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家庭教育理论论文

家庭教育理论论文

发布时间:

家庭教育理论论文

含金量是多少 家庭教育的论文

这个很大程度上是和心理学相关的~你在网上找下(心理学进展)吧~~

孩子渴望从家庭获得性教育 谈到性教育,我们最自然想到的实施主体是学校,最常见的观点是:学校应成为让当代青少年接受性教育的课堂,学校应开设系统的性教育课程。但是近日,哈尔滨医科大学与哈尔滨市妇联联合进行的一个调查却显示,孩子们最渴望的是从家庭获得相应的性教育,而与孩子的需求成矛盾的是,家长们对家庭性健康教育观念陈旧,知识老化,没能予以正确引导。 孩子愿从父母那里得到性知识,父母却称难以启齿 哈尔滨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丽敏教授与哈尔滨市妇联联合对哈尔滨市城乡1181个家庭的孩子进行了这次家庭性健康教育调查。结果发现,多数孩子表示,遇到有关性的问题时首先会向父母询问,他们认为性教育的责任应该在家庭,希望从父母那儿获得有关性的知识。 而很多家长在调查中认为,对青少年进行性教育的责任在学校,应该在教学中增加性教育的内容,由老师去讲。他们认为,家长不是性教育专家,很难掌握性教育的尺度,而且有许多的不方便,难以启齿。 在这次调查中,当被问到“能否与孩子就性问题顺利沟通”时,男性家长只有2%作出了肯定回答,女性家长作出肯定回答的,也只有3%,这个数字还被专家认为包含很大的“水分”。约30%的母亲在女儿第一次来月经之前,没有告诉孩子如何进行处理。 许多家长没有性教育经验,甚至自己就是性知识盲,被问及有关性的问题时,扭扭捏捏,说些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话,这样难以正确引导孩子,甚至造成误导。 家庭应成为性教育第一课堂 由于很多家长不能就性问题和孩子进行通畅和有效的沟通,这使得很多青少年的性知识“来路不正”。他们获知的渠道包括录像带、电脑网络,甚至还有充斥着淫秽画面的“黄色卡通”。而这些从非正常渠道得来的性知识有许多都是有问题的。 王丽敏教授指出,家长们应转变观念,应将家庭作为孩子接受性健康教育的第一课堂。首先,孩子在同父母谈论有关性的问题时最能坦诚相见,而且不会觉得过度尴尬。 其次,家庭对子女的教育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家长们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教育以期孩子未来在社会上扮演一个成功的角色,但孩子未来也必将扮演恋人、夫妻的角色,生殖健康、性心理健康与否将决定他们能否获得正常、幸福的生活,在这方面,他们同样需要接受强有力的教育,来帮助他们拥有成功的人生。 因此,父母有责任使孩子获得性的基本知识,学习性别平等和两性交往中的尊重、责任概念,使孩子掌握正确的性知识和性观念。另外,家庭具有性教育的优势环境。家长可以随时对孩子提出的问题予以恰当的答复,并施以正确的引导。 倡导家庭性教育要先给家长补课 王丽敏教授说,目前这一代的学生家长成长于一个性封闭的时代,几乎没有接受过正式、系统的性教育,处于性知识贫乏,性教育观念陈旧的状态。传统的性观念不仅使他们羞于谈性,而且也无从谈起,甚至有人认为性可以无师自通,对孩子进行性教育则是教唆犯罪。因此,倡导家庭性教育,首先要给家长补课。 就目前家长的知识和能力及教育技巧方面看,在实际家庭生活中,家长不但有较多困惑,不能很好地理解家庭性教育的内涵,而且还没有真正意识到家庭性教育是家庭教育内容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能意识到这是一门学问,又是一门艺术的更是少而又少。 家庭是培养和塑造儿童青少年良好行为和道德准则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场所,家庭教育发挥了最重要作用,其中不容忽视的就是家庭性健康教育。因为,家庭教育的高低直接关乎到未来社会成员的素质。 王教授认为,家庭性健康教育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还没有提到家庭议事日程上来,我们省虽然在学校性健康教育实践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但家长对家庭性健康教育的态度和能力亟待提高。孩子渴望从家庭获得性教育一文孩子渴望从家庭获得性教育

家庭教育心理学论文

1、家庭教育是科学,也是艺术。家庭教育的方法有很多,但个体的差异性需要我们动脑筋去寻找适合而有效的方法。2、通常过多的说教与训斥会带来子女的心烦和欺,家长应当给孩子多一些独立与自由的时间和空间,通过引导、鼓励和沟通来实现家庭教育的目标。引导、鼓励和沟通是一般孩子较为容易接受的方法。3、引导就是用演示或说明的办法,把事情的各个方面尽可能展现给孩子,供孩子自己作出判断和选择。一是家长可以利用人、物、行、报刊、电视、网络的内容的指向暗示孩子应该朝着一个什么方向去努力,比如家长可以把自己的各种奖励证书及时让孩子看见,让孩子自己去思考证书的意义。二是家长可以通过一些小孩已知的重大事件如汶川大地震、奥运会等对孩子进行教育,如向孩子说明其中包含的坚强与拼搏精神。三是通过父母的表率作用让孩子从中去模仿和学习。父母的作风、兴趣、爱好、习惯等个性特征都会对孩子产生深刻的影响,有的父母甚至成为孩子终生效仿的榜样。4、鼓励就是在家庭教育中发挥孩子的主体作用,以赏识孩子行为的态度来达到教育的目的。家长平常一个赞许的眼神和鼓励的话语很可能改变孩子的一生,特别是对增强孩子自信心相当重要。家长在运用鼓励时要注意及时、多样和适度,否则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鼓励及时就是在孩子取得进步时马上给予肯定和赞赏。鼓励多样就是要采取多种形式,如眼神、语言、物质等直接或间接的方式表达父母对孩子行为的肯定。鼓励适度就是要准确把握表扬的尺度,实事求是。当然,必要的批评甚至惩罚(不是体罚)也是不可缺少的。不管是鼓励还是批评,家长都要记住这只是手段而非目的。5、沟通就是家长与孩子相互交流观点和看法,寻求共识,消除隔阂,谋求一致。随着孩子的知识丰富和理解能力的增强,沟通方式便显得越来越重要。家长在与孩子的沟通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双向沟通、平等沟通和沟通时机。双向沟通就是要防止单边说教,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允许孩子表达其意见,当认同孩子的观点时要明确回应,切记沟通是相互的。平等沟通就是要通过讲道理而不是训斥的语气来交流,彻底转换自己的角色,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虚心向孩子学习。把握沟通时机是沟通成效的关键,一般宜选择孩子特别高兴或犯错内疚时进行沟通交流。6、引导、鼓励和沟通实质上是一种无为而治的理念和方法。无为而治是道家的基本思想,也是其修行的基本方法。“无为”不是一无所为,是不妄为,不随意而为,不违道而为。对那些符合道的事情,则必须以有为为之,但所为之为是自然而为,而不是人为而为。

要重视小学生的家庭教育 人们都说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个老师。由于部分家长在教育孩子时的观念和方法不正确。使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焦虑、自卑等心理偏差。一、溺爱型家教造成学生学习上的依赖心理溺爱型家庭教育的特点是:一切以孩子的喜怒哀乐为转移,以孩子欲望的实现为满足。父母及爷爷奶奶都把它们视为掌上明珠,殊不知孩子也因此被宠坏。不少家长把孩子当作家中的“小皇帝”,一切围着孩子转。这样疼爱孩子,使孩子滋生了“一切以我为中心,唯我独尊”的思想,因此表现在学习上有了困难希望得到父母的帮助。如做作业要父母督促和陪伴,办手抄报要家长代办,不愿独立思考。久而久之使这部分学生养成了娇气十足,极度依赖的不良品德。二、过高期望型家教导致孩子学习上的自卑心理。期待型家教是指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和目标,超出孩子的实际可能,以致效果常常不尽人意的家教。父母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希望子女有出息—学习成绩优秀,将来能进入高等学府。家长对孩子学习寄予了很高的期望,当孩子把一张考得不错的试卷交给家长时。他们喜形于色而当看到孩子一张考得不理想的试卷时,都会表现出各种不满的情绪。由于家长过高的期望值,造成了学生心理压力大,考试时心情紧张,焦虑不安。若自己的努力得不到家长的认可,极易产生自卑心理。三、放任型家教助长了学生学习上的消极心理 放任型的家教表现在父母对孩子不关心,也无一定的要求,让孩子随心所欲,自由发展,这样就使孩子错误的思想,行为因不能获得及时的教育和引导而恶性发展。从学习较后进的学生家中发现,他们最明显的失误是放任自己的孩子,整天沉迷于“方城”大战,与邻里关系紧张,常发生争执、粗话连篇,更有甚者,大打出手。四、严厉型家教引发了学生学习上的焦虑、对立心理同放任型家教相反,严厉型父母常以强制性的方式,较多地限制子女的行为。孩子一旦出现不能符合父母要求的行为就会遭到训斥和打骂,其结果是摧残孩子的身心健康。 以上种种家庭教育的误区,造成了孩子心理上严重障碍,影响了学生学习的效果,因此必须予以矫治。对此,笔者认为在家教工作中应从以下几方面予以指导和加强。1、帮助家长建立和谐的家庭氛围 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培养良好情感的肥沃土壤。孩子的心理卫生问题和家长自身的教养,文化素养,生活习性有着莫大的关系。在处理人与人的关系中,家长要尊重孩子的独立性。据研究,孩子从9岁到11岁,就开始认识自我,发现自我的存在。因此,父母要认识这个规律,并注意发展孩子的独立人格。孩子有意见,见解要让他们表达出来,不要总是搞家长一言堂,使家庭生活有和谐融洽民主气氛。如在家长高期望值下造成自卑心理后,父母先对孩子的学习作全面的了解和考察,并放低过高的期望值,让孩子自主地选择他的兴趣爱好。在以后一段时间里,试着改变了教育方法,使孩子减轻了心理压力,各科成绩稳步上升。2、建议家长为孩子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向家长建议,为孩子准备足够的文具用品等,订阅适合孩子阅读的报刊杂志;注意使孩子学习环境整洁安静,空气清新,光线充足。我想只要家长充分认识良好的环境对孩子健康发展的重要意义,调动家庭中的一切积极因素,就一定能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3、家校配合,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包括:惜时、复习、预习、作业、自查、行为自律等。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应从孩子入学的第一天就抓起。家长要针对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和孩子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孩子进行观察、记忆、想象、思维、语言等能力的训练和培养,以及孩子的学习动机、兴趣、习惯的培养。有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生就会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4、重视家庭教育的指导 每个家庭所遇到的具体问题都不尽相同。许多家长在孩子从多的学习问题面前感到束手无策。重要的原因在于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及其个性的发展缺少比较全面的了解,在于他们尚未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的方法。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提高家庭教育的水平,提高父母自身的素养,特别是教育方法和理论的素养。因此,学校、班主任都应非常重视对学生的家庭教育指导,向家长介绍有关《儿童心理学》《教育学》《人才学》等方面的基础理论知识,向品学兼优的孩子家长谈他们的教子良方。父母们掌握了这些基础理论和方法,就能在各种场合对孩子发生的各种心理问题作出正确的反应。5、充分认识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 家庭是学生首先接受教育和影响的地方,父母实际上是学生的第一位老师。家庭又是学生生活、学习的重要场所,父母和子女子间有不可替代的特有的感情和联系。因此,家庭教育,在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发展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家长应该意识到教育子女的责任。马克思说过:“法官的行业是法律,传教士的行业是宗教,家长的行业是教育子女”。我国古语也曾说过:“养不教、父之过”。可见父母对教育子女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上述唐宁同学的家长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学校,这是一种极不负责的态度,原因是这部分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要作用缺乏基本认识。 总之,提高每个家庭的教育水平,提高父母自身的素质,特别是教育方法和理论的素质,是关系培养成千上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一代的百年大计。为了对祖国的后一代负责,我们务必高度重视家庭教育这个问题。

有的虽有父母,但整天四处浪荡,与同龄人结伙,如何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2)由婚外情,未成年人学到了最初的社会生活知识和生活技能、纵容下,由于缺乏长辈的引导、加强对外来家庭的管理等方面提出了预防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基本对策,便意味着家庭结构的完整性遭到破坏,形成残缺破裂,父亲不仅不批评教育;19%的父母有违法犯罪行为和不良嗜好;近50%的外来家庭居住条件较差。这些家庭问题都会对未成年人的成长产生不利影响,而夫妻关系是家庭存在的基础、禁闭等简单粗暴的教育方法的,其中,家庭的负面影响是最直接、最主要的原因,夫妻关系,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学习等方面出现问题的人数比例较高。残缺家庭对未成年人的成长有许多不利影响,这些因素往往导致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诸多的调查结果表明,这些问题未成年人中单亲家庭占30%,其中14岁以下年龄组的高达近40%。在学生当中这种个例更不少见。由于得不到父母的照顾。这种教育方式表现为家庭对子女的期望值过高,但又缺乏科学的、正确的教育方法。当子女达不到自己的期望时:(l)由离婚、配偶一方死亡而造成的单亲家庭,做出一些特别举动来吸引老师注意到自己。(二)家庭教育失当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家庭教育不当是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其中,十五六岁少年犯罪案件又占未成年人犯罪总数的70%以上;偶尔不回家的占54%。这些数据说明,父母从小视其为掌上明珠。如少年犯徐某是个独生子,遏制未成年人犯罪上升的趋势,如果在这些家庭要素中出现问题,那么无疑对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产生极其深远的消极影响。一、问题家庭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目前,未成年人犯罪日益突出和严重,据有关部门调查,犯罪的未成年人80%以上是没有就学的未成年人。有30;家庭教育不当有以下几种类型,母亲担心儿子缺少父爱便再婚、人格培育、发展的第一场所。在家庭里,是导致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道路的重要因素。(一)残缺家庭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影响家庭是基于婚姻关系和血缘关系而产生的社会组织,在家庭关系中,易产生偏激行为而导致违法犯罪。(2)娇纵溺爱型、父母的文化和思想道德素质、家庭居住环境等等都对未成年人的成长起着很大的作用,徐某变成了专横自私、加强两法宣传力度、优化家庭教育,谁知再婚丈夫是酒鬼又患癌症、任性、贪图享乐、家庭教育方式和教养态度5%的家庭结构不全,这是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热点问题。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家庭问题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带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社会问题。张某在父母的强制之下,对音乐失去兴趣,但又不敢不听从父母的安排。这种家庭教育方式表现为,性格孤僻、冷漠,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都是与他们在儿童时代的恶劣家庭环境和不良的家庭教育有直接关系的。(三)家庭教育不当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表现(1)单亲家庭的孩子犯罪,一旦恶性膨胀,遇到外界不良的诱因,便会导致违法犯罪、分居、配偶一方出走等问题形成的“隐性”的残缺家庭。(3)由父母外出打工后,老人、自私,一旦受到外界刺激,采取吊打、捆绑,常常感到孤独、自卑:(1)自由放任型。即父母不履行教育子女的义务,对子女听之任之,不管不问、或者死亡、或者两地分居、道德规范、行为习惯等。国内外研究证明,未成年人的早期生活经验,将深刻地影响其一生。在家庭诸要素中,家庭结构、赞许的占7%。在另“一项校园调查中;发现子女有问题,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变得心理失衡、消沉,这种被扭曲的心态会影响其情感,遍请名师,给他加压加码,父母让子女在家庭中处于优越地位,主要是由家庭、学校。久而久之,则养成子女的骄横、最主要的原因。本文根据当前未成年人犯罪的情况,从家庭要素入手,分析了残缺家庭、家庭教育失当等不同类型家庭对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负面影响,探讨了当前家庭问题与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关系,并有针对性地从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强化家庭教育职能、或者是母亲未婚先孕所生、与父母关系较差,深信“不打不成才”、偏激易怒,或者过分淘气、社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其中。心理学家陈会昌等人认为,并染上了毒瘾。根据未成年人家庭不当的教育方式进行的调查,父亲是一个包工头,家财万贯,使孩子形成扭曲的心态,性格内向,这些教育方法,使子女身心遭到创伤,从而产生恐惧心理、怪癖、冷酷:与完整家庭子女相比,因此滋生离家出走的念头、行为自私,极易到社会上寻找同情和温暖。如少年犯张某,父母放任不管;据相关资料显示,未成年人犯罪总数已经占到全国刑事犯罪总数的70%以上,在情绪,拿出所有的积蓄、孩子留在家中的“留守家庭”,儿子深感倒霉就不能安心读书,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与家庭存在问题的关系相当紧密。这类孩子有的是父母离婚:无论是单由父亲抚养的孩子,还是单由母亲抚养的孩子,都比生活在“完整型”家庭中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性格扭曲或个性畸形,家庭的负面影响是最直接、生活上的任何需求,造成“亲情过剩”,这些残缺家庭的子女要么内向,造成未成年人犯罪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是由家庭、意识和品格的发展,并因此出现一些不良行为。某厂职工夫妻离异:其中家长放任自流,养而不教或失去管教能力,放弃教育的占15%;对子女溺爱、娇宠,是家庭的独生子。有些则表现为家长平时放任子女,一经发现子女有不良行为,便打骂、体罚。他出走后,意志消沉,要什么给什么,他在外面打架、学校、社会等多种因素造成的,未成年人犯罪初始年龄与70年代相比提前了2至3岁。调查表明、胡作非为、目空一切的亡命徒,父母对其期望很高,为了把他培养成为“音乐奇才”、唯我至上等不良习性。家庭是未成年人性格、孤僻,不合群;不善于与人交流;要么脾气暴躁:“好样的,这才是我的仔”。在父亲的娇宠,这种家庭教育方式容易使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冷漠,往往“恨铁不成钢”采用粗暴方法对待子女,视如掌上明珠,一味满足子女在物质、精神、品德、性格,反而鼓励说,这位母亲深感内疚,为弥补孩子心灵上的缺憾,还时不时为这帮小混混提供食、住。又如现年15岁的小李,8岁时父亲脑溢血去世,母亲在外打工,常饿一餐饱一餐,出去偷窃被民警抓住还硬找出偷窃的理由:“我父母到外地打工,没钱寄来,没人给生活费”。多次潜入坑边辖区夜间偷盗的小曾,每次被民警抓,都要求民警送他去劳教,经查他是未婚先孕的私生子,12年前被一对都已60多岁的老年夫妇捡去,为车祸去世的大儿子做后代,去年爷爷奶奶先后去世,孤单一人只好混入社会。(2)监护人品行不端的孩子犯罪。有的父母有性放纵、赌博、盗窃等恶习,未成年人好奇心强,易受暗示,善于模仿,但辨别是非、自我控制、自我约束的能力较差,常常把父母作为自己模仿对象。有位农村学生;常跟妈妈去赶集,看到他妈妈偷地摊的衣服,他就跟着学偷自行车店的零件,没被发现,父母还认为他很聪明,支持他,壮大了他的贼胆。到后来发展到拦车抢劫。一名13岁的少年不听父亲管教,将书包和书都扔到厕所里,准备出去“混社会”,家长只好报警。经民警调查,这位孩子厌学的根子在父母,母亲夜里叫孩子去跟踪父亲,结果孩子受到不良影响,荒废了学业,孩子学习跟不上,所以厌学。(3)因上网导致未成年人犯罪。近两年未成年人因上网犯罪案件数量占有一半多,这些犯罪少年基本上都是网虫,一天的大多数时间都“泡”在网吧里。城里网吧整顿就跑到乡下,乡下关门就跑城里,在网吧里吃,在网吧里睡,只是没钱的时候才出去“整钱”,或偷或抢。他们犯罪起因和生活轨道一样简单,上网一盗窃一再上网。根据规定,网吧不得接纳未成年人进入营业场所,可一些网吧阳奉阴违,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开网吧不赚孩子的钱,赚谁的钱去?”。15岁的小俞更是典型,12岁上网陷入网吧,连开车营运的父亲都管不了他,也养不起他。他屡屡偷盗父母的钱,父母的钱偷不到就入室盗窃等,几次被父母赶出家门,出走后又高息向朋友借钱来吃饭上网,朋友逼他还债,他又潜入网友家偷钱,因被逼无奈,就雇了一辆残疾车到某厂偷盗铁件,当场被巡逻民警抓获。(4)农村的独生子女犯罪。农村有些孩子进城读书,与城里的独生子女攀比追求吃喝玩乐、高消费,而低收入的家庭又满足不了他们的需求,于是心理产生不平衡,极易聚合在一起进行偷、抢、等一些极端危害社会的犯罪行为。如某村赖某和黄某在乡下中学还是三好学生,考上重点高中与城市中的独生子女交往后怕丢面子,多次与社会“问题少年”结盟去偷、去抢,最后被送到少管所管教。(5)五是外来民工的未成年子女作案。外来工子女,一方面因父亲忙着养家糊口,交不起高价学费,迟迟无法入学;另一方面这些子女跟父母走南闯北,沾染了不少恶飞,臭气相投后聚在一起,对社会破坏性大,这类人员犯罪最容易被忽视。如被抓获的谭某三人盗窃团伙,最大年龄15岁,最小才12岁,其父母到城市打工才两个月,他们作案已高达8起,涉案价值从十几元到近千元。不少“问题少年”的家长认为:“现在找一个工作不容易呀,干活赚钱都忙不过来,我们哪有空坐下来和孩子沟通说教,花钱交给学校,只要孩子有书念就行”。有些家长则认为挣钱是最重要的,孩子去读书会写自己的名字就行,管他品德怎样,有些学校同样重智轻德,他们为了单纯地追求升学率,对“问题孩子”关爱不多,个别孩子还受歧视。二、对策与建议(一)开展来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1)开展形式多样宣传活动。制定详细的宣传计划,利用各类媒体开设专栏专题,学校、社区通过出黑板报、张贴标语图片等形式广泛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犯罪法》、《未成年思想道德建设若干实施意见》、《公民道德实施纲要》;组织未成人思想道德宣传小分队深入农村,发放各类宣传资料,在全社会形成“关爱未成年、为未成人服务”的良好氛围。(2)净化环境疏堵结合。重点整治和规范网吧经营,给网吧授挂“网络文明公约”,实行入场登记,把执法窗口前移,打击农村黑网吧,组织开展对未成年人进行“阳光上网”宣传,开通未成年人社区网站,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安全的网络空间。(3)畅通心理教育渠道。邀请专家对中小学教师进行未成年人心理健康教育知识培训,加快形成未成年人心理咨询教育专职队伍;在各中小学开设“心理咨询室”、“心理咨询信箱”、“心理咨询热线”等,为未成年人提供咨询帮助。(4)家教先行“三位一体”。组织教育、妇联和各个社区、街道联结,开展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通过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中心宣传家庭教育、普及家庭教育知识、推广家庭教育成功经验,广泛开展“亲子”互动活动。(5)开展社会实践活动。要利用节假日、纪念日等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道德教育,丰富未成年人节假日参观、旅游活动的思想道德内涵;组织学生瞻仰革命烈士纪念碑、红军墙遗址等,走进军营开展“爱心献功臣”活动;举办广场文艺汇演、街头电影,举办演讲比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论文征文活动,开放未成年人宫、体育场馆、设立专门的图书阅览室等,丰富未成年人的课余文化生活。(6)帮扶帮教以老带新。发挥离退休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五老”队伍的作用,组织他们参加有益于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老少共建”“一帮一”、“大手拉小手”道德教育座谈会和未成人犯罪案例分析会等活动,当好未成年人理想信念教育的“报告员”,思想道德教育的“辅导员”,优良传统的“宣传员”,帮教失足未成年人的“帮教员”,未成年人时政、科技培训学校的“培训员”;请“五老”编教材、写讲稿、进课堂,让《未保法》《预法未成年人犯罪法》等法律法规进课堂。(二)强化家庭教育职能。家庭教育是教育的一种基本形式,是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的早期开发作用、长期感染作用、环境熏陶作用都是学校和社会教育代替不了的。对于父母来说,培养、教育子女是父母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只养不教,是父母的失职,教子不善,是父母的过错。因此,家庭应担当和强化对未成年人的管教责任:(l)应制定颁布家庭教育大纲。教育大纲主要包括家庭的规范;家庭的教育义务,家庭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具体监督和落实大纲的部门以及对虐待、放纵孩子作恶、失职的家长予以处罚和约束等内容。如果每个家庭都按照教育大纲来搞好家庭教育,调节好家庭生活,家庭关系,特别是心理关系,形成良好的家庭氛围,那么未成年人的生理和心理将会均衡地得到发展,将会切实有效地预防犯罪心理的形成。(2)应重视加强对家庭教育学、家庭心理学理论的研究和应用,针对当前家庭教育的缺陷,提出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三)加强宣传两法力度。《未成年人保护法》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两个基本法律。未成年人从法律角度上看属于限制行为能力人和无行为能力人,但是它与成年人一样享有完全的权利能力;其人身权、人格权、荣誉权、名誉权、财产权、受教育权、休息权、通信自由权和言论自由权等均受法律保护,任何人,包括未成人的父母和其它监护人未经法律许可,不得侵犯其合法权益。但是,许多父母并没意识到这一点,有的偷看、私截子女的信件;有的强迫子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有的任意辱骂子女,甚至禁闭、关押子女等等,所有这些都严重地侵犯了子女的合法权益,所以应大力宣传《未成年保护法》,以改变家长的教子观。(四)优化家庭教育。首先,要规范家长行为。(l)为人父母者,应自尊、自律、学法、知法、守法,不做违法乱纪的事,更不能有犯罪行为。(2)为人父母者,应不断加强自身道德的修养,不做有背人伦道德的事,禁止酗酒、赌博和不健康的生活,以免给子女造成心理上的畸形、生理上的反常和错误的认识。(3)为人父母者,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自己的行为方式,在为人处世中,言谈举止要文明,不能出口伤人,动辄拳脚相加。对待生活中的纠纷矛盾、磨擦应积极化解,从而对子女的行为起到潜移默化的引导作用。其二,要注重教育方法。(1)建立家教咨询中心。开辟咨询热线,聘请有关专家担任咨询人员,主要是引导家长用正确和适当的方法去影响、教育子女,解答家长和监护人提出的有关家教方面的疑难问题,减少家教方面的偏差和失误。(2)充分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家长学校可采取多渠道开办,团委、妇联、教育局、街道办、居(村)委会基层组织都可鼓励开办。凡是有子女家庭的父母都应当定期到家长学校接受有关家庭教育学、未成年人心理学方面的知识培训,以提高父母的素质和教育能力。第三,要实行分类教育。(l)外来家庭的家长一般工作不稳定、收入不高,整天忙于生计,且居住在环境差、管理混乱的出租屋等地,对子女的教育比较疏忽,其子女多在就近学校借读,有的根本没书可读,其子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所占比重较大。因此对这类家长的培训十分关键,可以利用晚上、休息日,动员“义工”和居委会,开办免费或减资培训班,进行文化教育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增强他们的法制观念。(2)“本土”家庭的家长一般都是“洗脚上田”的农民,他们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富裕起来。一部分人有了钱后,无所事事、游手好闲及至嫖娼、赌博、对子女重养轻教,对这类家长的教育任重而道远。可以通过居(村)委会支持,开办家庭学校,对他们进行强制性的教育,重点进行法制教育,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和文化道德水平。第四、要改善家庭环境。家庭环境对子女健康性格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因此,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是必不可少的,父母之间要互敬互爱,互谅互让,保持恩爱的夫妻关系;父母与长辈之间,要互相尊重,互相理解,长辈要爱护晚辈,晚辈要孝顺长辈;父母与邻里之间要和平共处,互相帮助;父母对子女要平等相待,多一分体贴,少一些训斥,多一分爱护,少一些冷淡,多一分理解,少一些专横。(五)加强对外来家庭的管理。加强对外来家庭的管理,对减少和遏制未成年人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具有重要的作用。由于外来家庭一般都住在出租屋,因此加强对出租屋的清查、管理,是一条重要途径。公安部门要对所辖地区的出租房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要实行常规性和临时性相结合的办法进行清查。对于无合法证明的“三无”少年,要做好收容遣送工作,并加强与外地公安部门的联系、合作,建立暂住人员档案制度,从“源头”上和制度上遏制违法犯罪的发生;对于外来家庭的合法权益也要予以保护,特别是子女的受教育权利应得到落实;对失去家庭温暖,失去父母之爱,失去家庭保护的未成年人,有关单位或个人,如学校、街道、居(村)委会、民政部门、司法部门等组织及未成年人的近亲属,应对其给予特别关心、教育和保护;对生活有困难的应给予经济救助,防止他们走上违法犯罪道路。,这些人中有的属于父母离异或死亡的家庭,无人管教,增大了与父母的隔阂,放任自流。这种类型主要发生在农村地区和城里部分经商或父母文化程度较低的家庭,都是家庭的重要组成部分。破裂和残缺家庭的显著特点是缺乏父爱或母爱。研究表明,终因结伙打架致伤人命,被判处有期徒刑两年。(3)粗暴生硬型。一旦由于各种原因失去夫妻的一方或双方时。残缺家庭表现形式有,主要是由于家长文化水平低,法制观念差,受“拜金主义”影响,只注意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忽视思想教育,或只注意孩子的学业成绩而对思想教育不管不问,或干脆让孩子弃学经商,子女因做错事惧怕父母打骂而经常不回家的有30%,在社会盗窃度日,离异家庭子女与同伴关系、疏远、互不关心,被称为是世界的“三大公害”之一、脾气暴躁、情绪自卑、纵容的占20%,占17%;对子女的违法犯罪行为采取包庇。因此,未成年人犯罪问题已引起世界各界的关注未成年人犯罪是当今世界各国面临的带有普遍性和严重性的社会问题,辍学后和同样是父母离异被养母赶出家门的小陈混在一起,这在独生子女的家庭中尤为突出。骄纵溺爱所形成的不良习性

论文家庭教育

浅谈家庭教育的作用与策略家庭教育是指在家庭里,由父母或其他年长者按照一定社会的要求,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各自家庭所具有的条件和自己的言传身教,对年轻一代施加的教育影响。任何人的成长发展,都是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作用的结果,家庭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教育形态,对年轻一代身心的发展,起着特殊重要的作用,是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所不能代替的。  一、家庭教育是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一个人从出生的第一天起,接触的人类社会便是家庭生活,受到的最早教育就是家庭教育,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孩子的生理素质是在父母精心照料下发育的,智慧的幼芽是在父母正确诱导下培育的,最初的语言是由父母教给的,最初的行为表现主要是从父母身上模仿来的,最初的生活本领是父母传授的,最初的习惯是在家里养成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条件和前提。如果孩子从小没有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就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些孩子往往是学校最难教的学生。这就好比栽树一样,如果发现一颗树苗长歪了,从小不及时扶正的话,那么长大后就很难扶正了。所以,家庭教育是奠定人生之路的最基础的教育,它对一个人一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奠基作用。  二、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教育是按照社会发展要求对学生进行的群体教育。所以,在学校教育的全部活动中,无论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进度的快慢,还是教育方法和手段的选择,其立足点总是面向大多数学生,这种集体化的教育,虽然能保证大多数学生获得相同程度的知识技能,但不能很好地兼顾每个学生身心上的差异和智力的不同发展水平。如果家长对孩子不管不问,认为教育是学校的事,那就大错特错了,只有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包括社会教育有机结合,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根据学校调查统计: 90%在校表现较差的学生,父母都忽视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因此,有效的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补充。  三、家庭教育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  据有关部门调查,全国各地刑事案件中,青少年犯罪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而且犯罪年龄日趋低龄化,犯罪手段多样化。从一些调查材料反映,青少年违法犯罪,多数与家庭忽视对他们的教育有关。正确的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在当今世界,社会信息与日俱增,学生可以从各种途径接受到社会上的一些好的或坏的信息。由于孩子的年龄和社会阅历有限,对社会上的东西常常是不加选择地吸收。如果不加以正确的引导,往往坏的信息比好的信息更容易被孩子所接受。正确的家庭教育可以帮助孩子及时“过滤”掉社会上的一些坏信息,从而增强孩子拒腐蚀的能力。  四、家庭教育如何贯彻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要求  首先,家庭教育要把教育子女“学会做人”摆在首位,并作为主线一以贯之。教子做人,是家庭教育的主要的和根本的任务,也是贯彻素质教育思想和要求的核心问题。教子做人,就是要十分重视子女思想品德的教育。但是,一些家长总是重智育轻德育,以为社会的发展将愈来愈看重人的智力。但发达国家的事实却并非如此。据报载,一家日本大公司招聘大学生的标准明确规定了四条: 名牌大学毕业, 比知识重要的是能力, 比能力重要的是道德,比道德重要的是信仰。家庭教育重在教子做人,主要是要提高子女思想道德水平,培养子女遵守社会公德习惯、增强子女法律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其次,家庭教育在子女的智力开发和文化知识学习上,要教育子女“学会求知”,而不是强迫子女“死记硬背”知识。学会求知,方法途径很多,但重要的一条是培养子女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很多人才认同的基本素质之一。1988年, 75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聚会,记者问一位获奖者:“您在哪所大学、哪个实验室学到了您认为最主要的东西?”这位白发苍苍的学者沉思了一会儿,说:“在幼儿园。”并说在幼儿园学到的是“把自己的东西分一半给小伙伴;不是自己的东西不拿;东西要放整齐;吃饭前要洗手;做错了事情要表示歉意;午饭后要休息;要仔细观察周围的大自然。从根本上说,我学到的全部东西就是这些。”这位学者深刻地指出了:从小养成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对人的一生和事业的影响是多么巨大。第三,家庭教育一定要十分重视教育子女“学会劳动”,引导子女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支持子女参加社会公益劳动,培养子女的自理能力及劳动习惯。子女从小“学会劳动”,将终生受益。但调查表明,“劳动”是家庭教育中被忽视的角落,据统计,基本不做家务劳动的初中生占 4%,高中生占 9%。专家研究指出,当代中国少年儿童突出的道德缺陷是懒惰、懦弱和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懒惰的主要原因是家庭教育问题。勤劳是所有良好品德的基础,懒惰是万恶之源。因此,安排子女从小参加家务劳动,是家庭教育的必修课和基础课。有一个能够自食其力的后代,是一个家庭的幸福;有一个勤劳的民族,是一个国家的希望。

一、问题提出  父母都有共同的心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面对在生理和心理上渐趋成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形成的高中生,许多家长转变了教育观念,使自己的孩子在德、智、体、美各方面都有了较大的发展,在家庭教育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是,不少家长面对接受新生事物快、渴望独立的高中生,其家庭教育观念陈旧、方法失当,尽管为孩子操碎了心,结果事与愿违。  二、个案情况  本人情况。开心是市直某高中的一名女生,具有朗诵、主持、写作等天分和爱好。平时在学校积极参加活动,不爱多说话,但善于表达自己的想法。遇到生活和学习上的问题懂得向老师诉说、与同学交流。然而在家中,经常与父母整天不说话,除非有事,例如缴费向家长张口,一般不交流。与妹妹不能和睦相处。  事情的起因:(1)在学期伊始,班主任调查学生的心理困惑,开心这样写道:“谢谢老师给我这样一个机会,听我说说心里话……我不想和父母解释什么,他们不了解我。我一回家就心情压抑,不想和任何人说话。”(2)班主任就此事跟母亲进行了沟通。据其母介绍,开心放寒假在家经常看电视,母亲劝其学习不听,就要求她作为老大带头干家务准备过年,开心心里不痛快与母亲不说话。春节父亲回家,开心和妹妹为争电视频道争吵起来,被父亲吵了一顿,父亲认为作为老大应该让着妹妹。而开心认为不是自己的错,觉得父母总偏向妹妹,于是和父亲不再说话。母亲恳求班主任教育一下开心:家长的话孩子听不进去,什么事也不跟家长说。这么大了一点事都不懂,家长辛苦为她操劳,不但听不到一句感谢的话,看不到一点感恩的表现,家长很伤心。(3)班主任就此事跟开心进行了沟通。了解到:开心很心疼父母,但她不愿意用语言去表达。母亲平时只关心她的学习。她看电视是关心时事,这是作为文科生必须具备的知识。开心觉得母亲一味地唠叨,说不到点子上,对她的实际帮助不大。  经过调查,近七成学生认为家长对他们的学习和心理帮助不大,家长只关心他们的生活与学习成绩,不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无法帮助他们排遣来自学校和社会的一些问题。  三、成因分析  教育观念落后。(1)家庭教育观念并未真正形成,“分数代表一切”思想仍然十分普遍。(2)不尊重、不真正了解孩子的家长为数不少,有些家长把自己认为正确的理念强加给孩子,其实并不知道孩子内心想要什么。  教育方式不科学。(1)平时家长对孩子缺乏正确的教育,有些自身文化素质不高,又忙于工作,所以对孩子的关心很少,没有实质的帮助。(2)平等、民主的家庭氛围并未普遍形成,孩子的个性难以得到张扬。(3)与孩子沟通意识不强,互信程度低。在和家长的接触中,听得最多的是:“我的孩子交给老师了,您多费心,该打就打、该骂就骂。”“家长说啥都不听,您多说说他。”  教育水平低下。(1)家长文化素质不高,致使教育水平不高,也造成孩子不信任。调查发现:家长文化素质高的家庭教育水平总比文化素质低的家庭高。(2)家庭教育缺乏有效的指导,教育能力差。(3)在成才观上有误区。绝大多数家长认为只有考上大学,才算对孩子的教育成功了。这对孩子的全面发展是不利的。  四、采取对策  家长层面:家长要更新家庭教育观念,逐步提升对家庭教育的理性认识。从单纯依靠学校转变为与学校、社会配合。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目的一致,家长应经常与教师取得联系,通报孩子在家中的情况,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了解学校的教育要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家庭教育工作。在教育态度上,从自由放任或严加管教,转为自觉地教育孩子。改变孩子,父母首先要改变自己的态度。在教育方式上,家长对孩子要民主,主动倾听他的意见,注重与孩子平等沟通。  学校层面:(1)学校要将家庭教育指导作为学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帮助家长走出迷茫、不知所措的心理误区。(2)学校可以通过班主任,以家长会等方式,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教育方法;让家长真正了解学生实际,给予实实在在的帮助;指导方式要创新,从单一到多元,从单向转向互动。  政府层面:政府的重视是做好家庭教育工作的保障,应该加强政府领导,加大政府的宣传力度。政府要尽最大可能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尽最大努力发挥社区教育功能。

含金量是多少 家庭教育的论文

家庭教育论文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个体成长的重要基础。下面是 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家庭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浅谈小学生家庭教育》摘要: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们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已成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实施家庭教育,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关键词:小学生;家庭教育;生活习惯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们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已成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实施家庭教育,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的误区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十分关心,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视,但是,不少家长忽视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使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1 填鸭型家庭教育。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认为对孩子的教育项目越全越好,于是不顾孩子的喜好和感受,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强迫孩子学习外语、打字、绘画、舞蹈、乐器等等,还美其名曰“全面发展”,造成许多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2 放任自流型家庭教育。部分家长依据自己小时候父母很少管教的经历,采取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还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教育不了孩子,干脆放手不管。孩子就是孩子,自觉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欠缺,个性培养、学习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放任自流的家教方式有可能导致孩子迷失正确的发展方向。3 过度溺爱型家庭教育。德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怎样使得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一切围着“小太阳”转,对孩子有求必应,过度保护,使孩子处于家庭“核心”地位,必然影响独立意识的形成,往往会造成孩子任性、自私、逆反心理。4 保姆型家庭教育。父母过于保护孩子,处处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动,不仅禁锢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形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胆小、怕事、神经过敏,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很难立足。5 智力中心型家庭教育。片面注重智力的开发培养,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培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对幼儿智力开发愈来愈早,难度也愈来愈高,无视孩子心理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盲目进行智力教育攀比,忽视孩子个性的培养。这种以牺牲孩子个性培养为代价的教育往往得不偿失。家庭教育的重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既有相同部分,又各有侧重,而且有些方面是学校教育难以奏效的,这就要求家庭教育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环节。1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总要长大,总要踏入社会,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个性形成和品质培养等等产生积极影响,甚至还能使其受益终身。第一,要培养孩子健康的起居习惯。规律性的起居、充足的睡眠,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体成长,还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第二,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营养均衡是孩子身体健康发育的基础;再次,要培养孩子独立人格,引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孩子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承受国差,挫败感较强;第三,还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这是家庭教育最容易忽视的问题,许多初、高中生还不会做家务劳动,说明家长在小学阶段就忽视了劳动观念的培养。要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自信、自强,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使他们能勤奋好学,自食其力。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就要培养,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有些孩子学习习惯不好,边学习边玩,半个小时能做完的作业却用了一个小时,效果不好,长大后做什么事都会拖拖拉拉。所以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第二,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些孩子存在不热爱学习,缺少求知欲,逃学、厌学的现象,这跟家长有很大关系。对待孩子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要耐心细致的回答,回答不了的可以带她们去查阅有关资料,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不可用搪塞的办法应付甚至直接训斥。第三,培养孩子课外学习的习惯。家长要有的放矢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养成课外学习的习惯,拓展孩子的知识面。第四,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评价。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主要手段。要求孩子做到规范书写、坐姿端正、独立思考、认真审题、自我检查,切不可嫌麻烦、图省事而越俎代庖或放任不管。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棍棒不能出孝子,强迫学习同样不能出才子,反而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家庭教育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1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孩子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是一个复杂的矛盾斗争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同的阶段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时,必须依据孩子的年龄特征,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决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2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孩子的年龄、个性发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不能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只凭主观臆断,以主观主义教育方法对待孩子,往往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事与愿违。3 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家长的表率作用很重要,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同时,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非反复练习不可,一定要按照设定的标准严格要求,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4 善于沟通,寓教于乐。家长要善于与孩子沟通,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随时了解他们的心声,成为他们最知心的朋友,有时间要多陪他玩和游戏,在玩的过程当中寻找教育机会,达到教育和培养的目的。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二《谈谈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长成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素质的高低,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是影响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实施好家庭教育首先要了解孩子,要有科学的成才观念和因人因事制宜的方法,身教重于言教。中小学生 家庭教育 方法家庭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发展。据北京市青年联合会于近日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家长们最关注的众多的社会问题中,“子女教育”排在第一位。年轻的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成长抱有更多的希望和给予更多的关注。3%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家长要承担主要责任。”它表明家长们虽然认同学校是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但同时认为自己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调查结果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二是中小学生在成长成材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家长素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社会、经济、科学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在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等多媒体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改变着我们,在全年有节假、双休日115天的条件下,家长们怎样更好地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艰巨任务,如何科学、有效地搞好家庭教育,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我国具有悠久的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的母亲均是实践家庭教育的模范,三岁成孤的孔子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孟母三迁”、“断机教子”是流传至今的家庭教育的故事,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家的苏氏父子被后人推崇,作为苏洵之妻、苏轼、苏辙之母的程氏夫人,其相夫教子的促成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直至现代,家教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家长如何对子女实施家庭教育:一是应该首先了解孩子。了解孩子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先导。家长要知晓孩子各个年龄段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不同特点,不做拔苗助长的事。近年来社会上屡屡发生的中学生弃学离家出走“闯天下”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不能完全归咎是学校、家长管教不严的结果。由于营养的充足和信息媒介的发达,致使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早熟”,而中学生社会实践渠道不通畅和家庭过度的呵护,造成中学生自理能力和自治能力差,心理的早熟和自治能力差的矛盾是初中学生的一个特点。了解这个特点并寻求教育方法的革新是家长们面临的新课题。另外,家长还要了解孩子在校的活动内容、课程进度、交往等,与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而不是坐等教师的家访,要耐心听孩子讲话,及时帮助孩子解除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制定和调整成长目标。二是要有科学的成才观念。所谓人才,是指那些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做出贡献而被人们认可的人。在同一个年龄段的人群里,能考上大学的人毕竟是少数,那百分之七八十上不了大学的人就不能成才了吗?衡量成才的标准不是他们职业的优劣,学位的高低,而是他们对社会的贡献,有了贡献而被人们认可,他就有了承担更重要职务的实力与可能,也就为他进一步成才创造了条件。今后,好的职业也是要靠竞争才能获得的,要竞争就要有真才实学。人才的成长是一个过程,人才又是分层次的,各行各业都可能产生自己的优秀人才。对于处于人生起点的中小学生来说,在家是个好孩子,在校是个好学生,走向社会是个好公民则是最基本的成长目标。家长可以以自己良好的品行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引导孩子,为孩子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造条件,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好基础,克服“望子成龙心切,教子成才无方”的倾向。三是注意子女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现在许多父母特别重视子女的智力发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能考上大学,就一好百好,前途就会一片光明。然而,事情往往并不象父母期望的那样,有的原本挺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越来越糟,有的孩子对学习一点也没有兴趣,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无法再学习下去,为此,不少父母感到苦恼不安,困惑不解。问题就出在这些父母望子成龙,只注重培养孩子的智力能力,忽视了培养孩子非智力的心理品质。在心理学上,我们把那些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称为智力因素,主要指记忆、思维、感知和想象等,而把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称之为非智力因素,它包括意志、情感、性格、兴趣、心理健康水平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相辅相成,缺了那一方面人都难以正常发展。笔者一个朋友的女儿是个三好生,但从上初二时表现出了性格孤傲,学习上的“光环效应”使她失去了许多昔日的好伙伴,开始关注起“歌星”、“影星”来。越来越讲究穿戴,我的朋友注意到了女儿的这些变化,时常以古今中外优秀人才成长的故事引导女儿走全面发展之路,并书写了“秀才不怕衣衫破,只怕肚里没有货”的条幅挂在女儿床头,现在这个女孩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心理素质稳定发展,由于品学兼优,被推荐为一所完全中学的学生会干部。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智力发展与个性品质的好坏是密切相关的,就一般人而言,他们的智力差别并不十分巨大,他们之间成就大小的区别,以及他们能否适应现实社会,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着优良的非智力心理素质,如自信、意志坚强、富于责任心与合作能力、心胸豁达、勇敢执著,“志不强者智不达”,假如我们把智力比喻为一粒种子,而把非智力因素比喻为土壤的话,那么智慧的花朵只能开放在具有优秀的个性特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的“土壤”上。四是培养兴趣,加强学习指导。培养中小学生广泛的兴趣,加强学习指导,提高学习效率,不仅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倡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在的中学生是二十一世纪建设者,二十一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今天我们培养的目标,家长有责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因为只有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比如对动、植物的兴趣,对体育、艺术、天文、文学、无线电、机械等都可能产生兴趣,都是孩子智慧和理想的闪光,如果能被家长及时发现,爱护和尊重,就完全可以把这种兴趣迁移到学习方面来。所以,让孩子自觉学习的关键之一,便是培养孩子形成有效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将自己的兴趣与未来的理想相联系,则是推动人们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

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教育问题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但被做为一种学科进行研究,在我国也就是近年来的事情。这是时代的发展,人才的需求,国民整体素质提高所必须涉及的问题。这里与家长们探讨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目的是要家庭与社会、教育部门共同担负起教育下一代的任务。人的教育是一项系统的教育工程,这里包含着家庭教育、社会教育、集体(托幼园所、学校)教育,三者相互关联且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这项教育工程离开哪一项都不可能,但在这项系统工程之中,家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座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1家庭;2学校;3儿童所在的集体;4儿童本人;5书籍;6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列在首位,可以看得出家庭在塑造儿童的过程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在这位教育学家心中占据 相当的地位。为此家长了解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是十分必要的。 一、家庭教育是教育人的起点和基点 家庭教育一般是指家庭中的父母及其成年人对未成年孩子进行教育的过程。其教育目标应是:在孩子进入社会接受集体教育(幼儿园、学校教育)之前保证孩子身心健康地发展,为接受幼儿园、学校的教育打好基础。在孩子入园、入校后,配合幼儿园、学校使其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得到全面发展。教育的重点是以品德教育为主,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和养成良好行为习惯为主,行为习惯包括:生活习惯、劳动习惯、学习习惯等,教会孩子如何学“做人”。家庭教育由于发生在家庭之中,与幼儿园、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相比较,具有以下特点,这些特点使家庭教育成为教育人的起点与基点,具有其他教育所没有的优势。 (一)家庭教育早期性 家庭是儿童生命的摇篮,是人出生后接受教育的第一个场所,即人生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儿童的第一任教师,即启蒙之师。所以家长对儿童所施的教育最具有早期性。一般来说,孩子出生后经过三年的发育,进入幼儿时期,从3岁……6岁是学龄前期,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早期教育阶段,这是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时期。我国古谚有:“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幼儿期是人生熏陶渐染化的开始,人的许多基本能力是这个年龄阶段形成的,如语言表达、基本动作以及某些生活习惯等等,性格也在逐步形成。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认为,一个人的智力发展如果把他本人17岁达到的水平算作100%,那么4岁时就达到了50%。4-8岁又增加了30%,8-17岁又获得了20%。可见幼儿在5岁以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如果家长在这个时期所实施的家庭教育良好,将是孩子早期智力发展的关键。古往今来,许多仁人志士,卓有成效的名人在幼年时期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他们日后成才的一个重要原因。如,德国大诗人、剧作家歌德的成才,得力于家庭的早期教育。歌德2-3岁时,父亲就抱了到郊外野游,观察自然,培养歌德的观察能力。3-4岁时,父亲教他唱歌、背歌谣、讲童话故事,并有意让他在众人面前讲演,培养他的口语能力。这些有意识的教育,使歌德从小乐观向上,乐于思索,善于学习。歌德8岁时能用法、德、英、意大利、拉丁、希腊语阅读各种书籍,14岁写剧本,25岁用一个有月的时间写成了闻名于欧洲的诗歌《少年维特的烦恼》。再如古代以“父子书法家”著称的王羲之、王献之,有过1350多项发明的大发明家爱迪生,一代文学巨星郭沫若,茅盾等名人的成长过程 说明了家庭教育对早期智力开发是十分重要的。反之,人的幼年时期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而影响智力正常发展的事例也是不少的。如印度“狼孩”卡玛拉,从小被狼叼去,8岁时被人发现,但其生活习惯已与人两样,其生活习惯几乎与狼一样,四肢爬行,吃生肉,昼伏夜行,后来经过人为的训练,两年后才能站立,六年后可以象人一样行走,四年内学会了6个单词,在他17岁时,智力水平仅达到3岁孩子的水平。据《中国妇女报》披露,我国南京市一姓马的工人因患有精神性心理疾病,深怕孩子受人迫害,将自已的三个子女从小锁在家中,人让他们与外界接触,长达十几年,致使这些孩子智力低下,言语迟缓,与同龄人相比,智力及生活能力差异很大,近于白痴,所以不可忽视家庭教育早期性的作用, (二)家庭教育连续性 家庭教育第二个特点是连续性。孩子出生后,从小到大,几乎2/3时间生活在家庭之中,朝朝暮暮,都在接受着家长的教育。这种教育是在有意和无意、计划和无计划、自觉和不自觉之中进行的,不管是以什么方式、在什么时间进行教育,都是家长以其自身的言行随时随地的教育影响着子女。这种教育对孩子的生活习惯、道德品行、谈吐举止等都在不停地给予影响和示范,其潜移默化的作用相当大,伴随着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活到老学到老,所以有些教育家又把家长称为终身教师。这种终身性的教育往往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家风,家风的好坏往往要延续几代人,甚至于十几代、几十代,而且这种家风往往与家庭成员从事的职业有关。如:杏林世家”、“梨园之家”、“教育世家”等等。同时家风又反映了一个家庭的学风,学风的好坏也往往延续几代人、十几代人、几十代人。如在中国近代,无锡人严功增补清未《国朝馆选录》,统计自清顺治三年丙戌科至光绪三十年甲辰科,状元共114人,其中父子兄弟叔侄累世科第不绝者,如苏州缪、吴、潘三姓,常熟翁、蒋两姓、浙江海宁陈、查两姓。看得出、家庭教育的连续性往往对人才群体的崛起有着重要影响。这种情况。古、近代比较突出,在当代随科学的发展、社会的需求、待业的增多,人们择业面宽,一个家庭中所有的成员不可能都从事同一种工作,但都不乏见到这种情况,即有些家庭成员工作中屡屡出现成绩、受表彰,而有的家庭中成员违法犯罪接二连三。这都与家庭教育连续性有着很大的关系。 (三)家庭教育权威性 家庭教育的权威性是指父母长辈在孩子身上所体现出的权力和威力。家庭的存在,确定了父母子女间的血缘关系、抚养关系、情感关系,子女在伦理道德和物质生活的需求方面对父母长辈有很大的依赖性,家庭成员的根本利益的一致性,都决定了父每对子女有较大的制约作用。父母的教育易于被孩子接受和服从,家长合理地使用这一特点,对孩子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是很有益处的,对于幼儿来说,尤其是这样。幼儿在与其他小朋友们玩耍游戏中,当出现争执情况时,往往引用父母的话来证实自已的言语行为是对的,如他们喜欢说:“我爸爸是这样说的。”或“我妈妈是那样做的。”等等。父母在孩子心目中的权威性决定着孩子如何看待接受幼儿园学校及社会的教育。孩子与父母的关系,是孩子最先面临的一种重要的社会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几乎体现了社会人伦道德的各个方面,如果这种关系中形成裂痕和缺陷,孩子尔后走向社会,在各种人际关系中就会反映出来。因此强调父母权威的重要,还因为父母在孩子幼年时代始终扮演着双重角色:即既是孩子安全生存的保护者,又是人生启蒙的向导。父母教育的效果如何,就看父母权威树立的程度,父母权威的树立必须 建立在尊重孩子人格的基础上,而不是封建的家长制上,明智的家长很懂得权威树立的重要性,更懂得权威的树立不是靠压制,强求、主观臆断,而是采用刚柔相济的方法。父母双方在教育子女的态度上首先协调一致,并相互配合,应宽则宽,应严则严,在孩子面前树立起一个慈祥而威严的形象,使孩子容易接受父母的教育。 (四) 家庭教育感染性 父母与孩子之间的血缘关系和亲缘关系的天然性和密切性,使父母的喜怒哀乐对孩子有强烈的感染作用。孩子对父母的言行举止往往能心领神会,以情通情。在处理发生在周围身边的人与事的关系和问题时,孩子对家长所持的态度很容易引起共鸣。在家长高兴时,孩子也会参与欢乐,在家长表现出烦躁不安和闷闷不乐时,孩子的情绪也容易受影响,即使是幼儿也是如此。如果父母亲缺乏理智而感情用事,脾气暴躁,都会使孩子盲目地吸收其弱点。家长在处理一些突发事件时,表现出惊恐不安、措手不及,对子女的影响也不好;如果家长处惊不变、沉稳坚定,也会使子女遇事沉着冷静,这样对孩子心理品质的培养起到积极的作用。 (五) 家庭教育及时性 家庭教育的过程,是父母长辈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的个别教育行为,比幼儿园、学校教育要及时。常言道:知子莫若父,知女莫若母。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对他们的情况可以说是了如指掌,孩子身上稍有什么变化,即使是一个眼神、一个微笑都能使父母心领神会,故此做为父母通过孩子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能及时掌握此时此刻他们的心理状态,发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时教育,及时纠偏,不让问题过夜,使不良行为习惯消灭在萌芽状态之中。而幼儿园、学校之中,教师面对着几十个孩子,只能针对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进行共性教育,也就是群体教育,因时间及精力所限,不可能照顾到每个孩子的特点,容易出现顾此失彼的现象,甚至因此使孩子对教师的照顾不周而产生不信任感,而家长可以及时引导孩子端正认识。因此家长对孩子进行正确的家庭教育既可以使孩子在进入幼儿园之前形成了良好的行为习惯,为接受集体教育奠定了很好的基础,又可以弥补集体教育的不足。 二、良好的家庭教育是造就21世纪人才的必要条件 《九十年代中国儿童发展规划纲要》中指明:“今天的儿童是21世纪的主人,儿童的自下而上保护和发展是提高人口素质的基础,是人类发展的先决条件。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祖国的前途命运。提高全民族素质,从儿童抓起。”并提出:“在2000年要使90%儿童(14岁以下)的家长不同程度地掌握保育、教育儿童的知识。”这顶目标明确了家长们肩负着为国家造就21世纪人才的重任。能否把这一代孩子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这关系到国家是否后继有人的百年大计。福禄贝尔还说过:“国家的命运与其说是掌握在当权者的手中,倒不如说是掌握在母亲的手中。”这句话很有哲理性,它深刻地挑明了家长在教育子女中所起到的作用。家长首先要明确教育方向与国家利益、人民要求相一致的原则,不能把孩子视为私有财产,要树立为国教子的思想,端正教育目的。我国的21世纪是什么情况,拿邓小平同志的话来讲,要使我国在21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人均收入达4000美元,年国民生产总值达6万亿美元。21世纪的人应该是具有良好的思想意识、高尚的道德情操、健全的心理品质、积极与他人合作的精神、较强的应变能力、吃苦耐劳的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如果21世纪没有这样一批高素质的建设者是很难完成此大任的,具备这样的素质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办得到的,而良好的家庭教育正是培养高素质人的必备条件。 三、良好的家庭教育是优化孩子心灵的催化剂 孩子从婴儿期步入幼儿期,随着年龄的增长,由家庭这个小环境终将步入大社会,接触家庭外的人群、事物。社会中那些真善美假丑恶不时地进入孩子的视野,大人采取隔离手法是行不通的,因为家庭中的电视录像也会从不同角度不断地反映着当今社会的现实,问题既有正面的,也有反面的。儿童特别是幼儿缺乏理性的辨别是非能力,但有着比成人敏锐的感受能力。他们对身边发生的亲切的可怕的事物,敏感性强,而这种敏感性正是培养理性辨别能力的良好基础,做为家长应利用这一拓点帮助孩子在这种感受能力的基础上,发展对社会生活的辨别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过滤社会信息,优化孩子幼小的心灵。如果家长在日常生活中能针对孩子年幼接受能力不太强的特点,抓住具体的日常琐事,帮助孩子认识辨别社会中发生的是是非非,让他们具体地感受到真善美光明的一面,也体会到丑恶的卑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扬善除邪的正义感,从而抵制丑陋阴暗面对孩子心灵的侵蚀。例如,当今电视录像几乎步入城市居民中的每个家庭,孩子们几乎天天与它们打交道,可以说是不出自家门,便知天下事。从中可以接受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各种信息。这里有政坛风云、科技进步、凡人俗事的各种内容,从中可以学习很多知识,了解国内外大事,家内外小事。但也不可避免地使一些凶杀暴力、荒诞下流的镜头映入孩子的眼睑。家长要针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指导,提高孩子的鉴别能力,同时还要随时检点自己的行为举止,为孩子树立正面形象,优化儿童心灵,预防儿童犯错误,甚至于违法违纪。家庭做好这方面的工作,有助于安定小家庭大环境。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有了健康的细胞,才能有健全的肌体,细胞有病,就会引起肌体发病。古人云:“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的“齐家、治国、平天下”观点就是这个道理。为此家长做好优化儿童心灵的工作对安定社会,安定国家功在千秋。 总之,做为家长 要充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自觉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尽好家 长的责任与义务,为国家培养出合格的建设人才。

俗话说怎样的家长,怎样的孩子;其实反之亦然,怎样的孩子,折射出怎样的家庭教育和生长环境。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令人深思。孩子不懂事,孩子坏毛病多,究竟错在孩子还是家长?经常会听到有些家长提起自己孩子时总是焦头烂额,说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脾气大;也有些家长谈及到自己孩子时满是自豪,自家孩子就听话懂事,从不乱发脾气,习惯也好。在家长们热火朝天的交谈中,于是,“别人家的孩子”就诞生了。当自己孩子做得不对时,就拿:“你看看人家怎么怎么做的,你怎么就学不会?”;当孩子脾气冲性子拗不听话时,就用:“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个不听话的东西!”;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胆胆怯怯终于鼓起勇气提出来时,立马一顶不可思议、天马行空的帽子扣到孩子头上:“你一天正事不做,净瞎想些有的没的,你觉得你想的可能吗,行得通吗?”这些教育方式可说是常态现象,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存在太多这种“威逼式”教育。家长往往以一个“垄断者”、“独裁者”、“控制者”、“领导者”的身份,高高在上,强制孩子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否则就怎么样。但是却发现家长和孩子之间其实分别处在弹簧的两端,家长越是约束,越是强制,孩子反而越想挣脱,越是捣腾得厉害,亲子关系相处得越是心累和紧张。这一切问题的来源究竟在于孩子,还是家长?我们暂且不说,先给大家分享一些本人遇到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情。就在前不久有一次,专为社区居民谋福利特邀著名专家来开展有关隔代正确教养方法及孩子教育技巧等相关讲座,报名通知时特强调此讲座仅由家长参加,小孩勿带,担心会影响到讲座成效和听众,却还是有少数家长带着孩子来了。试问连三岁都不到的孩子,可能在一个这么多人的场合安安静静的听上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吗?结果可想而知,这个孩子哭闹,那个孩子跑跳,还有孩子在地上打滚。当然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原谅的,但是这个问题对于家长来说呢?这一切明明是可避免的,你自愿前来听讲座,肯定是希望能有所收获,照顾孩子的事情可以事先处理好,先交与给其他家人照看一下,确实找不到其他照看者,就要考虑放弃此次讲座机会。试问,带着婴孩参加家长讲座,您确定您能认真听完一整堂讲座?您完全不担心讲座会因为您孩子哭闹、跑动等行为而影响,导致其他家长不高兴有意见?当然,对于这些他们完全不担心,因为在他们的思想理念中,这些都与自己无关。所以在离开之前坚决不会带走自己喝过的空水瓶,不会把自己的垃圾顺手带走,甚至无欢不做,留一地的饼干渣子和水渍。这些事实的存在直接折射出了这些作为者的素质道德与自身品质。

论家庭教育论文

1、有关"家庭教育"的几点思考 作者: 王德密 作者单位: 刊名: 辽宁教育 英文刊名: LIAONING EDUCATION 年/卷/期: 2002 / /6 栏目名称: 家庭教育 分类号: 关键词: 篇首正文: @@ 家庭教育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基础和保证,是学校教育的有力补充和完善,是多元化经济知识时代的需求和方向 2、传身教的魅力——刘少奇的家庭教育实践 英文标题: Charm of Teaching by Precept and Example——Liu Shaoqi's family educational practice 刊名: 党史纵横 英文刊名: OVER THE PARTY HISTORY 3、 关于新经济时代家庭教育的思考 《班主任》 2001 年第 10 期 4、论素质教育中的家庭教育 《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2006 年第 2 期 5、 家庭教育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 《文教资料》 2006 年第 25 期 6、 新形势下的家庭教育之我见 《青少年研究-山东省团校学报》 2002 年第 1 期 7、家庭教育的新思维——《大教育视野中的家庭教育》评介 《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6 年第 4 期鐧惧害鍦板浘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最新数据为准。

对于孩子来说,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家庭教育是个体成长的重要基础。下面是 为大家整理的小学家庭教育论文,供大家参考。《浅谈小学生家庭教育》摘要: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们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已成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实施家庭教育,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关键词:小学生;家庭教育;生活习惯家庭教育对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巨大的影响,让孩子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为他们一生发展奠定基础,已成全社会的共识。但是,家庭教育主要包括哪些内容,怎样实施家庭教育,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看法,从而也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家庭教育的误区多数家长对孩子的成长十分关心,对孩子的家庭教育也非常重视,但是,不少家长忽视了孩子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使家庭教育走入了误区,难以取得预期的效果。1 填鸭型家庭教育。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认为对孩子的教育项目越全越好,于是不顾孩子的喜好和感受,自觉或不自觉地给孩子施加压力,强迫孩子学习外语、打字、绘画、舞蹈、乐器等等,还美其名曰“全面发展”,造成许多孩子丧失了学习兴趣。2 放任自流型家庭教育。部分家长依据自己小时候父母很少管教的经历,采取顺其自然的家教方式,还有些家长认为自己没有什么文化,教育不了孩子,干脆放手不管。孩子就是孩子,自觉性和辨别是非的能力比较欠缺,个性培养、学习态度及良好习惯的养成都需要家长的指导和帮助,放任自流的家教方式有可能导致孩子迷失正确的发展方向。3 过度溺爱型家庭教育。德国教育家卢梭说:“你知道怎样使得你的孩子备受折磨吗?这个方法就是百依百顺”。父母对孩子过度溺爱,一切围着“小太阳”转,对孩子有求必应,过度保护,使孩子处于家庭“核心”地位,必然影响独立意识的形成,往往会造成孩子任性、自私、逆反心理。4 保姆型家庭教育。父母过于保护孩子,处处干涉、限制孩子的活动,不仅禁锢了孩子智力的发展,而且束缚了孩子个性的形成。在这种环境中长大的孩子胆小、怕事、神经过敏,在当今充满竞争的社会里很难立足。5 智力中心型家庭教育。片面注重智力的开发培养,忽视了孩子的个性培养。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家长对孩子的期望过高,对幼儿智力开发愈来愈早,难度也愈来愈高,无视孩子心理发展特点和个体差异,盲目进行智力教育攀比,忽视孩子个性的培养。这种以牺牲孩子个性培养为代价的教育往往得不偿失。家庭教育的重点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既有相同部分,又各有侧重,而且有些方面是学校教育难以奏效的,这就要求家庭教育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环节。1 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孩子总要长大,总要踏入社会,良好的生活习惯不仅对于孩子的身心成长、个性形成和品质培养等等产生积极影响,甚至还能使其受益终身。第一,要培养孩子健康的起居习惯。规律性的起居、充足的睡眠,不仅有利于孩子的身体成长,还有利于孩子智力的发展;第二,要培养孩子良好的饮食习惯。不挑食、营养均衡是孩子身体健康发育的基础;再次,要培养孩子独立人格,引导孩子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饭来张口、衣来伸手的生活方式会导致孩子生活能力差、依赖性强、心理承受国差,挫败感较强;第三,还要培养孩子的劳动观念。这是家庭教育最容易忽视的问题,许多初、高中生还不会做家务劳动,说明家长在小学阶段就忽视了劳动观念的培养。要让孩子在劳动中学会自信、自强,培养他们的独立生活能力,使他们能勤奋好学,自食其力。2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从小就要培养,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第一,要培养孩子良好的时间观念。有些孩子学习习惯不好,边学习边玩,半个小时能做完的作业却用了一个小时,效果不好,长大后做什么事都会拖拖拉拉。所以家长要让孩子从小就养成良好的时间观念。第二,培养孩子浓厚的学习兴趣。有些孩子存在不热爱学习,缺少求知欲,逃学、厌学的现象,这跟家长有很大关系。对待孩子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要耐心细致的回答,回答不了的可以带她们去查阅有关资料,增强他们的求知欲,而不可用搪塞的办法应付甚至直接训斥。第三,培养孩子课外学习的习惯。家长要有的放矢地介绍一些课外读物,指导孩子阅读,养成课外学习的习惯,拓展孩子的知识面。第四,鼓励孩子独立完成作业和自我评价。完成作业,是学生最基本、最经常的学习实践活动,是学生巩固知识、形成技能的主要手段。要求孩子做到规范书写、坐姿端正、独立思考、认真审题、自我检查,切不可嫌麻烦、图省事而越俎代庖或放任不管。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棍棒不能出孝子,强迫学习同样不能出才子,反而会导致孩子的逆反心理,家庭教育一定要讲究方式方法。1 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孩子身心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和阶段性,是一个复杂的矛盾斗争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不同的阶段会存在很大差异。因此,在培养孩子良好行为习惯时,必须依据孩子的年龄特征,遵循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顺序,做到量力而行,循序渐进,决不能急于求成、拔苗助长。2 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孩子的年龄、个性发育程度不同,其生理和心理特征就有所不同,身心发展水平也存在差异。家长一定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不能不顾孩子的身心发展水平,只凭主观臆断,以主观主义教育方法对待孩子,往往达不到教育效果,甚至事与愿违。3 以身作则,持之以恒。家庭教育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培养孩子良好习惯的过程中,家长的表率作用很重要,一定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做出榜样。同时,习惯的形成非一朝一夕之功,非反复练习不可,一定要按照设定的标准严格要求,长期坚持,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4 善于沟通,寓教于乐。家长要善于与孩子沟通,走近孩子的内心世界,随时了解他们的心声,成为他们最知心的朋友,有时间要多陪他玩和游戏,在玩的过程当中寻找教育机会,达到教育和培养的目的。小学家庭教育论文范文二《谈谈中小学生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家庭教育在子女成长成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正在得到越来越多家长的重视。家长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素质的高低,家庭教育环境的优劣,教育方法是否得当,是影响家庭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实施好家庭教育首先要了解孩子,要有科学的成才观念和因人因事制宜的方法,身教重于言教。中小学生 家庭教育 方法家庭教育,作为现代国民教育的三大组成部分之一,近年来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发展。据北京市青年联合会于近日完成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家长们最关注的众多的社会问题中,“子女教育”排在第一位。年轻的父母对自己子女的成长抱有更多的希望和给予更多的关注。3%家长认为“教育孩子,家长要承担主要责任。”它表明家长们虽然认同学校是进行教育的主要场所,但同时认为自己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良师益友。调查结果至少说明两个问题:一是家庭教育的功能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人们的重视;二是中小学生在成长成材的过程中,家庭环境、家长素质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社会、经济、科学文化迅速发展的今天,在信息化的时代,互联网等多媒体已经走进了我们的日常生活,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改变着我们,在全年有节假、双休日115天的条件下,家长们怎样更好地承担起培养下一代的艰巨任务,如何科学、有效地搞好家庭教育,是值得探讨的课题。我国具有悠久的重视家庭教育的传统,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孟子的母亲均是实践家庭教育的模范,三岁成孤的孔子后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圣人”。“孟母三迁”、“断机教子”是流传至今的家庭教育的故事,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中的三家的苏氏父子被后人推崇,作为苏洵之妻、苏轼、苏辙之母的程氏夫人,其相夫教子的促成作用也是功不可没的,直至现代,家教成功的例子不胜枚举。家长如何对子女实施家庭教育:一是应该首先了解孩子。了解孩子是实施有效教育的先导。家长要知晓孩子各个年龄段心理和生理发展的不同特点,不做拔苗助长的事。近年来社会上屡屡发生的中学生弃学离家出走“闯天下”的事件。这些事件的发生不能完全归咎是学校、家长管教不严的结果。由于营养的充足和信息媒介的发达,致使中学生心理和生理发育“早熟”,而中学生社会实践渠道不通畅和家庭过度的呵护,造成中学生自理能力和自治能力差,心理的早熟和自治能力差的矛盾是初中学生的一个特点。了解这个特点并寻求教育方法的革新是家长们面临的新课题。另外,家长还要了解孩子在校的活动内容、课程进度、交往等,与老师保持经常的联系而不是坐等教师的家访,要耐心听孩子讲话,及时帮助孩子解除学习和成长过程中的烦恼,根据孩子的个性特点制定和调整成长目标。二是要有科学的成才观念。所谓人才,是指那些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做出贡献而被人们认可的人。在同一个年龄段的人群里,能考上大学的人毕竟是少数,那百分之七八十上不了大学的人就不能成才了吗?衡量成才的标准不是他们职业的优劣,学位的高低,而是他们对社会的贡献,有了贡献而被人们认可,他就有了承担更重要职务的实力与可能,也就为他进一步成才创造了条件。今后,好的职业也是要靠竞争才能获得的,要竞争就要有真才实学。人才的成长是一个过程,人才又是分层次的,各行各业都可能产生自己的优秀人才。对于处于人生起点的中小学生来说,在家是个好孩子,在校是个好学生,走向社会是个好公民则是最基本的成长目标。家长可以以自己良好的品行和丰富的人生经验引导孩子,为孩子更多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创造条件,为将来走向社会打下好基础,克服“望子成龙心切,教子成才无方”的倾向。三是注意子女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现在许多父母特别重视子女的智力发育,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能考上大学,就一好百好,前途就会一片光明。然而,事情往往并不象父母期望的那样,有的原本挺聪明的孩子学习成绩越来越糟,有的孩子对学习一点也没有兴趣,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心理问题,无法再学习下去,为此,不少父母感到苦恼不安,困惑不解。问题就出在这些父母望子成龙,只注重培养孩子的智力能力,忽视了培养孩子非智力的心理品质。在心理学上,我们把那些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称为智力因素,主要指记忆、思维、感知和想象等,而把不直接参与认知过程的心理因素称之为非智力因素,它包括意志、情感、性格、兴趣、心理健康水平等,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者相辅相成,缺了那一方面人都难以正常发展。笔者一个朋友的女儿是个三好生,但从上初二时表现出了性格孤傲,学习上的“光环效应”使她失去了许多昔日的好伙伴,开始关注起“歌星”、“影星”来。越来越讲究穿戴,我的朋友注意到了女儿的这些变化,时常以古今中外优秀人才成长的故事引导女儿走全面发展之路,并书写了“秀才不怕衣衫破,只怕肚里没有货”的条幅挂在女儿床头,现在这个女孩在家长的正确引导下,心理素质稳定发展,由于品学兼优,被推荐为一所完全中学的学生会干部。从心理学的观点来看,人的心理活动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智力发展与个性品质的好坏是密切相关的,就一般人而言,他们的智力差别并不十分巨大,他们之间成就大小的区别,以及他们能否适应现实社会,主要取决于他们是否有着优良的非智力心理素质,如自信、意志坚强、富于责任心与合作能力、心胸豁达、勇敢执著,“志不强者智不达”,假如我们把智力比喻为一粒种子,而把非智力因素比喻为土壤的话,那么智慧的花朵只能开放在具有优秀的个性特征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样的“土壤”上。四是培养兴趣,加强学习指导。培养中小学生广泛的兴趣,加强学习指导,提高学习效率,不仅一直是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提倡素质教育的应有之义,也是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现在的中学生是二十一世纪建设者,二十一世纪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也就是今天我们培养的目标,家长有责任发现和培养孩子的兴趣,因为只有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事实上,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比如对动、植物的兴趣,对体育、艺术、天文、文学、无线电、机械等都可能产生兴趣,都是孩子智慧和理想的闪光,如果能被家长及时发现,爱护和尊重,就完全可以把这种兴趣迁移到学习方面来。所以,让孩子自觉学习的关键之一,便是培养孩子形成有效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将自己的兴趣与未来的理想相联系,则是推动人们寻求知识和从事活动的一种精神力量。

俗话说怎样的家长,怎样的孩子;其实反之亦然,怎样的孩子,折射出怎样的家庭教育和生长环境。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很沉重的话题,令人深思。孩子不懂事,孩子坏毛病多,究竟错在孩子还是家长?经常会听到有些家长提起自己孩子时总是焦头烂额,说孩子调皮捣蛋,不听话,脾气大;也有些家长谈及到自己孩子时满是自豪,自家孩子就听话懂事,从不乱发脾气,习惯也好。在家长们热火朝天的交谈中,于是,“别人家的孩子”就诞生了。当自己孩子做得不对时,就拿:“你看看人家怎么怎么做的,你怎么就学不会?”;当孩子脾气冲性子拗不听话时,就用:“我怎么会生出你这个不听话的东西!”;当孩子有自己的想法胆胆怯怯终于鼓起勇气提出来时,立马一顶不可思议、天马行空的帽子扣到孩子头上:“你一天正事不做,净瞎想些有的没的,你觉得你想的可能吗,行得通吗?”这些教育方式可说是常态现象,在孩子教育问题上,存在太多这种“威逼式”教育。家长往往以一个“垄断者”、“独裁者”、“控制者”、“领导者”的身份,高高在上,强制孩子必须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否则就怎么样。但是却发现家长和孩子之间其实分别处在弹簧的两端,家长越是约束,越是强制,孩子反而越想挣脱,越是捣腾得厉害,亲子关系相处得越是心累和紧张。这一切问题的来源究竟在于孩子,还是家长?我们暂且不说,先给大家分享一些本人遇到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情。就在前不久有一次,专为社区居民谋福利特邀著名专家来开展有关隔代正确教养方法及孩子教育技巧等相关讲座,报名通知时特强调此讲座仅由家长参加,小孩勿带,担心会影响到讲座成效和听众,却还是有少数家长带着孩子来了。试问连三岁都不到的孩子,可能在一个这么多人的场合安安静静的听上一个多小时的讲座吗?结果可想而知,这个孩子哭闹,那个孩子跑跳,还有孩子在地上打滚。当然对于孩子来说,这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可原谅的,但是这个问题对于家长来说呢?这一切明明是可避免的,你自愿前来听讲座,肯定是希望能有所收获,照顾孩子的事情可以事先处理好,先交与给其他家人照看一下,确实找不到其他照看者,就要考虑放弃此次讲座机会。试问,带着婴孩参加家长讲座,您确定您能认真听完一整堂讲座?您完全不担心讲座会因为您孩子哭闹、跑动等行为而影响,导致其他家长不高兴有意见?当然,对于这些他们完全不担心,因为在他们的思想理念中,这些都与自己无关。所以在离开之前坚决不会带走自己喝过的空水瓶,不会把自己的垃圾顺手带走,甚至无欢不做,留一地的饼干渣子和水渍。这些事实的存在直接折射出了这些作为者的素质道德与自身品质。

  • 索引序列
  • 家庭教育理论论文
  • 家庭教育心理学论文
  • 论文家庭教育
  • 家庭教育论文
  • 论家庭教育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