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发布时间:

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孙保平(14一一)男,教授、博士导师,山西原平市人,中共党员。1978年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专业,留校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历任教研室主任、副系主任、副院长、院长等职;兼任北京市政府青海省政府专家顾问团顾问、国家林业局西部生态环境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科技部“首都圈’,防沙治沙专家组成员、中国荒漠化培训中心副主任、日本滑坡协会成员、《北京林业大学学报》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编委、中国林学会森林水文与流域治理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治沙与沙产业学会理事、中国水利教育学会理事、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流域治理规划分会理事、全国普通林业高等院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职。

学院董事长简介兰思仁,男,畲族,1963年9月出生,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董事长,福建农林大学校长、博士、博士生导师;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委员、中国林学会森林公园分会副理事长、中国林学会竹子分会副理事长、福建省林学会理事长、福建省人民政府经济发展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1983年8月参加工作,曾任福建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党委副书记(主持工作),福建省世界银行贷款造林项目办公室副主任,福州国家森林公园(福州植物园)管理处主任、党委书记(期间挂职任中共龙岩市新罗区委副书记);福建省林业厅产业发展处处长,福建省林业厅党组成员、副厅长(期间挂职任国家林业局森林资源管理司副司长、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博士后)。长期从事林业、园林、森林公园建设和城市景观设计等方面研究,著有《国家森林公园理论与实践》,主编和参编《中国森林旅游学》等科技著作4部,发表论文50多篇,主持多个市级区域林业发展规划和国家森林公园、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工作。获部省级科学技术奖二等奖2项、三等奖6项。获“福建省‘五一’劳动奖章”、“福建省运盛青年科技奖”、“福建省青年科技奖”。学院党委书记简介翁善波,男,1953年2月生,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党委书记,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副书记、研究员。1975年10月毕业于福州大学机械制造专业。1984年任福建林学院总务处副处长,1989年任福建林学院林工系党总支副书记兼副主任,1990年9月任福建林学院林工系党总支书记,1995年9月任福建林学院党委宣传部部长兼学工部长,1995年12月任福建林学院党委委员、副院长,2000年10月任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2009年7月任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副书记。长期致力于高等教育管理研究,兼任中国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常务理事、福建省高教学会后勤管理分会理事长,在高校后勤管理研究领域有较深厚的积累。学院院长简介黄一帆,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院长,福建农林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系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优秀教育工作者,福建省重点学科临床兽医学学科带头人,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兼任中国绿色食品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中国中兽医学分会理事、中国兽医药理学与毒理学分会常务理事、华东区中兽医研究会副理事长、福建省畜牧兽医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中兽医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等。长期从事动物医学教学及科研工作。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福建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1项,华东地区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1项,获中国畜牧兽医学会表彰的“为我国畜牧兽医事业作出重大贡献”证书。出版著作3部,发表科研论文70多篇。金山学院党委专职副书记林金菊,女,1956年11月生,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常务副书记兼副院长、副研究员。1980年毕业于福建林学院森林采伐与运输机械化专业。先后担任学生政治辅导员、学生处秘书、党总支副书记(主持)、教务处副处长(正处级)等职。长期从事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和教学管理工作。曾获省“三育人”先进个人、省高校“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校“师德标兵”、校“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多次获得校“学生工作先进个人”。主持或参与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获得优秀教学成果奖多项。金山学院常务副院长郭文硕,男,回族,1963年8月生,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常务副院长、金山学院党委副书记(兼)、福建农林大学森林保护研究所所长、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福建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人选”、“福建青年科技奖获得者”。先后担任福建农林大学林学院党总支委员、林学院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系主任、林学院资源与环境系主任、福建农林大学教务处副处长、中国农业大学教务处副处长(挂职)等职务。兼任中国林学会森林病理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福建省林学会森林保护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福建省植物病理学会理事、福建省青年科学家协会理事等。曾被评为“福建省高等学校优秀共产党员”、“福建农林大学优秀教师”、“福建农林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长期从事“森林病理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近年来主持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福建省科技厅重点科研项目、福建省计委农林水产高科技项目、福建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研究项目10多项,其中:1、《锥栗疫病的研究》获2002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二等奖(第一完成人);2、《毛竹叶斑枯病的研究》获2001年福建省科技进步三等奖(第二完成人);3、《防治马尾松毛虫绿僵菌的研究与应用》获2003年福建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第三完成人);培养博士研究生毕业2人,硕士研究生毕业13人。发表科研论文30多篇。金山学院党委副书记童庆满,男,1974年1月出生。福建清流人,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副书记,助理研究员。1995年毕业于福建农业大学地环系农业土壤与化学专业,获农学学士学位;2005年获农业推广专业硕士学位。1995年7月起在福建农业大学校办秘书科工作,1999年12月任福建农业大学党(校)办秘书科副科长,2003年1月任福建农林大学党(校)办正科级秘书,2007年8月任福建农林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党委副书记 ,2011年9月任现职。金山学院副院长朱朝枝,男,1963年3月生,福建云霄人,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副院长、福建农林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福建农林大学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福建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会秘书长、中共党员,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承担《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农村发展规划》、《农村发展研究法》、《农业现代化专题》、《持续发展与推广学》等本科、硕博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近10年来,每学年均为本科生授课320学时,教学效果良好,受到学生和同行的好评。被中宣部等14部委联合授予“中国暑期大学生三下乡先进个人”、被团中央授予“中国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和“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金奖”称号, 并先后获得“福建省优秀共产党员”、“福建省新长征突击手”、“福建省优秀教师”、“全国农业推广硕士教育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2007年被授予“福建省第三届高等学校教学名师”荣誉称号;独立主编全国“十五”、“十一五”统编教材7本,其中《农村发展规划》获全国农业院校“优秀教材奖”;获省级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均排名第一);主持的《现代科学与技术概论》于2006年获福建省精品课程称号,2009年获国家级精品课程称号。负责的《农村区域发展专业》2009年入选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培养博硕士研究生50余人。主要从事农业推广与农村发展、农业多功能性产业培植等领域研究工作。先后发表论文60余篇,出版专著3 部,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社会科学课题研究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园区项目设计20余项。金山学院副院长郑国华,男,1965年10月出生,中共党员,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1989年毕业于福建农学院园艺系果树专业,历任园艺系园艺教工党支部委员,园艺系园艺场场长,泉州市洛江区人民政府副区长,继续教育学院副院长。现任园艺学院教授委员会委员,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副院长。长期从事“园艺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 教学承担了果树专题、果树史、园艺产品运销学、果树栽培学、果树生理学、果树生态学、科技论文写作等研究生、本科生课程。科研主要研究方向:园艺植物生理生态与采后处理。近几年承担的科研项目有:“亚热带果蔬保鲜出口的关键技术开发与示范”、“橄榄优质丰产高效栽培与示范推广”、“枇杷抗冻机理及创新栽培技术推广研究”、“冰核细菌与枇杷冻害关系研究”、“早熟水蜜桃引种及推广研究”、“早熟水蜜桃引种及标准化栽培新技术研究”等。培养硕士研究生毕业7人,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获得奖励或荣誉有:获福建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福建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三等奖1项。2009年被福建农林大学评为“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先进个人”, 2009-2010年度被福建农林大学评为“支持工会工作优秀党政领导”, 2010年度被福州总工会评为“优秀工会积极分子”,2010年度被福建农林大学评为“师德标兵”。金山学院副院长洪涛,男,1976年1月生,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副院长,管理学硕士,助理研究员。1999年7月毕业于福建林学院水土保持专业。先后在福建农林大学学生处、武平县东留乡党委(挂职)、校迎评促建办公室、校教务处、金山学院工作,历任学生处秘书、乡党委副书记(挂职)、学院办公室主任、学院党委秘书、学院工会副主席等职。曾获福州市总工会“先进工会工作者”、校“优秀党务工作者”、校“本科教学评建工作先进个人”。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简介肖知亮,男,1972年5月生,福建农林大学金山学院就业创业指导中心主任,农业推广硕士,副教授。1997年7月毕业于福建林学院交通系森林工程专业。先后任学生政治辅导员、学院团委副书记、学院党总支秘书、校学生处资助中心副主任、金山学院学生工作部部长等职。长期从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曾多次获校“学生工作先进个人”、“校优秀党务工作者”。主持福建省教育厅社会科学项目、福建省计生委项目等课题研究。

林业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男,1965年4月生,华东师范大学生物学学士,植物生理学硕士,德国德累斯顿工业大学林学与管理硕士,中国科学院华南植物所植物学博士;海南师范大学生物系研究员,硕士生导师,英国威尔士大学(班戈尔分校)农林学院访问教授,海南省省级重点实验室(海南热带动植物生态学实验室)主任。长期从事海南植物、林业资源和植物生态学研究,目前主要研究方向为恢复生态学,生物地球化学,生态系统功能动态。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3989937)子课题“热带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分解对全球变暖的响应”,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项目(KZC2-407)子课题“农林复合生态系统中的主要界面反应过程及其机理研究”,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规划》项目“海南岛砖红壤中稀土元素的背景值及其对砖红壤肥力的影响”,海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9409)“半边莲组织细胞培养及快速繁殖体系的建立”,(30002)“海南滨海钛锆砂矿开采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海南省教育厅科研项目(Hjkj200217)“海岸青皮林与木麻黄林生物地球化学比较研究”,英国皇家学会资助项目“Plant species impacts on C and nutrient dynamics in tropical forest restoration”,日本生命志研究馆项目:“海南岛的榕树植物与榕小蜂的分子系统与进化”共计10余项,参与项目20余项,在英国参与欧盟项目“TWIRLS(Treating Waste for Restoring Land Sustainability)”。在Journal of Tropical Forest Science,Environmental Geochemistry and Health,Journal of Rare Earths,生态学报,林业科学,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等国内外学术期刊上共计发表论文70余篇,SCI,EI,ISTP已收录论文8篇;参与撰写学术专著2部《海南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研究专业报告集》,《海南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研究报告》;研究成果“海南岛砖红壤中稀土元素的生态农业地球化学研究”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第二完成人),“海南岛滨海钛锆砂矿开采区的生态恢复与重建”(第一完成人)和“南渡江水质评估”(第二完成人)分别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海南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被评为“八五”期间海南省十大科技成就(参与),“海南省海岛资源综合调查及开发实验”1998年获海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参与)。获得德国学术交流中心(DAAD)奖学金(两年期)1项,英国皇家学会奖学金(一年期)1项。多次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现担任海南省植物学会副理事长,被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聘请为《新牛津词典(英汉双解版)》生物学词条的唯一专业审核人。湖南农业大学党委书记博士,1,教授,植物营养学专业博士生导师现为湖南农业大学校党委书记主要研究方向是植物营养生理学,施肥原理与技术

你这。。。。导师姓名: 张颖   性别: 男   出生年月: 1964 年 3 月 4 日   院系名称: 经济管理学院   一级学科: 农林经济管理   二级学科: 林业经济管理   研究方向1: 区域经济   研究方向2: 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研究方向3: 森林资源价值评价与政策   政治面貌: 共青团员   现在职称: 副教授   职称评定时间: 2000 年 1 月   导师最后学历: 博士   导师最后学位: 博士   获学位时间: 1999 年 6 月   获学位单位: 北京林业大学   是否留学: 是   留学国别: 韩国   留学时间: 从 1999 年 06 月 到 2000 年 06 月   硕导、博导: 硕导   批硕、博导时间: 2001 年 9 月   在读硕士: 2人   上岗时间: 2001 年 9 月   现在在岗否: 是   所在学科是否博士后流动站: 否   工作简历:   (1)1989年8月—1990年7月,在黑龙江朗乡林业局挂职锻炼;   (2)1990年8月—1994年8月,在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书;   (3)1994年9月—1999年6月,北京林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博士学习;   (4)1999年6月—2000年6月,韩国Korea University 博士后学习;   (5)2002年11月—2003年1月,台湾大学森林系访问学者   教学工作:   (1)1989年7月,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毕业,并留校任教   (2)1990年8月—1994年8月,在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   (3)1994年9月—1999年6月,北京林业大学在职研究生.博士学习,并任教;   (4)2000年7月至今,在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任教   研究领域:   (1)森林资源价值评价和政策;   (2)森林资源核算;   (3)区域经济;   (4)宏观经济统计分析   在研课题:   (1)中国热带森林环境价值核算研究,ITTO PD 39/98,1999_2003,3万元,副主持,承担"热带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核算""热带林地林木价值核算"研究   (2)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研究,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2-2003,4万元,独立完成   论文目录: 发表论文30多篇,主要有:   1、宗教与森林保护,张颖,森林与人类,1988(4)。   2、我国森林工业投资与产值的灰色关联分析,张颖,西北林学院学报,1991(3)。   3、我国木材供需缺口模式当议,张颖,吴志文,技术经济,1992(6)。   4、家具开发趋势,张颖,中国技术经济信息,1992(24)。   5、我国森工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度量分析,张颖,西北林学院学报,1993(1)。   6、再论我国林分价值量的评价,王琦、张颖,西北林学院学报,1994(3)。   7、我国林业再生产系统的灰色控制研究,张颖,西北林学院学报,1994(1)。   8、对宏观调控理论依据的探讨,张颖,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6(增刊)。   9、林业系统生产力的量化分析研究,张颖、于凤,林业经济,1996(4)。   10、林业在保证本世纪末粮食增产中所起作用的研究,张颖、于凤,林业工作研究,1996(3)。   11、协同学与林业持续发展,张颖,于凤,林业经济问题,1996(2)。   12、山区林业综合开发应注意的问题,林业工作研究,1996(12)。   13、我国林业经济监测预警系统初探,陈建成、胡明形、王立群、张颖等,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2)。   14、牡丹江林区林产工业产品结构优化研究,“牡丹江林区林产工业产品结构优化模式的研究”课题组(张颖为课题组成员之一),北京林业大学学报,1996(2)。   15、中国林地价值评价研究综述,张颖,林业经济,1997(1)。   16、林业科技进步速度加快,但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张颖,林业工作研究,1997(5)。   17、西南地区林业区域发展优势研究,于玲、张颖,林业科技管理,1998(3)。   18、林地有偿使用的理论依据的探讨,张颖,林业经济问题,1999(6)。   19、what is the impact of unemployment and how should it e dealt with is China, Zhang Ying, Applied Economics,APE/1999/   20、The economics evaluation of forest biodiversity in china involved in international 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biodiversity, Zhang Ying, Global Environmental Conservation and forest Issues in Northeast Asia, Seoul national University, Northeast Asia Forest Forum, 2000-   21、关于加强森林资源社会效益核算的几个问题,张颖,林业工作研究,2000(11)。   22、北京市林业用地价值核算,张颖、于玲,林业科技管理,2000(4)。   23、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核算研究,张颖,环境观察与评论,2001(2)。   24、必须加强森林资源社会效益的核算,张颖,经济研究参考,2001(2 L-1)   25、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核算现状及面临的问题,张颖,林业科技管理,2001(1)   26、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研究,张颖,林业经济,2001(3)   27、A Discussion on the Selection of Methods for Forestry Land and Tree Value Accounting, Zhang Ying, ITTO PD 39/98 R2(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orest Environmental Value Accounting, October, 9-12, 2001, Beijing, C   28、The Economic Evaluation on China’s Forest Biodiversity, Zhang Ying and Woo-Hyuk Byun, ITTO PD 39/98 R2(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orest Environmental Value Accounting, October, 9-12, 2001, Beijing, C   29、我国森林生物多样性变化的评价研究,张颖,林业资源管理,2002(2)   30、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总体趋势的变化评价,张颖,世界环境,2002(2)   著译目录: 出版专著2部,担任副主编、参编著作6部,主要有:   1、绿色核算——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理论、方法、实证研究,张颖著,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   2、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评价,张颖著,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   3、森林环境价值核算,侯元兆主编、张颖副主编,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4、Forest Environmental Value Accounting, Chief Editor Hou Yuanzhao, Assistant Editor Zhang Ying, ITTO PD 39/98 R2(M),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Forest Environmental Value Accounting, October, 9-12, 2001, Beijing, C   5、实用林业统计,陈建成主编(张颖参编),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6、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侯元兆主编(张颖参编,第四作者),中国林业出版社,1995。   7、北京市森林资源价值,周冰冰等著(张颖参编,排名第三),中国林业出版社,2000。   8、世界私有林概览,李智勇等主编(张颖参编),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   科研成果: 获省部级奖3项,优秀论文奖3项。其中:   (1)1991年,撰写的“北京市建筑木材厂技术进步的度量分析”获1991年全国企业技术经济论文大奖赛鼓励奖。   (2)1994-1995年,参加了国家科委、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的“中国森林资源核算研究”项目,并担任“林木林地核算研究”子项目主持。完成科研报告10万多字。该项目1996年获国家科委、国防科工委、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协、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五个部门的“国家优秀科技信息成果奖”三等奖,排名第三。   (3)1995-1996年,参加了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主持的“中国森林资源价值评价研究”项目,并担任“林木林地价值评价研究”子项目主持,完成科研报告7万字。该项目1997年获林业部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排名第五。   (4)“中国森林资源价值评价研究”项目中独立完成的“中国林地价值评价研究综述”,1998年获“第二届华中地区科学技术推广大会二等奖”。   (5)“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核算研究”,2002年获北京市统计系统优秀论文奖。   (6)专著《绿色核算》,2002年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成果推广应用情况:   (1)在"中国森林资源价值评价研究”项目中独立完成的“中国林地价值评价研究综述”,1998年获“第二届华中地区科学技术推广大会二等奖”。   (2)对"森林生物多样性的评价研究",在国内产生较大影响,其中"科技日报""科学时报""北京日报""中国绿色时报",等13家报刊杂志作了报道"九亿网""中国环保网"等也作了大量报道11_1,在台湾大学作访问学者时,也专门作了讲座   (3)"绿色核算"2002年获北京市第七届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其成果已在国家统计局"森林资源核算"中应用   表彰和荣誉:   (1)2002_2003,对"森林生物多样性价值评价的研究"获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资助;   (2)2002年,获北京林业大学"三育人标兵"称号;   (3)2002,连续两年在学校年度考核中被评为优   主要兼职:   (1)任中国系统工程学会林业系统工程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   (2)国家林业局《林业工作研究》特约研究员   办公室电话: 62337674   传真: 62337674   通讯地址: 北京林业大学39号信箱   邮政编码: 100083   电子邮件地址:

王建中,男,1952年生,汉族,祖籍河北曲阳。北京林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植物学、生物资源利用学、农产品贮藏与加工学资深专家。先后从事植物学(1974年-1992年)、林区多种经营(1992年-1998年)、植物资源利用与天然产物开发、农林产品贮藏与加工(1999年至今)方面的教学和科研。1992年筹建了“林区多种经营”专业,1998年主持筹建了我国林业高校第一个“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先后讲授10余门课程,指导培养研究生60余名,其中博士研究生18名,硕士研究生50余名。曾任北京林业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系主任、北京林业大学资源与食品研究所所长、《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委,林业食品加工与安全北京市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能源学会理事、中国农学会农业园区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农产品加工分会理事、首都农产品加工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专家组长、环境保护部生物多样性保护专家组成员、中国林业产业联合会木本油料分会理事、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功能农产品委员会副会长等。教授课程:1 《植物学》2 《树木学》3 《森林植物学》4 《植物显微技术》5 《植物分类学》6 《植物拉丁文》7 《绿色食品与功能食品概论》8 《食用资源学》9 《生物资源及其加工利用》10 《食品营养学》承担的主要研究课题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北方蕨类植物配子体发育及繁育技术研究;2 林业部97重点研究课题“板栗粉加工及新食品开发技术研究”;3 国家林业局1998林业科学技术研究课题“板栗仁保鲜技术研究”;4 国家重点科技项目(部门专项)“经济林产品贮藏保鲜及加工技术研究”子课题“板栗食品加工技术”;5 国家林业局科技成果推广计划项目“板栗深加工技术示范”;6 环境保护部“全国重点物种资源调查”项目,子专题“中国重要野生果树物种资源调查”(I-IV期);7 环境保护部“全国重点物种资源调查”项目,子专题“中国植物园移地保护植物-北方树种部分调查”;8 环境保护部全国生物物种资源调查项目:“苗岭地区(贵州从江及榕江县)野生植物资源调查”;9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山杏加工利用产业链技术体系研发”;10 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重大项目:“板栗产业链环境友好丰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子专题:“板栗综合深加工技术体系研发”。主编、参编专著1 王建中、刘忠华主编《中国野生果树物种资源调查与研究》,中国环境出版社,2015年4月[3] 2 王建中副主编/沈熙环主编《灌木暨山杏选育、栽培及开发利用》,中国林业出版社,2004年11月3 王建中参编/李书心主编《辽宁植物志》(上册),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年11月4 王建中参编/付沛云主编《东北植物检索表》(第二版),科学出版社,1995年12月5 王建中参编/孙立元、任宪威主编《河北树木志》,中国林业出版社,1997年12月6 王建中副主编/黄金祥、李信、钱进源主编《塞罕坝植物志》,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8月7 王建中参编/王九龄主编《中国北方林业技术大全》,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0月8 王建中参编/任宪威主编《汉拉英中国木本植物名录》,中国林业出版社,2003年1月9 王建中副主编/周云龙主编《华南常见园林植物图鉴》,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年12月10 李裕久、王建中《植物分类学教学参考资料》,北京林学院印刷厂,1984年11 王建中、欧阳杰、王丰俊《板栗综合加工原理与技术》,中国旅游出版社获奖1 “植物学教学管理建设与改革”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教研组集体);2 参编的《辽宁植物志》获辽宁省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3 参编的《东北植物检索表》(第二版)获中国北方十省市优秀科技图书一等奖;4 参编的《中国北方林业技术大全》获北京市优秀科技图书二等奖;5 “森林草原交错带植物多样性及资源利用”获河北省林业科技进步二等奖;6 “塞罕坝国家森林公园干燥花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获河北省山区开发二等奖;7 “全国重点生物物种资源调查、编目与评估”获2012年度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团队研发技术1 仁用杏综合深加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杏肉膳食纤维、杏仁油及其衍生品、杏仁蛋白及功能肽加工等;主要研发产品有:脱苦(山)杏仁、功能性(山)杏仁、杏仁露、固体饮料、杏仁油、杏仁配方油、杏仁肽饮品、杏仁肽粉等。2 核桃综合深加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核桃青皮利用、核桃壳利用、核桃油及其衍生品、核桃蛋白及功能肽加工等;主要研发产品有:青皮预混料、青皮-核壳天然产物、风味核桃仁、核桃露、核桃粉、核桃油、核桃配方油、核桃肽饮品、核桃肽粉等。3 板栗综合深加工技术体系:主要包括板栗栗蓬、板栗花、板栗壳、板栗仁深加工等;主要研发产品有:栗蓬预混料、栗蓬鞣花酸、板栗花露水、袋装栗仁、板栗粉、板栗酱、板栗饮料、板栗低聚糖饮料、板栗淀粉系列改性产品(淀粉磷酸酯、抗性淀粉、氧化淀粉、羧甲基淀粉)等。4 健康配方油加工技术:以符合相应国标的植物油脂为基础,以脂肪酸分子组成为内涵,参照联合国粮农组织(FAO)和世界卫生组织(WHO)脂肪和脂肪酸专家组相关推荐规范,根据不同人群营养需求,调配出脂肪酸组成合理的系列配方油产品。5 植物天然产物类黄酮制备、改性与开发应用技术:以落叶松废弃物、蛇葡萄属植物、虎杖根状茎、国槐花蕾等为原料,提取制备二氢槲皮素、二氢杨梅素、白藜芦醇、白藜芦醇苷、槲皮素、芦丁等类黄酮天然产物,同时,根据化学结构特点进行改性,增强了上述类黄酮化合物的水溶性和生物利用度,开发了相应产品。6 食源性功能肽制备与应用开发技术:以食用蛋白为原料,经过酶解或发酵、分离、纯化等工艺而制成的新型蛋白水解产品。先后开展了山杏α-葡萄糖苷酶抑制肽、核桃蛋白ACE抑制肽、螺旋藻蛋白ACE抑制肽、板栗功能肽栗仁、玉米乙醇脱氢酶-乙醛脱氢酶激活肽等的研究,得到相关功能肽结构序列,获得相关专利;同时,研究了苦味肽脱苦技术,尝试开发了胶原蛋白肽、山杏辅助降糖肽、核桃辅助降压肽等系列产品。7 林果业加工剩余物高值化开发技术:针对林果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加工剩余物,譬如核桃、核桃楸、山核桃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青皮(约占果实鲜重的70%),板栗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栗枝、栗蓬(约占鲜重的50%)、栗壳,山杏加工过程中产生的大量苦杏肉、核壳、种膜进行了研究,提出了行之有效的高效利用方案。8 沉香、降香、血竭、虎杖等诱导结香增产技术:依据植物免疫理论和繁衍生存策略,开展了沉香、降香、血竭、虎杖等名贵资源诱导结香增产技术,上述技术的研发为植物次生代谢天然产物速增技术体系完善奠定了相关基础。9 秀真干燥花加工技术:以立体仿生姿为目标,开展了秀真干燥花加工技术研究,主要研究了以谷穗、麦穗、高粱、燕麦、青稞等为材料的“五谷秀真干燥花”,以及以荻、芒、蒲苇、巴茅、芦苇为代表资源的“飘逸秀真干燥花”加工技术,部分技术已用于生产。获得授权专利一种营养支持型要素膳及其制备工艺 ZL X[6] 系列护视营养素餐粉及其制备工艺 ZL 2食用花椒香脂加工制备方法 ZL 8一种快速液压榨油机 ZL 2具有高体内活性的降血压肽及其制备和纯化方法 ZL 2原味栗粉制备工艺 ZL 3复合栗酱及其制备工艺 ZL 9一种核桃种皮去除机 ZL 8食用油物理精炼装置 ZL 6监测植物花芽分化或开花过程中温度变化的活体成像方法 ZL X高活性降血压肽及其制备方法 ZL 0山杏多肽饮料制品及其制备方法 ZL 2对样品的颜色进行量化的方法山杏果肉膳食纤维制品及其制备方法板栗淀粉磷酸单酯及其制备方法高活性α-葡葡糖苷酶抑制肽及制备方法和用途山杏α-葡葡糖苷酶抑制肽及制备方法和用途制备板栗蛋白质的方法一种核桃种皮干法去除机利用冷榨山杏仁粕生产速溶型山杏仁粉的方法利用冷榨山杏仁粕生产山杏仁分离蛋白粉的方法团队技术支撑建设的农林产品深加工基地1 河北武安晶品果业有限公司深加工基地2 山西飞鹤三泰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核桃深加工基地3山西黎城三泰科技实业有限公司木本油料加工基地4 露露集团北京国芝香食品有限公司山杏综合深加工基地5 世纪润和品牌管理(北京)有限公司配方油加工基地6 山东古树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核桃精深加工基地7 湖南润农生态茶油有限公司”油茶配方油加工基地8 山西兰蕊投资有限公司核桃深加工基地”(在建中)9 秦皇岛市满堂红食品有限公司板栗深加工基地(在建中)10 唐山东辰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板栗深加工基地(在建中)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你到《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网站看一下就知道了(网址为),《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写 作 指 南来稿应有创新;立论科学,主题明确,推理严谨;词语准确,句子精练,使用标准简化字;遵从国家法定计量单位、数字用法、标点符号及其他标准。 本刊只刊登首发稿。为保证作者的署名权和知识产权,作者和课题负责人应在《投稿声明》上签名。本刊编辑部对来稿有文字修改权,对所发稿有版权。 稿件一经刊出,即付稿酬。学报出版后,还将向国内外文献检索机构报送并上网,届时不再向各位作者另付酬。 本刊编辑部在收稿后3个月内,确定该文是否刊用。如不拟刊用,不退原稿。 1 文稿的篇幅、卷面、结构、首页注释、层次标题1 文稿的篇幅(包含文摘、图、表、参考文献,以出版版面计算):一般不超过8000汉字(英文文稿,长度不限)。2 文稿内容应包括:文题、作者姓名、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分类号(英文稿不需要)、首页注释、正文、(致谢、)参考文献、及英文部分。3 文稿首页地脚注释(以下格式中,空格、标点符号照写。)收稿日期: yyyy-mm-dd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类别(项目编号)作者简介: 第一作者的姓名(出生年-),职称,研究方向。E-mail:… 通讯联系人:姓名,职称,研究方向,E-mail:…… 第一作者为研究生、博士后时,应当以作者中的导师为通讯联系人; 其他情况时,在作者简介后直接加E-mail,不写通讯联系人。 4 层次标题序号 1 层次标题左顶格。2 采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码。例如,一级标题使用1, 2, 3 …;二级标题使用1, 2, 3, …; 3 层次标题以下,还可使用 1), 2), 3), …。这时,退2字起排。再以下,使用 a), b), c), …。这时,退2字起排。4 引言部分不写编号和标题。5 其他序号图片、表格、引文、公式、定理等的序号,均要按其在正文中被引用的顺序,全文统一用阿拉伯数字顺序编码。6 插图和表格在文中的位置:应随文给出,先见文,后见图、表。2 文题、作者姓名、作者机构、摘要、关键词和中图分类号1 中文文题:一般不超过20字。2 作者姓名:按署名顺序排列。作者之间以“,”分隔。3 作者机构作者机构应写正式全称,不用简称,后加城市名、邮政编码及国名。 在作者隶属多个机构的情况下,机构名称之前加编号,同时作者姓名右上角加相应编号。机构之间以“;”分隔。 4 摘要中文摘要的篇幅200~300字,信息具体。摘要中的缩略语应说明后再使用。摘要应包括4个层次:研究目的、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和研究结论。摘要不分段,独立成篇,意义完整;信息具体:使用科学性文字和具体数据,不使用文学性修饰词;不使用图、表、参考文献、复杂的公式和复杂的化学式。 5 关键词 1 应有3~8个关键词。2 第一个关键词与分类号对应。3 关键词之间用“;”分隔。4 其中的符号和缩略语应先加以说明。6 中图分类号应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查找(附录)。3 英文摘要1 文题 1 内容与中文标题相应。2 长度一般不超过100个字母。3 除第一字母及专有名词应大写以外,一律小写。4 第一个词不用冠词。2 拉丁字母拼写的作者姓名 1 拉丁字母拼写的作者姓名内容和顺序均与中文相同。2 中国作者姓名应按汉语拼音写法:例如:WANG Da-zhong。 3 作者机构的英文:应写正式全称,不用缩写。城市名和邮政编码后,要加国名。4 摘要正文 1 字数为100~150实词。2 其内容应与中文摘要的内容相应。3 其中缩略语应加以说明。4 英文摘要的文字要求1) 第一句话不应与文题重复;2) 尽量使用简单句;3) 尽量使动词靠近主语;4) 不用第一人称作主语;5) 以重要的事实开头,而不以辅助从句开头;6) 在有动作主体的情况下,使用主动语态,不使用被动语态。5 关键词1 关键词的内容、数量和顺序,均与中文关键词相应。2 除专有名词应大写以外,一律小写。3 关键词之间用“;”分隔。4 缩略语应先写全称再写简称。 4 量名称、量符号与量单位1 严格执行国家标准,正确使用量的名称、量的符号与量单位的符号。2 文中所用量符号,应在首次出现时加以定义。同一个量的符号,应全文统一。3 量符号、一般函数及其变数等,一般用单个斜体拉丁字母或希腊字母表示,可带有角标或带有括弧中的说明。4 量的数值与量的单位之间, 留一空格。如“10毫米”应为“10 mm”。 5 字符的正体和斜体 1 斜体1) 量的符号、2) 从量的符号转化的角标、3) 一般函数符号、4) 生物学属及以下学名。2 黑斜体1) 矢量(向量) 的符号、2) 矩阵的符号、3) 张量的符号。2 正体SI词头和量单位、从文字转化的角标、阿拉伯数字、叙述性文字、化学元素符号、缩略语、仪器的规格型号、某些常数的符号(仅限于自然对数的底 e、圆周率 π、复数的虚部 i 或 j )、数学运算符(如: 矩阵转置号T、微分号d、偏微分号? 、连加号∑、对数号(lg、ln、lb)、及sin、tan、lim、min、max等)。 6 数值的表示和有效位数1 数值用阿拉伯数字表示。2 合理地选取数值的有效位数。3 数值中从小数点算起,向左或向右,每3位空一格。如 “π = 141 592 6”。4 合理地使用SI词头或10的幂,使数值范围在1~999之间。7 插图1 插图的数量:一般不超过6幅。2 插图的幅面: h×w = 50 mm×75 mm。3 插图的精度:约600 dpi。4 图注的字体、字号字体:汉字用黑体;英文和数字用Times New Roman。 字号:统一用小5号。 5 图线要求:主、辅线分明。轮廓线、框线、曲线用粗线(8 p,或3 mm); 尺寸线、指引线、坐标轴用细线(4 p,或15 mm)。 6 函数图要求标目中,使用量符号与该量单位符号之比,如“p / MPa”;标线数目:3~7个;标线方向:刻度朝向图内;标值圆整:宜为2、5的整倍数。7 照片、灰度图:清晰。8 地图、显微图:以比例尺表示尺度的放大和缩小。8 表格1 表格的宽度:一般限30汉字(或48字符)。2 表示量值的表格宜用“三线表”。3 三线表的表头应放在第一行。4 表题小5号黑体(中英文),要求与图题相同。5 三线表的表头中,应使用量符号与该量单位符号之比,如“p / MPa”。9 参考文献1 参考文献的要求 1 只列出正式发表的文献资料。研究型论文的参考文献一般不少于15条。2 按参考文献在正文中被引用的顺序,对其编码,并在正文中指明其标引处。3 中外作者的姓名一律“姓前名后”。 西方作者的名字部分缩写,不加缩写点。4 作者不超过 3 人的姓名都写,超过 3 人的,余者写“,等”或“, et al”。5 中文的参考文献附加英文译文,并加注“(in Chinese)”。 2 主要参考文献的格式如下(其中空格、标点照写) 文献类别 著 录 格 式 专著M、 译著M、 文集C、 责任者 专著 [M]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原作者 译著名 [M] 译者,译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责任者 文集名 [C]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期刊析出 作者 文题 [J] 刊名, 年, 卷(期): 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文集析出 作者 文题 [C]// 编者 文集名 出版地: 出版者, 出版年:起始页码-终止页码 学位论文 作者 文题 [D] 所在城市: 保存单位, 发布年份专利文献 申请者 专利名: 国名, 专利号 [P] 发布日期 技术标准 技术标准代号 技术标准名称 [S] 地名: 责任单位, 发布年份科技报告 作者 文题, 报告代码及编号 [R] 地名: 责任单位, 发布年份报纸析出 作者 文题 [N] 报纸名, 出版日期 (版次)3主要专业的主要中图分类号附录:主要专业的主要中图分类号 � 专业 中图分类号 专业 中图分类号 专业 中图分类号林业基础科学 S71 森林动物学 S6 森林昆虫学 S7森林数学(统计、数模、林价算法) S711 森林微生物学 S8 造林计划 S721森林土壤学 S714 林木育种 S722 苗圃学 S723森林水文学 S715 造林技术 S725 森林经理学 S757森林生物学 S718 森林经营学 S750 测树学 S758树木学 S4 森林保护学 S76 病虫害及防治 S763森林生态学 S5 木材学 S781 木材加工 S784 ,推荐TS6建筑科学与技术 TU 1 木材化学加工 TQ351 林副产品 S789 土木工程 TU 2 观赏园艺 S68 植物遗传学 Q943机械工程 TH 1 分子遗传学 Q75 基因工程 Q78汽车工程 U 27 植物生理学 Q945 植物病理学 S1电子工程 TN 造纸工业 TS7 木材加工工业、家具制造 TS6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TP 3 自动化 TP 1 电机工程 TM环境科学与工程 X 化学工程 TQ 经济管理 F 2

院长,博士生导师主持和参与国家科技攻关项目、部、省级及重大工程横向科研项目50多项,并获省部级科技进步三等奖2次、厅级二等奖2次,在国家级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81篇,15篇论文获省级优秀论文二、三等奖或被SCI、EI、ISTP收录,主编和副主编出版教材4部。是国际土力学与岩土工程学会(ISSMGE)TC17(地基处理)委员会成员,多国岩土工程灾害与修复委员会成员,江苏省岩土力学与工程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环境岩土工程分会理事、华东基础力学与工程协会常务理事,中国土木工程教育工作委员会江苏分会委员、江苏省高等学校教学指导委员会力学、土建类委员,江苏省注册咨询专家,江苏省土木建筑学会地基基础专业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工程管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南京林业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委,自然科学核心期刊“森林工程”编委,机械工业出版社普通高等教育建筑类教学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人民交通出版社工程管理专业系列教材编委。研究成果主要集中于几个方面:(1)人工冻结技术在地铁等城市地下工程中应用、其冻胀、融沉特性及其对周围环境影响的研究;(2)城市软土地下空间开发引起周围地表、建筑物和构筑物变形、沉降的预测理论和控制技术,地铁盾构隧道施工对周围既有桩基的影响研究;(3)深大基坑新型支护技术研究与应用。(4)住宅产业化及地下工程风险管理,详细信息点击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比如现代园艺 中国园林是核心级的 相关、相似、能征收给类文章的期刊

任玮,1918年11月25日出生于江苏省兴化县。母亲不幸早逝。父亲任厚生,曾任南京大学中文系讲师,是一位具有民族气节的知识分子,力主子女从事教育,学习专门技术,走“教育救国”和“实业救国”道路。父亲的主张对他产生了深刻影响。1931年,兴化县遭受特大洪水灾害,任玮随父转入江南读中学。由于亲身经历了水旱灾害给家乡人民带来的深重苦难,中学时又学到一些林业科学知识,对森林改造环境、减免自然灾害的作用逐渐有所认识,便立志终身从事林业教育事业。1937年,任玮自杭州高级中学毕业后,志愿报考进入中央大学森林系学习。在李寅恭指引下,确定以森林保护学作为自己努力的方向。1943年,又考入中央大学研究院森林学部攻读硕士学位,受业于梁希和朱健人,从事森林病理学方面的研究。也得到邓叔群的培养和鼓励。1946年,获农学硕士学位。1947年应他的老师,当时云南大学农学院院长张海秋所聘,到云南大学森林系执教森林保护学和树病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玮多年主持云南主要林木病害及防治研究,取得不少成果,多次获奖。恢复学位制度后,任玮教授是中国第一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导师。对研究生的培养,他强调基础理论、基本实验技能的掌握,亲自为研究生讲授专业课,组织并定期开办系统专题讲座,使他们尽可能多地了解本学科的进展动态、打好扎实的专业基础。他先后培养了10名硕士,还受四川农业大学的委托,为该校林业系林病方向的四名研究生授予硕士学位。任玮曾历任云南大学、昆明农林学院林学系副主任、主任,云南林学院副院长兼教务长,西南林学院副院长。先后被推选担任云南省微生物学会副理事长,省植物保护学会副理事长,省林学会副理事长兼森保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林学会常务理事、森林病理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期担任《西南林学院学报》主编,《中国食用菌》编委。1989年被英国剑桥国际人物传记中心(IBC)列入《国际上有突出成就的人物》(International Leaders in Achievement)。1991年,获政府特殊津贴。任玮1956年加入九三学社,196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曾出席中国共产党云南省第三、第四次代表大会。

根据核心期刊认定目录,北大中文核心期刊目录(2011版)2012年更新,该刊并非核心期刊。但其入选“RCCSE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但本刊被认定为《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作为《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全文收录,被《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被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并确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中国农业文摘》、英国《动物学记录》(ZR)。美国《化学文摘》(CA)、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波兰《哥白尼索引》(IC)寄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收录。 总的来说,国内的核心期刊是以北大版为主,其他的核心都是太太被认可的,当然,这要看每个单位的要求,就提问下单位(学校)的认可度,在进行投稿。如满意,请采纳。

西南林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学位委员会委员、教学委员会委员和学报编委。并兼任《云南植物志》编委、云南省植物学会理事,云南省园艺学会常务理事,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云南省高校教学科研带头人,中国树木学会副理事长、中国高等学校林学学科园林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风景园林专业硕士学位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入选国家林业局跨世纪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培养对象。国家林业局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云南省政府特殊津贴和省级学科带头人津贴。主要从事园林树木、植物分类、绿地系统规划等相关研究工作,发表论文70多篇,主编和参编著作30多本,获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二次,云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二次。09月29日,昆明市盘龙区人民检察院决定,依法对西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原院长樊国盛涉嫌私分国有资产罪、贪污罪、受贿罪案件侦查终结并移送审查起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的我国林业方面重要的全国性学术性期刊,16开本,国内外公开发行,创刊于1957年。多年来,本刊在广大作者和读者的大力支持下,质量不断提高,声誉逐渐扩大,多次得到有关部门的表彰和奖励,是中国首届、第二届全国优秀科技期刊和中文核心期刊,是“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1东北林业大学学报》是由教育部主管、东北林业大学主办的学术性期刊

1961年至1966年东北林学院木材利用系林产化工专业学习。1967年至1978年泰康、安达造纸厂技术员。1981年至1983年东北林学院林产工业系教师。1981年获工学硕士。1983年至1991年东北林业大学林产工业系讲师、副教授,1987年获工学博士(1989年至1990年英国北威尔士大学合作研究教师)。1991年至1996年东北林业大学副校长、代校长、学科负责人、教授,1993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博士生导师,兼任木材科学与应用技术研究所所长。1996年-2007年任东北林业大学校长。 2011年11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担任国际木材学会联合会(IAWPS)执行理事,中国林学会木材科学分会理事长,中国林业教育学会副理事长,全国林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学科评审组成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学部委员,黑龙江省科协委员,黑龙江省科技经济顾问委员会委员。《东北林业大学学报》主编及《林业科学》、《家具》、《中国木材》、《家具与环境》等杂志编委。 曾获得“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做出突出贡献的中国博士学位获得者”、“黑龙江省'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等荣誉称号。 我国知名木材科学家,率先打破传统木材学范畴,与多学科交叉融合,紧密结合生产解决重大技术问题。在长年从事的木材保护学研究领域取得重要创新性成果:主持木材阻燃与防护技术研究,获得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综合技术经济指标国际领先的新型木材阻燃剂系列技术,先后获省科学技术一等奖和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主持开发的大兴安岭火烧原木保存技术,在国际上首次突破过火林原木大规模保存技术难关,主持多学科参加的森林资源培育及生态环境恢复工作,效益显著,获省重大科技效益奖。在我国生物木材学、木质环境学领域率先开拓研究,主持完成10余项国家、省部级重大科研项目,现主持“863”项目等6项课题。总计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省重大科技效益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4项,专利6项。出版学术著作19部,发表论文221篇,其中151篇(部)分别被SCI、EI、CAB、CSCD等检索机构收录或引用。培养数十名硕士、博士和博士后,顺应国际前沿,推动学科发展,率学科进入国家重点学科。 1995—2007年任东北林业大学校长,2005年东北林业大学成为教育部直属211工程院校

  • 索引序列
  • 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林业科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南京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编辑部主任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