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石油炼制论文题目大全

石油炼制论文题目大全

发布时间:

石油炼制论文题目大全

论油类的应用

一篇科技论文最好不要直接,风景园林专业的毕业论文性质参考,兰州风景园林花卉毕业论文迫在眉睫,毕业论文除了老师给出的题目可以自己命题,谁有食品包装毕业论文题目化工行业在发展新能源,次贷危机毕业论文题目 a: 我会给你一些内部信息!只是标题而已!石油管道应急流动泵站设计东017-x3井面集输工程站设计,固定管板换热器设计,油罐降温规律研究,城市燃气转换方案,油气田管道腐蚀预测方法研究,天然气单井集输分析设计,长距离热油管道总结,减阻剂及减阻机理研究综述,瞬态流动数值模拟算法研究,铁大线热油管道优化设计,输气管道压缩机故障特征及诊断方法研究,山区等温地形优化研究,只能给你提出问题,别人帮不了你!如果你不写,你可以花钱在网上找人写!

石油炼制论文题目

6选A 天然气很明显是甲烷。液化石油气是5-8个碳的烷书上应该有7选B 酸雨主要是氮硫的氧化物大量排放造成的8选A CD不能保证产物,而且碳数较少的情况下反应难度加大。B分馏容易有杂质,而且难以除杂,分馏产物不是稀而是烷9选B A气体燃料说明常温下气态,沸点低于常温。汽油能被轻易点燃150度怎么会还是沸点。润滑油是原油馏分里沸点较高的。沥青是分馏后的渣渣,渣的沸点就不解释了。10选A 着火点是物理性质,不是说降低就能降低的。

这不是闺房记乐,这是闲情记趣中的。绝 是说 花多,不断绝。你自己参照百度吧属 是一类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是寻觅昆虫善 这一句翻译为,岂不是很好吗行 试验,或者说做了 。何妨而效之 , 何不仿效一下。或抱花梗,或踏草叶,栩栩如生,宛然动人。上文说以针刺死,做了标本,所以有这句。浮生六记记得是芸这个人,表现的是一个知己与伴侣的妻子,你从这方面来回答吧。既然是闲情,也何必计较呢,应试教育真是糟蹋东西。我闲居在家的时候,案头上的插花盆景长续不断。芸说,你的插花啊,能表现出雨露风晴中的各种自然韵味,可谓精妙入神。然后画法中有一种草木与昆虫共同相处的方法,你为何不效仿一下呢。我说,虫儿会爬会乱动,怎么可能像作画一般呢?芸说,我有一种办法,不过恐怕会被(后人)作为始作俑者而引起罪过呢。我说,那你说说看。芸说,虫儿死后,它的颜色神态并不会有多大改变,(我们)找到螳螂产蝉蝶之类用针刺死,然后用细丝捆在它们的脖子上,系在草木间,再整理它们的脚足,或抱花梗,或踏草叶,栩栩如生,(这样)岂不是很好吗?我很高兴,按她的办法去试了,看见的人没有不赞美称绝的。求于闺中的意见,当今世上恐怕未必再有这样会心的人了吧。

发表论文130余篇,论文目录如下:1 甲烷水合物恒温恒压分解过程研究 地球化学 2003-04-262 含氢气体水合物生成条件的测定和计算 化工学报 2003-01-303 用激光散射法研究冷冻剂R12水合物的生成动力学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2003-08-204 高压注气过程中沥青质沉淀机理及规律的实验研究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5-305 用局部组成活度系数模型计算原油中石蜡沉淀量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1-306 多相混输管线中的水合物抑制研究现状 天然气工业 2003-09-287 气-液-液-水合物多相平衡闪蒸的新算法 化工学报 2005-09-308 利用气体水合物技术分离含氢气体混合物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2-209 笼型水合物研究进展 化工进展 1999-01-2510 锦州黑油水化物生成条件及降凝剂抑制影响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1999-02-2511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利用和环境危害与保护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1999-05-2512 用Lennard-Jones和Kihara位能模型预测真实流体的PVT性质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8-0513 用于筛选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模糊数学模型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10-0514 基于PR状态方程的粘度模型 石油学报 1999-05-2515 水合物法分离技术研究 现代化工 1999-02-2016 活性炭中甲烷水合物的储气量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02-04-3017 活性炭中甲烷水合物的生成动力学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02-06-3018 水合物氢气分离技术及相关动力学研究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5-3019 凝析气水合物生成条件的测定及计算 石油学报 2002-03-2520 高压高温下氮气在碳酸氢钠水溶液中溶解度研究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 1999-12-3021 含极性抑制剂体系中水合物生成条件的研究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0-02-2922 高压高温下气体在电解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 化工学报 2000-08-2523 气体水合物生成机理和热力学模型的建立 化工学报 2000-10-2524 原油正构烷烃沥青质聚沉机理研究及沉淀量测定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10-3025 多元混合物相包线的Newton-Raphson算法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6-3026 G~E型状态方程混合规则计算烃水相平衡的结果对比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12-3027 特高压力下天然气压缩因子模型应用评价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12-3028 水合物模型的建立及在含盐体系中的应用 石油学报 2000-01-2529 原油特征化方法的改进 石油学报 2000-07-2530 用标度方程预测沥青质沉淀点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1-12-2531 H型气体水合物导热系数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化工学报 2001-04-3032 一种从含氢气体分离浓缩氢的新技术——水合物分离技术 化工学报 2001-12-3033 氮-烃体系高压相态行为的研究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01-06-3034 二氧化碳水合物分解动力学研究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7-3035 油藏原油中石蜡沉淀的模型化研究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1-3036 水合物成核动力学研究现状 石油学报 2001-07-2537 高压注气条件下沥青质沉淀的实验研究 化工学报 2002-02-2838 甲烷水合物分解动力学 化工学报 2002-09-3039 活性炭中甲烷水合物的分解动力学 化学学报 2002-08-2040 水中悬浮气泡法研究水合物生长动力学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2002-02-2041 富硫化氢酸性天然气相态行为的实验测定和模型预测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4-09-3042 凝析气藏流体相态行为的实验研究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08-0543 水合物生成和分解动力学研究现状 化工学报 1995-12-2544 通用立方型状态方程汽液平衡计算工具软件包──VLE-TOLPAK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1995-06-3045 高温高压下气体在水/地层水中的溶解度实验装置的建立和校核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6-03-3046 高温高压下甲烷在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解度测定及模型计算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6-12-3047 分离五组分含复杂精馏塔流程的研究 化工学报 1996-08-2548 非经典近临界流体相态行为的研究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08-0549 凝析气PVT测试计算机辅助计算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12-0550 Wong-Sandler新型混合规则应用于MKS状态方程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7-03-3051 Mathias近临界校正方法的探讨与改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7-06-3052 气体水合物平衡生成条件的测定及预测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7-09-3053 普遍化立方型状态方程中Wong-Sandler型混合规则的建立 化工学报 1997-06-2554 沥青质沉淀研究进展综述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7-10-2355 甲烷水合物在纯水中的生成动力学 化工学报 1998-06-2556 H型气体水合物结构稳定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化工学报 1998-12-2557 电解质水溶液体系中气体水合物生成条件的预测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98-04-0558 含盐和甲醇体系中气体水合物的相平衡研究 Ⅰ平衡生成条件的测定 石油学报 1998-07-0559 含盐和甲醇体系中气体水合物的相平衡研究 Ⅱ理论模型预测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98-10-0560 纯组分高压流体的粘度模型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12-0561 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研究的进展 天然气工业 1998-05-2562 颗粒物料通过孔口流落的基本性质 化工学报 1960-04-3063 多层流态化床的研究Ⅰ 液-固系 化工学报 1966-03-0264 多层流态化床的研究Ⅱ 气-固系 化工学报 1966-03-0265 应用状态方程预测液-蜡(固)相平衡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92-04-0166 TPT粘度方程的参数修订及其混合规则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 1992-12-3067 立方型扰动硬链方程——应用于近临界流体相态行为预测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 1992-04-0168 半理论LVIS粘度模型应用于油藏原油 化工学报 1993-05-0169 固体硫在超临界/近临界酸性流体中的溶解度(Ⅰ)实验研究 化工学报 1993-06-3070 固体硫在超临界/近临界酸性流体中的溶解度(Ⅱ)热力学模型 化工学报 1993-06-3071 基于Patel-Teja状态方程的统一粘度模型(Ⅱ)应用于油气藏流体粘度的预测 化工学报 1993-12-2772 螺旋卷式膜组件中天然气分离过程的模拟计算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03-0273 改进型Du-Guo状态方程及其在高含CO_2油藏原油中的应用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3-10-0174 DGPVT软件包的开发及应用 北京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03-0275 官能团模型在非理想溶液汽-液平衡和精馏计算中的应用——UNIFAC和Wilson模型的比较 华东石油学院学报 1978-05-0176 非理想溶液的相平衡和精馏计算——Prausnitz-Wilson模型的应用(一) 化学工程 1978-08-2977 非理想溶液的相平衡和精馏计算(二)——Prausnitz-Wilson模型的应用 化学工程 1978-10-2878 非理想溶液的相平衡和精馏计算(三)——Prausnitz-Wilson模型的应用 化学工程 1978-12-2779 非理想溶液精馏过程的数学模拟计算(一) 上海化工 1978-12-2780 非理想溶液精馏过程的数学模拟计算(三) 上海化工 1979-05-0181 若干活度系数模型在非理想溶液精馏计算中的应用和比较(Ⅰ) 石油炼制与化工 1979-06-3082 若干活度系数模型在非理想溶液精馏计算中的应用和比较(Ⅱ) 石油炼制与化工 1979-07-3083 若干活度系数模型在非理想溶液精馏计算中的应用和比较(Ⅲ) 石油炼制与化工 1979-08-2984 四种活度系数模型在汽-液平衡和精馏计算中的应用和比较 化工学报 1980-04-3085 用修正的Soave模型模拟丙烯碳酸酯-环氧丙烷-二氧化碳三元系的相平衡 化学工程 1981-08-2986 精馏过程的设计型算法(Ⅰ)——常规塔 化学工程 1982-06-3087 液-液平衡数据的关联和预测 化学工程 1982-08-2988 精馏过程的设计型算法(Ⅱ)——复杂塔 化学工程 1982-08-2989 三对角矩阵—牛顿-拉夫森联合法——一种改进的精馏算法 华东石油学院学报 1982-05-0190 液-液平衡数据的关联和预测 华东石油学院学报 1982-05-0191 液-液萃取过程的模拟计算 化学工程 1982-10-2892 状态方程应用于非理想溶液的汽-液平衡计算 (Ⅰ)改进的SRK模型 华东石油学院学报 1983-05-0193 三对角矩阵和牛顿-拉夫森联合法——一种改进的精馏算法 化学工程 1983-03-0294 状态方程应用于非理想溶液的汽-液平衡计算——改进的SRK模型 化学工程 1983-05-0195 局部组成型的立方转子链状态方程 化工学报 1985-03-0296 复杂精馏塔的设计型算法 化工学报 1985-06-3097 立方型转子链状态方程及其应用(一) 化学工程 1985-03-0298 立方型转子链状态方程及其应用(二) 化学工程 1985-05-0199 立方型转子链状态方程及其应用(三) 化学工程 1985-06-30100 第四届国际流体性质和相平衡会议在丹麦举行 化工进展 1986-10-28101 三相闪蒸和精馏的模拟计算——应用于含水原油稳定精馏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87-10-01102 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条件的预测Ⅰ不含抑制剂的体系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88-09-30103 多元混合物相包线的计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88-04-01104 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条件的预测 Ⅱ注甲醇体系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88-12-30105 电解质溶液热力学性质模型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08-29121 混合溶剂-盐体系的汽液平衡 化学工程 1991-06-30122 新基团贡献型状态方程VDW—GC应用于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的相平衡计算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1-04-02123 普遍化范德华配分函数有关理论进展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 1991-10-01124 气体在电解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计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91-04-02125 凝析气P-V-T数据的计算机拟合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91-07-02126 原油残余馏分组分分布的预测 石油炼制与化工 1991-04-16127 将PT状态方程应用至高压电解质体系 化工学报 1992-03-01128 立方扰动硬链方程 化工学报 1992-10-27129 用CO_2-CH_4体系评价不对称醋酸纤维素膜的分离特性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10-27

石油炼制论文

这不是闺房记乐,这是闲情记趣中的。绝 是说 花多,不断绝。你自己参照百度吧属 是一类的意思 。联系上下文,是寻觅昆虫善 这一句翻译为,岂不是很好吗行 试验,或者说做了 。何妨而效之 , 何不仿效一下。或抱花梗,或踏草叶,栩栩如生,宛然动人。上文说以针刺死,做了标本,所以有这句。浮生六记记得是芸这个人,表现的是一个知己与伴侣的妻子,你从这方面来回答吧。既然是闲情,也何必计较呢,应试教育真是糟蹋东西。我闲居在家的时候,案头上的插花盆景长续不断。芸说,你的插花啊,能表现出雨露风晴中的各种自然韵味,可谓精妙入神。然后画法中有一种草木与昆虫共同相处的方法,你为何不效仿一下呢。我说,虫儿会爬会乱动,怎么可能像作画一般呢?芸说,我有一种办法,不过恐怕会被(后人)作为始作俑者而引起罪过呢。我说,那你说说看。芸说,虫儿死后,它的颜色神态并不会有多大改变,(我们)找到螳螂产蝉蝶之类用针刺死,然后用细丝捆在它们的脖子上,系在草木间,再整理它们的脚足,或抱花梗,或踏草叶,栩栩如生,(这样)岂不是很好吗?我很高兴,按她的办法去试了,看见的人没有不赞美称绝的。求于闺中的意见,当今世上恐怕未必再有这样会心的人了吧。

石油化工的范畴  以石油及天然气生产的化学品品种极多、范围极广。石油化工原料主要为来自石油炼制过程产生的各种石油馏分和炼厂气,以及油田气、天然气等。石油馏分(主要是轻质油)通过烃类裂解、裂解气分离可制取乙烯、丙烯、丁二烯等烯烃和苯、甲苯、二甲苯等芳烃,芳烃亦可来自石油轻馏分的催化重整。石油轻馏分和天然气经蒸汽转化、重油经部分氧化可制取合成气,进而生产合成氨、合成甲醇等。从烯烃出发,可生产各种醇、酮、醛、酸类及环氧化合物等。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上述烯烃、芳烃经加工可生产包括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合成纤维等高分子产品及一系列制品,如表面活性剂等精细化学品,因此石油化工的范畴已扩大到高分子化工和精细化工的大部分领域。石油化工生产,一般与石油炼制或天然气加工结合,相互提供原料、副产品或半成品,以提高经济效益(见石油化工联合企业)。 编辑本段石油化工的作用 石油化工是能源的主要供应者  石油化工,主要指石油炼制生产的汽油、煤油、柴油、重油以及天然气是当前主要能源的主要供应 石油者。我国1995年生产了燃料油为8千万吨。目前,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约占总能耗量60%;我国因煤炭使用量大,石油的消费量不到20%。石油化工提供的能源主要作汽车、拖拉机、飞机、轮船、锅炉的燃料,少量用作民用燃料。能源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石油化工约消耗总能源的5%,应不断降低能源消费量。 石油化工是材料工业的支柱之一  金属、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合成材料,被称为三大材料。全世界石油化工提供的高分子合成材料目前产量约45亿吨,1996年,我国已超过800万吨。除合成材料外,石油化工还提供了绝大多数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属于化工领域的范畴内,除化学矿物提供的化工产品外,石油化工生产的原料,在各个部门大显身手。 石油化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石化工业提供的氮肥占化肥总量的80%,农用塑料薄膜的推广使用,加上农药的合理使用以及大量农业机械所需各类燃料,形成了石化工业支援农业的主力军。 各工业部门离不开石化产品  现代交通工业的发展与燃料供应息息相关,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燃料, 就没有现代交通工业。金属加工、各类机械毫无例外需要各类润滑材料及其它配套材料,消耗了大量石化产品。全世界润滑油脂产量约2千万吨,我国约180万吨。建材工业是石化产品的新领域,如塑料关材、门窗、铺地材料、涂料被称为化学建材。轻工、纺织工业是石化产品的传统用户,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的开发与推广,无不有石化产品的身影。当前,高速发展的电子工业以及诸多的高新技术产业,对石化产品, 尤其是以石化产品为原料生产的精细化工产品提出了新要求,这对发展石化工业是个巨大的促进。 石化工业的建设和发展离不开各行的支持   石油化工国内外的石化企业都是集中建设一批生产装置,形成大型石化工业区。在区内,炼油装置为“龙头”,为石化装置提供裂解原料,如轻油、柴油,并生产石化产品;裂解装置生产乙烯、丙烯、苯、二甲苯等石化基本原料;根据需求建设以上述原料为主生产合成材料和有机原料的系列生产装置,其产品、原料有一定比例关系。如要求年产30万吨乙烯,粗略计算,约需裂解原料120万吨, 对应炼油厂加工能力约250万吨,可配套生产合成材料和基本有机原料80 ~ 90万吨。由此可见, 建设石化工业区要投入大量资金,厂区选址适当,不但要保证原料和产品的运输,而且要有充分的电力、水供应及其他配套的基础工程设施。各生产装置需要大量标准、定性的机械、设备、仪表、管道和非定型专用设备。 制造机械设备涉及材料品种多,要求各异,有些重点设备高速超过50米,单件重几百吨;有的要求耐热1000°C,有的要求耐冷 - 150°C。有些关键设备需在国际市场采购。所有这些都需要冶金、电力、机械、仪表、建筑、环保各行业支持。 石化行业是个技术密集型产业。生产方法和生产工艺的确定,关键设备的选型、选用、制造等一系列技术,都要求由专有或独特的技术标准所规定, 如从国外引进,要支付专利或技术诀窍使用费。因此,只有加强基础学科,尤其是有机化学、高分子化学、催化、化学工程、电子计算机、自动化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加强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使之掌握和采用先进科研成果,再配合相关的工程技术,石化工业才有可能不断发展,登上新台阶。 编辑本段石油化工的发展  石油化工的发展与石油炼制工业、以煤为基本原料生产化工产品和三大合成材料的发展有关。石油炼制起 石油炼制源于19 世纪20年代。20世纪20年代汽车工业飞速发展,带动了汽油生产。为扩大汽油产量,以生产汽油为目的热裂化工艺开发成功,随后,40年代催化裂化工艺开发成功,加上其他加工工艺的开发,形成了现代石油炼制工艺。为了利用石油炼制副产品的气体,1920年开始以丙烯生产异丙醇,这被认为是第一个石油化工产品。20世纪50年代,在裂化技术基础上开发了以制取乙烯为主要目的的烃类水蒸汽高温裂解 简称裂解)技术,裂解工艺的发展为发展石油化工提供了大量原料。同时,一些原来以煤为基本原料(通过电石、煤焦油)生产的产品陆续改由石油为基本原料,如氯乙烯等。在20世纪30年代,高分子合成材料大量问世。按工业生产时间排序为:1931年为氯丁橡胶和聚氯乙烯,1933年为高压法聚乙烯,1935年为丁腈橡胶和聚苯乙烯,1937年为丁苯橡胶,1939年为尼龙6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石油化工技术继续快速发展,1950年开发了腈纶, 1953年开发了涤纶,1957年开发了聚丙烯。 编辑本段石油化工高速发展的原因是  有大量廉价的原料供应(50 ~ 60年代,原油每吨约15美元);有可靠的、有发展潜力的生产技术;产品应用广泛,开拓了新的应用领域。原料、技术、应用三个因素的综合,实现了由煤化工向石油化工的转换,完成了化学工业发展史上的一次飞跃。 20世纪70年代以后,原油价格上涨(1996年每吨约170美元),石油化工发展速度下降,新工艺开发趋缓, 并向着采用新技术,节能,优化生产操作,综合利用原料,向下游产品延伸等方向发展。一些发展中国家大力建立石化工业,使发达国家所占比重下降。1996年,全世界原油加工能力为38亿吨,生产化工产品用油约占总量的10%。 编辑本段石油化工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石油化工是近代发达国家的重要基干工业  由石油和天然气出发,生产出一系列中间体、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合成洗涤剂、溶剂、涂料、农药、染料、医药等与国计民生密切相关的重要产品。80年代,在工业发达国家中,化学工业的产值,一般占国民生产总值 6%~7%,占工业总产值7%~10%;而石油化工产品销售额约占全部化工产品的45%,其比例是很大的。    石油化工2石油化工是能源的主要供应者  石油炼制生产的汽油、煤油、柴油、重油以及天然气是当前主要能源的主要供应者。我国1995年生产了燃料油为8千万吨。目前,全世界石油和天然气消费量约占总能耗量60%;我国因煤炭使用量大,石油的消费量不到20%。石油化工提供的能源主要作汽车、拖拉机、飞机、轮船、锅炉的燃料,少量用作民用燃料。能源是制约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因素,石油化工约消耗总能源的5%,应不断降低能源消费量。 石油化工是材料工业的支柱之一  金属、无机非金属材料和高分子合成材料,被称为三大材料。全世界石油化工提供的高分子合成材料目前产量约45亿吨,1996年,我国已超过800万吨。除合成材料外,石油化工还提供了绝大多数的有机化工原料,在属于化工领域的范畴内,除化学矿物提供的化工产品外,石油化工生产的原料,在各个部门大显身手。 石油化工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石化工业提供的氮肥占化肥总量的80%,农用塑料薄膜的推广使用,加上农药的合理使用以及大量农业机械所需各类燃料,形成了石化工业支援农业的主力军。   石油化工可创造较高经济效益。以美国为例,以50亿美元的石油、天然气原料,可生产100亿美元的烯烃、苯等基础石油化学品,进一步加工得240亿美元的有机中间产品(包括聚合物),最后转化为400亿美元的最终产品。当然,原料加工深度越深,产品越精细,一般来说成本也相应增加。 编辑本段世界石油化工  1970年,美国石油化学工业产品,已有约3000种。资本主义国家所建生产厂已约1000个。国际上常用乙烯和几种重要产品的产量来衡量石油化工发展水平。乙烯的生产,大多采用烃类高温裂解方法。一套典型乙烯装置,年产乙烯一般为300~450kt,并联产丙烯、丁二烯、苯、甲苯、二甲苯等。乙烯及联产品收率因裂解原料而异。目前,这类装置已是石油化工联合企业的核心。   70年代以前,世界石油化工的生产基地主要分布在美国、日本及欧洲等国。1973年后世界原油价格不断上涨,1983年以来又趋下跌,价格大起大落,使石油化工企业者对原料稳定、持久供应产生忧虑。发达国家改革生产结构,调整设备开工率,以适应新的经济形势。发展中国家尤其是产油国近年则在大力发展石油化工。80年代,世界乙烯生产能力的分布已发生变化,亚非拉等发展中国家所占比例有所提高。如将东欧国家的乙烯生产能力计算在内,则这些新兴石油化工生产地区的乙烯生产能力,约占世界乙烯总生产能力的四分之一。   1958年,世界乙烯生产能力达到49Mt(不包括社会主义国家),其中新增乙烯生产能力约3Mt,约1/3建在非洲和中东地区,1/3建在拉美和东欧;传统石油化工生产地区,只新增生产能力800kt,且今后五年内,计划也很少新建乙烯装置,主要是进行现有装置的技术改造。 编辑本段中国石油化工  起始于50年代,70年代以后发展较快,建立了一系列大型石油化工厂及一批大型氮肥厂等,乙烯及三大合成材料有了较大增长。   中国石油化工行业占工业经济总量的20%,因而对国民经济非常重要。石油化工行业包括石油石化和化工两个大部分,这两大部分在2006年都保持了较快地增长。如果把这两个部分作为一个整体来看,2006年石油化工累计实现的利润达到了4345亿,增长达到了9%,增量达到了658亿元,在整个规模以上工业新增利润中占到17%左右。    石油化工32007年前三季度全行业实现现价工业总产值38211亿元,同比增长2%。重点跟踪的65种大宗石油和化工产品中,产量较2006年同期增长的有62种,占4%,其中增幅在10%以上的有47种,占3%,天然气、电石、纯苯、甲醇、轮胎外胎等产品产量呈较快增长态势。   原油及加工制品平稳增长。2007年前三季度,全国原油生产较为平缓,天然气产量则增长较快。2007年1~9月累计生产原油6万吨,同比增长4%;天然气累计产量为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8%。原油加工量1万吨,同比增长0%。汽、煤、柴油产量继续保持稳定增长,累计生产汽油9万吨,同比增长5%;生产煤油867万吨,同比增长4%;生产柴油1万吨,同比增长1%。   农化产品生产供应正常。由于农业生产的季节性特征,农用化学品生产也呈现比较强的季节性。化肥(折纯)2007年1~9月累计产量为5万吨,同比增长8%,其中氮肥7万吨,同比增长2%。2007年前三季度,农药原药累计产量为4万吨,同比增长6%,杀虫剂、除草剂产量增幅分别为7%和3%,农药产品结构进一步改善,杀虫剂占农药的比例已下降到1%。   展望 以石油和天然气原料为基础的石油化学工业,虽然在70年代经历两次价格上涨的冲击,但由于石油化工已建立起整套技术体系,产品应用已深入国防、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各领域,市场需要尤其在发展中国家,正在迅速扩大,所以今后石油化工仍将得到继续发展。80年代,世界石油化工所耗石油量仅为世界原油总产量的4%,所耗天然气为天然气总产量10%,更由于从石油和天然气生产化工品可取得很大的经济效益,故石油化工的发展有着良好的前景。为了适应近年原料价格波动,石油化工企业正在采取多种措施。例如,生产乙烯的原料多样化,使烃类裂解装置具有适应多种原料的灵活性;石油化工和炼油的整体化结合更为密切,以便于利用各种原料;工艺技术的改进和新催化剂的采用,提高产品收率,降低生产过程的能耗及原料消耗;调整产品结构,发展精细化工,开发具有特殊性能、技术密集型新产品、新材料,以提高经济效益,并对石油化工生产环境污染进行防治等。 编辑本段石油化工专业  石油化工专业是伴随着中国的石油化工的发展同时产生的化工学习专业课程,目的是培养石油化工人才,石油化工专业技术专业人才,一般各大理工科院校都设有此专业,该专业主要课程涉及:计算机应用、英语、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分析、 化工原理、石油加工工程系、化工节能、化工设备、化工安全与环保、精细化工,质量管理。   就业方向:石油、化工、医药、食品等企业生产操作与管理。   ☆工业分析与检验专业:   主要课程:计算机应用、英语、有机化学、无机化学、化工分析、电化学分析、光学分析 、常规仪器分析、化工安全与环保。   就业方向:石油加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医药、食品企业和环保部门从事化验分析操作与管理。 编辑本段现代以石油化工为基础的三大合成材料  塑料、合成橡胶、合成纤维

东北石油大学硕士论文要求30000字。 该学校源于清华大学石油炼制系,孕育于北京石油学院,诞生发展于大庆油田,是大庆油田大会战的重要成果之一。学校前身东北石油学院创建于1960年5月,[1]1975年7月更名为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4月正式更名为东北石油大学。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多位总裁、副总裁毕业于此,被誉为石油界的“黄埔军校”。硕士生的毕业论文一般3-5万字之间,文学一般是三万字,理科相以应的多点,所有硕士论文都是要过论文检测的,比对的是一百年内所有专业的所有论文,每十一个相拟就开始算相拟,不能超过百分之三十,否则延迟毕业,切记,谨慎,别来自己辛苦寒窗得来的学历开玩笑。

中国石油炼制科技大会论文题目

做任务。

当今,化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在20世纪发现和人工合成的化合物的种类是2285万多种,是此之前发现的所有化合物总数的41倍强。但“化学家太谦虚”,20世纪化学取得的辉煌成就,并未获得社会应有的认可。1 化学所面临的挑战1 化学的形象正在被与其交叉的学科的巨大成功所埋没化学是一门中心科学,化学与生命、材料等八大朝阳科学有非常密切的联系,产生了许多重要的交叉学科,但化学作为中心学科的形象反而被其交叉学科的巨大成就所埋没。化学这门重要的中心科学(central science)反而被社会看作是伴娘科学(bridesmaid science)而不受重视。2 化学正被各种各样的环境污染问题所困扰 化学的发展在不断促进人类进步的同时,在客观上使环境污染成为可能,但是起决定性的是人的因素,最终要靠人们的认识不断提升来解决这个问题。一些著名的环境事件多数与化学有关,诸如臭氧层空洞、白色污染、酸雨和水体富营养化等;另一方面把所有的环境问题都归结为化学的原因,显然是不公平的,比如森林锐减、沙尘暴和煤的燃烧等。这当然与化学没有树立好自己的品牌有关系,在最早的化学工艺流程里面,根本没有把废气和废渣的处理纳入考虑范围,因此很多化学工艺都是会带来环境污染的。现在,有些人把化学和化工当成了污染源。人们开始厌恶化学,进而对化学产生了莫名其妙的恐惧心理,结果造成凡是有“人工添加剂”的食品都不受欢迎,有些化妆品厂家也反复强调本产品不含有任何“化学物质”。事实上,这些是对化学的偏见,监测、分析和治理环境的却恰恰是化学家。2 绿色化学是应对挑战的必然 科学不但要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还要保护世界。化学也如此,为了应对化学所面临的挑战,提倡绿色化学是刻不容缓。1 绿色化学的概念绿色化学又称环境无害化学、环境友好化学或清洁化学,是指化学反应和过程以“原子经济性”为基本原则,即在获取新物质的化学反应中充分利用参与反应的每个原料原子,在始端就采用实现污染预防的科学手段,因而过程和终端均为零排放和零污染,是一门从源头阻止污染的化学。绿色化学不同于环境保护,绿色化学不是被动地治理环境污染,而是主动的防止化学污染,从而在根本上切断污染源,所以绿色化学是更高层次的环境友好化学。2绿色化学的产生及其背景当今,可持续发展观是世人普遍认同的发展观。它强调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的协调发展,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自然资源和环境,使子孙后代能永续发展。绿色化学正是基于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在1984年,美国环保局(EPA)提出“废物最小化”,这是绿色化学的最初思想。1989年,美国环保局又提出了“污染预防”的概念。 1990年,美联邦政府通过了“防止污染行动”的法令,将污染的防止确立为国策,该法案条文中第一次出现了“绿色化学”一词。1992年,美国环保局又发布了“污染预防战略”。1995年,美国政府设立了“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1999年英国皇家化学会创办了第一份国际性《绿色化学》杂志,标志着绿色化学的正式产生。我国也紧跟世界化学发展的前沿,在1995年,中国科学院化学部确定了《绿色化学与技术》的院士咨询课题。 3 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原子经济性是绿色化学的核心内容,这一概念最早是1991年美国Stanford大学的著名有机化学家Trost(为此他曾获得了1998年度的“总统绿色化学挑战奖”的学术奖)提出的,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成了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地转变成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他用原子利用率衡量反应的原子经济性,认为高效的有机合成应最大限度地利用原料分子的每一个原子,使之结合到目标分子中。绿色化学的原子经济性的反应有两个显著优点:一是最大限度地利用了原料,二是最大限度地减少了废物的排放。原子利用率的表达式是: 原子利用率= (预期产物的式量/反应物质的式量之和)×100% 如无公害氧化剂过氧化氢的制备可采用乙基蒽醌法,即由氢和氧在2-乙基蒽醌和Pd为催化剂作用下直接合成,2-乙基蒽醌复出并可循环使用。此反应原子利用率为100%,体现了原子经济性,减少废物的生成和排放,是典型的零排放例子。4 绿色化学的12项原则和5R原则为了简述了绿色化学的主要观点,PTAnastas和JCWaner曾提出绿色化学的12项原则,这12项原则对我们今后从事绿色化学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Ⅰ.防止——防止产生废弃物要比产生后再去处理和净化好得多。 Ⅱ.讲原子经济——应该设计这样的合成程序,使反应过程中所用的物料能最大限度地进到终极产物中。 Ⅲ.较少有危害性的合成反应出现——无论如何要使用可以行得通的方法,使得设计合成程序只选用或产出对人体或环境毒性很小最好无毒的物质。 Ⅳ.设计要使所生成的化学产品是安全的——设计化学反应的生成物不仅具有所需的性能,还应具有最小的毒性。 Ⅴ.溶剂和辅料是较安全的——尽量不同辅料(如溶剂或析出剂)当不得已使用时,尽可能应是无害的。 Ⅵ.设计中能量的使用要讲效率——尽可能降低化学过程所需能量,还应考虑对环境和经济的效益。合成程序尽可能在大气环境的温度和压强下进行。 Ⅶ.用可以回收的原料——只要技术上、经济上是可行的,原料应能回收而不是使之变坏。Ⅷ.尽量减少派生物——应尽可能避免或减少多余的衍生反应(用于保护基团或取消保护和短暂改变物理、化学过程),因为进行这些步骤需添加一些反应物同时也会产生废弃物。 Ⅸ.催化作用——催化剂(尽可能是具选择性的)比符合化学计量数的反应物更占优势。 Ⅹ.要设计降解——按设计生产的生成物,当其有效作用完成后,可以分解为无害的降解产物,在环境中不继续存在。 Ⅺ.防止污染进程能进行实时分析——需要不断发展分析方法,在实时分析、进程中监测,特别是对形成危害物质的控制上。 Ⅻ.特别是从化学反应的安全上防止事故发生——在化学过程中,反应物(包括其特定形态)的选择应着眼于使包括释放、爆炸、着火等化学事故的可能性降至最低。 为了更明确的表述绿色化学在资源使用上的要求,人们又提出了5R理论:Ⅰ.减量——Reduction 减量是从省资源少污染角度提出的。减少用量、在保护产量的情况下如何减少用量,有效途径之一是提高转化率、减少损失率。②减少“三废”排放量。主要是减少废气、废水及废弃物(副产物)排放量,必须排放标准以下。Ⅱ.重复使用——Reuse 重复使用这是降低成本和减废的需要。诸如化学工业过程中的催化剂、载体等,从一开始就应考虑有重复使用的设计。Ⅲ.回收——Recycling 回收主要包括:回收未反应的原料、副产物、助溶剂、催化剂、稳定剂等非反应试剂。 Ⅵ.再生——Regeneration 再生是变废为宝,节省资源、能源,减少污染的有效途径。它要求化工产品生产在工艺设计中应考虑到有关原材料的再生利用。 Ⅴ.拒用——Rejection 拒绝使用是杜绝污染的最根本办法,它是指对一些无法替代,又无法回收、再生和重复使用的毒副作用、污染作用明显的原料,拒绝在化学过程中使用。3 绿色化学的发展前景1反应原料的绿色化 即反应原料符合5R原则。2原子经济性反应 在基本有机原料的生产中,已有一些原子经济性反应的典范,如丙烯氢甲酰化制丁醛、甲醇羰化制醋酸和从丁二烯和氢氰酸合成己二腈等。3高效合成法 不涉及分离高效的的多步合成无疑是洁净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高反应的选择性———定向合成 如不对称合成。环境友好催化剂 例如在正己烷的裂解反应中,固体酸SiO2-AlCl3比普通AlCl3具有更好的选择性,更小的腐蚀性。物理方法促进化学反应 如微波引发和促进Diels Alder反应、Claisen重排、缩合等许多重要的有机反应。酶促有机化学反应 酶促有机化学反应有高效性、选择性、反应条件温和和自身对环境友好等特点。8溶剂 化学污染不仅来源于原料和产品,而且与反应介质、分离和配方中使用的溶剂有关,有毒挥发性溶剂替代品的研究是绿色化学的重要研究方向。如超临界流体、水相有机合成和室温熔盐溶剂等。计算机辅助绿色化学设计和模拟 在化学化工领域,计算机已广泛用于构效分析、结构解析、反应性预测、故障诊断及控制等许多方面。无疑,计算机在寻找符合绿色化学原则的最佳反应路线、化工过程最优化、产品设计等方面推动了绿色化学的更快发展。10环境友好产品 如可降解塑料、环境友好农药、绿色燃料、绿色涂料和CFCs替代物等。绿色化学为化学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在21世纪化学必将大有可为。浅谈绿色化学摘 要 建立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出发,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可以从治标转向治本。为此,工业、农业、日常生活等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物料,化学反应的绿色化,是从“本”治理环境污染的重要途径。当今,化学的发展非常迅速。在20世纪发现和人工合成的化合物的种类是2285万多种,是此之前发现的所有化合物总数的41倍强。但“化学家太谦虚”,20世纪化学取得的辉煌成就,并未获得社会应有的认可。关键词 绿色化学 环境保护 生物技术 前言 人类正面临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环境危机,由于人口急剧的增加,资源的消耗日益扩大,人均耕地、淡水和矿产等资源占有量逐渐减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环保问题就成为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之一。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之一的化学工业及相关产业,在为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作出重要贡献的同时,在生产活动中不断排放出大量有毒物质,化学工业也为环境和人类的健康带来一定的危害。发达国家对环境的治理,已开始从治标,即从末端治理污染转向治本,即开发清洁工业技术,消减污染源头,生产环境友好产品。“绿色技术”已成为21世纪化工技术与化学研究的热点和重要科技前沿。 化学可以粗略地看作是研究从一种物质向另一种物质转化的科学。传统的化学虽然可以得到人类需要的新物质,但是在许多场合中却既未有效地利用资源,又产生大量排放物,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绿色化学则是更高层次的化学,它的主要特点是“原子经济性”,即在获得物质的转化过程中充分利用每个原料原子,实现“零排放”,因此既可以充分利用资源,又不产生污染。传统化学向绿色化学的转变可以看作是化学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绿色化学可以变废为宝,可使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绿色化学已在全世界兴起,它对我国这样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更是一个难得的机遇。1 采用无毒、无害并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1 原料选择 工业化的发展为人类提供了许多新物料,它们在不断改善人类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带来大量生活废物,使人类的生活环境迅速恶化。为了既不降低人类的生活水平,又不破坏环境,我们必须研制并采用对环境无毒无害又可循环使用的新物料。 以塑料为例,据统计,到1989年美国在包装上使用的塑料就超过43亿kg(20世纪90年代数量进一步上升),打开包装后即被抛弃,这些塑料废物破坏环境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问题:掩埋它们将永久留在土地里中;焚烧它们会放出剧毒。 我国也大量使用塑料包装,而且在农村还广泛地使用塑料大棚和地膜,造成的“白色污染”也越来越严重。解决这个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研制可以自然分解或生物降解的新型塑料,目前国际上已有一些成功的方法,例如:光降解塑料和生物降解塑料。前者已经投入生产。光生物双降解塑料研究是我国“八五”科技攻关的一个重大项目,已取得一些进展。2 溶剂的选择 大量的与化学制造相关的污染问题不仅来源于原料和产品,而且源自在其制造过程中使用的物质。最常见的是在反应介质,分离和配方中所用的溶剂。在传统的有机反应中,有机溶剂是最常用的反应介质,这主要是因为它们能较好地溶解有机化合物。但有机溶剂的毒性和难以回收又使之成为对环境有害的因素。因此,在无溶剂存在下进行的有机反应,用水作反应介质,以及超临界流体作反应介质或萃取溶剂将成为发展洁净合成的重要途径。1 固相反应 固相化学反应实际上是在无溶剂化作用的新颖化学环境下进行的反应,有时可比溶液反应更为有效并达到更好的选择性。它是避免使用挥发性溶剂的一个研究动向。2 以水为溶剂的反应 由于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在水中的溶解性差,而且许多试剂在水中会分解,因此一般避免用水作反应介质。但水作为反应溶剂有其独特的优越性,因为水是地球上自然丰度最高的“溶剂”,价廉、无毒、不危害环境。此外水溶剂特有的疏水效用对一些重要有机转化是十分有益的,有时可提高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更何况生命体内的化学反应大多是在水中进行的。水相有机合成在有机金属类反应,水相Lewis酸催化的反应现都已取得较大进展。因此在某些有机化学反应中,开发利用以水作溶剂是大有可为的。3 超临界流体作为有机溶剂 超临界流体是指超临界温度及超临界压力下的流体,是一种介于气态与液态之间的流体。在无毒无害溶剂的研究中,最活跃的研究项目是开发超临界流体(SCF),特别是超临界CO2作溶剂。超临界CO2是指温度和压力在其临界点(10℃,7 79KPa)以上的CO2流体。它通常具有流体的密度,因而有常规常态溶剂的溶解度;在相同条件下,它又具有气体的粘度,因而又具有很高的传质速度。而且,由于具有很大的可压缩性,流体的密度,溶剂溶解度和粘度等性能可由压力和温度的变化来调节。其最大优点是无毒、不可燃、价廉等。3 催化剂的选择 许多传统的有机反应用到酸、碱液体催化剂。如烃类的烷基化反应一般使用氢氟酸、硫酸、三氯化铝等液体酸做催化剂,这些液体酸催化剂的共同缺点是:对设备腐蚀严重,对人身危害和产生废渣污染环境。为了保护环境,多年来人们从分子筛、杂多酸、超强酸等新催化材料入手,大力开发固体酸做为烷基催化剂。其中采用新型分子筛催化剂的乙苯液相烃化技术较为成熟,这种催化剂选择性高,乙苯收率超过6%,而且催化剂寿命长。 2 化学反应的绿色化 为了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合成效率成了当今合成方法学研究中关注的焦点。合成效率包括两方面,一是选择性(化学、区域、非对映体和对映体选择性),另一个就是原子经济性,即原料分子中究竟有百分之几的原子转化为产物,理想的原子经济反应是原料分子中的原子百分之百的转变为产物,不产生副产物或废弃物,实现废物的“零排放”。为此,化学化工工作者在设计合成路线时,要减少“中转”、增加“直快”、“特快”,更加经济合理地利用原料分子中的每一个原子,减少中间产物的形成,少用或不用保护基或离去基,避免副产物或废弃物的产生。实现原子经济反应的有效手段很多,在些不作赘述。 3 生物技术的应用 生物科学是当代科学的前沿。生物技术是世界范围内新技术革命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化工是21世纪最具有发展潜力的产业之一,它将成为创造巨大社会财富的重要产业体系。采用生物技术已在能源、采油、采矿、肥料、农药、蛋白质、聚合物、表面活性剂、催化剂、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精细化学品的制造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从发展绿色化学的角度出发,它最大的特点和魅力就在节约能源和易于实现无污染生产而且可以实现用一般化工技术难以实现的化工过程,其产品常常又具有特殊性能。因此,生物技术的研究和应用倍受青睐。 绿色化学是人类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绿色化学的根本目的是从节约资源和防止污染的观点来重新审视和改革传统化学,从而使我们对环境的治理可以从治标中转向治本。绿色化学的发展不仅将对环境保护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将为我国的企业与国际接轨创造条件。 参考文献 朱清时 绿色化学和新的产业革命[J] 现代化工,1998(6) 闵思泽 环境友好石油炼制技术的发展[J]化学进展,1998(1) 黄培强 绿色合成:一个逐步形成的学科前沿[J] 化学进展,1998(4) 高兆林, 谭丕亨 绿色化学浅说[J] 山东化工,1999(2)[王恩举漫谈绿色化学.大学化学,2002,(4) 徐光宪今日化学何去何从?大学化学,2003,(1) 董昌耀,杨世忠.中学绿色化学教育实施策略探讨,化学教育 2002来

张照志 刘永团一、会议概况(一)会议背景2010年9月12日~22日,国家305项目办公室组织的中国地学领域研究新疆及“大阿尔泰地区”的地质矿产的专家赴哈萨克斯坦东哈萨克斯坦州乌斯季市,参加由哈中俄蒙四国共同召开的“大阿尔泰成矿省”国际学术讨论会。中国代表团参会代表共24人,分别由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国家305项目办公室”、新疆生态地理研究所、新疆阿勒泰地区、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和博(硕)士研究生生组成。虽然是第一次参加中亚地学领域的国际会议,多数中国专家认为本次会议比预想的效果要好得多,在友好的学术交的同时,初步了解了哈萨克斯坦地质科研机构和工作条件,中国专家、教授与来自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的同行之间建立了广泛的密切联系,为国家305项目研究团队开展多层次中亚国际合作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会议取得了满意成功。(二)阿勒泰地区参会情况2010年3月,应国家305项目办邀请,张照志、张涛、刘永团、王雯婧4人向哈萨克斯坦东哈州会议组委会提交了3篇英文论文摘要。4月,组委会邀请论文提交者参加会议。4月26日,张照志专门向地委副专员、行署常务副专员刘颂东,地委委员刘斌提交了《关于参加哈萨克斯坦国国际学术研讨会的请示》,27日批复同意参加。9月13日~17日,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研究员张照志同志带领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的3位博(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此次学术研讨会(附件一)。参会费用由“新疆阿勒泰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可利用性研究”项目中列支。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研究员张照志提交了名为《新疆阿勒泰矿业特区研究》的论文、摘要及多媒体,并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名博士,2名硕士研究生提交了2篇论文,摘要及展板等会议材料(附件二)。此次会议为阿勒泰地区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提供了宝贵的矿业基础信息资料。向周边国家的政府官员、专家、学者等宣传了阿勒泰地区矿业经济发展情况,也为完成利用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等相关研究项目奠定了基础。二、取得成果本次哈中俄蒙国际“大阿尔泰地质学术会议”是中国代表团首次参加的中亚地区地学领域学术会议,也是新疆305项目研究团队第一次组团展示中国学者研究中亚的研究成果,通过学术会议了解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蒙古等国研究中亚的地学动态和研究成果,搭建中亚地学研究国际合作的平台。本次研讨会收集到丰富信息和资料,获得了一些有价值的认识,为阿勒泰地区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以及地区矿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作出一定的贡献。参加此次国际学术会议取得预期效果。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主题为:亚洲中心大阿尔泰地区独特的稀有金属、金、多金属多样性与联系。会议地点在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市的阿尔泰科技园。共设置了4个主题学术报告:①矿床及成矿规律;②区域地质及地球动力学;③方法、技术、成矿预测及找矿实例;④矿产资源、生态、经济和管理。此次会议以地学主题研讨为主,矿产资源经济、生态环境等为辅。中俄哈蒙4国专家学者发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主题发言及讨论。阿勒泰地区代表团提交的3篇论文属于第4个主题报告内容(附件1,2,3),涉及矿业经济及组织机制学术研讨的范畴。论文收录于会议公开出版的“大阿尔泰-中亚独特的稀有金属-金-多金属成矿省”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中。取得了如下成果:对阿勒泰地区矿业经济,“走出去”利用周边国家资源等地区关注的问题在会议上进行了研讨,达到了宣传阿勒泰地质、矿业经济发展现状、利用周边国家资源等方面的目的。张照志研究员做了题为《中国新疆阿勒泰矿业特区研究》(Study on Construction of Mining Special Area of Altay Prefecture in Xinjiang, China)的主题发言,与会专家学者对阿勒泰地区矿业经济发展颇感兴趣。原定为15分钟的发言,延长至半小时。从研究员的学术研讨视角,而非行政管理人员的角度,主要对阿勒泰地区资源、区位区情、生态环境等进行了深入阐述,提出了阿勒泰矿业特区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特区建设的矿产资源基础等6大基本要素。在空间布局上提出有步骤地建设4大矿业园区的规划。最后阐述了特区建设有关组织领导等8方面的保障措施。哈方等国专家学者对阿勒泰地区矿业投资环境及政策进行了讨论与研讨。张涛博士研究生等做了《中国新疆阿勒泰地区与周边国家毗邻地区矿产资源勘查合作机制研究》(Study on Mineral Resource Exploration Cooperation Mechanism for Altay Prefecture with Its Adjacent Regions in Neighbouring Countries)主题发言。刘永团硕士研究生等展出了《新疆阿勒泰利用毗邻哈萨克斯坦地区矿产资源的可行性研究》(Study on Feasibility of Utilization for Mineral Resources in Adjacent Regions of Kazakhstan by Altay of Xinjiang)展板。了解大阿尔泰区域地质、成矿规律、地矿经济等方面的最新研究动态及方向,对阿勒泰地区成矿规律、找矿、资源综合利用、环境保护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哈萨克斯坦和俄罗斯地质专家学术报告可以归纳为10个方面:①矿区阿尔泰黄铁矿-金-多金属成矿省地质背景、成矿条件、成矿作用、矿床分布规律和找矿前景;②大阿尔泰地区构造建造、深部构造、变质变形、变质相石炭系-泥盆系地层对比、划分;③矿种上除了有金、铜、铅锌、铜镍、稀有金属外,关注稀土、稀散元素矿床等,还有黑色页岩(板岩)的综合利用,而且注意了在黄铁矿-金-多金属成矿带注意铁矿带的找矿;④大阿尔泰地区地震与深部构造、岩浆作用、构造动力学、年代学、同位素、稀土地球化学;⑤遥感、地球物理方法、地球化学探矿、综合找矿方法、预测参数、找矿标志、找矿前景,成矿预测等;⑥选矿技术方面有金砷矿石生物氧化技术、放射性方法选金的硫化物矿石;⑦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床的经济技术评价;⑧注意到采矿过程中生态监测和减少采矿对环境的负面影响;⑨注意到采矿选矿中造成的跨镜污染问题和对策;⑩矿业企业人员社会保障问题。上述研究对阿勒泰地区从事相关研究的企业、科研院所、地质队等所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也对国土资源管理等政府机构编制相关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如第③个主题研讨关注稀土、稀散元素矿床等,哈俄两国的研究成果对阿勒泰地区稀有金属找矿具有参考作用。还有,资源综合利用和矿床的经济技术评价同样对阿勒泰地区开展相关研究也将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等。收集了一些的资料,了解了中俄哈蒙四国有关地质、成矿规律等方面的情况。收集了大会论文集、多媒体等大量资料。特别是在哈萨克斯坦,系统收集了第30~33届国际地质大会哈萨克斯坦代表团论文集。主要有:(1)1996年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北京),出版《哈萨克斯坦地质矿产》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哈萨克斯坦共和国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特征,煤炭盆地、石油、铀等能源资源前景,铜铅锌等有色金属矿床,稀有金属矿床,地下水,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等。(2)2000年第31届国际地质大会(巴西),出版《哈萨克斯坦地质与矿产成因》论文集。主要内容包括:哈萨克斯坦共和国地质与经济,区域地质、地球动力学、成矿学,矿床地质和有机可燃矿产,水文地质学和地质生态学,地质调查方法与技术等。(3)2004年第32届国际地质大会(意大利),出版《哈萨克斯坦地球科学》、《里海及咸海地区地质》论文集。前者收录了50篇论文。主要内容包括:地质服务和矿产资源,地质、地球动力学,矿床成因、矿床、模式、方法、技术、水文、地球安全与保护等。后者收录了来自阿塞拜疆、伊朗、俄罗斯、土耳其、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地学论文,主要包括地质、地球动力学、矿物学、水文、现代地质作用、生态和地震监测等内容。(4)2008年第33届国际地质大会(挪威),出版《哈萨克斯坦地球科学》和《中亚成矿域》论文集。前者主要内容包括8个部分:区域地质、地球动力学、矿物成因、地震、特殊成矿作用、矿床、油气矿产成因、矿物原料基地、勘探技术与数学方法、地下水、生态、地质遗产等;服务和矿产资源,地质,地球动力学,矿床成因、矿床、模式、方法、技术、水文、地球安全与保护等。后者收录了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地学研究论文,包括5个部分:中亚成矿的主要问题、多金属与铜、金及稀有金属、铀及其他矿种来论述中亚成矿域的主要特征。另外,此次会议也锻炼了队伍,培养了人才,为今后参加类似的国际学术研讨会积累了经验。三、认识建议(一)几点认识哈方通关环境有待改善。中方代表团在吉木乃口岸通关时,哈方海关、边检等管理人员对中方人员有意刁难。9月13日中方代表团乘汽车处从吉木乃口岸出境,哈方海关不允许过关,找汽车手续不全的问题等。经过了近9个小时滞留,最后到晚上7:30才放行。从斋桑县出发连夜驱车600多公里,14日凌晨5:00才到乌斯季宾馆。双方语言交流不畅。国际学术主题发言需要英文,但哈方及俄方专家主要以俄语演讲,对中方带来诸多不便。蒙古由于会议经费困难,参会专家相对较少。论文集中的情况也是如此,其中大多数论文摘要为俄文,造成中方人员交流困难。加之哈方翻译人员几乎为非地质专业技术人员,且非常年轻。语言障碍对此次学术交流会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影响了学术交流的有效性。会议组委会高度重视研讨会。会议组委会高度重视此次学术研讨会,凸显哈方对此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的重视。哈方派出能源矿产部副部长兼地质矿产委员会主席、地质资源科学院院长、教育科学部科学委员会主席参与组织会议并参加会议,会议规格高。东哈州州长、乌斯季市长都参加会议,东哈州立科技大学、东哈州地质与生态研究所、哈萨克斯坦地质矿产科学院和东哈州勘探公司抽调多名专家参与会议组织,东哈州政府和乌斯季卡缅诺尔戈尔斯克市政府参与协调。会议安排在东哈州乌斯季阿尔泰科技园召开,8天前哈俄哈萨克斯坦总统纳扎尔巴耶夫,与俄罗斯总统梅德韦杰夫在同一间会议室举行会议。学术气氛和设施满足学术会议需要。往返会场与代表团住地乌斯季宾馆之间,以及代表团集体活动的交通一直都安排大巴接送,并有警车开道,方便了参会代表的开会和生活。会议接待规格高,对中方代表团非常重视。一方面,这与国家305项目办公室前期所做的大量的卓有成效的工作有关。另一方面,我国对大阿尔泰地区地学研究投入大,研究人才多,成果丰富有关。会议期间,组委会专门安排了欢迎晚宴,为与会代表表演了具有哈萨克民族特色的歌舞。为了表达对中发代表团的尊重,哈方还专门安排了中国的舞蹈,令中方代表团成员感动。从各位参会代表体会哈萨克斯坦国家目前还没有完全脱离国际金融危机的阴影,物价相当于中国的4~5倍,普通人民并不是很富裕。但是会议组织者,动员多家国家级矿业企业赞助会议,包括哈萨克斯坦国家矿业公司合作股份公司“Tau-Ken Samruk”,Kazzinc矿业有限公司和Kazakhsta勘探公司等多9家公司,使得会议注册费降低到30美元,使得老专家和学生代表费用也大幅度地降低。论文报告稍显欠缺。就学术论文等交流成果而言,中方代表团提交的论文数量较少,学术报告只有7个,研究内容专而不宽,综合性不强,多属于纯学术文章。尤其缺乏大成矿区带的找矿评价、找矿方法、成矿预测、采矿、选矿技术等方面的文章。研究矿种局限于铜铁多金属等。但中国学者提交的论文采用的测试数据新,年代学、同位素等研究较为深入且较新,反映出中国对基础地质研究投入大。而哈、俄地学专家的报告内容虽涵盖了传统的地质勘探、矿业所有工作内容,但是数据大多是2000年左右的数据,数据相对陈旧。会议代表年龄结构有所差异。中方代表团专家学者各年龄段的都有,年龄结构较合理。而哈、俄、蒙3国科研人员的年龄偏大,特别是40岁以下的专家很少。这与这些国家对地学投入较少、科研人员待遇较差有关。据了解,很少地学科研人员因无法忍受地学研究的过低待遇而流失到待遇较高的领域或行业。资料收集难度较大。在参会过程中,阿勒泰代表团想收集有关东哈州经济社会发展方面的最新资料及相关数据,难度很大。我们也到了该市两家大的图书馆,准备购买有关书籍,但均没有如愿。为此次活动留下了些许的遗憾。(二)对策建议建议阿勒泰地区地勘单位、矿业企业等机构参加类似的地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大阿尔泰成矿带横跨阿勒泰地区,成矿条件好,找矿潜力巨大,大阿尔泰学术研讨会所研讨的内容多为基础性地学研究,同时涵盖了找矿方法、预测、经济技术评价、环境保护等内容,这些研讨主题为阿勒泰地区找矿提供参考和借鉴。同时,为提升阿勒泰地区地学研究水平提供了一个很好的交流平台。建议阿勒泰地区重视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的信息化建设。利用对周边国家的考察、研讨等活动,收集整理积累周边国家资源、政策、市场等方面的资料与信息。形成系统的、动态的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的基础资料和信息系统。为阿勒泰地区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提供基础支撑。争取由阿勒泰地区组织召开“大阿尔泰”地学国家学术研讨会。届时,可集聚中俄哈蒙四国知名地学研究专家学者齐聚阿勒泰地区,对阿勒泰地区地质找矿、矿业经济等进行研讨。组织召开这样的国际学术研讨会对于阿勒泰地区并非难事。但对宣传阿勒泰、促进阿勒泰地区地质找矿实现突破具有很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议阿勒泰地区以此国际学术研讨会为平台,建立良好的招商引资渠道。把阿勒泰地区需要招商引资的项目通过展板的形式公布,便于周边国家有关投资者参考。重点是为大阿尔泰地区周边国家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及地学科研工作的合作提供一个交流和沟通的平台。四、致谢在办理出国手续以及参会等过程中,得到了国家305项目办公室王宝林主任、王小文处长等领导的帮助。参加此次会议得到了阿勒泰地委副书记、常务副专员刘颂东,地委委员刘斌,地委委员、秘书长曾舒拉等领导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陈祺在与哈方的联系方面给予了中方代表团大力的帮助。阿勒泰地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李富强对此次活动给予热情帮助。阿勒泰地委办林艳峰副主、李玉瑛科长、吴广平科长、赵江泽副科长、陈新远秘书等也给予代表团大力帮助。阿勒泰地区外办在办理出国手续方面给予了代表团的大力支持。中方代表团在经停阿勒泰地区吉木乃县期间,县委、政府,吉木乃口岸,海关,边防等单位非常重视,为代表团提供了食宿、通关、协调等方面的便利。同时,也得到了阿勒泰地区第六批援疆干部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附件附件1会议议程及人员名单(略)附件2东哈萨克斯坦州及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市简介一、东哈萨克斯坦州东哈萨克斯坦州(简称东哈州),是哈萨克斯坦的14个州之一,位于哈萨克斯坦东部,面积33万平方公里,辖15区、10市。东哈州北与俄联邦的阿尔泰边疆区接壤,西北与哈萨克斯坦的巴甫洛达尔州相邻,西与卡拉干达州相邻,南与阿拉木图州相连,东和东南与中国交界,该州面积列哈萨克斯坦地委,人口则为第二。人口密度小于8人/平方公里,自然条件(地形、气候、土壤)的巨大差异使得东哈州一些地区人口分布很不平衡。2008年约163万人,其中哈萨克族和俄罗斯占90%以上。东哈州的自然景观丰富,有荒漠、原始森林、永久冰川和高山。地貌大部分为高山丘陵,期间有盆地和河谷分布。水资源丰富,主要河流是额尔齐斯河、乌尔巴河等,还有许多高山河流及高山湖泊,但是西部和西南部地区河流较少,流入阿拉湖和巴尔喀什湖盆地的河流在夏季时常变浅和干涸,此外,哈萨克斯坦的大型湖泊也多位于东哈州,如阿拉湖(面积2650平方公里,水深45米)、萨琴克科尔湖(736平方公里)、马尔卡科尔湖(455平方公里,水深27米)及斋桑湖,后者继而沿着额尔齐斯河河床形成了哈萨克斯坦最大的水库-布赫塔尔马水库,水面总面积达5500平方公里。此外,东哈州还有舒里宾和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两个大型水库,额尔齐斯河是世界大型河流之一,它发源于们股阿尔泰山脉的西部支脉,总长4300公里,其中1700公里在哈萨克斯坦境内,汇入俄罗斯西伯利亚的鄂毕河,流经东哈州的几乎整个河段都能通航,东哈州的另一优势是有利的地理位置,许多过境铁路线和航空线通过这里,将中亚与西伯利亚地区连接起来,自古以来塞米巴拉金斯克市就是中国、俄罗斯和中亚之间的交通枢纽。东哈州气候为温带大陆性气候。1月份平均气温-20~-16℃,7月份平均气温20~23℃,但在东北部的山区最低气温可达-55℃。东哈州西部地区冬天常见暴风雪,夏天常起沙尘暴,全州的降水也极不平衡,年均降水量300~500毫米。东哈州自然资源丰富,矿产资源、森林资源和旅游资源占有重要位置。矿产资源中有色金属储量大,多金属的共生矿多。东哈州是哈萨克斯坦少有的资源富集区,特别是矿产资源丰富,储备了全国5%的黄金矿、6%的钽、铌矿、9%的铜矿、47%的锌矿、27%的铅矿、37%的铁矿、27%的钼矿。有金属矿120个,非金属矿308个,年产有色金属70万吨。东哈州尤其是东北部的阿尔泰地区是重要的金属成矿区。森林面积9万平方公里,木材总蓄量为74亿立方米(居全国第一)。建立有马尔卡科尔湖自然保护区、西阿尔泰斯克保护区等。矿业方面。从苏维埃政权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开始,东哈州就成为前苏联高度发达的工业区之一,采矿冶金联合体仍是东哈州的经济基础,哈萨克斯坦出产的所有镁、和镁合金、锌、镉、钛、精炼银,97%的黄金、86%的铅,40%的铜精矿及许多稀有和稀土金属都产自东哈州的有色冶金企业,该行业产值占全州产值的一半以上。铍及其制品加工在世界上也享受盛誉。二、乌斯季卡缅诺戈尔斯克市东哈州州府,1999年人口31万人。1720年作为乌斯季卡缅纳亚要塞而兴建,1868年起称市。位于哈萨克斯坦东部,鲁德内阿尔泰山麓、乌尔巴河与额尔齐斯河的汇合处。机场可起降国际航班。距首都阿斯塔纳1038公里。该市是哈萨克斯坦有色冶金中心,有大型铅锌和其他稀有金属炼制厂。食品工业也比较发达。是哈萨克斯坦重要工业中心之一。这里有哈萨克斯坦大学、科技大学等高等学府。在考察活动中发现,乌斯季卡缅诺尔戈尔斯克市没有宽阔的马路、鳞次栉比的高楼、繁华的市场,但是城市建筑物整洁,花团锦簇,植被繁茂,喷泉雕塑应有尽有,宽阔的额尔齐斯河河水清澈,微微翻波浪,除了语言障碍,一切都显得清爽宜人,参会的中国代表都感觉,这是个宜居的中等城市。这是一个既有遵循传统怀旧,又有文化底蕴很深的城市。承载着中亚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的宜居城市。城市管理也很有特色。附件3英文论文(3篇)(见论文著作篇)附件4部分会议及活动照片(略)

石油炼制的论文

做任务。

东北石油大学硕士论文要求30000字。 该学校源于清华大学石油炼制系,孕育于北京石油学院,诞生发展于大庆油田,是大庆油田大会战的重要成果之一。学校前身东北石油学院创建于1960年5月,[1]1975年7月更名为大庆石油学院,2010年4月正式更名为东北石油大学。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的多位总裁、副总裁毕业于此,被誉为石油界的“黄埔军校”。硕士生的毕业论文一般3-5万字之间,文学一般是三万字,理科相以应的多点,所有硕士论文都是要过论文检测的,比对的是一百年内所有专业的所有论文,每十一个相拟就开始算相拟,不能超过百分之三十,否则延迟毕业,切记,谨慎,别来自己辛苦寒窗得来的学历开玩笑。

发表论文130余篇,论文目录如下:1 甲烷水合物恒温恒压分解过程研究 地球化学 2003-04-262 含氢气体水合物生成条件的测定和计算 化工学报 2003-01-303 用激光散射法研究冷冻剂R12水合物的生成动力学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2003-08-204 高压注气过程中沥青质沉淀机理及规律的实验研究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05-305 用局部组成活度系数模型计算原油中石蜡沉淀量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3-11-306 多相混输管线中的水合物抑制研究现状 天然气工业 2003-09-287 气-液-液-水合物多相平衡闪蒸的新算法 化工学报 2005-09-308 利用气体水合物技术分离含氢气体混合物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4-02-209 笼型水合物研究进展 化工进展 1999-01-2510 锦州黑油水化物生成条件及降凝剂抑制影响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1999-02-2511 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利用和环境危害与保护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1999-05-2512 用Lennard-Jones和Kihara位能模型预测真实流体的PVT性质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08-0513 用于筛选提高采收率技术的模糊数学模型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9-10-0514 基于PR状态方程的粘度模型 石油学报 1999-05-2515 水合物法分离技术研究 现代化工 1999-02-2016 活性炭中甲烷水合物的储气量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02-04-3017 活性炭中甲烷水合物的生成动力学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02-06-3018 水合物氢气分离技术及相关动力学研究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2-05-3019 凝析气水合物生成条件的测定及计算 石油学报 2002-03-2520 高压高温下氮气在碳酸氢钠水溶液中溶解度研究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 1999-12-3021 含极性抑制剂体系中水合物生成条件的研究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0-02-2922 高压高温下气体在电解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 化工学报 2000-08-2523 气体水合物生成机理和热力学模型的建立 化工学报 2000-10-2524 原油正构烷烃沥青质聚沉机理研究及沉淀量测定 石油勘探与开发 2000-10-3025 多元混合物相包线的Newton-Raphson算法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06-3026 G~E型状态方程混合规则计算烃水相平衡的结果对比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12-3027 特高压力下天然气压缩因子模型应用评价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0-12-3028 水合物模型的建立及在含盐体系中的应用 石油学报 2000-01-2529 原油特征化方法的改进 石油学报 2000-07-2530 用标度方程预测沥青质沉淀点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2001-12-2531 H型气体水合物导热系数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化工学报 2001-04-3032 一种从含氢气体分离浓缩氢的新技术——水合物分离技术 化工学报 2001-12-3033 氮-烃体系高压相态行为的研究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2001-06-3034 二氧化碳水合物分解动力学研究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07-3035 油藏原油中石蜡沉淀的模型化研究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1-11-3036 水合物成核动力学研究现状 石油学报 2001-07-2537 高压注气条件下沥青质沉淀的实验研究 化工学报 2002-02-2838 甲烷水合物分解动力学 化工学报 2002-09-3039 活性炭中甲烷水合物的分解动力学 化学学报 2002-08-2040 水中悬浮气泡法研究水合物生长动力学 中国科学(B辑 化学) 2002-02-2041 富硫化氢酸性天然气相态行为的实验测定和模型预测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4-09-3042 凝析气藏流体相态行为的实验研究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4-08-0543 水合物生成和分解动力学研究现状 化工学报 1995-12-2544 通用立方型状态方程汽液平衡计算工具软件包──VLE-TOLPAK 计算机与应用化学 1995-06-3045 高温高压下气体在水/地层水中的溶解度实验装置的建立和校核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6-03-3046 高温高压下甲烷在碳酸氢钠溶液中溶解度测定及模型计算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6-12-3047 分离五组分含复杂精馏塔流程的研究 化工学报 1996-08-2548 非经典近临界流体相态行为的研究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08-0549 凝析气PVT测试计算机辅助计算软件的开发与应用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6-12-0550 Wong-Sandler新型混合规则应用于MKS状态方程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7-03-3051 Mathias近临界校正方法的探讨与改进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7-06-3052 气体水合物平衡生成条件的测定及预测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7-09-3053 普遍化立方型状态方程中Wong-Sandler型混合规则的建立 化工学报 1997-06-2554 沥青质沉淀研究进展综述 石油勘探与开发 1997-10-2355 甲烷水合物在纯水中的生成动力学 化工学报 1998-06-2556 H型气体水合物结构稳定性的分子动力学模拟 化工学报 1998-12-2557 电解质水溶液体系中气体水合物生成条件的预测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98-04-0558 含盐和甲醇体系中气体水合物的相平衡研究 Ⅰ平衡生成条件的测定 石油学报 1998-07-0559 含盐和甲醇体系中气体水合物的相平衡研究 Ⅱ理论模型预测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98-10-0560 纯组分高压流体的粘度模型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8-12-0561 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研究的进展 天然气工业 1998-05-2562 颗粒物料通过孔口流落的基本性质 化工学报 1960-04-3063 多层流态化床的研究Ⅰ 液-固系 化工学报 1966-03-0264 多层流态化床的研究Ⅱ 气-固系 化工学报 1966-03-0265 应用状态方程预测液-蜡(固)相平衡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92-04-0166 TPT粘度方程的参数修订及其混合规则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 1992-12-3067 立方型扰动硬链方程——应用于近临界流体相态行为预测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 1992-04-0168 半理论LVIS粘度模型应用于油藏原油 化工学报 1993-05-0169 固体硫在超临界/近临界酸性流体中的溶解度(Ⅰ)实验研究 化工学报 1993-06-3070 固体硫在超临界/近临界酸性流体中的溶解度(Ⅱ)热力学模型 化工学报 1993-06-3071 基于Patel-Teja状态方程的统一粘度模型(Ⅱ)应用于油气藏流体粘度的预测 化工学报 1993-12-2772 螺旋卷式膜组件中天然气分离过程的模拟计算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03-0273 改进型Du-Guo状态方程及其在高含CO_2油藏原油中的应用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3-10-0174 DGPVT软件包的开发及应用 北京化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3-03-0275 官能团模型在非理想溶液汽-液平衡和精馏计算中的应用——UNIFAC和Wilson模型的比较 华东石油学院学报 1978-05-0176 非理想溶液的相平衡和精馏计算——Prausnitz-Wilson模型的应用(一) 化学工程 1978-08-2977 非理想溶液的相平衡和精馏计算(二)——Prausnitz-Wilson模型的应用 化学工程 1978-10-2878 非理想溶液的相平衡和精馏计算(三)——Prausnitz-Wilson模型的应用 化学工程 1978-12-2779 非理想溶液精馏过程的数学模拟计算(一) 上海化工 1978-12-2780 非理想溶液精馏过程的数学模拟计算(三) 上海化工 1979-05-0181 若干活度系数模型在非理想溶液精馏计算中的应用和比较(Ⅰ) 石油炼制与化工 1979-06-3082 若干活度系数模型在非理想溶液精馏计算中的应用和比较(Ⅱ) 石油炼制与化工 1979-07-3083 若干活度系数模型在非理想溶液精馏计算中的应用和比较(Ⅲ) 石油炼制与化工 1979-08-2984 四种活度系数模型在汽-液平衡和精馏计算中的应用和比较 化工学报 1980-04-3085 用修正的Soave模型模拟丙烯碳酸酯-环氧丙烷-二氧化碳三元系的相平衡 化学工程 1981-08-2986 精馏过程的设计型算法(Ⅰ)——常规塔 化学工程 1982-06-3087 液-液平衡数据的关联和预测 化学工程 1982-08-2988 精馏过程的设计型算法(Ⅱ)——复杂塔 化学工程 1982-08-2989 三对角矩阵—牛顿-拉夫森联合法——一种改进的精馏算法 华东石油学院学报 1982-05-0190 液-液平衡数据的关联和预测 华东石油学院学报 1982-05-0191 液-液萃取过程的模拟计算 化学工程 1982-10-2892 状态方程应用于非理想溶液的汽-液平衡计算 (Ⅰ)改进的SRK模型 华东石油学院学报 1983-05-0193 三对角矩阵和牛顿-拉夫森联合法——一种改进的精馏算法 化学工程 1983-03-0294 状态方程应用于非理想溶液的汽-液平衡计算——改进的SRK模型 化学工程 1983-05-0195 局部组成型的立方转子链状态方程 化工学报 1985-03-0296 复杂精馏塔的设计型算法 化工学报 1985-06-3097 立方型转子链状态方程及其应用(一) 化学工程 1985-03-0298 立方型转子链状态方程及其应用(二) 化学工程 1985-05-0199 立方型转子链状态方程及其应用(三) 化学工程 1985-06-30100 第四届国际流体性质和相平衡会议在丹麦举行 化工进展 1986-10-28101 三相闪蒸和精馏的模拟计算——应用于含水原油稳定精馏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87-10-01102 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条件的预测Ⅰ不含抑制剂的体系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88-09-30103 多元混合物相包线的计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88-04-01104 天然气水合物生成条件的预测 Ⅱ注甲醇体系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88-12-30105 电解质溶液热力学性质模型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89-08-29121 混合溶剂-盐体系的汽液平衡 化学工程 1991-06-30122 新基团贡献型状态方程VDW—GC应用于超临界流体萃取过程的相平衡计算 高校化学工程学报 1991-04-02123 普遍化范德华配分函数有关理论进展 青岛化工学院学报 1991-10-01124 气体在电解质水溶液中的溶解度计算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91-04-02125 凝析气P-V-T数据的计算机拟合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 1991-07-02126 原油残余馏分组分分布的预测 石油炼制与化工 1991-04-16127 将PT状态方程应用至高压电解质体系 化工学报 1992-03-01128 立方扰动硬链方程 化工学报 1992-10-27129 用CO_2-CH_4体系评价不对称醋酸纤维素膜的分离特性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2-10-27

  • 索引序列
  • 石油炼制论文题目大全
  • 石油炼制论文题目
  • 石油炼制论文
  • 中国石油炼制科技大会论文题目
  • 石油炼制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