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兵团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

兵团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

发布时间:

兵团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

台湾一家出版社的两本杂志还不错:《知兵堂战场月刊》和《知兵堂突袭杂志》。这两本杂志都是写实类杂志,内容非常深入,专业。不过大陆,好像只有电子版杂志,可以在iphone和ipad上看,效果不错!

你说的《兵团教育》无法在国家新闻出版署查到,可能是非法期刊,或者内部发行期刊,建议你咨询期刊当地的新闻出版局。 另有一相关杂志《兵团教育学院学报》,信息如下:主管单位: 兵团教育学院 主办单位: 兵团教育学院 编辑单位: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编辑部 主  编: 蔡文伯 主  任: 向青 国内刊号: CN 65-1196/G4 国际刊号: ISSN 1009-1548 希望我们的答复能够帮到你。

不是的,学报也有咳心的,

每年都会变,有好几个版本, 不同单位评选的,北大图书馆评出的大家比较认。

兵团学院学报社科版

歌曲和歌谣辅助英语教学 1.歌曲辅助英语教学 英语语音、语调的训练及朗读能力的提高离不开音高、音长、重音、节奏、语速变化、连读、不完全爆破(或失去爆破)等知识和技能。英语歌曲融上述知识、技能于一体,其独特的愉悦身心,为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功能受到越来越多的英语教师的青睐,成为英语教学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丰富学生业余生活和提高学生英语素质的寓教于乐的有效手段。可以说,英语歌曲是英语教学的有效载体。歌曲辅助英语教学有利于巩固所学语言材料,有利于语音和朗读技能的训练(发音、词句重读、连读、节奏和语调),有利于开拓学生的文学视野,培养学生广泛的兴趣。从语言知识角度看,英语歌曲可以辅助字母教学、词汇教学、日常用语教学、句型和语法教学、文化教学。从语言技能训练的角度看,歌曲欣赏、歌词朗读、歌词的记忆和翻译,甚至创编都有助于发展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的语言技能。因此说,英语歌曲在听、说、读、写、译的教学方面也具有一定的辅助作用。美妙的旋律和朗朗上口、富有哲理和情趣的词曲会给学生以美的熏陶和教育。1 歌曲分类 从英语教学的角度,通常把英语歌曲分为两类:教学歌曲和欣赏歌曲。英语教学歌曲是指为达到某一教学目的如教学字母、词汇、句型等而选教的已有歌曲以及处于教学目的而改编或创作的英语歌曲。英语欣赏歌曲可以是为提高学习兴趣,陶冶情趣,欣赏异域文化等而选教的曲调优美,广为流行的英语歌曲。英语欣赏歌曲也能培养学生的节奏感,在帮助学生掌握音高、音长、重音、节奏等知识和技能具有重要作用。2 歌曲辅助英语教学 1 歌曲辅助字母教学 学完26个字母后可以教唱Sing the ABC song!由于字母歌是按照字母顺序编写的,教师也可以随着教学进度,一句一句教唱。如学完Aa Bb Cc Dd Ee Ff Gg就可以以一句为单位教唱了。2 歌曲辅助词汇教学 辅助拼读教学用的The spelling song, B-I-N-G-O,辅助数字教学的The Number 辅助词汇记忆的The days of the 学会了这首歌曲,Monday, Tuesday, Wednesday, Thursday, Friday, Saturday的读音就不成问题了,单词的拼写也会随着眼、耳、口多种感官的参与而牢牢地记在心里。3 歌曲辅助日常用语教学 初级阶段的日常用语学习往往是在学生字母和音标还没有完全掌握的情况下完成的。如表达问候、祝福的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Good evening! Hello! How are you! Nice to meet you! Happy New Year! Happy birthday to you! 就是用来教、学或巩固上述日常用语的英语歌曲。4 歌曲辅助句型和语法教学 学习It’s time to go to 时,可以教唱Lucy, put your shoes on! 学习祈使句的用法时,可以教唱Let’s go to school Let’s sing Fly your 学习What is this? How old are you? 句型时,就可以教唱What is this? How old are you? 等等。上述句型(语法例句)教学结束后教唱相关的英语歌曲对操练和记忆句型或语法例句,实现整句教、整句学、整句用的教学目标会产生积极的影响。5 歌曲辅助文化教学 歌曲的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几乎每首歌曲都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反应了这个语言的民族的习俗和价值观念。例如We wish you a merry C Santa Claus is coming to 就反映了浓郁的圣诞文化气息。因此,歌曲辅助英语教学决不是初级阶段英语教学的专利,高年级歌曲辅助英语教学则更突出歌曲在文化知识教学方面的作用,是不可忽视是教学手段。通过学习英语歌曲学习英语文化知识,领悟人生的真谛。如歌曲Blowing in the 中的第一句歌词How many roads must a man walk before you call him a man? 就给人以深刻的启迪。再如歌曲Auld Lang Syne更能教育学生珍惜友谊,珍惜时光。脍炙人口的英语歌曲也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精华,使学习者在身心愉悦的歌唱中受到民族文化熏陶。6 歌曲辅助听力教学 歌曲辅助英语听力教学的一般形式就是歌词填空和歌词排序。歌词填空的通常的作法是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挖去歌词中若干词或短语,组织学生听歌填词。这种听力活动既能训练学生的听力,又能培养学生语境中推测词义的语言技能。歌词排序的通常作法是教师先将歌词按照一定的教学目的剪成小条,打乱顺序后发给学生,要求学生边听歌曲边排序。这种听力活动既能训练学生的听力,又能培养学生的语篇建构能力。7 歌曲辅助写作教学 歌曲辅助英语教学不是孤立的。往往同一首歌既可用于教学语法,也可用于教学语音和拼读。如Come and see my family这首歌就既可以教学祈使句Come and see my 歌词的最后一句Si(t) down an(d) have a cup of tea with (连读也标出,最好连同歌谱一块打出)可以用来教学连读和失去爆破。3 歌曲辅助英语教学的教学步骤 歌曲辅助英语教学不是简单地放听和教唱英语歌曲。教唱英语歌曲要遵循以下教学步骤:备唱 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水平选择和改编英文歌曲,并明确歌曲教唱的教学时间,教唱方法以及与其他内容的整合。教唱 示范连读和失爆,反复操练重点词句,带读歌词达到上口(视学生水平而定),讲解歌曲的风格和歌曲创作的文化背景(视具体歌曲而定);初听(教师示范或听歌曲录音或录像);分句教唱(以一句或两句为教唱单位应视学生掌握的程度而定);带唱(教师或录音机大声唱,学生小声跟唱)。演唱 演唱包括学生齐唱、小组唱、个体唱。4 教唱英语的注意事项 1)保证学生唱时有歌词,及时复习巩固。2)改编的歌曲应选择学生熟悉的歌,新歌词与原歌词在结构和音节上要基本相同。3) 曲教唱过程中应纠音正调,应突出教学重点词句。难读、难唱点应给予关注。4) 媒体辅助教唱要人机结合,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5) 要注意观察,及时调整教唱进度。5 改词、填词 歌曲辅助英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寓教于乐,增加英语教学的趣味性。为了有效利用教学时间,教师可以利用学生已学会的英语歌曲或者学生耳熟能详的汉语歌曲的曲谱,通过改词或填词创编新的英语歌曲,以降低学唱难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如Hello! What’s your name? 与London Bridge! 同出一曲,Twinkle, Twinkle, Little Star与A, B,C Song同出一曲;How old are you? 汉语的“两只老虎”同出一曲,等等。 歌谣辅助英语教学 歌谣因词句简单,形式活泼,节奏明快、韵律优美等特点而在初级阶段英语教学中倍受青睐。学生在学说和表演歌谣时可以“手舞足蹈”,“全身反应”,如If you are happy, clap your 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因此可以提高学习效率。歌谣在辅助语音教学方面的作用尤为突出,如在教学[i]就可以利用歌谣及时巩固所学音标:Silly Billy, Silly Billy,Hid a Shilling in the lily, And showed his mummy his empty pocket,Isn’t Billy silly?多数儿童英语歌曲的歌词都可作为歌谣,如:Fly, fly, fly your High in the skyUp and down, round and round,Let your kite fly Twinkle, twinkle, little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Up above the world so high, like a diamond in the sky, Twinkle, twinkle, little How I wonder what you are! One, two, three, four, Once I caught a fish Six, seven, eight, nine, ten, then I let it go Why did you let it go? (be)cause it bit my finger Which finger did it bite? This little finger on the Good, better, Never let it Till good is better,And better 歌谣,简单生动,合辙压韵,抑扬顿挫,连贯流畅,节奏明快,融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尤其适用于小学英语教学。

不是核心期刊,但是刊物质量还行,双月刊,每期只有80页,关键是不要版面费,只要文章入了编辑的法眼,审稿和发刊都很快!

《“吃人”叙事的历史变形记》 《文艺研究》2014年第4期,《新华文摘》2014年第13期全文转载; 《人大复印资料》2014年第7期全文转载《论新时期初期小说的“人民”话语》,《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4年第6期《民间形式向民族形式转型的标志——从“新秧歌剧”到“新歌剧”》,《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8期《如何“现代”,怎样“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8年第2期《评陈军著<戏剧文学与剧院剧场——以“郭、老、曹”与北京人艺为例>》,《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6期《重新体味“小感触”中的大时代与大境界》,《鲁迅研究月刊》2012年第12期《当代文学史写作:方法、可能与限度》,《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第5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4年第6期全文转载《“历史”的镜像:在现代化的视野中》,《扬子江评论》2009年第4期《宏大叙事视野里的“鲁剧”地域美学阐释》,《东岳论丛》2014年第3期《民间文化与莫言小说的传奇性》,《文艺争鸣》2004年第6期《人学:马克思的美学基点及其归宿》,《内蒙古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敞开与遮蔽:文学史叙述方法及其限度》,《云梦学刊》2004年第6期,《社会科学报》2006年12月6日摘要,全文收入余三定主编《当代学术史研究》,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全文收入王万森、刘新锁主编《文学历史的跟踪:1980年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史著述史料辑》,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穿越文化的心灵遇合与理性评判》,《回族研究》2002年第3期《论〈茶馆〉的现代性》,《艺术百家》2005年第2期《新视阈中的可能性探寻》,《中国图书评论》2003年第4期《论废名小说中的儒家文化意识》《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3期《论新时期中后期小说中的“结构”意识形态》,《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6年第2期《革命时代的生活与文学之美——<这边风景>简论》,《东方论坛》2014年第1期《中国现代性与“新时期”小说的自我认同》,《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4期《“情”的政治与抒情的政治学:20世纪中国政治抒情诗》,《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诗·革命·历史:革命叙事诗的诗学政治化阐释——兼论李季的叙事诗创作》,《东方论坛》2012年第5期《“五四”启蒙传统的回归与重构——“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之三)》,《社会科学论坛》2012年第6期《中国现代性悖论语境中的思考与写作》,《海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1年第12期。《“新时期”知识分子的认同建构及其叙事表征》,《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10期。《“人民”话语中的“个体”言说困局——“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之二)》,《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10期。《“人学”话语与“人民”话语的纠结——“新时期”初期小说的启蒙认同困境及其叙事表征》,《社会科学论坛》2011年第3期。《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叙事的认同危机:语言视角的考察》,《东方论坛》2011年第4期。《叙事的耗散与主体的困境——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叙事的自我建构与认同危机》,《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2期。《论中国现代散文的语言艺术》,《石家庄学院学报》2011年第5期。《充满张力的寓言化叙事》,《鲁迅新论》,姜振昌、刘增人主编《鲁迅新论》(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暴虐”与“复仇”:奴隶时代的心理证词》,姜振昌、刘增人主编《鲁迅新论》(第一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乡土中国的情感记忆及悖论性生命体验——重读<朝花夕拾>》,姜振昌、刘增人主编《鲁迅新论》(第二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镜像自我与语言建构的主体》,温奉桥主编《文学的医心》,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拆除深度与意义的重建》,《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11期。《“寻根”作家的认同焦虑与构建“文化中国”的难局》,《社会科学论坛》2010年第21期。《“日常生活”叙事与跨世纪中国小说的自我认同》,《东方论坛》2010年第2期。《<黄鹂声声带血鸣——孙犁抗日小说研究>的方法论启示》,《东方论坛》2010年第5期。《当前青少年学生文学阅读调查研究》,《上海商学院学报》2010年第6期。《叙事的自我认同及其危机:1980年代与1990年代小说的辩证》,《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构建现代性进程中的乡土中国形象》,《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新世纪小说的影像化叙事批判》《东方论坛》2009年第4期《文学话语与新闻话语的纠结——论新世纪小说的认同危机》,《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第11期。《传媒景深中的中国现代文学景观》,《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6期。《新世纪小说的新闻化叙事批判》,《东方论坛》2008年第3期《追索欲望时代的精神可能》,《青岛文学》2008年第5期《反思传统与悼念青春的孤本书写》,《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2期。《现代文学批评本体的寻绎及其文化阐释》,《东方论坛》2013年第4期。《论中国当代文学史教学中的“文史结合”问题》,《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大时代”的文学批评和大视野的历史图绘》,《海南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1期。《天雨海风叙乡愁——读余光中散文〈听听那冷雨〉》,《贵州文史丛刊》2005年第1期《传奇;莫言小说的叙事资源与美学特征》,《唐都学刊》2005年第1期《论中国当代小说中的“日常生活”叙事》,《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日常生活”叙事:20世纪90年代中国女性写作的主体意识》,《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6期。《论中国现代散文的“情”“志”之美》,《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论先锋小说的崛起及其艺术影响》,《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充满张力的寓言化叙事——重读〈孔乙己〉》,《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1期《“酷虐”与“复仇”:奴隶时代的心理证词》,《社会科学论坛》2004年第7期《“自我”的镜像:徘徊于建构与解构之间》,《泰山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美学视角及其归宿》,《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4年第5期《论中国现代散文小品的艺术流变》,《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第3期《论“文化寻根”小说的渊源及价值取向》,《太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诗”与“生活”之间——论中国现代散文的语言个性》,《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第2期《寻求“自我”生成的历史基点》,《泰山学院学报》2003年第5期《镜中飞翔:现代性文化语境中“自我”的重建》,《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故乡记忆与儒禅文化精神》,《湖北经济学院学报》2003年第6期《现实处境与突围策略——论90年代女性写作》,《青岛化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世俗之相的摹写》,《青岛文学》2000年第5期《对话意识与狂欢化写作》,《鸭绿江》1998年第5期

兵团学院学报社科版论文

我是石大大三的学生。我觉得石大有很多优秀的教授和老师。我就把我知道的或者是我认为的一些比较好的教授和老师列出来吧。1、谢谦老师——中华文化文学介绍一下,中华文化是我们学校的选修课,分为文学篇、历史篇、艺术篇、哲学篇等,选修任意一类即可。他给人感觉特别儒雅而不失风趣,有岁月沉淀的一种气质,同样是每次上课都爆满。文学篇本来讲的各家思想就容易让人乏味听不明白,但经过谢谦老师一讲就特别好理解到更深层次的,同时他的幽默使得这门课非常有趣。除此之外,生活中的谢谦也是一位平易近人很可爱的老师,时不时在生活发表一些感悟、对学生的关心、对制度的吐槽以及撒狗粮,没错,他和夫人非常恩爱,有兴趣可以去围观。2、熊思远老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当代西方经济学》等。真的是能把貌似枯燥的课讲得妙趣横生。当然,熊思远老师也会亲临讲座哦。3、杨仕老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杨仕老师是我大二整个学年的毛中特课程任课老师,第一学期选这个老师的课完全是因为听学长学姐说,这个老师的课很好上。但是自从上了杨仕老师的课程以后,我觉得杨仕老师是一个对教学极其负责任的老师。上课并不是照着书本一句一句读给同学,而是根据他自身的理解,将授课内容讲得生动形象。

如何提高兵团团场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论文你要是照这个题目,我们写作!不难!保证原创、高质量!

不是核心期刊,但是刊物质量还行,双月刊,每期只有80页,关键是不要版面费,只要文章入了编辑的法眼,审稿和发刊都很快!

2014-2-28 1、高校不良学风的制度审视与改进策略,光明日报2014年1月22日理论版,田蜀华 易连云 2、电影《唐山大地震》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启示,薛娟 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第1期3、当代教师德性研究述评,杨建朝 易连云,中小学德育2014年第1期4、略论建国后我国教师伦理的时代变迁----基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演变的分析,易连云 李琰,中小学德育2014年第1期2013-12-301、以三个倡导引领高校德育深化发展,光明日报2013年8月17日理论版。赵国栋 易连云2、当代越南大学生儒家道德继承现状的调查报告,高等教育研究,黎文升 易连云,2013年第7期。3、论成“人”视域中的认识论教育自由,高等教育研究,杨建朝 易连云2013年第6期。4、试析德育回归生活的价值选择,中国教育学刊,李琰 易连云2013年第5期。5、作为成“人”的教育精神:人性视角的内涵分析,杨建朝 易连云 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6、纯粹与必然遭遇温纯与不确定性----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德育困境,易连云 易然,教育科学,2013年第6期。7、高校教师聘任的出身论现象研究----对百所“985,211”院校的调查,易连云 赵国栋毋改霞,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9期8、意蕴、境遇及诉求:大学班级文化的德性审视,江苏高教研究,黄正夫 易连云,2013年第1期。9、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及实现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王静文 易连云,2013年第5期10、论班级生活中 儿童生命实践意识的培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龙红霞 易连云2013年第1期11、自然之“德”与教育之“道”,中小学德育,易连云,2013年第8期20121、专业化发展视域下师范生专业伦理培养研究,《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第2作者)2、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师课程述评----以初等教育专业为例,谈心、易连云,《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P70-78页。3、密西根州立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述评——以初等教育专业为例,《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第2作者)4、政治社会化取向的美国高校公民道德教育行动,《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第2作者)5、西南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思考,《教育与经济》,2012年第1期,(第2作者)  6、论关系存在中的当代教师德性的消解与回归,易连云 毋丹丹,《教育学报》,2012年第10期7、内涵发展: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特色战略的路向选择,《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1作者)8、论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第2作者)9、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视域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探析,李琰 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10期10、高校教师教学任务厘定与反思,黄正夫 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12期11、小学德育灌输中的成人化倾向省思,《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5期,(第2作者)12、班级文化的学生道德发展功能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17期,(第2作者)13、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社会使命,《教育文化论坛》,2012年第1期,(第1作者)14、当前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发展教师教育的困惑与对策,《当代教师教育》,2012年第6期,(第2作者)15、德育社团:德育课程建设不应忽视的资源,《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2作者)16、在三尺讲台上起舞,陈丹 易连云,中小学德育,2012年第10期2011  1、美国科学道德价值观与德育思路,王海莹 易连云,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年第3期  2、从博弈论角度看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张凌洋,易连云 杨公安,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5期3、论意义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邱永琼,易连云,前沿,2011年第8期4、教会选择: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张伟 易连云,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10期5、论组织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章程建设,金家新 易连云,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二期6、论民族认同与爱国主义的契合,王付欣 易连云,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7、论民族认同的概念及其层次,王付欣 易连云,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8、研究生“买椟还珠”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张凌洋,易连云 杨公安,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9、普遍信任感培养与儿童道德养成,李佳 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21期10、《周易·蒙》中的儿童道德教育思想,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18期11、家有儿女,易连云,中小学德育2011年第8期12、风险社会语境下的大学生风险教育研究,黄东升 易连云,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13、论组织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构,金家新 易连云,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14、教育学特色专业建设与发展--目标定位:研究型教师,唐智松易连云,《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15、论多元目标下的博士后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构建,金家新 易连云,教育与职业,2011年29期。16、高等师范教育实践中的道德体悟教育论析,韩玉 易连云,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20101、德育的关怀:让道德和意义与生命相遇,《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第2作者)2、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第1作者)3、新媒体时代比较教育研究面临的挑战与选择,《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第1作者)4、传统道德教育研究的范式转换,《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独立)5、传统故事在现代德育中的理性诠释,《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第2期。(第2作者)6、一个留守儿童的经历,《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2期。(第2作者)7、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人民日报》2010年7月27日(独立)8、道德教育的未来担当,《中国德育》,2010年第8期9、传统师道尊严思想辨析,《人民日报》,2010年8月27日。10、美国教育研究的历史教训及其对中国同行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9期。(第2作者)11、杜威经验理论视角下幼儿道德经验的内核与建构,《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第1作者)12、1999-2009年我国关于“情绪智力”选题的研究状况及分析,《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第2作者)13、信仰、责任、爱与道德----《潜伏》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示,《中国德育》2010年第11期。(第1作者)14、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今日教育》转载,2010年第10期(独立)15、当前中小学德育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前瞻,《教育导刊》,2010年第11期。(第2)20091、儿童道德智慧的养成,《学前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41-44)(第2作者)2、警惕德育的“婢女化”趋势,《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12期(4-7)(第2作者)3、学校德育不能承受之重----论“德育实效”研究的负效应,《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5期(第2作者)4、文化资本与学生文化建设,《光明日报》,2009年4月20日第七版。(第2作者)5、邓小平对学校德育理论的创新探索,《探索》,2009年第4期。(第2作者)6、影像暴力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第2作者)7、身份认同视域下的教师道德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作者)8、道德信仰:高校境界德育的价值取向,《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第2作者)20081、从规范约束到意义引领----生存论视野下的大学职业道德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1期。(第2作者)2、论大学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缺失 《教育学报》2008年第1期(第2作者)3、后现代语境下的传播与青少年道德自律,《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第2作者)4、探索与实施“顶岗实习支教”模式促进农村中小学师资更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作者)5、家庭教育:儿童同情心发展的基石,《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第2作者)6、“康德划分问题”的理论启示,《光明日报》2008-07-03 10:00 (第2作者)7、稷下学宫与学术规范建设,《兰台世界》2008年第13期(第2作者)8、道德的误读:对当代学生道德评价标准的反思,《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第9期。(第2作者)9、对立还是融合:对“5+2=0”的诘问,《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1作者) 2007年1、道德教育的知识基础与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第1作者)2、德育教师的专业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独立)3、个体道德叙事:儿童道德教育的可能方式,《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第2作者)4、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初中德育的困境与生机----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1期(第2作者)5、对儿童中心论的反思与批判,《教育发展研究》2A(第2作者)6、走向对话的学校道德教育,《江西教育科研》,1(第2作者)7、教育的万能与无能----对完美主义教育观的批判,《教育学报》2007年第3期(第2作者)8、美国公学教育模式及其启示,《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1期,第143-144页。(第2作者)9、取消高校行政级别是一个短视的观点,《江苏高教》2007年第5期,第6-8页。(第2作者)10、一种民主的班级管理模式:值日生班长制,《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第9期,第9-12页(第2作者)11、教育的万能与无能----对完美主义教育观的批判,《教育学报》2007年第3期第22-27页。(第2作者)2006年1、跨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变革,《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第2作者)2、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的一元指导,《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3期(第2作者)3、教育理论建设的文化价值观,《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21日教育科学版(第2作者)4、The Construction of Living-Practicing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Basing on the Life Connotation in the Moral Tradition,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Springer-Verlag2006(第1作者)5、传统“道德”概念的历史演变对学校德育的现代启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2作者)6、组织文化的融合:合并后高校发展的关键,《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第2作者)(第2作者)7、“谈民主化取向的班级建设”,《新德育》2006年第5期(第2作者)8、“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角度看当前基础教育状况”,《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第7期(第2作者)9、“中小学中层干部的管理与培养”,《云南教育》2006年第10期(第2作者)10、“民主取向的班级建设”《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8期(上)(第2作者)2005年1、传统道德中的生命意义解读----论“生命·实践”道德体系的构建,《教育学报》2005年第5期(独立)2、“课程资源视野下的西南少数民族学校德育变革”《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第2作者)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理论导刊》2006第12期(第2作者)4、农村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教育探索》2005年第12期(第2作者)5、“大德育”实践困惑与理论反思,《四川教育学院学院》2005年7月(第2作者)2004年1、论中国教育学派的创生,《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本文入选《中国教育科学》2004)(第1作者)2003年1、“道”、“德”的层次性与新时期学校德育改革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独立)2、《重建“家园”----对当代我国中小学校德育的困境与出路之“思”》,载《1999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2002年1、遭遇后现代:文化交融与冲突中的学校德育,《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独立)2、新时期学校德育改革构想,《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独立)3、遭遇后现代:文化交融与冲突中的学校德育,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2001年1、新机遇·新战略·新挑战——西部开发与发展高级研讨会综述,《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3 月(第1作者)

兵团学院学报社科版官网

[1]尹少成 国外诉讼和解与我国法院调解之比较研究——关于废除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思考[J] 怀化学院学报,2011,(1) [2]王璇 调审分离: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改革的路径[J] 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毛兴平,刘艳芳 法院附设调解制度与法院调解制度之比较[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7,(2) [4]李玥 法院调解制度有关问题探析[D]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5]徐万鹏,刘芳,喻玫 试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重构[J] 河北法学,2006,(1) [6]齐爱军 和谐社会下的法院调解制度的重构[J] 邢台学院学报,2006,(4) [7]刘新红 论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6,(6) [8]邓辉辉 论法院调解制度的完善[J] 长沙电力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1) [9]陆金伟 法院调解制度的实践探索与模式选择[D] 北京林业大学: 北京林业大学, [10]马艳 试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11]姜霞 反思与借鉴:法院调解制度改革之探索[D] 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 [12]卢勇 法院调解制度的反思与重构[D] 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 [13]张珉 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重构——以协同主义诉讼模式为背景的分析[J] 宁夏党校学报,2005,(6) [14]郑小明,罗志坚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弊端、原因及完善[J]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1) [15]白洁 法院调解制度:检讨与重构[J] 新疆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3) [16]张玉 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反思[J]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2002,(6) [17]王国春 法院调解制度之重构[J]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 [18]胡文文 浅析我国法院调解制度[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19]周卫华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实例解析[D] 河南大学: 河南大学, [20]张岩 中国法院调解制度研究[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21]周耀荣 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发展和完善[D] 苏州大学: 苏州大学, [22]何亚军,施春军 我国调解制度的反思和完善——兼论人民调解与法院调解的协调与整合[J] 苏州市职业大学学报,2005,(3) [23]张跃进,江洪娟 法院调解制度价值分析——兼谈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再重构[J]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2006,(1) [24]汪振江 法院调解高反悔率现象审视与调解制度的回归[J] 科学经济社会,2011,(1) [25]刘显鹏 和谐社会下法院调解之发展探析[J] 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 [26]李浩 调解的比较优势与法院调解制度的改革[J] 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4) [27]刘显鹏 法院调解适用范围探析[J]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 [28]杨立明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探讨[D] 湘潭大学: 湘潭大学, [29]季俊强 构建我国特色法院附设调解制度——基于我国调解改革实践的思考[J] 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30]吴志刚 法院调解制度中的人权保障研究[J]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06,(2) [31]李道刚 美国法院建立调解制度的历史尝试[J]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2006,(4) [32]周向明,王静 ADR对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重塑[J] 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3]李俊杰,甄世辉 法院调解制度改革之构想[J] 石家庄经济学院学报,2007,(3) [34]林争晖 论法院调解制度之改革[J]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1) [35]刘金华 论基层法院强化诉讼调解之必要[J] 山西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1) [36]文晓庆 论我国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的构建[J] 兰州石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3) [37]张辉,张德峰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博弈分析——再论调审分离[J] 时代法学,2005,(3) [38]石先钰 法院调解制度的反思与完善[J] 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6) [39]高金岭,李富堂 论法院调解制度的价值及完善[J] 河北法学,2003,(2) [40]刘芳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困惑与出路[J] 广西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1) [41]钟玲 法院调解制度中的人权保障研究[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4,(3) [42]李建玲 略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之改革[J] 中华女子学院山东分院学报,2004,(3) [43]张玉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反思与改革[J] 甘肃政法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2,(4) [44]孙富安 论法院调解制度[D] 吉林大学: 吉林大学, [45]朱琳 我国法院附设调解制度研究[D] 西北师范大学: 西北师范大学, [46]韩立军 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之重构[D] 燕山大学: 燕山大学, [47]贺柯 新时期法院调解制度研究[D]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48]赵欣 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反思和完善[D] 山东大学: 山东大学, [49]周敏华 试论法院调解制度[D] 中国政法大学: 中国政法大学, [50]刘刚 从司法ADR视角论我国法院调解制度的重构[D] 华东政法学院: 华东政法学院,

2014-2-28 1、高校不良学风的制度审视与改进策略,光明日报2014年1月22日理论版,田蜀华 易连云 2、电影《唐山大地震》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启示,薛娟 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第1期3、当代教师德性研究述评,杨建朝 易连云,中小学德育2014年第1期4、略论建国后我国教师伦理的时代变迁----基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演变的分析,易连云 李琰,中小学德育2014年第1期2013-12-301、以三个倡导引领高校德育深化发展,光明日报2013年8月17日理论版。赵国栋 易连云2、当代越南大学生儒家道德继承现状的调查报告,高等教育研究,黎文升 易连云,2013年第7期。3、论成“人”视域中的认识论教育自由,高等教育研究,杨建朝 易连云2013年第6期。4、试析德育回归生活的价值选择,中国教育学刊,李琰 易连云2013年第5期。5、作为成“人”的教育精神:人性视角的内涵分析,杨建朝 易连云 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6、纯粹与必然遭遇温纯与不确定性----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德育困境,易连云 易然,教育科学,2013年第6期。7、高校教师聘任的出身论现象研究----对百所“985,211”院校的调查,易连云 赵国栋毋改霞,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9期8、意蕴、境遇及诉求:大学班级文化的德性审视,江苏高教研究,黄正夫 易连云,2013年第1期。9、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及实现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王静文 易连云,2013年第5期10、论班级生活中 儿童生命实践意识的培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龙红霞 易连云2013年第1期11、自然之“德”与教育之“道”,中小学德育,易连云,2013年第8期20121、专业化发展视域下师范生专业伦理培养研究,《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第2作者)2、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师课程述评----以初等教育专业为例,谈心、易连云,《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P70-78页。3、密西根州立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述评——以初等教育专业为例,《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第2作者)4、政治社会化取向的美国高校公民道德教育行动,《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第2作者)5、西南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思考,《教育与经济》,2012年第1期,(第2作者)  6、论关系存在中的当代教师德性的消解与回归,易连云 毋丹丹,《教育学报》,2012年第10期7、内涵发展: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特色战略的路向选择,《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1作者)8、论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第2作者)9、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视域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探析,李琰 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10期10、高校教师教学任务厘定与反思,黄正夫 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12期11、小学德育灌输中的成人化倾向省思,《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5期,(第2作者)12、班级文化的学生道德发展功能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17期,(第2作者)13、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社会使命,《教育文化论坛》,2012年第1期,(第1作者)14、当前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发展教师教育的困惑与对策,《当代教师教育》,2012年第6期,(第2作者)15、德育社团:德育课程建设不应忽视的资源,《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2作者)16、在三尺讲台上起舞,陈丹 易连云,中小学德育,2012年第10期2011  1、美国科学道德价值观与德育思路,王海莹 易连云,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年第3期  2、从博弈论角度看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张凌洋,易连云 杨公安,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5期3、论意义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邱永琼,易连云,前沿,2011年第8期4、教会选择: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张伟 易连云,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10期5、论组织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章程建设,金家新 易连云,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二期6、论民族认同与爱国主义的契合,王付欣 易连云,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7、论民族认同的概念及其层次,王付欣 易连云,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8、研究生“买椟还珠”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张凌洋,易连云 杨公安,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9、普遍信任感培养与儿童道德养成,李佳 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21期10、《周易·蒙》中的儿童道德教育思想,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18期11、家有儿女,易连云,中小学德育2011年第8期12、风险社会语境下的大学生风险教育研究,黄东升 易连云,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13、论组织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构,金家新 易连云,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14、教育学特色专业建设与发展--目标定位:研究型教师,唐智松易连云,《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15、论多元目标下的博士后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构建,金家新 易连云,教育与职业,2011年29期。16、高等师范教育实践中的道德体悟教育论析,韩玉 易连云,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20101、德育的关怀:让道德和意义与生命相遇,《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第2作者)2、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第1作者)3、新媒体时代比较教育研究面临的挑战与选择,《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第1作者)4、传统道德教育研究的范式转换,《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独立)5、传统故事在现代德育中的理性诠释,《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第2期。(第2作者)6、一个留守儿童的经历,《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2期。(第2作者)7、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人民日报》2010年7月27日(独立)8、道德教育的未来担当,《中国德育》,2010年第8期9、传统师道尊严思想辨析,《人民日报》,2010年8月27日。10、美国教育研究的历史教训及其对中国同行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9期。(第2作者)11、杜威经验理论视角下幼儿道德经验的内核与建构,《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第1作者)12、1999-2009年我国关于“情绪智力”选题的研究状况及分析,《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第2作者)13、信仰、责任、爱与道德----《潜伏》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示,《中国德育》2010年第11期。(第1作者)14、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今日教育》转载,2010年第10期(独立)15、当前中小学德育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前瞻,《教育导刊》,2010年第11期。(第2)20091、儿童道德智慧的养成,《学前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41-44)(第2作者)2、警惕德育的“婢女化”趋势,《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12期(4-7)(第2作者)3、学校德育不能承受之重----论“德育实效”研究的负效应,《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5期(第2作者)4、文化资本与学生文化建设,《光明日报》,2009年4月20日第七版。(第2作者)5、邓小平对学校德育理论的创新探索,《探索》,2009年第4期。(第2作者)6、影像暴力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第2作者)7、身份认同视域下的教师道德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作者)8、道德信仰:高校境界德育的价值取向,《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第2作者)20081、从规范约束到意义引领----生存论视野下的大学职业道德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1期。(第2作者)2、论大学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缺失 《教育学报》2008年第1期(第2作者)3、后现代语境下的传播与青少年道德自律,《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第2作者)4、探索与实施“顶岗实习支教”模式促进农村中小学师资更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作者)5、家庭教育:儿童同情心发展的基石,《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第2作者)6、“康德划分问题”的理论启示,《光明日报》2008-07-03 10:00 (第2作者)7、稷下学宫与学术规范建设,《兰台世界》2008年第13期(第2作者)8、道德的误读:对当代学生道德评价标准的反思,《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第9期。(第2作者)9、对立还是融合:对“5+2=0”的诘问,《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1作者) 2007年1、道德教育的知识基础与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第1作者)2、德育教师的专业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独立)3、个体道德叙事:儿童道德教育的可能方式,《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第2作者)4、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初中德育的困境与生机----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1期(第2作者)5、对儿童中心论的反思与批判,《教育发展研究》2A(第2作者)6、走向对话的学校道德教育,《江西教育科研》,1(第2作者)7、教育的万能与无能----对完美主义教育观的批判,《教育学报》2007年第3期(第2作者)8、美国公学教育模式及其启示,《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1期,第143-144页。(第2作者)9、取消高校行政级别是一个短视的观点,《江苏高教》2007年第5期,第6-8页。(第2作者)10、一种民主的班级管理模式:值日生班长制,《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第9期,第9-12页(第2作者)11、教育的万能与无能----对完美主义教育观的批判,《教育学报》2007年第3期第22-27页。(第2作者)2006年1、跨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变革,《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第2作者)2、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的一元指导,《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3期(第2作者)3、教育理论建设的文化价值观,《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21日教育科学版(第2作者)4、The Construction of Living-Practicing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Basing on the Life Connotation in the Moral Tradition,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Springer-Verlag2006(第1作者)5、传统“道德”概念的历史演变对学校德育的现代启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2作者)6、组织文化的融合:合并后高校发展的关键,《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第2作者)(第2作者)7、“谈民主化取向的班级建设”,《新德育》2006年第5期(第2作者)8、“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角度看当前基础教育状况”,《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第7期(第2作者)9、“中小学中层干部的管理与培养”,《云南教育》2006年第10期(第2作者)10、“民主取向的班级建设”《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8期(上)(第2作者)2005年1、传统道德中的生命意义解读----论“生命·实践”道德体系的构建,《教育学报》2005年第5期(独立)2、“课程资源视野下的西南少数民族学校德育变革”《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第2作者)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理论导刊》2006第12期(第2作者)4、农村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教育探索》2005年第12期(第2作者)5、“大德育”实践困惑与理论反思,《四川教育学院学院》2005年7月(第2作者)2004年1、论中国教育学派的创生,《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本文入选《中国教育科学》2004)(第1作者)2003年1、“道”、“德”的层次性与新时期学校德育改革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独立)2、《重建“家园”----对当代我国中小学校德育的困境与出路之“思”》,载《1999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2002年1、遭遇后现代:文化交融与冲突中的学校德育,《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独立)2、新时期学校德育改革构想,《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独立)3、遭遇后现代:文化交融与冲突中的学校德育,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2001年1、新机遇·新战略·新挑战——西部开发与发展高级研讨会综述,《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3 月(第1作者)

兵团学院学报

2014-2-28 1、高校不良学风的制度审视与改进策略,光明日报2014年1月22日理论版,田蜀华 易连云 2、电影《唐山大地震》对青少年价值观教育的启示,薛娟 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4年第1期3、当代教师德性研究述评,杨建朝 易连云,中小学德育2014年第1期4、略论建国后我国教师伦理的时代变迁----基于《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演变的分析,易连云 李琰,中小学德育2014年第1期2013-12-301、以三个倡导引领高校德育深化发展,光明日报2013年8月17日理论版。赵国栋 易连云2、当代越南大学生儒家道德继承现状的调查报告,高等教育研究,黎文升 易连云,2013年第7期。3、论成“人”视域中的认识论教育自由,高等教育研究,杨建朝 易连云2013年第6期。4、试析德育回归生活的价值选择,中国教育学刊,李琰 易连云2013年第5期。5、作为成“人”的教育精神:人性视角的内涵分析,杨建朝 易连云 南京社会科学,2013年第6期6、纯粹与必然遭遇温纯与不确定性----康德道德形而上学的德育困境,易连云 易然,教育科学,2013年第6期。7、高校教师聘任的出身论现象研究----对百所“985,211”院校的调查,易连云 赵国栋毋改霞,重庆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9期8、意蕴、境遇及诉求:大学班级文化的德性审视,江苏高教研究,黄正夫 易连云,2013年第1期。9、班级管理制度的正向德育功能及实现路径,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王静文 易连云,2013年第5期10、论班级生活中 儿童生命实践意识的培养,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龙红霞 易连云2013年第1期11、自然之“德”与教育之“道”,中小学德育,易连云,2013年第8期20121、专业化发展视域下师范生专业伦理培养研究,《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第2作者)2、密歇根州立大学教师课程述评----以初等教育专业为例,谈心、易连云,《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P70-78页。3、密西根州立大学教师教育课程述评——以初等教育专业为例,《高等教育研究》,2012年第5期,(第2作者)4、政治社会化取向的美国高校公民道德教育行动,《南京社会科学》,2012年第7期,(第2作者)5、西南地区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路径思考,《教育与经济》,2012年第1期,(第2作者)  6、论关系存在中的当代教师德性的消解与回归,易连云 毋丹丹,《教育学报》,2012年第10期7、内涵发展:地方新建本科院校特色战略的路向选择,《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2年第4期,(第1作者)8、论政治社会化进程中大学生政治素质培养,《思想教育研究》,2012年第3期,(第2作者)9、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视域下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探析,李琰 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10期10、高校教师教学任务厘定与反思,黄正夫 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12期11、小学德育灌输中的成人化倾向省思,《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5期,(第2作者)12、班级文化的学生道德发展功能研究,《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年第17期,(第2作者)13、当代学校道德教育的社会使命,《教育文化论坛》,2012年第1期,(第1作者)14、当前我国地方综合性大学发展教师教育的困惑与对策,《当代教师教育》,2012年第6期,(第2作者)15、德育社团:德育课程建设不应忽视的资源,《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2年第3期,(第2作者)16、在三尺讲台上起舞,陈丹 易连云,中小学德育,2012年第10期2011  1、美国科学道德价值观与德育思路,王海莹 易连云,高教发展与评估,2011年第3期  2、从博弈论角度看研究生学术道德问题,张凌洋,易连云 杨公安,现代教育科学,2011年第5期3、论意义关怀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邱永琼,易连云,前沿,2011年第8期4、教会选择:当前我国学校德育的基本目标,张伟 易连云,教学与管理,2011年第10期5、论组织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章程建设,金家新 易连云,中国高教研究2011年第二期6、论民族认同与爱国主义的契合,王付欣 易连云,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7、论民族认同的概念及其层次,王付欣 易连云,青海民族研究2011年第1期8、研究生“买椟还珠”现象的经济学分析,张凌洋,易连云 杨公安,山西师范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9、普遍信任感培养与儿童道德养成,李佳 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21期10、《周易·蒙》中的儿童道德教育思想,易连云,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1年第18期11、家有儿女,易连云,中小学德育2011年第8期12、风险社会语境下的大学生风险教育研究,黄东升 易连云,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1年第9期13、论组织文化视域下的高校学术权力与行政权力协构,金家新 易连云,内蒙古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14、教育学特色专业建设与发展--目标定位:研究型教师,唐智松易连云,《教育研究》2011年第8期。15、论多元目标下的博士后质量管理与评价体系构建,金家新 易连云,教育与职业,2011年29期。16、高等师范教育实践中的道德体悟教育论析,韩玉 易连云,高等教育研究,2011年第10期。20101、德育的关怀:让道德和意义与生命相遇,《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2期。(第2作者)2、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面临的危机及应对策略,《高等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第1作者)3、新媒体时代比较教育研究面临的挑战与选择,《比较教育研究》,2010年第5期。(第1作者)4、传统道德教育研究的范式转换,《教育研究》,2010年第4期。(独立)5、传统故事在现代德育中的理性诠释,《上海教育科研》,2010年第2期。(第2作者)6、一个留守儿童的经历,《教育科学研究》,2010年第2期。(第2作者)7、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人民日报》2010年7月27日(独立)8、道德教育的未来担当,《中国德育》,2010年第8期9、传统师道尊严思想辨析,《人民日报》,2010年8月27日。10、美国教育研究的历史教训及其对中国同行的启示,《外国教育研究》,2010年第9期。(第2作者)11、杜威经验理论视角下幼儿道德经验的内核与建构,《学前教育研究》,2010年第11期。(第1作者)12、1999-2009年我国关于“情绪智力”选题的研究状况及分析,《四川文理学院学报》,2010年第11期。(第2作者)13、信仰、责任、爱与道德----《潜伏》对青少年道德教育的启示,《中国德育》2010年第11期。(第1作者)14、让教育回归育人本位,《今日教育》转载,2010年第10期(独立)15、当前中小学德育理论研究:现状、问题与前瞻,《教育导刊》,2010年第11期。(第2)20091、儿童道德智慧的养成,《学前教育研究》,2009年第5期(41-44)(第2作者)2、警惕德育的“婢女化”趋势,《思想理论教育》,2009年第12期(4-7)(第2作者)3、学校德育不能承受之重----论“德育实效”研究的负效应,《上海教育科研》,2009年第5期(第2作者)4、文化资本与学生文化建设,《光明日报》,2009年4月20日第七版。(第2作者)5、邓小平对学校德育理论的创新探索,《探索》,2009年第4期。(第2作者)6、影像暴力对青少年的道德影响,《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期。(第2作者)7、身份认同视域下的教师道德发展,《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0期。(第2作者)8、道德信仰:高校境界德育的价值取向,《高等教育研究》,2009年第11期,(第2作者)20081、从规范约束到意义引领----生存论视野下的大学职业道德教育,《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11期。(第2作者)2、论大学德育中道德批判力的缺失 《教育学报》2008年第1期(第2作者)3、后现代语境下的传播与青少年道德自律,《高等教育研究》2008年第2期(第2作者)4、探索与实施“顶岗实习支教”模式促进农村中小学师资更新,《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第1作者)5、家庭教育:儿童同情心发展的基石,《学前教育研究》2008年第10期(第2作者)6、“康德划分问题”的理论启示,《光明日报》2008-07-03 10:00 (第2作者)7、稷下学宫与学术规范建设,《兰台世界》2008年第13期(第2作者)8、道德的误读:对当代学生道德评价标准的反思,《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年第9期。(第2作者)9、对立还是融合:对“5+2=0”的诘问,《安庆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第1作者) 2007年1、道德教育的知识基础与学校德育课程改革,《教育研究》,2007年第2期(第1作者)2、德育教师的专业化,《教育研究》,2007年第4期(独立)3、个体道德叙事:儿童道德教育的可能方式,《学前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第2作者)4、我国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初中德育的困境与生机----以重庆市奉节县为例,《中国教育学刊》2007年第1期(第2作者)5、对儿童中心论的反思与批判,《教育发展研究》2A(第2作者)6、走向对话的学校道德教育,《江西教育科研》,1(第2作者)7、教育的万能与无能----对完美主义教育观的批判,《教育学报》2007年第3期(第2作者)8、美国公学教育模式及其启示,《教学与管理》2007年第1期,第143-144页。(第2作者)9、取消高校行政级别是一个短视的观点,《江苏高教》2007年第5期,第6-8页。(第2作者)10、一种民主的班级管理模式:值日生班长制,《基础教育参考》2007年第9期,第9-12页(第2作者)11、教育的万能与无能----对完美主义教育观的批判,《教育学报》2007年第3期第22-27页。(第2作者)2006年1、跨文化视野下的高校德育变革,《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第2作者)2、论社会主义道德价值的一元指导,《道德与文明》2006年第3期(第2作者)3、教育理论建设的文化价值观,《中国教育报》2006年9月21日教育科学版(第2作者)4、The Construction of Living-Practicing System of Moral Education Basing on the Life Connotation in the Moral Tradition,Higher Education Press and Springer-Verlag2006(第1作者)5、传统“道德”概念的历史演变对学校德育的现代启示,《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2期(第2作者)6、组织文化的融合:合并后高校发展的关键,《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年第1期(第2作者)(第2作者)7、“谈民主化取向的班级建设”,《新德育》2006年第5期(第2作者)8、“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角度看当前基础教育状况”,《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第7期(第2作者)9、“中小学中层干部的管理与培养”,《云南教育》2006年第10期(第2作者)10、“民主取向的班级建设”《当代教育论坛》2006年第8期(上)(第2作者)2005年1、传统道德中的生命意义解读----论“生命·实践”道德体系的构建,《教育学报》2005年第5期(独立)2、“课程资源视野下的西南少数民族学校德育变革”《民族教育研究》2005年第4期(第2作者)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生产力的发展方向,《理论导刊》2006第12期(第2作者)4、农村父母教养方式与中学生焦虑水平的相关研究《教育探索》2005年第12期(第2作者)5、“大德育”实践困惑与理论反思,《四川教育学院学院》2005年7月(第2作者)2004年1、论中国教育学派的创生,《教育研究》,2003年第4期(本文入选《中国教育科学》2004)(第1作者)2003年1、“道”、“德”的层次性与新时期学校德育改革研究,《高等教育研究》2003年第3期(独立)2、《重建“家园”----对当代我国中小学校德育的困境与出路之“思”》,载《1999年华东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摘要》,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2002年1、遭遇后现代:文化交融与冲突中的学校德育,《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独立)2、新时期学校德育改革构想,《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3期(独立)3、遭遇后现代:文化交融与冲突中的学校德育,河南社会科学,2002年第4期2001年1、新机遇·新战略·新挑战——西部开发与发展高级研讨会综述,《比较教育研究》2001年3 月(第1作者)

还有舰船知识

我是石大大三的学生。我觉得石大有很多优秀的教授和老师。我就把我知道的或者是我认为的一些比较好的教授和老师列出来吧。1、谢谦老师——中华文化文学介绍一下,中华文化是我们学校的选修课,分为文学篇、历史篇、艺术篇、哲学篇等,选修任意一类即可。他给人感觉特别儒雅而不失风趣,有岁月沉淀的一种气质,同样是每次上课都爆满。文学篇本来讲的各家思想就容易让人乏味听不明白,但经过谢谦老师一讲就特别好理解到更深层次的,同时他的幽默使得这门课非常有趣。除此之外,生活中的谢谦也是一位平易近人很可爱的老师,时不时在生活发表一些感悟、对学生的关心、对制度的吐槽以及撒狗粮,没错,他和夫人非常恩爱,有兴趣可以去围观。2、熊思远老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当代西方经济学》等。真的是能把貌似枯燥的课讲得妙趣横生。当然,熊思远老师也会亲临讲座哦。3、杨仕老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杨仕老师是我大二整个学年的毛中特课程任课老师,第一学期选这个老师的课完全是因为听学长学姐说,这个老师的课很好上。但是自从上了杨仕老师的课程以后,我觉得杨仕老师是一个对教学极其负责任的老师。上课并不是照着书本一句一句读给同学,而是根据他自身的理解,将授课内容讲得生动形象。

《名枪》、《轻兵器》、《特种兵》、《世界军事》、《兵器》、《兵器知识》、《坦克》、《军事科技》、《舰载武器》、《枪手》、《军事特刊》、《世界名枪》这是我每月都买的,不知楼主能不能买得起

  • 索引序列
  • 兵团学院学报社科版期刊
  • 兵团学院学报社科版
  • 兵团学院学报社科版论文
  • 兵团学院学报社科版官网
  • 兵团学院学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