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我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环境分析

我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环境分析

发布时间:

我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环境分析

在迎接二十一世纪到来的同时,回顾二十世纪的科技世界,相信定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小至奈米技术、大至太空计画,在在显示了人类文明的高度进步。当然,享受这些便利与舒适的同时,可曾想过:往日河边戏水,捞虾捕鱼的写意生活已不复见;满山的翠绿、遍地的嫣红似乎离我们而去。取而代之的,却是高耸入云的烟囱、弥漫恶臭却又不知源头的废水、斑驳的山坡就如同病人般无助的矗立著,复杂的人际关系加上尔虞我诈的社会乱象,以及男女关系的开放,似乎成了科技文明下不应出现的副产物。当科技文明对於我们的道德传统造成冲击时,我们能否适当地运用科技来化解其所产生的问题,的确是未来的一项重要挑战。 一、核能发电对於环境的冲击: 自从1942年科学家首次完成核分裂链反应(chain reaction)后,开始了人类应用核能的纪元。1945年在日本广岛引爆第一颗原子弹之后,人类也开始思考核能是否应用在其他的和平用途,而和平用途中除了医学的应用外(如X光机,放射性显影剂等),核能最大的应用就是发电。核能发电主要是利用核分裂的链反应来产生能量,其过程系中子撞击铀-235的原子核,使U235产生分裂,同时产生2-3个中子与热能,而释放的中子又继续与其他U235产生新的核分裂,再放出更多的中子与热能,如此周而复始反应的过程,即为核能发电的由来。核反应所产生的能量可将水加热成高温高压的蒸汽,并推动汽轮机及带动发电机产生电力,而火力发电系利用煤、石油或天然气来产生热,两者只是产生热能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我国核能电厂均采用轻水式反应器(light-water-cooled and moderated reactor),全世界有65%以上的核能机组均属於此类反应器,而轻水式反应器概分为沸水式(boiling water reactor)及压水式(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两种。台湾的核一、二厂为沸水式反应器,而核能三厂则采用压水式反应器。 根据联合国所属国际原子能总署(IAEA: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的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核能机组从一九七○年的70余部,成长到一九八○年的近250部,及一九九○年的400余部。迄二○○一年年底止,全世界运转中之机组共有438部,兴建中之机组有32部,包含我国核四厂两部机组,核能所产生的电力约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百分之十六。 2000年在32个核能发电国家中,有18个国家对核能的依赖超过各该国总发电量的百分之二十,依赖最深的前几名分别是法国(40%)、立陶宛(68%)、比利时(75%)、斯洛伐克(43%)、南韩(74%)、日本(82%)、德国(57%)、英国(94%)等(我国为77%,居第18名)。 基本上核能发电有下列优点: 地壳中所蕴藏的铀与钍若制成核燃料,可提供全球未来数千年的电力所需,成本比火力来源如煤、石油要便宜,石化原料并有存量有限之问题。 核能发电不会产生CO2,而火力发电则会产生CO2,对地球的温室效应有加速恶化的负面影响。 核燃料的体积小、重量轻、运送方便,贮藏亦不占空间,因此价格稳定,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是稳定的能源来源。 但是核能发电亦有下列缺点: 核分裂后所产生的辐射物质,对电厂工作人员健康多少会产生一些影响。 核电厂所产生之核废料,因部分放射性核种的半衰期较衰长,例如239Pu(钸)(24065年),60Co(钴)(27年),238U(铀)(468 ×109年)。因此核废料的处理,现阶段除了贮存让核废料衰变成自然物质外,并无更好方法。 美国三哩岛(Three Mile Island)事件(1979年)及俄国车诺堡(Chernobyl)的意外事件(1986年),对於社会大众造成不安和疑虑。 由於核能发电的负面因素影响,因此近来西方国家核能发电的发展呈现停滞的现象,但亚洲国家基於人口压力或经济的考量,对核能发电厂新建的需求仍多。总体来看,核电并无所谓世界潮流的问题,是否需要兴建核能电厂,完全是由每个国家依其特殊能源条件去做抉择。例如,美国虽已多年不增建核电厂,但基於加州缺电的惨痛经验,美国政府已将核能发电列为未来供电重要来源之一。事实上,石化燃料所提供之能源仍占全世界使用的能源约80%,但石化燃料存量有限及CO2排放的影响,因此人类一直在找寻新的替代能源。虽然风力与太阳能是可以考虑的替代能源之一,但由於其来源不稳定与无法连续共电等问题,因此要使其商业化,仍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 台湾是一个自有能源甚低的国家,大部分的能源需要由国外进口,且历年平均每人电力用量均呈现正成长的趋势。虽然每个人都希望能享受到电的好处,却不希望电厂建在自己家隔壁。风力与太阳能发电虽无污染,但台湾并没有发展这类能源的条件;比较值得考虑的是水力发电,可惜台湾水资源不足,水力发电量只占全国总发电量的5%左右,剩余的部分只能考虑核能发电与火力发电。核能发电的成本是每度电少於1元,燃煤的成本略高於核能,燃气与燃油的成本都超过2元,因此民营电厂大部分都是以燃煤为主,但是燃煤发电是所有火力发电方法中对於环境冲击最大的,例如CO2的排放、煤渣的处理与煤炭储置所需广大场地等环保问题。 基本上来说,台湾的核能电厂属於轻水式核能电厂,不太可能会发生像车诺堡相同事件。现今轻水式核电厂发生事故中,最严重的是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事件,那次事件虽然对於厂外民众的辐射剂量影响很小,但是发生事故之机组,至今仍无法有效的处理,只能先维持现状,待以后人类科技更进步时再予以处理。自三哩岛事件之后,轻水式核能电厂做了许多的改善,所以我国之核电厂要发生像三哩岛事件之机率是很低的。核电厂除了发生事故时,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外,其日常运转时,也会排放少量的放射性气体与微粒,对於人体及环境多少也会产生影响。 核电厂所产生的核废料,大体而言可分为两类:高阶废料与低阶废料。高阶废料即用过的核燃料,而低阶废料主要是电厂人员用过受污染的手套、衣服、报废不用之受污染设备等。两者处理方式略有不同。用过的核燃料其内部虽含有许多239Pu可供再循环制成核燃料再使用,但该物质亦可制作原子弹并含有剧毒,因此世界各国均列为战略物质管制。我国现行暂时先贮存在核电厂内,并另规划场地以乾式贮存的方式作中期贮存处理,待日后有更好的方法再处理或转至最终处置场处理;至於低阶废料,世界各国则均采用最终处置场处理。由此可知现阶段无论高阶废料或低阶废料,其最终处罝方式都是找寻场址作永久贮存,其理由如下: 虽然部分放射性核种半衰期甚长,但放射性废料的辐射主要来源是60Co(27年),理论上如果能找到稳定的地质(例如有化石存在之地层,可稳定存在数亿年),待存放一些时日后则废料辐射性将减少许多,对环境之影响将减少,如果时间够长甚至可以达到与天然背景值相同。 核废料贮存方式以深层贮存为主,所需土地不多,对於民众之影响亦十分微小。 台湾人民如果决定采取非核家园的政策,则立即可能面临的是电价的上涨、核能电厂除役所需的庞大费用、使用火力电厂的环境污染,以及对於台湾经济上的冲击,这些也都是全体人民需要去思考的。如果台湾要发展核能发电,必须克服核废料贮存场地的问题。不论火力或核能发电,对於台湾的环境多少都会产生冲击。希望科技能够继续进展以解决这些问题,或开发新的低污染再生能源;另一方面,也希望民众节约用电,对於自然生态及环境就能减少伤害,人类才能永续发展。 二、基因工程如何影响人类生活: (一)基因改造食品 还记得前一阵子统一豆浆使用基因改造黄豆的事件,引起国人对於基因改造食品的恐慌,深怕会罹患不知名的疾病,但基因改造食品真的只有坏处吗?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所谓的基因改造食品。 基因是遗传的单位,记录了一切制造蛋白质的讯息,进而决定动物或植物的特性。我们日常食用的动植物都拥有数以万计的基因。 几个世纪以前,农民就已利用传统育种(杂交)方法,使农作物长得更大、更美味及更容易种植。今天,科学家更透过生物科技,挑选和改变可控制生物某些特性的基因。利用生物科技,已能精确地将指定的基因转移至另一种生物,来产生基因改造的生物。任何利用上述生物科技衍生的食品,皆可称为基因改造食品。 基因改造与传统育种之技术均会改变生物的基因组成,以彰显预期的特性。不过,这两种技术有以下不同之处: 基因改造 传统育种 可选择、分辨并转移个别基因 可把特定的基因引进另一生物品种之中 较快捷和便宜 预期的特性可在一代之内彰显 数以万计的基因同时混合 基因转移通常只限於同一生物品种 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自然进化,预期的特性才会彰显 目前,在市面出售的基因改造食品,均具有原来品种的特性。这些食物有些具有更能抵受除草剂的毒性或抵御害虫及病毒的侵害等特质,有些则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损耗。以下是一些基因改造食品的例子: 农作物 基因改造特性 相关食品例子 大豆 能抵受除草剂 用作制造豆类食品、豆腐;可加工制成豆油、豆粉、乳化剂(如卵磷脂)等,或用来制造面包、馅饼、食用油 粟米 能抵抗害虫 能抵受除草剂 可加工制成粟米油、面粉、糖或糖浆,或用来制造零食、糕饼、甜品、汽水 蕃茄 能减慢组织软化 蕃茄酱 马铃薯 能抵抗害虫 能抵抗病毒 可加工制成薯条、薯蓉、薯片、薯仔汤及淀粉 发展基因改造食品预期有许多好处: 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使农作物更能适应不利的生长环境,例如抗乾旱。 改良农作物的营养成分,例如使稻米中含有β—胡萝卜素。 增强农作物对虫害的抵抗力,从而减少除虫剂的使用。 改良食物的外观、味道和口感。 改变农作物的特性,使其更易於加工,以减少浪费并降低生产成本。 除去食物中某些可引致过敏的成分。 世界卫生组织(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均指出,相比於传统的食品生产方法,使用生物科技(包括基因改造)不会降低食品的安全性。 由於生物科技是近年才应用在食品生产方面,为了安全起见,所有基因改造食品均须接受生产商和来源地管理机构的严格安全评估,才可在市面出售。以出产最多基因改造农作物的美国为例,基因改造食品是受到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环境保护局及美国农业部所管理,这三个机构负责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及环境评估工作。基因改造食品须完全符合有关的安全评估,方可在市面出售。整个评估过程(包括生产商的自行评估)可能长达数年,十分全面。 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评估,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所认可的「实质等同」原则进行。这是一个安全评估策略,用以认明新发展基因改造食品与传统品种在食用安全及营养方面有何相同和差异之处,藉此再作进一步评定。 若发现两者之间有差异,有关管理机构会再进行评估和动物测试。迄今,没有证据显示市面上出售的基因改造食品不适宜人类食用。 然而环保及消费团体对於基因改造食品或农作物仍有以下的疑虑: 基因改造农作物的花粉和种子可能会意外地传播到邻近田野,令相近的传统品种改变。 基因改造农作物可能会扰乱生态平衡,降低生物多样性,或是威胁其他生物。 种植基因改造农作物可能会导致「超级害虫」、「超级病毒」、或抗性强的杂草出现。 应否把一些向来不杂交的动物或植物的基因转移。 这些食品中是否含有一些因为宗教、健康或其他理由而不应食用的食物的基因及蛋白质。 为方便消费者能够作出知情的选择,欧洲联盟成员国、澳洲及日本等多个国家,已就基因改造食品订立标示规定。含基因改造物料成分的容许量,通常会载於有关规例。有关当局亦正研发化验技术,以应付越来越多检测和鉴证基因改造食品的需求。不过,各国并未就基因改造食品的检测方法达成共识。食品法典委员会的一个工作小组仍在制订划一检测基因改造食品的方法。 如此一来,我们消费者的知情权并未受到损害,所以在选购食品时,可依照产品上之标示来选择了。 (二)从复制羊到复制人 相对於基因工程用在食物上,基因工程技术应用在复制人,所引起的风波可就只能用排山倒海来形容了。各国不管民间或政府都热烈讨论,各种团体的呼吁及反应,众说纷纭,俨然进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及道德的世界大战。 先来了解何谓复制: 复制(clone),就是无性生殖。无性生殖是指来自同一亲代,具有相同遗传物质的群体,也就是不靠生殖细胞的精卵结合,而遗传全由提供细胞核的一方来承担,其中并没有经过基因重组的过程。因此,所繁衍出来的子代与原本提供细胞核的母体,不论是基因结构或外显特徵均完全相同。自然界的生物如细菌、草履虫等,便是如此。在1960年代,曾有胚胎学家尝试复制脊椎动物青蛙。到了1984年,著名胚胎学者索特(Davor Solter)历经无数次老鼠核移植(nuclear transfer)实验后,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表示,虽核移植可行,但以单纯细胞核移转来复制哺乳类,在生物学上仍有困难。直到1997年二月,魏尔迈(Ian Wilmut)博士在《自然》(Nature)期刊上宣告桃莉羊(Dolly)的诞生,复制的技术才又向前大跨一步。 复制羊桃丽的诞生,不是由於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而是来自一只六岁大绵羊的乳腺细胞的细胞核。魏尔迈将另一只羊的卵子内的核除去,把原本乳腺细胞中的细胞核融入(fuse),在适当的电流刺激后,这个卵子开始分裂长成胚胎。之后,再放入另一只羊的体内孕育。最后生出的小羊,就是桃丽,它与提供乳腺细胞的羊一模一样,只不过小了六岁。魏尔迈博士总共用了二百七十七个乳腺细胞组和八百三十四个融合细胞,最后共产下八头羊,而其中一头在出生几分钟后就夭折,由此也可看得出实验的困难。 这个实验之所以引起全球瞩目,在於这是全世界首度成功地由成熟的体细胞供应细胞核,经核移植技术而复制动物。而在复制羊桃丽成功的一周内,美国奥勒冈州海狸市灵长类研究中心(Oregon National Primate Research Center)的学者,也成功地完成了弥猴核移植的首例。大家开始意识到复制人类的技术渐趋成熟。 对於复制人(human cloning),各界持有正反两面的观点: 反对复制人的观点 — 破坏人的尊严和独特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 Cultural Organization)和美国国家生物伦理委员会(NBAC:National Bioethics Advisory Commission)都提出了这个观点,认为复制人破坏了人的尊严。我们必须尊重个人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并在其中肯定了自己一部分的价值,而复制人正是侵犯了人的尊严和独特性。 什麼是尊严?复制人破坏人的尊严的具体内容为何?WHO、UNESCO、NBAC都没有更进一步的讨论,很多伦理学者也仅仅提到破坏人的尊严这几个字。爱因斯坦医学院的伦理学教授露丝.麦克林(Ruth Macklin)认为尊严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很多人在没有实际的证据或找不到好的理由时,就诉诸尊严来替代。但犹他大学的巴婷教授(Margaret P Battin)认为人性尊严是一个根植在人类生命、人类社群和人类优越性的理想源头之观念。尊严的范围的确很大,也很难定义,但可以确定的是,把人「当作一个人」来对待,正是基於人的尊严和人性的事实。此外,「一个人活得很有尊严」,也是肯定个体的自主性和自觉性。然而复制人剥夺了人性,把人看为物体,一旦大开复制人之门,人非常有可能沦为商品被物化,成为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这是道德所不能允许和接受的。 科学的不确定性: 科学不是万能的,我们怎能确定一旦允许复制人,它所带来的结果是我们所预想的或是我们所能控制的?虽然科学的不确定性并不能构成禁止所有科学探索、研究的理由,但是对於某些极端形式的科学研究,例如复制人,应该加以禁止。芝加哥大学的生化学家兼哲学家里昂.凯斯(Leon Kass)也提到:「我们以前是因『先让科技发展,以后再来收拾残局』的态度而受惠,但是现在这种态度已引起质疑,因为我们现在正受到人类生命,甚至人性的巨大变化之威胁。」「复制提供了一个环境,迫使我们必须要决定,我们是否愿意成为无规范的科技进步的奴隶,还是要做一个自由人,使我们的科技走向保障人类尊严之路。」

好处有下, 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物质质量 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人民更加富裕、幸福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具体的例子看下面 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以前的马车变成汽车,从以前的油灯变成电灯…… 现在,人们生活变好了。用电话加快通讯,用汽车、摩托车加快了生活的节奏,用电饭煲、煤气做美味可口的饭菜…… 电视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可以看新闻,了解国内外的事;可以看动画片,放松一下;还可以不去现场看节目、表演;比如说,这次奥运会吉祥物揭晓,就可以在家看转播。 电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更广泛,我们在海宁发一封信到巴西,只要几秒钟对方就能收到。我们可以在英特网上和天南地北的亲朋好友聊天、游戏;可以在网上读新闻、看电影,听音乐;可以听老师上课,查找资料,还可以足不出户购物、医疗、急救…… 可以这样说,科技和我们息息相关。有了这发达的科技,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 ——《科技发展的好处》吴思骏 自从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揭开神秘面纱后,人们便赋予了计算机光荣的使命。 事实证明,这类现代化工具的出现,不仅证明了科技迈入了一个新的平台,也证明了世界间不同地域的交往离不开它。它似乎是给社会的发展加速的动力,用一条条无形的锁链织成了一张遍布全球的网,网罗了发展,网罗了生活。 科学技术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飞跃,都是人类征服自然、征服自身的划时代的胜利。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正是由于青铜器的铸造和铁器的使用,才使得社会财富成倍增长,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中,正是由于蒸汽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才使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的财富翻了一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正是由于以使用电器为主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才极大地促使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复苏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促使了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的根本改善。因此,科技发展的有利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不管人们有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从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手机、电脑那些昂贵的奢侈品步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手机,我们如何随心所欲地与亲人保持联系呢;如果没有网络,我们又如何与远在异国他乡的朋友谈天论地;如果没有高清晰的电视技术,我们又如何享受华丽的好莱坞电影呢?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时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文化。现在,更多的年轻人接受了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时尚的生活方式,甚至于网恋也成为现在的一种潮流。 正是因为科学技术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在多种场合提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确立了科学技术的重要的地位,把发展科技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增大了对科技发展的资金投入,改善了科技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从而使得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很大地进步,步入了科技强国之林。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德国,法国等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很多技术都受限于发达国家。所以,我们应该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作为当前社会的一员,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还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具有献身科学的勇气和决心,具有用科学技术来发展全人类的博大胸怀。更重要地是,我们还应当教育我们的后代,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 目前存在的,就有他的合理之处。 内容来自互联网

我国环境科学域期刊有:环境工程学报、环境保护科学、环境科学、环境科学学报等。《环境工程学报》是由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主办的环境工程类学术期刊。所设主要栏目有:综述、水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土壤污染防治、噪声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监测技术、环境生物技术、生态修复工程和工程应用实例等。《环境保护科学》把握环境保护科学发展动态,围绕环境科学与工程各个领域的新成果、新技术、新方法,环境管理的新经验、新理论等刊登学术性论文。《环境保护科学》主要栏目有大气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固体废物处置与处理、环境管理、环境与生态、监测与分析、环境影响评价、环境噪声、清洁生产等。《环境科学学报》主要报道环境化学、环境地学、环境毒理与风险评价、环境修复技术与原理、环境污染治理技术原理与工艺、环境经济与环境管理等。《环境科学学报》读者对象是环境科学与工程领域科研或管理机构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师、研究生。

科技期刊在科研工作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为将科研优势与期刊发展结合起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提高国内科技期刊的整体水平,我国精品科技期刊的集群化建设势在必行。搭建学科期刊集群,为同类期刊提供交流学习平台,提升期刊质量;同时,为该学科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支持、论文写作和成果发布的一站式服务。推动科技期刊集群化建设是中国科技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科学出版社)一直以来着力推进的一项重要工作。目前已建成地球与环境科学、生物学、材料学和数学等以学科为纽带的期刊集群,并积极推进中国科学院期刊群的建设。

我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政治法律环境

好处有下, 大大提高了社会生产力 促进了社会的和谐发展 促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 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 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物质质量 使国家更加繁荣、富强,人民更加富裕、幸福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具体的例子看下面 文明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从以前的马车变成汽车,从以前的油灯变成电灯…… 现在,人们生活变好了。用电话加快通讯,用汽车、摩托车加快了生活的节奏,用电饭煲、煤气做美味可口的饭菜…… 电视在生活中是不可缺少的。我们可以看新闻,了解国内外的事;可以看动画片,放松一下;还可以不去现场看节目、表演;比如说,这次奥运会吉祥物揭晓,就可以在家看转播。 电脑在各行各业的应用更广泛,我们在海宁发一封信到巴西,只要几秒钟对方就能收到。我们可以在英特网上和天南地北的亲朋好友聊天、游戏;可以在网上读新闻、看电影,听音乐;可以听老师上课,查找资料,还可以足不出户购物、医疗、急救…… 可以这样说,科技和我们息息相关。有了这发达的科技,我们的生活更加快捷方便,丰富多彩。 ——《科技发展的好处》吴思骏 自从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揭开神秘面纱后,人们便赋予了计算机光荣的使命。 事实证明,这类现代化工具的出现,不仅证明了科技迈入了一个新的平台,也证明了世界间不同地域的交往离不开它。它似乎是给社会的发展加速的动力,用一条条无形的锁链织成了一张遍布全球的网,网罗了发展,网罗了生活。 科学技术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武器,是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力量。科技的每一次发展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飞跃,都是人类征服自然、征服自身的划时代的胜利。在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初期,正是由于青铜器的铸造和铁器的使用,才使得社会财富成倍增长,引起社会形态的变化;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中,正是由于蒸汽机技术的广泛应用,才使工业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从而使资本主义世界的财富翻了一番;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正是由于以使用电器为主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的影响,才极大地促使了战后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复苏和社会主义国家经济的大幅度增长,促使了社会财富的迅速增加和人民生活的根本改善。因此,科技发展的有利之处是显而易见的。 不管人们有没有意识到,科学技术已经深深的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在经济社会发展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尤其是从21世纪以来,科学技术,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得手机、电脑那些昂贵的奢侈品步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品。想象一下,如果没有手机,我们如何随心所欲地与亲人保持联系呢;如果没有网络,我们又如何与远在异国他乡的朋友谈天论地;如果没有高清晰的电视技术,我们又如何享受华丽的好莱坞电影呢?当然,我们也必须承认,科学技术在一定程度上时也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方式,改变着我们的文化。现在,更多的年轻人接受了电子商务,远程教育等时尚的生活方式,甚至于网恋也成为现在的一种潮流。 正是因为科学技术具有如此的重要性,我们的国家领导人也在多种场合提出大力发展科学技术。邓小平同志曾经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从而确立了科学技术的重要的地位,把发展科技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增大了对科技发展的资金投入,改善了科技发展的硬环境和软环境,从而使得我国在改革开放以后取得了很大地进步,步入了科技强国之林。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我们与发达国家比如美国,德国,法国等还有着很大的差距,很多技术都受限于发达国家。所以,我们应该奋起直追,迎头赶上。 作为当前社会的一员,我们不仅应该认识到科技的重要性,还应该努力学习科学技术,用科学技术来武装我们的头脑,具有献身科学的勇气和决心,具有用科学技术来发展全人类的博大胸怀。更重要地是,我们还应当教育我们的后代,要热爱科学,尊重科学 目前存在的,就有他的合理之处。 内容来自互联网

影响决策的社会经济环境即宏观环境:1、人口环境2、经济环境3、政治法律环境4、社会文化环境5、自然环境6、科技环境

在迎接二十一世纪到来的同时,回顾二十世纪的科技世界,相信定为人类历史写下了光辉的一页,小至奈米技术、大至太空计画,在在显示了人类文明的高度进步。当然,享受这些便利与舒适的同时,可曾想过:往日河边戏水,捞虾捕鱼的写意生活已不复见;满山的翠绿、遍地的嫣红似乎离我们而去。取而代之的,却是高耸入云的烟囱、弥漫恶臭却又不知源头的废水、斑驳的山坡就如同病人般无助的矗立著,复杂的人际关系加上尔虞我诈的社会乱象,以及男女关系的开放,似乎成了科技文明下不应出现的副产物。当科技文明对於我们的道德传统造成冲击时,我们能否适当地运用科技来化解其所产生的问题,的确是未来的一项重要挑战。 一、核能发电对於环境的冲击: 自从1942年科学家首次完成核分裂链反应(chain reaction)后,开始了人类应用核能的纪元。1945年在日本广岛引爆第一颗原子弹之后,人类也开始思考核能是否应用在其他的和平用途,而和平用途中除了医学的应用外(如X光机,放射性显影剂等),核能最大的应用就是发电。核能发电主要是利用核分裂的链反应来产生能量,其过程系中子撞击铀-235的原子核,使U235产生分裂,同时产生2-3个中子与热能,而释放的中子又继续与其他U235产生新的核分裂,再放出更多的中子与热能,如此周而复始反应的过程,即为核能发电的由来。核反应所产生的能量可将水加热成高温高压的蒸汽,并推动汽轮机及带动发电机产生电力,而火力发电系利用煤、石油或天然气来产生热,两者只是产生热能的方式有所不同而已。 我国核能电厂均采用轻水式反应器(light-water-cooled and moderated reactor),全世界有65%以上的核能机组均属於此类反应器,而轻水式反应器概分为沸水式(boiling water reactor)及压水式(pressurized water reactor)两种。台湾的核一、二厂为沸水式反应器,而核能三厂则采用压水式反应器。 根据联合国所属国际原子能总署(IAEA: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的统计资料显示,全世界核能机组从一九七○年的70余部,成长到一九八○年的近250部,及一九九○年的400余部。迄二○○一年年底止,全世界运转中之机组共有438部,兴建中之机组有32部,包含我国核四厂两部机组,核能所产生的电力约占全世界总发电量的百分之十六。 2000年在32个核能发电国家中,有18个国家对核能的依赖超过各该国总发电量的百分之二十,依赖最深的前几名分别是法国(40%)、立陶宛(68%)、比利时(75%)、斯洛伐克(43%)、南韩(74%)、日本(82%)、德国(57%)、英国(94%)等(我国为77%,居第18名)。 基本上核能发电有下列优点: 地壳中所蕴藏的铀与钍若制成核燃料,可提供全球未来数千年的电力所需,成本比火力来源如煤、石油要便宜,石化原料并有存量有限之问题。 核能发电不会产生CO2,而火力发电则会产生CO2,对地球的温室效应有加速恶化的负面影响。 核燃料的体积小、重量轻、运送方便,贮藏亦不占空间,因此价格稳定,不易受外来因素影响,是稳定的能源来源。 但是核能发电亦有下列缺点: 核分裂后所产生的辐射物质,对电厂工作人员健康多少会产生一些影响。 核电厂所产生之核废料,因部分放射性核种的半衰期较衰长,例如239Pu(钸)(24065年),60Co(钴)(27年),238U(铀)(468 ×109年)。因此核废料的处理,现阶段除了贮存让核废料衰变成自然物质外,并无更好方法。 美国三哩岛(Three Mile Island)事件(1979年)及俄国车诺堡(Chernobyl)的意外事件(1986年),对於社会大众造成不安和疑虑。 由於核能发电的负面因素影响,因此近来西方国家核能发电的发展呈现停滞的现象,但亚洲国家基於人口压力或经济的考量,对核能发电厂新建的需求仍多。总体来看,核电并无所谓世界潮流的问题,是否需要兴建核能电厂,完全是由每个国家依其特殊能源条件去做抉择。例如,美国虽已多年不增建核电厂,但基於加州缺电的惨痛经验,美国政府已将核能发电列为未来供电重要来源之一。事实上,石化燃料所提供之能源仍占全世界使用的能源约80%,但石化燃料存量有限及CO2排放的影响,因此人类一直在找寻新的替代能源。虽然风力与太阳能是可以考虑的替代能源之一,但由於其来源不稳定与无法连续共电等问题,因此要使其商业化,仍有一条漫长的路要走。 台湾是一个自有能源甚低的国家,大部分的能源需要由国外进口,且历年平均每人电力用量均呈现正成长的趋势。虽然每个人都希望能享受到电的好处,却不希望电厂建在自己家隔壁。风力与太阳能发电虽无污染,但台湾并没有发展这类能源的条件;比较值得考虑的是水力发电,可惜台湾水资源不足,水力发电量只占全国总发电量的5%左右,剩余的部分只能考虑核能发电与火力发电。核能发电的成本是每度电少於1元,燃煤的成本略高於核能,燃气与燃油的成本都超过2元,因此民营电厂大部分都是以燃煤为主,但是燃煤发电是所有火力发电方法中对於环境冲击最大的,例如CO2的排放、煤渣的处理与煤炭储置所需广大场地等环保问题。 基本上来说,台湾的核能电厂属於轻水式核能电厂,不太可能会发生像车诺堡相同事件。现今轻水式核电厂发生事故中,最严重的是美国三哩岛核电厂事件,那次事件虽然对於厂外民众的辐射剂量影响很小,但是发生事故之机组,至今仍无法有效的处理,只能先维持现状,待以后人类科技更进步时再予以处理。自三哩岛事件之后,轻水式核能电厂做了许多的改善,所以我国之核电厂要发生像三哩岛事件之机率是很低的。核电厂除了发生事故时,可能对环境产生影响外,其日常运转时,也会排放少量的放射性气体与微粒,对於人体及环境多少也会产生影响。 核电厂所产生的核废料,大体而言可分为两类:高阶废料与低阶废料。高阶废料即用过的核燃料,而低阶废料主要是电厂人员用过受污染的手套、衣服、报废不用之受污染设备等。两者处理方式略有不同。用过的核燃料其内部虽含有许多239Pu可供再循环制成核燃料再使用,但该物质亦可制作原子弹并含有剧毒,因此世界各国均列为战略物质管制。我国现行暂时先贮存在核电厂内,并另规划场地以乾式贮存的方式作中期贮存处理,待日后有更好的方法再处理或转至最终处置场处理;至於低阶废料,世界各国则均采用最终处置场处理。由此可知现阶段无论高阶废料或低阶废料,其最终处罝方式都是找寻场址作永久贮存,其理由如下: 虽然部分放射性核种半衰期甚长,但放射性废料的辐射主要来源是60Co(27年),理论上如果能找到稳定的地质(例如有化石存在之地层,可稳定存在数亿年),待存放一些时日后则废料辐射性将减少许多,对环境之影响将减少,如果时间够长甚至可以达到与天然背景值相同。 核废料贮存方式以深层贮存为主,所需土地不多,对於民众之影响亦十分微小。 台湾人民如果决定采取非核家园的政策,则立即可能面临的是电价的上涨、核能电厂除役所需的庞大费用、使用火力电厂的环境污染,以及对於台湾经济上的冲击,这些也都是全体人民需要去思考的。如果台湾要发展核能发电,必须克服核废料贮存场地的问题。不论火力或核能发电,对於台湾的环境多少都会产生冲击。希望科技能够继续进展以解决这些问题,或开发新的低污染再生能源;另一方面,也希望民众节约用电,对於自然生态及环境就能减少伤害,人类才能永续发展。 二、基因工程如何影响人类生活: (一)基因改造食品 还记得前一阵子统一豆浆使用基因改造黄豆的事件,引起国人对於基因改造食品的恐慌,深怕会罹患不知名的疾病,但基因改造食品真的只有坏处吗?让我们来了解一下所谓的基因改造食品。 基因是遗传的单位,记录了一切制造蛋白质的讯息,进而决定动物或植物的特性。我们日常食用的动植物都拥有数以万计的基因。 几个世纪以前,农民就已利用传统育种(杂交)方法,使农作物长得更大、更美味及更容易种植。今天,科学家更透过生物科技,挑选和改变可控制生物某些特性的基因。利用生物科技,已能精确地将指定的基因转移至另一种生物,来产生基因改造的生物。任何利用上述生物科技衍生的食品,皆可称为基因改造食品。 基因改造与传统育种之技术均会改变生物的基因组成,以彰显预期的特性。不过,这两种技术有以下不同之处: 基因改造 传统育种 可选择、分辨并转移个别基因 可把特定的基因引进另一生物品种之中 较快捷和便宜 预期的特性可在一代之内彰显 数以万计的基因同时混合 基因转移通常只限於同一生物品种 需要较长时间的观察和自然进化,预期的特性才会彰显 目前,在市面出售的基因改造食品,均具有原来品种的特性。这些食物有些具有更能抵受除草剂的毒性或抵御害虫及病毒的侵害等特质,有些则可在生产过程中减少损耗。以下是一些基因改造食品的例子: 农作物 基因改造特性 相关食品例子 大豆 能抵受除草剂 用作制造豆类食品、豆腐;可加工制成豆油、豆粉、乳化剂(如卵磷脂)等,或用来制造面包、馅饼、食用油 粟米 能抵抗害虫 能抵受除草剂 可加工制成粟米油、面粉、糖或糖浆,或用来制造零食、糕饼、甜品、汽水 蕃茄 能减慢组织软化 蕃茄酱 马铃薯 能抵抗害虫 能抵抗病毒 可加工制成薯条、薯蓉、薯片、薯仔汤及淀粉 发展基因改造食品预期有许多好处: 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使农作物更能适应不利的生长环境,例如抗乾旱。 改良农作物的营养成分,例如使稻米中含有β—胡萝卜素。 增强农作物对虫害的抵抗力,从而减少除虫剂的使用。 改良食物的外观、味道和口感。 改变农作物的特性,使其更易於加工,以减少浪费并降低生产成本。 除去食物中某些可引致过敏的成分。 世界卫生组织(WHO: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和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FAO: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均指出,相比於传统的食品生产方法,使用生物科技(包括基因改造)不会降低食品的安全性。 由於生物科技是近年才应用在食品生产方面,为了安全起见,所有基因改造食品均须接受生产商和来源地管理机构的严格安全评估,才可在市面出售。以出产最多基因改造农作物的美国为例,基因改造食品是受到食品及药物管理局、环境保护局及美国农业部所管理,这三个机构负责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及环境评估工作。基因改造食品须完全符合有关的安全评估,方可在市面出售。整个评估过程(包括生产商的自行评估)可能长达数年,十分全面。 基因改造食品的安全评估,是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所认可的「实质等同」原则进行。这是一个安全评估策略,用以认明新发展基因改造食品与传统品种在食用安全及营养方面有何相同和差异之处,藉此再作进一步评定。 若发现两者之间有差异,有关管理机构会再进行评估和动物测试。迄今,没有证据显示市面上出售的基因改造食品不适宜人类食用。 然而环保及消费团体对於基因改造食品或农作物仍有以下的疑虑: 基因改造农作物的花粉和种子可能会意外地传播到邻近田野,令相近的传统品种改变。 基因改造农作物可能会扰乱生态平衡,降低生物多样性,或是威胁其他生物。 种植基因改造农作物可能会导致「超级害虫」、「超级病毒」、或抗性强的杂草出现。 应否把一些向来不杂交的动物或植物的基因转移。 这些食品中是否含有一些因为宗教、健康或其他理由而不应食用的食物的基因及蛋白质。 为方便消费者能够作出知情的选择,欧洲联盟成员国、澳洲及日本等多个国家,已就基因改造食品订立标示规定。含基因改造物料成分的容许量,通常会载於有关规例。有关当局亦正研发化验技术,以应付越来越多检测和鉴证基因改造食品的需求。不过,各国并未就基因改造食品的检测方法达成共识。食品法典委员会的一个工作小组仍在制订划一检测基因改造食品的方法。 如此一来,我们消费者的知情权并未受到损害,所以在选购食品时,可依照产品上之标示来选择了。 (二)从复制羊到复制人 相对於基因工程用在食物上,基因工程技术应用在复制人,所引起的风波可就只能用排山倒海来形容了。各国不管民间或政府都热烈讨论,各种团体的呼吁及反应,众说纷纭,俨然进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科技及道德的世界大战。 先来了解何谓复制: 复制(clone),就是无性生殖。无性生殖是指来自同一亲代,具有相同遗传物质的群体,也就是不靠生殖细胞的精卵结合,而遗传全由提供细胞核的一方来承担,其中并没有经过基因重组的过程。因此,所繁衍出来的子代与原本提供细胞核的母体,不论是基因结构或外显特徵均完全相同。自然界的生物如细菌、草履虫等,便是如此。在1960年代,曾有胚胎学家尝试复制脊椎动物青蛙。到了1984年,著名胚胎学者索特(Davor Solter)历经无数次老鼠核移植(nuclear transfer)实验后,在《科学》(Science)杂志上表示,虽核移植可行,但以单纯细胞核移转来复制哺乳类,在生物学上仍有困难。直到1997年二月,魏尔迈(Ian Wilmut)博士在《自然》(Nature)期刊上宣告桃莉羊(Dolly)的诞生,复制的技术才又向前大跨一步。 复制羊桃丽的诞生,不是由於精子和卵子的结合,而是来自一只六岁大绵羊的乳腺细胞的细胞核。魏尔迈将另一只羊的卵子内的核除去,把原本乳腺细胞中的细胞核融入(fuse),在适当的电流刺激后,这个卵子开始分裂长成胚胎。之后,再放入另一只羊的体内孕育。最后生出的小羊,就是桃丽,它与提供乳腺细胞的羊一模一样,只不过小了六岁。魏尔迈博士总共用了二百七十七个乳腺细胞组和八百三十四个融合细胞,最后共产下八头羊,而其中一头在出生几分钟后就夭折,由此也可看得出实验的困难。 这个实验之所以引起全球瞩目,在於这是全世界首度成功地由成熟的体细胞供应细胞核,经核移植技术而复制动物。而在复制羊桃丽成功的一周内,美国奥勒冈州海狸市灵长类研究中心(Oregon National Primate Research Center)的学者,也成功地完成了弥猴核移植的首例。大家开始意识到复制人类的技术渐趋成熟。 对於复制人(human cloning),各界持有正反两面的观点: 反对复制人的观点 — 破坏人的尊严和独特性: 世界卫生组织(WHO)、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United Nations Educational, Scientific & Cultural Organization)和美国国家生物伦理委员会(NBAC:National Bioethics Advisory Commission)都提出了这个观点,认为复制人破坏了人的尊严。我们必须尊重个人的独特性,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一面,并在其中肯定了自己一部分的价值,而复制人正是侵犯了人的尊严和独特性。 什麼是尊严?复制人破坏人的尊严的具体内容为何?WHO、UNESCO、NBAC都没有更进一步的讨论,很多伦理学者也仅仅提到破坏人的尊严这几个字。爱因斯坦医学院的伦理学教授露丝.麦克林(Ruth Macklin)认为尊严是一个很模糊的概念,很多人在没有实际的证据或找不到好的理由时,就诉诸尊严来替代。但犹他大学的巴婷教授(Margaret P Battin)认为人性尊严是一个根植在人类生命、人类社群和人类优越性的理想源头之观念。尊严的范围的确很大,也很难定义,但可以确定的是,把人「当作一个人」来对待,正是基於人的尊严和人性的事实。此外,「一个人活得很有尊严」,也是肯定个体的自主性和自觉性。然而复制人剥夺了人性,把人看为物体,一旦大开复制人之门,人非常有可能沦为商品被物化,成为达成某种目的的手段和工具,这是道德所不能允许和接受的。 科学的不确定性: 科学不是万能的,我们怎能确定一旦允许复制人,它所带来的结果是我们所预想的或是我们所能控制的?虽然科学的不确定性并不能构成禁止所有科学探索、研究的理由,但是对於某些极端形式的科学研究,例如复制人,应该加以禁止。芝加哥大学的生化学家兼哲学家里昂.凯斯(Leon Kass)也提到:「我们以前是因『先让科技发展,以后再来收拾残局』的态度而受惠,但是现在这种态度已引起质疑,因为我们现在正受到人类生命,甚至人性的巨大变化之威胁。」「复制提供了一个环境,迫使我们必须要决定,我们是否愿意成为无规范的科技进步的奴隶,还是要做一个自由人,使我们的科技走向保障人类尊严之路。」

我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

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每月出版1期,文摘3万至4万条;每期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还增加了作者单位索引。出版形式有印刷版(期刊形式)、电子版(磁带)及缩微胶片。EI选用世界上工程技术类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5个语种的3500余种期刊和1000余种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图书等出版物。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收录文献几乎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简称ISTP。创刊于1978年。该索引收录生命科学、物理与化学科学、农业、生物和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的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其他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ISR(科学评论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Reviews 简称ISR。创刊于1974年,收录世界各国2700余种科技期刊及300余种专著丛刊中有价值的评述论文。高质量的评述文章能够提供本学科或某个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研究热点、主攻方向等重要信息,是极为珍贵的参考资料。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formation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是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相互引证的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检索与查询,可以揭示已知理论和知识的应用、提高、发展和修正的过程,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从定量的视角评价地区、机构、学科以及学者的科学研究水平,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CSSCI俗称“南大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 1996 年出版了第二版, 2000 年出了 2000 版,2008年又推出了最新的版本。《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就是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俗称“北大版核心期刊”。CSCI(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是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资助的项目,建设目标是建立中文科技期刊的基于web的科技文献文摘、引文、联合目录馆藏的科技知识服务体系,面向广大机构和个人用户提供中文科技期刊文献资源的有效发现和评价服务。结合对全文数据库的开放链接,建立基于核心科技期刊的知识发现、评价和推介服务体系。ASPT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ASPT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A)、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S)、北京大学图书馆(P),中国学术(光盘版)电子杂志社(T)共同建设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CJF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的英文缩写属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创办的我国第一个学术期刊全文检索与评价数据库,是我国知识信息生产、传播、应用和期刊评价、管理的现代化运作平台,以光盘和网络等形式向国内外读者提供动态知识服务,并为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进行期刊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期刊管理部门提供期刊管理数据。如刊物被这些数据库收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期刊的权威性。CJCR(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是按照美国JCR的模式,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为基础,选择数学、物理学、力学、化学、医药卫生、工业技术、电子与通信、计算技术、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等学科的1000多种中国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期刊作为来源期刊,根据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计算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等十余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并按照期刊的所属学科、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字顺分别进行排序。CMC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是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创建的中文医学期刊文献的数据库,是面向医院、院校、科研、图书情报、医药卫生和医药出版等单位的文献摘要数据库。它收录文献量大,专业性强,信息新,查询途径广,更新及时,系统功能比较完备,用户界面友好,使用方便,是检索最新医学文献的重要工具,几乎收录了国内生物医学领域的全部核心期刊、重要刊物以及与生物医学相关的一些自然科学期刊,内容涵盖了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及其边缘学科的相关领域。CMCC 是目前我国同类产品中提供信息量最多、传递速度最快的中文医学文献数据库。CASS(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在多年的期刊研究基础上完成的一项科研成果。它采用我国目前年度收文量最大的引文数据库和其他大型文献数据库作为统计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统计分析,邀请各学科权威专家进行评审,力求客观地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该书评出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学、历史等重要学科领域中的344种核心期刊,涵盖了目前我国人2社会科学期刊中使用率和学术水平均居前列的权威期刊和优秀期刊。CASS也有人称之为“社科院版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是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期刊引证报告》的模式,结合中国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在中国出版(不含港、澳、台)的1576种(2004年版)科技期刊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因其受科技部委托,带有官方色彩,具有很高的学术权威性,人们习惯称其为“统计源期刊”,又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CSTPCD的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对收录期刊的范围进行调整。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入我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近千种,其中核心库来源期刊670种,扩展库期刊为 378 种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具有建库历史最为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等特点,被誉为“中国的SCI ”。CAJCE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是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是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的评价数据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大型数据库。是《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数据源统计的分析工具、《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的重要依据。该数据库为各期刊管理部门进行期刊管理、评比及期刊的其它定量分析研究提供依据和统计分析结果。在《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及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专家遴选900多种社科类优秀期刊作为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高”“双奖”“双百”“双效”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形成宝塔形结构。第一个层面为“双效”期刊。以全国现有近万种期刊为基数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1000余种期刊,作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第二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 第三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左右。“双奖”和“双百”期刊通过评选产生,“双高”期刊由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确定。国家级期刊“国家级” 期刊 ,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 ”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省级期刊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为省级期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也被视为省级期刊。增刊根据新闻出版总署规定,每本合法期刊,一年可以出版两期增刊。增刊的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和刊号都是与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完全一致的,不能称之为非法或违规出版物。大众期刊的增刊一般用来出版专辑、合集或纪念特刊。学术期刊通常把一些具有相当水准,但又无法在正常周期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稿安排在增刊上,因此增刊的学术影响力较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为弱。在评定中级以下职称时,省级期刊的增刊大多不被承认。但国家级期刊或核心期刊的增刊往往会被降级使用,相当于省级期刊或普通学术期刊。

CSSCI为《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dex)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是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教育部已将CSSCI数据作为全国高校机构与基地评估、成果评奖、项目立项、名优期刊的评估、人才培养等方面的重要指标。CSSCI数据库已被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国家图书馆、中科院等100多个单位包库使用,并作为地区、机构、学术、学科、项目及成果评价与评审的重要依据。SCI为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出版的一部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它收录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3700多种。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来挑选刊源,使得SCI收录的文献能够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目前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 (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人文/艺术, AHCI为艺术人文引文索引(Arts & Humanities Citation Index,简称A&HCI)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建立的综合性艺术与人文类文献数据库,包括语言、文学、哲学、亚洲研究、历史、艺术等内容。收录1400多种国际权威的期刊,累计200余万条记录。EI是美国《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的简称。EI创刊于1884年,由美国工程情报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C)出版发行。EI是工程技术领域内的一部综合性检索工具,报道内容包括:电类、自动控制类、动力、机械、仪表、材料科学、农业、生物工程、数理、医学、化工、食品、计算机、能源、地质、环境等学科。看了介绍,基本区别就清楚了,后四者都是对发表文章国际范围内的评价标准。您的这个问题牵涉面太广,能否考虑提高悬赏或奖励,谢谢。

《科技传播》为国家级科技类学术期刊,《科技传播》杂志由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管、中国科技新闻学会主办,是一本面向科技界、学术界、传播界以及大专院校师生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国家级科技类学术刊物(国内统一刊号:CN11-5820/N 国际标准刊号:ISSN 1674-6708)。《科技传播》具有较强的学术性、权威性和实用性,是值得信赖的优秀期刊,所发表的论文、文章在各单位均可用作调职、职称评定、升学、就业、以及奖学金评定的主要依据。本刊的发行对象主要为国家机关、学术研究机构、企事业单位的各级领导干部和职工,以及各大专院校的师生等。

在国际科学界,如何正确评价基础科学研究成果已引起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被SCI、SSCI收录的科技论文的多寡则被看作衡量一个国家的基础科学研究水平、科技实力和科技论文水平高低的重要评价指标。那么,究竟什么是SCI和SSCI呢?我们根据所掌握的资料,简介如下: SCI是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出版的一种世界著名的期刊文献检索工具,也是当前世界自然科学领域基础理论学科方面的重要期刊文摘索引数据库。SCI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SCI创建于1961年,其创始人为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所长 Eugene Garfield( 1925-09-15)。它主要收录文献的作者、题目、源期刊、摘要、关键词,不仅可以从文献引证的角度评估文章的学术价值,还可以迅速方便地组建研究课题的参考文献网络。利用它,可以检索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生物学、医学、农业科学以及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等学科方面自 1945 年以来重要的学术成果信息。SCI 还被国内外学术界当做制定学科发展规划和进行学术排名的重要依据。SCI的出版形式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还发行了互联网上Web版数据库。经过四十多年的发展完善,已从开始时单一的印刷型发展成为功能强大的电子化、集成化、网络化的大型多学科、综合性检索系统。SCI涵盖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及化学;行为科学。SCI将来源期刊数量划分为SCI和SCI-E。SCI指来源刊为3500多种的SCI印刷版和SCI光盘版(SCI Compact Disc Edition, 简称SCI CDE),SCI-E(SCI Expanded)是SCI的扩展库,收录了6650余种来源期刊,可通过国际联机或因特网进行检索。ISI通过它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而且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其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所谓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是指报道这些成果的文献大量地被其它文献引用。即通过先期的文献被当前文献的引用,来说明文献之间的相关性及先前文献对当前文献的影响力。SCI以《期刊目次》(Current Content,简称CC)作为数据源,自然科学数据库有五千多种期刊,其中生命科学辑收录1350种;工程与计算机技术辑收录 1030种;临床医学辑收990种;农业、生物环境科学辑收录950种;物理、化学和地球科学辑收录900种期刊。各种版本收录范围不尽相同。这其中,含有全世界出版的数、理、化、农、林、医、生命科学、天文、地理、环境、材料、工程技术等自然科学各学科的核心期刊约4500种;扩展版收录期刊6650余种。SCI每年收集论文数达六七十万条。 SCI主要摘录科技期刊和专利。被选用的期刊上所刊载的每篇文献,包括论文(无代号)、摘要(A)、评论(B)、编辑部文章(E)、通讯(L)、会议资料(M)、专利(P)、评论和书目(R)都逐一加以摘录。尤其把每篇文献后所附的参考文献一一认真著录,并按照一定格式编排起来。在论文索引方面,它是以来源索引为基础,另配有四种引证索引(即作者引证索引、专利引证索引、主副事物引证索引及机构引证索引)。SCI的索引方式有4种。引文索引(Citation Index)按第一作者的英文字母顺序排列,用于检索作者发表的论文;期刊源索引(Source Index)按每篇论文的完整文题排列,用于检索论文主要内容;主题词索引(Permuterm Subject Index)通过标题词汇或主题词查找某学科、某专业方向涉及文献,光盘版已通过SCI's KeyWords Plus追溯出现在论文所引参考文献中的单词、词组与短句,扩充了印刷版的容量;机构索引(Corporate Index)按地域、字母顺序排列,检索每篇论文的所属机构,或某机构用于统计所发表的论文,也可用光盘版与在线版方便地查找此索引 SSCI即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ocial Sciences Citation Index),为SCI的姊妹篇,亦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创建,是世界上可以用来对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社会科学论文的数量进行统计分析的大型检索工具。1999年SSCI全文收录1809种世界最重要的社会科学期刊,内容覆盖包括人类学、法律、经济、历史、地理、心理学等55个领域。收录文献类型包括:研究论文,书评,专题讨论,社论,人物自传,书信等。选择收录(Selectively Covered)期刊为1300多种。 SSCI对其收录期刊范围的说明中明确告知该数据库中有一部分内容与SCI重复,这是因为学科之间本身有交叉,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相结合的跨学科的研究在文献中的自然反映。另外,SSCI从3400余种自然科学期刊中,通过计算机检索文章主题和引文后,生成一个与社会科学有关的文献目录,此目录再经ISI编委会审核,选择与社会科学密切相关的文献加入SSCI。因此SSCI也收录了相当数量的自然科学文献,二者的交叉关系更为密切。什么是SCI和SCI期刊的影响因子?SCI是由美国费城科学信息研究所(Institute For Scientific Information,简称ISI)于 1963 年创建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最具权威的科技文献检索工具之一。ISI通过其严格的选刊标准和评估程序挑选刊源,每年略有增减,从而做到SCI收录的文献能全面覆盖全世界最重要和最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其所收记录包括论文与引文,其引文记录所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包括书籍、期刊论文、会议论文、专利和其他各种类型的文献。所涵盖的学科超过100个,主要涉及以下领域:农业、生物及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及应用科学;医学与生命科学;物理学及化学;行为科学。因此,SCI是一种为国际公认、并被广泛使用的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和科技文献检索工具,被SCI收录的学术论文被我们称做“ SCI论文 ”。作为一种独特的检索工具,SCI同CA(化学文摘)、BA(生物学文摘)、EI(工程索引)、SA(科学文摘)有着明显的区别,其独特性在于引入了“引文索引”概念。其作用是:将一篇文献作为查找的线索,通过收录其所引用的参考文献和跟踪其发表后被引用的情况,来掌握该研究课题的来龙去脉,从而迅速发现与其相关的研究文献。因此SCI每年均对其收录的期刊进行较为客观地评估,以当年一种期刊过去2年内发表论文的被引用总次数除以这2年内该期刊发表论文的总篇数,作为该期刊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影响因子越高,说明该期刊中的论文被引用的机会越大,影响力也越大。从出版形式来说,SCI包括印刷版期刊和光盘版及联机数据库,1997 年,ISI推出了SCI 的网络版数据库――Web of Science检索系统。该检索系统中的Science Citation Index Expanded,其信息资料更加翔实,收录期刊更多,同时该系统充分利用WWW网罗天下的强大威力,检索功能更加强大,更新更加及时。据统计,SCI已收录全球6500种刊物。据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公布的《2004年度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结果》显示:截至2005年9月,SCI收录我国大陆科技期刊78种;同上一年相比,2004年我国科技论文数量和质量有稳定增长,SCI论文数增长2%,论文被引用篇数和次数分别增长4%和3%,我国论文过去十年间总被引用数上升了4位,达到世界第14位。然而,我国科技水平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我国尚没有一个学科的论文篇均被引次数达到世界平均值。 EI  Ei Compendex是全世界最早的工程文摘来源。Ei Compendex数据库每年新增的50万条文摘索引信息分别来自5100种工程期刊、会议文集和技术报告。Ei Compendex收录的文献涵盖了所有的工程领域,其中大约22%为会议文献,90%的文献语种是英文。Ei公司在1992年开始收录中国期刊。1998年Ei在清华大学图书馆建立了Ei中国镜像站。 SCI(科学引文索引)Science Citation Index, SCI是由美国科学信息研究所(ISI)1961年创办出版的引文数据库,其覆盖生命科学、临床医学、物理化学、农业、生物、兽医学、工程技术等方面的综合性检索刊物,尤其能反映自然科学研究的学术水平,是目前国际上三大检索系统中最著名的一种,收录范围是当年国际上的重要期刊,尤其是它的引文索引表现出独特的科学参考价值,在学术界占有重要地位。许多国家和地区均以被SCI收录及引证的论文情况来作为评价学术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EI(工程索引)The Engineering Index,简称EI创刊于1884年,是美国工程信息公司(Engineering information I)出版的著名工程技术类综合性检索工具。EI每月出版1期,文摘3万至4万条;每期附有主题索引与作者索引;每年还另外出版年卷本和年度索引,年度索引还增加了作者单位索引。出版形式有印刷版(期刊形式)、电子版(磁带)及缩微胶片。EI选用世界上工程技术类几十个国家和地区15个语种的3500余种期刊和1000余种会议录、科技报告、标准、图书等出版物。年报道文献量16万余条。收录文献几乎涉及工程技术各个领域。具有综合性强、资料来源广、地理覆盖面广、报道量大、报道质量高、权威性强等特点。ISTP(科技会议录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 Technical Proceedings,简称ISTP。创刊于1978年。该索引收录生命科学、物理与化学科学、农业、生物和环境科学、工程技术和应用科学等学科的会议文献,包括一般性会议、座谈会、研究会、讨论会、发表会等。其中工程技术与应用科学类文献约占35%,其他涉及学科基本与SCI相同。ISR(科学评论索引)Index to Scientific Reviews 简称ISR。创刊于1974年,收录世界各国2700余种科技期刊及300余种专著丛刊中有价值的评述论文。高质量的评述文章能够提供本学科或某个领域的研究发展概况、研究热点、主攻方向等重要信息,是极为珍贵的参考资料。CSSCI(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hinese Social Science Citation Information英文名称首字母缩写,是由南京大学研制成功的、我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领域的标志性工程。科学引文索引是从文献之间相互引证的关系上,揭示科学文献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检索与查询,可以揭示已知理论和知识的应用、提高、发展和修正的过程,从一个重要侧面揭示学科研究与发展的基本走向;通过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统计与分析,可以从定量的视角评价地区、机构、学科以及学者的科学研究水平,为人文社会科学事业发展与研究提供第一手资料。CSSCI俗称“南大版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北京大学图书馆与北京高校图书馆期刊工作研究会联合编辑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以下简称《要目总览》)。《要目总览》不定期出版, 1996 年出版了第二版, 2000 年出了 2000 版,2008年又推出了最新的版本。《要目总览》收编包括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等各种学科类别的中文期刊。其中对核心期刊的认定通过五项指标综合评估。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就是通常所说的中文核心期刊,俗称“北大版核心期刊”。CSCI(中国科学文献数据库)是国家科学数字图书馆资助的项目,建设目标是建立中文科技期刊的基于web的科技文献文摘、引文、联合目录馆藏的科技知识服务体系,面向广大机构和个人用户提供中文科技期刊文献资源的有效发现和评价服务。结合对全文数据库的开放链接,建立基于核心科技期刊的知识发现、评价和推介服务体系。ASPT (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ASPT是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A)、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S)、北京大学图书馆(P),中国学术(光盘版)电子杂志社(T)共同建设的《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数据库》。CJFD(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hinese Journal Full—text Database)的英文缩写属教育部主管,清华大学主办,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创办的我国第一个学术期刊全文检索与评价数据库,是我国知识信息生产、传播、应用和期刊评价、管理的现代化运作平台,以光盘和网络等形式向国内外读者提供动态知识服务,并为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进行期刊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新闻出版总署等有关期刊管理部门提供期刊管理数据。如刊物被这些数据库收录,在一定程度上说明这些期刊的权威性。CJCR(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CJCR是按照美国JCR的模式,结合中国的具体情况,以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为基础,选择数学、物理学、力学、化学、医药卫生、工业技术、电子与通信、计算技术、交通运输、航空航天、环境科学等学科的1000多种中国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期刊作为来源期刊,根据来源期刊的引文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计算了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和自引总引比等十余项科技期刊评价指标,并按照期刊的所属学科、影响因子、总被引频次和期刊字顺分别进行排序。CMCC(中文生物医学期刊文献数据库)是解放军医学图书馆创建的中文医学期刊文献的数据库,是面向医院、院校、科研、图书情报、医药卫生和医药出版等单位的文献摘要数据库。它收录文献量大,专业性强,信息新,查询途径广,更新及时,系统功能比较完备,用户界面友好,使用方便,是检索最新医学文献的重要工具,几乎收录了国内生物医学领域的全部核心期刊、重要刊物以及与生物医学相关的一些自然科学期刊,内容涵盖了生物医学的各个领域及其边缘学科的相关领域。CMCC 是目前我国同类产品中提供信息量最多、传递速度最快的中文医学文献数据库。CASS(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要览)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在多年的期刊研究基础上完成的一项科研成果。它采用我国目前年度收文量最大的引文数据库和其他大型文献数据库作为统计数据源,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和方法进行综合统计分析,邀请各学科权威专家进行评审,力求客观地反映期刊的“学术影响力”。该书评出哲学、政治、法律、经济、文学、历史等重要学科领域中的344种核心期刊,涵盖了目前我国人2社会科学期刊中使用率和学术水平均居前列的权威期刊和优秀期刊。CASS也有人称之为“社科院版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期刊引证报告(统计源期刊)是按照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期刊引证报告》的模式,结合中国期刊发展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在中国出版(不含港、澳、台)的1576种(2004年版)科技期刊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学科范畴主要为自然科学领域,是目前国内比较公认的科技统计源期刊目录。因其受科技部委托,带有官方色彩,具有很高的学术权威性,人们习惯称其为“统计源期刊”,又称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CSTPCD(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ISTIC)是受国家科技部委托,从1987年开始对我国科技人员在国内外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利用统计数据建立了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重视和广泛好评。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是CSTPCD的数据来源。通过中国科技期刊综合指标评价体系对期刊学术质量的考核,CSTPCD每年对收录期刊的范围进行调整。CS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收入我国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医药卫生、工程技术、环境科学和管理科学等领域出版的中英文科技核心期刊和优秀期刊近千种,其中核心库来源期刊670种,扩展库期刊为 378 种核心库的来源期刊经过严格的评选,是各学科领域中具有权威性和代表性的核心期刊。扩展库的来源期刊也经过大范围的遴选,是我国各学科领域较优秀的期刊。具有建库历史最为悠久、专业性强、数据准确规范等特点,被誉为“中国的SCI ”。CAJCE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是国家级火炬计划项目,是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中国期刊网专题全文数据库的评价数据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大型数据库。是《中国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数据源统计的分析工具、《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人文社科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的重要依据。该数据库为各期刊管理部门进行期刊管理、评比及期刊的其它定量分析研究提供依据和统计分析结果。在《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及其统计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由评价中心《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引文数据库》专家遴选900多种社科类优秀期刊作为来源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双高”“双奖”“双百”“双效”期刊 “中国期刊方阵”的基本框架分为4个层面,形成宝塔形结构。第一个层面为“双效”期刊。以全国现有近万种期刊为基数选取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好的1000余种期刊,作为“中国期刊方阵”的基础。第二个层面为“双百”期刊。即通过每两年一届评比产生的百种重点社科期刊、百种重点科技期刊。每届进入全国“双百”重点期刊数量控制在200种左右。 第三个层面为“双奖”期刊。是全国“双百”重点期刊基础上评选出的国家期刊奖、国家期刊奖提名奖的期刊。此类期刊约100种左右。即高知名度、高学术水平的期刊。此类期刊约50种左右。“双奖”和“双百”期刊通过评选产生,“双高”期刊由新闻出版总署、科技部确定。国家级期刊“国家级” 期刊 ,即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的期刊及国家一级专业学会主办的会刊。另外,刊物上明确标有“全国性期刊”、“核心期刊 ”字样的刊物也可视为国家级刊物。省级期刊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其所属部、委办、厅、局主办的期刊为省级期刊,由各本、专科院校主办的学报(刊)也被视为省级期刊。增刊根据新闻出版总署规定,每本合法期刊,一年可以出版两期增刊。增刊的主管单位、主办单位和刊号都是与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完全一致的,不能称之为非法或违规出版物。大众期刊的增刊一般用来出版专辑、合集或纪念特刊。学术期刊通常把一些具有相当水准,但又无法在正常周期的刊物上发表的文稿安排在增刊上,因此增刊的学术影响力较正常周期出版的刊物为弱。在评定中级以下职称时,省级期刊的增刊大多不被承认。但国家级期刊或核心期刊的增刊往往会被降级使用,相当于省级期刊或普通学术期刊。

我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政治法律环境优势

首先,你要详细了解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有哪些?其次,要对比,包括横向和纵向。主要横向和其他国家对比,突出优势;纵向在历史进程中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突出制度的变化与革新。最后就是发挥,论发挥这个看个人只是储备。大到国家政策、制度,社会价值导向,群体组织发挥等,小到个人担当、承包责任制等,以及国内国外的发挥之类都可以写。当然,我说的还有片面的,不全面的地方,仅仅提供参考。

对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言:坚持民主集中制,遵循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民主决定。实事求是,反对武断专权与个人崇拜。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而言:如果你是老百姓,那就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为社会发展向政府建言献策。如果你是政协委员,那就维护好这一爱国统一战线组织,积极参加政治协商。对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而言:维护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新型民族关系,维护民和促进民族团结。对于基层群众自治制度而言:积极进行自我教育与监督,配合群众工作,关心民间疾苦,体察民情。方法是说不完的,但最重要的是为社会承担起自己的一份责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奉献自己一份力量,实现自我价值,活出精彩人生。那么聚沙成塔,集腋成裘,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势也能充分激发,中国人民是团结一心且力量无穷的!

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民主党派与共产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团结合作,为共同的目标团结奋斗,是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区别于西方多党制的根本特点,也是我国政治制度和政党制度的优势所在。各民主党派是与共产党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是参政党,而不是反对党或在野党。这是因为我国民主党派与共产党在政治目标和根本利益上具有一致性。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执政地位与各民主党派作为亲密友党和参政党地位,决定了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的实质是团结合作。在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半个多世纪中,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大政方针和国家领导人选的协商,参与国家事务管理,参与国家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的制定执行,积极发挥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作用。从而使我国既保持了团结稳定的政治局面,又创造了振奋活跃的民主气氛。这与西方多党制中以谋取执政地位为目的的反对党、在野党具有本质的不同。这种团结合作关系,既有利于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在共同政治基础上加强团结合作,通过平等协商形成科学决策,集中力量办大事;又有利于避免多党竞争、互相倾轧造成的政治动荡和一党专制、缺少监督造成的种种弊端。中国的基本政治制度包括:1、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过程中,已经结成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有各民主党派和各人民团体参加的,包括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和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的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这个统一战线将继续巩固和发展。2、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重要内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就是在统一的祖国大家庭里,在国家的统一领导下,以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为基础,建立相应的自治机关,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区的内部事务,行使当家做主的权利。3、基层群众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依照宪法和法律,由居民(村民)选举的成员组成居民(村民)委员会,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制度。在新中国成立后的民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并首先发育于城市。中共十七大将“基层群众自治制度”首次写入党代会报告,正式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一起,纳入了中国特色政治制度范畴。

我国科技期刊市场环境pest分析

PEST分析  PEST分析是指宏观环境的分析,宏观环境又称一般环境,是指影响一切行业和企业的各种宏观力量。对宏观环境因素作分析,不同行业和企业根据自身特点和经营需要,分析的具体内容会有差异,但一般都应对政治(Political)、经济(Economic)、技术(Technological)和社会(Social)这四大类影响企业的主要外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简单而言,称之为PEST分析法。  1、政治法律环境(Political Factors)  政治环境包括一个国家的社会制度,执政党的性质,政府的方针、政策、法令等。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社会性质,不同的社会制度对组织活动有着不同的限制和要求。即使社会制度不变的同一国家,在不同时期,由于执政党的不同,其政府的方针特点、政策倾向对组织活动的态度和影响也是不断变化的。  2、经济环境(Economic Factors)  经济环境主要包括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的内容。宏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一个国家的人口数量及其增长趋势,国民收入、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变化情况以及通过这些指标能够反映的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微观经济环境主要指企业所在地区或所服务地区的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消费偏好、储蓄情况、就业程度等因素。这些因素直接决定着企业目前及未来的市场大小。  3、社会文化环境(Sociocultural Fators)  社会文化环境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教育程度和文化水平、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审美观点、价值观念等。文化水平会影响居民的需求层次;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会禁止或抵制某些活动的进行;价值观念会影响居民对组织目标、组织活动以及组织存在本身的认可与否;审美观点则会影响人们对组织活动内容、活动方式以及活动成果的态度。  4、技术环境(Technological Factors)  技术环境除了要考察与企业所处领域的活动直接相关的技术手段的发展变化外,还应及时了解:⑴国家对科技开发的投资和支持重点;⑵该领域技术发展动态和研究开发费用总额;⑶技术转移和技术商品化速度;⑷专利及其保护情况,等等。

  • 索引序列
  • 我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环境分析
  • 我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政治法律环境
  • 我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
  • 我国科技期刊知识服务的政治法律环境优势
  • 我国科技期刊市场环境pest分析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