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当代修辞学投稿要求高吗

当代修辞学投稿要求高吗

发布时间:

当代修辞学投稿要求高吗

难。因为要有自己的实力和独特的见识的作者来撑掌门面,真正的有深度,有影响的文章应该才有可能发表到它上面。一般的文笔不好的是没有希望的。而且要一直都是制作精良,要求很高,不是随随便便的文章可以被看上的,所以在它上面发表文章应该很难。

文章首页编排体例要求作者以电子版形式向我刊投稿,同时提供如下信息:应为论文主要内容的浓缩,不应使用“本文认为”、“笔者认为”等评价性的语言,用“摘要:”表示,一般为200-300字。应为反映论文最主要内容的专业术语,用“关键词:”表示,多个关键词之间用“;”分隔,一般每篇文章可选择3-8个。表明论文产出的资助背景,包括基金项目的类别、名称、批准号。按下列顺序提供作者信息:工作单位、省、城市、邮编、联系电话、电子信箱;姓名(出生年-),性别,籍贯,学位,工作单位、职称、学术兼职。包括与中文对应的正文标题、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注释和参考文献体例《当代法学》实行注释和参考文献分离制度。注释是对正文中的某一特定内容所进行的进一步解释或补充说明;参考文献是作者在正文中直接引用的文献书目,包括专著、编著、译著、论文集、学位论文、期刊文章、报纸文章、电子文献等。一律采用脚注,每一页的注释单独排序,以圈码①、②、③等表示。一律采用尾注,所有的参考文献连续排序,以方括号[1][2][3]等表示,并在正文中具体的引文后注明参考文献的具体页码,如[1](P10)。[1]霍存福权力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2]张文显法理学[M]北京:法律出版社,[3][德]伯恩魏德士法理学[M]丁小春,吴越译北京:法律出版社,[4]张文显法学理论前沿论坛[C]北京:科学出版社,[5]石少侠检察权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法学院,吕岩峰论中国国际私法的立法取向[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1996,(5)郑成良美国的法治经验及其启示[N]人民法院报,2001-09-09(4)马明亮正义的妥协——协商性司法在中国的兴起[EB/OL]2004-01-提供作者姓名、论著名称、出版地、出版机构、出版时间、页码

当代修辞学投稿要求高吗初中

继汤氏之后,在近百年的时间里,先后出版的修辞学论著为数众多,人们给修辞学所下的定义也各说不一,其中较有影响的主要有如下几种说法:1 、美辞说在我国修辞学界,持美辞说的学者较多,早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出版的修辞专著中,如王易的《修辞学》和《修辞学通诠》、陈介白的《新著修辞学》、章衣萍的《修辞学讲话》都从“美辞”的角度给修辞学下过定义。王易认为“, 修辞学一名美辞学,因其讲述修饰辞句而使增其美之理论也。又说:“修辞学者,乃研究文辞之所以成美之学也。”陈介白认为“, 修辞学是研究文辞之如何精美和表出作者丰富的情思,以激动读者情思的一种学术。”[章衣萍指出“, 修辞学是研究文辞美化的一种艺术。”以上三家之言虽然提法有别,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即都强调修辞的核心是“美化文辞”,都侧重从美学角度给修辞学下定义。 特别是陈介白给修辞学所下的定义,实际上包含了以下三个要点:一是文字表达得要精美,这是要求形式美;二是要有丰富的情思,这是要求内容美;三是要能激起读者的情思,这是要求效果美。当然“美化文辞”是属于修辞学研究范围之内的事,但是,修辞和修辞学绝不能局限在“美化文辞”这一狭小的天地之中。比如从语体的角度而言,科技语体和公文事务语体并不追求什么“美化文辞”,但属科技语体和公文事务语体的文章、文件、著作,同样存在修辞问题,同样需要人们去认真加以研究。 鉴于早期的“美辞”论者过分强调书面语而忽视口语以及其他方面的缺陷,四十年代以后持“美辞说”的一些学者,在论及修辞和修辞学的定义时,在提法上有了一些明显的改变。如郑建业在《修辞学》一书中是这样给修辞学下定义的:“修辞学者,为研究语言文字之组织,使说者或作者了解运用语言文字之技巧,以期获得听者或读者之同情及美感之科学。质言之,即研究增美语言文字之方法论,故曰美辞学。”张弓在《现代汉语修辞学》一书中,对修辞作了这样的界定:“修辞是为了有效地表达意旨,交流思想而适应现实语境,利用民族语言各种因素以美化语言。”由上不难看出,郑氏所谈的“美辞学”,主要涉及以下三个要点:一是以语言文字之组织作为研究对象,既包括书面语,也包括口头语;二是研究增美语言文字之方法论,并善于运用增美语言文字之技巧;三是要获得听者和读者的同情与美感,重视交际双方的情感交流。而张氏所谈的“美化语言”,则强调了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修辞必须有效地表达意旨;其二,修辞应适应现实语境;其三,应调动民族语言的多种因素(如语言、词汇、语法等) 以达到美化语言的目的。显然,郑、张二氏对修辞学特质的认识,已较早期的学者深化了一步。此外,台湾学者黄庆萱在其专著《修辞学》中,大陆学者谭永祥在其专著《汉语修辞美学》中,均有鲜明的美辞说倾向。从前面的介绍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出,长期以来“, 美辞学”在修辞学界的影响的确是深远的,但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美辞说”尚存在明显的缺失。因为修辞不仅仅要求“形象”、“鲜明”、“生动”,也还少不了“明确”、“通顺”、“平匀”、“稳密”。也就是说,修辞有“积极”与“消极”两端,二者必须兼顾,而“美辞说”的主要缺点,就在于强调了“积极”一端而忽视了“消极”一端。2 、调整语辞说最先提出此说的是陈望道先生。陈氏在《修辞学发凡》一书中没有给“修辞学”下定义,但对“修辞”却作了如下解释:“修当作调整或适用解,辞当作语辞解,修辞就是调整或适用语辞。”在书中作者对上述提法作了进一步的说明:陈氏认为“, 语辞”并非单指“文辞”,而应包括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而所谓“调整和适用”,指的是在“材料配置定妥之后,配置定妥和语辞之间往往还有一个对于语辞力加调整、力求适用的过程;或是随笔冲口一恍就过的,或是添注涂改穷日累月的。”这就是说,“调整或适用”语辞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需要经过仔细修改润饰的,另一种是“随笔冲口一恍就过”,即时完成的。而不论是哪种情况,作者都十分强调“修辞以适应题旨情境为第一义,不应是仅仅语辞的修饰,更不应是离开情境的修饰。”由于陈望道先生和《修辞学发凡》在修辞学界所具有的重大影响,其后有不少修辞论著或工具书,都根据陈氏对“修辞”所作的解释和说明来给修辞和修辞学下定义。例如:修辞:简单地说,就是调整和修饰语言。修辞学:语言学的一门学科。它研究如何依据题旨情境,运用各种语文材料、各种表现手法,来恰当地表达思想和感情。修辞学就是研究修辞现象,探讨运用语辞以适应各种各样题旨情境的科学。这里有必要指出,陈望道先生《修辞学发凡》中提出“调整语辞”说,这在当时是很有针对性的。正如我们在前面所提到的,在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修辞学界,“美辞说”及由此说而派生出的“修饰学”,一度相当盛行。当时有一些学者一味追求文辞的华美,不顾“意”和“情”,也不重视适应具体的语境。如有的学者认为:“修辞学是研究文辞美化的一种艺术。”修辞学追求的是文辞的美化,因此“辞”非“修”不可。“正如漂亮的女子一定讲求修饰”一样,“漂亮的文章, 一定也讲求修饰。”正是出于纠偏的考虑,陈氏首先从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正本清源,十分明确地指出,调整语辞,为的是“达意传情”,即修辞是为表达一定的内容服务的。关于如何正确理解“调整”与“修饰”的区别与联系,陈氏在1962 年11 月29 日的一次谈话中,对此有过这样的追求:“那时修辞学界讲修辞一定要讲文言文,一定要讲修饰,讲雕琢,不问内容。我不提‘修饰’而讲‘调整’。其实调整也是修饰,只不过是离不开内容的修饰。为了与一般所说的修饰相区别, 我才提调整。”[ 14 ] 可见“调整语辞”说的产生,这是时代的产物。宗廷虎先生在陈氏有关论述的基础上,对“修辞”和“修辞学”所作的概括,则是对陈氏修辞思想的进一步发展。3 、规律说“规律说”最初是由王希杰先生于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提出来的。王氏在《修辞学的定义及其它》一文中,对“修辞”和“修辞学”是这样下定义的:“修辞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修辞学是研究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的规律的科学。”作者之所以这样给“修辞”和“修辞学”下定义,主要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语法和逻辑都是指的某种规律———语法指的是语言的结构规律,逻辑指的是人类思维的规律,和‘语法、逻辑’相提并论的‘修辞’⋯⋯也应该是指的某种规律。”我们认为,这一见解是颇有新意,言之成理的。此后,有一些修辞论著和高校教材采用了这一说法。例如:“修辞,通常有两种含义:一是指修辞活动;一是指研究修辞规律的科学,也叫修辞学。”“修辞学是一门研究修辞活动中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规律、法则的科学。”我们认为“, 规律说”从总结修辞规律的视角给“修辞学”下定义,将其与“美辞说”和“调整语辞说”相比,有其独到之处。因为修辞活动中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规律和法则都是客观存在的。这些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规律、法则的总和,便是需要人们去认真加以研究的修辞系统。而修辞学不过是人们对这一客观存在的修辞系统的主观认识和描述。为此,“规律说”受到人们的重视,这是很自然的事。4 、手段说在20 世纪30 年代,石苇先生就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用文字的形式去有效地传达思想感情的技术,就是修辞。”这可以视为“手段说”的雏型。在当代学者中,“手段说”的持论者以张静先生为代表。在张氏主编的《实用现代汉语》一书中,对“修辞”和“修辞学”作了如下的解释:“简略点说,修辞是提高语言表达效果的手段;详尽点说,修辞是在一定语境中运用语言材料提高话语表达效果的手段。”“专门研究运用语言的技巧,提高话语表达效果的手段的学科,叫修辞学。”何以这样给“修辞”和“修辞学”下定义,作者作了如下的说明:第一,修辞是手段,是运用语言的技巧,这是修辞的主旨;第二,修辞手段的运用是为了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这是修辞的目的;第三,提高话语表达效果的手段是借助于语言材料形成的,这是修辞的基础,也指出了修辞与语言各要素之间的关系;第四,在一定语言环境中,运用语言材料构成的修辞手段才能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这是修辞的原则,也指出了修辞和语境的关系。此外,刘帆先生也曾提出过类似的说法:广义地讲,修辞是一种言语表达技巧,是创造语言美的手段。”个人认为,上述解释和说明,强调要注意修辞和语境的关系,强调修辞是为了提高话语的表达效果,这都是对的。但是,如果把“修辞”和“修辞学”主要定格在“技术”、“技巧”、“手段”的范围之内,那就值得商榷了。5 、综合说在当代学者中,“说”的持论者有日渐增多的趋势。例如胡裕树主编《现代汉语》一书讲到:“修辞是为适应特定的题旨情景,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以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的规律。修辞学就是研究这种规律的科学。” 胡著对“修辞”和“修辞学”所下的定义,主要突出了以下要点:其一,修辞离不开特定的题旨情境,因为修辞现象总是特定的题旨情境的产物。其二,修辞讲究运用恰当的语言手段,这包括词语的锤炼、句式的选择、辞格的运用以及篇章结构和语体风格等诸方面的内容。其三,修辞追求理想的表达效果,这可以说是运用恰当的表达手段,适应特定的题旨情境所要达到的目的。以上所说的三个方面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是有规律可循的。此外,骆小所先生在《现代修辞学》一书中给“修辞学”下定义时,也提出与胡著较为接近的观点:“修辞学是研究适应特定语境,而运用语语言表达的方法、技巧或规律的科学。”由于“综合说”是在集各家之长的基础上形成的,在揭示修辞和修辞学的本质特征方面更具有科学性和全面性。关于修辞学的定义,除上面提到的较有影响的五种说法之外,尚有以张志公先生为代表的“选择说”,以吴士文先生为代表的“加工说”,以姜宗伦先生为代表的“修饰说”,以刘焕辉先生为代表的“言语形式的适切组合说”。限于篇幅,对以上各说这里就不一一详加评介了。应该承认,上述各派各家之言都有一定道理,都从不同角度对“修辞”和“修辞学”的本质属性作了这样或那样的归纳和概括。但正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在一切科学中,越是基本的概念越难下定义。在修辞学中,对修辞学下一个人人满意的定义是很难的。”尽管给科学术语下定义很难,可是有一点这也是学术界业已取得的共识:给科学术语下定义,一是要尽可能准确地揭示该术语的本质属性;二是行文应力求简明扼要,不要拖泥带水。如果用这个尺度来衡量前面提到的名家之说,我们认为胡裕树先生主编的《现代汉语》给“修辞”和“修辞学”所下的定义是比较可取的。你自己整理下,我也是摘录的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单位:复旦大学ISSN:1674-8026CN:31-2043/H周期:双月语种:中文开本:16开影响因子:339被引次数:8737影响力:中文核心期刊(2008)期刊级别:08版北大核心

当代修辞学投稿要求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共计300余篇)1981-2001年拟声词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1.4]关于“在黑板上写字”句式变换和分化的若干问题[语言教学与研究1982.3]基础短语析句法[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2]“动+个+形/动”结构分析[汉语学习1984.2/现代汉语补语研究资料]两种不同性质的虚语素“头”[中国语文通讯1984.3]句型的分类及其原则[杭州大学学报增刊1984]说“又”——兼论副词研究的方法(与人合作) [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2]评《汉语语法学史》[徐州师院学报1985.3]辞典编写和ABB式形容词的处理[辞书研究1985.4]汉语句型研究述评[语文导报1985.4/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汉语语法研究现状述略[语文导报1985.5]关于歧义结构的研讨[语文导报1985.10/现代汉语语法研究的现状和回顾]把字句及其变换句式[研究生论文选集.语言文字分册,江苏古籍出版社]同语式探讨[语文研究1986.1]“要了白要,不要白不要”是悖论吗? [汉语学习1986.5]八十年代副词研究的新突破[语文导报1987.3/人大复印资料1987.4]吕叔湘语言风格初探[语言教学与研究1987.3]评《语法研究和探索(二)》[中国语文1987.3]从语序的三个平面看定语的移位[华东师大学报1987.4/语法求索/人大复印资料1987.11]把字句研究纵横观[语文导报1987.7]状语后置的条件制约[汉字与文化(一),光明日报出版社]“V成”结构的性质[汉语学习1988.1]“非X不Y”及其变式[中国语文天地1988.1]毛茸茸的感性和下意识的力量[修辞学习1988.3]《现代汉语》教材改革向何处去? [语文建设1988.5]关于汉语语法学史研究的若干问题[华东师大学报1988.5] 形式与意义四论[语法研究和探索(四),北京大学出版社]论汉语语法学发展的历史趋势[语言学通讯1989.1]话语的失误及其补正[中国语文天地1989.1]“什么”非疑问用法研究(与人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89.1]叹词疑问句的语义层面分析[语文研究1989.2]语气词“呢”在疑问句中的作用[中国语文1989.3]ABB式形容词的动态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0.1]说“言外之意”[华东师大学报1990.4]“语文研究”十年来语法论文观感[语文研究1990.4]“X不X”附加问研究[徐州师院学报1990.4]比字句替换规律刍议[中国语文1990.6]“XY”的学术研究风格和创学派意识[汉语学习1990.6]副词在句法结构中的语义指向[汉语论丛,华东师大出版社]汉语的话语话题[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上海店名文化心理分析[现代语言学,延边大学出版社]试析上海方言的虚语素“头”[语文论丛(四),上海教育出版社]论中国理论语言学史研究(与人合作) [语言学与语言教学,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歧义分化方法探讨[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1]辞格研究之我见[修辞学习1991.2]说中国文化语言学的三大流派[汉语学习1991.2/人大复印资料1991.2]八十年代汉语语法研究的回顾与今后的任务[世界汉语教学1991.3]评对外汉语新编教材《中国家常》[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4]“省略句”与“非主谓句”新说[语文学习1991.7]回声问的形式特点和语用特征分析[华东师大学报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10]关于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反思[语言文字应用1992.2/人大复印资料1992.5]简评林祥楣主编的《现代汉语》[语文建设1992.4]关于语法研究中三个平面的理论思考——兼评有关的几种理论模式[南京师大学报 1992.4/人大复印资料1993.3]从新的角度研究广告语言[语言学通讯1993.2]评邢福义《语法问题发掘集》(与人合作) [语言研究1993.1]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名词的双向选择[《中国语文1993.3]心理动词及其句型(与人合作) [语文研究1993.3]儿童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评《汉族儿童问句系统习得探微》[汉语学习1993.3]汉语口语失误[语言文字应用1993.4/人大复印资料1994.1]七年磨一剑——读《汉语集稿》有感[汉语学习1993.6]现代汉语课程教学方法改革刍议[语文建设1993.9]汉语的结构句型与功能句型——评《中国句型文化》[语言与文化多学科研究,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1年现代汉语研究综述(与人合作) [中国语言学年鉴1992]难忘恩师哺育情[朱德熙先生纪念文集,语文出版社]现代汉语规范化问题[社会科学争鸣大系,上海人民出版社]汉语语法学在理论与方法上的十大贡献[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对外汉语教学生成语法系统刍议[语法研究与语法应用,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现代汉语选择问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4.2]口语与语用研究的结晶——评《汉语习用语功能词典》[世界汉语教学1994.2]打开语言学宝库的金钥匙[汉语学习1994.3]间接问句及其相关句类比较[华东师大学报1994.5]动词的多角度、多层次、多渠道研究——评《汉语动词和动词性结构》(与人合作) [中国语文1994.6]道路与榜样——评《陆俭明自选集》[语言教学与研究1995.1]简评梅立崇《汉语与汉语教学探索》[世界汉语教学1995.3]对外汉语教学语法体系改革的新蓝图——评吕文华《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探索》[汉语学习1995.4]“怎么”疑问句的语法意义及功能类型[语法研究和探索(七)]“吧”字疑问句及其相关句式比较研究[第四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集]现代汉语正反问研究[汉语研究第4辑]疑问句群语义关系分析[第4届现代语言学讨论会论文集]设问句的类型与问答框架语义关系[庆祝吕叔湘先生90华诞讨论会论文集]动量词的语义分析及其与动词的选择关系[中国语文1995.2]双音节“V+N”的配价分析[现代汉语配价语法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论广告语创作的定位策略[语言文字应用1995.1]广告语研究的现状与我们的对策[汉语学习1995.3]春江水暖鸭先知[汉语学习1996.1]“句法向”与“语义价”及其相互关系[汉语学习1996.3,人大复印资料1997/2]评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任志萍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1996.4]论汉语语法的双向选择性原则[中国语言学学报8]关于“功能”和“解释”的几点理论思考[华东师大学报1996.4]港词语规范化与多元标准[香港大公报1996.10.10/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7总第11期]复句研究的新突破———评王维贤等《现代汉语复句新解》(跟胡宗哲合作)[语文研究1996.2]抬头是山路在脚下———评萧国政《现代汉语语法研究》(跟任志萍合作)[汉语学习1996.2]香港报纸用语的层次等级及其对策[1997与香港中国语文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中文应用写作与语言问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文通讯》1997.6/42期]上海方言的“辣”“辣辣”“辣海”的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方言1997.1]从北京话、上海话、香港话看语言渐变的走势(鲍懋振合作)[香港语文建设通讯1997.3]试谈香港地区普通话教学中的“儿化”和“轻声”问题(沈阳合作)[方言1997.3]从“才”看语义与语法的相互制约关系[汉语学习1997.2]上海方言形容词重叠式研究(徐烈炯合作)[语言研究1997.2,人大复印资料1998/2]“非疑问形式+呢”疑问句研究[语言学论丛17辑,北京商务印书馆]双宾语句的语义分析[语言论丛2,上海辞书出版社]更上一层楼——评陈亚川郑懿德《汉语集稿二》[语言教学与研究1998.3]20世纪末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世界汉语教学1998.4]关于“轻声词”的若干疑难问题[语文建设1999.1/人大复印资料1999/5]《数里乾坤》序[世界汉语教学1999.1/ 《数里乾坤》北京大学出版社]歧义——语法研究的突破口[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关于疑问句的研究[语法研究入门,商务印书馆1999]“阿V”及其相关疑问句式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文1999.4/人大复印资料1999.8]上海方言与北京方言疑问代词比较研究(徐烈炯合作)[中国语言学的新拓展,香港城市大学1999]动词重叠核心意义、派生意义和格式意义(吴吟合作)(汉语学报1,湖北教育出版社)《HSK对外汉语水平考试词典》编写的原则与方法(第六届国际汉语教学讨论会论文选)香港方言外来词比较研究(语言文字应用3,人大复印资料10)“一面P,一面Q”的语义类型及相关句式(王伟丽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3]2001(6篇)试论名词重叠AABB式语法意义及其他(吴吟合作)(语文研究1)“v+满”的句法语义分析(税昌锡合作)(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2)《现代汉语口语句法特点研究序言》(香港鹭达出版公司5)汉语语法研究必须走向世界(胡建华合作)(世界汉语教学2)名词的动态性及其鉴别标准(刘焱合作)(汉语学习6)说新崛起的汉语语法学史评学(税昌锡合作)(浙江教育学院学报6)2002(5篇)1.“或者”单用、双用与多用的条件制约(周有斌合作)(语文研究3)2.“是不是VP”肯定性倾向及其类型学意义(朱彦合作)(世界汉语教学3,人大复印资料1) 比字句强制性语义要求的句法表现(刘焱合作)(汉语学习5) 现代汉语课程教材的实践与创新意识(中国大学教学12)5.谈中学语文课程的目标以及语言点的设置(语言理论与语言教学,香港教育学院出版2002)2003(6篇)1.陕北方言的正反是非问句(王鹏翔合作)(方言1)2.汉语虚词研究的新起点——评现代汉语虚词丛书(汉语学习4)3.“宁可”格式研究及方法论意义(周有斌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5)4.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几点思考(语言科学4)《标题语法》述评(周娟合作)(语文研究6)6.“人家”的指代功能与语义分析(语法研究和探索(十二),商务印书馆2003)2004(8篇)1.现代汉语通论教材编写的创新意识(语文论丛八,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2.“语义语法”说略(暨南学报1,人大复印资料5)3.建立“理解语言学”刍议(赵春利合作)(修辞学习1)4.动宾组合中的制约与反制约关系(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1)5.功能主义与汉语语法研究(罗晓英合作)(汉语学习5,人大复印5)6.“别”字句的语法意义及其对否定项的选择(罗晓英合作)(世界汉语教学4)7.“也”字句与相似性原则(刘焱合作)(庆祝中国语文创刊50周年国际研讨会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12)8.当前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与发展趋势(21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商务印书馆2004、5)2005(9篇)1.从语义到形式的研究新思路(罗晓英合作)(南京师范大学学报1)2.汉语方言语法研究的回顾与思考(周芍合作)(暨南学报1)3.语义特征的界定与提取方法(周芍合作)(外语教学与研究1)4.“致使把字句”与“省隐被字句”的语用解释(赵春利合作)(汉语学习4)5.“好”的话语功能分析(朱晓亚合作)(中国语文5)6.香港词语比较研究(浸会大学《人文中国》第11期,8)7.语法本体研究与对外汉语语法教学(周芍合作)(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4)8.“副+名”组合与语义指向新品种(吴立红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6,复印2)9.香港社区英文词语夹用现象剖析(吴立红合作)(语言文字应用4)2006(11篇)1.关于语义范畴的理论思考(赵春利合作)(世界汉语教学1)2.试探介词“对”的语法化过程(周芍合作)(语文研究1)3.论语义特征的语法分类(税昌锡合作)(汉语学习1)4.副词“可”的语义分化及其语用解释(罗晓英合作)(暨南学报2)5.汉语谓宾动词的配价研究(王伟丽合作)(语言学问题论丛,三联书店2)6.语义的多维研究序(《语义的多维研究》,语文出版社2)7.港式中文与语言变异(石定栩合作)(华东师大学报2)8.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序言(汉语语法的动态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1)9.含动名词组合的语义分析(周日安合作)(湘潭大学学报5)10.“把字句”“被字句”的认知解释(邢福义主编《汉语被动表述问题研究新拓展》,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5)11.浙江学者对现代语言学研究的贡献及其特色(汉语史学刊第6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2)2007年(11篇)“V一把”中V的泛化与“一把”的词汇化(中国语文1)2.论“太”修饰形容词的动态变化现象(汉语学习1)3.汉语递进范畴研究序言(汉语递进范畴研究,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1)4.汉语方言正反问比较的几点思考(周娟合作)(暨南大学学报2)5.港式中文的变异特点及其形成机制(石定栩合作)(《山高水长——丁邦新70寿庆论文集,台湾中央研究院2007)6.美英式原型标记“门”的类化和泛化(周日安合作)(外国语4)7.“NP1有NP2很AP”歧义格式的分化规则(赵春利合作)(语言研究2)上海方言的话题疑问句和命题疑问句(华东师大学报4)建立以语义特征为标志的汉语复句新系统刍议(世界汉语教学4)10.林焘先生追忆(《林焘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10)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序言(《生成语言学背景下的汉语语法及翻译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0)2008年(12篇)1.探索新的理论方法,重铸中国修辞学的辉煌(修辞学习2)2.网络时代汉语嬗变的动态观(马喆合作)(语言文字应用3)3.“动+介+宾”结构的语义模式及认知场景(周娟合作)(语言教学与研究3)由“是”构成的三种附加问比较研究(甘肃社会科学4)“连A也都B”框式结构的争议及其框式化进程(语言科学4,复印11)6.从“手机”看不同华语社区同义词群的竞争与选择(刘杰合作)(语文研究4)(新华文摘3全文转载)7.试论“责怪”义标记格式“都是NP” (郑娟曼合作)(汉语学习5)“好不好”的否定功用(郑娟曼合作)(暨南学报4)9.教材的精品意识与精品课程建设(中国大学教学5)10.徐通锵先生二三事(《徐通锵先生纪念文集》商务印书馆7)几回回梦里回北大……(《未名湖之恋》吉林人民出版社2008)港式中文与语言接触理论(佛山技术师范学院学报4)2009年(9篇)从准定语看结构重组的基本原则(山西大学学报1)21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宏观思考(澳门语言学学刊1)论反义方位复合词的约量表达(马喆合作)(学术研究3)说框式结构“想x就x”(丁倩合作)(华文学院学报3)新兴组合“X一下”的泛化趋势及其修辞价值(马婧合作)(修辞学习2)香港地区大学普通话教学与考核的互动(王玲玲合作)(中国大学教学2009年第8期)上海方言疑问句近百年来的演变和特点(日本《现代中国语研究》11)从“V给”句式的类化看语义的决定性原则(语言教学与研究6,复印3)“美女”面称的争议及其社会语言学调查(语言文字应用4)2010年(9篇)1.析一种新兴的主观强加性贬义格式(刘杰合作)(语言与翻译1)“A到O”结构的语义类型及认知模式(王宜广合作)(暨南学报2)“没A没B”框式结构的语义增值及贬义倾向(袁志刚合作)(语文研究3)非真值性判断“不是A,而是B”句式研究(王宜广合作)(世界汉语教学3)“一A一B”框式结构的位序原则及其构式语义(崔少娟合作,当代修辞学3)6.《新时期汉语语法学史》自序(汉语学习4)7.汉语反递句式的语义信息结构分析(周静合作)(宁夏大学学报6)《名名组合的句法语义研究》序(周日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7)北大,我心中永不枯竭的源泉(《我们的学友》,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10月)2011年(9篇) 1.新世纪汉语语法研究的特点和趋势(汉语学习1)“半A半B”框式结构及相关格式比较(黄燕旋合作)(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3.“幸亏”类副词的句法语义虚化轨迹以及历史层次(语言教学与研究3) 汉语框式结构说略(中国语文3)5.评《汉语语法论》的历史地位兼论其“句型”学说(新疆克拉玛依学刊3)上海话句末助词“快勒”新解(石定栩合作)(《南方语言学》3,暨南大学出版社)汉语社区词的典型性及其鉴定标准(刘宗保合作)(语文研究3)社会与认知视角下的歧义研究新探索——评《现代汉语歧义识别与消解的认知研究》(当代修辞学4)两岸汉语“男生”“女生”的指称比较(杨海明合作)(语言文字应用4)2012年移动动词“来”的会话策略与虚化假设(张寒冰合作)(暨南学报1)语言服务业与语言服务学(北华大学学报2012)估测副词群的功能比较(《汉藏语学报》2012)4.论汉语语法研究的北大精神(商务印书馆2012)是非问内部类型的特点及其比较研究(世界汉语教学2012)说新兴框式结构“X你个头”及其语义的固化(汉语学报2012)“罢了”的语法化进程及其语义的演变(刘晓晴合作)(古汉语研究2012)

当代修辞学投稿要求多少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单位:复旦大学ISSN:1674-8026CN:31-2043/H周期:双月语种:中文开本:16开影响因子:339被引次数:8737影响力:中文核心期刊(2008)期刊级别:08版北大核心

《当代修辞学》杂志研究范围遍及修辞学的所有领域与前沿课题,也在语言应用的许多领域显示出自己的生命力。作为国内的修辞学专业刊物,它有力地推动了我国修辞学专业的发展。曾用刊名:修辞学习。

当代修辞学投稿要求多少钱

前言可以是请名人帮你写的寄语什么的作者简介随意,现在的作者一般都有。1、完成作品并录入/排版,设计封面,做到稿件齐、清、定; 2、直接向出版社编辑部门投稿或者找代理人代理出版您的作品; 3、由出版社或者代理人初步审核选题、稿件,签署出版合同或代理合同; 4、交纳相关费用:出版管理费(书号费)、编审费(部分出版社不收取或者包含在管理费之中); 5、进入出版环节(若代理出版一般为一个月左右或者更短时间); 6、审稿完成后,由出版社发取书号、CIP、委印单等(部分有发行委托书); 7、印刷-发行。 另外,图书出版前你需要准备以下材料: 1、书名(可以是暂定名)、内容简介、作者及简介、目录、样章; 2、稿件:要求齐、清、定,即是排好版的全稿/定稿; 3、向我方(或出版社)的作品授权书(您还需要提供原著作者或出版社的授权书)。 以上各项中书名、内容简介及作者必须要有,否则无法报送选题。 · 一般说来出版发行一本书的相关费用可以分为:印前设计、出版、印刷,又具体分为: 印前设计:录排(含出片)、封面设计(含出片) 出版:书号费(管理费)、编审费 印刷:封面印刷(含纸张、印刷、覆膜、后期)、内文纸张、内文印刷、装订 假设书为传统的大32开,300页,单本单号,单色、胶版纸印刷一万册。则书商操作一本书的成本是这样的: 1、书号费10000~15000元,编审费0~2000元,计10000~17000元 2、稿费:3000~10000元 3、设计、录排、出片费用3000元 4、纸张、印刷、装订30000元 5、其他费用(仓储物流通联管理等)5000元 则成本为51000~65000元,取中间数,为58000元。则每本成本为80元。 但是,他们售出一般为4折左右,为10元,获利2元。 省级批发商获利10%,余下的基本上是零售书店了。 至于个人出书,情况比较复杂,根据我们的经验,个人作者首次出书一般很难盈利,但一本书是否盈利决定因素非常的多,如选题、内容、包装、营销、渠道开拓等,具体看你怎么操作了。 具体,你印刷多少册、用纸、开本、页码(字数)以及其他要求请报出来,由我站帮你解答一下。 请发至 以下为我站回答两位个人作者的问题,可以作为自费出书费用的参考: 1、大32开(880×1230)、240P(页码)、四色印刷(彩色印刷)、封面200g铜板纸覆哑膜、内文70g胶版纸(5400元/T)、首印10000册计算: ·出片:四色,5元 ,20元/P,共计20×240=4800元 ·封面印刷+覆膜:35元/个,共计3500元 ·内文纸张:880×1230×75×500×70=8413吨×5400元/吨=15343元 ·内文印刷:80元/令×75令=6000元(含上版费) ·装订:25元/令×75令=1875元 其中2~5项算上3%的加放则为54元 共计54元,核23元/本(印刷价格) 加上书号费9000(含编审、代理费),封面设计(含出片)1000元、内文录排(含出片)2000元,则总价格为44320元,43元/本。 2、大32开,400P,单色印刷,10000册,封面250g铜加工艺一道 内文纸张:25571元(5400/T) 封面印刷:45元/个 内文印刷装订:6250元 设计、排版、出片不计,这个可能3000元就够了 书号:15000元 共计54321元,核43元/本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单位:复旦大学ISSN:1674-8026CN:31-2043/H周期:双月语种:中文开本:16开影响因子:339被引次数:8737影响力:中文核心期刊(2008)期刊级别:08版北大核心

在出版前,先定位一下,知名作家不用愁,出版社常年约稿,普通吃瓜群众潜力股作家,就不要多想了,老老实实去找自费出书合作商吧一般来说个人自费出书需要多少钱,详细的说费用有很多,容易让人搞不清,中尚图根据多年出书经验,一般推荐总费用2万-(上限不等)以个人出书为例,不必纠结呀自费出书的价格,应该考虑出书多种方面如渠道推广,建议可以去图书公司实地考察一下,确认完硬件,顺便再看看软件。看看他们之前做的一些书,他们出版过的书是他们过去真实水平的反应,如果您一本都看不上眼,您就别指望他到您这,就超长发挥了。这个别只看网站的案例展示,这年头,除了毛选、邓选,他们没有什么不敢复制粘贴的。虽然行内人看了就是一个笑话,但是毕竟很多作者都不是行内人。北京中尚图在图书出版行业,个人出书行业口碑不错,也是比较低调,默默的出版了很多的书,很多个人作家,因为无名气,很多出版社都不给出书,反复比较,最后都选择了这里中尚图出书渠道非常广泛,有线下线上很多渠道,自费出书没有渠道是寸步难行,对于个人书籍出版一定要多了解几家,选择最合适的和有推广渠道的,自费出书后没有足够的渠道就傻眼了,不是真实的希望大家直接去现场看,看过中尚图,他们推广的一些书,眼见为实,通过多家比较,这比推荐更有说服力。

  • 索引序列
  • 当代修辞学投稿要求高吗
  • 当代修辞学投稿要求高吗初中
  • 当代修辞学投稿要求
  • 当代修辞学投稿要求多少
  • 当代修辞学投稿要求多少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