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邮箱是多少啊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邮箱是多少啊

发布时间: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邮箱是多少啊

人和人的界限,神和人的界限其实并不存在。你想成人就可以成人,想成神就可以成神,因为神不会告诉你“为什么”,只会告诉你“怎么做”,当你能说出“为什么”之时,你就可以成神了,或者你已经不需要神了。有神和没有神,其实都一样。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泯可以被你使唤的原因是什么呢?当泯不听你使唤了你就知道原因了。现实生活中当别人都瞧不起你了。你肯定就知道了如何做就能让那些人瞧得起。如果你经常挨欺负,你肯定就知道了如何做就不挨欺负了。(能不能做的出来是另一个问题)由:木生条见芽以知根是由之范式。本义:表示根本之来历、原因。(欢迎反驳)

孔子这句话要人们懂得:由是知的来源,而不能颠倒为知是由的本体。孔子始终坚持以人生为核心,认为所有的天道、理念、认知都是人生的属性。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毕节学院学报 初中生辅导 大众科学 当代贵州 党的生活(贵州) 党建交流 地球与环境 电影评介 耕作与栽培 贵阳年鉴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贵阳医学院学报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贵州财政会计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贵州党风廉政 贵州档案 贵州地质 贵州电力技术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贵州化工 贵州画报 贵州环保科技 贵州教育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贵州科学 贵州林业科技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贵州民族研究 贵州年鉴 贵州农业科学 贵州气象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贵州社会科学 贵州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贵州水力发电 贵州文史丛刊 贵州畜牧兽医 贵州医药 护士进修杂志 花溪 机械与电子 矿物学报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南风 酿酒科技 农村经济与技术 农技服务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青年时代 人事世界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山花 商品评介 少年人生 少年与法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文史天地 现代机械 校园歌声 音乐时空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英文版) 种子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遵义医学院学报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邮箱是多少

1、《明代西北科举与社会环境——以庆阳府进士与举人的时空分布、特点及成因为线索》,《宁夏大学学报》,2010年第4期。2、《明代庆阳科举群体的施政风格与个性特质初探》,《西夏研究》,2010年第4期。3、《晚清西方考察者眼中陇东黄土高原的自然环境与社会风貌——以C D布鲁斯探险队与克拉克考察队对固原、庆阳的探查为例》,《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第3期。《试论曾国藩的转移社会风气之道》《贵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0,2,独。该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报文摘》2000年第5期摘录。《晚清时势与曾国藩体用观的嬗变》,《贵州文史丛刊》(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2001年第1期。《试论万木草堂的教育特色》,《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0年第2期。《曾国藩人才思想的形成及其特点》,《贵州文史丛刊》,1999年第2 期。《试论曾国藩的自强御侮之道》,《安徽史学》,2002年第4期。《左宗棠与开发甘肃》,《兰州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第二作者。《左宗棠对西北水利开发与建设的贡献》,《求索》,2003年第2期。《左宗棠与近代西北生态环境的治理》,《新疆大学学报》,2004年 第2期。《试论左宗棠振兴新疆文教的措施与特点》,《新疆师大学报》,2003年 第3期。《左宗棠与开发宁夏》,《宁夏大学学报》,2004年第2期。该文被《北京大学学报》2004年第三期“全国高校社科学报概览”栏目摘录。《左宗棠与近代西北蚕桑业》,《新疆师大学报》,2003年第4期。《左宗棠与甘肃水利建设》,《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3年第6期。《左宗棠与兰州开发》,《甘肃教育学院学报》,2003年第3期。《左宗棠与甘肃吏治人才》,《西北民族大学学报》,2004年第3期。《吐鲁番59TAM303MU墓所出道教符录考释》,《西域研究》,2004年第4期《国内五十年来左宗棠在西北活动研究评述》,《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8年第2期。 《二十年来有关清代前期治理西北蒙藏地区政策研究述评》,《青海民族研究》,2007年第2期。 《1980年以来古代中央王朝统辖西北民族地区政策研究述评》,《青海民族研究》,2008年第1期。《明朝与蒙藏地区政治互动模式初探》,《西藏研究》,2008年第2期。《近三十年来蒙藏关系史研究评述》,《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2008年第2期。《1980年以来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文化研究评述》,《西域研究》,2008年第2期,第2作者。《农作物种植结构的变迁与区域农业经济的发展——以明清庆阳方志所载传统农作物的种植与新品种的引种为例》,《农耕文化与现代农业论坛论文集》,中国农业出版社,2009年8月版。《左宗棠与泾河治理》,《固原师专学报》,2004年第1期。《左宗棠与开发董志原》,《陇东学院学报》,2004年第3期。《左宗棠与陇东开发》,《陇东学院学报》,2003年第1期。

省级期刊是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各部门、委办、厅、局、所,省级社会团体和机构以及各高等院校主办。国家级期刊的主办单位:由党中央、国务院及所属各部门,或中国科学院、中国社会科学院、各民主党派和全国性人民团体主办。领导说详情搜:高级职称论文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中国职称大学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必搜最关键的“郑密路航海路”)、高级经济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农经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会计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审计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统计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政工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工程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教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高级人力资源管理师学院郑密路航海路全国办等。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邮箱是多少号

孔子这句话要人们懂得:由是知的来源,而不能颠倒为知是由的本体。孔子始终坚持以人生为核心,认为所有的天道、理念、认知都是人生的属性。

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泯可以被你使唤的原因是什么呢?当泯不听你使唤了你就知道原因了。现实生活中当别人都瞧不起你了。你肯定就知道了如何做就能让那些人瞧得起。如果你经常挨欺负,你肯定就知道了如何做就不挨欺负了。(能不能做的出来是另一个问题)由:木生条见芽以知根是由之范式。本义:表示根本之来历、原因。(欢迎反驳)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毕节学院学报 初中生辅导 大众科学 当代贵州 党的生活(贵州) 党建交流 地球与环境 电影评介 耕作与栽培 贵阳年鉴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贵阳医学院学报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贵州财政会计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贵州党风廉政 贵州档案 贵州地质 贵州电力技术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贵州化工 贵州画报 贵州环保科技 贵州教育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贵州科学 贵州林业科技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贵州民族研究 贵州年鉴 贵州农业科学 贵州气象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贵州社会科学 贵州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贵州水力发电 贵州文史丛刊 贵州畜牧兽医 贵州医药 护士进修杂志 花溪 机械与电子 矿物学报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南风 酿酒科技 农村经济与技术 农技服务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青年时代 人事世界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山花 商品评介 少年人生 少年与法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文史天地 现代机械 校园歌声 音乐时空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英文版) 种子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遵义医学院学报

人和人的界限,神和人的界限其实并不存在。你想成人就可以成人,想成神就可以成神,因为神不会告诉你“为什么”,只会告诉你“怎么做”,当你能说出“为什么”之时,你就可以成神了,或者你已经不需要神了。有神和没有神,其实都一样。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邮箱是多少钱

安顺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毕节学院学报 初中生辅导 大众科学 当代贵州 党的生活(贵州) 党建交流 地球与环境 电影评介 耕作与栽培 贵阳年鉴 贵阳市委党校学报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阳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贵阳医学院学报 贵阳中医学院学报 贵州财经学院学报 贵州财政会计 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大学学报(艺术版) 贵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贵州党风廉政 贵州档案 贵州地质 贵州电力技术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贵州化工 贵州画报 贵州环保科技 贵州教育 贵州教育学院学报 贵州警官职业学院学报 贵州科学 贵州林业科技 贵州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贵州民族研究 贵州年鉴 贵州农业科学 贵州气象 贵州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贵州社会科学 贵州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贵州水力发电 贵州文史丛刊 贵州畜牧兽医 贵州医药 护士进修杂志 花溪 机械与电子 矿物学报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临床神经电生理学杂志 六盘水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南风 酿酒科技 农村经济与技术 农技服务 黔东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黔南民族医专学报 黔西南民族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青年时代 人事世界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山花 商品评介 少年人生 少年与法 铜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 文史天地 现代机械 校园歌声 音乐时空 中共贵州省委党校学报 中国地球化学学报(英文版) 种子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遵义医学院学报

《西奥多 · 罗斯福与中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困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版。 《简明中美关系史》(参与),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史学概论》(参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试论美国‘庚款兴学’的目的性和有条件性——以西奥多·罗斯福与柔克义的相关活动为中心”,载《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5期。 “争夺中国东北:1900至1903年的美国对俄外交”,载《史学集刊》,2004年第2期。 “西奥多·罗斯福与排华”,载《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史》,1997年第9期全文转载。 “美国与‘中国完整’原则——以1902年4月中俄交收东三省协定签订前中国东北为中心”,载《中美关系与东亚国际格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西奥多·罗斯福与‘中国完整’”,载《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史》,1998年第7期全文转载。 “西奥多·罗斯福与中美粤汉路租让权交涉始末”,载《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史》,1999年第5期全文转载。 “西奥多·罗斯福与俄国争夺中国东北的斗争”,载《史学集刊》第三期,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历史学:科学还是艺术?”,《中山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1995年第12期全文转载。 “历史学不要放弃研究现实”,载《学术研究》,1994年第5期。 “义律与鸦片战争的爆发”,载《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1期。 “试论西奥多·罗斯福的中国观”,载《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史》,2000年第8期全文转载。 “排华与排日:西奥多·罗斯福的态度与政策”,载《中美关系100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理论与现实:西奥多·罗斯福的对华政策”,《中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西奥多 · 罗斯福对中日移民问题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载《华人华侨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 “罗斯福纵日侵朝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塔夫特-桂太郎备忘录’新解”,载《学术研究》,2005年第8期。 “罗斯福的以日制俄政策与中国东北的‘完整’——以日俄战争为中心的探讨”,载《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4期。 “新时期历史学本科教学研讨会综述”,载《历史教学》,2006年第1期。 “跨学科团队式教学的实践与意义”,《历史教学》,2007年第8期。 “关于台湾‘国际空间’问题的几点思考”,《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中美‘上海公报’台湾问题措辞的交涉”,《理论月刊》,2009年1期。 “陈兰彬与丹佛排华事件交涉”,《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2期。 “论尼克松政府的一个中国表述:上海公报背后的表态与承诺”,《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Learning for All: Cross-cultural, Interdisciplinary Team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A, in Gordon Slethaug ,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Chinese Learner,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大历史”与中国高校世界史教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2期。

孔子这句话要人们懂得:由是知的来源,而不能颠倒为知是由的本体。孔子始终坚持以人生为核心,认为所有的天道、理念、认知都是人生的属性。

长期以来,学术界一直对《论语·泰伯篇》“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意存在争论。这一争论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句意不同,对孔子的为政思想评价不同。中文名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作 者孔子出 处论语特 点有争论目录1原句出处2上下文3释义▪ 释义一▪ 释义二▪ 释义三▪ 释义四▪ 释义五4另解5历史影响1原句出处编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出自《论语·第八章·泰伯篇》“郭店楚墓竹简”(于1993年10月出土)记载版本为:“民可使道之,而不可使智之;民可道也,而不可强也。”2上下文编辑关于此篇的断句,文学界尚有争论,此处采用一般观点,即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进行断句。子曰:“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曾子有疾,召门弟子曰:“启予足!启予手!《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而今而后,吾知免夫!小子!”曾子有疾,孟敬子问之。曾子言曰:“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曾子曰:“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有若无,实若虚,犯而不校昔者吾友尝从事于斯矣。”曾子曰:“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君子人与?君子人也!”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子曰:“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馀不足观也已。”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空而不信,吾不知之矣。”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与焉!”子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舜有臣五人而天下治。武王曰:“予有乱臣十人。”孔子曰:“才难,不其然乎?唐虞之际,于斯为盛。有妇人焉,九人而已。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谓至德也已矣。”子曰:“禹,吾无间然矣。菲饮食而致孝乎鬼神,恶衣服而致美乎黼冕,卑宫室而尽力乎沟洫。禹,吾无间然矣。”3释义编辑由于古汉语没有断句,所以人们根据现代汉语的习惯,按照不同的断句,对此句的含义有不同的理解。释义一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句读古之有之,并不是文化大革命的发明。文化大革命时期不过是借这句话来攻击孔子而已。何晏的《论语集释》、邢昺的《论语疏》、杨伯峻的《论语译注》都是这样的句读。古人在解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时”,一般都从正面解释。说,可以让老百姓按照我们指引的道路走,不需要让他们知道为什么。为什么不让他知道呢?何晏的解释是“百姓能日用而不能知”(何晏《论语集释》),邢昺的解释是“圣人之道深远,人不易知”(邢昺《论语疏》)。既然不易知,知起来很麻烦,所以就不用知了。近代学者对于“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大都采取了批判的态度。如范文澜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孔子把民看作愚昧无知的人,可使由(服从)之,不可使知之……”指出孔子政治思想保守。又如冯友兰在《论孔丘》中说:孔子认为“民”是“下愚的人”,“他们不可使知,所以只可以让他们听从驱使。”指出孔子鼓吹愚民政策。文革时批判孔子的愚民政策,大都数人也都是引用这两位学者的话。应当说,“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成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没有什么错。但这只是几种可能中的一种。从孔子的一贯主张来看,孔子不赞成愚民政策。孔子是中国第一个创办私学的人,孔子把一生中的精力奉献给教育事业,孔子有弟子三千,七十二贤人。“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说出这种话的人怎么会主张实行愚民政策呢?那么古今学者之所以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成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学者王蔚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意辨析》一文中认为有两个原因。一是没有从整体思想上去把握孔子,这样就有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感;二是以自己的好恶来解释。喜欢者极力为孔子辩解,如何晏与邢昺,不喜欢者则极尽诋毁之能事,如范文澜与冯友兰。好者使其偏,恶者使其冤。批林批孔时大批孔子的所谓愚民政策,就是使孔子蒙受了许多不白其冤。还有的人从“民”字上做文章来解释孔子的“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说这里的“民”指的是奴隶,既然是奴隶,不过是会说话的工具。会说话的工具,当然就不需要“知之”了。持这种观点的是部分台湾学者。这种解释有两大问题。一、中国古代是不是实行过奴隶制到现在学术界仍有争论;《孟子》中有关于井田制的记载,很多人据此认为中国没有实行过奴隶制。二、外国的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中国古代社会是不是这样没有人证明过。至少没有人证明孔子生活的那个时期是如何对待奴隶的。三、即使孔子那个时候有所谓的奴隶存在,从孔子一贯的主张来看,孔子不大可能认为奴隶是会说话的工具。孔子主张“仁”,仁者爱人。主张爱人的孔子是不会有如此主张的。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一书中对此的解释也极有参考价值。原文如下:上章言教化,本章言行政,而大义相通。《孟子》曰:“行之而不着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中庸》曰:“百姓日用而不知。”皆与此章义相发。民性皆善,故可使由。民性不皆明,有智在中人以下者,故有不可使知者。若在上者每事于使民由之之前,必先家喻户晓,日用力于语言文字,以务使之知,不惟无效,抑且离析其耳目,荡惑其心思,而天下从此多故。即论教化,诗与礼乐,仍在使由。由之而不知,自然而深入,终自可知。不由而使知,知终不真,而相率为欺伪。《易传》云:“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亦为民之不可使知,而谋求其可由,乃有此变通神化之用。近人疑《论语》此章谓孔子主愚民便专制,此亦孔子所以有不可使知之嘅欤!因此钱穆先生的白话译释即是:“先生说:‘在上者指导民众,有时只可使民众由我所指导而行,不可使民众尽知我所指导之用意所在。’”释义二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句读最早见于宦懋庸,他在《〈论语〉稽》中解释孔子的这十字名言说:对于民,其可者使其自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知之。或曰:舆论所可者则使共由之,其所不可者亦使共知之。理解这种方法的关键是“可”。在这种解释中,“可”是外动词,认可的意思。与宦懋庸持相同观点的还有台湾学者俞志慧。他发表了两篇文章。一是《〈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心解》(见《孔孟月刊》第三十五卷第五期,1997年1月号),一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章心解补正》。在《心解》一文中,俞志慧通过对《论语》一书中有关“由”、“民”、“使”三字的全部义项和句例的研究,结合儒家仁民爱物、“政者正也”的思想进行分析,认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读可点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指出其中绝没有什么民愚或者愚民思想,相反,恰恰是儒家德化政治、顺民应天、开启民智思想的体现。应当指出,宦懋庸与俞志慧虽然同意“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的句读,但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有所不同。宦懋庸理解的“民可”与“不可”与俞志慧理解的“民可”与“不可”不同。宦懋庸把民分为两类,一类是“其可者”,另一类是“其不可者”。其可者,使其自由之,其不可者也使其知之。其可者与其不可者由舆论判定。而俞志慧对此的看法有所不同。俞把“可”理解成“可以”、“行”,把不可理解成“不可以”,“不行”。即当执政者认为老百姓的道德、行为符合“道”、“礼”的要求时,就随他去,不要管他。如果老百姓的道德、行为不符合“道”“礼”的要求,就要告诉他,引导他。这里,俞志慧强调的“可”与“不可”重点是从是从行为上判断,而不是简单地分类。应当说,俞志慧的解释要比宦懋庸的解释更灵活,更全面一些。应当赞成这种句读。因为无论是宦懋庸的解释还是俞志慧的解释,都符合孔子的一贯思想与主张。孔子不主张愚民政策这一点是肯定的。因为除了“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可以作此解释外,我们从孔子所编的《春秋》,所删定的《诗经》以及《论语》的其他篇章中我们找不到类似的证据。从历史上看,孟子是孔子的忠实信徒,孟子是主张民贵君轻的,主张民贵君轻的人说什么也不会提出愚民主张的。当然,孟子不是孔子,孟子比孔子晚一百多年。但如果孔子存在严重的愚民倾向,不会不在孟子的著作里有所体现。释义三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上面所举的两种句读不同的句子都是讲得通的。但按第一种来解释孔子的话,则与孔子的思想抵牾太甚。第二种虽略近孔子的思想,然此中“可”义模糊,解释者也有不透彻之嫌。其实还有第三种句读方法。即“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而第三种句读方法,由于对使的理解不同,又有两种不同的解释。第一种,把使当作“被支使”、“被使用”“被“驱使”讲,就可以翻译成“老百姓,若可任使,就让他们听命;若不可任使,就让他们明理。”(见刘LAN英《“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别解》一文。)这样才更符合《论语》的语言规律,也更合乎孔子的思想实际。此句读法中,“知”、“由”都作使动词用,“使”字自然属于前面的假设分句,否则便是冠上加冠了!“之”,代词,代“民”。据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使“在古汉语中有两个基本的意思,一是刚才的“使用”,“支使”,二是“使者”、“出使”。如果作使者讲,那样能讲得通,不过有点笔走偏锋了。学者王蔚在《冤哉,孔子》一文中提出这种观点。原文是这样的:“我们可以把“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民可使”句读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我们可做如下猜想:有一天,国君在向孔子咨询,要派人到国外执行外交任务该怎样做?(我们知道,孔子做过鲁国的司寇,孔子在鲁国是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这种情况是极有可能的。)孔子就告国君,如果有人可以做使者(有出使的条件与能力),就应当授以特权,由他全权处理,不要过多的限制;如果他条件不具备,就应当告诉他,他有哪些方面不足,哪些地方应当改进。把“使”理解成“出使”,“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就不是在讨论一般的原则性问题,而是在具体地讨论外交问题。释义四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句读是学者王蔚在《“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句意辨析》一文中第一个提出。首先,这种句读方法符合古代语法,其二,语意上也讲得通。据此,可这样解释:如果老百姓可以被支使,放任自由是不行的,必须加以引导。孔子一生主张“克己复礼”,孔子一生都在为建立一个礼制社会而努力,孔子不是一个无政府主义者。孔子是主张对老百姓加强领导的。在《论语·为政篇》孔子讲“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照此看来,这种解释也能讲得通。只是读起来感觉有些突兀,不大那么顺口。释义五断句为: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种句读也有人提出过,这是最近的事。在2004年8月24日的《语言文字报》上,王昌铭先生撰文提出这种观点。照这种句读,这是孔子在自问自答。翻译成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孔子说,老百姓可以放任不管吗?不。还是要进行教育。”这种解释不为错。[1] 4另解编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人民守法善良的,让他们自主行为不要过多约束。人民愚昧暴戾的,要惩戒教导使其知晓过错。体现儒家博爱、仁德、正义、民主的政治观念。与“苛政猛于虎”相互应证孔子仁慈的内心,与对君子士人的教诲。孔子的言语,多次提及并向往尧舜之治,而尧舜时期天下大同,施行的是挑选禅让制,与现在的民主推选是相同的。孔子多次提及希望生活在尧舜时期,证明其本意非愚民,而是在当时的背景希望君主实现现在的民主。[1] 5历史影响编辑虽然我们今天可以想尽办法,花尽心思为孔子漂白。然而,当我们回首历史,我们只能感概我们无法确定古代的帝王们是否也有着同样一颗探究学问的心,是否也有着一颗为孔子漂白的心?我们也无法否认愚民的思想就是这句话最简单最直接的理解。无论我们想或是不想,我们都无法否认孔子此言实实在在的为中国延续千年,持续至今的愚民政策奠定了理论和思想的根基。孔子本人也成了鼓吹、支持愚民政策的第一人,无论他的本意是否如此,这都是既成的事实。无论孔子最初的出发点到底是怎样的,他都必须为数千年的愚民政策埋单。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邮箱地址是多少

1 《招魂》考辨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2 《宋玉作〈招隐士〉考辨》驳议 《江汉论坛》83 《远游》考辨 《安徽教育学院学报》34 说范晔《后汉书》之“志” 《文献》45 楚辞学三题 《广西师院学报》46 试论唐初史家之文学思想 《广西大学学报》27 《艺文类聚》之问题种种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4、5合8 《〈招魂〉考辨》补说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49 《闲情赋》之评价种种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410 《容斋随笔》刊误 《贵州文史丛刊》511 《九辩》考辨:兼说其史料价值及在文学史上之地位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612 关于《文选》的编者问题 《文学评论》113 试论赋之范围与汉赋“序文”之作者问题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114 《史记》《汉书》《后汉书》注札记 《内蒙古师大学报》115 《楚辞》研究二题 《云梦学刊》116 新的开拓 新的建构:读敏译《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317 建构宜 考辨精 系年详:读张志烈《初唐四杰年谱》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518 《全汉赋》小补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519 《文选·诗》与《文心雕龙》诗论和《诗品》之比较 《江汉论坛》1120 《卜居》《渔父》作者考辩 《学术研究》1221 《文选》李注札记 《贵州文史丛刊》122 《史记》引文札记与后世引文问题说略 《内蒙古师大学报》123 《文心雕龙》论文不及当代乃因其“讹”不称于“休明”辨 《武汉教育学院学报》124 从《楚辞》成书之体例看其各非屈原作品之旨 《四川大学学报》225 总集之祖辨 《郑州大学学报》226 “受屈为客卿”之“客”为王逸注原有辨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27 《远游》非唐勒所作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428 《楚辞章句》前十五卷的前序刘向作驳议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429 《文选》骚类李善注引《楚辞章句》小序均非原貌辨 《河南师范大学学报》530 论以他称写己与自我称扬:兼说屈宋某些作品之真伪问题 《云梦学刊》531 《文心雕龙》不提陶渊明乃因渊明入宋辨 《社会科学战线》332 《惜誓》非唐勒所作辨 《内蒙古师大学报》633 关于《古今诗苑英华》的编者问题 《第四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吉林文史出版社2001年)34 《艺文类聚》杂志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435 关于《诗品序》与《诗品》价值取向的差异问题:兼辨“子卿双凫”与“谢客山泉”无误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136 关于《文选序》与《文选》之价值取向的差异问题:兼论《文选》非仓卒而成及其《序》非出自异手 《文学评论》237《艺文类聚》刊误(一)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38 关于《文心雕龙》论文不及陶渊明之问题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39 王逸释《涉江》的“伍子”为“伍子胥”无误辨 《云梦学刊》440 《文心雕龙·隐秀篇》补文之真伪辨 《东方丛刊》341 关于《七月》之作者问题 《第五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2年)42 执中与超越:读敏泽《文化·审美·艺术》 《人民日报》2002年11月21日第十二版43 关于“骚”“赋”之同异问题 《中国楚辞学》第二辑(2003年)44 文学理论批评的自觉: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论之一 《江汉大学学报》145 文学地位的提高:魏晋南北朝文学思想史论之二 《江汉大学学报》446 《文选·长门赋》为司马相如作无疑辨 《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学苑出版社2003年)47 关于《文选》编目次第的“失序”问题:《文选》编次作家“失序”与“彼此失照”现象研究之一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148 关于《文选》编目次第之“彼此失照”问题:《文选》编次作家“失序”与“彼此失照”现象研究之二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149 《东坡外集·蔡使君传》即《南史·蔡道恭传》辨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150 关于姚鼐章学诚批评《文选》分类之得失问题 《江汉大学学报》351 综论《文选》的编者问题(上) 《江汉大学学报》152 《文选》四题 《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53 关于《文选》的选文范围与标准问题 《河南大学学报》354 关于日本古抄白文本《文选序》“略以时代相次”之“略”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455 综论《文选》的编者问题(中) 《江汉大学学报》556 《文心雕龙》不可能对《文选》产生太大的影响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457 《楚辞章句》十九篇序文均王逸所作无疑辨 《中国楚辞学》第7辑(2005年)58 《艺文类聚》汪绍楹先生校语商兑 《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59 关于《艺文类聚》引书文之无序问题——《艺文类聚》研究之二 见:端木黎明宋永培先生纪念文集[C],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08:98-108。60 关于“事具……”所涉引文之略详诸问题:《艺文类聚》研究之三 《钦州学院学报》2010年第2期61 关于《文选》的编撰工作量、成书状况与编者问题:兼论《文选》成书时间研究之方法 《江汉论坛》2011年第5期62 《中国文学思想史》,合著(敏泽主编),湖南教育出版社2004年(本人写其中的第六章9万字)

《西奥多 · 罗斯福与中国——对华“门户开放”政策的困境》,天津古籍出版社,2005年5月版。 《简明中美关系史》(参与),中山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史学概论》(参与),高等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试论美国‘庚款兴学’的目的性和有条件性——以西奥多·罗斯福与柔克义的相关活动为中心”,载《社会科学研究》,2005年第5期。 “争夺中国东北:1900至1903年的美国对俄外交”,载《史学集刊》,2004年第2期。 “西奥多·罗斯福与排华”,载《中山大学学报》,1997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史》,1997年第9期全文转载。 “美国与‘中国完整’原则——以1902年4月中俄交收东三省协定签订前中国东北为中心”,载《中美关系与东亚国际格局》,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12月版。 “西奥多·罗斯福与‘中国完整’”,载《中山大学学报》,1998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史》,1998年第7期全文转载。 “西奥多·罗斯福与中美粤汉路租让权交涉始末”,载《中山大学学报》,1999年第1期。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史》,1999年第5期全文转载。 “西奥多·罗斯福与俄国争夺中国东北的斗争”,载《史学集刊》第三期,广东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历史学:科学还是艺术?”,《中山大学学报》,1995年第4期。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1995年第12期全文转载。 “历史学不要放弃研究现实”,载《学术研究》,1994年第5期。 “义律与鸦片战争的爆发”,载《贵州文史丛刊》,1997年第1期。 “试论西奥多·罗斯福的中国观”,载《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3期。中国人民大学《世界史》,2000年第8期全文转载。 “排华与排日:西奥多·罗斯福的态度与政策”,载《中美关系100年》,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年版。 “理论与现实:西奥多·罗斯福的对华政策”,《中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6期。 “西奥多 · 罗斯福对中日移民问题的不同态度及其原因”,载《华人华侨历史研究》,2004年第3期。 “罗斯福纵日侵朝政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塔夫特-桂太郎备忘录’新解”,载《学术研究》,2005年第8期。 “罗斯福的以日制俄政策与中国东北的‘完整’——以日俄战争为中心的探讨”,载《东北师大学报》,2005年第4期。 “新时期历史学本科教学研讨会综述”,载《历史教学》,2006年第1期。 “跨学科团队式教学的实践与意义”,《历史教学》,2007年第8期。 “关于台湾‘国际空间’问题的几点思考”,《广州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年第3期。 “中美‘上海公报’台湾问题措辞的交涉”,《理论月刊》,2009年1期。 “陈兰彬与丹佛排华事件交涉”,《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9年2期。 “论尼克松政府的一个中国表述:上海公报背后的表态与承诺”,《广东社会科学》,2010年第4期。 Learning for All: Cross-cultural, Interdisciplinary Team Teaching between China and the USA, in Gordon Slethaug , International Education and the Chinese Learner,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 “大历史”与中国高校世界史教学,《历史教学》,2012年第2期。

  • 索引序列
  •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邮箱是多少啊
  •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邮箱是多少
  •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邮箱是多少号
  •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邮箱是多少钱
  • 贵州文史丛刊投稿邮箱地址是多少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