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投稿要求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投稿要求

发布时间: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投稿要求

王海华(中国地质图书馆 北京 100083)摘要 出版物凝聚了地调机构工作成果的精华,是地调机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分析美国地调局出版物及其管理方法,借鉴其严谨、先进的管理理念,对中国地质调查局出版物管理提出了三点建议。关键词 出版物 成果 管理出版物凝聚了地调机构工作成果的精华,是地调机构社会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播推广地学知识、政府决策制定、国际学术交流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2007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时,明确提出了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的奋斗目标。目前,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是世界公认的自然科学领域的领跑者,本文从USGS成果出版物的管理角度,剖析其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旨在为我们建设世界一流地调局的出版物管理方面提供一点参考。1 美国地质调查局出版物USGS是美国内政部唯一的一个自然科学研究机构。他的主要任务是管理、研究国家水资源、能源、生物、矿产资源;及时为国家提供可靠的地球科学信息;减少自然灾害导致的生命和财产损失;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USGS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出版物为桥梁,向社会输送其高质量的地球科学研究成果,基本满足了美国社会各界的需求。USGS出版物既包括快速出版的非正式报告、高度严谨的专业论文、科学报告,也有面向大众的科普宣传读物;载体形式既有印刷版、也有光盘和网络在线版。出版物按出版频率分为出版系列、期刊和特例三类。表1是USGS现在仍在发行的出版物。序号1-10是不定期出版的系列,每个系列没有具体的学科专业方向,但根据读者对象与出版目的不同,分为科学与技术信息类、宣传教育类。科学与技术信息类又根据内容的科学性、完整性、地域性、数据与方法分为若干系列,如Professional Paper与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Report同属科学与技术信息,但前者刊载内容的科学和地理范围就比后者宽泛;又如Data Series主要刊载基本数据集、数据库、多媒体;而Techniques and Methods则刊载关于科学数据的采集、分析和编制程序的技术或方法。总之,这些系列的内容几乎囊括了USGS与地学相关的全部工作。序号11-20是定期出版的期刊,均由专门部门完成,不是对外征稿型出版物。如序号11-15全部是USGS矿产信息团队的日常工作成果。该类各系列具有明显的学科性,如单独的水资源统计报告、震中的初步确定。序号21是独立于前面系列和期刊外的出版物,这类出版物非常少,应属特例,因为USGS鼓励且要求职员尽可能地把工作成果发表在系列之内。表1 美国地质调查局出版物2 美国地质调查局出版物管理特点1 完善的制度保障依法管理、按制度、按程序管理是USGS管理出版物的一大特色。USGS对地调成果的出版管理可以追溯到该单位成立之初。USGS信息产品出版发行的方法和标准在其手册和若干规章制度中都有体现。其中,对各类型出版物出版的过程作了全面且详细的规定,包括编制产品出版计划、产品创意至出版全过程的经费预算、产品内容及形式的同行评议、审批和发布、产品的作者、荣誉和致谢、产品中有版权资料的使用规定、产品的发行、销售、存档等。2 目标明确、规划清晰出版物是地调局社会化服务的重要媒介,为满足不同群体的需求,USGS根据读者对科学的需求程度,定义了核心专家、非核心专家、普通大众和USGS职员4种读者对象类型。核心专家是指USGS内部和外部的地球科学家。外部科学家代表其他州和国家的科学机构,非政府的科学研究组织,国际学术团体、科研机构和工业界的科学家。USGS科学家是面向这一类型读者的出版物的主要作者;非核心专家是指管理者和那些知识渊博、但不是最重要的地球科学家,他们经常是一些政策的决策者。这一类型读者通常代表的是国会、其他州和国家的政府部门、立法部门及一些非政府组织,该类型读者需要综合过的技术信息。这类出版物的作者通常是由科学家和技术专家组成的团队;普通大众,包括教师、学生、新闻媒体、自然爱好者及任何喜欢研究地球科学的人。该类作品通常使用大众语言编写,插图清晰。这类出版物通常由科学家和作家、编辑、设计者一起准备编写。确定了读者对象,USGS又依据出版科学与技术信息还是科普读物等不同目的,将出版物划分为11个系列,并且为每一系列制定了严格的出版规划(表2)。表2 Professional Paper的出版规划表2是USGS出版物Professional Paper系列的出版规划。该表从读者对象、出版目的、内容、出版频率、载体形式、编辑评审、审批、发行、销售及存档等20个方面对系列作出了要求和相关规定。根据此表,可以清晰地看出USGS对出版物严格的定义和规划。3 全程支持服务在整个出版活动中,USGS采取了地区分部、学科分部、对外交流宣传推广部等多层次协调管理体系和出版编辑全过程支持服务。各级管理主体负责信息产品生命周期中相关内容的工作。出版编辑在USGS出版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与USGS总部和各地区的报告专家一起工作,帮助他们怎样使构思获得批准,怎样设计指南,怎样发行,以确保产品对读者对象产生最大影响,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佳的效益。此外,还编写了专门的《对美国地质调查报告作者的建议》,这份在1909年即已问世,已经修订到第七版的建议书旨在为USGS出版的地质报告和地图等提供写作指南,其特色是详细地说明了地质图的准备与出版,以及地名、地层名称和各类地质专业(矿物、岩石、古生物)术语的使用等内容。4 重视新技术、新方法在出版物管理中的应用USGS为能够快速高质量的出版科研成果,非常重视新技术、新方法在出版物管理中的应用。随着信息网络技术迅猛发展,出版物载体形式出现多样化,印刷版、电子版、网络版等等,应有尽有。出版物管理方式现代化,USGS设计有专门的管理工具Visual Identity System(VIS)系统,该系统包括USGS标识、沟通平台、产品设计模版、产品规范、印刷版式及颜色模版等多个管理工具;此外设计了专门的正式报告编码系统,对所有出版物按序列统一编码,便于查询、检索、利用和存档。5 强调视觉风格一致,提升USGS的影响力USGS鼓励职员出版其科学调查成果和科学发现,以不断提升该局的科学声望。为此,USGS要求所有科学、情报、宣传及标识产品,如印刷及电子出版物、网页、展览品、报告幻灯片,甚至商务卡片、教育资料及交通工具和设备都必须使用VIS系统,以统一风格,并专设部门负责监督管理。强调规范、统一的使用机构标识和一致的版面风格,不仅使USGS的形象突出,引起了公众的重视,加深了公众对USGS的印象,同时也保护了知识产权,扩大了USGS的影响。3 借鉴意义USGS对出版物实施的全面规划与管理,不仅保证了出版物的质量,更重要的是高效、公平、系统地向社会各界提供了地质调查成果,由此提升了该局在国内外的声望。相比之下,我国地调局出版工作还处于单兵作战、分散甚至重复的状态,出版物内容编审、版面设计、营销等活动仍然依靠各直属单位自己负责,在局系统内没有统一规划、形成体系,没有形成出版物的品牌效应。当前这种管理模式,不仅不能统一管理公开出版的地调成果,实时掌握局系统工作人员学术成果出版动态;更重要的是不能推出持久的、科学的、有影响的产品来宣传和提升中国地质调查局的声望与地位。地调成果出版物是显示中国地质调查局的科研水平与社会化服务的能力重要指标之一,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各界对地质成果的需求与日俱增。本文立足我国地质调查局出版物的现状,借鉴USGS管理出版物的一些经验,对我国地质调查局出版物的管理提出如下建议:1 建立局系统出版物统一管理体系目前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成果出版物可以分为局内部出版物和公开出版物两类,后者包括局直属单位主办的期刊,以及局属科研工作者在国内外期刊、会议上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专著。根据我国新闻出版管理的实际情况,如果对局属期刊做大规模、大范围、深度的调整有很大难度,我们不妨先从管理那些无序出版物(专著、论文集等)和内部出版物着手调整:(1)根据决策者、专业读者、投资者和普通大众等可能的读者类型、出版物内容等因素设计若干系列,如:科学论文系列、科普系列、地图系列、数据系列、快报系列、地调局书目通报系列等。以上系列都应制定具体的要求、规范标识、风格(颜色版式等)、内容范围、出版频率、载体形式、编辑评审、审批、发行、销售及存档等问题。(2)建立统一编码系统和文献数据库系统,集中管理成果。统一编码系统负责给所有计划内部或公开出版的文章、专著分配一个唯一的编码;文献数据库根据编码信息负责收录所有出版物信息,建立地调局自己的科研成果文献库。这样,通过统一编码和建立数据库,就可以把中国地质调查局的所有出版物统一到一个平台上,进行全面管理。通过出版物统一管理体系,实现对局系统出版物的全面管理;实现对出版物的动态监控;为对各单位、科研项目、科学家进行评估提供依据;集成地调局的科研成果信息,建立中国地质调查局科研成果文献数据库。通过中国地质调查局网站向社会提供服务,向世界展示我国地质调查局的科研成果和科研水平。2 建立相关工作制度建立局系统出版物统一管理体系涉及局和所属的各个单位,环节多,琐事多,需要多个部门协调负责,为保障出版物管理工作的顺畅,防止工作出现分散、重复,必须制定翔实可操作的相关规章制度和工作程序,确保工作各环节有章可依、有序开展。制度和流程的内容应该包括统一管理体系的主要工作环节和责任部门、工作的基本程序、资金预算及使用等。3 使用现代技术手段为管理提供支持依托先进的信息网络技术,开发统一管理体系平台,为管理工作创造便捷条件,提高管理水平。平台由出版物设计系统、统一编码系统、科技成果文献数据库制作和发布系统构成。不同系统支持管理工作的不同环节,比如出版物设计系统主要帮助计划出版文献的作者根据出版目的,选择读者类型,进而确定载体形式、发行范围等一系列问题;而统一编码系统则负责根据出版物选择的出版渠道,发放编码;数据库不仅要负责建库和维护工作,还要定时或根据需要提供科研成果的统计信息。参考文献美国地质调查局网站-html中华人民共和国新闻出版总署

专栏5-1 谈地质勘探工作中的若干客观规律和业务政策问题(节选)在地质勘探工作内部关系中,一个重要问题即是在综合使用各种手段或方法时,必须以地质的观察和研究为基础。地质勘探工作是一项科学的地质资源的调查研究工作。地质勘探工作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对各种地质现象进行观察和研究,以力求正确地反映和认识其实质的过程。观察(包括野外观察和室内的鉴定试验等)是对地质资源客观实际的科学实践;研究是经过思维加工,进一步认识和掌握地质现象的内部联系及其规律性,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的过程。这是一个多次反复循环地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过程。地质勘探工作是通过使用多种勘探手段和技术方法来进行的,然而地质的观察和研究则是最基本的方法。它应当贯穿到地质勘探工作的全部过程,并为各种手段和方法的使用提供地质依据和指出要解决的问题。在综合使用各种手段和方法时,必须以地质的观察和研究为基础,按照地质的依据和目的,合理地布置使用。当前的情况是,在地质的观察和研究两个重要的环节上都存在不够认真和不够及时的缺点。认识来源于实践,故在进行地质现象的观察时,应采取严肃认真和客观的态度。各项原始记录、素描、数据和试验鉴定的结果,都必须真实并力求准确,切忌以主观臆想代替客观事实。有经验的地质技术人员必须深入生产第一线,亲自参加并帮助经验少的同志进行实际观察。一切不重视实际观察和不严肃对待原始资料的真实性和准确性的做法都是错误的。在实际观察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科学理论对各种原始资料进行综合研究,也必须及时地、经常地进行。在综合研究时,必须以实事求是的态度,详细地分析和研究已得的资料,正确地编制各种综合图件,做出科学的推断与结论。这里要反对两种偏向,一种是不认真研究实际资料,或者资料尚不充分时只凭主观臆想即轻率地下结论的做法;另一种是不肯深入思考,不联系地质科学理论进行综合概括,只把资料机械地拼凑起来的现象罗列的做法。在工作中必须认真贯彻理论联系实际,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为了认真地做好地质的观察和研究,还必须加强地质工作的业务建设(重视对地质业务的领导,制定工作规范、规程、工作方法指南,做好地质资料档案工作,充实试验研究设备等等),并结合实际需要,认真进行地质科学理论的学习与研究,以便不断提高地质勘探工作质量与科学技术水平。作者:宋应,原载《中国地质》1962年第1期地质工作的特点是集调查和研究于一体,科学技术研究贯穿于地学数据采集、处理和发布的全过程。数据的采集、处理和形成产品的过程都需要有大量的研究工作。以地质填图为例,在西方国家这是一项科学工作,经常由大学的教师和研究生来承担。例如,在美国国家合作填图计划中,每年都有一部分经费专门用于同大学合作的地质教学填图项目(专栏3-2)。实际上,许多著名的地质大师都长期从事地质填图工作。如果说研究与调查存在差别的话,那主要体现在工作方式和侧重点上:研究侧重于数据的解释,而调查更偏重数据的采集。当数据的采集和处理、解释都由一个机构来承担的时候,研究与调查结合的问题将迎刃而解。反之,无论管理上如何强调,“两层皮”的现象都不可避免。当前,地质调查工作中一种倾向值得注意,即轻野外,重室内;轻观察,重测试;轻调查,重研究;轻技术,重科学。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许多地质工作者对野外轻描淡写,或在野外根本没有理清地质体的关系,便采样分析,进而发表论文。这种工作模式已经严重影响了地质调查工作的质量和地质科学研究水平。事实上,早在20世纪60年代,我国地质界就引发过一场争论,其结果认为地质观察和研究是地质调查(勘探)的基础,研究需要调查为基础,调查需要以理论为支撑,各种方法技术手段的应用,需要以最大限度地取得地质成果为目的(专栏5-1)。尽管20世纪60年代在地质调查与科研结合上已达成共识,但因受体制的限制,这个问题至今未能有效解决。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调查与研究工作必须由同一支队伍来承担。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投稿要求高吗

上海交大查询结果,属于核心本刊收录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0年版影响因子:252本刊收录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1年版影响因子:341主题分类:Earth Sciences: Geology Earth Sciences: Mineralogy 基础科学: 地质学

目标、内容、课程等一、培养目标不同。地质工程硕士主要培养掌握结识的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了解国内地质工程发展现状,洞悉国际地质工程专业动向,运用地质方面的先进技术手段解决政府和企业在地质勘测、工程勘察、矿产资源普查等方面实际问题的复合型高层次工程技术人才。地质工程本科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扎实的自然科学知识和良好的人文科学素养的人才。二、研究内容不同。地质工程硕士主要研究方向有地质调查技术和方法与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质环境、地质过程及地质灾害研究中的计算机应用,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行业的工程管理、地质灾害预测评价监督与保护。地质工程本科专业是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制约关系,主要研究如何获取地质环境条件,并分析研究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制约形式,进而研究认识、评价、改造和保护地质环境的一门科学。三、专业课程不同。地质工程硕士主要基础课程包括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自然辩证法、外语、应用数学等;地质工程硕士技术基础课程和专业课主要有地质工程基础、水文地质学及其应用、工程地质学及其应用、环境地质及质量评价、灾害地质及防治、现代矿床学、中国地质学、地下水资源地球物理探测、地质结构、地质环境、地质过程及地质灾害研究中的计算机应用等。地质工程本科专业课程包括《大学化学》、《工程制图》、《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程序设计语言》、《概率论与数理统计》、《普通地质学》、《矿物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第四纪地质与地貌学》、《地史古生物》、《工程物探化探》、《工程力学》、《测量学》、《土力学》等。三、就业方向不同。地质工程硕士专门从事地质调查研究、水资源普查、矿物资源勘测的、地质地貌成因分析、工程地质处理。地质工程本科毕业后可在国土资源、工矿企业、工程设计院、资源勘查与评价,环境评价,城市与环境水文地质,工程勘察、设计和施工、生产管理等方面的开发、科研与管理工作。

地质调查与研究期刊投稿要求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在UNESCO地学部主持下,国际地学计划(IGCP)科学执行局会议多次讨论地质遗迹保护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各国地质学家逐渐形成了共识,即推动地质公园发展,以保护地质遗迹,恢复地质生态环境,普及地球科学知识,补益地方经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特别是1996年在北京举办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讨论了欧洲地质公园的建设问题,在欧盟的支持下,2000年欧洲地质公园正式建立,现已有15个国家的32个公园成为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地学工作者早在1985年就已提出建立地质公园的设想,世纪之交,更是把地质公园建设推动得如火如荼,走在了各国的前面。全球地学界已对地质公园工作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并协力打造这一品牌。UNESCO第29次大会决定“建立具有特殊地质特色的全球地质景区网络”,UNESCO156次执行局会议更进一步要求“选择地质上有特色,同时兼顾景观优美,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地质遗迹建立地质公园”。2001年6月UNESCO执行局通过(161EX/Decisions,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其成员国提出的创建具有独特地质特征区域的自然公园(也称地质公园)”的特别动议。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2002年1月,UNESCO地学部再次提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计划,并于2002年5月正式发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国家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办公室,2002)。2003年2月7日,UNESCO地学部召集IGCP科学执行局、地球科学联合会和地理联合会及地质公园顾问专家组共同讨论决定世界地质公园推荐工作正式启动,各成员国按世界地质公园工作指南要求和标准准备好申报,在通过UNESCO地质公园顾问专家组同意后,上报正式申请给UNESCO。UNESCO2003年2月7日会议还专门对UNESCO制订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进行了逐条讨论和修改(European Geoparks Net-2002,2003,2004,2005)。正文,分为4条30款。第一条对地质公园的定义标准进行了叙述。地质公园有明确的边界线,有足够大的面积适应于当地经济发展,有一系列具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价值,能代表某一区域的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地质作用的地质遗迹(或遗迹群),也许还有生态和历史、文化意义;以公园的方式进行保护、管理和经营,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点;使之为当地居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文化发展的基地;使之成为保护地质遗迹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基地;使之成为大众科学普及和学生实习的基地;其所在国的独立司法权不受影响,所指定的管理机构必须制订详细的管理规划,统一好各方面的利益,并负责向UNESCO报告公园的发展情况,解决好UNESCO不同项目重叠交叉的协调问题。第二条世界地质公园提名程序。地质公园在政府主管部门同意后,着手准备申请报告,地学特征分析陈述中,应得到各国权威地学机构首肯,要请求UNESCO地质公园顾问专家协助报导,申请报告和支持性材料,通过UNESCO国家委员会上报UNESCO地学部后,由顾问专家组织现场考查和评审,并根据情况提出补充修改意见,若符合标准即可向UNESCO总干事推荐,由UNESCO总干事批准并通知申请人和相关国家。第三条在独立的国际地质公园顾问专家组正面积极评价的基础上,本地质公园即可被UNESCO授权使用“UNESCO”承认其优秀性,并不意味着UNESCO承担法律和财政上的责任。第四条要求世界地质公园的管理部门应通过该国驻UNESCO代表团递交定期的评估报告,并对提出的要求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对于不达标的公园或者自愿退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公园可按程序除名。申请表的内容是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必备材料,重点要组织4个方面的材料,即属地鉴别、科学意义、属地分析和代表主管机关的签字。对其他保护区域要协调好关系,对文化遗产的各类交流活动要适时开展。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现场评估和评审经3年试行,联合国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GGNBureau)于2006~2007年对原世界地质公园的章程进行了补充修改,规定了每个国家每年只能提出两个申请(首次申请可提三个)预选地,这些预选地首先必须是国家地质公园;对类型相似的提名地其间距离不应小于200km;对现场考察一般不能太短(5天为宜),对申请材料要求简洁明了,以80页以内为宜。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制定了严格的评估表,供申请者自我评估和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现场评估和评审时使用,共分如下几个方面。(1)地质与景观·属地;·地质遗迹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其中特别重视地质遗迹的数量和评价,科学意义和遗迹类型,保护情况与解释系统,开放情况和非地学遗迹情况。地质遗迹保护的法律和规章的制订,要求至少要有50%的面积进入保护区域。要有告示,有专人巡查,对采集标本要有专门规定,保护区的定期维护和清理,对自然损坏也应有防御措施,开放的景观可以定期轮休。(2)管理结构有完善有效的管理机构,有保护和发展规划,要有强项和弱势的分析,并有落实的核查,不仅有关地质和景观,而且对区域农业、林业和旅游业(特别是地学旅游)的相关内容在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好市场开拓和营销,提出市场开发策略,搞好产品开发和分销。旅游路线的规划和设计,不同功能区的划分和管理开展合作与交流、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科研部门和大中院校的合作与人员聘用,各类人员的比例与参与,和媒体的合作,数据库与信息中心的建立。(3)科学普及工作建立教学与科研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提供条件,有专门的环境专家,开展环境教育,要有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开展的科学普及活动,并提供科普教材、电影光盘、幻灯片、录像等。广泛展示其科学价值。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出版刊物,编写论文和小册子,出版专著或大众读物和普及读物。(4)地学旅游信息中心和展览的设置,要有合作单位预先(比如一周)提供信息,成为接待游客的中心,有简易服务项目,特别是残障人士的专项服务,提供信息方式多样化,有纸质或音像,最好能互动,计算机网络是发布公共交通情况的快捷方式,最好能保证交通工具选择的多样性。导游队伍,针对不同人群特殊需求的专业导游人员(如地学、生物、环保等)的配备,设置重要解说牌,更需要通俗易懂的解说词和出版物,有特殊的科普路线的设计和开发思路。和各种媒体的合作,电子邮件的预约和行程安排的更新,多种便捷和环境友好型旅游方式的安排、住宿、餐饮点位的设置要更加人性化。对公园提供的各类服务要经常评估,广泛收集社会反映,统计社会需求变化,改进工作。(5)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特色旅游和服务系统的建立,地方特色产品和纪念品的生产销售,既要积极营销,扩大商业活动,提高当地居民就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做到可持续,形成环境友好型和循环经济、推动其健康发展,促进产业更新。(6)可到达性和设施的完善便捷的交通,优质的服务,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条件,缩短路途时间,增长景区停留,保证游客安全,以增加游客满意度。在公园申报时以上6项都应有一定基础,并能通过评估,找出差距,不断改进,日臻完善。

马飞飞1 李莉2 郭慧锦1(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地质调查局武汉地质调查中心)摘要 中国地质调查局自1999年以来,在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面,开展了系统全面的研究,由2004年数字填图系统RGMap 0升级到2010年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DGSS(2010)。自开展此项技术工作,获得了大量的数字地质调查资料,但数字地质调查资料的汇交仍没有标准规范,影响了数字地质调查资料的汇交和验收工作。本文提出了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技术要求,包括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内容、格式要求、文件的编制、组织形式、质量要求及数据检查等几个方面的内容。本汇交技术要求的研究和探索为地质资料汇交人和地质资料管理机构接收、检查地质调查资料提供了依据。关键词 数字地质调查 数据库资料 汇交技术要求1 研究现状中国地质调查局自1999年以来,在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面,开展了系统全面的研究,并于2001年和2002年,相继开展了1:5万和1:25万数字试点填图。至2003年,研制开发的数字填图系统(RGMap),它使野外数据采集的空间定位及数据采集方法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填补了我国地学信息野外现场数字采集技术的空白。传统的纸质笔记簿和手图,被具有GPS定位与导航显示、漫游的数字化地理底图、具图形编辑功能和电子笔记簿功能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所取代。这种全新的野外数据采集系统具有可视化野外定位、标绘各种地质体和地质界线、地质现象描述、产状记录、采样、素描、照片、野外实测剖面数据等多源空间数据的获取、存储与管理的功能,并采用了结构化数据库与非结构化地质观察现象文本数据库相结合的特点,辅以PRB 字典库,为地质学家野外调查提供了多方位技术支撑。通过4幅1:5万和10幅1:25万数字试点填图试点应用,使数字填图系统已臻于完善,为中国地质调查局全面推广数字填图方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2004年,数字填图工作在全国正式全面展开,从此,我国在全球真正率先实现了区域地质调查中的计算机技术应用全程化[1~5]。2004年,数字填图系统由数字RGMap-RGMapGIS-MEMap-MEMapGIS-MEExplo五大子系统构成。RGMap为数字填图野外数据采集子系统、RGMapGIS为数字填图室内综合整理与数据处理子系统、MEMap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探矿工程数据采集子系统、MEMapGIS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矿区数据、控矿工程数据的数据综合、处理、制图子系统、MEExplo为矿产资源调查评价、资源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可视化子系统。2010年,将数字填图野外数据采集系统、数字剖面系统、固体矿产野外数据采集系统、矿产资源调查数据处理与综合分析子系统、资源储量估算系统和矿体三维显示系统等6大系统集成为一体化的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软件DGSS(2010)。该软件系统由4大子系统构成:①数字地质填图系统,RGMAP(Regional Geological Mapping System);②探矿工程数据编录系统,PEData(Prospecting Engineering Data Documentation System);③数字地质调查信息综合平台,DGSInfo(Digital Geological Survey Information System);④资源储量估算与矿体三维建模信息系统,REInfo(Reserve Estimate &3D Modeling Information System)。数字地质调查项目数据库资料汇交到目前仍没有标准规范而不能为广大地质工作者和国民经济提供更好的服务,很多数字地质调查项目已经完成工作,但是地质资料却不能及时汇交并提供利用,汇交人不清楚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应汇交哪些内容,数据应如何组织,接收人不知道如何接收、检查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数字地质调查技术方法目前主要运用于1:5万、1:25万区域地质调查和1:5万矿产远景调查项目,因此笔者重点就区域地质调查和矿产远景调查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进行了研究和探索,现从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内容、组织形式、质量要求、数据的验收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2 汇交内容1 区域地质调查形成的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内容汇交内容包括:背景图层库、图幅PRB库、野外手图库、采集日备份、样品数据库、实际材料图库、编稿原图库、空间数据库、综合成果、遥感、勘探工程库、基本信息、数字剖面等。2 矿产远景调查形成的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内容汇交内容主要包括:背景图层库、图幅PRB库、野外手图库、采集日备份、样品数据库、实际材料图库、编稿原图库、空间数据库、地球化学库、地球物理库、基本信息库、勘探工程库、遥感、综合成果、大比例尺综合图和数字剖面、元数据和各类建库文档等。3 格式要求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文件的格式要求严格按照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自动生成的电子文件格式汇交,电子文件的命名、属性结构不得更改;各类成果库的整理应符合相关的数据库建库标准(如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数据库建库(数据字典)标准)等。软件类电子文件的格式原则上不作限制,主要提供项目开展中所使用的软件或根据开发时所用的工具软件而提交相应格式的电子文件。数据库文件的汇交,应包括数字地质调查项目实施过程中形成的全部数据库文件、元数据文件和数据库所涉及的字典库与系统库,以使数据库能够正常打开,汇交的数据库只能使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自带的系统库(SLIB)文件;确保数据库中各个图层齐全,属性完整,参数正确;删除数据库中的冗余文件及文件夹。汇交数据库的同时需汇交与数据库相关的建库工作报告、数据库验收意见、数据库验收报告等文字材料。以数据为主的数据库(如关系型数据库、属性数据库)应汇交包括所有数据在内的表文件以及与之相关的索引文件、备注文件、容器文件等。以图形为主的数据库应汇交所有的图形文件、图层文件、外挂库和浏览数据库所必需的系统库、字库、属性库、外部链接文件等相关文件以及与数据库关系密切的其他文件和文件夹。以光栅图像为主的数据库应汇交所有图像文件及与之相关的其他文件和文件夹。软件汇交,应包括最终形成的软件系统的安装程序、源代码以及软件使用说明等相关文件和技术文档,如有测试数据也应一并汇交。非独立使用的软件应提供相应的支持软件或控件,无法提供时应在电子文件登记表的“电子文档说明”中说明获取的方式和途径及其版本、生产商等相关信息。4 文件的编制数据库和软件类电子文件汇交时,数据库类文件应保持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自身文件的组织方式、目录结构和属性结构。数据库类文件编制时按照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自动生成的文件夹形式进行存放;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按照《DD2006-06 数字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标准》进行编制,装饰图层分层进行整饰,整饰图层的命名采用被整饰图层名前面加“a”表示,如 a_GeoPwl,a_GeoPw,地理图层的命名和属性采用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地理底图的命名和属性进行编制;其他库文件按照战略性矿产远景调查数据库建库(数据字典)标准进行建库; 元数据按照《DD2006-05地质信息元数据标准》,采用元数据采集器进行编制。“安装程序”、“源代码”、“技术文档”、“测试数据”等类别分类建立文件夹存放相应的电子文件。数据库或软件类所用到各种工具软件的系统库、字库等相关文件要以独立文件夹的形式与其他与之相关的电子文件存放在一起。如果是整个系统共用一套文件,则可将它们存放在上一级文件夹中,并在电子文件登记表的“电子文档说明”中给予说明。5 组织形式每一份数字地质调查资料电子文档以一个独立的子目录(一级子目录)置于根目录下,子目录名即为该份资料的电子文档号,该份电子文档所有的电子文件均置于此子目录下。在一级子目录下建立两个名为“源电子文件”和“存档电子文件”的二级子目录,分别用于存放该份电子文档的源电子文件和存档电子文件。在“源电子文件”子目录下建立一个名为“数据库和软件”的三级子目录,将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形成的所有数据库资料按照其系统形成的原有的目录结构分类存放到该子目录中。6 质量要求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内容齐全,包括技术文档、原始资料数据库、综合成果数据库、元数据、建库工作报告和质量控制文档等内容。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需经过专家验收,提供正式的验收记录表、验收意见和验收报告等。各类库文件应按相关规范完成数据库的建库工作任务(重点是空间数据库、地球化学库、地球物理库、样品数据库、综合成果库的建库)。数据库结构和数据表关联关系正确,该数据库文件可由数字地质调查系统运行。数据种类应与报告一致。数据必须分图幅组织。所有的数据库文件必须有正确的投影参数。7 数据检查1 齐全性检查对照任务书、成果报告、成果报告评审意见及数据库文件的验收报告或验收意见书检查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文件数据是否汇交齐全,检查内容参照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内容。2 完整性检查对照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内容与数据库资料电子文档的组织形式检查数据的完整性。重点检查文件、图层、数据表、空间实体的完整性,数据量缺失和数据项缺失,注记的完整性和相关技术文档的完整性等。3 正确性检查①按照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电子文档的组织形式检查数据库文件组织形式的正确性。②对照成果图检查空间数据库文件是否为最终的成果数据,首先检查图元个数的一致性,图元是否有多余或遗漏;其次检查图元数据相对位置的正确性,确保空间数据库文件是最终的成果数据。③数据文件及文件夹命名的正确性:文件存放位置的正确性及数据属性中上下标、大小写等书写格式的正确性。④系统库文件正确性的检查。⑤数据参数的正确性检查。⑥整饰文件的正确性。重点检查整饰图层文件的命名、内容等是否符合相关标准与技术要求。⑦空间数据库的正确性。按照地质图空间数据库文件存储组织结构表进行空间数据库的检查。⑧地理数据的正确性。重点检查地理数据的命名和属性的正确性;地理图层的命名和属性需按照国家地理信息中心提供的地理底图进行命名和属性结构的设置。8 意义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汇交技术要求适用于区域地质调查、区域矿产调查、地质勘探等地质工作采用数字地质调查系统形成的资料的制作、接收、验收和汇交。区域地球化学调查、区域地球物理调查、矿产评价等采用数字地质调查技术形成的资料可参照本汇交技术要求。本技术要求中的数字地质调查数据库资料的汇交内容、格式要求、文件的编制、质量要求、数据检查及组织形式示例对地质资料汇交人如何汇交数字地质调查资料,资料管理机构的资料管理人员接收、验收此类地质资料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为今后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使得地质资料的社会化服务水平更上一个台阶。参考文献[1]李超岭,于庆文,杨东来,等PRB数字地质填图技术研究[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03,28(4):377~[2]李超岭,张克信,墙芳躅,等数字区域地质调查系统技术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2,17(5):763~[3]李超岭,杨东来,于庆文,等数字地质调查与填图技术方法研究[J]中国地质,2002,29(2):213~[4]李超岭,于庆文,张克信,等数字区域地质调查基本理论与技术方法[M]北京:地质出版社,[5]李超岭,张克信,于庆文,等数字填图中不同阶段数据模型的继承技术[J]地球科学,2004,29(6):745~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投稿要求多少字

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以来,在UNESCO地学部主持下,国际地学计划(IGCP)科学执行局会议多次讨论地质遗迹保护的科学意义和社会效益,各国地质学家逐渐形成了共识,即推动地质公园发展,以保护地质遗迹,恢复地质生态环境,普及地球科学知识,补益地方经济,提供更多就业机会。特别是1996年在北京举办的第30届国际地质大会上,讨论了欧洲地质公园的建设问题,在欧盟的支持下,2000年欧洲地质公园正式建立,现已有15个国家的32个公园成为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地学工作者早在1985年就已提出建立地质公园的设想,世纪之交,更是把地质公园建设推动得如火如荼,走在了各国的前面。全球地学界已对地质公园工作有了比较一致的认识,并协力打造这一品牌。UNESCO第29次大会决定“建立具有特殊地质特色的全球地质景区网络”,UNESCO156次执行局会议更进一步要求“选择地质上有特色,同时兼顾景观优美,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的地质遗迹建立地质公园”。2001年6月UNESCO执行局通过(161EX/Decisions,1)“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支持其成员国提出的创建具有独特地质特征区域的自然公园(也称地质公园)”的特别动议。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2002年1月,UNESCO地学部再次提出建立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计划,并于2002年5月正式发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国家地质公园领导小组办公室,2002)。2003年2月7日,UNESCO地学部召集IGCP科学执行局、地球科学联合会和地理联合会及地质公园顾问专家组共同讨论决定世界地质公园推荐工作正式启动,各成员国按世界地质公园工作指南要求和标准准备好申报,在通过UNESCO地质公园顾问专家组同意后,上报正式申请给UNESCO。UNESCO2003年2月7日会议还专门对UNESCO制订的《世界地质公园网络工作指南》,进行了逐条讨论和修改(European Geoparks Net-2002,2003,2004,2005)。正文,分为4条30款。第一条对地质公园的定义标准进行了叙述。地质公园有明确的边界线,有足够大的面积适应于当地经济发展,有一系列具特殊科学意义、稀有性和美学价值,能代表某一区域的地质历史、地质事件和地质作用的地质遗迹(或遗迹群),也许还有生态和历史、文化意义;以公园的方式进行保护、管理和经营,使之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支撑点;使之为当地居民提供新的就业机会和文化发展的基地;使之成为保护地质遗迹和开展科学研究的基地;使之成为大众科学普及和学生实习的基地;其所在国的独立司法权不受影响,所指定的管理机构必须制订详细的管理规划,统一好各方面的利益,并负责向UNESCO报告公园的发展情况,解决好UNESCO不同项目重叠交叉的协调问题。第二条世界地质公园提名程序。地质公园在政府主管部门同意后,着手准备申请报告,地学特征分析陈述中,应得到各国权威地学机构首肯,要请求UNESCO地质公园顾问专家协助报导,申请报告和支持性材料,通过UNESCO国家委员会上报UNESCO地学部后,由顾问专家组织现场考查和评审,并根据情况提出补充修改意见,若符合标准即可向UNESCO总干事推荐,由UNESCO总干事批准并通知申请人和相关国家。第三条在独立的国际地质公园顾问专家组正面积极评价的基础上,本地质公园即可被UNESCO授权使用“UNESCO”承认其优秀性,并不意味着UNESCO承担法律和财政上的责任。第四条要求世界地质公园的管理部门应通过该国驻UNESCO代表团递交定期的评估报告,并对提出的要求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对于不达标的公园或者自愿退出世界地质公园网络的公园可按程序除名。申请表的内容是申报世界地质公园的必备材料,重点要组织4个方面的材料,即属地鉴别、科学意义、属地分析和代表主管机关的签字。对其他保护区域要协调好关系,对文化遗产的各类交流活动要适时开展。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现场评估和评审经3年试行,联合国世界地质公园网络执行局(GGNBureau)于2006~2007年对原世界地质公园的章程进行了补充修改,规定了每个国家每年只能提出两个申请(首次申请可提三个)预选地,这些预选地首先必须是国家地质公园;对类型相似的提名地其间距离不应小于200km;对现场考察一般不能太短(5天为宜),对申请材料要求简洁明了,以80页以内为宜。特别值得强调的是,制定了严格的评估表,供申请者自我评估和世界地质公园评审专家现场评估和评审时使用,共分如下几个方面。(1)地质与景观·属地;·地质遗迹保护;·自然和文化遗产。其中特别重视地质遗迹的数量和评价,科学意义和遗迹类型,保护情况与解释系统,开放情况和非地学遗迹情况。地质遗迹保护的法律和规章的制订,要求至少要有50%的面积进入保护区域。要有告示,有专人巡查,对采集标本要有专门规定,保护区的定期维护和清理,对自然损坏也应有防御措施,开放的景观可以定期轮休。(2)管理结构有完善有效的管理机构,有保护和发展规划,要有强项和弱势的分析,并有落实的核查,不仅有关地质和景观,而且对区域农业、林业和旅游业(特别是地学旅游)的相关内容在市场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作好市场开拓和营销,提出市场开发策略,搞好产品开发和分销。旅游路线的规划和设计,不同功能区的划分和管理开展合作与交流、不同专业的专家学者、科研部门和大中院校的合作与人员聘用,各类人员的比例与参与,和媒体的合作,数据库与信息中心的建立。(3)科学普及工作建立教学与科研实习基地,为培养学生提供条件,有专门的环境专家,开展环境教育,要有针对不同层次的人群开展的科学普及活动,并提供科普教材、电影光盘、幻灯片、录像等。广泛展示其科学价值。在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出版刊物,编写论文和小册子,出版专著或大众读物和普及读物。(4)地学旅游信息中心和展览的设置,要有合作单位预先(比如一周)提供信息,成为接待游客的中心,有简易服务项目,特别是残障人士的专项服务,提供信息方式多样化,有纸质或音像,最好能互动,计算机网络是发布公共交通情况的快捷方式,最好能保证交通工具选择的多样性。导游队伍,针对不同人群特殊需求的专业导游人员(如地学、生物、环保等)的配备,设置重要解说牌,更需要通俗易懂的解说词和出版物,有特殊的科普路线的设计和开发思路。和各种媒体的合作,电子邮件的预约和行程安排的更新,多种便捷和环境友好型旅游方式的安排、住宿、餐饮点位的设置要更加人性化。对公园提供的各类服务要经常评估,广泛收集社会反映,统计社会需求变化,改进工作。(5)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特色旅游和服务系统的建立,地方特色产品和纪念品的生产销售,既要积极营销,扩大商业活动,提高当地居民就业和经济发展水平,又要做到可持续,形成环境友好型和循环经济、推动其健康发展,促进产业更新。(6)可到达性和设施的完善便捷的交通,优质的服务,是吸引游客的重要条件,缩短路途时间,增长景区停留,保证游客安全,以增加游客满意度。在公园申报时以上6项都应有一定基础,并能通过评估,找出差距,不断改进,日臻完善。

地质调查项目成果管理由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区地质调查中心和项目承担单位共同负责。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由中国地质调查局统一组织,分级实施。中国地质调查局负责组织计划项目和重大工作项目的成果报告审查;大区地调中心受地质调查局委托组织计划项目的成果报告审查,按规定接收大区内工作项目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实施单位负责组织工作项目成果报告审查,集成、整合工作项目成果,提交计划项目成果报告;承担单位受实施单位委托组织工作项目成果报告审查,汇交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及规定的原始资料,保管地质调查原始资料和实物资料。一、项目成果报告的评审评审程序地调项目成果报告评审已经有比较成熟的程序,目前主要依据中地调发〔2003〕187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管理办法(试行)》,具体程序如下:(1)地质调查项目应按照有关规定、技术标准和要求,编写项目成果报告。(2)成果报告提交单位在完成项目报告并进行初审后,向组织审查单位填报成果报告审查申请表一式两份,同时附单位初审意见。申请评审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全面完成了设计书的任务;2)通过了野外验收或相关检查;3)各类技术资料齐全;4)形成文字报告和各类图件。(3)地质调查项目成果报告审查工作分为评审和审查两部分。评审形式分函审和会审两种,以函审为主。组织审查单位根据成果报告审查申请及项目情况确定评审形式和评审专家人员组成。会审时评审委员会通过审阅成果报告,查阅各类资料,听取项目组汇报、答辩,并与项目组在交换意见的基础上,由主审专家主笔并汇总其他评委的意见,提出评审意见初稿和报告质量评分建议,经评审委员会讨论形成最终评审意见。函审时由评审委员分别审阅成果报告、进行报告质量评分、形成书面评审意见,由组织评审单位汇总,形成评审意见。(4)成果报告评审和审查依据为项目任务书、设计书、设计评审意见书、设计审批意见书和有关技术标准。报告评审应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注重质量、讲求实效的原则,保证评审工作的严肃性和科学性。(5)评审应形成专家评审意见,组织审查单位据此签署评审意见书,下发项目成果报告提交单位。(6)成果报告提交单位在收到评审意见书30日内按照评审意见书对成果报告进行修改后,送组织审查单位审查。(7)评审委员会一般由5~9人组成,经费较少的项目,人数可酌情减少,组成人员应覆盖项目工作涉及的主要专业。(8)组织审查单位在收到修改后的成果报告15日内进行审查,对审查合格的成果报告,由审查单位下发审查意见书,同时报地质调查局业务主管部门和成果资料管理部门各一份。对审查未合格的报告通知成果报告提交单位限期完成修改。(9)技术方法和研究类成果报告的评审除按本要求进行外,还应参照国家科委下发的《科学技术成果鉴定办法》、《软科学研究成果评审办法》执行。评审的主要内容(1)技术资料是否齐全、准确;(2)成果和原始资料的吻合程度;(3)成果是否符合设计和有关技术标准的规定;(4)项目工作任务和预期成果目标的完成情况;(5)成果的综合研究水平;(6)成果报告和综合图件的质量;(7)成果的社会经济效益、推广应用前景;(8)存在问题及建议。二、项目成果资料汇交程序及要求(1)承担单位为地质调查资料汇交单位,各项目承担单位是地调成果的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科技成果的原始档案管理工作,对已归档的科技成果逐步实现社会共享。中国地质调查局大区地调中心和发展研究中心为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的管理部门。(2)大区地调中心负责接收辖区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发展研究中心负责接收全国地质调查成果资料。(3)地质调查资料汇交单位应在成果报告审查意见书下发之日起180日内,按国家有关规定向国家资料管理部门汇交地质资料,并向地质调查局成果资料管理部门汇交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纸介质和电子文档资料各一式两套。(4)汇交的地质调查成果资料应当符合有关技术标准和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成果资料管理办法要求。(5)地质调查局成果资料管理部门在每季度开始10日内向地质调查局上报上季度地质调查成果资料汇交情况统计报表。(6)负责向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报送本单位需要登记的科技成果有关材料。三、项目成果的登记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负责部门的科技成果登记、科技成果数据库管理、科技成果统计分析和国内外科技信息跟踪等。地质调查项目成果也属于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一部分,完成成果报告评审和原本档案归档后,应及时到部成果管理办公室进行登记。各项目承担单位的科技成果管理机构,负责本单位及下属单位科技成果的原始档案管理工作,对已归档的科技成果逐步实现社会共享;负责向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报送本单位需要登记的科技成果有关材料。(1)各项目承担单位在科技项目验收之前,必须向本单位的科技成果管理部门汇交科技成果原始档案,然后向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办理成果登记手续。(2)科技成果的原始档案包括各种原始观测记录、野外观测数据、野外记录本、原始分析测试数据、有注释文档的源程序和操作手册、文字报告及有关的电子版本资料。(3)各项目承担单位在完成科技成果原始档案归档后,方可到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办理登记手续。(4)各项目承担单位在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办理科技成果登记时,必须提交下列材料:1)项目合同书或设计书一份;2)完整的科研报告两份及公开刊物发表论文复印件;3)科技成果原始资料归档证明;4)按合同书规定的关键科学数据、技术文件等相应的电子版;5)《国土资源部科技成果登记表》两份;6)文字报告及其附件、附表的规格为:长27cm、宽19cm(标准16开本)或标准的A4版本。附图应按同样规格进行折叠,图签折在外面。正文、附表、附件等应采用线装订,不得用易锈蚀的金属物装订。(5)凡符合登记要求的科技成果,经正式登记,由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出具《科技成果登记证明书》。(6)两个或两个以上单位共同完成的科技成果,由其第一承担单位负责,向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办理登记手续。(7)对于已登记的科技成果,如果得到专家、中介机构、应用单位的评价,可在两年内向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补交相关证明材料;如果根据验收委员会及有关专家的意见,对科研报告作重大修改的,应及时向部科技成果管理办公室提供新版本的报告。(8)已登记的科技成果,凡涉及国家机密的,主管部门将按照保密的有关法律法规实行管理。地质调查项目成果作为科技成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管理已经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体系。在组织管理上,科学技术部统一领导全国的科技成果管理工作,国土资源部和中国地质调查局科技主管部门设有专门的管理机构,对科技成果和地质调查成果实行分级管理。在管理流程上,科技成果和地质调查成果管理各项工作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同时科技成果和地质调查成果管理工作又贯穿于科技活动和地质调查的全过程。在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制定阶段,技术档案、保密及地调成果的统计与分析,为国土资源大调查计划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在地质大调查实施阶段,地质调查成果管理工作为计划的过程管理提供各项职能服务,及时反馈地质大调查计划的进展。

上海交大查询结果,属于核心本刊收录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0年版)提示: 《引证报告》2010年版影响因子:252本刊收录在: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2011年版) 提示: 《引证报告》2011年版影响因子:341主题分类:Earth Sciences: Geology Earth Sciences: Mineralogy 基础科学: 地质学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投稿要求多少钱

简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以下简称地调院)是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直属二级单位,全面负责管理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其各大区项目办委托(或招标)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组织实施的和参加实施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及其各大区项目办委托(或招标)其他地调项目实施单位的地质调查项目(以下简称地调项目)。为了适应新一轮国土资源大调查的需要,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实施单位资质要求暂行规定》精神,经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研究决定,成立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质调查研究院(地大发[2000]21号)。自2000年5月起,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调院正式以学校下设的直属二级事业单位开始运作。中地大(汉)发[2000]21号、地大发[2004]023号、人字[2000]25号文和人字[2001]18号文分别聘任了地调院相关管理人员。注册资本:100万人民币

地调局是国家单位,没编制和有编制差太多了。各种福利和社会保障都差很大。有编制的四五千以上吧,没编制的不清楚,能进去的一般都有编制吧。

不容易,前提还是得看你的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

  • 索引序列
  •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投稿要求
  •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投稿要求高吗
  • 地质调查与研究期刊投稿要求
  •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投稿要求多少字
  • 地质调查与研究杂志投稿要求多少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