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论文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论文

发布时间: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论文

法定存款准备金政策;再贴现率政策,公开市场业务政策,称为货币政策的三大法宝⑴ 法定存款准备率:是指以法律形式规定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其吸收存款的一部分上缴中央银行作为准备金的比率。效果: ① 即使准备率调整的幅度很小,也会引起货币供应量的巨大波动; ② 其他货币政策工具都是以存款准备金为基础; ③ 即使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由于种种原因持有超额准备金,法定存款准备金的调整也会产生效果; ④ 即使存款准备金维持不变,它也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商业银行体系创造派生存款的能力。局限性: ① 法定存款准备率调整的效果比较强烈,致使它有了固定化的倾向; ② 存款准备金对各种类别的金融机构和不同种类的存款的影响不一致,因而货币政策的效果可能因这些复杂情况的存在而不易把握。 ⑵ 再贴现政策:指中央银行对商业银行持有未到期票据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时所做的政策规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时再贴现率的确定与调整;二是规定向中央银行申请再贴现的资格。效果: ① 再贴现率的调整可以改变货币供给总量; ② 对再贴现资格条件的规定可以起到抑制或扶持的作用,并能够改变资金流向。局限性: ① 主动权并非只在中央银行,甚至市场的变化可能违背其政策意愿; ② 再贴现率的调节作用是有限度的; ③ 再贴现率易于调整,但随时调整引起市场利率的经常波动,使商业银行无所适从。 ⑶ 公开市场业务:指中央银行在金融市场上公开买卖有价证券,以此来调节市场货币量的政策行为。效果:①主动性强,它可以按照政策目的主动进行操作; ②灵活性高,买卖数量、方向可以灵活控制;③调控效果和缓,震动性小;④影响范围广。局限性:①中央银行必须具有强大的、足以干预和控制整个金融市场的金融实力;②要有一个发达、完善的金融市场,且市场必须是全国性的,市场上证券种类齐全并达到一定规模;③必须有其它政策工具的配合。希望采纳

如何理解央妈的这个表态,分析师对此分歧不小。海通证券,这意味着对未来的宽松货币政策需要降低预期,毕竟存款利率已经降至5%的历史新低,再下降空间有限,货币政策独木难支,有效需求回升仍需改革创新等政策配合。他还提及,上周央行未再下调回购利率。但民生证券并不认为这一论调意味着央行改变态度。他表示:一方面这个论调其实过去几个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都有提及,并非增量信息;另一方面,目前超储率看央行对冲的力度其实是不足的。尽管10月外储超预期上升了,但考虑到非农数据超预期,12月美联储加息概率显著增加,后续央行仍需宽松对冲外汇占款下降的影响。

货币银行学论文

一名词解释 信用货币 价值尺度 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 格雷欣法则 无限法偿 有限法偿 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偏好 金融市场 货币市场 资本市场 金融衍生工具 单一银行制 分支行制 银行控股公司制 货币乘数 单一中央银行制 复合中央银行制 准中央银行制 二简答:1、请简述格雷欣法则2、请简述商业银行的组织制度有哪些。3、请简述流动性偏好理论。4、请简述现代信用有那些形式。5、请简述中央银行的职能 6、请简述货币制度的构成要素与演变过程。 7、请简述证券一级市场的特点以及与二级市场的关系。8、请简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原则。 9、请简述可贷资金理论。 10、请简述商业信用的作用和局限性金融学课程论文选题参考 1.如何构建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监控体系 2.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改造 3.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若干问题 4.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5.试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6.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7.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8.试论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与流通问题 9.试论创业板企业信息披露行为 10.浅谈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 11.宏观经济运行与股市发展 12.论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1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治理 14.开放式基金----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方向 15.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16.我国利用外资前景展望 17.试论我国外债的适度规模 18.试论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手段的运用与完善 19.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选择 20.当代西方金融制度创新及其影响 21.银行信贷管理和搞活国有企业 22.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责任管理 23.新世纪,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24.利率对股市的影响 25.浅析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 26.浅谈加入WTO后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7.浅析利率政策在我国的运用 28.试论公开市场政策在我国的运用 29.试论B股在中国股票市场的作用 30.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金融学课程论文选题参考 1.如何构建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监控体系 2.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改造 3.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若干问题 4.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5.试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6.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7.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8.试论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与流通问题 9.试论创业板企业信息披露行为 10.浅谈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 11.宏观经济运行与股市发展 12.论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1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治理 14.开放式基金----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方向 15.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16.我国利用外资前景展望 17.试论我国外债的适度规模 18.试论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手段的运用与完善 19.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选择 20.当代西方金融制度创新及其影响 21.银行信贷管理和搞活国有企业 22.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责任管理 23.新世纪,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24.利率对股市的影响 25.浅析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 26.浅谈加入WTO后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7.浅析利率政策在我国的运用 28.试论公开市场政策在我国的运用 29.试论B股在中国股票市场的作用 30.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学习货币银行学感受  能够选修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我倍感荣幸,首先,对讲课的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通过四位老师的谆谆教导,我对《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了它在整个金融课程体系中的统帅作用,并且可以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基础模块和选择模块,以便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完善教学内容。  李老师从多个角度分析介绍了本课程的建设情况、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以及教学形式的选择安排,也引发了我对高水平课堂教学的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水平的呢?在我们目前的教学中难免存在这两种情况:有些老师自身水平很高,教授内容规范化,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但往往不是很受学生的喜爱;另一种教师打破框架,教学形式新颖多样,尺度宽泛,但又会与传统的教育背景相冲突。在当今的教育体制背景下,课堂教学仍然是我们教学的主战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黑板加粉笔加一张嘴的讲授仍占据着主流,对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是一大难题。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他们对"预习"的理解,就仅局限于记住几个概念、几个定理、几道例题的解法。通过"预习",他们似乎掌握了这一节课的知识。然而,他们失去了课堂上研究问题的热情;他们失去了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所运用的学科思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的磨练!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上要有跳跃的思维,思考如何对教材进行重构,突出知识的主干,大量删减可以不由教师讲而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感悟的内容。也就是备课到底该做"加法",还是"减法"的问题。  另外要切实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强调教师在更多地了解学生个体知识结构和需求后设计出最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课堂交流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监督者和评估者。他们不仅仅能够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帮助纠正错误,而且能够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教师不只是“授人以鱼”,而且还要“教人以渔”。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可将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  科学研究已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特瑞拉在说明人类记忆与感官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人们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看到和听到的50%,交谈时自己所说的70%。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对开发智力、加强记忆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当然,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不能走死胡同,我们要看到,先进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从根本上是不能取代教师地位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技术,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课件地美观、新奇而忽略其实用性。  因此,我更认同一种新的观念: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以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交往。  贾老师在为我们解构某些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时,采用了罗列图表、勾画知识树的形式为我们梳理了相关的知识点,这个方式对我启发很大,经过贾老师的梳理,逻辑主线和相互关系一目了然,在今后的讲解与复习中可以加以运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另外,让我触动比较大的就是李老师谈到了他们整个团队的默契配合,这让我看到了教师之间的沟通很重要。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才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学,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本次的培训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除了能够聆听和分享几位主讲教师的宝贵经验外,还可以和省内以及省外各相关院校的教师齐聚一堂,坦诚交流和互动,我收获颇丰,今后我会更加努力的讲好这门课程!!

银行货币学的论文

学习货币银行学感受  能够选修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我倍感荣幸,首先,对讲课的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通过四位老师的谆谆教导,我对《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了它在整个金融课程体系中的统帅作用,并且可以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基础模块和选择模块,以便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完善教学内容。  李老师从多个角度分析介绍了本课程的建设情况、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以及教学形式的选择安排,也引发了我对高水平课堂教学的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水平的呢?在我们目前的教学中难免存在这两种情况:有些老师自身水平很高,教授内容规范化,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但往往不是很受学生的喜爱;另一种教师打破框架,教学形式新颖多样,尺度宽泛,但又会与传统的教育背景相冲突。在当今的教育体制背景下,课堂教学仍然是我们教学的主战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黑板加粉笔加一张嘴的讲授仍占据着主流,对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是一大难题。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他们对"预习"的理解,就仅局限于记住几个概念、几个定理、几道例题的解法。通过"预习",他们似乎掌握了这一节课的知识。然而,他们失去了课堂上研究问题的热情;他们失去了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所运用的学科思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的磨练!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上要有跳跃的思维,思考如何对教材进行重构,突出知识的主干,大量删减可以不由教师讲而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感悟的内容。也就是备课到底该做"加法",还是"减法"的问题。  另外要切实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强调教师在更多地了解学生个体知识结构和需求后设计出最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课堂交流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监督者和评估者。他们不仅仅能够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帮助纠正错误,而且能够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教师不只是“授人以鱼”,而且还要“教人以渔”。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可将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  科学研究已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特瑞拉在说明人类记忆与感官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人们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看到和听到的50%,交谈时自己所说的70%。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对开发智力、加强记忆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当然,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不能走死胡同,我们要看到,先进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从根本上是不能取代教师地位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技术,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课件地美观、新奇而忽略其实用性。  因此,我更认同一种新的观念: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以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交往。  贾老师在为我们解构某些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时,采用了罗列图表、勾画知识树的形式为我们梳理了相关的知识点,这个方式对我启发很大,经过贾老师的梳理,逻辑主线和相互关系一目了然,在今后的讲解与复习中可以加以运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另外,让我触动比较大的就是李老师谈到了他们整个团队的默契配合,这让我看到了教师之间的沟通很重要。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才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学,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本次的培训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除了能够聆听和分享几位主讲教师的宝贵经验外,还可以和省内以及省外各相关院校的教师齐聚一堂,坦诚交流和互动,我收获颇丰,今后我会更加努力的讲好这门课程!!

浅析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及其利与弊 摘要:近年来人们币汇率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舆论呼声特别高。人民币升值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这加快了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进程。它有利有弊,但是利多于弊。 关键词:汇率;人民币升值;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的背景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国顶住压力保持人民币不贬值,被世界各国称赞。2003年,我国面临着同样巨大甚至更难抵御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这次不同的是,先是日本财务相在七国财长会议上提出类似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那样的文件,要求人民币升值。随后美国财政部长斯诺也表示人民币应该升值。而由于美元走低,欧洲和东亚一些国家担心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冲击,也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行列。国际上出现了一股强大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势力。 二、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首先从经济学上讲,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依据: 第一,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以来已近10年没有进行调整,而这10年中国经济和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二,90年代以来,一些权威的国际机构和贸易伙伴一直就认为人民币存在不同程度的价值低估。 第三,在近几年,国际收支失衡的背景下,外汇节余过多本身就表明外币定价过高。而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汇率”政策,所以就使得本币(人民币)定价过低,从而使人民币升值就有很大压力。 第四,从2001年以来,世界各主要货币包括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没有调整,即人民币实际上也跟随美元对其他货币大幅度贬值。 其次从国际政治分析,人民币汇率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国际政治问题。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背后还另有原因。他们简单地将人民币币值水平与其本国制造业的衰退联系在一起,试图强迫人民币升值。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人民币汇率过低。有人提出应将人民币汇率恢复在1美元兑2元人民币左右的历史水平。二是中国外汇储备过高,中国入世以来,并没有出现进口激增,相反贸易顺差大幅增加。三是中国廉价商品大量出口造成世界通货紧缩。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阻碍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入美国。 再次从国内经济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来自中国经济体系内部的动力。内部影响因素有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状况、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状况、经济增长状况和利率水平。人民币升值与国家缓解目前“经济过热”的顾虑相一致的。因为在固定汇率下,升值压力会被转化为通涨压力,即外汇占款导致货币供给量上升,带来通涨压力。扩大人民币浮动范围会缓解升值压力向通涨压力的转换,即人民币升值会对国内价格形成向下的压力。 三、人民币适度升值的有利影响 (一)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宏观国民经济结构角度看,人民币升值从长期来看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严重不匹配,出口产品居于前列的纺织品、农产品和机电产品附加值较低,人民币升值会降低这些行业的价格竞争优势。短期来看纺织品、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有利于我国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解决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从长远来看这些行业的畸形发展并不利于我国提高综合国力,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 人民币升值在客观上可以长期促进我国通过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当货币升值后,资本就会寻找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进行投资,使这些产业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改革,增加其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优化出口贸易结构、扩大内需,有助于我国形成稳定的经济增长趋势 在世界市场上,我国产品价廉物美。一旦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对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一定的伤害。但是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升值将激励出口企业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附加价值,一些只靠低成本竞争,技术含量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会被挤出市场,从而改善我国出口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我国企业长期以低价格占领国际市场的做法,实际是自相杀价竞争的结果。人民币升值后,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降低采购生产资料的价格或提高管理方式来压缩生产成本。而压缩生产成本的空间并不大,因此,企业必须从自身管理经营入手,提高生产率和科技含量,提高质量,以增强竞争能力。同时,人民币汇率形成体制的改革要求出口企业不断地开发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也包括进行外汇远期买卖,在国内融资时借贷美元等运用金融手段的风险规避。这有助于企业养成随时关注国际动态,及时防范汇率所带来的风险,从而为企业进一步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奠定良好基础。 (四)平衡、缓解各国的贸易矛盾,为以后进行深层次的贸易往来打下坚实而良好的基础 随着此次对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改革调整,我国的出口产品在生产成本和国际价格上必然被迫提升,人民币升值虽然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巨大的差额问题,但也会间接起到缓解与美国、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国在低价反倾销上的贸易摩擦。 四、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 (一)不利于出口和引进外资 原来10亿美元能从我国买到的商品,人民币升值后,买相同质量和数量的商品,外国进口商就要多付出几百万美元甚至更多才买得到了。外商在投资前肯定需要权衡得失。 (二)可能加剧我国的资本外流 人民币升值,会使原来需10亿美元在境外所能完成的投资,升值后会少用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就能完成了,因此必然会加速资本外流。 (三)使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可能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一。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然而,一旦人民币升值,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即面临缩水的可能。 五、总结 人民币的升值是把双刃剑,它对我国进出口、对外引资、外债偿还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政府应该制定出合理的实施方案和应对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

你的具体 要求呢。

金融学课程论文选题参考 1.如何构建与完善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监控体系 2.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内部组织结构改造 3.浅议我国商业银行实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的若干问题 4.浅议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成因及对策 5.试论我国金融监管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6.试论我国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现状和发展对策 7.加入WTO对我国银行业的影响及对策 8.试论上市公司国有股减持与流通问题 9.试论创业板企业信息披露行为 10.浅谈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趋势 11.宏观经济运行与股市发展 12.论中国证券市场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13.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贷款的治理 14.开放式基金----中国证券投资基金的发展方向 15.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16.我国利用外资前景展望 17.试论我国外债的适度规模 18.试论我国中央银行公开市场业务手段的运用与完善 19.我国现行货币政策工具的比较选择 20.当代西方金融制度创新及其影响 21.银行信贷管理和搞活国有企业 22.商业银行信贷资产风险责任管理 23.新世纪,我国银行业所面临的挑战及应对策略 24.利率对股市的影响 25.浅析国有商业银行的金融风险 26.浅谈加入WTO后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挑战与对策 27.浅析利率政策在我国的运用 28.试论公开市场政策在我国的运用 29.试论B股在中国股票市场的作用 30.中国金融监管体系的现状分析与展望

货币银行论文3000字

没时间的话直接找我们写吧,行者文字工作室!

浅析人民币升值的原因及其利与弊 摘要:近年来人们币汇率受到国内外的高度关注。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和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国际上对人民币升值的舆论呼声特别高。人民币升值的趋势是不可避免的,这加快了人民币成为世界货币的进程。它有利有弊,但是利多于弊。 关键词:汇率;人民币升值;正面影响;负面影响 一、人民币升值的背景 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中,我国顶住压力保持人民币不贬值,被世界各国称赞。2003年,我国面临着同样巨大甚至更难抵御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国际压力,这次不同的是,先是日本财务相在七国财长会议上提出类似于1985年针对日元的“广场协议”那样的文件,要求人民币升值。随后美国财政部长斯诺也表示人民币应该升值。而由于美元走低,欧洲和东亚一些国家担心我国出口商品的竞争冲击,也要求人民币升值的行列。国际上出现了一股强大的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势力。 二、人民币升值的原因 首先从经济学上讲,可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依据: 第一,人民币汇率自1994年以来已近10年没有进行调整,而这10年中国经济和国力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第二,90年代以来,一些权威的国际机构和贸易伙伴一直就认为人民币存在不同程度的价值低估。 第三,在近几年,国际收支失衡的背景下,外汇节余过多本身就表明外币定价过高。而中国实行的“盯住美元汇率”政策,所以就使得本币(人民币)定价过低,从而使人民币升值就有很大压力。 第四,从2001年以来,世界各主要货币包括东南亚国家的货币对美元都大幅度升值,只有人民币对美元的汇率一直没有调整,即人民币实际上也跟随美元对其他货币大幅度贬值。 其次从国际政治分析,人民币汇率问题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国际政治问题。一些西方国家频频呼吁人民币升值,背后还另有原因。他们简单地将人民币币值水平与其本国制造业的衰退联系在一起,试图强迫人民币升值。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几点:一是人民币汇率过低。有人提出应将人民币汇率恢复在1美元兑2元人民币左右的历史水平。二是中国外汇储备过高,中国入世以来,并没有出现进口激增,相反贸易顺差大幅增加。三是中国廉价商品大量出口造成世界通货紧缩。人民币汇率之争的根本目的,就是美国希望通过人民币升值,阻碍中国商品大规模进入美国。 再次从国内经济分析,人民币升值的原因来自中国经济体系内部的动力。内部影响因素有国际收支、外汇储备状况、物价水平和通货膨胀状况、经济增长状况和利率水平。人民币升值与国家缓解目前“经济过热”的顾虑相一致的。因为在固定汇率下,升值压力会被转化为通涨压力,即外汇占款导致货币供给量上升,带来通涨压力。扩大人民币浮动范围会缓解升值压力向通涨压力的转换,即人民币升值会对国内价格形成向下的压力。 三、人民币适度升值的有利影响 (一)促进我国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 从宏观国民经济结构角度看,人民币升值从长期来看将有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优化。我国进出口产品结构严重不匹配,出口产品居于前列的纺织品、农产品和机电产品附加值较低,人民币升值会降低这些行业的价格竞争优势。短期来看纺织品、农产品等劳动密集型的行业有利于我国发挥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解决大量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但从长远来看这些行业的畸形发展并不利于我国提高综合国力,也不利于我国经济结构的优化。 人民币升值在客观上可以长期促进我国通过大力发展高附加值产业优化我国经济结构。当货币升值后,资本就会寻找高科技高附加值的产业进行投资,使这些产业有更多的资金进行技术创新改革,增加其国际市场竞争力。 (二)优化出口贸易结构、扩大内需,有助于我国形成稳定的经济增长趋势 在世界市场上,我国产品价廉物美。一旦人民币汇率的上升,对我国劳动密集型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造成一定的伤害。但是从长远来看,人民币升值将激励出口企业更多地依靠技术进步和提高附加价值,一些只靠低成本竞争,技术含量低,高污染、高耗能的企业会被挤出市场,从而改善我国出口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 (三)促使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我国企业长期以低价格占领国际市场的做法,实际是自相杀价竞争的结果。人民币升值后,企业要想在国际市场上立于不败之地,必须降低采购生产资料的价格或提高管理方式来压缩生产成本。而压缩生产成本的空间并不大,因此,企业必须从自身管理经营入手,提高生产率和科技含量,提高质量,以增强竞争能力。同时,人民币汇率形成体制的改革要求出口企业不断地开发出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产品,也包括进行外汇远期买卖,在国内融资时借贷美元等运用金融手段的风险规避。这有助于企业养成随时关注国际动态,及时防范汇率所带来的风险,从而为企业进一步提升自身国际竞争力奠定良好基础。 (四)平衡、缓解各国的贸易矛盾,为以后进行深层次的贸易往来打下坚实而良好的基础 随着此次对人民币汇率体制的改革调整,我国的出口产品在生产成本和国际价格上必然被迫提升,人民币升值虽然不能解决中美贸易巨大的差额问题,但也会间接起到缓解与美国、日本等主要贸易伙伴国在低价反倾销上的贸易摩擦。 四、人民币升值的不利影响 (一)不利于出口和引进外资 原来10亿美元能从我国买到的商品,人民币升值后,买相同质量和数量的商品,外国进口商就要多付出几百万美元甚至更多才买得到了。外商在投资前肯定需要权衡得失。 (二)可能加剧我国的资本外流 人民币升值,会使原来需10亿美元在境外所能完成的投资,升值后会少用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美元就能完成了,因此必然会加速资本外流。 (三)使我国巨额外汇储备面临缩水的可能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经超越日本,居世界第一。充足的外汇储备是我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对外开放水平日益提高的重要标志,也是我们促进国内经济发展,参与对外经济活动的有力保证。然而,一旦人民币升值,我国巨额外汇储备即面临缩水的可能。 五、总结 人民币的升值是把双刃剑,它对我国进出口、对外引资、外债偿还等都有着重要的影响。我国政府应该制定出合理的实施方案和应对措施,积极稳妥地推进人民币汇率改革。

学习货币银行学感受  能够选修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我倍感荣幸,首先,对讲课的老师表示深深的感谢,通过四位老师的谆谆教导,我对《货币银行学》这门课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认识到了它在整个金融课程体系中的统帅作用,并且可以根据不同学校不同层次学生的具体情况设置基础模块和选择模块,以便更好的达到教学目的,完善教学内容。  李老师从多个角度分析介绍了本课程的建设情况、在国内外的发展状况以及教学形式的选择安排,也引发了我对高水平课堂教学的思考。到底什么样的课堂教学才是高水平的呢?在我们目前的教学中难免存在这两种情况:有些老师自身水平很高,教授内容规范化,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但往往不是很受学生的喜爱;另一种教师打破框架,教学形式新颖多样,尺度宽泛,但又会与传统的教育背景相冲突。在当今的教育体制背景下,课堂教学仍然是我们教学的主战场,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因此黑板加粉笔加一张嘴的讲授仍占据着主流,对于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调动是一大难题。对于大多数的学生而言,他们对"预习"的理解,就仅局限于记住几个概念、几个定理、几道例题的解法。通过"预习",他们似乎掌握了这一节课的知识。然而,他们失去了课堂上研究问题的热情;他们失去了在思考这些问题的时候所运用的学科思想方法;更为可惜的是,由于他们没有充分参与解决问题的过程,从而失去了直面困难、迎难而上、百折不回的磨练!  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对课程内容的把握上要有跳跃的思维,思考如何对教材进行重构,突出知识的主干,大量删减可以不由教师讲而让学生自己学、自己感悟的内容。也就是备课到底该做"加法",还是"减法"的问题。  另外要切实转变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 强调教师在更多地了解学生个体知识结构和需求后设计出最适合学生的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课堂交流使更多的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教师应该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监督者和评估者。他们不仅仅能够指出学生的错误并帮助纠正错误,而且能够对学生的表现做出评价。教师不只是“授人以鱼”,而且还要“教人以渔”。  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能够使学生产生最佳的学习心态,轻松愉快地进行学习。随着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教师可将多媒体技术有机地结合到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能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其积极参与教师组织的课堂活动。  科学研究已证明,人们通过各种感官获得的知识比率为:视觉83%、听觉11%、其他6%,视听结合可获得几乎是最佳的知识保持率。特瑞拉在说明人类记忆与感官之间的关系时指出,人们一般可以记住自己阅读的10%,自己听到的20%,自己看到的30%,看到和听到的50%,交谈时自己所说的70%。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教学,能够调动学生多感官参与,对开发智力、加强记忆和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具有重要作用。  当然,对多媒体技术的利用不能走死胡同,我们要看到,先进技术只是教学的辅助手段,从根本上是不能取代教师地位的。教学中,我们应该根据实际条件,自身特点采用适当的多媒体技术,为教学锦上添花,而不能一味地追求课件地美观、新奇而忽略其实用性。  因此,我更认同一种新的观念:教学的本质是交往,是以教师和学生都作为主体,以教学内容为中介的交往。  贾老师在为我们解构某些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时,采用了罗列图表、勾画知识树的形式为我们梳理了相关的知识点,这个方式对我启发很大,经过贾老师的梳理,逻辑主线和相互关系一目了然,在今后的讲解与复习中可以加以运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程的重点和难点。  另外,让我触动比较大的就是李老师谈到了他们整个团队的默契配合,这让我看到了教师之间的沟通很重要。集体备课、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才能够更好的完成教学,这一点很值得我们借鉴学习。  本次的培训为我们搭建了一个很好的平台,除了能够聆听和分享几位主讲教师的宝贵经验外,还可以和省内以及省外各相关院校的教师齐聚一堂,坦诚交流和互动,我收获颇丰,今后我会更加努力的讲好这门课程!!

审视金融危机 随着中国的金融体系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任何来自外部的风吹草动都将对中国的金融体系产生大的影响,而中国自身的金融体系现状也无法回避金融危机的风险 过去十年间,对于全球经济危害最大的事件既不是战争也不是自然灾害,而是此起彼伏的金融危机。在这十年间规模较大的金融危机有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1997年-1998 年的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的俄罗斯金融危机和巴西金融危机、2000年的土耳其金融危机和2001年的阿根廷金融危机。 十年来的几次金融危机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它们大多发生在新兴市场国家。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在自身宏观经济条件尚未成熟的时候比较早地进入了全球金融体系,完成资本项目下的本国货币可自由兑换。尽管经济学家和政府官员普遍认为允许资本在各个国家间无限制地自由流入和流出对于债务国和世界经济有益,但大量的资本项目自由化带来了投机性外汇交易和银行危机。有的新兴市场国家在经济基本面出现问题的背景下,一旦本国货币被国际炒家狙击,往往首先汇率失守,本国货币大幅贬值,然后银行业遭遇危机,大量中小银行倒闭,危机扩散到整个社会,导致本国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倒退,多年成果毁于一旦,在印度尼西亚和阿根廷甚至引发了社会动荡和政治危机。 中国政府在1996年年底实现人民币在经常项目下可自由兑换时,曾经承诺2000年实现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可自由兑换。正是由于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的不可自由兑换,中国在亚洲金融危机中逃过一劫,而东南亚国家遭受金融危机蹂躏的惨状也令中国政府深为戒备。因此,从1998年开始,加强金融监管、清理整顿非法金融机构和金融活动、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成为中国金融行业的主题。其中比较大的动作包括救助四大国有银行、整个信托业的推倒重来、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的清理整顿、农村“三会一部”的清理撤销等等。 在中国加入WTO之后,中国金融业逐步对外开放,人民币在资本项目下将逐步实现可自由兑换。这个时候,在未来若干年中国会不会发生金融危机、发生了金融危机如何应对的问题已经不容回避。越来越多的政府官员和学者已经深刻认识到金融危机将成为中国经济下一步发展所面临的最大危险和挑战。2001年,著名的华人经济学家钱颖一和黄海洲在递交到最高层的一份研究报告中指出,未来十年内中国发生金融危机的概率差不多是100%! 除了中国身边的亚洲金融危机引起了国内的广泛关注以外,对于过去十年间新兴市场国家频频发生的金融危机,从墨西哥金融危机到俄罗斯金融危机再到阿根廷金融危机,并没有引起国内各界太多的关注。学术界到政府官员对于亚洲金融危机的关注,主要是分析为什么创造“东亚奇迹”的东南亚国家会发生金融危机,以及中国能否避免东南亚国家金融危机的传染。亚洲金融危机一结束,国内的金融问题以及金融改革便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而对于金融危机进行深入研究,如何防范和管理金融危机不再引人关注。在很多人看来,只要中国加快金融改革,金融危机距离中国很遥远。其实,随着中国的金融体系融入全球金融体系,任何来自外部的风吹草动都将对中国的金融体系产生大的影响,而中国自身的金融体系现状也无法回避金融危机的风险。因此,深入研究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研究金融危机与国际资本流动的关系,了解其他国家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金融危机的防范与管理方面的经验和做法,对于中国在未来应对金融危机具有重要的作用。 幸运的是,国内最新出版的两本关于金融危机的杰作《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制》(让·梯若尔著)和《金融危机的防范与管理》(巴瑞·易臣格瑞著)对于过去十年的金融危机以及各国政府和国际组织的应对措施进行了深刻的理论分析和经验介绍。 面对过去十年间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众多宏观经济学家和国际经济学家都在思考以下这些问题:金融危机是不是完全资本账户自由化所带来的令人不快而又不可避免的副产品?世界各国应当演进到一个共同治理的模式,其中的解决方案是经常性的非危机事件,还是一个地方自治债券模式,其中很少发生不履约事件?一个较好的秩序(即国外直接投资与证券投资的自由化以及在短期资本流动自由化发生之前建立一个强有力的机构谨慎地监督金融中介)能否防止这些危机的发生?是否应当对短期资本流施加暂时的或永久的限制?所有这些措施如何与汇率体制的选择相适应?这些危机是否得到了恰当的处置?以及国际金融机构是否应当改革,应当怎样改革?经济学大师让·梯若尔教授在《金融危机、流动性与国际货币体制》中试图从理论上回答这些问题。 尽管经济学家对于金融危机有大量富有成果的研究,但长期以来,经济学家对于金融危机的理论分析一直缺乏明确的分析框架,而梯若尔试图在这本书中用公司金融(Corporate Finance,又译公司财务)中的“双重代理”和“共同代理”理论来建立金融危机研究的基本分析框架。梯若尔首先分析了关于金融危机以及国际金融体制改革的普遍观点。他认为,大多数的改革建议只注重表象而没有触及问题的本质,并且无法协调建立有效的融资限制条件与确保借款国自行改革之间的目标冲突。他强调指出,正确识别市场失灵对于重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目标责任是十分必要的。然后,他将公司金融、流动性供给以及公司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运用于个体国家的借款问题。建立在“双重代理”和“共同代理”的基本分析框架之上,他重新审视了通常建议的政策,并且考虑了多边组织如何帮助债务国在开放本国资本账户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收益。对于从事国际金融的理论研究,尤其是对于金融危机的研究感兴趣的学者而言,这本薄薄的小书带来的是丰厚的收益。 对于政府金融主管部门的官员和相关的政策研究人士而言,如何从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爆发的金融危机中吸取教训,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其他国家应对金融危机的措施中汲取经验,从而学习防范和管理金融危机的方法,是他们更加感兴趣的话题。对于这些人而言,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的政治经济学教授巴瑞·易臣格瑞的《金融危机的防范与管理》能够满足他们的要求。 曾经担任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顾问的易臣格瑞对于过去十年在新兴市场国家爆发的金融危机有大量的仔细观察和深入研究。在这本书中,他深入地分析和研究了各国对于金融危机采取的防范措施和发生金融危机之后的应对措施,以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救援措施,并且对众多的学者提出的政策建议进行了分析。对于金融危机的防范,他从增强透明度和信息披露、遵循国际组织确立的标准、加强对金融体系的审慎监管、对汇率进行管理等四个方面进行了探讨,指出防范危机的官方努力应当建立在两大支柱之上:市场纪律和审慎监管。他具体分析了在阿根廷和土耳其金融危机中各方所采取的措施产生的教训和带来的影响。对于政府官员和政策研究人士而言,易臣格瑞的介绍和分析都充满了有用的信息。 有需要在找我 我还有

中国货币政策论文

1、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形成2、中央提出稳健货币政策的背景3、编辑本段中国稳健的货币政策的基本经验4、我国的货币政策工具5、中国货币政策面临新挑战

国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选择经历了从流通中的现金到贷款规模再到货币供应量的转变。随着1998年我国取消对贷款规模的控制,我国货币政策实现了由直接调控向间接调控的转变,货币供应量一直充当唯一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2 货币供给量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评价 1 中介目标选择的主要标准和客观条件 (1)主要标准。 相关性: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必须与最终目标密切相关,中介指标的变动必然对最终目标产生可预测的影响。 可测性:对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进行迅速和精确的测量是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前提。一方面,中央银行能够迅速获取这些指标的准确数据;另一方面,这些指标必须有较明确的定义,并便于观察、分析和监测。 可控性:作为中介指标必须是中央银行能够应用货币政策工具对其进行有效控制的金融指标。 抗干扰性:作为中介指标的金融指标应能较准确地反映政策效果,并且较少受外来因素的干扰。 (2)客观条件。 各种经济指标之间的关系,受经济管理体制、市场发育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和影响。因此选择中介指标不仅要注意应尽量满足其选择标准,还应注意各个国家各个时期的客观条件。 2 对货币供应量的评价 通过计算说明,M1与GDP几乎没有相关关系,M2与GDP有一定的相关关系,但是不是很大。 (1)可测性分析。 我国货币供给量统计口径还存在缺陷,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与我国对M2的定义不同。如股票账户的保证金余额等并未包括在央行对外公布的M2之内。同时,我国规定定期储蓄可以被存款人持有效证件提前随时支取,这使得M1、M2的准确统计存在困难。 (2)可控性分析。 货币供给量从实际运作效果来看,目标值与实际值大幅度偏移,其差额波动较大,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量的可控性难以体现。 货币供应量的变动既取决于基础货币的变动,也取决于货币乘数的变动。而后者受多种非中央银行可完全控制的因素影响。 成功的以货币供应量为目标的货币政策需要有三个条件:一是货币需求函数是稳定的;二是作为目标的货币供应量应该能为中央银行所控制;三是中介目标应该是通货膨胀领先指标。这些条件在实践中往往很难满足。 3 关于利率的评价 (1)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优点: ①不仅能过反映货币与信用的供给状态,而且能够表现供求状况的相对变化,利率上升表明银根趋紧,反之表明银根趋松。 ②中央银行能够运用政策工具加以较为有效的控制。 ③数据易于及时收集获得。 ④作用力大,影响面广,与货币政策诸目标间的相关性高。 (2)利率作为中介指标的缺点: ①中央银行能够控制的是名义利率,但对经济运行产生实质影响的是预期实际利率。 ②利率对经济活动的影响更多地依赖于市场主体对经济收益变动的敏感性,即货币需求的利率弹性。 3 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中介指标优劣比较 1 利率与货币供应量不可同时作为中介指标 由于经济增长率和通货膨胀率的意外变动,货币需求量将会出现波动。如果追求货币总量目标将意味着利率波动。反之,如果中央银行盯住利率目标将导致货币供给量的波动。 2 货币供应量和利率作为中介指标优劣比较 (1)可测性。从表面来看,利率似乎比货币供给量更便于测量,作为中介指标似乎更为有用。与货币总量相比,利率数据不仅能较快得到,而且也更准确,并且很少修正。而货币供给量则需多次修正。但是,能够迅速而准确地得到的利率是名义利率,通常情况下不能用来计量借贷的真实成本。而真实成本对于预测GDP的变化具有重要意义。真实成本可用预期实际利率来衡量。预期实际利率等于名义利率减去通货膨胀率。(2)可控性。前面对货币供给量可控性说明,中央银行对货币供给总量确实具有一定的控制能力。此外,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调整再贴现率、甚至直接规定利率等办法,对市场利率也具有控制力。但是中央银行只能控制名义利率而不能完全控制实际利率。 (3)与最终目标的相关性。货币供给总量和利率对经济活动都有重要影响。 (4)货币供给量与利率指标的优劣比较很难从选择指标的标准直接比较。一般来说,各国都是根据一定时期的经济状况和中央银行操作的方便程度来选取。 4 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建议 (1)近期在控制货币供应量可测性、可控性和相关性的基础上,继续使用货币供应量作为我国目前货币政策中介目标。在我国,金融机构的规模和效率都差强人意,金融市场的封闭性较强,金融工具比较单一,金融市场上可供投资的金融品种不多,居民和企业的金融资产仍以银行储蓄为主。这种简单的金融市场结构对于测度货币供给量是有好处的。简单的金融结构使得目标变量与货币总量之间容易有一个稳定的函数关系,中央银行控制目标货币供给量的难度相对较小。 (2)调整货币供应量的统计口径。随着金融市场化的不断深化,必须合理界定和调整货币供应量的层次和各自的统计范围,以适应货币政策调控的需要,增强货币供应量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相关性。 (2)扩大货币供应量目标的浮动范围。央行首先应该预测通货膨胀率等目标,然后根据这些预测值决定货币供应量目标的基数,并根据预测的准确程度,确定目标区间上下浮动的范围。 (3)提高对货币乘数变动的预测能力。不同的时期,货币乘数的变化趋势不同:在通货紧缩时期,人们的持币待购心理增强,货币流通速度下降,从而降低货币乘数;在未来收入和支出不确定的时期,人们的预防性动机将会大大降低货币乘数的增长率;在繁荣时期,人们的投机动机将增加货币的名义需求,并使货币乘数上升。因此,我国央行需要不断总结货币乘数的变化规律,提高对货币乘数的预测能力。 (4)加快配套的金融改革,加强对货币政策中介目标的实证研究,根据中国不断变化的经济金融条件,在时机成熟的时候,再由货币供应量调整为利率或者其他适应当时经济金融条件的货币政策中介目标。

我自己有一份,不过是我们交过的作业。不知道可以吗?2010-2011中国货币政策工具的选择及其政策操作的主要特点摘要:2010-2011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发展,银行体系流动性充裕,但物价上涨较快。围绕保持物价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采用了一系列货币政策工具。我国由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向在“中性”定位上稳健操作。关键词:货币政策 准备金 央行票据2010年以来,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货币信贷增长从上年高位逐步向常态回归,银行体系流动性总体充裕,人民币汇率弹性增强,金融运行平稳。居民收入稳定增加,但物价上涨较快。在此期间,持续、大量的国际收支顺差成为中国经济运行中的一个显著特征,并对中国的货币政策产生了重大影响。国际收支顺差使中央银行不断被动购入外汇、吐出过量的人民币基础货币,并直接增加货币供应,从而形成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同时,由于对房地产过热,导致银行发放大量贷款。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来禁止炒房现象,同时也使得大一部分资金流入市场,加剧通货膨胀。围绕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这一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认真落实稳健的货币政策,交替使用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加强流动性管理和货币信贷总量调控,保持合理的社会融资规模,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其政策表现出来的特点是:由2010年采取的稳健的货币政策,转向2011货币政策在“中性”定位上稳健操作。一、灵活公开市场操作,央行票据成为公开市场对冲操作的主要工具灵活安排公开市场操作工具组合,加大流动性回收力度。不过,传统的正回购与现券卖断很快受到了央行持有债券资产规模的约束。2010年全年累计发行中央银行票据2 万亿元,开展正回购操作1 万亿元;2011年加大对中央票据的操作力度。2011年5月10日中国人民银行将发行2011年第三十期中央银行票据。第三十期中央银行票据期限1年,发行量300亿元,央行6月14日发行10亿1年期央票。实践证明,在流动性持续较多的情况下,央行票据这一操作工具的推出为货币调控赢得了一定的主动权。同时,央行票据的发行对促进中国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发展以及利率市场化改革也起到重要作用。二、充分发挥存款准备金工具深度冻结流动性的作用准备金本来是为了保证支付的,但它却带来了一个意想不到的“副产品”,就是赋予了商业银行创造货币的职能,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现已成为中央银行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是传统的三大货币政策工具之一。2010年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回升及全球经济逐步复苏,中国人民银行根据市场流动性状况,重新启用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这一工具。2011年内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应该说,存款准备金工具对于成功进行流动性对冲功不可没,目前其对冲作用甚至超过了公开市场操作。三、深化差别准备金制度并引入动态调整机制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1年6月2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5个百分点。这是央行今年以来第六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上调之后,大中型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达5%的历史高位。所谓差别准备金率制度,是指对金融机构适用的存款准备金率与其资本充足率、资产质量状况等指标挂钩。实行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可以制约资本充足率不足且资产质量不高的金融机构的贷款扩张。四、运用再贷款和再贴现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由于外汇占款投放的基础货币已经过剩,再贷款、再贴现在总量上增加的余地不大,再贷款甚至是以回收为主,再贴现的规模也比较小。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民银行运用再贷款、再贴现工具主要是发挥其引导信贷资金投向和促进信贷结构调整的功能。一是加强地区间再贷款调剂,扩大对西部地区、粮食主产区以及地震灾区等的再贷款限额。五、加强“窗口指导”和信贷政策引导在投资拉动和流动性供给过剩的背景下,商业银行信贷扩张的冲动往往比较强。为此,中国人民银行有针对性地对商业银行进行“窗口指导”,提示金融机构高度重视贷款过快增长可能产生的风险,避免因过度追求利润而盲目进行信贷扩张,应合理、均衡放款;引导金融机构强化资本约束,树立持续稳健经营理念,提高风险控制能力;鼓励和引导金融机构通过体制、机制和工具创新;引导商业银行通过拓展中间业务调整盈利结构,增强持续盈利能力。实践表明,通过加强与金融机构的沟通,使得央行的货币政策措施为市场所预期,增加了政策透明度,降低了货币政策的操作成本,更大程度地发挥了货币政策的效力。六、适当发挥利率杠杆的调控作用2010 年前三季度,利率政策保持稳定。第四季度以来,为稳定通货膨胀预期,抑制货币信贷快速增长,中国人民银行于10 月20 日、12 月26 日两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 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25%上调至75%,累计上调5 个百分点;1 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31%上调至81%,累计上调5 个百分点。12月26 日同时上调中国人民银行对金融机构贷款利率,其中1 年期流动性再贷款利率由33%上调至85%;1 年期农村信用社再贷款利率由88%上调至35%;再贴现利率由80%上调至25%。2011年2月9日和4月6日两次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其中,1年期存款基准利率由75%提高到25%,累计上调5个百分点;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由81%提高到31%,累计上调5个百分点。当前,中国货币政策仍面临国际收支不平衡和流动性过剩的问题,中央银行仍需加强流动性管理,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

  • 索引序列
  • 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论文
  • 货币银行学论文
  • 银行货币学的论文
  • 货币银行论文3000字
  • 中国货币政策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