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发布时间: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ma of more days and months and years t

当前在全国乃至全省、我们中山市各级中小学都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全市中小学普遍生根开花。在努力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风气方面,我市教育局、中山师范学校与市关工委、市妇联、团市委、市科委、市科协及市中山日报社等部门紧密配合,采用多种形式向社会扩大影响。经过各级新闻媒体的宣传,对于我市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或“学校心理辅导”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现在,不少中小学已把举办“家长学校”或定期举行“家庭教育”讲座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市教育局和市妇联、关工委等部门一起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以便更好地协调家长学校的工作。华南师范大学、市教育局、中山师范学校和教科部门还组织各学校心理辅导的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对于形成一种“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风气,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说来,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的现实意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需要,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团结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预防针。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正常心理,纠正偏态心理,治疗变态心理,有着现实的意义。①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② 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③ 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中学生尤为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④ 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注意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防止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积累逐渐形成的。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病变的苗头,就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它在量变过程中得到以终止和消失;如果确实患了心理疾病,应及早给予积极的治疗,使之尽快恢复健康。 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有三方面意义。① 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②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思想品德,一般由道德品质、政治倾向和行为规范等要素构成。青少年时期,思想品德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二是培养自己正确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优良思想和品德的基础;而在另一方面则是它们的直接组成部分。所以说,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心理健康的人,必然具有健全的性格,必然会正确地对待周围环境,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艰苦奋斗,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心理健康的人,他们善于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有这些都是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心理健康还有利于人积极、乐观地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心理健康的人常表现出思想开阔,能在任何环境下乐观地对待现实,以进取精神面对现实、正视自己、适应社会,努力创新。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们在集体中都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都可能成为集体的嫌弃儿;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冲动、急躁、孤僻、任性和不听话;他们时而表现出自卑、厌世,时而表现出高傲、狂妄;他们缺乏活动愿望和兴趣,不善交际,经不起挫折,狭隘猜疑,胆小怕事。这样的人很难形成良好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③ 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生活、正常地发展的前提与保证。中小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识与冲动出现;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就是青少年时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的矛盾,具体为四个方面:① 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② 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③ 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④ 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青少年时期这些特定的矛盾,导致了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既不同于儿童,又有许多成人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以得到解脱。同时,青少年接近于成人的活动能量,对以上的矛盾系统又起着激发作用,容易使矛盾爆发,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近几十年的发展,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都将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从家庭方面来看,离婚率不断增高,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的管教方式,都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因素。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压力,频繁的测验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增大,使青少年学生无止休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中。从社会角度来看,一些黄色、淫秽东西的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也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现实意义重大。

可以结合埃里克森的发展观写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所特有的特征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当前在全国乃至全省、我们中山市各级中小学都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全市中小学普遍生根开花。在努力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风气方面,我市教育局、中山师范学校与市关工委、市妇联、团市委、市科委、市科协及市中山日报社等部门紧密配合,采用多种形式向社会扩大影响。经过各级新闻媒体的宣传,对于我市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或“学校心理辅导”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现在,不少中小学已把举办“家长学校”或定期举行“家庭教育”讲座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市教育局和市妇联、关工委等部门一起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以便更好地协调家长学校的工作。华南师范大学、市教育局、中山师范学校和教科部门还组织各学校心理辅导的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对于形成一种“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风气,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说来,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的现实意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需要,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团结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预防针。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正常心理,纠正偏态心理,治疗变态心理,有着现实的意义。①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② 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③ 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中学生尤为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④ 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注意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防止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积累逐渐形成的。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病变的苗头,就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它在量变过程中得到以终止和消失;如果确实患了心理疾病,应及早给予积极的治疗,使之尽快恢复健康。 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有三方面意义。① 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②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思想品德,一般由道德品质、政治倾向和行为规范等要素构成。青少年时期,思想品德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二是培养自己正确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优良思想和品德的基础;而在另一方面则是它们的直接组成部分。所以说,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心理健康的人,必然具有健全的性格,必然会正确地对待周围环境,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艰苦奋斗,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心理健康的人,他们善于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有这些都是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心理健康还有利于人积极、乐观地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心理健康的人常表现出思想开阔,能在任何环境下乐观地对待现实,以进取精神面对现实、正视自己、适应社会,努力创新。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们在集体中都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都可能成为集体的嫌弃儿;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冲动、急躁、孤僻、任性和不听话;他们时而表现出自卑、厌世,时而表现出高傲、狂妄;他们缺乏活动愿望和兴趣,不善交际,经不起挫折,狭隘猜疑,胆小怕事。这样的人很难形成良好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③ 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生活、正常地发展的前提与保证。中小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识与冲动出现;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就是青少年时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的矛盾,具体为四个方面:① 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② 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③ 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④ 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青少年时期这些特定的矛盾,导致了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既不同于儿童,又有许多成人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以得到解脱。同时,青少年接近于成人的活动能量,对以上的矛盾系统又起着激发作用,容易使矛盾爆发,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近几十年的发展,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都将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从家庭方面来看,离婚率不断增高,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的管教方式,都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因素。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压力,频繁的测验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增大,使青少年学生无止休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中。从社会角度来看,一些黄色、淫秽东西的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也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现实意义重大。

可以结合埃里克森的发展观写处于中学阶段的学生所特有的特征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教育是个体在心理发展过程中所接受的来自环境的最主要的影响,也是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教育受个体已有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另一方面,教育又能促进个体的心理发展。 (1)个体心理发展对教育的制约作用。个体的学习准备状态包括生理准备状态和心理准备状态两方面。生理准备状态,尤其是脑和神经系统发育与成熟的程度,是个体接受教育的自然前提。心理准备状态包括智力因素的准备和非智力因素的准备两个方面。 (2)教育对个体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1、发展性教学;教育受个体已有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制约,仅仅是教育与心理发展关系的一个方面。在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中,更重要的是要看到教育对心理发展的促进作用。 2、早期教育。

应该写当今孩子的感恩方面的心理,或一些问题学生的心理问题。

1、罗杰斯人本主义教学观述评 浙江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02)2、心理健康标准与学校心理辅导 教育研究,1999(03)3、近代以来中国情感教育述评 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1999(04)4、论未来师生关系的人本主义趋向 课程·教材·教法,1999(06)5、意义的追索——谈弗兰克尔的意义疗法 青年研究,2000(05)6、初中生发展性辅导的理论与实践 教育研究,2000(1)7、高中生理性情绪教育与课程设计 课程 教材 教法,2001(12)8、心理辅导活动课的设计与评价 教育研究,2002(5)9、人本主义学习理论述评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05)10、理性情绪教育对提高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心理发展与教育,03(1)11、我国近十年应付方式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浙江师大学报,03(5)12、学习辅导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课程·教材·教法,2003(11)13、初中生行为困扰与求助态度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04(4)14、生命教育与课程设计探索 课程·教材·教法,2004(08)15、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原理与方法述评 心理与行为研究,04(2)16、复原力研究与学校心理辅导 教育发展研究,04(2)17、论学校发展性心理辅导 教育研究,2004(07)18、以人格教育为切入点实施发展性辅导的实验研究 心理科学,04(3)19、焦点解决短期咨询在学校辅导中的应用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01)20、青少年“无聊症候群”问题探讨 心理与行为研究,2005(01)21、焦点解决短期咨询与学校心理辅导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3)22、用认知行为训练改进一小学生课堂注意行为的个案研究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5(12)23、心理咨询新模式:聚焦于问题解决的短期咨询 心理科学,2006(02)24、教师培养模式与高师教育的互动和发展 课程·教材·教法,2006(05)25、专业化与教师社会形象的重建 教育发展研究,2006(14)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ma of more days and months and years t

当前在全国乃至全省、我们中山市各级中小学都积极开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各种形式、各种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已经在全市中小学普遍生根开花。在努力形成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风气方面,我市教育局、中山师范学校与市关工委、市妇联、团市委、市科委、市科协及市中山日报社等部门紧密配合,采用多种形式向社会扩大影响。经过各级新闻媒体的宣传,对于我市社会各界和广大家长来说,“心理健康教育”或“学校心理辅导”已不是一个陌生的名词。现在,不少中小学已把举办“家长学校”或定期举行“家庭教育”讲座作为一项经常性的工作来抓。市教育局和市妇联、关工委等部门一起成立了专门的机构,以便更好地协调家长学校的工作。华南师范大学、市教育局、中山师范学校和教科部门还组织各学校心理辅导的骨干教师培训学习,对于形成一种“全社会都来关心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风气,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具体说来,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以下的现实意义。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的需要,是避免各种突发事件,维护社会团结稳定,学校正常运作,学生家庭幸福的预防针。国家教委新颁布的德育大纲第一句就明确提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明确地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谓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根据心理活动规律,采用各种方法与措施,以维护个体的心理健康及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而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看,人们心理状态可以分为三种情况或状态;正常状态(常态)、不平衡状态(偏态)与不健康状态或病态(变态)。在中小学生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维护正常心理,纠正偏态心理,治疗变态心理,有着现实的意义。① 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成长。中学生正处在心理机能迅速发育成熟的时期,因此,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就是及时地针对性地施以教育,对症下药。使学生知道什么是健康和不健康的心理学保持心理健康就能促进学生身体健康成长。② 有利于学习、工作效率的提高。健康的心理对于学习、工作的效率起重要的作用,对竞赛技能的发挥更为重要。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朝气蓬勃,开朗乐观,学习和工作就有劲,效率就高。而一个心理不健康的人常常心神不定,思虑过多,不能集中精力于学习和工作上,既影响生活效率,也大大妨碍创造才能的发挥。③ 有利于智力与个性的和谐发展。心理健康对于促进人的智力与个性和谐发展,发挥人类最大的聪明才智,对培养人才具有重要意义。对于处在智力发展成熟和个性形成时期的中学生尤为重要。一个人重视心理健康,可使大脑处于最佳状态,更好地发挥大脑功能,有利于开发智力,充分发挥各种能力,有利于个性的和谐发展。④ 有利于心理疾病的防治。心理疾病的发生,有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我们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会注意防止和消除产生心理疾病的各种因素,以防止病变的发生和发展。人的心理疾病,大多数是在成长过程中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而积累逐渐形成的。如果发现学生有了心理病变的苗头,就及时采取适当措施,使它在量变过程中得到以终止和消失;如果确实患了心理疾病,应及早给予积极的治疗,使之尽快恢复健康。 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学生正常健康、全面发展的保证。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说,注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于个体的发展有三方面意义。① 促进学生学业事业成功。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是发展性教育,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些心理素质是他们学业成功、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② 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思想品德,一般由道德品质、政治倾向和行为规范等要素构成。青少年时期,思想品德发展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发展自己的共产主义理想、政治观点和道德品质;二是培养自己正确的道德评价和自我教育能力。心理健康在某些方面可以说是优良思想和品德的基础;而在另一方面则是它们的直接组成部分。所以说,心理健康有利于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发展。心理健康的人,必然具有健全的性格,必然会正确地对待周围环境,热爱祖国,热爱集体,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热爱科学,热爱社会主义,艰苦奋斗,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助人为乐,与人为善。心理健康的人,他们善于处理人与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所有这些都是共产主义思想品德发展的基础和组成部分。心理健康还有利于人积极、乐观地认识环境、改造环境。心理健康的人常表现出思想开阔,能在任何环境下乐观地对待现实,以进取精神面对现实、正视自己、适应社会,努力创新。许多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凡有心理问题的学生,他们在集体中都不善于处理各种关系,都可能成为集体的嫌弃儿;他们更多地表现出冲动、急躁、孤僻、任性和不听话;他们时而表现出自卑、厌世,时而表现出高傲、狂妄;他们缺乏活动愿望和兴趣,不善交际,经不起挫折,狭隘猜疑,胆小怕事。这样的人很难形成良好的共产主义思想品德。③ 保证学生正常健康地生活与发展成人。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心理处于健康状态,是其正常生活、正常地发展的前提与保证。中小学生能否健康地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是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青少年身心发展特点的需要。青少年时期是一个非常特殊的阶段,个体从儿童进入青少年阶段,其身心发展起了重大的变化。首先是出现了对其心理与行为有着重要影响的两方面需要,一是性的成熟,使青少年性意识与冲动出现;二是由于身体的全面发展与性的需要的形成,使青少年产生了成人感,出现了强烈的独立性需要。这就是青少年时期的新需要与其心理成熟水平及社会地位水平的矛盾,具体为四个方面:① 新的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② 性成熟性意识增强与心理上道德上准备不足的矛盾。③ 新的独立性需要与社会地位的矛盾。④ 新的独立性需要与心理成熟水平的矛盾。青少年时期这些特定的矛盾,导致了他们在各方面表现出既不同于儿童,又有许多成人的心理特点,使他们最容易进入心理不平衡状态而又最不容易通过自我调节或寻求成人疏导以得到解脱。同时,青少年接近于成人的活动能量,对以上的矛盾系统又起着激发作用,容易使矛盾爆发,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尤其迫切。 开展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社会变动时期的需要。近几十年的发展,随着社会变革而产生的一些变化或暂时不可避免地滋生的一些因素,都将对青少年心理状态产生消极影响。从家庭方面来看,离婚率不断增高,家庭气氛温馨减少,家庭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的管教方式,都会对青少年心理健康产生消极因素。从学校方面来看,高考升学压力,频繁的测验考试,学生分数排位等等,导致竞争激烈,压力增大,使青少年学生无止休地陷入紧张、焦虑、担忧、挫折等等不平衡状态中。从社会角度来看,一些黄色、淫秽东西的出现,信息渠道的畅通,政府部门一些不正之风,观念的多元化,也将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产生不利影响。因此,在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仅非常重要而且非常迫切,现实意义重大。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论文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运用心理学的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小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地发展和整体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教育部1999年13号文件《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指出:良好的心理素质是人的全面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未来人才素质中的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走近新课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理念扑面而来,它比过去的教育教学更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喜怒哀乐,更关注人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更关注人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更关注学生的尊严。这意味着,今后对老师的要求不仅是要完成“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而且应当成为一个合格的心理辅导员,承担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新任务。 因此在课程改革中科学、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我谈两点自己在新课程改革中自己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一点尝试和体会: 一、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快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如校园的户外场地富有变化,则具有激发小学生多种经验,诱发小学多种活动行为的功能。在活动场内,设计丰富多彩的设备和材料,使处处充满绿色和生机。教室是小学生主要的活动空间,我们力争使室内宽敞明亮,温馨舒适。所布置的内容随着教育目标、季节变化而变化。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小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小学生情操,充实了小学生生活,激发了小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小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 。 校园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是指校园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及校园校风、氛围等,它包括小学生生活、学习和游戏的人文因素和活动空间。心理学家苏霍姆林斯基对认知与情感的关系,作了这样一个生动而贴切的比喻:“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识的种子就播种在这个土地上。”反过来讲,如果离开“情感”这块“肥沃的土地”,也就结不出“良好的发展”的果实。 1、平等相待学生,跨越陈旧的“代沟”。 在课程改革环境下,要求教师转变心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权威态度,以亲切的面孔、用平等、和谐的口吻与学生交流,缩短师生间的“心距”。学生在这样一个人格得到尊重、情感得到理解、行为得到鼓励、努力得到肯定的氛围中,就能尽情释放自己潜在的创造能量,毫无顾虑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自然地表露出自己的困惑疑问,首先就是创设和谐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 良好的课堂心理环境是高质量教学的有力保证。心理学研究表明:和谐、愉悦的氛围有助于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而紧张、冷漠的气氛会大大抑制学生学习的热情。如何减轻消除学生学习上的心理压力,培养学生对学习的一种良好心态?教学中,教师要扮演好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协作者的角色,创造最佳的心理氛围,使学生情感得到体验,心灵得到沟通,理念得到认同,情绪得到调节,行为得到训练,让学生充分地展示自我,从而使学生能学得懂、学得好、学得轻松。这样不仅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信心和勇气,而且培养了学生相互协作,共同探究的精神。当学生的思维、情趣、爱好都有了张扬的空间时,就会走进老师和老师攀谈并成为朋友,为学生的心理能够健全发展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2、师生真诚相对,理解铸就成长。 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蒙台梭利说:“教师不仅是一个教师,还是一个心理学家,因为他要指导儿童的生活和心灵。” 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重要的原则就是理解。成年人渴望理解,小孩更渴望理解。许多成功的教育案例告诉我们:不理解何来教育。我们只有通过各种途径,深入地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达到成功教育的目的。 作为一名老师,一名心理辅导员,如果不理解儿童的心理情感,不与他们真诚的相处,他是难以顺利开展工作的。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发展,人的心理也在不断地变化着。社会的因素,家庭的教育都给我们的教育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唯有积极探索,适应新情况,敢于面对新问题,才能不断地发现儿童的最新动态,走出一条与时俱进而不会落后的道路。 现代的教育观认为,教师不应该是教育的主宰,不应该再有权威不可侵犯的思想。命令、强迫的教育方式其实是把软刀子,不但否定了学生的权利和尊严,导致学生的心理障碍,而且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放下架子,努力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流,用真诚换真诚,让学生切实感觉到你是他的朋友,你才能深入他们的内心世界,才能使他们从心里接受你善意的意见与建议。 3、倾注真心真爱,促进感情内化。 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一定的影响。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小?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情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老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老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助学生,使学生幼小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己一定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也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助时,教师只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只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积极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2001年以来)2001年论文1.胡卫平.论中学生科学能力的结构. 中国教育学刊,2001,(3)。被教育文摘周报(2001年9月19日)摘录。被引用:期刊论文2次;硕博论文8次2.胡卫平.论科学创造力的结构.教育科学研究,2001,(4):5-8。被引用:期刊论文4次;硕博论文1次3.胡卫平、王新.中学科学教学心理学的研究进展.学科教育,2001,(3):14-18。被引用: 硕博论文1次4.胡卫平、罗来辉.论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的结构.学科教育,2001,(2):27-31。人大复印资料:G37《中学化学教与学》2002年第一期转载。被引用:期刊论文2次;硕博论文5次5.胡卫平.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培养.中国教育报,2001、9、12002年论文6.胡卫平、俞国良.青少年的科学创造力研究.教育研究,2002,(1)。教育文摘周报(2002年2月27日)、教师报(2002年3月6日)摘录,被中国改革发展研究文库评为一等奖。人大复印资料:D421《青少年导刊》2002年第3期全文转载。被引用:期刊论文7次;硕博论文15次7.胡卫平、徐晓梅.中学生科学演示实验教学的心理分析.学科教育,2002,(2)。被引用:期刊论文1次。8.胡卫平.创造力理论研究的新进展.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2,(3):1-3。被引用:期刊论文3次;硕博论文5次9.Weiping Hu, Philip A A Scientific Creativity Test for Secondary School 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SSCI期刊) 2002年第4期。10.胡卫平.物理问题解决中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科学研究,2002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G36《中学物理教与学》2003年第5期全文转载。被引用:硕博论文9次11.胡卫平.物理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物理教学,2002年第9期(24卷)。 12.胡卫平.中学生物理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物理教师,2002年第9期(23卷)13.胡卫平、李吉庆、吉安平.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若干理论问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被引用:期刊论文1次;硕博论文1次14.胡卫平.科学探究过程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小学校长,2002年第9期。15.申继亮、胡卫平、林崇德.青少年科学创造力测验的编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2年第4期.被引用:期刊论文2次;硕博论文3次2003年论文 胡卫平、孟 进.中学科学分组实验教学的心理分析.学科教育,2003年第1期.(2003年1月)被引用:期刊论文1次。17.胡卫平.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中小学校长,2003年第4期.(2003年4月)18.胡卫平、张争宽.中学科学规律教学的心理分析.教育科学研究,2003年第5期.(2003年5月)被引用:期刊论文2次。19.胡卫平、王保祥.科学创造性思维分析.石家庄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3年第4期。(2003年7月)被引用:期刊论文3次;硕博论文1次20.胡卫平.中学生解决科学问题的心理分析及能力培养.中国教育学刊,2003年第8期(2003年8月).21.Chongde Lin, Weiping Hu, Philip Adey & Jiliang S The influence of CASE on Scientific Creativity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ion(SSCI), 2003年第2期(2003年6月)(第33卷),143-22.胡卫平 林崇德 申继亮.英国青少年科学创造力的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3年第5期(第26卷)2003年9月。被引用:期刊论文15次;硕博论文7次23.胡卫平、韩琴.国外对青少年创造力影响因素的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3年第10期。(2003年10月)24.胡卫平。物理问题解决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人大复印资料(中学物理教与学)G36,2003年5月。 胡卫平、林崇德.青少年的科学思维能力研究.教育研究,2003年第12期。26.胡卫平.提高中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咋办.中国教育报,2003年12月13日教育科学版。2004年论文27.胡卫平.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培养的比较研究.外国中小学教育,2004年第4期。33-37页。被引用:期刊论文4次;硕博论文9次 胡卫平 朱晓民 丰向日。山西省民办普通高中现状调查研究(上)——概况与成效。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4期 23-26页。被引用:硕博论文1次。 胡卫平。国外思维培育的理论与实践。比较教育研究,2004年第5期(总第168期),18-23页。2004年5月。被引用:硕博论文8次30.胡卫平。中学生科学形象思维能力的培养。教育科学研究,2004年第5期(总第111期),40-42页。2004年5月。被引用:硕博论文1次 胡卫平 丰向日 朱晓民。山西省民办普通高中现状调查研究(下)——问题与建议。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年第5期, 第26-29页。被引用:期刊论文1次32.胡卫平。科学规律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科教育,2004年第6期,35-38页。2004年6月。被引用:期刊论文8次,33.胡卫平、胡耀岗。教师教育发展与师范院校课程改革。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第3期。127-131页。2004年7月。被引用:期刊论文1次;硕博论文7次。34.胡卫平。科学概念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9期,44-47页。被引用:期刊论文1次;硕博论文2次。35.张宏、胡卫平。物理规律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年第3期。43-45页。被引用:硕博论文2次36.Hu Weiping, Philip Adey, Shen Jiliang, Lin Chongde。The compari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creativit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adolescents。Acta Psychological Sinica,2004(6)。被引用:期刊论文4次;硕博论文2次37.韩 琴、胡卫平。儿童青少年创造性倾向的发展研究。远东高教学刊,2004年第3期(04年9月)。38.胡卫平、刘建伟。概念转变模型:理论基础、主要内容、发展与修正。学科教育,2004年第12期,第34-38页。(04年12月)被引用:硕博论文16次2005年论文39.胡卫平 韩琴 温彭年 李金碧。小学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课程·教材·教法,2005年第2期 被引用:期刊论文13次;硕博论文22次。40.韩琴 胡卫平。小学生创造性文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研究。 心理发展与教育,2005年第3期 被引用:期刊论文1 次;硕博论文 2次。41.韩 琴胡卫平 邹玉敏。 中小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及其培养。 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年第3期 被引用:硕博论文2次。42.刘建伟 韩琴 胡卫平。中学生的相异构想及其转变策略。教育科学研究, 2005年第8期被引用:期刊论文2次;硕博论文2次。43.孙枝莲 胡卫平 温彭年 李金碧。山西省初中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报告。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7期。被引用:期刊论文5次;硕博论文5次。44.胡卫平 丰向日。 山西省县级教育支持系统现状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5年第12期。45.孙枝莲 胡卫平。新课改下的教育教育观念现状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5年第8期。被引用:期刊论文1 次;硕博论文1次。46.严文法 胡卫平。国外概念图的研究进展。雁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被引用:期刊论文8次;硕博论文13次。47.Hu Weiping, Philip Adey, Shen Jiliang, Lin C The comparison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creativity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I48.Han Qin, Hu W The development study of pupils’ creative question-ask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sychology(SSCI期刊), 2004, 39(5/6)2006年论文49.胡卫平.论基础教育中科学创造力的培育.基础教育参考,2006年第1期。被引用:期刊论文1 次;硕博论文1次。50.胡卫平 郧海丽.学思维活动课程对初中生创造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教育科学,2006年第2期。被引用:硕博论文1次。51.胡卫平 韩 琴.国外青少年创造力培养的理论与实践.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年第3期.被引用:期刊论文1 次;硕博论文3次。52.胡卫平 韩琴.小学生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研究.心理科学,2006年第4期。944-946。被引用:硕博论文2次。53.胡卫平 胡耀岗 韩琴.青少年语文创造力的发展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6年第3期,70-74。54.胡卫平 杨环霞.普通高师院校大学生科学素养和对科学技术态度的调查与分析.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146-148。被引用:期刊论文3次;硕博论文2次。张孝义 程素萍 胡卫平.元认知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意义.中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被引用:硕博论文1次。张孝义 秦金亮 胡卫平.职业自我效能的价值及其培养.职业教育研究,2006年第1期。被引用:期刊论文1次;硕博论文4次。张孝义 胡卫平 程素萍.大学生的亲社会行为及其培养.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4期。2007年论文58.韩琴 胡卫平 周宗奎。国外对课堂教学中学生创造性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研究。比较教育研究,2007年第1期,37-42。被新华文摘题录转载。被引用:期刊论文 3次;硕博论文2次。59.胡卫平 韩琴。小学科学新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教育理论与实践,2007年第3期,58-63。被引用:硕博论文1次60.胡卫平 张淳俊。跨学科概念图创造能力与科学创造力的关系。心理学报,2007年第4期,39(4):697-705。被引用: 硕博论文1次 韩琴 胡卫平。初中物理新课程实施现状调查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7年第4期。被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复印报刊资料G36《中学物理教与学》2007年第8期全文转载;被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课程研究》2006年第4期全文转载62.刘建伟 胡卫平。中学生物理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研究。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8期,127-130。63.韩琴 胡卫平。小学生创造性数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发展研究。心理学探新,2007年第4期,59-63。64.胡卫平、李瑞芳。学前儿童解决算术应用题能力的培养研究。石家庄学院学报,2007年第5期,102-105。65.胡卫平。科学教育的研究趋势与展望。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版),2007年第4期。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摘要转载(2008年第2期)被引用:期刊论文 1次。2008年的论文66.胡卫平 陈明.新旧科学课程对初中生科学抽象思维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教育研究与实验,2008年第1期,62-66。被中国教育前沿全文转载。67.胡卫平 李海燕 秦亚平.小学1-4年级学生思维能力测验的初步编制.心理与行为研究,2008年第1期,1-5。68.胡卫平 师全真 马红艳.身心康宁理论研究述评.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132-135。69.胡卫平 杨环霞.新旧科学课程对初中生科学素养影响的比较研究.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第3期,58-61。70.胡卫平.“基础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系列之四:创新人才的培养途径.人民教育,2008年第11期,7-10。71.胡卫平 刘建伟.科学概念转变的心理机制研究.心理科学,2008年第5期,1222-1224。72.胡卫平 卫 妍.新旧课程对初中生语文思维能力影响的比较研究.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7期,88-92。73.胡卫平.提高整体素质,培养创新人才——“学思维”活动课程的设计与教学.中小学校长,2008年第9期,36-38。74.HU Weiping, CHEN M A comparative study of effect of new and old science curriculum on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abstract Frontiers of Education in China, 2008, 3 (4):493-503。75.杜艳芳 胡卫平.“学思维”活动课程对7~8岁儿童图形思维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教育探索,2008年第12期。76.韩琴 周宗奎 胡卫平.课堂互动的影响因素与教学启示.教育理论与实践,2008年16期。被引用:期刊论文 3次。77.张孝义 胡卫平.自我效能对于创造力研究的价值.皖西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2009年部分论文 Mingxin Liu, Weiping Hu, Shi jiannong and Philip A Gender Stereotyping and Affective Attitudes Towards Science in Chinese Secondary School 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09, (1):1- 严文法 胡卫平.国外青少年科学推理能力研究综述.外国中小学教育,2009年第5期。胡卫平 单欣欣.学思维活动课程对小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年第9期。胡卫平 王兴起.情绪对创造性科学问题提出能力的影响.心理科学,出版中

  • 索引序列
  • 中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 中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 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 中小学生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 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