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南方民族考古杂志订阅电话号

南方民族考古杂志订阅电话号

发布时间:

南方民族考古杂志订阅电话号

民大根本没有考古系···

一、商鞅变法: 1、时间——在秦孝公支持下,公元前356年商鞅推行变法。 2、内容—— A:国家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 B:奖励耕战,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根据军功的大小授予爵位和田宅,废除没有军功的旧贵族的特权; C:建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去管理。 3、影响:①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②战国时期,各国经过变法或改革,封建制度逐步确立起来。 (各国的变法:李悝在魏国变法;吴起在楚国变法,商鞅在秦国变法,其中最彻底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例:材料“春秋以来,由于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奴隶主转化为封建地主,租种土地的人们成为农民。秦国的商鞅变法是比较彻底的。” 1)商鞅变法的目的是什么? 答:为确立封建统治,发展封建经济,使国家变得富强。 2)商鞅变法取得胜利的原因: 答:A:顺应了封建制发展的历史趋势;B:制定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办法;C:敢于同旧势力作斗争。 二、百家争鸣: 1、儒家学派——创始人是孔子(七上P43),他是春秋时期的人。他在思想、教育、文化上的贡献: ①思想——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②教育——A:兴办私学,广收门徒B:他要求学生按时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故知新”C:学习的态度要老实D:温故而知新 ③文化——他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儒家学派——战国时期:是孟子(七上P45),他反对战争,提出“春秋无义战”,主张“民贵君轻”的思想,实行“仁政”。反对过分捕捞鱼鳖,要按时令进山伐树,这样自然资源才能再利用。这反映了他的可持续发展观。 2、道家学派——创始人是老子(七上P44),是春秋时期的人,著有《道德经》老子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对立面,并且对立的双方能够相互转化。“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具有朴素辨证的思想。 3、墨家学派——创始人是墨子(七上P45),主张“兼爱”“非攻”。 4、法家——代表人是战国的韩非(七上P46),主张改革,提倡法治;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著作是《韩非子》。 例:材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三人行,必有我师” 1)该材料是谁说的?答:是孔子 2)是什么学派的创始人?答:是儒家 3)他在政治上主张什么?有何影响?答:他提出“仁”的学说,主张“爱人”,“为政以德”。他的学说被后来的封建统治者所利用,成为统治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4)在文化上有何贡献?答:编订了《诗经》、《尚书》、《春秋》 例:材料:“我那坚硬的牙齿早就掉了,可我那柔软的舌头却还在!” (1)体现了谁的主张?是什么意思?体现了什么思想? 答:体现了老子的主张。意思是坚硬的东西未必结实,柔可以克刚,体现了他朴素辩证的思想。 (2)这种思想在现实社会生活中是否有用?如果你认为有用的话,能不能举出一个实例加以说明? 答:我认为有用。如:在解放战争中,装备人数上超过解放军的国民党军队最终是被打败了。 三、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七上P51)从公元前230年到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 1、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2、中央政府设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职。丞相帮助皇帝处理全国的政事,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太尉管理军事。 3、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议,把全国划分为36郡,郡下设县。郡县制度为后来的封建王朝长期沿用。 四、1、秦始皇巩固统一的措施:(七上P51-52-53) (一)政治——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二)经济——秦统一后,在全国统一使用圆形方孔铜钱;同时还统一了度量衡; (三)文化——把小篆作为全国统一的文字,后来使用更为简单的隶书。 (四)思想——焚书坑儒(P52) 为加强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议。焚书坑儒给我国古代文化造成极大损失,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五)军事——北筑长城、南修灵渠(P53) (1)秦朝统一后,派将军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临洮,东到辽东的长城。 (2)秦始皇派人开凿了灵渠,沟通了湘水和离水,把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连接起来。 2、秦朝巩固统一加强统治的措施在我国历史上的重要作用 1)结束了春秋以来诸侯混战的局面,开创了统一的新局面。自秦统一后,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虽然有的时期出现了割据状态,但统一始终是历史的主流。 2)秦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国家,其专制集权统治制度,在我国沿袭了两千多年,影响十分深远。 3)秦统一文字、货币、度量衡,对我国以后经济、文化的发展和维护国家统一,有极为重要的影响。 4)修筑了著名的万里长城和灵渠等古代工程,巩固祖国的边疆。 例:秦朝哪些措施对后世产生了影响? 答:1、秦灭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 2、最高统治者称皇帝,皇帝总揽一切大权 3、全国推行郡县制; 4、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 5、修筑了长城; 6、开凿了灵渠。 例:材料“分天下为三十六郡,置守、蔚、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统一法度、丈尺,车同轨,书同文字” (1)上述引文是谁实施的?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答:是秦始皇实施的,主要措施有:实行郡县制,统一了度量衡、文字、货币。 (2)实施以上措施的目的和作用是什么?答: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作用是:有利于巩固统一,有利于各地经济文化交流。 五、评价秦始皇: 功: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作出过巨大贡献、产生过巨大影响的封建皇帝。他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灭六国统一了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符合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他建立了封建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对我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意了全国的度量衡、货币、文字,促进了各地的经济文化交流,巩固了国家的统一;通过统一战争,扩大了疆域,使秦朝成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过:秦始皇又是统治残暴的封建皇帝。秦朝建立后,沉重的赋税,繁重的兵役和徭役、严酷的法律,给人民带来了无比的痛苦和极大的灾难;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去。第二年,农民起义爆发。 功过相比,秦始皇功大于过。 六、汉武帝的大一统的措施:(七上P62-63) 1、政治:接受主父偃建议,颁布“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P62) 2、经济:将地方的盐铁经营权、铸币权收归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P68) 3、思想: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把儒家学说作为封建统治的正统思想。(P63) 4、文化:汉武帝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在长安兴办太学。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P63) 5、军事:多次反击匈奴,取得胜利;派张骞出使西域,加强西汉与西域各国的联系。(P79、P82-83) 6、意义:西汉进入鼎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时代的第一个鼎盛局面。 七、西域都护的设置:(七上P77) 公元前60年,西汉政府设置西域都护,管理西域事务,这是西域各国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的开始。说明新疆地区在历史上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 八、丝绸之路:(七上P78) 1、陆地:从长安往西经过河西走廊、今新疆境内,运到西亚,再由西亚转运到欧洲。(引进西域的核桃、苜蓿、石榴、葡萄) 2、海上:从广东的港口出发,最远抵达印度半岛南端和斯里兰卡岛。 3、作用:沟通中西交通,促进中国与中亚、西亚和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 4、历史价值: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慧和富有创造力的精神;中西方友好、物质文化交流的历史见证;有利于弘扬我国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和自豪感;有利于当今旅游事业的发展和考古工作的开展。 九、造纸术:(七上P81) 1、中国是世界上首先发明纸的国家——西汉前期的麻纸。 2、东汉蔡伦用树皮、破布、麻头和旧鱼网做原料,改进造纸术,称“蔡侯纸”。促进了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十、张衡(东汉)地动仪:世界上最早的测定地震方位的仪器(七上P82) 十一、司马迁与《史记》:(七上P88) 生活在汉武帝时期,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史记》是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创立了纪传体的体例;既是一部历史学著作,又是一部文学著作。 例:材料【“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 1) 这是谁说的?写在什么书上?答:司马迁;《史记》。 2) 他生活在什么朝代?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答:西汉。这句话是:人当然都有一死,但有的死得比泰山还重,有的却死得比鸿毛还轻。 3)这部书内容如何?答:叙述了从黄帝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 4)这部书地位如何?答:《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5)鲁迅怎样评价这部书?答:“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十二、赤壁之战:(七上P95-96) 208年,孙权、刘备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赤壁之战后,曹操退回北方,不敢轻易南下。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例:材料一:“曹操率大军南下,想消灭孙权、刘备统一天下,孙、刘联军利用曹军不习水战、连锁战舰的弱点,用火攻打败曹军。” 材料二:引用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1)这是描述的中国历史上哪次著名战役?答: 208年的赤壁之战。 2)你从他们的胜败中得到了什么启示?答:骄兵必败;团结就是力量;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3)要更详细的了解这次战役的情况,应从哪里去查询或查找资料? 十三、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内地与台湾地区的联系。(七上P98) (这是台湾与内地的最早记录。) 十四、北魏孝文帝改革: (七上P107) 1、背景:北方的统一和民族大融合。 2、政权:鲜卑族建立北魏,定都平城,后孝文帝迁都洛阳。 3、改革的内容——汉化政策: 即: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通汉婚、用汉律、学汉风。 4、作用:加速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进程,促进了北方经济的发展,促进了民族融合。 十五、数学成就:(七上P110)祖冲之(南朝):世界上第一次把圆周率的数值,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比欧洲早近1000年。 这是我老师发的 喂,楼上别抄我的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秦始皇陵全景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层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据钻探得知共有三个陪葬坑,其中1974年发现的一号坑最大,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了整个坑,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号坑的东北约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发现的二号坑,它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南北宽84米,东西长96米的二号坑,面积92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016平方米。二号坑内有多兵种联合阵容,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二号坑西边是三号坑,1989年10月1日才开始允许游客参观。南北宽5米,东西长8米的三号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三号坑经有关专家推断,被认为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对外开放。

秦始皇陵位于陕西省西安市以东30公里的骊山北麓(另两资料分别为:秦始皇陵位于临潼以东5千米处的下河秦始皇陵全景村。秦始皇陵位于西安市以东35公里的临潼区境内,),它南依骊山的层层叠嶂之中,山林葱郁;北临逶迤曲转、似银蛇横卧的渭水之滨。高大的封冢在巍巍峰峦环抱之中与骊山浑然一体,景色优美,环境独秀。陵墓规模宏大,气势雄伟。陵园总面积为56.25平方公里。陵上封土原高约115米,现仍高达76米,陵园内有内外两重城垣,内城周长3840米,外城周长6210米。内外城廓有高约8—10米的城墙,今尚残留遗址。墓葬区在南,寝殿和便殿建筑群在北。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皇帝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之首,是最大的皇帝陵。陵园按照秦始皇死后照样享受荣华富贵的原则,仿照秦国都城咸阳的布局建造,大体呈回字形,陵墓周围筑有内外两重城垣,陵园内城垣周长3870米,外城垣周长6210米,陵区内目前探明的大型地面建筑为寝殿、便殿、园寺吏舍等遗址。据史载,秦始皇陵陵区分陵园区和从葬区两部分。陵园占地近8平方公里, 建外、内城两重,封土呈四方锥形。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了三级阶梯,状呈覆斗,底部近似方型,底面积约25万平方米,高115米,但由于经历两千多年的风雨侵蚀和人为破坏,现封土底面积约为12万平方米,高度为87米(另一资料:陵园初高120米,“高大若山”,后经风化侵蚀及人为破坏,降低了40多米)。整座陵区总面积为25平方公里。建筑材料是从湖北、四川等地运来的。为了防止河流冲刷陵墓,秦始皇还下令将南北向的水流改成东西向。陵墓地宫中心是安放秦始皇棺椁的地方,陵墓四周有陪葬坑和墓葬400多个,范围广及25平方公里。主要陪葬坑有铜车、马坑、珍禽异兽坑、马厩坑以及兵马俑坑等,历年来已有5万多件重要历史文物出土。1980年发掘出土的一组两乘大型的彩绘铜车马——高车和安车,是迄今中国发现的体形最大、装饰最华丽,结构和系驾最逼真、最完整的古代铜车马,被誉为“青铜之冠”。兵马俑坑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位于陵园东侧1500米处。1974年春被当地打井的农民发现。由此埋葬在地下两千多年的宝藏得以面世,被誉为“世界第八奇迹”。为研究秦朝时期的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等,提供了十分珍贵的实物资料,成为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兵马俑坑现已发掘3座,俑坑坐西向东,呈“品”字形排列,坑内有陶俑、陶马8000多件,还有4万多件青铜兵器。坑内的陶塑艺术作品是仿制的秦宿卫军。近万个或手执弓、箭、弩,或手持青铜戈、矛、戟,或负弩前驱,或御车策马的陶质卫士,分别组成了步、弩、车、骑四个兵种。在地下坑道中的所有卫士都是面向东方放置的。据钻探得知共有三个陪葬坑,其中1974年发现的一号坑最大,它东西长230米,南北宽62米,深5米左右,长廊和11条过洞组成了整个坑,与真人马大小相同、排成方阵的6000多个武士俑和拖战车的陶马被放置在坑中。在一号坑的东北约20米的地方是在1976年春天发现的二号坑,它是另一个壮观的兵阵。南北宽84米,东西长96米的二号坑,面积9216平方米,建筑面积为17016平方米。二号坑内有多兵种联合阵容,包括步兵、车兵、骑兵和弩兵等。二号坑西边是三号坑,1989年10月1日才开始允许游客参观。南北宽5米,东西长8米的三号坑面积为500多平方米。三号坑经有关专家推断,被认为是用来统帅一、二号坑的军幕。一乘战车,68个卫士俑以及武器都保存在坑内。1974年以来,在陵园东5公里处发现从葬兵马俑坑三处,成品字形排列,面积共达2万平方米以上,出土陶俑8000件、战车百乘以及数万件实物兵器等文物。其中一号坑为“右军”,埋葬着和真人真马同大的陶俑、陶马约6千件;二号坑为“左军”,有陶俑、陶马1300余件,战车89辆,是一个由步兵、骑兵、战车等三个兵种混合编组的曲阵,也是秦俑坑的精华所在;三号坑有武士俑68个,战车1辆,陶马4匹,是统帅地下大军的指挥部。这个军阵是秦国军队编组的缩影。 1980年又在陵园西侧出土青铜铸大型车马2乘。引起全世界的震惊和关注, 这些按当时军阵编组的陶俑、陶马为秦代军事编制、作战方式、骑步卒装备的研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 兵马俑的发现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二十世纪考古史上的伟大发现之一”。秦俑的写实手法作为中国雕塑史上的承前启后艺术为世界瞩目。现已在一、二、三号坑成立了秦始皇陵兵马俑博物馆, 对外开放。秦始皇陵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结构最奇特、内涵最丰富的帝王陵墓之一。秦始皇陵兵马俑是可以同埃及金字塔和古希腊雕塑相媲美的世界人类文化的宝贵财富,而它的发现本身就是20世纪中国最壮观的考古成就。它们充分表现了2000多年前中国人民巧夺天工的艺术才能,是中华民族的骄傲和宝贵财富。法国总统希拉克对它的“世界第八奇迹”的赞誉,使秦始皇陵为更多的世人所知。世界文化遗产的桂冠,为秦始皇陵更增光彩。

南方民族考古杂志订阅电话号码

笔者《岭南宁氏家族源流新证》文。  〔29〕《考古》1983年4期。  〔30〕《考古》1959年6期《南京老虎山晋墓》。  〔31〕《文物》1957年1期广州市文管会1955年古墓发掘简报。  〔32〕《晋书》卷88。  〔33〕赵@⒄有谓是赵佗孙子,笔者则主张是赵佗儿子,文见《广东省博物馆建馆三十周年论文集》笔者文。  〔34〕广西壮族自治区博物馆编《广西贵县罗泊湾汉墓》。  〔35〕《考古通讯》1958年6期(北京版)。  〔36〕《资治通监》卷194。  〔37〕该两器俱见《广东文物普查成果图录》图版46、39、34。  〔38〕对该两器之出现时间,有主张在三至四、五千年那时,笔者按器物制作与纹饰流行实际,则主张是秦汉前沿距今只二千余年之物。主要论点,可详《南方民族考古》待刊第6辑笔者文。  〔39〕民国版《民俗》23、24期合刊本。  〔40〕《潮州文物志》潮州畲族的语言条。  〔41〕《民族语言》1961年6期罗美珍文。  〔42〕罗香林《客家研究导论》。  〔43〕关于广东瑶、畲族人与中原徙民客家人融合事实,笔者还撰有专文,可详《广东民族研究论丛》1995年第八辑。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山右加昆  @②原字为社改土为韦  @③原字为古加遐去加走丝左右结构  @④原字为金加刑  @⑤原字为当加刂  @⑥原字为社改土为任  @⑦原字为木加百  @⑧原字为铁改失为耀去光  @⑨原字为氵右加廷改壬为日  @⑩原字为虎虎下加贝  @⑾原字缋改贵为林  @⑿原字片右加线的右半部  @⒀原字木右加前  @⒁原字仿改方为带  @⒂原字氵右加含  @⒃原字氵右加光  @⒄原字目右加末  @⒅原字石厂下加邑  @⒆原字石右加族  @⒇原字亻右加良  @[21]原字箜改工为比  @[22]原字扳下加金  @[23]原字火右上加而下加火

应该说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建立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越国,后来到了汉朝时期就被汉武帝给分化,迁移到了不同地区。

《徐中舒传略》 《晋阳学刊》,1984年第4期。《甲骨文字歌》 巴蜀书社,1986年。本书用歌行体的形式介绍了甲骨学发展史,并用甲骨文书出,附有释文、注释。是一本甲骨学普及读物。《甲骨文字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7年。徐中舒主编,本人为编写者之一。 本书收入已考释和未考释的甲骨文,均作简要解释说明,附有辞例。本人编写了第八卷,全书除甲骨文字形外,均为本人书写。《实用六体书字典》 四川辞书出版社,1987年。 本书收入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草书六种书体各二千四百馀字,是普及古文字学的工具书。《一种由妇女创造的文字——女书》 《成都晚报》1984年9月28日4第4版。《康有为与寒山寺钟》 《成都晚报》1985年1月11日第4版。《寒山拾得与和合二仙》 《成都晚报》1985年1月14日第4版。《谈书法中的古文字使用问题》 《书法》1990年第1期,又收入《四川书学论文选》电子科大出版社,1995年。《甲骨卜辞〈贞〉字新考》 《南方民族考古》1992年第五辑。《日字构形与商代日神崇拜及人头祭》 《四川大学学报》哲社版1993年第3期。《商文化窥管》 四川大学出版社,1994年。 本书收入有关商文化的论文5篇,全书共20万字。《商代卜辞中所见之碎物祭》 《中国文化》1995年7月第11期。《书坛杞忧录》 《书法研究》1997年第5期。 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 本书由何崝编校,收入郭沫若的代表作包括专著《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金文丛考》和论文若干篇,全书共67万4千字。本人对这些专著和论文作编校、注释,并加说明,还撰写了《郭沫若小传》、《郭沫若先生学术年表》、《郭沫若先生著译要目》等。《古器中的虎食人造型及穷奇见于商代卜辞考》收入《徐中舒先生百年诞辰纪念文集》,巴蜀书社,1998年。《当代史学大师——徐中舒》 《巴蜀史志》2001年第1期。《商代文字来源缺失环节的域外觅踪》 《四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年第4期。《唐代书学制度考》 《书法研究》2000年第3期。《甲骨文字歌》(增订本) 上海书画出版社,1999年。本书收入1986年出版的《甲骨文字歌》作为《前甲骨文字歌》,又收入新撰写的《后甲骨文字歌》,并重加注释。《今古文经学对立的文字学意义》 《中国文字研究》1999年第1辑,广西教育出版社。《对商代日月食问题的一些认识》 《中国文字研究》2001年第2辑,广西教育出版社。《开拓大境界的困惑者——李正武其人其画》 载《李正武彩墨艺术》,四川美术出版社,2000年。《甲骨文》 上海书画出版社,2001年。 本书收入完整甲骨26片和当代学者所书甲骨文作品13件,均加注释,并收入本人所撰《甲骨文书法概要》一文。是甲骨学和甲骨书法的普及读物。 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年——2004年。古文字诂林编纂委员会编纂,本人为编委之一。本书为上海市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重点项目,是一部汇录历代学者关于古文字形音义考释成果的大型工具书。全书共约1500万字,本人参与了该书《说文》所无字的资料编纂工作,处理资料约100万字。《李白〈蜀道难〉新解》 《文史知识》2001年第7期。《读张载〈剑阁铭〉》 《文史杂志》2002年第1期。《试论禹与鱼凫族的关系》 收入中国先秦史学会论文之五《蚌埠涂山华夏文明》,黄山书社,2002年;又收入《纪念中国先秦史学会成立2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周秦社会与文化研究》,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年。《观刘东父先生遗墨》 《文史杂志》2003年第1期。《简明篆刻正字字典》及《简明篆刻反字字典》 湖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 二书由何崝主编,邱登成、王道义编。本书收入小篆、甲骨文、金文、古玺及战国文字、缪篆及汉代文字、鸟虫篆等文字,4320个单字,正字与反字配合使用。是适用于篆刻艺术的古文字工具书。《巴蜀文字的来源》 《成都文物》2005年第1期。《嶔崎磊落之人 太息未尽其才——〈印塘存稿〉读后》 《文史杂志》2005年第1期。《篆刻技法基础教程》 湖北美术出版社,2005年。 本书由何崝主编,邱登成、王道义编。本书系统、全面地介绍了篆刻技法,适用于艺术学校的篆刻教学,业余爱好者也可用作自学教材。《水井坊赋》 收入《当代百家辞赋评注》,新风出版社,2002年。《梅华枯叶赋》 收入《当代百家辞赋评注》,新风出版社,2002年。《春江翠岸赋》 收入《当代百家辞赋评注续编》,新风出版社,2004年。《雒城赋》 收入《当代百家辞赋评注续编》,新风出版社,2004年。《旅游专业古代汉语》 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旅游学院试用教材,2000年。

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一代宗师”的苏秉奇曾指出,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形成过程中,把中国考古学文化分为六大区系,即:  〔面向海洋的三大块〕 1.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2.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东南部; 3.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  〔面向欧亚大陆的三大块〕 4.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5.以关中、豫西、晋南邻境为中心的中原; 6.以洞庭湖、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南方民族考古杂志订阅电话

"穿青人"——穿着青色衣服的人,朴实无华的解释中透露出一丝欺。ok,事实上,穿青人又称为穿青族,是一个炫酷又带点神秘的民族。众所周知,我国有56个民族。因此,理论上来说,既然穿青人能被独立划分为一个民族,那么它大概率也就是56个民族中的一员。但是事实却是,它并没有被归为到56个中的一个(姐就是女王,自信放光芒?)。关于它为什么没有归入到56个民族中这个问题,我想说,其实也不是想要刻意孤立他们(当然了,他们估计也没想过要拽拽地自成一派),只是这个问题每次被抛出来,都存在较大的争议。1953年我国开始了第一次人口普查,目的是确认民族成份。那时候初步的设想是把穿青人归入到汉族,但是因为各种严谨细致的考究,这个命题始终都没有得到一致的支持。后来好不容易到了2014年,最终大家一致决定“穿青人”这个民族可以被写在身份证上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这个名族逐渐被认可,被接纳的一种表现。更深层来讲,也算是一种文化保留,不必被同化,可以拥有自己的特色。个人觉得这种处理方式既尊重了文化,也较为合理。那么接下来说一下“穿青人”的独特之处~首先就是,既然被称为少数民族,那么成员数量肯定还是比较少的(目前只有约65万人)。与此同时,“穿青人”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分布是相当集中的。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的西北地区,再具体一点的话,散布在毕节、安顺、六盘水、黔西南、黔南这五个地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穿青人”思想还是很开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早在汉族妇女沉迷追求三寸金莲的时候,穿青族的mm们就开始解放自己了。她们不爱花盆底,喜穿细耳草鞋或某不知名勾鼻花鞋。除此之外,她们还喜欢戴大勾耳环(地铁老爷爷看手机),梳三把头(穿越既视感)。就语言来说的话,目前“穿青人”主要讲贵州那边的官方语言,仅有少部分人还保留着其独特的母语(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说其可辨别点为:把“f”念成“h”,“ian”变“ie”?恕我直言,本四川人也h, f不分,所以不知道我是不是有穿青人血统。至于“穿青人”的来源,学术界目前也是存在很多争议的,考古来看的话,主流的两种讲法如下:(1)土著说有主张土著说的,认为穿青人和历史上的僚人一样,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这种观点以贵州部分民族研究专家为代表,穿青人内部的一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士也持该观点;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2)分支说还有以著名民族识别专家宋蜀华先生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穿青人是汉族的一支,是明朝朱元璋派傅有德、沐英征讨云南时从江西,江苏等省随军迁移到贵州的。战争结束后,大军就地垦戍,这部分随军汉人(包括军人和他们的家属)留居当地,和当地土著通婚融合,天长日久就成了今天的穿青人。总之,存在即合理,我等屁民,尊重即可哈哈哈哈~

1、苏秉琦在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主持工作的30年中,为办好这个专业、培育考古人才,充实全国各地的考古队伍,作出了突出的贡献。2、苏秉琦从1934年起在陕西省的渭河流域从事田野调查,并参加了宝鸡斗鸡台墓地的发掘。在他所着的《斗鸡台沟东区墓葬》(1948)报告中,就周秦文化的面貌进行了分析,并且提出了先周、先秦文化的问题。3、重建中国史前史、重建中国古史框架、构建中国国史框架模式,是苏秉琦在20世纪90年代通过开展中国文明起源研究而发生的其学术研究的三步跳跃。这三次跳跃,使苏秉琦的学术思想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

2005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YCY本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I卷1至7页,第Ⅱ卷8至14页.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I卷注意事项:1.答第I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试科目涂写在答题卡上.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不能答在试题卷上.3.本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表示某地区人口再生产类型的转变过程。据此回答1—2题。1.与“人口自然增长率迅速降低,高龄人口比例缓慢增加”对应的期间是 ( ) A.Ⅰ期 B.Ⅱ期 C.Ⅲ期 D.Ⅳ期2.在Ⅰ期 ( ) A.人口急剧膨胀 B.人口老龄化 C.人口增长停滞 D.人口平均寿命较低 读图2回答3—6题。3.九州一帕劳海岭 ( ) A.位于亚欧板块上 B.位于印度洋板块上 C.位于太平洋板块上 D.是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界线4.因板块挤压引发的地震多位于图中的 ( ) A.①②之间 B.②③之间 C.③④之间 D.④附近5.马荣火山所在的国家是 ( ) A.文莱 B.越南 C.菲律宾 D.日本6.马荣火山与九州—帕劳海岭的距离约 ( ) A.1400千米 B.1200千米 C.1000千米 D.800千米 图3表示不同地物辐射温度在一天内的变化状况。据此回答7—8题。7.曲线①—④代表的地物分别可能是( ) A.沙地、湖泊、林地、草地 B.沙地、草地、林地、湖泊 C.草地、沙地、湖泊、林地 D.草地、林地、沙地、湖泊8.图3显示( ) A.日出前各地物间的温差最大 B.日落后地物①的降温速度最快 C.地物③的辐射温度白天夜晚都最低 D.地物④到达最高温度的时间早于其它地物 假定城镇是唯一市场,城镇周围是条件均一的平原,种植农作物的收益只与市场价格、生产成本和运费有关,其关系表达式为:收益=市场价格-生产成本-运费。单位面积甲、乙、丙农作物,其市场价格分别为600元、1000元、1400元,生产成本分别为200元、400元、600元,运费与距离成正比。图4是这三种农作物收益随距城镇(市场)的距离变化示意图。据此回答9—11题。9.X、Y、Z线代表的农作物依次是( ) A.甲、乙、丙 B.乙、丙、甲 C.丙、甲、乙 D.丙、乙、甲10.在距城镇OJ范围内,为取得最佳综合经济效益,种植这三种农作物的界线应该是( ) A.E、F B.F、G C.E、H D.F、H11.与其它两作物相比较,单位面积作物Z ( ) A.单位距离运费最低 B.单位距离运费最高 C.随距城镇距离增大收益递减最快 D.总是收益最低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回答12—15题。12.春秋时,楚相孙叔敖主持修建芍陂,推动了所在地区农业生产的发展。该水利工程位于( ) A.成都平原 B.河北地区 C.渭河流域 D.淮河流域13.隋朝大运河的一段利用了春秋时期吴王夫差开凿的古运河。这一段是 ( ) A.永济渠 B.通济渠 C.邗沟 D.江南河14.简车在中国古代南方农业生产中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灌溉工具创制于 ( ) A.三国时期 B.南北朝时期 C.唐代 D.南宋15.新中国的大型水利工程建设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葛洲坝水利枢纽工程建成于( ) A.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 B.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期间 C.“文化大革命”期间 D.改革开放时期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是立国之本。回答16—18题。16.1791年宪法是法国大革命的重要成果,该宪法 ( ) A.规定法国实行君主立宪制 B.规定法国为共和制国家 C.确立了无财产限制的选举制度 D.是各革命派别一直严格遵循的纲领17.1912年春,南京临时政府颁布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 ) A.宣告了中华民国的成立 B.标志清王朝统治的结束 C.宣布废除清政府与列强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D.标志中国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宪法的诞生18.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相比,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新特点是( ) A.规定国家的权力属于人民 B.规定实行人民民主专政 C.体现了社会主义原则 D.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图书报刊在推动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回答19—23题。19.明末清初,顾炎武主张做学问要“经世致用”,对后代学风影响很大。他的代表作是( ) A.《农政全书》 B.《天工开物》 C.《天下郡国利病书》 D.《坤舆万国全图》20.鸦片战争后出版的《海国图志》和《瀛环志略》对开阔人们眼界、重新认识世界起了积极作用。它们的主要内容是介绍 ( ) A.西方各国政治制度 B.西方历史地理知识 C.西方兵器制造知识 D.西方先进科学技术21.梁启超阐述变法图存道理的重要论著《变法通议》发表在 ( ) A.《时务报》 B.《中外纪闻》 C.《国闻报》 D.《循环日报》22.最早在《新青年》上提倡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成为文学革命先声的是 ( ) A.鲁迅的《狂人日记》 B.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 C.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 D.李大钊的《庶民的胜利》23.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引发了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这次讨论 ( ) ①否定了“两个凡是”的错误观点 ②打破了长期以来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 ③为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奠定了思想基础 ④完成了党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的拨乱反正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市场作为各种经济活动的枢纽,连接着从生产到消费的全过程。回答24—26题。24.市场上从事交易活动的组织和个人称为市场主体。通常情况下,最重要的市场主体是( ) A.企业 B.居民 C.政府 D.非盈利性机构25.市场经济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的一种有效形式。这种配置主要是通过 ( ) A.对外出口来实现的 B.政府宏观调控来实现的 C.价格机制来实现的 D.银行信贷来实现的26.世界市场是国内市场在范围上的延伸,它是随着 ( ) A.社会生产力水平和国际分工的发展而形成的 B.国际性经济组织的发展而形成的 C.跨国公司的发展而形成的 D.市场竞争的展开而形成的 图5是一幅题为“招商热”的漫画。回答27—28题。27.漫画“招商热”除了讽刺某些人办事不从实际出发, 还批评了他们没有 ( ) A.抓主要矛盾 B.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C.抓矛盾的主要方面 D.发挥主观能动性28.从图5所显示的信息来看,建设水电站还缺乏基本的自然资源。一般说来,资源配置是指人们为了满足多方面的需要 ( )A.消费既有的资源 B.生产出过去没有的物资C.相互交换自己多余的物资 D.对资源作出一定的安排蟾蜍有毒,蟾衣却可入药。某青年农民偶然看到了蟾蜍蜕皮的过程,于是开始了巧获蟾衣的探索。经过反复观察、实验、总结,发现蟾蜍蜕皮是其生长过程的自然现象,一般在黑夜发生,过程很短,然后马上吃掉;还发现蟾蜍的眼睛只对运动的物体敏感。根据这些情况,他发明了通过控制光线,在水中获取、用光照引吸幼虫喂养等技巧获取蟾衣的方法,终于闯出了低成本、省劳力、不破坏生态平衡且有巨大经济效益的致富道路。回答29—31题。29.巧获蟾衣之所以可能的客观依据是 ( )①偶然性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 ②认识规律及其实现条件才能利用规律③客观事物发展有自己的特殊规律 ④规律是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0.巧获蟾衣的过程体现了 ( )①一个正确认识的获得需要多次反复的认识过程②发挥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条件③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自由的④人在自然和社会规律面前是不自由的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①④31.巧获蟾衣致富体现的经济学道理是 ( ) A.个别劳动时间越长,所生产商品的价值量就越大 B.提高劳动生产率,可以降低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 C.技术和诀窍可以提高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D.个别劳动时间越长,所生产商品的价值最就越小 在我国,每个民族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都有本民族的代表,且人口在百万以上的民族都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回答32—33题。32.上述材料体现了 ( ) A.各民族的大团结是我国统一、繁荣、昌盛的重要保证 B.各民族都有平等权利参加国家事务的管理 C.各民族都有权管理本民族内部事务 D.各民族都有权管理本地区事务33.我国人大代表的主要职责是 ( )①代表人民利益和意志,依照宪法和法律赋予的各项职权,行使国家权力②保持和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③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④依法行政,有效管理社会公共事务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34.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议》中指出,要“按照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改革和完善党的领导方式。”党对国家和社会生活的领导方式主要是 ( ) ①政治领导 ②行政领导 ③思想领导 ④组织领导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④35.我国地方人民政协的主要职能是 ( ) A.贯彻执行上一级人民政协机关的决定和协议 B.制定地方性法规 C.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 D.调查研究、提出议案,对地方重大事务进行科学决策第Ⅱ卷注意事项:1.用钢笔或圆珠笔直接答在试题卷上。2.答卷前将密封线内的项目填写清楚。3.本卷共4大题,共160分。36.(36分)图6是西亚及其周边地区图。读图6完成下列要求。图6 (1)填空:图6中的①是 海。③是 运河。图7中反映伊兹密尔气候特征的是 图。(6分)(2)简述伊兹密尔的气候特点及该气候类型的分布规律。(14分)(3)图6中铁路②是第二亚欧大陆桥的组成部分。写出第二亚欧大陆桥在我国境内的铁路线和东端港口名称,简述该铁路对世界交通运输的意义。(8分)(4)回答:通过图6中③处的交通运输方式与铁路运输方式相比有何特点?(8分)37.(32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我们认为下面这些真理是不言而喻的;一切人生来就是平等的,他们被造物主赋予他们固有的、不可转让的权利,其中有生命、自由以及追求幸福的权利……——美国《独立宣言》(1776年) 材料二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种族、肤色或以前是奴隶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五条修正案(1870年) 材料三 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性别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十九条修正案(1920年) 材料四 (此年前满二十一岁的公民才拥有选举权,现规定)年满十八岁和十八岁以上的合众国公民的选举权,不得因为年龄而被合众国或任何一州加以拒绝或限制。——《美利坚合众国宪法》第二十六条修正案(1971年)回答: (1)材料一确认了什么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申明这一原则在当时起到什么作用。(6分)(2)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的规定是在什么历史背景下产生的。(10分)(3)概括材料二、三、四,指出美国公民的选举权是如何变化的。(9分)(4)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从美国近两百年选举权的变化中得到的启示。(3分)(5)运用所学哲学知识对材料一所确认的原则作简要分析。(4分)38.(24分)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伴随着工业化的进程,我国面临着资源缺乏和环境恶化的双重压力。在探索解决这一问题的过程中,某企业利用当地丰富的小麦资源生产味精,形成了四次增值和生态循环,构建起粮食加工和养殖产业链,实现了生态农业产业化。这四次增值和生态循环是:①生产味精带动小麦种植,小麦加工成味精、氨基酸、面粉等;②对生产废水、副产品进行生物技术加工,变成优质饲料和肥料;③用加工处理后的饲料养牛;④将牛肉、牛奶和皮革制品销往国内外。 (1)简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涵义,并说明该企业运行模式是如何体现新型工业化道路要求的。(12分)(2)运用普遍联系的观点,分析材料中实现资源循环与价值增值的哲学依据。(12分)39.(68分)根据图8和资料回答问题。(1)图8所示范围的地形自北向南大致可以分为A、B、C三大部分,其中A属于 高原,B属于 平原,C属于 山地。(6分) (2)简述B平原发展耕作业的自然条件。(12分)在历史上,以图8所示地区为中心,兴起了强大的秦国。秦实现全国统一,但二世而亡。 (3)从经济的角度分析秦国强盛的原因。(8分)(4)简述秦朝为加强中央集权在经济上所采取的政策措施。(6分)(5)指出导致秦朝速亡的经济原因。(6分)据记载,“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王之宫廷小……作宫阿房,故天下谓之阿房宫。”阿房宫遗址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西13公里处,隔渭河与咸阳相望。 (6)请用符号“●”在图8中标出阿房宫的大体位置。(2分)阿房宫一直被视为我国古代宫殿建筑的杰作,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曾生动地描绘了它的恢弘壮观;一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也记载了项羽火烧阿房宫事件。根据国家文物局要求,阿房宫考古队于2002年10月开始对阿房宫遗址开展了多学科考古调查、勘探和发掘,发现当年阿房宫工程只完成了前殿建筑基础和部分宫墙建设,由于宫殿建筑基址以上部分并未营建,也就不存在被大火烧毁的事实。 (7)从上述材料可以得到哪些认识论的启示?(9分)(8)无论阿房宫是否建成,它的遗址依然是重要的文化遗产。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积极发展旅游等服务业,不仅能进一步发掘文化遗产的价值,而且可以满足人们日趋多样化的物质文化消费需要。运用经济常识分析服务商品与普通商品的区别。(9分)(9)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各级政府在合理开发利用文化遗产、发展旅游事业的同时,努力保护文化遗产。从政府职能说明政府应保护文化遗产的基本理由。(10分)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参考答案I卷共35小题,每小题4分,共140分。 1.C 2.D 3.C 4。A 5.C 6.B 7.B 8.B 9.D 10.C 11.A 12.D 13.C 14.C 15.D 16.A 17.D 18.C 19.C 20.B 21.A 22.B 23.A 24.A 25.C 26.A 27。B 28.D 29.B 30.A 31.B 32.B 33.A 34.B 35.CⅡ卷共4题,共160分。36、(1) ①地中 (2分) ③苏伊士 (2分) 乙 (2分)(2)特点:冬温(2分)多雨(2分);夏热(2分)干旱(2分)。分布:南北纬300—400(2分)大陆西岸(2分)地中海沿岸(2分)(3)陇海-兰新线(2分)连云港(2分);意义:沟通大西洋东岸地区与太平洋西岸地区(亚欧大陆东西岸)之间的联系。(4分) (4)速度慢(2分)运量大(2分)投入少(2分)成本低(2分)。37、(1)天赋人权(自由平等); (3分)鼓舞了美国人民为争取自由独立而战。(3分)(2)美国独立后南北经济以不同方式发展;南北矛盾焦点是奴录制存废问题;(4分)内战中,林肯政府顺应民意,颁布《解放黑人奴隶宣言》;(3分)北方取得内战的胜利,废除了奴隶制度。(3分)(3)取消了选举权在种族、肤色和奴隶身份上的限制;(3分)取消了选举权在性别上的限制;(3分)放宽了选举权在年龄上的限制。(3分)(4)依据材料、符合史实的看法,如美国公民的选举权利在历史上长期受到限制,选举制度的改变是人民争取和斗争的结果等,即可得满分。(3分)(5)答:天赋人权的原则虽然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但在哲学上是以抽象人性论为基础的;马克思从“社会关系的总和”来论证人本质,是对抽象人性论的深刻批判。38、(1)①新型工业化道路,就是一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发挥的工业化道路。(5 分) ②从该企业的运行模式来看,它注重依靠科技,改变了企业过去的那种“资源—产品—废弃物”的模式,形成了“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模式,既充分利用了资源,提高了经济效益,又降低了环境污染,从而体现了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内在要求。(7分)(2) ①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小麦、味精、废弃物、饲料、牛羊、市场处于普遍的联系之中。四次加工中的废弃物既有废弃物的特性,同时也有资源的特性。一次循环过程中的废弃物可以成为下一次循环过程的资源。(6分)②小麦—味精—废弃物—饲料—牛羊—市场的产业链形成的过程体现了在正确认识联系的规律性和条件性的前提下,可以改变某些条件,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从而达到目的。(6分)39 (1) A黄土 B 渭河(关中) C 秦岭 (6分) (2) B平原地形平坦(在黄土高原和秦岭之间,这片平原更显珍贵) (3分);土层深厚、土壤肥沃(从黄土高原和秦岭冲积下来的深厚、肥沃的土壤) (3分);气候温暖湿润(属暖温带,年降水量接近800毫米) (3分);水源丰富(有渭河及其支流),便于灌溉(3分)。(3)商鞅变法在经济上的一系列措施,促进秦国经济发展;(4分)郑国渠、都江堰等水利工程,推动了农业的发展。(4分) (4 )实行土地私有制,按亩纳税;统一度量衡、货币;统一车轨,修驰道。(6分) (5 )徭役繁重,赋税沉重,生产不能正常进行。(6分) (6 )标注位置在西安与咸阳之间、渭河北南,即可得分。(2分)(7)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人们对历史的认识随着考古实践的发展而深化,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深化了我们对阿房宫的历史状况和项羽火烧阿房宫史料的认识。(3分)②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历史记载是基于当时条件对历史的一种认识,其正确与否要经受考古实践的检验,阿房宫遗址的考古发现证明了有些史籍和历史教科书对阿房宫及项羽火烧阿房宫的记载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4分)③认识过程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过程,人们对历史的认识过程也是如此,所以我们对阿房宫的认识还需要继续深化。(2分)(8) ①服务商品是一种无形的商品,而普通商品则是有形的。(4分)②服务商品的生产和消费在时间和地点,通常是一致的。而普通商品的生产时间和消费时间则是分开的,地点也不一致。(5分) (9)答:政府是履行国家职能,管理国家和社会公共事物的机关。文化职能是国家的主要职能之一。(3分) 保护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优秀文化,是政府履行文化职能和社会公共服务职能的具体体现。(3分) 文化遗产是我国的公共财物,也是人类共同财富,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经济开发价值,保护好和合理开发好各种文化遗产是政府责无旁贷的公共职责。(4分)

百越是我国东南一带和中南半岛有共同习俗的很多部族的总称。其后裔可分为四部分一、南方汉族。南方六大方言均含有百越语言的词汇。语音和语法特征。二、南岛语系各民族。分布于我国台湾岛、海南岛以及中南半岛、东南亚和西起马达加斯加东到太平洋东岸诸岛等极为广泛的区域。三、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各民族。分布于我国东南、西南广大地区以及中南半岛、东南亚等地。四、南亚语系部分民族。越南北部先秦秦汉时属骆越,越南语属于南亚语系。

南方民族考古杂志订阅电话地址

中国是一个民族种类众多的大国,我们常唱:“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个兄弟姐妹是一家。”由此可见,在我们所有人的认知里,中国民族有五十六个种类,但是大多数人不知道的是,中国还有一个种族叫做穿青人,是中国人,却不在五十六个民族之列。一些专家认为,穿青人其实不能算是一个民族,它应该只是一个成员团体的名称。穿青人在早期又叫做“土人”、“县民”,有很多种不同的称谓,但到后期就全部统称为穿青了。关于穿青人的来源,学术界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穿青人本来就是贵州本地人,这是因为穿青人基本都分布在贵州的各州县;还有一种被大众广为认可的说法,认为穿青人其实是元末明初的时候,朱元璋派人来到云贵地区剿匪,最后这部分人选择了留在贵州,然后在贵州一带安营扎寨,自称为穿青人,以此区别身份。1368年,朱元璋称帝,始建大明王朝,当时才刚改朝换代,虽然大局已定,但是元朝等多方势力依然残存,而在遥远的云贵地区,还有梁王瓦尔密以及一些强悍的土著居民,天高皇帝远,朱元璋无法时刻关注到云贵动向。再加上当时占据着西南方的瓦尔密力挺元朝,不肯向朱元璋俯首称臣,于是为了肃清国内忧患,朱元璋决定整治西南势力。刚开始的时候,朱元璋打的是和平牌,即派使臣前往商议,但是前后派出的几位使臣全都在西南被杀,朱元璋一怒之下,就决定动用武力解决。1382年,朱元璋任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率领三十万将士前往云贵地区整顿当地势力,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调北征南”事件。1384年,仅用了两年的时间,云贵势力被肃清,征南将军率部众班师回朝,但是这次回去的人极少。因为西南地处偏僻,很多山野都没有开发,这种环境也导致流寇四起,百姓难以安生,于是随行副将沐英将军带着二十万部下留在西南,其一是为了掌握对此地的绝对控制权;其二是云贵处于边境地区,需要有将士驻守。而当时的安顺是云贵两地的中心,因此也是明军的主要据点,现如今,安顺的天龙有个屯堡村,住着的就是当年出征的明朝将士的后代。而军队留守边疆,同时也带动了西南军力以及经济的发展,当地人民的生活渐渐的不再四处流浪,而是开始安居乐业。随着时间的推移,将士们渐渐融入当地生活,很多人直接在此处娶妻生子、安家立业,放弃了回归故土的想法,慢慢地,穿青人的数量也越来越庞大。2000年人口普查的时候,穿青人数量达到67万,其中以毕节的纳雍和织金两个县人口最多。而最能体现穿青人文化的就是他们的衣着服饰,他们所穿的衣裳多是由青色、蓝色两种颜色的布料制成。不过从他们的文化习俗来看,还能从他们的身上找到汉族人的影子。

《从考古发现中国》(张经纬)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链接:-OG4tn0KU9oA 提取码:xc66    书名:从考古发现中国作者:张经纬豆瓣评分:9出版社:九色鹿丛书|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年份:2019-11内容简介:《从考古发现中国》是青年人类学家张经纬多年来在《南都周刊》《南方都市报》《新京报》《东方早报》《澎湃新闻》《腾讯大家》专栏上发表的考古学、历史学评论作品合集。这些书评关注热点,直面当代学术的深层问题,对当下学术传播起到了很好的反馈作用。这些作品在发表之初,在学术界引起很大的反响,促进了广大学者的思考和讨论。现在按照“考古中国”“探索方法”“中国进程”“神话时代”“趣史”和“诸野”等六大板块,经过细致合编,重新出发。这本新编作品集,以对中国考古学的全面探讨作为引领,形成对当代考学和历史学发展的反思。使读者可以当代学术前沿的视角,将考古与当下紧密结合,了解当代学人的所思所想,使公众更贴近学术,使学术更充满现实关怀的情怀。作者简介:张经纬,上海博物馆馆员,作家、译者、书评人。长期从事人类学、民族史、考古学等方面的研究,力图向公众传播学术新知。作为正在上升阶段的新一代学者中的引领者,已经出版《石器时代经济学》《伊隆戈人的猎头》《二十世纪神话学的四种理论》《像人类学家一样思考》等6部译著,其中多部再版。著有《四夷居中国:东亚大陆的人类简史》《博物馆中的极简中国史》《田野:一个人类学家的旅程》等多部作品。 在知乎、得到等网络平台担任授课讲师。在“知乎”开设专栏课程《博物馆中的中国史通识》。

"穿青人"——穿着青色衣服的人,朴实无华的解释中透露出一丝欺。ok,事实上,穿青人又称为穿青族,是一个炫酷又带点神秘的民族。众所周知,我国有56个民族。因此,理论上来说,既然穿青人能被独立划分为一个民族,那么它大概率也就是56个民族中的一员。但是事实却是,它并没有被归为到56个中的一个(姐就是女王,自信放光芒?)。关于它为什么没有归入到56个民族中这个问题,我想说,其实也不是想要刻意孤立他们(当然了,他们估计也没想过要拽拽地自成一派),只是这个问题每次被抛出来,都存在较大的争议。1953年我国开始了第一次人口普查,目的是确认民族成份。那时候初步的设想是把穿青人归入到汉族,但是因为各种严谨细致的考究,这个命题始终都没有得到一致的支持。后来好不容易到了2014年,最终大家一致决定“穿青人”这个民族可以被写在身份证上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是这个名族逐渐被认可,被接纳的一种表现。更深层来讲,也算是一种文化保留,不必被同化,可以拥有自己的特色。个人觉得这种处理方式既尊重了文化,也较为合理。那么接下来说一下“穿青人”的独特之处~首先就是,既然被称为少数民族,那么成员数量肯定还是比较少的(目前只有约65万人)。与此同时,“穿青人”还有一个特征,就是分布是相当集中的。他们主要分布在贵州的西北地区,再具体一点的话,散布在毕节、安顺、六盘水、黔西南、黔南这五个地方。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穿青人”思想还是很开放的。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早在汉族妇女沉迷追求三寸金莲的时候,穿青族的mm们就开始解放自己了。她们不爱花盆底,喜穿细耳草鞋或某不知名勾鼻花鞋。除此之外,她们还喜欢戴大勾耳环(地铁老爷爷看手机),梳三把头(穿越既视感)。就语言来说的话,目前“穿青人”主要讲贵州那边的官方语言,仅有少部分人还保留着其独特的母语(不知道未来会不会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说其可辨别点为:把“f”念成“h”,“ian”变“ie”?恕我直言,本四川人也h, f不分,所以不知道我是不是有穿青人血统。至于“穿青人”的来源,学术界目前也是存在很多争议的,考古来看的话,主流的两种讲法如下:(1)土著说有主张土著说的,认为穿青人和历史上的僚人一样,是发源于贵州的原生民族,这种观点以贵州部分民族研究专家为代表,穿青人内部的一些接受了高等教育的人士也持该观点;请点击输入图片描述(2)分支说还有以著名民族识别专家宋蜀华先生为代表的部分学者认为:穿青人是汉族的一支,是明朝朱元璋派傅有德、沐英征讨云南时从江西,江苏等省随军迁移到贵州的。战争结束后,大军就地垦戍,这部分随军汉人(包括军人和他们的家属)留居当地,和当地土著通婚融合,天长日久就成了今天的穿青人。总之,存在即合理,我等屁民,尊重即可哈哈哈哈~

南方民族考古杂志订阅方式

考古的意义,并不只是为获得惊世文物,而是要理清这些遗址和文物背后整个中华民族文明的发展脉络。这是对中华文化最大程度的解读、还原和传承。因此,考古学最大的意义,是重塑中华民族近代以来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考古是在寻找人类文明发展史上那些已丢失的记忆,这一点对于一个国家的历史文化来说是非常重要。正是因有考古才使得一个国家的历史更丰富多彩。考古工地的种类很多,有墓葬、房址、灰坑、各种手工业作坊以及车马坑、祭祀坑之类。前期有的需要打洛阳铲钻探,有的需要用电子仪器进行勘探。除了挖掘工作以外,还会用到全站仪测量、墓葬绘图、器物绘图、陶片的清洗拼对、浮选等各种工作。考古工地常常坐落在远离县城的村子里,考古队员有时住在村民家里,有时安置在多年没有人住过的老宅或弃用的校舍。从最初的新鲜到中期的疲惫,再到后期的不舍,他们不断地画图、清理地层、刮边、拼陶片、透图、分型分式……在发掘的过程中一边实践一边考证。人类的史料典籍尽管浩如烟海,但却无法全然地反映出历史的绵长与博大,对历史极为有限的记载,也远远不足以为今天的人们展示历史的全貌。

高考历史重要知识点第一分册第一单元 古代东方第1课 古代两河流域知道: 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是指亚洲西部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流经的区域,东西两面分别与伊朗高原和阿拉伯大沙漠相邻、北接小亚细亚山地、南临波斯湾,基本上位于今天的伊拉克共和国境内。 楔形文字(钉头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象形文字之一。《吉尔伽美什》是用楔形文字写成,并通过泥板文字保留下来的古代优秀文学作品。第2课 古代埃及知道: 古代埃及的地理位置:古代埃及位于非洲东北部,其地理范围与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 古代埃及国家实行高度集权的专制统治:法老是拥有绝对权威的专制君主,集政治、军事、经济、司法和宗教大权于一身。他强化王权神授,自奉为神或神的后裔,将自己的意志视为法律,拥有全国的土地,并控制所有的军队,掌握从中央到地方的高级官吏的任免权。 在古代埃及金字塔中,最负盛名的就是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 古代埃及人早在公元前3500年以前就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因其字形与各种具体事物的形态相似而得名。象形文字对后来腓尼基人创造字母文字产生了巨大影响。第3课 古代印度知道: 古代印度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佛教的创始人:悉达多(被尊称为“释迦牟尼”) 佛教迅速得到传播,后逐步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世界三大宗教分别是: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第二单元 古代美洲与黑非洲第4课 美洲印第安文明知道:印第安文明杰出代表: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印加文化理解:玛雅人对人类生活的贡献:玛雅人长于农耕,用金石工具,从野外植物中培育了包括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烟草在内的40多种农作物,后传播到世界各地,丰富了人类的物质生活;玛雅人在自然科学、建筑以及艺术等诸多方面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的文化遗产,丰富人类的精神生活。第三单元 古代希腊罗马第6课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知道: 古代希腊是欧洲文明的发祥地,也是世界古代文明的中心之一。它的地理范围比今天希腊共和国的版图要大一些,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和小亚细亚西部沿海地区。 古代城邦制度的特征: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各邦独立自治为基本特征。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前4世纪上半叶,是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这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 雅典民主政治形成、发展和全盛的简况:雅典城邦的民主政治以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为核心。它是广大平民与氏族贵族长达100多年的斗争中逐步形成和确立起来的,是平民在斗争中逐步战胜氏族贵族的结果。(1)公元前594年的“梭伦改革”(内容P26页)削弱了贵族会议的权力,扩大了城邦政治的社会基础首开雅典民主政治之先河。(2)公元前508年的“克利斯提尼改革”(内容P26页)彻底扫除了氏族制度的残余,基本上清除了全体公民参与城邦政治生活的障碍,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的最终确立。(3)希波战争之后,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伯里克利连续当选雅典十将军委员会的首席将军,对雅典的政治制度进行了补充调整(内容P27页),保证全体公民的直接参与政治,开创了雅典历史上的“伯里克利时代”。雅典的古代民主政治迎来了全盛时期。理解: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和时代局限性:雅典民主政治是古代希腊城邦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有利于调动城邦公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进步。但雅典民主政治毕竟只是城邦公民内部的民主,而且只有成年男性公民才真正享有民主权利,妇女和外邦人则都被排斥在外。第7课 希腊古典文化知道: 《荷马史诗》不仅有艺术价值,也有史料价值;它是世界文学宝库的瑰宝。 古代希腊的建筑主要以大理石为基本材料,以方顶柱廊结构造型为基本特点。雅典卫城中的帕特农神庙建成于伯里克利时代,是希腊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 欧洲历史学的源头可上溯到古代希腊。古希腊历史学诞生于古典时代,是以“史学之父”希罗多德及其《历史》(叙事体,希波战争)为标志的。第8课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知道: 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开始了近500年共和国时期。 罗马从建国初期开始平民一直为争取充分的政治权利与氏族贵族进行长期斗争。结果,平民相继获得了担任各种公职的权利,罗马共和国的社会基础逐渐扩大;贵族特权逐步被废止,贵族寡头政治走向衰落。 公元前27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进入帝国时代。 公元2世纪罗马成为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 公元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标志着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第9课 罗马法体系知道:“十二铜表法”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公民法”概念:随着古代罗马国家的壮大和发展,为了进一步有效地维护罗马公民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维系罗马社会的稳定和团结,罗马政府在不同时期制定或颁布了一系列仅适用于罗马公民内部的法规和文献。被统称为“公民法”。 “万民法”概念:从公元前4世纪征服意大利半岛开始,直至进入帝国时期以后,罗马国家为了调整和处理罗马人与非罗马人、以及非罗马人之间的权利关系,相继通过和颁布了一系列决议或法令。逐渐形成为一种适用于境内各民族的共同法律,因而被统称为“万民法”。 公元212年,卡拉卡拉皇帝颁布敕令授予帝国全体自由民以公民权,罗马人与境内外邦人在法律上的差别逐步消失,于是“公民法”和“万民法”逐渐统一起来。理解:罗马法体系的历史价值和局限:古代罗马的法律体系是古代世界最完备的法律体系。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罗马法以其丰富的内容和比较完备的形式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古代罗马人的法治精神和法律意识则为后人树立了榜样。当然,罗马法有其历史局限性,它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因为奴隶在当时只是其主人的财产,不具有任何权利。第四单元 古代伊斯兰世界第10课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知道: 7世纪初,默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伊斯兰教。 8世纪中叶,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军事大帝国。 伊斯兰教随着帝国的扩张也随之广泛传播,逐步成为世界性宗教。 1258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灭亡。第11课 奥斯曼帝国知道: 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陷君士坦丁堡后迁都于此,将其改名伊斯坦布尔。 16世纪后,奥斯曼人扩张势头依然强劲,疆域不断扩大,不久扩张为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奥斯曼帝国占领地中海沿岸地区和君士坦丁堡以后,控制了亚欧商路。破坏了传统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第12课 封建制度知道: 西欧封建制度大体产生于6世纪下半叶,后逐渐扩展,11世纪前后基本确立。 8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采邑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加速了自由农民的农奴化进程。在采邑制度下,国王的实际权力有限。到了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变成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很大,王国陷入分裂割据状态。 1265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1302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第13课 王权与教权知道: 751年加洛林王朝的建立,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756年,丕平献土,奠定教皇国的基础,使教会掌握部分世俗权力;800年,查理加冕,使自己的统治带上“君权神授”的光环。 11世纪末,德皇亨利四世和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之间的主教授职权之争趋于白热化。1077年,亨利四世迫于国内形势,只得俯首屈服,亲赴意大利北部教皇驻地卡诺莎城堡,赤足冒雪,哀求三天,始得觐见。格列高利七世同意回复其教籍和统治权。史称“卡诺莎觐见”卡诺莎觐见表明:教皇当时已经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 1309年,在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教皇事实上成了法国国王的人质,史称“阿维尼翁之囚”。阿维尼翁之囚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此后教权由盛而衰。第14课 庄园和城市知道: 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庄园内不仅生产粮食,也生产生活用品,只有庄园内无法生产的盐、铁以及一些奢侈品才到商人手中购买,庄园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 城市争取自治斗争的常用方式是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第二册第1课 中华文明的起源知道:原始农耕诞生的时间、标志、意义:距今1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中华文明进入原始农耕时代;原始农耕出现的标志是谷物栽培和牲畜驯养的出现;原始农耕的出现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生产性经济活动产生),原始农耕为定居生活的出现准备了条件。神话传说是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理解:中国早期农业的特征:稻作农业与旱地农业同时出现、南北并立(南稻北粟);农耕聚落产生的原因:生产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长。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核心地区:距今5000-4000年前,中华文明如满天星斗,八方雄起;中原地区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地区。第2课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知道: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二里头遗址中宫殿遗址的出现说明此时社会分化已很明显,二里头的出土文物看,二里头文化已进入青铜时代,居民的经济生活以农业为主, 理解:夏朝已具备国家的基本特征:世袭制代替禅让制;夏朝已设官分职,并拥有军队、监狱和刑法。第3课 商朝与青铜文化知道:商朝历史是信史:文献、甲骨卜辞、考古发现构成研究上朝历史的多重史料;司母戊鼎;甲骨文;商朝青铜器:功能上以礼器为主,青铜器反映器主等级和政治地位,青铜器反映商人的信仰和思想状况。理解:内外服制:内服是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第4课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知道:公元1046年,西周建立;周朝建立后,分封臣服的殷人及原来殷之方国,同时“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就是封邦建国体制;周公其人;周公的功绩(辅佐称王,制礼作乐)理解:礼乐文化的内容:周公将礼的规范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并以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礼乐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第5课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知道:公元前770年,东周开始,东周分春秋、战国两个时期。春秋战国时代是社会大变革时代:征战不断,中国古代是正经历一次重大的社会转型(从封邦建国制到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的转换),经济上以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为代表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儒家、道家、法家的代表人物和主要思想主张。理解:百家争鸣:士阶层对以春秋战国时代思考的结果出现了思想上的百家争鸣局面,儒家、法家、道家是影响最大的三家学派。第6课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知道: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商鞅变法的基本内容和影响;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是为中国古代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理解:皇帝和中央集权体制:秦朝中央集权国家机器的基本构成(中央和地方);秦朝为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采取的措施。第7课 秦末农民起义知道: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或陈胜吴广起义爆发,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农民起义;起义以失败而告终;刘邦和项羽是反秦的重要力量,秦亡后,双方展开了持续四年(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的“楚汉战争”;公元前202年,刘邦建立西汉。理解:秦朝灭亡的原因:秦朝的暴政;秦始皇死后秦朝廷大乱;六国臣民对于秦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农民起义的打击。第8课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知道:公元前154年,吴楚七国之乱;黄老之学;文景之治理解:汉承秦制:西汉建立后,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舒缓;西汉在继承秦朝郡县制的同时,地方上分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度。汉初采取“与民休息”“无为而治”的原因:西汉初期,经历了秦末农民战争和楚汉战争的破坏,社会经济凋敝,百姓渴望休息。第9课 汉武帝时代知道:汉武帝有为的表现:政治上加强皇权和中央集权,削弱地方力量;思想上重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民族关系上三次对匈奴用兵并加强对西域的控制。理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内容和实质:设立五经博士,定儒学为官学,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汉武帝尊儒术,仅注重改正朔、易服色之类的礼仪制度,执政原则实为“儒表法里”。第10课 东汉的兴衰知道:王莽篡汉;刘秀建立于公元25年建立东汉;光武中兴理解:东汉的衰败:东汉末年地方豪强势力膨胀威胁中央;朝廷之上宦官、外戚、士大夫相互角逐,中央政权衰微混乱;农民起义(以黄巾起义为代表)的打击。第11课 割据与分裂知道:(1)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220年,曹操儿子曹丕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江苏南京),史称“孙吴”(2)区域经济的发展:A、北方人口的南移:汉末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不仅使南方地广人稀、劳动力匮乏状况改观,且使先进生产技术与生产经验向南传播,对当地经济发展和生产水平提高起了重要作用。B、诸葛亮促进西南的地区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的举措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同时,还积极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还致力开发少数民族集聚的南中八郡(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区),想方设法改变山地运输的落后面貌。对促进西南地区的经济发展与民族融合做出了重要贡献。C、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孙吴政权迫使在东南一带崇山峻岭中的“山越”人出山,与平原地区汉族农民共耕。对推动山越人经济文化的进步,加速平原沃野的开发,都有一定积极意义。 第12课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知道:南朝与北朝:A、“五胡”:匈奴、鲜卑、氐、羯、羌B、南北朝政权的更替:北朝政权的更替:原活动于大兴安岭一带的游牧狩猎民族鲜卑族拓跋部向西南迁移,建立政权,国号魏,称“北魏”,后迁都平城(今山西大同),至439年,统一北方。持续近百年后,又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南朝政权的更替:南方东晋于420年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C、南方经济的发展情况:先进农业经济区:南朝时期,南方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逐渐形成江浙、湘赣、巴蜀等农业经济区。农业技术进步:水利的广泛兴修、犁耕的推广改进和北方作物的引入等手工行业发达:丝织、冶铸、造船、造纸、漆器、制瓷、制盐等商业 :长江中下游出现不少商业繁荣大城市,海外贸易也有所发展民族融合推动经济发展:活动于南方山区一些少数民族陆续出居平原,与汉族人民交往接触,互相融合,共同为南方经济开发做出贡献南北经济不平衡:南朝统治者昏庸荒怠,使南北对峙平衡格局向北倾斜,最终北方政权统一全国。理解:孝文帝改革:原因:孝文帝时期,北方民族融合被推向新的高潮。出生汉族的冯太后深知要立国中原,必须变更鲜卑旧俗,于是仿照汉制,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 第13课 隋唐政治新格局知道:(1) 三省六部制与政事堂A、隋朝的建立:北朝后期,北周灭北齐。581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589年隋军南下灭陈,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B、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仍以隋都长安为都城理解:(2)科举制唐朝科举考试的常设科目:明经、进士两科,进士科尤受重视,考取难度最大秦汉至隋唐人才选拔方式的变革:秦汉以来,采用推举的方式;魏晋南北朝,门阀世族更凭借显赫的声望逐渐把持选举大权,庶族子弟都遭排斥。隋唐采用科举制,普通人原则上皆可赴京应试,中央政府得以网罗天下俊才,扩大了政治统治基础。 第14课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知道:A、唐蕃关系: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接受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和亲要求,将宗室女文成公主嫁往吐蕃,增进汉蕃两族友谊。B、武周政治延续了唐朝的发展:武则天称帝建“周”,当政期间基本沿袭贞观年间政策,使唐朝发展得以继续。C、唐王朝由盛转衰:唐玄宗晚年逐渐从先前英明果断转向昏庸荒怠,庞信侫臣,朝廷政治日益败坏。拥兵自重的边将乘机起兵叛乱,社会经济遭受严重破坏,国力大损的唐王朝从此由盛转衰。理解:A、贞观之治主要内容:实行疏缓刑罚、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广招贤才,知人善任。B、开元盛世的主要内容:继承唐太宗基本国策,废止严刑酷法,实行宽简、慎刑的法制原则。政治上:革除弊端,抑制腐化,精简机构,裁撤冗官,提高行政效率,重用贤臣,鼓励直言极谏,重振清明宽容的贞观之风。经济上:重视生产,清查户籍,减免徭役,努力缓解社会矛盾。 第15课 中外文化交流知道:(1) 丝绸之路的全盛: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唐朝西部疆域的拓展超过汉朝,设有安西都护府与北庭都护府管辖当地事务,并驻军防守,丝绸之路在交通更加安全顺畅的基础上臻于全盛。长安是国际大都会: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唐都长安,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举世闻名的国际大都会。知道:(2) 东亚文化圈大唐盛世,国力强大,中国文化辐射整个东亚地区,其中汉字、儒学、律令、天文、历算、医学等科技成就以及中国化佛教,影响极其深远。形成以中国为中心包括现今中国、日本、朝鲜、韩国在内的东亚文化圈。第三册第17课 宋朝的建立及其制度创设知道:1、宋朝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北宋长期与辽、西夏以及后起的金等民族政权并立。2、科举制度的完善:宋朝科举考试分解试、省试、殿试三级。为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又创立了“弥封”、“誊录”等制度规则,保证科举考试的公正和公平。增加策论考试。理解:1、文官体制:①集中兵权——宋太祖“杯酒释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三衙统兵、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军队部署实行“内重外轻”原则;更戍法;②重用文官——通过科举大量提拔文人做官,重要官职由文人担当,形成文官政府;官、职、差遣分离。2、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产生了积极影响。

被称为中国考古学“一代宗师”的苏秉奇曾指出,在考古学文化区系类型形成过程中,把中国考古学文化分为六大区系,即:  〔面向海洋的三大块〕 1.以山东为中心的东方; 2.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东南部; 3.以鄱阳湖——珠江三角洲为中轴的南方;  〔面向欧亚大陆的三大块〕 4.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 5.以关中、豫西、晋南邻境为中心的中原; 6.以洞庭湖、四川盆地为中心的西南部。

我们经常在考古中发现一些东西,有的是具体的物,有的是书简。这个价值就太大了。我们可以通过这些实物知道两三千年前的人生活的状态。 知道他们是怎么想的,他们当时为什么这么想,他们这个想法对我们这个民族的现状和形成给了多大的影响。 这个很重要。当然我们有时候不考古,从一些书本文献里也可以看到,但考古让我们更真切更确凿地触到历史。考古以后我们会发现书籍和文献记录的历史不是那么全面,不是那么准确。因为考古,我们所知道的历史比文献记录得多,也准确得多。 考古就是通过对实物的材料来直接了解历史。通过对地下的古代材料的发现,来直接感觉触摸历史。考古,从字面上说就是考察古代。我们当然不可能从时间上走回过去,不可能在空间上走回过去。 但是古人有意识无意识残留下来的东西里面可以看到古代社会的遗迹。考古使我们可以和他们面对面。 让我们超越时空。考古帮助我们超越时空和古人对话。这就是考古的价值和意义。培根说,历史使人聪明。 考古,重要的还不只是让我们对古代了解,更重要的是对当代的了解,对当下生活的了解,古人做过的事,当今的人,好的要记住,坏的要避免。这就是历史对我们生活的意义。

  • 索引序列
  • 南方民族考古杂志订阅电话号
  • 南方民族考古杂志订阅电话号码
  • 南方民族考古杂志订阅电话
  • 南方民族考古杂志订阅电话地址
  • 南方民族考古杂志订阅方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