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南阳理工大学学报官网

南阳理工大学学报官网

发布时间:

南阳理工大学学报官网

经查中国新闻出版总署没有这个期刊,更不是CSSCI期刊

找一个中介的网站在里面的搜索栏里输入大学名,然后找到该中介对这所学校的介绍,然后再介绍栏里会有这个校网的链接,有鼠标一点即可

对自己有信心 要自信 没有什么可不可能的

你要过来参加这边的A-level考试 才有可能在这上大学, 这边有很多补习班,一年突击的。A-level考试可能大部分科目对中国学生不是问题,但是会有一门关于英文的专门考试,绝对是个麻烦。关于奖学金,凡是外国学生在这边考上公立大学,新加坡教育部会和你签订一个协议,内容大概是他们负责提供你的一定比例的学费,四年都提供,还有其他乱七八糟的什么费用,但是要求你大学毕业之后在新加坡工作6年。 我知道就这些,你可以找个中介问一问。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南阳理工大学学报官网订购

建议你去官方网站看。那样更加详细,这个学校在通信和电子方面是强项。计算机也不错

《金元时期崔府君信仰在华北的传播》,《元代文献与文化研究》第三辑,中华书局2015年3月版 《宋元时期晋东南三嵕山神信仰的兴起与传播》,《山西档案》2015年第1期 《晋东南二仙信仰在唐宋时期的兴起——以碑刻资料为中心》,《社会科学战线》2014年第11期(人大复印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15年第2期全文转载) 《塑造东南亚“本土化”的华人史研究——苏庆华教授<东南亚华人宗教与历史论丛>读后》,《南洋学报》(新加坡南洋学会),2013年(第67卷)《19世纪上半叶马六甲青云亭亭主权威的变革与再造尝试》,《华人研究国际学报》(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2013年第2期《由碑铭看1800年前后马六甲华人甲必丹之活动》《汉学研究学刊》(第四辑,马来亚大学中文系),2014年《区域社会史:马来西亚华社历史研究的基础理论——读<拓荒·扎根:武吉巴西永德公冢与地方拓殖史>有感》,《学文》(吉隆坡:马来西亚博特拉大学)2013年第2期《宋元时期晋东南成汤信仰的传播》,《元代文献与文化论丛》第二辑,中华书局,2013年《美国汉学家傅汉思先生的古诗研究》,《中国韵文学刊》2013年第3期《<唐宋土地制度与政策演变研究>读后》,《大连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4期《<唐张仁愿神道碑考>补》,《文物春秋》2013年第1期《论南宋士人能够参与地方公益的外在动因》,《宋史研究论丛》(第十四辑)2013。《山西汾阳圣母庙壁画的社会史考察》,《山西档案》,2013年第4期《宋元山西长子崔府君信仰的嬗变》,《山西档案》,2013年第2期《南宋地方桥梁的修建与士人参与》,《山西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2期《南宋地方官学的修建与士人参与》,《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2012年第1期《北朝太常(少)卿的迁转及其文学化》,《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十届年会论文集》,北岳文艺出版社2012年《中国前工业化时代的背景——宋代农村经济发展程度与原始工业化启动的距离估计试论》,《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3年第1期《汉魏六朝民众建立祠庙的心理动机》,《社会科学战线》2011年第3期《东魏北齐冀州刺史系年考》,《兰台世界》2011年11月《南宋士人阶层发育的地域差异》,《宋史研究论丛》(第十二辑),2011年《<宋代提点刑狱司制度研究>读后》,《中国史研究动态》2010年第1期《我国古代蝗灾社会反应机制定型期研究》,《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第12期《<北齐赵炽墓志>试释》,《文物春秋》2009年第4期《<李德林集>的流传与辑佚》,《兰台世界》2009年9月《籍贯与流动:东魏文士的地理分布》, 《魏晋南北朝史研究:回顾与探索》(中国魏晋南北朝史学会第九届年会论文集)湖北教育出版社,2009年《<宋书>封爵、食邑、户数勘误七则》,《书品》(2008年第三辑),中华书局2008年《石家庄市“城中村”民间信仰现状个案调查研究——以裕华区槐底村为中心》,《安徽社会科学》2008年第8期《北周麟趾学士的设置、学术活动及意义》,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年第2期《略论北朝后期秀才选举中的文学因素》,《南京晓庄学院学报》2008年第1期《<北齐卢誉墓志考>献疑》,《文物春秋》 2008年第4期《北齐的文化著述机构——文林馆》,《兰台世界》2006年第12期  《论北齐文士的地理分布——以“待诏文林馆”为研究中心》,《中国历史地理论丛》2006年第4期《南北朝宗族制度试探》,《北朝史研究》(中国魏晋南北朝史第七届年会暨北朝史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4年《孙吴分交州置广州缘由之我见》,《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2年第1期《由一通摩崖造窟碑记看北朝厍狄氏的起源及其早期活动》,《文物春秋》 2001年第1期《从<名公书判清明集>看南宋族长的职权》,《邯郸师专学报》2001年第4期《北魏在南皇族考》,《北朝研究》(第一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0年

湖南科技大学座落在人杰地灵、风景秀丽的湘江之滨,一代伟人毛泽东的故乡——湖南省湘潭市。学校实行中央与湖南省共建、以湖南省管理为主的管理体制,是高素质科技人才培养基地、高水平教师教育基地和应用科学技术研究基地。 学校设有19个学院,72个本科专业,涵盖了哲学、经济学、教育学、法学、文学、史学、理学、工学、农学、管理学等10大学科门类,有采矿工程等8个省级重点学科,勘察技术与工程等7个国家管理专业,汉语言文学等12个省级重点专业。有45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并具有同等学力在职申请硕士学位和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学校面向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全日制在校生3万余人。 学校占地面积3107亩,建筑面积98万平方米;固定资产原值3亿元,其中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04亿元;全校藏书总量为330万册,其中纸质图书65万册;有多媒体教室和语音室座位24297个;有教学用计算机7890台;拥有产业经济学等6个省级社科研究基地,机械设备健康维护、煤矿安全开采技术等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有实验室(中心)59个,建成了物理基础实验中心等13个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实验室,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中心等5个实验室为湖南省示范性基础实验室;安全培训中心为国家级培训中心,工程检测中心具有国家建筑工程一级实验室资质、桩基工程检测资质和公路工程质量检测资质;有田径场4个,体育馆3个;已建成了较先进的校园网络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和远程教学系统;有固定的校外实习基地90个,还设有工程训练中心、生物园、附属学校等校内教学实践基地。 学校现有在职教职工2600余人,其中,专任教师1600余人,教授200余人,副教授400余人;具有硕士以上学位的教师765人,其中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236人。有全国第一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全国优秀教师1人、 “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6人、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专家3人、湖南省院士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1人、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工程”人选35人、湖南省学科带头人12人、湖南省普通高校青年骨干教师101人。 2003年以来,学校共主持科研项目1600余项,其中,“863计划”项目、“973计划”项目、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防基础研究项目、国家“948”计划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等国家计划项目70余项;获国家和省部级科研成果奖5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其他省部级奖励50多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8000余篇,其中被SCI、EI、ISTP收录600余篇次。出版专著(教材)110多部。学报自科版被认定为中国科技精品期刊,社科版被评为“全国百强社科学报”、“湖南省十佳社科期刊”,“毛泽东研究”专栏被评为全国社科学报优秀栏目。 近几年学校主持教研教改课题260多项,其中国家级课题6项,省部级课题107项;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省部级教学成果奖18项,省级优秀教学实习基地6个,省级优秀课程、重点课程和精品课程共21门;在全国“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奖竞赛、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湖南省大学生英语演讲比赛等竞赛活动中,多次获得优异成绩。应届毕业生就业率和考研录取率一直居全省同类高校前列。 学校不断扩大对外交流,积极推进合作办学。许多中青年教师获得了国家留学基金的资助,赴国外进修深造。学校设立了中青年教师出国进修专项经费,定期选派中青年教师赴英国、日本等国外高校进行短期访学、进修。学校同美国哈丁大学、英国佩斯里大学等国外高校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先后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澳大利亚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英国雷丁大学、华威大学、日本东京大学,加拿大湖首大学等高校分别在结构冲击动力学、计算流体力学、英国经济史、哲学社会科学、材料制备与性能评价、电化学与纳米材料等领域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合作。 湖南科技大学始建于解放前夕在毛泽东同志亲自关怀下成立的湘北建设学院,秉承了“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伟大韶山精神。58年来,学校历经艰难曲折,弦歌不绝,始终坚持传承湖湘文化,弘扬韶山精神,艰苦奋斗,自强不息,形成了“唯实惟新、至诚致志”的优良校风,培养了大批肯干、实干、能干的复合型应用性人才。2007年5月,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优秀”高校,学校事业发展呈现出崭新的局面。目前,全校师生员工同心同德、奋发进取,坚持“改革、提高、质量、特色”的八字工作方针,努力提高办学层次和办学水平,为实现高水平教学研究型综合性大学的宏伟目标而努力奋斗。

南阳理工大学学报官网投稿

陈传波,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8月19日出生。主要从事图形图像处理和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现任软件学院院长,兼任湖北省人民政府第四届咨询委员会特邀专家,教育部高等学校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ACM会员,“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特邀编委,“中国进出口软件”杂志理事,国家高性能计算(武汉)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北省宇航学会计算机应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曾任武汉赛百数据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1993年获政府特殊津贴,湖北省普通高校中青年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国家及地方多级专家库专家。指导博士后和博士生19人、硕士生100多名。完成基金项目、863项目、航天部项目、国家高性能计算基金项目、军口预研项目、国家创新基金项目、国际合作项目以及大型横向项目等纵横向项目43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二等奖1次、三等奖3次。出版编著4部。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98篇。三大索引收录共90多篇。 覃中平,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网络与信息安全。博士研究生指导领域在华中科技大学为信息与通信工程(学科代码0810)中的通信与信息系统(代码081001),在武汉大学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代码0812)中的信息安全(代码081220)。硕士研究生指导领域为软件工程(学科代码081280)中的网络软件开发和网络与信息安全。现研究项目有1)可信计算平台,密码分析,安全密码部件设计;2)网络安全分析,SSL分析;现开发项目有1)电子政务系统,电子支付系统;2)中小型企业信息系统。 肖来元,男,工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1957年1月出生。主要从事数字化技术与领域工程、IT项 目管理、软件服务与应用等相关方向的研究。现任软件学院副院长,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力学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教育部软件工程学科课程体系研究课 题组成员,清华大学出版社教材编审委员会委员。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先后获得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工作领域主要涉及软件工程、机械 工程和力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主讲过软件项目管理与案例分析、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CMM)、信息获取与沟通、结构力学、弹性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与机械设计基础、有限单元法、边界元方法等多门本科与研究生课程;并长期从事结构与传动装置的弹性动力学和计算机仿真以及数字化技术与领域工程的跨学科研究,指导研究生80余人。出版专著2部、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1本、网络版电子教材1部;在国内外权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50余篇,其中多篇被SCI、EI收录;负责1项国家科技攻关子项目,参与2项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课题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主持3项省部级研究项目和多项横向课题;获省级精品课程1门,省部级成果奖2项。 沈刚,男,博士,教授。1990年及199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自动化系生产过程自动化专业和系统工程专业,分别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后留校任教,曾参与多项CIMS课题研究。1995年至1999年在加拿大McGill大学Electrical and Compter Engineering系学习,获博士学位。1999年9月至12月,在多伦多大学Electrical Engineering系作访问研究。1999年起,在加拿大Kerr Vayne Systems及美国Motorola公司工作,从事自动化系统和移动通讯系统的研究及开发。2003年起,在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开设《计算机网络》,《嵌入式系统》,《软件能力成熟度模型》等双语课程。在IEEE Transactions on Automatic Control等期刊和IEEE Conference on Decision and Control等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现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实时系统,无线通讯系统,数字通信网络和软件工程等方向。 刘云生,教授,博导。ACM(美国计算机协会)、IEEE(国际电器电子工程师协会)高 级成员,中国安防技术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办学位评审专家,国家、湖北省、浙江省、河北省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上海特区科技顾问专家,湖北省科技 进步奖评审专家,湖北省政府采购评审专家,武汉市政府经济技术顾问专家,湖北省暨武汉计算机学会软件专委主任,华中农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兼职教授。曾 多次当选为IEEE ICDE (国际数据工程会议,世界三大顶级IT会议之一)、ISFST等国际学术会议的程序委员,分组主席,大会主席。作为我国最早的软件工作者之一,从事计算机科学及应用研究和教学工作30多年。1982-85年在美国University of Maryland 和 SST公司、ISSI公司进修,后正式聘为研究职员,从事数据库管理系统和软件开发工程工作。80年代中期在国内率先开始现代(非传统)数据库的研究开发,为其奠定了基础。1993-94年再次去美国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MIT作高访学者,进行主动、实时、内存数据库及其集成技术的研究,被我驻美使馆评价为“取得突出成果”。目前的主要研究领域为:现代(非传统)数据库理论与技术及其系统实现;嵌入式、移动、实时计算;实时数据集成管理与开发环境;软件方法学与工程技术;现代信息系统开发与应用等。先后指导博士后、博士30余人,硕士200余名。主持省部级以上各科研项目30多项;发表论文近300篇,其中被SCI、EI索引等收录80多篇,被他人直接正式引用100多次;出版《现代数据库技术》(国防工业出版社)、《特种数据库技术》(合著,科学出版社)等专著与教材6部。获国家(教育部提名)自然科学二等奖、部省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等8项;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奖2次;梁亮胜科技贡献二等奖,优秀论文一、二等奖,优秀教材一、二等奖等10多项;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先进工作者、优秀党员、“三育人”奖等各种奖20余次。 文远保,男 ,教授。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原华中工学院)无线电系无线电技术专业。1970年开始在本校计算机系从事计算机教学和科研工作,1978年晋升为讲师,1983年去美国进修学习、1989年晋升为副教授,1998年晋升为教授。曾任计算机及应用教研室副主任,校计算中心副主任,ASIC研究所副所长。兼任中国计算机学会仿真机分会理事。主要研究方向有:计算机系统结构、VLSI/ASIC设计技术、高级语言程序设计及软件开发、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及信息系统等。长期从事本科生、研究生的计算机组成原理、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系统结构、ASIC设计技术、多媒体计算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数据库技术应用及实现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主持完成的纵、横向项目包括863 CIMS 工程以及大型横向等科研项目20多项,多数为软件研究开发项目。在国内外权威和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40余篇,指导硕士研究生50多人。 吴涛,男,博士,副教授,1972年出生,软件科学与工程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软件开发与质量保证、软件复用与产品化、软件病毒、三维造型技术等,发表相关论文10余篇。2005年赴新加坡主持软件外包项目开发;2006年参与863项目基于复杂性科学的车间动态调度理论与方法研究;2007年赴爱尔兰参加面向工业化的教育进修;2008年主持教育部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03-2008年主持开发微软亚洲研究院资助项目2项,国防项目1项,省部级以上项目4项。率队获首届“花旗杯” 科技应用大赛全国一等奖,首届微软“创新杯” 大赛全国三等奖,2008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成果一等。高建生,男,副教授,工学硕士,副教授,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专业。几十年来一直工作在华中科技大学,一 直从事对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和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工作,从而积累了计算机设计原理、计算机系统的合成等方面的知识,设计出了简易计算机系统,该系统有自己设计 的指令集,系统具有自动执行程序的功能。教学环节中获得教书育人先进教师奖,也曾多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教学研究中先后参编《计算机组成原理》教 材,主编《微型计算机原理及应用》教材,主编《计算机组成原理》教材。科研中获得省科学进步奖二等奖1项,主要从事计算机系统、存储系统的研究。 陈长清,男,工学博士,副教授,1969年7月出生。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先后获得工学学士、硕士和博士学位。1994/7—1999/8在湖北省农业银行科技处工作,从事金融软件开发与维护,通讯系统的设计与维护。从2003年至今,在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工作,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2003年在英国Reading大学进修,2009年在IBM美国硅谷实验室进修。近年来在国际和国内的期刊及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数篇分别被SCI、EI和ISTP索引。主持或参与国家级和省级项目以及企业应用多项。获教育部-IBM精品课程和校级精品课程各一项,主持省级教改项目一项。现主要致力于数据库及软件工程相关领域技术的研究。 任宏萍,女,硕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1980年毕业于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系计算机及应用专业。1986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软件助教进修班。2006年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并获得硕士学位 MS in Communication Software & Networks。1980年毕业后留校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工作。1987年晋升为讲师,1994年被聘为副教授。1997年去新加坡学习、工作。2007年返校。多年来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对象技术和基于网络的软件研究与开发。完成和主持完成多个纵、横向科研和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其中包括863项目。在国内重要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若干篇,合编著并出版教材3部。主讲过面向对象程序设计,UML及建模技术,数字逻辑、计算机网络等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并指导研究生若干名。多次获得教学质量优秀奖。在新加坡工作期间,多次获的Singapore Public Sector WITs Conventions和TEMASEK理工学院授予的软件研究与开发创新奖。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面向对象技术, 基于WEB技术的软件研究与开发,虚拟现实技术,网络信息安全。 陆永忠,男,博士,副教授。2001年获华中科技大学工学博士学位。2001年至2003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作博士后研究。2009年至2010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做合作课题研究。曾经参与并承担了多项国家重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实验室和省部级科研项目的研究与开发。在人工智能、模式识别、软件工程、软计算及网络式软件开发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发表了70多 篇学术论文。目前承担的主要教学任务是网络式软件开发及软件工程等课程,并在本课题组研究生范围内设置了专业特色培养计划,增设了人工神经网络与微粒群优 化、软计算及软件工程前沿新技术发展等新课程的学习,促使学生培养良好的科学研究方法论,更好地面向未来,面向社会,面向世界。 黄立群,男,博士,副教授,1969年10月出生。9至7华中理工大学电力系电磁测量专业学习,获学士学位;9至5华中理工大学自控系系统工程专业学习,获硕士学位;9至12,华中理工大学电信息系通信与电子系统专业学习,获博士学位。2000年至2004年在武汉市东胡开发区管委会工作,2002年作为武汉市政府驻美国友好城市匹兹堡市代表,赴美国工作。2004年2月至今华中科技大学任教。1996获得ORACLE联合大学国际认证证书;5至6由国家外国专家局选派赴以色列参加国际企业管理交流,获国际认证证书。主持研究项目5项,参加自然科学基金、863项目和九五攻关项目各一项,参加其他科研项目12项。在《通信学报》、《电子学报》、《电子科学学刊》、《华中理工大学学报》、《计算机工程与应用》等刊物及国际会议上发表十篇论文。主要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网络技术与应用、移动计算、决策支持系统、嵌入式系统的研究。 卢力,男,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1964年5月出生。1982年9月~1986年6月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获学士学位;1993年9月~1997年6月就读于原华中理工大学数学系计算数学专业,获硕士学位;2002年9月~2006年12月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图像所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专业,获博士学位。1997年晋升现职。主持和参加过多项科研课题的研究,其中包括作为主要成员参与了国防预研基金项目“超分辨率卫星图像处理技术研究”(7-12)、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高性能计算中的快速算法及其应用研究”(1-12)等,目前在研项目是 “星上遥感图像智能信息处理与实时实现技术方案”(2006年国防科工委民用航天计划资助项目);在国内外重要期刊和会议上发表科研论文二十余篇;编写网络视频教材一部。曾两次获得学校教学质量优秀奖。主要研究方向是高性能数值计算、图像信号处理、网络信息安全等。 邱德红,男,博士,副教授,1971年生。1993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获学士学位;1995年在华中理工大学自动控制工程系获硕士学位;1998年在华中理工大学电力系统自动化获博士学位;2001年在香港理工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2001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做博士后;2003-2004年在香港理工大学做研究。主要从事机器学习理论及其应用、数字媒体技术、图像处理、软件工程等研究,主持和参与过国家自然基金、863项目和香港RGC基金项目和湖北省教学改革项目。在IEEE Transaction等重要国际学术期刊和国内权威期刊上发表了论文共30余篇,其中5篇被SCI收录,10篇被EI收录,1篇被ISTP收录,多篇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宣读。 方少红,女,博士,副教授,1968年8月出生。1989年武汉大学科技情报专业毕业获理学士学位,1997年原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软件专业毕业获工学硕士学位,2005年至今在职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博士研究生。2000年被评为副研究馆员,2005年被评为副教授。持有DIALOG信息检索咨询员、IBM AIX系统管理员以及IBM DB2系统管理员等资格认证。2005至2007年主持并完成2项国家863计划子项目,现负责在研1项国家863计划项目和1项国家709计划子项目、参加在研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5篇,参编出版教材3本。2006年获华中科技大学教学质量优秀奖二等奖,2007年获武警部队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主要研究方向:图形图像处理、媒体信息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 薛志东,男,博士,副教授,1973年4月生。1997年7月于原华中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2002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应用专业获硕士学位;2006年6月于华中科技大学系统分析与集成专业获博士学位;2006年9月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开展研究工作。在图像处理及生物信息学领域发表论文10余篇,曾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博士后基金等的项目的研究工作。目前主要研发兴趣包括游戏及动画制作技术、图像及模式识别、生物信息学、Java软件开发等。 武剑洁,女,博士,副教授。1993年至1997年,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获学士学位;1997年至2004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国家CAD支撑软件工程中心,获硕士和博士学位。同期在武汉天喻软件有限责任公司从事三维产品设计软件系统的开发工作。2004年至今,华中科技大学软件学院任教。现为中国光学学会和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出版教材《软件测试技术基础》。在ICESS2008、CISP2008、PA2007、《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计算机工程》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有多篇文章被EI和ISTP收录。主持和参与横纵向科研与教学项目多项。参与的科研项目包括国家“十五”科技攻关项目“产品设计CAD软件”、香港工业技术发展署资助项目“计算机辅助三维服装设计系统的研究与开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移动传感器的主动式闭环测量规划理论与方法”等。参与湖北省精品课程、湖北省教学研究项目、教育部-微软精品课程、教育部特色专业等多项教学改革项目。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计算机辅助设计、图形图像处理、数字媒体技术、软件工程等。 李自力,男,博士,副教授,1965年5月生。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虚拟现实与可视化技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虚拟现实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图象图形学会数码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动画学会会员。2002年12月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博士毕业,方向为多媒体信息处理,博士学位论文《虚拟现实中基于图形与图象的建模与绘制(G&IBMR)的研究》荣获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003年5月至2005年5月在哈尔滨工程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中船重工集团第709所分站作博士后研究,博士后研究报告《虚拟海战场环境的建模与绘制及计算机生成兵力(CGF)的研究》。1995年1月——2002年12月,在华中科技大学电子与信息工程系任教,同时在电信系所办的东湖高新企业武汉鸿象信息技术公司从事三维动画制作及研究,武汉鸿象信息技术公司创于1991年,是湖北省最早从事三维动画制作及三维图形研究的公司。2009年9月 调入软件学院数字艺术系工作。先后参加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湖北省重点科技发展项目及横向协作项目多项,内容涉及图像理与识别、虚拟现实与视景仿真。这些 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光子的超导理论及验证”、“海底地形探测成像新技术研究”、湖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建筑设计方案计算机三维动画辅助评 审系统”(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等,主持了横向协作项目中国长江三峡工程总公司“三峡工程多媒体演示系统”、中国葛洲坝集团公司“三峡工程截流视景仿真”、中船重工709所“HZC对抗视景仿真软件模块研制”。已在“Chiese Journal of Electronics”、“通信学报”、“中国图象图形学报”、“电子与信息学报”、“系统仿真学报”、“华中理工大学学报”、SPIE等刊物或国际会议上发表学术论文十多篇,被EI、SCI、STP收录十几篇。研究方向:计算机图形与虚拟现实、多媒体信息处理、动漫与3D游戏技术、影视动画艺术。联系方式E-mail:lizili_。 刘小峰,男,博士,副教授,1974年8月出生。1993年至1997年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土木工程系,获工学学士学位;1997年至2000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年至2005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先后参与和主持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63计划、国防预研纵向课题研究,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次。在权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十余篇,其中EI收录6篇,SCI收录2篇。主要研究方向:信息存储和信息检索、Web信息抽取、分布式系统、图像检索等。 万琳,女,博士,副教授,1975年1月出生。1997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计算机系软件专业,之后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应用专业继续攻读硕士及博士学位。在任教期间曾讲授计算机图形学、C程序设计等多门课程。2000年“计算机图形学CAI”项目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001-2002学年度校教学质量二等奖;2002-2003学年度校教学质量二等奖;2004年“基于网络的自主型硬件虚拟实验环境构建”项目获得校级教学成果一等奖;2005年:教改项目“互动性数字逻辑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建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在校工作期间,主持并作为主要成员参加863和国防预研纵向课题研究项目10余项。主持的项目包括Mobile SVG在嵌入式设备上的浏览软件、计算机网络系统诊断软件等多项。作为主要成员参加的项目“清江流域水电综合信息集成系统”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SVG图形编辑软件、NAM(非对称逆布局)图像表示和处理软件、计算机故障诊断软件等3项软件著作权。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图像,在权威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多篇。 胡雯蔷,女,博士,副教授。1993年至2000年就读于武汉理工大学物流工程学院,获学士和硕士学位;2000年至2005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信息所,获博士学位。博士其间曾参与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973等多项横纵向项目。目前主持863康复机器人虚拟仿真课题及虚拟现实方向横向项目。在《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 》、《中国机械工程》、P ICMA等国内外权威和重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SCI、EI收录近10篇。主要研究方向为康复机器人虚拟仿真、虚拟现实、计算机视觉和模式识别等。 裴小兵,男,博士,副教授。1997年至2000年在深圳市邮电局工作,主要从事软件的研发与管理工作,负责开发了多个软件系统。2000年至2003年在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工作,从事光网络系列产品的软件研究与开发工作,期间分别参与了TMN的研究与开发、MSTP系列产品的相关规划以及起草MSTP内嵌RPR技术规范等国标工作。2003年至2006年在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学习,获博士学位。期间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等期刊和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telligent Data Engineering and Automated Learning等会议上发表十多篇论文。现主要研究兴趣包括数据挖掘,软件工程,信息网络及网络安全。 区士颀,男,博士。1990年至1994年就读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建筑系,获学士学位;1994至1997年在武汉煤炭设计院从事设计工作。1997至2000年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机械学院,获硕士学位;2000年至2005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机械学院工业装备与自动化研究所,获博士学位。在煤炭设计院工作期间完成了多项规划和设计任务。攻读硕士期间在开目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进行软件开发工作,研究内容为MIS系统中的车间派工调度软件模块。攻读博士期间的研究课题为目前计算机图形学的前沿技术——任意拓扑曲面的多分辨率建模技术。在《The Visual Computer》、《Th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dvanced Manufacturing Technology》、《华中科技大学学报》、《中国机械工程》等国内外权威学术刊物及会议上发表多篇论文。目前主要的研究方向为计算机图形学与可视化、,虚拟现实、动画技术、智能CAD、软件工程等。 苏曙光,男,博士,湖南临湘人,1975年7月出生,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航天科工集团目标与环境光电特性国防重点实验室技术顾问。9~7就读于华中理工大学电子系获工学学士学位;7~6工作于长虹电子集团;9~5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系,硕博连读并获得工学博士学位。近5年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和国际会议上发表论文22篇,且多数被EI或ISTP全文收录。参与国家863科研两项,国防重点预研项目一项,主持和重要参与的横向项目主要有遥感高光谱图像处理系统、战场红外视景仿真系统、基于网络协作的战场动态场景模拟与虚拟测试平台、星上图像无损压缩系统等。目前研究方向和兴趣:(1)多媒体通信和视频编码(2)操作系统和中间件(3)计算机体系结构和嵌入式系统。 曹华,男,博士。1992年毕业于华中理工大学自控系,获学士学位;先后供职于深圳先科激光、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等单位,从事自动化设备设计、可编程控制器软件开发、光网络产品的研究开发工作。2001年~2006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曾主持参与的项目:湖北省教育厅教师职称申报管理系统、湖北应城盐业集团财务软件、GIS水务管理系统、远程IP Camera系统、硬盘视频监控系统、PCI视频切换矩阵卡、PCI报警卡,某国防视频网络加密系统预研课题等大中型项目。在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会议)发表论文10篇,其中 3篇被EI检索。现在主要研究兴趣包括:图像视频的嵌入式系统应用,多媒体信息安全,计算机视觉。 吕泽华,男,博士,1976年12月出生。1994年至1998年就读于华中师范大学数学系,获理学学士学位;2001年至2007年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获工学博士学位;2008年至2009年进入华中科技大学自控系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在国内权威期刊及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参与国家973项目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主要研究方向为模糊计算、近似推理、数据挖掘等。

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Advanced Materials等杂志编委,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的名誉、客座或兼职教授。 兼任Advanced Materials、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中国科学》、《物理化学学报》、《高分子科学》、《高分子学报》、《影像科学学报》、《中国邮电科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顾问)编委。

南阳理工大学学报官网入口

(1) Wang, S Explorations of Dictionary Users G Lexicographical Studies (5) 78- [ISSN: 1000-6125; CN: 31-1997/G2]王珊 凡例显示辞书的性质、内容与特色 辞书研究 (5) 78- [ISSN: 1000-6125; CN: 31-1997/G2](2) Wang, S A Study on Interpretation Languages of the Glossary in Boya C Journal of Jiangxi Science & Technology Normal University (4) 41- [ISSN: 1007-3558; CN: 36-1325/Z]王珊 《博雅汉语》的生词表注释语种研究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 (04) 41- [ISSN: 1007-3558; CN: 36-1325/Z](3) Wang, Shan & Chu-Ren H Sense Representation in MARVS: A Case Study on the Polysemy of chī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Processing Of Languages (IJCPOL) 23 (3) 285- [Print ISSN: 1793-8406; Online ISSN: 2010-0205]王珊,黄居仁 基于动词词汇语义表达理论的词义表征:“吃”研究 国际计算机语言处理 285- [Print ISSN: 1793-8406; Online ISSN: 2010-0205](4) Wang, S Corpus-based Assessment of New Words in Textbook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 Newsletter of Chinese L (accepted) [ISSN: 1726-9245]王珊 基于语料库的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评估 中国语文通讯 [ISSN: 1726-9245] (5) Wang, S Words from w to Sentence Making Dictionary for Students, by Xinchun S Shanghai: Shanghai Lexicographical Publishing H 518- [ISBN: 7532620557] 《学生造句词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 7532620557](6) Wang, S Words from w to Sentence Making Dictionary of Modern Chinese, by Xinchun S Shanghai: Shanghai Lexicographical Publishing H [ISBN: 9787532628520] 《现代汉语造句词典》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 [ISBN: 9787532628520](7) Wang, S A A Thesaurus of Modern Chinese, by Xinchun S Beijing: The Commerical P [ISBN: 9787100088688] 《现代汉语分类词典》 北京:商务印书馆 [ISBN: 9787100088688] (带ISBN,正式出版)(8) Wang, S A Study on Vocabulary Interpretation of CFL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Comprehensive Textbooks--Taking Boya Chinese as an E Word Meaning and Computing, by Hui Wang, Min Zhang, Minghui Dong & Kim Teng L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Singapore: Chinese and Oriental Languages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ociety (COLIPS) P 449- [ISBN: 978-981-08-0972-0]王珊 对外汉语综合课教材生词释义研究 词义与计算, by 王惠, 张敏, 董明会 & 赖金锭 新加坡国立大学,新加坡: 中文与东方语文信息处理学会出版社 449- [ISBN: 978-981-08-0972-0](9) Wang, Shan & Chu-Ren H Adjectival Modification to Nouns in Mandarin Chinese: Case Studies on “cháng+noun” and “adjective+túshūguǎ Proceedings of The 24th 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PACLIC-24), by Ryo Otoguro, Kiyoshi Ishikawa, Hiroshi Umemoto, Kei Yoshimoto & Yasunari H Tohoku University, Sendai, J 701- [ISBN: 978-4-905166-00-9]王珊,黄居仁 汉语形容词对名词的修饰:以“长+名词”及“形容词+图书馆”为例 第24届亚太地区语言、信息及计算研讨会论文集 Ryo Otoguro, Kiyoshi Ishikawa, Hiroshi Umemoto, Kei Yoshimoto & Yasunari Harada主编,日本仙台:东北大学 701- [ISBN: 978-4-905166-00-9](10) Wang, Shan & Chu-Ren H Compositional Operations of Mandarin Chinese Perception Verb “kàn”: A Generative Lexicon A Proceedings of The 24th 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PACLIC-24), by Ryo Otoguro, Kiyoshi Ishikawa, Hiroshi Umemoto, Kei Yoshimoto & Yasunari H Tohoku University, Sendai, J 707- [ISBN: 978-4-905166-00-9]王珊,黄居仁 汉语动词“看”的组合机制:基于生成词库理论 第24届亚太地区语言、信息及计算研讨会论文集 Ryo Otoguro, Kiyoshi Ishikawa, Hiroshi Umemoto, Kei Yoshimoto & Yasunari Harada主编,日本仙台:东北大学 707- [ISBN: 978-4-905166-00-9](11) Wang, S The Role of Corpora in Vocabulary Assessment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T Proceedings of Language Use of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Materials, by Zhonghua X Beijing: China Social Sciences P 103- [ISBN: 9787500494669]王珊 论语料库在对外汉语教材生词评估中的作用 教育教材语言论集,夏中华主编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03- [ISBN: 9787500494669](12) Wang, Shan & Chu-Ren H Compound Event Nouns of the ‘Modifier-head’ Type in Mandarin C Proceedings of The 25th 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PACLIC-25), by Helena Hong Gao & Minghui D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 511- [ISBN: 978-4-905166-02-3]王珊,黄居仁 汉语偏正型复合事件名词研究 第25届亚太地区语言、信息及计算研讨会论文集 高虹,董明会主编,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511- [ISBN: 978-4-905166-02-3](13) Wang, Shan & Chu-Ren H Type Construction of Event Nouns in Mandarin C Proceedings of The First Workshop on Generative Lexicon for Asian Languages (GLAL-1), Workshop of The 26th 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PACLIC-26) Faculty of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as I 582- [ISBN: 978-979-1421-17-1]王珊,黄居仁 汉语事件名词的类型建构 第一届亚洲语言生成词库理论研讨会, 第26届亚太地区语言、信息及计算研讨会论文集 印尼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582- [ISBN: 978-979-1421-17-1](14) Wang, Shan, Chu-Ren Huang & Hongzhi X Compositionality of NN Compounds: A Case Study on [N1+Artifactual-Type Event Nouns] Proceedings of The 26th Pacific Asia Conference on Language, Information and Computation (PACLIC-26) Faculty of Computer Science, Universitas I 70- [ISBN: 978-979-1421-17-1]王珊,黄居仁,许洪志 名名型复合名词的组合性:以“N+人工类事件名词”为例 第26届亚太地区语言、信息及计算研讨会论文集 印尼大学信息工程学院 70- [ISBN: 978-979-1421-17-1](15) Wang, Shan & Chu-Ren H Towards an Event-Based Classification System for Non-Natural Kind N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by Donghong Ji & Guozheng X Berlin, Heidelberg: S 381- [Print ISBN: 978-3-642-36336-8; Online ISBN: 978-3-642-36337-5; Series ISSN: 0302-9743]王珊,黄居仁 基于事件特征的非自然类名词分类研究 In 汉语词汇语义学 姬东鸿,萧国政主编,柏林、海德堡:S 381- [Print ISBN: 978-3-642-36336-8; Online ISBN: 978-3-642-36337-5; Series ISSN: 0302-9743](16) Wang, Shan & Chu-Ren H Apply Chinese Word Sketch Engine to Facilitate L Proceedings of The Asican Association for Lexicography (ASIALEX) 8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Bali, I (accepted) [ISBN: to appear]王珊,黄居仁 应用汉语词汇素描系统促进词典学发展 第8届亚洲词典学会国际研讨会论文集 印尼巴厘岛(17) Wang, Shan & Chu-Ren H A Generative Lexicon Approach to Possessive Relations in Mandarin C Towards the Contemporary Cutting-edge Science of Modern Chinese Grammar, by Yang S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 (accepted) [ISBN: to appear]王珊, 黄居仁 基于生成词库理论的汉语领属关系研究 In 走向当代前沿科学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 沈阳主编 北京: 商务印书馆(18) Wang, Shan & Chu-Ren H Inchoative State of E S (accepted) [ISBN: to appear]王珊, 黄居仁 情感的初始状态研究 S (accepted) [ISBN: to appear](19) Wang, Shan & Chu-Ren H The Semantic Type System of Event Nouns: A Case Study on huìyì ‘conference’ Increased Empiricism: New Advances in Chinese Linguistics, by Schmidt Zhuo J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 (accepted) [ISBN: to appear]王珊, 黄居仁 事件名词的语义类型系统研究:以“会议”为例 In 增长的经验主义:汉语语言学新进展 井茁主编 约翰∙本杰明出版公司(20) National Language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C An Investigation of the Usage of Characters and Phrases in the New Curriculum-based Chinese T Language Situation in China: 2007 (II), by National Language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C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 [ISBN: 9787100059053]国家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 基础教育语文新课标教材用字用语调查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下编), by 国家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 北京: 商务印书馆(21) National Language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C 3000 Basic Words of the New Curriculum-based Chinese T Language Situation in China: 2007 (II), by National Language Monitoring and Research C Beijing: The Commercial P [ISBN: 9787100059053]国家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 语文新课标教材3000基本词语表 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 (下编), by 国家语言监测与研究中心 北京: 商务印书馆(22) Bond, Francis, Shan Wang, Huini Gao, Shuwen Mok & Yiwen T Developing Parallel Sense-tagged Corpora with W Proceedings of the 7th Linguistic Annotation Workshop & Interoperability with Discourse, Workshop of The 51st Annual Meeting of the Association for Computational Linguistics (ACL-51) Sofia, B (accepted) [ISBN: to appear]弗兰西斯∙邦德,王珊等, 应用词网开发词义标注的平行语料库 第7届语言标注工作坊及话语的互操作性论文集 第51届计算语言学会研讨会保加利亚索非亚 (仅列无ISBN的)(23) Wang, Shan & Chu-Ren H Sense Representation in MARVS--A Case Study on the Polysemy of chī Proceedings of The 11th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Workshop (CLSW-11), Soochow University, Suzhou, C王珊,黄居仁 动词词汇语义表达理论的词义表征:“吃”的多义性研究 第11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 苏州大学(24) Wang, Shan & Chu-Ren H A Generative Lexicon Perspective to Possessive Relation in Mandarin C Proceedings of The 12th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Workshop (CLSW-12)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T 201-王珊,黄居仁 从生成词库理论视角看汉语领属关系 第12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 国立台湾大学(25) Wang, Shan, Sophia Lee & Chu-Ren H A Corpus-based Analysis of Semantic Type System of Event Nouns: A Case Study on huìyì Proceedings of the 23rd North American Conference on Chinese Lingusitics (NACCL-23), by Schmidt Zhuo J Eugene, Oregon, USA 18-王珊,李逸薇,黄居仁 基于语料库的事件名词语义类型系统:“会议”研究 第23届北美汉语语言学会论文集 井茁主编 美国俄勒冈州尤金(26) Wang, Shan & Chu-Ren H A Preliminary Study of An Event-based Noun Classification S The 13th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Workshop (CLSW-13), by Yanxiang He & Donghong J Wuhan University, C 4-王珊,黄居仁 事件名词分类系统初步研究 第13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 Yanxiang He & Donghong Ji 主编 武汉:武汉大学 4-(27) Wang, Shan & Chu-Ren H Inchoation of E Proceedings of The 14th Chinese Lexical Semantics Workshop (CLSW-14), Zhengzhou University, C王珊,黄居仁 情感的初始性研究 第14届汉语词汇语义学研讨会论文集 郑州:郑州大学 (仅列列无全文论文集的)(28) Wang, S Ideas on Improving Sense Definitions of Chinese as a Foreign Language D Paper presented at The Fifth Lexicography Symposium for Young and Middle-aged Researchers, Chongwen Publishing House, Wuhan, C王珊 对外汉语词典释义改进的设想第五届中青年辞书工作者学术研讨会, 武汉(29) Wang, Shan & Chu-Ren H A Generative Lexicon Approach to Possessive Relation of Mandarin 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ymposium Commemorating the 90th Anniversary of the Birth of P Dexi Zhu and the 50th Anniversary of P Jianming Lu’s Teaching, Peking University, Beijing, C王珊,黄居仁 基于生成词库理论的汉语领属关系研究 纪念朱德熙教授诞辰90周年和陆俭明教授从教50周年学术研讨会, 北京:北京大学(30) Wang, Shan & Chu-Ren H Mechanism of Composition of Mandarin Perception Verb kà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6th Symposium on Modern Chinese Grammar,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王珊,黄居仁 汉语感官动词“看”的组合机制 第16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研讨会,香港:香港城市大学(31) Wang, Shan & Chu-Ren H Semantic and Temporal Features of Event N Paper presented at Annual Research Forum, Linguistic Society of Hong Kong (LSHK-ARF), Chines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ong K王珊,黄居仁 事件名词的语义与时间特征 香港语言学会年度学术论坛 香港:香港中文大学(32) Wang, Shan & Chu-Ren H Sense Representation in MARVS: A Case Study on the Polysemy of chī Paper presented at The 3rd Postgraduate Research Symposium: Language and Cultural Studi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 The Hong Kong Polytechnic University, Hong K王珊,黄居仁 动词词汇语义表征理论的词义表征:“吃”的多义性 第三届珠三角地区研究生学术论坛,香港:香港理工大学(33) Wang, S A New Practice on Lexicon System Construction: A Case Study on the “Economy and Trade” 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IACL-19),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C王珊 词汇系统建构的新实践:以“经济贸易”类为例 第19届国际中国语言学会, 天津: 南开大学(34) Wang, Shan & Chu-Ren H Derived Event Nouns in Mandarin 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7th LSHK Postgraduate Research Forum on Linguistics (PRFL-7), City University of Hong K王珊,黄居仁 汉语派生事件名词 第七届香港语言学会研究生语言学学术论坛, 香港:香港城市大学(35) Wang, Shan & Chu-Ren H Domain Relevance of Event Coercion in Compound 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6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temporary Chinese Grammar (ICCCG-6), I-Shou University, Kaohsiung, T王珊,黄居仁 复合名词事件强迫的领域相关性 第6届现代汉语语法国际研讨会 高雄:义守大学(36) Wang, Shan & Chu-Ren H Event Classifiers and Their Selected 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IACL-19),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C王珊,黄居仁 事件量词及其对名词的选择 第19届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年会 天津:南开大学(37) Wang, Shan & Chu-Ren H A Constraint-based Linguistic Model for Event N Paper presented at Forum on Y R Chao and Linguistics, Workshop of The 20th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IACL-20), The Hong Kong Institute of Education, Hong K王珊,黄居仁 基于约束性语言模型提取事件名词 赵元任及语言学学术论坛 第20届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年会工作坊 香港:香港教育学院(38) Wang, Shan & Chu-Ren H Qualia Structure of Event Nouns in Mandarin 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Chinese Language and Discourse, Nan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S王珊,黄居仁 汉语事件名词的物性结构 第2届汉语语言与话语国际研讨会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39) Wang, Shan & Chu-Ren H Temporal Properties of Event Nouns in Mandarin C Paper presented at The 57th Annual International Linguistic Association Conference (ILA-57) , New York, USA王珊,黄居仁 汉语事件名词的时间特征 第57届国际语言学会年会 美国纽约(40) Wang, Shan, Hongzhi Xu & Chu-Ren H Light Verbs and Their Selected N Paper presented at XIX Biennial Conference of the European Association of Chinese Studies (EACS-19), Paris, F王珊,许洪志,黄居仁 轻动词及其对名词的选择 第19届欧洲汉语学会双年会议 法国巴黎(41) Wang, Shan & Chu-Ren H Aspectualizers and Their Selected 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21st Annual Conference of the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hinese Linguistics (IACL-21), National Taiwan Normal University, T王珊,黄居仁, 体动词及其对名词的选择 第21届国际中国语言学会年会 台北:国立台湾师范大学

专著2012 《迁徙、家乡与认同 – 文化比较视野下的海外华人研究》,段颖、巫达译。北京:商务印书馆出版。2004Chinese Overseas: Comparative Cultural I Hong Kong University P2002Chinese Minority in a Malay State: The Case of Terengganu in MSingapore: Eastern University P 1998The Baba of M Petaling Jaya:Pelanduk P1985The Development and Distribution of Dejiao Associations in Malaysia and Singapore: A Study on a Chinese Religious O Singapore: Institute of Southeast Asian Studies, S [中译本:《马来西亚与新加坡的德教会之发展与分布》,苏庆华译]编著:2011Chinese Food and Foodways in Southeast Asia and B Singapore: NUS P2008The World of S Urbana: University of Illinois P (Edited by Christine Du Bois, Chee-Beng Tan and Sidney Mintz) 2007Chinese Transnational N London: R2007Food and Foodways in Asia: Resource, Tradition and C London: R (Co-edited with Sidney CH Cheung)2007Chinese Overseas: Migration, Research and D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 Edited by Tan Chee-Beng, Colin Storey and Julia Z2006Southern Fujian: Reproduction of Traditions in Post-Mao C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ress 2006 《跨国网络与华南侨乡:文化、认同和社会变迁》,陈志明、丁毓玲、王连茂主编。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出版。2001Changing Chinese Foodways in A Hong Kong: The Chinese University P (Co-edited with David Y H Wu)2001Tourism, Anthropology and C Bangkok: White L Co-edited with Sidney CH Cheung and Yang H2000The Chinese in M Kuala Lumpur: Oxford University P (Co-edited with Lee Kam Hing)2000 《传统与变迁:华南的认同和文化》,陈志明、张小军、张展鸿 主编。 北京:文津出版社。1999 《福建暨闽南研究文献选集》,陈志明、张小军编。香港: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出版。 1997Sociocultural Change, Development and Indigenous P (Contributions to Southeast Asian Ethnography, N ) 1995Dimensions of Tradition and Development in M Petaling Jaya(Malaysia): Pelanduk P Co-edited with Rokiah T1990Preservation and Adaptation of Tradition: Studies of Chinese Religious Expression in Southeast Asia(Contributions to Southeast Asian Ethnography, N 9, 1990) 论文(自2000年以来在国际refereed英文学报的主要出版): “Shantang: Charitable Temples in China, Singapore and M”Asian Ethnology71 (1): 75- “Capitalist Market Values in East Malaysia and C”Current Sociology59(2): 135- “Indonesian Chinese in Hong Kong: Re-migration, Re-establishment of Livelihood and B”Asian Ethnicity12(1): 101- “The Promotion of Tea in South China: Re-Inventing tradition in an Old I”Food and Foodways18(3): 121- [Co-write with Ding Yuling] “Reterritorialization of a Balinese Chinese Community in Quanzhou, F”Modern Asian Studies44(3), 2008 Rural Urbanization and Urban Transformation in Quanzhou, F InAnthropologica50 (2): 215- (By Chee-Beng Tan and Yuling Ding)2001 Bean-curd Consumption in Hong KEthnology40(2): 113- (Co-writewith Sidney Mintz)2000 Ethnic Identities and National Identities: Some Examples from MIdentities6(4): 441-论文(中文出版)陈志明教授著作主要以英文出版。主要中文论文如下:2010 “泉州城郊‘巴厘华人村’:华侨农场归侨重建家园”, 刊载于《华人研究国际学报》2 (1): 3- [陈志明与丁毓玲合写]2010 “地方政府与少数民族学校教育:跨文化的视角 ” ,刊载于《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第9卷3期:16- 【陈志明与袁同凯合写】2009 “对Cosmopolitanism的理解与汉语翻译”, 刊载于《西北民族研究》 2009年第3期:106-2009 “从费孝通的著作思考人类学的若干问题”,刊载于《费孝通与中国社会学人类学》。马戎、刘世定、邱泽奇、潘乃谷主编。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P 677-686。2008 “国家疆界、华人文化与认同”,刊载于《跨越疆界与文化调适》。李元瑾主编。新加坡: 南洋理工大学中国语言与文化研究中心。2006 “导论:跨国网络与华南侨乡:文化、认同和社会变迁”,刊载于《跨国网络与华南侨乡:文化、认同和社会变迁》。陈志明、丁毓玲、王连茂主编。 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出版 P 249-269 (陈志明、丁毓玲合写)2006 “诗山跨境关系与经济活动”,刊载于《跨国网络与华南侨乡:文化、认同和社会变迁》。陈志明、丁毓玲、王连茂主编。香港: 香港中文大学香港亚太研究所出版。P 249-269 (陈志明、吴翠蓉合写)2005 “关于被涵化的马来西亚华人的若干问题“,刊载于《百年回眸:马华文化与教育》。何国忠主编。吉隆坡: 华社研究中心。 P 37-2005 “从费孝通先生的观点看中国人类学的族群研究”,刊载于《文化、族群与社会的反思》 。乔健、李沛良、李友梅、马戎主编。高雄: 丽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亦由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P 225-2452003 “国际视野与海外华人研究:在海外华人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总结发言”。《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25(1): 13- 2002 “涵化,族群性与华裔”,刊载于《海外华人研究论集》。郝时远主编。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P 231-2622002 “族群的名称与族群的研究”。 《西北民族研究》32(1): 48-2001 “华人民族学文化圈:世界华人社群的人类学研究”,刊载于《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社会学与人类学》。乔健,李沛良,马戎 主编。高雄: 丽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P 453-471。2000 “华人的传统与文化认同“,刊载于《传 统 与 变 迁:华南的认同和文化》。陈志明、张小军、张展鸿主编。北京:文津出版社。P 1-18 2000 “东南亚华人的土地神与圣迹崇拜:特论马来西亚的大伯公”,刊载于《遗 迹崇拜与圣者崇拜》。傅飞岚、林富士主编。台北:允晨文化。P 57-84。2000 “马来西亚巴巴”,刊载于《华侨华人百科全书:社区民俗卷》。北京:华侨出版社。 P 233-

南阳理工大学学报

中国科学院信息技术科学部常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信息科学部专家评审组成员、江苏省化学化工学会第十一届理事会理事长,Advanced Materials等杂志编委,新加坡国立大学、南洋理工大学、北京大学等的名誉、客座或兼职教授。 兼任Advanced Materials、Progress in Polymer Science、《中国科学》、《物理化学学报》、《高分子科学》、《高分子学报》、《影像科学学报》、《中国邮电科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顾问)编委。

如果你想抄袭 我铁定不能告诉你

丁玲早期女性小说本文研究 硕士论文 获优秀毕业论文丁玲早期小说中的精神意蕴 湖北大学学报 1997年4期现代革命的叙事与意识形态焦虑——论蒋光慈的革命小说 人大复印资料 1999年8期论《苦闷的象征》对钱杏村文学批评的影响 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2001年4期林语堂的文化情怀 文艺研究 2001年2期论卞之琳早期诗歌的意蕴 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号 2000年合作化小说中的父子冲突 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号 2002年二十年代革命小说研究 博士论文 2002年6月二十世纪革命文学思潮回顾 江汉论坛 2002年2期四十年代大众化论争中反启蒙叙事的声音 第一界亚洲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 2002年4月,新加坡丁玲早期小说对女性情欲的抒写 淮北煤师院学报,1998年1期丁玲早期小说的女性形象塑造 重庆教育学院学报,1998年2期性别意识与个人化写作:期女性小说本文论 淮北煤师院学报,1999年1期现代革命的叙事与意识形态焦虑——论蒋光慈的革命小说,淮北煤师院学报99年1期,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1999年8期全文转载逃亡与孤独:丁玲早期女性小说本文论之二 淮北煤师院学报,2000年1期为革命招魂与跟过去的时代结帐---论钱杏村30年代的革命文学批评,淮北煤师院学报,2000年4期论闻一多早期的文学批评 荆州学院学报 2000年2期评龙泉明教授的《中国新诗流变论》 襄樊学院学报 2001年3期论《苦闷的象征》对钱杏邨30年代文学批评的影响,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01年4期四十年代大众化论争中反启蒙叙事的声音,第一界亚洲学者中国现代文学国际研讨会论文,2002年4月新加坡二十年代革命小说研究,博士论文,2002年6月合作化小说中的父子冲突,文学评论·青年学者号,2002年薄兰兑斯 河南文艺出版社,2003年表达的焦虑与抒情形式的重建——论20世纪20年代中国诗歌的现代化问题 淮北煤师院学报,2002年5期摩登上海与浪漫啸声——评李欧梵《摩登上海》 淮北煤师院学报,2003年5期留日学生春柳派与上海的脆弱情缘 汕头大学学报,2003年4期革命小说研究的历史回顾,集美大学学报04年3期,人大复印资料《现当代文学》04年12期全文转载1920年革命小说的叙事形式(著作) 云南人民出版社 2004年12月革命小说研究的历史回顾 集美大学学报,2004年3期 人大复印资料 ,2004年12期中国现代文学中被遮掩的现代性及文化再现问题 国家疆界与文化图象国际研讨会论文 2004年4,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举办论九十年代女性写作的叙事策略及其局限 文艺评论 2004年4期现代革命者的成长叙事结构 石河子大学学报 2004年3期现代性与20世纪中国文学思潮全国研讨会综述 文艺研究 2004年5期莎菲作为MORDENGIRL形象的特征 丁玲百年诞辰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2004年10月12日 湖南常德“后朦胧”以来诗歌口语化探索的危机 江汉大学学报, 2004年6期二十年代大革命浪潮中涌现的一代“新兴的革命作家”,中韩言语文化研究,2004-9-7辑后期《新青年》与新文学潮流的关系 《新青年》杂志高峰论坛会议论文 暨南大学中文系主办,2005年6月10日1920年革命小说的叙事形式(专著),云南人民出版社,2005年文学研究会与初期革命文学的倡导,厦门大学学报,2006年3期,2006年《新华文摘》19期全文转载朵拉小说的主题意蕴与叙事特征,第六届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讨会论文,2006年10月汶莱革命文学论争与鲁迅的左翼身份建构,中韩言语文化研究,2007年10月14辑莎菲作为MORDENGIRL形象的特征与价值,南开大学学报,2007年6期中国革命文学萌生时期的历史遭遇,厦门大学学报,2008年1期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Revolutionary Potry of The 1920s and Its Social Context,中韩言语文化研究,2008年10月16辑新文学与现代传媒(专著),学林出版社,2008年12月《新青年》上海时期的生产策略及文化蕴涵,江汉论坛,2009年3期,人大复印《中国近代史》2009年10期全文转载文艺路线调整与伤痕文学的产生,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9年1期Narrative Genre And Logical Form In The Revolutionary Fiction of The 1920s,Chinese Revolution and Chinese Literature,Cambride Scholar Publishing,2009年废妾运动与巴金《家》的叙事想像,吉林大学学报,2009年4期从“诚”的渴求到“伪”的探寻:鲁迅彷徨时期的思想研究之一,厦门大学学报,2011年2期

  • 索引序列
  • 南阳理工大学学报官网
  • 南阳理工大学学报官网订购
  • 南阳理工大学学报官网投稿
  • 南阳理工大学学报官网入口
  • 南阳理工大学学报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