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科学报社长电话

中国科学报社长电话

发布时间:

中国科学报社长电话

简介:中国科学报社成立于1959年1月,是中国科学院所属唯一经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的新闻媒体单位,具有主办报纸和期刊的特许出版权和发行权、记者和记者站的管理权、广告经营权和新闻类网站的主办权等。

陈 鹏06~ 科学时报社社长、总编辑刘洪海10~6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社党委书记6~06 科学时报社总编辑6~06 科学时报社社长杨建华6~08 科学时报社副社长、党委副书记9~ 科学时报社党委书记、副社长李占军6~ 科学时报社副总编辑赵 彦8~ 科学时报社副总编辑林 珺4~ 科学时报社党委副书记郑千里6~8 科学时报社副总编辑李浩鸣6~5 科学时报社副社长、副总编辑何 岩6~7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科学时报社社长罗荣兴11~12 中国科学报常务副社长、总编辑1~6 科学时报社常务副社长、总编辑~7 科学时报社党委书记、常务副社长8~6 科学时报社社长、党委书记谢鹏云3~6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社副总编辑黄安文3~6 中国科学报、科学时报社副总编辑李 士1996~1997 中国科学报代总编辑郭传杰1995~1996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中国科学报社长、总编辑1997~1998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兼中国科学报社长1~6 中国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兼科学时报社社长张玉台1993~1995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中国科学报社长、总编辑王友恭1991~3 中国科学报副总编辑郭曰方1988~1993 中国科学报总编辑张云岗1988~1993 中国科学院副秘书长兼中国科学报社长王鹤山1985~1989 科学时报社、中国科学报副总编辑张 杉1~3 科学时报社副总编辑刘声远1~3 科学时报社总编辑兼副社长叶笃正1~3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兼科学时报社社长朱世和1980~1983 科学时报社专职副主编罗 伟11~12 中国科学院政策研究室主任兼科学时报社主编苏世生5~1 科学时报社编辑室负责人张正光4 科学时报社创始人、负责人之一陈晓原1~4 科学时报社创始人、负责人之一

中国科学报社长

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四届理事会正、副理事长、秘书长名单理 事 长:焦洪波副理事长:(按姓氏笔画排序)王友恭 刘洪海 李新彦 赵立凡 赵忠颖 赵致真 夏 林 徐九武秘 书 长:杨 艺中国科技新闻学会顾问:杨时光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四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丁俊杰 邓琮琮 王友恭 王晓彬 卢先诚 刘九如 刘民朝刘洪海 孙东生 陈广腾 陈 虎 李希光 李新彦 陆彩荣闵大洪 宋广礼 宋克明 吴开流 杨 艺 杨良化 杨敬东卓培荣 姜 岩 姚诗煌 赵立凡 赵忠颖 赵致真 夏 林徐九武 郭洗尘 郭 晓 贾延漪 夏陈安 黄天祥 黄安文黄振中 梁沂滨 董玉琴 焦洪波 蒋亚平 赖茂生 蔡 雯中国科技新闻学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名单(按姓氏笔画排序)丁俊杰 马建平 于小晗 邓晓庆 邓琮琮 孔晓宁 王友恭王化君 王代同 王玉琪 王亚非 王迪明 王海云 王晓彬韦世林 尹春芙 卢先诚 田 瑗 纪 涛 刘九如 刘东稳刘民朝 刘国春 刘洪海 刘爱民 刘德灿 吕利平 孙友深孙东生 孙宝寅 汤书昆 许先明 朱 羽 别义勋 陈小瑛陈广腾 陈光文 陈宝泉 陈 虎 陈周明 陈敬农 陈懋雍李文祺 李立华 李立波 李占军 李希光 李建民 李 洪李 宪 李威沙 李新彦 李 薇 陆彩荣 陆兴东 闵大洪宋广礼 宋克明 吴开流 肖发宣 肖伦祥 杨 艺 杨良化杨 昕 杨益平 杨敬东 张 杰 张京州 张国坤 张继民金振蓉 罗元明 苗世新 周思源 卓培荣 姜 岩 施 铭施锦昌 姚诗煌 赵立凡 赵忠颖 赵致真 郭洗尘 郭 晓顾 龙 贾西平 贾延漪 秦晓天 唐书林 唐 竞 奚启新夏 林 夏陈安 徐九武 徐文华 袁 潮 黄天祥 黄礼义黄生甫 黄安文 黄振中 梁沂滨 程道才 董玉琴 傅雪松辜晓进 焦洪波 蒋亚平 彭晓霞 舒化英 赖茂生 解 辉蔡 雯 廖祥忠 潘晓闻 第五届理事会领导名单一、理事长宋南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书记处书记二、副理事长名单1、马利,高级编辑,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2、江巨源,高级编辑,河南科技报社总编辑3、李挺,高级记者,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4、李立波,主任编辑,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5、苏志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校长6、陈鹏,高级编辑,中国科学报社社长兼总编辑7、周建强,高级工程师,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8、赵忠颖,高级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9、郝建新,高级编辑,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0、徐九武,高级编辑,科技日报社原总编辑、本会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三、秘书长许英,编审,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 第五届理事会常务理事名单1、于小晗,主任编辑,中国科协信息中心副主任2、马利,高级编辑,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人民网董事长3、王亚非,高级编辑,武汉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4、王学锋,主任编辑,北京晚报副总编辑5、王保亮,高级工程师,山东科技报社副社长6、王晓彬,工程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学会学术部副巡视员7、邓炘炘,教授,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传播系主任、博导8、宋南平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原书记处书记9、许英,编审,科学普及出版社副总编辑10、伍刚,高级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广播网副总编辑11、刘芳,《环球科学》杂志社副社长12、刘泽林,编审、研究员,北京卓众出版有限公司社长、总经理13、刘秋惠,主任编辑,湖南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14、匡文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博导15、许向阳,高级经济师,中国科学技术协会调研宣传部处长16、张亮,高级编辑,北京电视台副总编辑17、张秋立,高级编辑,河北科技报社社长18、李挺,高级记者,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19、李立波,主任编辑,上海市科技传播学会常务副理事长、秘书长20、李宪,工程师,《硅谷》杂志社社长21、李斌,高级记者,新华社央采中心政文室副主任22、李时夫,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副秘书长23、李浩鸣,教授,湖南大学科技新闻与传播研究所所长24、李新彦,高级记者,人民日报社原教科文部主任25、陈鹏,高级编辑,中国科学报社社长兼总编辑26、杜涌涛,高级编辑,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27、苏志武,教授,中国传媒大学校长28、江巨源,高级编辑,河南科技报社总编辑29、杨艺,高级编辑,北京电视台原副总编辑、本会四届理事会秘书长30、杨良化,高级编辑,人民日报社《新闻战线》原总编辑31、杨曦沦,中国科技信息杂志社总编辑32、苏青,研究员,科学普及出版社社长33、陈建辉,高级编辑,经济日报社科技部副主任34、卓培荣,高级编辑,中宣部新闻阅评组组长35、周建强,高级工程师,安徽省科学技术协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席36、周铮,高级记者,农民日报社编委37、宗宝泉,高级编辑,科技日报社总编室主任38、林亚茗,主任记者,南方日报社时政新闻部副主任39、苗祺源,高级记者,中国技术市场报社总编辑40、金振蓉,高级记者,光明日报社科技部常务副主任41、姜岩,高级编辑,新华社欧洲总分社副社长42、赵忠颖,高级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副台长43、郝建新,高级编辑,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44、胡富梅,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科学普及部处长45、徐九武,高级编辑,科技日报社原总编辑、本会四届理事会副理事长46、高晓林,主任编辑,工人日报社国内新闻部主任47、崔保国,教授,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48、梁沂滨,高级编辑,经济日报社科技部原副主任49、黄安文,高级编辑,中国科学报社副局级编委50、黄振中,高级记者,中国环境报社原总编辑51、傅爱军,高级编辑,湖南科技报社社长52、赖茂生,教授,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信息资源管理研究基地主任53、阚兆江,主任编辑,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副总监54、潘岗,高级编辑,人民日报社经济社会部副主任55、潘晓闻,主任编辑,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总编室主任

1959~1966年1959年1月1日,《科学报》创刊(对开周报)。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写“科学报”报名。1959年初,《科学报》创刊后不久,即召开了首次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报通讯员大会。中国科学院秘书长杜润生代表院党组在会上作了重要讲话。《科学报》创刊后的几年内曾反复停刊复刊。到1962年11月12日第二次复刊后去掉了“内部资料”的字样。“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不久,作为中国科学院喉舌的《科学报》也和全国许多报纸一样停办。1966年8月13日,编辑部在当日出版的《科学报》上发表《告读者》:本报自即日起,暂时停止出版。1979~1988年全国科学大会迎来了科学的春天,被迫停刊了12年之久的《科学报》于1979年11月2日复刊。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李昌代表中科院党组,以《春风吹又生》为题撰写了《科学报》复刊词。1979年12月,《科学报》首次采取院内公开招聘,从应聘的30多人中经考试调入5人。到1980年底,形成了由14名专职编采人员组成的基本队伍。1981年1月,《科学报》在北京第一次召开记者会议。中国科学院副院长胡克实代表院党组到会讲话,特别赞赏报社设兼职记者的做法。1982年8月,《科学报》在国内首家刊发本报记者高景泰和宋世绵独家采写的有关中年知识分子蒋筑英事迹的长篇通讯《献身祖国光学事业的忠诚战士》,在国内引起震动。此后引发各新闻媒体连续报道,引起中央领导关注并批示,蒋筑英成为新时期中年知识分子的一代楷模。1984年1月,《科学报》由复刊后的4开8版小报改回对开大报,每周一期。1984年5月,《科学报》在国内公开发行的前夕,编辑部在征得有关中科院分院的同意和支持下,决定在华东、中南、西北、东北地区设记者站。《科学报》1985年开始在国内公开发行,由北京邮局承担国内发行业务,当年征订份数近5万份。1986年4月,《科学报》围绕长江三峡工程开展讨论,在国内外引起很大反响,为推进我国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的进程,调动和发挥科学家在国家建设中的咨询、参谋作用产生了积极效果。1986年5月7日,中国科学院下达[科学报字0447号]文件,要求未建记者站的分院“应积极筹备,尽早建立记者站”。截至1987年底,《科学报》已在中科院各分院和京外直属研究所建立起记者站18个,拥有记者站专职记者23名、兼职记者40名、特约记者28名、通讯员近500名,形成了一支规模较大、有较好素质的通联队伍。1987年1月,《科学报》由周一刊改为周二刊。由主要在国内发行扩展为向国外发行(国外刊号为D995)。《科学报》紧紧依靠中国最大的科学群体——中国科学院这个强大后盾办报,特别强调科技报道的准确性、科学性和权威性。1987年,新华社记者李希光在北京对出席第三世界科学院大会的科学家的调查表明,80%的中国科学家认为在中国各家新闻媒介中,《科学报》的科技新闻报道最可信。1988年,科学报社创办国内首家科技新闻业务杂志《科技新闻通讯》,在长春编辑、出版、发行。1989年改由中国科学报社与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合办。1990年移回北京编辑发行,更名《科技新闻与写作》。1989~1998年1989年1月,经新闻出版署批准,《科学报》更名为《中国科学报》。1989年11月23日,报社激光照排筹备工作完成。1990年,《中国科学报》率先开展了科技体制改革探讨的专题讨论,在科技界引起了强烈反响,引起国务委员、国家科委主任宋健的重视,并作了重要批示。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人民日报》、新华社都作了报道。经经贸部批准,1991年12月12日,中国科学报社在厦门举办海峡两岸科技合作项目洽谈会,国内各部委600余项科技合作项目参加洽谈,引资2200万美元。经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科学报》从1993年1月起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1993年初,《中国科学报》揭露李富斌剽窃论文事件引发的科界打假报道引起强烈反响。这一报道与随之开展的科学道德专题讨论被两院院士评为1993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中国科学报·海外版》于1993年7月1开始正式向国内外公开发行。海外版汉字印刷,每月一期对开8版,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对外宣传领导小组主办。其主要读者对象为中国在国外的留学人员、访问学者、华裔科学家及华裔企业家,发行范围涵盖30多个国家和地区,仅在美国就有700多家大学图书馆有该报供读者阅览。1993年下半年,《中国科学报》率先开展“如何看待科技人员上山下海”的讨论。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多次报道这一讨论的进展情况,并选播讨论文章。如何看待成果鉴定,建立起符合我国国情的科学评价体系,科学界对此看法不一致。从1993年11月12日起,《中国科学报》在一版开辟专栏开展关于“成果评审和鉴定”的讨论,首先发表了学部委员何祚庥的文章,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均予播发,新华社也发了通稿。1994年9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科委、国家教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发文,向全国推荐订阅《中国科学报》。该文说“《中国科学报》是一份在我国科技界颇有影响的国内外公开发行报纸。它在宣传我国科技体制改革、报道国内外最新科技成果和动态、弘扬老科学家治学经验和奉献精神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深受广大科技和教育界读者的欢迎和喜爱”。1994年,《中国科学报》开辟了《维护科学尊严》专栏,先后对邱氏鼠药、水变油、伪气功等进行揭露,起到了较好的导向作用。这年9月,《中国科学报》登报征询读者意见,95%的回信读者对本报的科学性表示满意;82%的读者对本报的导向性表示满意;79%的读者对本报的权威性表示满意。1994年10月开始,为庆祝《中国科学报》创刊35周年,有近百名我国科技部门领导、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大学校长和有关新闻单位的领导题词祝贺和鼓励。1995年6月23日,本报评论员文章《义不容辞地维护科学尊严》(黄安文撰稿,李士修改)荣获1994年度中国新闻奖二等奖。1995年10月,《中国科学报》以《我国为何与诺贝尔奖无缘?》为题展开讨论,一些专家学者就此问题发表了十几篇文章,引起社会广泛关注。1996年5月,《中国科学报》与美国《科学》杂志建立合作关系,在《中国科学报》开辟的《科学快讯》专栏中将这一世界著名科学杂志上的重要内容及时介绍给中国读者,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欢迎。1996年6月~9月,钱伟长等60余位大学校长向全国联名推荐《中国科学报》。推荐信说:“在我国科技界,有一份在国内颇具影响但尚未被高校师生普遍认识的代表我国科技教育界水平的科技大报——《中国科学报》,她是我们担任校长工作的同志们最喜爱阅读的报纸之一。”1996年秋,美国《科学》杂志专门撰文介绍《中国科学报》反对伪科学的情况,高度评价《中国科学报》在维护科学尊严、反对伪科学和封建迷信的斗争中所起到的作用。1997年12月22日,中国科学院批准对《中国科学报海外版》的属关系进行调整,由中科集团代管调整为隶属中国科学报社。《中国科学报海外版电子版》改为《中国科学报电子版》。1998年1月,《中国科学报》改版,由周三刊变为周四刊(后为周五刊),由原来每周12块版发展为每周28块版。1998年初,《中国科学报》与英国《自然》杂志建立合作关系。1998年4月,面向北京市民读者、引导市民科学生活的《科技新闻·生活周刊》推出,迅速成为北京报刊市场上最受欢迎的刊物之一。1998年6月29日,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中国科学报》从1999年1月1日起更名为《科学时报》(日报,对开8~16版)。《科学时报》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由中国工程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共办。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创办《网络报》,由中国科学报社和中科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联合主办。《网络报》首刊暨中国信息化建设论坛1998年7月6日在人民大会堂举行。1998年8月13日,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科坛文明天地》变更为《科学新闻》杂志,由双月刊变更为周刊(8开64版)。《科学新闻》杂志由中国科学报社和中科院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主办。1998年10月,第一届中共中国科学报社党委和纪委成立。1998年10月29日,中国科学院批准中国科学报社更名为中国科学院新闻传播中心。更名后的中国科学院新闻传播中心仍是中科院的事业单位,归口管理中科院新闻媒体。

中国社会科学报电话

中国人民大学把《中国社会科学报》归为核心期刊。还有《人民日报》理论版文章也算。

中国社会科学报指的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管主办、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编辑出版并且是面向全国理论界、学术界的大型理论学术报纸,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权威学报。另外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跟人们一般的认识不同,中国社会科学报一般很难在报刊亭上找到,不像中国证券报那么热销,但是在图书馆展览里面都是跟热门的经济类报纸摆放陈列在一起的。

本科招生咨询电话:(010)81360217/81360218;研究生咨询电话:(010)81360224

《中国社会科学报》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主办,是中国社会科学领域最高学术类报纸,在很多学校算做一类核心期刊之列。这要看具体学校的规定,受篇幅影响,每篇文章一般不超过3000字。该报纸在国内外影响较大,受到很多学术机构和学者的重视。

中国科学报社长陈鹏

导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致力于搭建城市规划科技工作者创新交流的平台,推动城乡规划学科建设,使更多优秀的规划人才脱颖而出。9月25日,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以下简称规划年会)在成都召开。在全体大会上,颁发了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2020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第⼋届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交流活动优秀作品、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2020-2021年度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2019-2020年度杰出学会工作者、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优秀组织奖等奖项。具体获奖情况如下。本文字数:7536字阅读时间:23分钟第二届全国创新争先奖吴志强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工程院院士,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同济大学原副校长长期坚守在城市规划实践和教研一线,针对我国城镇化过程面临的重大挑战,提出“和谐城市,理性规划”的智能规划的新理论和方法,通过重大规划工程实践推进城市规划的理性发展。带领团队首创“城市树”的分析方法,定量分析城市建成区的时空变化。“科创中国”先导技术榜单“空间基因解析与传承技术”段进院士团队“空间基因解析与传承技术” 由段进院士团队研究开发,段进院士团队长期从事城市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与技术研发工作,提出“空间基因”并建构了相应的解析与传承技术。该技术以段进院士创建的城市空间发展论为理论根基,突破传统规划设计技术强调形式符号与功能分区的局限性,通过在地性空间组合方式的提取、评价、导控等多个技术环节,避免了采用统一模式面对千差万别的城市、不尊重历史和自然的设计弊端,开拓了城市空间与自然环境、历史文化共赢发展的有效设计路径。目前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雄安新区核心方城、北京南中轴、2014南京青奥、苏州古城保护等国家重大项目中做出贡献,获国际和国家级规划设计奖26项,国际设计竞赛优胜奖17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 2 项、二等奖2项。3项作品入选国际百年城市设计巡展。2020年度中国城市规划学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名称:复杂山区地震灾后城乡重建规划关键技术及应用主要完成人:邱建、李为乐、曾帆、胡绍永、阮晨、贾刘强、王运生、蒋蓉、周俭、袁昕、李何超、唐由海、曹塽、刘丽娟、陈思裕主要完成单位:西南交通大学、成都理工大学、四川省国土科学技术研究院(四川省卫星应用技术中心)、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四川省城乡建设研究院、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四川农业大学项目名称:基于个体出行推演的城市交通精细化治理评估关键技术主要完成人:张晓春、林涛、陈振武、段仲渊、蔡铭、周勇、丘建栋、李健、伍速锋、周子益、王宇、刘永红、周赛赛、梁晨、许燕青主要完成单位:深圳市城市交通规划设计研究中心股份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山大学、同济大学、腾讯云计算(北京)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名称:基于高精时空数据的城市通勤特征画像与机理解析关键技术及应用主要完成人:王凯、赵一新、付凌峰、伍速锋、阚长城、冉江宇、项雯怡、王楠、闫浩强、刘燕、田思晨、王芮、王森、廖璟瑒、吴克寒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百度时代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项目名称:面向高质量发展的城市体检评估体系构建、关键技术与典型应用主要完成人:石晓冬、杨浚、杨明、彭珂、邱红、王吉力、伍毅敏、边雪、徐勤政、甘霖、陈猛、常青、杨兵、张佳怡、喻文承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名称:中国传统人居规划理论建构主要完成人:武廷海、杨保军、王学荣、叶亚乐、张能、郭璐、孙诗萌、张广汉、黄鹤、袁琳、徐斌、张治强、鞠德东、张晖、王军主要完成单位:清华大学、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国文琰文物保护发展有限公司二等奖项目名称: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与空间规划智慧决策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主要完成人:盛洪涛、周强、汪勰、熊伟、余磊、张瑶、谢慧、胡忆东、肖建华、陈韦、胡达天、陈佳、刘辉、吴多、刘金榜主要完成单位: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信息中心、武汉市规划研究院、武汉市测绘研究院、武汉市交通发展战略研究院、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项目名称:基于社会感知的城市个性化宜居地图构建关键技术与规划应用主要完成人:仝德、龚咏喜、刘瑜、龚华、徐铭鸿、林姚宇、郑红霞、刘傲霜、赵梓言、金美含、许立言、叶磊、储君、孙裔煜、李贵才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北京大学、深圳市北京大学规划设计研究中心有限公司项目名称:黄土高原绿色人居空间规划理论与营建技术研究主要完成人:周庆华、雷会霞、周铁钢、吴左宾、杨晓丹、杨彦龙、田达睿、刘晓帆、何廷树、闫增峰、谭伟、申研、王一睿、杨建辉、王杨主要完成单位: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项目名称:应对气候变化的多尺度城市风道规划理论、方法与应用主要完成人:詹庆明、陈亮、黄经南、徐涵秋、肖映辉、李延新、刘媛、王志莉、郑猛波、陶勇、牟宇峰、范域立、巫溢涵、薛维、杨石琳主要完成单位:武汉大学、福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福州大学、武汉市规划编制研究和展示中心、襄阳市城乡规划编制研究中心、漳州市城市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项目名称:基于标准化视角的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主要完成人:杨保军、汪科、鹿勤、付冬楠、徐会夫、李湉、陈振羽、张娟、王佳文、王亮、方思宇、郭枫、胡继元、周亚杰、陈晓民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项目名称:建设工程规划智能报批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主要完成人:黄玲、吴亮、赵渺希、钟家晖、时新华、吴卫、唐忠成、骆荣桂、邱浩锋、段新民、师浩辰、黄陆雄、何祎、张允、蔡韵主要完成单位: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自动化中心、广州城市规划技术开发服务部有限公司、华南理工大学、广州中望龙腾软件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名称:面向实施的城市更新规划技术创新与制度研究主要完成人:黄卫东、司马晓、王嘉、岳隽、杜雁、郭立德、林辰芳、黄颖、杨瑞、赵冠宁、鄢鹿其、周曙光、许亚萍、赵若焱、舒宇翔主要完成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名称:高度城市化地区城市更新规划管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主要完成人:李江、缪春胜、周丽亚、邹兵、王旭、覃文超、谭艳霞、贺传皎、刘伯阳、谭如诗、秦正茂、陈小妹、朱旭佳、史宝刚、赵未坤主要完成单位: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项目名称:基于气象分析的北京城市规划策略及城市环境气候图研究与应用主要完成人:尹慧君、崔吉浩、吕海虹、王引、贺晓冬、苗世光、张宇、程辉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项目名称:高度城市化地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关键技术及应用主要完成人:樊行、周丽亚、李江、秦正茂、邹兵、魏杰、殷萌清、李珊珊、李明远、缪春胜、石丹、赵振业、张喆、史宝刚、田斐主要完成单位: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深港产学研基地、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南海水产研究所三等奖项目名称:面向统筹规划与规划统筹的厦门“多规合一”空间规划体系构建主要完成人:谢英挺、何子张、邓伟骥、魏立军、旺姆、蔡莉丽、郑雅彬、陈志诚、李佩娟、杨春、兰贵盛主要完成单位: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名称:面向超大城市治理的韧性城市规划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主要完成人:赵丹、何永、黄弘、杨兵、石晓冬、王劲峰、高占平、周睿、李瑞奇、黄鹏飞、徐成东、魏贺、周蕴嘉、殷倩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清华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北京爱特拉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项目名称:生态文明背景下低碳生态城市规划关键技术方法研究与应用主要完成人:司马晓、俞露、任心欣、丁年、张亮、曾小瑱、李晓君、李炳锋、武振东、戴韵、房静思、孙静、胥瀚、吴丹、邓立静主要完成单位: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名称:中国都市圈研究与政策咨询主要完成人:尹稚、卢庆强、王强、扈茗、袁昕、林文棋、龙茂乾、李栋、欧阳鹏、蔡宏钰、谢力唯、闫博、孙淼、吕晓荷、钟奕纯主要完成单位:清华大学、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名称: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标准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主要完成人:朱子瑜、鹿勤、陈振羽、汪科、魏维、顾宗培、蒋朝晖、付冬楠、刘燕辉、谢颖、于一凡、薛峰、陈一峰、魏钢、王英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中建设计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名称:面向部省市三级联动的城市体检关键信息技术研究及应用主要完成人:王凯、张菁、翟健、徐辉、彭小雷、李昊、余加丽、耿艳妍、张淑杰、王伊倜、师卫华、郭汉、冀美多、关戴婉静、骆芊伊主要完成单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名称:国土空间规划决策支持平台建设与应用主要完成人:黄晓春、何莲娜、程辉、张晓东、孙道胜、王蓓、吴兰若、胡腾云、荣毅龙、赵赫、王浩然、龙灜、喻文承、吴运超、王良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城垣数字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名称:上海历史文化风貌整体保护的规划体系研究与实践主要完成人:赵宝静、周俭、陈鹏、陈飞、奚文沁、石慧泽、潘勋、李俊、刘娟、施燕主要完成单位: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项目名称:城市轨道交通规划设计关键技术集成与应用主要完成人:景国胜、农兴中、马小毅、史海欧、徐士伟、翁德耀、谢志明、孙元广、陈海伟、王仲林、曹辉、王迪军、巫瑶敏、苏业辉、叶树峰主要完成单位:广州市交通规划研究院、广州地铁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项目名称:“多规合一”关键技术及应用主要完成人:邓兴栋、黄慧明、朱江、尹向东、杨箐丛、邓木林、姚江春、陈长成、何华贵、张鹏程、詹浩、闫建龙、刘涛、李一璇、方然主要完成单位: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项目名称:高密度中心城区的综合承载力评价模型构建与深圳罗湖区的实证运用主要完成人:李江、樊行、周丽亚、谭艳霞、刘伯阳、马亮、李洪忠、郑南琛、殷萌清、周 军、陈劲松、谢倩雯、石 丹、谭泽芳、张涛主要完成单位: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项目名称:中心城区城市更新规划设计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主要完成人:王凯、周勇、胡耀文、方向、郑进、何晓君、张迪、孙书同、胡金辉、申彬利、邵宗博、舒斌龙、李晗、王洋、梁峥主要完成单位: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项目名称:小城镇空间特色塑造指南主要完成人:段进、周岚、刘大威、赵庆红、梅耀林、张麒、曲秀丽、张伟、陈超、孟祥婉、徐宁、刘仁洁、肖奕平、胡雪倩主要完成单位:南京东南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项目名称:长三角快速城镇化地区观光休闲型美丽乡村建设技术综合示范主要完成人:梅耀林、汪涛、汪晓春、荆肇乾、丁蕾、王婧、袁晓霄、赵倩、付浩、陈涛、姜忠东、朱兰花、韦明、许珊珊主要完成单位:江苏省城镇与乡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江苏明升新农村建设发展有限公司项目名称:“存量规划”视角下城市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详细评价技术标准主要完成人:洪旗、郑振华、汪云、熊威、陈华飞、晏学丽、胡特、李鑫、兰梦婷、郑金、唐佳林、汤云、陈一璐、周舟主要完成单位: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项目名称:城镇雨水系统规划设计暴雨径流计算标准主要完成人:韦明杰、张晓昕、付征垚、刘子龙、王亚娟、孟德娟、黄鹏飞、郭磊、杨若子、王军、张书函、周玉文、王妍、赵洪岩、王亚婧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北京市水文总站、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工业大学、北京市气候中心、北京城市排水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项目名称:高度城市化地区海湾污染治理规划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主要完成人:魏杰、李明远、喻乐军、谢倩雯、吴光学、毛献忠、陶益、秦华鹏、吴乾元、傅晓东、刘江涛、吴宜洁、任大伟、楼凯、杨伟明主要完成单位: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项目名称:街道设计标准主要完成人:蒋应红、张帆、刘伟杰、郑时龄、赵宝静、潘海啸、沈雷洪、葛岩、曹黎明、彭庆艳、刘晓倩、金山、余 欢、陈可心、聂梦遥主要完成单位: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同济大学、上海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项目名称:开发区(产业园区)群统筹整合规划技术及应用研究主要完成人:王兴平、赵虎、许景、朱凯、赵立元、夏菁、陈宏胜、徐嘉勃、闫怡然、石钰、赵胜波、刘凯主要完成单位:东南大学项目名称:北京交通模型体系研究与应用(2008年-2018年)主要完成人:张宇、魏贺、曹士强、郑猛、张晓东、刘斌、汪洋、李惟斌、张鑫、喻文承、李琦、孔令铮、郭彧鑫主要完成单位: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第八届西部之光大学生暑期规划设计交流活动优秀作品戳链接查看竞赛结果:2021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最美科技工作者王树声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教授、博导男,1975年8月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委员、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校长、教授、博导。历时12年,完成全国1400余座古城规划经验的挖掘整理,提出“文地系统规划”的基本概念及应用方法。近五年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出版专著《中国城市人居环境历史图典》(18卷),主持各类基金、课题等20余项。(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单位会员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推荐)杨贵庆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男,1966年8月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博导,城市规划系原系主任(2014-2021),兼任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执行院长。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农业部和住建部规划课题,主持各类城乡规划设计项目30余项,主编和撰著多部学术著作,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由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山地城乡规划学术委员会推荐)2020-2021年度优秀党员科技工作者杨 明学会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男,1979年2月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规划研究室副主任、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在首都重大规划的编制—实施—体检全过程中表现出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积极组织和参与规划的社会宣传及学会的学术交流,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和专业领域的学术思想。张险峰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委会委员、城市更新学委会委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男,1967年7月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国外城市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工程师、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始终扎根生产第一线,坚持理想信念和党性原则,以实际行动践行党的路线方针,将人民利益和国家战略贯穿在他主持的规划项目和科研中。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在舟曲等灾后重建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武廷海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委会副主任委员、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男,1970年11月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组织工作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城市规划系主任、教授。他理想信念坚定,始终遵循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面向未来的思路,埋头苦干,创新开拓,发展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意义的规画理论与方法,对建立城乡规划的中国话语、中国学术、中国知识体系抱有强烈事业心和责任感,为专业人才培养与青年托举、规划知识传播等做出了突出贡献。栾 峰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委会秘书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男,1972年2月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乡村发展与规划学科方向主讲教授,全面推进了乡村规划方向的学科建设工作。发起覆盖全国200多个院校的全国大学生乡村规划教学竞赛活动;承担及参加了多项前沿性科研项目。长期开展创意和创新经济与城乡空间领域的科研活动和专业实践活动,业绩突出。董 卫学会城市规划历史和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男,1957年11月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和理论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委员,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研究工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主持并参加了国内70余项遗产保护类项目并多次获奖。近年来致力在缅甸、尼泊尔、印度、越南与非洲等地开展了历史城市与建筑保护合作研究工作。鞠德东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委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教授级高工男,1975年6月生,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历史文化名城研究所所长、教授级高级城市规划师。在学会工作中,注重将学委会工作和党建工作紧密结合,及时领会中央要求,落实中央精神,把握学委会工作的正确政治方向、提高学委会工作的质量。积极推动开展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科普工作和社会活动,提升学委会的社会影响力。2019-2020年度杰出学会工作者本会二级组织王世福学术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杨东援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张 宇城市交通规划学术委员会副秘书长张 杰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 俭历史文化名城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王鲁民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阳建强城市更新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陈 明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张 佳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委员赵 民规划实施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耿 虹小城镇规划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周宏文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钟家晖城市规划新技术应用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地方学会、单位会员王学斌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陈 天天津市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倪成敬安徽省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张远景黑龙江省城市规划学会秘书长杜 雁深圳市城市规划学会副秘书长杨 斌宁波市城市规划学会理事长张能恭宁波市城市规划学会常务副理事长曾林龙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编辑部主任吴左宾西安建大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易 鑫东南大学副教授李 琪西安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2020/202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暨2021中国城市规划学术季优秀组织奖特别奖成都市人民政府优秀组织奖名单1、成都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2、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3、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4、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5、广州市城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6、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7、天津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8、东南大学建筑学院9、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10、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1、深圳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2、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3、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4、湖南省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15、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16、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7、西北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18、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19、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学院20、武汉市规划研究院21、杭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2、重庆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3、北京工业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4、珠海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5、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6、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27、武汉大学城市设计学院28、沈阳建筑大学建筑与规划学院29、南京大学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30、四川省国土空间规划研究院提名表扬的单位1、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2、天津大学建筑学院3、山东建筑大学建筑城规学院4、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学院5、浙江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6、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7、昆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8、山东建大建筑规划设计研究院9、长安大学建筑学院10、厦门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1、北方工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12、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13、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14、华蓝设计(集团)有限公司15、山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16、浙江大学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17、青岛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18、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公司19、河南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20、浙江大学建筑工程学院21、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22、深圳市规划国土发展研究中心23、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免责声明】本公众号发布的内容仅供学习交流使用,不以任何形式进行牟利。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于第一时间协商版权问题或删除内容。内容为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公众号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你可能还想看这些小编带你追年会⑩ | 年会日程抢先看!总体框架、全体大会、各平行会场日程出炉点击图片阅读全文小编带你追年会⑪ | 在哪里看规划年会论文集?手机里就可以!点击图片阅读全文小编带你追年会⑧ | 绷紧这根弦,严格遵守疫情防控要求点击图片阅读全

带上

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名单电话

邮 编:100005地 址:北京市崇文区西河沿甲215号办公楼106收件人:中国共青团杂志社以上为2022年更新信息

中国青年出版总社是共青团中央直属的大型出版传媒集团,已有近60年的辉煌历程,是中国现代出版的开创者之一。该社至今已出版了10000多种图书和杂志,累计发行量达数亿册,影响了中国几代读者。中青社曾被中国新闻出版总署评为“良好出版社”,2006年又被评为“最受中国读者欢迎的八大出版社”之一总社现有6家图书分社、10家杂志社、5家传媒公司,著名的《中国青年》杂志和每月发行量达300万册的《青年文摘》杂志也是其重要的出版品牌2007年中青总社又在英国伦敦注册成立了中国青年出版社国际有限公司(伦敦分社/CYPIPRESS),正式进入国际出版传媒市场。中青雄狮数码传媒科技有限公司是中国青年出版总社为了适应中国出版传媒业的改革,更好地参与国内外出版传媒业的竞争而创办的新型传媒公司,由中国青年出版总社社长张景岩担任董事长和法人代表。中青雄狮整合了中国青年电子出版社和中青新世纪图书中心的团队资源、出版资源和渠道资源,主要承担中国青年出版总社艺术出版、IT出版、幼教出版、电子出版和国际出版的策划、编辑及市场营销业务目前设有艺术图书编辑部、IT图书编辑部、摄影图书编辑部、《数码设计》杂志社、中青伦敦分社北京编辑制作中心及市场营销部等6个业务部门,正在筹建摄影杂志社、影视制作部和网络出版部,共有编辑、制作和市场营销人员100余人,50%以上具有研究生学历或高级职称2007年与日本学习研究社签署协议,正式成立中青学研教育科技发展有限公司,与日本学习研究社在摄影出版与幼儿教育出版领域展开合作,2008年将引进包括日本发行量第一位的CAPA摄影杂志在内的多本杂志和数十种图书2007年出版书刊300余种,出版码洋超过亿元,其作者团队、营销网络遍布世界多个国家和地区。“中青艺术设计图书”、“中青IT图书”的市场份额目前已分别位居中国第一名和第五名,有近百个版权销往海外,已成为著名的专业出版品牌。中青雄狮力争抓住中国出版传媒业改革开放的宝贵机遇,逐步整合中国青年出版社的相关资源,加快向综合性出版传媒公司发展的步伐,将在5年内成长为一个以图书、期刊、网络出版为主,兼顾影视策划制作的著名出版传媒公司。 中国青年出版社第一任社长杨述,总编辑李庚,历届其他社领导有刘导生、朱语今、边春光、王炽昌、蔡云、阙道隆、顾均正、张宇、刘文致、贾祖璋、王文琪、邓从理、方铁、王幼于、王伯祥、丁立准、王业康、林君雄、王维玲、黄伯诚、张景岩、陈浩增、程绍沛、郑一奇等。现任社长续文利,总编辑胡守文。现任其他社领导有:王文起(已退)、王修文(已退)、高江波(已退)、韩亚君、王跃春、成晓明、王林、袁晓华、李师东、王瑞、潘平(已调离)。中国青年出版社现有职工173人(不含离、退休人员),其中具有正高职称的13人,具有副高职称的40人。有社科、文教、文学、科普、音像电子5个编辑出版中心以及文化艺术开发部、实业开发部、综合期刊社等,还有出版、发行以及4个业务或行政管理部门。

北京 西城区 平安里西大街育强胡同22号

今年52岁,是学哲学和艺术史,搞编辑工作已经有二十余年时间,另外有七年新闻记者的经历,二十年都在中国青年出版社渡过。除了担任出版社社长以外,还有社 会职业,在中国出版界担任中国编辑学会常务副会长、中国国际合作出版促进会副主席、还有在两个学院做兼职教授,也是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的获得者。

  • 索引序列
  • 中国科学报社长电话
  • 中国科学报社长
  • 中国社会科学报电话
  • 中国科学报社长陈鹏
  • 中国青年杂志社社长名单电话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