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有关美食的文献

有关美食的文献

发布时间:

有关美食的文献

南朝宋,虞宗,《食珍录》;北宋,陶谷,《清异录》;隋,谢讽,《食经》;宋代陈达叟,《本心斋食谱》 ;南宋,《山家清供》;中国烹调理论的萌芽《周礼》、《礼记》;《吕氏春秋》的《本味篇》;黄帝内经-素问;南北朝《齐民要术》

秦朝到宋朝真正以烹饪饮食为主的著作只有7部,其余的为某些史料记录的其中一卷。分别为:饮食著作  1、南北朝时期,余姚人虞宗《食珍录》:记载有六朝帝王名门家中最珍贵的烹饪各物。例如,“炀帝御厨用九牙盘食”,“谢传有汤法”,“韩约能作樱桃,其色不变”,“金陵寒具嚼著惊动十里人”,等等。  2、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隋代,谢枫《食经》此书记载南北朝、隋代食品各目约五十种。其中有脍、羹、饼、糕、卷、炙、面、寒具,包括以动物原料为主制成的菜肴,如“飞孪脍”、“剔缕鸡”、“剪云斫鱼羹”等。  4、唐代,韦巨源《烧尾宴食单》  又名《韦巨源食谱》。是他在举办“烧尾宴”后留下的“食单”,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宫廷与官府筵席较为齐全的食单。韦巨源在唐中宗景龙二年(7O8)“官拜尚书左仆射”时为敬奉中宗而举办的。但这次“烧尾宴”的食单已不全,只留下了五十八种菜点的名称及少量后人的注文。  5、宋代,陶谷《清异录》杂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写的一部随笔集。其中和饮食有关的果、蔬、禽、兽、鱼、酒、茗、馔八个门类,共238条。文字具有消遣取乐的幽默风格,从多方面反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史。  6、宋代,陈达叟《本心斋食谱》宋代陈达叟著。全书记蔬食二十品类,均以蔬菜类名标目,每类后面都附有赞语,赞语简括,均为十六字。还有“小引”说明其制法,或揭示其特点。如“水团”条,制法是“秫粉色糖,香汤浴之。”赞文为“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之沉水,清甘且香。”7、宋代,林洪《山家清供》内容以素食为中心,包括当时流传的104个食品,夹叙夹议,丰富多采。全书二卷,上卷列举饮馔47种,下卷列举饮馔57种。记述以素食为主,亦有少量的荤菜,选料大部分为家蔬、野菜、花果、粮米,也有取料于禽鸟、兽畜、鱼虾的。用料尽管平常,但由于烹饪方法奇妙,同样给人们以丰富的启发和借鉴。饮食卷章  1、《吕氏春秋》——本味篇  《本味篇》为《吕氏春秋》第14卷,记载了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它的本义是说任用贤才,推行仁义之道可得天下成天子,享用人间所有美味佳肴,但在其中却保存了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烹饪理论,提出了一份内容很广的食单,记述了商汤时期天下的美食。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烹饪史的一份很重要的资料。

汉代,中国饮食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代  汉代是我国一个比较重要的时代,随着铁制炊具的发明和使用,汉代出现了红案和白案的分工以及炉灶和砧板的分工,促进和加速了烹饪技术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在此也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特色,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汉代从建国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与民休息”,重农业、减劳役、轻税赋,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工商业也随之活跃起来,为饮食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 烹饪炊具及餐具  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和现代农村的柴灶相似的炉灶,立体长方形,前有灶门后有烟囱,灶面有太灶跟一个,或者小灶眼1~2个,但南方、北方的灶不同。北方的灶有挡火墙,灶面富于装饰性。从平面上看,北方多为前方后圆式,南方多为尖尾弧背式。炉子汉代也比较多,有陶炉、铜炉、铁炉,形式不一,形状多样,可用来烤、煮食物。  除了炉灶之外,还出现了面点用工具——蒸笼。在《饼赋》中就有用蒸笼蒸面食诀窍“火盛汤涌,猛气蒸作”的记载,另外,在《齐民要求饼法八十二髓饼法》中也记载了“以髓脂。蜜,合和面,厚五分、广六七寸。便著明胡饼炉中,令熟,勿令反复”。蒸笼和烤炉的出现促进了面点制作的发展。  汉代,进入了陶器、原始瓷器向瓷器的过渡时期。据出土的文物分析,汉代早期的原始瓷,其质量较先秦有明显的提高。这时的餐具有鼎、壶、敦、盒、罐等。西汉晚期,鼎逐渐消失,壶、罐、盆、勺增多,东汉晚期,制瓷技术又有了提高,这时的餐具瓷胎较细,釉色光亮,釉胎结合较紧。  二 红案和白案的发展及技术成绩  (一)红案  1 原料  进人汉朝以后,蔬菜和水果的品种较以前也有所增加,长沙马王堆汉墓等处曾有出土。蔬菜品种主要有韭、葱、葵、姜、芥、蒜、瓜、纯、紫菜、茄子、萝卜、菘等。张骞通西域以后,开展了中外文化和物质等的交流,引进了一些蔬菜和水果品种,其中有黄瓜、大蒜、胡芫、苜蓿、石榴、葡萄、胡桃等,大大丰富了烹饪原料,是中国饮食史上的一件大事。用于烹调的禽畜、乳制品、水产品的品种也有所增加。有史料和考古资料证实在东汉时就出现了豆腐,使豆类和豆制品广泛的应用于烹调中。汉代的调味料除了酒之外,还有盐、酱、葱、姜、蒜、饴、蜜、油等,使菜肴的口味更加丰富多变。汉代铁器的出现,为烹饪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 烹饪技艺  汉代在选料时已注意季节选料,在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原料。  菜肴的刀工也比较讲究,出现了多种刀具和刀法,例如:平刀法、直刀法等,原料通过处理出现了多种形状。菜肴原料的搭配上开始重视颜色、质感、口味、形状以及荤素等方面的结合。  在烹调技法上,新的烹调方法脱颖而出,铁制炊具的出现使原有的羹、脯、炙等烹饪方法制作菜肴的花式品种有了大的增加,新的烹调方法如烩、炒、消等也广泛的用在汉代的烹调中。在火候上,已经注意调节火力强弱,如以“微火”“缓火”、“逼火”、“急火”用于烹制不同烹饪要求的原料,还注意掌握用火的时间。涌现了有代表性的一批名菜。  (二)白案袅展及技术成绩  汉代已出现了象蒸笼、石磨、筛、箩等专业的面点制作工具,面点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  除了制作工具外,汉代面点在发酵、面团、成形、调味、成熟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大的提高。汉代已出现如《四民脍》所载的“入水即烂”的“酒溲饼”,也出现了酸浆和酒酵两种发酵方法。面团也已经有了冷水面团、热水面团、蜜糖面团和用牛羊脂膏调制的油酥面团。面团的成型上已学会用各种手法和模具将面团制成各种美丽的形状。面点的调味技术进步也较快,将调味原料分别掺合到面团中、馅中和烹制的汤汁中,这佯点心的味道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口味也丰富起来,已用水煮、汽蒸、油煎、炸、烤等方法。出现了一大批在烹饪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名点。例如:汤饼、胡饼、蒸饼等。  从众多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在汉代已经明显出现了红案和白案的分工。使得烹调技术和面点制作技术发展提高比较快。面点在人们的饮食中占有了一定的地位。分工明确后,厨师可以把自己有限的精力用在某一方面的研究上,例如用同一烹调工具创造和发现新的烹调方法。用刀具研究出不商刀法和原料成型,探索面团的特点种类、成型手法等等,使我国烹饪技术在这一时期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有关美食的文献有哪些

代表论著1.中国传统饮食礼俗研究 华中师大出版社1999年 独著2.中国饮食文化探源 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 独著3.汉高祖的人生哲学 (台)汉扬出版公司1997年 合著4.乡饮酒礼探微 《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1期 独著5.汉唐饮食制度考论 《中国文化研究》1999年第1期 独著6.先秦饮馔技艺考论 《文献》1996年第1期 独著7.宋代私家目录管窥 《文献》1999年第3期 独著8.中国饮食史研究的新开拓 《中国经济史研究》2000年第4期 独著9.中国文化对传统服饰的影响《光明日报》2000年8月11日 独著10.中国古代饮食文献概述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年 独著

从上述饮食结构可以看出,秦汉的饮食水平较之前代确有极大的提高。相对来说,汉代一般农民食素比较多,肉类种类却相对较少;与此相反,贵族们不仅“食必粱肉”,并且吃肉很有讲究。据文献记载和出土实物证明,汉代饮食烹调技艺也已发展到一个相当高的水平。而如脍、炙、脯等食法却都是贵族们常用的食肉方法。 脍,即生肉片,《汉书•东方朔传》:“生肉为脍。”是用精选出的鲜嫩的肉切成,《说文解字》云:“细切肉也”。如《释名•释饮食》曰:“细切肉令散,分其赤、白异切之,己乃会和之。” 汉人讲究吃生肉片,具体吃法是把切好的肉片肥瘦分开,沽上调料生吃。据说孔子食脍很为讲究,《论语•乡党》里记载他“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脍不厌细”就是肉片切得越薄越好。《酉阳杂姐》记一位叫段硕常的人做脍技艺很高,切成的肉片薄得“轻可吹起”。鱼肉也可切成片生吃,古谓之“鱼脍”,现在叫“生鱼片”。一般人认为“生鱼片”是日本特有的菜肴,其实这在中国“古已有之”。早在先秦时代,人们就有吃生鱼片的习惯,如《诗经•小雅•六月》就有“饮御诸友,热鳖脍鲤”的记载,“脍鲤”即用鲤鱼做成的生鱼片;《仪礼》、《礼记》所列的士大夫宴会的菜谱中也有“鱼脍”一肴。到了汉代仍是如此,如汉乐府诗《羽林郎》中也有“就我求珍肴,金盘脍鲤鱼”的诗句。《淮南子•散不足》载:“燔炙满案,臑鳖脍鲤”。扬州地处江淮之间,东临沧海,是有名的水乡泽国,水产十分丰富,喜食鱼脍是当时人的一种爱好。1939年在扬州胡场七号汉代木棒墓中出土了三条完整的鱼骨。可见汉人生前喜食鱼脍,死后亦念念不忘。 脍品是生肉,选择不好吃下去难免闹肚子,《后汉书•华佗传》记载汉广陵太守陈登“食脍致疾”,请华佗治病的故事。汉广陵太守陈登:“忽患胸中烦淤,胸中有虫……虫头赤而动。半身犹是生鱼威。”食脍至疾,可见陈登嗜鱼脍之甚。 炙,从火从肉,从字形看即可知是指烤肉。以火烤肉起源很早,据古书记载,原始社会“隧人氏”发明“钻隧取火,以化腥躁”《韩非子•五蠢》,结束了“茹毛饮血”的落后生活方式。不过当时只是化生食为熟食。“炙”是由此发展而来的。现存的汉代朱鳍墓室画像:一个人立火炉旁,一手拿着穿有肉串的钎子,一手拿着长方形扇子煽火,然后用炭火来烤,与现代的羊肉串儿做法近似。可见烤肉串儿也是由来已久,不过在当时可能只有周文王、朱鳍这样的王公贵族才享用得起。《三国志•蜀书•先主传》中描写关羽,“刮骨疗毒”,不畏疼痛。时关羽适请诸将饮食相对,臂血流离,盈于盘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割炙引酒”,即一边用刀割食大块的烤肉,一边喝酒。《齐民要术》所记南北朝时的名肴“炙豚”、“炙鹅鸭”,也都是整烤割食的炙品。 脍、炙泛指美食佳肴,所以《孟子•尽心》篇公孙丑问孟子“脍炙与羊枣孰美?”孟子断然回答:“脍炙哉!”后人比喻诗文优秀,令人品味无穷,也用“脍炙人口”这一成语。 修、脯,都是咸干肉,《说文解字》:“脯,干肉也”“修,脯也。”所不同的,修是加姜、桂、椒、盐等调料制成的腊肉条,脯是咸肉干,正如《周礼•天官•膳夫》贾公彦疏所说:“加姜、桂锻治者谓之惰;不加姜、桂,以盐干之者谓之脯。《韵会》也解释说:“薄析曰脯,捶之而施姜、椒曰锻修。”做法是将肉切成薄片然后涂盐晒干的方法。修、脯也是宴会上常用的肉食,《礼记•内则》列有牛修、鹿脯、采脯等。修指腊肉,十条为一束,《论语•述而》记孔子教学生,收“束修”作为学费。因此,后世人往往用 “束修”一语代教师酬金。 脯的制作方法十分普及,用脯制作的肉类品种也颇多。洛阳汉墓 出土的陶敦上有“鸡脯”的题记。居延汉简有 “遗脯一”“野羊脯”以及“买牛肉百斤治脯”的简文。 此外,还有其他的食肉方法,如煎、蒸、等,在此就不一一列举了。 三 肉食的相关特点 1.汉代是以农业种植为主,肉食在饮食牛活中的比重自然要比粮食小得多,但随着家庭畜牧业的发展,食肉量较之前代有所增加。西汉中期桓宽在《盐铁论•盐不足》中对西汉初期家畜情况作一对照:古者庶人粝食藜藿,非乡饮酒、膢腊、祭祀无酒肉。故诸侯无故不杀牛羊,大夫无故不杀犬豕。今闾巷县佰,阡伯屠沽,无故烹杀,相聚野外,负粟而往,挈肉而归。中者“屠羊杀狗”,贫者也有“鸡系五芳”。汉初经过几十年的发展,至武帝初年,家畜饲养业有了显著的进步,也提供了较多的肉食,也有富人“椎牛击鼓”,中等人家“屠杀羊、狗”,平民百姓“鸡永五劳”的记录。 但随着武帝时期连年对外用兵,社会经济遭到破坏以及统治者对农民兼并的加重,这种普通农民家能吃上肉的生活就逐渐消失了,到东汉时期,肉的比重已经是很低了。《后汉书•周燮》载,东汉人闵仲叔“含菽饮水,老病家贫,不能得肉,日买猪肝一片,”。古谣谚“知肉食美,则对屠门而大嚼”和望都东汉墓出土的工匠戏书“酒肉日有师不爰手”都表明了普通百姓对肉食渴望而不可得的情形。 2.汉画像石墓和壁画中的厄厨图像所反映的内容看,汉代人们的饮食结构十分丰富。最突出的是肉食类,而屠宰场面又占厄厨的首位。其中家畜有椎牛、杀猪、宰羊、屠狗;家食有杀鸡、宰鸭、割鹅;还有下水及血也是人们食之佳肴。《方言》谓北燕方言:“披牛羊之五脏,谓之膊”《合校》8“肉十斤直卅”大致每斤3钱,而在《合校》3里,胃八斤廿四钱,肾、肠、肝各为十钱、廿七钱,可见下水并不比猪肉便宜,只是汉代人口味的偏好而已,而这种食下水的习惯在汉代也是较为普遍的。

秦朝到宋朝真正以烹饪饮食为主的著作只有7部,其余的为某些史料记录的其中一卷。分别为:饮食著作  1、南北朝时期,余姚人虞宗《食珍录》:记载有六朝帝王名门家中最珍贵的烹饪各物。例如,“炀帝御厨用九牙盘食”,“谢传有汤法”,“韩约能作樱桃,其色不变”,“金陵寒具嚼著惊动十里人”,等等。  2、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隋代,谢枫《食经》此书记载南北朝、隋代食品各目约五十种。其中有脍、羹、饼、糕、卷、炙、面、寒具,包括以动物原料为主制成的菜肴,如“飞孪脍”、“剔缕鸡”、“剪云斫鱼羹”等。  4、唐代,韦巨源《烧尾宴食单》  又名《韦巨源食谱》。是他在举办“烧尾宴”后留下的“食单”,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宫廷与官府筵席较为齐全的食单。韦巨源在唐中宗景龙二年(7O8)“官拜尚书左仆射”时为敬奉中宗而举办的。但这次“烧尾宴”的食单已不全,只留下了五十八种菜点的名称及少量后人的注文。  5、宋代,陶谷《清异录》杂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写的一部随笔集。其中和饮食有关的果、蔬、禽、兽、鱼、酒、茗、馔八个门类,共238条。文字具有消遣取乐的幽默风格,从多方面反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史。  6、宋代,陈达叟《本心斋食谱》宋代陈达叟著。全书记蔬食二十品类,均以蔬菜类名标目,每类后面都附有赞语,赞语简括,均为十六字。还有“小引”说明其制法,或揭示其特点。如“水团”条,制法是“秫粉色糖,香汤浴之。”赞文为“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之沉水,清甘且香。”7、宋代,林洪《山家清供》内容以素食为中心,包括当时流传的104个食品,夹叙夹议,丰富多采。全书二卷,上卷列举饮馔47种,下卷列举饮馔57种。记述以素食为主,亦有少量的荤菜,选料大部分为家蔬、野菜、花果、粮米,也有取料于禽鸟、兽畜、鱼虾的。用料尽管平常,但由于烹饪方法奇妙,同样给人们以丰富的启发和借鉴。饮食卷章  1、《吕氏春秋》——本味篇  《本味篇》为《吕氏春秋》第14卷,记载了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它的本义是说任用贤才,推行仁义之道可得天下成天子,享用人间所有美味佳肴,但在其中却保存了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烹饪理论,提出了一份内容很广的食单,记述了商汤时期天下的美食。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烹饪史的一份很重要的资料。

一《随园食单》清 袁枚二《东京梦华录笺注》宋 孟元老三《知堂谈吃》 周作人四《雅舍谈吃》 梁实秋

有关美食的文献综述

饮食文化论文人生在世,吃穿二事,很早我们就知道了这句话。人虽然作为高级动物,但仍需要与普通动物一样:“吃”。所以,零零总总令人眼花缭乱的各类美食也孕育而生,从古至今,长盛不衰。饮食行业也成为三百六十行常展长新的行当,而饮食业也形成了自己的独特的文化,说的更直接些就是一种“吃”的文化。 中国有着5000年的悠久历史,中国有着灿烂丰富、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所以也就使得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如中华饮食文化理论奠基人??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中华茶道始主??陆羽认为茶道在中华饮食文化中的地位几乎与酒等量齐观,他曾遍访名茶产区荐评品第,又精研泉水,次第品级。中华食文化之圣??袁枚其《随园食单》经历五十年才写成,成为中华饮食史上光前裕后之作,也有中华饮食文化“食经”的美誉。还有以味道治国的大臣??伊尹将饮食的“色、香、味、形”与治国相融合,所以就有了 “治国若烹小鲜”之说。 由此,这就形成了我们传统的饮食有“四重”的特点: 1、重食:古人就有:“民以食为天”之说,见面常问“吃过没有?”足见饮食文化的地位。 2、重养:以“五谷”养“六脏”,饮食中重视人体养生保健。 3、重味:中华饮食最注意食物的味,讲究“色、香、味、型”。各种味道差异构成各种菜系的基础。 4、重理:注意各种食物的搭配,以相生相克、相辅相成等阴阳调和之理性认识指导烹饪。 正是由于中华饮食讲究料、作、食等等的精细,内容丰富且博大精深,民族特色鲜明,既兼容又特别,从古到今,历代相传又推陈出新。 不同的饮食习惯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中国人大而全的一贯作风,吃饭时自然是七大盘、八大碗,一是显示了富足,二是摆足了排场;近而各地比吃、全国争雄,最终形成了八大菜系,也就是吃方面八个不同的“高手”;说得虽有些低俗,但还是很能传情达意的。 因此,中华饮食文化就其深层内涵,可以简单概括成八个字:精致、悦目、坠情、礼数。这八个字,反映了饮食活动过程中饮食品质、审美体验、情感活动、社会功能等所包含的独特文化意蕴,也反映了饮食文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密切联系。 精致;我们在得意时都喜欢在酒馆、餐厅里点几个精致小菜,或自己做几个精致小菜来犒赏自己与亲戚友人,而这时就需要吃出一种气氛、品位甚至是文化来。饮食既然作为一种文化,一种“吃”的文化,精品意识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却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深入地渗透、贯彻到整个饮食活动过程中。选料、烹调、配伍乃至饮食环境,都体现着 “精致”。尤其是现在非常注重个人身体保健的现代社会,更是要求我们的饮食向精致化发展,使饮食中融入文化,透出文化,从而“吃”出文化来,避免和摒弃那种“过之屠门而大嚼”不雅行为和有损健康的不良习惯。 悦目;这是将“吃”的文化与内涵进行升华的高级阶段,体现了饮食文化的审美特征。中华饮食之所以能够征服世界,重要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美,它令食者有“三月不知肉味”的同时,更令人拍案叫绝和赏心悦目。这种悦目,是指中国饮食活动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统一,是指它给人们所带来的审美愉悦和精神享受,首先是味道美。孙中山先生讲“辨味不精,则烹调之术不妙”,将对“味”的审美视作烹调的第一要义。 令人悦目的美味佳肴作为饮食文化的一个基本内涵,它是中华饮食的魅力之所在,悦目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中。 坠情;这是对中华饮食文化社会心理功能的概括。因为菜系和饮食中蕴藏着各种感情在其中。做的人付出心血和真情用心去做,而吃者更是品味到自己喜欢的饮食则抱着的是一种感激与赞赏。吃吃喝喝,不能简单视之,它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情感交流的媒介,是一种别开生面的社交活动。一边吃饭,一边聊天,可以做生意、交流信息、采访。朋友离合,送往迎来,人们都习惯于在饭桌上表达惜别或欢迎的心情,感情上的风波,人们也往往借酒菜平息。这是饮食活动对于社会心理的调节功能。过去的茶馆,大家坐下来喝茶、听书、摆龙门阵或者发泄对朝廷的不满,实在是一种极好的心理按摩。 中华饮食之所以具有“抒情”功能,是因为“饮德食和、万邦同乐”的哲学思想和由此而出现的具有民族特点的饮食方式。对于饮食活动中的情感文化,有个引导和提升品位的问题。我们要提倡健康优美、奋发向上的文化情调,追求一种高尚的情操。 礼数;是指饮食活动的礼仪性。中国是礼仪之邦,而这种礼仪与礼数也渗透到了饮食当中。而饮食讲究“礼数”,这与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很大关系。生老病死、送往迎来、祭神敬祖都是礼。《礼记?礼运》中说:“夫礼之初,始诸饮食。“礼数”中也讲究着一种秩序和规范,比如在重要场合坐席的方向、箸匙的排列、上菜的次序、有些菜的象征、来历等等都体现着“礼数”。 我们谈“礼数”,更应把它理解成一种精神,一种内在的伦理精神,这种精神,贯穿在饮食活动过程中,从而构成中国饮食文明的逻辑起点。 饮食中的精致、悦目、坠情、礼数分别从不同的角度概括了中华饮食文化的基本内涵,换言之,这四个方面有机地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这个整体概念。但是,它们不是孤立地存在,而是相互依存、互为因果的,四者环环相生、完美统一,便形成中华饮食文化的最高境界。而中华饮食也是中华民族从古至今用嘴“吃”出来了一种文化,一种浓厚的中华饮食文化,这种文化已经得以前仆后继的不断弘扬,已经影响到了我们自己和身边,影响到了全世界的饮食行业。

自助餐的真正起源是8至11世纪北欧斯堪的纳斯维亚半岛,那时的海盗们不习惯当时欧洲的吃西餐的繁文缛节,于是便别出心裁,发明了这种自己到餐台上自选、自取食品及饮料的吃法。比较科学的自助餐就餐顺序是小碗汤---蔬菜---米面类---鱼虾类--肉禽类---半小时后水果。自助餐 一种精致的大锅饭 自助餐是一种现代都会人最喜欢的集体行为,因可省略许多点菜的麻烦,还有配菜的心思礼让的虚套,更重要的是"合算",出一个价钱,在最短时间和有限空间可尝尽各式美食。这大抵与人类不安本分的天性有关,与现代都会人的急功近利心态有关。难怪现今十分流行自助餐。 说穿了,自助餐其实也是大锅饭,一种精致的大锅饭,如同现今流行的一种经过修饰的休闲服饰,其实两者都是美国文化,一样地只讲究不受约束省事舒服,注重效果,不讲究过程。 不错,世界确有好多美食叫我们恨不得一口尝尽,但有时过多选择反而令我们疲于奔命,对着五花八门的食物台兜一圈,放入盘内的还只是那几味合自己一向口味的。自助餐最典型的是"吃着碗里,瞧着锅里"的心态表现。宁可吃不完剩下,也不愿低估自己胃的容量。吃自助餐时往往一大簇人先选择一只最靠近取食台的,自有内行探子先去视察环境,然后来通风报信---最合算的物超所值的东西马上要出来了,大家必需一起行动打歼灭战,不管自己喜不喜欢此物,捞到盘里再讲,自助餐求的是份量,"合算"就是一切。 自助餐难得一次不伤脾胃,否则就倒了胃口,特别那些公司企业年会的大型自助餐,大家在同一个时刻拥向取食台,千军万马的,有人刻薄地形容为"抢更饭的野小鬼",那长长的慢慢移动的队列还有点像旧上海施粥棚前的队列。 一个人不大方便吃自助餐---虽然一个人最适宜自助餐---因为无人替你看守随手财物;两个初相识的男女也不宜吃自助餐,因为一个人去取食一个人要留下来看东西,两人总是要交叉离开座位,不大合适细焖慢火培养情绪;正在致力减肥者也不合自助餐,因为诱惑太大;家庭合家庆祝喜日子、朋友聚会最合适自助餐---我们可以不受约束挑自己的食物而不用顾及别人口味。 自助餐英文为Buffet ,原意是冷餐会,酒会。二次大战时,自助餐形式被广为引进入美军后方驻地的军用食堂,其内容已大大超出酒会的小食范畴,发展成主食、甜品、热汤等供挑选的就餐形式。战后,美国风情成为一种消费形式的招徕品,这种美式自助餐随着一些世界级连锁五星级酒店向香港东南亚等地的进驻,而被广泛介绍进来,近年在上海也成为一种时尚饮食文化。 尚记得七十年代后期自助餐刚刚在上海小荷才露尖尖角时,长期物资贫乏、眼界浅小的上海人大大出了洋相:热的冷的咸的甜的装了满满一盆,侍应生来不及放在食台上的紫雪糕,已被抢得精光……今天,当年这批上海人的下一代,已学会从从容容地享受自助餐,这也算是都市文明的一种进步。 其实,自助餐很愚弄我们的肠胃,犹如麦当劳和肯德基一样。它最大的功益是,可以供都市人以最原始的本能消化各国的文化---从韩国烧烤到日本料理,从印尼沙嗲到广东烧腊,都可在同一餐自助餐中尝到。 唯法国人和资深老上海不吃这一套。他们宁可接受在必需受约束下享受一餐,从费煞心思的点菜到菜肴的上桌,其中都是经过缜密的心思和安排的,虽不是山珍海味,但从冷盆到压轴的甜点,自有一种微妙的层次感,不如自助餐那样直接---一切明明白白地摆在你面前。 自助餐大行其道,但终究代替不了传统餐饮方式。自助餐礼仪 据说路易十分喜欢自助餐,因为他想避开一大群服侍他的人。今天,我们喜欢自助餐是因为没人跟着我们,当我们想招待几个客人的时候——场地太小或无人服务都可能成问题——一次自助午餐或晚餐就是最好的选择。 自助餐有两种类型,坐式并且享受部分服务的是最美妙的和优雅的。它可以集优稚的环境和轻松的气氛于一体,这样的聚会需要一定的服务,除非它小得足够女主人可以应付得来,同时也需要足够的空间容纳餐桌。对第二种自助餐,餐桌是不需要的,这里没有服务或者很少,客人们自娱自乐,他们将自带碟子、银具和餐巾到一个最舒适的地方,他们可以随时讨论碰到的某些问题。 需要提到的是,除了解决由于额外服务产生持问题,自助餐解决了女主人安排桌位的问题。当客人们自己选择地点时,先后次序和是否适意并不是主人的责任,坐在烦人的人边上这只能怪自己。同时主人也不必担心菜单是否符合有人的胃口,如果她提供了很多菜肴,客人可以避开那些他们不喜欢的而且,自动餐任何时候都可以做。 人们举行的自助餐舞会的类型必须取决于他所有的资源:房间的大小,瓷器、 银具和玻璃杯的数量,是否有家人帮忙,以及烹调的能力,空间的大小可以根据客人和服务而变化,但是食物,除了特别大的舞会,通常是在家里先准备的。 其他情况 开晚会的原因可以影响自助餐的种类。看完电影为新朋友而设的自助餐不同于桥牌晚会之前的自助午餐。食物并不能够迎合每个人的口味,这时人们就可以要求额外的服务,六个人音乐会之后回到某个人的房间重新晚餐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尽管这样做是很方便的,但这因为这是自助餐,不可能服务很周全的。 由于自助餐的灵活性,这就为女主人带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她不会遇到那些固定的餐宴——那就是说,让客人随她的意思而动。一个好的女主人,必须调遣她的客人,经常是她让一两个人开始自助餐并且将他们领到那里。

略谈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 内容摘要: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食文化的差异,而这种差异来自中西方不同的思维方式和处世哲学。中国人注重“天人合一”,西方人注重“以人为本”。这种价值理念的差别形成了中餐以食表意、以物传情的特点,过分注重饭菜的意、色、形,基本追求色、香、味,具有粗放型思维特征的中国人在数千年的漫长岁月中却很少考虑饭菜的营养性。西方人在烹饪时自始至终坚持着饭菜的实用性基本特征。从营养角度出发、落足于食物对人的健康,他们不讲究花样、轻视了饭菜的其他功能,致使除了一些吃西餐烦琐的规矩之外,并没有给人留下太深的印象。 在中国,烹调是一种艺术;在西方,烹调则是一种劳动。 关键词:饮食文化 饮食观念 味道 营养 饮食对象 饮食方式 用餐礼仪 对于中国人,我们一出生便开始了品味中式饮食,因而或多或少会厌倦中式饮食,同时,我们正处于经济全球化的形式当中,西方饮食进入中国使我们有了新鲜感,让我们有进入西式快餐店品味与中式饮食不同的西餐或西式快餐的欲望,去吃西餐,就必须了解西餐与中餐有何区别,吃些什么,怎么吃。其次,随着中国加入WTO,中国与西方各国的交往变得越加频繁,中国人到国外去的机会也越来越多,到西方国家,入乡随俗,就免不了与西方人一起用餐,为了不让自己显得孤陋寡闻,也必须得了解西方人的用餐方式和用餐礼仪。仅从这个角度出发,简略地谈谈中西方的饮食文化差异,希望对我们中国人了解西方饮食文化有点借鉴意义。 一、两种不同的饮食观念 与注重“味”的中国饮食相比,西方则是一种理性的饮食观念。西方人注重科学饮食,讲究营养,并且以营养为最高准则。进食有如为一生物的机器添加燃料,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含量是否搭配合宜,卡路里的供给是否恰到好处,以及这些营养成分是否能为进食者充分吸收,有无其他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烹调中的大学问,而菜肴的色、香、味如何,则是次一等的要求。即或在西方首屈一指的饮食大国——法国,其饮食文化虽然在很多方面与我们近似,但一接触到营养问题,双方便拉开了距离。 因为过于注重营养,西方饮食几乎没有艺术可言。各种餐饮产品的科学成分一目了然。在宴席上,人们可以讲究餐具,讲究用料,讲究服务,讲究菜之原料的形、色方面的搭配,但不管怎么豪华高档,从洛杉矶到纽约,牛排都只有一种味道,毫无艺术可言,作为菜肴,鸡就是鸡,牛排就是牛排,纵然有搭配,那也只是在盘中进行的,一盘“法式牛排”,一边放土豆泥,旁倚羊排,另一边配煮青豆,加几片番茄便成,色彩上对比鲜明,但在滋味上各种原料互不相干、调和,各是各的味,简单明了。而中国就很讲究“五味调和”,即在重视烹调原料自然之味的基础上进行“五味调和”,用阴阳五行的基本规律指导这一调和,调和要合乎时序,又要注意时令,调和的最终结果要味美适口。所以中国菜几乎每个菜都要用两种以上的原料和多种调料来调和烹制。即或是家常菜,一般也是荤素搭配来调和烹制的,如韭黄炒肉 、肉片炒蒜苗、腐竹焖肉、芹菜炒豆腐干……而此等原料若西厨烹制,则奶汁肉丝外加白水煮韭黄,或炸猪排佐以清水煮蒜苗,中国食客见如此中菜西做,自然是“哭不得笑不得”。 也是基于对营养的重视,西方人多生吃蔬菜,不仅西红柿、黄瓜、生菜生吃,就是洋白菜、洋葱、绿菜花(西兰花)也都生吃。因而他们的“沙拉”有如一盘兔饲料,使我们难以接受。现代中国人也讲营养保健,也知道青菜一经加热,维生素将被破坏,因而我们主张用旺火爆炒。这虽然也使维生素的含量下降,但不会完全损失,可味道却比兔饲料好吃得多。因而中国的现代烹调术旨在追求营养与味道兼顾下的最佳平衡,这当然也是一种“中庸之道”。 而西方烹调也更讲究营养却忽视了味道,至少是不以味觉享受为首要目的。他们以冷饮佐餐,冰镇的冷酒还要再加冰块,而舌表面遍布的味觉神经一经冰镇,便大大丧失品味的灵敏度,渐至不能辨味;那带血的牛排与大白鱼、大白肉,生吃的蔬菜,白水煮豆子、煮土豆,虽有“味”入“道”,凡此种种都反映了西方人对味觉的忽视。他们拒绝使用味精,更足以证明此辈皆属不知味之人,非“知味观”之座上客也! 平心而论,谈到营养问题也触及到中国饮食的最大弱点。尽管我们讲究食疗、食补、食养,重视以饮食来养生强身,但我们的烹调术却以追求美味为第一性要求,致使许多营养成分损失于加工过程中。 我们从来都是把追求美味奉为进食的首要目的。民间有句俗话:“民以食为天,食以味为先”。虽然人们在赞誉美食时,总爱说“色香味俱佳”,但那是由于我们感受色香味的感觉器官“眼、鼻、口”的上下排列顺序如此。人们内心之于“色、香、味”,从来都是“味”字“挂帅”的。------------Diet Culture difference between China and A(中美饮食文化的差异)这篇可以参考:)~ The main difference between Chinese and America eating habits is that unlike, where everyone has their own plate of food, in China the dishes are placed on the table and everybody If you are being treated by a Chinese host, be prepared for a ton of Chinese are very proud of their culture of food and will do their best to give you a taste of many different types of Among friends, they will just order enough for the people If they are taking somebody out for dinner and the relationship is polite to semi-polite, then they will usually order one more dish than the number of guests ( four people, five dishes) If it is a business dinner or a very formal occasion, there is likely to be a huge amount of food that will be impossible to A typical meal starts with some cold dishes, like boiled peanuts and smashed cucumber with These are followed by the main courses, hot meat and vegetable Finally soup is brought out, which is followed by the starchy "staple" food, which is usually rice or noodles or sometimes Many Chinese eat rice (or noodles or whatever) last, but if you like to have your rice together with other dishes, you should say so early --------浅谈中美饮食文化差异【摘 要】 随着人们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饮食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饮食文化逐渐成为人们所关注的话题。随着中国与世界接轨越来越紧密,许多新鲜事也不断涌入国内,其中当然包括饮食。例如,在中国的一些城市里类似于麦当劳,肯德基的餐厅如雨后春笋般地开业。而中国的饮食也是世界享誉的,有华人处必有中国餐馆。在美国,中国餐馆遍地开花,中国餐馆在美国有着百年历史。正是由于中国人走向世界各地并带去我们的饮食文化,而外国人也逐渐走进中国传播他们的饮食文化,因此便出现了多种不同饮食文化并存的局面。现今社会,许多人都抱着好奇的心态去品尝不同国家的食物,但真正了解饮食文化不同之处的人却不多。【关键词】 中国;美国;饮食;差异引言俗话说“出门三大事,吃,穿,住”,“吃”是摆在首位的,可以看出“吃”在中国人眼里的重要性,饮食在中国是一种文化。饮食起居是人们常常谈及的话题,随着地域的不同,生活习惯也有着显著的差异,饮食文化往往是这个差异最显著的代表。徐熊(2001)指出,中美两国人民的饮食文化的差异,可以说是由两国文化、风俗、氛围、历史内涵、营养价值观和经济条件等不同的因素造成的。当今的人们只是肤浅地认为中美饮食文化最大的差异就在于中国人大多是用筷子,调羹吃着米饭的;而美国人则是用刀和叉,吃着牛排和面包的。其实这些仅仅只是表面上的差异,其中却还有着更深层次的不同,这些深层次的不同往往是被人们所忽视的,例如,饮食观念的不同‚饮食习惯的不同,饮食方式的不同,饮食习俗的不同,烹饪方法的不同,以及“吃”的对象的不同等等。这些不同才是中美饮食文化差异的根本所在。下面就对这些不同做更详尽的解释。(一) 饮食观念的不同谈到中国饮食文化,许多人会对中国食谱以及中国菜的色、香、味、形赞不绝口。中国饮食的诸多特征,体现在饮食文化之上,直接影响着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由于中国人口压力很大及其它多种原因的存在,所以中国人的饮食从先秦开始,就是以谷物为主,肉少粮多,辅以菜蔬,这就是典型的饭菜结构。其中饭是主食,而菜则是为了下饭,帮助饭下咽。为什么要助饭下咽呢?那是因为主食并不可口,必须有一种物质来辅助它使人们能够吃下去。当然菜的功能和盐的功能有共同点,但是不等同于盐。这样促使中国的烹饪的首要目的是装点饮食,使不可口的食物变得精妙绝伦;正是由于我们的民族几千年来都处于低下的生产力水平,人们总是吃不饱,所以中国人才将食的追求作为人生至乐来追求,吃饭成为第一要求。徐旺生(1993)指出,国人是很重视“吃”的,“民以食为天”这句谚语就说明我们把吃看得与天一样重要,所以才会有一种独特的把吃看得重于一切的饮食文化,中国人之所以在吃的方面能够随心所欲,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国曾经吃不饱的日子所迫。

有关美食的文献资料

汉代,中国饮食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时代  汉代是我国一个比较重要的时代,随着铁制炊具的发明和使用,汉代出现了红案和白案的分工以及炉灶和砧板的分工,促进和加速了烹饪技术的发展,中国饮食文化在此也形成了一定的体系和特色,成为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汉代从建国以来,采取了一系列恢复生产的措施,“与民休息”,重农业、减劳役、轻税赋,从而促进了农业的发展,工商业也随之活跃起来,为饮食业的繁荣和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一 烹饪炊具及餐具  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了和现代农村的柴灶相似的炉灶,立体长方形,前有灶门后有烟囱,灶面有太灶跟一个,或者小灶眼1~2个,但南方、北方的灶不同。北方的灶有挡火墙,灶面富于装饰性。从平面上看,北方多为前方后圆式,南方多为尖尾弧背式。炉子汉代也比较多,有陶炉、铜炉、铁炉,形式不一,形状多样,可用来烤、煮食物。  除了炉灶之外,还出现了面点用工具——蒸笼。在《饼赋》中就有用蒸笼蒸面食诀窍“火盛汤涌,猛气蒸作”的记载,另外,在《齐民要求饼法八十二髓饼法》中也记载了“以髓脂。蜜,合和面,厚五分、广六七寸。便著明胡饼炉中,令熟,勿令反复”。蒸笼和烤炉的出现促进了面点制作的发展。  汉代,进入了陶器、原始瓷器向瓷器的过渡时期。据出土的文物分析,汉代早期的原始瓷,其质量较先秦有明显的提高。这时的餐具有鼎、壶、敦、盒、罐等。西汉晚期,鼎逐渐消失,壶、罐、盆、勺增多,东汉晚期,制瓷技术又有了提高,这时的餐具瓷胎较细,釉色光亮,釉胎结合较紧。  二 红案和白案的发展及技术成绩  (一)红案  1 原料  进人汉朝以后,蔬菜和水果的品种较以前也有所增加,长沙马王堆汉墓等处曾有出土。蔬菜品种主要有韭、葱、葵、姜、芥、蒜、瓜、纯、紫菜、茄子、萝卜、菘等。张骞通西域以后,开展了中外文化和物质等的交流,引进了一些蔬菜和水果品种,其中有黄瓜、大蒜、胡芫、苜蓿、石榴、葡萄、胡桃等,大大丰富了烹饪原料,是中国饮食史上的一件大事。用于烹调的禽畜、乳制品、水产品的品种也有所增加。有史料和考古资料证实在东汉时就出现了豆腐,使豆类和豆制品广泛的应用于烹调中。汉代的调味料除了酒之外,还有盐、酱、葱、姜、蒜、饴、蜜、油等,使菜肴的口味更加丰富多变。汉代铁器的出现,为烹饪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条件。  2 烹饪技艺  汉代在选料时已注意季节选料,在不同的季节选用不同的原料。  菜肴的刀工也比较讲究,出现了多种刀具和刀法,例如:平刀法、直刀法等,原料通过处理出现了多种形状。菜肴原料的搭配上开始重视颜色、质感、口味、形状以及荤素等方面的结合。  在烹调技法上,新的烹调方法脱颖而出,铁制炊具的出现使原有的羹、脯、炙等烹饪方法制作菜肴的花式品种有了大的增加,新的烹调方法如烩、炒、消等也广泛的用在汉代的烹调中。在火候上,已经注意调节火力强弱,如以“微火”“缓火”、“逼火”、“急火”用于烹制不同烹饪要求的原料,还注意掌握用火的时间。涌现了有代表性的一批名菜。  (二)白案袅展及技术成绩  汉代已出现了象蒸笼、石磨、筛、箩等专业的面点制作工具,面点技术有了较大的进步。  除了制作工具外,汉代面点在发酵、面团、成形、调味、成熟等方面都有了比较大的提高。汉代已出现如《四民脍》所载的“入水即烂”的“酒溲饼”,也出现了酸浆和酒酵两种发酵方法。面团也已经有了冷水面团、热水面团、蜜糖面团和用牛羊脂膏调制的油酥面团。面团的成型上已学会用各种手法和模具将面团制成各种美丽的形状。面点的调味技术进步也较快,将调味原料分别掺合到面团中、馅中和烹制的汤汁中,这佯点心的味道较以前有了很大的提高。口味也丰富起来,已用水煮、汽蒸、油煎、炸、烤等方法。出现了一大批在烹饪史上有重要意义的名点。例如:汤饼、胡饼、蒸饼等。  从众多的著作中可以发现,在汉代已经明显出现了红案和白案的分工。使得烹调技术和面点制作技术发展提高比较快。面点在人们的饮食中占有了一定的地位。分工明确后,厨师可以把自己有限的精力用在某一方面的研究上,例如用同一烹调工具创造和发现新的烹调方法。用刀具研究出不商刀法和原料成型,探索面团的特点种类、成型手法等等,使我国烹饪技术在这一时期都有了较大的提高。

不知你要几篇, 你看看够么? [1] 孙璐 浅析日本饮食文化[J] 西安社会科学, 2010, (04) [2] 徐静波 试论日本饮食文化的诸特征[J] 日本学刊, 2008, (05) [3] 徐静波 论日本肉食禁止和开禁的思想因素[J] 日本研究, 2010, (01) [4] 贺亚芹,隋国荣 日本饮食文化琐谈[J]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9, (02) [5] 张婕 浅谈饮食与健康[J] 技术与市场, 2009, (07) [6] 方海燕 从饮食看日本文化的特征——以中日饮食文化的关系为中心[J] 科技信息(科学教研), 2008, (04) [7]日本的饮食文化[J] 健身科学, 2004, (12) [8] 尹文华 浅谈中日两国饮食文化[J] 科技创新导报, 2010, (34) [9] 时志中 浅析“鱼文化”现象[J] 中国钓鱼, 1995, (11) [10] 仓石厚子 中日饮食文化比较──兼论消费与经济观念[J] 现代日本经济, 1997, (06)

秦朝到宋朝真正以烹饪饮食为主的著作只有7部,其余的为某些史料记录的其中一卷。分别为:饮食著作  1、南北朝时期,余姚人虞宗《食珍录》:记载有六朝帝王名门家中最珍贵的烹饪各物。例如,“炀帝御厨用九牙盘食”,“谢传有汤法”,“韩约能作樱桃,其色不变”,“金陵寒具嚼著惊动十里人”,等等。  2、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  《齐民要术》大约成书于北魏末年,是北朝北魏时期,南朝宋至梁时期,中国杰出农学家贾思勰所著的一部综合性农学著作,也是世界农学史上最早的专著之一。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整的农书。  3、隋代,谢枫《食经》此书记载南北朝、隋代食品各目约五十种。其中有脍、羹、饼、糕、卷、炙、面、寒具,包括以动物原料为主制成的菜肴,如“飞孪脍”、“剔缕鸡”、“剪云斫鱼羹”等。  4、唐代,韦巨源《烧尾宴食单》  又名《韦巨源食谱》。是他在举办“烧尾宴”后留下的“食单”,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宫廷与官府筵席较为齐全的食单。韦巨源在唐中宗景龙二年(7O8)“官拜尚书左仆射”时为敬奉中宗而举办的。但这次“烧尾宴”的食单已不全,只留下了五十八种菜点的名称及少量后人的注文。  5、宋代,陶谷《清异录》杂采隋唐至五代曲故所写的一部随笔集。其中和饮食有关的果、蔬、禽、兽、鱼、酒、茗、馔八个门类,共238条。文字具有消遣取乐的幽默风格,从多方面反映了丰富的饮食文化史。  6、宋代,陈达叟《本心斋食谱》宋代陈达叟著。全书记蔬食二十品类,均以蔬菜类名标目,每类后面都附有赞语,赞语简括,均为十六字。还有“小引”说明其制法,或揭示其特点。如“水团”条,制法是“秫粉色糖,香汤浴之。”赞文为“团团秫粉,点点蔗霜,浴之沉水,清甘且香。”7、宋代,林洪《山家清供》内容以素食为中心,包括当时流传的104个食品,夹叙夹议,丰富多采。全书二卷,上卷列举饮馔47种,下卷列举饮馔57种。记述以素食为主,亦有少量的荤菜,选料大部分为家蔬、野菜、花果、粮米,也有取料于禽鸟、兽畜、鱼虾的。用料尽管平常,但由于烹饪方法奇妙,同样给人们以丰富的启发和借鉴。饮食卷章  1、《吕氏春秋》——本味篇  《本味篇》为《吕氏春秋》第14卷,记载了伊尹以“至味”说汤的故事。它的本义是说任用贤才,推行仁义之道可得天下成天子,享用人间所有美味佳肴,但在其中却保存了我国、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烹饪理论,提出了一份内容很广的食单,记述了商汤时期天下的美食。它是研究我国古代烹饪史的一份很重要的资料。

那时人们已经吃熟食,寒食节就是个证明!因为那天为了忏悔皇帝自己的过错,命令大家不许生火做饭

有关美食的文献文言文

可以说“佳肴”

后聊斋之蝶仙 -- 派派小说论坛为您解答

闻子由瘦宋·苏轼土人顿顿食薯芋,荐以薰鼠烧蝙蝠。初闻蜜唧尝呕吐,稍近蛤蟆缘习俗。惠崇春江晚景                       宋·苏轼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萎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惠州一绝宋·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老饕赋宋·苏轼庖丁鼓刀,易牙烹熬。水欲新而釜欲洁,火恶陈江右久不改火,火色皆青。而薪恶劳。九蒸暴而日燥,百上下而汤鏖。尝项上之一脔,嚼霜前之两螯。烂樱珠之煎蜜,滃杏酪之蒸羔。蛤半熟而含酒,蟹微生而带糟。盖聚物之夭美,以养吾之老饕。婉彼姬姜,颜如李桃。弹湘妃之玉瑟,鼓帝子之云璈。命仙人之萼绿华,舞古曲之郁轮袍。引南海之玻黎,酌凉州之蒲萄。愿先生之耆寿,分余沥于两髦。候红潮于玉颊,惊暖响于檀槽。忽累珠之妙唱,抽独之长缲。闵手倦而少休,疑吻燥而当膏。倒一缸之雪乳,列百柂之琼艘。各眼滟于秋水,咸骨醉于春醪。美人告去已而云散,先生方兀然而禅逃。响松风于蟹眼,浮雪花于兔毫。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菜羹赋宋·苏轼东坡先生卜居南山之下,服食器用,称家之有无。水陆之味,贫不能致,煮蔓菁、芦菔、苦荠而食之。其法不用醯酱,而有自然之味。盖易具而可常享,乃为之赋,辞曰:嗟余生之褊迫,如脱兔其何因。殷诗肠之转雷,聊御饿而食陈。无刍豢以适口,荷邻蔬之见分。汲幽泉以揉濯,搏露叶与琼根。爨鉶錡以膏油,泫融液而流津。汤蒙蒙如松风,投糁豆而谐匀。覆陶瓯之穹崇,谢搅触之烦勤。屏醯酱之厚味,却椒桂之芳辛。水初耗而釜泣,火增壮而力均。滃嘈杂而麋溃,信净美而甘分。登盘盂而荐之,具匕箸而晨飧。助生肥于玉池,与吾鼎其齐珍。鄙易牙之效技,超傅说而策勋。沮彭尸之爽惑,调灶鬼之嫌嗔。嗟丘嫂其自隘,陋乐羊而匪人。先生心平而气和,故虽老而体胖。计余食之几何,固无患于长贫。忘口腹之为累,以不杀而成仁。窃比予于谁欤?葛天氏之遗民。初到黄州宋·苏轼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猪肉颂宋·苏轼净洗铛,少著水,柴头罨烟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侯足时他自美。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贵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早晨起来打两碗,饱得自家君莫管。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食荔枝》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孟浩然《过故人庄》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白居易《问刘十九》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李白《行路难·其一》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陆游《游山西村》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李清照《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 索引序列
  • 有关美食的文献
  • 有关美食的文献有哪些
  • 有关美食的文献综述
  • 有关美食的文献资料
  • 有关美食的文献文言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