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史学月刊论文格式要求是什么

史学月刊论文格式要求是什么

发布时间:

史学月刊论文格式要求是什么

历史研究杂志,是权威杂志

杂志:《史林》《历史教学》《文史春秋》《文史月刊》《文史杂志》《文史天地》《文史博览》《文博》网站:趣历史:学史博客:历史春秋:/

晚霞的火苗在你的眼中燃烧,但是不。你做的一切,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我常常用吼声吓唬安妮朋友之间能有多少友谊?我的爱人是谁?他叫什么名字?如果你对此世哈哈

史学月刊论文格式要求是

杂志:《史林》《历史教学》《文史春秋》《文史月刊》《文史杂志》《文史天地》《文史博览》《文博》网站:趣历史:学史博客:历史春秋:/

历史研究杂志,是权威杂志

该刊论文除正文外,还包括中英文作者单位、关键词、摘要及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等信息。对投稿论文的引文注释有专门规定,并要求同时寄电子稿和文字稿。本刊作者群体主要是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历史学专业研究人员,所发论文是当前史学研究前沿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复印转载率及引用率在国内同类刊物中名列前茅,荣获各种核心期刊冠名,并多次荣获中国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在中文社会科学界、期刊编辑、出版界有很大影响。

史学月刊论文格式要求

您可以投稿一些国家级的文章 投稿要求只要是文章原创性合格 还有就是切勿一稿多投 您可以投稿到这个邮箱里

1,锁定主题,研究方向。首先要明确自己的研究方向,自己要写的论文是哪个领域的,有什么创新点。是一个全新的东西,还是一个验证对比性的论文。心里要有一个谱,每种写法不完全相同。概括一下,我们在写论文钱,心里基本就会大体估算出来自己论文长什么样子了。2,以点带面,查找资料。确定了自己论文的主题,那我要开始查找资料了。这样也能看出来自己要写的东西是否新颖,别人是否都做过,如果别人做了,按我是否还有进步的可能。查资料要细心,中文的就到中国知网,外文的也有相应SCI网站,一般是ScienceDirect吧。我建议可以查找相应的博士论文,越牛逼大学的越好,这样我们可以看看他的综述,了解一下世界上的研究进展。3,构思框架,初列提纲。这步我们可以具体构思一下论文由几部分组成,要论述什么。一般都是摘要概说论文的情况,主体部分的研究进展,讲一下我们的研究有哪些牛逼的地方,我们怎们做的,我们做出来的数据什么样,我们能得出来个什么结论。基本就是这样的套路,当然了,逻辑严密的求证与精美的图表都会对论文加分。4,内容填充,精细雕琢。提纲出来了,我们要把各个部分填充进内容。这个时候,就会用到我们之前查找到的资料了。这个时候我建议大家可以把要引用的文献原句抄到提纲里,然后在后边括弧写上文献的名字及作者,这样便于后期整理文献。除了引用的东西,其他部分都要尽量用自己的话表达出来。5,整理文献,完稿润色。这部分的论文已经初见雏形了,可以将括弧内的引文按照标号顺序排到文后参考文献出,并统一格式。将论文的整体格式都调成正常的论文,进行正规的排版。也要把图片等一并整理好,润色完成的论文,基本上就可以投出去了。6,查找期刊,投改结算。到了投稿部分,可以看看同组师兄师姐之前都投到哪里了,或者看看参考文献的作者都选择了哪些期刊。我们可以登录相应杂志主页,看投稿要求,如果需要按照模板更新格式,则在花点精更新一下论文。投出去,审完,支付完版面费,就等着杂志社通知了,比如校稿等。最后,报销相应的投稿费用。

回答 通常论文都由标题、摘要、正文、参考文献等四部分构成。 标题要求直接、具体、醒目、简明扼要。标题应是整个论文总体内容的体现,要用词恰当,力求简短,能反映出论文的内容。 摘要要说明研究的目的、方法、成果和结论,要突出论文的新见解,语言精炼。提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即不阅读论文的全文,就能获得必要的信息。要便于检索。中文摘要200字左右。 正文是毕业论文的核心内容,包括绪论、本论、结论三大部分。正文不要车轱辘话来回说,一句话表达准确即可,尤其不要多次出现主观感受性话语,类似于感受性的需要不可以作为论文的论据。绪论要明确、具体地提出所论述课题,本论主要阐述自己的观点及其论据,结论要写论证的结果,做到首尾一贯,同时要写对课题研究的展望,提及进一步探讨的问题或可能解决的途径等。 参考文献即撰写论文过程中研读的一些文章或资料,要选择主要的列在文后。 提问 好难 回答 多看书 多查查资料 提问 能帮忙写吗 回答 你知道纸条那个软件嘛 不能平台有规定 提问 不知道 回答 纸条 是超级棒的写论文的工具 [嘻嘻][嘻嘻][嘻嘻][嘻嘻]如果可以麻烦给个赞吧 提问 什么纸条 回答 纸条是一个app 提问 给说下 回答 都是素材 提问 谢谢 回答 可以给个赞吗结束订单吗 更多19条 

一、整体思路          首先,得大量的下最新的文章看,差不多了,筛选比较感兴趣的热门关键词,然后再挑看得懂的,进行对比阅读和批评阅读。随后,博采众长,集成创新,组合顺通,一句话,搞的一眼就比人家有点新东西出来。然后就是,论证充分性问题,要多用数据说话,多用理论分析案例,宏观逻辑要问题导向。再后,是重复率问题,要注意改重技术的利用,注意三大核心技巧,切且前后顺序,即颠倒顺序,缩减/扩充/同意替换。最后,查重排班,前则注意假报告,免费查稿子的,建议残缺图片和一些内容再查☜,后者,不会,就学,找一个上一届的。二、写作流程     一句话,前期把握宏观,后期完善细节和前因后果等,装模作样的东西!  看文献找题目》搞4个题目4个思路(有写作指导),找老板协商》听建议,确定具体写那个》列目录,整出问题对策,分析方法用什么(用什么理论用什么标准分析文献的问题或者实践问题),数学语言怎么利用等》再找老板把关,以防止后期大改》过关后,就开工建设吧,OEM什么的也可以,只要符合这宏观的架构》然后就是改重技巧的利用,查重删减图片一些内容防被卖等问题》然后就是准备答辩ppt什么的鬼东西!三、具体做法(一)关于选题        论文选题标准众多,但核心的有这么几点:(1)可借鉴性,以便于换汤不换药,博采众长,搞好自己的论文。知网上有现成的论文可借鉴,单数量不可以太多,否则会被怀疑抄袭;也不能太少,不然浪费时间去选题和整理宏观思路还被老师否定,如你的题目太大不易写深入而 pass 掉。(2)紧跟热词,最近几年的社会热点问题会让论文显得很有新意,但最好也是有依葫芦画瓢的参考对象。(3)贴合案例,理论型文章对动物医学模型和软件仿真能力要求极高,故必须贴合案例,以便于换汤不换药,快速写好论文。(4)结构完整,选题最好能结合学科理论知识和模型,注重问题导向和动物医学语言的应用,不然论文口水话连篇;但切记炫技,整高大上的题目,应用复杂的动物医学模型,不顾是否能收集到个案实证资料和工作量的多寡。(5)字数相仿,不要本科、硕士论文选博士论文做参考,因为博士细节过多论证更充分,没宏观驾驭能力的人控制不好章节字数,会多写一两万字。       利用本处的参考文献题目,便于大家掌握关键词种类,然后再在知网、万方上按照专业分类浏览 100 页题目,并检索 10  个关键词,下载50 篇文章,用一定标准精选 5  篇文章做参考,即选出工作量小、切合热点、理论充分、数据分析到位、宏观逻辑流程、个案材料好收集的可以依葫芦画瓢的好题目。三、关于创新      为什么要创新?不创新,你这东西说白了就是一堆大杂烩,没得统合没得整合,就是一堆抄袭!现在管的越来越严格了,不创新,不编什么研究方法创新,数学算法创新,理论创新,应用创新,结论创新什么的鬼东西,没来个三五点,你只能呵呵的拿回去等待修改继续被蹂躏,继续被践踏尊严吧!四、关于抄袭      面对毕业论文头都大了。所以从几篇文章里拼出一篇,大标题下分标题完全引用。都是拼过来的,算抄袭吗?心里有点慌?学生所提交答辩的毕业论文有下列情形之一者属于抄袭、剽窃行为。图1: 抄袭认定五、关于改重     你百度下,或者某乎下,一堆一堆的乱七八糟的文章,但核心就这么点:学校用什么报告管事,就tb什么查,然后比着报告修改。当然,预算少就找便宜点的比如ppyy等查初稿,差不多了,再定稿查好的。土豪的话,就一步到位,查好的吧!至于具体改重技巧,把握单点:(一)关于原则     原则就是别8个词连着 ,整个段落,别一顿顺向的类似。为了别口水话连篇,客观点,请别第一人称,别我我我,多用图表数据说话;然后语言干练,多用并列的动词打头的短语。(二)关于技术(1)颠倒顺序      把句子后面的名词什么的搞到前面,然后再顺通。把段落的后面搞到前面,最好是总括性的搞到前面来!(2)插入扩充       至于,核心词没法替换,或者颠倒顺序都没法的,就扩充打断。(3)缩减       对应非核心的东西,缩减废话!六、案例展示     经济类的比较热门,实际用到的比较多,文科的套路差不多,依葫芦画瓢的方法类似,故此,罗列如下比较经典的文献参考。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看看人家怎么写的,里面有oem的,也有分科别类详细介绍的。自己把握,自己权衡!(1)来自某乎的:MBA论文怎么写(2)来百度的:MBA论文怎么写觉得写的好,请点赞;觉得有待改善,可以下面回复套路。本贴只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还请诸位大神,搞点更完备的回复。请先给出明确答复:解释原因:  有无解决办法:

史学月刊论文格式要求是多少

〈旧民生主义不具有民粹主义的色彩〉,9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3期。〈太平天国时期的湖南团练〉,12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年第4期。〈孙中山“毕其功于一役”思想再评价〉, 8千字,《贵州社会科学》,1986年第8期。〈旧民生主义与民粹主义之比较〉,10千字,《天津社会科学》,1987年第3期。〈论清末统治集团内部的立宪派〉,12千字,《江汉论坛》,1987年第9期。〈清末预备立宪动因新探〉,13千字,《求索》,1987年第6期。〈重评《钦定宪法大纲》〉, 8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1987年第6期。〈关于清末预备立宪几个问题的商榷〉,13千字,《史学月刊》,1988年第1期。〈一八四七年湘桂边境瑶民起义述论〉,《吉首大学学报》,1988年第2期。〈梁漱溟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与探索〉,18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6期。〈文化保守主义与五四新文化运动〉,18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89年第3期。〈梁漱溟与五四时期的文化保守主义〉,15千字,《求索》,1989年第4期。〈中国近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论析〉,《天津社会科学》,1989年第6期。〈梁漱溟与阳明学〉,15千字,《孔子研究》,1990年第2期。〈自卑与自大:两种不健全的文化心态〉,12千字,《中州学刊》,1991年第1期。〈论胡适对中国文化出路的选择〉,18千字,《北京师范大学学报》,1991年第6 期。〈“古今之别”与“中外之异”——五四东西文化论争反思之一〉,13千字,《江汉论坛》 ,1992年1期。〈梁漱溟与五四时期反科学主义思潮〉,18千字,《东方文化》,1992年第1期。〈“评判的态度”与“同情的理解”——论胡适与梁漱溟对于传统文化的态度〉, 12千字,1〈3千字,《中州学刊》,1992年2期。〈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18千字,《社会科学战线》,1992年第2期。〈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论五四时期梁漱溟与胡适的中西文化之争〉,15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1年第4期。〈“五四”是全盘性的反传统运动吗? 〉,15千字,《求索》,1992年第4期。〈梁漱溟新儒学思想研究〉,18千字,《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4期。〈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50千字,《现代新儒学研究论集》(二),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年。〈文化的民族性与时代性〉,15千字,《现代学术史上的胡适》,三联书店,1993年。〈论“东方文化派”〉 ,18千字,《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第4期。〈中国向何处去——30年代张君励对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出路的选择〉,15千字,《新儒家评论》第二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995年。〈现代新儒学的历史考察〉,25千字《二十世纪中华学案·哲学卷导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9年。 〈1840—1914年中国启蒙思潮的历史考察〉,15千字,《中国近代启蒙思潮·上卷导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年。〈不应被忽视的思想家——包世臣思想简论〉,15千字,《近代史研究所青年论坛》2000年卷,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0年。〈中国现代文化保守主义思潮论纲〉,26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2001年第2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思想界〉,48千字,(韩国)《东北亚文化研究》,2002年第1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与战后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兴起〉,20千字,《浙江学刊》,2002年第4期。〈论民国西学传播的特点〉,11千字,《中州学刊》,2002年第4期。〈张君劢与西化思潮〉,11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2年第6期。〈梁漱溟与现代新儒学〉,13千字,《求索》,2003年第2期。〈张君劢与1949年中华民国宪法〉,14千字,《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再评五四前后的东西文化论战〉,15千字,《湖南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张君劢与现代新儒学〉,11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3年第4期。〈重评1946年中华民国宪法〉,12千字,《史学月刊》,2003第4期。〈近代中国思想史研究方法论略〉,5千字,《新哲学》,2003年第1期。〈包世臣与道咸年间的经世思潮〉,450千字,(韩国)《东北亚文化研究》,2003第5期。〈张君劢论儒家思想与中国现代化〉,10千字,《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的发展历程〉,10千字,《中州学刊》,2004年第1期。〈梁漱溟与西化思潮〉,9千字,《求索》,2004年第3期。,1930年代的“全盘西化”与“本位文化”之争〉,12千字,《湖南师大学报》,2004年第3期。〈论张君劢对现代中国学术的贡献〉,10千字,《浙江学刊》,2004年第3期。〈论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与激进〉,6千字,《中州学刊》,2004年第3期。〈国家社会与个人——张君劢政治思想的演变〉,12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一战与战后(1918—1927)中国文化思潮的变动〉,15千字,《淮阴师范学院》,2004年第4期。〈国民党训政制度对孙中山训政理论的继承与背离〉,12千字,《史学月刊》,2004年第9期。〈辩证看待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保守与激进〉,5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月8日“历史学”。;〈如何深化近代湖湘文化研究〉,5千字,《光明日报》,2004年3月9日“史学版”。〈“五四”时期的思想文化斗争——以泰戈尔访华为中心〉,5千字,《光明日报》,2004年6月8日“史学版”。〈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中的三个误区〉,5千字《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4年10月21日“历史学”。〈论国民党的训政制度与孙中山训政理论的关系〉,15千字,《第七届孙中山与现代中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国立国父纪念馆,2004年9月版。〈重评学衡派对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批评〉,15千字,《广州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5千字,《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论民国时期的东学西传〉,15千字,《吉首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张君劢与抗战时期的民主宪政运动〉,20千字,《绥化学院学报》,2005年第1期。〈中国文化保守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13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5年第2期。〈西化思潮的历史考察〉,16千字,《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现代中国文化保守主义思潮的历史考察〉,15千字,《求索》,2005年第1期。〈论包世臣在嘉道经世思潮中的历史地位〉,4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1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会,2005年。〈九一八事变后张君劢新儒学思想的发展〉,15千字,《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3期。〈梁启超晚年的文化取向与政治取向及其疏离〉,13千字,《中州学刊》,2005年第5期。〈论张君劢在中国现代思想史上的历史地位〉,30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2005年第5期。〈泰戈尔访华与五四时期的思想斗争〉,15千字,《20年代的中国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论晚清思想家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15千字,《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11期。〈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影响〉,5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集刊》第2集,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论晚清爱国主义的三个特点〉,5千字,《光明日报》,2005年11月25日“史学版”。〈关于民国乡村建设的几个问题〉,15千字,《史学月刊》,2006年第2期。〈九一八后中国知识分子的思想变动——以“新年的梦想”为中心的考察〉,13千字,《吉首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抗战时期钱穆复兴中国文化的思想及评价〉,13千字,《齐鲁学刊》,2006年第2期。〈关于“中国近代史上的民族主义”的对话〉,11千字,(《光明日报》,2006年3月28日“史学版”。〈“九一八”后的民主宪政运动〉,12千字,《求索》,2006年第3期。〈“九一八”后的民族复兴思潮〉,15千字,《学术月刊》,2006年第4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形成发展及其他〉,6千字,《史学月刊》,2006年第6期。〈谋求儒学的现代转换——梁漱溟与现代中国学术〉,15千字,《孔子研究》,2006年第3期。〈民国思想史的几个特点〉,9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6年第3期。〈胡适是“全盘西化论者”?〉,18千字,《浙江学刊》,2006年第4期。〈包世臣与嘉道年间的学风转变〉,15千字,《安徽史学》,2006年第4期。〈五四新文化运动与近代中国人对民主与科学的追求〉,5千字,《光明日报》,2006年9月18日“史学版”。〈梁漱溟与马克思主义〉,20千字,《湖南大学学报》,2006年第5期。〈晚清思想家“振兴中华”使命感的历史考察〉,13千字,《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1期。〈西学传播:从封闭走向开放的桥梁〉,6千字,《河北学刊》,2006年第6期。〈马一浮新儒学思想研探〉,2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6年冬之卷。〈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形成〉,20千字,《浙江学刊》,2007年第1期。〈包世臣与嘉道时期的禁烟和抗英斗争〉,13千字,《安徽史学》,2007年第2期。〈30年代思想界关于中国经济发展道路的争论〉,18千字,《求索》,2007年第3期。〈民国乡村建设之“公共卫生”研究〉,9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盘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研究内容〉,9千字,《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3期。〈盘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开端〉,10千字,《郑州大学学报》,2007年第4期。〈论白壁德的新人文主义对学衡派的影响〉,18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7夏之卷。〈论“东方文化派”与五四新文化运动〉,30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第47辑,2007年4月。〈论东方文化派〉,30千字,《近代文化研究》第一辑,2007年6月。〈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社会转型〉,45千字,《中国近代思想研究集刊》第3集,2007年6月。〈中国近代思想史开端之我见〉,5千字,《光明日报》,2007年8月26日“史学版”。〈要加强近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与文化转型之互动关系的研究〉,5千字,《史学史研究》,2007年第5期。〈论近代中国民族主义的思想来源和形成〉,30千字,《中国近代思想研究集刊》第4集,2007年9月。〈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思想的近代转型〉,16千字,《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6期。〈张君劢与1923年的人生观论战〉,12千字,《传记文学》,2007年第11期。〈辩证审视中国传统思想的近代转型〉,12千字,《光明日报》,2007年11月30日“史学版”。〈嘉道经世思潮与晚清社会的近代转型〉,16千字,《史学月刊》,2008年第1期。〈张治中与抗战初期的湖南教育〉,10千字,《教育史研究》,2008年第1期。〈五四时期的民族主义思潮及其特点〉,24千字,《四川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张君劢的社会主义思想及其演变〉,20千字,《浙江学刊》,2008年第2期。〈历史为什么没有选择自由主义〉,12千字,《光明日报》,2008年5月10日“史学版”。〈30年代知识界的社会主义思潮〉,25千字,《近代史研究》,2008年第3期。〈盘点中国近代思想史——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方法〉,9千字,《郑州大学学报》,2008年第3期。〈“五四”前后的民族主义与三大思潮之互动〉,18千字,《学术研究》,2008年第7期。〈包世臣的文论诗论和文学成就〉,15千字,《安徽史学》,2008年第4期。〈《瀛环志略》与《海国图志》之比较〉,14千字,《晋阳学刊》,2008年第6期。〈1949年后留在大陆的现代新儒家与马克思主义之关系初探〉,15千字,《当代中国史研究》,2008年第6期。〈中国知识界对国联处理九一八事变的不同反应——以胡适罗隆基和胡愈之为例的考察〉,25千字,《抗日战争研究》,2009年第1期。〈从徐继畲看中国近代史上的爱国与卖国〉,10千字,《晋阳学刊》,2009年第2期。。〈论苏联“一五计划”对20世纪30年代中国知识界的影响〉,25千字,《世界历史》,2009年第2期。〈继承五四超越五四——纪念五四运动九十周年〉,12千字,《光明日报》,2009年4月28日“史学版”。〈论包世臣的吏治思想〉,15千字,《安徽史学》,2009年第3期。〈论30年代初中国知识界的苏俄热〉,45千字,(韩国)《中国史研究》,2009年第1期。<论“民生主义”的内容及其当代意义>,13千字,《学术研究》,2009年第7期。<论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历史分期>,5千字,《光明日报》,2009年8月18日“史学版”。〈改造与五四社会主义之传入>,18千字,《求是学刊》,2009年第3期。<理性民族主义——九一八事变后的〈大公报〉>,20千字,《浙江学刊》,2009年第4期。<关于中国近代思想史研究的若干理论问题>,15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九一八事变后费希特民族主义思想的系统传入与影响>,30千字,《近代史研究》,2009年第6期。<张君劢对西学传播的贡献>,15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09年夏之卷。<论清代嘉道时期的湖湘经世派>,5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7月27日“史学版”。<新路:批判国民党一党独裁的第一刊>,25千字,《安徽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新世纪以来近代中国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5千字,《中国文化研究》,2010年秋之卷。<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理论建构及其过程>,18千字,《华东师大学报》,2010年第5期。<关于近代史上激进与保守的对话>,10千字,《中华读书报》2010年9月27日。<中国近代社会主义研究的几个问题>,15千字,《教学与研究》,2010年第11期。<论近代中国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的几个特点>,5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12月14日“史学版”。<报刊与民国思想史研究>,18千字,《史学月刊》,2011年第2期。<中西与新旧之间:中国近代史上的保守与激进>,15千字,《学术研究》,2011年第1期。<论国民观在清末的兴起>,15千字,《学术界》,2011年第6期。<第一次世界大战与中国知识界的思考>,15千字,《浙江学刊》,2011年第4期。<论九一八后文化民族主义思潮>,15千字,《天津社会科学》,2011年第4期。<国民观:从臣民观到公民观的桥梁>,15千字,《晋阳学刊》,2011年第5期。<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民族国家的初步建立>,15千字,《教学与研究》,2011年第10期。<论革命派在辛亥革命中的历史作用>,15千字,《高校理论战线》,2011年第10期。<论五四时期的世界主义>,18千字,《吉大学报》,2011年第6期。<欧战后中国知识界对建立国际联盟的思考---以《太平洋》杂志为中心的考察>,18千字,《安徽大学学报》2012年第1期。<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及其理论构建>,18千字,《近代史研究》(英文版),2012年第2期。<论20世纪30年代的社会主义思潮>,5千字,《光明日报》2012年12月28日“史学版”。

该刊论文除正文外,还包括中英文作者单位、关键词、摘要及收稿日期、作者简介等信息。对投稿论文的引文注释有专门规定,并要求同时寄电子稿和文字稿。本刊作者群体主要是高等院校和科研单位的历史学专业研究人员,所发论文是当前史学研究前沿的高水平研究成果,复印转载率及引用率在国内同类刊物中名列前茅,荣获各种核心期刊冠名,并多次荣获中国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在中文社会科学界、期刊编辑、出版界有很大影响。

史学月刊论文格式要求是多少字

新中国成立以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取得了很大成就,这与前辈学者的引导分不开。刘大年早在80年代初就提出中国近代史的研究应以经济史为突破口①,此后经济史的研究方兴未艾。章开沅则倡导社会集团史的研究,他指出:“在资本家个人和资产阶级整体(或其某一阶层的整体)之间.多做一些集团(如资本集团、行业、商会以至商团、会馆等等)的研究,然后再进行类型的归纳与区分,所得结论可能比简单的上中下层划分更切合实际一些。”②此后,以商会史为代表的社会集团史的探讨蓬勃开展,推动了近代资产阶级研究的深入发展。但是,毋庸讳言,近代史的研究也还存在着很多薄弱环节,甚至存在着一些盲区。在我看来,下层社会的历史并未引起学界足够的重视,以致于下层史“下沉”到了史海的底层,急需学者们关注的目光下移。《史学月刊》组织“关于中国近代史研究的走向”的笔谈,藉此机会,笔者愿在此谈谈个人一孔之见,供学界同仁讨论。一 下层史:重构老百姓自己的真实故事下层史是一般民众的历史、普通人的历史。一般民众或普通人无论在政治上、经济上、还是文化教育上,往往都处在社会的底层,举凡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风俗习惯、日常生活等都应该纳入研究者的视野,通俗地讲,我们的研究应注重重构老百姓自己的真实故事。只有把老百姓的故事讲清楚了,才能揭示一部真实的中国近代史。但是,重构并非易事。虽然无论在哪个朝代、哪种类型的社会里,一般民众均构成社会的主体,但由于他们所处的弱势地位,不仅他们自己并不掌握主流话语权,而且记载他们历史的文献资料也很少,这就给以史料说话、着重实证研究的历史学出了一道难题:重构出来的老百姓自己的故事究竟是下层社会的历史、还是虚无缥缈的历史传说?这的确是一个富于挑战性的问题,需要历史研究者借助新的思维、新的技术和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去找寻下层社会的历史。“许多底层历史很像古代的犁迹。它似乎随着许多世纪前犁地的人一起杳无踪迹了。但每位航空摄影家都懂得,在一定的光线和从一定的角度下,被久已遗忘的田脊和犁沟的影子还可以看得到。”③下层史研究者就应该像那些善于运用光线与角度的“航空摄影家”,这样重构出来的老百姓的故事就一定是真实的历史存在。下层史是一个相对的、动态性的范畴,在不同时代、不同国家有不同的内涵,在阶级社会中,处于被统治地位的阶级,如奴隶社会中的奴隶、封建社会中的农民、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工人等,都栖身于下层社会,他们的历史自然是一般意义上的下层史。除此之外,下层社会中还有很多特殊的群体,透过这些特殊的群体,也能够有效地从某些侧面观察到民众的观念与行为。如19世纪美国历史上的黑人、华工,就是一些特殊的下层群体,他们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不同于以白人为主体的上层史。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有许多这样的、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特殊群体,如流民、手工业者、学徒、人力车夫、码头工人、优伶、乞丐甚至川江航道上的船工④等,如能分门别类地对他们进行系统研究,必将展示出下层社会历史的不同画卷。中国近代史上还存在着一些下层社会组织或团体,如秘密社会组织(土匪、流氓、帮会等)、行会(以及由行会转化而来的同业公会),也还有进一步深化的必要。二 下层史何以“下沉”?的确,现有的研究还不能完全改变下层史沉人史海底层的状况。这既有历史传统、研究范式上存在的问题,也有资料搜集、运用与解读上存在的客观困难。从历史传统看,封建传统史学局限在“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史的圈子里,史官修史的目的服从于封建皇朝的需要,并且很可能是为统治者的实际应用而撰写。二十四史是按照王朝体系划分的,除了一些为封建伦理殉道的节妇、烈女外,几乎看不见民众的影子。这种史观在晚清学者身上仍然存在,不仅使我们看不到晚清以来的近代历史中下层史的位置,也给我们今天探寻下层史造成了资料困难。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占据了主导地位,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传统史学忽视民众史的不足,强调人民群众在历史上的重要性。但在研究范式上,下层史被纳入到阶级斗争(或民众运动,如农民起义、工人运动)分析模式中,普通人只是作为这些重大历史事件发生的背景因素来叙述的,并且构成整个事件史的一个有机部分。作为对事件史的探讨,这种分析方法本身无可厚非。但是,这种模式下的民众史,并非真正的(至少也不是完整的)下层史,民众只不过是事件史或政治史中的一个角色,服从并服务于政治史的需要,相反,对于那些独立于政治领域之外的广泛存在的未知领域,缺乏深入的研究。这种研究范式还存在着矫枉过正的问题,为了强调人民群众是创造历史的动力,把丰富多彩的历史写成了一部农民战争史或革命运动史,而所谓的农民战争史又理所当然地演变成了“农民领袖史”,于是,中国革命史(旧民主主义革命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很大程度上替代了中国近现代史,史学研究走人了一个怪圈:“过去的历史看不见人民群众的活动,我们现在就还他一个看不见帝王将相;过去的历史看不见农民战争,我们现在就还他一个看不见统治阶级的活动;过去的历史看不见经济基础,我们现在就还他一个看不见政治制度;过去的历史专讲政治沿革,我们现在就还他一个来历不明;过去的历史专讲王朝始末,我们现在就还他一个一字不提;过去的历史不讲或少讲各族人民之间的友好往来,现在我们就还他一个不讲各统治阶级之间的战争。”②其实,这种矫枉过正在西方社会史研究中也曾经存在过,早期西方学术界认为,“社会史是关于穷人或下层阶级的历史,特别是关于穷人运动(‘社会运动’)的历史”③,这种下层史被自觉或不自觉地与社会主义运动史联系起来了,老百姓的观念、信仰、行为方式、日常生活等重要内容得不到充分反映。

〈孙中山建立新型军队的努力〉,《人文杂志》,1980年第2期。〈《新发现的孙中山致护法议员函》纠误〉,《光明日报》,1981年1月20日。〈无产阶级的好朋友廖仲恺〉,《人文杂志》,1981年第5期。〈宋庆龄与孙中山的结合〉,《新时期》,1981年第7期。〈任临时大总统前后的孙中山〉,《新时期》1981年。〈领导辛亥革命是孙中山的伟大功勋〉,《团结报》。〈廖仲恺与首次国共合作〉,《人民日报》,1982年8月20日;《新华月报》,1982年10月11日转载。〈革命军马前卒邹容〉,《辛亥革命时期的历史人物》,中国青年出版社,1983年出版,。〈宋庆龄与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实现〉,《人民日报》,1983年1月24日刊登;《新华月报》,1983年第1号转载。〈大革命洪流中的宋庆龄〉,《人民日报》,1983年5月27日;《新华月报》,1983年第5号转载。〈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孙中山〉,《百代英杰》,北京出版社1984年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回顾〉,《中国建设》,1984年第1期;《今日神州小丛书〈孙中山〉》转〈载,中国建设杂志社1986年以英法德西班牙阿拉伯葡萄牙等外文出版。〈孙中山和首次国共合作〉,《人民日报》,1984年1月6日;《新华月报》,1984年第1号转载;《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六十周年纪念论文集》转载,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4年出版。〈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深远影响〉,团结报,1984年。〈何香凝反对国民党右派破坏三大政策的斗争〉,《江海学刊》,1984年第5期。〈论廖仲恺何香凝的革命情谊及其发展〉,《天津社会科学》,1985年第06期。〈廖仲恺与何香凝的战友情谊——纪念廖仲恺殉难六十周年〉,《今日中国》(中文版),1985年08期。〈护国运动结束到护法运动发生间的孙中山〉,《近代史研究》,1985年第5期。〈邹容与孙中山〉,《天津社会科学》,1986年第5期。〈论孙中山的爱国主义〉,《许昌学院学报》1986年第04期。〈孙中山致犬养毅信稿手迹〉,《文物》,1986年第10期。〈首次护法运动中的孙中山〉,《近代史研究》1986年第6期。〈孙中山的爱国主义〉,《许昌师专学报》,1987年。〈宋庆龄与抗日战争〉,《史学月刊》1988年 03期。〈宋庆龄述论〉,《近代史研究》1989年第6期。〈柏文蔚与孙中山〉,《安徽史学》,1990年第3期。〈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学习》,1990年第7期。〈论柏文蔚与孙中山的关系〉,《史学月刊》,1991年01期。〈孙中山与廖仲恺的战友情谊〉,《现代中国》,1991年第11期。〈孙中山与民初国民党〉,《近代史研究》1992年第1期。〈略论孙中山的国家统一思想〉,《团结报》,1992年8月15日。〈论宋庆龄与何香凝〉,《近代史研究》1993年第4期。〈何香凝的开山之作:敬告我的同胞姐妹〉,《团结报》,1993年8月14日;收入《廖仲恺何香凝研究》,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年出版。〈何香凝在大革命后的一段曲折经历〉,《人物》,1994年第2期。〈何香凝为陈德仁排忧解难〉,《团结报》,1994年2月19日。〈孙中山与香港〉,《天津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孙中山与日本的几个问题〉,《贵州社会科学》,1994年第3期。〈论黄兴的实业建国思想〉,黄兴研究文集《近代史研究》增刊。〈何香凝渴望祖国和平统一, 《团结报》,1994年12月21日。〈论黄兴的组党业绩〉,《求索》,1995年第4期。〈关于孙中山宋庆龄研究〉,《辛亥革命研究动态》,1995年第4期。〈宋庆龄在抗日战争中〉,《民国春秋》,1995年第4期。〈何香凝与抗日战争〉,《历史教学》,1995年第9期。〈宋庆龄与抗战时期的妇女运动〉,《抗日战争研究》1995年第4期。〈宋庆龄民主革命思想的形成〉,《学术月刊》,1995年第12期。〈何香凝与国民党革命委员会的创建〉,《广东社会科学》,1996年第1期。〈甲午风云与廖仲恺的觉醒〉,《江汉大学学报》,1996年第2期。〈民革筹建史实辨讹〉,《近代史研究》1996年第2期。〈孙中山与中国农业近代化〉,《学术月刊》,1996年第11期。〈孙中山的爱国主义与反帝思想〉,《爱国主义学术研讨会论文集》,1997年版。〈陆荣廷与孙中山〉,《学术月刊》,1997年第4期。〈孙中山与香港的密切关系〉,《民国档案》,1997年第2期。〈孙中山与废除不平等条约〉,《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第3期。〈情谊深挚大半世纪——宋庆龄与何香凝〉,《宋庆龄与中国名人》,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9月版。〈孙中山的祖国统一思想〉,《团结》,1999年增刊号;又转载于《孙中山与辛亥革命》,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年9月出版。〈孙中山的第三次北伐〉,《孙中山北伐与梧州》,广西人民出版社,2000年11月版;原刊于《梧州日报》,1999年11月13日。〈宋庆龄与陈友仁夫妇关系中的一段曲折经历〉,《宋庆龄与二十世纪学术研讨会文集》,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12月出版。〈孙中山的振兴亚洲思想与实践〉,《孙中山研究论集----纪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民国时期的孙中山研究〉,《学术月刊》,2003年第4期。〈略论孙中山与中华民族精神〉,《团结》,2003年第6期。〈孙中山与中华民族精神〉,《团结报》,2003年11月11日。〈何香凝与祖国和平统一〉,《团结报》,2003年12月13日。〈宋氏姐妹 情跨世纪〉,《百科知识》,2004年第1期。〈孙中山塑造国民素质的思想〉,《孙中山的历程》,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4年出版。〈孙中山开发西北地区的构想和擘划〉,《团结报》,2004年1月10日。〈宋美龄与宋庆龄政治殊途中的姐妹情谊〉,《团结报》,2004年1月22日。〈何香凝与孙中山〉,《团结》,2006年第01期。

  • 索引序列
  • 史学月刊论文格式要求是什么
  • 史学月刊论文格式要求是
  • 史学月刊论文格式要求
  • 史学月刊论文格式要求是多少
  • 史学月刊论文格式要求是多少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