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的不足之处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的不足之处

发布时间: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的不足之处

找个写的偏激点的有个人风格的 然后再找几本他的书看下

你给的分太少,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的不足

魏微  魏微,女,1970年生。江苏人。1994年开始写作,1997年在《小说界》发表作品,迄今已在《花城》、《人民文学》、《收获》、《作家》等刊物发表小说、随笔近一百万字。 散文作品入选《2002年最具阅读价值散文随笔》(上海社科),《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散文随笔卷》, 《一代人的文学偶像》(中国文联2002年版),《作家文摘》, 《读者博览》,《当代作家评论》,《散文·海外版》,《青年文摘》, 《文艺报》,《散文选刊》,《名作欣赏》等报刊杂志 。 小说曾登1998年、2001年、2003年、2004年中国小说排行榜。2003年获《人民文学》奖。2004年获《中国作家》大红鹰文学奖。2004年获鲁迅文学奖。部分作品译介海外。现供职于广东省作协。  魏微:部分作品目录  一 小说 1998年 《乔治和一本书》:《小说界》5期,《七十年代以后小说选》(上海文艺2000年版),《一个人的排行榜》(春风文艺2003年版) 《在明孝陵乘凉》:《北京文学》10期,登“1998年当代中国小说排行榜”,《先锋小说20家·女作家卷》(昆仑出版社2000年版) 1999年 《情感一种》:《青年文学》7期,《巡行在梦中的玫瑰》(北京出版社2003年版),《夜色温柔》(百花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姐姐和弟弟》:《作家》7期 2000年 《薛家巷》:《北京文学》4期、《校长、汗毛和蚂蚁》:《花城》5期、《寻父记》:《大家》3期、《到远方去》:《作家》11期 2001年 《储小宝》:《人民文学》1期,《新华文摘》选载 《乡村、穷亲戚和爱情》:《花城》5期,登2001年“当代中国小说排行榜” 《一个人的微湖闸》(长篇):《收获·长篇增刊》 2002年 《拐弯的夏天》(长篇):《布老虎·中篇》(春、夏、秋卷),《小说选刊·长篇增刊》(2003年) 2003年 《大老郑的女人》:《人民文学》4期,《小说选刊》5期,获《人民文学》短篇小说奖。入选2003年中国最佳小说选(辽宁人民版,漓江文艺版,长江文艺版)。 《石头的暑假》:《收获》3期,入选2003年中国最佳小说选(人民文学版),入选2003年中国短篇小说经典(山东文艺版)。 《化妆》:《花城》5期,入选2003最佳短篇小说(花城文艺版、敦煌文艺版)。   二 散文随笔 2002年 在《青年文学》开设“我的年代”专栏,共计十二篇,部分篇目入选:《2002年最具阅读价值散文随笔》(上海社科),《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散文随笔卷》,《一代人的文学偶像》(中国文联2002年版),《作家文摘》,《读者博览》,《当代作家评论》,《散文·海外版》,《青年文摘》,《文艺报》,《散文选刊》,《名作欣赏》等报刊杂志。   谢有顺(文学评论家):  你很难想象,一个七十年代后出生的年轻女作家,能如此娴熟地把握一个城市女孩和一个乡村男人之间那种微妙、细致的情感起伏。它不是以故事取胜,而是蕴藏在简单的故事和人物关系背后那种充沛、温婉的情感,像墨迹一样浸透了整篇小说,以及“我”的内心。   魏微的获奖  1998年:《在明老陵乘凉》登当代中国文学排行榜(北京文学主办)   2001年: 《乡村、穷亲戚和爱情》登当代中国小说排行榜(中国小说学会主办)   2003年: 《化妆》登当代中国小说排行榜(中国小说学会主办)《大老郑的女人》获“人民文学奖”  2004年:《化妆》获中国作家“红鹰文学奖”《大老郑的女人》获鲁迅文学奖  魏微,女,江苏人。1994年开始写作,1997年在《小说界》发表作品,迄今已在《花城》、《人民   文学》、《收获》、《作家》等刊物发表小说、随笔近一百万字。小说曾登2001年、2003年中国小说排行榜。2003年获“人民文学奖”,2004年获“大红鹰文学奖”。部分作品译介海外。主要作品有小说《在明老陵乘凉》、《乡村、穷亲戚和爱情》、《化妆》、《乔治和一本书》、《尖叫》、《大老郑的女人》,随笔《通往文学之路》、《1988年的背景音乐》等。   《大老郑的女人》写了一个小城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风习演变,细致地刻画了这一过程中的人情世故、人心冷暖。你可以说小说的主角是大老郑和他的女人,也可以说是“我们”,更可以说是这个小城。作者在写作上对风俗与人心的微妙变易、社会风尚和道德秩序的把握都极为敏感,为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活动、连续、渐变的风俗画片。    Homēros 约前9-前8世纪  荷马,古希腊盲诗人。生平和生卒年月不可考。相传记述公元前12~前11世纪特洛伊战争及有关海上冒险故事的古希腊长篇叙事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即是他根据民间流传的短歌综合编写而成。据此,他生活的年代,当在公元前10~前9、8世纪之间。 [编辑本段]关于荷马的争论与考证  历史上究竟有无荷马这个人?这两部史诗真是他写的吗?这些问题在西方学术界争论已久。早在古希腊时代,著名历史学家希罗多德、修昔底德,哲学家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都肯定荷马是两部史诗的作者,直到18世纪初,欧洲人仍然认为荷马是历史上确实存在过的一位远古的伟大诗人。  在18世纪初年,法国僧正多比雍与维柯则率先发难。他们认为,此前人们一直笃信不疑的荷马并不存在,他只不过是希腊各族说唱艺人的总代表,而不是一个人,两部史诗前后相隔数百年,不可能是一人一时之作。这一新的观点,可谓石破天惊,迅速在西方学术界引起轰动,“荷马问题”骤起。  1795年,德国学者沃尔夫沿着这一思路对史诗进行了细致的研究,从而断言,史诗的每一部分都曾作为独立的诗歌由歌手们演唱,后经多次整理加工,它才成为我们今天看到的样子。后来,沃尔夫的同胞拉赫曼更为明确地阐述了他的观点,从而形成了“短歌说”。  与之相对立的是以德国学者尼奇为代表的“统一说”。此说实质上是对有关荷马的传统看法的复活。他认为,荷马确有其人,他生活的年代当不晚于公元前九世纪。他认为荷马运用古代民间诗歌的材料,并重新作了加工、整理,使之形成一个完整的艺术结构。  荷马的生平现在已无从考证,但是关于荷马的时代异说颇多。 古代曾有一篇《荷马传》流传下来,那是纪元前后的人根据传说杜撰的,不能当作可靠的史料。最早关于荷马的记载,见于残存的公元前 6世纪克塞诺芬尼的讽刺诗,但是根据希腊地方志家鲍萨尼阿斯的记载,在公元前 7世纪初的诗人卡利诺斯的诗篇里已经有关于荷马的记载,所以荷马这个名字早在公元前8、7世纪已经为人所共知。希腊历史家泰奥彭波斯说荷马生于公元前 686年,这个年份似乎晚了一点。另一个古代传说是荷马生于公元前1159年,就是说公元前12世纪中叶,这个说法似乎又太早了一点。古代可能有过这一位诗人,其年代大概在公元前10世纪到公元前9、8世纪。现在西方学者根据史诗的语言和它的内容描写,一般认为他可能生在公元前9、8世纪之间。  关于荷马的出生地,说法也不一致;有十几处地方,古代都说是他的出生地。有人说他是雅典一带的人,有人说是希腊北部,有人说是在希腊东部靠近小亚细亚一带;这些说法以东方说较为普遍,也较为可信。多数古代记载说他是希俄斯岛人,或生在小亚细亚的斯弥尔纳,这两处都在爱琴海东边。  关于荷马这个名字,西方学者们也有过不少考证:有人说这个字是"人质"的意思,就是说荷马大概本是俘虏出身;也有人说这个名字含有"组合在一起"的意思,就是说荷马这个名字是附会出来的,因为史诗原来是许多散篇传说组合而成。实际上这些都是猜测。古代传说又说荷马是个盲乐师,这倒是颇为可能的。古代的职业乐师往往是盲人,荷马也许就是这样一位专业艺人。 [编辑本段]荷马的主要作品  相传荷马为古代希腊两部著名史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作者。古代作家如公元前 5世纪的希罗多德,较晚的修昔底德,公元前 4世纪的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都肯定这两部史诗是荷马的作品。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已遗失的古代史诗,也曾有人说是他的作品,但那些大概是后人的拟作。有一篇已经失传的讽刺诗和一篇现存的《蛙鼠之战》,据说也是荷马写的,但前者只有亚里士多德一个人的话作为根据,后者则已证明为公元前 4世纪的一篇拟作。还有一些献给天神的颂歌,传说也出于荷马之手;实际上是古代吟诵史诗的职业乐师所用的引子,是较晚时代别的诗人写成的。

海明威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的不足与建议

《当代作家评论》 遵循“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艺术信念,恪守学术立场,倡扬人文精神,是《当代作家评论》始终如一的办刊宗旨。

没听说过这个人

陈超创作年表 1976年 于拖拉机厂当工人期间开始诗歌创作。与三位工友组成读书写诗小圈子。完成自制诗集《柳叶刀集》。 1978年 入大学,开始接触现代主义诗人作品,诗风发生很大变化。发起成立省会大学生诗歌社团 “新松社”,任社长,编辑《崛起》。完成自制诗集《解冻》。 1980年 4月,于《大学生文选》首次公开发表文章《做个人真实情感的歌手》。 1981年 1月8日,在《河北日报》首次公开发表诗作《未来》等。在《新地》、《红 豆》等发表短诗若干。 1982年 4月,于河北师大学报社科版发表《论鲁迅早期新诗创作》。完成自制诗集 《给西西》。在《红豆》、《长城文艺》、《莲池》发表短诗。 1983年 2月,于河北师大学报发表《论闻一多诗歌艺术探索的得与失》。10月,于 《飞天》发表《新的阻塞》,被《新华文摘》11期转载。 1985年 赴山东大学访学,主修现代诗学、美国现代文学、中国古代文论。完成结业 论文《顾城的诗》(收入《中国当代诗歌评析》,《艾青与聂鲁达:诗艺的平行比较》。完成自制诗集《尔雅集》。 1986年 2月,于《诗神》发表《被遗忘的拾起》。3月,于河北师大学报发表论文《艾 青与聂鲁达:诗艺的平行比较》(被收入《新时期文论选》)。5月,于《诗神》发表《中国诗歌新生代》。6月,于《诗刊》发表《关于诗的形象密度》。11月,于《黄河诗报》发表《骚动不宁的调色板——论第三代诗人(之一)》。12月,于《诗刊》发表论文《“人”的放逐》。与刘小放、杨松霖主编《太阳诗报》(胶印,共出四期)。出席全国青年作家会议,于《诗神》、《太阳诗报》、《百泉》等刊发表诗作。 1987年 2月,在,《诗神》发表论文《悄然而至的挑战—论第三代诗人(之二)》,在 《河北文学》发表《论青年诗人群落》。6月,在《山花》发表《第三代诗人的语言态度》》。10月,在《山花》发表《现代诗:个体生命的瞬间展开》。于《青年诗人》、《山花》、《未名诗人》等刊发表短诗。开始细读专著《中国探索诗鉴赏辞典》的写作。担任中国作协全国优秀新诗奖初评委员。 1988年 2月,于《诗歌报》发表《新的声音——论第三代诗人(之三)》。9月3日,于《文艺报》发表《第三代诗的发生和发展》。10月,于《诗刊》发表《生命的意味和声音》。同年,于《诗神》发表系列专栏文章《揭示生存》、《语言的自觉》、《在空洞中接近神圣》等。于《河北文学》、《诗神》发表组诗《诗歌写作》、《夏夜,我你他》、《大鸟》等。 1989年 2月10日,于《光明日报》发表论文《谈诗论方法的颠倒》,倡导文本细读式批评。于《诗歌报》发表《纯粹》。6月,于《星星》发表《精神萧条时代的诗人》。7月,于《诗神》发表长诗《青铜墓地》。8月,文本细读专著《中国探索诗鉴赏词典》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 1990年 1月,于《诗神》发表组诗《渴慕》。8月,于《诗神》发表长诗《空无与真实》。9月,《中国探索诗鉴赏词典》获“北方十七省市社科优秀图书奖”。 1991年 3月,于《诗歌报月刊》发表《诗歌信仰与个人乌托邦》。9月,于《诗神》 发表组诗《曲喻与白描》。同年,于《海内外新诗选粹》、《乌江》发表诗作。 1992年 6—8月,于《诗歌报月刊》连载长文《从生命原始到天空的旅程》。9月, 于 《诗神》发表长诗《博物馆或火焰》。10月,《读书》发表谢冕评价陈超文本细读批评方法的文章《异端的贡献》。 1993年 年内,于《诗歌报月刊》发表系列文章《深入当代》、《变血为墨迹的阵痛》、《火焰或升阶书》、《现代诗人与传统》、《可能的写作》等。9月,组诗《诗歌写作》被收入《新生代诗卷》。10月,于《诗神》发表《我看见转世的桃花五种》。12月,获中国作家协会第六届“庄重文文学奖”。主编诗集《以梦为马》由北京师大出版社出版。 1994年 2月,于《诗歌报月刊》发表长诗《艺徒或与火焰赛跑者之歌》,8月,于《诗歌报月刊》发表组诗《素歌或谶语》。参与《现代汉诗》编辑工作。10月,获“河北十佳青年作家”称号。12月,诗学著作《生命诗学论稿》由河北教育出版社出版。 1995年 5—6月,于《山花》发表与欧阳江河、唐晓渡对话《中国式的后现代理论与其他》。8月,于《当代人》发表作品小辑《裂开的空白》。于《大河》、《诗神》、《绿风》、《诗人》等发表短诗。11月,获“河北文艺振兴奖”。12月,《山花》优秀理论奖。 1996年 3月,于《诗刊》发表《可能的诗歌写作》。5月,于《山花》发表“陈超作品小辑”。8月,当选为河北作协副主席。 1997年 5 月,于《莽原》发表《当下诗歌走向》。9月,于《学术思想评论》发表长文《现代诗:生存、历史、个体生命话语的“特殊知识”》。10月,于《诗神》发表组诗《并不暗示什么东西》等。出席全国青年作家代表大会。开始细读专著《当代外国诗歌佳作导读》的写作。 1998年 7月,于《诗神》发表长诗《本学期述职书》,并被收入北京师大出版社《主潮诗歌》。9月,于《山花》发表《愚人志或偏见书》。 1999年 1月,主编《中国当代诗选(上、下部)》出版。3月,于《当代》发表长诗《一代人与写作》。4月,于《现代汉诗年鉴》发表论文《立场》。7月,于《诗神》发表组诗《夜烤烟草》等五首。于《北京文学》发表《对几个常识问题的看法》。11月,于《诗刊》发表长诗《博物馆·火焰·诗歌》。12月,增补版95万字《20世纪中国探索诗鉴赏》出版。 2000年 1月,于美国《侨报》发表诗作《生命路上的歌》。3月,于《上海文学》发表《陈超的诗》,于《作家》发表组诗《诗艺与交谈(之一)》。6月,于《当代》发表《诗五首》,于《山花》发表组诗《诗艺与交谈(之二)》。7月,于《人民文学》发表《神奇的望远镜》。9月,于《山花》》发表组诗《堆满废稿的房间》。11月,于《人民文学》发表文章《生命的现身和领悟》。12月,组诗《交谈》获《作家》杂志“2000年度诗歌奖”。 2001年 1月,于《当代作家评论》发表文章《对神秘之物的敬意》。3月6日,于《文艺报》发表《2000年的诗歌》。5月,于《诗潮》发表《陈超的诗》。6月,细读著作《当代外国诗歌佳作导读》(80万字)出版。10月,于《山花》发表长诗《正午:嗡嗡作响的光斑》。12月,出席中国作家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全年于《星星诗刊》发表系列论文《向诗而生》12篇。 2002年 2月,于《莽原》发表诗、文小辑《未来的旧录像带》等。3月,于《长城》发表《文学的求真意志》,于《诗刊》发表《对有效性和活力的追寻》。4月16日,于《文艺报》发表个人诗歌创作谈《从天真之歌到经验之歌》,6月,于《扬子江》发表《回答四个问题》。12月,于《诗神》发表《诗四首》。4月,《山花》发表刘翔论文《让灾难化为平稳墨迹的阵痛——陈超诗歌综论》。6月,《诗选刊》发表西川、臧棣、于坚、唐晓渡评论小辑《笔谈陈超著作——〈外国当代诗歌佳作导读〉》。 2003年 1月,于《诗刊》发表《诗的困境与生机》。4月,于《山花》发表长诗《案头剧:室内荒原》。5月,主编《最新先锋诗论选》出版。6月,于《诗刊》(下半月刊)发表组诗《无端泪涌》。7月,于《扬子江》发表组诗《赤红之夜》。8月,诗学论集《打开诗的漂流瓶》出版。9月,于《诗潮》发表《诗7首》,于《新诗界》发表《陈超的诗(13首)》。12月12日,于《文艺报》发表《文学的想象力与可信感》。个人诗集《热爱,是的》出版。 2004年 4月,于《山花》发表组诗《是熟稔带来伤感》,于《星星诗刊》发表组诗《复信》,于《扬子江》发表“诗四首”及文章《我说与它说》。5月,于《红岩》发表《陈超的诗(10首)》。7—8月,于《诗刊》连载论文《谈现代诗的结构意识》。9月,于《诗刊》发表组诗《日记:天亮前结束写作》。11月,河北作协、河北师大联合主办“陈超诗歌朗诵音乐会”。全年于《清明》发表系列论诗文章。12月,获国家文学奖第三届“鲁迅文学奖”。同年,《中国诗人》第二辑开设《领略陈超》专栏,发表诗人孙文波、臧棣、沈奇、西渡、陈仲义、霍俊明、李建周、沐之等人文章,评价梳理陈超诗学创作的特点和价值。诗作共16首被分别译为英、日、俄语发表。 2005年 1月,《关于当下诗歌的讲谈》被收入《在北大听讲座》(第十三辑),于《文艺报》发表《2004年诗坛:本土经验的吟述》,于《诗潮》发表组诗《雨夜修书》。4月,被聘为北京大学中国新诗研究所研究员,《新诗评论》编委。8月,于《明天》发表《诗四首》。9月,于《诗刊》发表《热爱,是的(诗6首)》,于《山花》发表诗、文小辑《暖冬》。10月,赴新疆参加“帕米尔诗歌之旅”。4月,《当代作家评论》第二期发表霍俊明论文《历史记忆与生存现象的震悚与容留——论陈超诗歌》。9月,《诗探索》发表苗雨时论文《论陈超的现代诗学体系》。6月,接受深圳《晶报》访谈并发专版《打开漂流瓶是我的幸运——诗人、诗评家陈超访谈》。完成诗集《在这儿》写作。 同名人太多,还有武状元陈超,不知道阁下需要的是哪个? 或在百度发帖子。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的不足和建议

《当代作家评论》 遵循“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艺术信念,恪守学术立场,倡扬人文精神,是《当代作家评论》始终如一的办刊宗旨。

1 当代作家评论在辽宁省作家协会官网只有每期更新的目录,并没有发布相关的约稿信息和征稿内容。为了保证信息的真实有效性,请参阅和咨询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社,以便及时了解期刊的动态,同时也可避免受网上发布的虚假信息干扰,造成不必要的损失。2 地址:沈阳市大东区小北关街31号 当代作家评论,邮编:110041

贾平凹,他的写作既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他的《秦腔》,以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技术和解读。他笔下的喧嚣,藏着哀伤,热闹的背后,是一片寂寥,或许,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之后,我们所面对的只能是巨大的沉默。  毕淑敏,有一种把对于人的关怀和热情、悲悯化为冷静的处方,集道德、文学、科学于一体的思维方式、写作方式与行为方式…… 她保持着对于每一个当事人与责任者的善意与公平。善意与冷静,像孪生姐妹一样地时刻踉随着毕淑敏的笔端。惟其冷静才能公正,惟其公正才能好心,惟其好心世界才有希望,自己才有希望,而不至于使自己使读者使国家使社会陷于万劫不复的恶性循环里,也许她缺少了应有的批评与憎恨,但至少无愧于、其实是远远优于那些缺少应有的爱心与好意的志士。她正视死亡与血污,下笔常常令人战栗,如《紫色人形》《预约死亡》,但主旨仍然平实和悦, 她是要她的读者更好地活下去、爱下去、工作下去。这就是毕淑敏,一个太正常、太良善,甚至于是太听话了的人。  铁凝,她的作品中早期作品独特的人物形象,特殊的时代背景所成就的耐人寻味,久读不厌让人着迷:作品中流露出作者的不俗的审美更让人琢磨,那流畅,简洁,充满乡村稻草香的语言有着清丽脱俗的高贵感。在其作品的映衬下,“高贵”更容易,也易于接受的解释是人物的真诚,语言的真挚。 其纯美的语言更让我们愿意花费时间去慢慢的品读。我们说“到什么山唱什么歌”,铁凝在这方面的表现可谓是极致。她说乡村女孩,说乡村生活,那语言是乡土气息浓重,读到女孩撒泼之处,原汁原味的所谓的脏话也不禁让我们哑然失笑。说城里女孩,敢作敢为,俏皮打诨的时候,语言也充满了都市的时尚之息。那种不做作,那种浑然天成让我们旧久回味。更多的时候,作品悄无声息的就深入到了我们的心灵,渗入到我们的骨髓,那种感动也久久不能平复。  池莉,在她的作品中,新写实主义是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风格因素,但这种“新写实主义”并没有形成一以贯之的风格,其成就可能也没有大多数人所认为的那么高。另外,池莉笔下的女性形象都呈现出一种和其他女作家不一样的景致,这和作家本人对世界的看法及其她本人的生活经历有关,另类与“新眼睛”是她的“性格”。池莉近年作品的转向显示出她的与世俗融合,从她的所有作品中我们看出池莉的灵敏触觉,与经济社会紧密相连,紧随时代,时新什么她就写什么,哪里新鲜哪里就有她。  王安忆,她的作品讲的是平常故事,柴米生计,可她探讨的是故事背后强大而仁慈的自然规律,这是她对人性和人的生存状态及本体世界的关怀,这使她的作品具有了超乎寻常的意义。同时作品中时刻有女性的温柔体现,连同谨慎内省多思的品格,使她作为文坛一个特立独行的异数存在 她注重从平凡生活中的不平凡经历与情感,挖掘生活,在艺术表现上,她的早期小说多感情抒发,近期创作则趋于冷静和细致。她以敏感和高超的领悟力来控制故事微妙的气氛发展以及人物的心理变化,细腻精准。  这是我比较欣赏的几个当代作家,仅供交流。

当代美国评论投稿经验不足之处

即将被商业埋没的美国电影艺术美国电影横扫全球也不是这一、二十年的事了,美国电影的综合实力,可以说是全球第一。它在商业上创造的巨额回报,让其它任何国家都望尘莫及。远的不说,光是2005年,北美地区全年总票房是89亿美元。美国还宣称这是近年新低!因为往年都要超过90亿美元的。90亿美元,大约是730亿人民币,天文数字啊。当然,这个最终的票房并不是电影公司的盈利。电影投资方最后能赚多少钱,要剔除成本才能够得出结论。而且美国现在已经是进入了“后电影商业时代”,美国已经不是单纯的依靠影片票房来赢利了。光是后期出售DVD,一部中小型成本的电影可能在DVD上赚的钱要比票房多。很多美国独立影片都是依靠DVD赢利的,因为独立影片进入院线很困难。一部商业大片,在票房上建树甚微时,还可以依靠出售海外版权和DVD,以及周边产品来赚取利润,所以在美国一部电影并不是那么容易赔钱。好了,现在进入正题。电影是法国人发明的,很明显现在美国人在电影这条路上走得更远。电影从诞生的那天起,就是被作为一种商品向世人出售,而不是艺术品。早期电影也确实太过粗糙,观众也就是为看个新奇。进入20世纪20年代,美国电影发展已经初具规模,电影技术也在不断地完善,电影也就越来越好看了。类型片已经慢慢形成,格里菲斯、卓别林都开始独挑大梁,好莱坞电影在此时开始走向黄金时代。有声电影的出现为电影带来了真正的黄金时代,经历过20年代,美国电影院发展犹如雨后春笋,全国各地都普及的不同档次的电影院,这是电影发展必不可少的土壤。进入30年代,电影本身的艺术和商业价值完全凸现了出来。30年代以前,美国电影能称得上艺术精品的寥寥可数,但是30年代以后,美国经典电影数不胜数。从30年代开始,美国的类型影片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类型影片的模式在这个10年基本算是发展成熟了。西部片、歌舞片、喜剧片、侦探片、恐怖片等等诸多类型的影片,此时在银幕上互相辉映,以不同的题材和内容来表现美国的现代生活。30-40年代,美国也出产了《关山飞渡》、《疤面人》、《乱石佳人》、《绿野仙踪》、《蝴蝶梦》、《青山翠谷》等一大批优秀的影片。这个时期的电影,好多电影都是能够取得票房和口碑的双赢,就是兼顾了艺术和商业之间的平衡。电影不光是好看,而且具有一定的思想深度,获得了长久的艺术生命力。美国电影发展到20世纪50-60年的时候,电影市场还是类型片一统江湖。歌舞片《窈窕淑女》、《音乐之声》、《西区故事》;西部片《搜索者》、《虎豹小霸王》、《正午》、《红河》、《日落黄沙》;史诗片《斯巴达克斯》、《宾虚》;都是其中的佼佼者,到今天仍然被全世界影迷传看和赞扬。这个时期出现了美国独一无二的艺术电影大师,他就是斯坦利·库布里克。库布里克是土生土长的纽约人,但是他的电影作品却能够达到欧洲电影大师的水准,他的电影作品可以剔除美国电影浓厚的商业气息,他可以使电影展现出与众不同的艺术魅力。库布里克在艺术上达到了超越时代的水平,他的电影被任何时代的人观看,都能够具有视觉和思想的冲击力。这个时期的美国电影,已经逐渐开始向商业靠拢,很多影片在艺术性上大打折扣。电影市场风气云涌,电影大师们依然能够掌握一些主动权。希区柯克的影片一直保持上乘的水准,他的众多代表作品如《后窗》、《眩晕》、《西北偏北》、《精神病患者》、《群鸟》都是出自这一时期。毫无疑问,一味地迎合观众口味拍出地商业电影,是没有长久生命力的。我们今天都已经很难再看到当时的商业影片了,存活下来的,都是具有很高艺术价值的电影。70-80年代,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美国电影也开始向全世界各地大批量输出,美国开始了电影文化的侵略。所到之处,几乎是无人能够幸免。美国在这20年里,商业电影发展的规模是空前的,电影的投资也是越来越大。那时制作高成本的电影,就必须要具有国际化的视野,兼顾各国的风土人情,是一部电影风靡全球。这个时期最明显的例子科幻片了,光是一套《星球大战》就足以使全世界为之颤抖。斯皮尔博格、乔治-卢卡斯的出现,为现代电影带来了新的格局。《夺宝奇兵》系列、《E·T》都是卖座鼎盛的票房冠军,这时的美国电影,也就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快餐文化。看这些电影不需要动脑子啊,抛弃了电影应有的艺术元素,抓住商业卖点,怎么好看,怎么拍。这个时期的商业影片几乎都没有什么流传价值,能够像《星球大战》、《夺宝奇兵》这样传世的商业电影作品,真是少之又少。艺术电影,主要在于表现当代美国人的家庭生活。《普通人》、《克莱莫夫妇》、《猜猜谁来吃晚餐?》、《金色池塘》都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这个时期也诞生了两位现实主义电影的大师,分别是《教父》、《对话》、《现代启示录》的导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和《穷街陋巷》、《出租车司机》的导演马丁·西科赛斯。他们的电影,在继承前辈优秀经验的同时,也进行了大胆的艺术革新,给美国电影带来了新的艺术气息。20世纪90年至今,美国主流电影公司已经很难再制作出高水平的艺术电影了。与此同时,大量独立制作电影出现,也为美国电影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越来越多的独立影片得到了主流电影业的认可,登堂入室,有的独立影片甚至风靡全球。美国现在的明星制度,已经发展到了一个顶峰阶段,大牌明星从一部电影中赚取的报酬都能够达到1/5,甚至更多。这就无形中增加了电影的投资,再这样发展下去,像汤姆-克鲁斯这样的明星,可能真的要面临没人请得起的尴尬境地。美国在90年代出产的艺术经典少之又少,好像只有《辛德勒名单》、《记忆碎片》、《与狼共舞》、《我心狂野》等少数几部影片。主流电影商业化日益严重,独立影片却不断给人以惊喜,《低俗小说》、《女巫布莱尔》、《冰血暴》、《巴顿-芬克》、《大象》等等,都是艺术风格独特的佳作,这些电影给人带来的惊喜的观影享受,是主流商业影片所不具备的。美国八大电影公司,现在都是赚钱第一,电影在他们老板那里只是一种商品,能赚钱就行。不能赚钱的,艺术价值再高也没有用。所以说,美国电影艺术现在正慢慢被商业利益给埋没。

生活方式和习惯不良,青少年学习任务中,压力大,睡眠不足或睡眠质量差;寒暑假和周末疲于奔波于各个培训机构,自由支配时间少,使青少年体育运动的兴趣和技能得不到培养和锻炼;饮食方面,由于缺乏食品安全的鉴别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很多青少年长期不吃主食,却青睐各类垃圾食品,对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带来隐患;还有不少青少年受各类电子网络游戏的诱惑染上网瘾,不能自拔。这些因素给青少年的身体健康带来消极的影响。

不少青少年缺乏生活动力,优渥的家庭物质条件使一部分青少年不能切身感受到生活的压力,父母的关爱使他们的各种需要都能够得到及时的满足,加上一些家长受到文化程度和思想观念的影响,溺爱孩子,认为爱孩子就是就给创造各种条件满足他的各种需要,却忽视了孩子独立自主、自食其力、积极拼搏的性格品质的培养,造成不少青少年缺乏成长的动力。他们喜欢宅在家里,因为家庭的小天地就足够满足他的需求。他看不到拼搏和奋斗的意义。要么乐不思蜀,满足现状;要么不满足,但是不知该如何改变,对人生没有规划和设计,更没有坚毅的性格品质。情绪感受缺乏,意志薄弱。

情绪起伏问题,当代青年大多数都处于青春发育的“暴风雨时期”,生理发育极为迅速,已基本趋于成熟,但由于阅历较浅,社会经验不足,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认识往往认识不够。加之青年特有的任性和理想的困惑交织在一起,极易出现各式各样的心理矛盾,很容易受外界各种因素的干扰和影响,自我控制和自我调适能力较低,并由此导致其心理偏差和行为怪僻。

  • 索引序列
  •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的不足之处
  •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的不足
  •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的不足与建议
  • 当代作家评论杂志的不足和建议
  • 当代美国评论投稿经验不足之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