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不同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

不同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

发布时间:

不同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

国内的期刊能到0及以上就算很高的了。影响因子:1、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IF)是汤森路透(Thomson Reuters)出品的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JCR)中的一项数据。 即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该报告年份(JCR year)中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这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这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2、影响因子现已成为国际上通用的期刊评价指标,它不仅是一种测度期刊有用性和显示度的指标,而且也是测度期刊的学术水平,乃至论文质量的重要指标。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统计量。计算方法: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其中,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

影响因子是什么?是万能的吗?如何客观评价影响因子呢?

影响因子的高与低是相对的,大于2的算高,大于1的可以算比较高,看你如何比较。

影响因子是1972年由E1加菲尔德提出的,现已成为国际上通行的一个期刊评价指标。学术期刊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是指期刊近两年的平均被引率,即该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评价当年被引用的平均次数。用公式表示为:影响因子=该刊前2年所发表的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次数/该刊2年内所发表的论文总数从其定义可知,影响因子的三个决定因素分别为时间(2年)、论文总数(该刊连续2年内所发表论文总数)、被引用次数(上述论文在第3年被引用的总次数)。影响因子是一个相对数量指标,一般认为能够较好的反映期刊被使用的真实客观情况,可较公平的评价各类学术期刊,通常影响因子越大,期刊的学术影响力和作用也越大!我是润勉论文网的袁老师,以上是我了解到的资料,如果你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随时登陆我的网站详细咨询!

不同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多少

sci影响因子大于2的算高。影响因子虽然只和被引次数和论文数直接相关,但实际上,它与很多因素有密切联系。决定影响因子大小的因素现主要有以下5个方面:(1)论文因素,如论文的出版时滞、论文长度、类型及合作者数等。(2)期刊因素,如期刊大小(发表论文数)、类型等。(3)学科因素,如不同学科的期刊数目、平均参考文献数、引证半衰期等都会对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总被引频次产生影响。(4)检索系统因素,如参与统计的期刊来源、引文条目的统计范围等。(5)名人效应的影响。介绍影响因子是一个杂志中文章被引用次数的总和除以这个杂志的总文章数。但这个数字是平均数,它存在的问题是,平均之后并不能反映每一篇文章的引用情况。如果一个杂志只有两篇文章,一篇文章的引用数是500,另一个文章的引用数是10,那么影响因子反映出的数字是两者的平均值255。因此,一个有高影响因子的期刊,只能表明它拥有多篇被多次引用的论文,但并不意味着它刊载的每一篇论文都是高引用的。资料显示,由汤森路透公司计算的期刊影响因子,最初是用来帮助图书馆员确定购买哪些期刊的,并不是测度研究论文科学质量的指标。也就是说,影响因子用于评判一个期刊是可以的,但用来评判论文,并延伸到用来评判科学家是没有借鉴意义的。

影响因子6算高。一般老师们发表论文,影响因子在6分左右就不错了,如果高于6那就非常了不得了,就属于高影响因子了。影响因子是否高是要相对比较的,在同专业同范围的期刊里,大于2的算高,大于1的可以算比较高,一般我们发的都是零点几的。影响因子的性质影响因子6在整个学术界中,并不算很高的影响因子,国际知名的sci期刊最高的影响因子可以达到200多。但如果区分具体情况来看,比如我们把影响因子6放在普通期刊中,就属于相对较高的影响因子了,要知道很多期刊的影响因子都在1左右。影响因子6放在不同专业、不同学科中得出的结论也是不同的,有的专业刊物整体影响因子都是偏高的,那么影响因子6可能就不属于高影响因子。如果放在一些影响因子普遍不高的专业期刊中,6可能就属于高影响因子了,所以影响因子的高低需要我们辩证去看。

不同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一样吗

没有。数学界顶尖的annals of mathematics的影响因子不到3,放生物界都不够博士毕业的。但很多人吐槽CNS上有人灌水,而我目前没听说有人吐槽AM的。知乎也是一样。专业问题再怎么回答,赞数也比不上情感大师。

不一样的,SCI和EI都分了自己的影响因子,有些学术网站也弄了自己的影响因子,例如RG 影响因子,谢谢,请采纳。

以下回答是本人参考几篇文章合成的,非原创,敬请参考。1、 影响因子是对期刊而言,与具体是文章没有关系。2、由1我们可以知道,各篇文章也就不存在影响因子是否相同。我们平常所说的某人文章的影响因子是指他发表文章的期刊的影响因子,但是不懂的人就认为是他的文章的影响因子了。补充一些知识:1、不同学科有不同的影响因子,用影响因子来评价不同的学科的论文水平高低是不正确的,即便是用影响因子来评价同学科的论文水平,也不是100%准确。。即期刊影响因子是对刊物的评价,而不能代表发表于此刊物的每一篇论文的水平。《电子与信息学报》从2001至2005年发表论文1618篇[9],2006年5年被引593次,100篇被引论文贡献了50%的被引频次。5%的论文未被引用过。Seglen也通过统计发现,约15%的论文贡献50%刊物总被引频次,50%论文贡献90%被引频次。这表明,好的刊物并不能提高一般水平论文的被引频次。2、影响因子是有波动的,不是一成不变的。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以计算2004年if 为例 if 2004= (该杂志2003被引次数 + 该杂志2002被引次数)/(该杂志2003文章数量 + 该杂志2002文章数量)

不同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具有可比性吗

这个网站,他们最专业,服务最好,提供一站式服务。一般来说,SCI收录的文献,可以查查pubmed,这是公开的,虽然有部分杂志还不是SCI收录的。另外,一定要引用中文文献,中文杂志9%都不是SCI,一般来说,不要引用中文文献,也不要看中文文献,会误导人的

这个怎么说呢,中国的期刊当中最高的影响因子也就5左右,就算是不错的了。像NATURE这种杂志,根本不用影响因子来衡量,只要发了这种杂志的文章就算是大牛了。至于第几作者,看你干什么用了,评职称什么的也要看各学校要求,有的算,有的不算。要是研究生毕业的话,第二作者肯定是不行的。一定得是第一作者才可以。

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  其中,  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  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IF高,大致可认为被引次数高。以题中所述为例,医学类的文章整体上的引用次数应远大于计算机类。似乎,不能说医学领域要被计算机领域更为活跃,但似乎可以妄下论断,即医学领域的研究与计算机领域的研究相比,更为集中,各中研究的交集较多,引用更容易发生,从而使if普遍较高。(就是大家都比较团结。。。以上是医学的A大,一下是计算机的B大。。单就两本期刊的比较,似乎两个B之间,不应存在显著差异。但,如果计算机领域内期刊数显著多余医学领域,那么总体文章数也会显著的多,那么每篇单独的文章被引用的概率则会变小。

饯别王十一南游(刘长卿)

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文章的影响因子不一样

不一样的,SCI和EI都分了自己的影响因子,有些学术网站也弄了自己的影响因子,例如RG 影响因子,谢谢,请采纳。

研究生和博士学习期间,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期刊论文。工作之后,能力和职称也需要论文来帮你实现。说到论文,捆绑话题就是影响因子了。那么影响因子是什么?

具体的某篇论文的是没有影响因子的!只有引用次数的多少!影响因子是对期刊来讲的!

一篇论文的影响因子是以发表杂志当年的影响因子为准的。影响因子是以年为单位进行计算的,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以1992年的某一期刊影响因子为例,IF(1992年) = A / BA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在1992年中被引用的次数;B = 该期刊1990年至1991年所有文章数。扩展资料:IF作为对学术期刊影响力评估的指标之一并非是汤森路透创造的。它的真正发明者是美国科技情报所(ISI),1992年并入了汤森路透。自1975年以来,ISI每年定期发布“期刊引证报告”(Journal Citation Reports,简称JCR),其中的一个核心指标就是期刊IF。一般来说,一本期刊的IF越高,证明它的学术影响力越大。因此,ISI最初的想法很简单,就是用一种文献计量学的工具来帮助图书馆评估和挑选期刊。后来,IF的数值逐渐变成为反映科学家和学者对于值得关注和有帮助的科学研究的判断。

  • 索引序列
  • 不同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
  • 不同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多少
  • 不同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一样吗
  • 不同学科的期刊影响因子具有可比性吗
  • 期刊的影响因子和文章的影响因子不一样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