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古代文献的主要载体及其特点

古代文献的主要载体及其特点

发布时间:

古代文献的主要载体及其特点

文献载体有天然材料手工刻写的非纸张型材料: 如古代的甲骨、 玉石、 青铜器、 简策到以雕版印刷 ,活字印刷型为主的人造纤维( 纸张) 型材料再到现代的胶片、 磁带、 磁盘、 光盘以及机读数据库、 网络数据库为代表的电子载体材料文献。这一发展演变也就是载体材料本身的笨重到轻便, 信息记录的密度由小到大, 信息记录传递由慢到快的进程。

1、古典文献著载体形式主要有竹简、帛、纸张(莎草纸、宣纸、羊皮纸)。竹简体积较大,加工较难,文献信息密度小。帛,成本较高,因此使用较少。纸张是用得最多的了,纸张的优点是成本低,书写方便,信息密度较高,但是寿命有限,容易遭虫蛀、受潮等。 2、总集的种类 通代文学作品总集如《文选》 断代文学作品总集如《唐文粹》《宋文鉴》 诗歌总集《玉台新咏》 专辑散文《古文观止》 文学作品集《花间集》 差不多了吧

古代文献的含义及特点

今天我们所说的文献,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依据国际定义文献乃是一切情报的载体。随着社会的发展,"文献"的概念已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泛指古籍外,近人把具有历史价值的古迹、古物、模型、碑石、绘画等,统称为"历史文献"。198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文献著录总则》关于"文献"的定义是:"文献: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在这一定义中,有两个关键词:"知识"是文献的核心内容,"载体"是知识赖以保存的物质外壳,即可供记录知识的某些人工固态附着物。也就是说,除书籍、期刊等出版物外,凡载有文字的甲骨、金石、简帛、拓本、图谱乃至缩微胶片、视盘、声像资料等等,皆属文献的范畴。数千年来,我国先人创造出丰富而灿烂的各类文化硕果,主要是录存于浩如烟海的古代图书典籍之中,这些就是古典文献。而其中与某一学科直接相关的图书资料,就是该学科的文献。古典文献学的基本任务,是继承古代校雠学家的方法、经验和成就,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辨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与方法,发掘、搜集、整理、研究这些文献,去伪存真,考镜源流,使之为各个学科、各个层次的专业工作者所了解、掌握和利用,并在此基础上创造新的科学文化,进而为全人类作出贡献。

我觉得还是他的文献,他的概念包含这个意义非常广阔了,我们大家也是会得到更好的服务。

古代文献概念包含的意义应该是包括著作。以及他人的点评流传下来的资料。

中国的史学源于上古,此后便一脉相承,至今变化不大,纵向来看,中国古代的史学呈现连续性,统一式的特点。中国的史学可以追溯到上古之时,现在可以看到的最早的一部历史典籍是《尚书》,横向地看中国史学的发展,可以归纳出中国古代史学的特征,那就是统一式特征。统一式特征就是在大一统天下观思维的指导下,一个群体去完整记载一个疆域内的史事,把所记载的区域当作一个整体去写。从《尚书》到《春秋》再到中国的传统正史“二十四史”,所贯彻的全是一种大一统的观念,就是在大一统天下观的思想指导下去记载史实。相关内容:最近十几年,中国的古籍数字化步骤在加快。《四库全书》、《四部丛刊》、《汉籍电子文献》(台湾中央研究院)及建设中的《中国基本古籍库》、《四库全书存目丛书》等大型丛书的电子化,则使古籍的使用完全上升到了现代化水平。在电子版背景下,省略了复印与打字程序,使古籍资料的搜集与使用实现了“零接口”。几秒种的复制与粘贴,就可以使古籍资料变成自己想要的文本格式资料。明代史著的由由分散到集中,由“线装版”到“影印版”再到“电子版”,使读者足不出户,就可以自由纵情阅读、随意复制,极大地便利了史学的研究工作,推动了史学研究的向前发展。

电子文献及其特点

优点:播速度快且范围广数据具有通用性和易复制性具有多媒体信息存储和传递功能缺点:知识产权保护问题阅读习惯问题信息可信度较低使用条件要求较高

就是以电子形式储存在网上或电脑上的文献,比如下载下来看的pdf格式文献就属于电子文献。

形象性。电子出版物媒体多,在文字的基础上,利用声音、图像、动画等媒体,使电子图书直观、生动、形象,克服了传统印刷品的抽象、枯燥感。特别是教育类电子图书能够以声音、图像、文字的方式播放,给学习者带来声、图、文并茂的学习环境。观赏性。电子出版物综合了传统书籍、录音带、录像带的多重效果,增强了观赏性,在文字类和音乐类电子出版物中尤为突出。音乐类出版物在介绍音乐界名人及其作品时,用户可以直接收听到音乐,弥补了以往只能看书面文字或图片介绍的遗憾。交互性。交互性是多媒体电脑的特性,是指通过窗口界面和下拉式菜单使用户可以与计算机的多种信息媒体进行交互式操作,从而为用户提供了更加有效地控制和使用信息的手段。在阅读电子出版物时,用户通过交互界面可以方便、快捷地阅读或检索,也可以增加对信息的注意力和理解,延长信息保留的时间。查阅方便。电子出版物无论是存储于光盘还是存储于网络服务器,都为用户查阅参考有关书籍提供了极大的方便。目前,世界上几乎所有重要的百科全书都有多媒体CD-ROM版本,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查询的内容。

电子图书馆的优点:1、电子图书馆的资源丰富、文献信息密度大、体积小2、电子图书馆的利用不受时空限制3、电子图书馆信息传递速度快4、资源共享性好5、资源利用率高电子图书馆的缺点:1、文献信息受知识产权的保护限制。2、数字图书馆的利用受一定条件限制,必须网络连接。3、内容容易失真,安全性差。

文献法及其基本特点

文献研究法主要指搜集、鉴别、整理文献,并通过对文献的研究,形成对事实科学认识的方法。内容分析法通过对文献的定量分析,统计描述来实现对事实的科学认识。这两种方法有共同的对象,都不与文献中记载的人与事直接接触,因此,又称为非接触性研究方法。二者的区别是在分析的重点与分析的手段上有不同。1.文献研究的优点(1)无反应性。文献研究不会打扰研究对象,也不会对这些研究对象发生影响。(2)费用低,省钱省时。尽管进行一项文献分析,的费用会依所分析的文献的类型、文献散布的广度、获取文献方式的难易程度等方面的差别而有所不同,但是,一般来说,它比进行一项大规模调查、一项严格的实验、或一项深入的实地研究所需要的费用要少得多。(3)可以研究那些无法接触的研究对象。(4)适于作纵贯分析。由于调查、实验、观察等方法所研究的都是现时的情景,因而往往难于用来进行纵贯研究或趋势研究。文献研究在这方面则有着它特别的优势。随着时间的流逝,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现象和社会生活,或多或少总会以各种不同的文献形式记录和描述下来。(5)保险系数相对比较大。在内容分析中,弥补过失比起其他研究来就容易得多。你只需要对你所用的资料重新进行编码或进行统计处理,而不用一切都从头开始。2.文献研究的缺点(1)许多文献的质量往往难以保证。无论是个人的日记、信件,还是报纸上的各种报道文章直至官方的统计资料,都常常隐含着由个人的偏见、作者的主观意图以及形成文献过程中的客观限制所形成的各种偏误,从而影响到文献资料的准确性、全面性和客观性,影响到文献资料的质量。(2)有的资料是不易获得的。由于许多文献都不是公开的和可以随意获得的,因此对于某些特定的社会研究来说,往往很难得到足够的文献资料。(3)许多文献资料由于缺乏标准化的形式,因而难于编码和分析。(4)效度和信度存在一定的问题。

优点第一,能用以研究不可能或不容易接近的研究对象。第二,文献的坦白程度高,真实性强。第三,文献研究过程简便易行且费用低。第四,研究结果可靠性大。缺点:(1)文献本身存在较多的不完善性,这主要表现在:第一,在许多用于教育研究的文献中,作者往往出于特殊目的和意图而夸大或掩盖了部分事实,使文献记载偏差。第二,选择性存留和破损。文献的保存常具有选择性,有些人如名人写的文献可以得到维护,而有些人写的文献则常常不易留存,因此现存的文献未必就是活动现象的全部。再加之文献由于是用纸张书写的,它们常常会有破损。第三,信息不完全许多尤其是日记、信件等个人文献,不是为研究目的而是为私人目的而写的,包含有一些研究者所不熟悉的关于某些事件的知识,这对于缺乏经验或缺乏有关事件知识的研究者来说,信息是不完全的。第四,限于言语行为,即文献提供的仅是关于一个回答者的言语行为,而不提供关于回答者非言语行为的直接信息。(2)文献收集困难。文献由于具有记载偏差、信息不完全和选择性存留、破损等局限,致使文献的收集存在困难。并且在许多情况下一些客观事件根本无信息记录,无文献可资利用。除此之外,许多文献由于种种原因而不能公开,难于收集。(3)抽样缺乏代表性。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留下描述生活、思想、感情的文献资料,有些人的生活、思想、感情容易以文献资料留下来,而有些人的则很难,因此文献所反映的往往只是优势群体的生活、感情和思想观念,而很少反映劣势群体的生活、感情和思想观念,这实际上是一种抽样偏差,缺乏代表性。(4)文献的整理和编码困难。各种文献由于撰写目的不同,研究对象各异,内容千差万别,又缺乏标准化的形式,因而文献资料的分类整理和对比都十分困难。此外,文献一般是用文字而不是用数字记载的,难以使之数量化。

文献法的特点  文献法是研究者通过查阅、鉴别、加工整理有关文献,从而正确地探索所要研究的教育问题的一种教育研究方法。一般地说,文献法具有以下特点:  1、研究不受时空限制。用文献法,可以研究那些受地域或时代限制而无法接近的对象。因为运用文献法进行教育科研不受时空限制,所以适合于对古往今来的教育进行横向和纵向的比较研究,从而有利于对教育现象进行历史的分析,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2、研究不受研究对象“反应”的干扰。运用文献法进行教育科研,由于作为研究对象的人并不直接出现,因而就避免了研究对象在被研究过程中的各种“反应”对研究的干扰。   3、研究体现批判性和创新性的结合。在运用文献资料法进行教育科研过程中,研究者总是以自己的政治观点、世界观和当代的教育思想、观点去进行分析研究的,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研究体现批判性。在对文献资料进行深入探讨、分析、比较、鉴别的研究中,又总是对各种文献资料加以重新组合,寻找新的联系,发现新的规律,形成新的观点和新的理论,研究体现创新性。所以,文献资料研究可以说是批判和创新的结合。   4、研究具有客观性。大部分文献资料的写作并不具有研究目的,作者是自发地在特定的环境和时间里记录下来的,具有较高的"坦白程度"和真情实感。对这些文献资料的研究必然增强了客观性。另外,作为运用文献法进行研究的人,由于不参与前人或旁人的实践,看问题也就比较客观,分析问题比较全面。  5、信息容量大、费用低。采用文献法进行研究,信息容量不 受限制,只要能够收集到的文献资料,都可以作为研究的对象。

文献形成的几种方式及其特点

1图书,优点:图书的内容比较系统、全面、成熟、可靠缺点:传统印刷业图书的出版周期较长,传递信息速度慢。但电子图书的出版发行可弥补这一缺陷。2期刊,内容新颖、信息量大、出版周期短、传递信息快、传播面广、时效性强,能及时反映国内外各学科领域的发展动态。据统计,科技人员所获取信息的65%以上来源于期刊,它是十分重要和主要的信息源和检索对象。3科学报告,内容新颖、详细、专业性强、出版及时、传递信息快,每份报告自成一册,有专门的编号(即报告号,通常由报告单位缩写代码+流水号+年代号构成),发行范围控制严格,不易获取原文。因科技报告反映新的研究成果,故它是一种重要的信息源4会议文献,其特点是内容新颖、专业性和针对性强,传递信息迅速,能及时反映科学技术中的新发现、新成果、新成就以及学科发展趋向,是了解有关学科发展动向的重要信息源。5专利文献,是实行专利制度的国家,在接受申请和审批发明过程中形成的有关出版物的总称。6标准文献,对标准化对象描述详细、完整、内容可靠、实用,有法律约束力,其时效性强,适用范围明确,是从事生产、设计、管理、产品检验、商品流通、科学研究的共同依据,也是执行技术政策所必需的工具。7学位论文,其研究水平差异较大,博士论文论述详细、系统、专深,研究水平较高,参考价值大。8政府出版物,政府出版物对了解各国的方针政策、经济状况及科技水平,有较高的参考价值,一般不公开出售。9产品资料,其内容主要是对产品的规格、性能、特点、构造、用途、使用方法等的介绍和说明,所介绍的产品多是已投产和正在行销的产品,反映的技术比较成熟,数据也较为可靠,内容具体、通俗易懂,常附较多的外观照片和结构简图,形象、直观。10科技档案。其内容真实、详尽、具体、准确可靠,保密性强,保存期长久,是科研和生产建设工作的重要依据,具有很大参考价值,它通常保存在各类档案部门。

文献按出版形式可以分为图书、连续出版物、档案、实物资料以及电子出版物和其他资料,如谱谍、碑刻拓片、图录、表册等

按照文献的创作、使用与加工深度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一次文献(Primary literature)、二次文献(Secondary literature)、三次文献(Tertiary literature)与零次文献(Zero literature)。

文献的载体1、甲骨甲骨:龟甲、兽骨的合称。甲为龟甲的腹板;骨为牛肩胛骨或胫骨(也包括猪、羊肩胛骨)。甲骨文,卜辞,殷墟书契,殷墟卜辞安阳小屯村——王懿荣——刘鹗(《铁云藏龟》)——甲骨四大家甲骨四大家(甲骨四堂):罗振玉(雪堂)、王国维(观堂)、董作宾(彦堂)、郭沫若(鼎堂)王国维充分利用甲骨卜辞考证殷代王室的世系、称呼名号,著有《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等,并提出研究历史的“二重证据法”把甲骨文研究与商史研。究结合起来,取得很大成果。郭沫若撰写的《中国古代社会研究》,创造性地把古文字学的研究与古代史研究结合起来,为史学研究开辟了新天地。《殷墟文字甲编》,《殷墟文字乙编》,《甲骨文编》,《甲骨文合集》甲骨文献,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文献,价值重大。尤其是对研究商周历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之文献价值。甲骨学已成为与古文字学、古史学密切相关的一个分支学科。2、金石金石,是指以青铜器和石块为文献的载体,也是钟鼎和丰碑的总称。(1)金:“金文”又称“钟鼎文”时间:商到汉(西周最盛),材料:青铜器周宣王时的“毛公鼎”铭文497字共王时的“史墙盘”有铭文284字,差不多顶得上

  • 索引序列
  • 古代文献的主要载体及其特点
  • 古代文献的含义及特点
  • 电子文献及其特点
  • 文献法及其基本特点
  • 文献形成的几种方式及其特点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