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装饰》期刊读后感

《装饰》期刊读后感

发布时间:

《装饰》期刊读后感

《装饰》杂志被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最权威的图书鉴定中心)确认为“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版至第五版,连续五次被认定为国家核心期刊,并被国家图书馆认定为全国中文艺术类10种核心期刊之一以及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百家重点图书室推荐期刊。1999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首届国家期刊奖”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称号。2002年经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评选审定,批准《装饰》进入“中国期刊方阵”,获“双奖期刊”称号(“国家期刊奖、全国百强期刊奖”)。 2003年1月,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我国期刊的最高奖——“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装饰》也是全国艺术类期刊中唯一获此国家级大奖的期刊。2005 年2月,《装饰》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我国期刊最高奖“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这是《装饰》连续第三次荣获我国期刊的政府最高奖,《装饰》也是全国艺术类期刊中唯一连续三次获此国家级大奖的期刊,从而圆满地完成了“三连冠”。 2008年元月,教育部正式批准《装饰》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作为CSSCI来源期刊以及艺术类的核心期刊,《装饰》一直坚持的办刊方针是:“立足当代,关注本土”,以反映中国当代的设计实践与理论思考为己任,并因此而具有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和文献价值。

法律法规条文哪来的读后感。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想知道读后感怎么写,那么你首先应该知道什么叫做读后感,所谓的读后感就是你在阅读了什么东西之后的一个感想,或者是一本书,或者仅仅是一篇文章,这些都是可以的,那么到底应该如何写呢?小编从下面几个方面为大家分析一下吧。一 、写作的角度 一是要重视“读”在“读”与“感”的关系中,“读”是“感”的前提、基础;“感”是“读”的延伸或者说结果。必须先“读”而后“感”,不“读”则无“感”。因此,要写读后感首先要读懂原文,要准确把握原文的基本内容,正确理解原文的中心思想和关键语句的含义,深入体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文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是要准确选择感受点读完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会有许多感想和体会;对同样一本书或一篇文章,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更是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受到不同的启迪。以大家熟知的“滥竽充数”成语故事为例,从讽刺南郭先生的角度去思考,可以领悟到没有真本领蒙混过日子的人早晚要“露馅”,认识到掌握真才实学的重要性;若是考虑在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能混下去的原因,就可以想到领导者要有实事求是的领导作风,不能搞华而不实,否则会给混水摸鱼的人留下空子可钻;再要从管理体制的角度去思考,就可进一步认识到齐宣王的“大锅饭”缺少必要的考评机制,为南郭先生一类的人提供了饱食终日混日子的客观条件,从而联想到改革开放以来,打破“铁饭碗”,废除大锅饭的必要性。一篇读后感,不能写出诸多的感想或体会,这就要加以选择。作为初学者,就要选择自己感受最深又觉得有话可说的一点来写。要注意把握分析问题的角度,注意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从众多的头绪中选择最恰当的感受点,作为全文议论的中心。 二、写作的方式  读后感通常有三种写法:一种是缩写内容提纲,一种是写阅读后的体会感想,一种是摘录好的句子和段落。题目可以用《×××读后感》,也可以用《读×××有感》。?  首先要审清题目。在写作时,要分辨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次要的,力求做到“读”能抓住重点,“感”能写出体会。?  其次要选择材料。读是写的基础,只有读得认真仔细,才能深入理解文章内容,从而抓住重点,把握文章的思想感情,才能有所感受,有所体会;只有认真读书才能找到读感之间的联系点来,这个点就是文章的中心思想,就是文中点明中心思想的句子。对一篇作品,写体会时不能面面俱到,应写自己读后在思想上、行动上的变化,摘取其中的某一点做文章。?  第三,写读后感应以所读作品的内容简介开头,然后,再写体会。原文内容往往用3~4句话概括为宜。结尾也大多再回到所读的作品上来。要把重点放在“感”字上,切记要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  最后,写读后感的注意事项:①写读后感绝不是对原文的抄录或简单地复述,不能脱离原文任意发挥,应以写“体会”为主。②要写得有真情实感。应是发自内心深处的感受,绝非“检讨书”或“保证书”。③要写出独特的新鲜感受,力求有新意的见解来吸引读者或感染读者。 三、写作的思路  什么是读后感?在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书之后,把获得的感受、体会以及受到的教育、启迪等写下来,写成的文章就叫“读后感”。读后感怎么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如下:  简述原文有关内容。如所读书、文的篇名、作者、写作年代,以及原书或原文的内容概要。写这部分内容是为了交代感想从何而来,并为后文的议论作好铺垫。这部分一定要突出一个“简”字,简述与感想有直接关系的部分,略去与感想无关的东西。  亮明基本观点。选择感受最深的一点,用一个简洁的句子明确表述出来。这样的句子可称为“观点句”。这个观点句表述的,就是这篇文章的中心论点。“观点句”在文中的位置是可以灵活的,可以在篇首,也可以在篇末或篇中。初学写作的同学,最好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把观点写在篇首。  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这部分就是议论文的本论部分,是对基本观点(即中心论点)的阐述,通过摆事实讲道理证明观点的正确性,使论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这个过程应注意的是,所摆事实、所讲道理都必须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基本观点服务。  围绕基本观点联系实际。一篇好的读后感应当有时代气息,有真情实感。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善于联系实际。这“实际”可以是个人的思想、言行、经历,也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联系实际时也应当注意紧紧围绕基本观点,为观点服务,而不能盲目联系、前后脱节。以上四点是写读后感的基本思路,但是这思路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善于灵活掌握。比如,“简述原文”一般在“亮明观点”前,但二者先后次序互换也是可以的。 以上这些内容就是关于如何写作读后感了,写作有两个角度,三种方式,以及自身特有的写作思路,相信大家只要是按照这篇文章教给大家的方式,你一定可以在阅读完一篇文章之后,写出合格的读后感出来的,注意有感而发。

期刊《装饰》读后感

《装饰》杂志被北京大学图书馆(国家最权威的图书鉴定中心)确认为“中国艺术类核心期刊”,列入《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第一版至第五版,连续五次被认定为国家核心期刊,并被国家图书馆认定为全国中文艺术类10种核心期刊之一以及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百家重点图书室推荐期刊。1999年荣获国家新闻出版署颁发的“首届国家期刊奖”及“全国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称号。2002年经中宣部、国家新闻出版署评选审定,批准《装饰》进入“中国期刊方阵”,获“双奖期刊”称号(“国家期刊奖、全国百强期刊奖”)。 2003年1月,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我国期刊的最高奖——“第二届国家期刊奖”。《装饰》也是全国艺术类期刊中唯一获此国家级大奖的期刊。2005 年2月,《装饰》获国家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我国期刊最高奖“第三届国家期刊奖”,这是《装饰》连续第三次荣获我国期刊的政府最高奖,《装饰》也是全国艺术类期刊中唯一连续三次获此国家级大奖的期刊,从而圆满地完成了“三连冠”。 2008年元月,教育部正式批准《装饰》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作为CSSCI来源期刊以及艺术类的核心期刊,《装饰》一直坚持的办刊方针是:“立足当代,关注本土”,以反映中国当代的设计实践与理论思考为己任,并因此而具有极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和文献价值。

相对你专业性来说 肯定是 装饰 这个更适合你的 统计与决策 不是你的专业方向 很多地方要求严格的你发了这个期刊评职称也不算你专业内的

没有可比性,一个是北大图书馆的目录,一个是南大的目录。如果要比看期刊的影响引子,那个高,那个的文章质量就高一些。

阅读期刊读后感

2323554542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5

回答 您好!很高兴你选择使用百度问一问咨询项目!感谢你对我们的信任!在这里我携手广大的问一问,工作人员以及答主。对你表示由衷的感谢!!! 对您提出的这个问题,我们系统已经为您分配到最专业的答主,接下来的5分钟内,他会对您提出的问题进行相关的解答,因为目前咨询人数较多,请您耐心等待一下。你可以查看一下您的问题,补全资料,或者对您的问题进行补充说明。 提问 10月少年文学读后感800字左右 回答 马上哟亲: 以下就是我的读后感: 中国作为最早向世界贡献了雕版印刷技艺的国家,我们拥有过无与伦比、美轮美奂的宋刻之美、元刻之美和清刻之美的辉煌传统。我们的现代出版品,理应继续引领世界书刊之美的风尚。 《十月少年文学》虽然创刊仅仅一周年,但是自问世之初,这份杂志就志存高远,把星星作为自己瞄准的目标,而并非眼前的树梢。“ 要做就做一-份最美的中国文学期刊,做- -份最美的世界文学期 刊。”这是他们一年来孜孜不倦、从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入手而努力去追求的目标。 《十月少年文学》带有怀旧和复古意味的书装设计。每期杂志都采用不同颜色的彩线穿线装订,并以“ 裸脊”涂胶的方式呈现。这种方式虽是中国书刊传统装订工艺,但近三四十年来几乎绝迹,因此给人以远去的手艺重新归来之感。这种穿线装订的呈现方式,即便是再厚实的书刊,每一个页面也都能够完全摊平,让读者真 正体会到“展”卷之乐。而且每期杂志选用轻质纸张,类似传统水墨画式的版式设计疏密有致,可谓“ 密不透风,疏可跑马”,实在是赏心悦目。 再说它别出心裁的“1+2”式的出刊形式。所谓“1+2”,即每- -期《十月少年文学》的大型“正刊”+2册附刊: 1册小型的“插画册”,1册中型的以作者与读者互动为主的杂志社活动信息月刊。每月一册小型“插画册”,意在推介优秀的青年插画师;每月一-册中型的通讯月刊,把与编辑部、杂志社的相关活动花絮从“正刊”中分离出来,既保证了“正刊”的纯粹的文学性,又为读者提供了丰富和实用的文学活动资讯,突出了一种“读者服务意识”。像这种“1+2”的创新形式,在目前中国期刊界并不多见。 亲以上就是哈 亲,您好,很高兴为你服务,希望我的答案能帮助到你,希望你能赞,如果你还有别的问题需要咨询,建议亲点击主页,单独咨询哟谢谢,祝你生活愉快哟~ 提问 要的是读后感 回答 这个就是哈 从这本书开始分析,进行写出读后感 更多14条 

《刊物》读后感

读了《法律读本》这本书后,我知道了许多关于法律的解决方案和各种犯法行为。我认认真真的看了一边第二条、我们应该得到父母的有益监护,这个当然是法律规定的。所有在16岁以下的儿童都属于未成年,还没到法律年龄的话,父母就是你的监护人。作为监护人,是应该严格监视、控制孩子的一言一行,可是父母却做了一件法律禁止做的事情,就是偷看孩子的私人物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私人小空间,这个道理当然包括16岁以下的未成年的孩子们。可是父母根本就不在乎,自从我买了一本日记本,开始写日记的时候,趁我沐浴或其他空儿,妈妈就会趁机偷看我的日记。要不是上次被我发现了,我还真不知道妈妈居然会管到这种地步!父母却说,偷看孩子的日记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心事,好好的帮助她们。其实未成年的孩子也是人,也需要一些小小的私人空间,哪怕是一本可以在里面写任何你的秘密或心事的日记本也罢。于是,我买了一本带锁的日记本,每天二十四个小时把日记本的钥匙带在身上才防止的了这类事故发生!哪怕是在网上建一个自己的小空间也好,我也不需要任何人能把孩子们管的那么紧。让我们一丁点自由的感觉都没有,更何况属于是父母想了解孩子的内心呢?其实我们的内心就是希望有一个自己的世界,在里面建立属于我们的青春的一些小小的,却不能被任何人知道的小秘密。

《读者》的魅力  《读者》,这样一本看似平凡的杂志,有着怎样的力量,可以打动世界百万读者呢。  核心竞争力 最初《读者》曾以美国《读者文摘》为效仿对象,如今,它已找到了外国作品与中国读者之间的沟通方式:选择外国作品时,以“开阔眼界”“反映人性美”为原则,以实用的信息丰富读者的知识,以感人的作品启迪读者的心灵,引导读者以中国人的价值理念理解西方文化中的各种现象。  读者给它的评语是“书淡如菊”,在这个喧嚣的时代,《读者》,的确显得淡漠而安静。正如戏剧家魏明伦评论道:“《读者》不靠‘枕头’,不靠‘拳头’,却能超越‘两头’书刊的销量。靠的是什么?文学感染力,知识信息量,观赏趣味性,德育、智育、美育,多种维生素。”不媚俗、不炒作,清新淡雅的封面,温馨流畅的文字,自创刊二十三年来一直如此。  在一次研讨会上,《读者》总编彭长城总结杂志至今受欢迎的原因时说,不断创新与关注“真善美”是《读者》成功的原因。“杂志有一个口号,叫博彩中外、汇聚精华、启迪思想、开拓眼界,开放性的视野打开了外部世界的窗口,同时也更深层次地了解了我们自身的文化根源。杂志的很多栏目跟人有实实在在的联系,关注人的精神生活、素养的提高和感情的释放。”  定价策略 这本创刊于甘肃的16开文摘性大众刊物,本着“博采中外、荟萃精华、启迪思想、开阔眼界”的宗旨一路走来。刊登的文章涉及政治经济、文学、艺术、历史、科技、卫生、教育等多个领域。  《读者》一直秉承高质低价,64页黑白文字,20页彩色插图,售价3元,为同类、同等印刷质量刊物中售价最低。刊载文章全部来自读者的推荐,发表时刊出推荐者姓名。实行一稿三酬,原作者、原刊发媒体、荐稿者皆有稿酬。  平民化之路 有人说,《读者》好像一直隐藏在某个角落,静静地发出某种声音,那种声音不强大,却很有分量。让这种安静有如此分量的,是对读者的尊重和对社会的责任。打开一期《读者》,在不那么沉重的凡人小事中,扑面而来的是浓浓的人情味与对人生、人性的真切关怀。这种关怀散发着一种绵绵磁力,吸引着寻求温暖的灵魂。  有时,这种直指心性的关怀还能够摆脱不同文化背景的牵绊。至真至善至美的情感,是畅行无阻的语言。海外《读者》已累计发行50多万册,读者遍布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新加坡等国家和地区。  非典时捐款、教师节时赠阅、慰问戍边官兵,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读者》有一副热心肠。在甘肃刘家峡,有林地5000亩,名为“读者林”,是《读者》在全国读者中募得钱款植建而成。而今,“读者林”的规模已达2万亩。一位中学校长说,《读者》为人们种下的,既有今天就可以开放的花朵,也有明天才可以发芽的种子。(右图:《读者时代———一本杂志和她所影响的生活》)  产业链延伸 《读者》的主编彭长城曾说,在市场竞争中,杂志的危机时时刻刻都存在着,要使这个特殊商品像常青树一样生存,既要把它作为一项文化事业来兴办,又必须当成一个文化产业来经营。  为了方便更多的读者,《读者》盲文版、维文版相继推出;为了给农民办一份属于他们的杂志,《读者·乡村版》于2000年诞生;为了拓展海外市场——继2003年成功“借河行船”打开北美市场之后,时值一周年,《读者》又成功进入欧洲和澳洲市场。正在筹划中的原创版、英文版也将很快面世。伴随着《读者》的忠实读者群的日益扩大,《读者》的事业也“越做越大”,《读者》品牌的产业链条正在不断加长和连接。中国期刊业 一个难解的棋局  读者的成功是中国期刊界的一个奇迹,然而也仅只是一个奇迹!我们在欣喜之余,不应忽视的还有很多:  在一篇题为《左边杂志,右边堕落——我的阅读品味是如何堕落的?》文章中,有这样一段话非常真实的写出了目前期刊界的现状,“大大小小的报摊上,摆满的是花花绿绿的时尚杂志,超级模特、电影新星、流行歌手,搔首弄姿地占据着它们的封面;锦衣华服流行情报、欧美家居经典介绍、怪异名车强档出击、美酒咖啡倾情推介,挤眉弄眼地拥塞在它们的内芯。”  另一方面,美国的时代华纳,在上海建立了他们的院线系统,德国的贝塔斯曼在全国建立了书友会,新闻集团在广东落地了……这些一百亿美元以上的营业额的文化和媒体大鳄,携多种媒体跨国界而来了。他们虎视眈眈的不仅仅是我们的报业,还有期刊这块回报最为丰厚甚至可以说暴利的“蛋糕”。偏安一隅的中国期刊业又将如何同他们竞争呢?(左图:《读者》的封面也成为许多人的收藏)  面对内疾外患,我国期刊将如何加快发展步伐,迎头赶上呢?也许我们可以通过对比中美期刊业窥得一二:  新闻期刊的彼尊我卑  相比较于美国三大新闻杂志位居整个杂志业前列的发行量和广告收入来说,中国却还没有一份具备真正强大影响力的新闻周刊,在中国杂志市场占据主要地位的依然是妇女杂志、文摘杂志、娱乐杂志和健康杂志。  我国在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集中涌现了一批“新生代”新闻周刊,除《三联生活周刊》外,《深圳周刊》、《新民周刊》、《新周刊》以及《中国新闻周刊》都是在这一时期出现的。但10年过去了,这批新闻周刊直到目前为止仍然停留在继续成长的阶段,在整个中国媒介环境中依然颇为尴尬处于弱势地位,充其量也还只是一种“半主流”或“准主流媒体”。  纵向来看,在时政新闻、评论与财经新闻方面比较突出的,目前只有《南风窗》、《嘹望东方周刊》和《财经》三本(当然,《财经》还不属严格意义上的时政新闻期刊);在社会新闻、文化报道方面,中国《新闻周刊》与《三联生活周刊》各具特色;在区域化方面,《新民周刊》、《深圳周刊》各霸一方;《新周刊》则是在这些领域之间游走,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  不同盈利模式下的价格悬殊  从《读者》的经验可以看出他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得益于低价位。尤其是在目前中国期刊的整体价格均普遍偏高的情形下。一位旅居美国、曾是《三联生活周刊》专栏作家的娜斯在其随笔集《东看西看》中形象描述了中美两国杂志价格的巨大差异:“说到杂志,我对中国杂志的第一大感受就是:贵。美国杂志靠广告挣钱,又靠读者数量去吸引广告商,所以订阅杂志本身是一项极便宜的消费。”  中美期刊的巨大价格差异和各自不同的盈利模式有关:中国期刊靠发行维持收支平衡,而美国则基本上依靠大量广告赚取利润,并不单纯依靠杂志的发行收入,采取发行与广告经营并举的战略,使杂志获得全方位、综合性的成长。许多杂志的经营甚至更多地倚重广告。而在中国,由于杂志还不是主流媒体,所以目前大多数杂志的广告页数远远少于编辑页数,目前的中国期刊依然主要是靠发行赚钱维持生计。  中国期刊的高价格制约了读者数量,而读者数量少的杂志自然不会吸引投资人和广告商的目光,在广告投放量稀少的情况下,期刊又只能以相对较高的上市价格维持自身经济平衡,如此往复,恶性循环。   产业化、集团化程度的巨大差异  让我们来看看这组数字:目前,我国已有39家报业集团,但期刊集团却只有《家庭》1家;美国出版三本以上杂志的期刊集团有500个。中国9000本期刊分散在5000多家杂志社中,平均每家杂志社运作6种杂志;中国刊物最多的期刊社拥有12种刊物,而西方大期刊集团拥有60到80种刊物。(右图:《时代》每期的封面都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最典型的例子是《时代》周刊。从1923年创刊起,时代公司连续成功推出了《生活》、《体育

旅游期刊读后感

关于旅游的作文,关于旅游读后感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外出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关于旅游的作文,关于旅游读后感”有人认为“山河处处令人陶醉,游览归来硕果累累”;有人则认为“匆匆去,急急归,游来游去只有累”。从以上两种截然不同的说法来看,旅游也有决窍,旅游也要讲究些方法。 “看” 一 是在游览前要千方百计地找到有关景点介绍或导游材料,“关于旅游的作文,关于旅游读后感”对准备去的景点、古迹文物及路线等尽可能多了解一些。不读有关材料光靠想象得如何如何美,这样,只能助长期望值的增高,实地一看会感到失望和扫兴。二 是在观看各景点时,对你感兴趣的景致、文物要仔细看、用心看,从而悟出一些更深刻的东西。通过看,可使你的游览情绪越发高涨。 “听” 不管在哪个景点,你都要注意聆听导游人员的讲解。因为你看到的毕竟是表面的东西,而典故或有关传说会更使景点变得趣味无穷。 “记” 一 是把所见所闻和游览感受记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那些景致和景点的妙章绝句、警世之言光念念是记不牢的。久而积累,这是一笔财富,日后翻来,还会记忆犹新。二 是用相机把值得纪念的地方拍下来,过后看看录像或相片,颇有旧地重游之感。掌握好旅游方法的“看、听、记”,就一定能使你的旅游开心充实,“关于旅游的作文,关于旅游读后感”大有收获。如何选择旅游方式时下,旅行方式多种多样,选择余地很大,出发之前不妨作个比较。一、自助旅行 吃、住、行、游、购、娱,所有事情全由游人自己搞定,操作起来比较繁琐,特别是国庆节旅游旺季,购买机票、车票以及在旅游热点地区解决住宿问题时可能会遇到麻烦。但困难也是挑战,只要找到窍门,问题也容易解决,方法如下:第一,避开旅游热点地区,选择一些风光秀美、旅游的“冷点”地区旅游。第二,提前订房订票,游人算好旅途时间,提前委托朋友或旅行社订房订票,可避免临时抱佛脚的不知所措。第三,结伴同行,以情侣或家人同事相约一起旅行,2人也可成行,4--5人最佳,十数人也可,好处是旅途不寂寞,互相有照应,费用也可节省很多。记住,结伴同行一定要推举一位精明能干的领头人,负责统一解决大家的吃、住、行等问题,千万不能各行其事,否则会一团糟。第四,采取半自助方式,即通过旅行社解决往返车票和机票,“关于旅游的作文,关于旅游读后感”到达旅游点后游客自己解决吃、住、游等其他问题。自助旅游虽然有一点麻烦,但游客吃、住、行、游客全凭自己作主,自由自在,特别是在一些风光迷人或文化厚实的地方,可以有足够时间去体会和留连。自助旅游的不足在于:首先,旅行时间加长,常常因为不熟悉当地情况而导致等待、搭错车等情况发生,因此不适合跨地区旅行。其次,费用将增加,常会有预算外支出,机票、酒店房价等也不能拿到更大的折扣。再次,自助旅行也较辛苦,需要很好的身体条件,特别是到一些未开发好的地方,路上的颠簸、折腾是避免不了的。二、随团旅游 此方式已逐渐被大多数游客所接受,因此每到节假日便是旅行社最繁忙的时候。随团旅行最大的好处是省钱省心(特别是全包团),可以独自一人也可全家大小一起参团,旅途中的吃喝拉撒几乎不用自己操心,你只需要养好精神一路吃喝玩乐便可。随团旅游在费用方面一般比自助旅游要节省的多,因其在机票、酒店、用车及吃饭、门票等方面均属集体消费,而且当地有熟悉情况的地接社接待,费用几乎可压至最低。另外,旅行社设计的游览行程一般较为科学合理,选择景点也以最具有代表性部分或精华部分为基础,适当增减次要景点,基本上能满足大多游客的要求。游客的主要任务在于选择最佳旅游线路。三、自驾车旅行 此方式只是少部分人的选择,满足部分具备条件的人,自己驾车辆出外旅游,乐得更加逍遥自在。自驾车旅行分自备车和到旅行社租车两种形式,一般是游客先到旅行社咨询情况,问清路线、里程、时间安排及价格之后,自己开车去旅行。 自驾车旅行不适合长时间、长距离旅行,因为长途跋涉会使驾驶者过于疲劳增加不安全因素,也容易迷路。自驾车旅行最好有多位持驾照的朋友同行,便于途中交替开车、减少旅途隐患,增加旅途乐趣。其他旅行方式还有骑自行车旅游、徒走背包旅游、野营、探险考察旅行等等,游客可视情况而定。!

《旅行社意义》读后感这本书不厚,读得很快,读的时候很有感觉,在主人公的经历中,让人感觉到生命的可贵,以及生命存在的意义。书中内容的结构很自由,比如:书中第十六章只用了短短几行字,而第二十七章却写了二十多页。这种大胆的方式我还是第一次见,但那几行字所表达的意思毫不逊色于几页字。作者的功力之深不得不让人不佩服。 书中写旅行的内容并不多,而写这次旅行的缘由却超过了一半,从原因说起,的确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旅行之前,他的妻子几乎是他的全部,在经历了种种不幸之后,他决定去徒步旅行,而在旅行中他遇到了很多人,他们的经历各有不同,但他们的经历都很不可思议,但似乎所有的这些人都和主人公产生了共鸣,而主人公艾伦也在那些人的影响下渐渐明白生活的意义。当然,那些人不包括叛徒拉夫。或许他一路的收获就是对旅行的意义的最好的诠释,抑或是人生本来就是一场旅行,他的经历也是对旅行的意义的最好诠释。 书中有很多很具哲理性的句子,如:那些重要的事情看上去就和其他每件事情一样,只有当你回过头看的时候,才会发现它们的重要性。还有:我们可以否认现实,但我们无法逃开否认现实所带来的后果等等。这些进句子使人不得不仔细思考,探寻其更深层的含义,思考人生的意义。 看着这本书,似乎不看完心里就觉得不安,或许这是我看得最快的一本书了,只用了三天就看完了,书中的内容让人着迷,总想往下看,总想让作者明明白白的告诉自己旅行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就这样一直在找,可是没有找到。但却意外地发现原来旅行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其意义也就更加深刻了。那似乎只是一种感觉,似乎就只是想放松一下自己,从某种状态中走出来。但我认为旅行的意义不仅在于此,旅行还应该是给自己的灵魂一个真正地与大自然接触的机会,让自己感悟自然的魅力,从内心得到升华。当然,旅行中遇到的人也会给自己启示。或许在旅行中可以找到那个懂自己的人,与他交换经历,成为很好的朋友,这也是人生中的一大乐事。 旅行本来就是一件相对自由的事,在旅途中我们可以做很多平时不能做或不方便做的事,就在这个时候我们能够发现一新的自我,一个好久不见的自我。虽然我们似乎做不到像艾伦那样徒步旅行去那么远的地方,但我们可以出去走走,抑或是乘交通工具去。也许这样我们不会对旅行感触太深,但是我们需要的是与大自然的接触,并非一定要让自己累得半死,去体验所谓旅行的意义。我们要做的只是自己,毫无保留的自己! 如果人生是一场旅行的话,你是否认真考虑过这场旅行该当如何进行?你是否停下来认真思考过?停下来与自己的灵魂接触过?你旅行的意义又是什么?我想这些都是我们应该考虑的,不然我们的生活不免会有些枯燥,有些让自己摸不着头脑。销售学中有一句我很喜欢的话:没有需求就没有销售。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没有需求,就不用去做那么多事儿了。所以做事之前停下来想一想,你需要什么?你的目标是什么?你要怎么做才能吧它们做好?这样做事情才有意义,才不会令自己迷茫、不知所措。就像旅行一样,我们走得太快,又怎么能尽情地欣赏周围的风景呢?我们没有目的地,又怎么知道要去哪呢?我们没有地图,又怎么知道要走那条路呢?我们不准备足够的水和食物,又怎么能保证自己不会在旅途中饿死或渴死呢?…… 人生的旅行,漫长而又短暂,漫漫人生路,我们该如何走过?这是一个很值得思考的问题。现在我们该做些什么,而我们又在做些什么,自己心里必须清清楚楚,还要不停地将它们拿出来作对比,仔细观察吧!这是生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人需要学会的一件很重要的东西,不仅在旅行中需要用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要用到。停下来,做自己,当然不是把自己做了,而是停下来等等自己的灵魂,让自己的心与灵魂接触,让自己彻底明白自己,然后就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儿了,只要跨过了心里的那道坎儿,似乎做什么事儿都特别顺利。或许这就是旅行的意义,旅行需要的或许就只是自己与自己内心最基本的交流而已。 旅行是一件很奇妙的事情,希望大家多多指教。

《中国国家地理》读后感 昨晚我百无聊赖地来到了学校读书馆的期刊室,随手拿起来两本书:《旅游学刊》和《中国国家地理》。随便看了一下其中一本书的目录,感觉那本《旅游学刊》好像没有什么好看的。《中国国家地理》还不错,里面有说到格聂的“第十三女神”——格聂山,新疆的红色作物、还有盐路……不过最吸引我的是《难以相信中国发现大量的弃老洞》! 我们中国不是以敬老爱幼为传统美德么?怎么会有弃老洞的存在???我带着一大堆的问号往下看。 在我国的湖北等地大量的弃老洞,它们的存在与当地广为流传的弃老传说,对中华民族的敬老传统提出

  • 索引序列
  • 《装饰》期刊读后感
  • 期刊《装饰》读后感
  • 阅读期刊读后感
  • 《刊物》读后感
  • 旅游期刊读后感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