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曹雪芹研究投稿经验总结英文

曹雪芹研究投稿经验总结英文

发布时间:

曹雪芹研究投稿经验总结英文

曹雪芹,中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名沾(音同“沾”),字梦阮,号雪芹, 曹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河北丰润(一说辽宁铁岭,一说辽宁辽阳),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家奴)。曹雪芹的高祖因随清兵入关有功得受官职。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曹家也因此成为当时财势熏天的“百年望族”。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由曹寅接驾,并以织造府为行宫。《红楼梦》中提到江南的甄家“独他们家接驾四次”暗示的正是这一宠信。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从此他生活一贫如洗,但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过度忧伤和悲痛,到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和二十九(1764年)年两种说法)(曹雪芹逝于1763年见甲戌本脂砚斋甲午泪笔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入葬费用由好友资助。由于至今尚末清楚的原因,曹雪芹的红楼梦只留下前八十回, 也有人说,曹雪芹也写了后二十八,但是高庙(乾隆)不让它出世,所以,就把曹雪芹写的后二十八毁了,让高鹗代写并把全书定位一百二十回。现存最早手抄本是乾隆甲戌年(1754)的,但只有不连续的16回。后来又发现了若干手抄本,较重要的如乾隆庚辰年(1760)抄本,今存78回。这些手抄本都题名《石头记》,并且有署名 “脂砚斋”等人的许多评语,所以又被称为“脂评本”,简称脂本。脂本何以出现并流传,尚有争议。 资料来源: 希望采纳

He tells a story mainly about the tragic love between Jia Baoyu and Lin D

教你个办法: 英文/《石头的故事》/大卫·霍克思/197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全书80回,3卷,依程乙本为底本,参照其它版本 英文/《红楼梦》/杨宪益(中)、戴乃迭(英)/1978-1979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3卷,前80回据有正本译,后40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译,有戴敦邦插图 这两个最权威!!! ◆《红楼梦》外文译本 ○文别/书名/译者/时间地点/说明 一、摘译本 日文/《红楼梦序词》/森槐南/1892年4月,刊于《城南评论》/ 摘译第1回楔子,有注释 日文/《红楼梦的一节风月宝鉴辞》/ 岛崎藤村/ 1892年,刊于《女学生杂志》,第321号/ 摘译第12回末尾 日文/《红楼梦摘译》/大高岩/刊《新声》杂志1957年12月至1958年3月/摘译4段 日文/《尤三姐》/野崎俊平、志村良志/刊《文科纪要》第10期,时间不详/摘译65、66回,并注释 泰文/《红楼梦》/不详/约1809-1825年之间 泰文/《红楼梦》/素·古拉玛娄妻子/约1945-1955年之间/在泰国杂志上发表过。 俄文/《红楼梦》/科瓦尼科(德明)/1843年刊于《祖国纪事》第26期/第1回楔子。 德文/《红楼梦》/W·Y·J(丁文渊)/1928年,刊于《中国学》杂志第4期/摘译第21、22回部分情节编成 德文/《红楼梦小说之一回》/弗朗茨·库恩/译原书第18回“元妃省亲”一段,为库恩译本中第15章/刊于1932年《中国学》第7卷,富兰克福大城版。 英文/《中国诗歌》/戴维斯/1830年,刊于亚细亚学会杂志第2卷/第3回宝玉初见黛玉场面及《西江月词》 英文/《红楼之梦》/罗伯特·汤姆/1842年,刊于浙江宁波版《中国话》上/摘译几段供学习华语用 英文/《红楼之梦》/波拉/1868-1869年,刊于《中国杂志》上海版、香港版/摘译前8回 英文/《一个古老的故事》/伊·赫德生/刊于1928年《中国杂志》第8期,上海版/译第4回。译者《引言》中介绍宝黛钗的恋爱故事 英文/《红楼梦;孤鸿零雁记选》/袁家哗、石明译并注/1933年上海北新书局版,中英对照/为《英译中国文学选辑》第二辑 法文/《梦在红楼》/徐颂年(又译作徐仲年)/1933年德拉格拉夫图书公司巴黎版/摘译第17、27、28、31、32回 法文/《红楼梦》/鲍文蔚(中)/1943年,刊于《法文研究》第4期北京版/译第57回,中法文对照。 意大利文/《红楼梦》/马丁·培耐狄克特/1959年《中国》杂志第5期/摘译第1回楔子 二、节译本 日文/《新译红楼梦》(上卷)/岸春风楼/1916年,东京文教社出版/选译前39回 日文/《新译红楼梦》/太宰卫门/1924年,东京三星书社版 日文/《新译红楼梦》/陈德胜/1953年,神户中华文化研究所版/译前60回。 日文/《新编红楼梦》/石原岩彻/1958年,东京春阳堂版/附图 日文/《红楼梦》/富士正晴、武部利男/1968年8月,东京河出书房新一版/“为世界文学全集”第3卷 日文/《红楼梦》/增田涉、松枝茂夫、常石茂/1970年,东京平凡社版/为“奇书丛书”本 日文/《红楼梦》/立间祥介/1971年1月,东京集英社版,7月又有东京平凡社版 日文/《红楼梦》/君岛久子/不详/为儿童版 朝鲜文/《红楼梦》/金龙济/汉城正音出版社1955、1956年出版,1962年再版/再版作为“中国古典文学选集”第11、12卷出版,共2册 朝鲜文/《红楼梦》/金相一/汉城徽文出版社1974年出版/1册,任意分段标题,无回目/为“最新辑世界文学”第13卷,共72章 朝鲜文/《新译红楼梦》/吴荣锡/汉城知星出版社1980年版,回目改单句/共5册/为“中国古典文学系列”之一种 朝鲜文/《曹雪芹红楼梦》/金河中/汉城金星出版社1982年3月出版/共73章,1册/ 附有译者“解说”、“年表” 泰文/《红楼梦》/哇拉它·台吉高/曼谷建设出版社1980年3月出版,共40回/据王际真英文译本译,有洛·拉维旺序 德文/《红楼梦》/弗朗茨·库恩/1932年岛社莱比锡版,又出1948、1951、1956、1974年修订版/意译主要故事,约占全书一半 匈牙利文/《红楼梦》/拉萨尔·乔治/1959年由布达佩斯欧罗巴出版社出版,后有1962年、1964年版/据库恩本转译 罗马尼亚文/《红楼梦》/伊利亚娜·霍杰卡、维利斯库合译/1975年由米纳瓦出版社出版,共39回,3卷本/据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译 阿尔巴尼亚文/《红楼梦》/不详 英文/《中国小说红楼之梦》/裘里/1892年在香港《中国邮报》版,第1册;1893年由澳门商务排印局出第2册,共56回/从第1回译至第56回,有译者序/英文第一个节译本 英文/《红楼梦》/王良志(中)/1927年于纽约出版,共95章,约60万字 英文/《红楼梦》/王际真(中)/1929年于纽约加登城的布尔戴·多兰公司和伦敦劳特莱基出版公司同时出版/全书39章/此本多次重印,在英语读者中甚有影响 英文/《红楼之梦》/王际真(中)/1958年由吐温公司出版纽约版,增订节译本,改为60章/有马克·万多伦序言 英文/《红楼之梦》/[美]弗洛伦斯·麦克休、伊萨贝尔·麦克休姊妹合译/1957年潘蒂昂公司出纽约版,1958年又出 伦敦版,1975年在美重印/据库恩本转译,有库恩序言,34幅绣像 法文/《梦在红楼》/葵尼/1957年居不勒斯公司出巴黎版/据库恩本转译又有删节,有序 意大利文/《红楼梦》/波维罗、黎却奥合译/1958年由爱诺地公司出多林诺版/据库恩本转译,有原序及马丁·培耐狄克特序 希腊文/《红楼梦》/不详据报道为1963年出版/日文《红楼梦展》第18页记录 荷兰文/《梦在红楼》/沃斯德曼/1946年克罗斯曼书店出版/据库恩本转译 三、全译文 日文/《国译红楼梦》/幸田露伴、平冈龙城合译/1920-1922年,东京国民文库刊行会版,80回,3卷/据有正本译,为“国译汉文大成”本,日汉对照,附图12幅 日文/《红楼梦》/松枝茂夫/1940-1951年出“岩波文库本”14册,岩波书店版;1955年出“世界名著全集”本,东京平凡社出版;1963年再版;1967年东京讲谈社出版/全书120回,前80回据有正本,后四十回据程乙本,有译者注,贾氏世系图 日文/《红楼梦》/松枝茂夫/1978年,新译本,由岩波书店出版,12册/全书120回,12册,每册10回 日文/《私版红楼梦》/饭塜郎/1948年连载于大阪《国际新闻》,后出单行本/据120回本编译 日文/《红楼梦》/伊藤漱平/1958-1960年,东京平凡社作为“中国古典文学全集”出三卷本;1969、1970年又出新译本,1974年重印/全书120回据俞平伯《八十回校本》及附后四十回译出/附谱、图、表等 日文/《私版红楼梦》/饭塜郎/约于1980-1981年由集英出版社出版,作为“世界文学全集”之一/全书120回以人民文学本为底本 朝鲜文/《红楼梦》/李钟泰等人译/约于1884年前后译出/全书120回,120册,每回一册,现存117册,中缺24、57、71回/汉朝对照,原载于汉城昌德宫乐善斋,后藏于藏书阁 朝鲜文/《红楼梦》/李周洪/1969年由汉城乙酉文化社出版,为“中国古典文学选”之一/全书120回,五册,回目为三字单句,卷首有《解说》 朝鲜文/《新译红楼梦》/禹玄民/1982年由汉城瑞文堂出版,为“瑞文文库”本,共6册/全书120回,回目为原文 朝鲜文/《红楼梦》/李钟泰等译/1988年4月由亚细亚文化社影印/以乐善斋本为底本,所缺三回由台湾新陆书局1957年版补配,卷首有李家源序 朝鲜文/《红楼梦新译》/冽上古典研究会译/1988年6月由汉城平民社开始出版/全书120回,8册,附有李家源《乐善斋本》序文 越南文/《红楼梦》/武培煌、陈允泽(前80回)、阮育文、阮文煊(后40回)/1962-1963年,由河内文化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6册,以人民文学本为底本,卷首有裴杞序 缅甸文/《红楼梦》/吴·妙丹丁/1988年,由新力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9册,以杨宪益译英文本为底本 俄文/《红楼梦》/帕纳休克、孟列夫(诗词部分)/1958年,苏联国家文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2册,书末附贾氏世系“谱树”,书前有费德林的“导言” 捷克文/《红楼梦》/奥·克拉尔/1986-1988年由奥德昂文学艺术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3册,卷首有译者“前言” 英文/《石头的故事》/大卫·霍克思/197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全书80回,3卷,依程乙本为底本,参照其它版本 英文/《红楼梦》/杨宪益(中)、戴乃迭(英)/1978-1979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3卷,前80回据有正本译,后40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译,有戴敦邦插图 法文/《红楼梦》/李治华、雅克琳娜·阿雷札艺恩合译/1981年由巴黎伽利玛出版社出版/铎尔孟校阅,有译者、艾颠泊尔序/全书120回,2册,前80回据脂评本,后40回据程乙本译,有注、插图 西班牙文/《红楼梦》/何塞·安东尼奥、赵振江(中)修订、改译/1988年,由西班牙格拉纳达大学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据1982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校注本译 [注]以上摘译本种文字,17种版本;节译本12种文字,26种版本;全译本9种文字,19种版本。共17种文字,62种版本。

that just life

曹雪芹研究投稿经验总结

在研究红楼梦人物性格时, 我体会到要通过多方面角度来分析问题恩 就是这样了!

泪飘香--读《红楼梦》有感  春梦随云散,花飞逐水流;寄言众儿女,何必觅闲愁。  阅毕,竟无言以对,没了想法。欲哭无泣,实感空虚,好似被人将灵掏了去。  曹雪芹究竟是何许人也,竟能写出此千古绝唱?  “还泪”之说,引出此风流孽帐。不知多少痴男怨女,梦断红楼,泪洒黄泉。  曲尽人散,曲中所唱之人,又有谁逃出这宿命的安排?  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红楼梦》实是梦一场,噩梦一场。  看完《红楼梦》心中有一丝悲哀,忽觉秦氏对凤姐说的一番言语,实是有理:“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上无事可“永保无虞”。就像这朝朝代代,总是从初期到全盛再到衰败,从春秋战国时期,秦始皇统一六国,汉,三国,晋,南北朝,隋……无一幸免。身边的小事亦是如此,一生中总有顺心与阴暗的时期,所以人生给予的感觉就饶有滋味……有人时常觉得人生凄苦,可没有这苦,那怎会感受到成功到来时的快乐?若纨绔子弟只知玩乐,终老一生,死前才去遗憾,“人生何其短,吾还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家道中落,未尝不是好事,死前至少可以说,“因曾度此落魄生活,故吾此生没有白活。”  说到碌碌无为,终老此生。就不得不题,功名利禄。记得第一回中,士隐所解注的《好了歌》。“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甚切,就好像功名,不是得了功名,就不用死,到头来还是得死。下一世,谁理你是秦始皇,还是汉武帝。更别提其他人,“问古今将相可还存?也只是虚名儿与后人钦敬。”若不提,钦敬,从古至今,那些著名的贪官奸臣,吕不韦、秦桧、吴三桂、鳌拜……也是万古留名。其实他们的才智,胆识,以及那种不畏惧命运的胆魄,也有可取之处。命运最终给他们的安排终究是残酷的,死讯换来了呼天抢地的欢呼声,死后还招人恶骂,这是他们的悲哀,也是那个社会的悲哀。难道这就是正义与邪恶的标准吗?  其实,正义与邪恶的标准还是很模糊的。我可以说,“人各有志,只能说他们树立了不科学的人生观。”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一定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可耻,也许他们像楚庄王,三年沉迷于酒色,是别有用心,我们也许只是让历史蒙蔽了双眼,虽然可能性极小,但我们不能排除这种想法,毕竟这些都已成过去,无从考证……  我甚是欣赏他们对于神说以及命运的无所畏惧,即使是现今社会,又有何人能真正做到不满命运的安排,能挑战命运。想想社会之中,大多数人们还希望圣人、神仙的出现,从苦恼将他们解救,以此说来似乎还不及这些贪官奸臣。  那这些贪官奸臣错在哪儿?失败在那儿?--我想应该是,想得不够长远。就好似吕不韦,得到了皇位又怎样?也许会更觉空虚,到头来终免不了一死。“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如此说来岂不是什么都别做,做什么终究都还是在替别人做嫁衣裳。  其实不能这么想,人这一辈子,很多事是无可奈何的。我个人觉得,人这一生,概括起来就三字“活下去”。什么都不做怎生活下去?什么都是需要代价的,你学习,换来好的工作;你工作,换来生活需要的钱。钱让人过好日子,没有钱是活不下去的。突然想到,有些人自命清高的认为前乃污浊之物,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要用他?即是污浊之物,为何还需靠他活?我不觉得钱是什么污浊之物,钱只是一件物品,用它之人不堪,所以才让它蒙羞。“功名利禄”,只是换取钱的手段罢了。人生在世,只要赚钱是为了让自己活下去,而贪污就是以不正当的手段将别人用代价应换来的东西据为己有。若是用正当方式,让自己活得更好,没什么不对,即使在别人眼里显得奢华,又怎样,这是用代价换来的,是付出过后得来的,是一点点赚来的,本就为了让自己活得更舒坦,奢华点也是自愿的,没什么不可以的。所以为了活下去,要赚钱。如果总想着是为他人作嫁衣,索性都别活了。毕竟只有少数人能享受看破红尘的生活。既然有许多事都放不下,就别放下,糟踏了光阴。“圣人”也需“凡人”衬。  对于《红楼梦》的结局,我有甚多不满,可有人对我说,“既然你不满,林黛玉最终抱憾而亡,贾宝玉出家为僧,那你觉得,什么样的结局是完美的。”的确,我对甚为不满颦儿之死,颦儿素日也是叛逆角色,终日只想一展才华,违反了古时“女儿无才便是德”之说。颦儿在文中的才华是不容置疑的,我实是钦佩,也为她那种叛逆而佩服。可她为何不能叛逆至底?贾母素日疼她,更疼宝玉,他俩二人想要结为连理枝,贾母也未必反对,她竟不去争取,偏自寻苦恼,气死了。可细细思量,她素日多疑,即使嫁于宝玉,也难免会被气死。她又不似凤姐会借酒撒泼,怎生向贾母开得了这口?她的力量是如此微薄,在贾府她毕竟不像宝钗那样得人心。宝钗为人圆滑,讨人喜欢,她最终也是无法无法摆脱父母之命嫁于宝玉,最终独守空房,也不免令人觉得有些惋惜,“金簪雪里埋。”再说宝玉,最后看破红尘,做了和尚。难道做和尚真是最好的结局吗?若是如此,世人都改为僧。我的想法太极端了。“你死了,我去做和尚。”预示着这一切,好似一切皆前定,无法改变。我不满的是宝、黛二人最终仍是无法逃出命运的束缚。那人又对我说,“宝玉,做和尚已不是为黛玉而做。宝玉不做和尚,还能做什么?去追求功名利禄吗?”是啊,细度之,对于宝玉而言,这不失为最好的结局。他已淡薄名利,对他而言此皆身外物。追逐名利,让历史重演,看着自己的后代再来上演这“红楼梦”吗?他看似没有摆脱命运的束缚,但命运业已不能束缚住他了,他既不是为颦儿去做和尚,那就是为自己,他也不像世人为了“得道成仙”,而是了无牵挂,看尽红尘。那人还对我说,“做和尚的有两种,一种是为了逃避,还有一种就是为了面对。”我想逃避的那些就是“看错红尘”的,而面对的才是真正“看破红尘”的。  现在才发现,看完《红楼梦》最大的感觉不是空虚,也不是茫然,而是前所未有的平静,心的平静。这才深刻体会“心如止水”的感觉。

曹雪芹研究杂志投稿经验总结英文

他是一位作家 自梦圆好雪琴。

英文/《石头的故事》/大卫·霍克思/1973年,由英国企鹅出版社出版/全书80回,3卷,依程乙本为底本,参照其它版本 英文/《红楼梦》/杨宪益(中)、戴乃迭(英)/1978-1979年,北京外文出版社出版/全书120回,3卷,前80回据有正本译,后40回人民文学出版社1959年版译,有戴敦邦插图 这两个最权威!!! 2002年10月,南开大学外国语学院和《中国翻译》编辑部联合举办“全国《红楼梦》翻译研讨会”,这是专就一部文学经典的翻译举行的学术会议。大会收到数量较多的论文,这里汇集的是其中的一部分,凑成一个集子,以资纪念。同时,借此机会与学者们互通信息,交流经验,共同推动《红楼梦》的翻译研究。在世界文学史上,有因对具体作家的研究而发展成为一个专门学问的,如,将英国戏剧家莎士比亚研究称为“莎学”,将爱尔兰作家乔伊斯 (JamesJoyce)研究称为“乔学”。因对一本书的研究而发展成专门学问的不多,《红楼梦》是一个。这是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现象。《红楼梦》于乾隆五十六(1791)年第一次刊印,至清朝末年,一些文人把对《红楼梦》的研读和评说称之为“红学”。此后的“红学”经历了一个曲折的发展过程,至于今,已成为一门显学,不仅在中国,在国外也受关注。《红楼梦》作为一部文学经典具有恒久的魅力,它在中国文化里产生、流传,在异域文化里也得到传播——主要通过它的译文得以实现。 目前,《红楼梦》已有十五六种文字的译本。就英语译本看,它的翻译经历了一个较长的历史。陈宏薇教授和江帆在她们合写的《难忘的历程》里说,自 1830年英国皇家学会会员戴维斯翻译《红楼梦》第三回片断开始, 160年来,先后产生了9种英译文。在霍克斯/闵福德和杨宪益夫女王的全译本之前的翻译都是节译,其中以王良志(1927)和王际真 (1929)的译本在推动《红楼梦》在西方流传方面影响较大。20世纪70年代,英国汉学家戴维·霍克斯(DavidHawkes)着手翻译《红楼梦》前80回,由英国企鹅出版公司出版,译文书名为 The StoryO/the Stone,分三卷,第一卷The Golden Days(1973),包括前26回;第二卷The Crab—Flower Club(1977),包括27 —53回;第三卷The Warning Voice(1980),包括54—80回。后来约翰·闵福德(John Minford)继霍克斯翻译了《红楼梦》的后四十回,分两卷出版,第四卷TheDebto/Tears(1982),包括81—98回;第五卷TheDreamer Wakes(1986),包括99—120回。20世纪70年代后期,杨宪益(Yang Hsien-yi)和戴乃迭(Glad— ysYang)夫夕]也开始了翻译《红楼梦》的巨大工程,于1978— 1980年由外文出版社(北京)分三卷出版,译文书名为‘4 Dream o/ Red Mansions。《红楼梦》两个英文全译本的出版,不仅是中国和英语国家文化交流的大事,也是文学翻译的大事,它促进了中国古典小说的翻译进程。在此后不到十年的时间里,相继又出版了由詹纳(W.J。 P.Jenner)翻译的《西游记》(/ourneycOthe West,1982),由沙博里 (SidneyShapiro)翻译的《水浒传》(Outlaws O/the Marsh,1988),以及由罗伯茨(Moss Roberts)翻译的《三国演义》(Three King— doms,1994)。至此,中国四部古典文学名著的英文全译本已出齐。在推动中国古典文学名著英译并使其形成一个蓬勃发展的形势过程中,《红楼梦》的英译者们是有功劳的。随着《红楼梦》的翻译出版,出现了《红楼梦》翻译批评和研究的好形势。 自戴维·霍克斯于1973年出版第一卷The Golden Days以来,便有人开始写研究《红楼梦》翻译的文章。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就霍克斯/闵福德译本和杨宪益/戴乃迭译本所写的散见于各地的研究文章,已有70余篇,加上这里收集的30几篇,足有100多篇。这期间也有关于《红楼梦》翻译研究的专著问世,如南开大学王宏印教授的《<红楼梦>诗词曲赋英译比较研究》,是《红楼梦》系统研究的一个良好开端。现在研究《红楼梦》翻译的人逐渐多起来,专家学者之外,也有青年教师和研究生。在这种形势下,探讨如何使《红楼梦》的翻译研究深入,也许能够使其成为一个专门的研究课题,为翻译作为一门学科的建设做贡献,这是很值得的。从这里收入的文章看,大体分二种类型。一种是宏观类型的研究,其研究方法突破了以往规定性的“标准一分析一结论”和文本“对等”的单一模式,回到历史和文化的背景中,研究《红楼梦》翻译和当时的历史、政治、文化和文学思潮的互动关系,·体现了以历史地描述和解释为主的科学研究的性质;这一类型里还有关于《红楼梦》翻译的体制、策略、翻译倾向和补偿策略等问题的研究,也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另一种是微观类型的研究,多涉及文化和语言层面的问题,以阐释批评的方式对译作和原作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评价,对译作进行审美的和其他方面的价值判断等。 这两种类型的研究各有自己的功能和价值。宏观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认识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是经过怎样一个过程实现的;微观方面的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思考如何翻译好,如何培养好的译者,以真正实现文化交流的目的。勒菲弗尔(Andr6 Lefe— vere)和巴斯奈特(Susan Bassneff)将这二者比喻为翻译大厦里的两栋房子,没有理由不让它们并肩而立。翻译研究的目的除了对翻译活动进行客观的和科学的描述和解释,还要通过研究翻译过程和翻译作品对翻译进行理论总结,以端正对翻译的认识,提高翻译质量,促进翻译事业的发展。著名红学家冯其庸说:《红楼梦》是一首无韵的《离骚》,也是一部“说”家之绝唱。 自从《红楼梦》问世以后,中国的古典小说再也没有超越它的作品出现了。《红楼梦》是一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千古绝唱!读过《红楼梦》的人大概都同意这个意见,甚至连读过《红楼梦》的外国人也持同样的看法。斯洛伐克翻译家玛丽纳·恰尔诺古尔斯卡(Marina Camogul3ka)就说:因为它是一部天才的小说、散文和诗的交响曲,它是一部集所有重要的中国文化之大成的百科全书,它是一部蕴涵重要的人生哲理和世界观的小说——而这样大师级的文学作品在世界上任何别的地方均不存在。《红楼梦》的译者以及未来的《红楼梦》译者们肩负着一个伟大而艰难的使命,即,通过译文让英语读者也能认识到“《红楼梦》是一部‘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千古绝唱”,是一部“在世界上任何别的地方均不存在”的作品。如果我们的译文不能达到这样的境界,那就辜负了这部伟大的作品。 钱谷融先生认为一切文学作品都应该是诗,都应该有诗的意味。他说李白、杜甫的诗篇是诗,曹雪芹的《红楼梦》以及鲁迅的《朝花夕拾》都是诗,研究文学不可忘记文学作品的本质是诗。他的这番话对于翻译的研究者和文学作品的译者有很深的启示:《红楼梦》里“诗的意味”是什么,它是以怎样的形式表现出来或隐含在内,翻译《红楼梦》时如何才能体验和再现它的“诗的意味”。这些涉及到文艺美学也涉及到翻译美学,是《红楼梦》的翻译和研究不可回避的问题。 《红楼梦》的翻译研究虽属个案研究,但在对两种语言、两种文学和文化的对比研究中可以汲取丰富的灵感和资源,用科学的方法加以梳理总结,可以使我们的翻译研究建立在语言、文学和文化对比研究的坚实的基础之上,在对比语言学、对比文化学、文艺美学和翻译诗学等方面有所发现,为翻译学的建设和翻译事业的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

曹雪芹(1715/1724~1763/1764/1765),清代小说家。名沾(zhan第一声),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宁辽阳(一说辽宁铁岭,一说沈阳,一说河北丰润),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包衣”系满语音译,意思是家奴)。除《红楼梦》以外,曹雪芹还有一部《废艺斋集稿》及其附录《瓶湖懋斋记盛》残文传世,文章发表后,掀起了几十年来《废艺斋集稿》是否曹雪芹作品的大争论。《废艺斋集稿》目前存世的只有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中的部分图画和文字。《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有一篇附录,是曹雪芹的好朋友爱新觉罗·敦敏写的《瓶湖懋斋记盛》,现原文仅剩前半篇,后半篇是根据孔祥泽记忆写成的白话文。《瓶湖懋斋记盛》中记述了乾隆23年,爱新觉罗·敦敏请曹雪芹、董邦达为两幅画《如意平安图》和《秋葵彩蝶图》鉴定的经过。曹雪芹指出,《秋葵彩蝶图》是为明代画家商祚所绘;《如意平安图》为元人仿北宋李龙眠的赝品。今年,胡德平和严宽经过多年研究证实,《秋葵彩蝶图》即为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秋葵图》;《如意平安图》现在已更名为《元人如意平安图》,收录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宋元明清画图录·花鸟卷》中。两幅画被曹雪芹鉴定后,为乾隆皇帝收藏。胡德平和严宽认为,这一发现,不仅为《废艺斋集稿》及其附录的真实性提供了实证,还为鉴定曹雪芹的另一件遗物书箱子和香山正白旗39号曹雪芹故居提供了佐证。红楼梦》,成书于清代乾隆年间,章回体古典长篇小说,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我国古代最伟大的长篇小说之一,世界文学经典巨著之一。又名《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宝玉缘》等。作者曹雪芹。最为红学界关注的版本是《脂砚斋重评石头记》(详情请见关于《红楼梦》版本的叙述)。由于原著结尾散失,许多续作纷纷出炉,据统计,《红楼梦》续书种类高达五十余种。较为著名的续作者有清代才女顾太清及通行本续作者或整理者高鹗等。例如,高鹗所续的后四十回诗词可以看出:续作者大大宣扬迷信的因果报应、虚无宿命的封建毒素,严重歪曲了小说揭露和抨击现实政治和社会黑暗的思想倾向。

曹雪芹(1715/1724~1763/1764/1765),清代小说家。名沾(zhan第一声),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宁辽阳(一说辽宁铁岭,一说沈阳,一说河北丰润),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人(“包衣”系满语音译,意思是家奴)。除《红楼梦》以外,曹雪芹还有一部《废艺斋集稿》及其附录《瓶湖懋斋记盛》残文传世,文章发表后,掀起了几十年来《废艺斋集稿》是否曹雪芹作品的大争论。《废艺斋集稿》目前存世的只有第二卷《南鹞北鸢考工志》中的部分图画和文字。《南鹞北鸢考工志》中有一篇附录,是曹雪芹的好朋友爱新觉罗·敦敏写的《瓶湖懋斋记盛》,现原文仅剩前半篇,后半篇是根据孔祥泽记忆写成的白话文。《瓶湖懋斋记盛》中记述了乾隆23年,爱新觉罗·敦敏请曹雪芹、董邦达为两幅画《如意平安图》和《秋葵彩蝶图》鉴定的经过。曹雪芹指出,《秋葵彩蝶图》是为明代画家商祚所绘;《如意平安图》为元人仿北宋李龙眠的赝品。今年,胡德平和严宽经过多年研究证实,《秋葵彩蝶图》即为现存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秋葵图》;《如意平安图》现在已更名为《元人如意平安图》,收录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宋元明清画图录·花鸟卷》中。两幅画被曹雪芹鉴定后,为乾隆皇帝收藏。胡德平和严宽认为,这一发现,不仅为《废艺斋集稿》及其附录的真实性提供了实证,还为鉴定曹雪芹的另一件遗物书箱子和香山正白旗39号曹雪芹故居提供了佐证。

曹雪芹研究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曹雪芹是一个积极反抗封建社会腐朽制度的先行者,是一个伟大的作家~~

有才啊

一、介绍曹雪芹(约1715或1725年前后—约1763或1764年),男,清代伟大的小说家。名沾(雨字头),字梦阮,雪芹是其号,又号芹圃、芹溪居士。中国长篇名著《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任江宁织造;曾祖母孙氏做过康熙帝玄烨的保姆;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皇帝的伴读和御前侍卫,后任江宁织造,兼任两淮巡盐监察御使,极受康熙宠信。康熙六下江南,其中四次由曹寅负责接驾,并住在曹家。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曹寅病故 ,其子曹顒、嗣子曹頫先后继任江宁织造。他们祖孙三代四人担任此职达60年之久。曹雪芹自幼就是在这“秦淮风月”之地的“繁华锦绣”之乡生活中长大的,少年时代过着富贵奢华生活,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政治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一系列打击。曹頫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罪名革职,家产抄没。曹頫下狱治罪,“枷号”一年有余。这时,曹雪芹随着全家迁回北京居住。曹家从此一蹶不振,日渐衰微。经历了生活中的重大转折,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对封建社会有了更清醒、更深刻的认识。他蔑视权贵,远离官场,过着贫困如洗的艰难日子。晚年,曹雪芹移居北京西郊。生活更加穷苦,“满径蓬蒿”,“举家食粥酒常赊”。他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一志地从事《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1762年(乾隆二十七年),幼子夭亡,他陷于过度的忧伤和悲痛,卧床不起。到了这一年的除夕(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之交的2月12日壬午除夕),终于因贫病无医而逝。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九年除夕(1764年2月1日)、甲申(1764年)初春之说。据裕瑞《枣窗闲笔》记载,曹雪芹“身胖,头广而色黑”。他性格傲岸,愤世嫉俗,豪放不羁。嗜酒,才气纵横,善谈吐。曹雪芹是一位诗人。他的诗,立意新奇,风格近于唐代诗人李贺。他的友人敦诚曾称赞说:“爱君诗笔有奇气,直追昌谷破篱樊。”又说:“知君诗胆昔如铁,堪与刀颖交寒光。”除了《红楼梦》中的诗词,他的诗现仅存题敦诚《琵琶行传奇》两句:“白傅诗灵应喜甚,定教蛮素鬼排场。”曹雪芹又是一位画家,喜绘突兀奇峭的石头。敦敏《题芹圃画石》说:“傲骨如君世已奇,嶙峋更见此支离。醉余奋扫如椽笔。写出胸中块磊时。”可见他画石头时寄托了胸中郁积着的不平之气。曹雪芹的最大的贡献还在于小说的创作。小说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均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文学发展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红楼梦》是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的产物。可惜,在他生前,全书没有完稿(也有人认为已经写完,但80回后的内容散佚了)。今传《红楼梦》120回本,其中前80回的绝大部分出于他的手笔,后40回则为高鹗所续。据说,曹雪芹出生后三天,正是久旱逢喜雨,他的父亲曹頫很高兴,就给他起名为“沾”,这个字取自诗经上的“既优既渥,既沾既足,生我百谷。”,意思细雨溟溟濛濛,那水分如此丰沛足量,滋润大地并沾溉四方,让我们庄稼蓬勃生长。与“久旱逢甘霖”有关。“沾”字也可以与“世沾皇恩”挂上钩,是感谢皇上的意思。“雪芹”这两个字出自苏轼的诗句:“泥芹有宿根,一寸嗟独在;雪芹何时动,春鸠行可脍”,意思是说:泥土里留有芹菜的根,只有一寸多长。在这雪地里,它什么时候才能发芽生长呢?要等到春天到来,才可与斑鸠肉一起炒着吃呀!而且他的自注:“蜀八贵芹芽脍,杂鸠肉为之。”泥芹之泥虽是污浊,但它“雪芹”却出污泥而不染。苏东坡常以“芹”自比。东坡兄弟诗里的“雪”,他也多是洁白而有保护之意。因此,曹雪芹就给自己改名为“雪芹”。这就是后来世界文学巨匠曹雪芹名字的来由。(1)身世籍贯关于曹雪芹,很多方面仍难有定论,除却生卒年的争议,他的字、号也不能十分确定,按照曹雪芹的好友张宜泉的说法,应该是“姓曹名沾,字梦阮,号芹溪居士”,但有的研究者认为他的“字”是“芹圃”,“号”是“雪芹”。他的生卒年问题,已经争论了几十年。他的生年,主要有二种看法,一种认为他生于公元1715年,即康熙五十四年乙未;另一种说法认为他出生于公元1724年,即雍正二年甲辰。他的卒年,主要有三种看法,一种认为他卒于公元1763年2月12日,即乾隆二十七年壬午除夕;另一种看法认为他卒于公元1764年2月1日,即乾隆二十八年癸未除夕;还有一种看法认为他卒于公元1764年初春,即乾隆二十九年甲申岁首。曹雪芹的父亲——曹頫是贾母的原型——李氏的过继子(李氏的丈夫曹寅的侄子)。曹雪芹的上世的籍贯,现有几种看法,一是河北丰润,于明永乐(明成祖年号,1403—1424)年间还至辽东铁岭,后来跟随清兵入关,一是辽阳,他的上祖曹振彦原是明代驻守辽东的下级军官,大约于天命六年后金攻下了辽阳时归附,以后随清军入关。(2)身世考证曹振彦归附后金以后,先是属佟良性管辖,后来又归了多尔衮属下的满州正白旗,当了佐领。旋即跟随清兵入关。曹振彦在入关前的明、金战争中以及入关后的平姜瓖之叛的战争中是立过功的,他历任过山西吉州知州、阳和府知府、浙江盐法道等官职。曹家的发迹,实是从曹振彦开始的。此后,曹振彦之媳,即曹玺之妻孙氏当了康熙的保母。1663年(康熙二年),曹玺首任江宁织造之职,专差久任,至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在江宁织造任上病故,康熙旋即命其子曹寅任苏州织造,后又继任江宁织造、两淮巡盐御史等职务。并命其纂刻《全唐诗》《佩文韵府》等书于扬州。曹寅之所以很得康熙的信任和赏识,是因为他的母亲是康熙最重要的教引嬷嬷(康熙曾对别人介绍曹寅之母时说过:此吾家老人也。)曹寅又曾是康熙的陪读,是康熙儿时的玩伴。所以康熙南巡六次曹寅家曾主持过四次接驾大典。1712年(康熙五十一年)曹寅在扬州任上病危,康熙特命千里马送药拯救,只可惜曹寅已死。曹寅病故后,康熙又因极其宠爱曹寅,就叫其子曹顒继任江宁织造(那时好像不许世袭)。不幸的是1714年(康熙五十三年)曹顒病故,康熙又特命曹寅的胞弟曹荃(宣)之子曹頫过继给曹寅的妻子李氏并继任织造之职,直至1727年(雍正五年)12月24日曹頫被抄家败落,曹家在江南祖孙三代先后共历60余年。曹雪芹就是出生在南京的。直到1728年(雍正六年)曹家抄没后才全家返回北京。当时,曹雪芹尚年幼,按生于乙未说是虚岁是四岁,按生于甲辰说是虚岁五岁。曹家回北京以后的情况,文献绝少记载,曹頫曾经在给康熙的奏折里说道:“惟京中住房二所,外城鲜鱼口空房一所,通州典地六百亩,张家湾当铺一所,本银七千两”等等。曹雪芹在穷愁困顿中于公元1763年或1764年即乾隆二十七年或二十八年的除夕去世。他的不朽巨著《石头记》的前80回,早在他去世前十年左右就已经传抄问世;书的后半部分据专家们研究,认为基本上已经完成,只是由于某种原因未能传抄行世,后来终于迷失,这是不可弥补的损失。(3)武阳说300年前《南昌武阳曹氏宗谱》问世,武阳镇曹村是曹雪芹祖籍地。2010年4月8日,在浙江图书馆。找到了300年前的《南昌武阳曹氏宗谱》,这是一本300年前保存完好的《南昌武阳曹氏宗谱》的手抄本。在这本1693年修的《南昌武阳曹氏宗谱》里就清楚地记载了“盖自永乐二年,始祖伯亮公从豫章武阳渡协弟溯江北上,一卜居于丰润咸宁里,一卜居于辽东铁岭卫。则武阳者,洵吾始祖所发祥之地也。”和武阳曹氏的宗谱记载完全一样。历史的清楚记载,事实胜于雄辩,武阳镇曹家是就是曹雪芹南宋祖籍地,千真万确。曹雪芹南宋祖籍地在武阳。自中央电视台1994年报道以来,在全国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全国很多的红学曹学专家都为之付出了很多的心血来武阳曹家深入研究考察,周汝昌对曹雪芹祖籍更是研究之深,并亲笔题字:《曹雪芹祖籍武阳镇》。这部清康熙三十二年(公元1693年)《江西南昌武阳曹氏宗谱》的出现,不但证明了南昌武阳曹氏宗谱的真实性,还为研究探讨红学和曹学的专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依据。《南昌武阳曹氏宗谱》不但记录了曹氏的世系和世序,还清楚地记录了曹氏的迁徒志和祠堂志。从这本宗谱可以得知:曹雪芹南宋祖籍地在武阳镇,300年前就有真实的记载和认定!看到这本300年前的修的《武阳曹氏宗谱,几十年来曹雪芹祖籍地的争论,考察,研究,今天真相大白,所幸的是许多专家能看到自己的研究成果,与历史记载一模一样,应感心慰。(4)乳山说据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曹雪芹高祖曹玺是被清军自胶东半岛虏获,因同姓而被曹振彦收养,因此曹雪芹祖籍地的研究应以曹玺为主,而不能把曹振彦的祖籍地当做曹雪芹祖籍地。致力于红学研究的曹祖义先生从1998年就提出曹雪芹是曹髦后裔,同曹祖义是宗亲的观点。并在全国红学大会上发表其研究成果,获得了部分红学家的认可。曹祖义说,曹雪芹的祖籍在乳山,不管从历史资料上,还是曹雪芹在书中亲撰的家谱上,以及曹祖义的家谱上,都充分证明曹雪芹是曹丕、曹髦的后裔。另外,曹雪芹家和曹祖义家以范字起名上的规则完全统一,这些都是有力的证明。曹祖义在对《红楼梦》多年的研究中发现,曹雪芹把他们家的家谱,用“十首怀古诗”灯诗谜的方法,写在《红楼梦》第51回中。可以看出,曹雪芹家和其亲宗东港市大孤山曹家在起名范字上是一脉相承的,以此可以证明他们是同宗谱的本家人。如此,曹祖义和曹雪芹有着共同的祖籍———当时的宁海州河南村。复旦大学对国内与曹雪芹有关的曹姓人群进行了DNA检测,现有的曹姓DNA数据支持曹雪芹祖籍“乳山说”,而不支持“丰润说”、“辽阳说”等众多学说。扩展资料曹雪芹最伟大的贡献在于文学创作。他创作的《红楼梦》规模宏大、结构严谨、情节复杂、描写生动,塑造了众多具有典型性格的艺术形象,堪称中国古代长篇小说的高峰,在世界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曹雪芹为中华民族、为世界人民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不仅对后世作家的创作影响深远,而且在绘画、影视、动漫、网游等领域产生了大量优秀衍生作品,学术界、社会上围绕《红楼梦》作者、版本、文本、本事等方面的研究与谈论甚至形成了一种专门的学问——红学。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曹雪芹

曹雪芹,中国清代伟大的文学家,名沾(音同“沾”),字梦阮,号雪芹, 曹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河北丰润(一说辽宁铁岭,一说辽宁辽阳),大约生于1715年,卒于1763年。曹雪芹在富贵荣华中长大。其先世原是汉族,后为满洲正白旗包衣(家奴)。曹雪芹的高祖因随清兵入关有功得受官职。曹雪芹的曾祖父曹玺,祖父曹寅,父辈的曹颙和曹頫相继担任江宁织造达60余年之久,颇受康熙帝宠信。曹家也因此成为当时财势熏天的“百年望族”。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由曹寅接驾,并以织造府为行宫。《红楼梦》中提到江南的甄家“独他们家接驾四次”暗示的正是这一宠信。雍正初年,由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家遭受多次打击,曹頫被革职入狱,家产抄没,举家迁回北京,家道从此日渐衰微。这一转折,使曹雪芹深感世态炎凉,更清醒地认识了封建社会制度的实质。从此他生活一贫如洗,但他能诗会画,擅长写作,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专心致志地从事小说《红楼梦》的写作和修订,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写出了这部把中国古典小说创作推向巅峰的文学巨著。《红楼梦》以其丰富的内容,曲折的情节,深刻的思想认识,精湛的艺术手法成为中国古典小说中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乾隆二十七年(1762年),幼子夭亡,曹雪芹陷于过度忧伤和悲痛,到这一年的除夕(1764年2月1日),因贫病无医而逝世(关于曹雪芹逝世的年份,另有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和二十九(1764年)年两种说法)(曹雪芹逝于1763年见甲戌本脂砚斋甲午泪笔批: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尝哭芹,泪亦待尽),入葬费用由好友资助。由于至今尚末清楚的原因,曹雪芹的红楼梦只留下前八十回, 也有人说,曹雪芹也写了后二十八,但是高庙(乾隆)不让它出世,所以,就把曹雪芹写的后二十八毁了,让高鹗代写并把全书定位一百二十回。现存最早手抄本是乾隆甲戌年(1754)的,但只有不连续的16回。后来又发现了若干手抄本,较重要的如乾隆庚辰年(1760)抄本,今存78回。这些手抄本都题名《石头记》,并且有署名 “脂砚斋”等人的许多评语,所以又被称为“脂评本”,简称脂本。脂本何以出现并流传,尚有争议。资料来源:

曹雪芹研究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新蕾,花火,这两个质量还是很不错的,你可以试一下!就是不知道你所说的言情是什么画风了,要自己比较一下昂。字数好像有要求的,建议八千字以上

花火?还有公主志神马的

一灯才照古今名人因邪淫而身败名裂的那些事儿(一)2016-02-11 13:33阅读:413文/一灯才照《周易》说“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秧。”意思是行善积德的人家,他们的福德会泽被子孙后代。做恶事的人家,他们的祸患也会延及子孙。历史人物因为邪淫而身败名裂的事例屡见不鲜,但是很多事情说起来颇具戏剧性甚至很是离奇,以至于真实性遭到人们的质疑。遗憾的是很多故事没有写明出处。鉴于此,笔者竭尽所能寻根究底找到了这些故事的来源,并集合各方记载,汇总于此。希望能有去伪存真、以正视听、增强信心的作用。如果您对原故事的真实性有疑问,请根据出自的书籍、文章或网页链接进行考证。还需说明的一点是,虽然记录中的人物都是由于自己的过错而招致祸患的,但是恳请读者不要以罪有应得的心态去看待,更不要讥笑他们。这些人受到的惩罚已经很重了,应该以同情惋惜的心对待,并且“见不贤而内自省”,洁身自爱,不要重蹈覆辙。这才是写这个系列文章的目的所在。(一)王实甫写《西厢记》嚼舌而死元代《西厢记》的作者王实甫,出身官宦之家。他早年做官,但官路坎坷,四十岁便弃官归隐,沉迷于吟风弄月的生活。他亲近歌舞戏苑、艺人官妓聚居的场所,写下了包括《西厢记》在内的一系列作品。《西厢记》宣扬“有情人终成眷属”的爱情观,在当时的封建社会背景下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王实甫在《西厢记》等作品中描写男女偷情私会的情形,导致许多人看了之后产生邪思淫念。尤其是年轻人,很容易受到鼓动和误导,从而踏入迷途,做出不理智的事情。王实甫的儿子王结,曾经劝诫父亲不要流连“歌吹之地”,但是王实甫那时痴迷于此,无法自拔。结果《西厢记》还没有写完成,王实甫自己竟然离奇地死了。此事的出处来源于清代人铁珊编写的《增订太上感应篇图说》,书中说王实甫写《西厢记》,写到“北雁南飞”这句的时候,忽然倒在地上,咬断自己的舌 头而死(“至北雁南飞句,忽扑地,嚼舌而死”)。此外,王实甫的死因也记录在《寿康宝鉴》里,这本书是由清末至民国时期的高僧印光大师对《不可录》增订而成,以警示后人不要放纵欲望,尤其不要写引起他人淫欲的文章。对王实甫的这段记载,很多说法是他“自己无**制,嚼舌而死”,这容易给人一种因为欲望炽盛继而导致精神错乱、乃至嚼舌的暗示。然而如果对照癫痫病的症状,便发现很多相似处,比如站立突然倒地、肌肉僵硬、无法控制、咬伤口唇和舌头等等。假如猜测王实甫是因为癫痫而死的,也不是完全没有可能。然而,并没有文字记载他以前犯过这种病,人好好的又为什么会突然发作,而且一次就致死呢?其中缘由我们无法得知,或许是冥冥中善恶因果的报应吧。客观地说,《西厢记》没有像其他作品一样被历史的洪流淹没,有它的原因。作者在写作中很是用了些华丽的辞藻,又突破了元代杂剧的固定模式,还倡导反传统的爱情观。明代贾仲明在《凌波仙》中说“新杂剧,旧传奇《西厢记》,天下夺魁”。曹雪芹在《红楼梦》里虽借林黛玉之口谴责它是“淫词艳曲”,但又称赞它的词句“余香满口”。由此不难想象,在当时那样压抑的社会环境下,读到它的年轻男女是何等的如获至宝,也难怪它会家喻户晓了。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它是成功的。再漂亮的修饰也不能把淫词艳曲和偷情包装成艺术,更遑论在潜移默化中扭曲社会价值、毒害人心。讽刺的是,《西厢记》的艺术成就越高,流传得就越广,受到它影响而产生邪念甚至放纵沉沦的人也就越多,王实甫犯的这个错也就越大,最终的果报还是会回到他自己的身上。这样一位有才华的人,归隐以后本来可以安享晚年。无论是与朋友游历山水、吟诗作赋,还是含饴弄孙,都是不错的日子。却偏偏把文采用来写贻误众生的作品,而使自己无法得到善终,真是可惜、可叹。韩愈说:“一时劝人以口,百世劝人以书”。说的话只能劝人一时,过后就忘了,而书能够流传下来而劝化后人,其效果能持续百世之久。因此,写文章一定要慎之又慎啊。

萌芽 花火 艾格。。。

  • 索引序列
  • 曹雪芹研究投稿经验总结英文
  • 曹雪芹研究投稿经验总结
  • 曹雪芹研究杂志投稿经验总结英文
  • 曹雪芹研究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 曹雪芹研究杂志投稿经验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