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刊物投稿经验介绍

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刊物投稿经验介绍

发布时间:

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刊物投稿经验介绍

好像有这种报纸,叫做《老故事》,一块五一份

《百家讲坛》杂志版,蛮好看的。《文史天地》《文史博览》《史林》《文史月刊》《国家历史》《看历史》

lishishigeshenmewani

一、杂志简介《国家人文历史》是一本以“真相、趣味、良知”为核心价值的国家级时事人文类半月刊,由人民日报社主管主办,以“人文家国、历久弥新”为理念,致力于在历史与现实之间寻找人文精神的支点。二、刊物定位 《国家人文历史》的主要阅读群体定位于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精英人物、高级管理人员,以及关心时政、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城市中青年白领。他们爱好文史、关心国内及国际最新资讯信息,他们多数为年龄在35-55岁之间的成功人士。三、发行范围 《国家人文历史》每期发行54万份,连续四年成为“中国邮政发行畅销报刊”。除邮局系统订阅外,还在全国各大城市报刊亭、超市、书店零售;同时,在全国主要城市的机场、五星级以上酒店、高档写字楼、高档餐饮场所均有展示。四、主要栏目 封面故事 这是一个漫长而不冗长,庞大而不庞杂的故事。这是一篇高深而不艰涩,考究而不考据的文章。那些曾经震撼我们心灵的人和事,那些左右我们生活的人和事,那些影响我们未来的人和事,那些任何时候我们都必须用心思考、精心解读、诚信对待的人和事。我们抽丝剥茧,给您的是一个精彩绝伦的人文大餐、历史饕餮。 人物 网罗精英学者,汇聚文化名流。让我们带您与这个时代最聪明、最睿智、最有价值的人物,喝茶聊天、海阔天空。 旅行 走过一段恢宏的历史,观察一种文化的印记,感受一个文明的精神,记录一段说走就走的旅行。 这里矗立的不是一座建筑,而是一个国家的地标、一段历史的丰碑、一个文明的烙印。 唯物 洞悉策展人心中的美丽,探寻博物馆背后的玄机。 收藏家心中的天地,尽是珍玩;发烧友眼中的世界,全是宝贝。 吃喝玩乐的学问,笔墨纸砚的道理,酒色财气的真谛…… 别小看任何一个老东西!讲述那些寻常玩意儿里的大学问,传统手艺里中真智慧。 视听 一部一部的看电影,我们看的是明星、剧情和特效; 一组一组的看电影,我们看的是一位导演的小标签,一个明星的老套路,一类影片的旧情怀。 一曲辉煌乐章之前的人生悲喜,一段优美旋律背后的人文故事。

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刊物投稿经验

历史方面的期刊分为三个档次好像!好像只有一本是核心期刊,叫什么来着我忘了!不过有很多地方性的杂志像《西夏研究》等等这些杂志一般好投,对于那些核心期刊一般是很难的!

百科探秘 探索发现

lishishigeshenmewani

好像有这种报纸,叫做《老故事》,一块五一份

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刊物投稿经验分享

北京政协:国际化大都市更应重视文化遗产保护  2010年06月09日18:10 来源:人民网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人民网北京6月9日电 (记者王喆)今年以来,在北京市政协围绕“十二五”规划协商议政的统一协调领导下,市政协文史和学习委员会组织各界委员,会同民革北京市委、九三学社北京市委及有关专家学者,共同就如何进一步做好我市古都风貌和文物保护工作进行了调研。  北京是世界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同时,作为首都,正日益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和推动中国与世界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中国与世界接轨的历史进程中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面对建设世界城市和“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新的历史任务,如何保护好古都风貌、处理好建设和保护的关系、做到城市风貌古老和现代交相辉映,是近些年来我市面对的一个重大的、全局性的课题。  近些年来,北京在古都风貌和文物保护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有了明显进步,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同时,我们也认识到:当前我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工作还存在诸多长期未能解决的难题,在名城保护核心区域,历史文化环境局部虽有所改善,但多年来整体环境仍在持续恶化,名城保护工作正处于攻坚阶段,整体情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在:  一是城市核心区功能过多,人口、交通压力过大。仅占全市土地总面积5%的旧城,承载了城市总量50%以上的交通和商业压力,旧城人口密集、功能过度集中的情况没有得到好转,使旧城风貌保护和民生改善的难度越来越大。  二是大量文物保护单位被机关团体和居民占用。全市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322处,其中中央单位、军事机关占用共90处,市、区等其他部门占用上百处,对外开放的仅占约40%。一些被占用的文物建筑长期得不到修缮,据市文物局反映,有54处市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存在重大安全隐患。  三是旧城胡同持续减少。有关研究显示,1949年北京旧城胡同有3250条,1990年有2257条,2003年只剩下1571条,目前划定的33片平房保护区内仅有600多条胡同,其他胡同尚未列入重点保护范围内,数量还在不断减少。近年来,旧城一些胡同和四合院外来经商务工人员居住增多,管理无序,有可能沦为新的城中村。  四是一些文物周边环境仍在恶化。大量超高建筑不断出现,“建设性破坏”相当突出,天际线和旧城整体风貌遭到难以挽回的破坏。  五是地下文物不断遭受严重破坏。建设项目很少主动申报地下文物勘探,建设单位施工中发现文物不停止施工甚至拒绝文物执法人员进入现场执法的现象屡有发生,2007和2008两年,全市从事土方施工的新开工建设项目共有4191项,但只有97个项目进行了考古勘探调查,仅占总数的3%,致使大量地下文物在无人知晓的情况被损毁,有关研究单位进行过暗察,有些情况令人触目惊心。  “十二五”时期,将全面推进“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建设,保护和利用好北京历史文化遗产是建设人文北京的重要内容和必然要求。为此,北京市政协建议:  (一)“十二五”规划应把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列为重要内容,并按照“五规合一”的要求编制规划:要通盘考虑和统筹解决北京旧城保护的难题,积极发挥城市规划在空间资源配置上的引导作用,努力探索和开创“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新局面。  (二)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应把旧城风貌保护放在重中之重:一是严格控制规划。在旧城风貌区内,一般不再安排重大建设项目。二是积极疏散中心区人口。要制定疏散城区人口的计划和目标,把城区人口的疏散、定向安置与改善民生和旧城保护有机结合起来。三是全面治理平房保护区。梳理胡同、院落,采用修缮、翻建、清理等方式,恢复街区、胡同和四合院的原有风貌,而不是把重点放在如何扩建和增加容积率上。四是加强对文物周边环境的保护。  (三)在腾退占用地上文物方面应有所突破:“十二五”期间,应把腾退被占用地上文物作为全市文物保护的一个突破点来抓,抓出成效。  (四)在地下文物保护方面应加快立法:应尽快制定《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规定》,列入立法规划,开展立法调研。  (五)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应强化有效管理、科学管理:统一协调中央在京单位、军队和市属单位,破解当前名城保护多头管理、缺乏高层协调、工作难以推进的困局。继续加大政府的财政投入。对本市不同区域实行不同的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强化层级管理。运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发现问题及时处理。通过多种形式对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开展宣传教育。真正形成全社会重视和参与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良好氛围和长效机制。  (责任编辑:常红)  更多关于 北京政协 的新闻  · 北京金融产业四大优势 加快建成国际金融中心城市  · 委员建议把绿色建筑列入北京"十二五"科技发展目标  · 北京人口总量快速膨胀 结构问题日益凸现  · 北京户籍老人226万 应建政府主导社会助老体系  · 北京政协:合理布局三级医院 鼓励社会资本办医  · 北京政协:把治理“择校”“乱收费”纳入政绩考核  · 北京市绩效工资落实不平衡 教师流动基本停滞  · 北京市政协建议调控中心城区机动车保有使用  · 北京市汽车保有量413万辆 增速世界罕见  · 北京政协:十二五间最低工资应达社会平均工资40%

一再的追求价格 小心占小便宜吃大亏,我给你几点建议,第一 发表文章再低的价位你是需要考虑的,目前省级的文章成本价位都是在五百以上的,有钱基本能发,世态炎凉。第二,就是时间问题,什么都答应你一定是假的,发表都是有很长的周期 至少都是一个月的 因为发表一篇文章有很多的程序要走,时间方面不可能今天办好明天给你书。第三,还是别太在意价格问题,毕竟一分钱一分货,什么东西都是有成本的,太低的都是假的,中国山寨都成为一种外人耻笑的文化了。别走到误区了。我以前发表过文章,这是我的一些经验,

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刊物投稿经验总结

历史方面的期刊分为三个档次好像!好像只有一本是核心期刊,叫什么来着我忘了!不过有很多地方性的杂志像《西夏研究》等等这些杂志一般好投,对于那些核心期刊一般是很难的!

好像有这种报纸,叫做《老故事》,一块五一份

投稿邮箱的正确,无效过期或没人看的邮箱,投过去也是浪费时间,还有人家如果收的百姓故事,你投一篇游记,写的再好,人家也不会要啊。然后我想问你,你知道几家同类的靠谱的报纸编辑邮箱?报纸不同省是可以一稿多投的,投的越多,录用的概率越大。

其实大部分的投稿都不必上位仁兄说得那么复杂,只要记住两条就可以了,同要投的杂志社搞好关系,同其中的任何一位都可以,不必非要领导。如果做不到,那就定那本杂志一年,当让可以挂别的单位的名字投稿。越没名气的杂志此法越有效。

清史研究投稿经验介绍

根据隔代修史的原则应该是新中国修史。这样才能保证对历史的评价更公正,据说政府已经在着手修清史了。

《清史稿》存在许多缺陷,但是清朝是一个二百多年的朝代,必须要有一个史书做史料研究,记载一朝一代的历史,在今天还没有别的清史能替代它时,所以这部未定稿的《清史稿》就暂且作为清朝的正史了。1914年3月,赵尔巽被袁世凯召为清史馆馆长。他上任以后,聘清朝遗老、著名学者柯劭忞、缪荃荪等100多人,工作人员200多人,名誉职位300多人,组成纂修班子,开始编修清史。适值军阀混战,国力衰微,经费极为紧张,特别是1917年后,费用几乎到毫无着落的地步。赵尔巽对清王朝心怀眷恋之情,认为事关一代国史,“失今不修,后业益难著手”,再困难也“不敢诿卸”。一方面节约开支,敦促同仁加快进度、多尽义务,一方面以其资望向各军阀募捐,并言:“不能刊《清史》,独不能刊《清史稿》乎!”终于1927年编成《清史稿》,为研究清朝历史提供了权威史料。当年9月3日赵尔巽在北京病逝,时年83岁。翌年,《清史稿》正式付印出版。《清史稿》记事上起努尔哈赤称汗,下至宣统三年清朝灭亡时为止。其中一些列传还涉及到辛亥革命以后的张勋复辟、溥仪离宫后出走天津、王国维投北京昆明湖自杀等事件。本书大部分依据《清实录》《宣统政纪》《清会典》《国史列传》和一些档案资料写成,编者对这些史料汇集起来,初步作了整理,使读者能够得到比较详细系统的有关清代历史的素材。而且有些志和清末人物的列传,并非取材于常见的史料,当另有所本。因此,本书仍有它的参考价值。 尽管《清史稿》存在许多缺陷,可是,在今天还没有别的清史能替代它时,这部未定稿的正史。也就成了我们研究清史的一部很有价值的史书。三国时社会上已有“三史”之称。“三史”通常是指《史记》、《汉书》和东汉刘珍等写的《东观汉记》。《后汉书》出现后,取代了《东观汉记》,列为“三史”之一。“三史”加上《三国志》,称为“前四史”。 历史上还有“十史”之称,它是记载三国、晋朝、南朝宋、南齐、南梁、陈、北魏、北齐、北周、隋朝十个王朝的史书的合称。后来又出现了“十三代史”。“十三代史”包括了《史记》、《汉书》、《后汉书》和“十史”。 到了宋代,在“十三史”的基础上,加入《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形成了“十七史”。明代又增以《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称“二十一史”。清朝乾隆初年,刊行《明史》,加先前各史,总名“二十二史”。后来又增加了《旧唐书》,成为“二十三史”。从《永乐大典》中辑录出来的《旧五代史》也被列入。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经乾隆皇帝钦定,合称“二十四史”。并刊“武英殿本”。 在中国古代,“二十四史”被称为“正史”。“正史”这个名称见于《隋书·经籍志》:“世有著述,皆拟班、马,以为正史。”当乾隆皇帝钦定“二十四史”以后,“正史”一称就被“二十四史”所专有,取得了“正统”史书的地位。 1920年,柯劭忞撰《新元史》脱稿,民国十年(1921年)大总统徐世昌以《新元史》为“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二十五史”。但很多人不将新元史列入,而改将《清史稿》列为“二十五史”之一。或者,如果将两书都列入正史,则形成“二十六史”。《清史稿》是中华民国初年由北洋政府设馆编修的记载清朝历史的正史——《清史》的未定稿。编修工作历时十余年,至1927年,主编赵尔巽见全稿已初步成形,担心时局多变及自己时日无多,遂决定以《清史稿》之名将各卷刊印出版,以示其为未定本。因尚无依中国传统正史体例编写的清朝史书加上《清史稿》本身史料丰富,其价值仍不可忽视。《清史稿》是由中华民国初年特设的清史馆编修的,以馆长赵尔巽任主编,缪荃孙、柯劭忞等为总纂,另设纂修、协修、提调、校勘等职。参加编写工作的先后有一百多人。《清史稿》于1914年开始编纂,1920年编成初稿,1926年修订一次,1927年秋大致完稿,前后历时十四年。对于这样一部有清一代的正史,“本应详审修正,以冀减少疵颣”但“以时事之艰虞,学说之庞杂”,尤其因主编赵尔巽“年齿之迟暮,再多慎重,恐不及待”。于是就委托袁金铠经办发刊和校刻事宜。于1928年刊印,1929年发行。《清史稿》汇集了比较丰富的清史资料。由于清朝灭亡时,清廷档案、私家著述和文化典籍保存得比较完整,这就为编写《清史稿》提供了充实的原始资料。当时的主要史料有: 《清实录》,从太祖到宣统凡十二朝,共四千四百卷; 《清国史》,纪、传、志、表俱全,清亡前,清朝国史馆已编成七百五十四卷; 清诏书,又称《圣训》,共一千六百二十四卷; 清典志四千九百三十八卷;清朝人物传记、名人年谱等二千多卷; 清纪事史书《东华录》等千卷以上。此外,官方对某一具体事件的纪略,私人记某一事件的始末,更是数不胜数。 总之,《清史稿》取材“以实录为主,兼采国史旧志及本传,而参以各种记载,与夫征访所得,务求传信。”《清史稿》集中并系统整理了有清一代的史料,为后人研究清代历史积累了丰富的素材,这是应该肯定的。《清史稿》编写的体例大致取法《明史》,但又有所创新。如本纪部分不仅逐年记载了皇帝的军国大事,而且在前代逊君还健在、无谥可称时,创了“宣统纪”的新格局;各志、表中除记录天文、地理、礼乐、选举、艺文、食货及皇子、公主、外戚、封臣等各方面活动外,新修的交通志、邦交志及表中的军机大臣、理藩院,都是前史所未有的。列传中创立了畴人、藩部、属国三传,反映了清代社会的新发展。另外,对于反清斗争的重要人物如张煌言、郑成功、李定国、洪秀全等,《清史稿》也都列了传。这些都是值得称赞的。 但是,由于参加修史的人多是清朝的“遗臣”,因此书中贯穿着反对民,主,革,命,颂扬清朝正统的思想。例如诬蔑明末农,民,起,义军为“土贼”,称太,平,军为“粤匪”,视辛,亥,革,命为“倡乱”。而对帝,国,主,义的侵,华,罪,行和清朝,统,治,者的反,动,行,径却多处隐瞒,倾向性错误显而易见。对此,连当时的南,京,国,民,政,府人员都极为不满。1929年12月14日,故,宫,博,物,院,院,长易培基列举了十九条理由,呈请政,府下令禁止《清史稿》发行,其中有;反,革,命、蔑,视,先,烈、称扬诸遗老、鼓励复辟、反对汉,族、为满清讳等内容。所以,思想观点与立场错误实是此书的主要问题。 同时,由于《清史稿》是众人编纂而成,编写时彼此缺少照应,更因时局动荡,仓促成书,未经主编总阅审定便“随修随刻,不复有整理之暇”,过于粗陋。因此,体例不一,繁简失当,史实之中也有不少错误。其实,这与赵尔巽的主导思想有关。因为他把此书看做是“急就之章”,“并非视为成书”,只是想以此作为“大辂椎轮之先导”,对于书中所有疏略纰缪处,“敬乞海内诸君子切实纠正,以匡不逮,用为后来修正之根据。”显然,按其本意。《清史稿》只是类似现代的一部征求意见稿。这样,易培基所指责的“体例不合,人名先后不一致,一人两传,目录与书不合,纪表传志互不相合,有日无月,人名错误,泥古不化,简陋,忽略”等谬误也就成了先天性的问题。至于遗漏、颠倒、文理不通等现象更属意料中事。《清史稿》一书记载之史事,有很多失实之处,至于人名、地名、年月日之讹误,更数不胜数。如《皇子表》载延信“雍正元年袭贝勒,寻以功封郡王。六年因罪革爵”,误。延信之最高封爵为贝勒,未封郡王。雍正三年革爵,非六年。《公主表》载宣宗(道光)第六女寿恩固伦公主,“道光十年十二月生,咸丰九年四月薨,年三十八”,误。按其生卒年计算,虚岁仅三十岁而非三十八岁。《世祖本纪一》称:顺治二年六月,“(李)自成窜九宫山,自缢死”,误。按:李自成为地主武装所击杀,非自缢。顺治二年十月“故明唐王朱聿钊据福建”,误。按:唐王名朱聿键,非聿钊。《圣祖本纪》康熙五年三月“以胡拜为直隶总督”,误。按:是年直隶总督为朱昌祚,非胡拜。康熙十七年七月,“是月,吴三桂僭号于衡州”,误。按:吴三桂僭号称帝,在康熙十七年三月,非七月。康熙十九年三月“吴丹复重庆、达州、奉乡,诸州县悉定”,误。按:四川无奉乡县,应为东乡。康熙二十九年“荣亲王常宁为安远大将军,简亲王喇布、信郡王鄂札副之”,误,常宁应为安北大将军,非安远大将军,喇布已死于康熙二十年,其弟雅布袭封简亲王,此处应为雅布,非喇布。又《阮元传》称:“集清代天文、律算诸家作《畴人传》,以彰绝学”,误。按:阮元所作《畴人传》,为记载我国历代科学家之传记,非仅记有清一代。《邦交志》载“英有里国太者,嘉应州人也,世仰食外洋”,误。按:里太国亦译李泰国,曾在中国任第一任总税务司,英国人,并非华裔,与广东嘉应州没有关系。像这类史实、人名、地名、时间的错误,比比皆是,难以缕述。汪宗衍先生详细校勘了部分《清史稿》,摘出上千条错误,集成一书,名《读清史稿札记》。他评论说“翻阅所及,凡年份、官爵、人、地、书名,误倒衍夺之处,不胜条举。史实抵牾,体例乖谬,亦多有之。”

【大清历朝实录】四千四百八十四卷,清代历朝官修史料的汇编。通俗易懂的白话文推荐你读【清史纪事本末】,由著名明清史专家、南开大学教授南炳文先生和白新良先生等主编的10卷本,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清史编年】中国人民大学李文海教授

清史稿是后人编写的,所以不能叫清史。《清史稿》是北洋政府时期,经袁世凯批准,由赵尔巽为总担纲编纂的一部大型清朝历史史籍,因其未经总阅修订即匆忙付梓刊行,故曰“史稿”。参与该史稿纂修的工作人员,前后有300多人,编纂时间历达15年,最后成书536卷,800余万字。《清史稿》为清史研究提供了大量有价值的史料。但其在政治观点、体裁体例、史实内容等方面,也存在诸多问题和舛错。认真研究总结《清史稿》纂修始末及其经验教训,对刚启动的新的大型清史纂修工程,不无裨益和借鉴。它按照历代封建「正史」的体例,也分为纪、志、表、传四部分,共五百三十六卷。清史馆由赵尔巽任馆长,先后参加编写的有柯劭忞等一百多人。一九一四年工作开始,至一九二七年大致完稿,历时十四年。《清实录》才是清史:《清实录》与其他各朝实录一样,都是以皇帝为中心的大政日志,逐年逐月逐日排列皇帝的活动﹑诏谕和臣工奏议。《清实录》对皇帝一律歌功颂德,于皇室内部﹑统治集团内部的争权斗争,以及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真相,多有粉饰掩盖,甚至不惜一改再改。但《清实录》毕竟汇集了大量原始文件资料,是现存的清史的原始史料宝库。《清实录》中各朝实录记事细目多寡不均,但主要类别大多相同,举凡政治、经济、文化、军事、外交及自然现象等众多方面的内容皆风罗包纳,篇幅较《明实录》多一千四百余卷,字数多一倍半,可称钜帙。《清实录》记载了清朝300余年皇帝在位期间的执政活动,堪称珍贵的历史典籍。然而这样重要的皇家典籍,却曾在伪满洲国时期被日本侵略者一改再改,隐藏了很多历史真相。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清史稿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清实录

  • 索引序列
  • 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刊物投稿经验介绍
  • 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刊物投稿经验
  • 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刊物投稿经验分享
  • 北京历史文化研究刊物投稿经验总结
  • 清史研究投稿经验介绍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