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文章格式要求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文章格式要求

发布时间: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文章格式要求

两个版面500元,字数控制在4200字以内,格式按照一般论文格式撰写就行。一般三到五个月内发出。CNKI收录,杂志水平可以,文章质量中等偏上。 地点在师大南校区主楼311室,负责人是黎老师,人很好,电话可以查师范大学的官网,我就不贴了。

稿件要求1.本刊只受理寄交的符合本撰稿须知的文字稿。未经本刊编辑同意,电子邮件、传真件等不能作为正式投稿方式。凡不符合本须知规范者,均视为无效投稿。2.凡作者来稿,请一律用A4纸打印,可参照本刊体例格式打印(参见附件1)。3.稿件中不得出现作者的姓名、工作单位(国家机关及司局、大学及院系)、职务、职称、通讯地址、邮政编码、联系电话、电子邮箱等个人资讯,这些内容加论文题目请另纸提供。稿件请直接寄至编辑部,请不要寄给个人。4.稿件字数一般要求在1万字左右,也鼓励精粹文。论文前请附200~300字的中文内容提要和3~5个关键词;并提供中图分类号、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暂空)信息。本刊决定采用的稿件,作者应提供英文的题目、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内容提要和关键词。5.稿件中的数据和引文要注明资料来源,相关数学公式、曲线图、数据表格,务必字迹清楚、规范、图形清晰。数学公式、有关数据请核对准确;图形请用计算机制作、打印。 参考文献格式请参见附件2。6.来稿本刊一律不退,请作者自留底稿。7.凡投寄本刊的稿件请勿一稿多投,若三个月内未收到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处理。8.本刊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若作者不同意将文章编入数据库,请在来稿时声明,本刊将做适当处理。 本刊坚决抵制各种学术不端行为,作者如有违反,将被记入黑名单。摘要  凡论著须附中、英文摘要,摘要必须包括目的(Objective)、方法(Methods)、结果(Results)和结论(Conclusion)4部分(“方法”与“结果”部分应给出文中的主要数据)。不分段,采用第三人称撰写。英文摘要应包括文题、所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单位名称、所在城市名、邮政编码和国名。当作者不属于同一单位时,在第一作者姓名右上角加“*”,同时在第一作者工作单位左上角加“*”。 例如:YIN Jianjun*, CHEN Liang, XU Zhuowei, QIAN Ming, JIANG Li, ZHONG Q *Department of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Anti-tuberculosis Institute of Guangdong Province,Guangzhou 510630,China关键词论著需标引2~5个关键词。请尽量使用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编辑的最新版《Index Medicus》中医学主题词表(MeSH)所列的词。如果最新版MeSH中尚无相应的词,处理办法有:(1)可选用直接相关的几个主题词进行组配。(2)可根据树状结构表选用最直接的上位主题词。(3)必要时,可采用习用的自由词并排列于最后。关键词中的缩写词应按MeSH还原为全称,如“HBsAg”应标引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每个英文关键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各词汇之间用分号隔开。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文章格式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文章格式标准

刘精盛《文字训诂简论·自序》2010-07-22 23:18:53 | 自序我自1995年9月进湖南师大读研以来,将近十五年。俗话说:“板凳需坐十年冷”,古人云:“十年磨一剑”,这十几年来不敢说孜孜不倦,但我可以问心无愧地说,在古汉语领域我是笔耕不辍的。我们这个学科很传统,文章难写也难以发表,但我还是在《古汉语研究》、《学术界》、《语文建设》、《汉字文化》、《船山学刊》、《内蒙古社会科学》、《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等刊物上发表了古汉语论文40余篇。我出版了训诂专著《诗经通释》(湖南大学2007年7月第1版)。该书上编是对《诗经》原典的解题和注释,斟酌众说而予以取舍;下编为《诗经》疑难训诂问题研究,重点探讨了高亨先生《诗经今注》的局限与阙失。同事唐生周教授在《吉首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发表书评《<诗经>功臣,<今注>的诤友——评<诗经通释·诗义会通>》,原厦门大学汉语言文字学方向博士生导师、现马来亚大学教授李国正先生在《湖南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发表书评《多维视角关照观照下<诗经>研究的新收获——评刘精盛博士<诗经通释>》,西安文理学院钟书林博士在《中国新闻出版报》2008年1月14日书评栏以及中国文学网《文学遗产通讯》2007年第4期和“论著评介”栏目上发表了书评。此书甫一问世,受到读者好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厦门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数十所高校图书馆读者荐购,远销至港台及马来西亚、日本、美国。 这是我的自选集,未署名的文章大多是我评了副教授后写的学术论文,命名为《文字训诂简论》,分文字篇、训诂篇。文字篇选有发表于《唐都学刊》的《对汉字构形进行逻辑阐释的历史和现状》,发表于《内蒙古社会科学》的《论汉字造字中的逻辑思维方法》,发表于《延安大学学报》的《论汉字构形的优势和表意文字说的片面性》,发表于《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学报》的《论汉字构形优势的良性发展和失落》,发表于《边疆经济与文化》的《论汉字构形与语法的关系》,发表于《社会科学论坛》的《论汉字构形与训诂的关系》,共6篇,都是汉字构形学论文,整合起来就是一本小册子。有的论文研究还不够深入,但总的来说,对于读者,尤其从事古代汉语学习和教学的人而言,还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尤其是《对汉字构形进行逻辑阐释的历史和现状》和《论汉字造字中的逻辑思维》这两篇论文。训诂篇论文中发表于《古籍整理研究学刊》的《王念孙〈读书杂志·逸周书〉校雠补正》、发表于《汉字文化》的《从修辞角度论王念孙〈读书杂志〉校勘得失》是比较有分量的论文,发表于《学术界》的《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三则商榷》是思考比较深入的论文,发表于《语文建设》的《〈触龙说赵太后〉疑难词语解析》是富有创新的论文,《不需读破本可自通,误言通假无人置疑》是勇于挑战权威、尝试推翻成说的论文。《孟子》曰:“尽信书,不如无书。”胡适先生说:“大胆怀疑,小心求证”,有人讥笑胡适先生“当年怀疑太大胆,来生求证需小心”。其实,胡先生的说法是没错的,我就是按先生的说法从事学术研究的(胡适先生个别说法是大胆怀疑下提出来而小心求证不够,我们看其主流即可,不必苛责前贤)。我评同事唐生周教授的《训诂论稿》,唐生周教授评我的《诗经通释》的书评,对于古代汉语方向的研究生而言,读这两篇文章可以起到初窥训诂学门径的作用。发表于《江汉大学学报》的《古范围副词的系统性考察》从标题上看属于语法论文,但考释词义归入训诂论文是未尝不可的。最近从博士论文整理出来的论文《王念孙〈读书杂志〉的“义不相属”》也是综合性研究论文。 还有一些论文,未选入,如发表于《古汉语研究》2006年第3期的《王念孙〈释大〉“大”义探微》,《广西社会科学》2005年第10期的《论〈释大〉同源词研究的启示及不足》是我博士论文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没有选入了。已经收入《诗经通释》的论文原则上没有选入,《〈诗经·无羊〉疑难训诂一则》之所以选入,是因为改动了标题,修正了个别错误,发表于《长春大学学报》;《释〈诗经〉“来”字》之所以选入是因为我以此文参加第8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内容略有增删,此文已被收入《诗经研究论丛》第16辑。 本论文集,除了附录和小文章,标题下未署名的文章基本上是笔者已经发表了的论文。虽然如此,肤浅、错漏之处仍在所难免。敬请方家不吝教正。本论文集收有李国正、唐生周两位教授以及钟书林博士为拙著《诗经通释》写的书评,不免有为自己贴金之嫌,我不怕读者的哂笑,姑且作为鞭策自己不懈地前进的动力吧。为同事王焕林教授《里耶秦简校诂》写的书评,发表于《吉首大学学报》2009年第2期,由于版面限制,发表时编辑删去了不少内容,主要从语言文字的角度评论,本书保持原貌。 笔者认为,大学课程教学改革除了实行严格的学分制,教考分离,教者坚持不懈地提高自身的逻辑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学识水平和学术研究能力,是根本性的举措,管理者也责无旁贷。自然,学术研究要与教学相结合。笔者有不少论文是在古代汉语教学中有所疑、有所思,然后探索、求证而写成的。教师自己善于思索,善于归纳,善于总结,善于创新,不做尽信书的书呆子,不做照本宣科的教书匠,才能真正做到明师出高徒。否则,即使你讲得天花乱坠,学生在专业水平的提高上也并无多大实质上的收获。我虽不才,但一直尝试着这样做,也得到了一些诚心向学的学生尤其那些考上研究生的学生的溢美之辞,这使我的心灵得到了慰藉,我感谢他们。 饮水思源,我诚挚地感谢我的博士生导师郭芹纳先生、我的硕士生导师李维琦先生、蒋冀骋先生对我的谆谆教诲。尤其是郭老师从百忙中抽出时间为我校读书稿,提出宝贵的修改意见,并慨然赐序,弟子感激之情,无以言表。感谢吉林大学出版社编辑刘子贵博士为本书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感谢吉首大学汉语言文字学专业研究生刘志军为本书做了一些校对工作,一些阙失因而得以改正。 刘精盛 2010年1月10日于吉首大学竹园邨

期刊学术论文2000年1、《论莎士比亚的悲剧精神》载《萍乡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2、《论莎士比亚的喜剧精神》,载《上饶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3、《论埃斯库罗斯的悲剧精神》,载《喀什师范学院学报》2000年第4期。2002年4、《论卡夫卡小说的核心主题》,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1期。5、《人的异化与自由——席勒与青年马克思美学思想之比较》,载《新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2期。6、《论西方悲剧中的悲剧人》,载《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2002年第5期。2003年7、《论西方悲剧中的超越》,载《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8、《论西方悲剧对人的苦难根源的阐释》,载《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1期。9、《现代人格与隐形传统——对五四爱情婚姻小说的一种分析》,载《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10、《北村小说的文化心理特征》,载《福建论坛》(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2期,全文转载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2003年第6期。11、《论西方悲剧精神的动态三要素》,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2期。12、《论卡夫卡的现代性意义》,载《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3年第2期,论点摘编于人大复印资料《外国文学研究》2003年第8期。13、《对“七十年代以后”的秘密的理解》,载《黄河》文学杂志2003年第2期。14、《论鲁迅小说的悲剧性》,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3年第3期。15、《曹禺悲剧与喜剧精神立场比较研究》,载《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4期。16、《直面荒诞的生存困境——卡夫卡与鲁迅小说人物比较论》,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5期,论点摘编于《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第1期“全国理工大学社科学报摘要”。17、《论十七年革命历史小说中的苦难叙事》,载《长江学术》2003年第5辑。2004年18、《直面城乡二元结构的价值迷思》,载《理论与创作》2004年第5期。19、《“世纪之交文学的境遇与对策”学术研讨会综述》,载《北方论丛》2004年第5期。2005年20、《启蒙理性叙事中的酒神精神取向》,载《学术探索》2005年第1期。21、《论于坚诗歌的精神立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22、《论<女娲>中的母神型自然人形象》,载《沈阳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2期。23、《论鲁迅精神中的自然主义取向》,载《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24、《历史理性的建构与个体立场的悬搁》,载《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年第4期。25、《现代性语境中的鲁迅与卡夫卡》,载《鸡西大学学报》2005年第6期。2006年27、《翠翠:赤子型自然人的爱与死》,载《名作欣赏》2006年第8期;摘转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摘卡》2006年第3期。28、《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桃花源原型》,载《学术交流》2006年第5期;摘转于人大复印资料《中国现代、当代文学研究·文摘卡》2006年第4期。29、《自觉追寻酒神精神的文学叙事》,载《文艺评论》2006年第2期。30、《中国古代文学的精神立场简论》,载《船山学刊》2006年第2期。31、《看护大地:生态意识与郭雪波小说》,载《北方论丛》2006年第3期。全文收录李长中主编的《生态批评与民族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中。32、《从价值层面重读〈边城〉》,载《兰州学刊》2006年第8期。33、《重论〈棋王〉的价值立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科版)2006年第3期,论点摘编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科版)2007年第1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概览”。34、《母神原型与新时期小说》,载《贵州社会科学》2006年第5期。35、《呼唤超越精神的出场》,载《文艺评论》2006年第4期。36、《生态意识:文学写作的新向度》,载《写作》2006年第12期。2007年37、《中国现当代文学教学中的价值冲突和价值分析》,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2期。38、《论20世纪中国文学中的赤子原型》,载《东岳论丛》2007年第1期。39、《从价值层面重读〈红高粱家族〉》,载《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1期。全文收录李斌、程桂婷主编的《莫言批判》(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一书。40、《母神崇拜与20世纪中国文学》,载《学术交流》2007年第3期;论点摘转于天津《今晚报》2007年5月13日《副刊》“论点在线”栏目。41、《迟子建长篇小说创作论》,载《理论与创作》2007年第2期。42、《对大自然的诗意怀想:生态意识与迟子建小说》,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5期。43、《为大地而歌:生态意识与于坚诗歌》,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44、《论迟子建小说中的畸异人物》,载《北方论丛》2007年第5期。45、《文艺审美与生态精神》,载《新疆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年第6期。2008年46、《守望大地:生态意识与徐刚的生态文学》,载《山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2期。47、《生态意识与李存葆的绿色大散文》,载《东方论坛》2008年第6期。48、《酒神精神与20世纪中国文学的革命叙事》,载《辽宁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年第4期。49、《论1980年代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江淮论坛》2008年第4期。50、《为动物而哀歌:生态意识与叶广芩小说》,载《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6期。51、《融入野地:生态意识与张炜文学创作》,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52、《论1990年代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延安大学学报》2008年第6期。53、《革命话语与生态意识的冲突》,载《中国雅俗文学研究》2008年第2、3辑。2009年54、《“文学理论范式及其转换”国际学术研讨会综述》(合著),载《文学评论》2009年第1期。55、《启蒙者的爱与死:鲁迅小说〈伤逝〉再解读》,载《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09年第6辑。56、《迟子建小说的温情书写》,载《艺术广角》2009年第1期。57、《论20世纪90年以来中国文学的生态意识》,载《徐州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9年第2期。论点摘转于《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9年第8期。58、《论迟子建小说的温情叙事》,载《绥化学院学报》2009年第2期。59、《以真诚的文字托举激情与爱意——评诗集〈李琦近作选〉》,载《文艺评论》2009年第2期。60、《童心本位的追寻与坚守——〈龙江当代文学大系(1946—2005)·儿童文学卷〉导言》,载《文艺评论》2009年第3期。61、《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的来源》,载《天府新论》2009年第3期。62、《论〈狼图腾〉的生态意识》,载《前沿》2009年第5期。63、《论迟子建小说的价值立场》,载《学理论》2009年第9期。64、《东北大地上的诗意怀乡者——迟子建、阿成文学创作研讨会综述》(合著),载《文艺争鸣》2009年第9期。65、《重塑中国文学绿色之维——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意识》,载《文学评论》2009年第6期。全文收录于《中外生态文学评论选》(斯炎伟主编,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一书中。2010年66、《论迟子建小说的反现代性》(合著),载《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第3期。67、《迟子建小说与道家思想》(合著),载《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68、《论中国当代文学的反生态写作》,载《山西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2期。69、《生态意识与中国当代小说的动物叙事》,载《北方论丛》2010年第3期。70、《触摸历史深处的人性畸变——评邓焕的中篇小说<湘山街78号>》,载《小说林》2010年第3期。71、《生态意识与苇岸散文》,载《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72、《抚摸尘世的善意和悲怆——阿成短篇小说简论》,载《文艺评论》2010年第4期。73、《论1949—1976年中国文学的自然书写》,载《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74、《精神乌托邦的致命危机——海子诗歌与中国当代诗歌精神的重建》,载《石河子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4期。论点摘编于《新华文摘》2011年第2期。75、《“世界文学”眼光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评朱栋霖主编<中外文学比较史>》,载《文艺争鸣》2010年第10期。2011年76、《底层社会的沉沦与救赎——评闫文志中篇小说<苏醒记>》,载《小说林》2011年第2期。77、《生命韧性与浪漫梦想——评何凯旋的话剧创作》,载《文艺评论》2011年第4期。78、《情爱伦理的脆弱与两难——评张艳茹的中篇小说<凉拌面>》,载《小说林》2011年第4期。79、《底层生命的灾难与脆弱——评吴海中的中篇小说<李桥往事>》,载《小说林》2011年第5期。80、《寒地黑土的民间精神——评何凯旋长篇小说<江山图画>》,载《绥化学院学报》2011年第4期。81、《“乡下人进城”文学叙事的意义与可能——评周文刚的中篇小说<从库勒草原到深南大道>》,载《小说林》2011年第6期。82、《全球化时代精神与生态的双重危机——论艾特玛托夫<崩塌的山岳>的叙事伦理》,载《俄罗斯文艺》2011年第4期。83、《论中国当代文学的生态批判》,载《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6期。2012年84、《灰暗现实中的灰色人生——评张克盛的中篇小说<私了>》,载《小说林》2012年第1期。85、《断代诗学的突破与重构——评吴井泉的<20世纪40年代中国现代三大诗学研究>》,载《学术交流》2012年第2期。86、《人性之恶、浪漫素质与民间精神——论何凯旋小说的叙事伦理》,载《文艺评论》2012年第3期。87、《“文学是人学”思想在大学文学教育中的建构与展开》,载《黑龙江高教研究》2012年第4期。88、《乡村伦理失序的一曲悲歌——评陈小江的中篇小说<拿什么给你辩护,兄弟>》,载《小说林》2012年第2期。89、《筑造龙江当代文学的宏伟景观——评冯毓云等主编的<龙江当代文学大系>》,载《学术交流》2012年第4期。90、《石油创业者生活的史诗性画卷——评王立纯的长篇小说<月亮上的篝火>》,载《绥化学院学报》2012年第2期。91、《揭开那令人窒息的底层现实——评钱玉贵的中篇小说<雁过无声>》,载《小说林》2012年第3期。92、《潜规则底下的畸形众生相——评纪洪平的中篇小说<第三只眼>》,载《小说林》2012年第4期。93、《看护大地与叩问灵性——中国当代生态文学的宏观鸟瞰》,载《绿叶》2012年第5期。94、《论陈美兰当代文学研究的问题意识与人文情怀》,载《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2年第10期。95、《发掘底层民间支撑历史的善良与坚忍——评赵宏兴的中篇小说<在人间>》,载《小说林》2012年第5期。96、《竭力昭示生活水面下的真理——评陈美英的中篇小说<不治可否>》,载《小说林》2012年第6期。97、《工业化时代的自然之死——生态文学中的工业与环境》,载《绿叶》2012年第8期。2013年98、《世俗化时代中的人格坚守及其沦陷——评钱玉贵的中篇小说<尘埃喧嚣>》,载《小说林》2013年第1期。99、《底层精神、先锋探索和现实批判——<小说林>2012年小说代表作扫描》,载《小说林》2013年第2期。100、《洞察欲望迷梦底下恐怖的人性逻辑——评马忠静的中篇小说<金丝燕窝>》,载《小说林》2013年第3期。101、《直击社会溃败的世道人心——评宋小词的中篇小说<开屏>》,载《小说林》2013年第4期。102、《构筑广阔而深刻的人性景观——本期黑龙江中青年作家小说评论》,载《小说林》2013年第5期。103、《回望历史的悲悯情怀和时代脉搏的精准把握——本期黑龙江作家小说评论》,载《小说林》2013年第6期。104、《底层人民的生活苦难和人性亮色——评徐岩小说集<在乌鲁布铁>》,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1期。105、《呼唤人性和生态的双重救赎——评杨利民生态话剧<大湿地>》,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3期。106、《在阔大的人性景深中发掘少年成长的主体性——论常新港少年成长小说的叙事伦理》,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5期。107、《平民世界的人性畸变与生命温情——论陈力娇小说的人性图景》,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9期。108、《挥洒激情与寻觅尊严——论张雅文的生命意识》,载《文艺评论》2013年第11期。109、《重构中国现代文学新图景的阅读期待——陈思广<审美之维:中国现代经典长篇小说接受史论>评介》,载《成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110、《以生态的眼光发掘世界的诗意——论红豆诗歌的生态伦理》,载《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4期。111、《探寻现代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迷误和精神遗产——评孙德喜的<历史的误会——现代文坛上的人和事>》,载《现代中国文化与文学》2013年第12辑。112、《摹仿性欲望的悲喜剧——重论<仲夏夜之梦>兼及莎士比亚的现代性》,载《长江学术》2013年第2期。113、《民间精神与荒诞的权力运作机制——论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的叙事伦理》,载《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8期。114、《构筑主流与民间之间的多位景观——论杨利民话剧的生命意识》,载《戏剧艺术·上海戏剧学院学报》2013年第4期。115、《类型小说的文化发生学考察》,载《创作与评论》2013年7月号(下半月刊)。报纸评论文章1、《生态意识:当代文学的新向度》,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7月17日。2、《人生大舞台的审美观照》,载《文艺报》2009年8月6日。3、《革命意识形态下生态意识的珍贵流露》,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8月19日。4、《在反思历史中呼唤诗意栖居》,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9月18日。5、《诗人于坚:为大地而歌》,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10月18日。6、《散文家苇岸:神圣大地的守护者》,载《中国绿色时报》2009年11月20日。7、《李存葆:绿色大散文的赋写者》,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1月13日。8、《张炜:融入野地的生态智慧》,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1月21日。9、《郭雪波:看护大地的悲怆与焦灼》,载《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2月25日。10、《消费时代的文化符号》,载《文艺报》2010年9月15日。11、《反生态写作的回顾与反思》,载《中国绿色时报》2012年3月23日。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文章

两个版面500元,字数控制在4200字以内,格式按照一般论文格式撰写就行。一般三到五个月内发出。CNKI收录,杂志水平可以,文章质量中等偏上。 地点在师大南校区主楼311室,负责人是黎老师,人很好,电话可以查师范大学的官网,我就不贴了。

资料参考: 专著类: 《美语、英语分类对照手册》作者侯宁海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1997 西文参考文献 Aleksandr D,svejcer; Standard English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ngland [M];; 1978年1、《美语和英语比较分析初探》 作者:杨鑫 来源:自然科学 / 自然科学总论收藏 本文章讨论对于一个生活在英美两国之外的中国人来说,英语只是一种语言.如何在学习交流过程中对英语和美语“兼收并蓄”或“择一而从”是每个学习者都会遇到的问题.英语与美语间的差异或许并不构成我们与英美人士交流的障碍,而对使用同种语言的英国人和美国人说来,由于使用的词语不同,或词语的内涵不同,这可能会在某种场合下造成他们之间的误解.所以了解它们之间的差异及其原因和影响对于英语学习者和研究者都有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英语,美语,异同,多重标准 2、《英语与美语的比较研究》( The Comparison of American and British English ) 摘要:英国英语是在特定的地理和历史环境中,经过长期的发展而形成的美国英语是在英国英语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基础上衍化而来的本文介绍了它们二者各自的历史 3、《浅析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词汇上的差异》 作者陆树英 本文论述了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词汇上存在的一些差异。通过概括地描述了二者在词义,构词方面的差异,以及产生的原由,说明美国英语跟英国英语并不是不同的语言,而是一种语言。 【关键词】:美国英语;英国英语;词汇;差异 【分类号】:H313 【DOI】:CNKI:SUN:GWDT2009-07-06 4、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1 窦东友(华东师大); 浅议英美用语差异 [N];文汇报; 2003年 2 高枫 屈海燕; 词典引进的另一面 [N];中国图书商报; 2007年 3 魏令查; 英语学习词典的趋势 [N];文汇读书周报; 2006年 5、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1 李培华,王学信; 浅析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异 [J];潍坊教育学院学报; 1997年02期; 30-33 2 张玥; 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 [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04期; 91-92 3 公维贵; 浅谈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的差异 [J];临沂师专学报; 1996年04期; 93-95 4 谭海玲; 浅谈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的某些差异 [J];辽宁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年03期; 112-113 5 傅友相; 浅谈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在语法上的某些差异 [J];广西梧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5年03期; 68-70 6 张智全; 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的差异 [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1995年03期; 61-62 7 牛道生,牛晓; 浅析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的主要差异 [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7年04期; 109-112 8 郭元中; 英语教学应注意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的差异 [J];河南教育; 1998年06期; 22 9 王华荣; 略谈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在词汇和语法上的差异 [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1999年01期; 62-65 10 赵英玲; 浅谈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的差异 [J];现代中小学教育; 1999年04期; 28-29 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1 沈军; 英国英语和美国英语语法差异比较 [D];大连海事大学; 2004年 2 李烨; 美语变体及其社会影响研究 [D];吉林大学; 2004年 3 陈国华; 民族语言活力、语言态度、文化态度以及语言行为 [D];华南师范大学; 2004年 4 樊丽霞; 英语传播及地域变体研究 [D];中国海洋大学; 2003年 5 唐芳; 论中学英语词汇教学法 [D];上海师范大学; 2006年 6 郑秋坤; 论美国国家英语传播政策对中国语言发展的影响及启示 [D];暨南大学; 2006年 7 祁荣; 英国英语标准发音元音系统的最新演变 [D];四川大学; 2006年 8 熊燕; 非洲英语变体及非洲英语文学的语言特征 [D];重庆师范大学; 2007年 9 延宏; 中国英语及其语言特征 [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4年 10 陈俊; 中国大学EFL学生恭维答语的语用迁移研究 [D];西北工业大学; 2006年 6、《美语和英语使用差异的比较》 <<中国电力教育>>2007年 第10期 作者: 牛跃辉, 彭丹丹, 期刊 QCode : zgdljy200710006 本文从商业信函日期、时间和数字、俚语等方面的表达方式对美语和英语的差异进行比较掌握这些不同,进而在与英美人士交往过程中能够熟练运用,这对外语学习者来说,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关键词: 美语, 英语, 差异, 比较 7、 - 美国文化对英语习语的影响 作者:刘立群, 期刊 边疆经济与文化THE BORDER ECONOMY AND CULTURE 2004年 第06期 - 英汉委婉语比较与民族文化 作者:覃宏, 期刊-核心期刊 广西社会科学GUANGXI SOCIAL SCIENCES 2002年 第05期 - 试论从美语自身特点看英美词汇差异 作者:蔡琮瑶, 期刊 读与写(教育教学刊)READ AND WRITE PERIODICAL 2008年 第01期 - 从美语、英语差异看美语固有的活力 On inherent vitality in American English from differences between American English and British English 作者:叶海燕, 期刊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S) 2002年 第03期 - 从介词的使用看语言思维的差异 On the Difference of the Language Thought From the Usage of Preposition 作者:银云忠, 期刊 河池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CHI UNIVERSITY 2005年 第03期 8、李哲; 《分析美语与英语在词汇方面的差异》 [A];濮阳市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选编 [C]; 2006年 9、 1 李相群; 美国英语和英国英语的主要差异[J];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年04期; 107-110 2 李蕾,聂小民,甫卫东; 浅析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之差异[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04期; 20-22 3 王正明,公丽艳; 美式英语与英式英语的差异(英文)[J];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 2002年06期; 83-87 4 王建卿; 浅谈美语与英语之差异[J]; 忻州师范学院学报; 2001年01期; 50-54 5 俞奕凌; 浅谈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的差异[J]; 嘉兴学院学报; 2002年S1期; 171-173+178 6 屈春芳; 美国英语与英国英语的区别[J]; 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3年06期; 117-120 7 梁艳君; 美式英语和英式英语的差异[J];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3年02期; 54-55+69 8 王艺平; 英国英语与美国英语的差异[J];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1年01期; 40-41 9 廖瑛; 试论美语和英语的差异及其由来与发展[J];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年03期; 70-73 10 魏绪涛; 当代英、美英语辨异[J]; 哈尔滨学院学报; 2002年12期; 125-127 9、《从英美两种语言的起源谈如何区分英语与美语词汇》 来自: 河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07-09-18 08:00:00 作者:刘立娥; 摘要:本文从英美语的起源与发展入手,重点阐述了英美语的区别、英美语的特点和英美人的性格特征等。中国加入WTO后,了解一些英美语之间的区别是很有必要的。了解英语和美语词汇之间的区别,有助于帮助大学生们和广大英语爱好者,解除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时正确辨认词汇方面的疑惑。尤其对于那些商务、贸易和涉外部门的人员而言,了解英美语词汇之间的区别,更可避免出现一些误解或尴尬的情况。 10、《简论英语与美语的演变及差异》 (British English and American English---Evolution and Difference ) <<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 第42卷 第02期 作者: 秦莉, 期刊 ISSN : 1000-5242(2002)02-0060-03 发展变化是语言的普遍性规律。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英语派生出新的一支——美国英语。这两种语言在各自不同的环境里不断变化,逐渐产生了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 英语, 美语, 演变, 差异 11、《英语区域变体的形成与发展》 (O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English Regional Varieties) <<商洛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6年 第20卷 第01期 作者: 薛莉, 寇新智 期刊 ISSN : 1008-3030(2006)01-0056-03 英语区域变体的形成与发展是有其历史原因的文章从语法和语音的角度区别了英语的不同区域变体,指出变体的相似性、一致性是绝对的,差异是少量的、相对的随着语言的相互融合趋势日渐明显,变体的差异在逐步缩小,而且现代英语的美语化趋势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关键词: 英语变体, 发音, 语法, 形成, 演变, 发展趋势 12、《语言相对性与英语的区域性变体研究》 (A Study on Language Relativity and the Regional Varieties of English) <<湛江海洋大学学报>>2004年 第24卷 第05期 作者: 郭遂红, 期刊-核心期刊 ISSN : 1007-7995(2004)10-0064-06 英语已发展成为一门世界性语言,英语在非英语国家的发展已经形成了许多带有浓厚地域特色的变体从语言相对性的角度对英语区域性变体进行分析研究,论述其产生的历史根源是由于英国在世界上的扩张、以及文化差异,并阐述了英语区域性变体的分类以及人们对区域性变体所持的态度 关键词: 英语, 标准, 区域性变体, 相对性 13、《从英语发展的历史看英语词汇的开放性》 (The Changing of English Vocabular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History of English) <<南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年 第21卷 第04期 作者: 唐文生, 期刊 ISSN : 1008-696X(2004)04-0041-03 从古英语,中古英语到现代英语,英语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无不烙上了时代的痕迹,英语不断地从各民族中扩充词汇不断丰富发展英语词汇的开放性还体现在它的区域性变体上英国英语、美国英语、加拿大英语、澳大利亚英语等等各有其不同的风格中国英语作为英语的一种地域性变体,也必将得到广泛的认同 关键词: 英语词汇, 区域性变体, 中国英语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投稿邮箱格式要求

成人教育是指整有别于普通全日制教学形式的教育形式。成人教育不限年龄,性别。通过这个教育过程,使社会成员中被视为成年的人增长能力、丰富知识、提高技术和专业资格,或使他们转向新的方向,在人的全面发展和参与社会经济、文化的均衡而独立发展两个方面,使他们的态度和行为得到改变。成人继续教育学历有四种主要形式,分别是成人高等教育(成人高考)、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自考)、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电大)和网络大学(网络教育)。四种教育形式各有特点,除成人高等教育以外,报考其他三种不需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在录取、课程设置、毕业年限、收费标准、学位授予、上课方式等各方面四种形式区别也较大在校学习形式分脱产、业余(包括半脱产、夜大)、函授三种。 中文名: 成人教育,简称“成教” 外文名: Adult education 办学形式: 函授,业余,自考,远程(网络) 起步时期: 1949年 目录简介成教定义泛指定义特征定义专指定义成教内涵教育形式招生对象报考流程学习形式办学体制办学形式教育现状管理机构照顾政策高校名单发展战略教育特征社会性质非正规性办学目的教育类别理论实践教育杂志杂志简介主要栏目办刊宗旨核心期刊投稿须知最新目录成教协会协会责任协会宗旨历史沿革展开简介成教定义 泛指定义特征定义专指定义成教内涵教育形式招生对象报考流程学习形式办学体制办学形式教育现状管理机构照顾政策高校名单发展战略教育特征 社会性质非正规性办学目的教育类别理论实践教育杂志 杂志简介主要栏目办刊宗旨核心期刊投稿须知最新目录成教协会 协会责任协会宗旨历史沿革展开编辑本段简介国民教育系列的成人继续教育学历有四种主要形式,分别是成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电大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和网络大学。四种教育形式各有特点,除成人高等教育以外,报考其他三种不需参加全国统一入学考试。在录取、课程设置、毕业年限、收费标准、学位授予、上课方式等各方面四种形式区别也较大。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专科起点本科(简称专升本)、高中起点本科(简称高起本)和专科(高职)三种;在校学习形式分脱产、业余(包括半脱产、夜大学)、函授三种,脱产最短学习时间为:高起本四年、专升本和专科(高职)两年;业余和函授最短学习时间为:高起本五年、专升本和专科(高职)两年半。编辑本段成教定义泛指定义有人说,为成人提供的各级各类教育,即为成人教育。这样的界定是一个泛指的概念。即使这样的界定也还包含教学方法的区别与界定。当然将普通教育的体系、观念、内涵及方式方法等等照搬给成人,就是成人教育了呢?当然不是。成人教育是一个极为严格的科学概念,它有自己的宗旨、内涵,有自己的本质特点及规律,与普通教育分为两个不同的教育范畴,两个不同的教育体系。特征定义成人教育的本质特征是由其教育的对象——成人决定的。成人教育可以被理解为一个以成人的方式指导教育的过程。成人是成熟的人,有经验的人。成人期意味着成熟和经验。帕特森认为:成人期意味着一种社会的身份及地位,它涵盖着一定的社会责任。诺尔斯用“社会成熟性”判断一个人是否为成人。他认为:当某人的社会成熟性达到了某一水平,如能够承担某些社会责任,便可视为成人。进而言之,一个人进入成人期意味着个人的自我认知及他人对其的认知均得到认可,即认为他达到了社会成熟性的某一水平。而这一水平是与其所处的社会的成人身份相适应的。成人高考属国民教育系列,列入国家招生计划,国家承认学历,参加全国招生统一考试,各省、自治区统一组织录取。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分为三种:专科起点升本科(简称专升本)、高中起点升本科(简称高起本)、高中起点升高职(高专)(简称高职、高专)。专指定义我国学历教育系列分为普通教育系列、国民教育系列和非国民教育系列。普通教育系列指由义务教育延续并由国家统一招生录取的中、高等教育系列。国民教育系列指五大教育,成人教育、电大教育、自考教育、业余教育、函授教育。以上两种教育系列是由国家统一审批备案承认学历的教育系列。可见成人教育系列简称成人教育是国民教育系列的的一类教育形式。采取由地方统一招生考试,由省、市教育部门主管并发放国家认可的成人教育统一毕业证的一种国民教育形式。成人教育的特点;主要面向在职从业人员的学历提升,专业进修及普通教育后的教育进阶。这个阶段的教育从年龄上讲大多数已步入成年。成教内涵从教育学的观点看,当我们说一个人进入成人期意味着其认知能力及学习能力均达到了成熟的水平。如能够运用经验去认知周围的事物、能够自导学习的过程等等。诺尔斯曾将成人学生与儿童学生作了比较,指出两者之间存在着极大的差异。第一,成人是自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看,成人系指能够独立地指导和控制自己行为和活动的人。因此,在制定和实施教育计划时,应把成人的自学能力考虑进去。第二,成人学生是具有生活经验和工作经验的人,这些经验增强了他的认知能力。经验是成人学习的一个重要的资源。第三,成人是主动学习的,成人是带着解决工作及生活中的问题这一动机来学习的,学习的目的相当明确,学习的态度相当主动。其学习的效果显然优于儿童。诺尔斯为此提出了成人教学法,并指出成人教育至少有三个涵义:(1)它是成人学习的过程。(2)是由一些机构为实现某些特定的教育目标而组织的一套活动。(3)它是社会实践的第一领域。编辑本段教育形式开放教育(电大开放教育):又称远程开放教育,是相对于传统学历教育而言的一种教育形式,是结合传统面授教学,课本自主学习,和网络实时课程和网络课堂相结合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开放教育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主管,各省级广播电视大学分管,市级广播电视大学和各学习中心具体实施招生教学管理。每年春秋两季招生,因为全国各地都有电大的学习中心,同时也是全国在籍学生最多的高等教育学校。开放教育的学生学习资源开放,可以说是不限时间不限地方进行学习,它有强大的网络学习平台,每个学习中心地也有面授课方便学习,是休息时间不固定的在在职人员进修学历的最好选择。[1]成人高考(夜大、函授):这是我们比较常规的成人教育形式,也是当前选择人数最多的。每年考试机会只有一次,大概是在每年的10月中旬。平常上课是在工作日的晚上或者周末。这类成人教育的话,还是需要学员有一定的基础,相比较其他三种形式,入学门槛稍高。业余:业余授课方式一般在院校驻地招收学生,安排夜晚或双休日上课,所以,适合在职考生报考。国内可以选择的大学有:中南大学、武汉大学、浙江大学、中山大学、复旦大学等。远程教育:远程教育学校选择较多,且多数为211重点大学。这种形式主要是比较方便我们的学习,比较适合工作繁忙没有固定时间来上课的学员。只要有网络,便可在任意地方进行远程学习。另外报名入学时间比较宽松,分为春季和秋季进行入学。考试时间比较多,每个月都有入学考试。远程教育学校主要有:西北工业大学、郑州大学、四川农业大学、中国石油大学等自考(校招自考):这里特别说明校招自考,这个是自考的全新模式。特别针对现阶段我国自考通过率较低,难度较大进行改革的自考新模式。入学门槛较低,初中以上学历皆可报名参加,通过率高。以前的自考都是自己进行学习,难度较大。校招自考会由学校进行统一授课,讲解难点要点考点。学习要点会比较突出。校招自考的优势犹如自考,入学门槛低,毕业难度相比较自考要低一些,但是文凭含金量是比较大的。注:以上学历均国家承认学历,教育部学信网电子注册(其中电大开放教育,成人高考,远程教育在学信网上可查学籍和学历,自考只能查到学历)[2]编辑本段招生对象中国成人教育的职能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对已经走上工作、生产岗位,或需要转换岗位的人员,以及正在谋求就业的待业者进行他们所不具备的履行岗位职责所必需的文化知识、专业技术和实际能力的教育和培训;2、对文盲进行扫盲教育;3、对已经离开正规学校的人员,根据他们所具有的文化基础和实际需要,继续进行基础教育或高等教育,合格者可取得相应的毕业证书;4、对已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进行更新和扩展知识、提高能力的继续教育;5、开展法律常识、妇幼卫生、老年保健、家庭生活、美术书法、美容美发、烹调营养、花卉栽培等内容丰富多彩的社会文化生活教育,为老年人、妇女乃至全体公民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的教育服务。编辑本段报考流程成考的报考主要可一总结为以下四步流程:第一步:(院校)每年8月初(在网上报考前)各大院校登出招生简章(具体以当年为准),包括专业招生人数(如:人大,会计 50人)等。届时会公布在各地教育考试院的网站上第二步:(报考)8月中旬开始报考志愿,9月初现场进行确认,各区县确认点届时会公布。(随时关注此网站的报考信息发布)第三步:(考试)每年10月的第二个周末参加全国统一考试,考取理想院校第四步:(成绩)每年成绩公布时间:考后1个月左右可查询(08年为10月31日)院校录取时间为:11月中旬至12月底院校入学通知:次年2月底至3月初左右。编辑本段学习形式多种学习形式满足学生要求。成人高等教育学习形式主要有脱产、业余(包括半脱产、夜大学)和函授3种,不同学习形式各有特点,适合不同类型考生,考生可根据实际自由选择。脱产:年龄较小或者想进入大学校门体验大学生活的考生可选择脱产的形式。脱产学习就是在校内进行全日制学习方式,其管理方式与普通高校一样,对学生有正常的、相对固定的授课教室、管理要求,有稳定的寒暑假期安排。函授:该种学习形式也适合上班族人,业余时间少的考生。函授教学主要以有计划、有组织、有指导的自学为主,并组织系统的集中面授,函授教学的主要环节有:辅导答疑、作业、试验、实习、考试、课程设计、毕业设计及答辩。每学年安排3次左右为期10天或半个月的集中面授。面向教师招生的院校,面授时间一般为寒暑假。注:脱产、函授和业余的学习形式所发毕业证书有区别。编辑本段办学体制中国的成人教育的主办单位,有国务院部委、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行政部门和机械、电子、城建、环保、化工、轻工、煤炭、冶金、铁路、交通、农业、林业等行业部门,有厂矿企事业单位,有县、乡(镇)人民政府。同时,各级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组织也单独或与教育部门联合,举办面向本系统或本地区的进修、培训学校或机构;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人民团体、学术团体、集体经济组织以及公民个人,也可举办补习和辅导文化课程、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和社会文化生活教育课程的成人教育机构。编辑本段办学形式办学形式,包括广播电视大学、职工高等学校、农民高等学校、管理干部学院、教育学院、独立设置的函授学院、网络教育学院、普通高等学校举办的成人教育(函授部、夜大学、教师进修班)、卫星电视教育以及高等教育自学考试等成人高等教育,成人中专学校、成人中学、成人技术培训学校、农民文化技术学校、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和中专自学考试等成人中、初等教育。此外,还有各种进修、培训、辅导性质的函授、面授学校。上述办学机构给求学者提供多种学习方式;有全日制课堂集中讲授的,有通过提供教材、录音录像资料远距离指导自学的;有全脱产、半脱产学习的,也有采用业余方式学习的。这些办学机构根据社会需要和自身的条件,开设了文、理、工、农,医、财经、政法、教育、体育等科类的多种专业,在保证学历教育规格的前提下,尽可能根据求学者的需要确定教学内容。以农民教育为例,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民致富的要求,农村成人教育已由以往的单纯识字、学文化,发展到文化知识与发展生产所需要的农、林、牧、副、渔,以及乡镇工业、商业、建筑、运输、服务业等方面知识并举的培训体系。办学规格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学历教育包括本科、专科、中专和中学,非学历教育包括扫盲、农村实用技术培训、岗位培训、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专业证书”教育和大学后继续教育等。编辑本段教育现状成人教育主要面向在职从业人员的学历提升,专业进修及普通教育后的教育进阶。成人教育办学规格有学历教育,也有非学历教育。据《2013-2017年中国成人教育学校市场前瞻与与领先企业分析报告》[1]显示,成人学历教育包括成人初等教育、成人中等专业教育、成人高中和成人高等教育。截至2010年年底,我国各类型成人学历教育学校数均有所减少,教职工也出现减少趋势。在校生出现了分化,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和成人高中增加,成人初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减少。成人非学历教育包括继续教育、职业资格证书教育、“专业证书”教育和岗位培训等。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89万人次,当年已结业56万人次;接受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的学生达91万人次,当年已结业37万人次。前瞻网成人教育行业研究小组分析认为,终身教育的理念在全社会渐渐形成,高等教育逐步走向大众化,成人学历继续教育需求趋于减弱,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使各种非学历继续教育的需求日渐增长。高校继续教育工作进入转型时期,非学历继续教育正在走向继续教育大舞台的中央。1978年至1998年,全国共扫除文盲7693万人,均以来累计则达到近两亿多人。全国有三分之二的县(市)非文盲率达到95%以上,城镇职工中基本扫除了文盲。1984年以来,我国先后有10个单位荣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发的国际扫盲奖。根据规划,至本世纪末将完成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任务。1979年至1998年参加各种开工的实用技术培训的农村劳动者达5亿人次,全国初步形成了县、乡、村三级成人教育培训网络。全国从业人员参加岗位培训的人数稳步发展,1986年至1997年,仅全民、集体企事业单位参加培训人数即48亿人次。对科技人员和管理干部进行知识补充和更新的大学后继续教育广泛开展每年有数百万人参加学习。改革开放20年来,成人高等教育共毕业本、专科生21万人。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建立以来,报考人数累计已达到2000多万人。1998年,成人初、中、高等学校在校生规模分别达到55万人、77万人、22万人。成人教育办学单位的校舍、教学仪器设备、师资等方面的条件有了较大的充实和改善,办学的质量、效益不断提高。独立设置的成人高等学校有962所,教职工39万人,兴办函授、夜大学学历教育的普通高等学校1311所各类成人中等学校40余万所,成人初等学校18万所,成人教育学校已成为我国的重要教育资源。编辑本段管理机构中国的成人教育由教育部统一管理,其中,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司、高等教育司、基础教育司等负责成人教育的有关事务。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县、乡(镇)都在教育部门中设有成人教育管理机构,并配备专职管理人员。非政府部门的合作机构有全国总工会、全国妇联和共青团中央,它们分别负有保障并促进职工、妇女、青年参加成人教育学习的责任。中国科协担负着在成人中进行科技知识和应用技术推广方面的教育与培训任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另一个重要合作伙伴是中国成人教育协会。它成立于1981年,是全国成人教育工作者的群众性、学术性社会团体,其任务是宣传、组织、协调成人教育活动,提供咨询,进行培训,出版刊物,开展国内与国际的交流。该会1983年加入国际成人教育理事会,1988年加和亚太地区成人教育总会。协会下设直属研究组织,如扫盲教育研究会,成人高等教育研究会,企业职工教育研究会,农村成人教育研究会等。此外,还有中国职工教育协会、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等合作团体。编辑本段照顾政策成招录取三照顾:免试入学、加分投档、降分录取照顾政策一:免试入学获得“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可免试入学。可免试入学的还有奥运会、世界杯赛和世界锦标赛的奥运项目前八名,非奥运项目前六名;亚运会、亚洲杯赛和亚洲锦标赛的奥运项目前六名,非奥运项目前三名;全运会、全国锦标赛和全国冠军赛的奥运项目前三名,非奥运项目冠军获得者。经本人申请,并出具省级体育行政部门审核的《优秀运动员申请免试进入成人高等学校学习推荐表》(国家体育总局监制),经省成招办审核,招生学校同意,可免试入学。照顾政策二:加分投档运动健将和武术项目武英级运动员称号获得者,可加50分投档,一级运动员可加30分。符合下列条件之一的考生,可加20分投档:年满25周岁以上人员;获地市级以上(含地市级)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厅、局系统,国家特大型企业授予的劳动模范、先进生产(工作)者及科技进步(成果)奖获得者;获省级工、青、妇等组织授予的“五一劳动奖章”、“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称号者;解放军、武警部队、公安干警荣立个人三等功以上者;归侨、归侨子女、华侨子女、台湾省籍考生;烈士子女、烈士配偶;边疆、山区、牧区和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的少数民族考生、国防科技工业三线企业单位(地处地市以上人民政府所在地的除外)获得企业表彰的先进生产(工作)者。自谋职业的城镇退役士兵,可加10分投档,是否录取由招生学校确定。符合照顾政策的考生,须于报名时交验原始证件,符合两项以上照顾政策的考生,照顾分数不累计。照顾政策三:降分录取农、林、水利、地质、矿业、公安、监所、测绘、远洋运输、社会福利等专业,在上线生源不足时可适当降分投档,降分幅度最多不超过20分。符合免试入学条件的考生需要办理的手续:全国劳动模范免试入学:持本人身份证、劳模证书原件和复印件(B5复印纸);及报名资料费和手续费,到考试院成招办办理申请手续。优秀运动员免试入学:应先到所报学校确认后,须持本人居民身份证(在京临时工作的还需持在京暂住证),报考专升本的考生,还必须携带结业证书原件和复印件(B5复印纸),除此正常手续外,还需出具省级体育行政部门的《优秀运动员申请免试进入成人高等学校学习推荐表》(该表由国家体育总局监制),及报名资料费和手续费,到考试院成招办办理报名手续。编辑本段高校名单截至2012年4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不含独立学院)共计2138所,其中独立设置民办普通高校403所;全国成人高校共计348所,其中民办成人高校1所。

就是成人在家自学然后参加成人高考,可以上夜校,就是晚上上的那种, 远程教育,就是在电脑上有专家在外地用视屏教学!

不是核心期刊期刊名称 边疆经济与文化 期刊CN号 23-1524/F 主管单位 黑龙江省边疆经济学会 主办单位 黑龙江省边疆经济学会、省高师师资培训中心 文种 发行范围 公开

  • 索引序列
  •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文章格式要求
  •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文章格式
  •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文章格式标准
  •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文章
  • 边疆经济与文化杂志投稿邮箱格式要求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