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俄罗斯文学史论文题目

俄罗斯文学史论文题目

发布时间:

俄罗斯文学史论文题目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俄语科学语体在科学技术情报和学术交流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苏联的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在书面上都是用俄语科学语体表达的。所以,掌握好俄语科学语体是获取世界上先进科学与技术的可靠手段之一。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俄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俄汉语修辞格数量相差悬殊之原因浅析  2、“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俄语教学创新研究  3、语料库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风,2020(08):66-  4、杨柳青木版年画核心术语俄译研究  5、高校教学改革背景下的旅游俄语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6、俄语电影汉俄双语字幕在俄语学习中的作用  7、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在前苏联的翻译及传播  8、汉俄网络广告中的语用预设浅析  9、俄罗斯文学影视作品名的汉译问题  10、大学公共俄语学习现状及策略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  11、汉俄职业委婉语中的语言世界图景对比分析  12、俄语战争话语的特点与功能分析  13、如何在俄语课堂中融入学科素养  14、基于词汇联想的词块学习理论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5、新时代我国俄语语言与文化研究:问题与趋势

在19世纪俄国文坛上,曾出现了一条“辉煌灿烂”的“多余人画廊”。在这画廊中耸立着许多具有一定“文化”高度的典型。他们是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等。在这些人的灵魂深处一半蕴藉着先进的民主革命意识,闪烁着为祖国进步而奋斗的思想光芒,迸发着积极寻求真理和人生崇高目标的火花;而另一半则被西方利己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消极思想所侵蚀,他们在情感与理智的悖逆中,形成了二重矛盾的性格和复杂的生命形态:个性意识的觉醒,使他们萌发去寻找精神解放的途径,而自身性格软弱的钳制,又使他们找不到新生活的定位,徘徊、孤独、苦闷。他们既不满俄国社会现状,愤世嫉俗,但又不愿站在人民一边,精神上无所寄托。他们一面觉得在鄙俗的上流社会无以容身,但又对上流社会以外的生活同样感到索然无味。因而到头来尽管不甘心沉沦却又无力超出社会的束缚与羁绊。他们只能是否定和怀疑的精灵,是一群生活理想的“迷惘者”,努力寻求自我实现,终因不能在生活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变成了“多余人”。关于“多余人”这个概念早在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第八章的一种译稿中就出现了,写到奥涅金时有这样的两句:有人远在他们之外,像多余的东西茕茕孑立。后来俄国评论家赫尔岑给“多余人”下定义说“他们充满高贵的愿望,但羽翼折断,眼睛看到哪里就奔到哪里:他们想隐遁起来,避开生活,这是多余的,没有益处的人。” 文学反映青年的生活已形成诸多传统的主题,“多余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同创世英雄、寻梦者和毁灭者等类型相比,“多余人”题材更具绵延性、复杂性和普及性。   一、 近现代研究“多余人”形象现状一瞥回眸我国对“多余人”形象的研究,首先是从俄国“多余人”形象入手,进而对世界文学之中与俄国“多余人”相类似的典型进行探讨,从狭义到广义的比较研究中萌生出一个新命题,即“多余人之世界性文学现象”。(1)对俄国“多余人”的认识我国对俄国“多余人”的认识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研究,我国评论界几乎一直囿于“多余人”是俄国文学“特产”的认识阶段,普遍惯性地使用这个定型的结论。而各个历史时期对这一形象的认识都基于时代所需,是一种“感性”的理解。在动乱前,我们对俄国文学的介绍、翻译和研究倾向是“以我所需”、“急我所用”、“拿来天火”给苦难的大众为我们解决燃眉之急的现实斗争服务。这是个“全面肯定”的时期,我们对“多余人”身上的觉醒和抗争的积极方面,给予了最充分的关注,却有意无意地疏忽了他们身上的消极方面。进入极左时期,对俄国文学的研究进入冰冻,“多余人”真正变得多余,并销声匿迹。总体上,这个阶段我们对“多余人”形象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一个分散的初级认识阶段,对“多余人”也多是从介绍的角度进行普及性传播。第二阶段是20世纪末的20年至今,这一阶段进入理性化思考。一大批对“多余人”问题的研究论文逐渐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新的开拓,主要归纳为下面几个方面:其一,对读者熟悉的非“多余人”典型重新审视,发现了“新”的“多余人”。不满足于已有定论,勇于开拓发现。有文章指出“达吉雅娜与奥涅金一样,只有觉醒,没有真正的反抗”,认为达吉雅娜也具有“多余人”的色彩。其二,对于那些原本公认的“多余人”形象或提出质疑或重新评价。其三,从整体上对俄国“多余人”产生、发展情况、进步意义等重要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在刘亚丁的专著《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纲》一书中提出俄国“多余人”产生实际上“是外来文化撞击古老俄国的结果,外来文化第一批接受者是青年贵族,他们无法停息被撞击后的震荡。”同时这个高峰时期俄国“多余人”的影响,也唤起了我国一代青年的觉醒和一代作家的创作。(2)“多余人”现象的初步联网以俄国“多余人”为稳固的经线,我们打破国界,在“多余人”研究中出现横向“联网”。评论家首先把视线投向了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零余者”和“孤独者”。如《屠格涅夫和郁达夫的“多余人”比较研究》、《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孤独者”》。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贾宝玉和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贾宝玉与奥涅金之比较》等。其次,评论者在日本和法国文学中找到了俄国“多余人”的兄弟。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中的光源氏形象,被认定为世界文学画廊里一个典型的悲剧性的“多余人”。有的论述了日俄“多余人”的相似之处后,还从价值观、伦理、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等方面阐释了日俄“多余人”的差异。另有把法国的“世纪儿” 和“孤独者”联系起来,启示我们追溯中法文学的姻缘。对于中日“多余人”之异同也有专文进行了论述。以日本“私小说”为切入点,阐述了对中国“零余者”的影响。(3)一个新命题的萌生——“多余人之世界性文学现象” 对于世界近200年间的“多余人”现象,沿着二百多年的不断的发展历史轨迹,得出了“多余人的演化”轨迹。从18世纪末维特的出现为起点,其后是19世纪初“世纪儿”的“世纪症”蔓延,几乎与此同时“拜伦式英雄”和哈洛尔德震动欧洲;到了19世纪20至50年代,俄国的“多余人”以强大的阵容和整齐的队伍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的“逃遁者”面世,中国的“孤独者”、“零余者”便接踵而至。而到了20世纪中期,美国的“反映雄”虽然姗姗来迟,却与法国的“局外人”、英国的“愤怒青年”和德国的“新维特”,互相呼应,携手问世,构成了当代“多余人”联网。这一联网真正实现了歌德最早提出的“世界文学的梦想。从“世界文学”发展的总体态势和各国文学的自身的实际来重新审视“多余人”现象,就不是孤立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共同发展。经全方位普查和多角度扫描,评论界定质定量地给世界“多余人”现象得出一个纵横交叉的历史发展模式,得出这样一个简略的图示:(美国) “反英雄” (20世纪中) (中国) “孤独者” (20世纪初) (日本) “逃遁者” (20世纪初) (俄国) “多余人” (19世纪前叶) (英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法国) “愤怒青年” “拜伦式” “维特热” “世纪儿” “局外人” (20世纪中) (19世纪初) (18世纪末) (19世纪初) (20世纪中) (德国) “新维特” (20世纪中) 本图示基本表示出世界各国文学在相同和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相近“多余人”类型的各自姓氏代号。每个代号的专用名称几乎都包含着一个群体系列。同时图示中的国际性的排列组合,克服了本土文学的自足性和排他性,反映出互相交融、理解和创造的新局面。   二、“多余人“形象研究之我见(1)“多余人”的特征 “多余人”是多棱多角多面的立体,身上混杂着复合的色彩,反映了复杂的人生。他们是思想上的“报晓的先觉者”,行动上则是“贫乏的残疾者”。他们是属于精神世界中最鲜活和最忧郁的“精神贵族”。用一句话概括,“多余人”的心理特征是,意识和意志的不相协调。意识上的“巨人”和意志上的“矮子”,这也是“多余人”大起大落的精神历程和悲剧。他们有勇气从厌恶的环境中拔了旧根,却找不到适宜的土壤扎新根,成了“无根浮萍”、“身外客”、“局外人”、“逃遁者”、“隐身人”。(2)国度“多余人”典型的分析 ①自省和探索——俄国“多余人” 俄国“多余人”的精神探索,具有东方人的忧患意识和民族的整体特征,在民族兴亡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这使俄国“多余人”闪耀着某种灵光,格外动人,而且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或许这也是俄国“多余人”在文学家笔下获得不朽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俄国“多余人”是从俄国的旧文化和欧洲新文化撞击融合的血肉土地上产生出来的。这是“多余人”产生的一般性回答。俄国盛产“多余人”特别是从贵族阶级中不断地裂变处“多余人”,与俄国贵族阶级所处的特殊历史地位有着密切关系。另外,在这些反映传统主题的杰作里,我们明显地看出文学家本人的精神和心理与他所塑造的主人公的亲缘关系。因此,这些“传统主题”中的贵族青年形象在一定意义上是作家的精神的再生儿。 ②东方隐士——日本“逃遁者” 无论是二叶亭四迷《浮云》的主人公内海文山,还是夏目漱石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日本式“多余人”形象,都表现出“隐士”的特点。他们是“内向的”,拘谨、沉重、迟缓,远没有欧洲和俄国“多余人”那种无所顾忌的洒脱、豁达和冒险精神,但它们具有更强的忍耐力和承受力。首先是旧思想的强大和根深蒂固,羁绊着“多余人”新思潮的萌发;其次,东亚文化儒释道的精神和日本民族传统的打“和”精神对他们“隐士”精神的造成有着密切的制约作用。日本“逃遁者”是东方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批“多余人”形象,它为年轻而短暂的日本近代文学开拓了现实主义道路。同时也为中国“零余者”的诞生不断吹来了春风。 ③最具社会和民族责任感——中国“零余者” 从郁达夫笔下的自叙的“沉沦者”到鲁迅笔下的孤独的魏连殳,从丁玲笔下的沙菲到巴金《爱情三部曲》中的周如水,从老舍笔下的祁瑞宣到钱钟书《围城》中的方鸿渐,中国“零余者”蜂拥而来。古老的封建王国在不可避免的社会大变革中,开始整个民族的蜕变,走向现代化社会的历史性转变轨道,是中国“零余者”大批萌生的文化背景。同时,20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速,成为了中国“零余者”的催生剂。“五四”时期中国觉醒的知识青年,与近代西方意识的接轨决定了中国“零余者”精神含量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决定了中国“零余者”思考的浓缩性和情感的强烈尖锐度。(3)“多余人”形象的巨大魅力首先来自形象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内涵,这是由“多余人”的崇高的悲剧性格所决定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一个社会人都一定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某个点上,而对于“多余人”来说,他们恰恰处于社会关系网络的最敏感点上,因而他们的性格悲剧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而且较之一般性像,他们更集中、更深刻地反映着社会关系两极的对立和冲突,或者说,他们本身就是社会关系两极尖锐对立和激烈冲突的产物。 其次,“多余人”都具有性格缺陷,因而形成其悲剧的性格特征。在灵与肉、理智与感情的冲突中往往陷于强烈的内省和忏悔意识。从而产生一种深刻的“内源性”忧郁症。在这种复杂的性格中,才真正体现人物性格真实的美,同时产生复杂的美学效应,使读者获得悲与喜交融、崇高与滑稽相混杂的复杂深刻的审美感受。这就是多余人形象具有强大感染力的美学原因。阅读“多余人”,走进他们的世界,你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瞬间发现“自我”,产生共鸣,带来思索。 参考书目: 1、《“多余人”论纲——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探讨》,张伟著,东方出版社,1998年 2、《比较文学基本原理》,方汉文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3、《东西方跨世纪作家比较研究》,张承举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4、《《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译林出版社,1996年

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坛上最伟大的文学遗产之一,她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俄罗斯充满悲壮的、喜剧的和光荣的历史。在俄罗斯的文坛上,曾经有五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是:伊万布宁、米哈伊尔肖洛霍夫、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和约瑟夫布洛兹基。 基辅罗斯时期 俄罗斯国家形成于9世纪末。公元882年,诺夫戈洛德公国的奥列格大公征服基辅公国和其他一些部落,逐步以基辅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国家,史称基辅罗斯。公元 998 年,当时的弗拉基 米尔大公把基督教定为国教,对俄罗斯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是基辅罗斯的极盛时期,就在这时俄罗斯文学开始了它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有历史故事、编年史、英雄史诗、传记、旅行记等。最著名的作品是《俄罗斯编年序史》和《伊戈尔远征记》。 蒙古人统治逼时期13世纪初,基辅罗斯解体。1237年,由成吉斯汗之孙拔都管辖的金帐汗国征服梁赞等地,后又征服基辅,由 此开始了蒙古人统治时期。14世纪末,莫斯科公国逐渐强大,德米特里大公率军在顿河平原击败蒙古军。15世纪末,伊凡三世迎战蒙古军队,蒙古军因严寒不战而退,从此结束了长达二百四十年的异族统治。这时期,俄罗斯的文化发展受到严重摧残,留下的文学作品不多。值得一提的多为记录著名战役的历史故事,如《拔都攻占梁赞的故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行传》、《顿河彼岸之战》等。 莫斯科公国时期 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形成。为加强中央集权,伊凡四世采取严厉措施镇压主张分权的大贵族。这种集权与反集权之间的斗争在16世纪文化生活中得到了反映。当代政论文占了重要地位。较著名的有《伊凡雷帝与库尔布斯基通信集》。17世纪,沙俄征服西伯利亚,并使农奴制度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这时,文学开始突破中世纪格局,出现了一些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世俗故事。阿瓦库姆的《行传》生动地描写了他与大主教尼康的冲突,体现了宗教文学的新的特色。 十八世纪上半期 18世纪前期,彼得一世在位。他对内励精图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对外发展与西欧的关系,加强俄国的实力,从而使古老的俄国逐渐摆脱了中世纪封闭落后的状态。前二十五年,俄国社会新旧斗争激烈,文学发展却相对缓慢。除了政论文外,没有突出的文学成就。30年代以后,古典主义兴起。俄国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西欧相似,但因同时到启蒙主义思潮的影响,因此它又带有启蒙主义的特色。康捷米尔(1708-1744)是俄国古典主义文学形成时期的第一个讽刺作家。罗蒙诺索夫(1711—1765)是俄国第一个著名学者和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古典主义作家还有以剧本创作为主的苏玛罗科夫(1717—1777)。 十八世纪下半期 18世纪下半期的俄国主要是在叶卡捷林娜二世的统治之下。女皇继承了彼得一世的国内外政策,这时期俄国经 济有较大发展,但社会矛盾也相当尖锐,以致1773年爆发了俄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普加乔夫起义。这一时期,社会思想相对活跃,出现了不少讽刺杂志,其中最优秀的是诺维科夫主办的《雄蜂》等刊物。90年代,感伤主义文学在俄国出现,代表作家是卡拉姆津。杰尔查文是俄国文学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过渡时期的诗人。冯维辛是18世纪俄国最杰出的戏剧家。拉季谢夫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贵族革命家和启蒙作家。 十九世纪前期 进入19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学自身的进步,俄国文学也开始出现新的气象。危机四伏。1801年上台的亚历山大一世的小改小革,未能触及这一制度的基础。1812年,拿破仑率军入侵俄国,激起了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拿破仑兵败后,俄国军队远征西欧。一些青年贵族军官回国后,成立了以推翻专制政体为宗旨的秘密团体。1825年12月,他们在彼得堡发动了起义,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遭到沙皇政府的镇压,但是它揭开了俄国贵族革命的阶段,唤醒了一代年轻人。新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在国内采取了高压政策,但是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如当时莫斯科大学就出现过赫尔岑—奥加廖夫小组和别林斯基十一号文学社等进步组织的活动。四十年代俄国思想界还发生过斯拉夫派和西欧派之争。19世纪初期,俄国开始出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早期的代表作家是茹可夫斯基(1783—1852)和巴丘什科夫(1787—1855)等人,稍后出现的是思想上更为激进的以雷列耶夫为代表的“十二月党诗人 ”和成就卓著的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当时较有影响的作家克雷洛夫(1768—1844)和格利鲍耶陀夫(1795—1829)分别以他们的寓言和剧本推动了俄罗斯文学向现实主义方向的发展。30年代前后,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开始形成。果戈理的创作使这一文学思潮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杰出的批评家别林斯基以自己的理论著作为其推波助澜。当时著名的作家还有赫尔岑(1812—1870)、柯里佐夫(1809—1842)和格利戈洛维奇(1822—1899)等。 十九世纪中期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逐步走向繁荣。进入50年代,平民阶级开始代替贵族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1855年,俄国在历时二年的俄土战争中失败,导致了农奴制度危机的加剧。1861年2月,沙皇政府被迫颁布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这种自上而下的法令是不彻底的,但它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50—60年代,围绕着对农奴制度的改革问题,革命民主主义者与贵族自由主义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当时有影响的进步刊物主要有涅克拉索夫主持的《现代人》杂志,以及《俄国言论》、《北极星》和《钟声》等,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洛留波夫、皮萨列夫和赫尔岑等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自由派的刊物主要是《读者文库》和《俄国导报》。这一时期,俄国文艺界空前活跃,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重要的作家主要有:屠格涅夫(1818—1883)、冈察洛夫(1812—1891)、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奥斯特罗夫斯基(1823—1886)和涅克拉索夫(1821—1878),以及波缅洛夫斯基(1835—1863)、费特 1820—1892)、丘特切夫(1803—1873)和阿·康·托尔斯泰(1817—1875)等。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也在这一时期发表了一些优秀作品。 十九世纪后期 19世纪后期,俄国文学在60年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70年代以后,俄国的资本主义也了较快的发展,但农奴制度的残余依然存在,社会矛盾相当尖锐。1874—1875年间曾出现民粹运动高涨的局面。这一运动遭镇压以后,由部分激进分子组成的“民意党”人曾组织暗杀活动。80年代,俄国民主运动处于低潮,“小事情理论”开始流行。90年代,俄国工人运动出现并逐步走向成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俄国继续繁荣,小说、诗歌和戏剧等领域中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品。上一时期活跃在文坛上的老作家大部分仍在进行创作,新的优秀作家又走上了文坛。当时最有影响的刊物是由涅克拉索夫和萨尔蒂柯夫—谢德林主持的杂志《祖国纪事》。这一时期重要的作家主要有: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萨尔蒂柯夫—谢德林(1826—1889)和契诃夫(1860—1904),以及柯罗连科(1853—1921)、列斯科夫(1831—1895)、迦尔洵(1855—1888)、乌斯宾斯基(1843—1902)、马明—西比利亚克(1852—1912)、蒲宁(1870—1953)和库普林(1870—1938)等。

俄罗斯论文题目

1)从语言学的角度谈俄语广告文本Обсуждениерусскогорекламноготекстасточкизрениялингвистики2)从语言学的角度谈俄罗斯(报刊)广告的语言特点обсужддениеязыковую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уроссийкыхреклам(вгазетахинажурналах)сточкизрениялингвистики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俄语科学语体在科学技术情报和学术交流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苏联的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在书面上都是用俄语科学语体表达的。所以,掌握好俄语科学语体是获取世界上先进科学与技术的可靠手段之一。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俄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俄汉语修辞格数量相差悬殊之原因浅析  2、“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俄语教学创新研究  3、语料库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风,2020(08):66-  4、杨柳青木版年画核心术语俄译研究  5、高校教学改革背景下的旅游俄语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6、俄语电影汉俄双语字幕在俄语学习中的作用  7、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在前苏联的翻译及传播  8、汉俄网络广告中的语用预设浅析  9、俄罗斯文学影视作品名的汉译问题  10、大学公共俄语学习现状及策略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  11、汉俄职业委婉语中的语言世界图景对比分析  12、俄语战争话语的特点与功能分析  13、如何在俄语课堂中融入学科素养  14、基于词汇联想的词块学习理论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5、新时代我国俄语语言与文化研究:问题与趋势

可以写 俄罗斯国酒 伏特加酒文化。

俄罗斯国情千年俄罗斯我心中的俄罗斯我眼中的俄罗斯!

俄罗斯文学论文题目

都是广告,都不要相信

1)导师命题,自主选题。2)自己选题,向导师申请。喜欢文学选文学!喜欢语法选语法!喜欢社会论题选民族习惯之类的!论文很自由,关键是要有亮点。比如说我的论文是:《俄罗斯外来词辨析》。

在19世纪俄国文坛上,曾出现了一条“辉煌灿烂”的“多余人画廊”。在这画廊中耸立着许多具有一定“文化”高度的典型。他们是普希金笔下的叶甫盖尼·奥涅金;莱蒙托夫《当代英雄》中的毕巧林;屠格涅夫《罗亭》中的罗亭;冈察洛夫《奥勃洛摩夫》中的奥勃洛摩夫等。在这些人的灵魂深处一半蕴藉着先进的民主革命意识,闪烁着为祖国进步而奋斗的思想光芒,迸发着积极寻求真理和人生崇高目标的火花;而另一半则被西方利己主义和怀疑主义的消极思想所侵蚀,他们在情感与理智的悖逆中,形成了二重矛盾的性格和复杂的生命形态:个性意识的觉醒,使他们萌发去寻找精神解放的途径,而自身性格软弱的钳制,又使他们找不到新生活的定位,徘徊、孤独、苦闷。他们既不满俄国社会现状,愤世嫉俗,但又不愿站在人民一边,精神上无所寄托。他们一面觉得在鄙俗的上流社会无以容身,但又对上流社会以外的生活同样感到索然无味。因而到头来尽管不甘心沉沦却又无力超出社会的束缚与羁绊。他们只能是否定和怀疑的精灵,是一群生活理想的“迷惘者”,努力寻求自我实现,终因不能在生活中获得自我价值的实现而变成了“多余人”。关于“多余人”这个概念早在普希金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第八章的一种译稿中就出现了,写到奥涅金时有这样的两句:有人远在他们之外,像多余的东西茕茕孑立。后来俄国评论家赫尔岑给“多余人”下定义说“他们充满高贵的愿望,但羽翼折断,眼睛看到哪里就奔到哪里:他们想隐遁起来,避开生活,这是多余的,没有益处的人。” 文学反映青年的生活已形成诸多传统的主题,“多余人”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群体。同创世英雄、寻梦者和毁灭者等类型相比,“多余人”题材更具绵延性、复杂性和普及性。   一、 近现代研究“多余人”形象现状一瞥回眸我国对“多余人”形象的研究,首先是从俄国“多余人”形象入手,进而对世界文学之中与俄国“多余人”相类似的典型进行探讨,从狭义到广义的比较研究中萌生出一个新命题,即“多余人之世界性文学现象”。(1)对俄国“多余人”的认识我国对俄国“多余人”的认识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80年代之前的研究,我国评论界几乎一直囿于“多余人”是俄国文学“特产”的认识阶段,普遍惯性地使用这个定型的结论。而各个历史时期对这一形象的认识都基于时代所需,是一种“感性”的理解。在动乱前,我们对俄国文学的介绍、翻译和研究倾向是“以我所需”、“急我所用”、“拿来天火”给苦难的大众为我们解决燃眉之急的现实斗争服务。这是个“全面肯定”的时期,我们对“多余人”身上的觉醒和抗争的积极方面,给予了最充分的关注,却有意无意地疏忽了他们身上的消极方面。进入极左时期,对俄国文学的研究进入冰冻,“多余人”真正变得多余,并销声匿迹。总体上,这个阶段我们对“多余人”形象的认识基本上处于一个分散的初级认识阶段,对“多余人”也多是从介绍的角度进行普及性传播。第二阶段是20世纪末的20年至今,这一阶段进入理性化思考。一大批对“多余人”问题的研究论文逐渐在广度和深度上有新的开拓,主要归纳为下面几个方面:其一,对读者熟悉的非“多余人”典型重新审视,发现了“新”的“多余人”。不满足于已有定论,勇于开拓发现。有文章指出“达吉雅娜与奥涅金一样,只有觉醒,没有真正的反抗”,认为达吉雅娜也具有“多余人”的色彩。其二,对于那些原本公认的“多余人”形象或提出质疑或重新评价。其三,从整体上对俄国“多余人”产生、发展情况、进步意义等重要问题作了有益的探索。在刘亚丁的专著《十九世纪俄国文学史纲》一书中提出俄国“多余人”产生实际上“是外来文化撞击古老俄国的结果,外来文化第一批接受者是青年贵族,他们无法停息被撞击后的震荡。”同时这个高峰时期俄国“多余人”的影响,也唤起了我国一代青年的觉醒和一代作家的创作。(2)“多余人”现象的初步联网以俄国“多余人”为稳固的经线,我们打破国界,在“多余人”研究中出现横向“联网”。评论家首先把视线投向了中国近现代文学中的“零余者”和“孤独者”。如《屠格涅夫和郁达夫的“多余人”比较研究》、《论俄罗斯文学中的“多余人”与中国现代文学的“孤独者”》。同时也将目光投向了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如《贾宝玉和俄国文学中的“多余人”形象》、《贾宝玉与奥涅金之比较》等。其次,评论者在日本和法国文学中找到了俄国“多余人”的兄弟。日本古典名著《源氏物语》中的光源氏形象,被认定为世界文学画廊里一个典型的悲剧性的“多余人”。有的论述了日俄“多余人”的相似之处后,还从价值观、伦理、思维方式和民族心理等方面阐释了日俄“多余人”的差异。另有把法国的“世纪儿” 和“孤独者”联系起来,启示我们追溯中法文学的姻缘。对于中日“多余人”之异同也有专文进行了论述。以日本“私小说”为切入点,阐述了对中国“零余者”的影响。(3)一个新命题的萌生——“多余人之世界性文学现象” 对于世界近200年间的“多余人”现象,沿着二百多年的不断的发展历史轨迹,得出了“多余人的演化”轨迹。从18世纪末维特的出现为起点,其后是19世纪初“世纪儿”的“世纪症”蔓延,几乎与此同时“拜伦式英雄”和哈洛尔德震动欧洲;到了19世纪20至50年代,俄国的“多余人”以强大的阵容和整齐的队伍跻身于世界文学之林;19世纪末20世纪初日本的“逃遁者”面世,中国的“孤独者”、“零余者”便接踵而至。而到了20世纪中期,美国的“反映雄”虽然姗姗来迟,却与法国的“局外人”、英国的“愤怒青年”和德国的“新维特”,互相呼应,携手问世,构成了当代“多余人”联网。这一联网真正实现了歌德最早提出的“世界文学的梦想。从“世界文学”发展的总体态势和各国文学的自身的实际来重新审视“多余人”现象,就不是孤立的研究,有利于促进各国文学和世界文学的共同发展。经全方位普查和多角度扫描,评论界定质定量地给世界“多余人”现象得出一个纵横交叉的历史发展模式,得出这样一个简略的图示:(美国) “反英雄” (20世纪中) (中国) “孤独者” (20世纪初) (日本) “逃遁者” (20世纪初) (俄国) “多余人” (19世纪前叶) (英国) (英国) (德国) (法国) (法国) “愤怒青年” “拜伦式” “维特热” “世纪儿” “局外人” (20世纪中) (19世纪初) (18世纪末) (19世纪初) (20世纪中) (德国) “新维特” (20世纪中) 本图示基本表示出世界各国文学在相同和不同历史阶段,出现的相近“多余人”类型的各自姓氏代号。每个代号的专用名称几乎都包含着一个群体系列。同时图示中的国际性的排列组合,克服了本土文学的自足性和排他性,反映出互相交融、理解和创造的新局面。   二、“多余人“形象研究之我见(1)“多余人”的特征 “多余人”是多棱多角多面的立体,身上混杂着复合的色彩,反映了复杂的人生。他们是思想上的“报晓的先觉者”,行动上则是“贫乏的残疾者”。他们是属于精神世界中最鲜活和最忧郁的“精神贵族”。用一句话概括,“多余人”的心理特征是,意识和意志的不相协调。意识上的“巨人”和意志上的“矮子”,这也是“多余人”大起大落的精神历程和悲剧。他们有勇气从厌恶的环境中拔了旧根,却找不到适宜的土壤扎新根,成了“无根浮萍”、“身外客”、“局外人”、“逃遁者”、“隐身人”。(2)国度“多余人”典型的分析 ①自省和探索——俄国“多余人” 俄国“多余人”的精神探索,具有东方人的忧患意识和民族的整体特征,在民族兴亡中实现个人的价值。这使俄国“多余人”闪耀着某种灵光,格外动人,而且更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或许这也是俄国“多余人”在文学家笔下获得不朽价值的重要原因之一。俄国“多余人”是从俄国的旧文化和欧洲新文化撞击融合的血肉土地上产生出来的。这是“多余人”产生的一般性回答。俄国盛产“多余人”特别是从贵族阶级中不断地裂变处“多余人”,与俄国贵族阶级所处的特殊历史地位有着密切关系。另外,在这些反映传统主题的杰作里,我们明显地看出文学家本人的精神和心理与他所塑造的主人公的亲缘关系。因此,这些“传统主题”中的贵族青年形象在一定意义上是作家的精神的再生儿。 ②东方隐士——日本“逃遁者” 无论是二叶亭四迷《浮云》的主人公内海文山,还是夏目漱石作品中塑造的一系列日本式“多余人”形象,都表现出“隐士”的特点。他们是“内向的”,拘谨、沉重、迟缓,远没有欧洲和俄国“多余人”那种无所顾忌的洒脱、豁达和冒险精神,但它们具有更强的忍耐力和承受力。首先是旧思想的强大和根深蒂固,羁绊着“多余人”新思潮的萌发;其次,东亚文化儒释道的精神和日本民族传统的打“和”精神对他们“隐士”精神的造成有着密切的制约作用。日本“逃遁者”是东方文学中最早出现的一批“多余人”形象,它为年轻而短暂的日本近代文学开拓了现实主义道路。同时也为中国“零余者”的诞生不断吹来了春风。 ③最具社会和民族责任感——中国“零余者” 从郁达夫笔下的自叙的“沉沦者”到鲁迅笔下的孤独的魏连殳,从丁玲笔下的沙菲到巴金《爱情三部曲》中的周如水,从老舍笔下的祁瑞宣到钱钟书《围城》中的方鸿渐,中国“零余者”蜂拥而来。古老的封建王国在不可避免的社会大变革中,开始整个民族的蜕变,走向现代化社会的历史性转变轨道,是中国“零余者”大批萌生的文化背景。同时,20世纪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加速,成为了中国“零余者”的催生剂。“五四”时期中国觉醒的知识青年,与近代西方意识的接轨决定了中国“零余者”精神含量的丰富性和深刻性,决定了中国“零余者”思考的浓缩性和情感的强烈尖锐度。(3)“多余人”形象的巨大魅力首先来自形象本身所蕴含的丰富的社会内涵,这是由“多余人”的崇高的悲剧性格所决定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任何一个社会人都一定处于社会关系网络中的某个点上,而对于“多余人”来说,他们恰恰处于社会关系网络的最敏感点上,因而他们的性格悲剧也就成了历史的必然。而且较之一般性像,他们更集中、更深刻地反映着社会关系两极的对立和冲突,或者说,他们本身就是社会关系两极尖锐对立和激烈冲突的产物。 其次,“多余人”都具有性格缺陷,因而形成其悲剧的性格特征。在灵与肉、理智与感情的冲突中往往陷于强烈的内省和忏悔意识。从而产生一种深刻的“内源性”忧郁症。在这种复杂的性格中,才真正体现人物性格真实的美,同时产生复杂的美学效应,使读者获得悲与喜交融、崇高与滑稽相混杂的复杂深刻的审美感受。这就是多余人形象具有强大感染力的美学原因。阅读“多余人”,走进他们的世界,你能在他们身上找到自己的影子,瞬间发现“自我”,产生共鸣,带来思索。 参考书目: 1、《“多余人”论纲——一种世界性文学现象探讨》,张伟著,东方出版社,1998年 2、《比较文学基本原理》,方汉文编,苏州大学出版社,2002年 3、《东西方跨世纪作家比较研究》,张承举编,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7年 4、《《叶甫盖尼奥涅金》,普希金,译林出版社,1996年

俄罗斯文学史论文

题目倒是好弄的。我推荐几个:托尔斯泰笔下探索型人物形象。陀思妥耶夫斯基笔下小人物的基督受难精神。俄国文学史上的“多余人”形象。俄国文学史上的“小人物”形象。屠格涅夫人道主义局限性在其作品中的体现。关于参考的资料,第一,你可以参见相关的文学史。第二,如果你们学校购买了期刊网的数据库,你可以从学校网络进去,免费下载相关材料。第三,可以参见外国文学的参考书,到淘宝网搜一下就可以看见。

俄罗斯文学是世界文坛上最伟大的文学遗产之一,她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俄罗斯充满悲壮的、喜剧的和光荣的历史。在俄罗斯的文坛上,曾经有五位作家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他们是:伊万布宁、米哈伊尔肖洛霍夫、鲍利斯帕斯捷尔纳克、亚历山大索尔仁尼琴和约瑟夫布洛兹基。 基辅罗斯时期 俄罗斯国家形成于9世纪末。公元882年,诺夫戈洛德公国的奥列格大公征服基辅公国和其他一些部落,逐步以基辅为中心建立起一个国家,史称基辅罗斯。公元 998 年,当时的弗拉基 米尔大公把基督教定为国教,对俄罗斯古代文化的发展产生很大的影响。10世纪末至11世纪初是基辅罗斯的极盛时期,就在这时俄罗斯文学开始了它的初始阶段。这一时期文学的主要形式有历史故事、编年史、英雄史诗、传记、旅行记等。最著名的作品是《俄罗斯编年序史》和《伊戈尔远征记》。 蒙古人统治逼时期13世纪初,基辅罗斯解体。1237年,由成吉斯汗之孙拔都管辖的金帐汗国征服梁赞等地,后又征服基辅,由 此开始了蒙古人统治时期。14世纪末,莫斯科公国逐渐强大,德米特里大公率军在顿河平原击败蒙古军。15世纪末,伊凡三世迎战蒙古军队,蒙古军因严寒不战而退,从此结束了长达二百四十年的异族统治。这时期,俄罗斯的文化发展受到严重摧残,留下的文学作品不多。值得一提的多为记录著名战役的历史故事,如《拔都攻占梁赞的故事》、《亚历山大涅夫斯基行传》、《顿河彼岸之战》等。 莫斯科公国时期 16世纪初,以莫斯科为中心的统一的俄罗斯国家形成。为加强中央集权,伊凡四世采取严厉措施镇压主张分权的大贵族。这种集权与反集权之间的斗争在16世纪文化生活中得到了反映。当代政论文占了重要地位。较著名的有《伊凡雷帝与库尔布斯基通信集》。17世纪,沙俄征服西伯利亚,并使农奴制度在法律上得以确立。这时,文学开始突破中世纪格局,出现了一些具有民主主义倾向的世俗故事。阿瓦库姆的《行传》生动地描写了他与大主教尼康的冲突,体现了宗教文学的新的特色。 十八世纪上半期 18世纪前期,彼得一世在位。他对内励精图治,加强中央集权制,对外发展与西欧的关系,加强俄国的实力,从而使古老的俄国逐渐摆脱了中世纪封闭落后的状态。前二十五年,俄国社会新旧斗争激烈,文学发展却相对缓慢。除了政论文外,没有突出的文学成就。30年代以后,古典主义兴起。俄国古典主义文学产生的历史背景与西欧相似,但因同时到启蒙主义思潮的影响,因此它又带有启蒙主义的特色。康捷米尔(1708-1744)是俄国古典主义文学形成时期的第一个讽刺作家。罗蒙诺索夫(1711—1765)是俄国第一个著名学者和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这一时期比较重要的古典主义作家还有以剧本创作为主的苏玛罗科夫(1717—1777)。 十八世纪下半期 18世纪下半期的俄国主要是在叶卡捷林娜二世的统治之下。女皇继承了彼得一世的国内外政策,这时期俄国经 济有较大发展,但社会矛盾也相当尖锐,以致1773年爆发了俄国历史上最大的一次农民起义——普加乔夫起义。这一时期,社会思想相对活跃,出现了不少讽刺杂志,其中最优秀的是诺维科夫主办的《雄蜂》等刊物。90年代,感伤主义文学在俄国出现,代表作家是卡拉姆津。杰尔查文是俄国文学从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过渡时期的诗人。冯维辛是18世纪俄国最杰出的戏剧家。拉季谢夫是俄国历史上第一个贵族革命家和启蒙作家。 十九世纪前期 进入19世纪,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学自身的进步,俄国文学也开始出现新的气象。危机四伏。1801年上台的亚历山大一世的小改小革,未能触及这一制度的基础。1812年,拿破仑率军入侵俄国,激起了俄国人民的爱国主义情感。拿破仑兵败后,俄国军队远征西欧。一些青年贵族军官回国后,成立了以推翻专制政体为宗旨的秘密团体。1825年12月,他们在彼得堡发动了起义,史称“十二月党人起义”。起义遭到沙皇政府的镇压,但是它揭开了俄国贵族革命的阶段,唤醒了一代年轻人。新上台的沙皇尼古拉一世在国内采取了高压政策,但是反对专制农奴制度的斗争并没有停止如当时莫斯科大学就出现过赫尔岑—奥加廖夫小组和别林斯基十一号文学社等进步组织的活动。四十年代俄国思想界还发生过斯拉夫派和西欧派之争。19世纪初期,俄国开始出现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早期的代表作家是茹可夫斯基(1783—1852)和巴丘什科夫(1787—1855)等人,稍后出现的是思想上更为激进的以雷列耶夫为代表的“十二月党诗人 ”和成就卓著的普希金和莱蒙托夫。当时较有影响的作家克雷洛夫(1768—1844)和格利鲍耶陀夫(1795—1829)分别以他们的寓言和剧本推动了俄罗斯文学向现实主义方向的发展。30年代前后,俄国的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自然派”)开始形成。果戈理的创作使这一文学思潮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杰出的批评家别林斯基以自己的理论著作为其推波助澜。当时著名的作家还有赫尔岑(1812—1870)、柯里佐夫(1809—1842)和格利戈洛维奇(1822—1899)等。 十九世纪中期 19世纪中期,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逐步走向繁荣。进入50年代,平民阶级开始代替贵族知识分子登上历史舞台。1855年,俄国在历时二年的俄土战争中失败,导致了农奴制度危机的加剧。1861年2月,沙皇政府被迫颁布废除农奴制度的法令。这种自上而下的法令是不彻底的,但它为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50—60年代,围绕着对农奴制度的改革问题,革命民主主义者与贵族自由主义者之间展开了激烈的思想交锋。当时有影响的进步刊物主要有涅克拉索夫主持的《现代人》杂志,以及《俄国言论》、《北极星》和《钟声》等,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洛留波夫、皮萨列夫和赫尔岑等在其中发挥了很大的作用。自由派的刊物主要是《读者文库》和《俄国导报》。这一时期,俄国文艺界空前活跃,出现了许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产生了极其广泛的影响。重要的作家主要有:屠格涅夫(1818—1883)、冈察洛夫(1812—1891)、车尔尼雪夫斯基(1828—1889)、奥斯特罗夫斯基(1823—1886)和涅克拉索夫(1821—1878),以及波缅洛夫斯基(1835—1863)、费特 1820—1892)、丘特切夫(1803—1873)和阿·康·托尔斯泰(1817—1875)等。列夫·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也在这一时期发表了一些优秀作品。 十九世纪后期 19世纪后期,俄国文学在60年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70年代以后,俄国的资本主义也了较快的发展,但农奴制度的残余依然存在,社会矛盾相当尖锐。1874—1875年间曾出现民粹运动高涨的局面。这一运动遭镇压以后,由部分激进分子组成的“民意党”人曾组织暗杀活动。80年代,俄国民主运动处于低潮,“小事情理论”开始流行。90年代,俄国工人运动出现并逐步走向成熟。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在俄国继续繁荣,小说、诗歌和戏剧等领域中出现了一大批杰出的作品。上一时期活跃在文坛上的老作家大部分仍在进行创作,新的优秀作家又走上了文坛。当时最有影响的刊物是由涅克拉索夫和萨尔蒂柯夫—谢德林主持的杂志《祖国纪事》。这一时期重要的作家主要有:列夫·托尔斯泰(1828—1910)、陀思妥耶夫斯基(1821—1881)、萨尔蒂柯夫—谢德林(1826—1889)和契诃夫(1860—1904),以及柯罗连科(1853—1921)、列斯科夫(1831—1895)、迦尔洵(1855—1888)、乌斯宾斯基(1843—1902)、马明—西比利亚克(1852—1912)、蒲宁(1870—1953)和库普林(1870—1938)等。

俄罗斯的论文题目

可以写 俄罗斯国酒 伏特加酒文化。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不断地发展,俄语科学语体在科学技术情报和学术交流中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苏联的一些最新的科学技术在书面上都是用俄语科学语体表达的。所以,掌握好俄语科学语体是获取世界上先进科学与技术的可靠手段之一。下面学术堂整理了二十个好写的俄语专业毕业论文题目,供大家进行参考:  1、俄汉语修辞格数量相差悬殊之原因浅析  2、“一带一路”背景下高校俄语教学创新研究  3、语料库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科技风,2020(08):66-  4、杨柳青木版年画核心术语俄译研究  5、高校教学改革背景下的旅游俄语课程教学创新研究  6、俄语电影汉俄双语字幕在俄语学习中的作用  7、郭沫若历史剧《屈原》在前苏联的翻译及传播  8、汉俄网络广告中的语用预设浅析  9、俄罗斯文学影视作品名的汉译问题  10、大学公共俄语学习现状及策略研究——以新疆师范大学为例  11、汉俄职业委婉语中的语言世界图景对比分析  12、俄语战争话语的特点与功能分析  13、如何在俄语课堂中融入学科素养  14、基于词汇联想的词块学习理论在俄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15、新时代我国俄语语言与文化研究:问题与趋势

相当不不错但是就不知道你要写中文还还是写外文

1)从语言学的角度谈俄语广告文本Обсуждениерусскогорекламноготекстасточкизрениялингвистики2)从语言学的角度谈俄罗斯(报刊)广告的语言特点обсужддениеязыковуюхарактеристикуроссийкыхреклам(вгазетахинажурналах)сточкизрениялингвистики

  • 索引序列
  • 俄罗斯文学史论文题目
  • 俄罗斯论文题目
  • 俄罗斯文学论文题目
  • 俄罗斯文学史论文
  • 俄罗斯的论文题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