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发布时间: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一个星期后收到回复说可以录用,然后发表在第二个月的期刊上,第三个月收到寄过来的纸质的期刊。 电话是027-81973959, 电子信箱是 , 我发过邮件的。 你是什么时候打的电话如果是几天前很可能还没开学,那边没上班。

本刊既接受纸质稿件,也接受电子版稿件。所有稿件应采用Microsoft Office Word编排,纸质稿件用A4纸打印清楚,作者的姓名、所在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真、Email、等个人信息全部列于与正文内容无关的首页,正文中隐去所有相关方面的信息;电子版稿件应在来稿邮件中请写明论文题目、300字左右内容提要和关键词3-5个,且应包含2个附件:附件1为论文正文,附件2为作者信息及作者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地址、论文所属课题信息等。 电子版来稿邮件主题栏请注明投稿字样并列出任一作者姓名和文章题目。电子版论文请使用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文件编排,高新版本的Microsoft Office文件请烦请转换。所有来稿个人信息务必完整、准确,以便编辑部及时与作者联系。 来稿切勿使用不规范汉字,除必要的引文外,不使用繁体字、异体字。来稿中数字、标点符号、人名、地名、术语、专有名词等参照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使用并核对无误且全文统一。外国人名的译名(知名度高的)以新华社译名手册为准,在文中首次出现时宜加注原名。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等的单位名称,应写全称。国外的机关、团体名称,也须译出全名。 来稿应自觉遵从学术规范。 文章中应有专门的篇幅对已有文献进行学理性梳理,并明确说明其对本学科的学术贡献。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请在投稿时特别声明。 本刊已开通经济学动态网站,作者可在投稿一个月后访问查询稿件处理状况,查询时须输入作者姓名和投稿文章标题中4字以上关键词。

你好!如果有什么需要的话可以进我的空间看看,里面有我的联系方式。

我这里可以帮你代发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可以发8月!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你好!如果有什么需要的话可以进我的空间看看,里面有我的联系方式。

我这里可以帮你代发湖北经济学院学报,可以发8月!

本刊既接受纸质稿件,也接受电子版稿件。所有稿件应采用Microsoft Office Word编排,纸质稿件用A4纸打印清楚,作者的姓名、所在单位、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传真、Email、等个人信息全部列于与正文内容无关的首页,正文中隐去所有相关方面的信息;电子版稿件应在来稿邮件中请写明论文题目、300字左右内容提要和关键词3-5个,且应包含2个附件:附件1为论文正文,附件2为作者信息及作者联系电话、电子邮箱地址、论文所属课题信息等。 电子版来稿邮件主题栏请注明投稿字样并列出任一作者姓名和文章题目。电子版论文请使用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文件编排,高新版本的Microsoft Office文件请烦请转换。所有来稿个人信息务必完整、准确,以便编辑部及时与作者联系。 来稿切勿使用不规范汉字,除必要的引文外,不使用繁体字、异体字。来稿中数字、标点符号、人名、地名、术语、专有名词等参照相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使用并核对无误且全文统一。外国人名的译名(知名度高的)以新华社译名手册为准,在文中首次出现时宜加注原名。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等的单位名称,应写全称。国外的机关、团体名称,也须译出全名。 来稿应自觉遵从学术规范。 文章中应有专门的篇幅对已有文献进行学理性梳理,并明确说明其对本学科的学术贡献。 本刊已许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在中国知网及其系列数据库产品中以数字化方式复制、汇编、发行、信息网络传播本刊全文。如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该数据库,请在投稿时特别声明。 本刊已开通经济学动态网站,作者可在投稿一个月后访问查询稿件处理状况,查询时须输入作者姓名和投稿文章标题中4字以上关键词。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是一般期刊,每期刊发量比较大,所以文章质量水平整体不高,一般你的论文写得比较完整和像一篇论文,一般都会刊发的,比较容易发的那种学报,但版面费比较贵。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科版)是一般期刊,每期刊发量比较大,所以文章质量水平整体不高,一般你的论文写得比较完整和像一篇论文,一般都会刊发的,比较容易发的那种学报,但版面费比较贵。

我发表过《湖北经济学院学报》,该刊不收取版面费,而且有少量稿费,而人文社科版不但没有稿费,而且需要缴纳版面费~

湖北农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简单地说,转弯处堤坝受到水的冲蚀比平直部分更加严重,洪水来临时更容易被水流掏空,形成垮堤,所以自然就要加固一些咯。下面是原文的一部分,慢慢看。————————————————河道水流主要通过冲刷堤坡、淘刷堤脚和漫顶冲刷侵蚀堤防。江河中下游地区,河道水流侵蚀作用主要是由横向环流引起的凹岸堤防冲刷和相应的凸岸沉积,在洪水期这种作用尤其显著。凹岸冲刷常引起凹岸堤防崩塌甚至决口,造成的险情和危害较大。(1)迎水侧堤坡冲刷 以下几种情况均可引起堤防迎水侧堤坡发生水流冲刷:一是河道拐弯时形成的水冲部位,直接遭受水流冲刷;二是河流蛇行弯曲时由于离心力作用所产生的横向环流对凹岸迎水侧堤坡产生冲刷;三是在直线河段护岸不连续的部位或河床沉积物有变化的部位,由于流沙的非平衡状态出现而发生水流冲刷。另外.洪水期间由于水流冲力增大或者水位超出护坡之上,也可引起堤坡冲刷。由于水流冲刷将造成堤坡土体流失,所以不利堤防稳定。特别是堤坡下部土体流失,将最终导致堤防崩岸。(2)迎水侧堤脚淘刷 河道水流作用于堤脚造成土体流失淘空坡脚的现象称为堤脚淘刷。堤脚淘刷将诱发崩岸,造成堤防决口。对自然河岸而言,当上部地层是固结程度较高的粘土,而坡脚地层是较为松散的砂土时,也容易造成水流淘空而引起河岸坍塌失事。参见《堤防决口机理及其防治》-作者:朱建强,欧光华,言鸽,潘传柏,北嶋 要, 期刊 湖北农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BEI AGRICULTURAL COLLEGE 2000年 第04期~%2D~KeyWord_C=堤防决口机理及其防治~%2D~Title_C=堤防决口机理及其防治&Exp=1&ZJ=TV&GC=91582X&Prev=0&Next=0&strNo=&Type=&Count=2&DZSJ=0&CSID={14399A96-0CDE-49E7-8F46-5CB4719A84D5}&DPWX=

李翔宇 樊彦国(中国石油大学地球资源与信息学院,山东东营,257061)摘要:本文从所拥有的遥感数据源的可能情况出发,分别介绍了各种情况下利用遥感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的方法,分析了其优势和劣势。关键词:遥感;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方法1 引言我国是一个人多地少的国家,土地是我们赖以生存的资源。建立土地动态监测系统以快速准确地提供各类土地资源面积及其分布、土地资源动态变化状况及土地资源生态环境信息是十分必要的,这样可以保证我国在科学翔实的资料基础上对土地资源进行科学的规划及合理的利用,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健康发展。可是传统的统计或实地调查方式,耗时耗力,劳民伤财,并且难以适应土地利用的快速变化,而遥感可以提供及时准确且覆盖面广的地面影像资料,并且周期短、信息量大,通过后期的分析、处理、比较,可以使人们迅速准确地掌握土地利用变化的详细信息,即实现土地利用的动态监测。现在,遥感技术已成为进行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的重要手段。基于遥感影像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方法大致可分为两类:光谱直接比较法和分类结果比较法。多数变化提取算法属于前一种,主要包括影像差值法、比值法、主成分分析法和变化矢量分析法等,这些算法直接通过两时相数据的光谱差异确定变化发生的区域,但不能得出变化图斑的类型;后一种方法通过对各自时相的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分类,通过对两个分类结果的比较提取变化信息,但其精度受两时相数据分类精度的制约。实际操作中可以根据所持有数据源的不同而采用相应的方法。2 基于单一传感器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方法1 基于单一传感器多时相遥感影像当遥感数据源为单一传感器但可以获得多时相遥感影像时,可以考虑以下几种方法。1 单变量图像差值法[1]单变量图像差值法比较简单,是使用最广泛的一种探测方法。它是将两个时相的遥感图像按波段进行逐像元相减,从而生成一幅新的代表二时相间光谱变化的差值图像。辐射值的显著变化代表了土地覆盖变化,在差值图像中接近于零的像元就被看做是未变化的,而那些大于或小于零的像元表示其覆盖状况发生了某种变化,从而设定适当的阈值就可以把变化信息提取出来。2 图像比值法[1,2]比值处理被认为是辨识变化区域相对较快的手段。它是对于两个时相多谱段数据中同名像元的光谱灰度值施以除法运算。显然,经过辐射配准后,在图像中未发生变化的像元其比值应近似为1,而对于变化像元而言,比值将明显高于或低于1。比值法可以部分地消除阴影影响,突出某些地物间的反差,具有一定的图像增强作用。3 图像回归法[1]图像回归法是首先假定时相Ⅰ的像元值是另一时相Ⅱ像元值的一个线性函数,通过最小二乘法来进行回归,然后再用回归方程计算出的预测值来减去时相Ⅰ的原始像元值,从而获得两时相的回归残差图像。4 植被指数差值法[2]植被指数差值法是用近红外与红光波段间的比值(植被指数)代替原始波段作为输入数据进行差值运算来生成变化图像。由于植物普遍对红光强烈吸收和对近红外光强烈反射,因此红光和近红外波段之间的比值有利于提高光谱差异。5 主成分分析法[3](1)差异主成分法 两时相的影像经纠正、配准之后,先对影像作相差取绝对值处理,从而得到一个差值影像。差值影像作主成分变换之后的第一分量应该集中了该影像的主要信息,即原两时相影像的主要差异信息。这个分量可以被认为是变化信息而被提取出来,从而生成变化模板,作为指导下一步变化类型确认和边界确定的参考信息。(2)多波段主成分变换 由遥感理论可得知,地物属性发生变化,必将导致其在影像某几个波段上的值发生变化,所以只要找出两时相影像中对应波段上值的差别并确定这些差别的范围,便可发现土地利用变化信息。在具体试验中将两时相的影像各波段进行组合,成一个两倍于原影像波段数的新影像,对该影像作主成分变换。由于变换结果前几个分量上集中了两个影像的主要信息,而后几个分量则反映出了两影像的差别信息,因此可以抽取后几个分量进行波段组合来产生出变化信息。一般说来,在上述多波段主成分变换之后,采用0、1、2分量进行波段组合能较好地反映出新旧时相影像的变化部分。(3)主成分差异法 本方法和差异主成分方法所不同之处在于影像作主成分变换与差值处理的顺序不一样。要求先对两时相的影像作主成分变换,然后对变换结果作差值,取差值的绝对值为处理结果。在实际的试验中,两时相影像作主成分变换后相差的第一分量已经涵盖了几乎所有的变化信息。因此,可以认为这一分量属于影像的变化信息。6 变化向量分析法[1]由于多时相遥感数据中任一像元矢量都可用多维测量空间中的一个点来表示(空间的维数等于原始波段数),通过对不同时相下的同名像元矢量进行相减所得到的变化矢量就可以用于描述该像元第一时相 t1 到第二时相 t2 期间在多维空间中所发生的位置变化。其中变化矢量的模代表了变化的强度,而方向则指示了发生变化的类型。设时相 t1、t2 图像的像元灰度矢量分别为 G=(g1,g2,…,gk)T 和H=(h1,h2,…,hk)T,则变化矢量为:ΔG=G -H。ΔG 包含了两幅图像中所有变化信息。变化强度由变化矢量的模||ΔG||决定,||ΔG||越大,表明图像的差异越大,变化发生的可能性越大。因此,提取变化和非变化像元,可根据变化强度||ΔG||的大小设定阈值来实现,即像元||ΔG||超过某一阈值时,即可判定为土地利用类型发生变化的像元;而变化的类型,可由ΔG的指向确定。这种方法利用多频段信息,在提取变化位置的同时可以得到变化类型信息,是一种较理想的算法。当然,要用好变化向量分析法还取决于分析过程中变化/未变化阈值是否取值合理以及相关分类方法是否适当。7 分类后比较法分类后比较法是对两期遥感影像进行监督或非监督分类,然后比较在各图像系列同一位置上的分类结果,进而确定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位置和所属类型。该方法可直接获得变化类型信息,但如何选择合适的分类方法提高分类精度是准确获得变化信息类型的关键。1至6均属于光谱直接比较法,此方法对变化比较敏感,可以避免分类过程所导致的误差,但需要进行严格的辐射标准化,排除大气状况、太阳高度角、土壤湿度、物候等“噪声”因素对图像光谱的影响,由于目前对各种干扰(尤其是物候)导致的辐射差异的校正方法仍不成熟,因此,只能通过选择同一传感器、同一季相的数据来尽可能减小“噪声”。同时光谱直接比较法只注重变化像元的提取,而不能提供变化中土地类型的转化信息(如地类属性)。与之相对照,分类后比较法对辐射纠正要求相对较低,适用于不同传感器、不同季相的数据的比较,同时该方法不仅可以提供变化信息,而且还能够给出各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信息。但这种方法的最终精度受到影像分类精度的限制,而且它对影像的全部范围都要进行分类计算而不管它们是否已经发生变化,这样无疑大大增加了变化信息检测的计算量。在目前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研究中,结合光谱直接比较法和分类后比较法的混合动态监测方法逐渐受到重视,并有了一些成功的案例研究。Jenson 通过对湿地变化的动态监测研究表明:先利用光谱直接比较探测变化区,再进行图像分类确定变化类型的混合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变化检测方法[4];Macleod和Congalton的研究也表明以差值法为基础的混合动态监测法优于传统分类后比较法[5]。这样可以集两者之所长,取得更好的监测效果。2 基于单一传感器单时相遥感影像无论是光谱直接比较法还是分类后比较法都是基于多个时相的遥感影像来进行土地利用变化监测。而当前期遥感影像无法或者难以获得的情况下,依靠后期的单时相遥感影像与前期的土地利用现状图也可以进行动态监测,这就是采用将土地利用现状图叠加在遥感图像上的方法来监测土地利用变化情况[6]。具体说来,是利用土地利用现状图中不变的明显地物标志(如线状地物交叉点)作为控制点对遥感图像进行配准,然后将土地现状图叠加再校正后的遥感图像上,检查各图斑是否吻合,若图斑的角点有偏移,则发生变化。可通过遥感图像辨识当前的土地利用类型,而土地利用现状图含有先期的土地利用类型信息,所以可以比较容易地辨识土地利用类型的变更情况,并可测算出变化图斑的面积。若其中有不能确定的图斑,可以辅以外业调查,以提高监测精度。3 基于多源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信息监测方法不同传感器都具有各自的优势,获得的图像各有所长,如美国陆地卫星(Landsat)TM图像光谱信息丰富;法国SPOT卫星图像具有全色通道而空间分辨率高;SAR图像不受光照条件的影响而且几乎不受大气和云层的干涉,可用于探测地物的复介电常数和表面的粗糙度等等。利用不同传感器的多源遥感影像进行融合,可以使其优势互补,在此基础上的土地利用变化动态监测已成为国际遥感界研究的主题之一。以TM影像和SPOT影像为例,目前应用多光谱TM和全色SPOT数据融合的方法主要有LAB变换、HIS变换、线性复合与乘积运算、比值运算、BROVEY 变换、高通滤波变换(HPH)和主成分分析(PCA)等方法[7],经上述算法融合后的图像可以有效地同时保留SPOT高分辨率图像的精细纹理和TM多光谱图像的丰富色彩信息,从而有利于提高图像的空间分辨率和光谱分辨率,为发生变化的地类图斑的提取提供良好的数据源基础。1 光谱特征变异法[8]针对基于多源遥感的土地利用变化监测,变化信息的提取方法除了1所述方法之外还可以选择光谱特征变异法。同一地物反映在SPOT影像上的信息是与其反映在TM影像上的光谱信息一一对应的。因此作TM和SPOT影像融合时,才能如实地显示出地物的正确光谱属性。但如果两者信息表现为不一致时,那么融合后影像的光谱就表现得与正常地物有所差别,此时就称地物发生了光谱特征变异(例如同一位置,前期在遥感影像上呈现为绿色的麦地,后期新修道路在影像上呈现较亮的灰度,那么叠加之后会呈现一条绿色的道路,与正常地物相异),这部分影像在整个的影像范围内是不正常和不协调的,这些地物可以通过影像判读的方法勾绘出来,这种变化信息提取的方法具有物理意义明显、简洁的特点。但是经过试验发现,发生光谱特征变异的地物在几何尺寸上要足够的大才能被人工目视发现。此外,该方法的效率还受到被监测区地物光谱特性的限制。2 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选择根据土地利用动态监测项目所获取的数据源,可将遥感数据组合分为下述几种类型,针对不同的类型要采取相应的方法以获取较好的效果。1 具有两时相的 TM 和 SPOT 数据这种情况是最好的。在该条件下,先对两时相的数据以某一纠正后的TM或SPOT影像(首先处理TM还是SPOT视数据的具体情况而定,原则是利于TM和SPOT数据的配准融合处理)为参考分别作纠正和配准处理,为保留并结合原始数据中纹理信息和光谱信息要融合相对应的TM和SPOT影像,在两时相融合影像的基础上采用主成分差异的方法来提取变化信息。另外还可以用新时相的 SPOT 影像与旧时相的 TM 影像进行融合生成光谱特征变异影像来指导发现变化的区域。2 具有两时相的 TM 和一个时相的 SPOT 数据在此数据源的基础上,首先仍对某一时相的TM或SPOT数据作纠正处理,然后将其他时相的TM和SPOT数据都统一以这个纠正后的TM (SPOT)为参考影像作影像到影像的纠正和配准。之后,选择光谱特征变异的方法来寻找大部分的变化信息,借助于两时相的TM影像确认变化;此外,利用主成分分析的办法对两时相的TM数据进行处理,得到变化信息模板,将模板叠置在判读影像上补充单一方法进行变化提取的遗漏。3 具有两时相的 SPOT 和一个时相的 TM 数据通常,前面的数据预处理纠正配准部分同2相同,然后对其中交错时相的TM和SPOT数据进行融合得到光谱特征变异影像,借助于两时相的SPOT数据发现影像中纹理信息的变化,从而辅助提取影像中的变化信息部分。除此之外,两时相的SPOT影像数据理论上说,可以直接作比较得到变化的部分,但是由于成像条件的不同,这样直接比较的方法会导致产生很多伪变化信息,干扰了真正变化部分的提取。因此,首先要对原始SPOT影像进行去噪及辐射校正等预处理,然后才能用来提取变化的信息。4 具有单时相的 SPOT 影像和另一时相 TM 影像的数据首先要对SPOT和TM数据进行纠正处理,然后利用纠正后的SPOT和另一时相TM影像融合得到光谱特征变异影像,并以此作为判读变化信息的主要参考数据。此外,单时相的SPOT数据可以作为新增波段加入到原始的 TM 数据中去进行主成分分析来提取变化的信息,辅助发现漏判的变化图斑。利用遥感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的方法非常多,这些方法各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实际工作中,要针对所拥有的数据源的情况,综合各方面要求来选择合适的方法,也可以综合几种方法取长补短以达到更好的监测效果。至于如何更有效地识别土地变化的类型以及如何提高分类的精度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间。参考文献[1]卢珏土地利用动态监测变化信息提取算法评估[J]湖北农学院学报,2002,22 (5):394~396[2]张银辉,赵庚星试论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技术方法[J]国土资源管理,2001,18 (3):15~18[3]杨贵军,武文波,陈步尚,夏春林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变化信息的提取方法[J]东北测绘,2003,26 (1):18~21[4]Jensen J R,Cowen D J,Narumalani S,et An evaluation of coast watch change detection protocol in South Carolina [J]Photogram 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1993,59 (6):1039~1046[5]Macleod R D,Congalton R GA quantitative comparison of change-detection algorithms for monitoring eelgrass from remotely sensed data [J]Photogram metric Engineering and Remote Sensing,1998,64 (3):207~216[6]吴连喜,严泰来,张玮,薛天民,程昌秀土地利用现状图与遥感图像叠加进行土地利用变更监测[J]农业工程学报,2001,17 (6):156~160[7]张炳智,张继闲,张丽土地利用动态遥感监测中变化信息提取方法的研究[J]测绘科学,2000,25 (3):46~50

与<<《河北工业科技》征稿简则>>相似的文献。 《陕西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陕西林业科技 Shaanxi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陕西林业科技》征稿简则 [陕西林业科技 Shaanxi Fores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编辑部 <粮食科技与经济>征稿简则 [粮食科技与经济 Gra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Economy]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安徽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Anhu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征稿简则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西北轻工业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Journal of Shaanxi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 《天津轻工业学院学报》征稿简则 [天津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征稿简则 [电子工业专用设备 Equipment for Electronic Products Manufacturing] 《华北地震科学》征稿简则 [华北地震科学 North China Earthquake Sciences] 本刊编辑部 期刊科技论文应适当限制篇幅 Extent of papers in sci-tech journals should be limited properly [编辑学报 Acta Editologica] 朱大明 一稿多投及其治理对策 Multiple Contributions with One Manuscript and Its Countermeasures [重庆建筑大学学报 Journal of Chongqing Jianzhu University] 胡玲 , 汤兴华 , 王秀玲 征稿简则、法定要约和合法授权之浅析 Analysis on Journals' Guideline to Manuscript Contributors and Its Related Legal Status and Authorization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Chinese Journal of Scientific and Technical Periodical] 刘大乾 , LIU DaQian 科技论文英文参考文献的文内标注 Notation of English references i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aper [编辑学报 Acta Editologica] 袁晓萍 , 王亨君 , 张翔 《生物学教学》作者投稿常见的格式规范错误与分析 [生物学教学 Biology Teaching] 张文华 征稿简则 [湖北农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ubei Agricultural College] 更多相似文献 <<《河北工业科技》征稿简则>>引用的文献 iLib推荐的刊物 河北理工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ebei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河北渔业 Hebei Fisheries 河北电力技术 Hebei Electric Power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学报 Journal of Hangzhou Dianzi University 矿山测量 Mine Surveying 装备环境工程 Equipment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食品与生物技术学报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and Biotechnology 石家庄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ijiazhuang Institute of Railway Technology 酿酒科技 Liquor-Making Science & Technology 中州煤炭 Zhongzhou Coal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1、“阿多诺的‘经验’概念解析”,哲学研究,2012,02;2、“价值观视域下的‘和谐’概念解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3,01;3、“概念同一性与对象多元性的理论建构及其超越”,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01;4、“社会主义公正的价值维度解析”,山东社会科学,2012,02;5、“公共性视野中的核心价值观建设”,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2,02;6、“历史唯物主义范式演变中的价值哲学”,唯实,04;7、“核心价值观建构中的集体主体分析”,湖南社会科学,2011,06;8、“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黑格尔研究向度解析”,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2,02;9、“现代转型与核心价值观边缘化危机透视”,唯实,04;

你好!如果有什么需要的话可以进我的空间看看,里面有我的联系方式。

《明代宫廷教育思想初论》,《求是学刊》2015年第2期。《怀柔远人:国史〈明实录〉对西域“回回”记载的价值取向》,《北方民族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明清实录对武当山记载的差异》,《南都学坛》2015年第2期。《〈湖北天门熊氏契约文书〉的学术价值》,《中华读书报》2015年2月4日第15版。《〈清实录〉修纂中的汉化现象论析》,《华中国学》第三卷,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1月,第311—324页。《论中国史学谱系的层累与延展——兼论中国史学史体系的发展模式》,《人文杂志》2014年第8期。《历史与社会(文摘)》2014年第4期转载;又《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5年第1期转载。《王士祯家族历史撰述初探》,《中原文化研究》2014年第5期。《明代皇室子弟教育初论》,《长白学刊》2014年第4期。《中国宫廷的游戏与娱乐》,《紫禁城》2014年第2期。《〈宋实录〉川蜀作者群初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1期。《〈翁心存日记〉所见〈清宣宗实录〉版本考》,《文献》2013年11月第6期。《论国学的学格》,《光明日报》2013年8月26日第15版“国学版”。《试析〈明实录〉对刘基形象的记载与塑造》(与谢盛合作),《学术研究》2013年第5期。《〈宋实录〉河南作者群初探》,《中原文化研究》2013年第4期。《〈清实录〉的文献价值与文本解析》,《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历史学》2013年第10期转载。《试论〈清实录〉在整饬吏治中的指导性作用》,《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3年第3期。《民国学者应用、整理和研究〈清实录〉初探》,《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13年第1期。《试论儒学思想在史学实践中的贯彻》,《学习与实践》2012年第5期。《从〈翁心存日记〉看清代实录馆的修纂与运作》,《史学史研究》2012年第4期。《试述〈清实录〉史料的来源与流向》,《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又《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12年第8期转载。《实录体史书在中国文化承传上的特殊贡献》,《人文杂志》2012年第1期。《中西比较视野下的中国皇帝实录》,《人文论丛》2011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试述〈明实录〉对武当山的记载及其价值》,《江汉论坛》2011年第12期;又收入《故宫·武当山研讨会论文集》,故宫出版社2012年。《王朝与天下之辨:明末清初“新民本”对君主私天下本质的揭露》,《明史研究论丛》第9辑,紫禁城出版社2011年。《从〈清实录〉看海南的航海与海盗问题》(与谢盛合作),《新东方》2011年第3期。《欲乐还忧:崇祯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11年第6期。《化神奇为腐朽——明熹宗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11年第5期。《追回失去的快乐——明神宗后期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11年第4期。《没有快乐的童年——明神宗早期宫廷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1年第3期。《压抑后的“井喷”——明穆宗的宫廷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1年第2期。《修醮宴安求长生——明世宗的宫廷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1年第1期。《试述〈明太宗实录〉对建文帝形象的描写与塑造》,《学习与探索》2011年第1期。《从历史与新闻的关系看史学的传播和普及》,《郑州大学学报》2011年第1期。《明宣宗宫廷娱乐生活特征与影响述论》,载《明永乐宣德文物特展·永宣时代解读》,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又载《永宣时代及其影响——两岸故宫第二届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故宫出版社2012年。《论儒学与史学的关系——以儒学对实录体史书编纂的影响为例》,载《中国的思想与社会——历史研究的回顾、探索与展望》,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年。《张舜徽中华人民通史新探》,《华中学术》第二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清实录〉世传版本考》,《明清论丛》第十辑,紫禁城出版社2010年。《试述〈明太祖实录〉对朱元璋形象的塑造》,《学术研究》2010年第5期。《试论〈明实录〉对建文帝的态度及其变化》,《北京联合大学学报》2010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11年第1期转载。《逐步突围——明武宗娱乐生活的阶段性特征(下)》,《紫禁城》2010年第9期。《逐步突围——明武宗娱乐生活的阶段性特征(上)》,《紫禁城》2010年第8期。《突破围城(下)——明武宗肆无忌惮的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0年第7期。《突破围城(上)——明武宗肆无忌惮的娱乐生活》(与谢盛合作),《紫禁城》2010年第6期。《滑向逸游:明宪宗与明孝宗的宫廷娱乐》,《紫禁城》2010年第5期。《儒家伦理与皇帝私欲的冲突与折衷——明英宗与明代宗的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10年第4期。《促织瞿瞿叫,宣德皇帝要——明宣宗骄奢荒唐的宫廷娱乐》,《紫禁城》2010年第3期。《新年共乐逢亨运,多寿惟惭祝眇躬——明宣德年间的宫廷节庆娱乐》,《紫禁城》2010年第2期。《红叶舞丹霜后落,青山如画马前看——明宣宗的效游和巡游》,《紫禁城》2010年第1期。《明实录所见登州的对外往来》,《登州与海上丝绸之路》,人民出版社2009年。《明代宫廷修书仪制考述》,《故宫学刊》总第五辑,紫禁城出版社2009年。《朝回足清暇,抚景情更怡:明宣宗的宫廷游乐活动》,《紫禁城》2009年第12期。《闲暇琴书足自娱,每从周孔溯唐虞:宣宗的宫廷文艺娱乐》,《紫禁城》2009年第11期。《天理与人欲的动态平衡:明宣宗宫廷娱乐生活特征》,《紫禁城》2009年第10期。《从心所欲不逾距:明成祖的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09年第9期。《围城里的陶醉:明太祖的宫廷娱乐生活》,《紫禁城》2009年第8期。《〈宋实录〉史料的来源与流向》,《武汉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中国历史文献学与中国史学史的交叠与分野》,《湖北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9年第7期转载。《皇史宬尊藏〈清实录〉考》,《故宫博物院院刊》2009年第1期。《论儒臣与宦官对明代皇帝娱乐的影响及较量》,《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6期。《清实录宫藏版本考》,《中国历史学会史学集刊》(台湾),第40期,2008年。《利玛窦“送礼”初探》,(澳门)《文化杂志》2008年春季刊。《〈清实录〉稿底正副本及满汉蒙文本形成考论》,《史学集刊》2008年第2期。《明代的〈汉书〉经典化与刘邦神圣化的现象、原因与影响》,《长江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从英法德意俄美汉译国名的演变看中国人对西方列强的认知过程》,载《语义的文化变迁》第145~173页,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五代实录修纂考》,《人文论丛》2005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唐五代实录修纂机构考述》,《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6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中国实录体史学研究:让中华文明的特色更鲜明》,《社会科学报》(上海)2007年5月17日。《实录修撰与少数民族政权的汉化》,《中南民族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朱熹修纂〈宋高宗实录〉考论》,《朱子学刊》2006年第1辑(总第16辑),黄山书社2006年。《司马迁所创纪传体对实录体的影响》,《史记论丛》第三集《逐鹿中原》,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从边缘到中心:明清实录对东北历史观察视角的转换》,《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从唐实录体裁看实录体的特征与地位》,《长江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宋钦宗实录〉的修纂与价值》,《史学史研究》2006年第4期。《明代西器东传探研》,《兰州大学学报》2006第1期。《〈唐太宗实录〉的修纂及历史影响》,《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6年1期。《明实录职官校正》,《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4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大明志书〉修纂及特点考论》,《明清安徽典籍研究》,黄山书社2005年。《饶宗颐对史学正统论研究的学术贡献――〈中国史学上之正统论〉发微》,《史学理论研究》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5年第9期转载。《张居正官史修纂的革新措施》,《长江大学学报》2005年1期。《明至清中叶长江流域的西器东传》,《中国文化》第21期,2004年6月。《谶谣: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社会学家茶座》总第7辑,2004年第2辑,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年。《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家建立新型君臣关系的尝试》,《历史文献论集》,崇文书局2003年。《试论明末清初“新民本”思想》,《江汉论坛》2003年10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4年2期。《西器东传与前近代中国社会》,《学术月刊》2003年8期;《人大复印资料·明清史》2003年6期转载。《试析章学诚妇女观及对其史学观的影响》,《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评中国古代史学的“史才”论》,《史学史研究》2003年3期。《〈明夷待访录〉的近代“误读”与“新民本”思想的历史影响》,《哲学研究》2003年第2期。《“国民性改造运动”与中国民族旅游性格的重塑》,《人文论丛》2001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试论直书与曲笔对明实录价值的影响》,《历史文献研究》总第21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从唐甄对君民关系的考察看其新民本思想》,《武汉大学学报》2002年第5期。《明代起居注的兴废及其对明实录修纂的影响——兼论儒家意识与君主专制的冲突与摩擦》,《史学月刊》2002年第4期。《明代史馆探微》,《史学史研究》2000年2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2000年8期转载。《张舜徽与二十世纪后半叶的国学研究》,《求索》2001年第6期。《明代国史与野史的生态关系——以〈明实录〉的禁藏与流传为线索》,《学术月刊》2000年5期。《从唐甄的旅游观看中国文化的转型》,《旅游学刊》2000年3期。《明实录修纂程序述要》,《武汉大学学报》2000年1期。《略论中国传统旅游的人文精神》,《人文论丛》1999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1999年。《明实录修纂考述》,《历史文献研究》总18辑,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中国传统旅游的伦理特征》,《旅游学刊》1999年第4期。《直书与曲笔:传统修史原则的一体二翼》,《学术月刊》1999年3期。《睿宗、崇祯及南明诸朝实录修纂考述》,《史学史研究》1999年第2期。《明实录研究述略》,《人文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1998年。《试论〈洪芳洲公文集〉的史料价值》,《洪芳洲研究论集》,台湾洪芳洲研究会1998年。《从宋明家庭经济的经营看中国文化的转型》,《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宋辽金元史》1998年第3期。《从明代城市功能的转变看中国文化的转型》,《中国前近代史理论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7年。《张舜徽清代学术史研究初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11月专辑。《朱元璋历史观与史学思想初探》,《江汉论坛》1997年5期。《明实录体裁与体例研究》,《史学史研究》1997年第3期。《会通思想及其历史回声》,《船山学刊》1997年1期。《明实录的版本与收藏》,《文献》1997年1期。《明实录修纂与明代政治斗争》,《武汉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97年第3期转载。《明实录主题思想及民族史料价值》,《中南民族学院学报》1996年4期。《试论〈殷虚书契考释〉的方法和价值》,《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六辑)1995年10月。《大戴礼记经文校正》,《文史》第39辑,中华书局1994年。《从朱元璋的正统观看他对元蒙的政策》,《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1期。《明实录人名校勘补遗》,《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四辑),燕山出版社1993年。《朱元璋偶像崇拜与政策走向》,《安徽史学》1993年第2期。《谣谚与古代教育及科举》,《中国典籍与文化》1993年第2期。《史记人民性悖论》,《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93年第1期转载。《明实录地名校勘》,《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2年第1期。《明实录人名校勘》,《历史文献研究》(北京新二辑),燕山出版社1991年。《大戴礼记校正》,《古籍整理与研究》,第6期,中华书局,1991年6月。《钱大昕史学思想钩沉》,《嘉定文化研究》,三秦出版社1990年;又收入《钱大昕研究》论集,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1996年。《在历史学视角及体例的转折点上——张舜徽先生〈中华人民通史〉研究》,《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989年第4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90年第5期转载。《司马迁与郑樵的比较研究》,《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90年第4期。《史记不朽之迷——史记成功原因新探》,《古籍整理》1990年2期。《时代中心的史学》,《社会科学家》1989年第3期;《人大复印资料·历史学》1989年第10期转载。《苏颂与史学》(与张三夕合作),《古籍整理》1988年第3期;后收入《苏颂研究文集》,鹭江出版社1993年版。《大戴礼记校正二十则》,《华中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5期。

杂志社收稿

  • 索引序列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
  •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投稿经验总结分享
  • 湖北农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投稿经验分享会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