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平顶山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平顶山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平顶山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一般期刊,不是北大2011中文核心

简述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现有专职教师32人(具有研究生学位教师22人),兼职教师10余人,其中教授3人,副高级职称16人,中级职称15人,有曾宪梓教育基金奖获得者、河南省优秀教师、河南省优秀教育工作者、平顶山市专业技术拔尖人才、平顶山市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平顶山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等。还聘请客座教授、兼职教授4人。郑州大学霍裕平院士、北京大学赵凯华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漆安慎教授、河南师范大学鲁公儒教授、兰州大学孔祥忠和王学智教授等国内著名专家曾应邀先后来院讲学。职教师(均以姓氏笔划为序)高级职称教师王泳 叶予光 田明丽 孙献亭 李松楠 张柳芳周丰群 袁书卿 黄宏春 靳铁良 薛喜昌中级职称教师王化冰 王伟锋 卞和营 王彦辉 代克杰宋月丽 宋晓燕 张芳 张晓朋 赵志敏 温耐 翟子楠初级职称教师万明理 吕利辉 何金娜 杜豪杰 张乐 黄东华 程芬部分兼职教师于涛 刘德星 李丰伟 李延绍 李新张跃宇 郑新灵 骆成选 翟卫青 高磊叶予光叶予光,女,汉族,1962年2月生,浙江人,副教授。现工作于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毕业于重庆大学。多年来主要担任电力电子、电路分析、模拟电子、数字电子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多次获得校级优质课及优秀教师奖。曾经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0余篇;参与科研项目4项(其中1项获得平顶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另有2项省级项目正在进行中;主编或参编教材3部。主要从事控制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田明丽田明丽,女,1968年4月出生,河南新野人,副教授,教育硕士。1991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物理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西南师范大学教育学硕士学位。多年从事物理实验学及光学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参与并完成省、部级课题2项、地厅级课题3项;参编教材一部;获省、市级科研奖6项。荣获平顶山市第五届青年科技奖,同时被授予“平顶山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称号。主讲的《普通物理实验》课评为省级优秀课程,主讲的《普通物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孙献亭孙献亭,男,河南叶县人,副教授,硕士研究生。1986年7月参加工作,1994年3月加入中国民主同盟。主要从事物理实验教学、物理实验室的管理和实验技术工作,1998年9月至1999年7月在中国科技大学做国内访问学者。发表学术论文15篇,其中《IntensePhotoluminescenceandMovementofOpticalAbsorptionEdgeinAluminaAerogels》被SCI、EI等多种学术期刊收录,《溶胶—凝胶法制备Al2O3气凝胶》被CA收录。出版的学术专著有《家用电器原理与实践》,任主编,《物理实验学》,任副主编,该书获河南省教育厅优秀著作三等奖。参加完成的科研项目“师专物理实验教学改革的研究”获河南省世行贷款师范教育发展项目改革课题优秀成果一等奖,平顶山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理论力学习题课教学改革的研究”获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所授课程“基础物理实验”被省教育厅评为优秀课程。主持参与了物理系多个实验室的筹建和改造工作,物理实验室被省专家组评为合格实验室。被授予平顶山市青年科技专家光荣称号,评为平顶山学院首届十大杰出青年。曾多次被评为校优质课教师、优秀实习教师及校先进工作者;为学校的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积极参政议政,多次被盟市委评为优秀盟员。李松楠李松楠,女,1968年出生,河南宝丰人。中共党员,本科学历,副研究馆员。1988年7月毕业于平顶山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系;1997年毕业于中共中央党校经济与管理专业;1988年7月-1989年8月平顶山学院环境与地理科学系工作,任秘书兼辅导员;1989年9月至今在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工作,任教学及行政秘书,现任副书记。参加工作以来,发表专业论文21篇,主持完成省辖市(厅)级项目两项,参与完成项目八项;获省辖市(厅)级科研成果一等奖五项,二等奖三项,三等奖一项;获省、市级社科优秀成果一等奖三项,获市级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一项。历年来,先后获得了一些荣誉。2000年度,被评为“先进女教工”;2001-2002学年度,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02年度,被评为“五好家庭”;2003年度,被评为“文明教职工”。张柳芳张柳芳,女,汉族,1974年9月生,河南邓州人,工学硕士,副教授。1995年毕业于郑州工学院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专业,2006年3月取得河南理工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多年来主要担任工厂供电、电路、自动控制原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电机拖动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的科研项目“低压IT电网直流检测式选择性漏电保护研究”通过了河南省科技厅鉴定,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参与省级和市级项目各一项,均获得平顶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先后在国内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10篇,其中3篇发表于中文核心期刊。主要从事电气安全和智能电气控制方面的研究工作。周丰群周丰群,1963年4月生,河南南阳人,博士,教授。1986年6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6月毕业于兰州大学粒子物理与原子核物理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期间曾在北京师范大学访学和在西南师范大学研究生班学习。1991年任讲师,1996年晋升副教授,2004年晋升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普通物理、理论物理的教学工作,以及核物理与核技术及其应用研究工作。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核数据中心资助项目、河南省科技攻关项目、河南省教改项目、平顶山市科技攻关项目等10余项,其中获地厅级以上科研奖、优秀教学成果奖8项;在国内外期刊杂志发表论文50多篇(其中被SCI、EI收录13篇);主编或参编教材5部。多次获校教学优秀奖并被学校选拔为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被平顶山市评为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科技工作先进个人,并被平顶山市选拔为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袁书卿袁书卿,男,汉族,1964年6月生,河南宜阳人,高级实验师。1985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物理专业,后一直在平顶山学院物理系工作。曾于1991—1992年在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电子线路助教班学习一年。1999—2000年在中国科技大学物理系做国内访问学者一年,学习大学物理仿真实验。2003年晋升高级实验师,主要从事物理教法实验、大学物理实验的教学与辅导工作。曾发表两篇核心期刊论文《基于改进遗传量子算法的FIR数字滤波器设计》、《一种改进的遗传量子算法及其应用》,并获得河南省第九届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奖二等奖、三等奖各一个。黄宏春黄宏春,男,汉族,1964年5月生,河南信阳人,副教授,现任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普通物理教研室主任。1986年6月毕业于河南大学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1991年任讲师,1998年晋升为副教授。多年来,主要从事力学、热学、电磁学、普通物理学、物理教学法等多门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讲的《普通物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先后主持或参与完成了省、市级科研项目10余项;在国内外期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主参编教材2部;参与的项目获省、市级科研、教学成果奖多项。多次获学校优质课和优秀教师等称号。靳铁良靳铁良,男,汉族,1962年9月出生,河南新密市人。1984年郑州大学物理学系学士学位。1990-191学年北京师范大学助教进修班学习,1993-1994学年北京师范大学国内访问学者深造,1998-2001学年西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生学习。1996年晋升副教授职称,2008年晋升教授职称。2005年任平顶山学院学报编辑部副主任,2006年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从事专业教学历程:从教20余年来,主要担任的课程有:物理专业的《电磁学》、《热学》、《物理实验学》和数学系、化学系、计算机系各专业的《普通物理学》以及电气专业的《工厂供电》、《电机与拖动》、电信专业(电信局)的《电路分析》、师范教育专业的《物质科学》、《自然科学基础》、《电子线路》、《科学技术史》等十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教学效果优良,在历年的教育、教学测评中,先后获得优秀教师、优质课教师、教学成果优秀奖以及文明教师等荣誉十多次。从事的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研究成果有:公开发表的研究论文有20余篇,其中专业核心期刊5篇;出版本专业专著一部,副主编本专业教材一部;主持省级科研课题两项、市级项目三项,参与省市级科研课题多项。先后荣获省市校级优秀论文、优秀科研奖励多项。另外,他还两度从事学报编辑和学报编辑部的领导工作。社会兼职有:民进平顶山市新华区主委、政协委员、政府特邀督学等。薛喜昌薛喜昌,男,汉族,1963年9月生,河南林县人,高级实验师,硕士研究生.1986年7月毕业于河南大学物理系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1991年被评为讲师,1997年被评为高级实验师.1989年6月至1991年8月在北京师范大学物理系物理教学论助教进修班函授学习;1995年8月—1996年7月在四川大学光电科学技术系作访问学者,从事光信息处理方面的研究.多年从事物理实验教学、光学和电磁学的教学与研究.曾被评为优秀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曾参加编写有《普通物理实验》、《电磁学试题库》和《物理实验学》等教材和教学参考书;参与了多项科研和教研项目;发表了十余篇科研论文,其中在1997年8月在《光电工程》发表的《柱面透射光栅的衍射特性》被《EI》摘录收藏.主要从事物理实验、光学方面的研究。王泳王泳,男,汉族,河南安阳人,硕士研究生,副教授,中共党员,现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1994年7月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机电专业,获工学学士,2004年赴河南科技大学攻读硕士课程。主要承担了电气、通信专业的《电机与拖动》、《PLC原理及应用》、《单片机》、《电子测量技术》、《微机原理》等多门专业课程的教学、实验工作。多次荣获校优质课教师。在公开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其中核心期刊2篇。主持完成省级项目“硅橡胶瓶体测量仪的研制”,获2006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6年度平顶山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主持完成市级项目2项,均获平顶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006年荣获平顶山市第五届青年科技奖,同时被授予“平顶山市优秀青年科技专家”称号。主要从事控制工程、机电一体化方面的研究工作。王化冰王化冰,男,河南禹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1997年毕业于陕西工学院工业自动化专业,工学学士。先后主讲过电力电子技术、工厂电气控制、数字电子、过程控制、自动检测技术等9门专业理论课程和4门实验课程。多次被评为优质课教师。在国内外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篇,其中核心期刊4篇。完成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5项。多次获得市科技进步奖和优秀自然论文奖。主要研究方向:控制工程及仪表、电力电子技术及应用。王伟锋王伟锋,男,汉族,1975年10月生,河南宝丰人,工学硕士,讲师。现工作于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办公室主任、物理学系党支部书记职务。2000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6月取得华中科技大学工学硕士学位。多年来主要担任电磁学、电动力学、课件制作、教育技术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讲的《普通物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2年获得校级优质课教学奖、2006年获得省级教学奖三等奖。曾经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篇,参与科研项目4项(其中1项获得平顶山科技进步二等奖)。主要从事光学工程,多媒体技术方面的研究工作。王彦辉王彦辉,男,河南平顶山市人,硕士研究生,讲师。1997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早期对电子技术感兴趣,条件所限没有很多的内容可涉及,主要是维修家电、一些小制作;后来具备了一定条件后转向电路设计,包括嵌入式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现有多个设计被一些单位或公司使用。通过多年设计工作积累了部分经验,愿通过教学与同学们分享。李勇李勇,男,1978年1月生,河南新野人,理学硕士,讲师。2003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7月毕业于云南师范大学天体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主要担任热力学与统计物理、普通物理等教学工作,主讲的《普通物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曾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篇,申请并参加一项云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从事微波烧结半导体陶瓷材料的计算等研究作。李阔湖李阔湖,男,1977年11月生,河南省宝丰人,理学硕士,讲师,现任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理论物理教研室主任。2000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原子分子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主要担任原子物理、普通物理等教学工作,主讲的《普通物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曾经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篇,参加一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计划(973计划)子课题,主要从事高能激光器件方面的研究工作。宋月丽宋月丽,女,汉族,1978年8月出生,河南叶县人,讲师,硕士研究生。2001年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多年来,主要从事近代物理、光学、普通物理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及研究工作。主讲的《普通物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在全省教育系统2006年度教学技能大赛中均获得三等奖。先后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篇,参与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2项。宋晓燕宋晓燕,女,汉族,1976年7月生,河南襄城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现工作于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1997年毕业于中国矿业大学电气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多年来主要担任电路、电机拖动、微机原理等多门理论课程及相关实验课程的教学工作。2000年、2001年获得校级优质课教学奖。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篇,参与科研项目5项(其中1项通过省科技厅鉴定,1项获得平顶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获得市社科联科研成果一等奖),参与编写《电机与拖动》教材一部。主要从事控制理论方面的研究工作。张芳张芳,女,1978年7月生,河南遂平人,理学硕士,讲师。2003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物理与信息工程学院,获理学学士学位,2006年7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凝聚态物理专业,获理学硕士学位。要担任量子力学、普通物理等教学工作,主讲的《普通物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曾经在国内外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篇,参加一项河南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要从事低维物理方面的研究工作。2006年7月到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工作。张晓朋张晓朋,男,1978年生,河南襄城人,2000毕业于东北大学自动化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2003毕业于郑州大学物理电子学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曾经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篇,主要从事模拟电子技术课程的实验教学工作。研究方向:微控制器及其应用。赵志敏赵志敏,男,汉族,河南省镇平人,讲师,硕士研究生。1999年6月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多年来主要担任模拟电子技术、电子线路、数字电子技术等课程的教学及实验工作。两次获得校优质课教师和校优秀教师。作为主要完成人,完成河南省科技厅和平顶山科技局项目各一项,获得平顶山市科技进步二等奖两项。在公开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5篇。主要从事电路设计和单片机应用方面的研究工作。温耐温耐,女,汉族,1977年12月出生,河南宝丰人,讲师,硕士研究生。1999年毕业于西安交通大学应用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多年来主要担任电磁学、热学、普通物理、C语言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主讲的《普通物理学》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2001年获得校级优质课教学奖,2006年获得省级教学奖三等奖。曾经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5篇,参与科研项目2项,主要从事光学工程方面的研究工作。翟子楠翟子楠,男,汉族,1975年2月生,河南舞钢人,讲师,硕士研究生。1997年毕业于郑州大学自动控制专业,获工学学士学位。多年来主要从事单片机原理、自动控制原理、微机原理及相关实验的教学工作,以及电子技术及自动化方面的研究工作。2001年获校级优秀教学奖;先后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8篇,主持或参与完成地厅级以上科研项目4项。万明理万明理,男,汉族,1982年3月生,河南南阳人,2005年6月毕业于河南科技大学应用物理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来到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主要从事物理学实验教学工作。吕利辉吕利辉,男,汉族,1982年生,河南漯河人,工学学士,2005年毕业于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通信工程专业。主要承担本学院电子和通信专业课程的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工作,同时担任04级通信工程专业班主任。何金娜何金娜,女,汉族,1982年10月生,河南周口人,2005年6月毕业于湖南科技大学物理学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05年来到平顶山学院电气信息工程学院。主要从事普通物理学实验以及理论力学的教学工作。杜豪杰杜豪杰,男,汉族,1981年生,河南漯河人,工学学士。2005年毕业于西南师范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主要承担本学院电子和通信专业课程的教学,同时担任我院学生辅导员。张乐张乐,男,汉族,1982年生,陕西西安人,工学学士,2006年毕业于西安邮电学院通信工程专业,曾在加拿大北方电信西安技术中心学习。主要承担本学院通信网络理论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的教学。黄东华黄东华,女,汉族,1982年9月出生,河南鲁山人,工学学士。2006年7月毕业于西南大学电子信息工程专业,曾在中国普天重庆分公司技术部学习。主要承担本学院电子技术基础和移动通信专业课程的实验工作。程芬程芬,女,汉族,1981年4月生,湖北武汉人,硕士研究生,助教。现任电气信息工程学院团总支副书记一职。2003年毕业于武汉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获教育学学士学位,多年来主要担任公共体育、健美操等多门课程的教学工作。曾经在国内公开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篇,参与科研项目1项。主要从事体育教学、运动训练方面的研究工作。

回答 您的问题我已经收到了哈,查询需要点时间,请耐心等待一下哦 软件工程(JAVA工程师) 学制四年。培养具有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软件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方法以及各类Java开发技术,具备企业级应用软件的设计、开发、维护和管理的能力,具有较强项目实践经验的工程型应用人才。主干课程:数据库原理、软件工程概论、软件测试技术、统一建模语言、JAVA程序设计、JSP程序设计、J2EE企业级应用开发和J2ME开发等课程。 就业岗位:软件公司、企事业单位和计算机教育机构培养能够从事应用软件及数据库的分析、设计、开发、测试、管理和维护工作的工程型人才。 软件工程(网络工程师) 学制四年。培养掌握计算机网络基本理论,熟悉计算机网络的体系结构及工作原理,具备网络工程规划、设计与管理的基本技能,具有较强实践能力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主干课程:数据结构与算法、计算机组成原理与汇编语言、网络协议分析、网络系统管理与维护、网络安全与攻防技术、高级交换与路由网络,高级安全网络、无线网络技术等。就业岗位:网络运营商、网络系统集成商和其它企业事业单位从事网络工程和网络安全的规划设计与实施、大型网络安全管理与维护、网络应用软件的开发工作。 提问 你好 回答 专校的软件工程专业还是很好的,学生的就业率很高,出来之后,薪资待遇也是比较不错的 提问 软件类专业有三个,哪个最有前景 回答 软件作为热门专业,说实话,他的三个分类都很有前景的 提问 游戏开发工程师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 回答 最主要的就在于你想学什么吧,毕竟兴趣很重要的 提问 我也不知道,所以问问你 回答 首先推荐云计算还有游戏开发这两个,出来薪资很高,是热门岗位 提问 现在都在打击游戏将来会不会受影响 你也是在平顶山学院软件类学院吗 回答 打击游戏打击的只是未成年人,他们只是一小部分群体,游戏的开发,还有研发变化没有受到太大影响 更多16条 

属于校报啊。没有级别的

平顶山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1.《试论孙炎的语言学成就》,《古籍研究》1987年第4期。2.《试论汉语委婉修辞格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87年第6期。3.《中国现代史上的广东语言学家》(合作),《岭南文史》1988年第1期。4.《试论古汉语修辞中的层次性》,《淮北煤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5.《“乡思”呼唤着“月夜箫声”--香港诗人杨贾郎〈乡思〉〈月夜箫声〉赏析》,《语文月刊》1988年第5期。6.《中国哲学思想在汉语辞格形成中的投影》,《营口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7.《试论吴方言数词的修辞色彩》,载《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1989年10月。8.《试论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与成就》,《岭南文史》1990年第2期。9.《〈经传释词〉在汉语语法学上的地位》(合作),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 年第 期转载。10.《〈西湖二集〉:一部值得研究的小说》,权威期刊《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2期。11.《情·鬼·侠小说与中国大众文化心理》,《上海文论》1991年第4期。1994年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优秀论文奖。12.《点化名句的艺术效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学语文》1992年第4期。13.《情真意绵绵,绮思响“雨巷”--谈戴望舒〈雨巷〉一诗的修辞特色》,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2年第5期。14.《回顾·反思·展望--复旦大学组织全国部分青年学者关于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过去现状及未来的讨论综述》,《鞍山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15.《语言美学发轫》,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3年第5期。16.《汉语外来词音译艺术初探》,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3年第5期。17.《论〈文则〉在中国修辞学史上的地位》,《鞍山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18.《汉语外来词音译的特点及其文化心态探究》,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4年第3期。19.《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评王希杰新著〈修辞学新论〉》,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4年第4期。20.《试论赋的修辞特点》,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5年第1期。21.《先秦时代中国修辞哲学论略》,《上海文化》1995年第2期。22.《试论汉语委婉修辞手法的范围》,《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23.《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5年第10期转载。24.《王引之〈经传释词〉的学术价值》,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4期转载。25.《修辞结构的层次性与修辞解构的层次性》,《延边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4期转载。26.《两汉时代中国修辞哲学论略》,综合类核心期刊《江淮论坛》199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2期转载。27.《〈经传释词〉对汉语语法学的贡献》,《中西学术》第1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6月版。28.《创意造言的艺术:苏轼与刘攽的排调语篇解构》,台湾《国文天地》1995年第11卷第6期(总第126期)。29.《旧瓶装新酒:一种值得深究的语言现象》,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5年第4期(总第6期)。30.《改革开放与汉语的发展变化学术研讨会综述》,1995年11月《上海社联年鉴》。31.《〈经传释词〉之“因声求义”初探》,核心期刊《古籍研究》1996年第1期。1998年获上海市(1996-199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2.《谐译:汉语外来词音译的一种独特型态》,《长春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33.《英雄侠义小说与中国人的阿Q精神》,台湾《国文天地》1996年第11卷第8期(总128期)。34.《论修辞的三个层级》,《云梦学刊》1996年第1期。35.《音义密合:汉语外来词音译的民族文化心态凸现》,《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36.《咏月嘲风的绝妙好辞--晏子外交语篇的文本解构》,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6年第2期。37.《论汉语外来词音译的几种独特型态》,《雁北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38.《触景生情的语言机趣--陶糓与钱俶外交语言解构》,台湾《国文天地》1996年第12卷第6期(总138期)。39.《〈语助〉与汉语虚词研究》,《平原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40.《关于〈声类〉的性质与价值》,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6期。41.《论夸张的次范畴分类》,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6年第6期。42.《新世纪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和我们的历史使命》,全国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7年第1期。43.《论委婉修辞生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缘由》,核心期刊《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44.《清代语言学繁荣发展原因之探讨》,《云梦学刊》199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8期转载。45.《论中国修辞学研究今后所应依循的三个基本方向》,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6期转载。46.《80年代以来中国修辞学理论问题争鸣述评》,《黄河学刊》1997年第2期。47.《论委婉修辞的表现形式与表达效应》,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湘潭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48.《中国修辞哲学论略》,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49.《论夸张表达的独特效应与夸张建构的心理机制》,核心期刊《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50.《训诂学居先兴起原因之探讨》,载《语文论丛》第5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51.《语言美学的建构与修辞学研究的深化》(第一作者,与宗廷虎教授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7年第5期。52.《“夫人”运用的失范》,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语文建设》1997年第6期。53.《论〈马氏文通〉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54.《论委婉修辞生成的心理机制》,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8年第2期。55.《论孔子的修辞哲学思想》,《雁北师院学报》1998年第3期。56.《“水浒”现象与历史变迁》,《人民政协报》1998年4月27日第3版《学术家园》。57.《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的省思》,全国综合性社科核心期刊《社会科学》(上海)1998年第5期。58.《修辞心理学论略》,全国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1998年第11期转载。59.《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走向语言美学建构的历史嬗变进程》,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60.《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与宗廷虎教授合作),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丛书《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61.《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分期及各个时期研究成就的估价问题》,载《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问世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宗廷虎教授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2月。62.《潘金莲形象的意义》,台湾《古今艺文》1998年11月第25卷第1期。63.《进一步沟通海峡两岸的修辞学研究》,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64.《吴方言数词的独特语用效应》,载《修辞学研究》第8集,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年 6月。65.《中国风格学源流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湘潭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66.《语言理论新框架的建构与21世纪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云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学术探索》(云南)1999年第1期。67.《修辞学转向与现代语言学理论》,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9年第2期。68.《论夸张》,载《中国第一届修辞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师范大学1999年6月。69.《论修辞文本建构的基本原则》,核心期刊《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70.《平淡情事艺术化的修辞策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71.《修辞主体论》,《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72.《方言研究:透视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云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学术探索》1999年第3期。73.《[请读我唇]三人谈》(与宗廷虎教授等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语文建设》1999年增刊。74.《看文人妙笔生花,让生命得到舒畅——评沈谦教授[林语堂与萧伯纳]》,台湾《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总508期)。75.《修辞学研究新增长点的培植与催化》(与宗廷虎教授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9年第4期。76.《借代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机制》,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选摘。77.《论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嬗变之历程(上)》,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第54号(1999年)。78.《[金瓶梅]的语言艺术》,载《经典丛话·金瓶梅说》,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79.《中国古典言情小说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台湾《国文天地》2000年第1期(总181期)。80.《论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嬗变之历程(下)》,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第55号(2000年)。81.《评黎运汉著[汉语风格学]》(与宗廷虎教授合作),《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9日第2版。82.《论比拟修辞文本的表达与接受心理》,《深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83.《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论中国文学中的双关修辞模式》,台湾《国文天地》2000年第4期(总184期)。84.《委婉修辞的语用学阐释》,载《语文论丛》第6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85.《修辞学研究的深化与修辞学教材的改革创新》,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1年第1期。86.《比喻修辞文本的心理分析》,《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87.《论精细修辞文本的心理机制》,全国优秀社科学报《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88.《异语修辞文本论析》,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1年第4期。89.《语言的艺术:艺术语言学的建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90.《论旁逸修辞文本的建构》,湖南省一级学术期刊《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91.《论拈连修辞文本》,《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92.《论结尾的修辞策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93.《顶真式衔接:段落衔接的一种新模式》,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2年第2期。94.《论顶真修辞文本的类别系统与顶真修辞文本的表达接受效果》,《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95.《论锻句与修辞》,《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96.《吞吐之间,蓄意无穷——留白的表达策略》,台湾《国文天地》2002年8月第18卷第3期(总207期)。97.《关于建立言语学的思考》(合作),武汉大学《长江学术》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11月。98.《论事务语体的修辞特征及其修辞基本原则》,《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99.《从统计分析看“简约”与“繁丰”的修辞特征及其风格建构的原则》,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3年第2期。100.《与时俱进:语言学由理论研究走向应用研究的意义》,《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101.《基于计算分析的法律语体修辞特征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102.《论学习修辞学的意义》,《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103.《论起首的修辞策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04.《论口语体的基本修辞特征和修辞基本原则》,载《语文论丛》第8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平淡风格与绚烂风格的计算统计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06.《韵文体刚健风格与柔婉风格的计算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107.《庄重风格与幽默风格的计算统计研究》,《渤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08.《中国修辞学:走出历史偏见和现实困惑》,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109.《从<汉语修辞学>修订本与原本的比较看王希杰教授修辞学的演进》,载《修辞学新视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110.《从计算分析看文艺语体的修辞特征及其修辞基本原则》,《修辞学论文集》第七集,新华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111.《评谭学纯、朱玲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112.《关于建立言语学的思考》(合作),《言语与言语学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8月出版。113.《话本小说“正话”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的修辞学研究》,载《语言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8月。114.《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15.《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16.《话本小说“题目”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17.《话本小说“头回”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的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复旦学报》,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118.《论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及语用学的关系》,《平顶山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119.《汉语外来词音译的四种特殊类型》,载《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三),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120.《由汉语词汇的实证统计分析看林语堂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对中国人思维特点所作的论断》,《跨越与前进――从林语堂研究看文化的相融与相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东吴大学,2006年10月出版。121.《八股文篇章结构形式的渊源》,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2006年(平成18年7月)LXVII。《评朱玲[文学文体建构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123.《修辞学的科学认知观与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发展》,载《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2007学术论坛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8年1月。124.《八股文“收结文”之“煞尾虚词”类型及其历史演进》,载《修辞学论文集》第十一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125.《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核心期刊《复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3期转摘。126.《〈史记〉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对传奇小说的影响》,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127.《“用典”的定义及其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1期。128.《段落衔接的修辞策略》,《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129.《南北朝时代列锦辞格的转型与发展》,《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09年第8期。130.《从〈全唐诗〉所存录五代诗的考察看“列锦”辞格发展演进之状况》,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131.《学术史研究与学科本体研究的延展与深化》,《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10年第1期。132.《从〈全唐诗〉的考察看盛唐“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133.《从〈全唐诗〉所录唐及五代词的考察看“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0年第1期。134.《从〈全唐诗〉所录唐及五代词的考察看“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0年第1期。135.《不迷其所同而不失其所以异——论黎锦熙先生的汉语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一作者。2010年第5期。136.《“列锦”修辞格的源头考索》,核心期刊《长江学术》,2010年第4期。137.《修辞学与汉语史研究》,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4期138.《“列锦”辞格在初唐的发展演进》,《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139.《还原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差异的真实面貌》,《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1年第1期。140.《艺术语言的创造与语言发展变化的活力动力》,《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1年第5期。141.《网络词汇成活率问题的一点思考》(第一作者),《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42.《名词铺排与唐诗创作》,《蜕变与开新——古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东吴大学,2011,7出版。143.《海峡两岸词汇“同义异序”现象的理据分析兼及“熊猫”与“猫熊”成词的修辞与逻辑理据》,载郑锦全·曾金金主编《二十一世纪初叶两岸四地汉语变迁》,台湾新学林,2011年12月出版。144.《晚唐时代“列锦”辞格的发展演进状况考察》,《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145.《关于中国修辞学研究走向的几点思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146.《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同义异序、”同义异构“现象透析》,核心期刊《复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147.《王力先生对汉语修辞格的研究》,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4期。148.《由〈全唐诗〉的考察看中唐“列锦”辞格发展演进之状况》,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4期。149.《孔子“正名”论的语言学阐释》,《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150.《杜甫诗歌与名词铺排》(第一作者),《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151.《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在海峡两岸的存续现状探析——以海峡两岸对西方人名翻译的修辞行为为例》(第一作者),《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152.《列锦辞格的基本类型》,《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152.《列锦辞格的基本类型》,《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153.《先秦两汉诗赋列锦结构模式及其审美特点》,《宜春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54.《元曲“列锦”结构模式及其审美追求》,《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55.《“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及对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启示》,《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2期。156.《修辞的性别分野与女性修辞研究》,《宜春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157.《宋词“列锦”结构模式的继承与发展》,《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二辑,核心期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158.《明清词“列锦”结构模式的发展演进考察》,《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三辑,核心期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1、《战争文学鉴赏辞典》(合著),长征出版社,1991年12月版。2、《中国二十世纪文学研究论著提要》(合著),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1月3、《中国历代笔记小说故事丛书·宋代卷》(合著),江苏少儿出版社,1996年1月第1版。4、《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清近》(全国十二所师范大学联合编写)(合著),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年8月版。5、《明清小说观止》(合著),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12月版。6、《诸子百家金言辞典》(合著),巴蜀书社1999年8月版。7、《世界文学术语大辞典》(合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1年1月版。8、《中国散文鉴赏文库(古代卷)》(合著),百花文艺出版社2001年9月版。9、《中国旅游名胜诗话:园》(合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10月版。10、《中国旅游名胜诗话:居》(合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10月版。11、《中国旅游名胜诗话:寺》(合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年10月版。12、《中国序跋鉴赏辞典》(合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第1版。13、《中国文言小说家评传》(合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4年4月第1版。14、《<歧路灯>研究》(独著),中州古籍出版社,2002年7月第1版。 1、 《对<萨都拉集版本考>的几点补正》,《扬州师院学报》1987年第1期。2、 《雄浑清雅:萨都拉诗歌创作阳刚美、阴柔美初探》,《河北师范大学学报》1988年第3期。3、 《揭傒斯族别辩证》,《河北师大学报》1990年第4期。4、 《刘姥姥性格发展“三步曲说”质疑:与关四平同志商榷》,《河北师大学报》1991年第4期。5、 《非嫣红姹紫徒矜姿媚者所可比:为揭溪斯诗歌创作思想价值一辩》,《河北师大学报》 1993年第2期。6、 《虚荒诞幻,境奇语新:读李贺<梦天>》,《中文自修》1993年第6期。7、 《对<也说“毕月乌”>的两点补正》,《河北师大学报》1994年第4期。8、 《论萨都剌的交游与个性》,《河北师大学报》1995年第1期。9、 《论萨都剌别开生面的妇女题材诗》,《河北师大学报》1996年第4期。10、 《平生梦想金陵道,此日偶然身自来:南京与元代诗人萨都剌的诗词创作》,《古典文学知识》1997年第2期。11、 《<略论清代小说艺术上的进展>吹求》, 《河北师院学报》1997年第4期。12、 《题材创新与题材融合的和谐统一:论<歧路灯>中的公案片断与案情故事》,《河北师大学报》1998年第4期。13、 《〈醒世姻缘传〉教育思想管窥》,《河北师大学报》(教育版)1998年第4期。14、 《论叙事时间视野中的〈歧路灯〉美学特色》,《郑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4期。15、 《应运而生:社会生活为<歧路灯>的产生提供了沃土》,《河北学刊》1999年第4期。16、 《中国古典小说的百科全书》,《河北日报》1999年8月17日第11版。17、 《补缺草创,博引特识:简评<中国尺牍学史>》,河北日报2000年9月1日第6版18、 《论〈歧路灯〉通过艺术形象所表现的学校教育思想》,《河北师大学报》(教育版)2000年第4期。19、 《提携指导恩情深,关爱教诲益终生:记恩师霍松林先生二三事》,《霍松林先生八十寿辰纪念文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1年8月出版。20、 《个案研究与阐释普及》, 《文艺报》2002年8月6日第3版。21、 《理论阐释与实证考辩结合,宏观勾勒与个案剖析相辅——评徐子方教授的新著<明杂剧史>》, 《盐城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第2期。22、 《<歧路灯>叙事纰漏举隅与订误》, 《明清小说研究》2006年第3期。23、 《试论传播接受视野中的萨都剌诗歌创作》, 《民族文学研究》2006年第3期。24、《是捍卫人性尊严 ,并非低级趣味——<聊斋志异· 犬奸>》新解(第一作者),《蒲松龄研究》2006年第4期。25、 《宋元教育小说初探》(第一作者), 《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26、 《提携指导恩情深,关爱教诲益终生:记恩师霍松林先生二三事》, 《河北教育》2007年第3期。27、 《明代前期教育小说的概况与分类及特点》(第一作者), 《文学前沿》第12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学苑出版社2007年4月第1版。28、《试论清初至清中叶教育小说主题的演变》(第一作者),《燕赵学术》(2007年秋之卷),四川辞书出版社2007年10月出版。29、《<红楼梦>作者不是吴梅村——与<《红楼梦》作者新探>一文作者商榷》(第一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07年第5期。30、《明代后期教育小说的概况与分类及特点》(第一作者), 《文学前沿》第14期,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主办,学苑出版社2008年9月第1版。31、《近代教育小说初探》(第一作者),《重读经典:中国传统小说与戏曲的多重透视》,香港中文大学中国语言及文学系主编,牛津大学出版社2009年8月出版。32、《引用古典文献,不可忽视版本与校勘:以对许有壬<圭塘乐府>的引用为例》, 《燕赵学术》(2009年秋之卷),四川辞书出版社2009年10月出版。33、《考论结合良多创见,阐幽发微有功稗史:评乔光辉博士<明代剪灯系列小说研究>》,论文,(独著)《怀化学院学报》2011年第1期。34、《<歧路灯>人物命名的独到匠心及其文化意蕴初探》,论文,(独著)《古典文学知识》2011年第3期。35、《试论版本校勘视野中的陈批<儒林外史>》,论文,(独著)《燕赵学术》2011年秋之卷。36、《试论叙事视野中的<金瓶梅>丧葬描写》,载《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37、《<全元文>拾遗两篇》,载《燕赵学术》2012年秋之卷。38、《堪叹“红学”殒泰斗,痛惜学子失良师——沉痛追念周汝昌先生》,载《燕赵都市报》2012年6月3日第15版。39、《<金瓶梅>丧葬描写的多重功用浅探》,载《现代语文》(中国语文现代化学会会刊,曲阜师范大学主办),2013年第4期。40、《试论叙事学视野中的<歧路灯>“戏曲因素介入”描写》,载《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41、《试论叙事学视野中的<儒林外史>“戏曲因素插入”描写》,载李汉秋主编《<儒林外史>研究新世纪》,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42、《陈批<儒林外史>校勘得失浅探》,载李汉秋主编《<儒林外史>研究新世纪》,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年4月第1版。论著1、河北文学通史(第二卷主编,撰稿人)科技出版社2009年11月第一版

一般期刊,不是北大2011中文核心

平顶山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啊

现任总编:周跃敏,男,1958年7月生,江苏省苏州市人,高级编辑。1982年2月从南京师范大学毕业后,进入新华日报社工作,先后任新华日报体育记者,扬子晚报文体部副主任、第一新闻部主任、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编委兼经济新闻部主任,扬子晚报副总编辑,新华日报社副总编辑。2006年6月,任新华日报社总编辑、党委副书记。原总编:周正荣同志:1995年7月—2006年6月任总编辑1997年7月—2006年6月任党委书记2001年8月—2006年6月任董事长2006年6月13日卸任。2002年12月,新华日报在整合原有版面的基础上,由10—12版增加到16个版 。这是自1995年以来的第三次改版。这是新华日报自1995年以来第三次改版。

学报编辑部是学校的直属部门之一。其主要任务是在校长的领导下具体负责《学院学报》的编辑和出版工作。具体职责如下: 一、坚持办刊方向,遵守国家出版法规,为提高教学质量、推动学科建设、增进学术交流、扩大学校影响等服务。 二、 在编委会的指导下,负责提出、确定本刊的指导原则和编辑方针并组织实施。 三、负责制定学报编辑部工作规程及有关条例并督促实施。 四、负责提交年度学报出版计划,研究、决定本刊的栏目和内容。 五、负责做好组稿、选稿、审稿、定稿、校对、出版、发行的各项组织安排工作。 六、负责安排来稿的登记、编号,及时向作者反馈处理意见,并做好保密工作。维护作者的合法权益。 七、负责来稿的初审,做好来稿的专家复审,常务副主编、主编终审,特别稿件编委会复核等组织工作。 八、组织编辑人员参加校内外的学术活动和业务进修,积极开展科研活动。不断提高全体编辑人员的人文素养和学术水平。 九、负责本部门业务信息的收集、整理、提供、报批、实施上网等工作;负责本部门年度档案收集、整理和建档归档工作。 十、完成学校领导或上级有关部门交办的其他工作编辑部工作岗位职责编辑部主任 (1)负责编辑部的行政事务及编辑出版业务的领导工作,包括工作计划制定、工作安排、召开编前、编后会及编辑部的条件建设、制度建设、印刷质量问题的把关等。 (2)协助主编组织召开编委会,组织评刊活动,收集编委、作者、读者对学报的办刊质量、栏目设置及编辑工作的意见,提出改进工作的措施。 (3)制定每期的编辑出版计划及终审、终校工作。 (4)负责分管栏目稿件的初审、送审及编校以及分管栏目的组稿工作及组织相关的专题讨论。 (5)定期召开编辑部工作会议,组织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 (6)负责对外联系及交流工作,组织参加上级主管部门和学会、研究会的有关活动。 编辑 (1)负责分管栏目的初审、送审及编校工作,以及分管栏目的组稿工作及组织相关的专题研讨。 (2)承担编辑部的通联工作。包括与出版局、质检中心、各数据库中心、学会、研究会的外联工作。 (3)承担编辑部的编务工作,包括来稿登记、稿费发放、财务报销及文书档案管理工作。 (4)负责维护学报(社科版)的网站运行以及数据库更新工作。 (5)负责学报的发行及交流。 (6)做好编辑部主任交办的其它工作

学报是学报,期刊社是期刊社,学报主编只是主编,这三者没有必然联系。学报编辑部属于学校下属单位,学报编辑部主任是大学的处级领导。期刊社具有独立经营的性质,其一把手领导是社长。一般情况下学报的主编是学报的一把手担任,有时是由学校的校长或副校长担任主编。期刊社的社长一般来说都是期刊的主编,也有例外的。

平顶山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呀

一般期刊,不是北大2011中文核心

说的都是好的 去了才知道好不好

属于校报啊。没有级别的

1.《试论孙炎的语言学成就》,《古籍研究》1987年第4期。2.《试论汉语委婉修辞格的历史文化背景》,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87年第6期。3.《中国现代史上的广东语言学家》(合作),《岭南文史》1988年第1期。4.《试论古汉语修辞中的层次性》,《淮北煤师院学报》1988年第4期。5.《“乡思”呼唤着“月夜箫声”--香港诗人杨贾郎〈乡思〉〈月夜箫声〉赏析》,《语文月刊》1988年第5期。6.《中国哲学思想在汉语辞格形成中的投影》,《营口师专学报》1989年第1期。7.《试论吴方言数词的修辞色彩》,载《语文论文集》,百家出版社,1989年10月。8.《试论黄遵宪的诗歌创作与成就》,《岭南文史》1990年第2期。9.《〈经传释词〉在汉语语法学上的地位》(合作),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1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 年第 期转载。10.《〈西湖二集〉:一部值得研究的小说》,权威期刊《明清小说研究》1991年第2期。11.《情·鬼·侠小说与中国大众文化心理》,《上海文论》1991年第4期。1994年获“第一届全国青年优秀社会科学成果奖”优秀论文奖。12.《点化名句的艺术效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学语文》1992年第4期。13.《情真意绵绵,绮思响“雨巷”--谈戴望舒〈雨巷〉一诗的修辞特色》,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2年第5期。14.《回顾·反思·展望--复旦大学组织全国部分青年学者关于中国修辞学研究的过去现状及未来的讨论综述》,《鞍山师专学报》1993年第4期。15.《语言美学发轫》,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3年第5期。16.《汉语外来词音译艺术初探》,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3年第5期。17.《论〈文则〉在中国修辞学史上的地位》,《鞍山师院学报》1994年第2期。18.《汉语外来词音译的特点及其文化心态探究》,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4年第3期。19.《旧学商量加邃密,新知培养转深沉--评王希杰新著〈修辞学新论〉》,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4年第4期。20.《试论赋的修辞特点》,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5年第1期。21.《先秦时代中国修辞哲学论略》,《上海文化》1995年第2期。22.《试论汉语委婉修辞手法的范围》,《南昌大学学报》1995年第3期。23.《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分期问题》,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5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5年第10期转载。24.《王引之〈经传释词〉的学术价值》,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4期转载。25.《修辞结构的层次性与修辞解构的层次性》,《延边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4期转载。26.《两汉时代中国修辞哲学论略》,综合类核心期刊《江淮论坛》1995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6年第2期转载。27.《〈经传释词〉对汉语语法学的贡献》,《中西学术》第1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年6月版。28.《创意造言的艺术:苏轼与刘攽的排调语篇解构》,台湾《国文天地》1995年第11卷第6期(总第126期)。29.《旧瓶装新酒:一种值得深究的语言现象》,香港《词库建设通讯》1995年第4期(总第6期)。30.《改革开放与汉语的发展变化学术研讨会综述》,1995年11月《上海社联年鉴》。31.《〈经传释词〉之“因声求义”初探》,核心期刊《古籍研究》1996年第1期。1998年获上海市(1996-1997年度)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32.《谐译:汉语外来词音译的一种独特型态》,《长春大学学报》1996年第1期。33.《英雄侠义小说与中国人的阿Q精神》,台湾《国文天地》1996年第11卷第8期(总128期)。34.《论修辞的三个层级》,《云梦学刊》1996年第1期。35.《音义密合:汉语外来词音译的民族文化心态凸现》,《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1996年第2期。36.《咏月嘲风的绝妙好辞--晏子外交语篇的文本解构》,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6年第2期。37.《论汉语外来词音译的几种独特型态》,《雁北师院学报》1996年第4期。38.《触景生情的语言机趣--陶糓与钱俶外交语言解构》,台湾《国文天地》1996年第12卷第6期(总138期)。39.《〈语助〉与汉语虚词研究》,《平原大学学报》1996年第4期。40.《关于〈声类〉的性质与价值》,核心期刊《古籍整理研究学刊》1996年第6期。41.《论夸张的次范畴分类》,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6年第6期。42.《新世纪中国修辞学的发展和我们的历史使命》,全国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7年第1期。43.《论委婉修辞生成与发展的历史文化缘由》,核心期刊《河北大学学报》1997年第1期。44.《清代语言学繁荣发展原因之探讨》,《云梦学刊》1997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8期转载。45.《论中国修辞学研究今后所应依循的三个基本方向》,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7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字学》1997年第6期转载。46.《80年代以来中国修辞学理论问题争鸣述评》,《黄河学刊》1997年第2期。47.《论委婉修辞的表现形式与表达效应》,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湘潭大学学报》1997年第3期。48.《中国修辞哲学论略》,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49.《论夸张表达的独特效应与夸张建构的心理机制》,核心期刊《扬州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50.《训诂学居先兴起原因之探讨》,载《语文论丛》第5辑,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6月。51.《语言美学的建构与修辞学研究的深化》(第一作者,与宗廷虎教授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7年第5期。52.《“夫人”运用的失范》,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语文建设》1997年第6期。53.《论〈马氏文通〉在中国语言学史上的地位》,《江苏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第1期。54.《论委婉修辞生成的心理机制》,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8年第2期。55.《论孔子的修辞哲学思想》,《雁北师院学报》1998年第3期。56.《“水浒”现象与历史变迁》,《人民政协报》1998年4月27日第3版《学术家园》。57.《二十世纪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的省思》,全国综合性社科核心期刊《社会科学》(上海)1998年第5期。58.《修辞心理学论略》,全国综合类核心期刊《复旦学报》1998年第5期。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学》1998年第11期转载。59.《中国现代修辞学研究走向语言美学建构的历史嬗变进程》,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60.《二十世纪的汉语修辞学》(与宗廷虎教授合作),北京大学百年校庆丛书《二十世纪的中国语言学》,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6月出版。61.《关于中国修辞学发展的历史分期及各个时期研究成就的估价问题》,载《郑子瑜〈中国修辞学史稿〉问世十周年纪念论文集》(宗廷虎教授主编),中国社会出版社,1998年2月。62.《潘金莲形象的意义》,台湾《古今艺文》1998年11月第25卷第1期。63.《进一步沟通海峡两岸的修辞学研究》,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8年第4期。64.《吴方言数词的独特语用效应》,载《修辞学研究》第8集,南海出版公司1998年年 6月。65.《中国风格学源流研究的理论与实践意义》,全国中文核心期刊《湘潭大学学报》1998年第6期。66.《语言理论新框架的建构与21世纪中国语言学的发展》,云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学术探索》(云南)1999年第1期。67.《修辞学转向与现代语言学理论》,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9年第2期。68.《论夸张》,载《中国第一届修辞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师范大学1999年6月。69.《论修辞文本建构的基本原则》,核心期刊《扬州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70.《平淡情事艺术化的修辞策略》,《徐州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2期。71.《修辞主体论》,《锦州师范学院学报》1999年第2期。72.《方言研究:透视地域文化的重要途径》,云南省一级学术期刊《学术探索》1999年第3期。73.《[请读我唇]三人谈》(与宗廷虎教授等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语文建设》1999年增刊。74.《看文人妙笔生花,让生命得到舒畅——评沈谦教授[林语堂与萧伯纳]》,台湾《中国语文》1999年第4期(总508期)。75.《修辞学研究新增长点的培植与催化》(与宗廷虎教授合作),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1999年第4期。76.《借代修辞文本建构的心理机制》,全国人文和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1999年第6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2期选摘。77.《论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嬗变之历程(上)》,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第54号(1999年)。78.《[金瓶梅]的语言艺术》,载《经典丛话·金瓶梅说》,江西教育出版社,1999年1月。79.《中国古典言情小说模式与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台湾《国文天地》2000年第1期(总181期)。80.《论中国现代修辞学发展嬗变之历程(下)》,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第55号(2000年)。81.《评黎运汉著[汉语风格学]》(与宗廷虎教授合作),《文汇读书周报》2000年12月9日第2版。82.《论比拟修辞文本的表达与接受心理》,《深圳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2期。83.《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论中国文学中的双关修辞模式》,台湾《国文天地》2000年第4期(总184期)。84.《委婉修辞的语用学阐释》,载《语文论丛》第6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9月。85.《修辞学研究的深化与修辞学教材的改革创新》,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1年第1期。86.《比喻修辞文本的心理分析》,《平顶山师专学报》2001年第3期。87.《论精细修辞文本的心理机制》,全国优秀社科学报《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88.《异语修辞文本论析》,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1年第4期。89.《语言的艺术:艺术语言学的建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90.《论旁逸修辞文本的建构》,湖南省一级学术期刊《湘潭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5期。91.《论拈连修辞文本》,《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1年第4期。92.《论结尾的修辞策略》,《江苏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1期。93.《顶真式衔接:段落衔接的一种新模式》,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2年第2期。94.《论顶真修辞文本的类别系统与顶真修辞文本的表达接受效果》,《平顶山师专学报》2002年第4期。95.《论锻句与修辞》,《锦州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5期。96.《吞吐之间,蓄意无穷——留白的表达策略》,台湾《国文天地》2002年8月第18卷第3期(总207期)。97.《关于建立言语学的思考》(合作),武汉大学《长江学术》第3辑,长江文艺出版社,2002年11月。98.《论事务语体的修辞特征及其修辞基本原则》,《平顶山师专学报》2003年第1期。99.《从统计分析看“简约”与“繁丰”的修辞特征及其风格建构的原则》,中国语言学核心期刊《修辞学习》2003年第2期。100.《与时俱进:语言学由理论研究走向应用研究的意义》,《楚雄师范学院学报》2003年第2期。101.《基于计算分析的法律语体修辞特征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102.《论学习修辞学的意义》,《平顶山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103.《论起首的修辞策略》,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04.《论口语体的基本修辞特征和修辞基本原则》,载《语文论丛》第8辑,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年1月。《平淡风格与绚烂风格的计算统计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106.《韵文体刚健风格与柔婉风格的计算研究》,中国人文社科核心期刊《湖北师范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107.《庄重风格与幽默风格的计算统计研究》,《渤海大学学报》2004年第5期。108.《中国修辞学:走出历史偏见和现实困惑》,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6期。109.《从<汉语修辞学>修订本与原本的比较看王希杰教授修辞学的演进》,载《修辞学新视野》,中国文联出版社,2004年12月出版。110.《从计算分析看文艺语体的修辞特征及其修辞基本原则》,《修辞学论文集》第七集,新华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111.《评谭学纯、朱玲 》,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112.《关于建立言语学的思考》(合作),《言语与言语学研究》,崇文书局,2005年8月出版。113.《话本小说“正话”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的修辞学研究》,载《语言研究集刊》第二辑,上海辞书出版社,2005年8月。114.《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15.《话本小说“篇首”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云南师范大学学报》,2005年第4期。116.《话本小说“题目”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平顶山学院学报》2005年第6期。117.《话本小说“头回”的结构形式及其历史演进的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复旦学报》,2006年第2期。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古代、近代文学研究》2006年第7期全文转载。118.《论修辞学与语法学、逻辑学及语用学的关系》,《平顶山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119.《汉语外来词音译的四种特殊类型》,载《词汇学理论与应用》(三),商务印书馆,2006年3月。120.《由汉语词汇的实证统计分析看林语堂从中西文化对比的角度对中国人思维特点所作的论断》,《跨越与前进――从林语堂研究看文化的相融与相涵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东吴大学,2006年10月出版。121.《八股文篇章结构形式的渊源》,日本京都外国语大学《研究论丛》,2006年(平成18年7月)LXVII。《评朱玲[文学文体建构论]》,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7年第1期。123.《修辞学的科学认知观与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发展》,载《继往开来的语言学发展之路:2007学术论坛论文集》,语文出版社,2008年1月。124.《八股文“收结文”之“煞尾虚词”类型及其历史演进》,载《修辞学论文集》第十一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4月。125.《比喻造词与中国人的思维特点》,核心期刊《复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8年第3期转摘。126.《〈史记〉史传体篇章结构修辞模式对传奇小说的影响》,中国人文社科学报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1期。127.《“用典”的定义及其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08年第1期。128.《段落衔接的修辞策略》,《平顶山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129.《南北朝时代列锦辞格的转型与发展》,《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09年第8期。130.《从〈全唐诗〉所存录五代诗的考察看“列锦”辞格发展演进之状况》,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131.《学术史研究与学科本体研究的延展与深化》,《外国语言文学》(季刊)2010年第1期。132.《从〈全唐诗〉的考察看盛唐“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年第1期。133.《从〈全唐诗〉所录唐及五代词的考察看“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0年第1期。134.《从〈全唐诗〉所录唐及五代词的考察看“列锦”辞格的发展演变状况》,《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0年第1期。135.《不迷其所同而不失其所以异——论黎锦熙先生的汉语修辞学研究》,核心期刊《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第一作者。2010年第5期。136.《“列锦”修辞格的源头考索》,核心期刊《长江学术》,2010年第4期。137.《修辞学与汉语史研究》,核心期刊《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0年第4期138.《“列锦”辞格在初唐的发展演进》,《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139.《还原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差异的真实面貌》,《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1年第1期。140.《艺术语言的创造与语言发展变化的活力动力》,《楚雄师范学院学报》(月刊),2011年第5期。141.《网络词汇成活率问题的一点思考》(第一作者),《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3期。142.《名词铺排与唐诗创作》,《蜕变与开新——古典文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东吴大学,2011,7出版。143.《海峡两岸词汇“同义异序”现象的理据分析兼及“熊猫”与“猫熊”成词的修辞与逻辑理据》,载郑锦全·曾金金主编《二十一世纪初叶两岸四地汉语变迁》,台湾新学林,2011年12月出版。144.《晚唐时代“列锦”辞格的发展演进状况考察》,《平顶山学院学报》,2012年第1期。145.《关于中国修辞学研究走向的几点思考》,《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146.《海峡两岸现代汉语词汇“同义异序、”同义异构“现象透析》,核心期刊《复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2期。147.《王力先生对汉语修辞格的研究》,核心期刊《北京大学学报》(哲社版),2012年第4期。148.《由〈全唐诗〉的考察看中唐“列锦”辞格发展演进之状况》,核心期刊《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4期。149.《孔子“正名”论的语言学阐释》,《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150.《杜甫诗歌与名词铺排》(第一作者),《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3期。151.《中国传统文化心理在海峡两岸的存续现状探析——以海峡两岸对西方人名翻译的修辞行为为例》(第一作者),《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3期152.《列锦辞格的基本类型》,《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152.《列锦辞格的基本类型》,《平顶山学院学报》,2013年第6期。153.《先秦两汉诗赋列锦结构模式及其审美特点》,《宜春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54.《元曲“列锦”结构模式及其审美追求》,《平顶山学院学报》,2014年第4期。155.《“古为今用”与“洋为中用”——陈望道先生的治学经验及对中国当代修辞学研究的启示》,《江苏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14年第2期。156.《修辞的性别分野与女性修辞研究》,《宜春学院学报》,2014年第10期。157.《宋词“列锦”结构模式的继承与发展》,《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二辑,核心期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158.《明清词“列锦”结构模式的发展演进考察》,《语言研究集刊》第十三辑,核心期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4年12月出版。

平顶山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任命的

市级的 如果没错的话

一般期刊,不是北大2011中文核心

编辑部部长和编辑部主任一个职务。叫法不同而已。没有编辑部这个职务。只有部门

出版社、报社、杂志社等团体的最高负责人,如××出版社社长。

  • 索引序列
  • 平顶山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
  • 平顶山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
  • 平顶山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啊
  • 平顶山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呀
  • 平顶山学院学报编辑部主任是谁任命的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