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出版史研究投稿邮箱推荐信

中国出版史研究投稿邮箱推荐信

发布时间:

中国出版史研究投稿邮箱推荐信

比较好,但有点难投

2011年《可爱女生》征稿,于2010年10月20日已正式启动。每一期的截稿日期,大致都在8号左右。初审:你的来稿是否过了初审,请在来稿投出一个月之内,留意你的信箱,编辑会在来稿回复中告诉你。如果一个月之后,还没有收到任何回复,建议你另投。终审:终审结果不再一个个通知,而需要你在每个月的14号左右留意《可粉论坛》里公布的终审结果。文字编辑收稿信箱如下(除此之外,其他任何信箱都不属于《可爱女生》征稿,与小可无关):端木:锦葵:征稿栏目与要求如下:——《轻粉纯爱城》——风格要求:轻粉,温暖,清纯,朦胧,纯美,浪漫……总之,要阳光明媚一些,不可太阴鸷,更不可算计爱情。内容要求:关于中学生的懵懂小爱恋。拒绝大学时间的爱情,更不要成人爱情。拒绝狗血,小白。字数要求:3000字——4500字。请不要超字数。4500字最高限制。5000字及以上的,自行删节,否则,直接退稿。——《果绿阳光季》——风格要求:阳光、真实、温暖、青春。内容要求:关于中学时代的友情故事(同性或异性的友情皆可),或是师生情(不是师生恋)。拒绝书信留言式来稿。字数要求:3000字——4500字。请不要超字数。4500字最高限制。5000字及以上的,自行删节,否则,直接退稿。——《天蓝手心海》——风格要求:真实、温暖、感人。内容要求:亲情故事。文中的“我”必须是少年时代的我。拒绝家庭暴力文,拒绝批斗父母文。字数要求:3000字左右。最高不能超过4000字。——《他界空醒纪》——风格要求:玄幻、浪漫,想像庞大而奇特。内容要求:玄幻文、穿越文、魔幻文等。想象要大气,最好不要纠结在某一点上,要为读者营造出一个大的他界背景,故事在此背景上发生。语言要么具有青春活泼之美,要么具有古典之美,但古典不是文言。字数要求:3000字——4500字。请不要超字数。4500字最高限制。5000字及以上的,自行删节,否则,直接退稿。——《惊世悬疑志》——风格要求:悬疑、推理。内容要求:发生在校园里的悬疑故事,或是主人公是十几岁的青少年。内容不可血腥、暴力、迷信。悬疑气氛要浓厚;推理意味要妙趣横生、引人入胜。字数要求:3000字——4500字。请不要超字数。4500字最高限制。5000字及以上的,自行删节,否则,直接退稿。——《映刻时光机》——风格要求:真实,深刻,经典。内容要求:青春最小说,关于青春的成长的迷茫与疼痛。可以爱情为伏线,但也只能是伏笔,切不可喧宾夺主,写成了纯爱文。重点要体现青春成长的心路。字数要求:4000字——6000字。字数超过7000字的,直接退稿。——《单向街》(小栏目)——@“乐活点歌厅”以一首经典老歌或是时下流行的歌曲为主线串联起一个可爱情可亲情可友情的故事。字数要求:1000字左右。另:此栏目,欢迎可宝们点歌祝福。@“橡皮树诗社”关于青春的诗歌。适合15岁左右的男女生品读的诗歌。要求,原创。字数:15行以内。责任编辑统一为:朋克。其他编辑不再负责这些栏目收稿。朋克的收稿信箱:电子来稿不回复的情况:每个小编的信箱里,都有自动回复。自动回复里会告诉你,多少天之内会给回复。在这里顺便说一下以下几种“来稿不复”的情况:第一种,附件来稿。恕不回复。直接撤稿。第二种,来稿中没有附上个人详细信息的,不回复,直接撤稿。第三种,同一期来两篇及以上来稿,又未最后声明投哪一篇撤哪一篇的,你的来稿全撤。第四种,成人类来稿。第五种,未注明所投栏目的,看你稿件,如果还可以,就回复;如果压根就不搭调,甚至根本就不是小可征文中要求的稿子,不回复,直接撤稿。所以,来稿未注明所投栏目的,如果没得到任何回复,你也不用追问。邮寄来稿注意事项:来稿统一寄往:(450011)郑州市鑫苑路008号 端木(收)要求:1字数符合约稿要求。2请注明所投栏目。3附上作者个人的详细资料。注意:1如果要求退还原稿,请自付回程邮资3元。2因为编辑工作时间有限,无法保证来稿必复,所以,两个月之内,如果未收到回信,建议另投。稿费标准及发放:千字40-120元样刊发放时间:杂志出版之日(每月20日)后两三天即寄发样刊。稿费发放时间:杂志出版之日(每月20日)起,两个月后,根据读者评刊回馈意见,评出读者喜欢的文章,按照文章的优劣确定稿费档次,进行发放。所以,建议你在来稿的时候,在文前或文后,直接附上你个人的详细资料,包括收信地址。如果有银行账号的话,直接附上。写手签约制:2011年开始,《可爱女生》的作者,将实行签约制。如何成为《可爱女生》的签约写手,成了签约写手之后,会有那些优惠以及义务,请至《可粉论坛》进行详细了解。多谢你的支持。欢迎赐稿。

中国出版史研究投稿邮箱推荐

百科探秘 探索发现

网易,潇湘,创世,长江中文网,如果你有实力的话可以去一些比较大的网站投稿,如果只是新人的话,我建议你去比较小一点的网站,因为是新人的话,你去一些比较大的网站,可能编辑不会看上你的文章,还有要签约的话,一定要看好福利,五五分的一般不怎么样,希望你能选择一个好的网战,搜索小说网有很多网站,大部分应该是可以投稿的,如果要签约的话,一定要深思熟虑,着重考虑好自己的福利问题,维护好自己的权利。

历史方面的期刊分为三个档次好像!好像只有一本是核心期刊,叫什么来着我忘了!不过有很多地方性的杂志像《西夏研究》等等这些杂志一般好投,对于那些核心期刊一般是很难的!

比较好,但有点难投

中国出版史研究投稿邮箱推荐稿

百科探秘 探索发现

《中国出版》不设投稿平台,唯一投稿方式为版权页附录邮箱。具体要求及说明如下。 《中国出版》稿件的刊发需经过四审。在一审阶段,稿件如果可以采用或经过修改可以采用,编辑会通知作者或与作者本人联系(可能是电话、邮件、短信)。此阶段一般为期两个月(审稿期的时间以邮箱收到邮件日期为准)。在两个月内未收到编辑电话或邮件通知稿件,说明您的稿件未被本刊选用,作者可自行处理。《中国出版》一般不寄发或邮件发送“用稿通知”,作者如有需要,请于具体编辑联系,本刊仅对四审通过的稿件开具“用稿通知”。 作者来稿敬请注意以下事项:来稿篇幅一般在3000~6500字之间,附摘要、关键词。文章格式:页面设置为A4、纵向,正文为小四号宋体,5倍行距。一级标题用“一、”,二级标题采用“(一)”,三级标题采用“”的形式。通过电子邮件寄来的稿件请在邮件“主题”栏中写清文章题目。纸质来稿请直接寄到本刊编辑部,请勿托人代转或寄给个人,以免产生不必要的纠纷。来稿务必附作者简介,包括工作单位和地址、邮政编码、电话号码、电子邮箱、职务、职称和所获学位、主要研究方向。如果所投稿件是作者承担的科研基金项目,请注明项目名称和项目编号。文章所引注释和参考文献均放在全文末尾处,首选引自公开出版的纸质文本,请用序号带方括号的阿拉伯数字标注[1]、[2]……本刊对拟用稿件有权修改,作者如不同意修改,请在来稿中声明。

中国经济史研究投稿邮箱推荐信

直接在百度搜索就可以查到福建省的一些核心刊物文档的

需要人家帮你解决感情问题的话,投 知音、爱人、女友等都行,,,你自己写的感情故事/小说什么的文字的话,投 花溪、南风、女友、女报、爱人等比较好,不过,这些杂志社要的风格可能都略带小姿情调。。。青春类的一般在 漂流瓶、少女等上面比较好,,,你自己具体比照下吧。。根据自己的情况上网搜下可以知道得更详细。。祝你好运希望采纳

海洋史研究投稿邮箱推荐信

海洋文明并非只有岛国,是指依靠海洋生存,并发展成为村庄,聚落,城镇,再到城市的文明。这些文明一般历史较长,是早期孕育人类文明的摇篮。海洋文明出现于欧洲,其中著名代表希腊,意大利,荷兰,丹麦,法国等。以上国家均为沿海国家,且历史超过1000年以上。海洋文明是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在这里出现了早期的西方文化,包括梭伦改革,文艺复兴,资产阶级革命等。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我们的祖先在远古时代已开始海洋捕捞。在山东省胶州市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大汶口文化遗址中,有大量海鱼骨骼和成堆的鱼鳞。经鉴定,它们分隶于鳓鱼、梭鱼、黑鲷和蓝点马鲛等3目4科。说明约在4000~5000年以前,中国沿海先民已能猎取在大洋和近海之间洄游的中、上层鱼类,人们对海洋鱼类习性的认识已有一定的水平。记述公元前11~前6世纪周朝情况的《诗经》中,多次出现“海”字,并有江河“朝宗于海”的认识。西汉时期,已开辟了从太平洋进入印度洋的航线。据记载,三国时出现了中国第一篇潮汐专论──严畯的《潮水论》(已佚)。唐宋时期,中国的潮汐研究已达到很高水平。明代时,出现了中国现存最早的地区性海产动物志──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1405~1433年,明朝郑和 7次下“西洋”,最远到达赤道以南的非洲东海岸和马达加斯加岛,比哥伦布从欧洲到美洲的航行(1492~1504)要早半个多世纪,而且在航海技术水平和对海洋的认识上,也远远超过当时的西方。可见,在古代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对海洋的认识和利用在世界上是居于前列的。  中国古代对海洋的认识和研究主要集中在海洋地貌、海洋气象、海洋潮汐和海产生物4个方面。同时,为了利用滩涂和抵御海洋自然灾害,在海岸防护和围垦工程方面,也取得许多成就。  海陆分布和海洋地貌知识  战国时代,齐国的邹衍(公元前305~前240)曾提出一种海洋型地球观──大九洲说,阐述了世界海陆分布的大势。他认为世界很大,像中国这样大的陆地有81个,彼此被“裨海”相隔,又都被“大瀛海”环绕,再外面才是天地接壤之处。这里所说的“裨海”和“大瀛海”,分别相当于今日的“海”和“洋”。  晋代葛洪在《神仙传》一书中,提出“东海三为桑田”、明确地表达了海陆屡有变迁的思想。  中国古代主要采用地文导航,所用的水路簿、针经和海图,均尽可能地详载航线上可用于导航的地貌:山形、水势、岛屿、暗礁、港湾和海底泥等。例如保存至今的明代胡宗宪《筹海图编》中的《沿海山沙图》、《沿海郡县图》、《登莱辽海图》,《郑开阳杂著》中的《万里海防图》、《海运全图》,茅元仪《武备志》中的《海防图》和《郑和航海图》等。其中,记载海洋地貌最为详尽的是《郑和航海图》,该图是中国传统绘图方法绘制海图的高峰, 较正确地绘有中外岛屿846个,并分出岛、屿、沙、浅、石塘、港、礁、硖、石、门、洲等11种地貌类型。  中国古代海塘图实际是河口海岸地貌图,如清代方观承《两浙海塘通志》和翟均廉《海塘录》中的图。图中明显可见海塘分布并不连续,低平的海岸有海塘分布,塘外有大片滩涂;而海岸山地则没有海塘。  海洋气象知识  中国古代有关海洋气象知识的书籍很多,仅《汉书·艺文志》中提到西汉时海中占验书就有136卷,其中《海中日月彗虹杂占》有18卷。至元、明两代,人们把水手和渔民的天气经验用五言和四言的韵语表达出来。如明代张燮《东西洋考》中记有“乌云接日,雨即倾滴”,“迎云对风行,风雨转时辰”,“断虹晚见,不明天变,断虹早挂,有风不怕”等。  在海事活动中,风是至关重要的天气要素,所以在古代对风的认识较为深刻。中国古代水手、渔民知道用各种方法预测海洋风暴。他们把一年中海上常有风暴的日期记下来,称为“暴日”或“飓日”。一些航海书籍中记有全年暴日及其名称,如《顺风相送》中有逐月恶风条。并总结出暴风季节发生的规律和暴日在不同时节的频率,从而找出海上活动的危险期和安全期。古代预测台风的一种办法是观察海洋现象。海洋长浪有很高的运动速度,台风还在外洋时,其形成的长浪已传播到近海,形成涌浪,造成潮汐异常、海底淤泥搅起、海水发臭、海洋动物表现异常等现象。人们把上述现象称之为“天神未动,海神先动”,并把这种无风的涌浪称为“移浪”或“风潮”。  中国很早就以风作动力,用帆助航。东汉时,利用季风航海已有文字记载,把每年梅雨后出现的东南季风称为“舶?风”。唐、宋以后,利用季风航海十分广泛。明代郑和7次出海, 多在冬、春季节利用东北季风启航,又多在夏、秋季节利用西南季风返航,说明他们已较充分地认识和利用了亚洲南部、北印度洋上风向和海流季节性变化的规律。在航行途中他们观察日月星辰的出没和位移、风向、天色、云状、霾雾、气温及洋面波涛的变化,预测海洋气象、水文潮汐的变化趋势,保证了航行的安全。  海洋潮汐知识  中国殷商时代已出现"涛”字( ),这个字后来被解释为“潮”字的同义词。现见中国古籍最早对海洋潮汐现象做出科学解释的,是东汉王充。他在《论衡·书虚》篇中提出“涛之起也,随月盛衰”,对潮汐和月亮的关系进行了论述。西晋杨泉,唐朝窦叔蒙和封演,宋代张君房、燕肃、余靖、沈括,元末明初史伯璇等,坚持发展了王充的理论。东晋葛洪和唐代卢肇引进了太阳在潮汐中的作用。窦叔蒙指出,“以潮汐作涛,必待于月。月与海相推,海与月相期”;对潮汐周期的推算,也很有见地;并绘制理论潮汐表“窦叔蒙涛时图”(图1)。  封演用“潜相感致,体于盈缩”的论点解释潮汐成因。张君房在《潮说》中,最早定出潮时逐日推迟数为363刻(古时一昼夜为100刻)。燕肃则提出潮汐“随日而应月,依阴而附阳”的理论,并改进理论潮时的推算,指出潮时逐日推迟数有大尽(一朔望月30天)和小尽(29天)之分,定大尽为72刻,小尽为735刻。沈括坚持“应月说”,最早对“平均高潮间隙”下了明确的定义,并主张用高潮间隙来修改地区性潮汐表。  中国古代对喇叭形河口涌潮的成因,也有深刻的认识。王充在批驳关于伍子胥冤魂驱水形成涌潮的迷信说法后,指出潮汐在大海中只是“漾驰而已”,进入殆小浅狭的河口后,才激起涌潮。葛洪则提出潮汐的“力”和“势”。卢肇提出江水和海潮在狭窄的河道相遇,激而为斗,形成涌潮。燕肃则更确切地提出,钱塘江涌潮是由于河口存在拦门沙坎所致。清代周春注意到钱塘江潮有南潮、北潮之分。两潮交叉重叠处正好在海宁塘靠岸,因此海宁成为观潮的胜地。  实测潮汐表在中国发展也很早。东汉马援在琼州海峡两边建有“潮信碑”(今无存)。现存北宋吕昌明于1056年编制的“浙江四时潮候图”,曾被刻成石碑立于钱塘江畔供渡江用。它比欧洲现存最早的潮汐表──大英博物馆所藏的13世纪的“伦敦桥涨潮时间表”早得多。明清还出现许多潮汐实测表。  中国古代对潮汐的研究,至宋代达到高峰。由于古代潮汐研究的论述很多,流传下来的文献资料也较多,仅专论就不下数十种。其中,清代俞思谦编辑的《海潮辑说》、翟均廉《海塘录》等收录保存了古代不少潮汐著作。  海洋生物知识  中国古代对海洋生物的认识和研究,多集中在物种的形态、生态、分布和利用方面。其中,不少种类的名称沿用至今。从远古时代至16世纪,中国有关海洋生物的知识,主要散见于医书和沿海地方志中。16世纪末以后,出现了叙述海洋生物的专著。  公元前3世纪问世的《黄帝内经》,已提到海洋软体动物乌贼和鲍。公元1世纪的《神农本草经》,记载了马尾藻和羊栖菜,以及近江牡蛎等6种海洋软体动物的形态、产地、食疗性质和利用方法。宋代寇宗?#93;编辑的《本草衍义》中,收入的海洋生物药物有海狗、海蛤、玳瑁、牡蛎和乌贼等十多种。  古代对海洋生物的生态习性有不少记载。三国吴人康泰《扶南传》提到:南海珊瑚洲洲底有盘石,珊瑚生其上也。三国沈萤《临海异物志》,叙述了招潮(一种小蟹)的活动与潮汐周期同步的生物节律。唐代段成式《酉阳杂俎》一书,记载了船蛆“攒木食船”;寄居蟹“寄居之虫……本无壳,入空螺壳中载以行”;飞鱼“鱼长一尺,飞即凌云空,息即归潭底”;乌贼“遇大鱼,辄放墨,方数尺,以混其身”等。  明清时期出现了不少地区性的海洋生物专著。主要有明代屠本畯的《闽中海错疏》和清朝郭柏苍的《海错百一录》,重点记录了福建沿海的海洋生物。清朝郝懿行和李调元分别编写的《记海错》和《然犀志》,前者记录山东沿海的海洋生物,后者记录广东沿海的海洋生物。  对海洋生物生态习性的了解与掌握,促进了中国古代海产养殖业的发展。据已发现的文献记载,早在宋代就已养殖牡蛎、珍珠贝和蛏,鲻鱼的养殖历史也很悠久。  海岸工程  海塘  中国沿海特别是东南沿海,风暴潮灾十分严重。据史载初步统计就有 213次。为了保护生命财产,发展农业生产,古代沿海地区普遍修筑起海塘,其中以江浙海塘气势最雄伟、技术最复杂。它和万里长城、大运河一起成为中国古代三项伟大工程。  海塘起源很早。史载东汉已开始有江浙海塘,唐代具有较大的规模。以后,技术不断改进,先后出现板筑法、竹笼实石法、坡陀法、纵横叠石法等,并出现备塘河、坦水等附属工程。清代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在历代工程基础上,动员较大人力修建了从金山卫到杭州的石塘。  潮闸  中国古代出海河口常设潮闸。北宋时修建的莆田木兰陂是一座大型水利工程。建陂前溪海不分,潮汐往来,泻卤弥天,农田旱涝频繁。建陂后,下御咸潮,上截淡水,灌田万余顷,至今仍发挥着水利效益。  水城  山东蓬莱古水城(图2),水城内有小海,风平浪静,为宋元明清海防要地,至今犹存。它始建于1043年,扩建于1376年。水城有平浪台、防波堤、水门等,彼此配合,有效地遏止涌入水门的潮汐和风浪。水城码头高程设计也很合理。

  • 索引序列
  • 中国出版史研究投稿邮箱推荐信
  • 中国出版史研究投稿邮箱推荐
  • 中国出版史研究投稿邮箱推荐稿
  • 中国经济史研究投稿邮箱推荐信
  • 海洋史研究投稿邮箱推荐信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