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塑料工业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塑料工业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发布时间:

塑料工业投稿经验总结

《塑料工业》期刊是经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塑料行业专业期刊。于1970年创刊,是国内发行最早的中央级塑料专业期刊。主要报道塑料原料、塑料改性及助剂、成型加工、模具与设备、仪器检测、合成工艺等新技术与新产品,介绍国内外塑料工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及相关信息。读者对象为塑料工业科技人员及相关专业高等院校师生。 期刊名称:塑料工业主办单位: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出版周期:月刊出 版 地:四川省成都市语言种类:中文开本尺寸:大16开创刊时间:1970年国际刊号:1005-5770国内刊号:51-1270/TQ邮发代号:62-71 CA 化学文摘(美)(2011)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朋友你好,根据我多年从事文字工作的经验,我认为:如果投稿更有针对性,命中率会更高一些。这就关系到,你是哪里的?干什么的?写的稿件是什么体裁?什么内容?如果说投稿的话,最好投当地的报刊、网络或者是你从事的职业报刊发表,要投哪个媒体首先要研究哪个媒体,看它需要什么内容、什么体裁、什么格式的稿件,“对症下药”,这样会更轻松一些、方便一些,命中率会更高一些。如果你能够告诉我你的具体情况(干什么工作,哪里的,写的小说的大致内容等),我可以给你一些建议。我1993年开始在部队时开始发表各类文章,包括:报告文学、新闻、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体裁的,到目前,先后在《人民日报》《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法制文萃》《半月谈》《解放军报》《中国国防报》《中国绿色时报》《中国日报》《中国教育报》《人民公安报》《中国交通报》《中国安全生产报》《中国转业军官》《中国人事》《道路交通管理》等报刊发表的大约5000篇左右吧,有40多篇获奖。另外:投稿时,第一要有信心,第二要投对报刊媒体,这两点非常重要。祝你成功!

塑料工业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前景还可以,参考前瞻 产业研究院《中国塑料制品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塑料制品工业发展趋势大概分为三个步骤:农用塑料(包括农用地膜、节水和土工合成材料)占据各种细分产品中最重要的地位;包装材料和塑料建材成为快速增长的领域;管材型材、薄膜等常规产品的生产将逐步向规模方向发展;同时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工程塑料制品及复合材料随着下游行业消费升级而不断扩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第2阶段向第3阶段过渡的时期。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8亿分布在广大农村,这种国情决定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用塑料制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装备,是抗御自然灾害,实现农作物高产、高效的一项不可替代的技术措施,塑料制品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农、林、牧、渔各业。  传统塑料制品主要应用在农业、建筑业和民生等方面,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自身制造工艺的逐渐加强,塑料产业逐步向对低端树脂进行改型深加工,产生高附加值的塑料制品方向迈进,如在汽车、医药等行业上的应用。对于树脂的改性,就是在合成树脂进行成型加工时为改善其加工性能而添加一些助剂。虽然添加助剂的量非常少,但是助剂品种却无穷无尽,可以使塑料制品产生丰富的差别化,以满足更多下游行业的需求。

《塑料工业》期刊是经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塑料行业专业期刊。于1970年创刊,是国内发行最早的中央级塑料专业期刊。主要报道塑料原料、塑料改性及助剂、成型加工、模具与设备、仪器检测、合成工艺等新技术与新产品,介绍国内外塑料工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及相关信息。读者对象为塑料工业科技人员及相关专业高等院校师生。 期刊名称:塑料工业主办单位: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出版周期:月刊出 版 地:四川省成都市语言种类:中文开本尺寸:大16开创刊时间:1970年国际刊号:1005-5770国内刊号:51-1270/TQ邮发代号:62-71 CA 化学文摘(美)(2011)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塑料助剂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我国化学工业概况:我国一批石化产品产量跃居世界前列 “九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取得了一系列新的发展,已经形成了门类比较齐全、品种大体配套并且基本可以满足国内需要的石油和化学工业体系。 国家经贸委综合司司长李寿生在日前召开的中国首届化工园区发展研讨会上说,目前,我国已有10余种主要石油和化工产品的产量居世界前列。其中,化肥、染料产量居世界第一位;纯碱、农药产量居世界第二位;原油一次加工能力、硫酸、烧碱产量居世界第三位;合成橡胶产量居世界第四位;乙烯和五大合成树脂生产能力居世界第五位。 2000年,我国生产原油163亿吨,“九五”期间平均增长速度1.67%;加工原油1.76亿吨,平均增长4.6%;天然气272亿立方米,平均增长8.67%;乙烯470万吨,平均增长14.38%;合成氨3105万吨,平均增长2.34%;化肥3186万吨,平均增长4.57%;农药60万吨,平均增长7.57%;硫酸2427万吨,平均增长6.03%;纯碱834万吨,平均增长6.89%;烧碱646万吨,增长3.97%;PVC264万吨,平均增长13.45%;轮胎9980万条,平均增长4.66%。 据介绍,“九五”期间,我国石化工业先后建成了镇海、茂名、齐鲁、金陵四大含硫原油加工基地,新增含硫原油加工能力3000万吨/年。完成了上海、齐鲁、大庆等乙烯一轮扩能改造。燕山石化等乙烯二轮改造和小乙烯的挖潜改造开始起步。化学工业也建成了一批具有先进水平的大型生产装置。现有年产30万吨以上合成氨厂30个、60万吨以上纯碱厂5个、200万条以上轮胎厂10余个、30万吨以上硫酸厂5个、10万吨以上烧碱厂15个。一批大型有机原料和精细化工装置也达到和接近国际先进水平。这些装置的建成投产,进一步提高了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技术水平和生产能力。 同时,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按照“品种、质量、效益和增加出口”的原则,调整投资方向,加大技改力度,大力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和市场短缺的产品,全行业产品结构明显优化。从1995年到2000年,我国尿素产量由1739万吨增加到3070万吨,在氮肥中的比例由48%上升到59%;高浓度磷复肥产量(以P2O5计)由7万吨增加到235万吨,在磷肥中的比例由15%增加到35.5%;离子膜烧碱产量由64万吨增加到144万吨,在烧碱中的比重由11%增加到26%;子午线轮胎产量由736万条增加到3188万条,在轮胎中的比重由12%提高到32%。此外,还较大幅度地淘汰和压缩了一批落后产品、落后工艺和落后装备。 “九五”期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还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突破了一批行业急需和对行业技术进步有较大提升作用的新技术、新工艺,自主开发能力和科研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增强。石油化工技术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自行开发了一些成套的工业化生产技术,使石油化工技术和装备开始从单向引进转变为有进有出的双向交流与合作,发生了历史性转折。催化裂化家族工艺、重油加氢脱硫、加氢裂化、国产乙烯裂解炉、环管法聚丙烯、热塑性弹性体SBS等一批工业化技术开发成功,催化剂国产化率达85%以上,都标志着我国石化工业技术自主开发能力有了显著进步。化学工业在万吨有机硅、80克-100克新工艺苯酐、新型多嘴对置化肥气化、大型磷石膏综合利用、反浮选-冷结晶法和兑卤脱钠法生产氯化钾、10万吨低压法甲醇、高速、低滚动阻力子午线轮胎等生产技术上都在较高水平上取得了突破。 据统计,2000年,我国石油和化学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已达5%,规模以上石化行业实现利润1289.68亿元,占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的30.26%,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1135.09亿元,占全部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实现利润的47.45%。

塑料工业期刊投稿经验

前景还可以,参考前瞻 产业研究院《中国塑料制品行业产销需求与投资预测分析报告》显示,塑料制品工业发展趋势大概分为三个步骤:农用塑料(包括农用地膜、节水和土工合成材料)占据各种细分产品中最重要的地位;包装材料和塑料建材成为快速增长的领域;管材型材、薄膜等常规产品的生产将逐步向规模方向发展;同时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工程塑料制品及复合材料随着下游行业消费升级而不断扩展;当前我国正处于第2阶段向第3阶段过渡的时期。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13亿人口中8亿分布在广大农村,这种国情决定了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用塑料制品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基础装备,是抗御自然灾害,实现农作物高产、高效的一项不可替代的技术措施,塑料制品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我国农、林、牧、渔各业。  传统塑料制品主要应用在农业、建筑业和民生等方面,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以及我国自身制造工艺的逐渐加强,塑料产业逐步向对低端树脂进行改型深加工,产生高附加值的塑料制品方向迈进,如在汽车、医药等行业上的应用。对于树脂的改性,就是在合成树脂进行成型加工时为改善其加工性能而添加一些助剂。虽然添加助剂的量非常少,但是助剂品种却无穷无尽,可以使塑料制品产生丰富的差别化,以满足更多下游行业的需求。

《塑料工业》期刊是经国家科委、国家新闻出版署批准,由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主办,面向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塑料行业专业期刊。于1970年创刊,是国内发行最早的中央级塑料专业期刊。主要报道塑料原料、塑料改性及助剂、成型加工、模具与设备、仪器检测、合成工艺等新技术与新产品,介绍国内外塑料工业的最新发展动态及相关信息。读者对象为塑料工业科技人员及相关专业高等院校师生。 期刊名称:塑料工业主办单位: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出版周期:月刊出 版 地:四川省成都市语言种类:中文开本尺寸:大16开创刊时间:1970年国际刊号:1005-5770国内刊号:51-1270/TQ邮发代号:62-71 CA 化学文摘(美)(2011)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2)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2008)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2008)中文核心期刊(2004)中文核心期刊(2000)中文核心期刊(1996)中文核心期刊(1992)

塑料工业投稿经验

从第一个塑料产品赛璐珞诞生算起,塑料工业迄今已有120年的历史。其发展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天然高分子加工阶段这个时期以天然高分子,主要是纤维素的改性和加工为特征。1869年美国人 JW海厄特发现在硝酸纤维素中加入樟脑和少量酒精可制成一种可塑性物质,热压下可成型为塑料制品,命名为赛璐珞。1872年在美国纽瓦克建厂生产。当时除用作象牙代用品外,还加工成马车和汽车的风挡和电影胶片等,从此开创了塑料工业,相应地也发展了模压成型技术。1903年德国人 A艾兴格林发明了不易燃烧的醋酸纤维素和注射成型方法。1905年德国拜耳股份公司进行工业生产。在此期间,一些化学家在实验室里合成了多种聚合物,如线型酚醛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等,为后来塑料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1904年世界塑料产量仅有10kt,还没有形成独立的工业部门。合成树脂阶段这个时期是以合成树脂为基础原料生产塑料为特征。1909年美国人 LH贝克兰在用苯酚和甲醛来合成树脂方面,做出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第一个热固性树脂──酚醛树脂的专利权。在酚醛树脂中,加入填料后,热压制成模压制品、层压板、涂料和胶粘剂等。这是第一个完全合成的塑料。1910年在柏林吕格斯工厂建立通用酚醛树脂公司进行生产。在40年代以前,酚醛塑料是最主要的塑料品种,约占塑料产量的2/3。主要用于电器、仪表、机械和汽车工业。1920年以后塑料工业获得了迅速发展。其主要原因首先是德国化学家Н施陶丁格提出高分子链是由结构相同的重复单元以共价键连接而成的理论和不熔不溶性热固性树脂的交联网状结构理论,1929年美国化学家 WH卡罗瑟斯提出了缩聚理论,均为高分子化学和塑料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同时,由于当时化学工业总的发展十分迅速,为塑料工业提供了多种聚合单体和其他原料。当时化学工业最发达的德国迫切希望摆脱大量依赖天然产品的局面,以满足多方面的需求。这些因素有力地推动了合成树脂制备技术和加工工业的发展。第一个无色的树脂是脲醛树脂。1928年,由英国氰氨公司投入工业生产。1911年,英国 FE马修斯制成了聚苯乙烯,但存在工艺复杂、树脂老化等问题。1930年,德国法本公司解决了上述问题,在路德维希港用本体聚合法进行工业生产。在对聚苯乙烯改性的研究和生产过程中,已逐渐形成以苯乙烯为基础,与其他单体共聚的苯乙烯系树脂,扩展了它的应用范围。1931年,美国罗姆-哈斯公司以本体法生产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制造出有机玻璃。1926年,美国 WL西蒙把尚未找到用途的聚氯乙烯粉料在加热下溶于高沸点溶剂中,在冷却后,意外地得到柔软、易于加工、且富于弹性的增塑聚氯乙烯。这一偶然发现打开了聚氯乙烯得以工业生产的大门。1931年德国法本公司在比特费尔德用乳液法生产聚氯乙烯。1941年,美国又开发了悬浮法生产聚氯乙烯的技术。从此,聚氯乙烯一直是重要的塑料品种,它又是主要的耗氯产品之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氯碱工业的生产。1939年,美国氰氨公司开始生产三聚氰胺-甲醛树脂的模塑粉、层压制品和涂料。1933年英国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在进行乙烯与苯甲醛高压下反应的试验时,发现聚合釜壁上有蜡质固体存在,从而发明了聚乙烯。1939年该公司用高压气相本体法生产低密度聚乙烯。1953年联邦德国 K齐格勒用烷基铝和四氯化钛作催化剂,使乙烯在低压下制成为高密度聚乙烯,1955年联邦德国赫斯特公司首先工业化。不久,意大利人 G纳塔发明了聚丙烯,1957年意大利蒙特卡蒂尼公司首先工业生产。从40年代中期以来,还有聚酯、有机硅树脂、氟树脂、环氧树脂、聚氨酯等陆续投入了工业生产。塑料的世界总产量从1904年的10kt,猛增至1944年的600kt,1956年达到4Mt。随着聚乙烯、聚氯乙烯和聚苯乙烯等通用塑料的发展,原料也从煤转向了以石油为主,这不仅保证了高分子化工原料的充分供应,也促进了石油化工的发展,使原料得以多层次利用,创造了更高的经济价值。大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通用塑料的产量迅速增大,聚烯烃塑料在70年代又有聚1-丁烯和聚 4-甲基-1-戊烯投入生产。形成了世界上产量最大的聚烯烃塑料系列。同时出现了多品种高性能的工程塑料。1958~1973年的16年中,塑料工业处于飞速发展时期,1970年产量为30Mt。除产量迅速猛增外,其特点是:①由单一的大品种通过共聚或共混改性,发展成系列品种。如聚氯乙烯除生产多种牌号外,还发展了氯化聚氯乙烯、氯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氯乙烯-偏二氯乙烯共聚物、共混或接枝共聚改性的抗冲击聚氯乙烯等。②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的工程塑料新品种。如聚甲醛、聚碳酸酯、ABS 树酯、聚苯醚、聚酰亚胺等。③广泛采用增强、复合与共混等新技术,赋予塑料以更优异的综合性能,扩大了应用范围。1973年后的10年间,能源危机影响了塑料工业的发展速度。70年代末,各主要塑料品种的世界年总产量分别为:聚烯烃19Mt,聚氯乙烯超过100kt,聚苯乙烯接近80kt,塑料总产量为6Mt。1982年开始复苏。1983年起塑料工业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产量达72Mt。目前,以塑料为主体的合成材料的世界体积产量早已超过全部金属的产量。时至今日,塑料材料更朝着功能性材料(如生物功能材料、电磁功能材料、记忆功能材料、吸水功能材料。。。。。。。。。。。)发展。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不可离开的最大材料来源。

很好啊,我经常买塑料的东西,家庭用品少不了这一行

1、天然高分子加工阶段。这个时期以天然高分子,主要是纤维素的改性和加工为特征,1905年德国拜耳股份公司进行工业生产。在此期间,一些化学家在实验室里合成了多种聚合物,如线型酚醛树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氯乙烯等,为后来塑料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合成树脂阶段。这个时期是以合成树脂为基础原料生产塑料为特征。1909年美国人LH贝克兰在用苯酚和甲醛来合成树脂方面,做出了突破性的进展,取得第一个热固性树脂──酚醛树脂的专利权。在酚醛树脂中,加入填料后,热压制成模压制品、层压板、涂料和胶粘剂等。这是第一个完全合成的塑料。3、在40年代以前,酚醛塑料是最主要的塑料品种,约占塑料产量的2/3。主要用于电器、仪表、机械和汽车工业。1929年美国化学家WH卡罗瑟斯提出了缩聚理论,均为高分子化学和塑料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4、同时,由于当时化学工业总的发展十分迅速,为塑料工业提供了多种聚合单体和其他原料。当时化学工业最发达的德国迫切希望摆脱大量依赖天然产品的局面,以满足多方面的需求。这些因素有力地推动了合成树脂制备技术和加工工业的发展。5、大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通用塑料的产量迅速增大,聚烯烃塑料在70年代又有聚1-丁烯和聚4-甲基-1-戊烯投入生产。形成了世界上产量最大的聚烯烃塑料系列。同时出现了多品种高性能的工程塑料。开发了一系列高性能的工程塑料新品种。如聚甲醛、聚碳酸酯、ABS树酯、聚苯醚、聚酰亚胺等。

  • 索引序列
  • 塑料工业投稿经验总结
  • 塑料工业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 塑料助剂期刊投稿经验总结
  • 塑料工业期刊投稿经验
  • 塑料工业投稿经验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