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文言文方面的杂志

文言文方面的杂志

发布时间:

文言文方面的杂志

明清史方面,孟森的《明史讲义》、 《清史讲义》值得一看。先秦史和秦汉史方面,杨宽的《西周史》和《战国史》及《战国史料编年辑证》,韩兆琦的 《史记全本全注全译 》以及他的《史记签证》都很权威。另外,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的史记著作也可以一看,他也是这方面的业界翘楚。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和 《万历十五年》,南炳文和汤纲的《明史》可以一看,南明史首推顾诚的《南明史》。此外,陈寅恪、陈垣、吕思勉和钱穆的史学著作也值得一读,他们四人无论是史学涉略面,还是史著述作量,以及史学识见度,在近现代史学家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风流》杂志以精美脱俗的形式和丰富个性的内涵直接面向广大文学爱好者,杂志以原创作品为主,收录了大量古体文学作品和现代文学作品,将古典文学与现代文学完美结合在一起,让读者在接受文学熏陶的同时也能融入现实生活,在沉淀心灵的同时依然热爱生活、赞美生命。我认为《风流》杂志好。

可以阅读古文观止。古文观止是清代人所编辑的专门用于教导蒙童写作文章的参考性范例教材。收录文章的时间跨度很大,从先秦至明代。这是一个非常优秀的古代文学初级选本。选择的文章大部分都是历史上著名文人的作品,同时兼顾可读性,凡是过于艰涩的文章一律不收。并且有详细的注释和对文章的品评。通读完古文观止之后,应当就具备了比较好的古代文学功底。

<诗词世界>、《读者》、《中华诗词》

文言文方面的杂志名字

你说的可能是 中文古诗词杂志 。你说的内容与此杂志基本差不多。 你可以在百度搜索一下,确认以后再行决定。

提高语文成绩单靠看杂志是没用的。要学很多东西的,只要要知道语文考试是怎么考的。其实背背古文观止啊,就是很不错的方法,要说杂志嘛《读者》、《青年文摘》都是不错的。语文就是要靠长时间的积累

如果真的要学习传统文化,不妨先读一些古代儿童开蒙的读物。比如三百千,也就是三字经百家姓和千字文。很多人觉得这是小儿科。但其实这些书说浅也并不浅。三字经当中包含了中国儒家的主要精神思想,还包括大量的文化常识。通读三字经之后,对于古代文献中常见的典故就不再陌生了。千字文的文字非常优美,是中国古代骈文中的代表之作。通读之后,对于阅读中国古代文学文献有很大的帮助。声律启蒙和笠翁对韵是古代学习作诗的启蒙读物。今人可以把他们作为了解古代诗歌写作模式的入门书。兴趣不在这一方面就可以忽略。民国学者所写的开蒙读物,可以适当读一些。而当代学者所写的传统文化读物,因为良莠不齐,所以就不建议专门阅读。

古文离我们的生活已很远了,所以阅读都不免有障碍。破除障碍,才会让阅读变得流畅起来,才会使得读书变得兴趣盎然。我主张,先从一些有意思的书读起,就是想逐渐培养起语感,提升读古文的兴趣。可以读读《世说新语》,它每篇的篇幅短小,且有味道。先从较容易的入手,以便先打个基础,比如想学《春秋》《左传》,可以先看看《东周列国志》,《东周列国志》的文字距白话文较近,比较好懂,看完它,有助于对春秋时期的历史先打个基础,然后再读《左传》,就顺溜多了。或是再读读杨伯峻的《白话左传》,然后再看原本的《左传》。

文言文方面的杂志期刊

非常详细哦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第2卷改名《新青年》)。1917年1月编辑部迁北京。五四运动爆发后休刊半年。1919年10月前后编辑部迁返上海,陈独秀复任主撰。自1920年9月1日第8卷起,《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上海发起组的刊物,1922年7月出至第9卷第2号后休刊。 1923年6月成为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理论性机关刊物,改为季刊,迁广州出版,由瞿秋白主编,出刊4期后休刊。1925年4月复刊,出5期,此年7月停刊。  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过程中的各种政治思潮差不多都与《新青年》有关。《新青年》在一定意义上塑造了现代中国,也影响着当代中国。《新青年》杂志在中国现代社会文化形态转型中起着重要的桥梁作用。  一、《新青年》与现代文化载体转型  在《新青年》的倡导之下,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冲击着中国文言文的正统地位。  长期以来,在正统封建文人眼里,只有诗、古文、辞赋,才能登文学的大雅之堂;至于白话文学,如小学、戏曲、俚歌等等,都是鄙弃的对象,则被贬斥于文学殿堂之外。新文化运动中的文学革命最早萌动于海外。胡适曾在《四十自述》中谈到1916年春中国留美学生中关于白话文的酝酿。这年二三月间,胡适对“中国文学的问题发生了智慧上的变迁”:原来一部中国文学史只是一部工具变迁史——一个文学或语言上的工具替代另一个工具。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个文学或语言工具变迁史,一部中国文学史也就是一部活文学逐渐代替死文学的历史。一种文学的活力如何,要看这一文学能否充分利用活的工具去代替已死或垂死的工具。当一个工具逐渐消失或逐渐僵化时,就要换一个工具了。在这种嬗变的过程中去接受一个活的工具,这就叫做“文学革命”。  1917年1月,《新青年》第2卷第5号发表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出了对文学改良的八条建议。接着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发表于《新青年》第2卷第6号。陈独秀的文章言辞激烈、笔锋犀利,为胡适文章推波助澜。与此同时,北京大学古文字教授钱玄同索性提出在中国推广世界语。  《新青年》第3卷第3号、6号,第5卷第2号,第 6卷第1号通信栏中屡次探讨文学革命。1918年底陈望道给《新青年》去信说:中文应该“横行加标点符号”,“诸子却仍纵书中文,使与横书西文错开;圈点与标点杂用,这是东人尾崎红叶(注:尾崎红叶(1867-1903),日本明治初期小说家。)的遗毒,诸子却有人模仿他,而且前后互异,使浅识者莫名其妙”(注:陈望道:《横行与标点》,《新青年》第6卷第1号。)。钱玄同回信说:“我个人的意见,以为横行必较直行为好,在嵌入西文字句的文章里,尤以改写横行为宜……独秀先生亦极以为然,原拟从本册起改为横行。只因印刷方面发生许多困难的交涉,所以一时尚改不成,将来总是要想法的。”(注:《新青年》第 6卷第1号。)至于标识句读,各人的文笔不完全一致,则各人所用的句读符号亦不必统一,只要大致相向便可以。  《新青年》编辑部规定,从 1918年开始,任何作者“非白话文不用”。1919年12月1日出刊的《新青年》刊登了《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指出“现在从7卷1号起,划一标点符号和行款”(注:《本志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说明》,《新青年》第7卷第1号。)。《新青年》所用标点符号和行款的划一,影响着学界,影响着一代先进的中国人,影响着中国文体的演进。  《新青年》从开展文学革命开始,白话文逐渐成为语言文字交流的主要工具;关于注音字母的探讨,关于新标点符号的探讨和使用,对中国文化的现代转型产生了巨大的的作用。中国文化的这一历史性的进步,不仅功在当时,而且惠及后人。语言文化作为社会交流的载体,其现代化程度对整个社会乃至整个社会的人的现代化产生巨大的作用。由《新青年》杂志倡导并实行的现代语言载体文化的转型,是中国社会向现代转型的一个部分,同时也为现代中国社会的整体转型奠定了文化基础,注入了巨大的促进力。  二、《新青年》与现代政治文化转型  (一)以民主、科学启开封建蒙昧。  1915年9月《青年杂志》创刊号发表陈独秀的文章《敬告青年》,文中指出:“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两轮焉”(注: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国人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当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注: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针对士、农、工、商、医各类人等“不知科学”,仍然沉湎于地气风水之谈和方士羽流之类的状况,陈独秀提出,要根治这“无常识之思维,无理由之信仰”,唯有科学。科学之效,将使人间之思想行为“唯遵理性,而迷信斩焉,而无知妄作之风息焉。”(注: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他认为科学有无上的权威。凡是合乎科学的东西就拥护,凡不合乎科学的就反对。一事之兴,一物之息,无不以科学定从违,以科学法则作为检验事物存废的标准。可见陈独秀是在反封建意义上提出科学这一概念的。《新青年》提倡的科学,主要指对人对事的科学态度和研究问题处理问题的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陈独秀指出,科学是综合客观现象,诉诸理性加以衡量。可见陈独秀当时所持的还不是唯物主义观点,虽然起着进步作用,但有着很大的历史局限性。五四激进分子,除民主观转变外,科学观也有一个转变到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五四时期大学(北京大学)开“科学概论”课程,对科学发展起了重大作用。科学思潮鼓励人们追求真理,追求正确的东西。在诸多主义、主张的比较选择中,中国先进分子最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救国救民的科学真理。  1920年4月,陈独秀在《新青年》第7卷第5号对科学的含义作了进一步的解释,他认为“科学有广狭二义:狭义是指自然科学而言,广义是指社会科学而言。社会科学是拿研究自然科学的方法,用在一切社会人事的学问上,像社会学、伦理学、历史学、法律学、经济学等,凡用自然科学方法来研究、说明的都算是科学;这乃是科学的最大的效用。”(注:《新青年》第7卷第5号。)  《新青年》季刊宣言(1923年6月)提出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科学,指导革命运动。作为“科学”思想发展的一重要步骤,即用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指导革命运动。该刊第1期刊发的《新青年之新宣言》(注:《新青年之新宣言》无作者,史学界一般认为是瞿秋白所写。当时瞿秋白刚回国,担任了《新青年》主编。)继承科学和民主思想,提出要力除宗法主义、笼统头脑、反对科学、迷信、资产阶级市侩主义、琐屑的应付、错误理会科学、浪漫主义等“障碍”,明确批评了实验主义(琐屑的应付),指出实用主义在政治上、科学上的反动性,认为现代社会已具备社会科学发展的物质基础,由社会科学加以考察,指导革命。无产阶级应严格用科学方法研究一切,以科学治学,在根本上考察、综观现象,找出规律,求得解决。这比陈独秀在《敬告青年》中提出的科学思想前进了一步。  关于“人权”,《青年杂志》指出:“人权平等之说兴,奴隶之名非血气所能忍受。世称近代欧洲历史为‘解放历史’——破坏君权,求政治之解放也;女子参政运动,求男权之解放也。解放之者,脱离夫奴隶之羁绊,以完其自主自由之人格之谓也。”(注:陈独秀:《敬告青年》,《青年杂志》第1卷第1号。)就个人而言,不仅要获得政治、经济上的权利,而且要获得人格独立、个性解放,强调“人心”的觉醒,做一个自主自由的人。就国家而言,就是推翻君主专制统治,建立自由平等的资产阶级共和国。  到1919年《新青年》第6卷第1号发表《本志罪案之答辩书》,提出 “本志同志本来无罪,只因拥护那德谟克拉西和塞因斯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大罪的。”(注: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青年杂志》第6卷第1 号。)“我们现在认定只有这两位先生,可以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上思想上一切的黑暗。若因为拥护这两位先生,一切政府的压迫,社会的攻击笑骂,就是断头流血,都不推辞。”(注: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青年杂志》第6卷第1号。)此时,陈独秀的“人权”口号发展成为“民主”的口号(注:刘景全:《中国现代文化选择之重大转折》,《中共党史研究》2002年第2期。)。  《新青年》拥护的民主和科学两位先生,对中国政治文化向现代转型起了启开蒙昧的开山之工。那么《新青年》对西方政治学说的传播和对中西政治、国家观的差异的比较,更对中国政治文化向现代转型起了构筑蓝图和发轫作用。  (二)传播西方政治、国家学说,引发政治革新。  陈独秀认为,近代欧美各国总趋势是,由专制政治趋于自由政治;由个人政治,趋于国民政治;由官僚政治,趋于自治政治。中国要生存于世界,必须抛弃千年沿袭下来的官僚的个人政治,而易以自由的、自治的国民政治,使人民“自觉其居于主人的主动的地位”。  陈独秀在《新青年》发表文章说,古之人希冀圣君贤相施行仁政,今之人希冀伟人大老建设共和宪政。欧美各国的共和立宪出于多数人利益,中国的共和立宪“不出于多数国民之自觉与自动,皆伪共和也,伪立宪也,政治之装饰品也,与欧美各国之共和立宪绝非一物。”(注: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青年杂志》第 1卷第6号。)陈独秀《再质问〈东方杂志〉记者》一文认为,中国古代“民为邦本”是封建的家天下,人民是君主的财产;而近代民主含义是平民为国家的主人。专制政体与民主政体水火不相容。陈独秀感叹:中国人真心知道共和是什么的不多,满脑子帝制思想的人却很多。“国家者,乃人民集合之团体,辑内御外,以拥护人民之福利,非执政之私产也。”(注:陈独秀:《今日之教育方针》,《青年杂志》笫1卷第2号。)  陈独秀认为,中国与西方国家的法制建立在不同的基础上。欧洲法制之精神,无不以平等人权为基础。而中国传统则是等级分明,法律面前尊卑有别。  西方近代依法治国,中国历史上基本是“人治”国家,这种观念影响到社会每个角落。圣人之教、君主之言便是法律。西洋民族以法治为本位,东洋民族以感情为本位。“商业往还,对法信用者多,对人信用者寡;些微授受,恒依法立据。浅见者每讥其俗薄而不惮烦也。父子昆季之间,称贷责偿,锱铢必较,违之者不惜诉诸法律;亲戚交游,更无以感情违法损利之事。”(注: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第1卷第4号。)中国习惯,“交游称贷,视为当然,其偿也无期,其质也无物,惟以感情为条件而已。”(注: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第1卷第4号。)就是说西方民族依法治国,社会各个领域的经济往来皆依法立据,类似经济公证,乃至弟兄父子间也是如此。陈独秀认为西方依法行事优于中国的以感情为重。“伪饰虚文,任用感情”,并非风俗淳厚的表现。“其实施之者多外饰厚情,内恒愤忌。以君子始,以小人终”(注: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第1卷第4号。)。西洋民族以法治为重,未尝无刻薄寡恩之嫌,然而实行的结果是“社会各人,不相依赖,人自为战,以独立之生计,成独立之人格,各守分际,不相侵渔。以小人始,以君子终,社会经济亦因以厘然有叙。”(注:陈独秀:《东西民族根本思想之差异》,《青年杂志》第1卷第4号。)陈独秀对西方依法处理经济往来十分赞赏,批评旧中国以情代法,弊端之多,大害国家,小害家庭、个人。  通过对政治思想、国家观、法治观念的比较,《新青年》无情地鞭挞了中国政治上专制独裁,君主专政,臣民把希望寄托于明君圣主,社会生活从感情出发不讲法治等恶俗,启蒙国人学习西方,建设民主政治,在平等人权精神上立法,实行法治,抛弃“人治”。  (三)《新青年》传播马克思主义,使现代中国政治文化的转型和社会转型,找到了一条革命的途径。  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1919年5月,李大钊为《新青年》主编“马克思主义研究专号”。这一期《新青年》为第6卷第5号,刊首标明为 1919年5月,由于出版拖延,据考证出刊时间当在1919年的9月份,但该期发表的一些文章的写成时间早于1919年5月。该期刊登了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上)等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文章。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进一步传播,马克思主义逐步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无产阶级政党——中国共产党成立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组织基础。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领导中国人民经过28年的流血奋斗,建立了人民民主专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由此实现了从《新青年》开始的中国政治文化飞跃性的现代转型。

萌芽文摘应该可以试一试啊

《读者》吧 《读者》由甘肃人民出版社主办,创刊至今,共发行6亿多册,销售码洋12亿,创利税1亿多元,多年来长盛不衰,深受广大读者欢迎。从1991年至2000年,连续10年发行量排在中国8000种杂志前5名(三次第一),2000年度在全球综合性杂志排名中位列第4名,被称为中国期刊的第一品牌。  《读者》杂志过去20年中,获得甘肃省委、省政府、国家新闻出版署以及中央电视台、各种群众团体颁发的奖项近百个。  《读者》杂志近期获得的政府奖项有:  2001年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  2000年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首届国家期刊奖”;  2002年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二届国家期刊奖”;  1998年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一届百种全国重点期刊奖”;  2000年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第二届百种全国重点期刊奖”;  2001年在新浪网等60家网站联合网上公众投票评选中获“全国公众最喜爱的百家企业”第十二名及“商业服务类企业”第一名;  2001年被中国广告协会评选为“全国广告行业文明单位”;投稿方式: 电子信箱: 邮寄:(730030)兰州市中央广场邮局《读者》信箱《读者》(原创版)编辑部 编辑部电话:0931—8773354

第一,多读。“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要多看一些书,通过看一些文学名著,或是报刊杂志,可以培养语感,还能学到不少文学常识,以及一些新鲜有趣的观点。现在的语文考试,阅读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不仅有文言文阅读,还有科技文、小品文阅读等等。要想在课堂上把所有这些能力统统培养起来是根本不可能的事,只能靠课外的努力。 要培养自己对知识和书籍的渴望。学会对文章进行速读、细读、研读等,自己动手、动脑、主动地学习,逐渐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在大量阅读的基础上,提高语言感受能力,从而占有大量的语言资料,为写作准备好一个丰富的资料库。 第二,多背。背诵是提高语文能力的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这里的“熟”,即指能背诵下来。语文教材里,有的精彩段落要求背诵,这远远不够,因此,国家教育部又提出新的要求,出版了《小学生必背古诗词80首》、《中学生必背古诗文200篇》等读本。这充分说明背诵在语文学习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课程标准》要求背诵的古诗文必须完成。另外,还得多背诵一些现代文。目前很多刊物适合学生阅读,比如《读者》、《中华文摘》、《散文》等。这些刊物的内容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拓展学生知识面,更能使学生深入地了解社会,体验生活,使课堂上学到的知识与生活紧密地融为一体,从而提高了学生的认知能力。我们经常在电视里看到这样的画面:古代私塾的学堂,私塾先生戴着眼睛,手拿戒尺,学生摇头晃脑地背诵书。看到这样的画面,都窃笑不已。我们不提倡读死书,死读书这样的做法,但当你窃笑后,你是否意识到,背诵在语文学习时的重要性呢? 第三,多写。 在写作方面,除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文外,可适当记点日记周记之类,也可以有感而发,写些小散文和评论等,锻炼文笔,久而久之,就会越写越顺。这时,你背诵的东西会起到很大的作用。比如你背诵的名言、歌词、古诗词等,用一用;在文章的结构安排上,还可以借鉴你背诵过的好文章的结构。这样,你的文章不但在语言上占了不少优势,在篇章上也能严谨起来。把背诵的东西转化成自己的东西,常记常用,写作水平自然会有所提高。总之,语文就像中药,越熬越有味。当有一天你发现,自己的“感觉”越来越准了时,你会为你的付出欣然而笑。 最后,说说兴趣的培养。当你不喜欢学习语文时,你告诉你自己,不学习语文是不可以的,这门学科是工具学科,哪门科学都离不开语文。如果你真的按上边说的去做了,你会慢慢地喜欢上语文的。其实,语文学习是一个字,一句话开始的,主要靠平时的积累。 这就要求要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从现在开始,长期坚持,以日积月累之功,收水到渠成之效。

文言文方面的杂志有哪些

古文杂志?有存在这本杂志吗?不太清楚但是假若你想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建议你看一看‘古文观止’ ,我觉得还不错

明清史方面,孟森的《明史讲义》、 《清史讲义》值得一看。先秦史和秦汉史方面,杨宽的《西周史》和《战国史》及《战国史料编年辑证》,韩兆琦的 《史记全本全注全译 》以及他的《史记签证》都很权威。另外,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的史记著作也可以一看,他也是这方面的业界翘楚。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 》和 《万历十五年》,南炳文和汤纲的《明史》可以一看,南明史首推顾诚的《南明史》。此外,陈寅恪、陈垣、吕思勉和钱穆的史学著作也值得一读,他们四人无论是史学涉略面,还是史著述作量,以及史学识见度,在近现代史学家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高中生读的语文方面的好杂志太多了!你说的两个是不错的选择,另外,《读者》、《青年文摘》、《意林》等都是好的杂志。这些文学杂志不仅可以提高你的阅读和作文水平,还能开阔你的眼界,对其他学科也有促进作用。

《杂文选刊》《微型小小说选刊》都是名家的文章,你可以学习到很多东西,包括一些人生哲理和做人的道理《读者》上的文章经常拿来做高考阅读,所以你也可以看下。

语言方面的论文

起源,种类,特点,使用范围等等都可以

文学作品中的语言变异现象,参考

在商品经济繁荣发达的当今社会,广告成了打开消费者钱包的金钥匙。化妆品和其他健美品广告数不胜数。女人是此类广告的主要受众。在当今的广告中,最受女性青睐的形象就是年轻貌美、时髦秀媚的美女形象。在西方,对美丽和时髦的追求似乎成了女性优先考虑的大事,母亲的义务已退居次要的地位。在这种文化背景下,广告者精心设计魅力非凡的化妆品和健美品广告。这样,广告化妆品和健美品成为创造青春美貌的“灵丹妙药”。  古今中外的人都喜爱物美价廉的商品。即使那些百万富翁也不例外。广告者对人们的这种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念心领神会,总是强调商品的优质和价格的低廉,西方广告尤其如此。如:  (34)以最低廉的价格,提供最高的男性价值!(服装)  (35)难得的缘,难得的价,更难得的情!(家具)  (36)It's time to make your Right Because now you havethe freedomto fly coast-to-coast for only 99 each way withroundtrip Also,be sure to check out our low fares to other exciting destinations for only 99 or less each way with roundtrip purchase…(USA TODAY,D31,1998)  (37)Great In these cities,there's a new way to save money…Name yourown price!()  追求物美价廉可谓是人们的传统文化心理。广告突出物美价廉符合人们的心愿,迎合消费者的文化心理,很能激发人们的消费兴趣和消费行动。  现在我国消费者的崇洋媚外心理虽然远不如从前那么严重,但多多少少总还有之。我国的广告者利用消费者中的媚外心理,在许多广告中总是有意无意地特别强调“采用进口设备、引进先进技术生产的一流产品”,以便树立商品的形象,引诱潜在的消费者采取实际行动。为了迎合消费者青睐洋货的心理,许多产品说明书都使用英汉两种文字,甚至连乡镇企业、私人企业生产的国内消费品都印上醒目的英语品牌,使产品带上了洋味。为数甚多的汉语品牌采用新组成的听上去像外国品牌的译名。由于相当多的中国消费者会将这些假外国品牌与进口产品联系起来,他们就乐意购买这些带有貌似外国品牌的国内产品。目前流行的假外国品牌有:蒙妮莎(时装公司及其产品),雅丝丽(洗发精与护发素)、洁士苗条霜、爽肤露、美加净、伊思丽(化妆品)、柔美丝、丽花丝宝、芭蕾、发佳丽、爱美思(巧克力)、梦蕾娜(童装)、雪梦莱(皮装)、雅迪氏(时装)、雷特蒙(时装)、蒙雪尔(皮装)、丝华露(洗发用品)、雅戈尔(服饰)等。  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与其文化背景和文化习俗密切相关,不同民族的人表现出不同的文化心理。如,我们认为违反人们文化心理的不雅之辞或不雅行为,西方人却习以为常,完全可以接受。西方提倡性解放已有悠长的时间了。性生活、性行为的宣传散见于各类大众媒体之中。作为大众媒体之一的英语广告有时把产品的宣传同色情或性生活密切联系起来,以增加产品的诱惑力。有些广告(包括图像)露骨地推销contraceptives(避孕用品),如condoms(阴茎套),contraceptive suppository(避孕栓),contraceptive jelly(避孕药膏),contraceptive pills(避孕丸药)等等;有些广告毫不避讳地提到“sex”,“semen”,“vaginal fluid”,“mutual masturbation”,“fingering”,“anal sex”等等(参见Greg Myers,1995:177-181);偶尔还可碰到为同性恋者及其同性行为辩护的广告,称他们的性行为为sefer sex。上述这样的广告在西方不足为奇,与西方人的文化心理没有冲突。这样的广告若在我国广而告之,无疑会超越一般人的文化心理承受能力。      四、道德观念与广告语言  传统的公认的道德观念,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是人们的行为规范。广告语言的运用理应受到社会道德观念的制约。例如,不论在哪个民族、哪个国家、哪个社会,诚实总被认为是人的基本道德品质之一。“Honestry is the best policy”(诚实为上策)。 广告必须以诚实为上策,实事求是,开诚相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切忌胡吹海捧, 欺愚弄。实际上,我国出现了不少以诚动人的广告词。例如:

  • 索引序列
  • 文言文方面的杂志
  • 文言文方面的杂志名字
  • 文言文方面的杂志期刊
  • 文言文方面的杂志有哪些
  • 语言方面的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