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陶瓷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陶瓷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发布时间:

陶瓷材料参考文献

中国古代陶瓷鉴赏 摘要:在国际社会中,China既有中国的意思,又有陶瓷的意思,这就清楚地表明了中国就是"陶瓷的故乡",陶瓷就是中国的象征。的确,一部中国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国历史,一部形象的中国民族文化史。然而,在奔流不息的历史长河中,风流总被风吹雨打去;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各个时代的文明遗物,成为人类最宝贵的文化遗产,永世相传。今天不少古窑遗址已得到了保护,但大部分仍处于自然状态,破坏十分严重,令人担忧。陶瓷,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核心文化之一,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加以重视并予以弘扬,让我们子孙后代知道“china”来自哪里。 论文关键词:陶瓷 发展史 发展前景 一:陶瓷简介 陶瓷,众所周知,即陶器与瓷器的总称。。中国人早在约公元前8000-2000年(新石器时代)就发明了陶器。陶瓷材料大多是氧化物、氮化物、硼化物和碳化物等。常见的陶瓷材料有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陶瓷材料一般硬度较高,但可塑性较差。除了在食器、装饰的使用上,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亦扮演重要角色。 陶瓷,是人类在生存空间中最早出现的几种艺术形式之一。从初始的以实用为目的,渐渐随着技术的进步而增加了美学的功能,使其成为集实用和欣赏为一体的工艺美术品,最终,陶瓷又摆脱了实用的初衷,成为完全意义上的欣赏品。 二:陶瓷的发展史 陶瓷的产生和发展,实际上是同人们的生活和生产实践紧密相连的。大约在70万年以前的原始时代,人们就发现,将泥巴晾干后加火一烧就变得坚硬起来,而且可以做成各种形状用来盛水,放食物等等,这便是陶器产生的初始。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的重要进程,它揭开了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与自然做斗争的新的一页,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是人类生产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下面具体分析陶瓷的发展史。 1、夏、商、周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商朝殷虚的遗址中挖出的陶片、陶罐包括很多种款式,有灰陶、黑陶、红陶、彩陶、白陶,以及带釉的硬陶,这些陶器上的纹饰、符号、文字与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和青器有密切的关系。青器的成本高只能为贵族享用,广大民众的各种生活器皿只能采用陶器。因此可以了解商代制陶工艺也得到普遍的发展,带釉的硬陶在这个时期已经出现了,釉色青绿而带褐黄,胎质比较硬,呈灰白色。 陶器在此时已经不在局限於盛物器皿,应用范围较广,大略可分为日用品类、建筑类、殉葬类、祭祀礼器类。朝廷对於制陶工作也很重视。 2、秦汉时期陶瓷文化 秦汉-古代的建筑多采用木料来架构,不易久存,所以一些伟大的建筑,如秦代的阿房宫和汉代的未央宫,都无法完整保存下来,但仍可在残存的废墟中发现瓦当及汉砖等遗物,藉以略窥古代建筑的规模。 3、隋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西元五百八十九年,杨坚篡北周并南陈,统一中原,改国号为隋,隋的朝代虽短,但在瓷器烧制上,却有了新突破,不但有青瓷烧造,白瓷也有很好的发展,另外此时在装饰手法上也有了创新,如在器物上另外的泥片—贴花,就是一例。 4、唐朝时期的陶瓷文化 到了唐代,瓷器制作可为以蜕变到成熟的境界,而跨入真正的瓷器时代。因为陶与瓷的分野,在乎质白坚硬或半透明,而最大的关键在于火烧温度。汉代虽有瓷器,但温度不高,质地脆弱只能算是原瓷,而发展到唐代,不但釉药发展成熟,火烧温度能达到摄氏一千度以上,所以我们说唐代是真正进入瓷器的时代。唐代最著名的窑为越窑与邢窑。 5、元朝时期陶瓷文化 元代入主中原九十一年,瓷业较宋代为衰落,然而这时期也有新的发展,如青花和釉里红的兴起,彩瓷大量的流行,白瓷成为瓷器的主流,釉色白 泛青,带动以後明清两代的瓷器发展,得到很高的成就。 6、明朝时期陶瓷文化 我国的陶艺发展到了明代又进入一个新的旅程,明代以前的瓷器以青瓷为主,而明代之後以白瓷为主特别是青花、五彩成明代白瓷的主要产品,而景德镇更成为主要的窑厂,规模最大,一直延续明清两代五、六百年而不衰。 明代开始,窑址都趋於集中在景德镇,无论官窑或民窑都偏向於彩绘瓷器,宋瓷前都以单色釉为主,而明代後走入了彩绘世界。 7、清朝时期陶瓷文化 清朝中国瓷器可谓登峰造极。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是悠久的中国陶瓷史上最光耀灿烂。 从上述陶瓷在各个时期的发展历程看,它是辉煌的,璀璨的。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三:陶瓷业的发展前景(解困之路) 1:从陶瓷本身而言 为使陶瓷艺术在现在这个社会生存下去,且获得多姿多彩,首先要实现传统陶瓷向现代陶瓷的转变。 在陶瓷艺术作品中,材料的运用可谓至关重要,可以直接感受作品的力度及内在结构的审美空间。从传统材料中可以看出:青花、粉彩、古彩等传统装饰,形成了景德镇传统陶瓷艺术特有的面貌,决定了其题材风格的独特性,它承载着一个时代的变迁,用自身的语言范式带给世人长久的喜爱与眷顾。 现代陶艺创作,特别强调主体精神的自由与个性。陶瓷艺术个性的培养与形成,同其它艺术一样,都有个积累和升华的过程,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文化知识和才能的积累,艺术功底和艺术修养的积累,以及娴熟而全面的技艺的积累。 着眼于陶瓷的辉煌发展史,我们可以坚信它的前景是乐观的。对于陶瓷文化,我们要尊重,在此基础上施以保护。相信陶瓷,相信中国,相信china。 参考文献 (1)刘玮林,现代陶瓷艺术的价值内涵,中国陶瓷,1994 (2)冯林、孙晓兰,论当代审美需求下的陶瓷艺术,陶瓷科学与艺术,2004 (3)舒惠学,关于陶瓷艺术及市场的思考,景德镇陶瓷,1994 (4)百度百科陶瓷的含义 (5)中国知识资源总索

%BD%CC%CA%DA%CD%F5/blog/item/html

陶瓷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从传统文化继承创新角度剖析“青花热”作者:郁虎妹  时间:2009-4-3 17:02:00  来源:论文天下论文网摘要:北京奥运的青花系列的礼服,把人们对青花瓷宠爱推向极致。对传统文化瑰宝的爱慕,值得欣喜,但是其推崇方式,从传统文化的量变式和质变式的继承创新角度分析,值得担忧。下文,笔者对此提出自己的看法。关键词:传统文化继承创新 量变式 质变式 青花瓷 正文: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发展一直是炎黄子孙的华夏情结,政府及学术界都很关注这个问题,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条例的实施可见一斑。然而,如何继承创新却是个争论的话题。一般意义上来说,艺术的创新是指艺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发展、新的突破,它在艺术生命中起着变化、促进、增长、更新的作用。艺术的创新和发展从性质上来说,可以分为量变式的创新与质变式的创新两个方面。量变式的创新主要是指在一种艺术范围里其发展只是一些量的变化,而没有质的变化。质变式的创新则是指突破了原有艺术的性质和范围,创作出了完全新的艺术作品。笔者认为这两者关系可以理解为形似和神似的关系。保护、收藏、修缮、翻新、展览只是一种保存标本的方式,就像把熊猫放到保护区精心喂养以供参观是一样的,物种的苟延残喘而已,不是继承,更不是创新发展。目前的演绎的“青花热”潮流,足以窥见我们的方式深值疑问。青花瓷,作为中国瓷(China)中魁冠,其瓷胎骨细腻晶莹柔润,花色清新明丽幽静雅致,釉色光亮洁净白中泛青,气质典雅清新,极具中国传统墨画之神韵。其对于中国文化的阐述,在国际上颇具影响力。我们希望青花瓷作为民族的骄傲,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影响世界对中华民族文化的敬仰,并能在现代工艺、现代文明的环境下传播并创造一定的经济文化效益。青花瓷是艺术殿堂的瑰宝,是文人艺术家手中的爱物,是收藏家的猎物,是博物馆的珍品,是东方中国的传统文化标签。从荧屏热播赵雅芝主演的《青花》到风靡大江南北的周杰伦演唱的《青花瓷》,从奥运会水上项目的“青花瓷”系列颁奖礼服到北京地铁10号线北土城站的“青花瓷”立柱,“青花瓷”已更多地成为彰显中国文化的载体,担负着传播中国文化的责任。青花瓷如飓风卷入寻常人的听觉视觉甚至触觉,掀起一股“青花热”潮流。随着大量“中国元素”在北京奥运会上的亮相,以“青花瓷”这一闻名世界、充满中国文化元素的设计正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视野。以下,取几个代表性的实例来展开分析:一、量变式创新,即形的简单模仿。1、直接对传统青花瓷产品形态的现代翻版。下面四个例子是对传统青花瓷工艺品或日用品的直接拿来利用。其中图一是以王步为代表的文人画风格的青花,仍属于量变式的创新。具有青花瓷本身的大致形态,只是做了基本的形态的突破和装饰图案的创新。 2、直接借用青花瓷具象的形态纹饰进行二次创作。以下图例依次为青花瓷地毯、扬帆青岛的广告招贴、相机制造商Lomography 合作推出Diana 青花图案相机、北京10号线的北土城站与奥运支线相交入口、座椅及手枪纹饰、DVD的包装设计、惠普的青花瓷打印机。不禁惊叹从家具用品到电子产品、从宣传招贴到公共设施、从服装品牌到手枪纹饰,虽材料造型功能各异,但皆采用青花瓷的原本具象图案。不可否认的是,即便你第一次或单独看到他们时是多么的振奋与欣赏,可是在此处当它们聚集在一起的时候,我敢说“豪无创意”反似小儿科的贴图。让蕴含深厚文化的古典隽永高雅的青花瓷,变得象一阵流行的时尚风。 二、质变式创新,即神的提炼升华。下图依次为:坐落在“绿色家园媒体村”的“青花瓷”ATM自动提款机、奥运礼仪服装和瓷质便筏概念设计。脱离了传统青花瓷的造型图案,现代视觉中多了份宁静、大气与优雅,透出的仅仅是青花的经典气质,然而每个设计却又明确告诉人们自己的功能与特色,透过自身设计展示自己的魅力,而不是借助青花瓷形态。我们不会感叹这种对传统文化艺术的神的提炼,因为在传统文化分析中前辈早已对青花瓷的风格气质做了最凝练的叙述,但是我们赞赏设计师们能在理解吸收,并在现实的设计中把这些灵魂结合产品功能诉求用设计的形态视觉语言表达出来。在这里不得不提到出生于苏州的国际建筑大师贝律铭先生设计的苏州博物馆——很现代,很中国,很苏州的古老的现代建筑。他以绝妙的艺术手段用现代手法展示了苏州园林及建筑的景致小巧、移步换景、假山池沼、动静虚实等典型气质。传承并升华了我们的传统文化,这是用现代清新的空气水分滋养的生长于传统文化沃土上的艺术形式,是可持续的。 结语:诚然,在青花瓷的传承创新中,只有量变式的模仿只能在一定的程度上保存古人的文明,实属拿来主义的做法,但是我们并不能为此全盘否定之,其存在是传统文化继承的最原始最基础的方式。质变式的创新升华,是传统文化的实质性的传承,是根植于文化土壤的民族文化史的进步,在该项实践中,可以挖掘现代人的文化潜质,从而为民族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留下至深的脚印。所以,青花瓷艺术的真正生命力不可能在于天价的收藏更不在于时尚的简单模仿,这些浮浅而泛滥模仿的“青花热”只能是给古雅的青花瓷艺术本身蒙上污点。青花瓷的文化的传承发展要依靠质变式的创新,用现代科学的设计思维去传达凝练的文化神韵。参考文献:[1]熊廖.中国陶瓷美术史.紫禁城出版社,1993[2]杨永善.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陶瓷[M].北京:大象出版社.2004:6-7.[3]景德镇的青花瓷.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4]中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普查工作手册[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5.

与研究生谈科学论文之写作(1)科学论文哪一部分最难写第一问是何谓科学论文?其从结构上讲应包括哪些部分?科学论文从结构上讲,无非包括标题(偶然也用副标题)、作者姓名与所属单位、摘要、关键词、分类代码、前言、实验方法(或理论分析与计算方法)、结果与讨论、结论、致谢、以及参考文献等部分,有时有附录;而主要部分当然是标题、摘要、前言、实验方法(或理论分析与计算方法)、结果与讨论、以及结论。第二问是在科学论文的上述构成部分中,哪一部分最难写?前言最难写。造成科学论文前言写不好的关键原因,还是在于不能正确理解前言在科学论文中的重要作用与地位。科学论文之前言所需回答的问题主要应包括:研究背景(科学或技术)、现状与问题、动机(欲解决之课题或欲达到之目的)、必要性(哪些关键课题有待解决,哪些方面有待突破,或哪些新材料、新效应、新功能以及新应用需要探索,哪些关键技术需要开发等)、正当性(含创新性)、与可行性等。我以为,只要在前言中清楚地回答了上述问题,一篇好的科学论文就有了基本保障。科学论文前言之撰写,其实应始于研究课题之灵感产生与研究方案构思阶段。其中,平时之文献积累或有意识之文献调研,都是这些工作的基础。而科学论文前言所需回答的主要问题,无不需要认真的文献研读。因此,参考文献之引用一定是论文正式写作前就确定好的,而不能先写好论文再来补参考文献。参考文献之恰当引用,对于一篇论文的质量其实是非常重要。总之,凡是开头难。前言写不好,后面之写作将满是艰难曲折;而前言写好了,后面写起来便是一马平川。与研究生谈科学论文之写作(2)也谈实验方法之准确描述在一篇科学论文中,继前言部分阐述清楚研究背景、现状与问题、动机、必要性、正当性与可行性之后,一般应接着介绍实验方法(或计算方法、理论方法)。相对而言,此部分之写作的确较为容易,但仍有一些问题不容忽视。这里,以陶瓷材料类科学论文为例,着重讨论实验方法之准确描述。陶瓷材料类科学论文的实验方法部分需要清晰准确地介绍材料制备、结构表征与性能评价等方案与手段。材料制备部分需要交代清楚原料(名称、纯度、甚至生产厂家)、合成方法(固相反应法、液相法或气相法)及合成条件(温度、压力、气氛、时间等)、成型方法(单轴压力成型、冷等静压成型、注塑成型、气相沉积、旋涂等)及条件(压力等)、以及烧结或热处理条件(温度、气氛、时间等)。当然,块体陶瓷与薄膜之制备方法之描述方式是有区别的。结构表征部分需要交代清楚表征手段(设备名称、型号、生产厂家、产地)与实验条件(如TEM的加速电压等)、以及结构表征样品的制备方法与条件。而性能评价部分则应交代清楚评价手段(设备名称、型号、生产厂家、产地)与条件、以及性能评价用样品的制备方法与条件(如压电陶瓷的电极制备、极化处理条件等)。而对于特殊的制备、表征与评价方法或方案需要更详细的介绍。实验方法的准确描述对于一篇科学论文有着两方面的重要意义。首先,其清楚地给出了有关实验结果与结论是在何种背景与条件下得出的,可以作为判断相关实验结果与结论是否合理的基础;当然也可以据此给出相关规律的适用范围。其次,当不同小组的类似研究得出明显不同结果时,可以通过实验方法的仔细比较追寻这种差异的根源,进而加深有关理解与认识。总之,实验方法虽是相对容易写作的部分,但仍需要认真对待,不可马虎。只有正确认识该部分在科学论文中的重要地位、尽量避免上述问题与不足,才能简洁、清晰与准确地写好实验方法部分,从而保证整篇科学论文的质量与水平。与研究生谈科学论文之写作(3)规律、图象、证据与模型结果与讨论部分无疑是一篇科学论文的躯干与核心,作者应该在此部分清楚阐述主要研究结果、基本变化规律及其分析。首先,作者必须是在充分分析与理解相关数据、并已总结出有关变化规律的基础上才开始动笔的。作者写作此部分的过程中,应将经整理的图表与照片之功效发挥到极致,自如地陈述有关论据,进而揭示出相关变化规律,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为什么存在上述规律,进一步得出相关推论等。上述几点乃是结果与讨论部分写作之基本要求。而对于一篇高水平的科学论文,仅有这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在此基础上构筑有关变化规律的物理图象并给出其微结构证据或理论依据。而对于一项完美的工作,则还应在此基础上,总结出相关变化规律的数学模型。

陶瓷材料参考文献最新

樱桃结冰?8级2008-11-17[目录]一、金属材料二、塑料材料三、陶瓷材料参考文献[原文]汽车材料的发展是汽车技术发展的重要方面。材料是汽车质量保障的基础,在研制更经济、更安全和更轻便的汽车中,是关键的一环。汽车材料与汽车制造成本和耐用程度密切相关,现代汽车的技术进步,很大程度就是材料技术的进步。所以说新材料新工艺对于汽车工业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下面就分几个方面介绍一下最新汽车材料的应用:一、金属材料1、铝合金由于铝的比重只有铁的三分之一强,质量轻,而且铝材几乎可以全部回收,重新加工使用,对环境保护有好处。有些铝合金材的物理性能已与车用钢材相似,具有相当的强度和刚度,成本也日趋降低。因此,按照目前的技术来减少轿车的重量,最有效的途径就是采用铝材等优质材料来代替钢材。铝材中添加强化元素后,铝材的强度大大加强,并仍然具有质轻、散热性好等特性,这可以满足发动机活塞及汽缸盖等较剧烈工作环境的要求。铝合金进一步拓展其应用范围,随之而来的是进一步降低了整车重量,提高了整车的经济性。[参考资料][1]朱张校,工程材料,清华大学出版社[2]姚贵升,汽车金属材料应用手册(上) 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3]东涛,孟繁茂,王祖滨,傅俊岩,神奇的Nb-铌在钢铁中的应用 [4]崔健,宝钢微合金、低合金钢的发展 2000年全国低合金钢学术年会论文集[5]林滋泉,张晓刚,敖列哥,郝森,鞍钢二十一世纪低合金钢展望[6]张继魁,张爱军,吴振凡,气门弹簧松弛性能的研究[7]李丰功,陈洪星,汽车用易切削钢的开发 汽车材料第十二届年会论文[8]朱铮,汽车用高强度钢板的开发应用和发展 [ 相关资料搜索 ]

第1章 绪论1 功能陶瓷的基本性质2 功能陶瓷的分类及应用3 功能陶瓷的发展第2章 功能陶瓷的电导1 量子电导理论初步1 波粒二象性2 费米能级2 电导、电导率与电阻率3 载流子4 离子电导1 晶体的缺陷及其浓度2 离子载流子的迁移3 离子电导率5 电子电导1 晶体中电子的能带2 电子载流子的浓度3 电子载流子的迁移及迁移率4 影响电子电导率的因素6 空间电荷效应7 高温直流负荷下陶瓷材料的电化学老化8 陶瓷的表面电导9 玻璃的电导10 功能陶瓷材料的电导参考文献第3章 功能陶瓷的极化1 极化强度2 表面电荷3 介电系数4 极化强度P与介电系数ε的关系5 克劳修斯?莫索蒂方程6 极化的基本形式1 位移极化2 松弛极化3 其他极化形式7 陶瓷材料的极化1 混合物法则2 陶瓷介质的极化3 介电常数的温度系数和主要的影响因素参考文献第4章 介质耗损1 介质损耗及其基本形式1 介质损耗2 电导损耗3 离子松弛损耗2 有电导的陶瓷介质损耗1 恒定电场下的吸收电流2 交变电场下的极化电流和电流叠加原理3 陶瓷材料的介质损耗1 离子晶体的介质损耗2 玻璃的介质损耗3 电离损耗和结构损耗4 降低陶瓷材料介质损耗的常用方法参考文献第5章 陶瓷材料的击穿1 介质的击穿2 击穿的基本形式1 热击穿2 电击穿3影响陶瓷材料击穿强度的因素1 不均匀介质中电压的分配2 陶瓷中的内电离3 表面放电和边缘击穿4 强电场作用下介质的应力参考文献第6章 铁电体和铁电性1 铁电体2 BaTiO3晶体1 BaTiO3晶体的结构2 BaTiO3晶体的电畴结构3 BaTiO3晶体的介电?温度特性3 BaTiO3基陶瓷的组成结构和性质1 BaTiO3基陶瓷的一般结构2 BaTiO3基陶瓷的电致伸缩和电滞回线3 BaTiO3陶瓷的介电系数?温度特性4 压力对BaTiO3基陶瓷介电性能的影响5 BaTiO3陶瓷的击穿6 BaTiO3陶瓷的老化7 铁电陶瓷的非线性8 BaTiO3陶瓷的置换改性和掺杂改性4 铁电陶瓷的应用1 BaTiO3基介质瓷的应用和典型材料5 反铁电陶瓷的性能及其应用1 反铁电体的微观结构2 反铁电介质陶瓷的特性和用途6 铁电半导体陶瓷材料1 BaTiO3陶瓷的半导化2 影响BaTiO3陶瓷半导化的因素7 半导体陶瓷的应用1 表面层陶瓷电容器2 晶界层陶瓷介质及晶界层陶瓷电容器8 弛豫铁电体、研究与应用1 弛豫铁电体的特性2 弛豫铁电陶瓷材料的研究与发展3 弛豫铁电陶瓷材料的应用参考文献第7章 压电性1 自发极化与铁电性2 压电效应3 压电晶体4 压电陶瓷材料的极化5 压电陶瓷的主要参数1 频率常数N2 机电耦合系数3 机械品质因数4 弹性柔顺常数6 压电陶瓷的压电方程1 第一类压电方程组2 第二类压电方程组3 第三类压电方程组4 第四类压电方程组7 压电振子1 压电陶瓷振子2 压电振子的振动模式8 压电陶瓷性能的稳定性9 压电陶瓷的应用及发展参考文献第8章 功能陶瓷的力学性质1 陶瓷材料的受力形变1 应力?应变曲线2 陶瓷材料的弹性变形3 陶瓷材料的塑性形变2 断裂力学基础1 理论断裂强度2 Griffith断裂理论3 材料的断裂韧性3 提高陶瓷材料强度和韧性的常用方法参考文献第9章 热学性能1 晶格热振动1 一维晶格的本征振动2材料的热容1 热容的概念2 固体热容理论揭示3 材料的德拜温度及相变3 材料的热膨胀性能1 热膨胀系数2 固体热膨胀机理3 热膨胀系数的影响因素4 多晶体复合材料热膨胀4 材料热传导1 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2 热传导理论3 多相和复合材料的热导率4 热导率的影响因素5 材料的抗热震性参考文献第10章 功能陶瓷的光学性质1 光通过介质的现象1 折射2 色散3 反射4 吸收5 散射6 透射2 无机材料的颜色3 无机材料的红外光学性质1 红外技术2 红外透过材料3 红外探测原理4 热探测器材料4 材料的光发射1 材料发光的基本性质2 荧光和磷光3 发光二极管5 光电效应1 光生伏特效应2 光电转换效率6 非线性极化7 电光及声光材料参考文献第11章 功能陶瓷的磁学性能1 绪论2 磁性的种类3 材料的磁性来源1 材料的磁性来源于原子磁矩2 电子轨道磁矩3 电子自旋磁矩4 原子的总磁矩4 宏观物质的磁性1 强磁性物质的磁性特征2 亚铁磁性氧化物的磁性5 与磁性有关的交叉物理效应1 磁热效应3 磁光和光磁效应参考文献第12章 功能陶瓷的耦合性质1 功能材料的压电效应2 功能材料的热释电效应1 热释电现象2 热释电体的结构特点3 热释电效应的热力学4 热释电系数3 功能材料的电光效应4 功能材料的光电效应5 功能材料的磁光效应1 磁光效应2 磁光材料及应用6 功能材料的声光效应1 声光相互作用:布拉格衍射和拉曼?奈斯衍射2 声光效应的应用参考文献第13章 敏感陶瓷的性质1 热敏陶瓷1 陶瓷热敏电阻的基本参数2 正温度系数热敏电阻的主要特性及理论模型3 负温度系数(NTC)热敏电阻4 热敏电阻的稳定性5 NTC热敏电阻的应用及发展2光 敏陶瓷材料的基本性能及应用1 光电导效应2 光敏电阻陶瓷的主要特性3 光敏陶瓷材料的应用、研究和发展4 铁电陶瓷的电光效应、应用及其发展3 湿敏陶瓷材料的基本性能和应用1 湿敏陶瓷的主要特性2 湿敏机理3 湿敏陶瓷材料及元件4 湿敏陶瓷元件的应用4 压敏陶瓷材料的基本性能和应用1 压敏半导体陶瓷的基本性能2 ZnO压敏陶瓷3 ZnO压敏陶瓷的导电机理4 压敏陶瓷材料和应用5 压敏电阻的应用5 气敏陶瓷材料的性能及应用1 气敏元件的主要特性2 等温吸附方程3 SnO2系气敏元件4 氧化锌(ZnO)系气敏元件5 氧化铁系气敏元件6 气敏陶瓷元件的应用和发展参考文献第14章 生物陶瓷材料的物理性能1 生物陶瓷材料的基本分类2 生物惰性陶瓷1 氧化铝陶瓷2 氧化锆陶瓷3 碳材料3 表面活性生物陶瓷1 生物活性玻璃和玻璃陶瓷2 羟基磷灰石3 磷酸钙骨水泥4 生物可降解陶瓷材料1 硫酸钙2 β?磷酸三钙材料5 生物医用纳米材料1 纳米氧化铁2 纳米羟基磷灰石3 其他纳米材料6 生物医用复合材料1 生物活性陶瓷之间的复合2 生物活性陶瓷与生物惰性陶瓷的复合3 生物活性陶瓷与生物高分子材料的复合4 生物活性陶瓷与金属表面的复合5 生物活性陶瓷与人体组织中的有机质复合参考文献第15章 超导电性1 超导电现象和超导临界参量2 超导体的性质1 完全抗磁性2 约瑟夫逊效应3 超导电性的唯象理论4 超导体的分类1 元素超导体2 超导合金3 超导陶瓷5 高温超导材料的应用与前景1 超导量子干涉计SQCID2 超导变压器3 磁通变换器4 超导计算机5 射频量子干涉仪6 混频器7 多层结构8 高温超导无源、有源微波器件9 超导电缆10 超导同步发电机11 超导磁能存储系统12 超导电磁推进系统13 超导磁悬浮装置6 提高超导陶瓷Tc及Jc的途径参考文献第十六章 纳米材料的物理性能1 纳米材料的概念2 纳米材料的超塑性3 纳米固体材料热学性能4 纳米固体材料光学性能5 纳米固体材料磁学性能6 纳米固体材料电学性能7 纳米材料的应用参考文献

陶瓷材料参考文献怎么写

写法如下:一、[序号]期刊作者。题名[J]。刊名。出版年,卷(期):起止页码。二、[序号]专著作者。书名[M]。版次(第一版可略)。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三、[序号]论文集作者。题名〔C〕。编者。论文集名。出版地∶出版社,出版年∶起止页码。四、[序号]学位论文作者。题名〔D〕。保存地点:保存单位,年份。五、[序号]专利所有者。专利文献题名〔P〕。国别:专利号。发布日期。六、[序号]标准编号,标准名称〔S〕。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七、[序号]报纸作者。题名〔N〕。报纸名,出版日期(版次)。八、[序号]报告作者。题名〔R〕。报告地:报告会主办单位,年份。九、[序号]电子文献作者。题名〔电子文献及载体类型标识〕。文献出处,日期。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格式与写法文献综述的格式与一般研究性论文的格式有所不同。这是因为研究性的论文注重研究的方法和结果,特别是阳性结果,而文献综述要求向读者介绍与主题有关的详细资料、动态、进展、展望以及对以上方面的评述。因此文献综述的格式相对多样,但总的来说,一般都包含以下四部分:即前言、主题、总结和参考文献。撰写文献综述时可按这四部分拟写提纲,在根据提纲进行撰写工。前言部分,主要是说明写作的目的,介绍有关的概念及定义以及综述的范围,扼要说明有关主题的现状或争论焦点,使读者对全文要叙述的问题有一个初步的轮廓。主题部分,是综述的主体,其写法多样,没有固定的格式。可按年代顺序综述,也可按不同的问题进行综述,还可按不同的观点进行比较综述,不管用那一种格式综述,都要将所搜集到的文献资料归纳、整理及分析比较,阐明有关主题的历史背景、现状和发展方向,以及对这些问题的评述,主题部分应特别注意代表性强、具有科学性和创造性的文献引用和评述。总结部分,与研究性论文的小结有些类似,将全文主题进行扼要总结,对所综述的主题有研究的作者,最好能提出自己的见解。参考文献虽然放在文末,但却是文献综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它不仅表示对被引用文献作者的尊重及引用文献的依据,而且为读者深入探讨有关问题提供了文献查找线索。因此,应认真对待。参考文献的编排应条目清楚,查找方便,内容准确无误。关于参考文献的使用方法,录著项目及格式与研究论文相同,不再重复。

先将第一个参考文献写好,光标放置在文献前。点击图示位置处的编号库,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定义新编号格式。在弹出的窗口中修改编号格式,此处按照一般的参考文献编号格式进行修改,改为"[1]

李霞顾幸勇刘琪 查看详情 [期刊论文] -中国陶瓷2004(03) 高朋召 三维碳纤维预制体/陶瓷基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2004 廖树帜张邦维 查看详情 [期刊论文]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1998(05) 郑燕青施尔畏李汶军 查看详情 [期刊论文] -中国科学2001(04) 葛荣德刘志宏 查看详情 1995 Voleeanov E 查看详情 2007(2-3) Blumm J 查看详情 2005(09) 更多相似文献(10条)期刊论文 Sol-gel法制备ZrO2/钙铝硅系微晶玻璃复合材料的研究 - 中国陶瓷2005,41(1) 期刊论文 Sol-Gel法制备Al2O3-SiO2-TiO2-ZrO2复合陶瓷膜的研究 - 中国陶瓷2003,39(6) 外文期刊 Synthesis of ZrO2-SiO2 mesocomposite with high ZrO2 content via a novel sol-gel method 2005,84(1/3) 外文期刊 Optical properties of sol-gel derived ZrO2-TiO2 composite films 2007,515(20/21) 期刊论文 溶胶-凝胶法制备定向排列的纳米结构二氧化锆薄膜 -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1(4_5) 外文期刊 Influence of La2O3 and ZrO2 as promoters on surface and catalytic properties of CuO/MgO system prepared by sol-gel method 2006,299(0) 外文期刊 Photocatalytic degradation of 2,4-dichlorophenoxiacetic acid and 2,4,6-trichlorophenol with ZrO2 and Mn/ZrO2 sol-gel materials 2006,37(3) 期刊论文 Sol-Gel法制备ZrO2粉的析晶机制 -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2005,34(z1) 外文会议 Preparation of ZrO2/nano-TiO2 composite powder by sol-gel method 2007 外文期刊 Phase evolution of sol-gel CaO-ZrO2 using sulfuric acid as hydrolysis catalyst 2006,37(3

陶瓷材料参考文献怎么找

第一步、首先,如下图所示,先将第一个参考文献写好,光标放置在文献前。第二步、点击图示位置处的编号库,在下拉菜单中选择“定义新编号格式”。第三步、在弹出的窗口中修改编号格式,此处按照一般的参考文献编号格式进行修改,改为"[1]",对齐方式按照自己喜好选择,然后点击确定。得到的效果图如下。第四步、接着就可以编辑第二个参考文献。在编辑完成后,将参考文献的标注加到对应的正文中。首先将光标放置在要插入的位置,然后选择插入-->交叉引用。在弹出的对话框中选择你要插入的引用文献。第五步、选择好后点击插入,即可得到如下效果图,最后选中"[1]",然后选择开始-->上标,得到上标形式标注。接下来按照这个步骤操作即可。

如何自动生成参考文献

编写论文时,如何在word中标注参考文献?

  • 索引序列
  • 陶瓷材料参考文献
  • 陶瓷材料论文参考文献
  • 陶瓷材料参考文献最新
  • 陶瓷材料参考文献怎么写
  • 陶瓷材料参考文献怎么找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