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

发布时间: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

阿什特里德·斯达德勒尔、吴泽勇:德国法学院的法律诊所与案例教学,载《法学》,2013年第4期。 吴泽勇:中国法上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载《清华法学》,2013年第1期。 王晨光、吴泽勇:以案说法:办理销售非法烟丝网络案,载《湖南烟草》,2011年第5期。 吴泽勇:证明疑难案件的处理之道——从“彭宇案”切入,载《西部法学评论》,2011年第5期。 吴泽勇:建构中国的群体诉讼程序:评论与展望,载《当代法学》,2012年第3期。 吴泽勇:论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要件的证明,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4期。 吴泽勇:德国团体诉讼的历史考察,载《中外法学》,2009年第4期。 Dieter Leipold、吴泽勇:德国民事诉讼法50年:一个亲历者的回眸,载《司法》,2009年。 吴泽勇:集团诉讼在德国:“异类”抑或“蓝本”?,载《法学家》,2009年第6期。 吴泽勇:《投资者示范诉讼法》:一个群体性法律保护的完美方案?,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1期。 吴泽勇:论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上的撇去不法收益之诉,载《当代法学》,2010年第3期。 吴泽勇:瑞典的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分析,载《法学》,2010年第7期。 吴泽勇:论荷兰的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吴泽勇:论德国法上的团体不作为之诉——以《不作为之诉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例,载《清华法学》,2010年第4期。 吴泽勇: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原理,载《法学家》,2010年第5期。 彭浩晟、吴泽勇:法官独立的具体制度,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吴泽勇:清末修订《刑事民事诉讼法》论考——兼论法典编纂的时机、策略和技术,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2期。 吴泽勇:清末修订《法院编制法》考略——兼论转型期的法典编纂,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 吴泽勇:《大清民事诉讼律》修订考析,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4期。 吴泽勇:《民事刑事诉讼暂行章程》考略,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吴泽勇、刘新生:《民事诉讼法》修改与再审程序的变迁,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吴泽勇:群体性纠纷的构成与法院司法政策的选择,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吴泽勇:清末修律中的民事诉讼制度变革,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3期。 吴泽勇:动荡与发展:民国时期民事诉讼制度述略,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1期。 江伟、吴泽勇:论现代民事诉讼立法的基本理念,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 吴泽勇:论我国民事诉讼庭审程序的正当化建构,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吴泽勇:从程序本位到程序自治——以卢曼的法律自治理论为基础,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吴泽勇: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正当化,载《法学》,2005年第1期。 江伟、吴泽勇:现代诉讼理念与中国民事诉讼制度的重塑,载《诉讼法论丛》,2003年。 韩长印、吴泽勇:公司业务执行权之主体归属——兼论公司经理的法律地位,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章武生、吴泽勇:律师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研究,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吴泽勇: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地的民事诉讼制度,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江伟、吴泽勇:证据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法哲学分析,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 章武生、吴泽勇:论我国缺席判决制度的改革,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5期。 熊跃敏、吴泽勇: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探究,载《河北法学》,2002年第4期。 章武生、吴泽勇:司法独立与法院组织机构的调整(上),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 章武生、吴泽勇:司法独立与法院组织机构的调整(下),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 吴泽勇:论我国职业法官培养机制之完善,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章武生、吴泽勇:简易程序与民事纠纷的类型化解决,载《法学》,2002年第1期。 章武生、吴泽勇:法律援助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学家》,1999年第5期。 章武生、吴泽勇: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载《诉讼法论丛》,2000年第2期。 江伟、熊跃敏、吴泽勇:2000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1年第1期。 吴泽勇:历史、文化、社会中的司法制度——评《司法制度的历史与未来》,载《诉讼法论丛》,2002年。 吴泽勇: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的历史与未来——评莫诺·卡佩莱蒂的民事诉讼程序保障比较研究,载《诉讼法论丛》,2002年。 章武生、吴泽勇:论我国律师收费制度改革,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第1期。 章武生、吴泽勇:论诉讼和解,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 章武生、吴泽勇:论民事诉讼的目的,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6期。

当然是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更好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

有这一所大学

Zhu, WC, Wang,G, Zheng,XM, Liu,TX & Miao,Q Examining the Role of The Mediating Role of Personal Identification with the Leader in Leadership Effectiveness: A Partial Nomological Network, Group & Organization Management,forthcoming, 2012  Ngo, HY, Loi, R, Foley, S, Zheng, X M, & Zhang, LQ Perceptions of organizational context and job attitudes: The mediating effect of organizational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M forthcoming,2012Zheng,XM, Zhu, WC,Yu,HB, Zhang,X&Zhang,L Ethical Leadership in Chinese Organizations: Developing a S Frontiers of Business Research in China, 2011, 5(2): 179-198Zheng XM, Deng X F, Dave Ulrich, &Wayne Brockbank,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mpetency Model and the Performance of Human Resource Professionals in Chinese Enterprises, International Jouranl of Psychology,3-4,43,JUN-AUG, 2008郑晓明、丁玲、欧阳桃花,“双元能力促进企业服务敏捷性--海底捞公司发展历程案例研究”,《管理世界》,2期,131-147页,2012年郑晓明、陈昊,“特锐德的团队熔炼术”,《清华管理评论》,3期,120-128页,2012年  于海波、郑晓明,“家长式领导推动组织学习的中介机制研究”,《经济管理》,10期,107-115页,2012年  于海波、郑晓明,“家长式领导对利用式与开发式学习平衡的作用”,《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0期,33卷,163-169页,2012年  于海波、郑晓明、李永瑞,“试论公务员可就业性的提高与开发”,《中国行政管理》,7期,44-47页,2012年  于海波, 郑晓明, “可就业性促使员工离职吗?”,《现代国企研究》,5期, 60-63页,2012年于海波、郑晓明,“提高员工可就业机会增强其离职意向?——兼论可就业性对工作绩效的作用”,《经济管理》,第12期,68-76页, 2011年  郑晓明、解峰、刘婉华、陈娟,“关于高等学校绩效工资设计的理论思考”,《人力资源管理》,10期,112-114页, 2011年郑晓明、于海波、王明娇,“中国企业人力资源专业人员胜任力的结构与测量”,《中国软科学》,11期,239卷,168-181页,2010年陈国权、付悦、郑晓明,“企业管理者人格类型与个体学习能力关系研究”,《科研管理》,05期,31卷,68-78页,2010年郑晓明、张弛、于海波、张进,“神华神东煤炭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员工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管理案例研究与评论》,3期,3卷,203-214页,2010年李祎、段万春、郑晓明,“变革型领导对团队效能的影响研究”,《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期,10卷,84-86页,2010年李祎、郑晓明、段万春,“领导、团队情商与团队绩效关系研究”,《中国市场》,22期,581卷,21-24页,21-23页,2010年郑晓明、李祎,“共享型领导、团队情绪智力与团队绩效关系研究”,《中国管理科学》,专辑期,17卷,503-508页,2009年邓富贵、邓国胜、郑晓明、刘婉华,“多视角下的公立大学人事制度改革”,《中国高等教育》,22期,428卷,48-50页,2009年于海波、郑晓明,“员工薪酬满意度及其影响实证研究”,《经济管理》,9期,31卷,93-99页,2009年于海波、郑晓明,“组织公平感对薪酬满意度的影响”,《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期,30卷,186-191页,2009年于海波、郑晓明、李永瑞,“家长式领导对组织学习的作用:基于家长式领导三元理论的观点”,《管理学报》,5期,6卷,664-670页,2009年于海波、郑晓明,“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对组织学习的影响”,《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期,30卷,181-185页,2009年于海波、郑晓明,“薪酬满意度与社会比较的关系”,《未来与发展》,1期,30卷,69-74页,2009年于海波、郑晓明、方利洛、凌文辁,“中国企业开发式学习与利用式学习平衡的实证研究”,《科研管理》,06期,29卷,137-144页,2008年于海波、郑晓明、方利洛、凌文辁,“如何领导组织学习:家长式领导与组织学习的关系”,《科研管理》,05期,29卷,180-186页,2008年于海波、郑晓明、方利洛、凌文辁,“如何领导组织学习:变革型领导与组织学习的关系”,《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03期,29卷,183-188页,2008年郑晓明、于海波、王明娇,“国有商业银行客户经理的胜任特征及其与工作态度的关系”,《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02期,29卷,181-188页,2008年于海波、郑晓明,“薪酬满意度的测量、影响因素和作用”,《科学管理研究》,01期,20卷,82-85页,2008年于海波、郑晓明、方利洛、凌文辁,“组织学习内部推动因素的结构及其与组织学习取向的关系”,《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2期,28卷,145-150页,2007年于海波、郑晓明、方利洛、凌文辁,“中国企业组织学习内部机制、学习类型和特点”,《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1期,28卷,144-152页,2007年于海波、方利洛、凌文辁、郑晓明,“组织信任对员工态度和离职意向、组织财务绩效的影响”,《心理学报》,2期,39卷,311-320页,2007年李焰、郑晓明,“中学生考试焦虑与其影响因素关系的模型建构”,《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1期,18卷,766-768页,2004年郑晓明,“中小企业如何培育自己的文化资本”,《光明日报》理论版,10期,26卷,B2号,2004年于春玲、郑晓明、孙燕军、赵平,“品牌信任结构纬度的探索性研究”,《南开管理评论》,2期,,7卷,35-40页, 2004年凌文辁、郑晓明、方利洛,“社会规范的跨文化比较”,《心理学报》,2期,35卷,246-254页,2003 年郑晓明,“论通用电气公司的CEO的选聘策略”,《中国人才》,8期,43-45页 2002年郑晓明,“论海尔集团的斜坡球体理论”,《中国人力资源开发》,6期,46-47页,2001年郑晓明,“民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忧思录”,《中外管理导报》,11期,33-35页,2000年部分著作、译作:《管理知识员工》译著《管理知识员工》《网络公司如何留住人才》《现代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培训教程》(VCD)郑晓明译,《组织行为学精要》(罗宾斯教材第11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1年出版  郑晓明、赵子倩译,《卓越领导力:理论、应用与技能开发》(罗瑟尔教材第4版)》,清华大学出版社, 2010出版郑晓明译,《人力资源计分卡》, 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3年出版郑晓明译,《感悟-顾客体验型公司成功的奥秘》,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3年出版

当然是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更好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

阿什特里德·斯达德勒尔、吴泽勇:德国法学院的法律诊所与案例教学,载《法学》,2013年第4期。 吴泽勇:中国法上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载《清华法学》,2013年第1期。 王晨光、吴泽勇:以案说法:办理销售非法烟丝网络案,载《湖南烟草》,2011年第5期。 吴泽勇:证明疑难案件的处理之道——从“彭宇案”切入,载《西部法学评论》,2011年第5期。 吴泽勇:建构中国的群体诉讼程序:评论与展望,载《当代法学》,2012年第3期。 吴泽勇:论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要件的证明,载《中国法学》,2012年第4期。 吴泽勇:德国团体诉讼的历史考察,载《中外法学》,2009年第4期。 Dieter Leipold、吴泽勇:德国民事诉讼法50年:一个亲历者的回眸,载《司法》,2009年。 吴泽勇:集团诉讼在德国:“异类”抑或“蓝本”?,载《法学家》,2009年第6期。 吴泽勇:《投资者示范诉讼法》:一个群体性法律保护的完美方案?,载《中国法学》,2010年第1期。 吴泽勇:论德国《反不正当竞争法》上的撇去不法收益之诉,载《当代法学》,2010年第3期。 吴泽勇:瑞典的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分析,载《法学》,2010年第7期。 吴泽勇:论荷兰的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5期。 吴泽勇:论德国法上的团体不作为之诉——以《不作为之诉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为例,载《清华法学》,2010年第4期。 吴泽勇:群体性纠纷解决机制的建构原理,载《法学家》,2010年第5期。 彭浩晟、吴泽勇:法官独立的具体制度,载《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 吴泽勇:清末修订《刑事民事诉讼法》论考——兼论法典编纂的时机、策略和技术,载《现代法学》,2006年第2期。 吴泽勇:清末修订《法院编制法》考略——兼论转型期的法典编纂,载《法商研究》,2006年第4期。 吴泽勇:《大清民事诉讼律》修订考析,载《现代法学》,2007年第4期。 吴泽勇:《民事刑事诉讼暂行章程》考略,载《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吴泽勇、刘新生:《民事诉讼法》修改与再审程序的变迁,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4期。 吴泽勇:群体性纠纷的构成与法院司法政策的选择,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08年第5期。 吴泽勇:清末修律中的民事诉讼制度变革,载《比较法研究》,2003年第3期。 吴泽勇:动荡与发展:民国时期民事诉讼制度述略,载《现代法学》,2003年第1期。 江伟、吴泽勇:论现代民事诉讼立法的基本理念,载《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 吴泽勇:论我国民事诉讼庭审程序的正当化建构,载《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 吴泽勇:从程序本位到程序自治——以卢曼的法律自治理论为基础,载《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吴泽勇: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正当化,载《法学》,2005年第1期。 江伟、吴泽勇:现代诉讼理念与中国民事诉讼制度的重塑,载《诉讼法论丛》,2003年。 韩长印、吴泽勇:公司业务执行权之主体归属——兼论公司经理的法律地位,载《法学研究》,1999年第4期。 章武生、吴泽勇:律师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研究,载《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1期。 吴泽勇:新民主主义革命根据地的民事诉讼制度,载《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江伟、吴泽勇:证据法若干基本问题的法哲学分析,载《中国法学》,2002年第1期。 章武生、吴泽勇:论我国缺席判决制度的改革,载《政治与法律》,2002年第5期。 熊跃敏、吴泽勇:民事诉讼中的诚信原则探究,载《河北法学》,2002年第4期。 章武生、吴泽勇:司法独立与法院组织机构的调整(上),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2期。 章武生、吴泽勇:司法独立与法院组织机构的调整(下),载《中国法学》,2000年第3期。 吴泽勇:论我国职业法官培养机制之完善,载《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期。 章武生、吴泽勇:简易程序与民事纠纷的类型化解决,载《法学》,2002年第1期。 章武生、吴泽勇:法律援助若干问题研究,载《法学家》,1999年第5期。 章武生、吴泽勇: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载《诉讼法论丛》,2000年第2期。 江伟、熊跃敏、吴泽勇:2000年民事诉讼法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载《法学家》,2001年第1期。 吴泽勇:历史、文化、社会中的司法制度——评《司法制度的历史与未来》,载《诉讼法论丛》,2002年。 吴泽勇:民事诉讼程序保障的历史与未来——评莫诺·卡佩莱蒂的民事诉讼程序保障比较研究,载《诉讼法论丛》,2002年。 章武生、吴泽勇:论我国律师收费制度改革,载《南京大学法律评论》,1999年第1期。 章武生、吴泽勇:论诉讼和解,载《法学研究》,1998年第2期。 章武生、吴泽勇:论民事诉讼的目的,载《中国法学》,1998年第6期。

昆明理工大学。学校代码:10674学校地址:(1)呈贡校区:昆明市呈贡区景明南路727号,邮编:650500;(2)莲华校区:昆明市一二一大街文昌路68号,邮编:650093;(3)新迎校区:昆明市环城东路50号,邮编:650051;(4)嵩明校区:云南省昆明市嵩明职教新城空港大道1号,邮编:651700。

专题研究经济学研究语言文学哲学法学民族文化教育研究名人名校 主管单位:云南省教育厅主办单位:昆明理工大学主编:孙书行ISSN:1671-1254CN:53-1160/C地址:云南省昆明市一二一大街文昌路68号邮政编码:650093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官网

昆明理工大学创建于1925年3月22日,是一所以工为主,理工结合,兼有经济、管理、文学(含艺术)、法律、教育等多学科的多科性综合大学。 1999年10月,经中共云南省委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报国家教育部批准,原昆明理工大学和原云南工业大学合并,组建新昆明理工大学,合并后的昆明理工大学是云南省规模最大、办学层次和类别较为齐全的重点大学,属中国著名大学之一。昆明理工大学现设有20个学院和1个教学部,64个本科专业。学校在全国部分省市设有30个函授站,有56个夜、函大本专科专业。学校面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包括港、澳、台地区)招生,学生毕业面向全国就业。学校所有的本科专业和硕士、博士研究生专业都具有招收外国留学生学历教育的资格。 学校现有3个博士后流动站、8个博士点、50个硕士点(含11个一级学科的工程硕士领域)、1个国家级重点学科、18个省级重点学科。现有各类学生35317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311人,本专科学生18681人,成人教育学生15325人。 学校拥有一支实力雄厚的教学、科研队伍,在3700名在职教职工中,具有各类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100人。在1500名专任教师中,具有教授、副教授职称人员90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人员200人。有中国工程院院院士1人及兼职两院院士16人;有国家级、省级有突出贡献专家28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省政府特殊津贴人员93人,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才60人。 学校分为莲华、新迎、白龙校区,都坐落在四季如春的昆明市区内,共占地1800亩。学校已建成校舍73万多平方米,图书馆藏书167万册,有中外文期刊3300多种,有阅览室座位3500个,是全国研究级文献收藏单位和西南地区有色金属文献中心。学校现有1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2个省部级检测站,2个省级产学研联合开发中心,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所甲级资质的设计研究院,32个研究所,13个研究室,13个研究中心。2000年,学校新增科研经费达8300万元,约占云南省高校年度新增科研经费的三分之二,达到全国高校的先进水平,2001年新增科研经费9036万元。学校综合实力居云南省高校的前列。 学校注重对外合作与交流,与美国、德国、法国、英国、希腊、瑞士、荷兰、日本、泰国、越南、缅甸、俄罗斯、加拿大、意大利、奥地利、葡萄牙、新西兰、澳大利亚、马来西亚、哈萨克斯坦等20多个国家的70多所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交流关系。学校还与国内的一些地方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等100多个单位建立了广泛紧密的联系与合作,实质性地实施了一批地校、校校、校企合作项目,并取得了丰硕成果。 昆明理工大学的发展目标是:到2010年把学校建设成为一所省内领先、国内先进、国际知名、理工特色突出的重点大学,成为云南省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要基地、应用基础性研究和高科技研究的重要基地、高科技产业化的重要基地、国民经济建设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研究咨询中心。

回答 你好,很高兴为你解答。 请问你想咨询什么问题。 昆明理工大学成立于1954年,办学时间相当的厂,教育,管理这方面规范,有丰富的经验。是一所公办的理工类学校。 提问 学校互联网专业学费多少 回答 你说的是信息与计算科学,计算机类的专业吧。 理工类专业的本科专业学费是,招生简章是4500元/学年。 招生简章原话: 普通本科专业:文学类专业3400元/学年;法学、管理学、经济学类专业4000元/学年;理、工、农类专业4500元/学年;临床医学专业5000元/学年;艺术类专业10000元/学年。 更多6条 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本刊1959年创刊,属不定期刊物,1988年经中共云南省委宣传部及云南省新闻出版局批准向国外公开发行,双月刊,1995年经国家科委批准,因主办单位由昆明工学院改名为昆明理工大学,该学报也由昆明工学院学报更名为昆明理工大学学报。

当然是昆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更好

从名字就可以看出来,自然科学版主要刊登自然科学方面的文章,社会科学版主要刊登文史类的。如果你还想了解具体情况你可以去图书馆找来看看,或者在知网找找。

  • 索引序列
  •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下载
  •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
  •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官网下载
  •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电子版官网
  •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