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敦煌写本文献学pdf

敦煌写本文献学pdf

发布时间:

敦煌写本文献学pdf

《敦煌写经卷》是由中国著名书法大师——安国兴 的作品。此经卷为公元八至九世纪写本,首尾俱全,历经千余年仍然保存完整,正文内容为手写书法《大乘无量寿经》。  此经卷为麻纸五纸,每纸二十九行,纸高5公分,公元八至九世纪写本,首尾俱全,保存完整,历经千余年而品相良好,殊为难得。写经首题“大乘无量寿经”,尾题“佛说无量寿宗要经”,并“安国兴写”四字经生题记。有乌丝栏。

敦煌文书发现以后,在1907~1914年间,英国人斯坦因,法国人伯希和日本人桔瑞超、吉川小一郎,俄国人奥尔登堡等,先后来到敦煌,买走大批文书卷子。目前在国内,敦煌写本的绝大部分收藏在北京图书馆、敦煌、兰州、上海、天津和台北,其他地方也有多少不等的藏品。国外则分藏于伦敦、巴黎、列宁格勒、京都、柏林等地。敦煌遗书的发现,推进了与中世纪的中亚、中国相关的历史学、语言学、考古学、民族学、宗教学、文学、艺术、书志学、历史地理学和科技史的研究。各国的敦煌文书收藏情况如下 : 藏品主要为劫余部分,分藏于京、津、沪、沈、宁、杭、港、台和甘肃一些地方。中国国家图书馆收藏约16000件,北大图书馆藏212件、大部分是向达馆长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于社会上购得。上海图书馆藏187件,上海市博物馆藏80件,上海龙华寺藏10余件。天津艺术博物馆藏300余件,天津历史博物馆藏25件,均为历年购得。辽宁省博物馆藏100余件,南京图书馆藏32件,南京博物院藏10件,浙江省图书馆藏20件。敦煌研究院藏1524件,含1944年出土及历年零星收购写卷,莫高窟北区考古出土文书。另有残片2857枚。甘肃博物馆藏138件,甘肃省图书馆藏32件,西北师范大学藏24件,甘肃中医学院藏4件。敦煌市博物馆藏汉蕃式文书415件,又有吐蕃文写经8482页。酒泉市博物馆藏103件,张掖市博物馆藏1件,高台县博物馆藏6件,安西县博物馆藏10余件,定西博物馆藏10件。台北国立图书馆藏153件,台北中央研究院藏40余件,台北共收藏约200件。此外,四川省图书馆和新疆社科院也有藏品,大陆和港台地区的私家藏品数量不详。我国总计藏品约19500件,吐蕃文写经9648页,残片2857枚。 据悉,韩国、澳大利亚、印度、瑞典等博物馆亦有收藏,数量不详。敦煌文书总计现存卷式文书不少于58600件,又有吐蕃文写经9648页及大量残片。

这9件写经是从敦煌石窟密室流出的国家级文物,距今1500多年;9月10日前可去湖南图书馆免费观赏用副本古籍换来敦煌真经 2011年9月8日昨日,湖南图书馆展出的9件敦煌写经之一——《妙法莲华经》。本版摄影/记者张轶 展出的《大智度论》为南北朝写本,是目前湖南图书馆馆藏最早的文献。提要 上世纪60年代,湖南图书馆用一批副本古籍,从北京的中国书店换回了包括敦煌写经在内的400多本善本(校勘严密,刻印精美的古籍)。 今年8月,借全国古籍文献普查的机会,湖南图书馆将敦煌写经拿出来,交由普查专家鉴定,经鉴定,9件敦煌写经竟是从敦煌石窟密室流散出来的国家级文物,距今已有1500多年。 昨日,这批敦煌写经在湖南图书馆公开展出,即日起至9月10日,市民可以前去免费观赏。 本报记者徐海瑞 通讯员喻乐 长沙报道 取经 用副本古籍,换回一批敦煌写经 作为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大发现之一,浩如烟海的敦煌遗书数以万计,其价值不可估量,但由于遭到列强的盗窃掠夺,绝大部分敦煌遗书不幸流散到世界各地。目前国内收藏的敦煌遗书仅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大多保存在国家图书馆和河西走廊诸省的文博单位,其他地区十分罕见,尤其是南方。 那么,这次展出的9卷敦煌写经,是如何传至湖南的?据省图历史文献部副主任刘雪平介绍,早在上世纪60年代,这批写经就被该馆收藏,“当时是馆里面用馆藏副本古籍,与北京的中国书店换来的。”至于当年交换的具体情况,刘雪平坦言,“时间太久了,负责古籍工作的领导也换了几届,大家都很少了解当时的情形。” 不过,令刘雪平意外的是,得知这次展览的消息,已经八十高龄的湖南图书馆原历史文献部主任刘志盛赶到了展厅。当年,正是他亲手将这批敦煌写经接到湖南。 1963年,刘志盛就前往北京中国书店交换古籍一事,向时任湖南文化局长的胡清波进行了请示,之后,刘来到了北京中国书店。“湖南馆有很多副本古籍,这些副本刚好是中国书店需要的,而我们正好缺少敦煌写经,就这样达成了古籍交换的意见。”据刘志盛回忆,1963年至1965年,湖南图书馆共进行过3次古籍交换,分别与中国书店交换过两次,还有与上海古籍书店交换过一次,“我们用的都是副本,包括《万有文库》、《丛书集成》、《四部备要》等,共计两万多册,换回了包括敦煌写经在内的400多本善本。” 藏经 “写经放在哪里,只有我知道” 刘志盛告诉记者,与中国书店达成了敦煌写经的交换意见之后,为了使写经免遭长途跋涉。他特意采用了当时较为昂贵的航空挂号方式,将写经寄回湖南图书馆。而在邮寄之前,他也格外小心,将写经包裹得严严实实,以尽量减少邮寄途中的损坏。 在刘志盛看来,9件敦煌写经是他在图书馆任职期间,收得的最为珍贵的文献之一。为此,他对写经的保管也格外谨慎。“写经被放在善本书库,具体放在哪个位置,只有我才知道。”刘志盛说,当年善本书库共有两片钥匙,一片由他保管,另一片由书库管理员保管,而不管任何人,想进入书库,必须经过馆长签字同意。在当时的保存条件下,刘志盛还将敦煌写经放在特制的樟木箱内,并在箱中置放樟脑丸,以防潮湿和虫蚀。 鉴定 敦煌石窟密室流出的国家级文物 此后,刘志盛多次邀请有关专家对写经进行观摩和鉴定。据他回忆,早在1973年和1975年,故宫博物院鉴定小组成员刘九安就两次到湖南图书馆看过写经,认为这批写经极具价值。1980年,时任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的杨新还专门率5人专家组抵达湖南对写经进行鉴定,并确定了写经的真实性。 “当时的专家之所以鉴定为真,主要是根据写经的纸张和字迹,都是用的当时特有的经黄纸,字体也是写经习惯采用的正楷。”刘志盛说。 1995年,刘志盛从湖南图书馆退休。他坦言,在工作期间,馆内的一些专家也对这批敦煌写经的真实性提出质疑,而这种质疑在他退休之后,一直没有间断。 对此,湖南图书馆文献研究所所长、研究馆员寻霖表示,之所以有人怀疑敦煌写经的真实性,一是因为写经很少在南方出现,还有一个原因,就是这9件写经的纸张质地极其坚韧,让人不敢相信是1500年前的文献。 出于上述考虑,湖南图书馆一直没有将敦煌写经公诸于众。直到今年8月,借全国古籍文献普查的机会,该馆将写经拿出来,交由普查专家方广锠和李际宁鉴定,“他们都是国内古典文献的权威专家,特别是在敦煌写经方面,他们说是真的,那就绝对可信了。”寻霖说。 经过鉴定,两位专家一致认为,这9件敦煌写经正是从敦煌石窟密室流散出来的国家级文物,分别是《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大乘无量寿宗要经》、《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大智度论》等,抄写年代分别为公元5世纪末(南北朝时期)和9至10世纪(唐朝),均用当时特有的经黄纸抄写,颜色有黄褐和白色,略有绵性,质地厚硬。书法为楷体,线条流畅优美,笔锋遒劲秀丽。 两位专家的判断,打消了寻霖的顾虑。他表示,敦煌写经使湖南图书馆馆藏最早的文献追溯到5世纪下半叶,在时间上向前推进了超过400年。 展出 为了让更多市民能够一睹写经真容,湖南图书馆将9件敦煌写经与北宋《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尼经》等文献一同展出。 即日起至9月10日,市民可前往该馆历史文献部鉴赏室免费观赏。寻霖表示,此次展出文献极为珍贵,在这次展出之后,考虑到保护文献的要求,敦煌写经等将有可能不再公开展出。 [相关链接] 敦煌遗书概观 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一个叫王圆篆的道士在敦煌发现了藏经洞,在这个长7米,宽5米,高约333米的洞窟内,堆着许许多多的经卷和抄本书籍,还有画着佛像的绢帛、织物、法器等。这就是著名的藏经洞遗书。 据调查研究,这批文物的总数在5万件以上,年代从西凉到北宋,历经10个朝代,500余年,文字有汉、藏、西夏、突厥文等,分属经、史、子、集及官府文牒、百姓函启等,从文书形式看,有数量浩大的手写本,也有稀世罕见的雕版印刷,还有少量拓本。 藏经洞中的文书内容歧杂丰富,包括佛教文书、道教文书、景教文书、摩尼教文书、袄文书、经史子集四部书等。其中佛教文书要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以上,凡重要的佛家典籍几乎全能找到,特别是早已失传的佛典要籍,如《三阶佛法卷二》、《无尽藏法略说》等三百多种。 数量高达几万卷的这些写经真本,极为难得,是中国书法资料宝库。这种“敦煌写经体”中体现出中国中古时期各时代的书法体例,可以说是中国书法史上尤为珍贵的资料。 目前全世界收藏的敦煌遗书大约有6万多号,主要散落在:英国大约收藏15000号,法国约7000号,俄国约19000号,中国国家图书馆16000多号,中国国内公私藏三四千号,其他分散在美国、芬兰、瑞典、奥地利、土耳其、韩国等地的国外散藏1000多号。整理/记者徐海瑞

敦煌写本文献学

全中国的文史哲都不好就业。北大中文系的没有毕业就发愁了

王序自序第一章 文献与文献学一:文献的含义二:文献学的研究范围三:为什么要学习文献学第二章:文献的载体一:甲骨二:金(一) 礼器(二) 乐器(三) 兵器(四) 农器(五) 度量衡(六) 钱币(七) 符玺(八) 日用器三:石(一) 碣(二) 摩崖(三) 碑四:竹木五:帛六:莎草纸七:羊皮纸八:贝叶九:纸(一) 造纸术的发明(二) 纸质文献的装潢形制 卷子 经折装 蝴蝶装 包背装 线装第三章 文献的形成及流布一:文献的形成(一) 著(二) 述(三) 编(四) 译 佛经翻译 学术翻译 文学翻译二:文献的流布(一) 讲唱(二) 镌刻(三) 抄写(四) 印刷(五) 摄影(六) 扫描、微机输入。第四章 文献的收藏与散佚一:历代官府藏书及其散佚(一) 历代官府文献的收藏概况(二) 历代文献的大量散佚 秦始皇焚书 西汉末年战乱 东汉末年战乱 西晋末年惠怀之乱 侯景之乱与梁元帝焚书 隋末唐初 安史之乱 黄巢起义 靖康之难 李自成起义 乾隆禁毁 嘉庆宫火 太平天国起义 英法联军纵火圆明园 庚子事变 日本侵华战争 文化大革命二:历代藏书家之兴替(一) 周秦私家藏书概况(二) 汉魏晋南北朝的私人藏书(三) 唐宋私家藏书(四) 元明私家藏书(五) 清代著名藏书家(上)(六) 清代著名藏书家(下)(七) 近代著名藏书家第五章:文献的版本一:版本释义古代写作板本,指一种书籍的多种出版形式。二:版本类型(一) 写本 手稿本 清稿本 抄稿本 影钞本 抄本(二) 刻本(三) 套印本(四) 饾版本与拱花印本(五) 活字本(六) 石印本(七) 珂罗版印本(八) 批校本、题跋本三:善本的界义(一) 善本的两层含义(二) 四部要籍之精校精注本四:版本的鉴定(一) 明确撰写年代(二) 细读前后序跋(三) 验牌记(四) 查避讳(五) 考刻工(六) 核校阅人时代(七) 看字体(八) 看版式(九) 看纸张(十) 看装潢(十一) 查藏印(十二) 类比法(十三) 查著录(十四) 求旁证(十五) 对书影第六章 文献的校勘一:文献讹误的类型及校勘的目的(一) 文献错讹的类型 讹 脱 衍 倒文字颠倒。 错乱(二) 校勘的目的二:校勘应具备什么条件(一) 主观条件(二) 广求异本(三) 广求相关资料(四) 精研所校之书三:校书的主要方法(一) 对校法(二) 它校法(三) 本校法(四) 综合考证法四:校勘成果的处理及校勘记的写法五:校书的态度:多闻阙疑第七章 文献目录一:目录的产生及其含义二:古籍的分类三:目录的主要内容(一) 书名 古书的命名方式(1) 以通称为书名(2) 取书中一二字为书名(3) 以性命为书名(4) 以朝代为书名(5) 以时间为书名(6) 以地点为书名(7) 以隐括内容为书名 同书异名与同名异书(1) 同书异名(2) 异书同名(二) 篇卷(三) 撰人及朝代 关于撰人的朝代 关于撰人(四) 版本(五) 提要(六) 大小序四:目录的类型(一) 公藏目录(二) 私藏目录(三) 史志目录(四) 专科目录 经学目录 小学目录 史部目录 子部目录 集部目录(五) 特种目录 举要目录 丛书目录 知见目录 眼经目录 禁毁目录 版本目录 辨伪目录 其他第八章 文献的辑佚与辨伪一:辑佚(一) 古书亡佚之多及其原因(二) 前人辑佚的成绩(三) 辑佚的方法二:辨伪(一) 什么叫伪书(二) 作伪的动机 传道 射利 炫名 争胜 逃禁 避嫌(三) 作伪的主要手段 作者假托他人 后人改题著者 割去序跋 伪撰序跋 沿袭旧名而作新书 节采某书更易新名 缀合群书造为新编 变乱旧例以充新编 自著自注 书以篆籀而充古本 以假掺真窜乱旧帙(四) 我国辨伪的历史我国辨伪历史从西汉时期就开始了,一直延续至今。(五) 辨识伪书的方法 从授受源流上辨伪 从被依托的人辨伪 从首先传出该书的人辨伪 从该书与作者行事的矛盾辨伪 据当世人的揭发辨伪 从文本上辨伪 从文章风格辨伪 从特殊词语的起源辨伪 从声韵系统和时代的矛盾辨伪 从因袭上辨伪 从称引上辨伪 从佚文上辨伪 从史实的先后辨伪 从称谓上辨伪 从制度上辨伪 从地理沿革上辨伪 从本书与作者的思想观点矛盾上辨伪 从被依托者的学术水平与本书矛盾辨伪 从被依托者的学术专长与本书矛盾辨伪 从学术思想发展史的倒置辨伪(六) 伪书的价值 伪书的史料价值 位数的文学价值 伪书的语言价值 伪书的思想价值 伪书的其他价值第九章 类书与丛书一:类书(一) 何谓类书(二) 类书的起源(三) 类书的功用 查找史料 查找辞藻 校勘、考订古书 辑佚(四) 类书举要二:丛书(一) 什么叫丛书把多种不同的书编在一起,冠以一个总名。(二) 丛书的起源与功用(三) 丛书举要第十章 地方志与家谱一:地方志(一) 地方志的产生(二) 历代地方志的数量(三) 地方志的种类 总志 省志 府志 州志 厅志 县志 乡镇志 都邑志 卫所志 边关志 土司志 盐井志 专志(四) 地方志的用途二:家谱(一) 家谱的起源与发展(二) 家谱的内容(三) 家谱的价值及存佚情况 家谱的价值 家谱的存佚情况第十一章 总集与别集一:总集(一) 选集举要(二) 全集举要二:别集(一) 别集的起源(二) 别集的内容(三) 别集的文献价值第十二章 出土文献概述(上)一:甲骨文文献(一) 甲骨文的发现(二) 甲骨文的发掘及出土数量(三) 甲骨文资料的结集与考释》(四) 甲骨文的文献价值二:金文文献(一) 金文的出土(二) 金文文献的汇集及考释(三) 金文文献的学术价值第十三章 出土文献概述(下)三:简帛文献(一) 近世出土简帛文献概况(二) 简帛文献的价值四:石刻文献(三) 石刻文献要籍(四) 石刻文献的价值五:其他出土文献(一) 盟书(二) 玺印(三) 砖瓦文字(四) 纸质出土文献第十四章 敦煌文献概述一:敦煌·敦煌石窟·莫高窟·藏经洞(一) 敦煌(二) 敦煌石窟(三) 莫高窟(四) 藏经洞二:敦煌石室的发现及文献的流散(一) 敦煌石室的发现(二) 藏经洞的封闭时间和原因推测(三) 敦煌遗书的流散三:敦煌文献的目录四:敦煌文献的汇编整理与刊行五:敦煌文献的内容及价值(一) 宗教文献(二) 儒家经典(三) 语言资料(四) 史籍地志(五) 子部图书(六) 考古与艺术(七) 文学作品(八) 科技史料

24史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大清会典等还有一些民间的野史论剑历史网 chuanqi888

关于的。

英藏敦煌文献pdf

《最后的秦军》作者金铁木

广州中医药大学孙晓生教授兼博导于2012年在《新中医》2012年9月第44卷第9期发表文章,文题是:《道藏》九大仙草及其现代研究。这是我看到的最希望有正确答案的一篇文章。该文称“‘九大仙草’出自开元年间的道家经典《道藏》”但没有交代具体出处。考《开元道藏》早已版毁书亡,推测其内容应该会保存在后世《道藏》乃至新版《中华道藏》之中,如果可以实指文献出处,就不该虚㨪一招。此问题提出已有数年,至今仍未见到正确答案。《开元道藏》九大仙草之说出,看到其后引用者不乏其人,甚至博士论文亦尔云云,不知所据何在。若为商家广告所需,那就不需要求答了。

《千字文》流传至今一千五百多年了,全书虽只用了一千个不重复的字,但却有相当的知识价值和艺术价值。毛泽东就很看重《千字文》。他说《千字文》里讲了天文、地理、农业、气象、矿产、特产、历史、修养。历代大书法家里有很多人用多种字体书写过《千字文》,成为传世的名帖。 据传历史上,钟繇、周兴嗣、萧子范等都各写有《千字文》,而流传至今的只有《王羲之临钟繇千文》和《周兴嗣次韵王羲之千字》。萧子范撰《千字文》在《梁书》本传上虽有记载,在《旧唐书·经籍志》后不再有著录,大约是亡佚了。 钟繇,三国时期的书法家。法国人伯希和著《千字文考》(见一九二五年《通报》二十四卷),根据敦煌藏《杂抄》而定为钟繇撰。但别无其他史料证明,或恐《杂抄》误书了。也有的说钟繇《千字文》在西晋末年战乱逃难中被雨水淋坏。后来东晋书法家王羲之又重新编缀缮写,故曰《王羲之临钟繇千文》。但经过近代书法家张伯英的精审考辨,多种套帖中的此帖皆判为伪作,他说:“羲之时何曾有千文之说?字与周兴嗣本无所增损,惟任意颠倒,至不可读。字体在唐以后,有李西台(李建中,北宋书法家———引者)脚手,而妄标钟、王之目。自宋以来列之羲之帖中,《郁冈》、《三希》皆刻之,何其谬乎!”这里的结论:钟繇没有撰写过《千字文》,自然王羲之也无由临写之。 自南朝流传至今的《千字文》为梁周兴嗣所编写。周兴嗣是何许人?何以要编写《千字文》? 周兴嗣《梁书》四九卷有传。他仕梁,颇得梁武帝萧衍的赏识和称誉,多以文笔之事见用。他的《次韵王羲之书千字》在《隋书》、《旧唐书》的《经籍志》,以及《新唐书》、《宋史》的《艺文志》等史志目录中都有著录,在敦煌文献中也有周本《千字文》。关于他何以要编写《千字文》,我们可以从唐李绰《尚书故实》和韦绚《刘宾客嘉话录》等书中寻得解答。原来是当年梁武帝令殷铁石在王羲之书写的碑文中拓下不重复的一千个字,供皇子们学书用的。但由于字字孤立,互不联属,所以他又召来周兴嗣嘱道:“卿有才思,为我韵之。”周兴嗣只用了一个晚上就编好进呈武帝。这便是传至今日的《千字文》。周千文精思巧构,知识丰瞻,音韵谐美,宜蒙童记诵,故成为千百年蒙学教科书。 在《千字文》初行的时代,作为家庭教育的启蒙课本,还有其他几种,如《字训》、《幼训》、《字统》等等。历史排沙而简金,《字训》等湮没无闻,独《千字文》奕世而流传,孰沙孰金可立判矣。

大目录——道史仙传——神仙高道传——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后集,看看是不是这个。

甘肃藏敦煌文献pdf

它属于国家民委直属六所民族院校之一(中央民族大学、西北民族大学、西南民族大学、中南民族大学、西北第二民族大学和东北(大连民族学院)),是二本院校,也是资格最老的民族院校,校本部在兰州,分校区在榆中,距兰州有大概一小时的车程。

西北民族大学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由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直属,是典型的非211部属高校,由国家民委、教育部、中国科学院、甘肃省共同建设。西北民大为我国第一所民族类高等院校。目前学校为少数民族骨干计划试点高校、国家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试点高校。1、专业领域学校一共开设了28个二级教学单位,有71个本科专业。学校的发展立足点为民族学,所以学校的专业设置也大都围绕民族学。学校的二级教学单位针对少数民族文化设立的学院有藏语言文化学院、蒙古语言文化学院、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学校的国家级特色专业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社会学、汉语言这4个,甘肃省级专业则有数学与应用数学、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技术、会计学、历史学、阿拉伯语、口腔医学、食物科学与工程、金融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物理学、民族学等。可见,学校虽然是以民族学为基础,但是其他专业发展的也不错。2、科研实力学校虽是民族类高校,但是终归是部属高校,因此在科研方面还是值得一瞧的。学校拥有一个国家联合实验室,中国——马来西亚清真食品国家联合实验室(东南亚国家不是都信仰佛教,马来西亚信仰伊斯兰教、菲律宾信仰天主教)。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有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字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国家民委重点实验室则有生物工程与技术实验室、口腔医学综合实验室、电子材料实验室、藏文信息处理实验室等。这些仅仅是由部委管辖的科研平台。

甘肃人民出版社是人都知道。啊~~~

甘肃人民出版社 我手边刚好有一本读者希望能帮上你的忙

法藏敦煌藏文文献pdf

中国西北民族大学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24日披露,该所自2006年起整理出版流失在海外的敦煌古藏文文献,目前完成英藏9册、法藏22册(每册336页左右),并正在推动古藏文文献的数字化建设,有望完成具备智能检索功能的数据库。这些文献由西北民族大学、上海古籍出版社、英国大英图书馆、法国国家图书馆合作编纂出版,流失海外的敦煌藏经洞藏文文献首次以出版形式回归故里。20世纪初,敦煌藏经洞发现的数万件珍贵古代文献文物流落海外。在这批流失的珍贵文物中,包括1万件左右的藏文文献,以及相当数量的回鹘文、粟特文、龟兹文、于阗文、梵文、希伯来文等写本。目前藏于英国国家图书馆和法国国家图书馆的敦煌藏文文献,是流失海外最大宗、最重要的民族古文字文献,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据海外民族文献研究所副所长才让介绍,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大量文献中,古藏文文献数量仅次于汉文文献,系第二大类古文献。才让说,与国内相比,珍藏在英、法、美、日、俄等国家的敦煌古藏文文献内容十分丰富,除了佛教文献外,还有法律、社会契约、历史、医学、伦理、民间故事、语言等方面的文献。此外,还有译自梵文、汉文的文史类著作,比如印度著名史诗《罗摩衍那》,汉语古代著作如《战国策》片段的译文,也有儒家著作的翻译。据才让介绍,该所整理出版英藏9册、法藏22册的敦煌古藏文文献,历时13年,而这项工作还未结束,最终计划整理出版英藏15册、法藏30多册。此后,还将出版其他国家所藏古藏文文献。“有些文献只剩残存断片,文字模糊,内容解读会有一定困难。我们在仔细阅读和理解的基础上,与传世的佛教文献进行比对,然后对文献拟名。”才让说,由于按照英法对文献编号的顺序出版,每册所涉及的内容较为繁杂,并非单一文献。下一步,将对文献分类辑录,更便于研究。该所目前完成的敦煌古藏文文献影印本,也是英藏、法藏敦煌古藏文文献的首次完整出版。这将有利于研究公元8至11世纪吐蕃的历史文化及当时的民族文化交流史。来源:中国新闻网

藏学(一)著作类1、《西藏萨迦格言译注》王尧译注,青海人民出版社,1958年2、《藏剧故事及研究》王尧编著,戏剧出版社,1962年;新世界出版社,1998年3、《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王尧、陈践践译注,民族出版社,1980年4、《吐蕃金石录》王尧编著,文物出版社,1982年5、《吐蕃文献选读》陈践践、王尧编注,民族出版社,1983年9月6、《敦煌本藏文文献》陈践践、王尧编注,民族出版社,1983年3月7、《敦煌吐蕃文献选》王尧、陈践践译注,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8月8、《藏剧故事集》王尧译,西藏人民出版社,1984年9月9、《吐蕃简牍综录》王尧、陈践践编著,文物出版社,1986年3月10、《吐蕃时期的占卜研究》王尧、陈践践编著,香港中文大学,1987年11、《敦煌吐蕃文书论文集》王尧、陈践践编著,四川民族出版社,1988年4月12、《吐蕃文化》王尧著,吉林教育出版社,1988年13、《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增订本)王尧、陈践践译注,民族出版社,1992年2月14、《西藏文史考信集》王尧著,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2年;中国藏学出版社,1992年15、《藏学零墨》王尧著,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2年16、《宗喀巴评传》褚俊杰、王尧著,南京大学出版社,1995年17、《中国地域文化·藏文化卷》,王尧、丹珠昂奔著,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18、《西藏历史文化辞典》王尧,陈庆英主编,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年19、《中华文化通志·民族文化典》王尧主编,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20、《法藏敦煌藏文文献解题目录》王尧、陈践践等,民族出版社,1999年2月21、《水晶宝鬘——藏学文史论集》王尧著,台湾佛光文化事业有限公司,2000年22、《平凡而伟大的学者——于道泉》王尧编,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23、《中国藏学史》(1949年以前)王尧、王启龙著,民族出版社、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24、《吐蕃文献选读》(增订本)陈践践、王尧译注,四川民族出版社,2003年12月25、《藏学概论》王尧著,山西教育出版社,2004年26、《西藏文史探微集》王尧著,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

  • 索引序列
  • 敦煌写本文献学pdf
  • 敦煌写本文献学
  • 英藏敦煌文献pdf
  • 甘肃藏敦煌文献pdf
  • 法藏敦煌藏文文献pdf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