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古生物期刊分区标注

古生物期刊分区标注

发布时间:

古生物期刊分区标注

SCI有两个分区规则:JCR分区和中科院的分区JCR分区根据影响因子(IF值),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各25%),分别是Q1,Q2,Q3,Q4中科院分区的方法:一区刊: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5%,二区刊:前6% ~ 20%,三区刊:前21% ~ 50%,四区刊:后51%~100%1963年美国SCI诞生时,其创始人加菲尔德(ECarfield)仅仅是为了向人们提供一种更新颖更独特的文献检索工具。其后,以普赖斯(DJPrece)为代表的科学计量学家将SCI用于科学活动规律的研究,以致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权威性的科学技术评价工具。SCI作为论文与引文分析的重要手段,也被我国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所重视,不少单位把它作为科研业绩考核的主要量化指标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南京大学即将SCI引入科研绩效考核体系,当时一篇SCI论文奖励约1000元。南京大学原校长曲钦岳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对科研成果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加之某些专业国内专家数量少,同行评议实际操作难度很大,故有必要引入SCI进行科研业绩考核,以便有效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南京大学的做法在当时是一种管理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居于全国首位。1995年10月美国着名的《科学》(Science)杂志在其“中国科学”专刊中,对南京大学的这一做法进行了介绍。此后,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竞相仿效,纷纷将SCI论文纳入科研考评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SCI论文数量的增长,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学术1963年美国SCI诞生时,其创始人加菲尔德(ECarfield)仅仅是为了向人们提供一种更新颖更独特的文献检索工具。其后,以普赖斯(DJPrece)为代表的科学计量学家将SCI用于科学活动规律的研究,以致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权威性的科学技术评价工具。SCI作为论文与引文分析的重要手段,也被我国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所重视,不少单位把它作为科研业绩考核的主要量化指标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南京大学即将SCI引入科研绩效考核体系,当时一篇SCI论文奖励约1000元。南京大学原校长曲钦岳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对科研成果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加之某些专业国内专家数量少,同行评议实际操作难度很大,故有必要引入SCI进行科研业绩考核,以便有效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南京大学的做法在当时是一种管理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居于全国首位。1995年10月美国着名的《科学》(Science)杂志在其“中国科学”专刊中,对南京大学的这一做法进行了介绍。此后,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竞相仿效,纷纷将SCI论文纳入科研考评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SCI论文数量的增长,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   但是,仅注重SCI论文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并不利于国家科技水平的真正提高。如2005年,浙江某高校一位教授因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4篇,按照该校政策可以得到近17万元的奖金。可是这些SCI论文大多数发表在影响因子较低、质量并不很高的SCI源刊上,创新成分不多,学术影响不大。这种通过发表低影响因子的SCI论文以获奖励的做法,在国内高校中并非罕见。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影响因子排名前10%的国际一流SCI期刊上发表的中国论文,每两年以45%的速度增长;在被引用论文统计样本中,中国作者独着论文逐年增加,并超过了国际合作论文。国内有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甚至超过了美国大学排名稳定在前5名的常青藤名校普林斯顿大学。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80%左右的国际论文分布在低被引区间和零被引区间。换言之,我国绝大多数国际论文只是发表而已,并没有引起同行关注,数量的增长远远超出质量的增长。大量的泡沫论文破坏了学术界的合理竞争秩序,浪费了科研资源,助长了不正之风,也给我国国际学术声誉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目前SCI核心库加上扩展库(网络版)有6000余种期刊,SCI库的期刊质量和影响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不同学科之间的SCI期刊,很难进行比较和评价。为了更科学地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对科研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合理考核,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将JCR(《期刊引用报告》)公布的6000余种期刊分为13大类,在每一类期刊中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及被引频率等指标分成四个区,期刊档次由高到低排列,其中第一区期刊加上第二区少量期刊,被界定为顶级刊物。目前已有部分高校根据中科院《JCR期刊影响因子及分区情况》的报告,将第一、二区的期刊论文确定为高水平论文,采取不同的奖励标准。如兰州大学规定:SCI一区论文每篇奖励奖金5万元;SCI二区论文每篇奖励奖金5万元;其它SCI、EI和权威期刊等相当级别的论文每篇奖励奖金1万元。在国外,也有按用SCI体系间接评价论文质量的有关政策。按照西班牙法律,研究人员如果在ISI影响因子排行榜上前1/3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就能够得到奖励。芬兰政府将对大学医学研究的资助标准与发表论文期刊影响因子直接挂钩。可见注重论文质量,鼓励原始创新,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2013年—2020年)为深入贯彻《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范省级《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对各地编制《规划》的宏观指导,提高编制水平,制定《省级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包括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和成果要求三个部分。一、总体要求省级《规划》应依据本行政区古生物化石资源分布、保护现状、调查和研究工作程度,对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进行总体策划和全面部署。(一)编制依据省级《规划》编制依据是《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8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令第167号)、《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地质矿产部令第21号)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古生物化石保护的地方法规。(二)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积极推进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工作。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强古生物化石的科学研究,促进古生物化石的合理开发利用,科学部署本行政区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三)基本原则《规划》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分级管理、重点保护、科研优先、永续利用的原则;(2)体现古生物化石保护宗旨,突出古生物化石保护地方特色的原则;(3)统筹协调,与国家、本行政区相关规划衔接的原则;(4)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5)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原则。(四)目标任务省级《规划》的编制要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调查研究,在充分研究已有成果和资料的基础上,确定目标任务。加强古生物化石保护能力建设,逐步提高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水平,是本次《规划》编制工作的核心内容。(1)收集研究本行政区内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成果,客观分析本行政区古生物化石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科学预测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对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2)全面分析本行政区古生物化石资源分布特点,科学开展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划工作,对不同的区域实施不一样的保护工程和不一样的开发利用方式,促进古生物化石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3)建立一个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管理科学、效果显著的省级古生物化石保护网络。(五)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省级《规划》区域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行政区。本次省级《规划》的基准年为2011年。规划期为2013—2015年,展望期为2016—2020年。二、主要内容(一)总则主要说明省级《规划》编制目的、规划依据、规划范围、规划基准年和规划期等内容。(二)保护现状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工作程度总结本行政区内的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工作,对化石资源的空间分布、化石类型和科研价值进行论述,依据《国家古生物化石分级标准(试行)》,列出本行政区内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一览表。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现状分阶段对本行政区内地层古生物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总结,一般分为以下三个研究阶段:(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3)20世纪80年代至今。古生物化石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从古生物科普基地建设、古生物类地学旅游、古生物文化产业建设等方面对古生物资源利用进行论述。对具有本行政区特色的开发利用形式重点论述。古生物保护现状论述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现状、古生物化石标本保护现状和收藏情况、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工作现状。列出本行政区主要古生物化石收藏单位一览表。古生物化石保护存在的问题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利用、科研以及法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三)规划目标根据古生物化石保护内容,结合本行政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古生物化石资源条件、分布特点等因素,通过科学分析,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研究提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合理确定规划目标。规划近期(2013—2015)目标和远期(2016—2020)目标应分别对规划期内的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评价、古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建设、保护管理工作水平、保护工程实施范围、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程度以及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机构建设、法规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等进行明确定位。(四)保护区划保护区划是在较大地域范围内,根据自然地理及保护对象的分布规律和基本状况,适当考虑行政区域而进行的保护区的划分,也可称做保护分区。它是为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和科学规划服务的。保护分区原则古生物化石保护分区应遵循以下原则:(1)古生物生物群分布的完整性;(2)古生物化石赋存层位的统一性;(3)区域地质背景的一致性;(4)行政区域相对完整性。保护分区特征分区特征应包括:区域地质条件;已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的种属、数量、赋存地层的时代及岩性;一级、二级和三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产出情况;一般保护古生物化石的产出情况;古生物化石的潜在资源预测;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及分布范围。(五)重点工作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评价工程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与评价工程的目标任务是:查清本行政区内古生物化石,特别是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的产出、分布状况;评价古生物化石的科研价值、开发利用前景;建立生物地层序列,进行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划分;对古生物化石典型产地进行评价,提出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方案。《规划》应明确近期和远期本行政区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评价的工作范围。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古生物化石保护分为产地保护和标本保护。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工程主要是建立古生物类保护区和地质公园、命名古生物化石产地。产地保护工程还包括对产地或出露的化石实施围护工程、防灾工作、防风化工程、防腐蚀工程、监测预警工程等等技术工程性措施。还包括因建设项目穿越产地而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工程。标本保护以馆藏为主,《条例》规定了馆藏条件。标本保护工程以规划建设古生物博物馆为主。古生物化石管理工程古生物化石管理工程就是在完善组织机构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条例》规定的管理制度开展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古生物化石管理工程重点是完善发掘、进出境和收藏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化石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编制、数据库建设、与《条例》配套的法规建设等工作。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工程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古生物化石资源条件,对本省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工作进行规划,按照研究工作的重要程度列出研究目标和内容,明确研究目的。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工程要与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评价工程、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结合起来,协调开展化石资源调查评价、科学研究和保护管理工作。古生物化石科普宣传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古生物化石科普宣传工作,使民众了解古生物化石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民众保护古生物化石的自觉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是古生物化石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规划应明确古生物化石科学普及宣传工程的内容、形式和时限。古生物化石资源利用工程古生物化石作为一种地质遗迹资源,除科学价值外,还具有美学价值和收藏价值。规划应在教学、旅游、工艺品研发、医药、观赏等方面挖掘古生物化石资源的利用价值,设计好资源利用工程。古生物化石文化产业建设工程在古生物化石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古生物化石文化产业建设工程,通过专业化、高水平的内容策划和设计,开发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化石文化产品,采用多种形式传播古生物化石文化,积极推进古生物化石文化产业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六)效益分析效益分析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进行分析。社会效益是指规划实施后对社会的贡献,社会效益分析是指规划成果对社会科技、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所作出或可能作出贡献的分析。经济效益分析是对实施规划中的重点工程运营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近期、远期)进行分析。(七)保障措施规划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建立保障体系。就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而言,涉及组织保障、经费保障、专家保障、科技保障、法律法规保障、宣传教育保障、国际交流保障,等等。保障措施务必可行,即可操作性要强,避免华而不实的表述。三、成果要求省级《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编制说明、规划图件、附表。(一)规划文本规划文本是实施古生物化石保护的行动规范,应以规章条文的方式、简明扼要地直接表述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要求,规定做什么和怎么做,体现规划的指导性、强制性。要求任务具体、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文字精练。规划文本的编写参照本指南附件:省级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2013年一2020年)编写目录。(二)规划编制说明省级《规划》编制说明是对规划编制的主要原则、主要内容、编制过程、论证情况作具体说明,应包括以下内容:(1)规划编制背景;(2)规划编制过程;(3)规划主要内容;(4)与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情况;(5)征求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专家等意见的情况以及协调、修改情况;(6)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三)规划图件图件(1)××省古生物化石产地分布图:以1:50万地理底图为基本底图,比例尺可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面积适当放大或缩小,一般比例尺为1:50万或1:100万。图件应包含以下内容:简化的地质图、古生物化石调查评价工作程度、古生物化石产地分布等。(2)××省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划图:以1:50万地理底图为基本底图,比例尺可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面积适当放大或缩小,一般比例尺为1:50万或1:100万。图件应包含以下内容:简化的地质图、古生物化石资源分布、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古生物化石保护分区等。(3)××省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图:以1:50万地理底图为基本底图,比例尺可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面积适当放大或缩小,一般比例尺为1:50万或1:100万。图件应包含以下内容:简化的地质图、古生物化石资源分布、已建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已建的古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规划的古生物化石调查评价区、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区与古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规划的各类产地保护工程等。规划图件电子数据基本要求(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交的供绘制规划图件的数据(简称成果图数据)应分图层,以方便数据整理和建库需要。(2)成果图数据和图层数据中的每一个点、线、面都要有相应的属性,同一图层的属性表结构必须统一。表结构和属性字段名称、内容及代码参见《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标准》(DZ/T0226—2010)和《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标准(试行)》。(3)成果图数据的图示必须为符号化数据。例如:某地区界为点划线,该界线在文件中仅用一条记录代表,在图示时选取软件系统符号库中的点划线线型来表示,而不能数字化成一系列的小线段。(4)所有图形数据都必须经过拓扑检查,并保证拓扑检查无误。(5)规划图件的图例符合《1:10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及图示》(GB/T14512—93)、《地图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通用符号》(GB/T17695—1999)、《区域地质图图例》(GB958—1999)、《地质图用色标准比例尺1:500000—1:1000000》(GB6390—86)以及《1:500000—1:1000000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995)等标准。(四)规划表格规划附表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具体情况而定,但至少应包括以下附表:附表1 ××省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一览表附表2 ××省古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一览表附表3 ××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一览表附表4 ××省古生物化石产地一览表附表5 ××省古生物化石保护重点工程一览表附录:省级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2013年-2020年)编写目录总则一、规划目的二、规划依据三、规划范围四、规划基准年五、规划期第一章 保护现状一、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工作程度二、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现状三、古生物化石开发利用现状四、古生物化石保护现状五、古生物化石保护存在问题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二、规划原则三、规划目标四、主要任务第三章 保护区划一、古生物化石资源分布二、古生物化石保护分区原则三、古生物化石保护分区特征第四章 重点工作一、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与评价工程二、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三、古生物化石管理工程四、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工程五、古生物化石科普宣传工程六、古生物化石开发与利用工程七、古生物化石文化与产业建设工程第五章 效益分析一、社会效益二、经济效益第六章 保障措施附图××省古生物化石产地分布图××省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划图××省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图附表××省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一览表××省古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一览表××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一览表××省古生物化石产地一览表××省古生物化石保护重点工程一览表

第十一条 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除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外,其他具有典型意义或者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可以分级管理,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十八条 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依照本条例第一十七条的规定经批准外,也不允许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核心区外围可以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缓冲区外围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原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认为必要时,可以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划定一定面积的外围保护地带。

SCI有两个分区规则:JCR分区和中科院的分区;1、JCR分区根据影响因子(IF值),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各25%),分别是Q1,Q2,Q3,Q4。2、中科院分区的方法:一区刊: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5%;二区刊:前6% ~ 20%;三区刊:前21% ~ 50%;四区刊:后51%~100%。SCI杂志的分区依据 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分区遴选法 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理论基础    科技期刊浩如烟海,刊载期刊上的科技论文的数量更是呈指数型增长。面对如此众多的论文信息,如何有效的选择报道科学前沿问题、具有国际地位的一流期刊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1期刊论文与评价指标的“集中与分散”规律    早在1934年,英国著名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就首先发现了学术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即:“对某一学科而言,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该学科论文的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时,都可以划分出对该学科最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相继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a:a2„„的关系。”后人将此规律称之为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    此后,期刊论文的分布规律受到人们重视而不断发展。1971年,美国情报学家、《科学引文索引》(SCI)创始人加菲尔德,通过统计2000种期刊中的1000,000篇参考文献发现,24%的被引率高的文章出自25种期刊,50%得出自152种期刊,75%出自767种期刊,而其余的被引文章则分散在数量很大的期刊中,证明了被引文章在期刊上的分布也有一个较为集中的核心与广为分散的相关区。    还有很多研究表明,其他如文摘率、影响因子等因素也存在着“集中与分散”的规律。因此,根据“集中与分散”规律,选择集中了学科领域内大量论文、集中了学科期刊较高指标值、具有较高国际显示度的少数期刊,作为学科的国际一流期刊,有助于我们更有效的利用期刊信息了解学科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2 遴选国际一流期刊的评价指标    文献计量学研究中用来评价科技期刊质量的指标有很多,其中期刊的影响因子(IF)、总被引频次(CI)以及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IFCI)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期刊的显示度。   影响因子(IF)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数的比值。它可以测度期刊在最近两年中的篇均被引频次,是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能够客观的反映期刊的相对影响,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总被引频次(CI)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测度该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视的程度,反映其在学术界的显示水平,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IFCI)指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单干被引用的次数,是用于计算影响因子的分子,可以测度最近两年期刊在学术界的显示水平。2 分区法遴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我们主要基于影响因子(IF)、总被引频次(CI)以及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IFCI)三个评价指标,利用ISI出版的JOURANL CITATION REPORTS(JCR)(2001版)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以分区的方式遴选各学科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在JCR(2001版)中,报道了5748种期刊,排除社会科学类16种,我们按照数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天文、生物学、农林科学、医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和综合共12个学科(类),将其余5732种期刊分类,每个类有ni种期刊,1≤i≤12。由于期刊论文数量与各指标的关联度很高,为了减少期刊论文量的波动带来的误差,我们同时利用了JCR(2000版)和JCR(1998版)光盘提供的数据计算每一种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总被引频次。 第一步:计算每个期刊的三年平均影响因子(IF)、平均总被引频次(CI)。   IFij=(IFij1998+IFij2000+IFij2001)/3,1≤i≤12,j=1,2,, ni;   CIij=(CIij1998+CIij2000+CIij2001)/3,1≤i≤12,j=1,2,, ni; 第二步:对JCR(2001版)期刊按学科从影响因子(IF)角度进行分区。    每个学科的期刊按平均影响因子(IF)降序排列C={cij: 1≤i≤12,j=1,2,, ni},其前5%的期刊构成的集合为一区期刊,再将其余期刊的影响因子之和平均分为三部分,再由下列公式的计算结果产生二区、三区和四区期刊,即:    一区期刊:Ci1={ cij: 1≤i≤12,j=1,2,„,ti, ti < ni , ti / ni =05};    二区期刊:Ci2={ cij: 1≤i≤12,j=ti+1,ti+2,„,mi, mi < ni , / =1/3};   三区期刊: Ci3={ cij: 1≤i≤12,j=mi+1,mi+2,„,pi, pi< ni , / =1/3};    四区期刊: Ci4={ cij: 1≤i≤12,j=pi+1,pi+2,„,ni, / =1/3}。 第二步:按学科遴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每个学科的期刊按总被引频次(CI)降序排列A={ aij: 1≤i≤12,j=1,2,, ni},其前5%的期刊构成的集合为Ai={ aij: 1≤i≤12,j=1,2,,ki, ki / ni =05}。    每个学科的期刊按计算影响因子时的两年总被引频次(IFCI)降序排列B={ bij: 1≤i≤12,j=1,2,, ni},其前5%的期刊构成的集合为Bi={ bij: 1≤i≤12,j=1,2,,mi, mi / ni =05}。 各个学科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期刊为Si=(Ai∪Bi∪Ci1)∩(Ci1∪Ci2),则Si就是我们遴选所得各学科的国际一流期刊。分区法遴选国际一流期刊的意义 1 为文献情报机构的期刊工作提供参考    采用分区遴选方法选择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无论在评价指标还是学术质量上都具有较高水平,在各学科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和显示度。图书情报部门可以此作为选择国外期刊的参考依据,结合馆藏特点和用户需求有效的提高订购期刊质量;同时可以指导读者重点阅读,建立高质量的文献数据库和检索系统。 2 为科研部门的学术成果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分区法确定的国际一流期刊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此,可以为科研部门间点科技成果、评价研究水平提供定量的参考依据。但指的注意的是,科研成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以同行专家评审意见为基础,不能简单的根据其是否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上确定研究质量。3 为科研工作者利用期刊提供参考    国际一流期刊在学科领域普遍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他们刊载的学术论文质量较高、体现了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领域。科学家们通过阅读这些一流期刊,可以更有效的了解学科发展态势、了解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同时,遴选出的国际一流期刊也为科学家们选择高水平期刊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提供了参考。  4 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    分析这些国际一流期刊的内在与外在发展特点,可以帮助我国科技期刊学习国外期刊的发展经验,探索一条有效的提高学术水平和学科影响力的发展道路,促进我国科技期刊质量的不断提高。前5%一区。生物:8以上一区;4-8二区;2-4三区;2一下四区!

古生物期刊分区

1、根据自然保护区保护对象进行分类:具有代表不同自然地带典型的自然综合体及其生态系统或遭破坏急待恢复和更新的同类地区;具有本国特产的或世界性珍贵稀有物种,或具有重要经济意义而濒于灭绝的生物种的地方;具有其他特殊意义的地区,如水源涵养地、岛屿(鸟岛、珊瑚礁)、地质剖面、冰川遗迹等自然遗产所在地,或具有科学教育和文化上有必要保护的地方;具有自然历史遗迹、名胜风景或革命历史圣地等所在地外围的自然环境和文化景观的地区。2、按自然保护区的性质和任务进行分类:自然保护区,是保护或恢复自然综合体和自然资源整体为主的地区,在其所划定的范围内,严禁生产经营性的活动,也称永久保护区;国家公园、自然公园,是属于保护或恢复自然综合体的一种保护区,同时又具有园林性的经营管理,可做为旅游场所,也可包括一定的自然风景区,以及名胜古迹;禁猎区:包括禁猎区、禁伐区、禁渔区、储备地、动物生卵场保护区等,在一定时期内,规定保护和恢复某些特定的自然资源;原野地,一般指较偏的荒漠原野,很少有人为活动的影响,为长远考虑而划为保护区。3、按自然保护区管理系统进行分类:国家级,指由国家中央管理的保护区,如我国的四川卧龙、陕西佛坪及甘肃白水江自然保护区;地方级,指由省(区)、市、县管辖的保护区。扩展资料:自然保护区作用:1、为人类提供研究自然生态系统的场所。2、提供生态系统的天然“本底”。对于人类活动的后果,提供评价的准则。3、是各种生态研究的天然实验室,便于进行连续、系统的长期观测以及珍稀物种的繁殖、驯化的研究等。4、是宣传教育的活的自然博物馆。5、保护区中的部分地域可以开展旅游活动。6、能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改善环境和保持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自然保护区分类

第十一条 自然保护区分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地方级自然保护区。 在国内外有典型意义、在科学上有重大国际影响或者有特殊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除列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外,其他具有典型意义或者重要科学研究价值的自然保护区列为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地方级自然保护区可以分级管理,具体办法由国务院有关自然保护区行政主管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根据实际情况规定,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备案。第十八条 自然保护区可以分为核心区、缓冲区和实验区。 自然保护区内保存完好的天然状态的生态系统以及珍稀、濒危动植物的集中分布地,应当划为核心区,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进入;除依照本条例第一十七条的规定经批准外,也不允许进入从事科学研究活动。 核心区外围可以划定一定面积的缓冲区,只准进入从事科学研究观测活动。 缓冲区外围划为实验区,可以进入从事科学试验、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以及驯化、繁殖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等活动。 原批准建立自然保护区的人民政府认为必要时,可以在自然保护区的外围划定一定面积的外围保护地带。

SCI有两个分区规则:JCR分区和中科院的分区;1、JCR分区根据影响因子(IF值),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各25%),分别是Q1,Q2,Q3,Q4。2、中科院分区的方法:一区刊: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5%;二区刊:前6% ~ 20%;三区刊:前21% ~ 50%;四区刊:后51%~100%。SCI杂志的分区依据 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分区遴选法 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理论基础    科技期刊浩如烟海,刊载期刊上的科技论文的数量更是呈指数型增长。面对如此众多的论文信息,如何有效的选择报道科学前沿问题、具有国际地位的一流期刊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1期刊论文与评价指标的“集中与分散”规律    早在1934年,英国著名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就首先发现了学术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即:“对某一学科而言,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该学科论文的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时,都可以划分出对该学科最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相继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a:a2„„的关系。”后人将此规律称之为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    此后,期刊论文的分布规律受到人们重视而不断发展。1971年,美国情报学家、《科学引文索引》(SCI)创始人加菲尔德,通过统计2000种期刊中的1000,000篇参考文献发现,24%的被引率高的文章出自25种期刊,50%得出自152种期刊,75%出自767种期刊,而其余的被引文章则分散在数量很大的期刊中,证明了被引文章在期刊上的分布也有一个较为集中的核心与广为分散的相关区。    还有很多研究表明,其他如文摘率、影响因子等因素也存在着“集中与分散”的规律。因此,根据“集中与分散”规律,选择集中了学科领域内大量论文、集中了学科期刊较高指标值、具有较高国际显示度的少数期刊,作为学科的国际一流期刊,有助于我们更有效的利用期刊信息了解学科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2 遴选国际一流期刊的评价指标    文献计量学研究中用来评价科技期刊质量的指标有很多,其中期刊的影响因子(IF)、总被引频次(CI)以及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IFCI)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期刊的显示度。   影响因子(IF)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数的比值。它可以测度期刊在最近两年中的篇均被引频次,是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能够客观的反映期刊的相对影响,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总被引频次(CI)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测度该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视的程度,反映其在学术界的显示水平,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IFCI)指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单干被引用的次数,是用于计算影响因子的分子,可以测度最近两年期刊在学术界的显示水平。2 分区法遴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我们主要基于影响因子(IF)、总被引频次(CI)以及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IFCI)三个评价指标,利用ISI出版的JOURANL CITATION REPORTS(JCR)(2001版)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以分区的方式遴选各学科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在JCR(2001版)中,报道了5748种期刊,排除社会科学类16种,我们按照数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天文、生物学、农林科学、医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和综合共12个学科(类),将其余5732种期刊分类,每个类有ni种期刊,1≤i≤12。由于期刊论文数量与各指标的关联度很高,为了减少期刊论文量的波动带来的误差,我们同时利用了JCR(2000版)和JCR(1998版)光盘提供的数据计算每一种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总被引频次。 第一步:计算每个期刊的三年平均影响因子(IF)、平均总被引频次(CI)。   IFij=(IFij1998+IFij2000+IFij2001)/3,1≤i≤12,j=1,2,, ni;   CIij=(CIij1998+CIij2000+CIij2001)/3,1≤i≤12,j=1,2,, ni; 第二步:对JCR(2001版)期刊按学科从影响因子(IF)角度进行分区。    每个学科的期刊按平均影响因子(IF)降序排列C={cij: 1≤i≤12,j=1,2,, ni},其前5%的期刊构成的集合为一区期刊,再将其余期刊的影响因子之和平均分为三部分,再由下列公式的计算结果产生二区、三区和四区期刊,即:    一区期刊:Ci1={ cij: 1≤i≤12,j=1,2,„,ti, ti < ni , ti / ni =05};    二区期刊:Ci2={ cij: 1≤i≤12,j=ti+1,ti+2,„,mi, mi < ni , / =1/3};   三区期刊: Ci3={ cij: 1≤i≤12,j=mi+1,mi+2,„,pi, pi< ni , / =1/3};    四区期刊: Ci4={ cij: 1≤i≤12,j=pi+1,pi+2,„,ni, / =1/3}。 第二步:按学科遴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每个学科的期刊按总被引频次(CI)降序排列A={ aij: 1≤i≤12,j=1,2,, ni},其前5%的期刊构成的集合为Ai={ aij: 1≤i≤12,j=1,2,,ki, ki / ni =05}。    每个学科的期刊按计算影响因子时的两年总被引频次(IFCI)降序排列B={ bij: 1≤i≤12,j=1,2,, ni},其前5%的期刊构成的集合为Bi={ bij: 1≤i≤12,j=1,2,,mi, mi / ni =05}。 各个学科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期刊为Si=(Ai∪Bi∪Ci1)∩(Ci1∪Ci2),则Si就是我们遴选所得各学科的国际一流期刊。分区法遴选国际一流期刊的意义 1 为文献情报机构的期刊工作提供参考    采用分区遴选方法选择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无论在评价指标还是学术质量上都具有较高水平,在各学科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和显示度。图书情报部门可以此作为选择国外期刊的参考依据,结合馆藏特点和用户需求有效的提高订购期刊质量;同时可以指导读者重点阅读,建立高质量的文献数据库和检索系统。 2 为科研部门的学术成果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分区法确定的国际一流期刊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此,可以为科研部门间点科技成果、评价研究水平提供定量的参考依据。但指的注意的是,科研成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以同行专家评审意见为基础,不能简单的根据其是否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上确定研究质量。3 为科研工作者利用期刊提供参考    国际一流期刊在学科领域普遍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他们刊载的学术论文质量较高、体现了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领域。科学家们通过阅读这些一流期刊,可以更有效的了解学科发展态势、了解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同时,遴选出的国际一流期刊也为科学家们选择高水平期刊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提供了参考。  4 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    分析这些国际一流期刊的内在与外在发展特点,可以帮助我国科技期刊学习国外期刊的发展经验,探索一条有效的提高学术水平和学科影响力的发展道路,促进我国科技期刊质量的不断提高。前5%一区。生物:8以上一区;4-8二区;2-4三区;2一下四区!

(2013年—2020年)为深入贯彻《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规范省级《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以下简称《规划》)的编制工作,加强对各地编制《规划》的宏观指导,提高编制水平,制定《省级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编制指南》(以下简称《指南》)。《指南》包括总体要求、主要内容和成果要求三个部分。一、总体要求省级《规划》应依据本行政区古生物化石资源分布、保护现状、调查和研究工作程度,对全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进行总体策划和全面部署。(一)编制依据省级《规划》编制依据是《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国务院令第58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自然保护区条例》(国务院令第167号)、《地质遗迹保护管理规定》(地质矿产部令第21号)和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古生物化石保护的地方法规。(二)指导思想贯彻落实《古生物化石保护条例》,积极推进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工作。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强古生物化石的科学研究,促进古生物化石的合理开发利用,科学部署本行政区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三)基本原则《规划》编制应遵循以下原则:(1)分级管理、重点保护、科研优先、永续利用的原则;(2)体现古生物化石保护宗旨,突出古生物化石保护地方特色的原则;(3)统筹协调,与国家、本行政区相关规划衔接的原则;(4)全面规划和突出重点相结合的原则;(5)具有前瞻性、可操作性原则。(四)目标任务省级《规划》的编制要从本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实际情况出发,认真调查研究,在充分研究已有成果和资料的基础上,确定目标任务。加强古生物化石保护能力建设,逐步提高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水平,是本次《规划》编制工作的核心内容。(1)收集研究本行政区内古生物化石调查、研究成果,客观分析本行政区古生物化石保护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科学预测社会和国民经济发展对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提出的必然要求。(2)全面分析本行政区古生物化石资源分布特点,科学开展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划工作,对不同的区域实施不一样的保护工程和不一样的开发利用方式,促进古生物化石保护与开发协调发展。(3)建立一个类型齐全、布局合理、管理科学、效果显著的省级古生物化石保护网络。(五)规划范围与规划期限省级《规划》区域为本省(自治区、直辖市)所辖行政区。本次省级《规划》的基准年为2011年。规划期为2013—2015年,展望期为2016—2020年。二、主要内容(一)总则主要说明省级《规划》编制目的、规划依据、规划范围、规划基准年和规划期等内容。(二)保护现状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工作程度总结本行政区内的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工作,对化石资源的空间分布、化石类型和科研价值进行论述,依据《国家古生物化石分级标准(试行)》,列出本行政区内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一览表。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现状分阶段对本行政区内地层古生物研究成果进行回顾总结,一般分为以下三个研究阶段:(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2)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至20世纪80年代;(3)20世纪80年代至今。古生物化石资源开发利用现状从古生物科普基地建设、古生物类地学旅游、古生物文化产业建设等方面对古生物资源利用进行论述。对具有本行政区特色的开发利用形式重点论述。古生物保护现状论述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现状、古生物化石标本保护现状和收藏情况、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工作现状。列出本行政区主要古生物化石收藏单位一览表。古生物化石保护存在的问题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利用、科研以及法规建设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三)规划目标根据古生物化石保护内容,结合本行政区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状况、古生物化石资源条件、分布特点等因素,通过科学分析,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研究提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合理确定规划目标。规划近期(2013—2015)目标和远期(2016—2020)目标应分别对规划期内的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评价、古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建设、保护管理工作水平、保护工程实施范围、科学研究和科学普及程度以及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机构建设、法规建设、信息系统建设等进行明确定位。(四)保护区划保护区划是在较大地域范围内,根据自然地理及保护对象的分布规律和基本状况,适当考虑行政区域而进行的保护区的划分,也可称做保护分区。它是为古生物化石保护管理和科学规划服务的。保护分区原则古生物化石保护分区应遵循以下原则:(1)古生物生物群分布的完整性;(2)古生物化石赋存层位的统一性;(3)区域地质背景的一致性;(4)行政区域相对完整性。保护分区特征分区特征应包括:区域地质条件;已发现的古生物化石的种属、数量、赋存地层的时代及岩性;一级、二级和三级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产出情况;一般保护古生物化石的产出情况;古生物化石的潜在资源预测;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及分布范围。(五)重点工作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评价工程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与评价工程的目标任务是:查清本行政区内古生物化石,特别是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的产出、分布状况;评价古生物化石的科研价值、开发利用前景;建立生物地层序列,进行生物地层及年代地层划分;对古生物化石典型产地进行评价,提出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方案。《规划》应明确近期和远期本行政区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评价的工作范围。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古生物化石保护分为产地保护和标本保护。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工程主要是建立古生物类保护区和地质公园、命名古生物化石产地。产地保护工程还包括对产地或出露的化石实施围护工程、防灾工作、防风化工程、防腐蚀工程、监测预警工程等等技术工程性措施。还包括因建设项目穿越产地而进行的抢救性发掘工程。标本保护以馆藏为主,《条例》规定了馆藏条件。标本保护工程以规划建设古生物博物馆为主。古生物化石管理工程古生物化石管理工程就是在完善组织机构的基础上,严格按照《条例》规定的管理制度开展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古生物化石管理工程重点是完善发掘、进出境和收藏管理制度,组织开展化石资源调查评价、规划编制、数据库建设、与《条例》配套的法规建设等工作。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工程根据本省(自治区、直辖市)古生物化石资源条件,对本省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工作进行规划,按照研究工作的重要程度列出研究目标和内容,明确研究目的。在科学研究基础上开展国内、国际学术交流。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工程要与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评价工程、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结合起来,协调开展化石资源调查评价、科学研究和保护管理工作。古生物化石科普宣传工程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古生物化石科普宣传工作,使民众了解古生物化石保护的重要性和意义,提高民众保护古生物化石的自觉性,提高广大人民群众的科学素养,是古生物化石保护的一项重要工作。规划应明确古生物化石科学普及宣传工程的内容、形式和时限。古生物化石资源利用工程古生物化石作为一种地质遗迹资源,除科学价值外,还具有美学价值和收藏价值。规划应在教学、旅游、工艺品研发、医药、观赏等方面挖掘古生物化石资源的利用价值,设计好资源利用工程。古生物化石文化产业建设工程在古生物化石资源开发利用工程基础上,进一步规划古生物化石文化产业建设工程,通过专业化、高水平的内容策划和设计,开发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化石文化产品,采用多种形式传播古生物化石文化,积极推进古生物化石文化产业建设,推动区域经济发展。(六)效益分析效益分析从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方面进行分析。社会效益是指规划实施后对社会的贡献,社会效益分析是指规划成果对社会科技、政治、文化、生态、环境等方面所作出或可能作出贡献的分析。经济效益分析是对实施规划中的重点工程运营后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近期、远期)进行分析。(七)保障措施规划的顺利实施并取得预期效果,必须建立保障体系。就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而言,涉及组织保障、经费保障、专家保障、科技保障、法律法规保障、宣传教育保障、国际交流保障,等等。保障措施务必可行,即可操作性要强,避免华而不实的表述。三、成果要求省级《规划》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规划编制说明、规划图件、附表。(一)规划文本规划文本是实施古生物化石保护的行动规范,应以规章条文的方式、简明扼要地直接表述古生物化石保护工作要求,规定做什么和怎么做,体现规划的指导性、强制性。要求任务具体、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文字精练。规划文本的编写参照本指南附件:省级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2013年一2020年)编写目录。(二)规划编制说明省级《规划》编制说明是对规划编制的主要原则、主要内容、编制过程、论证情况作具体说明,应包括以下内容:(1)规划编制背景;(2)规划编制过程;(3)规划主要内容;(4)与其他相关规划的衔接情况;(5)征求有关部门、地方政府、专家等意见的情况以及协调、修改情况;(6)其他需要说明的问题。(三)规划图件图件(1)××省古生物化石产地分布图:以1:50万地理底图为基本底图,比例尺可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面积适当放大或缩小,一般比例尺为1:50万或1:100万。图件应包含以下内容:简化的地质图、古生物化石调查评价工作程度、古生物化石产地分布等。(2)××省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划图:以1:50万地理底图为基本底图,比例尺可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面积适当放大或缩小,一般比例尺为1:50万或1:100万。图件应包含以下内容:简化的地质图、古生物化石资源分布、重要古生物化石产地、古生物化石保护分区等。(3)××省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图:以1:50万地理底图为基本底图,比例尺可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面积适当放大或缩小,一般比例尺为1:50万或1:100万。图件应包含以下内容:简化的地质图、古生物化石资源分布、已建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已建的古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规划的古生物化石调查评价区、古生物化石产地保护区与古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和地质公园;规划的各类产地保护工程等。规划图件电子数据基本要求(1)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提交的供绘制规划图件的数据(简称成果图数据)应分图层,以方便数据整理和建库需要。(2)成果图数据和图层数据中的每一个点、线、面都要有相应的属性,同一图层的属性表结构必须统一。表结构和属性字段名称、内容及代码参见《矿产资源规划数据库标准》(DZ/T0226—2010)和《地质勘查规划数据库标准(试行)》。(3)成果图数据的图示必须为符号化数据。例如:某地区界为点划线,该界线在文件中仅用一条记录代表,在图示时选取软件系统符号库中的点划线线型来表示,而不能数字化成一系列的小线段。(4)所有图形数据都必须经过拓扑检查,并保证拓扑检查无误。(5)规划图件的图例符合《1:1000000地形图编绘规范及图示》(GB/T14512—93)、《地图用公共信息图形符号通用符号》(GB/T17695—1999)、《区域地质图图例》(GB958—1999)、《地质图用色标准比例尺1:500000—1:1000000》(GB6390—86)以及《1:500000—1:1000000省(自治区、直辖市)地质图地理底图编绘规范》(DZ/T015995)等标准。(四)规划表格规划附表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具体情况而定,但至少应包括以下附表:附表1 ××省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一览表附表2 ××省古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一览表附表3 ××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一览表附表4 ××省古生物化石产地一览表附表5 ××省古生物化石保护重点工程一览表附录:省级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2013年-2020年)编写目录总则一、规划目的二、规划依据三、规划范围四、规划基准年五、规划期第一章 保护现状一、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工作程度二、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现状三、古生物化石开发利用现状四、古生物化石保护现状五、古生物化石保护存在问题第二章 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一、指导思想二、规划原则三、规划目标四、主要任务第三章 保护区划一、古生物化石资源分布二、古生物化石保护分区原则三、古生物化石保护分区特征第四章 重点工作一、古生物化石资源调查与评价工程二、古生物化石保护工程三、古生物化石管理工程四、古生物化石科学研究与学术交流工程五、古生物化石科普宣传工程六、古生物化石开发与利用工程七、古生物化石文化与产业建设工程第五章 效益分析一、社会效益二、经济效益第六章 保障措施附图××省古生物化石产地分布图××省古生物化石保护区划图××省古生物化石保护规划图附表××省重点保护古生物化石一览表××省古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地质公园)一览表××省古生物化石博物馆一览表××省古生物化石产地一览表××省古生物化石保护重点工程一览表

高分子期刊分区标注

您好,PublishExpert很高兴为您解答。您可以搜索登陆PE发表专家官网“PublishExpert”了解更多内容。根据您的问题,PublishExpert发表专家为您找到的信息如下。macromolecules的解析如下:简介:MACROMOLECULES 杂志属于工程技术行业,“高分子科学”子行业的顶级杂志。中科院分区:本期刊属于工程技术类,1区高分子科学类别期刊排行榜审稿速度:平均1 月投稿命中率约:25%级别/热度:黑红PublishExpert发表专家评语:顶级杂志,所有评语,一个字:难。以下是PublishExpert发表专家给您的建议:SCI论文发表最关键的还是看您的研究的内容是否新颖或是有突破。其次就是相关期刊的选择和您整篇论文的英文表述和格式如何。所以说内容是核心。而对国内科研人员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英文水平无法达到要求。这就使很多科研人员的论文一次次的被退回来,要求对英语进行润色。从而国内就产生了很多为学者提供论文评估、翻译、润色、发表等服务的机构和公司。1、自己的研究方向,研究内容是否新颖或是有突破。2、自己的研究、论文表述是否充分,各项数据资料是否都准备好。3、自己的英文水平是否达到母语水平或近母语水平。以上是自己发表SCI论文的基础。如果没有达到,那就需要寻找相关的论文服务机构(如:PublishExpert)来帮你实现目标了。当然服务机构要开具发票,科研机构可以报销的。以上都需要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仔细斟酌。PS:如果您或者您的朋友需要关于SCI论文发表方面的服务和帮助,您可以搜索登录我们的官网(PublishExpert)了解更多内容。希望可以帮到您~

SCI有两个分区规则:JCR分区和中科院的分区;1、JCR分区根据影响因子(IF值),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各25%),分别是Q1,Q2,Q3,Q4。2、中科院分区的方法:一区刊: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5%;二区刊:前6% ~ 20%;三区刊:前21% ~ 50%;四区刊:后51%~100%。SCI杂志的分区依据 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分区遴选法 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理论基础    科技期刊浩如烟海,刊载期刊上的科技论文的数量更是呈指数型增长。面对如此众多的论文信息,如何有效的选择报道科学前沿问题、具有国际地位的一流期刊成为我们面临的重要问题。  1期刊论文与评价指标的“集中与分散”规律    早在1934年,英国著名文献计量学家布拉德福就首先发现了学术论文在期刊中的分布规律,即:“对某一学科而言,将科学期刊按其刊载该学科论文的数量,以递减顺序排列时,都可以划分出对该学科最有贡献的核心区,以及论文数量与之相等的相继的几个区。这时核心区与相继各区的期刊数量成1:a:a2„„的关系。”后人将此规律称之为布拉德福文献分散定律。    此后,期刊论文的分布规律受到人们重视而不断发展。1971年,美国情报学家、《科学引文索引》(SCI)创始人加菲尔德,通过统计2000种期刊中的1000,000篇参考文献发现,24%的被引率高的文章出自25种期刊,50%得出自152种期刊,75%出自767种期刊,而其余的被引文章则分散在数量很大的期刊中,证明了被引文章在期刊上的分布也有一个较为集中的核心与广为分散的相关区。    还有很多研究表明,其他如文摘率、影响因子等因素也存在着“集中与分散”的规律。因此,根据“集中与分散”规律,选择集中了学科领域内大量论文、集中了学科期刊较高指标值、具有较高国际显示度的少数期刊,作为学科的国际一流期刊,有助于我们更有效的利用期刊信息了解学科研究动向和发展趋势。2 遴选国际一流期刊的评价指标    文献计量学研究中用来评价科技期刊质量的指标有很多,其中期刊的影响因子(IF)、总被引频次(CI)以及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IFCI)可以从不同角度反映期刊的显示度。   影响因子(IF)指某期刊前两年发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与该刊前两年发表论文数的比值。它可以测度期刊在最近两年中的篇均被引频次,是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由于它是一个相对统计量,所以能够客观的反映期刊的相对影响,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 总被引频次(CI)指该期刊自创刊以来所登载的全部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引用的总次数。这是一个非常客观实际的评价指标,可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测度该期刊被引用和受重视的程度,反映其在学术界的显示水平,以及在科学交流中的地位和作用。    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IFCI)指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单干被引用的次数,是用于计算影响因子的分子,可以测度最近两年期刊在学术界的显示水平。2 分区法遴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我们主要基于影响因子(IF)、总被引频次(CI)以及最近两年的期刊被引频次(IFCI)三个评价指标,利用ISI出版的JOURANL CITATION REPORTS(JCR)(2001版)的数据进行统计计算,以分区的方式遴选各学科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在JCR(2001版)中,报道了5748种期刊,排除社会科学类16种,我们按照数学、物理学、化学、地学、天文、生物学、农林科学、医学、工程技术、环境科学、管理科学和综合共12个学科(类),将其余5732种期刊分类,每个类有ni种期刊,1≤i≤12。由于期刊论文数量与各指标的关联度很高,为了减少期刊论文量的波动带来的误差,我们同时利用了JCR(2000版)和JCR(1998版)光盘提供的数据计算每一种期刊的平均影响因子和平均总被引频次。 第一步:计算每个期刊的三年平均影响因子(IF)、平均总被引频次(CI)。   IFij=(IFij1998+IFij2000+IFij2001)/3,1≤i≤12,j=1,2,, ni;   CIij=(CIij1998+CIij2000+CIij2001)/3,1≤i≤12,j=1,2,, ni; 第二步:对JCR(2001版)期刊按学科从影响因子(IF)角度进行分区。    每个学科的期刊按平均影响因子(IF)降序排列C={cij: 1≤i≤12,j=1,2,, ni},其前5%的期刊构成的集合为一区期刊,再将其余期刊的影响因子之和平均分为三部分,再由下列公式的计算结果产生二区、三区和四区期刊,即:    一区期刊:Ci1={ cij: 1≤i≤12,j=1,2,„,ti, ti < ni , ti / ni =05};    二区期刊:Ci2={ cij: 1≤i≤12,j=ti+1,ti+2,„,mi, mi < ni , / =1/3};   三区期刊: Ci3={ cij: 1≤i≤12,j=mi+1,mi+2,„,pi, pi< ni , / =1/3};    四区期刊: Ci4={ cij: 1≤i≤12,j=pi+1,pi+2,„,ni, / =1/3}。 第二步:按学科遴选国际一流科技期刊    每个学科的期刊按总被引频次(CI)降序排列A={ aij: 1≤i≤12,j=1,2,, ni},其前5%的期刊构成的集合为Ai={ aij: 1≤i≤12,j=1,2,,ki, ki / ni =05}。    每个学科的期刊按计算影响因子时的两年总被引频次(IFCI)降序排列B={ bij: 1≤i≤12,j=1,2,, ni},其前5%的期刊构成的集合为Bi={ bij: 1≤i≤12,j=1,2,,mi, mi / ni =05}。 各个学科同时满足上述条件的期刊为Si=(Ai∪Bi∪Ci1)∩(Ci1∪Ci2),则Si就是我们遴选所得各学科的国际一流期刊。分区法遴选国际一流期刊的意义 1 为文献情报机构的期刊工作提供参考    采用分区遴选方法选择的国际一流科技期刊,无论在评价指标还是学术质量上都具有较高水平,在各学科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和显示度。图书情报部门可以此作为选择国外期刊的参考依据,结合馆藏特点和用户需求有效的提高订购期刊质量;同时可以指导读者重点阅读,建立高质量的文献数据库和检索系统。 2 为科研部门的学术成果评价提供参考依据    分区法确定的国际一流期刊都具有较高的影响因子和被引频此,可以为科研部门间点科技成果、评价研究水平提供定量的参考依据。但指的注意的是,科研成果的评价更重要的是以同行专家评审意见为基础,不能简单的根据其是否发表在国际一流期刊上确定研究质量。3 为科研工作者利用期刊提供参考    国际一流期刊在学科领域普遍具有较高的学术影响力,他们刊载的学术论文质量较高、体现了学科研究的前沿问题和热点领域。科学家们通过阅读这些一流期刊,可以更有效的了解学科发展态势、了解世界科学发展趋势。同时,遴选出的国际一流期刊也为科学家们选择高水平期刊发表自己的科研成果提供了参考。  4 促进我国科技期刊的发展    分析这些国际一流期刊的内在与外在发展特点,可以帮助我国科技期刊学习国外期刊的发展经验,探索一条有效的提高学术水平和学科影响力的发展道路,促进我国科技期刊质量的不断提高。前5%一区。生物:8以上一区;4-8二区;2-4三区;2一下四区!

SCI有两个分区规则:JCR分区和中科院的分区JCR分区根据影响因子(IF值),某一个学科的所有期刊都按照上一年的影响因子降序排列,然后平均4等分(各25%),分别是Q1,Q2,Q3,Q4中科院分区的方法:一区刊:各类期刊三年平均影响因子的前5%,二区刊:前6% ~ 20%,三区刊:前21% ~ 50%,四区刊:后51%~100%1963年美国SCI诞生时,其创始人加菲尔德(ECarfield)仅仅是为了向人们提供一种更新颖更独特的文献检索工具。其后,以普赖斯(DJPrece)为代表的科学计量学家将SCI用于科学活动规律的研究,以致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权威性的科学技术评价工具。SCI作为论文与引文分析的重要手段,也被我国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所重视,不少单位把它作为科研业绩考核的主要量化指标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南京大学即将SCI引入科研绩效考核体系,当时一篇SCI论文奖励约1000元。南京大学原校长曲钦岳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对科研成果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加之某些专业国内专家数量少,同行评议实际操作难度很大,故有必要引入SCI进行科研业绩考核,以便有效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南京大学的做法在当时是一种管理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居于全国首位。1995年10月美国着名的《科学》(Science)杂志在其“中国科学”专刊中,对南京大学的这一做法进行了介绍。此后,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竞相仿效,纷纷将SCI论文纳入科研考评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SCI论文数量的增长,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学术1963年美国SCI诞生时,其创始人加菲尔德(ECarfield)仅仅是为了向人们提供一种更新颖更独特的文献检索工具。其后,以普赖斯(DJPrece)为代表的科学计量学家将SCI用于科学活动规律的研究,以致逐渐发展成为国际权威性的科学技术评价工具。SCI作为论文与引文分析的重要手段,也被我国各级科研管理部门所重视,不少单位把它作为科研业绩考核的主要量化指标之一。早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南京大学即将SCI引入科研绩效考核体系,当时一篇SCI论文奖励约1000元。南京大学原校长曲钦岳认为,在社会转型期,国内学术界存在各种不正之风,对科研成果缺少客观的评价标准,加之某些专业国内专家数量少,同行评议实际操作难度很大,故有必要引入SCI进行科研业绩考核,以便有效地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更好地参与国际竞争。南京大学的做法在当时是一种管理创新,取得了明显成效。在上世纪90年代,南京大学SCI论文数量连续多年居于全国首位。1995年10月美国着名的《科学》(Science)杂志在其“中国科学”专刊中,对南京大学的这一做法进行了介绍。此后,国内高校和研究机构竞相仿效,纷纷将SCI论文纳入科研考评体系,极大地促进了我国SCI论文数量的增长,在国际上产生了积极的学术影响。   但是,仅注重SCI论文的数量而忽视质量,并不利于国家科技水平的真正提高。如2005年,浙江某高校一位教授因在SCI期刊上发表论文24篇,按照该校政策可以得到近17万元的奖金。可是这些SCI论文大多数发表在影响因子较低、质量并不很高的SCI源刊上,创新成分不多,学术影响不大。这种通过发表低影响因子的SCI论文以获奖励的做法,在国内高校中并非罕见。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在一份报告中指出,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影响因子排名前10%的国际一流SCI期刊上发表的中国论文,每两年以45%的速度增长;在被引用论文统计样本中,中国作者独着论文逐年增加,并超过了国际合作论文。国内有些大学每年发表的SCI论文数量,甚至超过了美国大学排名稳定在前5名的常青藤名校普林斯顿大学。但不容忽视的是,中国80%左右的国际论文分布在低被引区间和零被引区间。换言之,我国绝大多数国际论文只是发表而已,并没有引起同行关注,数量的增长远远超出质量的增长。大量的泡沫论文破坏了学术界的合理竞争秩序,浪费了科研资源,助长了不正之风,也给我国国际学术声誉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目前SCI核心库加上扩展库(网络版)有6000余种期刊,SCI库的期刊质量和影响力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不同学科之间的SCI期刊,很难进行比较和评价。为了更科学地对学术期刊进行评价,对科研人员的工作业绩进行合理考核,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将JCR(《期刊引用报告》)公布的6000余种期刊分为13大类,在每一类期刊中根据期刊的影响因子及被引频率等指标分成四个区,期刊档次由高到低排列,其中第一区期刊加上第二区少量期刊,被界定为顶级刊物。目前已有部分高校根据中科院《JCR期刊影响因子及分区情况》的报告,将第一、二区的期刊论文确定为高水平论文,采取不同的奖励标准。如兰州大学规定:SCI一区论文每篇奖励奖金5万元;SCI二区论文每篇奖励奖金5万元;其它SCI、EI和权威期刊等相当级别的论文每篇奖励奖金1万元。在国外,也有按用SCI体系间接评价论文质量的有关政策。按照西班牙法律,研究人员如果在ISI影响因子排行榜上前1/3的刊物上发表文章,就能够得到奖励。芬兰政府将对大学医学研究的资助标准与发表论文期刊影响因子直接挂钩。可见注重论文质量,鼓励原始创新,已成为一种新的趋势。

学术期刊分区标注

按照美国信息研究所每年公布的JCR期刊影响因子分区情况,将SCI收录同一学科中的期刊按影响因子从高到低进行排序。学科影响因子前5%的期刊为An1区期刊,学科影响因子前20% 为An2区期刊,学科影响因子前50%的3区为An3区期刊;学科影响因子后50%的为An4区期刊;EI收录核心期刊源为An5区期刊,在以上分区中所对应的期刊上发表的论文分别称为An1类、An2类、An3类、An4类和An5类的论文。

是否被SSCI、A&HCI收录以及发表单位等级A类一级:被SSCI、A&HCI收录的期刊。SSCI、A&HCI是衡量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术界通常会把SSCI、A&HCI论文放在最前边。A类二级:CSSCI期刊。CSSCI期刊的学术水平在国内教育界被认可和推崇,是统计“211工程”建设成效、申报各级重点学科、博士点的重要数据,部分CSSCI期刊是高校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顶尖期刊。A类三级:属二级学科的全国权威性专业期刊。比B类水平高的重要期刊,可以作为高校科研能力比较、博士论文、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申报、教师高级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通常都是某专业内的重要期刊。B类:其他被CSSCI收录的期刊,以及ISSHP收录的论文、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发表的论文都算是B类。C类:没有被CSSCI收录但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期刊,在学科内有重要影响,多为青年高校教师论文发表的期刊。D类:有的学校将自己主办的等级不高的刊物列为D类以培养刊物,有的学校干脆把其他与本学校专业相关的普刊都列为D类,所以D类数量最多最庞杂。

是否被SSCI、A&HCI收录以及发表单位等级A类一级:被SSCI、A&HCI收录的期刊。SSCI、A&HCI是衡量科研水平的重要标志,学术界通常会把SSCI、A&HCI论文放在最前边。A类二级:CSSCI期刊。CSSCI期刊的学术水平在国内教育界被认可和推崇,是统计“211工程”建设成效、申报各级重点学科、博士点的重要数据,部分CSSCI期刊是高校公认的具有代表性的顶尖期刊。A类三级:属二级学科的全国权威性专业期刊。比B类水平高的重要期刊,可以作为高校科研能力比较、博士论文、省级国家级重点学科申报、教师高级职称评审的重要指标,通常都是某专业内的重要期刊。B类:其他被CSSCI收录的期刊,以及ISSHP收录的论文、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发表的论文都算是B类。C类:没有被CSSCI收录但被《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收录的期刊,在学科内有重要影响,多为青年高校教师论文发表的期刊。D类:有的学校将自己主办的等级不高的刊物列为D类以培养刊物,有的学校干脆把其他与本学校专业相关的普刊都列为D类,所以D类数量最多最庞杂。

材料类期刊分区标注

SCI没有收录,以下为该期刊相关信息。Journal Name:Materials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ISSN: 2153-1188) Published By: scirpWebsite: /journal/msa Print ISSN: 2153117X 2153 117XOnline ISSN: 21531188Aims & Scope: Materials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ISSN Print: 2153-117XISSN Online: 2153-1188 Website: /journal/msaAim & ScopeMaterials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i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dedicated to the latest advancement of The goal of this journal is 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scientists and academicians all over the world to promote, share, and discuss various new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in different areas of materials sciences and All manuscripts must be prepared in English, and are subject to a rigorous and fair peer-review Accepted papers will immediately appear online followed by printed hard The journal publishes original paper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fields: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MaterialsCeramicsComposite MaterialsElectrical MaterialsFibersGlassesMetalsNanocompositesNanostructured MaterialsPolymersWe are also interested in: 1) Short Reports – 2-5 page papers where an author can either present an idea with theoretical background but has not yet completed the research needed for a complete paper or preliminary data; 2) Book Reviews – Comments and

期刊名 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 出版周期: 月刊 ISSN号:1944-8244 中科院杂志分区 材料分类下的 3 区期刊 近四年影响因子:2013年度 2012年度 2011年度 2010年度 9 008 525 925 这个期刊是完全免费的,没有审稿费,更没有版面费,投稿量巨大 从15年4月份开始,杂志的开始提高文章送审的门槛了。现在杂志副主编开始进行文章的筛选:we are now conducting a preliminary screening of the papers that we receive for publication prior to their submission for peer Papers that do not provide clear evidence for a significant new insight into the area of applied materials and interfaces are being referred elsewhere for

SCI没有收录,以下为该期刊相关信息。Journal Name:Materials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ISSN: 2153-1188) Published By: scirpWebsite: /journal/msa Print ISSN: 2153117X 2153 117XOnline ISSN: 21531188Aims & Scope: Materials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ISSN Print: 2153-117XISSN Online: 2153-1188 Website: /journal/msaAim & ScopeMaterials Sciences and Applications is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dedicated to the latest advancement of The goal of this journal is to provide a platform for scientists and academicians all over the world to promote, share, and discuss various new issues and developments in different areas of materials sciences and All manuscripts must be prepared in English, and are subject to a rigorous and fair peer-review Accepted papers will immediately appear online followed by printed hard The journal publishes original papers including but not limited to the following fields:Biological and Biomedical MaterialsCeramicsComposite MaterialsElectrical MaterialsFibersGlassesMetalsNanocompositesNanostructured MaterialsPolymersWe are also interested in: 1) Short Reports – 2-5 page papers where an author can either present an idea with theoretical background but has not yet completed the research needed for a complete paper or preliminary data; 2) Book Reviews – Comments and

  • 索引序列
  • 古生物期刊分区标注
  • 古生物期刊分区
  • 高分子期刊分区标注
  • 学术期刊分区标注
  • 材料类期刊分区标注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