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农村新技术杂志关于鹧鸪的养殖方法

农村新技术杂志关于鹧鸪的养殖方法

发布时间:

农村新技术杂志关于鹧鸪的养殖方法

【鹧鸪育成期的饲养管理】雏鹧鸪最迟于9周龄转入育成舍,可实行平养、网养与笼养,为防治黑头病、 球虫病及寄生虫病,建议实行网养与笼养。鉴于鹧鸪有较强的飞翔能力,可在舍外设置飞翔栏。 饲养密度:4~6周龄每只03平方米,或均养35只/平方米,6~10周龄每只06 平方米,或均养15只/平方米。 光照为每昼夜14~16小时(低强度),采用5~1瓦/平方米。红光效果好。 每天喂料3~4次,饮水不可中断,注意环境卫生,加强观察护理。 对于肉用仔鸪,从一开始到上市固定光照20个小时,至16周龄时可达到成年体重的92%,公仔鸪达到6公斤,母仔鸪平均5公斤,即可上市。饲料转化率约为04:1。 饲养猎用鹧鸪,应在16~20周龄时上市,在经济上效益较高。【育雏期的饲养管理】鹧鸪0~8周龄可以成功地在多层笼内育雏或平面育雏。大部分商品鸡笼只要将笼底、食槽、饮水器略作改进即可。为减少足踝受伤,可在底部铺上6 厘米厚的网眼塑料网垫。至6周龄时应移入育成笼内或栏内进行饲养。 管理技术基本同雏家鸡。为防啄癖,在6~9日龄断喙,至6周龄再断喙1次。采用断喙机断去上喙1/4~1/3。如不断喙,也可穿戴特制塑料鼻环。【鹧鸪育雏的关键环节】近两年来,集药用、食用、观赏于一身的特种珍禽美国鹧鸪市场行情一直看好,养殖业日趋火爆。但是鹧鸪养殖并不像所说的那样简单好养,只有掌握了娴熟的养殖技术才能确保养殖成功。现将鹧鸪育雏的管理关键介绍如下:1、温湿度 ①温度 温度是鹧鸪育雏期间最关键的环节,合适的温度能够提高成活率。1~2周龄室内温度应控制在33℃,3~5周龄室内温度28℃,6~7周龄为26℃,8周龄以后24℃。②湿度 湿度过大易真菌感染;湿度过小易得呼吸道疾病。一般1 周龄相对湿度为60%~70%,1周龄以后相对湿度为55%~60%。2、通风 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要进行适当的通风换气,增加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有利雏鸪的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鹧鸪是中国的传统狩猎鸟,主要分布在南方,也是南方人民常吃的一种野禽。鹧鸪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广受欢迎。近年来,由于生存环境以及捕猎数量的原因野生鹧鸪已经越来越少了,人工养殖鹧鸪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那么鹧鸪要怎么养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鹧鸪的养殖技术。鹧鸪 1、光照管理  光照管理的原则是在保证鹧鸪正常发育的前提下达到适时开产的目的。光照的颜色以红色和白色为好。集约化室内饲养后备鹧鸪控制光照的原则如下:  ①采用遮光法  其做法是在每天下午下班时,用遮光布挡住门窗,晚上不要开灯;第二天早上上班时把遮光布收起。  ②采用自然光照  一般这种自然光照的方法适用于秋分至冬至才开始育雏的鹧鸪群。  ③光照强度不宜强  光照的强度不宜太强,以免造成啄癖,也不可直射到鹧鸪群。鹧鸪  2、适当分群  逐渐减小饲养密度,强弱分群,保证鹧鸪有适当的活动场地,减少发生互啄、互斗的现象,促使生长发育一致。体质增强。笼养鹧鸪育成期适当的饲养密度是11-17周龄每平方米35-40只,18-24周龄为25-35只,25-29周龄为20-30只。  3、及时转入产蛋舍  育成鹧鸪在临开产经过淘汰整理之后,应及时转移到产蛋舍,使鹧鸪有足够的时间适应和熟悉新的环境,不能在产蛋开始后才进行转移。原则上在产蛋前2-4周将鹧鸪转入产蛋舍,同时准备好产蛋期的饲养工作。  4 、及时淘汰不适于留种的鹧鸪  除在限制饲养开始之时淘汰那些生长发育不良,或不符合留作种用的鹧鸪以外,在育成期还应经常注意观察,把不健康的、不能留作种用的及时淘汰处理。开产之前再进行一次淘汰,可以将畸形的或是发育不良、太过早熟、第二性征表现太差的鹧鸪淘汰。

【鹧鸪的繁殖技术】  1、繁殖特性 后备鹧鸪长到28周龄,转入种用饲养阶段。约214日龄~245日龄,母鹧鸪开产。但由于公鹧比母鹧性成熟迟3周~4周,因此必须对公鹧鸪提前增加营养和增加光照。公母比例平养时1:3,笼养时1:4。一般饲养管理条件下,年平均产蛋80枚。产蛋量高低除受亲本遗传因子的影响外,还受环境条件影响。条件好时,鹧鸪利用年限为3年,产蛋量第二个产蛋年为最高。在产蛋期没有十分特殊的情况, 不允许移动或抓捕鹧鸪,否则产蛋量会显著下降,甚至停产。种蛋受精率92%~96%,孵化率达84%~91%。  2、孵化 种蛋保存、消毒、选择、运输等原则上与鸡同。孵化时,孵化器内温度必须稳定在37℃~38℃,否则孵化率就会降低。孵化第1天~7天相对湿度为55%~60%,第8天~18天相对湿度为50%~55%,每19天~24天相对湿度为60%~70%, 这样有利于雏鹧出壳。孵化第3天后,胚胎需氧量逐渐增加, 需打开孵化器进气孔不断补充新鲜空气。特别在出壳时,更需足够的新鲜空气。 入孵初20天,必须每隔2小时翻一次蛋,20天后不再翻蛋。一般蛋温32℃~33℃。孵化中后期,每次晾蛋10分钟~15分钟,第23天~24天不再晾蛋。 鹧鸪蛋入孵后第7天~8天照头照蛋,第20天~21天照二照蛋,其方法与山鸡相同。二照后把发育正常的蛋转入出雏器,继续孵化至出壳。   3、出雏与育雏 种蛋孵化23天~24天,有的迟到25天才出壳。把绒毛已干的雏捡出,盛雏箱要垫上草或软纸,以50只~100只放1箱为好。对刚出的雏要加强加温、透气、防止闷死。对已啄壳但无力出壳的胚雏可进行人工助产。助产要待雏的尿囊血管枯萎后方可进行,否则容易出血造成死亡。若孵化到26天仍不出壳的,一律舍弃。 目前,先进的育雏热源是红外线灯。灯挂在离地面30厘米的高处,随雏鹧日龄增加逐步提高,一只250w的红外线灯,可照300只~400只雏鹧。育雏舍在入雏前打扫干净,进行消毒,在地上先铺一层熟石灰,然后铺8厘米~10厘米厚的垫草,约2周后再补充垫草,到厚度20厘米为止。 育雏的温度应随周龄增加而降低。刚出壳至1周龄,育雏温度为35℃~36℃, 每周降低1℃,直到24℃~25℃可以稳定下来;育雏湿度1周龄内育雏室内相对湿度为60%~70%,1周龄以后降为55%~60%。在保证温湿度的前提下, 应注意通风透气保证室内空气新鲜。育雏密度,1日~10日龄每平方米80只,10日龄~4周龄每平方米50只,4周龄~13周龄每平方米25只。育雏室光照条件为:出壳20小时至1周内,实行全日光照,强度为每平方米4瓦;1周龄后为16小时光照, 强度为每平方米2瓦。光照太强会引起啄羽、啄趾、啄肛等恶癖。 鹧鸪出壳后24小时内应先饮水,不要断水和缺水。鹧鸪第一次吃食叫“开食”。饮水后就可以开食。饮水、开食在24小时内完成。开食时可将饲料撒在厚纸板上或盘上,让雏鹧寻食。水槽与食槽要错开放,相距约1米。3日龄每天保持不断料,每只每日喂熟小米8克,3日龄~10日龄,每昼夜喂6次。10日龄至4周龄每天喂5次。   【鹧鸪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雏鹧鸪最迟于9周龄转入育成舍,可实行平养、网养与笼养,为防治黑头病、 球虫病及寄生虫病,建议实行网养与笼养。鉴于鹧鸪有较强的飞翔能力,可在舍外设置飞翔栏。 饲养密度:4~6周龄每只03平方米,或均养35只/平方米,6~10周龄每只06 平方米,或均养15只/平方米。 光照为每昼夜14~16小时(低强度),采用5~1瓦/平方米。红光效果好。 每天喂料3~4次,饮水不可中断,注意环境卫生,加强观察护理。 对于肉用仔鸪,从一开始到上市固定光照20个小时,至16周龄时可达到成年体重的92%,公仔鸪达到6公斤,母仔鸪平均5公斤,即可上市。饲料转化率约为04:1。 饲养猎用鹧鸪,应在16~20周龄时上市,在经济上效益较高。  【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鹧鸪0~8周龄可以成功地在多层笼内育雏或平面育雏。大部分商品鸡笼只要将笼底、食槽、饮水器略作改进即可。为减少足踝受伤,可在底部铺上6 厘米厚的网眼塑料网垫。至6周龄时应移入育成笼内或栏内进行饲养。 管理技术基本同雏家鸡。为防啄癖,在6~9日龄断喙,至6周龄再断喙1次。采用断喙机断去上喙1/4~1/3。如不断喙,也可穿戴特制塑料鼻环。   【鹧鸪育雏的关键环节】近两年来,集药用、食用、观赏于一身的特种珍禽美国鹧鸪市场行情一直看好,养殖业日趋火爆。但是鹧鸪养殖并不像所说的那样简单好养,只有掌握了娴熟的养殖技术才能确保养殖成功。现将鹧鸪育雏的管理关键介绍如下:   1、温湿度 ①温度 温度是鹧鸪育雏期间最关键的环节,合适的温度能够提高成活率。1~2周龄室内温度应控制在33℃,3~5周龄室内温度28℃,6~7周龄为26℃,8周龄以后24℃。②湿度 湿度过大易真菌感染;湿度过小易得呼吸道疾病。一般1 周龄相对湿度为60%~70%,1周龄以后相对湿度为55%~60%。   2、通风 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要进行适当的通风换气,增加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有利雏鸪的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3、密度 密度过大其活动场地受限制而相互打斗,死亡量增大;密度过小浪费有效场地,使养殖成本提高。一般出壳至10日龄平均可放80只/m2左右,10~28 日龄平均可放50只/m2左右,4~10周龄可放30只/m2,10周后可入15只/m2左右。   4、光照 出壳后20小时至1周期间需全日光照,1周后为每天16小时。  5、饮水 鹧鸪在出壳24小时内将02%的土霉素加入36℃的凉开水中,让雏鸪饮用。如果雏鸪是从外地引进的,可在饮水中加VB。   6、开食 鹧鸪饮水后即可开食。将饲料用少量的水拌成潮湿状用手将颗粒搓细,少量的撒在纸上,让雏鸪自由采食。头3天以不断料为好,3天后改用食槽,槽要放在灯光下,食槽要错开,相距不要超过1m,饲喂时要少喂多餐,每次添料时以上次饲料吃干净为好。  7、消毒 要保持环境与卫生。水槽每天清洗2次,2天消毒1次(用01 %的高锰酸钾溶液)。每天上、下午各清扫粪便1次,室内消毒要每周2次,夏季每天消毒3次。

农村新技术杂志关于鹧鸪的养殖

野生鹧鸪驯养可以拉天网和防逃栏或者笼养。前者需一定的场所及资金投入适合规模养殖,这个比较简单。如果只是一只几只的,建设笼养。刚弄回来需用深暗色布遮住笼子,使之不见光。因为见光鹧鸪会撞笼非常厉害,易使之受伤甚至死亡。养几天后如果鹧鸪服笼不闹腾了,可以慢慢撤去笼布。刚开始只是稍打开一面布或一角,逐渐到全部能打开。喂食如要鹧鸪啼叫,可将早稻谷炒熟拌些鸡蛋以提其性。不管养了多久,不能将笼门打开。一旦打开,鹧鸪即逃走。它是永远养不亲的一种鸟。俗称"无义″鸟。即使从小养到大,养一二十年也是养不熟的。一有机会就会逃笼而去,一去不复返!

【鹧鸪育成期的饲养管理】雏鹧鸪最迟于9周龄转入育成舍,可实行平养、网养与笼养,为防治黑头病、 球虫病及寄生虫病,建议实行网养与笼养。鉴于鹧鸪有较强的飞翔能力,可在舍外设置飞翔栏。 饲养密度:4~6周龄每只03平方米,或均养35只/平方米,6~10周龄每只06 平方米,或均养15只/平方米。 光照为每昼夜14~16小时(低强度),采用5~1瓦/平方米。红光效果好。 每天喂料3~4次,饮水不可中断,注意环境卫生,加强观察护理。 对于肉用仔鸪,从一开始到上市固定光照20个小时,至16周龄时可达到成年体重的92%,公仔鸪达到6公斤,母仔鸪平均5公斤,即可上市。饲料转化率约为04:1。 饲养猎用鹧鸪,应在16~20周龄时上市,在经济上效益较高。【育雏期的饲养管理】鹧鸪0~8周龄可以成功地在多层笼内育雏或平面育雏。大部分商品鸡笼只要将笼底、食槽、饮水器略作改进即可。为减少足踝受伤,可在底部铺上6 厘米厚的网眼塑料网垫。至6周龄时应移入育成笼内或栏内进行饲养。 管理技术基本同雏家鸡。为防啄癖,在6~9日龄断喙,至6周龄再断喙1次。采用断喙机断去上喙1/4~1/3。如不断喙,也可穿戴特制塑料鼻环。【鹧鸪育雏的关键环节】近两年来,集药用、食用、观赏于一身的特种珍禽美国鹧鸪市场行情一直看好,养殖业日趋火爆。但是鹧鸪养殖并不像所说的那样简单好养,只有掌握了娴熟的养殖技术才能确保养殖成功。现将鹧鸪育雏的管理关键介绍如下:1、温湿度 ①温度 温度是鹧鸪育雏期间最关键的环节,合适的温度能够提高成活率。1~2周龄室内温度应控制在33℃,3~5周龄室内温度28℃,6~7周龄为26℃,8周龄以后24℃。②湿度 湿度过大易真菌感染;湿度过小易得呼吸道疾病。一般1 周龄相对湿度为60%~70%,1周龄以后相对湿度为55%~60%。2、通风 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要进行适当的通风换气,增加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有利雏鸪的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鹧鸪的养殖方法如下:  鹧鸪野外繁殖率很低,野生鹧鸪一年繁殖两次,一般一次产蛋五只,鹧鸪苗刚出壳四个小时就可以跟着母鹧鸪觅食。  鹧鸪的人工繁殖还没成功。全世界没有规模养殖鹧鸪的案例。南方的广东、广西等地有零星养殖,作为媒鸟和观赏鸟。大部分是野外捉回来的鹧鸪苗或野外捡鹧鸪蛋回来孵化的。鹧鸪是省级保护鸟类,市场出售的商品鹧鸪很少,市面看到的所谓的鹧鸪绝大部分是用石鸡假冒的。  野生鹧鸪一般在3~6月产蛋繁殖,属季节性繁殖,人工养殖产蛋率跟野生鹧鸪相差无几,产蛋率很低,控制的良好条件下,繁殖季节延长。但无法一年四季产蛋,年产蛋量为20左右枚。鹧鸪繁殖性能的高低,除受亲本遗传因素影响外,还受外界环境如营养、管理等因素影响。  雌鹧鸪比雄鸱鸪性成熟早,雌鹧鸪性成熟期200~240天,雄鹧鸪要推迟2~3周。因此,对雄鸱鸪必须提前增加营养和光照。  在野生条件下为一雄一雌配对,人工驯养,可一雄多雌组群,采用自由交配的方式。

单独小笼饲养 笼子四周遮布留吃食的一面 慢慢静养就可以了 差不多这样饲养两个月就不怕人

农村新技术杂志关于鹧鸪的养殖方法视频

雏鹧鸪最迟于9周龄转入育成舍,可实行平养、网养与笼养,为防治黑头病、 球虫病及寄生虫病,建议实行网养与笼养。鉴于鹧鸪有较强的飞翔能力,可在舍外设置飞翔栏。 饲养密度:4~6周龄每只03平方米,或均养35只/平方米,6~10周龄每只06 平方米,或均养15只/平方米。 光照为每昼夜14~16小时(低强度),采用5~1瓦/平方米。红光效果好。 每天喂料3~4次,饮水不可中断,注意环境卫生,加强观察护理。 对于肉用仔鸪,从一开始到上市固定光照20个小时,至16周龄时可达到成年体重的92%,公仔鸪达到6公斤,母仔鸪平均5公斤,即可上市。饲料转化率约为04:1。 饲养猎用鹧鸪,应在16~20周龄时上市,在经济上效益较高。  鹧鸪野外繁殖率很低,野生鹧鸪一年繁殖两次,一般一次产蛋五只,小鹧鸪刚出壳四个小时就可以跟着母鹧鸪觅食。  鹧鸪的人工繁殖还没成功。目前没有大规模养殖,只有少部分养殖,当做媒鸟。全世界没有成功驯化鹧鸪的案例。目前没有大量的鹧鸪苗卖的,少量的买卖在花鸟店可见,都是野外捉回来的小鹧鸪或野外捡鹧鸪蛋回来孵化的。

单独小笼饲养 笼子四周遮布留吃食的一面 慢慢静养就可以了 差不多这样饲养两个月就不怕人

鹧鸪的养殖方法如下:  鹧鸪野外繁殖率很低,野生鹧鸪一年繁殖两次,一般一次产蛋五只,鹧鸪苗刚出壳四个小时就可以跟着母鹧鸪觅食。  鹧鸪的人工繁殖还没成功。全世界没有规模养殖鹧鸪的案例。南方的广东、广西等地有零星养殖,作为媒鸟和观赏鸟。大部分是野外捉回来的鹧鸪苗或野外捡鹧鸪蛋回来孵化的。鹧鸪是省级保护鸟类,市场出售的商品鹧鸪很少,市面看到的所谓的鹧鸪绝大部分是用石鸡假冒的。  野生鹧鸪一般在3~6月产蛋繁殖,属季节性繁殖,人工养殖产蛋率跟野生鹧鸪相差无几,产蛋率很低,控制的良好条件下,繁殖季节延长。但无法一年四季产蛋,年产蛋量为20左右枚。鹧鸪繁殖性能的高低,除受亲本遗传因素影响外,还受外界环境如营养、管理等因素影响。  雌鹧鸪比雄鸱鸪性成熟早,雌鹧鸪性成熟期200~240天,雄鹧鸪要推迟2~3周。因此,对雄鸱鸪必须提前增加营养和光照。  在野生条件下为一雄一雌配对,人工驯养,可一雄多雌组群,采用自由交配的方式。

那有鹧鸪幼苗卖?我想

农村新技术杂志关于鹧鸪的养殖报道

单独小笼饲养 笼子四周遮布留吃食的一面 慢慢静养就可以了 差不多这样饲养两个月就不怕人

鹧鸪是中国的传统狩猎鸟,主要分布在南方,也是南方人民常吃的一种野禽。鹧鸪含有多种维生素和矿物质,富含蛋白质和氨基酸,营养价值高,在市场上广受欢迎。近年来,由于生存环境以及捕猎数量的原因野生鹧鸪已经越来越少了,人工养殖鹧鸪的经济效益非常可观。那么鹧鸪要怎么养呢?下面我们就来了解一下鹧鸪的养殖技术。鹧鸪 1、光照管理  光照管理的原则是在保证鹧鸪正常发育的前提下达到适时开产的目的。光照的颜色以红色和白色为好。集约化室内饲养后备鹧鸪控制光照的原则如下:  ①采用遮光法  其做法是在每天下午下班时,用遮光布挡住门窗,晚上不要开灯;第二天早上上班时把遮光布收起。  ②采用自然光照  一般这种自然光照的方法适用于秋分至冬至才开始育雏的鹧鸪群。  ③光照强度不宜强  光照的强度不宜太强,以免造成啄癖,也不可直射到鹧鸪群。鹧鸪  2、适当分群  逐渐减小饲养密度,强弱分群,保证鹧鸪有适当的活动场地,减少发生互啄、互斗的现象,促使生长发育一致。体质增强。笼养鹧鸪育成期适当的饲养密度是11-17周龄每平方米35-40只,18-24周龄为25-35只,25-29周龄为20-30只。  3、及时转入产蛋舍  育成鹧鸪在临开产经过淘汰整理之后,应及时转移到产蛋舍,使鹧鸪有足够的时间适应和熟悉新的环境,不能在产蛋开始后才进行转移。原则上在产蛋前2-4周将鹧鸪转入产蛋舍,同时准备好产蛋期的饲养工作。  4 、及时淘汰不适于留种的鹧鸪  除在限制饲养开始之时淘汰那些生长发育不良,或不符合留作种用的鹧鸪以外,在育成期还应经常注意观察,把不健康的、不能留作种用的及时淘汰处理。开产之前再进行一次淘汰,可以将畸形的或是发育不良、太过早熟、第二性征表现太差的鹧鸪淘汰。

野生鹧鸪驯养可以拉天网和防逃栏或者笼养。前者需一定的场所及资金投入适合规模养殖,这个比较简单。如果只是一只几只的,建设笼养。刚弄回来需用深暗色布遮住笼子,使之不见光。因为见光鹧鸪会撞笼非常厉害,易使之受伤甚至死亡。养几天后如果鹧鸪服笼不闹腾了,可以慢慢撤去笼布。刚开始只是稍打开一面布或一角,逐渐到全部能打开。喂食如要鹧鸪啼叫,可将早稻谷炒熟拌些鸡蛋以提其性。不管养了多久,不能将笼门打开。一旦打开,鹧鸪即逃走。它是永远养不亲的一种鸟。俗称"无义″鸟。即使从小养到大,养一二十年也是养不熟的。一有机会就会逃笼而去,一去不复返!

A、鹧鸪的外型特征:成鹧鸪的外型与肉鸽大小相似。体羽艳丽,头顶灰白色,从前额、双眼一直向下到颈部,接连喉下,有一条形成围兜状的黑色带,体侧有深黑色斑条。翼基部灰羽,翼尖则有两条黑色条纹,体侧双翼象似有多条黑纹,嘴、脚均为红色。B、鹧鸪的生理习性: 温度:产蛋期的鹧鸪对环境温度比较敏感,鹧鸪喜温暖怕寒冷,也怕酷暑高温,温度低于5℃或高于30℃,对产量和受精率都有较大影响,产蛋期舍内适宜的温度为8~26℃,温度符合要求时,鹧鸪食欲良好,产蛋量多。 湿度:舍内的湿度也会影响鹧鸪的产蛋量,有时会造成疾病的发生,舍内相对湿度以50~60%为宜,若湿度过大,可进行通风,湿度过小时,可喷雾洒水。 通风:产蛋鹧鸪的新陈代谢比较旺盛,加之又是密集式饲养,常产生大量的氨气、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因而要经常通风换气,夏季的通风量应为每小时3立方米,冬季为每小时1立方米为宜。 光照:合理的光照可促使鹧鸪早开产,并能提高产蛋量,但光照的强度不以忽高忽低,否则会使鹧鸪烦燥不安,导致产蛋量下降。由于鹧鸪对光照敏感度非常高,因此可用光照的长短控制鹧鸪的产蛋期与休产期,笼养鹧鸪产蛋期光照一般要达到14小时。 C、鹧鸪的食性:鹧鸪喂养方法与商品鸟喂养相同,保证全天供应饲料,配合饮料,以玉米、豆粕、麸子等为主。D、鹧鸪的繁殖特性:鹧鸪长到28周龄,转入种用饲养阶段。约214~245日龄,母鹧鸪开产。但由于公鹧比母鹧性成熟迟3~4周,因此必须对公鹧鸪提前增加营养和增加光照。公母比例平养时1:3,笼养时1:4,产蛋后需要人工孵化、繁育。 A、养鸪场舍的准备: 鹧鸪喜温怕湿,喜安静怕惊吓,可平养、可网养、可笼网,因此,对有条件的养殖场,鹧鸪种应采取平养,商品鸪应采笼养,场舍应选择在干燥、通风好、光线足、交通便、无污染、无噪音的地方,朝向最好向南或朝东南向。对没有条件的鸽场可因地制宜,因陋就简,利用旧厂房、库房改造。待养殖成功,有了经济基础再作发展。B、养鸪笼具的准备: 鹧鸪笼目前市场上还没有看到定型的鸪笼购买(也许没有了解到),对于养鸪场来说只有自制,材料可用镀锌网、也可其它网具。自制鸪笼与鸽笼相似,仅是网眼比鸽笼小。鸪具有食槽、水杯、保温炉、孵化设备等。C、养鸪技术的准备 掌握鹧鸪孵化、雏期保温保健和成鸪科学喂养方法是保证养殖成功的前提。但由于鹧鸪养殖是近几年兴起,在技术方面很难找到培训,相关的技术书籍也较少,主要靠自己摸索。也可到本网网校“鹧鸪知识讲座”和电子刊物“养鸪技术文荟”等栏目学习。D、养鸪饲料的准备:鹧鸪目前市场没有专业性饲料,主要靠养殖户自配,大体饲料成份与家鸡相似,仅是蛋白质成份比家鸡高,在没有配制饲料前,可购肉鸡饲料喂养。自配饲料要集合当地的农作物资源配制。E、养鸪引种的准备:引种前要全面、多方位了解鸪供种货源,了解选择种苗有关知识,要坚持到有种苗经营资格单位购买的原则、坚持比质比价比服务的原则、坚持就近购买的原则,把好种鸪的质量关、价格关、结构关。 雏鹧鸪最迟于9周龄转入育成舍,可实行平养、网养与笼养,为防治黑头病、 球虫病及寄生虫病,建议实行网养与笼养。鉴于鹧鸪有较强的飞翔能力,可在舍外设置飞翔栏。 饲养密度:4~6周龄每只03平方米,或均养35只/平方米,6~10周龄每只06 平方米,或均养15只/平方米。光照为每昼夜14~16小时(低强度),采用5~1瓦/平方米。红光效果好。每天喂料3~4次,饮水不可中断,注意环境卫生,加强观察护理。 对于肉用仔鸪,从一开始到上市固定光照20个小时,至16周龄时可达到成年体重的92%,公仔鸪达到6公斤,母仔鸪平均5公斤,即可上市。饲料转化率约为04:1。 饲养猎用鹧鸪,应在16~20周龄时上市,在经济上效益较高。

农村新技术杂志论鹧鸪的养殖前景

参考价格 50元 一、养殖前景 鹧鸪是一种饲养价值较高的珍禽,生命力和抗病力极强,繁殖性能良好,适于全国各地饲养。其肉厚,骨细,内脏小,肌肉蛋白质含量高,脂肪少,肉质细嫩,味道鲜美,是优质野味滋补品。鹧鸪在人工饲养条件下,种鹧鸪年产蛋量平均120枚,产蛋性能好的个体在良好的饲养管理条件下可以达到150枚。养殖鹧鸪生产潜力很大,现将其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二、育成期饲养管理 1.饲养条件:育成鹧鸪如散放饲养,要有禽舍和运动场,使其既能安静吃食和休息又能飞翔活动,获得自然阳光。舍内饲养密度为15只/平方米。 2.饲料及饲养方法:饲料既要保证其正常发育又不过肥。饲料配方为:玉米粉42%、小麦粉30%、豆粕17%、鱼粉5%、石粉4%、微量元素 1.5 %、食盐0.2%、添加剂0.3%。另外,每100公斤饲料,加多种维生素20 克,饲喂量每天30-35克,每日投料3次。 3.管理:饮水要清洁、充足,舍内空气新鲜。捉鹧鸪应在晚上熄灯后进行,用手电筒照明,一只一只地抓,白天抓鹧鸪会使全群飞窜,造成严重应激,甚至造成死亡。防疫程序为:1周龄用鸡新城疫I系疫苗滴鼻,10 周龄肌肉注射鸡新城疫I系疫苗,产蛋前再注射1次鸡新城疫I系疫苗。 三、种鹧鸪的饲养管理种鹧鸪饲养得好,产蛋率、种蛋受精率、受精蛋孵化率以及育雏成活率均高,所以种鹧鸪饲养管理是提高繁殖率的关键环节。育成鹧鸪养至28周龄时,转入种鹧鸪饲养期。此前,应再次严格选择个体,将符合育成期选择时体形的留下,把精神状态不好、毛色欠佳或某部位畸形的淘汰。然后按1:3的公母比例配组分笼饲养。 调整饲料和光照后,鹧鸪约31周龄开始产蛋。 1.饲养条件:产蛋鹧鸪对环境温度要求较严,低于5℃或高于30 ℃,产蛋率和受精率都要受到较大影响。产蛋最适温度为16℃-24℃,光线能促进生殖腺机能活动,提高产蛋率。种鹧鸪饲养,室内光照强度要达到 3瓦/ 平方米,把灯泡挂在离地面2米的高处,间距要适当,以使光线分布均匀。光照时间和光照强度不能忽长忽短,忽高忽低,否则影响产蛋率。产蛋期光照16小时/日,休产期光照8小时/日,可以根据饲料和光照强度与时间调整种鹧鸪开产与休产。种鸪利用年限一般为2年。 2.饲料:种鹧鸪鸽对蛋白质要求并不高,但对维生素和微量元素要求较高,且要求全面合理。其配方如下:玉米粉61.25%、豆粕18.59 %、小麦粉10.46%、蛋氮酸0.23%、石粉7.38%、食盐0.5%、磷酸钙1.09%,微量元素和维生素预混剂0.5%。 3.饲养管理:产蛋期不限制饲养,每天喂3次, 喂量以饲料槽内不断料为原则,饲料要新鲜,发霉饲料会使产蛋量下降。鹧鸪用的是粉料,便于采食。饮水中要加人士霉素和维生素B族药物,有利消除应激。室内要卫生,空气新鲜。 四、孵化家养鹧鸪采用人工孵化繁殖。孵化可以用电器孵化,也可以用煤油灯孵化或热水袋孵化。种蛋一定要新鲜、匀称,过大、过小、畸形、不清洁蛋都要剔除,保存期一般不超过7天。保存温度10℃-15℃, 最高不超过20℃。保存湿度65%左右,保存期内防止太阳直射,防止震动。入孵前种蛋要进行消毒,其方法是将种蛋放在容器内,按14克/立方米高锰酸钾和28毫升/立方米福尔马林的量,将福尔马林倒在高锰酸钾上, 使其产生气体,紧闭容器盖熏蒸2小时即可。孵化室室温冬季保持在18℃-23℃,夏季在23℃-30℃,孵化器内温度 37℃-38℃;相对湿度7天以内55%-60%,7-18天50%-55%, 18-24天 70 %-75%。翻蛋十分重要,从入孵到第20天必须每隔2小时翻1次蛋,否则孵化率大大降低。20天后到出壳可以不翻蛋。 在孵化期间还要注意晾蛋,晾至32℃-33℃便可。孵化的中期,每次晾蛋时间10-15分钟,后期或天热每次晾蛋30分钟,第23-24天不再晾蛋。孵化期间照蛋2次,头照在第7-8天,二照在第20天, 二照后把发育正常的蛋转入出雏器内,继续孵化到出雏。出雏用的蛋盘要平放,防止挤压, 否则会影响出雏。在出雏盘上要加盖网片,以免出壳的雏鹧鸪掉落。 出雏箱的温度要比孵化箱的温度低0.5℃-1℃。落盘后要注意出雏器通风量。适当增加水盘、提高湿度,以利出壳。鹧鸪孵化期为23-24天,有的到25天才出壳。出雏后把绒毛已干的雏鹧鸪捡出,放在盛雏箱内,盛雏箱底要垫上软干草或软纸,以50-100 只/箱为宜。对能啄壳但无力出壳的胚雏,可进行人工助产,助产要待雏的尿囊血管干枯后进行。尽量少开出雏器,以免影响出雏。孵化到第26 天不出雏的一律不要。 五、育雏 育雏的方法可采用塑料大棚育雏,育雏温度从第1周龄35℃ -36℃开始,以后每增加1周龄温度降低1℃,直到与自然温度相近时停止加温。育雏湿度1周龄内相对湿度为60%-70%,1周龄以后为50%-60%。在育雏过程中保证育雏温度稳定的前提下,注意通风透气,增加棚内新鲜空气,雏鹧鸪密度1-10日龄,80只/平方米;10日龄至4周龄,50 只/平方米;4周龄至13周龄,25只/平方米。光照强度:出壳20小时至1周龄实行全日光照,强度为4瓦/平方米;1周龄后采用16小时光照,强度2 瓦/平方米;商品鹧鸪育雏时,光照20小时/日,2瓦/平方米。棚内育雏要防止猫、鼠等危害。 出雏后24小时要饮水,先用1:3000 的高锰酸钾溶液让其自由采饮,第2天开始饮0.5%葡萄糖水,连续5天;再用恩诺沙星(按说明书配水)饮水5天,出壳24小时要开食,先喂些碎米拌煮熟的蛋黄、芝麻等,可将饲料撒在厚纸上让其寻食,投饲量第1周内日平均8克/只,以后逐渐增加。从第2周龄后改为育成期全价饲料。

我认为在农村养鸡和鸭是比较好的,因为这些家禽,养殖的成本比较低,而且在养成之后也能够赚钱,如果养的比较好,这一年的鸡蛋都不用愁了。

如果你是养殖业新手,在农村的话我觉得养土鸡比较赚钱,首先这个投资比较小,利润高,管理起来也比较容易。

【鹧鸪的繁殖技术】  1、繁殖特性 后备鹧鸪长到28周龄,转入种用饲养阶段。约214日龄~245日龄,母鹧鸪开产。但由于公鹧比母鹧性成熟迟3周~4周,因此必须对公鹧鸪提前增加营养和增加光照。公母比例平养时1:3,笼养时1:4。一般饲养管理条件下,年平均产蛋80枚。产蛋量高低除受亲本遗传因子的影响外,还受环境条件影响。条件好时,鹧鸪利用年限为3年,产蛋量第二个产蛋年为最高。在产蛋期没有十分特殊的情况, 不允许移动或抓捕鹧鸪,否则产蛋量会显著下降,甚至停产。种蛋受精率92%~96%,孵化率达84%~91%。  2、孵化 种蛋保存、消毒、选择、运输等原则上与鸡同。孵化时,孵化器内温度必须稳定在37℃~38℃,否则孵化率就会降低。孵化第1天~7天相对湿度为55%~60%,第8天~18天相对湿度为50%~55%,每19天~24天相对湿度为60%~70%, 这样有利于雏鹧出壳。孵化第3天后,胚胎需氧量逐渐增加, 需打开孵化器进气孔不断补充新鲜空气。特别在出壳时,更需足够的新鲜空气。 入孵初20天,必须每隔2小时翻一次蛋,20天后不再翻蛋。一般蛋温32℃~33℃。孵化中后期,每次晾蛋10分钟~15分钟,第23天~24天不再晾蛋。 鹧鸪蛋入孵后第7天~8天照头照蛋,第20天~21天照二照蛋,其方法与山鸡相同。二照后把发育正常的蛋转入出雏器,继续孵化至出壳。   3、出雏与育雏 种蛋孵化23天~24天,有的迟到25天才出壳。把绒毛已干的雏捡出,盛雏箱要垫上草或软纸,以50只~100只放1箱为好。对刚出的雏要加强加温、透气、防止闷死。对已啄壳但无力出壳的胚雏可进行人工助产。助产要待雏的尿囊血管枯萎后方可进行,否则容易出血造成死亡。若孵化到26天仍不出壳的,一律舍弃。 目前,先进的育雏热源是红外线灯。灯挂在离地面30厘米的高处,随雏鹧日龄增加逐步提高,一只250w的红外线灯,可照300只~400只雏鹧。育雏舍在入雏前打扫干净,进行消毒,在地上先铺一层熟石灰,然后铺8厘米~10厘米厚的垫草,约2周后再补充垫草,到厚度20厘米为止。 育雏的温度应随周龄增加而降低。刚出壳至1周龄,育雏温度为35℃~36℃, 每周降低1℃,直到24℃~25℃可以稳定下来;育雏湿度1周龄内育雏室内相对湿度为60%~70%,1周龄以后降为55%~60%。在保证温湿度的前提下, 应注意通风透气保证室内空气新鲜。育雏密度,1日~10日龄每平方米80只,10日龄~4周龄每平方米50只,4周龄~13周龄每平方米25只。育雏室光照条件为:出壳20小时至1周内,实行全日光照,强度为每平方米4瓦;1周龄后为16小时光照, 强度为每平方米2瓦。光照太强会引起啄羽、啄趾、啄肛等恶癖。 鹧鸪出壳后24小时内应先饮水,不要断水和缺水。鹧鸪第一次吃食叫“开食”。饮水后就可以开食。饮水、开食在24小时内完成。开食时可将饲料撒在厚纸板上或盘上,让雏鹧寻食。水槽与食槽要错开放,相距约1米。3日龄每天保持不断料,每只每日喂熟小米8克,3日龄~10日龄,每昼夜喂6次。10日龄至4周龄每天喂5次。   【鹧鸪育成期的饲养管理】   雏鹧鸪最迟于9周龄转入育成舍,可实行平养、网养与笼养,为防治黑头病、 球虫病及寄生虫病,建议实行网养与笼养。鉴于鹧鸪有较强的飞翔能力,可在舍外设置飞翔栏。 饲养密度:4~6周龄每只03平方米,或均养35只/平方米,6~10周龄每只06 平方米,或均养15只/平方米。 光照为每昼夜14~16小时(低强度),采用5~1瓦/平方米。红光效果好。 每天喂料3~4次,饮水不可中断,注意环境卫生,加强观察护理。 对于肉用仔鸪,从一开始到上市固定光照20个小时,至16周龄时可达到成年体重的92%,公仔鸪达到6公斤,母仔鸪平均5公斤,即可上市。饲料转化率约为04:1。 饲养猎用鹧鸪,应在16~20周龄时上市,在经济上效益较高。  【育雏期的饲养管理】  鹧鸪0~8周龄可以成功地在多层笼内育雏或平面育雏。大部分商品鸡笼只要将笼底、食槽、饮水器略作改进即可。为减少足踝受伤,可在底部铺上6 厘米厚的网眼塑料网垫。至6周龄时应移入育成笼内或栏内进行饲养。 管理技术基本同雏家鸡。为防啄癖,在6~9日龄断喙,至6周龄再断喙1次。采用断喙机断去上喙1/4~1/3。如不断喙,也可穿戴特制塑料鼻环。   【鹧鸪育雏的关键环节】近两年来,集药用、食用、观赏于一身的特种珍禽美国鹧鸪市场行情一直看好,养殖业日趋火爆。但是鹧鸪养殖并不像所说的那样简单好养,只有掌握了娴熟的养殖技术才能确保养殖成功。现将鹧鸪育雏的管理关键介绍如下:   1、温湿度 ①温度 温度是鹧鸪育雏期间最关键的环节,合适的温度能够提高成活率。1~2周龄室内温度应控制在33℃,3~5周龄室内温度28℃,6~7周龄为26℃,8周龄以后24℃。②湿度 湿度过大易真菌感染;湿度过小易得呼吸道疾病。一般1 周龄相对湿度为60%~70%,1周龄以后相对湿度为55%~60%。   2、通风 在保证温度的前提下,要进行适当的通风换气,增加氧气排出二氧化碳,有利雏鸪的新陈代谢正常进行。  3、密度 密度过大其活动场地受限制而相互打斗,死亡量增大;密度过小浪费有效场地,使养殖成本提高。一般出壳至10日龄平均可放80只/m2左右,10~28 日龄平均可放50只/m2左右,4~10周龄可放30只/m2,10周后可入15只/m2左右。   4、光照 出壳后20小时至1周期间需全日光照,1周后为每天16小时。  5、饮水 鹧鸪在出壳24小时内将02%的土霉素加入36℃的凉开水中,让雏鸪饮用。如果雏鸪是从外地引进的,可在饮水中加VB。   6、开食 鹧鸪饮水后即可开食。将饲料用少量的水拌成潮湿状用手将颗粒搓细,少量的撒在纸上,让雏鸪自由采食。头3天以不断料为好,3天后改用食槽,槽要放在灯光下,食槽要错开,相距不要超过1m,饲喂时要少喂多餐,每次添料时以上次饲料吃干净为好。  7、消毒 要保持环境与卫生。水槽每天清洗2次,2天消毒1次(用01 %的高锰酸钾溶液)。每天上、下午各清扫粪便1次,室内消毒要每周2次,夏季每天消毒3次。

  • 索引序列
  • 农村新技术杂志关于鹧鸪的养殖方法
  • 农村新技术杂志关于鹧鸪的养殖
  • 农村新技术杂志关于鹧鸪的养殖方法视频
  • 农村新技术杂志关于鹧鸪的养殖报道
  • 农村新技术杂志论鹧鸪的养殖前景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