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审稿人名单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审稿人名单

发布时间: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审稿人名单

1994年7月进入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后留该所任教至今,先后任副教授(1996–2000)、教授(2002–)、博士生导师(2003–),并先后担任研究室主任(1997–1998)、副所长(1998–2000;2005–)、所教工党支部书记(1999–2004)、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协调小组成员(2003–)、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科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2004–)等职;2001–2002年应邀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Stony Brook分校从事Research Support Specialist工作。曾获中山大学“马应彪奖教金奖”(2000)、中山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0,2005),并先后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999)、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计划”(2001)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应邀担任《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执行编委、《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纤维素科学与技术》《广州化学》(1999-2000)和国外《Trends in Applied Sciences Research》、《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杂志编委、以及近20种国际学术杂志和10余种国内学术刊物审稿人。兼任广东省石油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石油炼制化工专业和石油钻采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体生物组织工程学会理事、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化工学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广东省博士后联谊理事会副秘书长(1995–2000)、《高分子通报》杂志编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执行编委、《Trends in Applied Sciences Research》杂志编委、《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杂志编委。作为课题负责人,已先后承担各类科研课题近30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8项,主持完成的部分研究成果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03)。讲授研究生课程《高分子特性与复合材料》、《高分子科学进展》、《聚合物流变学》、《化学进展前沿》和本科生课程《高分子与环境保护》,先后指导博士后3名、博士生11名和硕士生20多名。

老年病人麻醉相关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围术期脆弱脑功能的保护研究麻醉模拟教学软件构建与麻醉模拟培训体系建设学术兼职:中华麻醉学会全国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器官移植麻醉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会心胸血管麻醉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神经外科麻醉专业委员会委员世界疼痛医师协会中国分会常委美国日间手术麻醉协会委员(中国)北京麻醉学会常委,兼秘书长北京市医学教育委员会委员卫生部脑死亡诊断中心专家北京医师学会麻醉学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市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北京市麻醉质量控制与改进中心专家国家教委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评审专家卫生部全国专科医师培训基地评审专家北京市科委生物医药项目评审专家北京市医疗准入标准评审专家北京市干部医疗保健专家北京市药品与器械评审专家《中华麻醉学大查房(电子版)》杂志总编辑(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北京医学会麻醉分会出版)《2009ASA年会报道精粹》主编(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北京麻醉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2010 ESA年会报道精粹》主编(卫生部主管,中华医学会主办,北京麻醉专业委员会组织编写)《中华麻醉学杂志》编委《Anesthesia & Analgesia》中文版编委《British Journal of Anesthesia》中文版编委《国际麻醉学与复苏杂志》编委《北京医学》杂志审稿人《麻醉与监护论坛》编委《医学参考报-麻醉学频道》编委《临床麻醉学》杂志通讯编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编委《Chinese Journal of Medicine》审稿人《中国科学C辑:生命科学》杂志审稿人《中华医学杂志》审稿人《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审稿人《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审稿人《基础医学与临床》审稿人《中国新药杂志》审稿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审稿人

投稿须知:关于文章字数及内容质量的投稿基本要求: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要求研究原著文章正文≥6000字,英文≥5000单词,文章出版≥8版面(发表的文章页数),参考文献50—60条。2综述文章正文≥7000字,英文≥6000单词,文章出版≥10版面,参考文献60-70条。在引言和结果中要对一个问题说清楚,尤其是结果应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证实其客观和正确性,较少或不应有让小同行专家提出可质疑的漏洞。在讨论中应针对结果深入分析,写出本文与他篇不同的个性化特点。5 如文章有组织学内容,必须配有相应高清晰黑白或彩色图片,不能单纯用文字描述。如未发来请速补发。为加快审稿速度,请作者在审稿后按如下要求完成几件事:1 请作者填表推荐2-4名您认为适宜审查文章的审稿专家。职称应为教授或副教授,与文章有相关的研究方向,有助于编辑部选择审稿人时应用,有利于加快审稿速度。请作者提供自己在pubmed检索后作出的本课题的创新性报告:不需要图书馆等检索单位的查新证明,但须提供检索时间、检索时间范围、检索关键词、检索出相关文章数量并依此作出文章的创新性分析。并从下述2个方面具体描述创新性的特点:1文章学术水平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比较,应以客观数据验证本文结果的特点,200-300字。2课题设计区别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特点。200-300字。课题文章如有立项标书和专利证书,内容不保密可发来。英文投稿的作者,如原文有中文全文请同时发来,将有利于国内和华裔专家审稿时参考,如原文为英文,不要求翻译成中文。应提供文章400—500字中文摘要。对修回文章的具体要求:在修改文章时,请将文中修改部分加下划线,指明所更改的内容,标清修改后全文字数。以利下一流程外审专家按更详细的标准审稿,经再审后决定您的稿件是否被采用。 落实专家外审意见时,请按专家所提意见逐条一一对答。要求7日内修回稿件! 申请加急1 本刊审稿1个月,优秀稿件提出申请经编委会讨论,可3-4个月发表。一般稿件6-8个月发表。2 可为抢国内外首发权的组织工程研究领域的优秀稿件开辟“绿色特快通道”,条件如下:“绿色特快通道”发稿条件:国家及省部级各项基金资助项目论文;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论文;院士及首席科学家项目课题论文;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中心及其实验室课题论文;国家及省部级专利技术项目论文;博士后流动站课题,博士、硕士优秀答辩论文;经检索证实为国内首发的生物材料、干细胞、医学植入物、数字化骨科、器官移植、组织工程研究中的前瞻性论文。上述领域内多项目、多国家、多单位联合协作联合资助的稿件,前瞻性、多中心的大样本课题,需要领先在国际、国内发表的稿件。

赵建国,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脑保健专业学术委员会常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编委、《中华中医药学刊》特约撰稿人、《疑难病杂志》审稿专家、《中国综合临床》审稿专家编委、《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编委、《心血管病康复医学杂志》编委、《抗衰老杂志》编委、天津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神经科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西医结合学会中青年委员会委员、天津市药品审评专家、天津市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天津市劳动保障学会医疗保险分会专家组成员等。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审稿人

投稿须知:关于文章字数及内容质量的投稿基本要求: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要求研究原著文章正文≥6000字,英文≥5000单词,文章出版≥8版面(发表的文章页数),参考文献50—60条。2综述文章正文≥7000字,英文≥6000单词,文章出版≥10版面,参考文献60-70条。在引言和结果中要对一个问题说清楚,尤其是结果应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证实其客观和正确性,较少或不应有让小同行专家提出可质疑的漏洞。在讨论中应针对结果深入分析,写出本文与他篇不同的个性化特点。5 如文章有组织学内容,必须配有相应高清晰黑白或彩色图片,不能单纯用文字描述。如未发来请速补发。为加快审稿速度,请作者在审稿后按如下要求完成几件事:1 请作者填表推荐2-4名您认为适宜审查文章的审稿专家。职称应为教授或副教授,与文章有相关的研究方向,有助于编辑部选择审稿人时应用,有利于加快审稿速度。请作者提供自己在pubmed检索后作出的本课题的创新性报告:不需要图书馆等检索单位的查新证明,但须提供检索时间、检索时间范围、检索关键词、检索出相关文章数量并依此作出文章的创新性分析。并从下述2个方面具体描述创新性的特点:1文章学术水平与国内外同类研究的比较,应以客观数据验证本文结果的特点,200-300字。2课题设计区别于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特点。200-300字。课题文章如有立项标书和专利证书,内容不保密可发来。英文投稿的作者,如原文有中文全文请同时发来,将有利于国内和华裔专家审稿时参考,如原文为英文,不要求翻译成中文。应提供文章400—500字中文摘要。对修回文章的具体要求:在修改文章时,请将文中修改部分加下划线,指明所更改的内容,标清修改后全文字数。以利下一流程外审专家按更详细的标准审稿,经再审后决定您的稿件是否被采用。 落实专家外审意见时,请按专家所提意见逐条一一对答。要求7日内修回稿件! 申请加急1 本刊审稿1个月,优秀稿件提出申请经编委会讨论,可3-4个月发表。一般稿件6-8个月发表。2 可为抢国内外首发权的组织工程研究领域的优秀稿件开辟“绿色特快通道”,条件如下:“绿色特快通道”发稿条件:国家及省部级各项基金资助项目论文;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课题论文;院士及首席科学家项目课题论文;国家及省部级重点科研项目中心及其实验室课题论文;国家及省部级专利技术项目论文;博士后流动站课题,博士、硕士优秀答辩论文;经检索证实为国内首发的生物材料、干细胞、医学植入物、数字化骨科、器官移植、组织工程研究中的前瞻性论文。上述领域内多项目、多国家、多单位联合协作联合资助的稿件,前瞻性、多中心的大样本课题,需要领先在国际、国内发表的稿件。

审稿周期一般是一个月左右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编委名单

1994年7月进入中山大学高分子研究所做博士后研究,后留该所任教至今,先后任副教授(1996–2000)、教授(2002–)、博士生导师(2003–),并先后担任研究室主任(1997–1998)、副所长(1998–2000;2005–)、所教工党支部书记(1999–2004)、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国家重点学科建设协调小组成员(2003–)、化学与化学工程学院科技工作领导小组成员(2004–)等职;2001–2002年应邀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Stony Brook分校从事Research Support Specialist工作。曾获中山大学“马应彪奖教金奖”(2000)、中山大学优秀共产党员称号(2000,2005),并先后入选教育部“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1999)、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人才工程培养计划”(2001)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2004)。应邀担任《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执行编委、《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纤维素科学与技术》《广州化学》(1999-2000)和国外《Trends in Applied Sciences Research》、《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杂志编委、以及近20种国际学术杂志和10余种国内学术刊物审稿人。兼任广东省石油学会常务理事、广东省石油炼制化工专业和石油钻采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体生物组织工程学会理事、广东省生物医学工程学会生物材料专业委员会委员、广州市化工学会高分子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广东省博士后联谊理事会副秘书长(1995–2000)、《高分子通报》杂志编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执行编委、《Trends in Applied Sciences Research》杂志编委、《Journal of Applied Sciences》杂志编委。作为课题负责人,已先后承担各类科研课题近30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申请中国发明专利8项,主持完成的部分研究成果获广东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2003)。讲授研究生课程《高分子特性与复合材料》、《高分子科学进展》、《聚合物流变学》、《化学进展前沿》和本科生课程《高分子与环境保护》,先后指导博士后3名、博士生11名和硕士生20多名。

孟庆刚教授简介 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院长、骨外科主任并兼任骨外三科主任、骨科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博士生导师哈工大兼职博士导师;学习经历:1982-1987年哈尔滨医科大学毕业留校任哈医大一院外科住院医师;1987-1992年哈医大一院外科主治医师;1992-1995年哈尔滨医科大学骨科硕士研究生毕业;1995-1999年哈医大一院创伤中心主任;2003-2006年武汉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手外科博士研究生毕业;1999-2000年赴日本东京医科大学留学;1997年拔尖晋升副教授(34岁),2000年拔尖晋升教授(37岁),35岁任哈医大一院创伤中心主任;1995-2004年任哈医大一院创伤外科主任、教授、硕士导师;医大一院门诊部主任;医大一院医务部主任;2004-2013任哈医大四院显微创伤中心主任、常务副院长;2013-至今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院长、骨外科主任并兼任骨外三科主任、骨科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博士生导师、哈工大兼职博士导师; 现任:哈尔滨市第一医院院长、骨外科主任并兼任骨外三科主任、骨科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哈尔滨医科大学硕士、博士生导师、哈工大兼职博士导师;全国十届青联委员;黑龙江省青联七届、八届、九届、十届委员;黑龙江省青联九届、十届常委;哈尔滨市南岗区人大代表(南岗区荣市人大团副团长);黑龙江省政协委员;中华医学会手外科学分会五届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伤残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医学会手显微外科专业主任委员;中国创伤康复专业委员会委员;黑龙江省手显微外科质量控制中心主任;黑龙江省骨质疏松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修复重建外科专业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脊髓损伤研究会常务委员;黑龙江省医院管理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省医师协会常务理事;省卫生技术应用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黑龙江省保健委员会干部保健专家;中国伤残医学杂志委;中华临床医学实践杂志编委;中华中西医杂志常务编委;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杂志副主编;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执行编委。中华手外科杂志编委;中国手足外科杂志副总编辑;黑龙江省十大杰出青年评委;医疗技术:擅长专家手部、四肢创伤的救治,一期修复四肢血管周围神经损伤,手指严重辗挫的急诊手指再造、复杂手外伤的急诊功能重建术、皮瓣修复手指皮肤缺损、四肢协和组织皮瓣疾病移植修复供区组织缺损、复合皮瓣急诊一期手指功能重建、上肢闭合性周围神经损伤的多种手术辽宁治疗、多指离断及毁损的急诊一期修复、脱套性断指再植、肌腱神经移植合作修复长段周围神经肌腱缺损,其中断指再植已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对人工关节置换、颈椎病及脊柱侧凸矫形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所领导的骨科及运动医学科现为省重点学科。医学论文:先后于中华级医学杂志及各级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78篇(均第一作者)(SCI收录7篇)。 教学工作:90年起先后担任;本科、影象、七年制等多轨道千余学时的教学工作,95年担任硕士导师,目前已培养毕业研究生19名,05年兼任哈工大机械人研究中心博士导师,已培养博士研究生二人。科研课题: 1、承担1997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 2、承担2000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 3、承担2005年黑龙江省教委资助项目一项; 4、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03年资助项目(子课题)一项; 5、承担2007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 6、承担2009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一项。7、承担2011年哈尔滨市科委学科带头人基金资助项目一项。8、承担2013年卫生部医药卫生科技项目一项。科研成果:(第一作者七项)获1995年黑龙江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一等奖一项;获1996年黑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获1997年黑龙江省卫生厅新技术三等奖一项;获2002年黑龙江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获2004年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一等奖一项;获2005年黑龙江省自然科学技术学术成果三等奖一项;获2005年黑龙江省卫生厅新技术应用一等奖一项;获2006年黑龙江省卫生厅新技术应用三等奖;获2006年黑龙江省卫生厅科技成果二等奖;获2007年黑龙江省政府科技成果三等奖一项;获2009年黑龙江省卫生科技成果一等奖。著书:(均第一主编)主编科技出版社出版发行《创伤急救》专著一部。主编由工程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手部创伤的治疗》一部。主编教育出版社出版发行《灾难急救》专著一部。参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发行《四肢小关节人工置换》专著一部。其它获奖:1、1998年、2002年获哈尔滨医科大学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2、1998年获哈尔滨医科大学首届十佳青年岗位能手称号。3、2001年获哈尔滨医科大学优秀管理干部称号。4、2001年获黑龙江省优秀青联委员称号。5、2002年获中国优秀青年科技创新奖(全国百名)。6、2002年获黑龙江省第十一届十大杰出青年称号。7、2004年获哈尔滨医科大学“三育人”先进个人。8、2005年获哈尔滨医科大学优秀思想政治工作者称号。9、2005年获全省卫生系统医德医风标兵称号。10、2006年获全省卫生系统政风行风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11、2008年获抗震救灾优秀医务工作者称号。12、2008年获黑龙江省卫生系统优秀中青年专家称号。13、2009年获黑龙江省十大杰出自愿者称号。14、2011年获哈尔滨医科大学人口与计生优秀管理工作者称号。15、2012年获黑龙江省首届“铁人”式职工称号。【联系电话】,你可以问114〔哈尔滨市一院〕的总机,再由总机帮你接转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审稿人是谁

张治军,男,1968年8月出生,医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现任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耳鼻喉科主任。毕业于华西医科大学(现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中医药学会和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分会委员、上海市医学会卢湾医疗事故鉴定专家库专家,《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第七届编辑委员会通讯员,《听力学与言语疾病杂志》编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第九届编委会执行编委,《中国神经再生研究(英文版)杂志》审稿专家。

现任第二军医大学肿瘤生物治疗诊治中心主任,上海细胞治疗研究院院长,上海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肿瘤生物治疗科主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病毒治疗实验室主任,上海吴孟超肿瘤医学中心执行主任,上海细胞治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团总裁,浙江理工大学新元生物医药研究所副所长,浙江省基因治疗中心常务副主任。 1999年,入选上海市科技启明星计划;2006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人员;200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2009年,被评为上海市领军人才;2010年,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2010年,入选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培养人员。现任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精准医疗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生物治疗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药质量管理协会细胞治疗质量控制与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肿瘤防治规范化培训工作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治疗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医药生物技术临床应用专业常务委员,中国医药生物技术协会基因治疗分会常务委员及临床应用专业委员会常委,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肝癌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肝癌学组委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专业委员会委员,《药物实践杂志》副主编,《中华肿瘤杂志》编委,《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编委,《癌症》杂志编委,《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杂志首席编委,Oncogene,Gut,HumanGeneTherapy,MolCancerTher,ActaPharmacologicaSinica等杂志特约审稿人。主要从事肿瘤精准细胞免疫治疗,包括:精准细胞免疫治疗临床应用、精准细胞免疫治疗新技术研发、精准免疫细胞储存、基因检测、精准细胞临床级规模制备及相关设备的研发。团队有6项免疫治疗新技术正在进行临床试验,其中包括细胞玄铁剑:采用非病毒载体进行基因修饰的新一代CAR-T;细胞六脉神剑:PMA-T及PNA-T精准杀灭癌细胞;细胞倚天剑:PIK-T,通过表达免疫检查点抗体如抗PD-1抗体来改变癌症微环境,解除对免疫细胞的抑制,正在加速锻造3剑合一的白泽剑技术,目前正在招募志愿者进行临床试验。1项细胞治疗技术获临床应用正式批文。最早提出了肿瘤基因-病毒治疗新策略研究者之一,该策略结合了传统的肿瘤基因治疗与病毒治疗的双重优势,体内外实验证明该策略的疗效明显优于单一的基因治疗与病毒治疗,在此基础上研发了一种腺病毒生产纯化平台,为国内上百家单位提供腺病毒技术支持。最早成功利用腺病毒载体系统高效表达全长抗体,在国际首次提出全长抗体基因治疗策略。

  • 索引序列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审稿人名单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审稿人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审稿人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编委名单
  •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审稿人是谁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