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范文

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范文

发布时间:

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范文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中,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党和人民对青年寄予殷切希望,广大青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自己的青春活力和满腔热血,为祖国和人民建立了杰出的功绩!  九十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我们今天隆重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就要深刻把握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充分认识五四运动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我们今天纪念五四运动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二十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欺凌和封建专制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大地风雨如磐,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1919年5月4日,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对我国的侵略行动,北京数千学生涌上街头,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由此掀起了全国性群众斗争的浪潮。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以往前赴后继斗争的继续和新的发展,鲜明地贯穿着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题,奏响起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主旋律。五四运动爆发后的第三天,也就是5月7日,就迅速得到江西的声援,先从九江开始,5月12日蔓延至省会南昌,进而遍及全省专区城市,并且一直持续到1920年5月。1927年后,江西更成为中国共产党武装革命的中心地区,也是一大批平均年龄才20几岁的青年革命志士实现强国理想的伟大试验场,崎岖的  井冈山路,终于走出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瑞金苏维埃政权的幼苗,终于长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棵参天大树。五四运动以来,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旗帜。中国青年在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中,努力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努力汲取和传播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历久弥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所有的中华儿女都应万分珍视、大力弘扬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广大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把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放在世界格局中观察,把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要与全国人民一起投身民族振兴的伟业,决不辜负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期待。  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人类思想的每一次解放,必然带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五四运动作为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其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猛烈地冲击和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四运动爆发后,“民主”与“科学”成为这场伟大运动的两面大旗,这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民主,首先是推翻专制独裁的旧制度,实现最广大人民的解放和民主、自由;科学,首先是探索指导中国人民根本改变受奴役、受压迫地位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在“民主”、“科学”两大旗帜的指引下,热爱祖国、追求进步的青年和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从对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的鉴别中认真思考。五四运动之后的一年内,全国各地新创办的宣传新思潮的期刊达400余种,新成立的进步社团达三四百个。可以说,没有五四运动,就没有新文化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毛泽东同志曾赞誉说:“五四运动是自有中国历史以来最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对我们当代青年来讲,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要充分发挥年轻人年富力强、思想活跃的优势,大力弘扬开风气之先的传统,增强蓬勃向上的朝气、开拓进取的锐气、不畏艰险的勇气,冲破一切束缚思想的牢笼,努力走在解放思想的最前沿,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五四运动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得到空前传播的伟大运动。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先进分子不断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但是,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运动,还是辛亥革命,都没有能够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五四运动宣告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始,直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先进人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五四以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改造中国”的呼声,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一大批知识分子经过介绍、研究、比较、争论、实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五四运动中,年轻的中国工人阶级以其特有的坚定性和组织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促进了运动的扩大和深入。正是由于工人阶级的参加,使五四运动迈向了更大的范围,更为重要的是运动中涌现出的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自觉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这样,马克思主义通过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中间桥梁作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正是这种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从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仅有了可靠的物质载体,而  且由革命的理论宣传转变为革命实践,开辟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今天,广大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真正信仰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实践党的创新理论,做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牢固确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五四运动以来90年的历史证明,青年始终是我们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我们事业所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是与青年人的努力奋斗分不开的。去年以来,在举办北  京奥运会、抗击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面前,年青一代表现出空前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实证明,80后、90后的年青一代大有希望,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大有希望。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灿烂前景鼓舞着我们,实现富民兴赣的历史重任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弘扬五四精神,对于我们缅怀革命先驱,准确把握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继承光荣传统,展望美好前景,加速江西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向全省青年提几点希望。 第一,牢记崇高使命,争做坚定理想信念的楷模。  伟大的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崇高的理想,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引导人们走向成功的精神支柱。青年时期是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古往今来,凡有作为者,无不具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而且大多立志于年轻之时,追求于一生之中。人的一生只能拥有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青年时代起,就树立起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和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并矢志不渝为之奋斗。正是凭着这样一种理想信念,他们才能在极其恶劣的斗争环境下,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局面中,引领革命航船,越过一个又一个急流险滩,战胜一个又一个惊涛骇浪,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也有许多年轻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为了理想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从五四时期的  刘和珍,到民主革命运动的先锋赵醒侬;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袁玉冰,到江西工人运动的先驱陈赞贤,还有在八一起义、井冈山斗争时期,在赣东北根据地、赣南苏区,在长征中牺牲的无数青年英烈,他们之所以抛头颅、洒热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靠的也就是这样一种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正如方志敏烈士在英勇就义前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全省广大青年一定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对远大理想执着追求、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提高识别能力,善于明辨是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切实做到把个人命运同党、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任何情况下都确保在理想信念上不犹豫、不含糊、不动摇,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掌握过硬本领,争做好学上进的榜样。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尤其要勤奋学习。不学习就要落伍,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19世纪初,人类的知识每50年翻一番。到20世纪初,这一速度变成每10年翻一番,20世纪60年代,知识翻番的周期是8年,70年代减少为6年,80年代缩短为3年,进入90年代以后,更是1年就翻一番。研究资料显示:在知识更迭日益加快的今天,一个本科生毕业两年内,一个硕士研究生毕业三年内,一个博士生毕业四年内,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将全部老化。这就使得广大青年学习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更加紧迫。广大青年要继承五四青年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的精神和品质,把学习作为个人成长的第一需要和第一任务,内化为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和毕生追求,以如饥似渴、只争朝夕的精神,滴水穿石、磨杵成针的毅力,永不满足、攀登不止的劲头,努力做到率先学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既要钻研专业知识,提高岗位技能,又要开阔视野思路,优化知  识结构,不仅要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还要学习经济、文化、科技、法律、金融等各种知识;既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既要坚持向书本学习,又要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未来属于青年,更属于有知识的青年。当前,一场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正在蓬勃兴起,置身其中的每一个青年人都已深刻地感受到了网络、平台、数字化所带来的强烈冲击。截至2009年3月,我国网民总数已达16亿人,较去年年底又增加了1620万人,普及率达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7亿,比去年增长了3倍。特别是随着3G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状、立体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方式,将给传统的、单向的传播模式带来更大冲击。目前,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具有很强的聚集、“放大”效应,其覆盖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比如去年6月2日我与网民互动交流活动的点击量就突破了1000万人次,整个“问计”活动得到了包括大学生朋友在内的许多网民的积极参与,共收到各类建言2万条,网络跟帖6万多条。因此,我们广大青年必须紧跟科技发展潮流,努力学习最前沿的知识、最先进的技术、最现代的手段,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顺应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的精英之才、栋梁之才。  第三,积极投身实践,争做创新创业的标兵。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只有勇于和善于创新,才能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美国哈佛大学原校长普西曾经深刻地指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青年人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具创造活力,是创新的希望所在。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就创造出一番了不起的业绩。牛顿23岁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26岁时发表了《狭义相对论》,迈尔28岁时发现了热力学第一定律,贝尔28岁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电话机,爱迪生32岁时发明了电灯,莱特兄弟32岁时发明了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诺贝尔27岁时发明了炸药,比尔•盖茨20岁时创建了微软公司。我国执行神舟七号任务的一线科技人员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许多年轻的技术骨干挑起了大梁。我省的江铃汽车集团袁政海班组平均年龄也只在35岁以下,短短几年间,共48人  次分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广大青年一定要向先进榜样学习,充分激发自身蕴藏的创新能力、创造活力,敢于摒弃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勇于破除一切与先进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陈规陋习,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努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投身创新实践,为实施科教兴赣战略,发挥更大的作用。青年时期是人生创业的大好时光,也是最易出创业成果的时期。近几年省里出台了许多政策推动全民创业,一大批有为青年抓住机遇艰苦创业,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如年仅34岁的彭小峰,最初学习国际贸易专业,2003年才接触光伏产业,凭着坚韧不拔的努力,仅用6年时间,他所创立的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就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光伏公司,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他本人被《星期日泰晤士报》列入绿色百富榜。前不久省里举办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典型报告活动,其中有许多青年的创业事迹值得大家学习。当今时代为青年创业提供了崭新舞  台,拓展了广阔空间。广大青年一定要紧紧抓住机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风浪、磨练才能,勇于创业,创成大业。只有每个青年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有效释放,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社会的创造源泉涌流、活力迸发,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提升道德修养,争做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先锋。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期是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青年是引领社会风尚之先的积极力量。青年时期注重道德修养,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自身的成长将会产生深远的作用。  “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和良好品德的养成,从古至今,概莫能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以中国古代儒家的孔孟学说为基础,主张“仁德”修养,提倡仁爱、明礼、守信、和义的道德观念。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人格教育是摆在第一位的,然后才是知识教育。《三字经》、《千字文》、《童蒙须知》、《弟子规》、《礼记》等都是流传至今的著名启蒙教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在当代,党中央将道德教育始终贯穿于素质教育之中,作出了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以及各种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一部分青年道德缺失,对一些丑恶现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的青年不讲文明礼仪,甚至把放肆当作潇洒、把粗俗当高雅、把随便当随和;有的不讲诚信,出尔反尔甚至坑蒙拐;有的青年不敬老、不孝亲,甚至虐待老人,等等。青年中存在的这些道德缺失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青年的道德风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决定着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我们广大青年继承五四精神,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机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与我省的优秀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江西自古就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江西又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所有这些都需要广大青年去传承、去弘扬,并在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全省广大青年,要带头倡导和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奉行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努力成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成为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中坚,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以实际行动树立新一代青年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形象。  第五,弘扬优良传统,争做新时期艰苦奋斗的表率。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世纪中国青年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可以说,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不断创造的辉煌史。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五四运动以来革命先辈在追求民族复兴的漫长岁月里,面对各种困难和考验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靠的就是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从井冈山时期的红米饭、南瓜汤,到长征途中的吃草根、煮皮带;从抗日战争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边打仗边垦荒种地,到抗美援朝一把炒面一把雪,以及到和平年代的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我们正是凭借着这种宝贵的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造就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辉煌地位。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江西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但与此同时,在一部分青年中产生了享乐主义思想,不愿过艰苦奋斗的生活。有的青年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贪图安逸、厌恶劳动;有的讲究排场,互相攀比,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有的大手大脚、挥霍浪费、暴殄天物。我们应该看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省仍属于中部欠发达地区,我们没有任何  理由高消费,没有任何理由讲排场,比阔气,更没有任何理由奢侈浪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越是发展,越要提倡艰苦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十分艰巨的,需要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是一所大学校。艰苦可以磨练意志,艰苦可以陶冶情操,艰苦可以成就一番大事业。司马迁在其《自序传》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这些伟大的人物与作品之所以世代相传,是因为作者在经历巨大挫折与磨难之后,仍矢志不渝,坚韧不拔,这充分说明了艰苦奋斗是实现目标、取得成功的关键。广大青年要深刻认识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基本国情、省情,把五四精神转化为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强大动力,做到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勤奋工作、勤俭节约、百折不挠、忘我奉献,始终走在江西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最前列。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危险面前不畏惧,在挫折面前不气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把困难和矛盾当作挑战自我的机会,不断增强奋起直追、赶超一流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的过程中,开辟崭新的天地。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广大青年更要知难而进,自立自强,脚踏实地,主动到基层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我省改革和建设第一线勇挑重担、奋发有为,用奋斗创造永恒的青春,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在无私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40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我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而且给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深刻启示及深远影响。“结合医学”(有称“综合医学”或“第三医学”)已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人类医学的新概念。  理论层面有:中西医比较研究及发展史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对象;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目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学科职能;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内部结构及学科族结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特征;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知识构成;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探索;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实践层面有:中西医结合医疗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保健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护理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科研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管理体系研究。  方法论层面有:中西医结合临床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研究;中西医结合技术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思维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领域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研究;哲学与中西医结合研究;数理统计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学术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所以,90年代制定的“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方针,其根本是中医与西医两个医学理论体系应当并重。不可重西轻中,更不可以西代中。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而言,科学是技术的理论依据,技术是科学的实践应用,所以,讲“中西医并重”,核心是中医与西医各自的科学、理论部分必须并重,既不能以技术代替科学,更不能在科学、理论上以西非中。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与科学多元共存的今天,科学地理解“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同样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当前,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上的突出难题是两个“西化”,即学术与管理上的“中医西医化”。这两个西化是上述悖论困扰的结果,至今仍是中医面临的首要难题。用西医生理、病理的观念与方法解释中医的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用西药药理、药物化学的观念与方法代替中药、方剂理论,几乎占据了中医科研课题的主导地位。而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中医科学学、软科学研究却仍然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些人的头脑里,“中医西医化”就是“中医现代化”;有的部门甚至“寺院当教堂,神父管和尚”。  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从两者的观念、方法到概念、范畴,各不相同,不可通约。因此,中医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必须符合中医的理论与临床特点。人们常说:有为才能有位。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医,绝非无可作为,关键是“如何为”的问题。若以西代中,则中医错位。如此而为,则为必无为,为更无位。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中医必须彻底摆脱从属于西医的地位,并牢牢站稳自己的科学位置,有位才会有大作为。因此,全面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首先要彻底走出“西化”的误区.  面对21世纪,必须使全国上下清楚地认识到:中医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全面振兴的前夜,这是人类科学发展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惠顾,必须抓住机遇,不可彷徨、蹉跎。  其一:20世纪里,在西医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暴露出西医无法克服的自身观念、理论的局限性;西药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2/3以上的内科疾病缺少特异性治疗的现实,迫使西医不得不“回归自然”,希望从传统医学中求得互补与自救。而在世界的传统医学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理论体系者,唯独只有中医。其它各国的传统医学,在理论上尚处于粗浅的萌芽水平,实际上只是经验性的传统治疗方法与技术而已。当今,西医向传统医学求得互补,其视野已经集中在中医上了,所以“中西医并重”很可能发展为21世纪人类医学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药要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就是要把国外没有的地地道道、原原本本的中医,传播到世界各国去。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计划、分步骤进行,但决不是把中医西化以后再送到国外去。  其二:中国是中医的故乡,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中药材生产大国。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中医就很可能发展为我国最大的知识经济产业。比如,全世界每年用在医疗卫生上的总投入大约 5万亿美元,我们12亿人口的大国仅占其中的6%左右。如果中医在不断振兴的同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我们在医学传播、药品输出、医疗服务等方面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从全世界医疗卫生总投入中取得10%的份额,并非天方夜谭。果能如此,每年将会拿回2,500亿美元的外汇。到那时,中医就自然成为我国独有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巨大的经济增长点,并造福于全人类。对于中医来说,这就是我们的大政治。所以,中医不但不能“西化”、“不能丢”,而且必须振兴和发展。(详见《关于中医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思考》一文——《中国科技导报》,1999年第7期)  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将沿着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的“促进中西医结合”方向和目标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在中国已形成的中西医结合(含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认识,必将深化发展。实践将进一步证明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必然性、优越性、规律性和创新性,展示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科学家、医学家、药学家,乃至医药企业等将投入到中西结合研究中,使中西医结合研究朝着多学科、多层次、高层次、综合性研究方向发展,从而吸纳多学科知识成分,提炼出新医学认识,形成新的医学范畴,产生新的医学成果和医学技术,编织新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新概念框架之网,构建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促进中西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融汇贯通。  (三)紧紧围绕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及常见病开展防治研究,以及新药物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等,仍是21世纪中西医结合研究主要方向。中西医药结合必将成为“综合防治”人类疾病的重要途径。  (四)中西医结合医学(包括临床与基础)学科建设将逐步完善,形成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保证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居国际领先地位。  (五)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必将迅速发展,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以满足社会发展及医学发展的需求。如中国的“全科医师”必将是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师。  (六)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医疗机构建设将迅速发展,愈加显示出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在医疗、预防、康复、保健、护理、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中西医结合的思路方法及研究成果,将在各种类型医疗机构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七)中西医结合医学知识将更加普及,进一步形成“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的社会共识。  (八)中西医结合医学将与现代医学、中医药学并驾齐驱,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远大目标,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以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  你准备给我加多少分啊

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

Q我 发给你

不可以

老大,用100百度分,你就想要一篇论文,这论文也太不值钱了吧。

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论文

老大,用100百度分,你就想要一篇论文,这论文也太不值钱了吧。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摘要】 目的 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 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1 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 过敏性休克 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2 溶血性贫血 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3 血清病、药物热 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4 过敏反应 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5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2 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1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2 肾脏毒性 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3 肝脏毒性〔7〕 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4 对血液系统毒性 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5 免疫系统的毒性 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6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7 心脏毒性 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  3 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4 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1 与心血管药物合用 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2 与抗凝药合用 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3 与茶碱类药物合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4 与降糖药合用 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5 与利尿剂合用 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6 与其他药物合用 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  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 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  3 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695-  4 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498-  5 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49-  6 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  7 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51-  8 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93-  9 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  10 吴安华临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前需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医院,2004,8(8):19-  11 高素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1056-  12 魏健,郦柏平,赵永根,等抗生素合理应用自动监控系统的构建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79-

青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任何一个时代中,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党和人民对青年寄予殷切希望,广大青年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以自己的青春活力和满腔热血,为祖国和人民建立了杰出的功绩!  九十年前爆发的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五四精神。我们今天隆重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就要深刻把握五四运动的历史地位,充分认识五四运动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我们今天纪念五四运动重大的现实意义。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运动。二十世纪初,由于帝国主义的侵略欺凌和封建专制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大地风雨如磐,中华民族灾难深重。成千上万的热血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和道路。1919年5月4日,为了抗议帝国主义国家在巴黎和会上支持日本对我国的侵略行动,北京数千学生涌上街头,高呼“外争国权、内惩国贼”、“废除二十一条”等口号,由此掀起了全国性群众斗争的浪潮。五四运动是中国人民以往前赴后继斗争的继续和新的发展,鲜明地贯穿着彻底地不妥协地反帝反封建的爱国主题,奏响起热爱祖国、振兴中华的主旋律。五四运动爆发后的第三天,也就是5月7日,就迅速得到江西的声援,先从九江开始,5月12日蔓延至省会南昌,进而遍及全省专区城市,并且一直持续到1920年5月。1927年后,江西更成为中国共产党武装革命的中心地区,也是一大批平均年龄才20几岁的青年革命志士实现强国理想的伟大试验场,崎岖的  井冈山路,终于走出了社会主义的康庄大道,瑞金苏维埃政权的幼苗,终于长成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这棵参天大树。五四运动以来,爱国主义,始终是中国青年运动的旗帜。中国青年在自己的探索和实践中,努力学习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努力汲取和传播人类社会的优秀文明成果,从而不断丰富和发展了爱国主义精神的内涵。正如胡锦涛同志所指出的:“五四运动所体现的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华民族百折不挠、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这种历久弥新的伟大爱国主义精神,是我国几千年来发展和进步的重要力量源泉。所有的中华儿女都应万分珍视、大力弘扬这个宝贵的精神财富。”当前,广大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是要把中国的前途和命运放在世界格局中观察,把中国社会的发展与整个人类社会的进步紧紧联系在一起,坚持爱国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统一,将爱国热情转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行动;广大青年知识分子和青年学生要与全国人民一起投身民族振兴的伟业,决不辜负历史的使命和人民的期待。  五四运动是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人类思想的每一次解放,必然带来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五四运动作为一场深刻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其最重要的贡献就是猛烈地冲击和荡涤了几千年来的封建旧礼教、旧道德、旧思想、旧文化,为新思想、新文化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开辟了道路,给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五四运动爆发后,“民主”与“科学”成为这场伟大运动的两面大旗,这也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德先生”(democracy)和“赛先生”(science)。民主,首先是推翻专制独裁的旧制度,实现最广大人民的解放和民主、自由;科学,首先是探索指导中国人民根本改变受奴役、受压迫地位的科学真理和发展道路。在“民主”、“科学”两大旗帜的指引下,热爱祖国、追求进步的青年和人们,开始用新的眼光看中国、看世界,从对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的鉴别中认真思考。五四运动之后的一年内,全国各地新创办的宣传新思潮的期刊达400余种,新成立的进步社团达三四百个。可以说,没有五四运动,就没有新文化的思想启蒙和思想解放。毛泽东同志曾赞誉说:“五四运动是自有中国历史以来最伟大而彻底的文化革命。当时以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为文化革命的两大旗帜,立下了伟大的功劳。”对我们当代青年来讲,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要充分发挥年轻人年富力强、思想活跃的优势,大力弘扬开风气之先的传统,增强蓬勃向上的朝气、开拓进取的锐气、不畏艰险的勇气,冲破一切束缚思想的牢笼,努力走在解放思想的最前沿,不断开创事业发展的新局面。  五四运动是一场马克思主义得到空前传播的伟大运动。一部中国近代史,是中国先进分子不断探寻救国救民真理的过程。但是,无论是康有为、梁启超的变法维新运动,还是辛亥革命,都没有能够拯救中华民族于水深火热之中。五四运动宣告了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始,直接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先进人们对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五四以后形成了一股强大的“改造中国”的呼声,李大钊、陈独秀、蔡元培等一大批知识分子经过介绍、研究、比较、争论、实验,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道路。五四运动中,年轻的中国工人阶级以其特有的坚定性和组织性,第一次以独立的姿态登上历史舞台,在运动后期发挥了主力军的作用,促进了运动的扩大和深入。正是由于工人阶级的参加,使五四运动迈向了更大的范围,更为重要的是运动中涌现出的一批具有进步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自觉到工人群众中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这样,马克思主义通过中国先进知识分子的中间桥梁作用,与工人运动相结合。正是这种结合,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和组织基础。从此,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不仅有了可靠的物质载体,而  且由革命的理论宣传转变为革命实践,开辟了20世纪中国历史的新纪元。今天,广大青年继承和发扬五四精神,就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头脑,认真学习党的创新理论,真正信仰党的创新理论,深入实践党的创新理论,做坚定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牢固确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远大理想和跟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成长。 五四运动以来90年的历史证明,青年始终是我们社会中最积极、最活跃、最有生气的力量。我们事业所取得的任何成就,都是与青年人的努力奋斗分不开的。去年以来,在举办北  京奥运会、抗击冰雪灾害和汶川地震等一系列重大事件面前,年青一代表现出空前的爱国热情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事实证明,80后、90后的年青一代大有希望,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大有希望。  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中华民族全面振兴的灿烂前景鼓舞着我们,实现富民兴赣的历史重任激励着我们。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弘扬五四精神,对于我们缅怀革命先驱,准确把握五四精神的时代内涵,继承光荣传统,展望美好前景,加速江西崛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借此机会,向全省青年提几点希望。 第一,牢记崇高使命,争做坚定理想信念的楷模。  伟大的俄国文学家托尔斯泰说过:“理想是指路明灯,没有理想,就没有坚定的方向,没有方向,就没有生活。”崇高的理想,既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也是引导人们走向成功的精神支柱。青年时期是理想信念形成的关键时期。古往今来,凡有作为者,无不具有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而且大多立志于年轻之时,追求于一生之中。人的一生只能拥有一次青春,当一个人在年轻时就把自己的人生与党和人民的事业紧密相连,他所创造的就是永恒的青春。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从青年时代起,就树立起了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和救国救民的远大志向,并矢志不渝为之奋斗。正是凭着这样一种理想信念,他们才能在极其恶劣的斗争环境下,在敌强我弱的不利局面中,引领革命航船,越过一个又一个急流险滩,战胜一个又一个惊涛骇浪,最终到达胜利的彼岸。在江西这块红土地上,也有许多年轻的共产党人和革命志士为了理想前赴后继,英勇奋斗。从五四时期的  刘和珍,到民主革命运动的先锋赵醒侬;从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袁玉冰,到江西工人运动的先驱陈赞贤,还有在八一起义、井冈山斗争时期,在赣东北根据地、赣南苏区,在长征中牺牲的无数青年英烈,他们之所以抛头颅、洒热血,不畏艰险、不怕牺牲,靠的也就是这样一种坚定而崇高的理想信念。正如方志敏烈士在英勇就义前慷慨陈词:“敌人只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因为我们信仰的主义,乃是宇宙的真理!”全省广大青年一定要继承和弘扬革命先辈对远大理想执着追求、对党和人民无比忠诚、对革命事业锲而不舍的坚定信念,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正确认识国际政治经济环境的新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新情况,提高识别能力,善于明辨是非,牢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始终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对党和政府的信任,切实做到把个人命运同党、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任何情况下都确保在理想信念上不犹豫、不含糊、不动摇,努力成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第二,掌握过硬本领,争做好学上进的榜样。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青年时期是学习的黄金时期,尤其要勤奋学习。不学习就要落伍,就会被时代所淘汰。在知识爆炸的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越来越快,知识倍增的周期越来越短。19世纪初,人类的知识每50年翻一番。到20世纪初,这一速度变成每10年翻一番,20世纪60年代,知识翻番的周期是8年,70年代减少为6年,80年代缩短为3年,进入90年代以后,更是1年就翻一番。研究资料显示:在知识更迭日益加快的今天,一个本科生毕业两年内,一个硕士研究生毕业三年内,一个博士生毕业四年内,如果不及时补充新知识,其所学的专业知识将全部老化。这就使得广大青年学习的任务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繁重、更加紧迫。广大青年要继承五四青年勤于学习、敏于求知的精神和品质,把学习作为个人成长的第一需要和第一任务,内化为人生态度、生活方式和毕生追求,以如饥似渴、只争朝夕的精神,滴水穿石、磨杵成针的毅力,永不满足、攀登不止的劲头,努力做到率先学习、持续学习、终身学习。既要钻研专业知识,提高岗位技能,又要开阔视野思路,优化知  识结构,不仅要刻苦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  发展观等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党的理论创新成果,还要学习经济、文化、科技、法律、金融等各种知识;既要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又要树立科学观念,掌握科学方法,培养科学精神;既要坚持向书本学习,又要坚持在实践中学习,努力用人类创造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丰富自己、充实自己、提高自己。  未来属于青年,更属于有知识的青年。当前,一场以信息技术为先导的新技术革命正在蓬勃兴起,置身其中的每一个青年人都已深刻地感受到了网络、平台、数字化所带来的强烈冲击。截至2009年3月,我国网民总数已达16亿人,较去年年底又增加了1620万人,普及率达6%,超过全球平均水平,使用手机上网的网民达到17亿,比去年增长了3倍。特别是随着3G技术的广泛运用,网状、立体的信息发布和传播方式,将给传统的、单向的传播模式带来更大冲击。目前,互联网已成为各种社会思潮、各种利益诉求的集散地,具有很强的聚集、“放大”效应,其覆盖面越来越广,影响力越来越大。比如去年6月2日我与网民互动交流活动的点击量就突破了1000万人次,整个“问计”活动得到了包括大学生朋友在内的许多网民的积极参与,共收到各类建言2万条,网络跟帖6万多条。因此,我们广大青年必须紧跟科技发展潮流,努力学习最前沿的知识、最先进的技术、最现代的手段,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顺应时代潮流,走在时代前列的精英之才、栋梁之才。  第三,积极投身实践,争做创新创业的标兵。  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地区,只有勇于和善于创新,才能获得不竭的发展动力,才能走在时代的前列。人之可贵在于能创造性地思维。美国哈佛大学原校长普西曾经深刻地指出,一个人是否具有创新能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之间的分水岭。青年人朝气蓬勃,思维敏捷,敢为人先,最少陈旧观念,最具创造活力,是创新的希望所在。许多杰出人物都是在风华正茂的青年时代就创造出一番了不起的业绩。牛顿23岁时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爱因斯坦26岁时发表了《狭义相对论》,迈尔28岁时发现了热力学第一定律,贝尔28岁时制成了世界上第一台实用的电话机,爱迪生32岁时发明了电灯,莱特兄弟32岁时发明了第一架载人动力飞机,诺贝尔27岁时发明了炸药,比尔•盖茨20岁时创建了微软公司。我国执行神舟七号任务的一线科技人员平均年龄只有30多岁。许多年轻的技术骨干挑起了大梁。我省的江铃汽车集团袁政海班组平均年龄也只在35岁以下,短短几年间,共48人  次分获中华技能大奖、全国技术能手、全国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广大青年一定要向先进榜样学习,充分激发自身蕴藏的创新能力、创造活力,敢于摒弃不合时宜的思想观念,勇于破除一切与先进生产力发展不相适应的陈规陋习,敢闯敢试,敢为人先,努力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投身创新实践,为实施科教兴赣战略,发挥更大的作用。青年时期是人生创业的大好时光,也是最易出创业成果的时期。近几年省里出台了许多政策推动全民创业,一大批有为青年抓住机遇艰苦创业,闯出了一片新天地,如年仅34岁的彭小峰,最初学习国际贸易专业,2003年才接触光伏产业,凭着坚韧不拔的努力,仅用6年时间,他所创立的江西赛维LDK太阳能高科技有限公司就成了亚洲规模最大的光伏公司,并在纽约证券交易所成功上市,他本人被《星期日泰晤士报》列入绿色百富榜。前不久省里举办了返乡农民工创业典型报告活动,其中有许多青年的创业事迹值得大家学习。当今时代为青年创业提供了崭新舞  台,拓展了广阔空间。广大青年一定要紧紧抓住机遇,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搏击风浪、磨练才能,勇于创业,创成大业。只有每个青年的积极性都得到充分发挥,每个人的潜能都得到有效释放,才能更好地推动整个社会的创造源泉涌流、活力迸发,不断加快经济社会发展。  第四,提升道德修养,争做弘扬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先锋。  古人说: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青年时期是品德养成的关键时期,青年是引领社会风尚之先的积极力量。青年时期注重道德修养,努力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对于自身的成长将会产生深远的作用。  “正心以为本,修身以为基。”对青少年进行道德教育和良好品德的养成,从古至今,概莫能外。中国传统伦理思想以中国古代儒家的孔孟学说为基础,主张“仁德”修养,提倡仁爱、明礼、守信、和义的道德观念。在我国古代的教育中,人格教育是摆在第一位的,然后才是知识教育。《三字经》、《千字文》、《童蒙须知》、《弟子规》、《礼记》等都是流传至今的著名启蒙教材,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三字经》列入“世界儿童道德教育丛书”,可见其影响之深远。在当代,党中央将道德教育始终贯穿于素质教育之中,作出了深入学习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一系列决策部署,大力推进思想道德建设。但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社会的急剧转型以及各种文化思潮的相互碰撞,一部分青年道德缺失,对一些丑恶现象不以为耻,反以为荣。有的青年不讲文明礼仪,甚至把放肆当作潇洒、把粗俗当高雅、把随便当随和;有的不讲诚信,出尔反尔甚至坑蒙拐;有的青年不敬老、不孝亲,甚至虐待老人,等等。青年中存在的这些道德缺失问题值得我们高度重视,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必须加以研究和解决的重要课题。  古人云:“有才无德,其行不远。”青年的道德风貌,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和决定着一个社会、一个民族的文明素养。我们广大青年继承五四精神,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要把五四精神与社会主义荣辱观有机结合起来,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机结合起来,与我省的优秀文化有机结合起来。江西自古就有“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美誉,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江西又是革命老区,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所有这些都需要广大青年去传承、去弘扬,并在实践中不断发扬光大。全省广大青年,要带头倡导和实践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社会主义基本道德规范,从我做起,从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发展,把为人民服务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和行为规范,奉行良好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倡导健康、文明、科学的生活方式,坚决抵制各种腐朽思想的侵蚀和影响,努力成为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积极最活跃的群体,成为引领社会风气之先的中坚,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新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和良好社会风尚的倡导者,以实际行动树立新一代青年服务社会、奉献社会、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形象。  第五,弘扬优良传统,争做新时期艰苦奋斗的表率。  艰苦奋斗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新世纪中国青年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可以说,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艰苦奋斗、不断创造的辉煌史。孟子说过:“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五四运动以来革命先辈在追求民族复兴的漫长岁月里,面对各种困难和考验顽强进取、百折不挠,取得了一个又一个的胜利,靠的就是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  胡锦涛总书记曾指出,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国家,是难以发展进步的;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的政党,是难以兴旺发达的。从井冈山时期的红米饭、南瓜汤,到长征途中的吃草根、煮皮带;从抗日战争一手拿枪、一手拿镐,边打仗边垦荒种地,到抗美援朝一把炒面一把雪,以及到和平年代的白手起家、艰苦创业,我们正是凭借着这种宝贵的精神,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造就了中华民族在世界文明史上的辉煌地位。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的经济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江西的发展实现了历史性的飞跃,但与此同时,在一部分青年中产生了享乐主义思想,不愿过艰苦奋斗的生活。有的青年习惯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贪图安逸、厌恶劳动;有的讲究排场,互相攀比,吃要美味,穿要名牌,玩要高档;有的大手大脚、挥霍浪费、暴殄天物。我们应该看到,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省仍属于中部欠发达地区,我们没有任何  理由高消费,没有任何理由讲排场,比阔气,更没有任何理由奢侈浪费。“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越是发展,越要提倡艰苦奋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是十分艰巨的,需要全国人民尤其是青年付出长期艰苦的努力。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艰苦是一所大学校。艰苦可以磨练意志,艰苦可以陶冶情操,艰苦可以成就一番大事业。司马迁在其《自序传》中说:“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足,《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作也”。这些伟大的人物与作品之所以世代相传,是因为作者在经历巨大挫折与磨难之后,仍矢志不渝,坚韧不拔,这充分说明了艰苦奋斗是实现目标、取得成功的关键。广大青年要深刻认识我们必须长期面对的基本国情、省情,把五四精神转化为拼搏进取、奋发有为的强大动力,做到自强不息、不怕困难、勤奋工作、勤俭节约、百折不挠、忘我奉献,始终走在江西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的最前列。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始终保持良好的精神风貌,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在危险面前不畏惧,在挫折面前不气馁,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把困难和矛盾当作挑战自我的机会,不断增强奋起直追、赶超一流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在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的过程中,开辟崭新的天地。特别是在当前就业形势非常严峻的情况下,我们广大青年更要知难而进,自立自强,脚踏实地,主动到基层去、到艰苦的环境中去、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在我省改革和建设第一线勇挑重担、奋发有为,用奋斗创造永恒的青春,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业绩,在无私的奉献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中西医结合毕业论文范文

wo ,,,,,,,,,,,,会。。。。。。。。。

老大,用100百度分,你就想要一篇论文,这论文也太不值钱了吧。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定义是:“综合运用中西医药理论与方法,以及中西医药学互相交叉渗透中产生的新理论与新方法,研究人体结构与功能、人体与环境(自然与社会)的关系,探索并解决人类健康、疾病及生命问题的科学。”  40多年的实践表明,中国在世界上首创的中西医结合医学,不仅成为我国医药科学和卫生事业的一大优势,是中国在20世纪对人类医学发展的一大创举和贡献,而且给人类医学特别是各国各民族传统医学发展带来了深刻启示及深远影响。“结合医学”(有称“综合医学”或“第三医学”)已为人们普遍接受,成为20世纪人类医学的新概念。  理论层面有:中西医比较研究及发展史研究;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对象;中西医结合医学研究目的;中西医结合临床与基础学科职能;中西医结合医学学科内部结构及学科族结构;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特征;中西医结合医学的学科知识构成;中西医结合医学模式探索;中西医结合医学理论体系的构建。  实践层面有:中西医结合医疗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预防医学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康复医学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保健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护理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基础学科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科研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教育体系研究;中西医结合管理体系研究。  方法论层面有:中西医结合临床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研究;中西医结合技术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管理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思维方法研究;中西医结合领域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研究;哲学与中西医结合研究;数理统计在中西医结合研究中的应用研究。  按照“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学术是事业发展的基础,所以,90年代制定的“中西医并重”卫生工作方针,其根本是中医与西医两个医学理论体系应当并重。不可重西轻中,更不可以西代中。从科学与技术的关系而言,科学是技术的理论依据,技术是科学的实践应用,所以,讲“中西医并重”,核心是中医与西医各自的科学、理论部分必须并重,既不能以技术代替科学,更不能在科学、理论上以西非中。因此在东西方文化与科学多元共存的今天,科学地理解“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同样也是一个政治问题。  当前,中医医疗、教学、科研、管理上的突出难题是两个“西化”,即学术与管理上的“中医西医化”。这两个西化是上述悖论困扰的结果,至今仍是中医面临的首要难题。用西医生理、病理的观念与方法解释中医的藏象经络、病因病机,用西药药理、药物化学的观念与方法代替中药、方剂理论,几乎占据了中医科研课题的主导地位。而为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的中医科学学、软科学研究却仍然一直未能受到应有的重视。在一些人的头脑里,“中医西医化”就是“中医现代化”;有的部门甚至“寺院当教堂,神父管和尚”。  中医与西医是两个不同的医学理论体系,从两者的观念、方法到概念、范畴,各不相同,不可通约。因此,中医的医疗、教学、科研、管理必须符合中医的理论与临床特点。人们常说:有为才能有位。处于世纪之交的中医,绝非无可作为,关键是“如何为”的问题。若以西代中,则中医错位。如此而为,则为必无为,为更无位。从这个角度看,当前,中医必须彻底摆脱从属于西医的地位,并牢牢站稳自己的科学位置,有位才会有大作为。因此,全面贯彻“中西医并重”的战略方针,首先要彻底走出“西化”的误区.  面对21世纪,必须使全国上下清楚地认识到:中医正处于一个千载难逢的全面振兴的前夜,这是人类科学发展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性惠顾,必须抓住机遇,不可彷徨、蹉跎。  其一:20世纪里,在西医飞速发展的同时,越来越暴露出西医无法克服的自身观念、理论的局限性;西药化学合成药物的毒副作用以及2/3以上的内科疾病缺少特异性治疗的现实,迫使西医不得不“回归自然”,希望从传统医学中求得互补与自救。而在世界的传统医学领域,形成相对完整理论体系者,唯独只有中医。其它各国的传统医学,在理论上尚处于粗浅的萌芽水平,实际上只是经验性的传统治疗方法与技术而已。当今,西医向传统医学求得互补,其视野已经集中在中医上了,所以“中西医并重”很可能发展为21世纪人类医学的大趋势,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医药要堂堂正正地走向世界”,就是要把国外没有的地地道道、原原本本的中医,传播到世界各国去。尽管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有计划、分步骤进行,但决不是把中医西化以后再送到国外去。  其二:中国是中医的故乡,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中药材生产大国。在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中医就很可能发展为我国最大的知识经济产业。比如,全世界每年用在医疗卫生上的总投入大约 5万亿美元,我们12亿人口的大国仅占其中的6%左右。如果中医在不断振兴的同时逐步走向世界,那么,我们在医学传播、药品输出、医疗服务等方面精心组织、科学管理,从全世界医疗卫生总投入中取得10%的份额,并非天方夜谭。果能如此,每年将会拿回2,500亿美元的外汇。到那时,中医就自然成为我国独有的、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巨大的经济增长点,并造福于全人类。对于中医来说,这就是我们的大政治。所以,中医不但不能“西化”、“不能丢”,而且必须振兴和发展。(详见《关于中医生存与发展的战略思考》一文——《中国科技导报》,1999年第7期)  21世纪的中西医结合研究,将沿着1996年《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指出的“促进中西医结合”方向和目标不断向纵深发展。  (一)在中国已形成的中西医结合(含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认识,必将深化发展。实践将进一步证明中西医结合的必要性、必然性、优越性、规律性和创新性,展示中西医结合是医学发展的重要方向。  (二)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科学家、医学家、药学家,乃至医药企业等将投入到中西结合研究中,使中西医结合研究朝着多学科、多层次、高层次、综合性研究方向发展,从而吸纳多学科知识成分,提炼出新医学认识,形成新的医学范畴,产生新的医学成果和医学技术,编织新的中西医结合医学新概念框架之网,构建中西医结合理论体系,促进中西医药学理论与实践的融汇贯通。  (三)紧紧围绕危害人类健康和生命的重大疾病及常见病开展防治研究,以及新药物和新技术的研究开发等,仍是21世纪中西医结合研究主要方向。中西医药结合必将成为“综合防治”人类疾病的重要途径。  (四)中西医结合医学(包括临床与基础)学科建设将逐步完善,形成中西医结合学科体系。保证我国的中西医结合医学发展居国际领先地位。  (五)中西医结合医学教育必将迅速发展,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以满足社会发展及医学发展的需求。如中国的“全科医师”必将是中西医结合的全科医师。  (六)中西医结合医院等医疗机构建设将迅速发展,愈加显示出中西医结合医疗机构在医疗、预防、康复、保健、护理、社区卫生服务等方面的优势。中西医结合的思路方法及研究成果,将在各种类型医疗机构得到进一步推广应用。  (七)中西医结合医学知识将更加普及,进一步形成“中医好、西医好、中西医结合更好”的社会共识。  (八)中西医结合医学将与现代医学、中医药学并驾齐驱,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促进和实现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方向和远大目标,是我国医药卫生工作者以及科技工作者共同承担的历史使命。  21世纪必将是中西医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也是全人类传统医药与现代医药相结合的“结合医学”蓬勃发展的世纪。  你准备给我加多少分啊

中西医结合论文范文

老大,用100百度分,你就想要一篇论文,这论文也太不值钱了吧。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抗生素的不良反应  【摘要】 目的 帮助临床医生了解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促进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保证患者用药安全、有效、合理。方法 复习文献资料,从过敏反应、毒性反应、特异性反应、二重感染、联合用药引起或加重不良反应等几个方面,综述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危害。结果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可以预防和控制,应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结论 抗生素的药物不良反应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关键词】 抗生素;不良反应  药物的不良反应是临床用药中的常见现象。它不仅指药物的副作用,还包括药物的毒性、特异性反应、过敏反应、继发性反应等〔1〕。抗菌药物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类用药,包括抗生素类、抗真菌类、抗结核类及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药制剂类。其中以抗生素类在临床使用的品种和数量最多。目前临床常用抗生素品种有100多种。抗生素挽救了无数生命,但其在临床应用也引发了一些不良反应〔2〕。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危害后果是严重的。在用药后数秒钟至数小时乃至停药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均可发生不良反应。常见的有过敏性休克、固定型药疹、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等过敏性反应、胃肠道反应、再生障碍性贫血等,严重的甚至会引起患者死亡〔3〕。因此,加强临床用药过程中的监督和合理使用抗生素对减少临床不良反应的发生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4〕。  1 过敏反应  抗生素引起的过敏反应最为常见〔5〕,主要原因是药品中可能存在的杂质以及氧化、分解、聚合、降解产物在体内的作用,或患者自身的个体差异。发生过敏反应的患者多有变态反应性疾病,少数为特异高敏体质。  1 过敏性休克 此类反应属Ⅰ型变态反应,所有的给药途径均可引起。如:青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头孢菌素类等可引起此类反应,头孢菌素类与青霉素类之间还可发生交叉过敏反应。因此,在使用此类药物前一定要先做皮试。  2 溶血性贫血 属于Ⅱ型变态反应,其表现为各种血细胞减少。如:头孢噻吩和氯霉素可引起血小板减少,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可引起溶血性贫血。  3 血清病、药物热 属于Ⅲ型变态反应,症状为给药第7~14天出现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关节痛伴关节周围水肿及发热、胃肠道黏膜溃疡和肠局部坏死。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林可霉素和链霉素均可引起以上反应。头孢菌素类、氯霉素等抗菌药物还可引起药物热。  4 过敏反应 这是一类属于Ⅳ型变态反应的过敏反应。如:经常接触链霉素或青霉素,常在3~12个月内发生。  5 未分型的过敏反应 有皮疹(常见为荨麻疹)〔6〕、血管神经性水肿、日光性皮炎、红皮病、固定性红斑、多形性渗出性红斑、重症大疱型红斑、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多见于青霉素类、四环素类、链霉素、林可霉素等;内脏病变,包括急慢性间质性肺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肝炎、弥漫性过敏性肾炎,常见于青霉素类、链霉素等。复方新诺明还可引起严重的剥脱性皮炎。  2 毒性反应  抗生素药物的毒性反应是药物对人体各器官或组织的直接损害,造成机体生理及生化机能的病理变化,通常与给药剂量及持续时间相关。  1 对神经系统的毒性 如:青霉素G、氨苄西林等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毒性反应,严重者可出现癫痫样发作。青霉素和四环素可引起精神障碍。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多粘菌素类和四环素可引起耳和前庭神经的毒性。链霉素、多粘霉素类、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可造成眼部的调节适应功能障碍,发生视神经炎甚至视神经萎缩。  新的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可引起精神系统不良反应。另有报道,大环内酯类药物克拉霉素和阿奇霉素可能减少突触前乙酰胆碱释放或加强了突触后受体抑制作用,可诱导肌无力危象。  2 肾脏毒性 许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肾脏的损害,如:氨基糖苷类、多粘菌素类、万古霉素。氨基糖苷类的最主要不良反应是耳肾毒性。在肾功能不全患者中,第3代头孢菌素的半衰期均有不同程度延长,应引起临床医生用药时的高度重视。  3 肝脏毒性〔7〕 如:两性霉素B和林可霉素可引起中毒性肝炎,大剂量四环素可引起浸润性重症肝炎,大环内酯类和苯唑青霉素引起胆汁淤滞性肝炎,头孢菌素中的头孢噻吩和头孢噻啶及青霉素中的苯唑西林、羧苄西林、氨苄西林等偶可引起转氨酶升高,链霉素、四环素和两性霉素B可引起肝细胞型黄疸。  4 对血液系统毒性 如: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和中毒性粒细胞缺乏症,大剂量使用青霉素时偶可致凝血机制异常,第3代头孢菌素类如头孢哌酮、羟羧氧酰胺菌素等由于影响肠道菌群正常合成维生素K可引起出血反应。  5 免疫系统的毒性 如:两性霉素B、头孢噻吩、氯霉素、克林霉素和四环素〔6〕。对机体免疫系统和机制具有毒性作用。  6 胃肠道毒性 胃肠道的不良反应较常见。可引起胃肠道反应的药物如:口服四环素类、青霉素类等,其中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等药物即使注射给药,也可引起胃肠道反应。  7 心脏毒性 大剂量青霉素、氯霉素和链霉素可引起心脏毒性作用,两性霉素B对心肌有损害作用,林可霉素偶见致心律失常。  3 特异性反应  特异性反应是少数患者使用药物后发生与药物作用完全不同的反应。其反应与患者的遗传性酶系统的缺乏有关。氯霉素和两性霉素B进入体内后,可经红细胞膜进入红细胞,使血红蛋白转变为变性血红蛋白,对于该酶系统正常者,使用上述药物时无影响;但对于具有遗传性变性血红蛋白血症者,机体对上述药物的敏感性增强,即使使用小剂量药物,也可导致变性血红蛋白症。  4 二重感染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表面和腔道黏膜表面有许多细菌及真菌寄生。由于它们的存在,使机体微生态系统在相互制约下保持平衡状态。当大剂量或长期使用抗菌药物后,正常寄生敏感菌被杀死,不敏感菌和耐药菌增殖成为优势菌,外来菌也可乘机侵入,当这类菌为致病菌时,即可引起二重感染。常见二重感染的临床症状有消化道感染、肠炎、肺炎、尿路感染和败血症。  5 抗菌药物与其他药物合用时可引发或加重不良反应〔8〕  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多数情况下是需要联合用药的,如一些慢性病(糖尿病、肿瘤等)合并感染,手术预防用药,严重感染时,伴器官反应症状,需要对症治疗等。由于药物的相互作用,可能引发或加重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  1 与心血管药物合用 红霉素和四环素能抑制地高辛的代谢,合用时可引起后者血药浓度明显升高,发生地高辛中毒。  2 与抗凝药合用 头孢菌素类、氯霉素可抑制香豆素抗凝药在肝脏的代谢,使后者半衰期延长,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红霉素可使华法林作用增强,凝血时间延长。四环素类可影响肠道菌群合成维生素K,从而增强抗凝药的作用。  3 与茶碱类药物合用 大环内酯类药物也可以抑制肝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使茶碱血药浓度增加。红霉素与茶碱合用时,茶碱血药浓度可增加约40%,而茶碱可影响红霉素的吸收,使红霉素的峰浓度降低。  4 与降糖药合用 氯霉素与甲苯磺丁脲及氯磺丙脲合用时,可抑制后者的代谢,使其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增加,作用增强,可导致急性低血糖。  5 与利尿剂合用 氨基糖苷类药物庆大霉素与呋喃苯胺酸类合用时,有引起耳毒性增加的报道。头孢噻啶与呋噻米合用时可增加肾毒性,原因可能是合用时前者的清除率降低。环孢菌素与甘露醇合用时,可引起严重的肾坏死性改变,停用甘露醇后,移植肾的功能可得到恢复。  6 与其他药物合用 红霉素、四环素与制酸剂合用时,可使抗生素的吸收降低。大环内酯类红霉素与卡马西平合用时,可引起卡马西平中毒症状。  综上所述,合理使用抗生素,重视患者用药过程中的临床监护对于临床医生安全用药,保证患者生命健康,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有重要的意义。  正确诊断分清是否为细菌感染,如利用标本的培养判断认为是细菌感染,才是应用抗菌药物的适应证。熟悉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及不良反应特点,掌握药物的临床药理作用、抗菌谱、适应证、禁忌证、不良反应以及制剂、剂量、给药途径与方法等,做到了解病人用药过敏史,使用药有的放矢,避免不良反应发生。在医、护、药三方加强ADR监测〔9~11〕。  同时对药物监测、临床血液及生化指标检验监测、护理监护等〔12〕。特别是对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药物进行血药浓度监测的同时也应监测肾功能和听力;合并用药时对受影响药物的血药浓度进行监测,如红霉素或四环素与地高辛合用时,对地高辛药物浓度进行监测或避免合用;口服抗凝剂与氯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合用时,应监测患者的凝血时间,或避免合用;必须合用时,须调整口服抗凝剂的剂量。  护理人员与患者接触较多,认真细致的护理工作,特别是对儿童及老年患者的周到护理,是对药物不良反应及时发现和处理的重要环节。对护理人员进行临床药理知识的培训,增加他们这方面的知识,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和处理。  一旦发现不良反应应采取果断措施,如停药或换药。若出现过敏反应,应立即采取抢救措施。这些做法对抗生素不良反应的预防和补救都是行之有效的。  【参考文献】  1 张克义,赵乃才临床药物不良反应大典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2 杨利平再谈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医学理论与实践,2004,17(2):  3 王正春,李秋,王珊药物不良反应803例分析医药导报,2004,23(9):695-  4 张立新,王秀美抗生素应用中的问题与探讨实用医技杂志,2004,11(8):1498-  5 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过敏反应抗感染药学,2004,1(2):49-  6 吴文臻,刘建慧药疹220例临床分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  7 刘斌,彭红军药物性肝炎136例分析药物流行病学杂志,2004,13(5):251-  8 程悦联合用药致变态反应探析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4,13(13):1793-  9 马冬梅,李净,舒丽伟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黑龙江医学,2004,28(12):  10 吴安华临床医师处方抗菌药物前需思考的几个问题中国医院,2004,8(8):19-  11 高素华抗生素滥用的危害内蒙古医学杂志,2005,37(11):1056-  12 魏健,郦柏平,赵永根,等抗生素合理应用自动监控系统的构建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4,20(8):479-

  • 索引序列
  • 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范文
  • 中西医结合专业论文
  • 中西医结合专业毕业论文
  • 中西医结合毕业论文范文
  • 中西医结合论文范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