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水土保持通报投稿经验总结

水土保持通报投稿经验总结

发布时间:

水土保持通报投稿经验总结

一般2个月左右。  外审即外部审计,包括国家审计和社会审计。外审员是作为第三方认证机构对申请认证企业的管理体系进行的审核。要成为外审员首先要参加ISO9000外审员培训班,然后经考试合格后(70分及格)可以拿到培训合格证。要注册审核员资格还要申报,具备一定的学历和相关工作要求。外部审计要求审计单位或审计人员与被审计的单位不存在利益关系,做到公正合理。在质量管理体系、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环境管理体系等体系管理中外审通常指第三方审核。

这是我们所的期刊,一般审稿2个月左右,这个刊物还是很好中的,一般都不会拒的。你可以打电话问一下。你有号码没,没有可以问我

水土保持学报是中文核心期刊,是我国水土保持与土壤侵蚀领域具有很高影响的刊物,当然对投稿的文章要求相对较高,我觉得如果认为自己写的文章与水保密切相关且感觉写的还不错,可以投稿试试,反之则改投其他要求相对较低的期刊。还有一点请注意:水土保持学报是双月刊,出刊的时间会较长,一般需要半年甚至更长,因此请考虑一下时间问题。

水土保持学报投稿经验总结

主要是有关水土保持、土壤侵蚀方面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水土流失和荒漠化防治,土壤侵蚀(水蚀、风蚀等)过程及模型,水土流失预防监督与管理,流域植被修复与生态环境建设,区域水土保持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土地利用、退化(荒漠化、沙化、石化)与评价,土壤水分与养分的变化特征,水土保持生物、工程措施及其综合治理效益与评价,自然灾害的防治与监测,以及与之相关的交叉、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RS,GIS,GPS等)在水土保持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

哪个学报文章好的话可推荐

i dont';khow,nigedashabi

水土保持通报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

从全省的水土保持工作情况看,面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在治理现有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整个工作进程中,目前只能算刚刚起步,工作中的困难和阻力还比较大。一是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还不强;二是各级投入治理水土流失的经费不足,治理速度还比较缓慢。今后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的总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人类影响,消除贫困,实现石漠化地区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石漠化防治要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遵循预防为主,以重点防治为基础、点面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防治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和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一致的五项原则。在喀斯特地区要加倍努力认真贯彻实施好《水土保持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要15年初见成效,30年大见成效的奋斗目标,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与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千方百计争取各方面的投入,治管结合,搞好治理成果后期的看护,推广应用新的技术成果,加快治理步伐,为改善贵州的生态环境,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最大贡献。一、基本经验(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充实人员:贵州省、地(州、市)及重点治理县均成立了以政府领导为首,有关部门参加的水土保持委员会,水土保持队伍也在近年的机构改革中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加强。特别是列为“长治”重点治理区的地、县两级都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乡镇成立了工程实施领导小组或指挥部,各级都由政府一把手任委员会主任或指挥长。不少县(市)为了加强机构建设力度,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单独设立了局级或副局级的水土保持办公室。各重点治理县(市)都选配了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机构,人数一般都在15~20人左右。同时,根据执法需要,各级都设立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选拔、任命了预防监督员,从而使水土保持治理、执法都有了组织保障。(2)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增强执法力度:水土保持事业的公益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是,要发动群众积极主动地投入治理水土流失、搞好预防监督,必须首先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因此,各地始终把宣传教育放在首位,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面向全社会宣传水土保持政策法规、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意义,水土保持的基本知识以及水土流失的危害等。同时,组织水土流失地区的干部群众参观一些治理成功、效益突出的工程点,结合水土保持违法案件的查处,以案说法,教育群众。通过长期不懈的深入宣传,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水土保持意识,增强了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3)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寓开发于治理之中,促进流域经济快速发展: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是几十年来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总结。这一经验特别是对贵州山区这样的地形地貌尤为适用。因此,各重点治理县都是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其效益十分显著。在治理措施和模式上,改变过去单一措施为综合措施,改消极式的防护型治理为积极式的开发型治理。其基本思路是以发展小流域经济为目标,以坡耕地的挽救和改造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在治理中搞开发,以开发促治理。普遍作法是实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合理配置,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发挥资源优势,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大力开发各具特色的名、特、优经济林果。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经济发展格局。(4)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规划,制定正确的治理对策:由于贵州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各地的自然环境和条件都不一样,水土流失的特点和状况各不相同,因而治理措施和方式上不能千篇一律。对此,采取的是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因势利导,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治理水土流失。例如,能就地取用石材的地方,搞石埂坡改梯,搬石让土,挖高填低。对取石不便的地方,搞土埂坡改梯,对建成后的梯地,配套修建排、灌水系工程。大力推广绿肥横坡聚垄耕作,把培肥地力和保持水土结合起来。在有水土流失的荒坡地,根据自然条件规模连片地种植苹果、黄梨、桠柑、柚子、生漆、核桃、板栗、杜仲等经济林果。总之,根据自然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名、特、优经济林果。在实施治理过程中,水保部门始终加强科学技术指导和服务,举办培训班,为乡(镇)和治理区群众培养技术人才。同时,经常性地组织人员深入工地,蹲点进行检查指导,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5)抓典型、做示范、创样板,引导面上治理工作向高标准、高质量和高效益发展:在推进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始终注重发挥榜样的作用,采取抓典型、做示范、创样板的方式,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小流域治理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省、地、县、乡各级都有自己创办的样板点,仅毕节地区各县(市)创办的示范样板点就有120多个。示范点的内容比较丰富,有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有石埂、土埂坡改梯,有规模连片的经果林,有水土保持种苗场,还有预防监督和执法队伍的规范化建设等。这些示范点不仅起示范带动作用,而且也作为进行人员培训和水土保持科研基地,从而为群众性的防治水土流失工作培养了大批乡土技术人才,为加大水土保持科技含量、及时总结治理和执法经验提供了基础条件。(6)加强项目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和治理效益:为使小流域治理达到“治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项目管理。一是精心规划设计,认真组织实施。各地根据水利部的《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技施设计大纲,组织有水保技术人员、乡村干部、农民代表三结合的设计队伍,深入实际进行规划设计,将治理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同时将治理措施的技术规程、规范、标准和质量要求编印成册,发送到各乡、村,并按标准严格掌握施工(照片6-6);二是采取“双向”承包的办法层层落实责任制,将任务和技术质量分别承包给治理区的行政领导和水保部门,严格奖惩兑现;三是严格检查验收。根据工程质量和任务完成情况确定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每年进行一次检查评比,不合格的不予验收,同时,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将检查评比的结果与第二年下达任务和补助经费挂钩。二、几点建议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水土保持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只能算是刚刚起步,有的工作成效也仅仅是局部的,从整个生态环境状况看,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下一步的基本思路是:以宣传教育为先导,坚持预防保护为主的方针,以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为突破口,加强执法,遏制人为新的水土流失,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创新水土保持机制,多渠道增加水土保持投入,进一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促进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走上法制化建设轨道。(1)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亟待进一步增强。许多干部和群众对防治水土流失还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处理开发建设与保护水土资源关系问题上,往往重开发轻保护,以至仍然存在边治理边破坏,人为水土流失不断发生的现象;一些地方和单位没有认真贯彻《水土保持法》,相当一部分建设项目没有依法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和落实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有的领导干部仍然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给执法工作带来了困难和阻力。第一,继续加强对水土保持执法的领导,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完善配套法规,执法程序,工作制度和加强执法队伍管理,巩固已取得的执法成果,规范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的法律程序,落实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三同时”制度;二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展执法试点,扩大试点范围,并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第三,加强水土保持立法工作,建立健全成果管护的规章制度;加强预防监督时,有条件的应以流域为单元,成立管护组织,利用有偿回收等资金落实管护经费和人员,明确管护目标,切实把已治理的工程管护起来,使国家,地方,群众的投入不致白白损失,并使治理工程得到永续利用,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从长远意义上实现治理目标。(2)加强预防监督、巩固治理成果、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提高治理效益。治管结合,巩固治理成果,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甚至破坏大于治理的现象,避免重蹈先破坏后治理的覆辙,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贵州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现有坡耕地的整治,治理的措施对策,一是要坚持几十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即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通过综合治理,加强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以改促退,为陡坡退耕还林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认真贯彻朱镕基总理提出的“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三是要充分利用贵州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好、植被恢复快的优势,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要加大林草措施和封禁治理的力度,落实相应的承包管护制度,做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同时,要把治理水土流失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群众脱贫致富。(3)增加投入、提高补助标准:贵州水土流失治理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目前还有近60000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且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方几乎都是贫困地区,坡耕地比重大,人多地少,治理所需的投入相对较多。目前的投入和治理速度还远不能满足群众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来,钢材、炸药、水泥、苗木等材料物资价格不断上涨,单位面积的材料消耗费用超出了国家投资的数额。另外,由于治理难度加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国家补助标准相对偏低,影响了工程的正常开展,一些地区只能满足点上治理的投入,而面上治理则难以兼顾。为此建议国家适当提高治理补助标准,以满足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4)加强对治理资金的管理:治理资金是国家对水土流失地区的专项投资,无论是国家计委的投资,水利部的投资,还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投资,都必须按照项目管理规定,做到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账目清晰,手续完备。要加强对水土保持财会人员的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规范和完善水土保持重点防治经费管理制度,严格杜绝资金使用管理方面的一切违纪现象。财务账目应接受上级水保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检查,定期进行审计。(5)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利用计算机与GIS-RS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水土流失、石漠化治理和动态遥感监测,根据TM和Sport影像判读,随时掌握石漠化治理情况的动态变化,作出调整措施,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大力发展石坎梯田,地坎经济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推广灌排水系与机械施工等技术。这样,避免人力跑点监测带来的弊端,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i dont';khow,nigedashabi

水土保持通报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啊

*县位于四川省*部,**市南部,属长江上游嘉陵江流域*江水系。全县辖50个乡(镇),幅员面积20**平方公里,耕地面积6万亩,总人口104万,其中农业人口93万人。县域内呈“三山两槽”地形,降雨丰富且相对集中,暴雨频繁,水土流失严重,全县水土流失面积达2平方公里,占总土地面积的47%,年均土壤侵蚀总量96万吨,土壤侵蚀模数4628吨/平方公里/年,是一个典型的强度水土流失县。近几年来,在上级部门的悉心指导和县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县水利局坚持一手抓水土流失治理,一手抓水土保持预防监督,双管齐下,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成效自实施“长江上游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工程”以来,我局组织实施了**河、**河、**河等11条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共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4平方公里,完成工程量86万立方米,总投工27万个,完成投资66万元,其中国家补助26万元,地方匹配4万元。组建了水保管理机构2个,从业人员10名;组建推广及技术服务机构15个,从业人员108名。通过“长治”、“国债”、“农发”等水土保持重点项目的实施,我们总结出了以改造坡耕地、建设基本农田为重点,以营造水保林、栽植经果林为突破口,山、水、林、田、路统一规划,沟、凼、池、渠合理配套,“水保林戴帽、经果林缠腰、农耕措施铺毯”的综合治理模式,探索出了“土坎石梯、上窄下宽、分层夯实、水系配套”的适合丘陵地区特点的土坎修筑法;走出了一条“以重点工程为依托,以小流域治理为单元,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三大效益,建设生态农业”的水土保持发展之路。目前,治理区水土流失程度大大减轻,生态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昔日“山上剥了皮,田里沙压泥,河床平了堤,库塘被淤积”的现象不复存在,而今在小流域内出现了“层层梯田披绿装,果满枝头花飘香,粮食满仓鱼满塘,水碧山青好风光”的新农村景象。同时,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为农业的发展、农村经济的振兴夯实了基础,为周边地区起好了带头示范作用,产生了深远影响,人民群众的水保意识也大为增强。主要做法1、加大领导力度,强化政府行为。我县高度重视水土保持工作,树立了“保护生态就是保护生产力,建设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的战略指导思想,把加强水土保持作为全县农业和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撑点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工作,纳入了各级党政的重要议事日程。县上成立了由分管副县长任组长的水土保持工作领导小组,并在县乡机构改革中进一步健全和完善了水土保持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建立了向同级人大常委会汇报工作的制度。同时加强部门协作,搭建水保生态建设平台,形成了一套“水利水保搭台,政府导演,统一规划,各投其资,各尽其责,各记其功,合唱一台生态建设大戏”的工作思路。在工程施工期间,县委、人大、政府、政协主要领导和分管领导经常深入工地,督促检查,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项目乡把工程指挥部移到工地,形成了党政一把手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其他领导协同抓、脱产干部一齐抓的良好工作运行机制,全县自上而下,做到了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保证了项目建设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2、加大宣传力度,强化水保意识。为使水土保持这项基本国策深入人心,全县各地充分利用大小会议、广播、电视、专栏、板报、简报、标语、宣传车等多种形式,广泛深入地开展了有关水土保持法律法规和“长治”工程的宣传活动,大力宣传治理水土流失的成效、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意义。同时,对遵守水土保持法律法规的模范单位、个人和依靠水土保持致富的典型进行大张旗鼓的宣传。在宣传方法上,既面向社会,又重点针对容易引起水土流失的单位,做到一般宣传与重点宣传相结合、经常宣传与集中宣传相结合,引起了社会共鸣,唤醒了全社会对水土流失的忧患意识,增强了广大干群保护水土资源的紧迫感和搞好水土保持的使命感,使人们保持水土、保护环境意识成为全社会的自觉行为。对重点治理区,我们还举办各种治理技术培训班,组织水利、林业、农业等部门的专业技术人员对乡、村、社基层干部和骨干农户进行定期培训。去年全县累计出动水保宣传车14车次,直接听众达5万人次,书写标语4000余幅,广播电视宣传58次,报刊宣传36篇,水土保持简报20期,举办各类培训班5次,落实宣传经费15万元。3、加大投入力度,强化资金管理。在国家投入极为有限的情况下,我县千方百计拓宽投资渠道,加大水保工程投入。立足县情,建立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投入机制,多渠道、多方面、多层次筹资。同时加强资金管理,制定了《**县水土保持项目资金使用及管理办法》,在工作中严格按照制度办事,做到了:一是坚持专项资金专款专用,实行专人、专账、专户管理。工程建设资金实行报帐制,减少了资金拨付的中间环节,保证水保资金足额用在水保工程上,杜绝了挪用挤占,充分发挥了投资效益;二是工程的一切开支必须由水利局长审签,否则财务拒绝支付,有效地避免了财务混乱现象;三是对工程款的拔付必须经过施工人员、工地负责人按工程进度的比例签字,领导审签方可拔款;四是严格执行财务审计制度。我局实施的重点项目竣工决算后都报请审计部门审计,各项专项资金的使用均完全符合要求。4、加大改革力度,强化机制创新。在水保项目建设过程中,我县针对税费改革,逐步取消“两工”的新形势,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树立了“产权换资金,滚动发展,共同致富”的观念,积极推进大户治理,以大户带小户,通过推动产权确认,实行先治后卖或先买后治等办法,逐步探索出一套“治理有权,管护有责,开发有利,产权明晰”的新机制,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治理水土流失的积极性,使水土保持事业更加充满生机和活力,形成了治理主体多元化,投入来源多样化,资源开发多渠道和全社会共办水保的新格局。如**开发有限公司投资逾百万元,承包**河小流域**村500余亩坡耕地,发展生态农业园,产权明确后,该公司自行投资雇用周边农户进行大规模的梯式整地及栽植优质果树,针对该园区严重缺水的实际情况,水利水保部门及时地在政策、资金、技术等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一是帮助其建立完善的坡面水系工程,通过有效拦截地表径流,较好地解决了该处经果林灌溉用水及部分人畜饮水困难的问题;二是指导其充分合理的开发水资源,建成一处桶装山泉水加工厂,如今的“**山泉”畅销*城,目前正准备发展瓶装矿泉水,打入成渝市场。又如清溪河小流域的高观寨,引进一大户承包荒山荒坡600余亩,自行投资进行治理,把昔日的穷山恶水改造成为今天的青山绿水,生态环境的改善又吸引宗教人士来此地兴建庙宇,现在的高观寨已发展成为以生态为基础,宗教为依托,旅游为支柱的观光胜地。目前全县已有3000多户农民、大户、企事业单位,以各种形式参与“四荒”治理开发,已治理水土流失面积24平方公里,吸引社会资金达千万元。5、加大科学规划力度,强化科技意识。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切实加强了项目管理,使整个项目建设过程做到科学、规范、有序。一是全面推行了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投标制和工程质量终身制,并积极探索水保项目监理制;二是在项目初设阶段,我局严格按照水利建设程序进行工程设计、施工、管理。突出坡面水系,实地踏勘,现场规划,因地制宜布设综合治理措施,形成完备的技施设计图、技施设计说明书及典型工程断面图;三是在施工过程中,工程技术人员严格按照“五统一”(统一规划、统一放线、统一施工、统一质量标准、统一检查验收)、“四集中”(集中领导、集中时间、集中人力、集中物力)的管理办法,按图施工,严把技术质量关,对未按图施工或质量未达到要求的,做到坚决返工,确保工程建设规范化、正规化、技施设计科学化、系统化;四是树立“科技兴水保”的思想意识,努力提高治理技术含量,在 “长治”项目实施过程中,我们结合省水保局下达的坡面水系课题研究任务,有针对地选择了代表深丘地形特征的**河小流域和代表浅丘地形特征**河综合治理区进行对比监测,并跟踪调查治理前、治理中、治理后不同类型区坡面经流变化情况,形成长期监测数据库,为实现坡面水系工程总体的最佳布设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6、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监管手段。在工作中,我们始终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把预防监督放在首位,严格执法,做到了监督机构、监督人员、规章制度、监督行为四落实。一是各级都成立了水土保持执法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建立了生态环境建设部门责任制,配备了专职、兼职水土保持监督员和管护员。目前我县共有水土保持专职监督员48名,兼职监督员95名,管护员595名。全县上下形成了层层有人管、级级有人抓的水土保持监督体系。二是县人大每年都组织有关部门,对县域内的公路、水利、水电工程建设项目和矿山企业进行全面检查,对未编制水土保持方案的,督促其编报水土保持方案;对编制了方案但工作不落实的,督促其把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三是县政府发布了水土流失重点防治区、重点监督区、重点保护区的公告和依法征收水土保持“两费”的通告以及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管理办法,狠抓了“三权”(监督权、审批权、收费权)和“三同时”(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制度的落实。四是依法查处了一批水土保持违法典型案件。2003年下半年,县政府牵头,组织水利、国土、林业、环保、公安等职能部门对全县范围非煤矿山企业进行了清理整顿,依法关闭了造成严重水土流失的50余处石场、石灰岩场,并责成业主限期治理因开山采石所造成的人为水土流失。1997年以来,全县共查处水土保持违法典型案件11起,审批水保方案1252件,方案报批率达到96%,审批率达到100%。共征收水土流失防治费和水土保持设施补偿费420万元,超额完成了上级下达的任务。7、加大管理力度,强化工程质量。投入讲产出,建后重管护。对水保工程,我们不仅在建设质量上高标准、严要求,在工程管护上,我们也始终坚持“以管理促建设、以效益求发展”的方针,贯彻“谁治理、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建立管护制度,明确管护责任。一是水保工程竣工验收后,明确所有权、管理权和使用权。积极推行工程承包制、租赁制和使用权拍卖,做到建一处、成一处、管好一处,使工程充分发挥效益。如**乡村民罗**承包**河小流域内一处已竣工的坡改梯工程,栽植果木,发展农家乐,如今已初见成效。二是发布管护通告,制定乡规民约,明确管护范围,设立标志,标明界址,严禁任何单位和个人破坏水保设施。三是项目责任单位与项目所在乡镇人民政府签订落实管护制度的协议书,明确责任,逗硬奖惩。四是搞好监测,运用对比观测、定点监测和抽样调查的方法,及时掌握治理区水土流失面积、强度、分布范围的变化情况以及治理区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各项治理措施的管理使用、发展状况及其功能变化情况。下步打算我县的水土保持工作,在国家长委、省、市各级业务主管部门的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这还很不够,与上级的要求、与兄弟县、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将继续坚持高质量、高标准、高效益的“三高”原则,抓好“三三四”工程,即完成三大目标,达到三个突破,推进四个一化。三大目标:一是宣传工作目标。以“长治”工程等重点项目为亮点,进一步深化宣传力度,使全县水保宣传覆盖率达到95%以上;二是综合治理目标。以重点工程推动面上治理工作,力争在保持现有治理成果基础上到2010年再完成水土流失综合治理300平方公里,基本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三是预防监督目标。完善监督机构,规范执法行为,使“两费”征收率达到85%以上,方案申报率、审批率达到100%,有效遏制人为水土流失的发生。三个突破:水土流失综合治理有新的突破;监督执法有新的突破;水保自身发展有新的突破。四个一化:一是布局区域化。以水土保持工程为龙头,继续将涉农项目捆在一起,统一规划,集中治理,综合开发,形成整体功能,突出整体效益;二是治理规模化。坚持以点为主,点面结合,整体推进,规模发展;三是发展产业化。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民调整产业结构,从单纯的种植业向多方位的种植、养殖、育苗育种等方面发展,不断培育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四是经营集约化。在水保工程治理区内,积极推行土地流转、大户承包、引进业主开发、公司十农户、基地十农户的方式,继续采取宣传发动、政策调动、部门带动、利益驱动“四动”措施,大力发展小流域经济,加快治理区群众致富奔小康步伐。

请问你是哪个级别的学生还是工作了。读后感,首先是要找一篇读物,有关水土保持的读物非常多,国内有学术期刊10多种,有研究生毕业论文几千篇,你可下载来看看。然后写一点宏观的水土保持形势政策体会,或微观的水土保持技术等,600不算多,并不难。这方面和读物可参考:《中国水土保持》、《水土保持通报》、《水土保持学报》、《水土保持研究》、《水土保持科学》、《山西水土保持科技》、《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等,或在网站:中国知网 上输入“水土保持”主题词就可搜索上万篇有关于它的期刊论文供你阅读。305954469

我也在写呢,纳闷~~!

水土保持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系统工程,水土保持工作主要有4个特点:   一是其科学性,涉及多学科,如土壤、地质、林业、农业、水利、法律等。   二是其地域性,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的差异和当地经济水平、土地利用、社会状况及水土流失现状的不同,需要采取不同的手段。   三是其综合性,涉及财政、计划、环保、农业、林业、水利、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经贸、司法、公安等诸多部门,需要通过大量的协调工作,争取各部门的支持,才能搞好水土保持工作。   四是其群众性,必须依靠广大群众,动员千家万户治理千沟万壑。 水土保持是山区发展的生命线,是国土整治、江河治理的根本,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的一项基本国策(国务院国发[1993]5号文件"关于加强水土保持工作的通知")。通过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层层设防,节节拦蓄,增加地表植被,可以涵养水源,调节小气候,有效地改善生态环境和农业生产基础条件,减少水、旱、风沙等自然灾害,促进产业结构的调整,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主要措施  工程措施、生物措施和蓄水保土耕作措施是水土保持的主要措施。 工程措施  ---指防治水土流失危害,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而修筑的各项工程设施,包括治坡工程(各类梯田、台地、水平沟、鱼鳞坑等)、治沟工程(如淤地坝、拦沙坝、谷坊、沟头防护等)和小型水利工程(如水池、水窖、排水系统和灌溉系统等)。 生物措施  ---指为防治水土流失,保护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采取造林种草及管护的办法,增加植被覆盖率,维护和提高土地生产力的一种水土保持措施。主要包括造林、种草和封山育林、育草。 蓄水保土耕作措施  ---以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如等高耕作、等高带状间作、沟垄耕作少耕、免耕等。 开展水土保持,就是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自然规律,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安排工程、生物、蓄水保土三大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从而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水土保持是一项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战略性措施,也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必要途径;水土保持工作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水土流失原因和规律认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能力的体现。 在古代,人类早已结合农业生产开始水土保持工作,中国历代人民在实践中创造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水土保持措施。商代人民已创造了防止坡地水土流失的区田法。此法颇似今天干旱地区农民采用的掏种法和坑田法。公元前 6世纪楚国令尹已在今淮河流域建成历史上有名的陂塘。战国末期(公元前3世纪),中国农民根据当时耕地向山区、丘陵区扩展的客观需要,创造了不少坡地保水抗旱栽培经验,如圳田法、高低畦种植法等。在西汉时坡地上已出现雏形梯田。战国魏文侯和魏襄王时邺令曾引漳灌邺(治今临漳西南40里的邺镇),引洪淤灌并改良大片盐碱滩地,使之能生长稻粱。为了利用泥沙资源,清代农民已开始打坝淤地,并对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起汰沙澄源的作用。在水土保持造林种草方面中国也有着悠久的历史。早在西周已采用封山育林方法在山区大面积恢复植被,保持水土。东汉时期,中国人民已十分重视在水土流失较为严重的荒山、荒坡造林,防止水土流失。在总结中国古代人民水土保持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历代有不少学者或官吏提出许多重要的水土保持理论。西周《吕刑》一书中就有“平治水土”的记载。涉及水土保持理论的文献最早见于东周的《国语》。书中指出:“古之长民者,不堕山,不崇薮,不防川,不窦泽。……山,土之聚也;薮,物之归也;川,气之导也;泽,水之钟也”。作者认为山陵是土壤聚集的地方,沼泽是百物生长繁殖的场所,河川可以通水和调节气候,沼泽能拦蓄洪水。因此,古代先王有不毁坏山陵,不垫高沼泽,不在河流修堤防,不进行沼泽排水的说法。这样的认识在当时对保护森林和水土保持,起了一定的作用。东汉王充在他著的《论衡》一书中明确指出:“地性生草(指五谷及牧草)、山性生木”,总结了合理利用山地及荒山、荒坡造林的经验。1743年御史胡定提出在山西和陕西的溪涧筑坝淤地,保持水土以治黄河,但未能实行。此外,至今对水土保持工作仍有重要意义的古代水土保持理论还有:“森林抑流固沙”、“沟洫治黄”、“人人治田,则人人治河”、“治水先治源”等。   世界其他国家水土保持工作的发展特点与各国自然条件及社会经济密切相关。欧洲文艺复兴以后,滥伐森林而引起山地荒废。为此,阿尔卑斯山区各国实施了森林恢复工程,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奥地利1884年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荒溪治理法》,总结出一套完整的防治荒溪侵蚀的森林措施和工程措施体系。1886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以日本关东山洪及泥石流灾害为契机,在原有治水在于治山的传统思想基础上,创立了具有日本特色的防沙工程学,相当于水土保持工程学。欧洲阿尔卑斯山区各国及日本,主要针对山洪及泥石流灾害开展水土保持工作。另一方面,随着土壤科学及山地农业开发利用技术的发展,开始形成土壤侵蚀及其防治学。20世纪30年代,美国农学教授HH贝内特创立了以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耕作土壤为中心的土壤保持学。美国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与大面积开垦天然草原和原始森林而引起严重水土流失有密切的关系。1935年美国国会通过《水土保持法案》。苏联学者在1917年以后,继承了BB多库恰耶夫、ПΑ科斯特切夫和BP威廉斯等人景观学说的思想体系,创立了农地森林改良气候土壤学、水利改良土壤学及农业改良土壤学,体现了采用综合措施改良土壤,维护与提高土地生产力的观点。这些理论在20世纪40年代以后指导了苏联种植护田林带、实施草田轮作、建造池塘和水库,以保证苏联欧洲部分草原地区和森林草原区农业稳定丰产计划的实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政府对水土保持工作十分重视。1952年政务院发出《关于发动群众继续开展防旱、抗旱运动并大力推行水土保持工作的指示》。1956年成立了国务院水土保持委员会。1957年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暂行纲要》。1964年国务院制定了《关于黄河中游地区水土保持工作的决定》。1965年成立黄河中游水土保持委员会。1982年国务院批准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工作条例》。据统计,截至1987年,全国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万km,占原50年代水土流失总面积150万km的33%,其中黄河中游地区累计初步治理面积约4万km,占流失面积43万km的31%。水土保持工作已经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主要表现在提高山地农田单位面积产量及土地生产率;改变农业生产结构,变单一的粮食生产为多种经营;调节河流洪峰流量与减小输沙量;改善生态环境。水土保持事业的发展推动了科学研究工作的发展,截至1987年,中国水土保持科学试验站、所已达70余个。在人才培训方面,北京林学院(1985年改为北京林业大学)于1958年成立了水土保持专业,并于1980年成立水土保持系。1983年以后,西北林学院等院校也相继建立了水土保持系或专业。30多年来,中国水土保持工作虽然取得了很大成绩,但由于水土流失面积广大,某些地区仍有滥砍滥伐和陡坡耕种等现象,局部地区对水土资源的破坏大于治理,因此水土保持的任务仍然十分艰巨。 水土保持 - 研究内容   主要有:①水土流失的形式、分布与危害;②水土流失规律与水土保持原理;③水土资源评价方法及水土保持规划;④水土保持措施;⑤水土保持效益,包括生态效益、经济效益;⑥水土保持法规及管理。由于水土保持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它与一些基础性自然科学、应用科学、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如气象学、水文学、土壤学、耕作学、作物栽培学、造林学、水工结构、 水力学、 农田水利、环境保护、自然资源保护、景观生态学等均有密切关系。 水土保持 - 治理原则   为保护、改良与合理利用水土资源,除科学地制定水土保持规划、贯彻执行水土保持法规外,还必须采用综合性的水土保持技术措施。综合技术措施的主要内容有:水土保持农业耕作措施;水土保持林草措施;水土保持工程措施。各项技术措施规划与设计应当遵循的原则有:①把调节地表径流,减小坡地径流损失放在首位。为此,要提高土壤透水性及持水能力;在斜坡上修筑拦蓄径流或安全排导径流的工程措施,改变小地形;利用植被调节、吸收或分散地表径流,减小径流的侵蚀能力。②提高土壤的抗蚀性。可采用整地、增施有机肥料和土壤聚合物、种植根系固土作用强的作物等。③增加植被覆盖度,提高植被的防护作用,营造水土保持林草,调节地表径流,防止侵蚀。④对于已受侵蚀的土地,除防止进一步侵蚀外,要辅以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改良,提高土壤肥力,把土地的保护与改良结合起来。⑤开展小流域综合治理,使生物措施与工程措施相结合,集中治理,连续治理。⑥因地制宜,充分考虑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特点及社会经济条件,进行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措施体系的规划和设计。⑦优化选用生态经济效益优良的方案

水土保持研究投稿经验总结

一般2个月左右。因此,水土保持是一项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的战略性措施,也是合理利用水土资源的必要途径;水土保持工作不仅是人类对自然界水土流失原因和规律认识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人类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能力的体现。蓄水保土:指以改变坡面微小地形,增加植被覆盖或增强土壤有机质抗蚀力等方法,保土蓄水,改良土壤,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技术措施。如等高耕作、等高带状间作、沟垄耕作少耕、免耕等。 开展水土保持,就是要以小流域为单元。根据自然规律,在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合理安排工程、生物、蓄水保土三大水土保持措施,实施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最大限度地控制水土流失,从而达到保护和合理利用水土资源,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从全省的水土保持工作情况看,面临的任务还相当艰巨,在治理现有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整个工作进程中,目前只能算刚刚起步,工作中的困难和阻力还比较大。一是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还不强;二是各级投入治理水土流失的经费不足,治理速度还比较缓慢。今后喀斯特石漠化防治的总目标是保护生态环境,协调人类影响,消除贫困,实现石漠化地区环境、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石漠化防治要全面贯彻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实行“预防为主,全面规划,综合防治,因地制宜,加强管理,注重效益”的方针;遵循预防为主,以重点防治为基础、点面结合,因地制宜、因害设防,防治与开发利用相结合和生态、经济、社会三个效益一致的五项原则。在喀斯特地区要加倍努力认真贯彻实施好《水土保持法》,按照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要15年初见成效,30年大见成效的奋斗目标,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与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协同作战,千方百计争取各方面的投入,治管结合,搞好治理成果后期的看护,推广应用新的技术成果,加快治理步伐,为改善贵州的生态环境,促进全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作出最大贡献。一、基本经验(1)加强领导、健全机构、充实人员:贵州省、地(州、市)及重点治理县均成立了以政府领导为首,有关部门参加的水土保持委员会,水土保持队伍也在近年的机构改革中得到进一步的充实和加强。特别是列为“长治”重点治理区的地、县两级都成立了水土保持委员会及其办公室。乡镇成立了工程实施领导小组或指挥部,各级都由政府一把手任委员会主任或指挥长。不少县(市)为了加强机构建设力度,确保工作顺利开展,单独设立了局级或副局级的水土保持办公室。各重点治理县(市)都选配了政治、业务素质较高的人员充实机构,人数一般都在15~20人左右。同时,根据执法需要,各级都设立了水土保持预防监督站,选拔、任命了预防监督员,从而使水土保持治理、执法都有了组织保障。(2)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水土保持意识,增强执法力度:水土保持事业的公益性和广泛性决定了它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但是,要发动群众积极主动地投入治理水土流失、搞好预防监督,必须首先做好宣传工作,提高广大干部群众的水土保持意识。因此,各地始终把宣传教育放在首位,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面向全社会宣传水土保持政策法规、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要意义,水土保持的基本知识以及水土流失的危害等。同时,组织水土流失地区的干部群众参观一些治理成功、效益突出的工程点,结合水土保持违法案件的查处,以案说法,教育群众。通过长期不懈的深入宣传,大大提高了人们的水土保持意识,增强了各级干部和广大群众治理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感和紧迫感,为水土保持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了条件。(3)坚持小流域综合治理、寓开发于治理之中,促进流域经济快速发展: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是几十年来治理水土流失的经验总结。这一经验特别是对贵州山区这样的地形地貌尤为适用。因此,各重点治理县都是以小流域为单元进行综合治理,其效益十分显著。在治理措施和模式上,改变过去单一措施为综合措施,改消极式的防护型治理为积极式的开发型治理。其基本思路是以发展小流域经济为目标,以坡耕地的挽救和改造为突破口,大力开展基本农田建设,在治理中搞开发,以开发促治理。普遍作法是实行工程措施、生物措施、耕作措施合理配置,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结合治理水土流失,发挥资源优势,优化组合生产要素,大力开发各具特色的名、特、优经济林果。同时,以市场为导向,形成种、养、加,农、工、贸一体化的生产经营机制和经济发展格局。(4)因地制宜、因害设防、科学规划,制定正确的治理对策:由于贵州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各地的自然环境和条件都不一样,水土流失的特点和状况各不相同,因而治理措施和方式上不能千篇一律。对此,采取的是因地制宜、因害设防,因势利导,以最经济、最有效的方法治理水土流失。例如,能就地取用石材的地方,搞石埂坡改梯,搬石让土,挖高填低。对取石不便的地方,搞土埂坡改梯,对建成后的梯地,配套修建排、灌水系工程。大力推广绿肥横坡聚垄耕作,把培肥地力和保持水土结合起来。在有水土流失的荒坡地,根据自然条件规模连片地种植苹果、黄梨、桠柑、柚子、生漆、核桃、板栗、杜仲等经济林果。总之,根据自然条件发展各具特色的名、特、优经济林果。在实施治理过程中,水保部门始终加强科学技术指导和服务,举办培训班,为乡(镇)和治理区群众培养技术人才。同时,经常性地组织人员深入工地,蹲点进行检查指导,开展技术咨询和服务。(5)抓典型、做示范、创样板,引导面上治理工作向高标准、高质量和高效益发展:在推进治理水土流失过程中,始终注重发挥榜样的作用,采取抓典型、做示范、创样板的方式,以点带面,推动全省小流域治理向规范化、科学化、法制化方向发展。省、地、县、乡各级都有自己创办的样板点,仅毕节地区各县(市)创办的示范样板点就有120多个。示范点的内容比较丰富,有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有石埂、土埂坡改梯,有规模连片的经果林,有水土保持种苗场,还有预防监督和执法队伍的规范化建设等。这些示范点不仅起示范带动作用,而且也作为进行人员培训和水土保持科研基地,从而为群众性的防治水土流失工作培养了大批乡土技术人才,为加大水土保持科技含量、及时总结治理和执法经验提供了基础条件。(6)加强项目管理,保证工程质量和治理效益:为使小流域治理达到“治一片,成一片,见效一片”,采取了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项目管理。一是精心规划设计,认真组织实施。各地根据水利部的《水土保持技术规范》,结合本地实际编制技施设计大纲,组织有水保技术人员、乡村干部、农民代表三结合的设计队伍,深入实际进行规划设计,将治理措施落实到山头地块。同时将治理措施的技术规程、规范、标准和质量要求编印成册,发送到各乡、村,并按标准严格掌握施工(照片6-6);二是采取“双向”承包的办法层层落实责任制,将任务和技术质量分别承包给治理区的行政领导和水保部门,严格奖惩兑现;三是严格检查验收。根据工程质量和任务完成情况确定优、良、合格、不合格四个等次。每年进行一次检查评比,不合格的不予验收,同时,按照“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不支持”的原则,将检查评比的结果与第二年下达任务和补助经费挂钩。二、几点建议贵州喀斯特地区的水土保持虽然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只能算是刚刚起步,有的工作成效也仅仅是局部的,从整个生态环境状况看,水土流失、生态恶化的状况并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工作中还存在许多困难和问题。下一步的基本思路是:以宣传教育为先导,坚持预防保护为主的方针,以落实水土保持方案报告书和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为突破口,加强执法,遏制人为新的水土流失,抓住西部大开发的良好机遇,创新水土保持机制,多渠道增加水土保持投入,进一步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促进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走上法制化建设轨道。(1)全民的水土保持意识和法制观念亟待进一步增强。许多干部和群众对防治水土流失还缺乏应有的责任感和紧迫感,在处理开发建设与保护水土资源关系问题上,往往重开发轻保护,以至仍然存在边治理边破坏,人为水土流失不断发生的现象;一些地方和单位没有认真贯彻《水土保持法》,相当一部分建设项目没有依法编制水土保持方案和落实水土保持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的水土保持“三同时”制度,有的领导干部仍然以言代法,以权压法,给执法工作带来了困难和阻力。第一,继续加强对水土保持执法的领导,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完善配套法规,执法程序,工作制度和加强执法队伍管理,巩固已取得的执法成果,规范大中型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编报审批的法律程序,落实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三同时”制度;二是经省人民政府批准,开展执法试点,扩大试点范围,并对有关人员进行培训;第三,加强水土保持立法工作,建立健全成果管护的规章制度;加强预防监督时,有条件的应以流域为单元,成立管护组织,利用有偿回收等资金落实管护经费和人员,明确管护目标,切实把已治理的工程管护起来,使国家,地方,群众的投入不致白白损失,并使治理工程得到永续利用,效益得到充分发挥,从长远意义上实现治理目标。(2)加强预防监督、巩固治理成果、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提高治理效益。治管结合,巩固治理成果,杜绝边治理边破坏,甚至破坏大于治理的现象,避免重蹈先破坏后治理的覆辙,有效地控制水土流失。贵州省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现有坡耕地的整治,治理的措施对策,一是要坚持几十年来积累的成功经验,即以小流域为单元,山水林田路综合治理,通过综合治理,加强以坡改梯为主的基本农田建设,以改促退,为陡坡退耕还林奠定坚实基础;二是要认真贯彻朱镕基总理提出的“退耕还林(草),封山绿化,以粮代赈,个体承包”的政策措施;三是要充分利用贵州降水丰富、水、热条件好、植被恢复快的优势,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加快水土流失治理步伐。要加大林草措施和封禁治理的力度,落实相应的承包管护制度,做到治理一片,巩固一片,发挥效益一片;同时,要把治理水土流失和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紧密结合起来,在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群众脱贫致富。(3)增加投入、提高补助标准:贵州水土流失治理的任务还十分艰巨。目前还有近60000km2的水土流失面积亟待治理,且治理的难度越来越大。尤其是水土流失比较严重的地方几乎都是贫困地区,坡耕地比重大,人多地少,治理所需的投入相对较多。目前的投入和治理速度还远不能满足群众的迫切需要。近几年来,钢材、炸药、水泥、苗木等材料物资价格不断上涨,单位面积的材料消耗费用超出了国家投资的数额。另外,由于治理难度加大等因素的影响,使得目前国家补助标准相对偏低,影响了工程的正常开展,一些地区只能满足点上治理的投入,而面上治理则难以兼顾。为此建议国家适当提高治理补助标准,以满足工程建设的实际需要。(4)加强对治理资金的管理:治理资金是国家对水土流失地区的专项投资,无论是国家计委的投资,水利部的投资,还是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的投资,都必须按照项目管理规定,做到及时足额到位,专款专用,账目清晰,手续完备。要加强对水土保持财会人员的培训,提高财会人员的政治业务素质,规范和完善水土保持重点防治经费管理制度,严格杜绝资金使用管理方面的一切违纪现象。财务账目应接受上级水保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检查,定期进行审计。(5)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成果:利用计算机与GIS-RS等现代科技手段,建立水土流失、石漠化治理和动态遥感监测,根据TM和Sport影像判读,随时掌握石漠化治理情况的动态变化,作出调整措施,做好宏观调控工作。大力发展石坎梯田,地坎经济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推广灌排水系与机械施工等技术。这样,避免人力跑点监测带来的弊端,减少了人力、物力、财力的浪费。

  • 索引序列
  • 水土保持通报投稿经验总结
  • 水土保持学报投稿经验总结
  • 水土保持通报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
  • 水土保持通报投稿经验总结怎么写啊
  • 水土保持研究投稿经验总结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