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内陆地震期刊投稿经验

内陆地震期刊投稿经验

发布时间:

内陆地震期刊投稿经验

你可以到佰腾科研导航站上去找找,可以先在“期刊”分类里搜索一下,如果没有合适的就按照学科分类来查询。希望能帮到你。

他出生在浙江舟山,离海很近,父母都是医院工人。他形容自己是个典型的岛民,小时候很难远行。“内陆的人可能会很容易到另外一个城镇,觉得世界很大,我们出岛很麻烦,通常是在比较小的空间生活,小时候觉得海岛就是全世界。”这个复旦大学神经生物系的博士,从2004年开始向媒体投稿。那时他还是研究生,他的文笔以幽默见长,擅长将枯燥的科学知识用好玩的故事讲出来。他的一位朋友曾说:“姬十三善用生物学术语创造一门新的流行文化派别,学院派的顽皮,进入大众流行渠道,很容易为热衷于智力游戏的年轻人群效仿。”成为专栏作家后,有人把姬十三当作科学文艺青年,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典型的理科生——容易较真,更讲究事情的逻辑性,只是因为爱写东西,看一些小说杂文,在理科生里面显得文艺一点。“如果在逻辑上无法说服我,我可能就会非常不爽,一直较真下去,如果逻辑上说得通,我就会很容易接受。”他说。平客形容他是个放在人堆里找不着的温和型的江南才子。“他不像理科生那样有常人不理解的怪癖,也不像文科生那样感性,文理分类对他的意义不大,如果用关键词,就是理性,有好奇心,机智,有些幽默和自己的小兴趣,对这个世界充满焦灼的渴望,接触深了你会发现,他其实是一个闷骚型的蛮有趣的人,其实他脑袋里在琢磨很多问题,可能是你想不到的。”2007年,在写了三年的科学专栏后,姬十三面临对未来生活的重要选择。他可以拿着优秀的毕业论文,像他大多数同学一样,申请去国外继续走学术的道路。或者,他留下来,在上海找一份稳定的工作。他曾分别去一个事业单位和一个制药公司实习,但那两段经历并没有给他留下好印象。最后,他决定什么也不干,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毕业后的半年间,姬十三每周大约要写三篇稿子。这些科学小文章为他迅速赢得一大批粉丝。事实上生活也没那么糟糕,他一个月可以赚到将近一万元。但专栏作家当久了,他觉得这种生活仿佛没有尽头,他想酝酿更大的动作。发起科学松鼠会科学松鼠会的创始人姬十三,在复旦大学读完神经生物学博士,从上海来到北京,见了一批年轻的科学写作者。他想到在网络上做一个论坛将大家联系起来。此时姬十三想的只是加强大家的联络,他想到的方式也只是网上论坛。 “多人协作的作用与个人的单打独斗是完全不一样的,且不易放弃。写作是一个孤独的过程,科学这方面人很少,能得到别人帮助很重要。”姬十三说这就是一个社区型组织的优势所在。4月底的时候松鼠会的群博就上线了。松鼠会的成员本身都是科学作家,或在媒体任科学记者、科学编辑,博客的内容便是每个人贡献一点做出来的。之所以取名叫松鼠会,是因为他们将科学比喻为坚果,内核有营养而外壳难以剥开,松鼠们的工作就是将科学的坚果剥开。很多人说想进松鼠会,跟“松鼠”交朋友,但可能从来没有看过松鼠会的文章,让他看也不会喜欢,但是可以把它当做一种流行的标签——成为“松鼠”,与“松鼠”交朋友可以成为谈资,成为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科普算不算公益?这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传统公益圈的人认为,只有那些帮助弱势群体的团体,才具有公益性质。姬十三常常被人问到:“你们在帮助谁?”他回答说:“我们在帮助城市青年人提高科学素养。”“你们是锦上添花,”对方说,“但不是雪中送炭。”对姬十三而言,没有科学支撑的人,在某种情况下也是弱势群体。但这种信念很显然得不到传统公益圈的认可。到最后只剩下一种方法。松鼠会只能去注册一家公司,尽管无论从何种角度看,松鼠会本身并没有任何赢利的打算。在中国,这种迂回曲折的途径,是许多草根NGO的选择。大多数原本试图注册NGO的组织,最后都以工商注册公司的名义生存。“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姬十三说,“没有办法之后的办法。”这些钱都从哪里来的?除了股东们追加投资的一部分(姬十三也在继续往里投钱),这些收入几乎都靠公司接下来的零散的项目。可能是帮电视台策划一个节目,可能是政府的一个科学项目,也有可能和一些大型企业的合作。但他们也许再也不会接着撰写社会责任报告这种业务。“那太难。”他说,“而且我们尽量挑选和科学有关的合作。”姬十三一直把科学松鼠会当成NGO来做,他觉得传播科学是一种公益活动。“松鼠会的构架决定了不能满足一些更大的期望, NGO组织有优势的地方,比如大家都特别愿意出力,能够团结很多人的力量。劣势在于负责的人很少,做大就会出现很多问题。商业组织起步比较难,一旦上了轨道,会获得比较大的资金支持,空间会更大。不同模式适合做不同的事情,NGO适合做一些传统公益,帮助弱势群体填补社会空白,商业适合做一些大的事情。”当时正好有几家VC在谈,把想法梳理了一段时间后,果壳网在2010年10月开始起步,上海挚信资本半年时间先后注入两笔百万美元级投资。果壳网在果壳互动科技传媒有限公司名下运作,姬十三兼任该公司CEO和科学松鼠会理事长,但他基本不再过问松鼠会的日常事务,后者成为NGO组织哈赛中心的一个公益科学传播项目。很多媒体将姬十三此举形容为“以科学反哺公益”,他并不认同,“果壳网和科学松鼠会都有各自的愿景,不能说一家机构的存在是为了反哺另一家,果壳网是帮助了松鼠会。哈赛中心是一家NGO,不能说果壳网创立的目的是为了反哺松鼠会。” “谣言粉碎机”是一个专门辟谣的网络科普栏目,背后有一群热爱大众科普的年轻人。你可能没听说过它,但“地震‘生命三角’并不可靠”、“核污染扩散图纯属伪造”、“NASA发现外星人是以讹传讹”这些重大事件中帮助人们稳定情绪的辟谣信息都最早来自它。“我们不是提供一个简单的答案,而是对问题进行梳理,提供更全面的信息,让大家能自己做选择。对事物始终保持理性的态度,才是抗击谣言最重要的力量。”“谣言粉碎机”刚满7个月,和果壳网主编徐来的孩子差不多大,这就像他的另一个孩子。“连名字都是我老婆给起的。”说起来徐来很兴奋,这个名字让科学青年们很容易联想起美国探索频道一档著名的科普节目“流言终结者”,徐来也并不否认他和果壳网CEO姬十三在以此方式向自己喜欢的节目致敬。“谣言指明对象,‘粉碎’和‘终结’一样都是很有动感的动词,整个名字听起来还带有点暴力美感。”搞这样一个栏目是姬十三的主意。“也许你能想到谣言是不久前的金庸‘被去世’、‘NASA宣布有外星人’,可对于我们做科学传播的人来说,身边时刻存在着各种不科学的说法,或者谣言。”徐来对本刊记者说。袁新婷还记得在2010年6月毕业回国找工作,一个偶然机会得以参加果壳网的编辑面试,姬十三告诉她想要做一个“粉碎谣言”的栏目,问她有什么看法。“那不就是‘流言终结者’吗?”资深“粉丝”袁新婷脱口而出。姬十三顿时感觉袁新婷“很对路”,他告诉袁新婷,她将负责一个叫做“谣言粉碎机”的版块,这个版块的主题定位是:捍卫真相与细节,一切谣言将在这里被终结。而资深“粉丝”袁新婷接受这样一个令人兴奋的工作也变得顺理成章。虽然充满敬意,想要效仿却不太可能。“流言终结者”是一档电视节目,每一集都通过做实验的方式来验证一种流言是否真实。“我们是网络传播,更重要的是从目前的成本投入不足以进行大规模实验,所以辟谣的方式更多是通过科学文献梳理来得出结论。”徐来对本刊记者说。于是,徐来和袁新婷担纲编辑工作,几十位专业方向迥异的兼职作者组成了一个关系松散、“粉碎力”却并不差的团队。 2010年11月,姬十三创立泛科技网站果壳网,聚集各行各业有趣、有味、有志的青年人,学习、分享、讨论各类知识。“谣言粉碎机”等主题品牌以科技视角解读社会事件,获得极大好评。果壳网的名字来自于莎翁巨作主角哈姆雷特的感慨:“即便我身处果壳之中,仍自以为是无限宇宙之王”,霍金曾以此为题著书《果壳中的宇宙》,暗示自己身处轮椅之上的那些时光。果壳网的创办者采用了这个名字,意在“网络是我们的果壳,然而这里所谈论的,大至宇宙小至原子,没有什么能束缚我们的好奇。”2010年11月,果壳传媒即果壳网宣布成立。当时,姬十三的这一举动,被众多媒体解读为科学青年向商业的“华丽转身”。不过对这个腼腆依旧的理科男生来说,商业头衔的转变与其说是一次转身,不如说是一种对自己理想更耐心的坚持。对于果壳网,姬十三踌躇满志,“松鼠和果壳是两码事,方向不一样,果壳网是目前我全部精力的所在。”这里高手云集、奇人轶事不断。各路学术达人、科技梦想家、电子技术狂、量子物理爱好者汇聚一堂,找到了科学在生活中的归属。平日里,他们躲在屏幕后面,绞尽脑汁粉碎谣言。时不时,举行一次技能分享大会,将各种稀有技能、冷门知识、研究经验烩成一桌科学大餐,分享给热爱生活的万有青年。每年的3月14日“π节”,大家还会集体吃派庆祝。“果壳是一个满独特的公司,我们需要走很长的路,我们是一个慢公司。当然任何网站都希望成为一个更大众的网站,但我们核心用户的特质是什么呢?”他说:“我觉得是这帮对知识感兴趣的人,对知识好奇的人,有好奇心的人,或者说在生活当中推崇理性思维的人。我觉得这帮人是果壳的核心用户,他们共同构成这个网站的价值观。果壳网现已成为中文世界里最为重要的知识社区之一,并积极推动各种跨界对话:策办的万有青年烩系列活动,在两年内吸引近300名青年人演讲,已是华语地区规模最大的线下知识分享活动;持续两年推动“第八日”项目,带领艺术家与科学家跨界对话;创办“菠萝科学奖”,发现和遴选华语地区最能体现好奇心精神的科研项目。果壳网的创意素来被业界称奇,好创意需要好的执行力,相对他的团队执行力也堪称完美。团队里有各种各样的人,有科学背景的人只是一部分,姬十三认为各种各样的人在一起,才会出现一个有活力的团队。在北京的工作氛围是这样的:大家正开着会,聊到精彩处大家就会特别兴奋,群情激扬,一个事情一个决定就这样被拍板下来。有时团队成员也会互相争执,甚至大吵,但只会针对事件观点本身,两个人在各抒已见争执中,也有人会突然领悟,说,哦,你说的对。相视一笑后就回去工作了。姬十三很喜欢这样的工作氛围,哪怕员工也会和他发生争执,“只要他说的对,我觉得就可以。” 为什么有人要研究黄鼠狼肛门分泌物?为什么炖猪肉要用模糊数学来分析?为什么关于老人摔倒的论文能写上97页?上周,我对菠萝科学奖作补充采访,主要工作分成两个方向:一是对活动的来龙去脉做全面了解,二是拿到所有入围和获奖的原稿论文,耐着性子读了一遍。我一边采访一边思考:为什么他们会选出这些奖项?为什么这么多科学家和明星愿为这件事情辛苦跑来杭州?为什么那么多人愿意免费工作,一天只睡两三个小时……对“菠萝科学奖”的最早想法,来自一本好玩的书——《泡沫》。这是一本科学幽默杂志合集,美国“搞笑诺贝尔奖”的创办人马克·亚伯拉罕斯博士也是此书主编。姬十三当时看到,喜欢得不行,在书页空白处写下:将来我也办一个中文版的搞笑诺贝尔吧。菠萝科学奖的诞生,微博起到了很大的作用。2012年10月,美国搞笑诺贝尔奖颁奖,科学松鼠会创始人、果壳网CEO姬十三发了条微博,“我一直想做一个中国版的搞笑诺贝尔,有什么机构支持不?”,浙江科技馆馆长李瑞宏看到后马上回了条私信,“我愿意……”6个月后,“菠萝科学奖”呱呱坠地。 看似简单的合作,跟两个人多年来的深思熟虑相关:设立菠萝科学奖的初衷,姬十三坦言,受到了美国“搞笑诺贝尔奖”的启发。“有太多人醉心于科学本身的美好,不在乎自己在别人眼中是否能够获得足够的声望和地位,甚至,连一句真诚的认可他们也不曾得到过,这就是颁发‘菠萝科学奖’的理由。”正如2012年首届菠萝奖典礼上,有人模拟伽利略写来一封信说:“它想向所有人证明,你已经做成了一件事情,也想向你证明,这个世界上有很多和你一样的人,充满好奇,你们其实从不孤单。”按姬十三和李瑞宏最初的设计,的确是想把菠萝科学奖办成一个“中国版搞笑诺贝尔”,但后来又一齐否定掉了,因为中美两国科研环境大不一样。美国的搞笑诺贝尔,基调是一群科学界人士的自娱自乐和自嘲自讽,他们可以把奖发给“憋尿可能影响决策力”、“脚掌与生殖器长短比例研究”……如果完全照搬,可能有人会想,好啊,你们拿国家这么多钱,居然去研究这些东西……那些辛辛苦苦的科研人员岂不太冤?于是,菠萝科学奖的宗旨就有了个坚决的定位:科学传播。 万有青年烩是果壳网的线下活动,2011年9月18日举办第一期,一年多来,在北京每月举办一次,在上海、武汉、广州、深圳等城市不定期举办。做“万有青年烩”的活动,是果壳网CEO姬十三花了很多时间在想的事情。“我们一直做科学传播,传播科技文化,那样是挺好的,但是可以把事情变得更大,对更多人有意义。我说的有意义是,要告诉他规律和方法,而不是简单地告诉他知识本身。”在和团队成员多次头脑风暴后,定下了活动的调子:给青年人提供知识、技能分享交流的平台。不谈心得体会、不谈个人感受,讲知识,讲方法论。“我们想要请七八个讲者,涉及不同的领域,每人讲7分钟,并不是深入地讲,只是给听众打开一扇知识之门。”李哲说。她是万有青年烩的组织者。姬十三坦承从TED、MaD等分享活动中受到或多或少的启发,基于团队有丰富的做活动的经验,他说:“我们见过好的活动(视野),也做过好的活动(经验),万有青年烩再做不好,天地不容啊。”万有青年烩的本质是什么?姬十三说,是让草根讲者快速分享他的技能。所以,演讲者大多是内部推荐,在果壳上活跃的网友、果壳的编辑,朋友认识的朋友的朋友,同时也欢迎自荐者。不少要讲庞大话题的自荐者落选了,因为7分钟根本不可能讲清楚。万有青年烩的组织者一定会跟讲者说到方法论,所谓的方法就是掌握到一项技能的规律,知道怎么学。事实上,万有青年烩活动的组织过程,充分体现了做场好活动的方法论。姬十三和团队在活动的细节上下了很多功夫。7分钟可不是随便定的。“TED是高端演讲,18分钟。所以我们在公益组织哈赛中心设计未来光锥(哈赛中心旗下有科学松鼠会、未来光锥等项目,姬十三为理事长。未来光锥邀请国内各领域的杰出人物演讲)的时候,设计成20分钟一个人。因为对于学者来说,这是足够他展开又不至于让观众烦的时长。万有青年烩的一个讲者时长是7分钟,这里很少请名人,都是普通网友,7分钟让讲者没有压力,也让观众不容易厌倦,即便讲的不好,也很快就过去了。同时,7分钟让整个活动的节奏变快。”姬十三说。万有青年烩的活动现场总是欢乐无比,这是有预谋地让“场子热”。为此,活动场地一定选择在小型话剧场,而不是学校的讲堂,在不太大的场子里一定让来的观众多于座位数,一定得有一些观众坐在地上,靠近讲者。一方面,人多会让人兴奋;另一方面,讲者能看清观众的表情,互动效果好,不容易紧张。实际情况是,2点开始的活动,1点20观众可以进场,10分钟后就只有角落的努力,把科学嘉年华做成一年一度的项目。“做科普的人的创意能力、营销能力其实还很薄弱。这种情况下,科学节要想做得像音乐节那么有声势和号召力,其实很难。”他说。活动开场一定会安排表演或cosplay。比如《复仇者联盟》上映期间,有绿巨人的cosplay。即兴RAP表演者MC小老虎则在9月22日的开场表演中说唱:“我的脑袋是果壳……我的语言是果汁……我的数理化加起来99分,每一门都是33分……无用的知识是有用的……”现场一定会有一位cosplay的计时员,开场、倒计时一分钟、到时间,计时员会绕场举牌,还在满嘴跑词的嘉宾们或者卖萌或者告饶或者假装没有看见,听众们则乐成一片。此外,每期万有青年烩的主题都是编辑们头脑风暴的成果,如“笔尖上的魔术”、“离奇生存法则”、“宇宙尽头的沙发”,让人好奇无比,很想先听为快。而姬十三几乎每场必到,对十三叔的围观、偷拍、求合影也成为听众们的一大乐事。“你看,活动的形式和结构,是配合起来的。”姬十三说,“这些不需要每个人去理解。对听众来讲,很简单,通过7个7分钟,大概知道一个知识是什么样子的,就够了。你听了10场,70个人讲的,突然对有一门知识感兴趣了,回去看看视频,觉得有意思,在讲者提供的开源资料上可能有介绍几本书、几个网址,你据此就去学了。”现场的欢乐和有趣是看视频体会不到的,万有青年烩的最后环节是让在场的人面对面地交流和沟通,被戏称为“勾搭”。姬十三认为任何一场为青年人组织的活动中,如果无法呈现“弱社交”的性质,就会变得没有意义。事实上,享受聆听的过程中更多奇妙反应在看得见和看不见的地方产生、裂变。

内陆地震期刊官网投稿经验

楼上不要这样网上找些资料了事撒 从地质学角度,四川不属于地震多发带,但是并不是不在地震带就不会发生地震,地层就好好一块快木板叠加在一起,互相之间难免有挤压碰撞,一旦有一块木板发生断裂,就会看到我们熟悉的地震现象,四川会发生那么大的地震,与其地层的突然断裂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张永志,男,汉族,1961年出生,地质测量工程专家。长安大学地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80~1984年就读于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大地系,获大地测量专业工学学士学位;1984~1987年在云南省地震局从事中美合作项目:激光地磁联测及有关的数据处理和分析研究工作;1987年9月就读于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地学部,1988年9月在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从事重力场时空变化及地壳形变方面的理论研究,1990年7月获地壳形变专业理学硕士学位;1990年8月在中国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从事重力测量、GPS观测及其有关形变理论的研究工作;1991年任工程师,1996年任高级工程师,1997年担任硕士生导师,2001年在西北工业大学获固体力学专业博士学位。2002年调长安大学地测学院测绘科学与工程系从事教学及研究工作。2002年任副教授, 2004年12月晋升为教授、2006年担任博士生导师。目前主要从事GPS、DInSAR、固体地球物理、大地测量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已发表学术论五十余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参与完成国家及各部级科研项目二十余项。获得各种奖励十余项。教学情况近三年来,为测绘工程及相关专业本科生主讲专业核心课程“大地测量学基础”,周学时数为4学时,3届学生共200人;指导本科生控制测量实习,学生总人数300余人;指导本科生毕业设计,学生人数共22人。同时为本科生主讲了《重力测量》、《测绘专业英语》、《GPS测量原理及应用》等课程。连续3年为本科生讲课、指导教学实习、指导毕业设计,年完成的平均教学工作量在400学时以上。学术研究在科学研究方面,先后承担、参与完成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震联合科学基金;国家大型科学工程;“八五” 、 “九五” 国家科技攻关课题;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等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任务10多项。研究成果分别获得部级科技成果奖三等奖一项;局级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局级科技成果二等奖三项、四等奖一项。在《地震学报》、《地壳形变与地震》、《西北地震学报》等国内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其中,一篇论文获得中国地震学会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二等奖,一篇论文获得陕西省测绘学会第九次综合性学术年会优秀论文二等奖等。 近年来发表的主要论文张永志,崔笃信,王琪等 利用GPS资料研究区域应力场变化地震活动,地震学报,2000,22(4):449-456张永志,王双绪,河西地区地壳的垂直形变的小波分析结果与中强震关系研究,地震学报,1998, 20(2):150-157张永志,王文萍,梁伟锋,地壳损伤状态的重力频域反演研究 ,地震学报, 1998, 20 (3):322-326张永志,李辉,张伯宏,孕震过程中重力位、重力、重力梯度变化的数值模拟研究,地震,2002,22(2)35~42,第一作者张永志,梁伟锋,祝意青,丽江0级地震过程的重力变化与小波分析,西北地震学报,1999,21(2)149- 155张永志,朱桂芝,王琪等,新疆伽师地区地应力的GPS损伤模拟研究,西北地震学报, 2000,22(4):386-389,第一作者张永志、孙和平、王卫东,利用GPS观测研究新疆伽师地区的水平变形特征,地震研究,2004,27(2):179-183,第一作者张永志,王卫东,青臧高原东北缘断层活动变形的模拟研究,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04,24(1):63-67张永志,张克实,地震孕震过程的重力变化研究,地壳形变与地震,2000,20(1):8-6张永志,王文萍,朱桂芝,损伤地壳中应力场变化与地震活动,地壳形变与地震,2001, 21(1):53-60,第一作者张永志等,河西重力变化的小波分解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地壳形变与地震,1997,V17,N 3,第一作者张永志,王庆良,朱桂芝,火山地区重力场变化的数值模拟,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03,23(2)69-73张永志,朱桂芝,祝意青,利用重复重力观测研究地震活动与地壳的损伤演化过程,地壳形变与地震,2001,21(3)14-21张永志、胡斌、程宏宾,应用GPS观测研究青臧高原东北缘应力场变化,长安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2003,25(4):80-84Yong-zhi Zhang et al, Relationship between regional stress field variation and earthquake activities from GPS data,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V13,N5,pp483-490,Yong-zhi Zhang and Shuang-xu Wang, The research on relationship between wavelet transform on vertical deformation and moderate earthquake in Hexi region, Gansu,Province,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1998,V11, N2 ,179-188Yong-zhi Zhang et The Inverse Study of Damage State in Earth Crust with Gravity Data in Frequency Domain, Strength Theory: Application, Development& Prospects for 21st MHYU and SC FAN(E),Science Press, Beijing, new Y 1998,987-993,Yong-zhi Zhang et The Inverse Study of crustal Damage State with Gravity Data in Frequency Domain,1998,V11, N3 ,381-385,ACTA Seismologica Sinica,第一作者祝意青,张永志,胡斌,永登5.8地震前后重力场动态图象特征研究,1999,V19, N1,地壳形变与地震,第三作者胡亚仙、施行觉、王庆良、张永志,腾冲火山区地表垂直形变分析,2003,V23, N2,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张永志,损伤裂纹对地壳形变的影响研究,中国地震学会成立20周年纪念文集地震出版社(陈运泰主编),王卫东、张永志等,1995年临0级地震Q值的时间变化特征,2004,第3期,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王卫东,张永志等,渭河断裂盆地及临近地区地震活动的深部背景,2004,第3期,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王卫东,张永志等,陕西关中及邻区地震的震源参数研究,2004,第3期,地震研究王卫东,张永志等,渭河断裂盆地及临近地区Q值速度场分布特征与地震活动性,2004,第3期,山西地震张永志,王卫东,祝意青,昆仑山口西1级地震前重力变化,2003,第3期,地震学报,地震学报张永志,王卫东,李萍,INSAR图象的最小范数法相位解缠研究,2005,第1期,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祝意青等,Gravity variation before Kunlun mountain pass western Ms=1 earquake,2003,第3期,ACTA Seismologica Sinica,第六作者张永志,王卫东,祝意青,青藏高原东北侧断层活动引起的地壳三维变形与重力场变化研究,2004,V25, N5,地球学报张永志,王文萍,牛安福,华北定点形式的小波分析与地震活动研究,地壳形变与地震,1999, 19 (3):48-54张永志,地震过程中地形变的Lyapunov指数变化,地壳形变与地震,1993,V13 ,N3王双绪,张永志等,两次强震过程中垂直形变分维特征研究,地壳形变与地震, 1993,V13 ,N4张永志,震前地壳的动力学超熵变化,地壳形变与地震,1992,V12 ,N4张永志,有误差数据的最佳斯托克斯积分,地壳形变与地震,1991,V12 ,N4张永志,粘性力在地形变动力学模型演化中的作用,西北地震学报,1994,V16 ,N4张永志等,地震过程形变能的演化特征,地震研究,1994,V17 ,N2张永志,王双绪,河西地区几次强震前的垂直形变分维特征研究,内陆地震,1993,V 7 ,N3张永志,祝意青,孙伟利,北祁连地区震前重力场变化及其动力学特征,高原地震,1992,V4 ,N3张永志等,九泉4级地震前后重力变化特征及预报探讨,1992,流动重力通讯张永志等,垂直地壳运动的均衡失稳条件的探讨,内陆地震,1992,V6 ,N1张永志,利用空间张永志测地资料研究地壳应力场变化与损伤过程,2001,西北工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王卫东,张永志等,临猗0级地震前后Q值变化特征研究,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2005,第1期:70-72张正涛、张永志,GPS观测研究青藏东北缘水平变形特征,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2005,第三期:6-8张永志等(1)利用GPS资料反演祁连山断层的三维滑动速率,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6(2):31-35,2006张永志等(1)三轨法DInSAR 观测确定区域的垂直变形,地震研究,29(3):281-285,2006科学研究方面的成果1、1-12,断层错动的不均匀分布于地面变形的关系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人2、1-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9774214,利用空间测地技术研究地壳的损伤演化过程,主持人3、5-5,地震联合科学基金96100,区域重力变化的小波分析与震源过程的时——频反演研究,主持人4、8-5,国家九五攻关项目96-913-07-03,伽师强震群区及帕米尔东北侧现代构造运动和地形变的GPS监测, 主要参加者5、1996-1998,国家九五攻关项目96-913-04-01-03,重力场动态图象及其与强震关系的研究, 主要参加者6、1996-2001,国家地震局九五重点项目9510,国家大型科学工程《中国地壳运动观测网络》, 中国地震局技术专家组成员7、5-5,地震联合科学基金197066,地震中短期前兆的力学特征与综合检测技术,主要参加者8、1996-1997,中国地震局第二第形变监测中心,小波分析在重力、形变数据处理中的应用研究,主持人9、 2003-2004,山东省基础地理信息与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研究基金(测绘基础研究),DINSAR在垂直形变监测中的应用研究,主持人10、2002-2004,陕西省交通厅,公路边坡灾害一机多天线GPS监测系统研究,参与11、2002-2004,陕西省计委,黑河引水工程库岸滑坡变形监测,参与12、2002-2004,长安大学, GPS定位原理及精品课程,主要参与13、2002-2004,教育部,基于地球动力学的地壳运动连续形变场研究与应变场,主要参与14、2002-2005,美国国家基金,GPS测定喜马拉雅山板块与地壳形变,主要参与15、2005-2008交通部西部交通项目,基于网络的GPS单点精密定位及一机多天线在交通中的应用研究,主要参与获奖情况10 2002年中国地震局防震减灾优秀成果奖三等奖(200213602),中国地震局利用空间测地技术研究地壳的损伤演化过程,第一9 李善邦青年优秀地震科技论文奖二等奖,中国地震学会利用GPS资料研究区域地壳应力场变化与地震活动关系,第一3 第九次综合性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二等奖,陕西省测绘学会丽江0级地震过程的重力变化与小波分析,第一6 二○○一年度基层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20013601),中国地震局二测中心区域重力变化的小波分析和震源过程的重力时——频域反演研究,第一4 二○○二年度基层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3601),第十四,1999-2001年度地震趋势研究报告,中国地震局二测中心4 二○○二年度基层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一等奖(20023603),第一,利用空间技术研究地壳的损伤演化过程,中国地震局二测中心4 一九九八年度基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9813602),第一, 中国地震局二测中心孕震过程中形变能的累积判据研究4 二○○三年度基层防震减灾优秀成果二等奖,第三, 中国地震局二测中心,北祁连——河西地区流动重力观测、预报研究12 全国青年地震科技优秀论文二等奖,独著, 中国地震局学术委员会均衡地壳运动的失稳条件探讨8 第四届西北地区地震工作学术研讨会优秀论文, 独著,均衡地壳运动的失稳条件探讨, 第四届西北地区地震工作学术研讨会3 一九九五年度基层科技进步四等奖,(953602),第一, 中国地震局二测中心垂直地壳运动的均衡失稳条件探讨

内陆地震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你可以到佰腾科研导航站上去找找,可以先在“期刊”分类里搜索一下,如果没有合适的就按照学科分类来查询。希望能帮到你。

内陆地震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差不多

内陆地震不少啊

Seismic Event,Sequence and Tectonic Significance in Canglangpu Stage in Paleo-Tanlu Zone乔秀夫 高林志 彭阳 李海兵原文刊于2001年中国科学(D辑)第31卷,第11期,英文版刊于2002年Sciencein China,Vo L45 N9。应用地震灾变记录与层序地层(3级层序)结合讨论郯庐断裂在中生代是否存在大平移的问题。现刊印文图3更换为彩色照片。第14章(本书下一章)是对大林子组近年来研究的最新总结,有许多新的认识。13章中个别图件与14章中图件有所重叠,为了保持历史原貌及当时的认识,13章中的图件及解释均未作删改。胶辽徐淮地区下寒武统的沧浪铺阶沿郯庐断裂两侧分布。辽东半岛的沧浪铺阶包括葛家屯组、大林子组与碱厂组(位于郯庐断裂东侧)。大林子组形成于滨海萨布哈环境,整个岩组充满了地震灾变事件记录,其特征为液化泄水脉、水塑性褶皱、水塑性微断层(三者相伴生),液化卷曲变形、液化角砾岩与砂岩墙;总结了萨布哈泥质岩中的地震液化序列。苏皖北部的沧浪铺阶(位于郯庐断裂西侧)包括金山寨组、沟后组下段及上段。沟后组同样系干旱的潟湖环境沉积,与大林子组为同一气候带岩组,但在苏皖北部的沧浪铺阶岩组中未发现地震事件记录。苏皖北部沧浪铺阶可识别出4个层序,但在辽东半岛则缺少一个层序。从灾变事件、层序地层以及具体岩组岩性对比角度,不支持辽东半岛的沧浪铺阶系由苏皖北部于中生代平移数百公里至目前位置的观点。古郯庐带(图1)指吉林南部、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中部及苏皖北部,它位于中朝板块东部,是新元古代的板内强地震带,发展时间为震旦系—晚石炭世早期[1~4]。古郯庐带中的下寒武统沧浪铺阶在辽东半岛包括葛家屯组、大林子组及碱厂组(昌平组)等3个岩组[5],这3个岩组在古郯庐带中可追踪对比(图2)。1 大林子组地震灾变记录寒武系大林子组( )分布于辽东半岛,底部以透镜状水道砾岩与下伏沧浪铺阶葛家屯组平行不整合接触,顶部以岩屑型风化壳与碱厂组分界。1 岩性与环境大林子组可分为4个岩性段(图2)。第1段为中-粗粒、红-黄色砂屑岩,具十分发育的鱼骨状交错层理,厚15 m,代表潮间带与潮下带环境。第2段为红、黄、绿等含石英粉砂的白云质泥岩及绿色伊利石、绿泥石页岩,具一系列地震诱发的液化泄水脉构造、石膏层及石膏溶解后的盐溶角砾岩(图3A)及盘肠构造;具多个钙结壳层(图3B)(层厚2~9cm);第2段为潮间带、潮上带盐池微相单元,是一个经历多次短暂暴露的岩段,总厚40m。第3段为白云岩与绿色泥岩互层,计有3层白云岩(单层厚7~1 m),白云岩中普遍含有石英砂与长石砂,总厚7 m。第4段下部为绿色泥岩,上部为红色、黄色具季节纹层的泥灰岩,泥灰岩中矿物成分为:泥晶方解石80%,石英粉砂约5%,伊利石约5%,石膏单晶假象约10%。第4段下部以一系列密集的地震液化脉为特征。第4段总厚21 m,岩石显示极好水平纹层,是一个潮上咸湖环境岩段。图1 研究区位置及沧浪铺阶剖面剖面位置:①辽东半岛大连金州,②山东莒县浮来山,③山东苍山县,④江苏贾汪,⑤安徽宿县金山寨村,⑥安徽宿县沟后村,⑦安徽淮南,⑧吉林通化大林子组2~4段是干旱-半干旱气候条件下,陆地与潮间带之间滨海平原含膏盐的沉积,即典型的滨海萨布哈(Sabkha,阿拉伯语中的一种读音,含义为“盐坪”)环境。大林子组盐坪曾遭受过3次海进(第3段有三层白云岩)。2 地震灾变事件大林子组第2~4段是一个充满地震灾变事件记录的岩段,特征是液化作用形成的沙、泥质的白云岩脉,水塑性褶皱,液化卷曲变形(hydroplastic deformation),水塑性微断层(hydroplastic microfault)及液化角砾岩。强地震振动引起的剪切力,促使未固结沉积物中的砂粒滑移改变排列状态,使应力由沙骨架转移至水,引起超孔隙水压力,当全部应力转移至空隙水后,超空隙水压力等于饱和沙所承受的总应力,在完全水平的沙层中便产生了液化作用,沙与水浑然一体,产生了悬液,水与沙粒混合体在层内运动,形成泄水脉及一系列层内液化变形构造,成为地层中的地震事件记录。大林子组滨海Sabkha系潮上带富含水的环境,沉积物颗粒粗,所处围压很小,地震液化时上覆沉积物不厚,因此所形成的液化脉比碳酸盐层中液化脉宽且长。由于地震事件层与上覆地层之间存在侵蚀间断面,成岩中无上覆沉积物重压液化脉仍保持相对直立而未弯曲。液化泄水脉与水塑性褶皱 位于大林子组的第2~4段中,尤以第4段最为发育,呈密集型绿色脉,脉的成分与绿色薄层围岩母岩成分一致,为绿泥石、伊利石白云质泥岩;野外宏观可见绿色微细水平纹层理与直立的液化泥质白云岩脉相联通,表明直立脉系由某些水平纹层中颗粒液化集中形成的;泥质白云岩脉一般5~40mm宽,垂直于层面上的长度50~700mm,甚至达1 m,短者仅20~40mm;泄水脉呈板状体,在层面上相互交织呈多边形形态(图3C)。图2 古郯庐带沧浪铺阶地震灾变事件及层序地层Z2x—震旦系兴民村组;X2s—震旦系石旺庄组;Z2t—震旦系佟家庄组;Z2n—震旦系倪园组;Z2wsh—震旦系望山组; —下寒武统葛家屯组; 一下寒武统大林子组; 下寒武统碱厂组; —下寒武统五山组; —下寒武统金山寨组; —下寒武统沟后组; —下寒武统馒头组;SB—层序界面;TST—海侵体系域;Hs T—-位体系域;DS—层序;剖面位置见图1;剖面岩性:1—砾岩;2—砂岩;3—页岩、泥岩;4—泥质液化白云岩脉震积岩;5—盐溶角砾岩;6—灰岩;7—鲕粒灰岩;8—砾屑灰岩;9一碳酸盐岩震积岩(液化泄水脉);10—叠层石灰岩;11—白云岩;12—含石英砂白云岩;13—灰质白云岩;14—白云质灰岩;15—红土型风化壳;符号:a-水平层理;b—交错层理,冲洗层理;c—鱼骨状层理;d—透镜层理;e—波痕;f—泥裂;g—盐晶;h—帐篷构造;i—结肠构造;j—三叶虫;k—小壳;1—生物碎屑;m Towuia(蠕虫化石);n—海绿石泥沙颗粒的液化脉除向上移动外,由于受到上部及四周压力,迫使泥沙向压力小的下方移动。导致泄水脉同时向岩层内上方及下方两个相反的方向液化(图3B)。沙泥质白云岩脉与层面垂直,脉的两端相对尖细,并穿刺纹层使之弯曲成背形(上端)与向形(下端)。如几个相距较近的泄水脉则可在脉的两端产生一系列背形与向形褶皱(图3B),即水塑性褶皱。水塑性褶皱轴面与板状形态泄水脉的平面一致,而在层面上泄水脉及水塑性褶皱交织呈多边形隆起(图3C)。图3 大林子组岩性及地震事件记录A—盐溶角砾岩,萨布哈潮上带微相单元;B—液化泄水沙、泥质白云岩脉①,水塑性褶皱②,水塑性微断层③及钙结壳层④;C—液化沙泥质白云岩脉层面的表现、脉呈板状体,层面上构成许多隆脊相互交织,脉的成分:65%粉晶白云石,25%石英砂,5%云母片及5%绿泥石;D—液化卷曲变形及水塑性微断层,1b—液化角砾岩,照片上方为较平直的钙结壳层(CC),表明褶皱为层内液化成因Sabkha环境形成薄的沉积层,液化作用及相应的液化泄水脉活动限制在薄层组成的一段地层内。图3B中的泄水脉及水塑性褶皱位于两个钙结壳层(短暂的暴露面)限制的1 m厚的岩层内,代表一次地震液化作用早期的记录。大林子组中共出露5个泄水脉与水塑性褶皱岩段。水塑性微断层 与泄水沙泥质白云岩脉伴生,是软沉积物本身重力作用下沿泄水脉与被侵位的围岩之间的微型错位,表现为在脉壁形成极薄的钙质膜,其上发育擦痕,擦痕具一定方向。水塑性微断层与作者曾描述的碳酸盐岩层中地震成因的粒序断层(fault-gra-ded)形态及成因不同[1,2]。液化卷曲变形与液化角砾岩 液化卷曲变形指层内起因于液化作用形成的卷曲(图3D),是一种水塑性变形[6]。与液化泥质白云岩脉两端的背形和向形成因不同,泥质脉两端的背形、向形是受泥质脉穿刺形成;层内产生的液化变形不遵循力学机制,无固定规律。液化卷曲变形进一步可发展为液化角砾岩,液化作用高潮时,岩层被撕裂在岩层内原地破碎形成角砾岩,角砾具可拼性。液化泄水脉在不同方向穿刺岩层,使层内角砾化,也形成液化角砾岩,角砾同样具可拼性。序列 大林子组地震液化作用记录由液化泄水脉、水塑性褶皱与水塑性微断层(三位一体)组成一定的序列(见本书第14章图21)。形成大林子组序列中的各单元地震记录需要一定的地震强度。对我国1955年以前近900年间历次地震喷水冒沙资料统计研究[7],震级和发生液化的范围存在密切关系,即震级大,发生液化的范围也越大。震级为6级时液化范围距震中距离约为10~50km;震级为7级时液化范围距震中最大距离为100km;震级为8级时液化范围距震中最大距离约200km(1976年7月28日唐山地震);8级以上毁灭性地震(1668年山东郯城6级地震)液化范围距震中最大距离约为800km;而地震震级小于5级时,在我国的地震文献中无喷水冒沙的记录。文献[8]曾进行沙层的振动液化模拟实验,选择7~9度地震烈度(相当于地震震级6级以上)区的振动频率与加速度,模拟地震时的水平振动,沙层产生了液化现象。对照历史地震记录与模拟实验,产生液化现象地震震级需5级以上。大林子组分布于辽东半岛南端,从半岛西侧渤海金州湾海岸至半岛东侧黄海大连金石滩海岸,东西方向距离60km范围内均有十分发育的、壮观的地震液化记录。因此,大林子组是早寒武世强地震形成的灾变事件岩组。2 层序地层与对比皖北宿县沧浪铺阶包括金山寨组、沟后组下段及沟后组上段(图2)。沟后组安徽省地质局区域地质调查队。中华人民共和国区域地质调查砀山幅(Ⅰ-50-X V)等三幅地质调查报告(1:20万)。1977,1~601。[9,10]实际分为两段。下段 为干旱环境下红色碎屑岩含盐段,剖面的下部是薄层砂质页岩与砂岩互层,上部为中层含砾砂岩及砂岩,层面广泛发育丰富石盐假晶与泥裂。沟后组下段系一个干旱气候带障壁潟湖环境,这个干旱带层位从苏皖北部向北延至山东直抵辽东(大林子组)、吉林南部(黑沟子组)[5](图1中⑧),向南与猴家山组(图1中⑦)中段相连接。沟后组上段为灰岩层,相当于辽南碱厂组、淮南猴家山组[11]上段灰岩层位。沧浪铺阶底界是下伏震旦系顶部(即:辽东半岛的兴民村组,山东半岛的石旺庄组,苏皖地区的倪园组,望山组等)碳酸盐岩的红土型风化壳;顶界为碱厂组顶部与馒头组之间的间断面,多数地区也具风化壳;这两个层序界面是大区域性的,在古郯庐带全境可追踪。整个沧浪铺阶可识别出4个三级层序(DS),分别为金山寨组(DS1)、沟后组下段(DS2),沟后组上段(DS3,DS4)。DS1与DS2之间层序界面为岩相转换面;DS3与DS2之间为碳酸盐海侵上超面,DS2上超于DS1与DS2碎屑岩垫板之上,这是沧浪铺阶内部最重要的层序界面。图2层序地层为依据的对比中,在辽东半岛,缺失了层序3(DS3),DS4直接上超于DS1及DS2碎屑岩垫板之上。从沧浪铺阶底部不整合面及金山寨组构成碎屑岩垫板角度分析,本文将金山寨组置于寒武系。3 构造意义文献[12]第一次提出郯庐断裂是一个中生代的巨型左行平移断裂,之后于1964~1996年间对郯庐断裂系进行了全面综合研究[13~19],认为平移断距达740km。这一观点得到中外众多地质学家的广泛重视与赞同[20~30]。徐学思从新元古界对比,系统论证了郯庐断裂中段(苏皖北部与辽东半岛)左行平移约550km[29];陈容度从辽东、辽西地质对比(主要从不同时代地层与岩相带)进一步证明徐嘉炜推断的郯庐断裂在山东与辽宁段的最大平移距离为600km[30];他们均认为辽东半岛新元古界与早古生界盆地是由苏皖北部平移至现今的位置。有关郯庐断裂左行平移的年代,最近的研究趋向于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25,31],那么辽东半岛白垩纪之前的地层,包括本文所涉及的沧浪铺阶均为异地系统,它们是从江苏、安徽左行走滑长途旅行至目前的位置。但是,依据本文的研究,目前沧浪铺阶岩组记录与巨大平移观点相矛盾。(1)辽宁半岛大林子组中十分发育的强地震记录在郯庐断裂以西的苏皖北部沧浪铺阶中并未发现。图1中①位于辽东半岛东侧,黄海海岸,在半岛西侧渤海海岸同样分布沧浪铺阶地震记录,将辽东半岛南移至图1中⑤的纬度位置,两者相距仅50~70km,早寒武世沧浪铺期强地震时沉积物液化范围完全应涉及两个地区。但苏皖北部沧浪铺阶缺失强地震记录,表示两者当时并非处于同一地理位置。(2)辽东半岛沧浪铺阶比苏皖北部少了一个层序。三级层序具有大区域等时对比意义,辽东半岛缺失DS3,表明沧浪铺期DS2之后辽东半岛位置曾有地区性构造抬升,这次抬升并未影响到苏皖北部,表明当时二者地理位置相距甚远。(3)葛家屯组、大林子组、碱厂组与苏皖北部3个组的岩性、岩相差别较大(图2)。4 结论上述3点表明:分布于郯庐断裂中段以东辽南的沧浪铺阶与苏皖北部沧浪铺阶(位于郯庐断裂西侧)当时不在一个地理位置上,辽东半岛的沧浪铺阶,不可能是从苏皖北部平移的结果。沧浪铺阶的地震灾变事件与层序地层的客观地质记录尚不支持郯庐断裂巨大平移;也不支持辽东半岛沧浪铺阶是晚侏罗世或早白垩世期间从苏皖北部巨大平移至现今位置的观点。辽东半岛与苏皖北部的沧浪铺阶现在的分布呈NNE向(图1),由于它们是在干旱、半干旱炎热条件下形成的,很可能在早寒武世沧浪铺期,是一个平行于低纬底的EW 向盆地,苏皖北部与辽东的沧浪铺阶各位于盆地的两端。参考文献[1]乔秀夫,宋天锐,高林志,等碳酸盐岩振动液化地震序列地质学报,1994,68(1):16~34[2]乔秀夫,宋天锐,李海兵,等辽东半岛南部震旦系—下寒武统成因地层北京:科学出版社,1996,1~173[3]乔秀夫,李海兵,高林志华北地台震旦纪—早古生代地震节律地学前缘,1997,4(3):155~160[4]乔秀夫,高林志华北中新元古代地震灾变事件及与Rodinia的关系科学通报,1999,44(16):1753~1757[5]项礼文,朱兆玲,李善姬,等寒武纪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1~95[6]Plaziat J C,Pruser B H,Philobbos ESeismic deformation structure(seismites in the syn-rift sedi-ments of the NW Red Sea Egypt)Bull Soc Geol France,1990,(8):419~439[7]刘颖,谢君斐砂土震动液化北京:地震出版社,1~327[8]冯先岳地震振动液化变形的研究内陆地震,1989,3(4):209~307[9]邢裕盛,高振家,王自强,等中国地层典,新元古界北京:地质出版社,1999,1~118[10]高振家,陈克强,魏家庸中国岩石地层辞典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2000,1~628[11]徐嘉炜淮南寒武纪沉积合肥矿业学院学报,1956,(1):22~24[12]徐嘉炜郯城-庐江深断裂带的平移运动华东地质,1964,(5):18~31[13]徐嘉炜试论郯庐断裂带的平移及其地质与找矿意义地质矿产研究,1978,(5):1~30[14]徐嘉炜郯庐断裂带的平移运动及其地质意义见:国际交流地质学术论文集(1)北京:地质出版社,129~142[15]徐嘉炜崔可锐,刘庆,等东亚大陆边缘中生代的左行平移断裂作用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5,5(2):51~64[16]徐嘉炜,朱光,吕培基,等郯庐断裂带平移年代学研究的进展安徽地质,1995,5(1):1~12[17]徐嘉炜再论郯庐断裂带的最大平移幅度——鲁西—辽北地块的对比中国地质科学院沈阳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994,(3):43~55[18]Xu J W,Zhu GTectonic models of the Tan-Lu Fault Zone,eastern CInternational Geology Review,1994,36:771~784[19]Xu J WThe Epi-continental area of Southeast China and relevant Ac ta Seismologica Sinica,1996,9(4):566~571[20]邓乃恭中生代华夏类型构造和郯庐断裂体系的特征与形成机制见:构造地质论丛(3)北京:地质出版社,33-38[21]马杏垣中国及邻近海域岩石圈动力学图集北京:地质出版社,1986[22]许志琴扬子板块北缘的大型深层滑脱构造及动力学分析中国区域地质,1987,6(4):289~300[23]徐树桐,陈冠正,陶正中国东部徐淮地区地质构造格局及其形成背景北京:地质出版社, 1993,1~71[24]Wan TFormation and Evolution of the Tancheng-Lujiang Fault ZW uhan: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Press,1~85[25]朱光,徐嘉炜郯庐断裂带与大别—胶南造山带的构造关系,见:马宗亚,杨主恩,吴正文,主编构造地质学——岩石圈动力学研究进展北京:地震出版社,1999,164~169[26]刘和甫,夏义平,殷进垠,等走滑造山带与盆地耦合机制地学前缘,1999,6(3):121~132[27]王小凤,李中坚,陈柏林,等郯庐断裂带北京:地质出版社,2000,1~374[28]Okay A I,Sengor A M CEvidence for intracontinental thrust related exhumation of the ultra-high-pressure rocks in CGeology,1992,20:411~414[29]徐学思徐淮、胶辽震旦亚界的统一划分及郯庐断裂的平移中国地质科学院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1981,(3)83~102[30]陈容度从辽宁东、西部地质对比讨论郯庐断裂的平移运动辽宁地质,1995,(3):184~193[31]朱光,宋传中,王道轩,等郯庐断裂带走滑时代的40Ar/39Ar年代学研究及其构造意义中国科学,D辑,2001,31(3):250~256

只给五分?一、知识总结 Top 第一部分 中国地理复习 (一)区域认定,落实分布——充分利用地图,活化地图是突破区域地理的关键和基础 1. 依据经纬线认定 (1)四至点 最北端:53°N 最南端:4°N 最东端:135°E 最西端:73°E (2)北回归线、30°N、40°N穿过的地区;90°E、100°E、110°E、120°E穿过的地区 2. 按地形分三大块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区 第一阶梯 阶梯界限 第二阶梯 阶梯界限 第三阶梯 3.按气候区分三大块 4.省区轮廓 5.地形有明显变化的地区(注意等高线的分布和变化)盆地、河谷、山脉等 6.剖面图的认定 7.熟练掌握以下基本地图 (1)中国地形图(三大阶梯、16条主要山脉、主要高原、平原、盆地、丘陵)、地形剖面图(30°N、36°N、89°E) (2)中国气候类型图(温度带、干湿地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各类气候类型的气温曲线、降水柱状图) (3)中国水文图(中国的河流、湖泊分布图,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布,黄河、长江、珠江水系图) (4)中国的自然资源(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森林资源等) (5)中国的人口 (6)中国的交通(铁路、主要河港、主要海港) (7)中国的农业(种植业、畜牧业,主要粮食作物、经济作物) (8)中国的工业(四大工业区) (9)商业中心的分布 (10)中国分区(北方、南方、西北、青藏地区) (11)中国政区图 (二)比较差异,把握特征 分区地理是在中国地理总论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具体化的区域地理,分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块进行阐述的同时,又将台湾、香港与澳门单—列阐述、从总体上看,四大区域的自然条件、人文地理特征差异很大。这些自然人文地理特征又是各种地理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的自然人文综合体。每个区域,都涉及到位置、范围、地形、气候、植物、人口、民族、工业、农业、交通、城市、名胜古迹等该地区较为独特的地理特征,每个区域特征的形成,尽管是各种地理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但其中必定有一主导因素。如青藏高原主要因海拔高,气候寒冷;而西北地区主要是因为离海洋远、地形闭塞造成的干旱环境。所以抓住主导因素和主要线索去学习区域地理往往会取得较好效果。另外分析一个地区的区域地理优势及限制因素,进而分析其经济发展方向是学以致用的具体体现,也就是通常讲的区域国土整治开发研究。这是地理学研究的重点,也是历年高考地理试题中从不回避的重点。国情是制定国策的基础,有关规定是实施国策的保证。进行国土整治开发与政治,要以科学的观点和对国情的理解去认定、判断、评价和反思,这样回答有关问题才能把握方向。 1. 综合分析、比较差异、概括特点是学习区域地理的有效方法 (1)抓住山脉,掌握地形,深入了解地形对各地理要素的影响 地形是重要的地理要素,它以地表的高低与形态特征影响着其它要素。 ①抓住山脉的分布,学习我国地形的特点与分布 A山脉构成我国阶梯界线 B由山脉构成边界的各地形单元 ②结合地形的特征与分布分析我国地形对气候、河流等地理要素的影响 A地势特点对气候、河流的影响 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海洋的湿润空气进入; 阶梯分布又使降水较集中于迎风(夏季风)的阶梯地段。如青藏高原的东南边缘,第二阶梯的边缘山脉等; 第一阶梯因地势高而形成独特的、高寒的高原气候; 西高东低导致我国大河的流向是自西向东,而阶梯分布又有利于丰富水力资源的形成与集中; B我国山脉的分布对气候及河流的影响。 东—西走向山脉对季风的运行(无论是冬季风还是夏季风)都起到了较大的阻挡作用。尤其是对冬季风的影响更为明显,致使各季风向南运行速度减缓,势力减弱,且使南北的影响差异加大。 东北—西南走向的山脉大致与我国海岸线平行;对海洋吹来的湿润空气有抬升作用,故山脉迎风坡降水多,如台湾山脉的东侧、长白山地,武夷山地等。 东—西走向的山脉,有利于河流在总的地势影响下,自西向东流去。同时这些山脉成为我国主要河流之间的分水岭。如秦岭是黄河与长江的分水岭;南岭是长江与珠江的分水岭。 (2)抓成因、识气候,以气候为主线贯穿中国地理复习 气候是受多种要素影响的地理要素,同时它又是地理环境中最积极的组成部分,它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其它要素,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影响着人类的活动。 ①从成因入手,学习我国气候的特点(高中地理第二章) A季风的形成及运行规律是最重要的基础知识 B季风的形成、性质及活动规律 C季风活动规律对气候的影响 夏季风推移的规律决定了东部季风区雨季出现的日期及其长短; 夏季风推移的规律决定了我国主要天气现象(长江中下游梅雨与伏旱、黄河中下游的春旱等)出现的地区与时期; 冬季风的运行规律决定了我国冬季气温低的特点; 冬季风的运行规律决定了寒潮出现的时期及影响范围; 冬夏季风交替影响决定了我国季风气候的总特征。 ②结合我国气候的特点学习其它地理要素的特点 A从季风区的分布、季风的运行规律及干湿区的分布,学习河流水文特征 B季风区分布影响着内外流区域的分布 C由冬、夏季风的运行规律推导出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D由干湿区、温度带、地形分析外流区域河流的差异 ③结合气侯状况,学习我国植被、土壤的特点 土壤是植被、气候、岩石及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而植被又受到气候的影响,因此,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气候的特点。如中温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植物为森林草原类型,草树茂密,气温又低,分解较缓,保持大量腐殖质,因而形成黑土。气候较干的黄河中下游地区,则因钙质易于保持,而形成钙质土。而在亚热带与热带湿润地区,大量可溶盐分被淋走,积留下不溶于水的铝、铁氧化物,因而形成红壤。在干旱区则因植物无法生长,土壤中基本上没有有机物质,因而形成荒漠土。南方水稻产区为水稻土。 ④从气候的特点分析外力作用对地形的影响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少雨,流水切割微弱,接近冬季风源地,因而以风成地形为主;季风区内的黄土高原因多暴雨,土质松软,切割作用强,多成沟壑纵横之态;而西南地区,高温降水多,切割作用强,形成山地性高原,在石灰岩地区则形成著名的喀斯特地形。青藏高原因地势高耸,气候寒冷,而多冰川地形。而东部地区湿润多雨,在地壳下陷处,因流水泥沙的沉积,冲积而成广阔平原;在地壳隆起的地区,裸露的岩石则在流水切割下多形成低山、丘陵。 ⑤温度带及干湿区的分布,分析我国农业的分布 A温度带决定耕作制及作物的分布。 B干湿地区决定农牧业的分布 (3)熟练掌握以下中国区域差异分界线 ①秦岭—淮河 ②一月平均气温:0℃等温线 ③年降水量:800mm 400mm 200mm等降水量线 ④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界线 ⑤地形三大阶梯界线 ⑥内流区域与外流区域界线 ⑦中国人口界线 ⑧黄河、长江沿线 ⑨京哈—京广铁路线,陇海—兰新铁路线 3.树立四个观点 (1)区域差异观点 (2)因地制宜观点 (3)人地协调观点 (4)可持续发展观点 4.区域差异 (1)三大自然区(图4) ①自然地理分界线 400mm年等降水量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东部季风区; 3000米等高线:青藏高原/东部季风区 昆仑山——阿尔金山——祁连山:青藏高原/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②三大自然区的特点 东部季风区 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 青藏地区 地形 海拔较低(500米以下) 平原、丘陵为主 海拔较高(1000-2000米) 高原、盆地为主 海拔最高(4000米) 高原、山脉为主 气 候 季风气候显著,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低温少雨) 大陆性显著,气候干燥,气温年较差、日较差较大,多大风天气 气候严寒,太阳辐射强,风力强大 水 文 外流河、淡水湖 地表水以雨水补给为主(东北地区河流有春汛和夏汛) 多为内流河,河流短小,河流补给主要是高山冰雪融水 多咸水湖,多大河源头 植被 森林 草原、荒漠 高山草甸、荒漠 人类活动 ²1 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广泛、深刻; ²2 农业限制因素:水旱灾害 ²3 农业生产结构:我国最重要的农耕区 ²4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面向国际、国内市场,²5 向深加工、外向型、生态农业方向发展。 ²6 人类对自然的影响远不²7 如东部季风区; ²8 农业限制因素:水分 ²9 农业生产结构:以畜牧业为主,²10 还有灌溉农业 ²11 农业生产结构调整方向:向节水农业(如集水型)、特色农业方向发展。 ²12 人类对自然界的影响微弱,²13 原始自然状态保存较完整。 ²14 农业限制因素:热量 ²15 农业生产结构:以畜牧业为主;还有河谷农业 ²16 方向:高科技农业 (2)三大自然区域的内部差异: Ø 东部季风区 Ø 西北地区 Ø 青藏高原区 (3)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状况 ①东部地区的经济发达: A主要优势: 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商品粮基地 商品棉基地 桑蚕基地 海洋渔业基地 亚热带、热带基地 是我国最具实力的工业基地 特 征 主要工业中心 辽中南工业基地 京津塘工业基地 沪宁杭工业基地 珠江三角洲工业基地 经济国际化程度高 科技文化水平高 城市化水平高 B主要问题: 东北森林保护与抚育更新;辽中南工业区面临设备陈旧、资金不足、产品技术含量低、环境污染严重等诸多问题; 黄土高原水土保持;华北平原综合治理盐低洼地、碱地、沙地,改造中低产田;发展节水农业; 黄河、海河的根治;长江、淮河的治理; 北方省市淡水资源短缺; 长城沿线的风沙问题 红壤的改良 C发展方向 充分发挥沿海地理优势:科技、人才、信息等。 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第三产业和集约化农业生产,缓解能源、交通运输紧张,原料不足,北方缺水和环境问题。 充分发挥技术创新的优势:加强传统工业基地的技术改造,使产品向高精尖方向发展。 建设农林渔副产品基地 加强东西向交通建设,扩大对外经济贸易 ②西部地区的发展 A发展优势 发展边境贸易 能源和矿产资源丰富 B主要问题 经济落后,科技文化教育落后 生态环境恶劣 C发展方向 合理开发和利用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加强草原牧区建设,发展林牧业 大力发展交通运输 发展边境贸易,扩大旅游创汇 有步骤开发黄河中上游、长江上游的能源、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防治污染 发展节水农业 保护草场,治理沙漠 第二部分 世界地理 七大洲四大洋的分布 1.面积排位 2.观察主要分布的半球(南北半球、东西半球) 3,观察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北纬30°、北纬40°等重要纬线穿过的大陆和大洲以及0°经线、180°经线、西经20°、东经160°、经80°、 东经120°、西经120°、西经80°、西经120°穿过的大陆和大洲,以及它们穿过的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 4.包围在每一个大洋周围的大洲的名称。 5.大洲界线,跨大洲的国家 6.以南极半岛为起点,按地球自转方向依次分布的大洋 重要的岛屿、半岛、群岛:斯堪的纳维亚半岛、伊比利亚半岛、亚平宁 半岛、巴尔干半岛、阿拉伯半岛、印度半岛、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南极半岛,印度尼西亚群岛、西印度群岛、马来群岛、日本群岛、琉球群岛、菲律宾群岛、不列颠群岛、美拉尼西亚群岛、密克罗尼西亚群岛(夏威夷群岛)冰岛、爱尔兰岛、马达加斯加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塔斯马尼亚岛、斯里兰卡岛、新西兰北岛、南岛。 8.重要的河流、湖泊、海峡:印度河、恒河、尼罗河、刚果河、莱茵河、多瑙河、伏尔加河、密西西比河、亚马孙河、湄公河、叶尼塞河、鄂毕河、锡尔河、阿姆河、底格里斯河、幼发拉底河、苏伊士运河、巴拿马运河,马六甲海峡、霍尔木兹海峡、土耳其海峡、直布罗陀海峡、英吉利海峡、麦哲伦海峡、莫桑比克海峡、白令海峡,黑海、红海、波罗的海、孟加拉湾、阿拉伯海、墨西哥湾、加勒比海、地中海、日本海、几内亚湾、北海。 9.主要的国家: 日本、新加坡、印度、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巴西、新西兰、阿根廷 总论: 1、七大洲分界线(注意南美洲、北美洲、拉丁美洲的范围) *南极洲是跨经度最广、地势最高的洲。 2、四大洋的位置(被哪些大洲包围);及大洋中著名的岛屿。 *北冰洋是跨经度最广的大洋。 3、世界主要的交通要道及其地位(包括运河、海峡)。 亚洲: 1、季风气候显著 2、日本自然环境的特点;经济高速发展的原因;工业分布特点;主要工业区。 3、东南亚的国家;东南亚的热带经济作物;分析新加坡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 4、印度的位置;主要物产;亚洲耕地最多。 5、中亚的位置;主要物产。 6、分析西亚在世界上的战略地位;(三洲五海之地、丰富的石油资源) 非洲: 1、东非裂谷带;气候类型南北对称分布。 2、埃及苏伊士运河;长绒棉产量世界第一。 欧洲: 1、海岸线最曲折(挪威峡湾——冰川侵蚀形成);地势最低。 2、典型的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 3、著名的河流——莱茵河、多瑙河、塞纳河、泰唔士河,及其流经的主要国家、著名城市、主要工业区。 4、熟悉欧洲各分区主要国家;欧洲联盟。 5、英国、法国的相对地理位置;各自主要的经济特色;英国的老工业区和新工业区。 6、德国的位置;分析德国鲁尔区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7、了解俄罗斯的邻国;莫斯科、摩尔曼斯克的位置。 8、了解巴尔干半岛上各国的相对位置。 北美洲: 1、北美洲三大地形区;地形对气候的影响;各地形区的矿产。 2、五大湖;及其周围的工业城市。 3、分析美国东北部工业发展的有利条件。 4、分析美国电子工业中心“硅谷”高速发展的原因。 5、美国农业带分布;农业专业化生产的好处。 6、熟悉中美洲、西印度群岛的位置。 南美洲: 1、南美洲主要地形区、气候类型;安第斯山脉对南美洲气候的影响。 2、巴西的位置;著名物产。 大洋洲: 1、大洋洲的范围(注意所属的南北半球,180度经线的位置)。 2、澳大利亚自流井成因;半环状气候类型分布。 3、澳大利亚著名物产;堪培拉和悉尼的位置。 南极洲: 1、南极洲轮廓特点;外围大洋位置的判断。 2、我国中山站、长城站的位置。 3、南极科考的重要意义。(对比分析我国对北极地区进行科学考察的意义)

内陆地震期刊投稿

针对各地具体情况,发展不同的建筑物抗震技术,细化建筑工程抗震标准。同样能量的地震,在地质条件不同、建筑规划习惯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是很不一样的,这里面大有研究可做。以上几条的价值远远高于幻想中的预测预报,地震局根本不应该浪费资源研究什么预测,公众也不该拿「这次地震为什么事先不预报」来指责地震局,做好以上几条才是地震局的本职工作。中国内陆地区比日本地质情况复杂得多,预警的难度更高,但并不是做不到的。

我们公司和地震局有个项目,我总去我们这的地震局。我说说的我的想法。有的地方可能有些许的错误,但我说出我所看见的,知道的东西。一般人认为地震局是用来预报地震的,这个是完全错误的想法。地震局和气象局不同,气象是你能通过卫星检测,通过模型计算出来的。地震是没有办法计算。像我们这的地震局都有下属的地震台,这个是用来检测有没有地震的。每天定时从地震台将检测的数据传回到地震局里。地震局里专门有一个科室来处理这些数据,但是怎么处理我不太清楚。

震级是衡量地震放出能量的大小,楼上绝大多数答非所问,这和烈度是关系不大的

小于三度:人无感受,只有仪器能记录到; ◢三度:夜深人静时人有感受; ◢四—五度:睡觉的人惊醒,吊灯摆动; ◢六度:器皿倾倒、房屋轻微损坏; ◢六—七度:房屋破坏,地面裂缝; ◢九—十度:房倒屋塌,地面破坏严重; ◢十—十二度:毁灭性的破坏。

  • 索引序列
  • 内陆地震期刊投稿经验
  • 内陆地震期刊官网投稿经验
  • 内陆地震期刊投稿经验分享
  • 内陆地震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 内陆地震期刊投稿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