动轨迹,占有了性格探究的主要素材。梳理关联人物的关键事件和典型表现与对分析对象所采取的方法相似。《红楼梦》在人物与人物、人物与事件之间建立了深层次、多维度的复杂关联,这里所谓的“关联”只是与分析对象之间的显性关联。刘姥姥初见凤姐时,贾蓉突然到访,凤姐与贾蓉的交谈在时空上与刘姥姥存在显性关联,可视为关联人物凤姐儿的关键事件;刘姥姥在贾母面前信口开河而宝玉信以为真,竟派茗烟去荒村破庙祭拜所谓“茗玉小姐”,两事虽不属同一时空,但后者是由分析对象的言行直接引起的,可视为关联人物宝玉的关键事件;巧姐儿与板儿争佛手,并非由刘姥姥的言行直接引发,但板儿是刘姥姥的外孙,由刘姥姥带进荣府,有此前提,可视为关联人物巧姐儿的关键事件。刘姥姥宴前戏谑,引得贾府夫人、小姐们哄堂大笑,各有各的笑法;刘姥姥游大观园,所到黛玉、探春、宝钗等姑娘的闺房,各房有各房的布置,各人有各人的接待;刘姥姥进贾府,所遇平儿、鸳鸯、袭人等大丫鬟,各有各的身份和谈吐。凡此种种,皆可视为关联人物的典型表现,一一填充到各自的关键事件中去。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我们把分析对象刘姥姥的关联人物摘取出来,把他们的关键事件筛选出来,再将典型表现填充进去,将赫然发现“千里之外,芥豆之微,小小一个人家”的老妪对整本书竟有如此重要,学生诠释人物功能的兴致和素材也就齐备了。二、《红楼梦》人物性格的探究“性格”一般指人物的个性和品质,性格探究是“心理性”人物观支配下的人物赏析的主要内容。有学者认为,曹雪芹几乎在全体人物的性格刻画和性格刻画的各个方面,都贯彻了其旨在表现性格的真实、完整、丰满的现实主义的观念与方法。[8]正因如此,红楼人物的性格呈现出与绝大多数古典小说、现当代小说乃至外国文学名著迥异的特点,这些特点对人物性格分析提出了很高要求。第一,红楼人物性格具有多种构成要素,这些构成要素在不同故事情境中发展为性格的多个侧面,人物因之露出不同“面相”。简单从道德层面臧否为“好人”或“坏人”,或者单纯用某一种“典型性格”涵盖人物的全部性格[9],都不能准确揭示人物性格的丰富内涵。第二,红楼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并非生拉硬扯地杂糅在一起,看似矛盾的性格或前后有别的面相在心理层面具有内在一致性,所表现的恰恰是一个个“真人”和“全人”。解释复杂性格的统一性,追求人物性格评价的整体性,是红楼人物性格探究的重要任务。第三,从呈现方式上来说,作者不是机械地用一个情节表现人物性格的一个侧面,也不是一次性地表现出人物性格的全部内容,而是尽可能立体地在一个情节中展现人物性格的多个侧面,并且在全书中有条不紊地呈现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来。所以,从不同维度厘析同一情节以获得对人物性格的多元理解,并有意识地关注人物在整本书中的“性格发展史”,也应引起读者重视。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好的人物分析运用的一定是溯源式的“果因推理”,即从具体可感的文本内容出发,引导学生自下而上、循序渐进地建构人物的整体形象,领会作者人物塑造的匠心,而不是用给定的结论支配学生的探究过程,使其仅仅从事演绎式的因果推理。因此,尽管学术界已经对众多红楼人物性格做了充分阐释,但这些研究成果只适合用作帮助学生探究人物性格的辅助材料,教师的着眼点还应该放在以学生为主体的探究过程的设计上,而这一过程设计必须找到一条契合红楼人物性格特点及其特殊表现形式的主线,以避免出现支离破碎或浅尝辄止的情况。假定我们已经引导学生完成了对分析对象的关键事件和典型表现的梳理,则探究主线可以由以下连续性的研究问题(任务)构成:(1)这些关键事件及其典型表现反映了人物性格的哪些侧面?该研究问题旨在激发学生开放性思维,表达对人物性格的多元理解。(2)这些性格侧面是否可以归并、整合到一起,或者说它们是否具有兼容性?那些看似不兼容的性格侧面集于人物一身是否具有合理性?这组研究问题旨在引导学生发现矛盾,并通过对矛盾合理性的解释,理解人物性格的内在一致性。(3)纵观全书,分析对象的性格是否发生变化?总的来说,他(她)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描述并给出评价。这组研究问题旨在引导学生观察人物性格发展过程,表达对人物的整全理解。(4)相比其他作家,《红楼梦》在刻画人物性格方面有哪些突出特点?试举感触最深的几点加以说明。该研究问题旨在引导学生从对人物性格的探究转向对作者写人艺术的探索。围绕这一探究主线的教学活动可以采取灵活的方法。以刘姥姥为例,对问题(1),我们不必把三进大观园的所有关键事件及典型表现都拿到课上,完全可以让学生选择几件事、几种表现深入讨论,教师对脱离语境或不能自圆其说的作答给出指导。例如,在第四十二回篇首,刘姥姥认为老太太和巧姐儿抱恙是因为“遇见什么神了”,需要看看“祟书本子”,如果学生据此指摘刘姥姥“封建迷信”,显然是脱离了历史的和文本的语境的——在书中无非是借以表现刘姥姥“有年纪的人经历得多(凤姐语)”罢了,后文请她给巧姐儿起名也是由此而起。当学生逐渐掌握了概括人物性格侧面的思路和方法,余者就可以分工完成,最后把各组观点汇总起来。研究问题(2)是关键所在。我们把学生得出的形形色色的观点整合起来,会发现大量看似矛盾之处:刘姥姥朴实忠厚而又巧滑识趣,见少识寡而又应对得体,求亲靠友而又知羞重义,笨嘴拙舌而又妙语频出,本性自尊而又出乖露丑……凡此种种,归根结底是生存环境和交际环境的冲突造成的,也反映出交际目的和交际对象对人物行为的制约。刘姥姥是乡下人,虽则年轻时见过一点世面,但大多数时间生活在农村,生存环境决定了她性格中的一些侧面,如朴实忠厚、求亲靠友、见少识寡等。当她迈进钟鸣鼎食的贾府,所遇的又皆是高人一等的上流人物,她必须用“谄谀”的言行达成“打抽丰”的目的,于是她凭借因年齿而得的“洞明世事”“练达人情”演出了一幕幕活剧。可以说,特殊的交际环境和交际目的改变了她固有的行为模式,激发出她性格中的另一些侧面,如夸张做作、滑稽卖弄等,但这些毕竟发生在“不情愿”而又“不得已”的情况下,间或流露出腼腆和尴尬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曹雪芹的伟大不仅在于写出了生存环境和交际环境对人的影响,而且展现出特定环境下人物性格“常态”和“异态”共存的面貌。更其难能可贵的是,刘姥姥二进荣国府时比第一次更加自然和自如,体现出心智成熟的老人对陌生环境的适应力。遗憾的是,世人不能得见曹公写刘姥姥三进荣府的传神之笔,续作又难以为继,但仅这“两进”也足够教师引导学生领略刘姥姥复杂性格的内在一致性了。红楼人物是说不尽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故对研究问题(3)的处理,教师要尊重学生主观建构的权利。随着人物之间的熟稔和贾府的衰落,刘姥姥与贾府中人的交往方式逐渐“平等”起来,那些供人“取乐”的性格渐渐淡化,知恩重义、老成练达的本色占据主导,其整体性格是变中有不变而不变中又有所变化的。学生只要能根据文本信息对其“全人”形象分析成理即可。研究问题(4)可请学生自选古今中外的小说进行比照,教师推荐研究文献,帮助学生深入、系统地学习写人策略。三、《红楼梦》人物功能的诠释功能指的是从行动过程意义角度定义的角色行为。[10]虽然功能分析也是在讨论写人艺术,但与性格分析关注的焦点不同。性格分析重视作者如何通过“正面描写”“侧面烘托”以及“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具体手法表现人物的内在品质,而功能分析则存在“重事而轻人”的研究倾向[11],更多关注作者怎么利用人物来讲述故事,或者说人物在故事进程中以及表达效果上发挥了怎样的“作用”[12]。这些作用隐藏在具体描写背后,需要读者有意识地以作者为对话对象,并借助一定的写作理论完成对其创作意图的诠释,因而功能分析比性格分析更加复杂,也更抽象。《红楼梦》对主要人物的命运归宿和彼此的纠葛影响有通盘考虑,对社会各阶层的生活环境和矛盾关系有全景式的审视,对事件的前因后果和故事的进程安排有系统性的思考,从任何单一视角诠释人物功能都有“盲人摸象”之嫌,故有必要把分析对象置于与小说要素的互动关系中研究。首先,要关注人物与人物之间的互衬功能。《红楼梦》是在“众多的人物关系的网结”[13]中写人的,交往行为一旦发生,参与其中的人物的性格都得到鲜明表现。既然作者在一个事件中写活了多个人物,使读者有“同台飙戏”的感受,我们就有义务揭示分析对象是如何刺激和表现关联对象的性格特征的。刘姥姥初进荣府,先后与周瑞家的、平儿、凤姐等人发生交往,特别是在被凤姐接待时,写刘姥姥笔墨少,写凤姐笔墨多。作者通过一系列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写出了凤姐打发很不熟悉又是突然到来的“远亲”时的骄矜、精细和干练,脂砚斋评之为“凤姐正传”,是很有眼光的。从功能诠释的角度,我们可以说刘姥姥对凤姐起到了映衬作用,这种作用是相互的,把分析对象转向凤姐,她同样也对刘姥姥起到了映衬作用,只是作用机制不同罢了。刘姥姥二进荣国府如同一次集中“展览”,在“两宴大观园”“醉卧怡红院”等情节中,贾母、王夫人、凤姐、黛玉、宝玉等主子,薛姨妈、宝钗、妙玉等客卿,鸳鸯、平儿、袭人等丫鬟,对待刘姥姥的态度和方式各不相同,可谓各有各的身份、各有各的体面、各有各的性情。贾母的风趣幽默、凤姐的见机而作、黛玉的尖酸刻薄、宝玉的温柔痴情、妙玉的清高做作、袭人的顾全大体等,都得到了丰富或强化。其次,要关注人物对环境的透视功能。和 《巴黎圣母院》等外国名著不同,《红楼梦》从不把环境和人的活动分开来写,而是以人的活动为主线,让读者通过人物的眼睛感受和理解环境特点。刘姥姥就是作者精心安插在书中的一双“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日常生活的奢靡。不论顶庄稼人一年生活的螃蟹宴、用十几只鸡来配的茄鲞、一两银子一个的鹌鹑蛋,还是各种各样极其考究的服饰和器物,无不使刘姥姥以及我们这些与刘姥姥见识相仿的读者大开眼界。透过这双“眼睛”,我们看到了贾府真实而复杂的人际关系。例如刘姥姥称赞黛玉的房间像公子的书房,贾母不予置评,坐下之后又一直和王夫人、凤姐聊纱窗的颜色,随后“一径离了潇湘馆”。对宝钗则不同,贾母因见岸上清厦旷朗,主动问道:“这是你薛姑娘的屋子不是?”进房之后看见陈设朴素,又感叹“这孩子太老实了”,忙命人把体己器物拿来摆设。两相对比,贾母对钗黛的冷暖好恶不言自明。再如鸳鸯因在贾母生活中的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获得众人的重视、平儿因为是凤姐的“助手”而获得行权的资格、袭人与宝玉非同一般的亲密关系等,也都通过刘姥姥的介入而被读者感知。透过这双眼睛,我们看到了大观园的全貌。作者第一次写大观园,是贾政带宝玉和众清客游园,彼时大观园只是初具规模;第二次写大观园是元妃省亲,此时大观园修建完成,装饰已毕,但宝玉和“群芳”未曾定居;刘姥姥进大观园恰是在众人搬进不久,读者正是借着刘姥姥的眼睛,随着贾母等人的脚步,对诸事齐备的大观园熟悉起来的。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还能看到贾府整体的盛衰变化。如果说第一回中甄士隐家族的“小兴衰”是对贾府“大兴衰”的一种隐喻,刘姥姥三进荣国府就是现实层面贾府不断没落的“活见证”。此外,贾府伦理的败坏也可窥见端倪,如刘姥姥初进荣府时看到的凤姐与贾蓉的暧昧等。总之,贾府作为一种特定环境,其方方面面都通过刘姥姥的视角展现给读者了。再次,要关注人物对情节的推动功能。人们常说某个人物推动了情节发展,这种说法非常笼统。因为只要有新的人物出现,作者必须给他安排专属情节,这些“分内之事”是情节的组成部分,不是情节的推助力——所谓“推动”,应指人物在本传之外发挥的影响。功能诠释者不仅要看到这些影响,还要揭示影响产生的具体路径。例如“栊翠庵茶品梅花雪”一节,刘姥姥陪贾母来到妙玉处品茶,凡刘姥姥与诸人的对话都不属于“推动情节”,真正被推动的情节是妙玉借此机会把宝、黛、钗三人拉到耳房内品茶。这段故事又可分成两部分:一是四人共饮、共论;二是黛玉和宝钗离开后,妙玉和宝玉的独处。两部分既写出了四人各不相同的性格,也集中表现了妙玉对宝玉的特殊感情。这种情况是刘姥姥本传自然触发的关联人物的情节,“触发”即是影响发生的具体方式。刘姥姥游园,随口大赞景色如画,贾母遂命惜春把园子画出来。刘姥姥走后,惜春果然跟诗社请了一年的假来完成这项工作,还发了不少牢骚。这些是刘姥姥本传引发的后续情节,“引发”即是此影响发生的具体方式。巧姐儿与板儿争佛手,“小儿常情,遂成千里伏线”[14];刘姥姥为巧姐儿取名,也为其运命埋下伏笔。刘姥姥本传之内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情节没有触发或引发新的故事,但与后文存在若隐若现的联系,这些“伏笔”或叙事学所谓“预叙”,即是此影响发生的具体方式。指导学生诠释人物功能,可以请学生在自由讨论的基础上建构“人物互衬”“环境透视”“情节推动”等操作概念,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直接讲授并举例说明,然后请学生探寻新的例子或别的功能。无论何种教学路径,最后都要归结到一个总的问题上——全书对人物的整体设定,这是作者的构思之源。作者在刘姥姥出场前特别点出,贾府千头万绪,不知从何说起,从刘姥姥说起“倒还是头绪”。小人物刘姥姥何以成为“头绪”?作者在随后的介绍中突出了她的五个“人设”。第一,刘姥姥是“穷人”,穷人才要“打抽丰”,这给了她进贾府的动机;穷人没见过世面,才更能暴露贾府之奢,并且引起贾府上下的好奇。第二,刘姥姥是“老人”,久经世故让她有了达成目的的能力,也使她具备了被贾母接待的条件。第三,刘姥姥是“亲人”,亲人才可以一而再、再而三地过来,兼是凤姐儿一支的亲人,才有了托孤的可能。第四,刘姥姥是客人,加上她“亲人”和“老人”的身份,才会有两宴大观园的故事。第五,也是最重要的,刘姥姥是“女人”,唯女人可以深入闺阁——当然,宝玉是例外的。万事万物离不开一个“理”字,正是这种高明的人物设定赋予了刘姥姥等人物发挥多重功能的合理性。本文旨在为教师提供红楼人物赏析的框架思路,实践层面需要强调三点:《红楼梦》人物众多,不必把每个人物都作为分析对象,择其二三开展专题研究即可;红楼人物有主有次,在行为梳理的基础上,主要人物宜侧重其性格分析,次要人物应侧重其功能分析;教学过程不必完全按照“行为—性格—功能”的顺序,可就关键事件和典型表现设计综合性学习任务。总之,鉴于《红楼梦》(原著)别开生面、独步古今的艺术成就,我们可以肯定地说,提高《红楼梦》整本书教学中的人物赏析质量,将给小说阅读教学带来“一览众山小”的效果。参考文献:[1]申丹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51-[2]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苏炳文,译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59-[3]李希凡,李萌传神文笔足千秋:《红楼梦》人物论[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17:463-[4]许文荣从《红楼梦》的书写策略论刘姥姥角色的微妙性[J]红楼梦学刊,2010(4)[5] 张洪波比较诗学视野下的《红楼梦》“人物·人情”观[J]红楼梦学刊,2008(5)[6] 俞平伯索隐与自传说闲评[M]//俞平伯论红楼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7]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甲戌本)[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1:190-[8][13]滕云曹雪芹典型观初探:《红楼梦》人物性格刻划的艺术成就[J]红楼梦学刊,1979(2)[9][11]李桂奎中国古代小说人物研究方法的嬗变及其转型之路[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10] 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故事形态学[M]北京:中华书局,2006:[12]谭光辉论小说人物分类法[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5)[14]曹雪芹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庚辰本)[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高中语文传统文化名著专题教学实施策略研究”(编号:20YJA880026)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 100875)本文原载《中学语文教学》2022年第1期文章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学语文教学”作者简介李煜晖,博士,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首批国家教材建设重点研究基地(语文)学术委员会秘书长,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修订课题组专家,北京市名师工程学术导师。著有《探索和发现的旅程——整本书阅读之专题教学》《高素质文科人才培养的实践探索》等。特别鸣谢敦和基金会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公众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责任编辑:刘桐部分图片来自网络

1、调查研究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组织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向中央反映统一战线全面情况,提出开展统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检查统战政策执行情况,协调统一战线各方面的关系。2、负责联系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及时通报情况,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研究、贯彻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对民主党派的方针、政策;落实中央关于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的工作。为党中央同民主党派进行政治协商做好组织联系工作;受中央委托,向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通报中央精神;支持、帮助各民主党派加强自身建设,选拔培养新一代代表人物;协助有关部门帮助民主党派改善工作条件。3、负责调查研究、协调检查有关民族和宗教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联系少数民族和宗教界的代表人物;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举荐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对达赖集团等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祖国活动的斗争。4、负责开展以祖国统一为重点的海外统战工作;联系香港、澳门和海外有关社团及代表人士;协助有关部门对香港、澳门地区统战工作方针、政策进行调查研究;做好台胞、台属的有关工作。5、负责党外人士的政治安排;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培养、考察、选拔、推荐、安排党外人士担任政府和司法机关领导职务的工作;做好党外后备干部和新的代表人物队伍的建设工作;协助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做好干部管理工作;协助有关部门管理省级党委统战部部长。6、调查研究并反映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情况,协调关系,提出政策建议;团结、帮助、引导、教育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7、调查研究党外知识分子的情况,反映意见,协调关系,提出政策建议;联系并培养党外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8、负责开展海内外统一战线的宣传工作。9、负责指导地方党委统战工作和统战部门负责人的培训工作,协调政府各有关部门的统战工作;受中央委托,领导全国工商联党组,指导工商联工作;代管全国台湾同胞联谊会、黄埔军校同学会、欧美同学会、中华职业教育社、宋庆龄基金会;领导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指导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工作;管理中国藏学研究中心。10、完成党中央交办的其他任务。扩展资料统战部作为党委主管统战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党委统战工作的参谋机构、组织协调机构、具体执行机构、督促检查机构,担负着了解情况、掌握政策、协调关系、安排人事、增进共识,加强团结等重要职能。按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的说法,就是“四个机构”、“六句话”,即统战部作为党委主管统战工作的职能部门,是党委统战工作的参谋机构、组织协调机构、具体执行机构、督促检查机构,担负着了解情况、掌握政策、协调关系、安排人事、增进共识,加强团结等重要职能。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统战部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统一战线工作部

简单点说责任编辑就是带有责任的编制,比如是业务的把关审核,主编仅仅是主要编写内容的人,这个不含有审核的意思

思想战线编辑部是干嘛的

负责杂志或报刊的市场调研,选题开发,选题列选,选题报批,约稿,出版合同,审稿,成本开支估算,发稿,审读校样,签发付印样,审读样书,结算稿费等事务。

一般是报纸刊物负责市场调研,选题开发,选题列选,选题报批,约稿,出版合同,审稿,成本开支估算,发稿,审读校样,签发付印样,审读样书,结算稿费等事务的部门。

回答 您好很高兴为您解答,负责报纸刊物、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市场调研,选题开发,选题列选,选题报批,约稿,出版合同,审稿,成本开支估算,发稿,审读校样,签发付印样,审读样书,结算稿费等事务。编辑部力量的强弱,工作的好坏,不仅关系到媒体和出版物的质量,甚至影响到出版社、电台、电视台等媒体的兴衰。因此,编辑部既是贯彻本社出版方针、保证出版物质量的关键部门,也是培养有专业特长的编辑人员的培训部门。

编辑部是学院和同学相互联系的桥梁,是学生与学生交流的纽带,它本着以服务学院和同学为宗旨,因此编辑部是院团委学生会不容忽视的一部分。 编辑部分为记者组、审稿组、排版组和打字组四个小组,每个小组都负责不同的工作,虽然这几个小组的工作性质不同,但是它们有着同样一致的目的。编辑部是一个有纪律有组织的大家庭,温馨,和睦。 对于编辑部来说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负责出版校刊,刊登在校刊上的文章内容丰富多彩,有记心灵感悟、说情感故事、畅谈古今中外好有学院近期所展开的一些活动。我们的主要以滋润大学生活,张扬青春个性为宗旨,给全院学生一个展示自我才华的舞台。

思想战线编辑部职责职能

联络各个民主政党、社会团体、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结成统一战线。

统战部是政府的职能部门,其主要职能是:贯彻执行党的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开展调查研究,向党和政府反映情况,提出开展统战工作的意见、建议;研究贯彻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对民主党派的方针、政策;开展以祖国完全统一为重点的海外工作,贯彻执行对台方针、政策,开展对台情况调研;负责党外人士的政治安排,联系工商界社团和代表人士,指导工商联工作;贯彻执行党的民族宗教政策,依法管理宗教事业,加强民主团结,维护社会稳定,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

1、调查研究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方针、政策,组织贯彻执行中央关于统一战线的方针、政策;向中央反映统一战线全面情况,提出开展统战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检查统战政策执行情况,协调统一战线各方面的关系。2、负责联系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代表人士,及时通报情况,反映他们的意见和建议;研究、贯彻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以及对民主党派的方针、政策;落实中央关于发挥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的工作。3、负责调查研究、协调检查有关民族和宗教工作的重大方针、政策问题;联系少数民族和宗教界的代表人物;协助有关部门做好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举荐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对达赖集团等国内外敌对势力分裂祖国活动的斗争。4、负责开展以祖国统一为重点的海外统战工作;联系香港、澳门和海外有关社团及代表人士;协助有关部门对香港、澳门地区统战工作方针、政策进行调查研究;做好台胞、台属的有关工作。5、负责党外人士的政治安排;会同有关部门做好培养、考察、选拔、推荐、安排党外人士担任政府和司法机关领导职务的工作;做好党外后备干部和新的代表人物队伍的建设工作;协助民主党派中央、全国工商联做好干部管理工作;协助有关部门管理省级党委统战部部长。6、调查研究并反映我国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的情况,协调关系,提出政策建议;团结、帮助、引导、教育非公有制经济代表人士,积极开展思想政治工作。7、调查研究党外知识分子的情况,反映意见,协调关系,提出政策建议;联系并培养党外知识分子的代表人物。8、负责开展海内外统一战线的宣传工作。

统战部

  • 索引序列
  • 思想战线编辑部回复
  • 思想战线编辑部
  • 思想战线编辑部职责
  • 思想战线编辑部是干嘛的
  • 思想战线编辑部职责职能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