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大连大学学报期刊点评要求多少字合格

大连大学学报期刊点评要求多少字合格

发布时间:

大连大学学报期刊点评要求多少字合格

《大连大学学报》遵循的办刊原则是:增强学术标准意识,全力发表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增强学术责任意识,全力为学报的真正发展自觉遵守岗位职责;增强学术服务意识,全力提高大连大学的学术影响和社会影响。其宗旨是:深入理论探索,透视理论前沿,倡导学术争鸣,传播学术真理。

截止2013年4月,学校设有61个本科专业,设有研究生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医学院、人文学部(法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女子学院)、日本语言文化学院、英语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5个学院。 大连大学有附属中山医院、附属新华医院2所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和2所卫生学校。 截止2013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4500余人,专任教师102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51人(含2所附属医院),其占专任教师比例数列辽宁省80余所高校中的前列。专任教师中有长期在校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6人,正高职人员393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7人;有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高校教学名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等30余人。学校被市政府确定为大连市“人才储备基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宋振骐(双聘教授) 辽宁省省级教学团队(5个):护理学教学团队、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团队、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团队、细胞生物学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教学团队 截止2013年4月,学校建有4个辽宁省省级重点学科、3个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高水平重点学科,5个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有8个学科获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流学科计划”和“特色突出计划。20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120多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 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20个): 序号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名称 1 法学03 马克思主义理论 2 教育学04 体育学 3 文学05 中国语言文学 4 外国语言文学 5 历史学06 中国史 6 理学07 化学 7 生物学 8 工学08 机械工程 9 控制科学与工程 1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 土木工程 12 环境科学与工程 13 软件工程 14 医学10 临床医学 15 护理学 16 管理学12 管理科学与工程 17 工商管理 18 艺术学13 音乐与舞蹈学 19 美术学 20 设计学 辽宁省高校重点学科(4个):专门史、有机化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外科学 辽宁省高校重点培育学科(3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企业管理 辽宁省高水平重点学科(3个):化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外科学(骨外) 辽宁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5个):专门史、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企业管理 截止2013年4月,学校建有5个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基础物理实验示范中心;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7个,省级示范性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3个,省级精品类课程20门,是省微电子通信与IT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5年以来,学校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50项,启动校级教改课题425项,建有270个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护理学(二批)、小学教育(三批)、生物工程(四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六批) 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1个):大连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第二批) 国家级大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基础物理实验示范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7个):大连大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心、护理学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心等 辽宁省示范性专业(7个):日语、医学检验、小学教育、护理学、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辽宁省特色专业(1个):医学检验专业 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土木工程 辽宁省精品课程(20门):护理学基础、化工原理、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大学英语、生物化学、液压传动、工程力学、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基因工程等 学生考取研究生比率和一次性就业率逐年上升。在国际、国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舒曼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CCTV模特电视大赛、全国青年学生室内设计大赛等各种科技、文体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截止2013年4月,学校承担一批国家863和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其中国家863、973项目和国家支撑计划项目5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0余项;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防、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省部级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5项,列辽宁省80余所高校的前列。学校在2008年获得国际科技进步奖之后,潘成胜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主持完成的面向现代服务业的空地一体化网络管理与远程故障诊断维护系统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馆藏资源截止2012年末,大连大学图书馆馆藏总量为8万册,《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荟要》、《宛委别藏》以及《古今图书集成》等收藏很完整。在藏书中木刻原版图书有相当数量,价值较高。图书馆已拥有CNKI知识资源系统、万方数据资源系统、VIPExam(中科软股考试、学习系统)、银符考试数据库、博看畅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读秀和百链知识搜索系统、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方正阿帕比电子图书数据库、书生之家电子图书数据库、北大法宝法律数据库、四部丛刊数据库、库克数字音乐图书馆、畅想之星随书光盘数据库等14个中文数据库;有ScienceDirect数据库、Springer 斯普林格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数据库、JSTOR人文社会科学过刊数据库、IEEE CS(IEEE计算机学会期刊论文数据库)、ACS(美国化学学会期刊全文数据库)、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期刊数据库)、ASCE(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期刊会议录全文数据库)、Emerald管理工程学期刊数据库、RSC(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全文数据库)、WEL (世界电子图书数据库)等10个外文数据库。 学术期刊《大连大学学报》其前身是1980年创办的《大连师专学报》,1991年1月更为现名。1998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大连大学学报》转为高等学校正式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其属性为高校教育类综合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标准刊号为ISSN 1008-2395 CN 21-1390/G4,国外代号为DK21008。1999年1月开始正式出版发行。期刊为全国首届《CAJ-CD》评优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上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全文收录期刊。

大连大学学报期刊点评要求多少字

截止2013年4月,学校设有61个本科专业,设有研究生学院、机械工程学院、信息工程学院、环境与化学工程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医学院、人文学部(法学院、文学院、历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经济管理学院、旅游学院(女子学院)、日本语言文化学院、英语学院、美术学院、音乐学院、师范学院、体育学院、职业技术学院、国际学院、国际文化交流学院、继续教育学院等25个学院。 大连大学有附属中山医院、附属新华医院2所三级甲等直属附属医院和2所卫生学校。 截止2013年4月,学校有教职工4500余人,专任教师1024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451人(含2所附属医院),其占专任教师比例数列辽宁省80余所高校中的前列。专任教师中有长期在校工作的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博士生导师16人,正高职人员393人;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2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7人;有全国优秀教师、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入选者、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辽宁省优秀专家、辽宁省高校教学名师、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百人层次人选等30余人。学校被市政府确定为大连市“人才储备基地”。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宋振骐(双聘教授) 辽宁省省级教学团队(5个):护理学教学团队、现代科学技术概论课程教学团队、小学教育专业教学团队、细胞生物学课程建设教学团队、大学英语课程建设教学团队 截止2013年4月,学校建有4个辽宁省省级重点学科、3个重点培育学科,3个省高水平重点学科,5个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有8个学科获省提升高等学校核心竞争力特色学科建设工程“一流学科计划”和“特色突出计划。20个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120多个二级硕士学位授予点。 一级硕士学位授予点(20个): 序号 学科门类 一级学科名称 1 法学03 马克思主义理论 2 教育学04 体育学 3 文学05 中国语言文学 4 外国语言文学 5 历史学06 中国史 6 理学07 化学 7 生物学 8 工学08 机械工程 9 控制科学与工程 10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11 土木工程 12 环境科学与工程 13 软件工程 14 医学10 临床医学 15 护理学 16 管理学12 管理科学与工程 17 工商管理 18 艺术学13 音乐与舞蹈学 19 美术学 20 设计学 辽宁省高校重点学科(4个):专门史、有机化学、计算机应用技术、外科学 辽宁省高校重点培育学科(3个):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企业管理 辽宁省高水平重点学科(3个):化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外科学(骨外) 辽宁省优势特色重点学科(5个):专门史、计算机应用技术、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结构工程、企业管理 截止2013年4月,学校建有5个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1个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1个国家级大学基础物理实验示范中心;建有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及建设点7个,省级示范性专业、特色专业、品牌专业、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重点支持专业、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点专业13个,省级精品类课程20门,是省微电子通信与IT产业人才培养、培训基地。2005年以来,学校共获得省级教学成果50项,启动校级教改课题425项,建有270个稳定的教学实践基地。国家级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点(5个):护理学(二批)、小学教育(三批)、生物工程(四批)、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化学工程与工艺(六批) 国家大学生素质教育基地(1个):大连大学国家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第二批) 国家级大学实验示范中心(1个):基础物理实验示范中心 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含建设)(7个):大连大学生物实验教学中心、护理学实验实训教学中心、机械工程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医学检验实验教学中心等 辽宁省示范性专业(7个):日语、医学检验、小学教育、护理学、生物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辽宁省特色专业(1个):医学检验专业 辽宁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1个):土木工程 辽宁省精品课程(20门):护理学基础、化工原理、现代科学技术概论、大学英语、生物化学、液压传动、工程力学、普通生物学、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和基因工程等 学生考取研究生比率和一次性就业率逐年上升。在国际、国内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亚太大学生机器人大赛、“挑战杯”创业计划大赛、全国高校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舒曼国际青少年钢琴比赛、CCTV模特电视大赛、全国青年学生室内设计大赛等各种科技、文体比赛中均取得优异成绩。 截止2013年4月,学校承担一批国家863和973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等,其中国家863、973项目和国家支撑计划项目50余项,国家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90余项;学校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5项,国防、军队科技进步一、二等奖7项,省部级自然科学、技术发明和科技进步一、二等奖25项,列辽宁省80余所高校的前列。学校在2008年获得国际科技进步奖之后,潘成胜教授率领的研究团队主持完成的面向现代服务业的空地一体化网络管理与远程故障诊断维护系统获得2011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馆藏资源截止2012年末,大连大学图书馆馆藏总量为8万册,《四库全书》、《续修四库全》、续修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四库全书荟要》、《宛委别藏》以及《古今图书集成》等收藏很完整。在藏书中木刻原版图书有相当数量,价值较高。图书馆已拥有CNKI知识资源系统、万方数据资源系统、VIPExam(中科软股考试、学习系统)、银符考试数据库、博看畅销期刊数据库、人大复印报刊资料数据库、读秀和百链知识搜索系统、超星电子图书数据库、方正阿帕比电子图书数据库、书生之家电子图书数据库、北大法宝法律数据库、四部丛刊数据库、库克数字音乐图书馆、畅想之星随书光盘数据库等14个中文数据库;有ScienceDirect数据库、Springer 斯普林格电子期刊和电子图书数据库、JSTOR人文社会科学过刊数据库、IEEE CS(IEEE计算机学会期刊论文数据库)、ACS(美国化学学会期刊全文数据库)、ASME(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期刊数据库)、ASCE(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期刊会议录全文数据库)、Emerald管理工程学期刊数据库、RSC(英国皇家化学会期刊全文数据库)、WEL (世界电子图书数据库)等10个外文数据库。 学术期刊《大连大学学报》其前身是1980年创办的《大连师专学报》,1991年1月更为现名。1998年9月经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大连大学学报》转为高等学校正式公开出版的学术期刊,其属性为高校教育类综合性期刊,国内外公开发行。中国标准刊号为ISSN 1008-2395 CN 21-1390/G4,国外代号为DK21008。1999年1月开始正式出版发行。期刊为全国首届《CAJ-CD》评优获奖期刊;《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上网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EPS中文电子期刊服务》全文收录期刊。

动画对未成年人价值观形成的影响摭论 黄会林; 李明 【期刊】艺术百家 2011-01-15守住民族文化本性 创造不可替代的“第三极文化” 黄会林 【期刊】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11-15第三极艺术文化观 黄会林 【期刊】大连大学学报 2010-10-25真实 真情 真切——记云南卫视大型公益活动《抗旱救灾,我们在行动》 黄会林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06-15关于“第三极文化”的设想与讨论 黄会林; 张颐武; 霍建起; 苏小卫 【期刊】艺术评论 2010-05-04感天动地《沂蒙》“魂”——浅析电视连续剧《沂蒙》 黄会林 【期刊】中国电视 2010-04-152009年度未成年人电视媒体收视行为调研报告(下) 黄会林; 阮青; 李璠玎; 林嵒; 李漫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04-15电视娱乐节目与未成年人成长 黄会林 【报纸】光明日报 2010-02-252009年度未成年人电视媒体收视行为调研报告(上) 黄会林; 阮青; 李璠玎; 林嵒; 李漫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0-02-15拓宽银幕上下的交流 黄会林 【报纸】人民日报 2010-01-082009年度电影对未成年人成长影响调研分析报告 黄会林; 叶宇; 李小丽; 金学敏 【期刊】当代电影 2010-01-01关于中国艺术学科体系建构的思考 黄会林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12-15解放电影想象力以承载核心价值 黄会林 刘藩 【报纸】社会科学报 2009-11-19中国电影:色彩斑斓一甲子 黄会林 【报纸】人民日报 2009-08-14导师点评 黄会林; 王一川; 张同道; 王宜文 【期刊】当代电影 2009-08-01关于艺术学的学科地位及学科设置问题 黄会林 【期刊】艺术评论 2009-07-152008年度未成年人电视媒体收视行为调研报告(下) 黄会林; 杨越明; 董宁宁; 崔莉; 张雨茗; 李晓燕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04-152008年度未成年人电视媒体收视行为调研报告(上) 黄会林; 杨越明; 董宁宁; 崔莉; 张雨茗; 李晓燕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9-02-15守望与开拓:未成年人与中国电视文化发展策略 黄会林; 刘琛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8-12-20电影媒介/文化对未成年人社会化影响的调研与思考 黄会林; 刘琛; 刘硕; 喻溟; 李瑞华; 朱毅飞 【期刊】当代电影 2008-12-01“电影对未成年人成长的影响”研究报告 黄会林; 刘藩; 许波; 赵玉琦; 王淑梅 【期刊】艺术评论 2008-10-15融古贯今 济世救人——探析《中华医药》的独特奉献 黄会林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8-09-20启动电视文化的优质呈现 构建和谐的电视文化氛围 黄会林 【期刊】中国电视 2008-09-15试论丁荫楠导演的艺术追求 黄会林 【期刊】电影艺术 2008-09-05《潮涌中部》:精华在笔端,咫尺匠心难 黄会林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06-15首都未成年人电视收视行为分析报告(下) 黄会林; 王卓明; 李国顺; 钟芳; 谭华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04-15首都未成年人电视收视行为分析报告(上) 黄会林; 王卓明; 李国顺; 钟芳; 谭华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8-02-15传统民族精神与主旋律电影 黄会林; 刘藩 【期刊】电影艺术 2007-11-05钟惦棐电影观初探 黄会林 【期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7-08-15反映人民心声 讴歌时代精神——纪念中国话剧诞生100周年 黄会林 【期刊】求是 2007-05-16观众在电影中的核心地位 黄会林 【期刊】电影艺术 2007-05-05精彩的人文图景与人生壮歌——大型电视纪录片《迁徙的人》观后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2007-05-01电视文化对北京地区未成年人影响的调研与思考(下) 黄会林; 王韵; 蒋文倩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7-04-01雄风猎猎 长调悠悠——评内蒙古电视台文艺晚会 黄会林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7-03-20电视文化对北京地区未成年人影响的调研与思考(上) 黄会林; 王韵; 蒋文倩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7-02-01电影媒介/文化对未成年人社会化影响的调研与思考 黄会林; 吕益都; 陆彭; 申彩虹 【期刊】电影艺术 2006-11-05现代影视高等教育及学科建设理念探究 黄会林; 明日 【期刊】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06-10-01江与人的生命交响曲——《再说长江》之“再说” 黄会林 【期刊】中国广播电视学刊 2006-09-20新百年的中国电影前瞻 黄会林 【期刊】电影艺术 2006-05-05百年中国电影与中国电影观众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影 2006-03-15历史的记忆 壮美的史诗——电视剧《铁色高原》观后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2006-03-01关于当前文艺思潮的思考 黄会林 【期刊】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 2005-09-30第五届电视电影百合奖论说 黄会林 【期刊】电影艺术 2005-07-05关于北京影视受众需求的调查 黄会林; 俞虹; 韩培 【期刊】北京社会科学 2005-05-15千帆竞发 活力四射 2004年中国电视综观 黄会林; 双日 【期刊】电影艺术 2005-05-05民族化:影视艺术的现实路径与未来目标——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院长黄会林教授 黄会林; 杨乘虎 【期刊】现代传播 2005-04-1520世纪30-40年代中国电影与受众辨析——电影与受众简论 黄会林 【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03-25瑞金点燃品牌战火 黄会林 钟小平 【报纸】中国工商报 2005/02/24点燃品牌的战火 本报通讯员 黄会林 钟小平 【报纸】中国消费者报 2005/01/31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的守望与超越——论胡辛创作20年 黄会林; 沈鲁 【期刊】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5-01-25关于影视艺术教育与学科建设之思考 黄会林 【期刊】电影艺术 2004-09-05关于当前文艺思潮的思考 黄会林 【期刊】北京社会科学 2004-05-15受众·电视剧·青春偶像剧探析 黄会林 【期刊】电影艺术 2004-05-05受众与影视品牌战略发展的民族化思考(续)——北京电影、电视观众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黄会林; 俞虹; 韩培; 陈可红 【期刊】现代传播 2004-04-15中国早期电影与受众辨析——电影与受众简论之一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影 2004-03-15谢晋电影创作论 黄会林 【期刊】北京电影学院学报 2004-02-25受众与影视品牌战略发展的民族化思考——北京电影、电视观众基本情况调查分析 黄会林; 俞虹; 韩培; 陈可红 【期刊】现代传播 2004-02-15名导名片展示的独特艺术景观——读《百年回眸》 黄会林 【期刊】江西社会科学 2004-01-25受众:艺术创作的起始与归宿——关于电视剧传播与生存的思考 黄会林 【期刊】现代传播 2003-10-15内容、形式与整体诠释——《那时花开》析 黄会林 【期刊】电影艺术 2003-09-25“权力观”的艺术辨析——电视剧《绝对权力》的独特张力 黄会林 【期刊】中国电视 2003-07-15生命体验与生命感悟 论八十年代中国女性电影导演的艺术追求 黄会林 【期刊】电影艺术 2003-03-25军旅题材创作的新突破——评电视剧《导弹旅长》 黄会林 【期刊】求是 2003-01-16中国电视品牌与民族文化特质 黄会林 【期刊】戏剧(中央戏剧学院学报) 2002-07-30中国电视品牌与民族文化特质 黄会林 【期刊】中国电视 2002-07-15人性的闪光 生命的胎验——论说《为你而歌》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2002-03-15人性美与艺术美——关于2001年中国电影的审视 黄会林 【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01-25以“常人”为本──现实题材长篇电视剧如何好看 黄会林 【期刊】中国电视 2001-09-15感应与启示——评说《中国保尔·吴运铎》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2001-08-01艺术魅力:“独特”与“创新”——观《毛泽东在1925》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影 2001-07-15鲜活形象与生动个性——观《文成公主》后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2001-07-01《仗义执言》的独特艺术“意味”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2001-04-01《百年中国》的文化意蕴 黄会林 【期刊】现代传播-北京广播学院学报 2001-02-15民族化:中国电视艺术的现实与未来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2000-12-30新中国“十七年电影”美学探论 黄会林; 王宜文 【期刊】当代电影 1999-09-15“中国影视美学研究”笔谈 黄会林; 周星; 张同道; 于丹 【期刊】中国社会科学 1999-05-10影视编剧艺术谈 黄会林 【期刊】戏剧艺术 1999-02-15情理交至 形神兼备——《笑傲苍穹》的艺术追求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1998-12-15中国影视美学建设刍议(下)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1998-08-15中国影视美学建设刍议(上)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1998-07-15戏剧艺术家与北国剧社 黄会林 【期刊】中国戏剧 1998-03-18《荧屏连着我和你》的新境界——兼谈“气韵生动” 黄会林 【期刊】当代电视 1997-10-15生命的能量与生命之根——评电视剧《生命交响曲》 黄会林; 王宜文 【期刊】当代电视 1996-11-15交融、特写——我观小剧场戏剧 黄会林 【期刊】戏剧艺术 1994-02-15风范永存——追念唐弢师 黄会林 【期刊】鲁迅研究月刊 1992-05-30奉献者之歌——谈电视剧《离太阳最近的人》的人物塑造 黄会林; 尚伟 【期刊】中国电视 1992-05-30评《国魂》 黄会林 【期刊】中国电视 1991-07-30山花浓郁永不雕——读《小二黑结婚》 黄会林 【期刊】名作欣赏 1982-12-27曹禺剧作的艺术结构与人物塑造 黄会林 【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 1982-06-30电视剧的生命与艺术内涵 黄会林 【会议】中国传播论坛(2002)——中国电视剧传播 2002-12-28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倾力打造高层次影视教育体系——专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影视教育专业委员会会长黄会林 黄会林; 卓明 【会议】和而不同——全球化视野中的影视新格局——第三届中国影视高层论坛论文集 2004-11-01做无愧于历史的守望者 黄会林 【报纸】中国艺术报 2002-08-23在多元共存中突出民族文化主体精神 黄会林 【报纸】光明日报 2004-02-18中国电视艺术的民族化之路 黄会林 【报纸】人民日报 2000-12-23《省委书记》:一部现实主义力作 黄会林 【报纸】人民日报 2002-10-13“权力观”的艺术辨析 黄会林 【报纸】人民日报 2003-11-18以小见大 举重若轻 黄会林 【报纸】文艺报 2001-03-22多姿多彩的现实题材电视剧艺术长廊 黄会林 【报纸】文艺报 2002-02-07与铁血相伴的柔情 黄会林 【报纸】文艺报 2002-08-08田汉与电影 黄会林 【报纸】文艺报 2005-09-15品牌定位与民族文化特质 黄会林 【报纸】中华新闻报 2002-10-08品牌内容与民族文化特质 黄会林 【报纸】中华新闻报 2002-10-22品牌形式与民族文化特质 黄会林 【报纸】中华新闻报 2002-10-29百年电影的民族化特质 黄会林 【报纸】人民日报 2006-01-12富有审美感召力的《戈壁母亲》 黄会林 【报纸】文艺报 2007-12-11民族精神与民族精魂的精彩呈现 黄会林 【报纸】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8-01-31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点评要求多少字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为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综合性科学技术”核心期刊。被国际著名检索期刊如美国《工程索引》(EI)、《化学文摘》(CA)、《数学评论》(MR)、《应用力学评论》(AMR)、英国《科学文摘》(CA)德国《数学文摘》(MA)、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Pж(AJ) 文摘杂志(俄)、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以及10种国家级各检索期刊列为收录对象。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是EI期刊。

来稿应说明研究问题的切入点、创新点;引用他人的成果,须注明出处;引证不能用来构成本人论文的主要或实质部分;不得一稿多投或变相重复发表。 题名:20个字以内为宜,可加副标题;不用“试论”、“浅谈”等表谦词语。 在首页地脚标注作者简介,内容包括: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籍贯,工作单位(单位全称,省市名,邮编、电话、Email),职称,学位,研究方向及代表作。理论研究类文章署名作者应为执笔者,一般不得超过2名。 关键词:反映论文主题内容的词或词组3-8个,从题名、层次标题和正文中选出,包括该文所属二级学科名称,研究对象、方法与成果的名称以及有利于检索的其他词。关键词之间用分号分隔。 摘要:100-300字,陈述论文的目的、方法、结论、依据,不谈背景信息、常识性内容,不用第一人称及“本文”、“作者”等字样;不对论文的内容作评价;不使用修饰词,不出现图表、公式、标题层次序号、非公知公用符号。 正文:以8000字左右为宜。正文的各级标题书写样式为:一、(二) (4)。 注释:对正文特定内容的解释与说明,以及未公开发表的资料和“转引自”等类文献的著录,用圈码标引,在页下注文。

喀什大学学报期刊点评要求多少字合格

6月28日。6月28日上午,学报编委会2021年工作会议在行政楼112会议室召开。校长程淮中、副校长王丹出席了会议,学报编委会全体委员参加了会议。编辑委员会简称编委会。是学报编辑部出版工作的学术指导机构,在校长领导下,对学报编辑部出版工作起指导、监督和咨询作用。

喀什大学不是211工程高校,学校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喀什市,是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高校,为全国100所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学校始建于1962年,前身为喀什师范专科学校。1978年学校升格为本科院校,更名为喀什师范学院。2015年4月,更名为喀什大学。学校历史1962年上半年,自治区党委和人民政府贯彻中央“整顿、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和《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精神,本着“压缩规模,调整布局,集中力量,提高质量”的原则,对自治区大专院校进行调整,决定将原新疆师范学院和新疆大学合并,从中抽调部分教职员工、图书资料和仪器设备,在南疆喀什市组建新疆喀什师范专科学校;9月3日,经国务院批准,喀什师范专科学校正式建立。1963年10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赛福鼎·艾则孜来师专视察指导工作,宣布将喀什师范学校搬迁,其校址定为喀什师专校址。1978年8月25日,经教育部批准,新疆喀什师范专科学校升格更名为喀什师范学院,由三年专科改为四年本科。2016年6月,被确定为全国100所转型发展试点高校之一。                                    师资力量据2021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教职工1098人,其中专任教师66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教师500人,占专任教师的76%,其中博士148人;具有副高以上职称的教师228人,占专任教师的55%。                                    学科建设据2021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16个教学单位,55个本科专业(含4个专业方向):其中,师范类专业23个,非师范类专业32个,涵盖理学、工学、文学、教育学、艺术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历史学九个学科门类,2022年2月,学校新增交通工程专业、护理学专业、物流工程专业、酒店管理专业、预防医学专业;3个自治区级重点学科,1个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1个国家级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1个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1个自治区创新创业示范专业、1个自治区战略新兴专业。自治区高原学科:中国语言文学自治区特别扶持学科:化学、教育学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前教育国家级本科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环境科学自治区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物理学、思想政治教育自治区重点产业紧缺人才专业:环境科学自治区创新创业示范专业:学前教育自治区战略新兴专业:数字媒体技术学生成绩2019-2020学年,学校本科学生在各类学科竞赛、技能竞赛中获国家级奖项6项,其中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优秀奖2项;自治区级奖项50项,其中一等奖7项、二等奖12项、三等奖30项、特等奖1项;共获批“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71项,其中国家级8项,自治区级24项,校级39项。                                    学术科研据2021年8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有2个自治区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个自治区级重点实验室、1个自治区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自治区科技创新团队。2021年,学校有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获准结题;3个项目获2021年度高校党建研究课题立项,2项课题获“2021年度自治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创新研究项目”立项。2020年,学校2项课题获2020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立项,4个项目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1项课题获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新疆项目立项;1项课题被确立为自治区社科联2020年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诠释专项课题,5个项目获2020年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项目立项,7个项目获2020年度自治区创新环境(人才、基地)建设专项—自然科学计划(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教育科学学院李中英老师撰写的《关于南疆地区乡村幼儿园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育现状的调研报告》(2018年治疆方略理论与实践研究课题的结项成果)获“2019年度全国民族工作优秀调研报告”二等奖。学术期刊《喀什大学学报》系喀什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期刊;该刊已被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维普网)和超星期刊域出版平台等全文收录,主要刊登政治、经济、法律、哲学、文化、文学、艺术、语言、数学、物理学、化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体育学、网络信息技术、教育教学和工程类学科等领域有新意、有理论深度的学术研究论文;该刊注重刊发有关“丝绸之路经济带 ”和“中巴经济走廊 ”建设的专门研究论文,主要辟有政治哲学研究、经济法律研究、中巴经济走廊研究、文化研究、 语言研究、文学艺术研究、 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教育教学研究等栏目。211工程 是指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于1995年11月经国务院批准后正式启动。“211工程”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由国家立项在高等教育领域进行的重点建设工作,是中国政府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大举措、中华民族面对世纪之交的中国国内外形势而作出的发展高等教育的重大决策。

作为一名财大17级本科生表示,咱学校老师们各有各的可爱呢~接下来我就来安利一些青年名师的宝藏课堂吧~胡坤(wuli坤坤)   我财是一所以经管类为主干的学校,所以全校大多数的学生都会修微积分这门课(真是令人头秃呢)。大多数微积分课上的学生是害怕听不懂跟不上才抢着坐前排,甚至还出现过用卫生卷纸拉开直接占一排座位的行为(占座不好,这边建议直接把卫生纸扔桶里哦)。而来自统数学院的胡坤老师就不同了,为了上他的微积分,每每选课都是一场激烈火拼,说不定教务部为此坏了好几个“土豆服务器”呢。赶来蹭课的同学也大有人在。这么做是图什么?简单说来,胡坤老师就是人帅心善,讲得好,要不然怎么会成为财大老师中的顶级流量担当呢?在财大男女比例如此悬殊的情况下,茶山刘的女孩们仿佛进入了一个共同饭圈——“听说你还没修微积分?安利wuli坤坤哦~~~”另外坤坤老师是个旅游达人,有着丰富的旅行阅历,接下来就get一下wuli坤坤吧!谢志鹏,一位来自工商学院的男神老师。他开的市场营销学也是高居选课热榜呢。上课时的低音炮和绅士风范让台下的茶山刘女孩们怎么能好好上课呢?课堂上一波波猝不及防的狗粮也让柠檬酸满地了——“我工作第一个月的工资给我前女友买了一台单反,当然现在时我的老婆。”——这是什么神仙爱情,我觉得我需要抢救一下。要问老师的绅士风范哪里来?雅思八分,口语九分,真是比英国人还英呢。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谢老师还运营着一个科技类公众号——科技巷子,做着许多科技产品的评测。真是不得不感叹优秀的人做啥都能胜任。以上安利了两位男神老师,那是时候吹一波女神老师了。袁满,我财又一位顶级流量担当,推荐课程为广告学。来自新闻与文化传播学院的袁满老师留着一头漫画女主般的黑长直,据说是在武大读博期间留下来的。高挑纤细的身材简直就是个行走的衣架,就算熬夜备课脸上也依旧神采奕奕,怪不得上过她广告学课程的男孩女孩们都说是“袁气满满”呢。有趣的是,袁满老师家里有两只猫主子,老师平时也经常跟学生们在微博上分享互动,微博内容大多离不开她的猫主子,是个不折不扣的宠物博主呐。果然爱小动物的人都是貌美心善的。那么来收一波图,让自己“袁气满满”吧!当然,我财的优秀讲师和精品课堂还有很多,就不一一列举了,欢迎大家来蹭课哦!

既然身为一名法学院的研究生,那我就要说一说我们法学院的老师了,强烈推荐宋晓燕院长啊。说实话入学一年来我还没机会听宋院长的课,那为什么我还会推荐呢,当然是我真的很喜欢宋院长啊,星星眼。我第一次见到宋院长是在学院的开学典礼上,院长致辞,我一下子被她吸引了,老师美丽大方优雅,说话超级温柔,后来的一年间我听过很多次院长参加出席的讲座会议,每次老师的讲话都令人极其舒服,受益颇多。我还参加过学院举办的“院长面对面活动”,有幸和院长一起共进午餐,并在这个过程中与院长交流下当时的学习生活,院长也给我们了一些学习建议。宋老师真的是一位专业能力强又极具人格魅力的老师。在接下来两年的学习生活中,我一定要去听一听宋院长的课!其实法学院还有很多非常优秀的老师,都值得我们去听一听他们的课,比如樊健老师,葛伟军老师,刘洋老师等等。下面是当时宋院长在开学典礼上对同学们的期待与祝福,望我们共勉。宋院长期盼通过未来几年的学习,同学们都能够成长为一个有担当、负责任的人,在变革的社会中秉持坚韧的精神,在一生当中踏踏实实学习、工作和生活,使自己成为不可替代、值得依靠的人。祝愿新生们在财大法学院的岁月里不负理想、不负青春!

开封大学学报期刊点评要求多少字合格

上面的新生交流群满了 现在用这个250271880

o(∩_∩)哈哈。。。要实话实说啊。。。我劝你啊朋友,咱还是别去了。。。吹得比啥都好。。。文凭几乎不被承认。。我们本地人宁愿不上大学,也不会去上开封大学。。。在那里上学的都是蒙在鼓里的无知的,天真的少年啊。。。哎,如果有能力上河大吧。。河大在开封人心目中也是不错的学校哇。。。我的意见:别上开封大学。。。(大实话)

注意中西方文化差异 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概要]传统英语教学是一种“高耗低效”的应试性教学。我们要端正英语教学思想,使英语教学适应新时代的要求与需要。因而,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在训练和提高学生语言水平的同时,应有意识地注重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教师应注意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常见的差异,对中国学生常犯的跨文化交际方面的错误及其原因进行教学指导。 [关键词]中西方文化差异 跨文化交际 英语教学 一、问题的提出 21世纪人类社会迈入了一个经济全球化、全球信息化的时代。随着因特网的诞生和发展,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的语言,在信息时代的作用日益重要。据报载,世界是互联网中85%以上的信息,是用英文发布的。可以说具有划时代感的“网络文化”已经形成,中外文化交际达到了前所未有的水平。因而,我们必须改变传统英语教学的思想以适应新时代的需要。 传统英语教学是一种“应试性”的教学,使学生陷入了纯知识性的记忆和漫元边际的题海,培养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学生下苦功夫学习的只是能“应试”而不能应用的“英语”。故英语教学必须注意学生交际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学习语言,在交际中学会正确地使用语言。 二、弊端的分析 (一)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方面犯错误的原因 提到跨文化交际,既涉及文化,又涉及交际。只有了解和理解不同的文化因素的差异,并且具有成功地与其他文化成员交际的真诚“愿望”,才能最大限度地克服不同文化差异造成的文化障碍。 中国学生在跨文化交际中犯错误有以下几个原因。 1>缺乏对不同文化差异的了解和理解 2>把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移植到英语表达中去,俗称Chinese-English。或把中西文化等同起来,忽略了文化差异。当一个文化成员观察,另一个文化时,他往往用本族文化模式来理解和解释作观察到的现象。当两种文化表达的方式和意义产生差别时,这些学生就很容易用本族文化的模式来理解、思维和表达。因而常常产生误解。 3>缺乏真实的语主 在我国,英语不是我们的第一语言,学生使用语言只限于课堂上,缺乏真的语言环境。 由于受传统教学法—翻译法的影响,我国的课堂教学成为“填鸭式”教学,课堂教学成为教师的“一言堂”,教师照本宣科,学生只是盲目的记笔记,被动地接受语言信息。英语作为一种国际语言,他本身应该是充满活力的,丰富多彩的。但由于没有给学生创设一种良好的愉悦的学英语的氛围,让学生感到学习英语谈而无味,从而会丧失学习英语的兴趣。 创设语言环境,教师要多同学生进行交际,但学生常常接触到的是中国式英语。比如,问候他人早上好! ——Good morning, teacher! ------what did you have for breakfast? 实际上,英语国家的人们会根据具体环境说Good morning, class! Good morning, everybody! Good morning, mr/mrs/miss/ms G Teacher是不能用作称呼语的。中国人见面打招呼常问别人吃饭没有,而英语国家的人们是不问对方what did you have breakfast?这样的话,他们更爱谈论天气情况。 4)我国传统英语教材忽略了语言实用性、得体性。传统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培养出的学生往往是“高分低能”,学生学了不少孤立的语法的知识,脱离了实际运用,不会听说读写,但其应试能力甚至连英国学生也望尘莫及。 (二)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常见的差异和中国学生常犯的跨文化交际常犯的错误。 首先,称呼在英汉两种语言文化中是存在区别的。 在非正式场合,中国人和西方人都有会直称呼人的名字,以示关系的亲密。汉语中这种称呼比英语中的这种称呼显得更深、更密切。所以,当中国人直接叫外车人叫外国人的名字而称呼他的姓时,中国人会觉得不好意思或觉得对人不够礼貌。但事实上却大相径庭。正如,Helen oatey所说:“如对西方人不直接称呼名字的话,他们会不太高兴的。因为他们觉得不直接称呼名字,表示不愿意与他们交朋友。” 另外,中国学生对如何称呼老师也存在问题。 在英语课上,学生常问候老师Good morning, teacher 根据英语国家及说话的习惯,中国学生应说:“Good morning, mr/mrs/miss/mr ”这样的称呼,只是简单地把汉语直接译成英语。因而,在我们英语教学中,应该使学生知道英语中各种不同情境下的不同称呼,特别是那些区别于汉语的表达方法。 2)其次,通过问候语让我们了解一下英汉两种文化的差异 朋友们间通常会互致问候来促进人际关系,英语常常用的问候语“Hi/Hello!”(你好!)How are you?(你好吗?)Good morning!(早上好!)Good evening(晚上好!)以上的问候语在中国人之间却很少用,我们中国人在打招呼时常用的是:“你吃过饭了吗?”这是中国人问候的常见方式。其实并非真想知道对方是否吃过了饭。然而在英语中,这种问候语就不是在打招呼了,而表示邀请对方一块进餐的意思。汉语中另一个常见的问候语是“你到哪儿去?”或是“你干什么去?”,我们可以随便给个回答,并非真是想了解问候人到哪儿去或做什么事去。如这样去问西方人,他们往往会不高兴的,会认为这样的问题干涉了他们的私事。所以,不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是不可避免地产生许多误会。认真学习和正确运用英语问候的差异是尤其重要的。 3)中西方跨文化交际通常是通过谈话的方式来进行的。但要注意同外国人交际时要选用恰当的话题才能与外国人愉快的交流,学到更多的东西。而中国人常常不会选择恰当的话题而遭到外国人的拒绝。中国学生和外国人初次见面就常问: ——what’s your name? ------where are you from? ------how old are you? ------Are you married? 甚至会问: ------How much do you earn every month? ------How much is your coat? ------What religion do you believe in? 这类在外国人眼里被视为个人隐私性的问题,常会令他们不知如何作答,觉得十分难堪,会令这次谈话不欢而终。王宗炎教授在下面的一段关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分析中十分清楚地解释了产生这种误会的原因:几千年来,五分之四的中国人居住在乡村的小城镇,彼此之间非常了解,也注意观察别人的生活,真心关心别人的幸福,因而人们在谈话的时候,几乎没有什么值得隐讳的。相互了解,关心彼此的舒适和健康以及对彼此事务的兴趣,这些都是中国乡村和小城镇生活的特征。而这些现旬在西方在工业社会都很少见。在西方,人与人之间是互存戒备,很注意隐私。即使在农村也是“好篱笆创造也好邻居Good fences make good neighbours”。因此,在与外国人进行交流时,必须选择恰当的话题。在同外国人交流中,应回避婚恋、年龄、宗教信仰、经济状况等有关方面的话题,让谈话顺利地进行下去,达到成功交流地目的。 4)对于赞扬和恭维的反应,中西方人有着明显不同。 在与中国人进行交往中,外国人总是很吃惊地发现,当他们赞扬和恭维中国人的时候,中国人的时候,中国人总是不知所措、过于谦卑或贬自己,甚至反复地予以否认。而外国人对于赞扬和恭维时,则坦然的用语言表示感谢。例如,当外国人赞扬和恭维某人的衣裳服漂亮时,这人会回答: ——OH, your drsee is really ------well, it is just so— 甚至有人会用这样的话来贬低自己: ——Oh, no, my dress isn’t nice, It’s 其实,对类似的赞美之辞外国人用一句Thank 回答就可以了。这都是由于中国人把自谦看做是一种传统美德。因而,在我们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定要强化学生的文化意识,避免文化差异成为交际中的障碍。 5)对于年老和幼小者的帮助之举,中西方的思维方式也有差别: 我国的传统美德之一就是有尊老爱幼的。然而,英美国家的人十分看重个人的独立性,要人照顾常常被视为弱者。只要是他们认为自己能完成的事情,一般不求别人代劳。例如,在外游历,我们的学生会主动向年老的或背着大大的、沉甸甸背包的外国小朋友帮助时,反而会让他们感到很难堪。对于这一点,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英美国家人的想法恰恰相反。 6)另外,英语教学中,词汇的学习比重很大,而且大量的英语单词、短语、成语都具有和英语文化密切相关的内涵。Peter trudgill在《社会语言学》一书中指出:“一个社会所用语言中的词汇体现出该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主要要差别”。 1、一个常见的英语与汉语之间内涵和词汇之间差别的词是“亲爱的(dear)”,在英语中,dear这个词可用在许多场合下表示对某人的尊敬、羡慕、爱情或是作为称呼别人的一种习惯,不表示任何特殊的感情。而英语国家的人们在夫妻、情人或父母和孩子之间,如想表达非常亲密的关系时,他们常常用“亲爱的(darling)”来表示。中国人在感情表达方面趋于含蓄,所以很少用“亲爱的”来称呼别人。 2、在中国,peasant(贫农)和labourer(劳工)含有下面的、积极的含义,但对西方国家来说,却有某种反面的、消积的意味。相反,landlord(地主),landlady(房主),boss(老板)对中国人来说有一定的贬义,而在西方国家却不是这样。 3.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在英语教学中,英语的词汇、短语和成语的讲解和学习必须结合有关的文化背景知识,在语言的情境中进行。 三、结论 语用能力必须跟随语言能力提到同等重要的位置上。语言所传递的文化信息是英语教学内容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俺们大头朝上,他们大头朝下——中西文明比较谈》,随便从里面抽个题目,就能发挥成一篇论文。如果是西方内部的文化差异,写过篇英法的《日不落pk三色旗》/《日不落帝国的崛起》。

  • 索引序列
  • 大连大学学报期刊点评要求多少字合格
  • 大连大学学报期刊点评要求多少字
  •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期刊点评要求多少字
  • 喀什大学学报期刊点评要求多少字合格
  • 开封大学学报期刊点评要求多少字合格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