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周边外交形势论文题目汇总表

中国周边外交形势论文题目汇总表

发布时间:

中国周边外交形势论文题目汇总表

①王日庠:《中美关系向何处去》,第119页、167页,四川人民出版社,1993。⑤宫力:《中美关系热点透视》,第286页~287页,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6。

到图书馆找找,按索引,关键字都行

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交往有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到了汉朝不断扩大,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使得中国和周边国家交往密切。隋唐宋元时期采取比较开明开放的国策,同周边国家的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比如东部的日本朝鲜,东南下附属国,以及同印度西域、中亚等国的交往是外国的商品不断流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商品等流入外国,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到了明清时期,大多采取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同外国经济交往有所减少,但是同周边国家的交往并没有中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开昂的国策,同外国经济交往处于黄金时期,各项经济指数不断提高。加入到了东南亚经济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同欧洲国家签署了许多经济合作协议,特别是区域经济联盟,上海合作组织的产生,把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交往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主要成就:其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开展对外经济外交的重大举措。中国正式成为WTO一员,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外交政策取得极大成功,意味着中国将与占世界经济贸易额9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意味着中国的增长速度将由此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必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二,亚太经合组织成为中国开展经济外交的重要舞台。作为一个跨区域的经济合作论坛,亚太经合组织在推动不同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成员国沟通与协调、寻求利益交汇点以及促进全球化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纽带作用。其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开展经济外交的最新尝试。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将加强双方业已存在的经济合作,也将有助于扩大双方的贸易和投资。其四,中国近年来在非洲、中亚以及南美地区开展的能源外交也是中国经济外交的一大亮点。中国的经济外交成就是显著的,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近年和缅甸关于石油管道的合作以及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口建设、中国与俄罗斯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也不可忽视;海峡两岸已经签订ECFA,确保经济合作双赢。 中国经济外交战略是中国推动建立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诠释,是中国坚持平等互惠原则基础上拓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贸易自由化、吸引外资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加深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交往和相互理解,拓展国际市场起到巨大的作用。有利于消除周边国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与和平崛起的担忧,改善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也有利于中国拓展国际经济影响力、展现大国国际形象。具体现状:其一,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持续增长,中国进入了一个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这将是中国在经济崛起中不得不面对的日益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其二,在全球资源日益短缺、中国经济又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能源和资源的依存度急剧增高,并因在全球资源市场缺乏国际定价权而陷入被动局面。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国际经济挑战并非偶然,在国际贸易市场与全球资源市场获得“规则制定权”对于中国来说绝对具有战略意义。中国走到了经济崛起、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和平崛起,中国的经济外交还需要进一步规划与完善。

全是理工的啊。。新学院:旅游与城乡规划学院的飘过~~~~

中国周边外交形势论文题目汇总

关于健美操的一些论文题目 1 在健美操教学中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的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03 2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培养学生健美操创编能力的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03 3 高校健美操选项课课程体系的研究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03 4 从规则变化分析竞技健美操发展趋势及应采取的对策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03 5 健美操教学中学生主体性发展的策略探讨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05 6 健美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2002 06 7 我国竞技健美操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1 8 健美操教学结构优化改革与实践应用探讨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3 9 广东省健美操走向俱乐部不同模式的研究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4 10 对高校健美操运动中柔韧素质练习的研究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4 11 对创造性思维引入高校健美操教学的探讨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5 12 健美操选项课培养学生运动能力的探讨 广州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5 13 网络条件下体育课件的设计与应用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5 14 最优化理论在健美操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S1 15 健美操教学语言的应用 上海体育学院学报 2002 S1 16 从竞赛规则变化谈竞技健美操的发展趋势与对策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4 17 2002年全国健美操锦标赛六人项目调研报告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4 18 轻器械按摩健美操的设计 天津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4 19 高校健美操教学模式的创新 体育学刊 2002 02 20 对健美操与艺术体操运动项目的比较 体育学刊 2002 06 21 世界竞技健美操的发展趋势与我国的对策分析 体育与科学 2002 03 22 试论大学生健美操的创编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1 23 健美操对男大学生个性影响的初步研究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1 24 健美操研究的综述与分析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3 25 竞技健美操表现力的培养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3 26 普通高校健美操课中的形体练习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4 27 健美操的健身效应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5 28 普通高校健美操课运用适应性教学法的实验研究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6 29 河南省普通高校开设艺术体操、健美操课的调研分析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4 30 健美操教学对改变女大学生身体素质及体成分的探讨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4 31 谈竞技健美规则的变化对健美操的影响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S1 32 我国大学生竞技健美操音乐现状评析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2 S1 33 普通高校健美操专项课教学模式的改变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影响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2 S2 34 现代竞技健美操比赛男子单人项目难度编排特点研究 中国体育科技 2002 05 35 健美操教学语言的使用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 2002 03 tob_id_492636 健美操基础差生胆怯、拘谨的心理成因与调控方法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4 37 培养与提高大学生健美操创编能力的研究 鞍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3 38 对当前国际大众健美操课程设计与教法的研究 安徽体育科技 2002 01 39 健美操裁判员在比赛评分中的心理行为与调控 安徽体育科技 2002 01 40 浅谈健美操运动对高校女大学生的影响 安徽体育科技 2002 01 41 浙江省健美操指导员人力资源开发的研究——浙江省首届健美操经营场所指导员培训班的调查安徽体育科技 2002 03 42 竞技健美操的发展趋势与训练对策 安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5 43 健美操教学对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 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4 44 健美操课对女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影响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2002 04 45 健美操基本动作解说 承德民族师专学报 2002 01 46 高校女生体育课准备活动中开展健美操教学的探讨成都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2 04 47 重庆健身健美操教练及教学现状的调查研究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4 48 竞技健美操训练中表象训练的运用分析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3 49 健美操教学中表现能力的培养 常州工学院学报 2002 02 50 健美操对女大学生BMI、FFM的有效影响 滁州师专学报 2002 04 51 健美操对提高我校女生身心素质的科学性与实效性初探 滁州师专学报 2002 04 52 浅淡高校女生健美操专选教材的选编和使用 辽宁财专学报 2002 03 53 “终身体育”思想在我院健美操选项课中的实践思考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 2002 01 54 略论健美操与终身体育 福建财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2 04 55 关于拓展普通高校健美操课程教学内容的探析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3 56 少儿健身运动要大力推广健美操 呼伦贝尔学院学报 2002 02 57 对当前高校专业健美操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的探讨 福州师专学报 2002 02 58 多元化教学对大学生创编健美操能力的影响 福建体育科技 2002 02 59 跑跳健美操对女大学生耐力素质的实验研究 福建体育科技 2002 03 60 试论健美操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抚州师专学报 2002 02 61 优秀健美操运动员气质类型及相关因素的研究湖南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2 62 丘山健美操教学训练的音乐选配及应用 广东财经职业学院学报 2002 02 63 老年健美操创编之研究 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学报 2002 04 64 培养学生素质促进终身体育——对我院女生健美操学习情况的调查与分析广东行政学院学报 2002 02 65 健美操在特定条件下的运用与研究 桂林电子工业学院学报 2002 02 66 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序教学法的实施 高师理科学刊 2002 03 67 健美操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编能力 甘肃高师学报 2002 02 68 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健美操裁判能力的培养 甘肃高师学报 2002 05 69 浅析健美操教学的美育功能 甘肃政法学院学报 2002 02 70 论健身健美操的动作原则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1 71 浅谈健美操课堂教学氛围 甘肃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 02

你要评的是高级职称的吗 我先说3个核心的体育科学 中国体育科技体育与科学。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外交政策调整的内部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80年代的三大任务。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对外工作应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调整的外部原因:进入80年代,国际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在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迫切要求,战争的威胁在日趋减小,和平的力量在不断扩大。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发展离不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本身又有利于世界和平的维护。中国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以更好地适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  中国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在对过去30多年外交实践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新时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提出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  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联苏抗美外交政策。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开始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中国的内政外交受到多方面的局限。80年代以后,与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战略调整相适应,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邓小平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即中国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大国,也不屈服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压力,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正是由于实行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新战略,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中国不再喊“打倒帝、修、反”的口号,不再将建立反帝统一战线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也不再以对某一国家的态度划线决定亲疏。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同美国拉开距离,同苏联松动关系。在党的十二大上进一步放弃了集中反苏。  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  80年代,中国对国际形势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得出了下述结论;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的时间,世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是符合国际社会现实的判断。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是世界和平的支柱,是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占世界人口3/4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它们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同时,它们也是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军,对维护世界和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西欧、日本等国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也是要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就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人民也是要和平的.不支持战争。核武器的出现和发展对战争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一方面核武器极大地提高了战争的毁灭能力和成为进行政治讹诈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核武器具有空前的破坏能力,在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带给人类的只有毁灭性的损失,在这个意义上,核武器本身也变成了抑制战争的重要因素。  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时期这一科学结论,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没有这一看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法进行。  3、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因此,要发展经济就要实行对外开放,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地进行经济合作,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既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既向发达国家开放,也向发展中国家开放;既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对外开放,也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先后走了三大步:第一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第二步,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第三步,学习西方的一切先进的东西。经过这三大步,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4、以“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  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在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上的一贯立场。  80年代,实现祖国统一成为中国人民的三件大事之一。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也叫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从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的谈话,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式形成。1984年5月,在中国六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获得了会议的通过。这表明,由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已成为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重大国策。  “一国两制”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产物。在此思想路线的基础上,邓小平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运用到解决国内问题中,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共处。“一国两制”突破了单一制和复合制的传统国家结构,是在单一的国家结构中,允许一些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港澳问题的主要意义有三点:①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有利于这些地区的稳定和繁荣。③“一国两制”方针对解决国际上历史遗留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范例。  中国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使中国外交处于一个更加主动的地位,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中国外交从此进入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时期。  三、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使中国外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80年代以前,意识形态曾在国际政治演变中起过重要作用。由于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外交存在比较分明的敌友观,往往将交往对象划分为敌友两种。苏联和美国都作过中国的朋友,也都作过中国的敌人。这种敌我界线分明的立场,始终贯穿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外交之中,使中国外交的交往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客观现实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单凭意识形态已无法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在国家关系中,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意识形态利益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实行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成为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中国外交的突出特色是建立超越意识形态的国家关系,外交为国家现代化的大战略服务。超越意识形态,就是在对外交往中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远近,不以意识形态划分敌、我、友。超越意识形态有利于中国同各国发展正常的关系,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的敌友观念逐渐淡化,交往对象不断拓展,中国外交不再有固定的对手或敌人,而是广交朋友,由以前侧重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转变为与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普遍发展友好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多元化外交”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日益重视多边外交,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关系。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进入了政府间的一切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条约和会议,形成了多边外交极为活跃的时期。在多边外交活动中,中国坚持发联合国的作用,坚持大小国家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同时,既承担义务,也享受权利。  中国外交交往范围的扩大和加深,表明中国不再脱离国际社会,而是融人到国际社会之中,为实现一个繁荣、稳定、安全和均衡的世界而努力。  (二)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外交的目标一度曾是支持世界革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就一直被确定为争取世界和平,中国更加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升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并称其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最好的方式”。  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对第三世界国家不称霸,不当头,不输出革命,同这些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大国不树敌,不对抗。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在国际上讲公道话、办公道事,积极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在对外关系的实践中,中国尽力避免战事发生。80年代以来,中国只是在中越边界上被迫进行自卫还击和在1988年年初同越南发生过小规模的炮击和海战,此后再也没有发生双边战争。80年代以来,中国在更加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中国同俄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和越南等达成了新的谅解协议;把南沙群岛、钓鱼岛等问题控制在不引发军事冲突的程度上。中国采取的这些政策和做法,使那些曾将中国当成‘好战”国家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和平友好的国家。  (三)重视经济外交  建国初期,中国外交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为主要内容。50年代后朗,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特别是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后,中国外交则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强调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明确外交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外交始终强调发展问题,而在冷战结束后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国进入了经济外交时期,这突出表现在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的变化上。  (四)外交风格灵活务实  改革开放以前,特别是在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里,中国外交重视强调意识形态而忽视国家利益,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有些外交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实际,具体表现在: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过于偏激。第二,对自身的实力估计过高,定位与实力不相符,外交定位偏高。第三、在外交政策上,对世界事务投入和参与过多,尤其是强调斗争过多,在国际上一度以世界革命中心自居,四面出击,超出了自身国力的范围。第四,以世界革命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目标。第五,在外交方法上意识形态色彩浓,对抗性强,缺乏灵活性,经济手段不受重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切合实际的判断,明确外交目标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中国的外交风格有了切实的变化,更具务实性。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实事求是。第二,对中国自身的定位比较客观。客观估价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坐标和国际格局中的位置,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第三,国家利益成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第四,经过对外交实践的深刻总结.并在对中国国情和现实条件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在国际事务中中国采取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在80年代,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外交采取了不结盟、不称霸、不当头的策赂。90年代,中国外交采取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更加系统化。“韬光养晦”并不是为了将来一击,而是为了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有所作为。灵活务实的外交风格,使中国外交收到了良好的、现实的效果。  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无敌国外交、独立自主外交、和平外交、经济外交和务实外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这一系列特点既表明了它的一贯性,也表明了中国外交日益成熟和发展。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些特点将会体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是16个,不是13个而已,俺就不一一例举了,

中国周边外交形势论文题目汇总高中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外交政策调整的内部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80年代的三大任务。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对外工作应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调整的外部原因:进入80年代,国际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在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迫切要求,战争的威胁在日趋减小,和平的力量在不断扩大。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发展离不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本身又有利于世界和平的维护。中国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以更好地适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  中国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在对过去30多年外交实践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新时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提出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  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联苏抗美外交政策。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开始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中国的内政外交受到多方面的局限。80年代以后,与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战略调整相适应,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邓小平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即中国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大国,也不屈服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压力,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正是由于实行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新战略,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中国不再喊“打倒帝、修、反”的口号,不再将建立反帝统一战线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也不再以对某一国家的态度划线决定亲疏。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同美国拉开距离,同苏联松动关系。在党的十二大上进一步放弃了集中反苏。  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  80年代,中国对国际形势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得出了下述结论;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的时间,世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是符合国际社会现实的判断。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是世界和平的支柱,是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占世界人口3/4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它们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同时,它们也是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军,对维护世界和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西欧、日本等国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也是要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就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人民也是要和平的.不支持战争。核武器的出现和发展对战争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一方面核武器极大地提高了战争的毁灭能力和成为进行政治讹诈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核武器具有空前的破坏能力,在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带给人类的只有毁灭性的损失,在这个意义上,核武器本身也变成了抑制战争的重要因素。  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时期这一科学结论,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没有这一看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法进行。  3、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因此,要发展经济就要实行对外开放,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地进行经济合作,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既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既向发达国家开放,也向发展中国家开放;既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对外开放,也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先后走了三大步:第一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第二步,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第三步,学习西方的一切先进的东西。经过这三大步,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4、以“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  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在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上的一贯立场。  80年代,实现祖国统一成为中国人民的三件大事之一。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也叫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从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的谈话,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式形成。1984年5月,在中国六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获得了会议的通过。这表明,由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已成为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重大国策。  “一国两制”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产物。在此思想路线的基础上,邓小平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运用到解决国内问题中,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共处。“一国两制”突破了单一制和复合制的传统国家结构,是在单一的国家结构中,允许一些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港澳问题的主要意义有三点:①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有利于这些地区的稳定和繁荣。③“一国两制”方针对解决国际上历史遗留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范例。  中国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使中国外交处于一个更加主动的地位,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中国外交从此进入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时期。  三、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使中国外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80年代以前,意识形态曾在国际政治演变中起过重要作用。由于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外交存在比较分明的敌友观,往往将交往对象划分为敌友两种。苏联和美国都作过中国的朋友,也都作过中国的敌人。这种敌我界线分明的立场,始终贯穿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外交之中,使中国外交的交往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客观现实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单凭意识形态已无法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在国家关系中,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意识形态利益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实行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成为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中国外交的突出特色是建立超越意识形态的国家关系,外交为国家现代化的大战略服务。超越意识形态,就是在对外交往中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远近,不以意识形态划分敌、我、友。超越意识形态有利于中国同各国发展正常的关系,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的敌友观念逐渐淡化,交往对象不断拓展,中国外交不再有固定的对手或敌人,而是广交朋友,由以前侧重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转变为与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普遍发展友好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多元化外交”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日益重视多边外交,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关系。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进入了政府间的一切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条约和会议,形成了多边外交极为活跃的时期。在多边外交活动中,中国坚持发联合国的作用,坚持大小国家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同时,既承担义务,也享受权利。  中国外交交往范围的扩大和加深,表明中国不再脱离国际社会,而是融人到国际社会之中,为实现一个繁荣、稳定、安全和均衡的世界而努力。  (二)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外交的目标一度曾是支持世界革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就一直被确定为争取世界和平,中国更加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升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并称其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最好的方式”。  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对第三世界国家不称霸,不当头,不输出革命,同这些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大国不树敌,不对抗。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在国际上讲公道话、办公道事,积极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在对外关系的实践中,中国尽力避免战事发生。80年代以来,中国只是在中越边界上被迫进行自卫还击和在1988年年初同越南发生过小规模的炮击和海战,此后再也没有发生双边战争。80年代以来,中国在更加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中国同俄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和越南等达成了新的谅解协议;把南沙群岛、钓鱼岛等问题控制在不引发军事冲突的程度上。中国采取的这些政策和做法,使那些曾将中国当成‘好战”国家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和平友好的国家。  (三)重视经济外交  建国初期,中国外交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为主要内容。50年代后朗,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特别是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后,中国外交则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强调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明确外交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外交始终强调发展问题,而在冷战结束后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国进入了经济外交时期,这突出表现在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的变化上。  (四)外交风格灵活务实  改革开放以前,特别是在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里,中国外交重视强调意识形态而忽视国家利益,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有些外交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实际,具体表现在: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过于偏激。第二,对自身的实力估计过高,定位与实力不相符,外交定位偏高。第三、在外交政策上,对世界事务投入和参与过多,尤其是强调斗争过多,在国际上一度以世界革命中心自居,四面出击,超出了自身国力的范围。第四,以世界革命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目标。第五,在外交方法上意识形态色彩浓,对抗性强,缺乏灵活性,经济手段不受重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切合实际的判断,明确外交目标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中国的外交风格有了切实的变化,更具务实性。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实事求是。第二,对中国自身的定位比较客观。客观估价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坐标和国际格局中的位置,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第三,国家利益成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第四,经过对外交实践的深刻总结.并在对中国国情和现实条件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在国际事务中中国采取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在80年代,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外交采取了不结盟、不称霸、不当头的策赂。90年代,中国外交采取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更加系统化。“韬光养晦”并不是为了将来一击,而是为了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有所作为。灵活务实的外交风格,使中国外交收到了良好的、现实的效果。  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无敌国外交、独立自主外交、和平外交、经济外交和务实外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这一系列特点既表明了它的一贯性,也表明了中国外交日益成熟和发展。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些特点将会体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到图书馆找找,按索引,关键字都行

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交往有秦汉时期的丝绸之路的开辟,到了汉朝不断扩大,海上丝绸之路和陆上丝绸之路的发展,使得中国和周边国家交往密切。隋唐宋元时期采取比较开明开放的国策,同周边国家的的经济交往更加频繁,比如东部的日本朝鲜,东南下附属国,以及同印度西域、中亚等国的交往是外国的商品不断流入中国,中国的丝绸瓷器商品等流入外国,是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时期;到了明清时期,大多采取海禁政策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同外国经济交往有所减少,但是同周边国家的交往并没有中断。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采取开昂的国策,同外国经济交往处于黄金时期,各项经济指数不断提高。加入到了东南亚经济组织和上海合作组织,同欧洲国家签署了许多经济合作协议,特别是区域经济联盟,上海合作组织的产生,把中国同周边国家的经济交往推上了一个新的高峰。主要成就:其一,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中国开展对外经济外交的重大举措。中国正式成为WTO一员,标志着中国的经济外交政策取得极大成功,意味着中国将与占世界经济贸易额90%以上的国家和地区发展经济贸易关系,意味着中国的增长速度将由此每年提高一个百分点,对全球经济的发展也必将带来深远的影响。其二,亚太经合组织成为中国开展经济外交的重要舞台。作为一个跨区域的经济合作论坛,亚太经合组织在推动不同层次的区域合作机制、加强成员国沟通与协调、寻求利益交汇点以及促进全球化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着独特的纽带作用。其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是中国开展经济外交的最新尝试。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立不仅将加强双方业已存在的经济合作,也将有助于扩大双方的贸易和投资。其四,中国近年来在非洲、中亚以及南美地区开展的能源外交也是中国经济外交的一大亮点。中国的经济外交成就是显著的,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建成、中日韩自贸区谈判如火如荼地进行中,近年和缅甸关于石油管道的合作以及巴基斯坦的瓜达尔港口建设、中国与俄罗斯在能源方面的合作也不可忽视;海峡两岸已经签订ECFA,确保经济合作双赢。 中国经济外交战略是中国推动建立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的周边外交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和谐世界理念的重要诠释,是中国坚持平等互惠原则基础上拓展对外关系的重要手段,对于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促进经济建设与产业结构升级、贸易自由化、吸引外资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对于加深中国与周边国家的相互交往和相互理解,拓展国际市场起到巨大的作用。有利于消除周边国家对于中国经济发展与和平崛起的担忧,改善中国周边的安全环境,也有利于中国拓展国际经济影响力、展现大国国际形象。具体现状:其一,随着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持续增长,中国进入了一个国际贸易摩擦的高发期。这将是中国在经济崛起中不得不面对的日益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其二,在全球资源日益短缺、中国经济又高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对外能源和资源的依存度急剧增高,并因在全球资源市场缺乏国际定价权而陷入被动局面。中国目前所面临的国际经济挑战并非偶然,在国际贸易市场与全球资源市场获得“规则制定权”对于中国来说绝对具有战略意义。中国走到了经济崛起、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要实现和平崛起,中国的经济外交还需要进一步规划与完善。

中国周边外交形势论文题目汇总怎么写

中国周边形势分析 中国外部:四面皆敌防不胜防 北方:俄国回归欧洲 俄国现在不是,将来更不会成为中国的盟国。中俄之间人种不同文化不同,作为两大邻国,长期敌对互为威胁,既无可友好的历史渊源,又无现实的共同利益。 俄国的前景也不是倒向美国,而是融入欧洲,他的民族传统宗教文化本就与欧洲血脉相连,俄国需要欧洲,欧洲也需要俄国,这是一种鱼水关系,美国挡不住,中国更拉不住。俄今后内外政策会越来越与德法等国趋同。而吸收俄后的欧洲力量足以撑起世界的半边天。因此,中国称霸,俄国帮不上忙。 西方:印度虎视眈眈 60年代的中印战争,是一场中国完胜的战争,中国仗着朝鲜战争中得到的苏式装备和作战经验,战胜非暴力建国国防力量寥寥无几的印度,印度几十年来一有钱就扩充军备,整军备战,其矛头始终对准中国,当印度核爆成功及有能力将原子弹扔到中国中部时,电视上印度人民举国狂欢,就象中国人听到能将原子弹扔到美国佬头上一样高兴。 南面:东南亚剪不断的乱麻 新中国成立后,执行一条输出革命的外交政策,企图在东南亚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其结果是在当地激起一阵阵排华仇华的浪潮。就连在中国大力资助下革命成功的越南,最后也加入反华阵营。 东盟本就是为因应中国的威胁而成立的组织,近来,双方关系有改善,但威胁的疑虑仍在,利益冲突也仍在,华人在当地也还没有受到公平对待,与中国相比较,东盟当然觉得遥远的美国更可亲更可靠。东盟中军力最强的当数越南,中越之间爆发过一场战争,但相信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中国既想与美国争霸,就不能与邻国多纠缠,吃点小亏是正常的。就象围棋中,为争天下劫,必先补一些自己的劫材。可悲的是,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潜在争端数不胜数,南海石油,西沙,南沙,都是劫库,而且战略地位极端重要,美国不时横插一脚,中国只有应付的份! 东面:遭强敌封锁 一些爱国精英强调台湾的战略地位如何如何重要,什么“第一岛链”理论,实际上暴露出他们对军事的极端无知,其实要攻台也不需要找什么理由,那么大那么好那么富的岛,谁不想要,你攻就是了!有没有台湾对大陆的战略态势并无多大影响,台湾太靠近大陆,拿下台湾,就如福建省面积扩张一倍,军事上最多只能屏蔽台湾海峡和福建江西等地。而只有如蠢猪般的军事家才会从这个方向威胁和攻击中国。二战前,日本控制台湾,但无任日本侵华,侵略东南亚,及发动太平洋战争,台湾都没起什么重要作用,到美军反攻日本,也从未重视过龟缩在太平洋一角的台湾。封锁中国东部,一个日本就已实现了,中国根本就跨不过这一条线,谈何威胁美国。美国如想攻击中国的经济中心,可直接利用日本的基地,不需绕道台湾,如想威胁中国神经中心,也只能从北方和东北平原方向考虑。不关台湾什么事。反过来,中国如真的要突破什么封锁,应解放日本而不是台湾,可这又谈何容易。 东面的朝鲜也是靠不住的,象朝鲜越南这类国家,只要美国肯出大钱,反华会更坚决彻底,因为他们死多少人不在乎,政策180度转变也不需考虑民意接不接受。亚洲能否融合欧洲在一体化,亚洲能不能?不能!欧洲的统一有相同的基督教文明作基础,亚洲国家在这方面各走各路,思想文化无共同基础,亚洲注定要四分五裂。中国和台湾,几十年来渐行渐远,分割两岸的又何止是一条海峡!在这里不得不赞赏邓小平的英明,当年果断停止汉字的进一步简化,否则大陆一意孤行,台湾如不跟进或另外简化出自己的一套汉字,那今天两岸同种不同文,交流真是鸡同鸭讲,不独立都象两国了。 中美关系:不对等的关系 中美曾有过的蜜月关系,是以共同敌人为基础的(苏联),除此之外,他们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国家。因此当苏联瓦解后,两国关系出现变化是极正常的事。现在的情况是中国仍有求于美,经济有求于美,台湾问题有求于美(当然,如台湾人民要求统一,美国拦也拦不住),中国推行多年的周边友好外交实际上也受制于中美关系(中美关系不稳,中国对周边再让步也难友好)。而美国已远不必象从前一样依赖中国。中美关系不再对等。 美国惧怕中国的强大,就象月亮惧怕太阳的升起,美国阻挠中国的统一.因此,攻台现在还有两个障碍中国无法克服,台军的实力和美国的态度。 是的,中国是在增加导弹基地,但导弹只能报复台湾而不能攻克台湾,渡海和封锁台湾更需要的是海空优势,中国舍海空而增导弹,实际上反是一种无奈的表示。 导弹作为谈判的砝码是很管用的,实战就不见得。德国在二战中遭几万架飞机轰炸,其生产依然连续增长,导弹轰台,如没有强大的后续手段,只会激起台湾人悲情意识。 中国攻台不会是无风险和无代价的,日本二战中连续两次错估美国动向导致亡国,(先是判定美国对日中战争发展会袖手旁观,后是认为美国在珍珠港惨败后会害怕)中国一旦对台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象对越南一样,想退就退回来。如大流血之后无功而返,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会大乱,国家分裂四邻干涉都是很可能的。 这就是中国到现在还没有攻台的真实原因!

中国历来把自己定位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但从来没有提出要走大国外交之路。这一身份定位与政策定位的错位迫使我们必须探索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之路。今天的中国是一个持续快速发展,并且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这样一个大国,不解释清楚它在全球事务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对外奉行什么样的政策,的确会引起外界的高度疑虑。但是,如果我们的外交政策定位与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国际身份不相符合,那么外界对中国的疑虑将会更加严重。提出有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可以解决外交政策与国际身份不匹配的矛盾。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基本原则可以归结为“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一个中心是指中国仍然是发展中国家的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外交应以服务于国家发展为中心,更加积极有效地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两个基本点是指中国外交要维护中国在世界上的正当利益和促进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互利共赢。   外交服务于国家发展是外交服务于经济建设的升级版。国家发展比经济建设的含义更加丰富,除经济建设外,还包含社会建设、国民素质、环境质量等内容,这也与小康社会需要用综合指标评价相一致。两个基本点也是互不矛盾的。在全球化背景下,中国与世界在更深程度上相互依存,在更广范围内相互影响。这就要求中国外交在维护本国国家利益的时候不能干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而是要综合考虑本国利益与其他国家的利益,设法实现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   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特色”之源反映出“三个自信”,即理论自信、文化自信和实践自信。这三个自信将中国的大国外交与世界上其他大国的大国外交(特别是美国的大国外交)区别开来。   首先,在世界所有大国当中,只有中国是由共产党执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理念对中国外交提出了一些独具特色的要求。比如,它明确要求中国反对霸权主义,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和搞政权更迭。其次,中国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可以为外交提供不竭的文化资源。再次,中华人民共和国在短短六十余年的外交实践中提出许多堪称国际关系典范的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它们将继续是中国外交前进的动力和指南。   我们探索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并不是要蓄意忽视世界大势而“另起炉灶”。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以及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之路就应让中国投身于国际体系的变革,以开拓创新的精神,推进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演变,推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曾经的那头雄狮已经苏醒了。我国在不是那种弱国无外交的年代了。也不是那种落后就挨打的年代了,我们已经屹立在世界之巅。

中国周边外交论文题目汇总表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外交政策调整的内部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80年代的三大任务。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对外工作应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调整的外部原因:进入80年代,国际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在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迫切要求,战争的威胁在日趋减小,和平的力量在不断扩大。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发展离不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本身又有利于世界和平的维护。中国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以更好地适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  中国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在对过去30多年外交实践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新时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提出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  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联苏抗美外交政策。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开始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中国的内政外交受到多方面的局限。80年代以后,与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战略调整相适应,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邓小平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即中国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大国,也不屈服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压力,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正是由于实行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新战略,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中国不再喊“打倒帝、修、反”的口号,不再将建立反帝统一战线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也不再以对某一国家的态度划线决定亲疏。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同美国拉开距离,同苏联松动关系。在党的十二大上进一步放弃了集中反苏。  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  80年代,中国对国际形势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得出了下述结论;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的时间,世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是符合国际社会现实的判断。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是世界和平的支柱,是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占世界人口3/4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它们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同时,它们也是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军,对维护世界和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西欧、日本等国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也是要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就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人民也是要和平的.不支持战争。核武器的出现和发展对战争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一方面核武器极大地提高了战争的毁灭能力和成为进行政治讹诈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核武器具有空前的破坏能力,在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带给人类的只有毁灭性的损失,在这个意义上,核武器本身也变成了抑制战争的重要因素。  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时期这一科学结论,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没有这一看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法进行。  3、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因此,要发展经济就要实行对外开放,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地进行经济合作,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既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既向发达国家开放,也向发展中国家开放;既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对外开放,也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先后走了三大步:第一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第二步,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第三步,学习西方的一切先进的东西。经过这三大步,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4、以“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  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在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上的一贯立场。  80年代,实现祖国统一成为中国人民的三件大事之一。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也叫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从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的谈话,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式形成。1984年5月,在中国六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获得了会议的通过。这表明,由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已成为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重大国策。  “一国两制”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产物。在此思想路线的基础上,邓小平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运用到解决国内问题中,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共处。“一国两制”突破了单一制和复合制的传统国家结构,是在单一的国家结构中,允许一些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港澳问题的主要意义有三点:①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有利于这些地区的稳定和繁荣。③“一国两制”方针对解决国际上历史遗留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范例。  中国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使中国外交处于一个更加主动的地位,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中国外交从此进入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时期。  三、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使中国外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80年代以前,意识形态曾在国际政治演变中起过重要作用。由于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外交存在比较分明的敌友观,往往将交往对象划分为敌友两种。苏联和美国都作过中国的朋友,也都作过中国的敌人。这种敌我界线分明的立场,始终贯穿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外交之中,使中国外交的交往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客观现实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单凭意识形态已无法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在国家关系中,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意识形态利益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实行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成为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中国外交的突出特色是建立超越意识形态的国家关系,外交为国家现代化的大战略服务。超越意识形态,就是在对外交往中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远近,不以意识形态划分敌、我、友。超越意识形态有利于中国同各国发展正常的关系,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的敌友观念逐渐淡化,交往对象不断拓展,中国外交不再有固定的对手或敌人,而是广交朋友,由以前侧重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转变为与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普遍发展友好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多元化外交”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日益重视多边外交,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关系。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进入了政府间的一切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条约和会议,形成了多边外交极为活跃的时期。在多边外交活动中,中国坚持发联合国的作用,坚持大小国家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同时,既承担义务,也享受权利。  中国外交交往范围的扩大和加深,表明中国不再脱离国际社会,而是融人到国际社会之中,为实现一个繁荣、稳定、安全和均衡的世界而努力。  (二)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外交的目标一度曾是支持世界革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就一直被确定为争取世界和平,中国更加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升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并称其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最好的方式”。  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对第三世界国家不称霸,不当头,不输出革命,同这些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大国不树敌,不对抗。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在国际上讲公道话、办公道事,积极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在对外关系的实践中,中国尽力避免战事发生。80年代以来,中国只是在中越边界上被迫进行自卫还击和在1988年年初同越南发生过小规模的炮击和海战,此后再也没有发生双边战争。80年代以来,中国在更加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中国同俄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和越南等达成了新的谅解协议;把南沙群岛、钓鱼岛等问题控制在不引发军事冲突的程度上。中国采取的这些政策和做法,使那些曾将中国当成‘好战”国家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和平友好的国家。  (三)重视经济外交  建国初期,中国外交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为主要内容。50年代后朗,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特别是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后,中国外交则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强调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明确外交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外交始终强调发展问题,而在冷战结束后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国进入了经济外交时期,这突出表现在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的变化上。  (四)外交风格灵活务实  改革开放以前,特别是在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里,中国外交重视强调意识形态而忽视国家利益,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有些外交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实际,具体表现在: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过于偏激。第二,对自身的实力估计过高,定位与实力不相符,外交定位偏高。第三、在外交政策上,对世界事务投入和参与过多,尤其是强调斗争过多,在国际上一度以世界革命中心自居,四面出击,超出了自身国力的范围。第四,以世界革命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目标。第五,在外交方法上意识形态色彩浓,对抗性强,缺乏灵活性,经济手段不受重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切合实际的判断,明确外交目标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中国的外交风格有了切实的变化,更具务实性。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实事求是。第二,对中国自身的定位比较客观。客观估价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坐标和国际格局中的位置,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第三,国家利益成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第四,经过对外交实践的深刻总结.并在对中国国情和现实条件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在国际事务中中国采取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在80年代,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外交采取了不结盟、不称霸、不当头的策赂。90年代,中国外交采取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更加系统化。“韬光养晦”并不是为了将来一击,而是为了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有所作为。灵活务实的外交风格,使中国外交收到了良好的、现实的效果。  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无敌国外交、独立自主外交、和平外交、经济外交和务实外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这一系列特点既表明了它的一贯性,也表明了中国外交日益成熟和发展。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些特点将会体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中国周边形势分析 中国外部:四面皆敌防不胜防 北方:俄国回归欧洲 俄国现在不是,将来更不会成为中国的盟国。中俄之间人种不同文化不同,作为两大邻国,长期敌对互为威胁,既无可友好的历史渊源,又无现实的共同利益。 俄国的前景也不是倒向美国,而是融入欧洲,他的民族传统宗教文化本就与欧洲血脉相连,俄国需要欧洲,欧洲也需要俄国,这是一种鱼水关系,美国挡不住,中国更拉不住。俄今后内外政策会越来越与德法等国趋同。而吸收俄后的欧洲力量足以撑起世界的半边天。因此,中国称霸,俄国帮不上忙。 西方:印度虎视眈眈 60年代的中印战争,是一场中国完胜的战争,中国仗着朝鲜战争中得到的苏式装备和作战经验,战胜非暴力建国国防力量寥寥无几的印度,印度几十年来一有钱就扩充军备,整军备战,其矛头始终对准中国,当印度核爆成功及有能力将原子弹扔到中国中部时,电视上印度人民举国狂欢,就象中国人听到能将原子弹扔到美国佬头上一样高兴。 南面:东南亚剪不断的乱麻 新中国成立后,执行一条输出革命的外交政策,企图在东南亚建立自己的势力范围,其结果是在当地激起一阵阵排华仇华的浪潮。就连在中国大力资助下革命成功的越南,最后也加入反华阵营。 东盟本就是为因应中国的威胁而成立的组织,近来,双方关系有改善,但威胁的疑虑仍在,利益冲突也仍在,华人在当地也还没有受到公平对待,与中国相比较,东盟当然觉得遥远的美国更可亲更可靠。东盟中军力最强的当数越南,中越之间爆发过一场战争,但相信不会留下什么后遗症。中国既想与美国争霸,就不能与邻国多纠缠,吃点小亏是正常的。就象围棋中,为争天下劫,必先补一些自己的劫材。可悲的是,中国与东南亚之间的潜在争端数不胜数,南海石油,西沙,南沙,都是劫库,而且战略地位极端重要,美国不时横插一脚,中国只有应付的份! 东面:遭强敌封锁 一些爱国精英强调台湾的战略地位如何如何重要,什么“第一岛链”理论,实际上暴露出他们对军事的极端无知,其实要攻台也不需要找什么理由,那么大那么好那么富的岛,谁不想要,你攻就是了!有没有台湾对大陆的战略态势并无多大影响,台湾太靠近大陆,拿下台湾,就如福建省面积扩张一倍,军事上最多只能屏蔽台湾海峡和福建江西等地。而只有如蠢猪般的军事家才会从这个方向威胁和攻击中国。二战前,日本控制台湾,但无任日本侵华,侵略东南亚,及发动太平洋战争,台湾都没起什么重要作用,到美军反攻日本,也从未重视过龟缩在太平洋一角的台湾。封锁中国东部,一个日本就已实现了,中国根本就跨不过这一条线,谈何威胁美国。美国如想攻击中国的经济中心,可直接利用日本的基地,不需绕道台湾,如想威胁中国神经中心,也只能从北方和东北平原方向考虑。不关台湾什么事。反过来,中国如真的要突破什么封锁,应解放日本而不是台湾,可这又谈何容易。 东面的朝鲜也是靠不住的,象朝鲜越南这类国家,只要美国肯出大钱,反华会更坚决彻底,因为他们死多少人不在乎,政策180度转变也不需考虑民意接不接受。亚洲能否融合欧洲在一体化,亚洲能不能?不能!欧洲的统一有相同的基督教文明作基础,亚洲国家在这方面各走各路,思想文化无共同基础,亚洲注定要四分五裂。中国和台湾,几十年来渐行渐远,分割两岸的又何止是一条海峡!在这里不得不赞赏邓小平的英明,当年果断停止汉字的进一步简化,否则大陆一意孤行,台湾如不跟进或另外简化出自己的一套汉字,那今天两岸同种不同文,交流真是鸡同鸭讲,不独立都象两国了。 中美关系:不对等的关系 中美曾有过的蜜月关系,是以共同敌人为基础的(苏联),除此之外,他们是两个截然相反的国家。因此当苏联瓦解后,两国关系出现变化是极正常的事。现在的情况是中国仍有求于美,经济有求于美,台湾问题有求于美(当然,如台湾人民要求统一,美国拦也拦不住),中国推行多年的周边友好外交实际上也受制于中美关系(中美关系不稳,中国对周边再让步也难友好)。而美国已远不必象从前一样依赖中国。中美关系不再对等。 美国惧怕中国的强大,就象月亮惧怕太阳的升起,美国阻挠中国的统一.因此,攻台现在还有两个障碍中国无法克服,台军的实力和美国的态度。 是的,中国是在增加导弹基地,但导弹只能报复台湾而不能攻克台湾,渡海和封锁台湾更需要的是海空优势,中国舍海空而增导弹,实际上反是一种无奈的表示。 导弹作为谈判的砝码是很管用的,实战就不见得。德国在二战中遭几万架飞机轰炸,其生产依然连续增长,导弹轰台,如没有强大的后续手段,只会激起台湾人悲情意识。 中国攻台不会是无风险和无代价的,日本二战中连续两次错估美国动向导致亡国,(先是判定美国对日中战争发展会袖手旁观,后是认为美国在珍珠港惨败后会害怕)中国一旦对台开战,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象对越南一样,想退就退回来。如大流血之后无功而返,军事上政治上经济上都会大乱,国家分裂四邻干涉都是很可能的。 这就是中国到现在还没有攻台的真实原因!

  • 索引序列
  • 中国周边外交形势论文题目汇总表
  • 中国周边外交形势论文题目汇总
  • 中国周边外交形势论文题目汇总高中
  • 中国周边外交形势论文题目汇总怎么写
  • 中国周边外交论文题目汇总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