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机械制造论文参考文献

机械制造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机械制造参考文献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513机械制造工艺学或514数字控制技术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514数字控制技术或515机床液压传动 或516液压伺服控制系统或517机械电子学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512机械原理或518机械设计 080204 车辆工程 512机械原理或519汽车理论 080220 流体传动及控制 515机床液压传动或516液压伺服控制系统 080221 微机电工程 514数字控制技术或517机械电子学 080222 重型装备设计理论及其数字化技术 512机械原理或518机械设计 080300 光学工程 520数字电子技术或521工程光学 080401 精密仪器及机械 522误差与数据处理或523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 或524传感器原理设计及应用 080402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522误差与数据处理或523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 或524传感器原理设计及应用

[1] 李大鑫,张秀棉 模具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J]模具制造, 2005,(02) [2] 赵昌盛 ,朱邦全 我国模具材料的应用发展[J]模具制造, 2004,(11) [3] 魏尊杰,李天晓,安阁英,叶荣茂 消失模铸造气隙尺寸及压力数值计算[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995,(04) [4] 曹月君 国内外汽车球墨铸铁件生产技术与发展趋势[J]汽车工艺与材料, 1994,(02) [5] 刘静远 球墨铸铁件发展的新阶段[J]汽车工艺与材料, 1996,(10) [6] 朱先勇 ,杜军 ,刘耀辉 CuCrMoNi多元低合金化对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汽车工艺与材料, 2003,(01) [7] 朱鸣芳,于金,戴挺 金属凝固过程数值模拟的最新进展——第10届MCWASP国际学术会议论文述评[J]铸造, 2005,(02) [8] 朱先勇,刘耀辉,于思荣,鄂世举,宋雨来 球墨铸铁模具的消失模制造技术及发展动态[J]铸造, 2006,(02) [9] 孙逊,安阁英,苏仕方,王君卿 铸件充型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发展现状[J]铸造, 2000,(02) [10] 王君卿,孙逊,苏仕方,喻德伟,张士彦,李宝治,姜华,刘海霞 铸件充型凝固三维数值模拟软件SRIFCAST的研制及其应用[J]铸造, 2001,(10) [11] 孙逊,王君卿,喻德伟,苏仕方,安阁英 工程湍流模式在铸件充型过程数值模拟中的应用[J]铸造, 1998,(10) [12] 吕振林,邓月声,饶启昌,桑可正 基体组织状态对球墨铸铁抗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J]铸造, 1995,(11) [13] 李宏兴 球墨铸铁在耐磨材料领域的应用及发展[J]铸造设备研究, 2001,(01) [14] 柳百成 铸件充型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进展[J]铸造, 1999,(08) [15] 王君卿,孙逊,关洋,李宝治,于波,白丽梅,孙鑫志 大型铸件成形过程数值模拟及工艺优化[J]铸造, 2006,(09) [1] 唐骥 球墨铸铁铜金属型铸造工艺和性能的研究[D]东北大学, [2] 吴培宁 基于变层厚法的复杂区域物理场可视化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浙江大学, [3] 吴旭敏 材料不平衡凝聚非线性行为研究及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 [4] 郑洪亮 基于宏—微观模型的球墨铸铁凝固过程数值模拟[D]山东大学, [5] 田卫星 纯金属凝固过程枝晶生长的相场法研究[D]山东大学, [6] 朱先勇 中大型冲压件模具用球墨铸铁材料及其近终成型工艺研究[D]吉林大学, [7] 徐德生 仿生非光滑耐磨复合涂层的研究[D]吉林大学, [8] 吴和保 可控气压下镁合金消失模铸造充型凝固特征的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一、标题标题是文章的眉目。各类文章的标题,样式繁多,但无论是何种形式,总要以全部或不同的侧面体现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主旨。毕业论文的标题一般分为总标题、副标题、分标题几种。(一)总标题总标题是文章总体内容的体现。常见的写法有:①揭示课题的实质。这种形式的标题,高度概括全文内容,往往就是文章的中心论点。它具有高度的明确性,便于读者把握全文内容的核心。诸如此类的标题很多,也很普遍。如《关于经济体制的模式问题》、《经济中心论》、《县级行政机构改革之我见》等。②提问式。这类标题用设问句的方式,隐去要回答的内容,实际上作者的观点是十分明确的,只不过语意婉转,需要读者加以思考罢了。这种形式的标题因其观点含蓄,容易激起读者的注意。如《家庭联产承包制就是单干吗?》、《商品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经济吗?》等。②交代内容范围。这种形式的标题,从其本身的角度看,看不出作者所指的观点,只是对文章内容的范围做出限定。拟定这种标题,一方面是文章的主要论点难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加以归纳;另一方面,交代文章内容的范围,可引起同仁读者的注意,以求引起共鸣。这种形式的标题也较普遍。如《试论我国农村的双层经营体制》、《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条条与块块的关系》、《战后西方贸易自由化剖析》等。④用判断句式。这种形式的标题给予全文内容的限定,可伸可缩,具有很大的灵活性。文章研究对象是具体的,面较小,但引申的思想又须有很强的概括性,面较宽。这种从小处着眼,大处着手的标题,有利于科学思维和科学研究的拓展。如《从乡镇企业的兴起看中国农村的希望之光》、《科技进步与农业经济》、《从“劳动创造了美”看美的本质》等。⑤用形象化的语句。如《激励人心的管理体制》、《科技史上的曙光》、《普照之光的理论》等。标题的样式还有多种,作者可以在实践中大胆创新。(二)副标题和分标题为了点明论文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目的,对总标题加以补充、解说,有的论文还可以加副标题。特别是一些商榷性的论文,一般都有一个副标题,如在总标题下方,添上“与××商榷”之类的副标题。另外,为了强调论文所研究的某个侧重面,也可以加副标题。如《如何看待现阶段劳动报酬的差别——也谈按劳分配中的资产阶级权利》、《开发蛋白质资源,提高蛋白质利用效率——探讨解决吃饭问题的一种发展战略》等。设置分标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清晰地显示文章的层次。有的用文字,一般都把本层次的中心内容昭然其上;也有的用数码,仅标明“一、二、三”等的顺序,起承上启下的作用。需要注意的是:无论采用哪种形式,都要紧扣所属层次的内容,以及上文与下文的联系紧密性。对于标题的要求,概括起来有三点:一要明确。要能够揭示论题范围或论点,使人看了标题便知晓文章的大体轮廓、所论述的主要内容以及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不能似是而非,藏头露尾,与读者捉迷藏。二要简炼。.论文的标题不宜过长,过长了容易使人产生烦琐和累赘的感觉,得不到鲜明的印象,从而影响对文章的总体评价。标题也不能过于抽象、空洞,标题中不能采用非常用的或生造的词汇,以免使读者一见标题就如堕烟海,百思不得其解,待看完全文后才知标题的哗众取宠之意。三要新颖。标题和文章的内容、形式一样,应有自己的独特之处。做到既不标新立异,又不落案臼,使之引人入胜,赏心悦目,从而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二、目录一般说来,篇幅较长的毕业论文,都没有分标题。设置分标题的论文,因其内容的层次较多,整个理论体系较庞大、复杂,故通常设目录。设置目录的目的主要是:1.使读者能够在阅读该论文之前对全文的内容、结构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读者决定是读还是不读,是精读还是略读等。2.为读者选读论文中的某个分论点时提供方便。长篇论文,除中心论点外,还有许多分论点。当读者需要进一步了解某个分论点时,就可以依靠目录而节省时间。目录一般放置在论文正文的前面,因而是论文的导读图。要使目录真正起到导读图的作用,必须注意:1.准确。目录必须与全文的纲目相一致。也就是说,本文的标题、分标题与目录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2.清楚无误。目录应逐一标注该行目录在正文中的页码。标注页码必须清楚无误。3.完整。目录既然是论文的导读图,因而必然要求具有完整性。也就是要求文章的各项内容,都应在目录中反映出来,不得遗漏。目录有两种基本类型:1.用文字表示的目录。2.用数码表示的目录。这种目录较少见。但长篇大论,便于读者阅读,也有采用这种方式的。三、内容提要内容提要是全文内容的缩影。在这里,作者以极经济的笔墨,勾画出全文的整体面目;提出主要论点、揭示论文的研究成果、简要叙述全文的框架结构。内容提要是正文的附属部分,一般放置在论文的篇首。写作内容提要的目的在于:1.为了使指导老师在未审阅论文全文时,先对文章的主要内容有个大体上的了解,知道研究所取得的主要成果,研究的主要逻辑顺序。2.为了使其他读者通过阅读内容提要,就能大略了解作者所研究的问题,如果产生共鸣,则再进一步阅读全文。在这里,内容提要成了把论文推荐给众多读者的“广告”。因此,内容提要应把论文的主要观点提示出来,便于读者一看就能了解论文内容的要点。论文提要要求写得简明而又全面,不要罗哩罗嗦抓不住要点或者只是干巴巴的几条筋,缺乏说明观点的材料。内容提要可分为报道性提要和指示性提要。报道性提要,主要介绍研究的主要方法与成果以及成果分析等,对文章内容的提示较全面。指示性提要,只简要地叙述研究的成果(数据、看法、意见、结论等),对研究手段、方法、过程等均不涉及。毕业论文一般使用指示性提要。举例如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固然应服从上级规划部署的全局,但主要的着眼点应放在对下负责,对本地的经济发展,对本地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负责,这才是发展全局经济的前提,从而也自然在根本上符合对上负责。●变部门“齐抓共管”企业为共同服务于企业,应成为部门工作的主要重点。(摘自《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如何定位》一文的内容提要)内容提要的写作要求可以概括为“全、精、简、实、活”。具体说来:1.内容提要要求具有完整性。即不能把论文中所阐述的主要内容(或观点)遗漏。提要应写成一篇完整的短文,可以独立使用。2.重点要突出。内容提要须突出论文的研究成果(或中心论点)和结论性意义的内容,其他各项可写得简明扼要。3.文字要简炼。内容提要的写作必须字斟句酌,用精练、概括的语言表述,每项内容不宜展开论证说明。4.陈述要客观。内容提要一般只写课题研究的客观情况,对工作过程、工作方法以及研究成果等,不宜作主观评价,也不宜与别人的研究作对比说明。一项研究成果的价值,自有公论,大可不必自我宣扬。因而,实事求是也是写作内容提要的基本原则。5.语言要生动。提要既要写得简明扼要,又要生动活泼,引人入胜,在词语润色、表达方法和章法结构上要尽可能体现文彩,以求唤起读者阅读正文的欲望。四、正文正文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部分。这是毕业论文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其它章节有专门详细论述,这里不再重复。五、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又叫参考书目,它是指作者在撰写毕业论文过程中所查阅参考过的著作和报刊杂志,它应列在毕业论文的末尾。列出参考文献有三个好处:一是当作者本人发现引文有差错时,便于查找校正。二是可以使毕业论文答辩委员会的教师了解学生阅读资料的广度,作为审查毕业论文的一种参考依据。三是便于研究同类问题的读者查阅相关的观点和材料。当然,论文所列的参考文献必须是主要的,与本论文密切相关的,对自己写成毕业论文起过重要参考作用的专著、论文及其它资料。不要轻重不分,开列过多。列出的参考文献一般要写清书名或篇名、作者、出版者和出版年份。请采纳。

机械制造论文参考文献

这篇格式还比较完整,论文也还有点深度,你参考下1、对蜗杆传动的类型进行选择利用GB-T10085-1988中数据的条件,本次蜗杆利用蜗杆(ZI)。2、对蜗杆和蜗轮材质的选择蜗轮采用模具铸造而成,材质采用锡磷青铜。围绕着保护环境节约价值高的材料,因此齿圈利用青铜铸造而成,而轮芯则采用材质更好的灰铸铁铸造而成。蜗杆与蜗杆之间传动的能量一般,之间传动的速度并不是很快,蜗杆采用45钢;并在蜗杆螺旋表面做淬火处理。采用45钢可以增强效率和耐磨性,提高韧性,加强强度。3、对齿根弯曲疲劳强度检验和对接触疲劳强度设计传动之间的中心距为 (4-6)1)计算T2的大小根据Z1=8,估计选择效率η1=85,则T2=55×106=55×106=55×106=932)确定载荷系数K蜗轮和蜗杆的转速并不是很高,他们之间冲撞不是很高,因此选择系数为Kv=05;则K=KβKAKv=1×1×05=15。蜗轮蜗杆载荷比较稳定,因此载荷系数为Kβ=1;在利用12-5[8]中数据可以知道帮并选择系数KA=1。3)对ZE的确定蜗轮的材质ZCuSn10PI和钢蜗杆匹配,所以 弹性影响系数为160。 4)对于Zp的选择首先预先估计d1/a=35,然后利用图12-13[8]中的数据可以知道Zρ=9。5) 对于[σH]的选择依照蜗轮的材质采用ZCuSn10PI构成并由模具压铸而来,因此螺旋齿面的硬度应该超过45HRC,然后可以利用表12-7[8]中数据可以知道蜗轮 [σH]'等于245MPa N=60jn2Lh=60×1×20×12000/5=67×107 KHN==8845则 a≥=75mm6)计算中心距预先定其中心距为220mm,又根据i=5,所以可以利用表12-2[8]中数据可以知道模数为8mm可以确定分度圆直径大小为70mm。这时d1/a=4,再次利用表12-18[8]中数据可以知道Zρ'等于65,得出Zρ'小于Zρ,所以以上假设成立,可以使用。。4、对于蜗杆和蜗轮的各种具体数字准确的计算1)蜗杆首先对蜗杆的轴向齿距和轴向齿厚大小进行判断得出Pa=133mmSa=5664mm;然后对直径的系数大小和齿顶圆齿根圆以及分度圆导程角q=10;da1=96mm; df1=8mm; γ=11°18´36"。2)蜗轮对于蜗轮主要对蜗轮的分度圆直径d2,齿根圆和喉圆直径df2,da2;以及蜗轮的齿数z2和变位系数x2和对传动比的验证iz2=40;x2=-5;i=40/8=5;d2=mz2=8×40=320mm;da2=d2+2ha2=320+2×8=336mm;df2=d2-2hf2=320-2×2×8=8mm;rg2=a- da2/2=200-5×336=32mm。5)、对齿根圆强度的校核 齿数为 zv2===08因为x2=-5, zv2=08,所以利用12-14[8]中数据可以知道YFa2=87 Yβ=1-=9192许用应力[σF]= [σF] 'KFN。利用12-8[8]中数据可以知道并得出铸锡磷青铜制造的蜗轮的弯曲应力 [σF]'=56MPa。由以上数据可以得出其寿命的系数为 KFN==985其强度满足实际要求,合理。 6)、蜗杆蜗轮的精度根据GB/T10089-1988这个,可以从其中圆柱形蜗杆,蜗轮的精度等级为8级,侧隙的种类为f,因此标注是8f GB/T10089-1988,以上都是选择都是由于蜗杆属于通用机械减速器。4 链传动设计 已知链传动传动比i=5,输入功率P=86W。 1 选择链轮齿数z1,z2 假定链速υ=3~8m/s,由表9-8[8]选取小链轮齿数z1=22,从动链轮齿数z2=iz1=5×22=55。2 计算功率Pca查得工作情况系数KA=2,故Pca=2×86=83W3 确定链条链节数Lp初定中心距a0=40p,则链节数为Lp==[]节 =12节,最终确定Lp=124节。4 对链条节数的选择和确定利用9-10[4]中数据可以查询知道齿数的系数大小为Kz=11; KL=06;利用9-13[8]中数据可以对小链轮的转速进行预先估计,因为链板有可能会发生疲劳破坏,这是由于链板在功率曲线顶点左侧。链板选择用单排链,利用9-11[8]中数据可以查询知道多排链的系数为KP=1,因此功率为是P0===4W为了验证上面预计的链的工作的点在功率曲线的顶点的左侧是否是对的,利用n1=04r/min和P0=4W,再根据9-13[8]中数据查询并选择单排链。因此上述假设成立。再根据9-1[8]中数据可以查询知道节距p=875mm。5 计算链长和中心距L===97ma= =mm =642mm(002~004)a=(002~004)×642mm =3~6mma'=a-△a=642-(3~6)mm=7~4mm取 a'=640mm6 验算带速υ==m/s=5m/s,满足实际要求。利用9-4[8]中数据可以知道小链轮毂孔直径dkmax=59mm, 并大于电动机的轴径大小,因此比较满足要求。8对压轴力的计算和确定 圆周力的的计算==30N将其依照水平方向安置取,因此其系数为KFP=15,所以=40N5 齿轮传动设计根据已知功率输入为P=79W,小齿轮转速 n1=15转/分传动比i=2。 1 选定齿轮类型、精度等级、材料及齿数 1)选择直齿圆柱齿轮 2)齿轮速度中等不是很快,因此选择7级精度 3)对齿轮的材质进行选择。利用10-1[5]表中数据选择小齿轮材料的选择为40 Cr,并且做出调质处理,与此同时可以得出其硬度为280HBS;和上一个一样的道理大齿轮所用材质是45钢,并知道其硬度为240HBS。4)对小齿轮的齿数进行选择z1=25,对大齿轮的齿数的选择和计算z2=iz1=2×25=50。 2 对齿轮的设计用接触疲劳强度来设计 先根据计算公式来计算,即 1)弄清公式中各个代表的数值大小; (a) 首先对载荷系数的确定Kt=2; (b) 对其传动的转矩大小进行确定=5×105×44679/15Nmm=845×105N·mm (c) 由表10-7[9]选取齿宽系数ød=1 (d) 利用10-6[9]中数据可以知道其材质的ZE大小;ZE=8MPa1/2 (e) 利用10-21d[9]中数据可以查询到其齿面硬度的接触疲劳强度σHlim1=600MPa;同理也可以查询到大齿轮的强度为σHlim2=550MPa; (f) 根据10-13[9]中的公式来计算循环次数 N1=60n1jLh=60×15×1×(2×8×300×15)=65×109 N2=N1/i=65×109 /2=325×109 (g) 利用10-19[9]中数据可以知道KHN1=90;KHN2=95; (h) 对其应力的计算利用(10-12)[9]中数据可以得到 2)计算 (a) 对分度圆直径的计算,将其代[σH]入中最小的值 d1t≥==50mm (b) 计算圆周速度υ (c) 对齿宽的计算 (d) 计算b/h的大小 mt=d1t/z1=50/25=78 h=25mt=25×78=505 mm b/h=50/505=11 (e) 对载荷的系数的计算因为υ=07422m/s,所以精度等级为7,在利用10-8[9]中数据可以查询知道KV=12;预先估计KAFt/b<100N/m。在利用表10-3[9]中数据可以查询知道KHα=KFα=2;再利用10-2[9]中数据可以知道系数KA=1;再次利用10-4[9]中数据可以知道精度等级为7级、两个小齿轮不是相互对称安装时相对支撑时,KHβ=12+18(1+6)+23×10-3b把上述数值代到下面可以得到KHβ=12+18(1+6×)×+23×10-3×5=425;由b/h=11,KHβ=425;再利用10-13[9]中数据可以查询得到KFβ=35;因此得到 =1×12×425×35=918。(f)对分度圆直径的验证,根据(10-10a)[9]中数据可以知道===49 mm(g)对模数的确定m=d1/z1=49/25=42 mm3 对其强度计算弯曲强度设计公式为 (4-9)1)对计算中强度极限和寿命安全系数的确定(a)σFE1=500 MPa,σFE2=380 MPa;(b)KFN1=85, KFN1=88;(c)S=4;[σF]1==85×500/4 MPa=57 MPa;[σF]2==88×380/4 MPa=86 MPa;(d)对载荷系数的确定K=KAKVKFαKFβ=1×12×2×35=814(e)查取齿行系数=65,=226。(f)查取应力校正系数=58,=764。(g)计算大小齿轮的并加以比较==01379,==01644大齿轮数值大。2)设计计算=98就近取m=4,d1=49,算出小齿轮齿数z1= d1/m=49/4=27,z2=i z1=2×27=54。4 对其具体尺寸的计算1)齿轮分度圆的直径的计算d1=z1 m=27×4=108 mm, d2=z2 m=54×4=216 mm2)计算中心距 a=(d1+d2)/2==(108+216)/2=162mm3)对齿轮的宽度进行计算 b==1×108=108mm,取b1=108mm,b2=113mm5 验算 Ft=2T1/d1=2×845×/108=52 N ==73 N/mm<100 N/mm,合适。5互感器线圈绝缘包纸机工作执行部分设计设计一个机械设备的最终目的是能让所设计的设备投入实际生产,并要达到生产的要求。设计包纸机的目的是它的工作部分能实现包纸,并达到所要求的技术参数[10]。互感器线圈绝缘包纸机工作执行部分由包纸轮、放纸架和一个压紧装置组成。包纸轮的材料是45钢,轮体加工后进行抛光处理,表面镀铬,结构如图2。由电动机经带传动带动包纸轮转动,同时纸从上方的放纸架上包在包纸轮上。包纸轮上有槽,纸包在轮上的同时经过槽再包在需要包纸的线圈上。线圈在包纸轮内部,并和它同轴转动。 图2存放待用纸的地方是放纸架。放纸架由电木盘、放纸架支架、尼龙滚、星形电木杆很多部件构成。因为放纸架所受载荷不大,其各个部件的材料为酚醛布板、尼龙棒等。压紧结构示意图在图三所展示。保证包纸的紧凑性就是利用这个装置,工作时通过旋转外面的轮盘,通过一个蜗轮蜗杆传动带紧一根橘皮带,橘皮带再带紧正在进行包扎的纸,从而达到工作目的。 图3结 论综上所述,互感器线圈绝缘包纸机性能优越,完全能满足现在社会工业发展的要求。它在工作时具有以下优点:(1) 互感器线圈绝缘包纸机在工作时能够通过压紧装置,经过人工简单的操作使包纸紧凑;(2) 从电机到实现包纸只经过了两次带传动,传动过程简洁合理; (3)互感器线圈绝缘包纸机的直线行走部分行走范围达3000mm,能实现较长距离包纸;另外,互感器线圈绝缘包纸机具有高效率、稳定的可靠性以及耐用持久等特点,而这些都是机械设备的基本要求。其次是成本低,无论是制造、运营还是维修,互感器线圈绝缘包纸机的成本相比同类设备来说都降低了不少;然后是该设备的环保性能好。随着社会的发展,环保将会是机械设备最基本的要求。而此次设计的包纸设备完全不同于以往的包纸机,它的噪音、废弃物污染都降到了最低程度;最后是互感器线圈绝缘包纸机的操作和使用非常便利简单易于维修,对人体没有危害。综上所述,互感器线圈绝缘包纸机将会有良好的前景,当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相信包纸设备将会进一步改进。致 谢毕业设计马上就要结束了。随之四年的大学生活也接近尾声,在这一学期的毕业设计时间里,非常感谢老师给予的指导,和同学们对我的帮助,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指导和监督。在毕业设计过程中,我的指导老师从始至终都认认真真、勤勤恳恳地指导我进行设计,在他身上我不仅学到一些本科专业知识,还学到了他对工作认真负责的态度,这些都是我终身受益的,他们在我毕业设计过程中给予了我鼓励和帮助,感谢他们的耐心指导,祝老师,身体健康,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创出良好的佳绩。还有一同设计的同学们,在共同相处的一学期里,我感到非常愉快,没有他们给予的帮助,我无法如此顺利的完成设计任务。同时,也感谢各位评审老师。毕业答辩是我大学的最后一次考核,为了我们顺利毕业,各位老师在这炎热的六月坚守岗位,尽职尽责。祝各位评审老师工作顺利。我向那些曾经给予我巨大帮助和鼓励的老师和16级机自2班的全体同学表示感谢,谢谢他们四年里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顾,祝他们身体健康,前途无量!参考文献[1] 石娜 一种简易实用的引线包纸机 [J]变压器 ,1998 ,(01): 9—[2] 刘力,周伟组合导线联合包纸机设计[J]变压器 ,2004 ,(07): 12—[3] 胡来榕,陈启松机械传动手册[M] 北京: 煤炭工业出版社 ,[4] 王凤兰, 宗振奇 机械设计学[M] 长春: 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2[5] 成大先 机械设计手册[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6] 余梦生,吴宗泽机械零部件手册[M]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7] 张富洲轴承设计手册[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 ,[8] 濮良贵, 纪名刚 机械设计[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2[9] 朱孝录齿轮传动设计手册[M] 北京 : 化学工业出版社 ,[10] 成大先 机械设计图册[M] 北京: 化学工业出版社 ,[11] 孙振权 电子式电流器互感器研发现状与应用前景[J] 高压电器 ,2004 ,(12): 8—[12] 司徒东语 红外光技术在组合导线包纸机上的应用 [J] 变压器 ,2001 ,(11): 31—[13] 郎沪勇 一种新颖高效的包纸设备[J] 变压器 ,2001 ,(01): 24—[14] 张贵芳 滑动轴承[M]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5] 吴宗泽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第二版)[M] 北京: 高等教育业出版社 ,[16] Orlov P Fundamentala of Machine D Moscow: Mir P ,

初中,些什么论文,你学的知识一部分后来要完全被推翻,写了也没有用,应该先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到了大学再说。

你先去网上多找下这类的论文呀~好好学习参考下~看下(机械工程与技术)呗~好好学习参考

机械制造的参考文献

[1] 李大鑫,张秀棉 模具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综述[J]模具制造, 2005,(02) [2] 赵昌盛 ,朱邦全 我国模具材料的应用发展[J]模具制造, 2004,(11) [3] 魏尊杰,李天晓,安阁英,叶荣茂 消失模铸造气隙尺寸及压力数值计算[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1995,(04) [4] 曹月君 国内外汽车球墨铸铁件生产技术与发展趋势[J]汽车工艺与材料, 1994,(02) [5] 刘静远 球墨铸铁件发展的新阶段[J]汽车工艺与材料, 1996,(10) [6] 朱先勇 ,杜军 ,刘耀辉 CuCrMoNi多元低合金化对铸铁组织和性能的影响[J]汽车工艺与材料, 2003,(01) [7] 朱鸣芳,于金,戴挺 金属凝固过程数值模拟的最新进展——第10届MCWASP国际学术会议论文述评[J]铸造, 2005,(02) [8] 朱先勇,刘耀辉,于思荣,鄂世举,宋雨来 球墨铸铁模具的消失模制造技术及发展动态[J]铸造, 2006,(02) [9] 孙逊,安阁英,苏仕方,王君卿 铸件充型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发展现状[J]铸造, 2000,(02) [10] 王君卿,孙逊,苏仕方,喻德伟,张士彦,李宝治,姜华,刘海霞 铸件充型凝固三维数值模拟软件SRIFCAST的研制及其应用[J]铸造, 2001,(10) [11] 孙逊,王君卿,喻德伟,苏仕方,安阁英 工程湍流模式在铸件充型过程数值模拟中的应用[J]铸造, 1998,(10) [12] 吕振林,邓月声,饶启昌,桑可正 基体组织状态对球墨铸铁抗磨料磨损性能的影响[J]铸造, 1995,(11) [13] 李宏兴 球墨铸铁在耐磨材料领域的应用及发展[J]铸造设备研究, 2001,(01) [14] 柳百成 铸件充型凝固过程数值模拟国内外研究进展[J]铸造, 1999,(08) [15] 王君卿,孙逊,关洋,李宝治,于波,白丽梅,孙鑫志 大型铸件成形过程数值模拟及工艺优化[J]铸造, 2006,(09) [1] 唐骥 球墨铸铁铜金属型铸造工艺和性能的研究[D]东北大学, [2] 吴培宁 基于变层厚法的复杂区域物理场可视化若干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D]浙江大学, [3] 吴旭敏 材料不平衡凝聚非线性行为研究及数值模拟[D]武汉理工大学, [4] 郑洪亮 基于宏—微观模型的球墨铸铁凝固过程数值模拟[D]山东大学, [5] 田卫星 纯金属凝固过程枝晶生长的相场法研究[D]山东大学, [6] 朱先勇 中大型冲压件模具用球墨铸铁材料及其近终成型工艺研究[D]吉林大学, [7] 徐德生 仿生非光滑耐磨复合涂层的研究[D]吉林大学, [8] 吴和保 可控气压下镁合金消失模铸造充型凝固特征的基础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 513机械制造工艺学或514数字控制技术 080202 机械电子工程 514数字控制技术或515机床液压传动 或516液压伺服控制系统或517机械电子学 080203 机械设计及理论 512机械原理或518机械设计 080204 车辆工程 512机械原理或519汽车理论 080220 流体传动及控制 515机床液压传动或516液压伺服控制系统 080221 微机电工程 514数字控制技术或517机械电子学 080222 重型装备设计理论及其数字化技术 512机械原理或518机械设计 080300 光学工程 520数字电子技术或521工程光学 080401 精密仪器及机械 522误差与数据处理或523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 或524传感器原理设计及应用 080402 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 522误差与数据处理或523微型计算机系统原理及应用 或524传感器原理设计及应用

机械设计手册 非标准设备设计手册 液压设计手册 电器手册 。。。老了去了 机械国家标准 GB

机械制造的论文参考文献

[1]:范崇洛主编机械加工工艺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2]:胡兆国主编机械加工基础西南交大出版社、2007年[3]:傅水根主编机械制造工艺学基础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4]:冯辛安主编机械制造装备设计机械工业出版设2004年[5]:王春福主编机床夹具设计手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年[6]:《机床夹具设计手册》编委会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9年[7]:冯道主编机械零件切削加工工艺与技术标准实用手册安徽文化音像出版社2003年

毕业论文 (设计)文档规范格式毕业论文(设计)的整理、装订要求统一采用A4纸打印、左面竖装;毕业论文(设计)的书写格式规范毕业论文正文由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作者、中文摘要、中文关键词、英文摘要、英文关键词、正文、参考文献9部分组成。(1) 论文题目:一般不超过25个字,要简练准确,可分两行书写;(2) 作者:处于论文题目正下方,须写明系、专业、年级、姓名; (3) 摘要:中文摘要字数应在200字以内,英文摘要实词数应在200个实词以内;(4) 关键词:中、英文均限制在3—5个词语内,各词间用“;”间隔;(5) 正文:论文正文包括引言(或者绪论、概述等)、论文主体、结语等,正文要标题清晰,图表和公式要编号,公式应另起一行书写。字数要求:正文字数要求4000-6000字(6)参考文献:参考文献是撰写论文时围绕论题参考的著作、论文、期刊、网上资料、图片音像资料等。参考文献总数不得少于8篇,鼓励结合学科特点查阅外文参考文献。参考文献在文中出现的地方用上标予以标明,序号用加方括号的阿拉伯数字表示(如[1][2][3]),列于正文文末。毕业论文(设计)的排版格式规范版面尺寸:A4(210×297毫米)。装订位置:装订线1cm,左面竖装,页边距上下左右均为5cm。页码:采用页脚方式设定,采用小4号宋体、用第×页和随后的括号内注明共×页的格式,例如“第1页(共10页)”,处于页面下方、居中、距下边界5cm的位置。正文文本:宋体小4号、标准字间距、行间距为固定值26磅、所有标点符号采用宋体全角要求排版。论文标题:小2号黑体,居中。中文摘要和中文关键词:抬头用5号黑体加粗,内容用5号宋体、两端对齐方式排列,行间距固定值26磅。英文摘要和英文关键词:抬头用5号Times New Roman体加粗,内容用5号Times New Roman体、两端对齐方式排列,行间距固定值26磅。 正文内标题:见附后格式。(分文理科版本)文中图表:所涉及到的全部图、表,不论计算机绘制还是手工绘制,都应规范化,符号、代号标准统一,字体大小与正文协调,手工绘制的要用绘图笔,图表名称和编号准确无误。参考文献:位于正文结尾后下空2行,行间距单倍行距,排版见附后格式。

你先去网上多找下这类的论文呀~好好学习参考下~看下(机械工程与技术)呗~好好学习参考

机械制造技术参考文献

先进机械制造技术在我国的应用摘要】分析了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特点及发展现状的同时,进一步阐述了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关键词】先进制造技术;机械制造;应用(下转第119页)0引言机械制造技术是研究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制造、销售使用、维修服务乃至回收再生的整个过程的工程学科,是以提高质量、效益、竞争力为目标,包含物质流、信息流和能量流的完整的系统工程。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产品的要求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要求品种要多样、更新要快捷、质量要高档、使用要方便、价格要合理、外形要美观、自动化程度要高、售后服务要好、要满足人们越来越高的要求,就必须采用先进的机械制造技术。1先进制造技术的特点1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先进制造技术是制造技术的最新发展阶段,是由传统的制造技术发展起来的,既保持了过去制造技术中的有效要素,又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并渗透到产品生产的所有领域及其全部过程。先进制造技术与现代高新技术相结合而产生了一个完整的技术群,它是具有明确范畴的新技术领域,是面向21世纪的技术。2是面向工业应用的技术先进制造技术并不限于制造过程本身,它涉及到产品从市场调研、产品开发及工艺设计、生产准备、加工制造、售后服务等产品寿命周期的所有内容,并将它们结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先进制造技术的应用特别注意产生最好的实际效果,其目标是为了提高企业竞争和促进国家经济和综合实力的增长;目的是要提高制造业的综合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是驾驭生产过程的系统工程先进制造技术特别强调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传感技术、自动化技术、新材料技术和现代系统管理技术在产品设计、制造和生产组织管理、销售及售后服务等方面的应用。它要不断吸收各种高新技术成果与传统制造技术相结合,使制造技术成为能驾驭生产过程的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系统工程。4是面向全球竞争的技术20世纪80年代以来,市场的全球化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发达国家通过金融、经济、科技手段争夺市场,倾销产品,输出资本。随着全球市场的形成,使得市场竞争变得越来越激烈,先进制造技术正是为适应这种激烈的市场竞争而出现的。因此,一个国家的先进制造技术,它的主体应该具有世界先进水平,应能支持该国制造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5是市场竞争三要素的统一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产品的技术相对比较简单,一个新产品上市,很快就会有相同功能的产品跟着上市。因此,市场竞争的核心是如何提高生产率。到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制造业要赢得市场竞争的主要矛盾已经从提高劳动生产率转变为以时间为核心的时间、成本和质量的三要素的矛盾。先进制造技术把这三个矛盾有机结合起来,使三者达到了统一。2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现状近年来,我国的制造业不断采用先进制造技术,但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一个阶段性的整体上的差距。1)管理方面。工业发达国家广泛采用计算机管理,重视组织和管理体制、生产模式的更新发展,推出了准时生产(JIT)、敏捷制造(AM)、精益生产(LP)、并行工程(CE)等新的管理思想和技术。我国只有少数大型企业局部采用了计算机辅助管理,多数小型企业仍处于经验管理阶段[1]。2)设计方面。工业发达国家不断更新设计数据和准则,采用新的设计方法,广泛采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CAD/CAM),大型企业开始无图纸的设计和生产。我国采用CAD/CAM技术的比例较低。3)制造工艺方面。工业发达国家较广泛地采用高精密加工、精细加工、微细加工、微型机械和微米/纳米技术、激光加工技术、电磁加工技术、超塑加工技术以及复合加工技术等新型加工方法。我国普及率不高,尚在开发、掌握之中。4)自动化技术方面。工业发达国家普遍采用数控机床、加工中心及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实现了柔性自动化、知识智能化、集成化。我国尚处在单机自动化、刚性自动化阶段,柔性制造单元和系统仅在少数(上接第116页)企业使用[3]。3我国先进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1)全球化。一方面由于国际和国内市场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例如在机械制造业中,国内外已有不少企业,甚至是知名度很高的企业,在这种无情的竞争中纷纷落败,有的倒闭,有的被兼并。不少暂时还在国内市场上占有份额的企业,不得不扩展新的市场;另一方面,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这种发展进一步激化了国际间市场的竞争。这两个原因的相互作用,已成为全球化制造业发展的动力,全球化制造的第一个技术基础是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使制造的全球化得以实现。2)网络化。网络通讯技术的迅速发展和普及,给企业的生产和经营活动带来了革命性的变革。产品设计、物料选择、零件制造、市场开拓与产品销售都可以异地或跨越国界进行。此外,网络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加速技术信息的交流、加强产品开发的合作和经营管理的学习,推动了企业向着既竞争又合作的方向发展。3)虚拟化。制造过程中的虚拟技术是指面向产品生产过程的模拟和检验。检验产品的可加工性、加工方法和工艺的合理性,以优化产品的制造工艺、保证产品质量、生产周期和最低成本为目标,进行生产过程计划、组织管理、车间调度、供应链及物流设计的建模和仿真。虚拟化的核心是计算机仿真,通过仿真软件来模拟真实系统,以保证产品设计和产品工艺的合理性,保证产品制造的成功和生产周期,发现设计、生产中不可避免的缺陷和错误。4)自动化。自动化是一个动态概念,目前它的研究主要表现在制造系统中的集成技术和系统技术、人机一体化制造系统、制造单元技术、制造过程的计划和调度、柔性制造技术和适应现化生产模式的制造环境等方面。制造自动化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制造全球化、制造敏捷化、制造网络化、制造虚拟化、制造智能化和制造绿色化。5)绿色化。绿色制造则通过绿色生产过程、绿色设计、绿色材料、绿色设备、绿色工艺、绿色包装、绿色管理等生产出绿色产品,产品使用完以后再通过绿色处理后加以回收利用。采用绿色制造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制造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同时使原材料和能源的利用效率达到最高。4结束语制造技术不仅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国际间科技竞争的重点。我国正处于经济发展的关键时期,制造技术是我们的薄弱环节。只有跟上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的世界潮流,将其放在战略优先地位,并以足够的力度予以实施,才能尽快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总之,在我国研究和发展先进制造技术势在必行。参考文献[1]马晓春我国现代机械制造技术的发展趋势[J]森林工程,2002(3):23-[2]王世敬,温筠现代机械制造技术及其发展趋势[J]石油机械,2002(11):36-

高职高专国家示范性院校机电类专业课改教材金属材料及机械制造工艺 主 编 任长春副主编 单以才 谢 波 陆桂来 主 审 李一民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内 容 简 介本书以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为主线,把机械零件制造过程分解成改变材料性能的方法、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毛坯成型方式的选择、普通机械加工工艺及加工设备的选择、特种加工方法及加工设备的选择、机械零件加工工艺基础、典型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规程的编制、先进制造技术介绍等九个项目,每个项目又分解成多个学习任务进行知识讲解。每个项目前有知识目标和能力目标要求,后有一定数量的复习思考题可供学生练习。本书实用性强,配有大量来自生产实际的实例,书中涉及的专业名词术语、图纸等资料均采用最新国家标准。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参考书及培训教材。★ 本书配有电子教案,需要者可登录出版社网站,免费下载。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金属材料及机械制造工艺/任长春主编—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 3高职高专国家示范性院校机电类专业课改教材ISBN 978–7–5606–2740–3Ⅰ ① 金… Ⅱ ① 任… Ⅲ ① 金属材料—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② 机械制造工艺—高等职业教育—教材 Ⅳ ① TG14 ② 16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2)第006053号策 划 陈 婷 责任编辑 雷鸿俊 陈 婷出版发行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西安市太白南路2号)电 话 (029)88242885 88201467 邮 编: 710071网  址 电子邮箱: 经 销 新华书店印刷单位 陕西文化彩印厂版 次 2012年3月第1版 2012年3月第1次印刷开 本 787毫米×1092毫米 1/16 印 张 375字 数 551千字印 数 1~3000册定 价 00元ISBN 978–7–5606–2740–3/TG•0033XDUP 3032001 – 1* * * 如有印装问题可调换 * * *前 言本书是为了适应当前我国高职高专发展的需要,配合“国家示范性(骨干)高等职业院校建设计划”,体现高职高专办学特色,促进示范性(骨干)建设院校的专业核心建设,本着“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宗旨,在反复论证、多方征求意见的基础上编写的。本书的编写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特点,力求实用性和适度性,教材内容以项目教学为主体,体现了以工作或学习任务为中心的编写思路。本书把机械零件制造工艺过程分解成若干项目,项目内容又分解成多个学习任务,以技术理论知识为背景,以技术实践知识为焦点,以拓展知识为延伸,形成了本书的实用性、系统性和知识的综合应用性的统一。本书以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为主线,重点介绍了机械零件制造所需要的材料学、热处理、毛坯成型(热加工)、普通切削加工、加工工艺规程编制、装配等知识,并根据现代机械制造业的发展特点,增加了特种加工的相关内容,且对最新的先进制造技术进行了介绍。本书的特点是:(1) 本书在内容安排上以机械零件的制造工艺过程为顺序,有利于学生系统性地掌握机械零件的制造方法。(2) 本书不仅注重学生获得知识和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而且增加了大量的典型零件的实例,体现了对学生工程素质和创新能力的培养。(3) 本书着重介绍了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在注重知识的典型性的基础上,扩展了相关的知识范围,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学生通过本书的学习,可以对机械零件的制造过程形成一个整体的认识,从而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4)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引用参照了目前最新的相关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本书的教学参考课时为90~120课时,书中内容可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进行选学。协助本书编写的企业有宝钢集团梅山冶金公司、南京线路器材厂等,编者在编写过程中从这些企业获得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和最新的工艺、设备资料,并从企业的实际工作要求及基本技能出发,调整、增删了教材的相关内容。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任长春任本书主编,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单以才、南京线路器材厂谢波和陆桂来任副主编,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李一民任主审。参加本书编写的还有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丁友生、张颖利和马云鹏,宝钢集团梅山冶金公司裴新华,以及南京线路器材厂房小明。全书由任长春统稿。在本书的编写过程中还得到了南京工程学院章婷、南京电力金具设计研究院陈作新等的大力支持和帮助,在此深表感谢。由于本书摘录了最新的相关国家、行业标准及相关技术参数,因此本书可作为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教材,也可作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操作人员的参考书及培训教材。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国内外公开出版的同类书籍并引用了部分资料,在此向有关作者和单位表示诚挚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疏漏和不当之处,恳请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编 者 目 录 绪论 1 机械零件概述 2 机械制造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3 本课程的性质、任务及学习方法 项目一 改变材料性能的方法 任务1 金属材料的性能 5 1 力学性能 5 1 刚度及强度 6 2 塑性 8 3 硬度 9 4 冲击韧度 13 5 疲劳强度 14 6 磨损 15 2 物理与化学性能 15 3 工艺性能 16任务2 金属材料的结构 17 1 金属的晶体结构 17 1 晶体结构的基础知识 17 2 典型金属晶格 18 3 金属实际的晶体结构及缺陷 19 2 金属的结晶 20 1 金属结晶的概念 20 2 纯金属的结晶过程 21 3 金属结晶与晶粒大小 22 3 合金的晶体结构 22 1 合金的基本概念 22 2 合金的组织结构 23 4 合金的结晶及相图 24 1 二元合金相图的建立 24 2 二元合金相图的分析 25 5 铁碳合金相图 28 1 铁碳合金基本组织 28 2 铁碳合金相图 29 6 铁碳合金相图的应用 34 1 含碳量对铁碳合金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规律 34 2 铁碳相图的应用 35任务3 钢的热处理 36 1 钢的热处理的基本概念 36 1 钢的热处理定义 36 2 钢的热处理工艺曲线 37 3 钢在加热时的转变 37 4 钢在冷却时的转变 40 2 钢的普通热处理 45 1 钢的退火 45 2 钢的正火 47 3 钢的淬火 48 4 钢的回火 51 5 钢的调质处理 52 3 钢的表面热处理 53 1 钢的表面淬火 53 2 钢的表面化学热处理 54 4 热处理新技术 56 1 真空热处理 56 2 可控气氛热处理 57 3 形变热处理 57 4 化学气相沉积 57 5 激光热处理 58 6 电子束表面淬火 58任务4 金属的塑性变形与强化 58 1 金属的塑性变形 58 1 单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 58 2 多晶体金属的塑性变形 59 3 晶粒大小对金属力学性能的影响 59 4 合金的塑性变形 59 2 加工硬化 60 3 回复与再结晶 60 1 回复 61 2 再结晶 61 3 结晶后的晶粒长大 62复习思考题 项目二 机械零件材料的选用 任务1 工业用钢 63 1 钢内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63 1 钢内杂质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63 2 合金元素对钢性能的影响 64 2 钢的分类和编号 65 1 钢的分类 65 2 钢的编号 65 3 结构钢 67 1 一般工程结构钢 67 2 优质结构钢 69 4 工具钢 76 1 刃具钢 77 2 模具钢 80 3 量具钢 88 5 特殊性能钢 88 1 不锈钢 89 2 耐热钢 90 3 耐磨钢 90任务2 铸铁 91 1 铸铁的石墨化 91 1 石墨化过程 91 2 影响石墨化的因素 92 3 铸铁的性能特点 92 2 常用铸铁 92 1 铸铁牌号表示方法 93 2 灰铸铁 94 3 可锻铸铁 95 4 球墨铸铁 96 5 蠕墨铸铁 97 6 特殊性能铸铁 98任务3 有色金属及粉末冶金材料 99 1 铝及铝合金 99 1 工业纯铝 99 2 铝合金 100 2 铜及铜合金 101 1 纯铜 101 2 铜合金 102 3 钛及钛合金 103 1  纯钛 104 2 钛合金 104 4 镁及镁合金 105 1 纯镁 105 2 镁合金 105 5 滑动轴承合金 106 1 滑动轴承合金的特点 106 2 滑动轴承合金的分类 106 6 粉末冶金材料 108 1 粉末冶金及其特点 108 2 常用粉末冶金材料 109任务4 非金属材料 111 1 高分子材料 111 1 工程塑料 111 2 橡胶 112 2 陶瓷材料 113 1 陶瓷的性能 113 2 常用陶瓷材料及其应用 113 3 复合材料 114 1 复合材料的组成和分类 114 2 常用复合材料的性能特点和应用 114任务5 机械零件的失效与材料选用的一般原则 115 1 机械零件的失效 115 1 失效的基本概念 116 2 零件失效的主要形式 116 3 零件失效的原因 116 2 机械零件材料选用的一般原则 117 1 使用性能 117 2 工艺性能 118 3 经济性 119复习思考题 项目三 毛坯成型方式的选择 任务1 毛坯成型方式概述 120 1 机械零件常用毛坯的种类 120 2 毛坯成型方式选择的依据 122 3 毛坯形状及尺寸设计 123 4 毛坯的质量检验 123任务2 毛坯成型方式—铸造 125 1 概述 125 2 砂型铸造 126 1 砂型铸造的特点 126 2 砂型铸造生产过程 126 3 特种铸造 130 1 金属型铸造 131 2 压力铸造 132 3 熔模铸造 134 4 离心铸造 135 5 低压铸造 135 4 铸件的常见缺陷 136任务3 毛坯成型方式—锻压 137 1 概述 137 2 锻造 139 1 自由锻 140 2 模锻 141 3 冲压 142 1 冲压的基本工序 143 2 冲模 144 4 其他锻压成型方法 145 1 轧锻 145 2 挤压 146 3 拉拔 147 5 锻压件的常见缺陷 147 1 锻造件的常见缺陷 147 2 冲压件的常见缺陷 148任务4 毛坯成型方式—焊接 148 1 概述 148 2 常用焊接方法 149 1 手工电弧焊 149 2 CO2保护焊 151 3 氩气保护焊 152 4 埋弧焊 153 5 电渣焊 154 6 压力电阻焊 155 7 钎焊 156 8 气焊 157 9 激光焊接 157 3 焊接的常见缺陷 157复习思考题 项目四 普通机械加工工艺及加工设备的选择 任务1 金属切削机床及切削加工概述 159 1 金属切削机床的分类 159 2 金属切削机床的型号编制方法 160 3 切削刀具 162 1 刀具材料应具备的性能 162 2 常用刀具材料 162 4 切削液 164 1 切削液的作用 164 2 常用切削液的种类 164 3 切削液的选用 165任务2 车床及车削加工 165 1 车床 165 2 车削加工 167 3 车刀 169 4 车床附件及零件安装 169任务3 铣床及铣削加工 173 1 铣床 173 2 铣削加工 175 1 铣削的特点 175 2 铣削方式 176 3 铣刀 177 4 铣床附件及零件装夹 179任务4 钻床及钻削加工 180 1 钻床 180 2 钻削加工 182 1 钻孔 182 2 扩孔 183 3 铰孔 183 4 攻螺纹 184 5 锪孔 184 3 钻头及铰刀 184 1 钻头 184 2 铰刀 186 4 钻床附件及零件装夹 187任务5 磨床及磨削加工 187 1 磨床 187 2 磨削工艺 191 1 磨削原理 191 2 外圆磨削 192 3 内圆磨削 193 4 平面磨削 193 5 无心磨削 194 3 精密磨削及光整加工 195 1 高精度磨削 195 2 超精加工 195 3 研磨 196 4 珩磨 197 5 抛光 197任务6 镗床及镗削加工 198 1 镗床 198 2 镗削加工 199 1 镗削的特点 199 2 镗孔 200 3 镗刀 201任务7 刨床、插床、拉床及刨削、插削、拉削加工 203 1 刨床及刨削 203 1 刨床 203 2 刨削加工 204 2 插床及插削 206 1 插床 206 2 插削加工 207 3 拉床及拉削 207 1 拉床 207 2 拉削加工 208任务8 齿轮和螺纹加工 209 1 齿轮加工 209 1 齿形加工方法 209 2 齿轮加工机床及加工特点 211 2 螺纹加工 214 1 螺纹加工方法选择 214 2 螺纹加工方法 215任务9 数控机床及数控加工 217 1 数控机床的工作原理 217 2 数控机床的分类 218 3 数控加工机床的编程 219 4 数控加工的工艺特点及应用 220复习思考题 项目五 特种加工设备及加工方法的选择 任务1 特种加工概述 222 1 特种加工的产生及发展 222 2 特种加工的特点 223 3 特种加工的分类 223任务2 电火花加工 224 1 电火花加工概述 224 1 电火花加工的基本原理 224 3 电火花加工的分类 225 2 电火花成型加工 225 1 电火花成型加工的工作原理 225 2 电火花成型加工的特点 225 3 电火花成型加工机床 226 4 电火花成型加工方法 227 3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 228 1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工作原理 228 2 电火花线切割的加工特点 229 3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机床 229 4 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编程 230 4 电火花高速穿孔加工 230 1 电火花高速穿孔加工的工作原理 230 2 电火花高速穿孔加工的特点及应用 231任务3 电化学加工 231 1 电解加工 232 1 电解加工的基本原理 232 2 电解加工的特点 232 3 电解加工的应用 233 2 电解磨削 233 1 电解磨削的基本原理 233 2 电解磨削的特点 234 3 电解磨削的应用 234 3 电铸加工 234 1 电铸加工的基本原理 234 2 电铸加工的特点 235 3 电铸加工的应用 235 4 涂镀加工 236 1 涂镀加工的基本原理 236 2 涂镀加工的特点 236 3 涂镀加工的应用 236任务4 超声波加工 237 1 超声波加工的基本原理 237 2 超声波加工的特点 238 3 超声波加工的应用 238任务5 高能束加工 238 1 激光加工 238 1 激光加工的基本原理 238 2 激光加工的特点 239 3 激光加工的应用 239 2 电子束加工 239 1 电子束加工的基本原理 239 2 电子束加工的特点 240 3 电子束加工的应用 240 3 离子束加工 240 1 离子束加工的基本原理 240 2 离子束加工的特点 241 3 离子束加工的应用 241复习思考题 项目六 机械零件加工工艺基础 任务1 机械零件加工工艺规程的制订 243 1 基本概念 243 1 机械的生产过程和工艺过程 243 2 机械加工工艺过程的组成 244 3 生产纲领、生产类型及生产组织形式 246 2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 248 1 机械加工工艺规程的作用 248 2 工艺规程制订的原则 248 3 制订工艺规程的原始资料 249 4 制订工艺规程的步骤 249 5 机械加工工艺文件的格式 249 3 零件的工艺分析 250 1 分析研究产品的零件图和装配图 250 2 零件的结构工艺性分析 250 3 技术要求分析 255 4 定位及定位基准的选择 256 1 基准的概念及其分类 256 2 工件定位的概念 257 3 工件定位方法 258 4 定位的基本原理 258 5 定位基准选择 260 5 工艺路线的拟订 263 1 加工方法的选择 263 2 加工顺序的确定 267 6 加工余量的确定 270 1 加工余量的概念 270 2 影响加工余量的因素 272 3 确定加工余量的方法 273 7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273 1 工艺基准和设计基准重合时工序尺寸及公差的确定 273 2 工艺尺寸链 275 3 工艺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时 工序尺寸及其公差的确定 279 8 机床、工艺装备等的选择 286 1 机床的选择 286 2 工艺装备的选择 286 3 切削用量与时间定额的确定 287任务2 机械加工精度 287 1 概述 287 1 机械加工精度的概念 287 2 获得加工精度的方法 288 2 影响加工精度的原始误差 289任务3 机械加工的表面质量 290 1 概述 290 2 机械加工表面质量对机器使用性能和使用寿命的影响 291任务4 机械加工中的振动 292 1 机械加工中的强迫振动及其控制 293 1 强迫振动的主要特点 293 2 减小强迫振动的措施和途径 293 2 机械加工中的自激振动及其控制 294 1 自激振动的主要特点 294 2 控制自激振动的措施和途径 294复习思考题 项目七 典型机械零件加工工艺的编制 任务1 轴类零件加工工艺 298 1 概述 298 1 轴类零件的功用与结构特点 298 2 轴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299 3 轴类零件的材料和毛坯 299 4 轴类零件的预加工 300 5 轴类零件的热处理 300 2 轴类零件的一般加工方法 301 1 轴类零件外圆表面的车削加工 301 2 轴类零件外圆表面的磨削加工 302 3 轴类零件的单键槽、花键及螺纹加工 302 3 轴类零件的装夹 303 4 轴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 举例 304任务2 套筒类零件加工工艺 309 1 概述 309 1 套筒类零件的功用与结构 309 2 套筒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310 3 套筒类零件的材料与毛坯 310 4 套筒类零件的热处理 310 2 套筒类零件的一般加工方法 311 1 套筒类零件加工方法的选择 311 2 深孔加工 311 3 套筒类零件的装夹 311 1 套筒类零件的装夹方法 311 2 保证套筒类零件表面位置精度的方法 312 3 防止加工中套筒变形的措施 313 4 套筒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举例 314任务3 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 318 1 概述 318 1 箱体类零件的功用和结构特点 318 2 箱体类零件的主要技术要求 318 3 箱体类零件的材料及毛坯 319 2 箱体类零件的一般加工方法 319 1 箱体类零件的平面加工方法 319 2 箱体类零件的孔系加工 320 3 箱体类零件加工工艺过程遵循的原则 324 3 箱体类零件的装夹 325 1 箱体类零件的装夹方法 325 2 箱体类零件加工的定位基准选择 327 4 箱体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举例 328任务4 板类零件加工工艺 330 1 概述 330 1 板类零件的功用与结构 330 2 板类零件的技术要求 330 3 板类零件的材料与毛坯 331 4 板类零件的热处理 331 2 板类零件的一般加工方法 331 1 板类零件加工方法的选择 331 2 板类零件的装夹与定位 332 3 板类零件的加工工艺过程分析及举例 333复习思考题 项目八 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规程的编制 任务1 机械产品装配工艺基础 342 1 概述 342 1 装配的概念 342 2 装配工作的基本内容 342 3 装配的组织形式 343 2 机械产品的装配精度 344 1 装配精度的概念 2 装配尺寸链 3 装配方法及其选择 344任务2 机械产品装配工艺规程的制订 346 1 制订装配工艺规程的原则 346 2 制订装配工艺规程所需的原始资料 346 3 制订装配工艺规程的方法及步骤 347复习思考题 项目九 先进制造技术介绍 任务1 高速切削技术 350 1 高速切削的概念 350 2 高速切削的特点 350 3 高速切削机床简介 351 4 高速切切削的应用 351任务2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 351 1 快速原型制造的概念 351 2 快速原型制造的方法 352 3 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的应用 354任务3 逆向工程技术 354 1 逆向工程技术的概念 354 2 逆向工程技术的应用范围 355任务4 成组技术 356 1 成组技术的概念 356 2 成组技术的原理及应用 356任务5 柔性制造技术 357 1 柔性制造技术的概念 357 2 柔性制造单元 357 3 柔性制造系统 358 4 柔性自动生产线 359 5 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359复习思考题 参考文献 361

论如何提高机械加工精度[论文关键词]机械加工 精度 误差   [论文摘要]分析机械加工存在误差的主要原因,然后提出提高机械加工精度的措施。   加工精度是指零件加工后的实际几何参数(尺寸、形状和位置)与理想几何参数的符合程度。在机械加工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但误差必须在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误差分析,掌握其变化的基本规律,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减少加工误差,提高加工精度。      一、机械加工产生误差主要原因   (一)主轴回转误差。主轴回转误差是指主轴各瞬间的实际回转轴线相对其平均回转轴线的变动量。产生主轴径向回转误差的主要原因有:主轴几段轴颈的同轴度误差、轴承本身的各种误差、轴承之间的同轴度误差、主轴绕度等。适当提高主轴及箱体的制造精度,选用高精度的轴承,提高主轴部件的装配精度,对高速主轴部件进行平衡,对滚动轴承进行预紧等,均可提高机床主轴的回转精度。   (二)导轨误差。导轨是机床上确定各机床部件相对位置关系的基准,也是机床运动的基准。车床导轨的精度要求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在水平面内的直线度;在垂直面内的直线度;前后导轨的平行度(扭曲)。除了导轨本身的制造误差外,导轨的不均匀磨损和安装质量,也是造成导轨误差的重要因素。   (三)传动链误差。传动链的传动误差是指内联系的传动链中首末两端传动元件之间相对运动的误差。传动误差是由传动链中各组成环节的制造和装配误差,以及使用过程中的磨损所引起。   (四)刀具的几何误差。任何刀具在切削过程中,都不可避免要产生磨损,并由此引起工件尺寸和形状地改变。正确地选用刀具材料和选用新型耐磨的刀具材料,合理地选用刀具几何参数和切削用量 ,正确地采用冷却液等,均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刀具的尺寸磨损。必要时还可采用补偿装置对刀具尺寸磨损进行自动补偿。   (五)定位误差。一是基准不重合误差。在零件图上用来确定某一表面尺寸、位置所依据的基准称为设计基准。在工序图上用来确定本工序被加工表面加工后的尺寸、位置所依据的基准称为工序基准。在机床上对工件进行加工时,须选择工件上若干几何要素作为加工时的定位基准,如果所选用的定位基准与设计基准不重合,就会产生基准不重合误差。二是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夹具上的定位元件不可能按基本尺寸制造得绝对准确,它们的实际尺寸(或位置)都允许在分别规定的公差范围内变动。工件定位面与夹具定位元件共同构成定位副,由于定位副制造得不准确和定位副间的配合间隙引起的工件最大位置变动量,称为定位副制造不准确误差。   (六)工艺系统受力变形产生的误差。一是工件刚度。工艺系统中如果工件刚度相对于机床、刀具、夹具来说比较低,在切削力的作用下,工件由于刚度不足而引起的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就比较大。   二是刀具刚度。外圆车刀在加工表面法线(y)方向上的刚度很大,其变形可以忽略不计。镗直径较小的内孔,刀杆刚度很差,刀杆受力变形对孔加工精度就有很大影响。   三是机床部件刚度。机床部件由许多零件组成,机床部件刚度迄今尚无合适的简易计算方法,目前主要还是用实验方法来测定机床部件刚度。变形与载荷不成线性关系,加载曲线和卸载曲线不重合,卸载曲线滞后于加载曲线。两曲线线间所包容的面积就是载加载和卸载循环中所损耗的能量,它消耗于摩擦力所做的功和接触变形功;第一次卸载后,变形恢复不到第一次加载的起点,这说明有残余变形存在,经多次加载卸载后,加载曲线起点才和卸载曲线终点重合,残余变形才逐渐减小到零。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 ] (七)工艺系统受热变形引起的误差。工艺系统热变形对加工精度的影响比较大,特别是在精密加工和大件加工中,由热变形所引起的加工误差有时可占工件总误差的50%。机床、刀具和工件受到各种热源的作用,温度会逐渐升高,同时它们也通过各种传热方式向周围的物质和空间散发热量。   (八)调整误差。在机械加工的每一工序中,总要对工艺系统进行这样或那样的调整工作。由于调整不可能绝对地准确,因而产生调整误差。在工艺系统中,工件、刀具在机床上的互相位置精度,是通过调整机床、刀具、夹具或工件等来保证的。当机床、刀具、夹具和工件毛坯等的原始精度都达到工艺要求而又不考虑动态因素时,调整误差的影响,对加工精度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九)测量误差。零件在加工时或加工后进行测量时,由于测量方法、量具精度以及工件和主客观因素都直接影响测量精度。      二、提高机械加工精度的措施   (一)减少原始误差。提高零件加工所使用机床的几何精度,提高夹具、量具及工具本身精度,控制工艺系统受力、受热变形、刀具磨损、内应力引起的变形、测量误差等均属于直接减少原始误差。为了提高机械加工精度,需对产生加工误差的各项原始误差进行分析,根据不同情况对造成加工误差的主要原始误差采取不同的措施解决。对于精密零件的加工应尽可能提高所使用精密机床的几何精度、刚度和控制加工热变形;对具有成形表面的零件加工,则主要是如何减少成形刀具形状误差和刀具的安装误差。   (二)误差补偿法。对工艺系统的一些原始误差 ,可采取误差补偿的方法以控制其对零件加工误差的影响。   ①误差补偿法:此法是人为地造出一种新的原始误差,从而补偿或抵消原来工艺系统中固有的原始误差,达到减少加工误差,提高加工精度的目的。   ② 误差抵消法:利用原有的一种原始误差去部分或全部地抵消原有原始误差或另一种原始误差。   (三)分化或均化原始误差。为了提高一批零件的加工精度,可采取分化某些原始误差的方法。对加工精度要求高的零件表面,还可以采取在不断试切加工过程中,逐步均化原始误差的方法。   ①分化原始误差(分组)法:根据误差反映规律,将毛坯或上道工序的工件尺寸经测量按大小分为n组,每组工件的尺寸范围就缩减为原来的1/n。然后按各组的误差范围分别调整刀具相对工件的准确位置,使各组工件的尺寸分散范围中心基本一致,以使整批工件的尺寸分散范围大大缩小。   ②均化原始误差:此法过程为通过加工使被加工表面原有误差不断缩小和平均化的过程。均化的原理就是通过有密切联系的工件或工具表面的相互比较和检查,从中找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然后再进行相互修正加工或基准加工。   (四)转移原始误差。这种方法的实质就是将原始误差从误差敏感方向转移到误差非敏感方向上去。转移原始误差至非敏感方向。各种原始误差反映到零件加工误差上的程度与其是否在误差敏感方向上有直接关系。若在加工过程中设法使其转移到加工误差的非敏感方向,则可大大提高加工精度。转移原始误差至其他对加工精度无影响的方面。      三、结束语   在机械加工中,误差是不可避免的,只有对误差产生的原因进行详细的分析,才能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加工误差,提高机械加工精度。      参考文献:   [1]李玉平,机械加工误差的分析 [J]新余高专学报,2005(4).   [2]朱正欣,机械制造技术[M]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3]汪尧,工艺系统几何误差对加工精度的影响分析[J].科技信息,2004(4)

  • 索引序列
  • 机械制造参考文献
  • 机械制造论文参考文献
  • 机械制造的参考文献
  • 机械制造的论文参考文献
  • 机械制造技术参考文献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