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国际药学与化学杂志投稿经验分享

国际药学与化学杂志投稿经验分享

发布时间:

国际药学与化学杂志投稿经验分享

核心期刊:国内目前公认的核心期刊是指北京大学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确定的核心期刊;ISSN:国际标准连续出版物号。国内药学核心期刊:药学学报 中国药学杂志 中国药理学通报 中国新药杂志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药物分析杂志 中国医院药学杂志 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毒理学杂志 中国抗生素杂志 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 沈阳药科大学学报 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国际药学研究杂志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中国药房

国际消化病学杂志投稿经验分享

难度都是差不多的,主要看你的文章是偏向于哪一方面的

省级期刊很容易投的,主要看文章的格式,文献,相对内容来说不太重要,反之,核心期刊的要求就高了,一篇核心期刊的审稿周期在一到三个月左右,中间可能会涉及到中途返修稿件,大约从投递到收录需要3个多月的时间,刊出的时间,每本杂志有所不同,但大都在半年以上,所以想投递核心期刊,请提前一年以上时间准备,职称晋升导师希望可以帮到您,祝您生活愉快。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世界胃肠病学杂志 拼音 双语对照 World Journal of Gastroenterology网络世界肠胃病学杂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世界胃肠病学杂志世界胃肠病学杂志 已被俄罗斯文摘杂志、美国化学文摘、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网络版、荷兰医学文摘、美国科学引文索引收录(即Sci)。

这是我们单氏中医院的发展历程!▲单氏中医始于清朝咸丰年间,五代传承至今▲2000年,筹划并成立【长春单氏中医院】▲2007年,更名为【吉单氏中医院林】▲2012年,更名【吉林中医肝胆医院】▲2016年,医院改制,并同时成立【吉林单氏健康产业集团有限公司】,发展为集学术、研发、生产、教育、医疗、健康管理为一体的综合医疗单位▲2016年12月,“单氏中医”被吉林省政府和文化厅颁布“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2017年12月,因医学研产工作更名【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消化病医院】,又名【单氏中医院】,也是国内少有的一院双名的医院▲2019年7月,改制为非盈利性质医院,并在卫生部备案最新一次的《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也是一院双名)

国际药学与化学杂志投稿经验

国际药理学杂志投稿是不收费的,但是该杂志投稿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期刊上投稿的时候,很多博士生或者是高级职称评审人员都会在国外的期刊上投稿,一些SCI类的期刊也都是国外的刊物,所以要投稿SCI期刊的话,一些流程也是需要了解的。一篇科技论文想投中,最核心的还是要有真材实料,在有真材实料的基础上,合理的,正确的投稿方法会减少很多的麻烦和审稿时间。《国际药学研究杂志》创刊于1958年,月刊,是由军事医学科学院主管,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中国药学会主办的综合性药学期刊。

投稿方式简便,发稿直接通过自己的编辑部,不是代发,没有中间环节,不错的一个投稿网站。

没一个好投,都是花钱弄上去的,打电话给杂志社,说是费用不多,打死就是不给你录用啊!投一百年也安排不上,必须走后门,花钱就录用了,,官话官腔,,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华厦医学、右江医学院学报、右江医学、医学文摘,等等。

国际免疫病理学与药理学杂志投稿经验分享

首先,登录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或者 维普数据库(此为中国三大专业文献数据库)或国外Pubmed/Medline等国外专业数据库,然后搜索相关的文献,写出您的文章。其次,再去以上数据库中搜索相关专业期刊编辑部信息(国家级或是非国家级,核心或者非核心,统计源或者非统计源期刊等等),找到投稿联系方式,这样的方法避免网上很多钓鱼网站,确保您投稿的期刊是合法的。最后,祝好运。欢迎交流。静石医疗,竭诚为您服务。

荷兰期刊 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 创刊于2001年,今年是其出版的第19年,主要发表与免疫学,药理学,细胞因子生物学,免疫治疗,免疫病理学和免疫毒理学相关的研究性论文和评论文章,主编 是内布拉斯加大学医学中心病理与微生物学系的James E Talmadge,由国际著名出版社Elsevier发行,今年影响因子为943。 1)发文类型:文章类型中以Article为主,还有部分Review、Letter等论文。2)收稿范围:免疫学,药理学,细胞因子生物学,免疫治疗,免疫病理学,免疫毒理学 3)international immunopharmacology杂志的影响因子近年来一直在稳定增长,2015-2019年的SCI影响因子分别为551、956、118、361、943,增长趋势稳定,明年影响因子预计将会有进一步的增长。 4)审稿周期:我们从官网上给出的时间可以看到,一审只需要7周,这个速度是非常快的。 5)版面费:该期刊为作者提供了发表研究的两种选择:可以选择传统订阅模式,也可以选择OA模式。传统订阅模式免版面费,OA模式的版面费为2580美元,约合人民币 18000元。回答参考资料

国际药理学杂志投稿是不收费的,但是该杂志投稿是有一定难度的。在期刊上投稿的时候,很多博士生或者是高级职称评审人员都会在国外的期刊上投稿,一些SCI类的期刊也都是国外的刊物,所以要投稿SCI期刊的话,一些流程也是需要了解的。一篇科技论文想投中,最核心的还是要有真材实料,在有真材实料的基础上,合理的,正确的投稿方法会减少很多的麻烦和审稿时间。《国际药学研究杂志》创刊于1958年,月刊,是由军事医学科学院主管,军事医学科学院毒物药物研究所、中国药学会主办的综合性药学期刊。

国际儒学杂志投稿经验分享

1 中国传统文化片论 民俗研究 1986年第2期2 试论受动性活动与能动性活动 聊城师范学院学报 1986年7月3 受动性活动与能动性与社会改革 齐鲁学刊 1987年7月4 论《易传》的整体思想 周易研究创刊号 1988年5 论孙武军事哲学整体性思维方式 管子学刊 1988年9月与高晨阳合作6 五四与新儒家 山东大学学报 1989年2月7 五四、新儒家、现代文化建构 文史哲 1989年5月8 试论新儒学的演变现代新儒家研究论集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9年12月9 熊十力易学思想探微 周易研究 1990年6月10 传统文化片论 民俗研究 1990年6月11 牟宗三道德优先于知识说 山东大学学报 1990年9月12 中国文化与人类前途 浙江学刊 1990年12月13 自我坎陷说与当代文化症结 台北国际会议文集 文津出版社 1991年5月14 牟宗三与当代中国哲学 香港《法言》 1991年8月15 《易传》象论初探大易集成 文化艺术出版社 1991年12月16 儒墨哲学之比较――兼论中国文化未形成民主与科学之故 墨子研究论丛(一)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1年12月17 试论现代新儒家的基本特质及其精神 文史哲 1992年7月18 论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哲学研究 1992年9月19 梁漱溟早期文化哲学思想的形成及发展 山东社会科学 1992年12月20 论颜子的思想境界 台湾孔孟月刊 1993年1月21 牟宗三与第三期儒学之发展东岳论丛1993年6月22 牟宗三与当代新儒家学术思想研讨会综述 哲学研究 1993年第1期23 孟子的主体哲学 孔子研究 1994年1月24 现代新儒家研究的省察与展望 文史哲 1994年7月25 试论当代新儒家对现代文化的建构及其建构方式 齐齐哈尔师范学院学报 1994年12月26 徐复观的政治理念——兼论徐、牟政治理念之异同 齐鲁学刊 1994年12月27 儒学的现代转进――从牟宗三先生的“客观了解”谈起 台北国际儒学会议文集·文津出版社 1994年12月28 儒学的继承与创新 台北中国文化月刊 1995年5月29 儒家思想与当代环境意识 上海社会科学 1995年10月30 对立、互补、创新――从儒墨学术差异看墨学在中国文化重建中的独特作用 墨子研究论丛(三)山东大学出版社 1995年10月31 儒学在当代中国之断续问题――时代的病痛与儒学回应 台北中央研究院 中国文哲所·当代儒学集刊1997年10月32 当代新儒学之定性与定位 香港中文大学国际学术会议文集 1997年12月33 评徐复观的学术态度与学术方法 孔子研究 1997年第3期34 也谈“一生著述,古今无两”——论牟宗三先生学术贡献台湾 鹅湖 1998年8月35 戊戌变法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文史哲 1998年9月36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启示 中外天地 1999年5月37 五十年来孔子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山东大学学报 1999年7月38 仁为礼之本源,礼为仁之表征 台湾鹅湖 1999年9月39 评梁漱溟的东西文化观及其对孔子精神的重读 山东农林干部学院学报 2000年12月40 论孔子的仁礼合一说 山东大学学报 2001年3月41 泛化与界域 求是学刊 2001年3月42 先秦儒学的义理开合与逻辑发展 孔子研究 2001年5月43 耶教四次来华的宏观省察 东岳学刊 2001年7月44 儒家思想与全球伦理大陆桥 2001年10月45 先秦儒家的义理形态与现代启示 新加坡·儒家的理论与实践 2001年12月46 丘处机思想的儒家倾向 台湾·丹道文化 2002年第四期47 儒家的人文关切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 中华文华集刊 2002年48 依仁以成礼,还是设礼以显仁――儒从儒家的仁礼观看儒学发展的两种方式 文史哲 2002年3月49 颜子的人文理想与道德境界 颜子论丛(一)齐鲁书社 2002年10月50 洪秀全与儒耶之融合 东岳论丛 2002年11月51 儒家与基督教在近代中国的冲突与融合 台北中国文哲通讯 2002年11月52 齐文化的特点、本质与旨归――兼论齐文化与鲁、秦文化之异同 管子学刊 2002年12月53 儒学与人类文明相处之道儒学与全球化国际学术会议文集 齐鲁书社 2002年12月54 齐文化的特征、旨归与本质 管子学刊 2003年1期55 论丘处机思想中的儒家倾向 信阳师范学院学报 2003年1期56 文化侵略与文化守卫 求是学刊 2003年第6期57 以梁、熊、牟为例看当代新儒家孤、反、狂之性格 文史哲 2003年2期58 儒学与人类文明相处之道 中华文化论坛 2003年2期59 “儒学与当代社会双向互动”刍议 孔子研究 2003年5期60 儒家人文关切及其与当代社会的双向互动 中华文化研究集刊 2003年5月61 先秦儒家的理论模态及其现代启示 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社 2003年5月62 颜子的精神境界 颜子文化论丛 2003年5月63 感知民族精神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3年5月64 弘扬民族传统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3年5月65 领略民族文化 山东友谊出版社 2003年5月66 实用主义与理想主义 山东社会科学 2003第3期67 儒家的人文关切与当代社会诸问题 新加坡国立大学出版社 200468 诠释、批判、重建--兼论中西哲学的发展方式 中国哲学史 2004年1期69 仁、直觉、生活态度——梁漱溟对孔子哲学的创造性诠释 东岳论丛 2004年第5期70 孔教运动的由来及其评价 齐鲁学刊 2004年第6期71 从颜氏之儒的思想特质看其与易学的关系周易研究2004年第3期72 易学与人文关怀光明日报2004年2月73 为什么不做儒商?商业周刊2004年7月74 程度抑或方式----中国近代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之判准北京·读书时报2004年8月75 人文教之证成及其意义——兼论牟宗三的儒教说烟台大学学报2005年4月76 孔教运动再评价政策儒学与当代文明2005年6月77 从“依傍”走向主体自觉——中国哲学史研究何以回归其自身 文史哲 2005年第3期78 儒家耶教与中国近代社会的冲突与融合 当代儒家文化与西方文化·宗教篇 2005年12月79 “儒分为八”的再审视 儒林第一辑 2005年8月80 思孟学派与士的精神 山东大学报 2005年12月13日81 儒家与耶教在近代中国的冲突与融合 当代儒学与西方文化·宗教篇 2005年12月82 “有教无类”与大众儒学 中华读书报 2006年2月8日83 民间儒学何以可能? 国际儒学研究·第十辑 2006年10月84 孟子士的品节与现代知识分子精神 儒林·第三辑 2006年10月85 李大钊的易学思想及其早期哲学 周易研究 2007年第5期86 儒学从来不是学者的奢侈品 中国文化报 2007年6月28日87 荀子的人性论的多重意蕴及其当代价值——兼论孟子与荀子人性论之异同儒林·第四辑2008年12月88 郭店楚简《性自命出》与荀子的性情哲学中国哲学史2009年第一期89 李退溪敬之哲学与东西文化孔子研究2009年第4期90 庄子的诠释方法探析安徽大学学报2009年第4期91 孔子道的形上学意义及其精神价值 第一届世界儒学大会论文集 2009年9月92 孔子行的智慧学略说 山东大学报 2009年6月3日93 国学今昔谈 博览群书 2009年第11期94 20世纪中国哲学研究话语体系范式转换之得失及未来走向 文史哲 2010年1月5日95 孔子“道”的形上学及其精神价值 贵州社会科学 2010年2月20日96 孔子的德治主义与政治文明儒学的当代使命 2010年4月97 庄子的自由观新探 南昌大学学报 2010年第4期署名:第2位98 儒学与君主专制未必相匹配 社会科学报 2010年3月11日99 儒学·灵根·圣贤人格----兼与刘泽华先生商榷 中国社会科学报 2010年1月28日100 儒学与封建专制并不配套 北京日报 2010年5月17日101 “文明冲突”与化解之道 光明日报 2011年7月26日102 哲人已逝,典范犹存---深切怀念丁冠之先生 博览群书 2011年8月24日103 正义何以保证? 孔子研究 2011年第1期104 超越诸子,回归道术----汉初文化复古主义兴起及其历史价值 国际儒学研究·第十四辑 2011年3月105 理智与理性---儒学研究与儒学传承 儒林· 2011 2011年4月106 200米,孔子还走多久?200米,孔子还走多久? 儒风大家 2011年第2期107 由“儒化天下”到“儒行天下” 儒风大家 2011年第3期108 文化中国与华人精神世界 儒风大家 2011年第4期109 儒学与人类文明相处之道 首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文集 2011年11月

《道哲学概要》,60千字,收入《开新——当代儒学理论创构》,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1月出版。《中华价值 世界意义》 ,6千字,《光明日报》2012年11月26日。《回应道哲学》,12千字,《哲学动态》2012年第1期。《当代儒学十家撮要》,19千字,《当代儒学》(第一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儒学创新发展的两种基本路径》,9千字,载《儒家文化与时代精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1年版。《道哲学——重建中国哲学的新尝试》 ,7千字,《人民政协报》2011年8月22日,《新华文摘》2011年第21期全文转载。《作为儒家终极价值的“道”及其形成》,9千字,《国际儒学研究》第18辑,九州出版社2011年版。《重建形上学的中国路径》,4千字,《国学精华编》,商务印书馆2011年8月出版。《世界文明转型与中华文明复兴》 ,《人民论坛》2011年1月(中)。《道与人生》,9千字,载《聆听智者的声音——香山讲坛演讲录》,中华书局2010年11月版。《当代儒学范式》,载《文津演讲录》之十,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0年10月出版。《儒学核心价值观的历史演变和现代价值》,3千字,《浙江学刊》2010年第6期。《儒学研究所面临的问题》(访谈),5千字,《人民政协报》2010年8月30日。《重建形上学的中国路径》,4千字,《光明日报》2010年5月17日。Chinese Traditional Thoughtand Chinese Social Development in the 21st Century,载《儒学的当代使命-纪念孔子诞辰2560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九州出版社2010年版。《<孔子>:银幕应该如何表现和传播孔子》,8千字,《电影艺术》2010年第2期。《道与道统——儒家对人间秩序的探求》,21千字,载《人类文明中的秩序、公平公正与社会发展》,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11月出版。《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下),25千字,载《河北学刊》2009年第5期。《中国哲学的当代建构》(上),27千字,载《河北学刊》2009年第4期。Knowledge, Value andLife-World - Reconstruction of Philosophy of Dao ,“Deutsches JahrbuchPhilosophie” (German Almanac of Philosophy),《思孟心性论及相关问题》,25千字,载《儒家思孟学派论集》,齐鲁书社2008年12月出版。《人性与善恶——兼评孟荀的人性善恶论》,12千字,载《儒林》第四辑,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出版。《当代儒学范式》,26千字,载《国际儒学研究》第十六辑,九州出版社2008年6月出版。《华教与儒道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2千字,《人民政协报》2008年5月5日。《儒学返本开新新运动即将展开》,4千字,《社会科学报》2008年3月12日。《“天生德于予”别解》,2千字,载《东方道德研究》第九辑,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2008年1月出版。Looking at Globalism fromthe Ancient Chinese Organicizing World,InternationalJournal of Decision Ethics, Spring 2008, published by Global ScholarlyPublication, New Y《出土文献背景下的儒家核心经典系统之重构》,28千字,载《儒家文化研究》第一辑,三联书店2007年6月出版。《性自命出》对子思人性论的扬弃,简帛考论,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5月。《国家意识形态与民族意识形态相辅相成——全球化时代马克思主义与儒学关系的再思考》,17千字,《哲学动态》2007年第3期。《“德”“欲”之际――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33千字,载《全球化时代的儒家伦理》,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出版。《五经七典――儒家核心经典系统之重构》,10千字,《人民政协报》2006年12月18日、2007年1月15日连载。《第三个儒学范式与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民族主义意识形态》,见德国阿登纳基金会编《孔子儒学与中国现代社会》,2007年版。《以“五经七典”代“四书五经”》,20千字,《中国儒学年鉴》(2006),山东《中国儒学年鉴》社2006年版。《新道论提要》,《国际儒学研究》第14辑,九州出版社2006年版。《从古代中国的天下一体化看当代全球化趋势》,11千字,《哲学动态》2006年第9期。《德欲之争――早期儒家人性论的核心问题与发展脉络》,18千字《孔子研究》2005年第5期。《儒学当代发展的回顾和展望》,7千字,分期刊于《人民政协报》2005年4月4日、4月18日、5月16日;《新华文摘》2005年第15期全文转载。《新儒学、新新儒学与四界哲学论》,10千字,《本体与诠释》第5辑,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5年版。《从“欲”到“德”――中国人性论的起源与早期发展》,12千字,《齐鲁学刊》2005年第2期;人大复印资料《中国哲学史》转载。《略说儒学的现代开展》,14千字,《东方论坛》2005年第1期。《近代科学为什么没有在中国产生》,《中国青年报》2004年11月。《帛书〈要〉篇考释》,32千字,《周易研究》2004年第4期。《现代化和全球化过程中的儒学复兴》,载《儒学与全球化》,齐鲁书社2004年版。《中国社会形态的四个层面及其历史分期》,《文史哲》2003年第6期。《子思书再探讨――兼论〈大学〉作于子思》,10千字,《中国哲学史》2003年第4期。《〈淮南子·缪称训〉所见子思〈累德篇〉考》,17千字,《孔子研究》2003年第6期。《孟子车非孟子考:思孟关系考实》,15千字,《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3期。《〈中庸〉·〈子思〉·〈子思子〉――子思书源流考》,7·5千字,载《郭店简与早期儒学》,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论语〉·〈论语〉类文献·孔子史料――从郭店简谈起》,31千字,载《郭店简与早期儒学》,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五行〉考释》,40千字,《论衡丛刊》第二辑,巴蜀书社2002年8月版。《〈五行〉考略》,6·5千字,载《古墓新知》,台湾古籍出版有限公司2002年版。《不断深化和完善的本体诠释――早期道家宇宙论的演进》,23千字,《本体诠释学》第二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人文主义宗教与宗教人文主义――从中国早期宗教和人文主义传统看儒学的性质》,2·5千字,《中国哲学史》2002年第2期。《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典学的发展方向》,13千字,《孔子研究》2002年第4期。《从“疑古”走向“正古”――试论中国古史学的发展方向》,5千字,《光明日报》2002年7月16日。《中国思想文化的特点》,11千字,美国美中文化研究所《美中社会和文化》2002年第1期。《自由的本体诠释――兼论老庄哲学的本体架构及其内蕴》,20千字,《本体与诠释》,三联书店2000年1月出版。《郭店竹简与中国哲学》,12千字,《郭店楚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5月出版。《中国传统价值理念与当代信仰危机》,4千字,美国美中文化研究所《美中社会和文化》2000年第2期。《现代化:从科技革命到传统复兴》(原题《“中体西用”新释》,32千字,《国际儒学研究》第7辑,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9年出版)。《中国哲学史需要重写》(记者访谈),2千字,《北京日报》1999年6月9日。《老聃不是太史儋》,3千字,《中国青年报》1999年11月。《从郭店竹简看先秦哲学发展脉络》,6千字,《光明日报》1999年4月23日。《楚简〈老子〉与老子公案》,23千字,《中国哲学》第20辑,辽宁教育出版社1999年出版。《自由何须逃避--回应弗洛姆》,10千字,《原道》第5辑,贵州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试谈郭店楚简〈太一生水〉及其与简本〈老子〉的关系》,9千字,《中国哲学史》1998年第4期。《郭店楚简〈天降大常〉(〈成之闻之〉)篇疏证》,9千字,《孔子研究》1998年第3期。《从郭店楚简〈老子〉看老子其人其书》,13千字,《哲学研究》1998年第7期。《〈中庸〉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定位》(下),15千字,《原道》第4辑,学林出版社1998年出版。《〈易传〉成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13千字,《齐鲁学刊》1998年第3期。《从早期〈易传〉到孔子易说--重新检讨〈易传〉成书问题》,23千字,《国际易学研究》第3辑,华夏出版社1997年出版。《孔子学易考论》,15千字,《孔子研究》1997年第2期。《从道论到心性之学--老子哲学之建构》,20千字,《哲学与文化》(台湾)1997年第4期。《儒学与现代精神文明》,7千字,《21世纪》1997年第1期。《庄子形上学新论》,20千字,《学术界》增刊《中华道学》1996年第1期。《再论原始〈论语〉及其在西汉以前的流传》,15千字,《中国哲学史》1996年第4期。《〈中庸〉的思想体系与历史定位》(上),20千字,《原道》第3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6年出版。《本心本性的丧失与复归--老子对孟子思想的影响》,12千字,《道家文化研究》第6辑,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出版。《老庄孔孟哲学的底蕴及其贯通》,《原道》第1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年出版。《〈大学〉新论--兼评新儒家的有关论述》,23千字,《新儒家评论》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年出版。《〈中庸〉成书辨证》,13千字,《孔子研究》1995年第4期。《以“自然”的本义观照老子哲学之底蕴》,12千字,《中国哲学史》1995年第3、4期。《生命的价值及其实现--孔、庄哲学贯通处》,13千字,《孔子研究》1994年第4期。《谈由生、命、才、德诸范畴构成的庄子人性论》,12千字,《中国哲学史》1994年第3期。《老子的宇宙论与规律论新说》,12千字,《哲学研究》1994年第6期。《〈孟子〉“万物皆备于我”章考辨》,9千字,《原学》第2辑,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4年出版。《试论五四以来中国新文化的发展道路》,9千字,《探索与争鸣》1991年第5期。《中国古代的文化形态及其演变》,11千字,《中州学刊》1991年第1期。《儒学的发展与孔子形象的演变》,12千字,《孔孟荀比较研究》,山东大学出版社1990年出版。《〈论语〉源流再考察》,《孔子研究》1990年第4期。《重新考察思维、认识、意识诸问题》,16千字,《青岛大学学报》1990年第1期。《“打倒孔家店”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命运》,4千字,《齐鲁学刊》1989年第3期。《孔子言行资料辑录源流》,11千字,《中国哲学史》1989年第3期。《嬗变不居的孔子形象--一个文化之迷》,13千字,《齐鲁学刊》1989年第3期。《从文化生成机制看中国文化的形成与演变》,13千字,《哲学研究》1989年第4期。《文字·思维·文化--一个中西比较的尝试》,9千字,《东岳论丛》1988年第3期。《孔子的情感理论与情感教育思想》,9千字,《东岳论丛》1986年第3期。《孔子的思维结构及其对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影响》,9千字,《齐鲁学刊》1986年第3期。

  • 索引序列
  • 国际药学与化学杂志投稿经验分享
  • 国际消化病学杂志投稿经验分享
  • 国际药学与化学杂志投稿经验
  • 国际免疫病理学与药理学杂志投稿经验分享
  • 国际儒学杂志投稿经验分享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