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外交学院论文发表时间

外交学院论文发表时间

发布时间:

外交学院论文发表时间

论文发表一般需要的时间如下:1、普刊即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2、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为2到4个月;3、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为6到8个月,审稿周期为一个月;4、科技核心期刊从投稿到录用发表,一般是3到6个月。

论文发表时间是指文章见刊时间。首先如果论文发表纯属作者个人爱好,那么发表时间就是文章见刊时间。但是如果论文发表是用来评职称晋升的,就需要特别注意一下了,职称论文的发表是以论文被检索为标准的,并不单单是见刊,要见刊并且被检索才行,因此要区分不同的论文来看。评职称论文发表注意事项:1、要明确发表那种级别的期刊才可以顺利评过职称,省级以上的、或者要国家级的、核心期刊等。最好是询问你们单位管理职称的部门,评定相应级别的职称是需要发那种级别的期刊。2、明确职称评定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写作论文,发表论文前,一定要了解明确职称评定时间,早做准备,因为一般论文发表的时间为3个月左右,长的则半年甚至一年,而职称评定时,有的要求必须通过数据库检索到,论文发表出刊后,几个数据库一般2个月后才能收录进去,因此,还有考虑2个月的收录时间。

肯定算的是9月份发表的。严格意见上来讲,就没有发表时间这一说,都是出版时间,按《出版物管理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等,连续出版物是不允许提前出刊的,像这种9月的刊期,8月出版的,都是违法操作的,就是为了评职称提前拿到刊物而操作的。按相关规定,连续出版物一般为当月或次月出版,一般来说,月刊为每月15日出版,旬刊为每月5、15、25日出版,半月刊为每月10日、20日出版。8年专业发表经验,希望我可以帮到您

看你上面的刊期,在职称评定中,是以刊期为准的。如果是5月份的刊期,即使是8月份收到的,也是按5月份算的。

中国周边外交论文发表时间

一、新时期外交政策调整的背景  外交政策调整的内部原因: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制定了对内搞活、对外开放的战略方针。1982年党的十二大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和80年代的三大任务。外交是内政的延续。外交政策必须服从国家总的形势和需要,服从于现代化建设这个大局。对外工作应为中国现代化建设争取到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外交政策调整的外部原因:进入80年代,国际形势有了很大变化,在国际上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各国人民的普遍愿望和迫切要求,战争的威胁在日趋减小,和平的力量在不断扩大。  和平是发展的前提,发展是和平的保障。发展离不开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发展本身又有利于世界和平的维护。中国根据变化了的国际形势,适时调整自己的对外政策.以更好地适应和平与发展的世界潮流。  中国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是在对过去30多年外交实践总结与反思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二、新时期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1、提出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  20世纪50年代,中国实行“一边倒”的联苏抗美外交政策。中苏关系破裂后,中国开始实行“一条线、一大片”的联美反苏政策。中国的内政外交受到多方面的局限。80年代以后,与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战略调整相适应,独立自主的不结盟外交政策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重要内容。邓小平说:“中国的对外政策是独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结盟。中国不打美国牌,也不打苏联牌,中国也不允许别人打中国牌。”即中国不同任何大国结盟或建立战略关系,在国际事务中,中国不依附于任何一个大国,也不屈服于任何一个国家的压力,在任何情况下都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  正是由于实行了独立自主不结盟的外交新战略,开创了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外交工作新局面。中国不再喊“打倒帝、修、反”的口号,不再将建立反帝统一战线作为外交工作的重要内容,也不再以对某一国家的态度划线决定亲疏。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同美国拉开距离,同苏联松动关系。在党的十二大上进一步放弃了集中反苏。  2、科学判断战争与和平形势  80年代,中国对国际形势进行了冷静的分析,得出了下述结论;和平力量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力量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的时间,世界战争是可以避免的。这是符合国际社会现实的判断。广大第三世界国家是世界和平的支柱,是制约战争的重要力量。占世界人口3/4的广大第三世界国家,面临着发展经济的艰巨任务,它们迫切需要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同时,它们也是反对霸权主义的主力军,对维护世界和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中国一贯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维护世界和平的一支重要力量。西欧、日本等国深知和平来之不易,也是要反对战争、维护世界和平的。就是美苏两个超级大国的人民也是要和平的.不支持战争。核武器的出现和发展对战争也产生了不可低估的影响。一方面核武器极大地提高了战争的毁灭能力和成为进行政治讹诈的重要手段,另一方面由于核武器具有空前的破坏能力,在核战争中没有胜利者,带给人类的只有毁灭性的损失,在这个意义上,核武器本身也变成了抑制战争的重要因素。  和平因素的增长超过了战争因素的增长、世界和平可以维护较长时期这一科学结论,无论是对世界,还是对中国都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没有这一看法,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无法进行。  3、实行全方位对外开放  当今世界,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离不开世界。因此,要发展经济就要实行对外开放,同世界各国平等互利地进行经济合作,利用国际和国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中国的对外开放是全方位的,多层次的,既对资本主义国家开放,也对社会主义国家开放;既向发达国家开放,也向发展中国家开放;既在物质文明建设方面对外开放,也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对外开放。中国的对外开放先后走了三大步:第一步,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第二步,学习西方先进的管理经验;第三步,学习西方的一切先进的东西。经过这三大步,中国的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中国的国际地位日益提高。  4、以“一国两制”促进祖国统一  用和平方式实现祖国统一是中国在解决台湾、香港、澳门问题上的一贯立场。  80年代,实现祖国统一成为中国人民的三件大事之一。为促进祖国和平统一,邓小平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一国两制”也叫一个国家、两种制度,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祖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香港、澳门、台湾实行资本主义制度。“一国两制”的构想首先是从解决台湾问题提出来的。1982年9月,邓小平会见撒切尔夫人的谈话,标志着”一国两制”构想的正式形成。1984年5月,在中国六届人大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获得了会议的通过。这表明,由中国领导人提出的“一国两制”构想,已成为一项具有法律效力的重大国策。  “一国两制”是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产物。在此思想路线的基础上,邓小平将列宁的和平共处思想运用到解决国内问题中,提出了“一国两制”的构想,这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和平共处。“一国两制”突破了单一制和复合制的传统国家结构,是在单一的国家结构中,允许一些地区享有高度的自治权。  用“一国两制”方针解决港澳问题的主要意义有三点:①有利于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②有利于这些地区的稳定和繁荣。③“一国两制”方针对解决国际上历史遗留的问题创造了良好的范例。  中国80年代外交政策的调整,充实和发展了中国的独立自主和平外交,使中国外交处于一个更加主动的地位,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创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和平环境。中国外交从此进入了为经济建设服务的新时期。  三、 新时期中国外交政策的主要特点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外交政策的调整,使中国外交步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并表现出了鲜明的特点。  (—)交往范围不断扩大  80年代以前,意识形态曾在国际政治演变中起过重要作用。由于受当时国际环境的影响,中国外交存在比较分明的敌友观,往往将交往对象划分为敌友两种。苏联和美国都作过中国的朋友,也都作过中国的敌人。这种敌我界线分明的立场,始终贯穿在改革开放以前的中国外交之中,使中国外交的交往范围受到一定程度的限制。  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客观现实表明,在世界范围内单凭意识形态已无法处理错综复杂的国际关系。在国家关系中,国家利益是第一位的,意识形态利益处于次要地位。因此,实行超越意识形态的全方位外交成为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中国外交的突出特色是建立超越意识形态的国家关系,外交为国家现代化的大战略服务。超越意识形态,就是在对外交往中不以意识形态划线,不以意识形态的异同来决定国家关系的亲疏、远近,不以意识形态划分敌、我、友。超越意识形态有利于中国同各国发展正常的关系,有利于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外交的敌友观念逐渐淡化,交往对象不断拓展,中国外交不再有固定的对手或敌人,而是广交朋友,由以前侧重与第三世界国家发展关系转变为与不同发展水平、不同意识形态的国家普遍发展友好关系。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多元化外交”还有一个重要表现就是日益重视多边外交,不断加强与国际组织的关系。80年代以来,中国几乎进入了政府间的一切重要的国际组织、国际条约和会议,形成了多边外交极为活跃的时期。在多边外交活动中,中国坚持发联合国的作用,坚持大小国家都有平等参与国际事务的权利,同时,既承担义务,也享受权利。  中国外交交往范围的扩大和加深,表明中国不再脱离国际社会,而是融人到国际社会之中,为实现一个繁荣、稳定、安全和均衡的世界而努力。  (二)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  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外交的目标一度曾是支持世界革命。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就一直被确定为争取世界和平,中国更加强调和平的交往方式,把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上升为中国外交的基本准则,并称其为处理国际关系的“最好的方式”。  在具体做法上,一方面,对第三世界国家不称霸,不当头,不输出革命,同这些国家建立良好的关系;另一方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和世界大国不树敌,不对抗。中国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来处理一切国际事务,在国际上讲公道话、办公道事,积极推进建立国际新秩序。在对外关系的实践中,中国尽力避免战事发生。80年代以来,中国只是在中越边界上被迫进行自卫还击和在1988年年初同越南发生过小规模的炮击和海战,此后再也没有发生双边战争。80年代以来,中国在更加强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解决历史遗留问题和现实矛盾。中国同俄国、哈萨克斯坦、印度和越南等达成了新的谅解协议;把南沙群岛、钓鱼岛等问题控制在不引发军事冲突的程度上。中国采取的这些政策和做法,使那些曾将中国当成‘好战”国家的人.也不得不承认现在的中国是一个和平友好的国家。  (三)重视经济外交  建国初期,中国外交以维护国家安全利益为主要内容。50年代后朗,受国内外形势的影响,特别是党的八届二中全会后,中国外交则突出了意识形态的斗争。  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强调经济建设的核心地位,明确外交要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中国外交始终强调发展问题,而在冷战结束后这一点表现得更为明显。中国进入了经济外交时期,这突出表现在外交政策和外交关系的变化上。  (四)外交风格灵活务实  改革开放以前,特别是在1958年到1978年的20年里,中国外交重视强调意识形态而忽视国家利益,对形势估计过于乐观,有些外交政策在某种程度上脱离了实际,具体表现在: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过于偏激。第二,对自身的实力估计过高,定位与实力不相符,外交定位偏高。第三、在外交政策上,对世界事务投入和参与过多,尤其是强调斗争过多,在国际上一度以世界革命中心自居,四面出击,超出了自身国力的范围。第四,以世界革命而不是以国家利益为外交目标。第五,在外交方法上意识形态色彩浓,对抗性强,缺乏灵活性,经济手段不受重视。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对国际国内形势作出了切合实际的判断,明确外交目标是为了维护和增进国家利益。中国的外交风格有了切实的变化,更具务实性。第一,对国际形势的判断实事求是。第二,对中国自身的定位比较客观。客观估价中国在世界历史发展中的坐标和国际格局中的位置,既不妄自尊大,又不妄自菲薄。第三,国家利益成为对外政策的出发点。第四,经过对外交实践的深刻总结.并在对中国国情和现实条件全面把握的基础上,在国际事务中中国采取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在80年代,这主要表现在中国外交采取了不结盟、不称霸、不当头的策赂。90年代,中国外交采取了“冷静观察,稳住阵脚,沉着应付,韬光养晦,善于守拙,决不当头,有所作为”的方针,将“韬光养晦”的外交策略更加系统化。“韬光养晦”并不是为了将来一击,而是为了在建立国际新秩序中有所作为。灵活务实的外交风格,使中国外交收到了良好的、现实的效果。  总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特点主要表现为无敌国外交、独立自主外交、和平外交、经济外交和务实外交。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外交的这一系列特点既表明了它的一贯性,也表明了中国外交日益成熟和发展。随着中国的崛起,这些特点将会体现得更加突出、更加鲜明。

随着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施行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国的政治经济大国地位发挥愈来愈重要的作用,不容任何人或国家小觑。中国凭借自己的力量从一个落后的让人肆意侮辱的大清王朝转变为让别人忌惮三分,赢得了大小国的尊重。我们为我们的国家感到骄傲和自豪,是他的努力让我们有了属于我们自己的尊严,我们相信祖国母亲会越来越强大,我们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但是很多问题在阻挠着中国的腾飞,给我们施加压力,对此我们应注意防范并解决。今天老师给我们专门上了一节论我国周边关系的课,让我们深受启发。   老师纠正了我们一直以来的在中国周边关系的误区,他告诉我们周边关系并不只是中国和外国的友好或敌对的关系,而是包括很多个方面。他说要认识周边关系必须弄清楚几件事。一要认真理解周边国家怎么看待中国的问题,二是要深刻了解中国如果看待其他国家的问题,还要弄清楚中国在国际关系中的地位以及其他国家所占的地位,还要弄清楚各个国家之间的关系。明白了这些才能真正理解中国的外交政策以及随时做好各种突发事件的应对工作。 刚刚过去的2011年越南、菲律宾等国家纷纷以进取的姿态挑起南海纷争,美国高调宣扬重返亚太,日海等国加强与美安全结盟。一时间中国似乎‘狼烟四起;不少媒体和学者甚至认为中周国边环境出现了恶化的趋势,中国推行了10年的与邻为善,以邻为伴睦邻政策失败了。中国的周边环境出现了一些变化或新挑战是事实。但是总体看来中国的周边关系确实是改善了。   我国在新时代里仍推行睦邻友好的政策,在经济政治各方面始终追求共同发展的目标,在最近几年里我国与周边国家贸易额有明显增长,政治关系有所缓和。但有些人对此表示忧虑,认为中国太软弱,对方一次一次的挑衅中国的态度都是以友好的态度商量解决,长此下去,中国的脸面在哪里,只能任人欺负。但是很显然,中国收获的是长久的利益,而不是逞一时之快,为以后的发展与进步埋下祸根。但中国虽然友好也不会任人欺负,谁要打中国主权主意必定输的很惨   正确处理好与周边国家的关系有利于中国的发展与进步,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发展,所以正确处理周边关系至关重要。

中国外交期刊论文发表时间

普刊(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比如现在是3月,现在基本都是征收四月的稿件,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在2到4个月,现在大部分本科学报基本都是安排的六七月的版面。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在6到8个月,审稿周期一个月。三月安排的话,基本上要十月十一月的版面了。更高端的一些期刊已经在征收13年版面了,如SCI EI等。 ————中国期刊库

出版时间跟你发表时间是不一样的,所以要区分开来,我的经验告诉我,早点发表会好些

省级期刊:普通论文大概需要三到六个月的时间,要提前做好准备。国家级期刊:需要六个月左右,核心期刊难度会更高,六个月以上,甚至更长时间。不同类型的论文,发表时间也不一样,比如,医学类论文,难度会更高,时间也更长。如果自己选择期刊投稿的话,审核时间不稳定或无限延长,加上中间修改时间,成功发表的周期更长。

论文发表一般需要的时间如下:1、普刊即省级国家级一般安排周期是1到3个月;2、本科学报的安排周期一般为2到4个月;3、北大核心以上级别期刊的安排周期一般为6到8个月,审稿周期为一个月;4、科技核心期刊从投稿到录用发表,一般是3到6个月。

中国周边外交论文发表时间是

论文发表时间是指文章见刊时间。首先如果论文发表纯属作者个人爱好,那么发表时间就是文章见刊时间。但是如果论文发表是用来评职称晋升的,就需要特别注意一下了,职称论文的发表是以论文被检索为标准的,并不单单是见刊,要见刊并且被检索才行,因此要区分不同的论文来看。评职称论文发表注意事项:1、要明确发表那种级别的期刊才可以顺利评过职称,省级以上的、或者要国家级的、核心期刊等。最好是询问你们单位管理职称的部门,评定相应级别的职称是需要发那种级别的期刊。2、明确职称评定时间。这一点非常重要,写作论文,发表论文前,一定要了解明确职称评定时间,早做准备,因为一般论文发表的时间为3个月左右,长的则半年甚至一年,而职称评定时,有的要求必须通过数据库检索到,论文发表出刊后,几个数据库一般2个月后才能收录进去,因此,还有考虑2个月的收录时间。

2013年10月24日至25日,党中央在北京召开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中国和周边多个国家的关系得到极大提升。

建国后,大约70年代

外交学院论文发表

自己的事情只有走过才知道,别人的意见只是偏见

主干学科:政治学主要课程:外交学、国际关系理论、当代中国外交、国际政治导论、国际关系史、当代国际政治与多边外交、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外国政治制度、宗教与国际政治、谈判学等。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实习等,一般安排8周左右。 外交学院(China Foreign Affairs University),是以服务中国外交事业为宗旨,培养一流外交外事人才的小规模、高层次、特色鲜明的外交部唯一直属全国重点大学,是财政部6所“小规模试点高校“之一,入选国家首批“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设有研究生院,被誉为“中国外交官的摇篮”。

根据2015年3月外交学院科研处官网显示,学院有国家一级学会2个,国家级研究中心2个,“NACT中国”国家协调单位1个,北京市市级研究基地1个,其它研究中心11个。 国家一级学会(2个):中国国际关系学会、中国国际法学会 国家级研究中心(2个):中国外交理论研究中心、法国与法语国家研究中心 “NACT中国”国家协调单位(1个):亚洲研究所 北京市市级研究基地(1个):北京市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 其它研究中心(11个):国际关系研究所、国际安全研究中心、俄罗斯研究中心、欧洲研究中心、美国社会文化中心、当代中国外交研究中心、翻译研究中心、日本研究中心、亚太研究中心、非洲研究中心、联合国研究中心、东方外交中心 成果概况 根据2015年3月外交学院科研处官网显示,学院2012年度科研成果统计总体情况:完成总数459项,其中论文308项,文章66项,综述4项,书评2项,译文8项,专著28项,教材13项,编著13项,译著11项,工具书1项,其他5项。 (备注:该年度刊物级别的核定标准以北京大学出版社《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11年版)为依据) 获奖项目 2013年度国家社科基金学科青年项目:《中国大学英语学习者“学习文化”的实证研究及理论阐释》全国翻译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2013年度项目:《国家层面外事口译对MTI教学要求之调查》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北欧的法律文明:斯堪的纳维亚法系研究》2013年度中共中央对外联络部“中国特色民间外交理论与实践”征文三等奖:《新中国民间外交事业的历史使命》 学术期刊 《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外交评论》创办于1984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主管,外交学院主办,双月刊;以“外交和国际关系”为特色,主要刊发有关外交和国际关系领域的研究论文和评论文章,设“中国外交”、“国际关系”、“国际经济语与国际法”、“书评”等栏目;是《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等来源期刊。 馆藏资源 外交学院图书馆是在原人民大学外交系资料室基础上逐步发展起来的,经过几十年的建设逐步形成以外交、国际关系为特色的馆藏体系,外交、国际关系专业文献收藏在国内居领先地位,特别是外交文件、条约汇编、专业学术著作等收藏较为齐备。如:全套的《申报》,1925年至今的《Foreign Affairs》,1860年至今的《Foreign Relations of United States》,1500多册的《中国近代史料丛刊》,1947年至今的《Treaty Series of United Nations》等。截至2014年4月,学院图书馆有藏书42万册,其中纸质图书29万册,电子图书13万种。另有网络数据库7个,订有中文报刊944份,外文报刊74份。图书馆附设有联合国托存图书馆和欧盟资料中心,定期获得联合国和欧盟出版物,包括正式出版物和各种会议文献,联合国和欧盟资料较为丰富。

主干学科:政治学 主要课程:外交学、国际关系理论、当代中国外交、国际政治导论、国际关系史、当代国际政治与多边外交、国际法与国际组织、外国政治制度、宗教与国际政治、谈判学等。 主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参观访问、社会调查和实习等,一般安排8周左右。我觉得关于研究生课程更有利于你吧,1.外交学理论2.中国外交3.国外外交三、学习年限与学分本专业硕士生实行学年学分制和中期分流制。1.学习年限为三年(在职硕士生可延长一年)。2.总学分为34—38学分。3.中期分流考核在修完学分进入学位论文工作之前,即第四学期进行。四、课程设置(一)学位课程(包括本专业各方向硕士生公共必修课,计24学分)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任课教师0001 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读 54 3 1 徐 勇等0002 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54 3 1 俞思念等0003 第一外国语 240 6 2 0004 政治学(一级学科)研究方法 54 3 1 项继权等 外交学 54 3 2 程又中 中国外交 54 3 2 胡宗山 大国外交 54 3 2 韦红(二)指定选修课程(按专业方向设置)研究方向 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任课教师外交学 国际关系与外交史 36 2 3 宋秀琚 国际政治、外交学名著导读 36 2 3 程又中等 国际法与国际组织专题研究 36 2 3 胡宗山 外交学专题研究 36 2 4 程又中中国外交 国际关系与外交史 36 2 3 宋秀琚 国际政治、外交学名著导读 36 2 3 程又中等 国际法与国际组织专题研究 36 2 3 胡宗山 中国外交专题研究 36 2 4 程又中国外外交 国际关系与外交史 36 2 3 宋秀琚 国际政治、外交学名著导读 36 2 3 程又中等 国际法与国际组织专题研究 36 2 3 胡宗山 大国外交专题研究 36 2 4 韦红 (三)任意选修课程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学时 学分 开课学期 任课教师 资本主义与全球化问题研究 36 2 4 俞思念 美国外交政策专题研究 36 2 4 胡宗山 中国国家安全研究 36 2 4 程又中 日本、欧盟与俄罗斯外交专题研究 36 2 3 韦红 中国国际战略与对外关系 36 2 4 崔启明五、教学实践教学实践是硕士生培养工作的重要环节,本专业硕士生必须参加教学实践。教学实践的对象是本、专科生;教学实践的形式可以是讲授本专科生课程若干章节或某个专题,协助主讲教师辅导与答疑,主持课堂讨论,指导社会调查,指导论文写作等。教学实践的时间一般安排在第二学年进行,时间为四周左右,至少完成8学时的讲授工作或相当于此量的其他工作,计2学分。六、调查研究硕士生进行两周调查工作是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环节,其形式可以是实地考察、收集资料、咨询服务、参加学术会议等。调研工作由指导教师根据实际需要和条件安排,一般应定在第四、五学期,调研时间为四周左右。调研工作前,导师应指导硕士生制定调研计划。调研工作结束,硕士生应写出调研报告,由导师评定成绩。七、科学研究及学位论文要求1.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应至少发表4篇课程论文,2篇学年论文。其中应至少有2篇论文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公开发表。2.本专业硕士生至迟应在第四学期末确定学位论文题目,通过学位论文开题报告,并定出学位论文工作计划。3.本专业硕士生学位论文选题及学术水平的要求是:(1)论文选题有较强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并体现本专业所属方向的特点。(2)结构合理,文笔流畅,中外文资料翔实,注意规范。(3)观点正确,论证充分,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4)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上有所创新。(5)论文在总体上应体现作者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基础知识,以及较强的科研能力。八、培养方式和方法本专业硕士生的培养,实行导师指导与专业教师指导组集体培养相结合的方式,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统一要求与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系统的理论学习与科学研究相结合,课堂讲授与自学讨论相结合,校内学习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等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指导教师要注重教书育人,充分调动硕士生学习、科研的积极性,教学相长。加强研究生的理论基础,着力培养其教学、科研和独立的工作能力。鼓励他们积极进取,努力创新。九、其他1、凡以同等学历或跨学科录取的硕士生,均需补修本学科大学本科主干课程至少3门。并且考试须与本科生同堂同卷,成绩合格,不计学分。2、本专业硕士生必须阅读“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所规定的书籍,并作好笔记;导师必须定期检查,并根据其笔记评定成绩。3、本专业硕士生在校期间,必须至少参加2次学术活动(学术讲座、学术报告会、学术会议等),并将有关情况记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参加学术活动登记表》。学业结束前,由导师对其进行考评。4、凡本培养方案规定的学习项目均必须进行考核。考核方式、成绩评定标准以及有关要求,按《华中师范大学关于研究生考核及成绩管理的暂行规定》执行。5、每位硕士生须根据本专业培养方案,在导师的指导下,结合本人实际,在入学后三个月内,制定出个人培养(学习)计划,经导师和专业指导组组长审定后,报院、系、所和研究生处备案。6、本专业硕士生培养方案和本人培养计划完成与否,是审定本专业硕士生能否毕业和授予学位的基本依据。本专业硕士生必读书目序号 著作名称 作者、出版单位和出版时间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1—4卷) 马克思、恩格斯,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2 《列宁选集》(1—4卷) 列宁,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3 《毛泽东著作选读》(上、下册) 毛泽东,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4 《毛泽东外交文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5 《周恩来外交文选》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外交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6 《邓小平文选》(第一、二、三卷) 邓小平,人民出版社,1994年、1993年版7 《外交学概论》 鲁毅,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8 《战后国际关系史》(上、下册) 方连庆、刘金质、王炳元,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9月第1版9 《中国近现代外交史》 王绍士等,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版10 《二十世纪中国对外关系史》 张历历,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11 《当代中国外交史》 谢益显,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12 《当代中国外交概论》 李宝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3 《现代外交学概论》 金正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14 《当代中国外交》 韩念龙,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15 《国外外交学》 周启朋等,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16 《外国著名外交家列传》 张立平,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17 《西方外交思想史》 陈乐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18 《萨道义外交实践指南》 戈尔•布思,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19 《外交手册》 费尔萨姆,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20 《外交官》 马丁•梅耶,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21 《世界政治》 布鲁斯•拉希特,华夏出版社,2001年第1版22 《国家间政治》 汉斯•J•摩根索,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23 《西方国际政治学:历史与理论》 王逸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24 《当代国际政治析论》 王逸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25 《国际政治学理论》 梁守德、洪银娴,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7月第1版26 《大外交》 亨利•基辛格,海南出版社1998年版27 《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 罗伯特•吉尔平,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年28 《国际关系理论基础》 程毅、杨宏禹,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年29 《国际战略学概论》 高金钿、顾德欣,国防大学出版社,1995年30 《国际关系理论比较研究》 金应忠、倪世雄,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年31 《全球冲突:国际危机的国际根源》 伯顿,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32 《全球化时代的国际安全》 王逸舟,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33 《国际政治理论》 肯尼思•沃尔兹,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2年版34 《权力与相互依赖》 罗伯特•基欧汉,小约瑟夫奈,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5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亚历山大•温特,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36 《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 詹姆斯•多尔蒂等,世界知识出版社2003年版37 《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 罗伯特•基欧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38 《当代西方国际关系理论》 倪世雄等,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39 《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 伊•拉卡托斯,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版40 《政治学的视野与方法》 阿兰•艾萨克,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外交学专业硕士生学位课程及部分核心课程简介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马列经典著作选读(政治学)总学时:54 学分:3 开课学期:1开课单位:科社所 任课教师:徐勇等内容概要:1、原著的历史背景 2、原著的基本观点3、原著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共产党宣言》、《家庭私有制与国家的起源》、《国家与革命》、《毛泽东外交文选》、《周恩来外交文选》、《邓小平文选》(1—3卷)教学方式:授课、自学与讨论相结合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总学时:54 学分:3 开课学期:1开课单位:科社所 任课教师:俞思念等内容概要:1、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2、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与实践。3、20世纪社会主义发展规律及21世纪社会主义展望。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高原主编《科学社会主义》,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杨宏禹主编《社会主义理论、实践、历史命运》,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李会滨主编《20世纪:社会主义回顾与前瞻》,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年。教学方式:专题讲座与研讨相结合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 政治学研究方法总学时:54 学分: 3 开课学期: 1开课单位 : 科社所 任课教师:项继权等内容概要:介绍政治学最新研究方法, 探寻新的交叉、边缘学科研究方法。主要包括:政治系统分析、结构功能主义、政治勾通理论、政治决策分析、政治精英分析、集团政治分析、官僚主义理论、新制度主义等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1)《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戴维、米勤、韦农•波丹诺编;(2)《西方政治分析新方法论》,俞可平;(3)《政治学研究方法举隅》,贝蒂•齐斯克。教学方式:讲授与讨论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外交学总学时:54 学分:3 开课学期:2开课单位:科社所 任课教师:程又中内容概要:外交的基本概念、本质、发展阶段、研究对象、范围与方法;外交的制约因素、外交制度、外交战略与外交策略、外交政策与外交决策;外交途径、外交礼仪、外交部门与外交人员;国内外外交理论。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鲁毅著《外交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现代外交学概论》,金正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外交手册》,费尔萨姆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萨道义外交实践指南》,戈尔•布思著,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版。教学方式:讲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外交总学时:54 学分:3 开课学期:2开课单位:科社所 任课教师:胡宗山内容概要:当代中国外交的界定、发展与研究对象、方法;中国外交的历史沿革(晚清、民国、新中国的外交政策、外交家、外交理论和外交艺术);中国的外交机构与人员;中国外交的制度与决策机制;当代中国外交的规律与原则;影响当代中国外交的国内条件(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影响当代中国外交的国际环境(国际格局、全球化、新安全观、新主权观);当代中国外交的战略选择与未来趋势。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鲁毅著《外交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现代外交学概论》,金正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外交手册》,费尔萨姆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当代中国外交》,韩念龙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8年版;《当代中国外交概论》,李宝俊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中国近现代外交史》王绍士等著,河南人民出版社1990版;《当代中国外交史》,谢益显著,中国青年出版社1997年版。教学方式:讲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大国外交总学时:54 学分:3 开课学期:2开课单位:科社所 任课教师:韦红内容概要:大国外交的源起、特点与发展阶段;大国外交的研究对象、范围与方法;西方外交基本理论概述;西方著名外交家概述;西方外交著名案例分析; 西方、苏联、中国外交政策比较;大国外交最新发展趋势(全球化、新主权观、新安全观、新帝国主义论等的影响);教材及主要参考书:鲁毅著《外交学概论》,世界知识出版社1997年版;《现代外交学概论》,金正昆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外交手册》,费尔萨姆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4年版;《西方外交思想史》,陈乐民著,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版;《国外外交学》,周启朋等著,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外国著名外交家列传》,张立平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90年版;《外交官》,马丁•梅耶著,世界知识出版社1988年版。教学方式:讲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国际关系与外交史总学时:36 学分:2 开课学期:3开课单位:科社所 任课教师:宋秀琚内容概要: 1、1648年以来至二战结束时的国际关系与外交历史2、20世纪下半叶国际关系格局的新变化和新特征。 3、20世纪下半叶国际关系和外交中的重大事件及其对国际关系变化的影响。 4、中国对外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教材及主要参考书:方连庆等主编《战后国际关系史》(上、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方连庆主编《国际关系史资料选辑》(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陈乐民著,《西方外交思想史》,中国社会科学社会出版社1995年。教学方式:讲授、自学与研讨相结合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国际政治、外交学名著导读总学时:36 学分:2 开课学期:3开课单位:科社所 任课教师:程又中等内容概要:系统介绍西方国际政治和外交学方面的名著,内容包括著作的作者情况、主要内容、基本概念、研究方法、学术价值和地位等,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国家间政治》、《国际政治理论》、《大外交》、《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权力与相互依赖》、《世界政治中的战争与变革》、《新现实主义及其批判》等。教学方式:讲授、自学与讨论相结合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中国国际战略与对外关系总学时:36 学分:2 开课学期:4开课单位:科社所 任课教师:崔启明内容概要:1、研究20世纪末至今中国的国际环境、国际地位和国际战略,以及中国发展对外关系的机遇、挑战和对策2、研究20世纪下半叶以来,中国与美国、日本、英国、法国、俄罗斯等大国之间的外交关系。教材及主要参考书:谢益显《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史(1949—1979年)》,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杨福建主编《跨世纪的中国外交》,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外交部政策研究室编《中国外交2000年》,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吴东之《中国外交史》,河南人民出版社,1996年。教学方式:授课、自学与讨论相结合课程编号: 课程名称:当代资本主义与全球化研究总学时:36 学分:2 开课学期:4开课单位:科社所 任课教师:俞思念内容概要:1、当代资本主义研究发展的历史进程。2、当代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3、怎样认识资本主义的新变化与全球化的新发展。教材及主要参考书:许征帆:《怎样认识当代资本主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丹尼尔•贝尔:《工业社会的来临》,新华出版社,1995年。教学方式:授课、自学与研讨结合

  • 索引序列
  • 外交学院论文发表时间
  • 中国周边外交论文发表时间
  • 中国外交期刊论文发表时间
  • 中国周边外交论文发表时间是
  • 外交学院论文发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