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论文怎么写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论文怎么写

发布时间: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论文怎么写

可以按照时间线写,职业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也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写,大的就业环境和本专业所面临的职业环境。

不需要分析什么

网上查询相关专业的就业情况,如本校学生、名校学生毕业后是否从事专业相关行业,具体职位和薪资待遇,待业毕业生人数等。计算从事各项的比例,如每年毕业生有多少从事相关行业,名校毕业生有多少从事相关行业,未能就业的人数比例等。最重要的是,将薪资水平与其他专业毕业生相比较,或是与大环境下的平均水平比较,得出收入水平是在平均分以上或是以下。总结各项计算结果,计算均值方差离散程度或是直方图折线图饼图表示,并得出最终结论。

第一步:调查、收集资料调查方法有:线上问卷调查。制定问卷,通过社交软件等群发,获取调查结果。最好是发布在已毕业学生群体中。线下问卷调查。制定问卷,线下散发然后收集问卷。这一种方式比较难实施。直接访谈。找到一定的样本对象,然后逐一访谈(线下、线上均可,线上效率更高)。这一种方式同样需要事先制定好问题。优点是可以直接感受到调查对象的就业状态等。第二步:陈述调查结果、资料在陈述中介绍调查方法,表明资料来源(来源要可靠),然后充分展示出来,不要带主观色彩。采用数据形式如图表表达会更形象直观,例如:就业率;就业薪资平均、最高、最低值;进入专业行业工作率;实习时长;实习通过率;转正后薪资平均、最高、最低值;入职企业性质分布等。第三步:分析现状分析现状产生的原因,回答问题如反映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这些问题?有什么启示等,要在尊重客观事实的前提下提出自己的见解,不一定要很高深,以个人实力为准,可以借助资料工具等。以上是我个人的经验总结,可能有欠缺的地方,仅供参照学习。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论文

一、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   当前大学毕业生一部分就业还是很不错的,这得益于这部分大学生自身综合素质高和所学技能过硬。但还有一大部分大学生就业现状不容乐观,问题集中表现为,国家体制内就业难、一线大城市就业难和高薪酬就业难。   (一)国家体制内就业难   2012年11月19日,哈尔滨市首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事业编制环卫工人。尽管此次计划招聘的457名环卫系统员工全部为工勤技能岗位,却吸引了11 539人报名,最终报名成功的7 186人中,近半为本科学历,并且还有29名硕士。其实,本科硕士们争相应聘清洁工,并不是冲着这一工作本身去的,而是冲着编制和户口去的。因为按照哈尔滨市的相关规定,“对新进人员均按照财政拨款事业单位工勤人员管理,使用事业编制”。   近年来持续升温的“公务员热”就是大学毕业生对“体制内”偏好的很好说明。据统计,2014年度国家公务员考试录用网上报名人数总量达到1 357 056人。从报考情况来看,其中应届大学毕业生占60%。从以上现象可以看出,有很多大学生在就业问题上还是老观念,都还是国字头铁饭碗的传统就业观念,而国家正式编制是有限的,所以大学生体制内就业难已是不争的事实。   (二)一线大城市就业难   大城市经济发达、资源丰富、机会多是大学生首选到一线城市就业的主要原因。在 2013 年的国考报名中,有 132 个职位无人报考或无人通过资格审查。除了这些职位本身对专业、基层工作经历等的要求过严外,其多在西部地区和边远艰苦地区也是众多报考者将其排除的原因。面对大学毕业生“有业不就”的情形,我们也可以发现,在大学生就业过程中表现出来多数人希望到经济发达程度较高的大城市就业,他们过分强调和追求安逸舒适的工作岗位和环境,不愿意到偏远地区和基层单位工作。由于一线城市大批人才的涌入,供大于求的现象必然出现。同时,一线城市房价及各项生活成本很高,大学生想在一线城市扎根生存下去也是个不小的难题。   (三)高薪酬就业难   据调查显示,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期待底线(是指大学生对自己毕业时第一份工作能够接受的最低月收入)。2011届大学毕业生的月收入期待底线(2 500元)比2010届(2 207元)上升了293元。连续两届的月收入期待底线的上升与物价的上涨不无关系,但我们看到的却是大学毕业生对薪资水平的不断上涨的要求。大学生总是希望自己的工资能够再高一点。然而一个正规企业不会把高薪资一下子就给一名没有任何社会经验的应届毕业的。   从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近年来大学生的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大学毕业生的城市就业难、体制内就业难和高薪就业难凸显了大学生就业难的现状。   那么,造成大学就业难的因素有哪些呢?我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二、城乡发展不平衡、体制内外待遇不平等导致大学就业观错位   大学毕业生为何如此留恋大城市,又为何这么钟情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所谓的体制内单位,关键问题就在于城乡发展的不平衡和薪酬、福利的不平等。   首先,国家在公共资源的分配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城市的社会保障条件明显要高于农村,再加上国家政策对城市的倾斜,所以城市比农村有更多的发展空间、有更大的生活保障。在这种情况下,大学毕业生对大城市趋之若鹜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其次,国家对体制内和体制外实行的也是薪酬、福利的双轨制。众所周知,体制内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均由国家发放,其退休生活方面基本不存在什么大的问题。而体制外人员的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则大部分依靠自己缴纳,单位所给的补贴也仅仅是在单位效益好的前提下,就更不用说退休后的生活保障了。如此一来,正如哈尔滨市大学生对清洁工岗位的趋之若鹜一样,大家看重的就是体制内这一生活保障。   三、高校对学生就业指导不到位个别专业开设不合理导致毕业就失业   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为社会输送人才的重要场所,其对大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规划的不重视及指导不到位,个别专业开设太过陈旧,造成其培养出来的大学生竞争力不强,与市场需求脱节。   首先,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理念存在误区,就业指导资料匮乏。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开设有就业指导课程,但很少有高校将就业指导课程看作是一门学科来研究。同时就业指导课程的教学内容陈旧,师资往往是从学校的其他行政岗位转来的,师资水平不高,流动性大,种种导致大学生就业教育缺乏全程化的就业指导服务。其次,现在个别高校开设专业过于陈旧,不经市场考察盲目开设一些专业,导致毕业学生要么供大于求,要么所学专业没有用武之地。   基于以上原因,导致高校培养出来的学生脱离社会实际,不能满足用人单位对于人才的需求,从而导致大量大学毕业生临时或长期找不到工作,形成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社会事实。

700万大学生就业困难,企业却发愁:我们真的很缺人!这是为何

2010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十分突出,已成为目前最热的话题之一。很多以往十分热门的专业如计算机今年也成了老大难,那些中冷门专业招聘状况更可想而知。因此大学毕业生考碗的、读研的、筹备留学的。。。。。。纷纷想办法解决面临就业的问题,而大部分毕业生仍选择继续厮杀于无数招聘会里。到底中国的大学教育和就业发生了什么变化,下面我们将进行客观的探讨。 1、大学扩招导致大学生就业难,也有专家认为,就业和我国目前所处的经济周期、经济形势波动有关系。从总体上讲,经济危机导致劳动力需求减弱。而假如不扩招,要么是高中生失业,要么是农民工失业,扩招只是改变了劳动力的结构,没有改变劳动力的供给总量,不上大学的人还是要找工作,就业总数在增加,难度肯定也会相应加大。 2、“先就业后择业”还是“先择业后就业”,人们对这两种观点各执一词,其实这主要取决于每个人的自身环境形势,或者说看你选择的是什么,两种观点并没有什么是一不二的! 3、大学生喜欢“孔雀东南飞”,独独钟情于北京、上海、广东等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所谓“宁要大城市一张床,不要小地方一套房”,这种现象加剧了区域性人才供需矛盾,导致东部地区人力供给相对过剩;而广大中西部却人才缺乏。 4、大学生薪酬预期仍与企业有差距就业起点的平台最重要,就业起点的薪水不是最重要的! 5、大学生对国企、机关单位、外企的青睐形成新的“独木桥”现象。应届往届大学生都对这三类用人单位感兴趣,三者所占比例接近70%,大学生就业选择上“扎堆”现象突出。大学生创业遭遇冷落,是极少数大学生选择。 6.毕业生和企业认为大学生应具备的能力素质中,对“品德素质”认知差异最大。“品德”被大学生排在非常靠后的位置,而对企业来说对“品德”的重视仅次于“专业水平”及“沟通能力”。“德才兼备”是企业用人的恒久标准。企业对毕业生“品德”的重视程度远远比毕业生对自身“品德”的重视程度高的多。企业选人的标准其实很简单:德才兼备;而毕业生更倾向于表现“才”的方面,而对“德”的方面重视不足。深圳人才网 大学生就业的建议 1、树立自信,保持冷静,不要被就业难吓倒,积极充电,坚信自己一定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企业和岗位! 2、抛去自己身上天子骄子的光环,自己仅仅是即将走出校门的大学毕业,前面是一条不平的工作之路,”学为了用”,大学毕业仅仅是职业生涯开始,学习无止境,不要认为自己已经拥有的无数的知识,仅等着用就行,社会和市场在不断变化,知识需要不断的学习,更新,要适应市场和环境的变化! 3、重视品德素质,不要一天到晚想着耍小聪明,也许会给你带来一时的利益,但从长远来看,耍小聪明的才是真正的“愚人”!再说招聘方眼睛都很辣,你的小伎俩逃不过他们眼睛的! 4、多参与用人单位就业讲座或者其它就业讲座建立双方更流畅、有效的沟通交流渠道。大学生对用人单位不了解,用人单位的人才需求不能畅通、有效的被大学生了解,这其中缺乏有效沟通的平台。大学生就业政策解读一、鼓励和引导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的政策措施二、鼓励毕业生到中小企业、非公有制企业就业的政策三、鼓励骨干企业和科研项目单位积极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的政策四、鼓励和支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的政策措施五、对困难毕业生的就业援助措施

一、当代大学生就业形势现状大学生选择自己岗位的时候,应该适应当下社会的需求,但是随着国家教育体制的整体改革,我国的高等教育已进入大众化。根据数据统计,2019年,高校毕业生高达900多万,再创历史新高,加上非应届毕业生、待业人员以及留学生,这一年的毕业季,预计将有高达1500万人要选择就业。现阶段,大部分毕业生都是缺乏实质性的锻炼,在学校几乎都是混日子,混过四年等到找工作的时候,由于传统的就业观念,毕业生对就业的期望值过高,也就是说不想屈就于薪水低,待遇不好的职位,从而找不到工作,使得就业率随着年份的增长反而越来越低。众所周知,现在很多用人单位对待毕业生呈现了多元化的态度,不仅是看能力,更要看学历,即在意他们的办事能力和人际处理,又在意他们是本科学历还是研究生学历,乃至更高。尽管中国的就业渠道拓宽了,但还是存在着许多问题。二、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一)供求不平衡近年来,由于各大高校开始了扩大招生的方案,使应届毕业生逐年增多,但是大部分企业对一些经验丰富的人员需求更大。也就是说有些岗位空缺却没有人任职,反而有些不需要新人的岗位许多人挤破脑袋都想进去。因此对于高校扩大招生和应届毕业生快速增长的需求,就造成了不平衡的结果。(二)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大学生毕业都相对集中,所以大学生在选择工作岗位的时候多了许多竞争者,另外,选择工作的时间也相对较短,随着高等教育不断提高,毕业生的数量持续增长,虽然毕业生数量增多,但就业岗位却是有限的,就业压力不断增大。除了用人单位和学校之间相互的不断竞争的关系,各大院校的应届毕业生之间也有着各种各样的竞争关系。(三)岗位有限,用人单位理念不适当毕业生增长飞速,但岗位却没有增加,相反,国家政府机关和一些企业单位正在加快改革,就业岗位急剧减少。在选择人才的时候,有些企业会存在着某种误区,比如说过分注重文凭,都觉得文凭越高,能力越强,这一点其实是错误的,其次,有的用人单位还会存在性别歧视,女大学生存在明显的劣势,然后是生源地,很多单位都会优先考虑本地人才,最后是工作经验,而应届毕业生本来就缺乏工作经验,所以这些误区都给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造成了很大的困难。(四)大学生自身原因抛开那些因为社会这种大背景所产生的各种原因。其实最主要的因素还是大学生自身。比如,平时在课堂中老师所教导的都是书本上的理论知识,对于刚出社会的大学生并没有起到很好的实践作用。而由于大学生在刚毕业时还只是一张白纸,所以对社会这种大环境也没有太多的实践经验。在刚毕业的时候也是对整个社会充满幻想,并不知道寻找工作的困难之处,并且太在意公司的福利以及工资等等,在这种情况下,就导致了很多人在工作岗位还没有学到真正适合自己未来发展的技术的时候就已经辞掉了这份好不容易才找到的工作。除此之外,不少刚毕业的大学生,因为着急赚钱而茫然的去选择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工作,这就导致了这些刚毕业的大学生对这个社会的不友好更深了一层。并且由于他们对自己参与工作的工作规划和信心比较缺乏,不会特别自然地选择自己喜欢、热爱的工作。而且还有不少学生是因为自己对自己的未来规划并不是很了解,不知道哪个方面比较适合自己。所以在学习方面也是历经坎坷,并且在毕业后也没有找到一个自己十分心仪的工作。三、当代大学生就业难的解决对策(一)高校方面各大院校应该根据社会需求,来对专业设置进行调整。首先,这并不是说高等院校在设置学校的专业时是一定要根据社会的需求,相反高等院校应该对就业市场有所了解对市场的洞悉进行一定的分析,从而根据这一点来掌握怎么样才能让毕业生更好的就业,在高校课题经费得到解决的同时,锻炼了大学生的各方面能力,也使得在之后的应聘中有一定的优势。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人才。其中,对专业技能的培养尤为重要。如果想要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脱颖而出,那么拥有自己独一无二的优点,那是必不可少的。也正因如此,各大院校才更应该针对这一点搞好教育。不过除了具备专业能力之外。非专业能力也需要加强,加强培养学生的各方面技能是很有必要的。(二)大学生自身方面大学生不能总是活在自己的幻想中,要知道如何把理想的工作岗位和现实的工作岗位相结合。当然,大学生应该面对残酷的现实,找准自己在社会上的定位,不能总是在等机会,要学会主动出击,所以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竞争意识来增加就业几率。同时大学生也应该了解现在的就业市场,要选择先就业,再择业。所以必须要调整自己的择业观。此外,大学生在学校期间,对学习要有积极主动性,大学就是一个小社会,是在就业之前打基础的阶段,千万不能有混日子的想法,要丰富自己的知识,所谓技多不压身,多一份技能就会多一个机会从众多的竞争者中脱颖而出。(三)政府方面政府要加大对应届毕业生的支持力度,发挥自身的调控作用,实现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人数增加。除此之外,更要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现如今,大学生创业的呼声十分高,当然,难度也十分大,尤其在初阶段的时候,政府更要在各个方面给予资助,同时,也能缓解就业的压力。四、总结大学生就业困难,这不仅仅是一个长期问题,更是一个严谨的客观问题。如果在整个社会以及各种企业的帮助下,再加上大学生本身的努力。相信这个问题,一定能够有很好的解决方案来解决这个现实问题。各种各样的就业机会都会接踵而至。而各个类型的毕业生也一定会在中国未来的教育发展以及各种社会的发展方面起到自己独特的作用,也一定会为党组织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做出属于自己的那一份贡献,让我国经济发展越来越好!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论文题目

当前大学生就业背景影响就业环境的因素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etc大学生就业建议

大学生就业浅谈随着高校连年扩招,每年毕业生人数也连年增长,2003年是高校扩招后本科生毕业的第一年,毕业生人数比上一年增加了6%,2004年毕业280万人,比上一年增长1%,2005年毕业达到了338万人。而市场需求没有明显的增加,供需矛盾仍然十分突出,就业压力大。这两年毕业生人数仍有较大增长,面对工作岗位没有明显增加的现实,毕业生们要同富有工作经验的下岗工人、劳动力价格低廉的农村富余人口进行竞争,就业形势不容乐观,就业压力仍然很大。对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的分析表明,有几个很明显的特点:一、供需差: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从2001年至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114万增加到338万,是扩招前的3倍;然而,用人岗位增加的比例却远远小于此。二、选材难:应届生就业不吃香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好多企业虽明知其公司的栋梁和骨干全是大学生,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大学生,但是,他们每年基本上不要应届大学生 三、专业同:热门专业人才过剩近年来,一些工科院校和具有专业特色的学校追求综合发展,纷纷上马热门专业,致使这些专业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加大。四、薪酬低:关于大学生薪酬期望值的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有4%的本科毕业生希望自己的月薪在2000元以上,但据有关机构的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月薪的市场值平均为1600~1700元/月,毕业生的期望值显然高出社会现实水准,也导致部分大学生“有业不就”。 五、假招聘:有效招聘信息数量减少。一些企业利用当前大学生供过于求的形势,推出假招聘,先给出诱人的待遇条件,然后以培训等名义收取费用,再以试用不合格等理由辞退学生。大学生就业的招聘信息表面看渠道多,但有效的、实用的信息并不多,大学生获取真实有效的信息少,导致就业难。 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首先是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吸纳能力有所减弱。各级政府机构改革、人员分流,国有企业深化体制改革、减员增效,国有单位这些传统的就业领域对毕业生的需求没有明显增加,而且还相对萎缩;其次是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06年是扩招后第一个就业高峰,毕业生的数量比往年明显增加,造成社会对毕业生的整体社会需求量与实际毕业人数之间的矛盾突出,毕业生求职择业的竞争加剧。再过两、三年,我们的毕业生人数将成倍地增加,如果我们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毕业生的就业,将形成严重的社会问题。再次是结构性就业不足,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严峻程度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不同学历层次、不同专业、不同学校毕业生就业情况存在很大的差距;毕业生向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集中的趋势相当明显;,我们相当部分高校毕业生仍抱着进国家大学读书,要解决户口和干部身份问题,进国家机关、事业单位最有保障的观念。最后,来自农村的学生、女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根据有关调查显示,来自农村的毕业生的就业率比来自城市的毕业生的就业率低09%,女性毕业生的就业率比男性毕业生低4%。大学生在就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业心理准备不足 自我角色转换不够及时对于大多数的学生来说,大学阶段过的是一种单纯而有保障的生活,学习、生活、交际都较有规律,这样的生活与现实社会自然存在一定的距离。在大学生活结束之际,踏上岗位之前,最重要的就是能够迅速完成自我角色转换,做好就业心理准备。在调查统计结果表明,有8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不能够及时完成角色转换。 自我认识,自我了解不够准确就业前如何选择职业,要根据自身的个性特征来决定。气质和性格往往对人选择职业和事业成功有很大影响。全面了解自己的心理特点是选择职业的重要前提;兴趣是爱好的推动者,爱好是兴趣的实行者。人们对职业的选择往往以自己的兴趣爱好出发,这就更需要认真分析自己的兴趣爱好。对自己充分的了解,是每一个求职者进行职场定位的依据与前提,而大学生在面临巨大的就业压力时,往往很少能真正做到全面了解自己。大学生应如何面对当前的严峻形势:一、树立职业理想职业理想是人生对未来职业的向往和追求,帮助大学生树立坚定正确的职业理想是校对大学生职业教育的切入点和核心内容。大学生的职业理想是他们人生职业实现的精神支柱,它对促进大学生在学业上奋发进取,顽强拼搏,弃而不舍地按照自己的职业需要充实完善自我,实现未来人生的职业目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正确的职业理想还有助于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正确处理国家、社会和个人之间的关系和合理地确立求职的期望值,自觉将国家需要与个人利益相结合。要使大学生的职业理想向正确的方向发展,必须用现代的科学理论来指导就业、择业和创业,使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与职业观辩证统一起来,让正确的职业理想成为大学生成人、成才、成业人生风范的不竭动力。作为一名高职学生,我们要找准自己的职业位置,立足根本,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 二、了解职业个性 帮助大学生了解自己的职业个性是职业素质教育的关键点。社会人力资源的研究成果表明,职业个性对个人事业的成功与否有密切的联系。因此,职业素质培养的目的就是要解决大学生的兴趣、能力与工作机会相匹配的问题,帮助大学生寻找与其特性相一致的职业。例如,他喜欢什么样的同事,喜欢怎样的活动,对什么问题感兴趣,这些问题都会与他们未来的工作状态有必然的联系。如果学生了解这一点,在确定自己的工作时,会多一层理性的思考,择业的针对性就会增强一些。如个性偏内向的学生要知道自己的个性如何更好地发挥优势;个性外向类型的学生在做研究工作时的最大挑战是什么;好的职业性格有助于个体在相应职业中更良好地完成工作。 三、提升职业品质 大学生职业品质是指大学生在职业行为、工作作风方面表现出来的思想、认识、态度和品质等。提升学生职业品质的过程,也是帮助他们逐步实现社会化的过程,这是提高大学生职业素质的关键所在。来自哈佛大学的研究表明,成功因素中的85%取决于积极的职业态度,15%才是本人的职业技能。从这个角度看问题,我们已认识到社会人力资源的开发已为就业者的职业品质注入了新的内涵。用人单位对应聘者的职业品质需求从某种角度讲,对学生发展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诸如积极的人生态度、开拓创新精神、沉着应变能力、团队合作精神、敬业精神等,许多职业已向就业者提出了更高要求。 四、培养职业技能 帮助学生培养自己的职业技能是职业素质培养的落脚点。大学生不断提高自己各方面的技能,对于自己的职业发展非常有好处。提高技能,一方面是社会发展、组织进步的需要;另一方面,为自己今后更进一步,取得更好的职位做准备。相应的技能是大学生进入职业领域的资本,不同的职业会对人们有不同的技能要求。大学生对技能的理解存在一些模糊的认识,认为经过了专业学习,就有了相应的技能。要让大学生了解知识教育是学习技能的基础。要把知识转化为技能,一定要经过反复实践或者体验。大学生要学会整理自己的技能清单,了解这些技能与自己的职业目标之间的差距,以及职业技能培养的途径和认识的方法,这都是职业素质教育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制定职业计划大学生应该通过制定自己的职业计划来了解自己,也包括了解他人和了解社会。在制定计划中大学生需要经历几个实践环节;一是通过各种途径收集一些相关的信息来补充、完善自己制定的职业培养计划;二是在做计划时要评估目标实现的可能性,兼顾自己的能力,环境条件的限制,周围人对自己的期望;三是要预测在现实目标的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阻碍和如何逾越障碍特别是应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一些临时性的工作,以获取更多的经验和社会信息。通过实践,让学生对自我有更全面的了解 我们要通过三年的勤奋学习刻苦努力,使自己塑造成一位掌握专业,能说会写,品德高尚,善与社会沟通的应用性人才切实认识到从学校人,单位人,社会人,职业人的角色的转变,把社会的职业需求和个人的职业理想,职业素质很好的结合起来。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怎么写

论文的写作格式、流程与写作技巧 广义来说,凡属论述科学技术内容的作品,都称作科学著述,如原始论著(论文)、简报、综合报告、进展报告、文献综述、述评、专著、汇编、教科书和科普读物等。但其中只有原始论著及其简报是原始的、主要的、第一性的、涉及到创造发明等知识产权的。其它的当然也很重要,但都是加工的、发展的、为特定应用目的和对象而撰写的。下面仅就论文的撰写谈一些体会。在讨论论文写作时也不准备谈有关稿件撰写的各种规定及细则。主要谈的是论文写作中容易发生的问题和经验,是论文写作道德和书写内容的规范问题。论文写作的要求下面按论文的结构顺序依次叙述。(一)论文——题目科学论文都有题目,不能“无题”。论文题目一般20字左右。题目大小应与内容符合,尽量不设副题,不用第1报、第2报之类。论文题目都用直叙口气,不用惊叹号或问号,也不能将科学论文题目写成广告语或新闻报道用语。(二)论文——署名科学论文应该署真名和真实的工作单位。主要体现责任、成果归属并便于后人追踪研究。严格意义上的论文作者是指对选题、论证、查阅文献、方案设计、建立方法、实验操作、整理资料、归纳总结、撰写成文等全过程负责的人,应该是能解答论文的有关问题者。现在往往把参加工作的人全部列上,那就应该以贡献大小依次排列。论文署名应征得本人同意。学术指导人根据实际情况既可以列为论文作者,也可以一般致谢。行政领导人一般不署名。(三)论文——引言 是论文引人入胜之言,很重要,要写好。一段好的论文引言常能使读者明白你这份工作的发展历程和在这一研究方向中的位置。要写出论文立题依据、基础、背景、研究目的。要复习必要的文献、写明问题的发展。文字要简练。(四)论文——材料和方法 按规定如实写出实验对象、器材、动物和试剂及其规格,写出实验方法、指标、判断标准等,写出实验设计、分组、统计方法等。这些按杂志 对论文投稿规定办即可。(五)论文——实验结果 应高度归纳,精心分析,合乎逻辑地铺述。应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但不能因不符合自己的意图而主观取舍,更不能弄虚作假。只有在技术不熟练或仪器不稳定时期所得的数据、在技术故障或操作错误时所得的数据和不符合实验条件时所得的数据才能废弃不用。而且必须在发现问题当时就在原始记录上注明原因,不能在总结处理时因不合常态而任意剔除。废弃这类数据时应将在同样条件下、同一时期的实验数据一并废弃,不能只废弃不合己意者。实验结果的整理应紧扣主题,删繁就简,有些数据不一定适合于这一篇论文,可留作它用,不要硬行拼凑到一篇论文中。论文行文应尽量采用专业术语。能用表的不要用图,可以不用图表的最好不要用图表,以免多占篇幅,增加排版困难。文、表、图互不重复。实验中的偶然现象和意外变故等特殊情况应作必要的交代,不要随意丢弃。(六)论文——讨论 是论文中比较重要,也是比较难写的一部分。应统观全局,抓住主要的有争议问题,从感性认识提高到理性认识进行论说。要对实验结果作出分析、推理,而不要重复叙述实验结果。应着重对国内外相关文献中的结果与观点作出讨论,表明自己的观点,尤其不应回避相对立的观点。 论文的讨论中可以提出假设,提出本题的发展设想,但分寸应该恰当,不能写成“科幻”或“畅想”。(七)论文——结语或结论 论文的结语应写出明确可靠的结果,写出确凿的结论。论文的文字应简洁,可逐条写出。不要用“小结”之类含糊其辞的词。(八)论文——参考义献 这是论文中很重要、也是存在问题较多的一部分。列出论文参考文献的目的是让读者了解论文研究命题的来龙去脉,便于查找,同时也是尊重前人劳动,对自己的工作有准确的定位。因此这里既有技术问题,也有科学道德问题。一篇论文中几乎自始至终都有需要引用参考文献之处。如论文引言中应引上对本题最重要、最直接有关的文献;在方法中应引上所采用或借鉴的方法;在结果中有时要引上与文献对比的资料;在讨论中更应引上与 论文有关的各种支持的或有矛盾的结果或观点等。一切粗心大意,不查文献;故意不引,自鸣创新;贬低别人,抬高自己;避重就轻,故作姿态的做法都是错误的。而这种现象现在在很多论文中还是时有所见的,这应该看成是利研工作者的大忌。其中,不查文献、漏掉重要文献、故意不引别人文献或有意贬损别人工作等错误是比较明显、容易发现的。有些做法则比较隐蔽,如将该引在引言中的,把它引到讨论中。这就将原本是你论文的基础或先导,放到和你论文平起平坐的位置。又如 科研工作总是逐渐深人发展的,你的工作总是在前人工作基石出上发展起来做成的。正确的写法应是,某年某人对本题做出了什么结果,某年某人在这基础上又做出了什么结果,现在我在他们基础上完成了这一研究。这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表述丝毫无损于你的贡献。有些论文作者却不这样表述,而是说,某年某人做过本题没有做成,某年某人又做过本题仍没有做成,现在我做成了。这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这样有时可以糊弄一些不明真相的外行人,但只需内行人一戳,纸老虎就破,结果弄巧成拙,丧失信誉。这种现象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不少见的。(九)论文——致谢 论文的指导者、技术协助者、提供特殊试剂或器材者、经费资助者和提出过重要建议者都属于致谢对象。论文致谢应该是真诚的、实在的,不要庸俗化。不要泛泛地致谢、不要只谢教授不谢旁人。写论文致谢前应征得被致谢者的同意,不能拉大旗作虎皮。(十)论文——摘要或提要:以200字左右简要地概括论文全文。常放篇首。论文摘要需精心撰写,有吸引力。要让读者看了论文摘要就像看到了论文的缩影,或者看了论文摘要就想继续看论文的有关部分。此外,还应给出几个关键词,关键词应写出真正关键的学术词汇,不要硬凑一般性用词。

你是西农的?还是自己写吧

当前大学生就业背景影响就业环境的因素大学生就业环境分析:政策环境,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家庭环境,etc大学生就业建议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

形势与政策作业:  【摘要】:近几年,中西部应届毕业生洪流,正在以越来越庞大的规模涌向北京和东南沿海大城市。这一涌流与大学扩招直接相关。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只有114万,2003年,第一批扩招本科生进入就业市场后毕业生成倍增长,逾212万。2005年和2006年的高校毕业生各增长到330万与413万,分别是2001年的近3倍、近4倍……今年就业形势依然严峻,630万应届生创新高,而去年大学生就业率87%。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现状;压力与机遇;对策思考  【正文】:  如果说以前我们对就业情况只有一点模糊的概念,那么,听了讲座后我们应该意识到如今想要找到一个好工作是多么困难了。回到寝室后浏览下网页,发现近年来,在中国就业形势较为严峻的大背景之下,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成为中国社会问题中排序在前几位的重要问题,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因此,大学毕业生就业问题也就成为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一、当前就业面临着严峻的形势  1、目前大学生就业现状的总体形势相当严峻。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今年是最复杂的一年,整个宏观层面就业形势就很严峻。毕业生人数630万,再加上往届没有实现就业的,需要就业的毕业生数量之大可想而知。  2、就业的供求不平衡。虽然2010届大学生所面临的就业形势不如2009届大学生那么严峻,但是他们的境况也不好过。虽然招聘大学生的企业的数量有所增多,质量也提高了,但是他们的要求也相应提高。尽管毕业在即,仍有不少企业要求通过面试的学生先实习后签约,而且实习的人数远比最终签约的名额多。  3、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过于集中。调查数据显示,有9%的被调查者就业意愿集中到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其中把外企当作理想工作单位的占8%,把政府机关当作理想工作单位的占1%;以下依次是合资企业2%,国企5%,科研机构8%,自主创业0%,学校和军队各为3%,而民营企业为零。就业意愿集中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1)高校毕业生择业意愿集中在北京市,毕业后愿意到外地工作的比例较低。调查中发现,无论其生源地是哪里,高校毕业生都不愿离开北京就业,如前所述,甚至有高达62.2%的被调查对象即便在本市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到基层、偏远地区及中小城市去就业。(2)对职业发展前景和薪水的注重,导致高校毕业生就业意愿主要集中在政府机关和外资企业。当前北京市提供就业岗位的主体——中小企业,尽管人才缺口比较大,但大学生只有在迫不得已时才会将其作为就业对象。  4、政府引导学生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力度不够,未能有效分流城市就业。尽管中央于2005年印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相关部门也出台了引导学生就业的政策方针,但总体来说政府引导众多大学生到最需要人才的基层、西部偏远地区就业的效果并不理想。据有关部门反映,从2004年以来,尽管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西部就业的学生逐年增加,但总体来说,其所占比例依然偏低。2004年北京地区高校毕业生仅有3%的人员到西部地区就业,有8%的人员到基层就业,2005年分别为1%和7%,2006年分别为1%和0%。  二、我国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的特点是:压力与机遇共存  1、中国经济继续快速增长将会导致对就业的有力拉动。2009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长约为7.5%,其中一半以上的增长将来自政府主导性支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字,前三季度中国GDP同比增长9.9%。按照目前的就业弹性系数计算,经济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可以提供70—80万个就业岗位,换言之,至2010年可以新增加700—800万个就业岗位。就是说,尽管面临种种不利因素,但如果中国经济总体发展态势良好,就会为新增就业岗位、吸纳劳动力奠定坚实的基础。比较而言,高学历求职者的就业形势将会更为有利一些。  2、中国加入WTO之后的积极效应正在逐渐显现出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与世界经济接轨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而国外的资本、技术的介入无疑将会加大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其结果将会是有利于吸纳一大批训练有素的专业人才就业。  3、政府和全社会正在努力增加就业机会和控制失业率。为了增加就业机会和控制失业率,政府有关部门和社会有关方面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比如增加就业的可能性;完善就业服务,加强劳动力市场建设,发挥市场在劳动力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发展面向新兴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职业教育和培训;落实和完善再就业优惠政策等。  三、促进并完善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对策思考  1、加大力度引导大学生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目前基层和偏远地区经济落后,高学历、高素质人才匮乏,亟需吸纳大量大学毕业生就业。因此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和偏远地区就业,是解决毕业生就业结构性矛盾的有效途径。政府应进一步加大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和偏远地区工作的政策力度,扩大大学生输送人数,从而既支援基层和偏远地区的发展,又减轻北京就业压力。基层或偏远地区也应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颁布一些有利于吸引大学生就业的政策,为大学生就业和发展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吸引更多的人才到本地支援经济建设。  2、发展现代服务业,增加社会就业岗位。服务业是吸引专业人才、吸纳劳动者就业的主要渠道。“十五”期间,服务业从业人员持续增加,应该合理升级服务业结构,快速发展科技服务、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在扩大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同时,优化经济结构,丰富和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使各城市进入稳定增长的内涵式发展阶段。  3、加强大学生就业指导,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大学生就业薪资期望偏高,就业意愿过于集中,不愿意离开大城市就业,既有客观原因,也有大学生就业心态没有调整好的主观原因。  【参考文献】:  ①袁贵仁:《2010年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河南日报农村版,2009年12月7日。  ②北京市统计局网站:《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工作圆满结束》,首都之窗网,2006年12月21日。③《82:7录取·8招提高成功率下》,世纪考试网。  ④《南方周末》,新浪新闻网,2006年。

[论文摘要] 由于近几年高等教育的改革,高校的大规模扩招,就业竞争压力大。就业难成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文章主要根据当前石河子大学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的调查。就其中出现的问题及原因进行分析,提出应对就业难的相关措施,为大学生认真对待就业难问题提供有益参考。 “民以生为本,以业为基,有业为乐,无业为祸”。大学生就业是人生一次重要的选择,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自己在社会上能有一个合适的位置,为社会做贡献,实现自身价值。进入21世纪后,世界各国的大学生人数都呈上升趋势,大学生就业成为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大学生应对就业难问题显得尤其重要。 一、大学生应对就业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对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存在信息不对称 大学毕业生供需矛盾突出是近年来社会公认的大学生就业难的一个直接原因,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速度赶不上大学毕业生的增加速度。从2003年至2007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从213万增加到495万,是扩招前的2倍多,而工作岗位的增加却是有限的,每年岗位增长率在36%,而大学毕业生人数的增长率保持在120%左右。 调查结果显示,63%的学生对2008年的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不了解,信息不对称严重影响毕业生的择业与就业。大部分在校学生没有意识到就业人数的递增速度已远远超过工作岗位的增加速度,忽略了解就业形势和政策及就业过程的重要性,只顾埋头苦读、热衷考证或忙于各类社团活动,充实了自己的头脑和经验,而在实际就业供需矛盾面前束手无策,很多大学生在毕业前夕由于这些方面的忽略使择业、就业时走很多弯路。 (二)就业信息获取不及时 另外一个问题是用人单位招聘信息的发布缺乏时效性、大学生没能及时获取相应的信息及大学生发布了应聘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用人单位没有获取。这两种情况造成了很多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用人单位招不到人的局面,延长了大学生和用人单位相互搜寻的过程。 调查显示,73%的同学找工作的主要渠道是人才交流市场,这在渠道上就有局限性,因为人才交流市场开放的时间和地点有限,不能充分满足大学生择业信息的筛选。因此,信息渠道的局限导致了信息获取不及时。 (三)自我能力认识不足,所学知识与现实要求不匹配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的同时,用人单位也普遍存在着“选材难”。我国的教育体制多年来按照一种模式培养人才,专业设置脱离社会需求。不注重学生实际能力的培养。大学生有较扎实的专业知识,但缺乏良好心理的素质、礼仪和法律观念。 接受调查的同学中有8%的同学并不是很了解自己的能力,且缺乏自身能力与实际就业形势相联系。盲目就业是人力资源的错误使用,造成人才的浪费。一个人只有通过自我评估,正确深刻地认识和了解自己,才能对就业做出最佳抉择,在合适的工作岗位上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才是大学生就业的最终目标。

  • 索引序列
  •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论文怎么写
  •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论文
  • 大学生就业环境现状分析论文题目
  •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怎么写
  • 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论文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