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国沙漠期刊

中国沙漠期刊

发布时间:

中国沙漠期刊

1、CSCD是ChineseScienceCitationDatabase的简称,也就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英文缩写,CSCD在高校申请基金和审查评奖包括院士的评审都要检索CSCD;CSCD中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其中核心库的杂志等级略高些(相对而言),但是这3类杂志有交叉,比如一军大学报既是CSCD核心期刊,也是中文医学核心期刊。2、中文核心期刊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核心期刊,是北大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所收录的期刊,每4年公布一次,2012年有更新。3、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统计源期刊,又称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中文核心期刊、科技核心期刊和CSCD核心期刊三者的区别:

这3种期刊都是人为划分的: 中文核心期刊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核心期刊,是北大出版社每4年公布一次,现在用的是2004年版,一般在晋升职称时衡量文章用的,但有的省不承认; 2科技核心期刊是科技部公布的,似乎是2年公布1次,在晋升时没有特别的认可意义; 3 CSCD核心期刊:CSCD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英文缩写,CSCD在高校申请基金和审查评奖包括院士的评审都要检索CSCD;CSCD中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其中核心库的杂志等级略高些(相对而言),但是这3类杂志有交叉,比如一军大学报既是CSCD核心期刊,也是中文医学核心期刊。

中国沙漠期刊级别

《中国沙漠》不是SCI收录期刊

这3种期刊都是人为划分的: 中文核心期刊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核心期刊,是北大出版社每4年公布一次,现在用的是2004年版,一般在晋升职称时衡量文章用的,但有的省不承认; 2科技核心期刊是科技部公布的,似乎是2年公布1次,在晋升时没有特别的认可意义; 3 CSCD核心期刊:CSCD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英文缩写,CSCD在高校申请基金和审查评奖包括院士的评审都要检索CSCD;CSCD中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其中核心库的杂志等级略高些(相对而言),但是这3类杂志有交叉,比如一军大学报既是CSCD核心期刊,也是中文医学核心期刊。

《中国沙漠》期刊,中国沙漠(Journal of Desert Research),双月刊,学术类。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Cold and Arid Regions Environmental and Engineering Research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主编姓名:朱震达(ZHU Zhen-da)创刊年份:1981年(The year of 1981) ISSN 号:1000-694X CN号:62-1070/P办刊宗旨:本刊是以沙漠学研究为主的综合性学术刊物,侧重报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在沙漠科学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沙漠学及相邻学科研究的前沿理论;注重区域性和综合性、可持续发展研究,关注资源研究与全球变化等重大课题在沙漠学科上有创新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学说;促进沙漠科学研究和整治水平进一步提高以及国内外学术水平的交流。学科定位:研究寒旱区陆地表层系统的格局过程及关系,以西部干旱、高寒的特殊环境为背景,开展以冰川、冻土、沙漠、高原大气、寒旱区水土资源、脆弱生态与农业为主要领域的科学研究,为国土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工程建设提供理论基础和关键技术,为西部大开发的国家目标服务。 在国内的影响:本刊1999年获“第二届全国优秀地理期刊奖”;2000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期刊三等奖”;2001年进入“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03年获科技部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评出的2002年度“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奖。《中国沙漠》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多家数据库的来源期刊。国际化前景:《中国沙漠》已发行到27个国家和地区,是日本和俄罗斯等国的“文摘杂志”收录的期刊。随国际化的深入和学术交流的发展,该刊将在国际上产生更深入的影响。 主要刊登内容:研究论文、研究综述、研究简报和实验技术等。 读者对象:从事防沙治沙,环境保护,地质地埋学,生态学,农、林、牧,交通学等有关专业的广大研究人员和大专院校的师生以及沙漠地区建设的广大干部。

《中国沙漠》既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也是 最新的 2014版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是 双核心期刊, 算是 国家级核心期刊了。

中国沙漠期刊官网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元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给带到南京,受阉,作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郑和的成长 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此时的郑和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光荣传统和领袖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朱棣赐 "郑"姓与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由于郑和又名"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 成就事业的基础 郑和能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是有其独特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的。作为燕王的亲信与随从,郑和有机会广泛接触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由于他为人正直,能与燕王推心置腹,共同商量国家大事,并随时向燕王学习政治、军事及处理各类事物的谋略。跟随燕王之后,耳濡目染,郑和受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层。这一切都促使朱棣在寻找下西洋的最佳人选时,首先想到的是郑和。郑和姿貌才智,在内侍当中无人可比,是领航远洋的最佳人选。 非凡的个人才能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科技核心:全名为“科技统计源核心期刊”,又称科技核心或统计源核心。是在所有正规期刊中每2年评选1次,影响因子达到标准,即可成为科技核心,由科技部每2年公布一次。 中文核心:全名“中文生物核心期刊”,又称中文核心,北大核心。是在所有科技核心期刊中每4年评选1次,影响因子达到标准,即可成为中文核心,由北大出版社每4年公布一次。 CSCD核心期刊:CSCD是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的英文缩写,被该数据库收录的核心期刊,均为CSCD核心期刊。 CSCD中分为核心库和扩展库,其中核心库的杂志等级略高些(相对而言),但是这3类杂志有交叉,比如一军大学报既是CSCD核心期刊,也是中文医学核心期刊。

刘雨田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职业探险家刘雨田,1942年2月26日生于河南省长葛县,原是新疆乌鲁木齐铁路局机关的一名干部。面对外国人的挑战,1984年5月,他毅然舍弃一切,开始徒步万里长城。经过一年多的艰苦跋涉完成壮举,成为世界上第一位徒步万里长城的人。之后,他又徒步丝绸之路、黄土高原、新疆罗布泊、攀登格拉丹冬和昆仑雪山、考察神农架野人、喜马拉雅雪人、绒布冰川上、沿喜马拉雅和雅鲁藏布江旅行、试登穆朗玛、三次穿越殧之海塔克拉玛干、古尔班通古物等中国五大沙漠。至今他已经完成四十三个考察旅行探险项目。足迹遍及祖国大陆的山山水水,世界数百家报刊、杂志、电视能报道了他的探险事迹,人称他为“二十世纪世界罕见的旅行家、探险家余纯顺 有“中国的托马斯”、“当代徐霞客”之称的余纯顺是一位罕见的传奇人物。他自1988年7月l日起开始“孤身徒步走访全中国”,至1996年6月像“倒下的铜像”在罗布泊遇难。8年间克服千难万险,风餐露宿,跋山涉水,走访了33个少数民族主要居住点,完成了59个探险项目,总行程已达4万华里(接近了阿根廷人托马斯的9万余华里世界纪录),其中尤以他前后用一年半时间,冒着泥石流、雪崩、高原反应等不断穿越海拔五千米左右的“生命禁区”,创下人类史上第一个孤身徒步考察“世界第三极”——青藏高原的纪录而震惊海内外。 邓廷良 男,藏族,青海果洛人,1943年生于重庆,著名历史学、人文学家、探险家。四川省科学探险协会副主席,协会创始人之一。中科院研究员,主要致力于人类学,少数民族语言、文化、宗教与历史方面的考察与研究。著作等身。邓廷良教授为研究中国西部少数民族各部族的历史与文化,自六十年代起,每年都有不少时间只身耗在雪山草地之间,在旷野、丛林、河谷、山麓拜访犷悍或和蔼的部族居民。他先后在民族地区度过了十几个春节,有时甚至整年不归,人称“牦牛”教授。他还是我国徒步全程考察西南丝绸之路的第一人。是研究“南丝路”、“茶马古道”、“蒙军入滇”、“横断山民族走廊”、“华夏文明起源”等领域的权威。邓廷良教授诗、书、画、散文具佳,且有着康巴汉子特有的豪爽、率真、与刚毅,极富人格魅力。他的“关注地球,关注生命”的人文关怀思想影响甚广。三十年来,他用坚实的双脚不断书写、记录着人类发展艰辛历程的史书,他告诉我们在现代都市以外,人原来可以与自然和谐地共生,质朴简单的生活也展现着五彩缤纷的人生。作为现代中国探险家的典范,邓廷良教授主持策划了协会的“西南丝绸之路电视片拍摄”,“炎黄子孙大型系列画册”、“黑竹沟科学探险”等多项主题活动。如今,年过六旬的他依然活跃在协会活动的最前沿。邓廷良先生除了探险外,剩余的时间大部分都在高校里任教。作为历史学、民俗学的资深专家,同时作为有深厚艺术造诣的书法家、雕塑家和美术教育家,他先后在北京大学、四川大学、西南师范大学、重庆美院、四川音乐学院等多所大学被聘为教授、博士生导师,以其渊博的知识,认真、翔实的考察经历,幽默的谈吐,经常赢得学生的满堂喝彩。 李乐诗 李乐诗是第一位提出"白色力量"的人。所谓"白色力量"指南极与北极。李乐诗3次去过北极,第三次,李乐诗才如愿以偿到达北极点,将五星红旗插在地球的最北端。1987年,李乐诗登上世界最高极的喜马拉雅山。从那以后,李乐诗的生活开始了大的转折。她的生活重心已由旅游摄影转到地球生态环境的科考上来。 金飞豹、金飞彪兄弟金飞豹 生于1963年11月23日 1982年首次攀登昆明最高峰禄劝县内的轿子雪山并登顶(海拔4217米) 1985年攀登大理苍山的马龙峰并登顶(海拔4130米) 1987年攀登滇中最高雪岭及马鬃岭(海拔4360米) 1990年横渡滇池(约9公里) 1998年攀登昆明碧罗雪山并登顶,同年攀登昆明老挝山 1999年攀登四川眠山主峰雪宝顶并登顶(海拔5600米) 2003年攀登昆明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 2004年七月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米) 2005年9月攀登世界第六高峰卓奥友峰(8201米 )金飞彪生于1960年10月18日1980年春季独自徒步探访珠江源头1982年首次攀登昆明最高峰禄劝县内的轿子雪山并登顶(海拔4217米)1984年骑自行车环游贵州省1985年攀登大理苍山的马龙峰并登顶(海拔4130米)1986年攀登玉龙雪山(丽江境内处女峰)海拔4900米1987年攀登滇中最高雪岭及马鬃岭(4360米)1990年横渡滇池(约9公里)1995年首登云南哈巴雪山(海拔5396米)1996年参加梅里雪山中日联合登山队(未登顶)1998年攀登云南碧罗雪山并登顶,同年攀登云南老挝山1999年攀登四川眠山主峰雪宝顶并登顶(海拔5600米)2000年穿越唝嘎山脉2001年 5 月组织并参加云南曲靖大天坑的探洞12月第八次攀登玉龙雪山,到达海拔5200米2002年 5 月攀登四川西岭主峰大雪塘2003年 3月参加贵州盘县洞穴考察考察5月攀登西藏念青唐古拉山到达海拔6000米2004年七月攀登新疆慕士塔格峰(7546m)黄效文 2002年,被《时代杂志》选为「二十五位亚洲英雄」之一,并被誉为「中国成就最高的在世探险家」,专门从事中国偏远地区之探险、研究、保护及教育工作,为保护中国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奋斗了20年 。他曾先后六次为《国家地理杂志》率领大型之探险旅程,其中一次更发现长江的新源头。本书为黄效文最重要代表作之一,是他花费十几年时间对中国黑颈鹤的观察与研究。廖佳 旅行作家,汽车旅行探险家。 廖佳从1996年开始自驾车旅行,至今已驾车走遍中国大陆所有的省市自治区,行程18万公里。 ·2001年7月到12月,廖佳完成了历史上第一次单人、单车环绕欧亚大陆的旅行。 古代旅行家--徐霞客 徐宏祖生于1586-1641,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是明代杰出的地理学家、旅行家。他一生钟情于神州山水。在"学而优则仕"的旧封建时代,他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从二十二岁开始,周游全国,探析大自然的奥秘。远足34年,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考察并记载了江苏、浙江、福建、山东、河北、山西、陕西、河南、湖北、湖南、江西、广东、广西、云南等 19多个省市的山川地形,呕心沥血凝成《徐霞客游记》。他因此被誉为"千古奇人"。 马中欣 祖籍浙江东阳,生于兰州,长于台湾。作过工程师、当过珠宝商、环游世界20载,著有三本著作有《天涯历险》、《三毛真相》、《冰裸南极》马中欣走过127个国家和地区。最为人争议的是他的撒哈拉之旅。他沿著作家三毛的足迹一路寻访,发现三毛在当地人眼里是个怪异的老处女,其笔下的至亲爱人荷西根本是子虚乌有。马中欣的一系列关于三毛真面目的文章刊载后,一石激起千层浪,有人骂他哗众取宠,有人则对他大加激赏。 傅庆胜 傅庆胜在6年多时间里,风餐露宿,历尽艰辛,走遍了30个省、市、自治区,行程相当於绕地球一圈半。先后访问了41个少数民族的500多个村寨、800多个风景名胜和建设工程;结识了几百位当今名人;拍摄了8000多张少数民族的风情照片;写下了100多万字的游记,湖北人民出版社已将他的游记编辑出版,定名为《中华十万里记游》。 另外,他还有《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看中国》、《傅庆胜历险记》的两部文字著作及一本《一个普通的中国人看中国》的摄影集需在世界内寻找出版商合作出版。 步雨青 步雨青走长江从上海开始逆流而上 ,现已走过8个省到达西藏。1998年春季开始长江上游万里冲刺 。她将面临青藏高原的沼泽雪山、野兽出没、气候无常,还有通天河800里无人区、沱沱河400里无人区,最后到达6720米海拔的长江源头各拉丹冬雪山。她的丈夫贾千里一直陪同她。中央电视台、云南省电视台、昆明市电视台已作了7集专题报道。 魏顺德 他的《西部野生动物世界》专题电视片已正在拍摄完成,引起媒体极大的关注。采风团踏上横穿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一道道大沙梁子又唤起了魏顺德老师的兴趣。丰田面包车刚一停下,他提着三角架和两部相机就跳下了车,健步如飞,转瞬之间,他已爬上大沙梁子支起了三角架,让我们汗颜,一个66岁的老人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元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给带到南京,受阉,作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郑和的成长 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此时的郑和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光荣传统和领袖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朱棣赐 "郑"姓与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由于郑和又名"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 成就事业的基础 郑和能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是有其独特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的。作为燕王的亲信与随从,郑和有机会广泛接触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由于他为人正直,能与燕王推心置腹,共同商量国家大事,并随时向燕王学习政治、军事及处理各类事物的谋略。跟随燕王之后,耳濡目染,郑和受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层。这一切都促使朱棣在寻找下西洋的最佳人选时,首先想到的是郑和。郑和姿貌才智,在内侍当中无人可比,是领航远洋的最佳人选。 非凡的个人才能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中国沙漠投稿

赞三千米夸夫迫日惊华夏,平步青云塔黄沙。毓文男儿集力聚,气贯神州傲中华。赞百米运动员百米跑道虽不长,运动健儿志高扬。摸拳擦掌跃欲试,分秒必争勇夺魁。高三七班有勇女,巾帼岂将须眉让。古有木兰冲杀场,今有郎萍跑百米。立志创新校记录,勇夺奥运第一枚。赞裁判员柳树抽出新芽,怎能忘了春风的吹拂?小草钻出泥土,怎能忘了春雨的滋润?花儿绽开美丽笑脸,怎能忘了太阳爱抚?孩子们的成长更不能忘记老师的培养。今天,我们成绩的取得,怎能忘记您,公正无私的裁判员老师致运动员不为掌声的诠释不为刻意的征服只有辛勤的汗水化作追求的脚步心中坚定的信念脚下沉稳的步伐你用行动诉说着一个不变的真理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希望在终点向你招手努力吧用你坚韧不拔的毅志去迎接终点的鲜花与掌声相信成功属于你致跳高运动员如海上的浪花,似浪花上的云燕。灵巧的速跑,轻轻的一跃,落下的是小小的横竿,升起的是不屈的信念。致运动员生活中,我们每天都在尝试尝试中,我们走向成功品味失败,走过心灵的阴雨晴空运动员们,不要放弃尝试假如你成功了这就是下一次尝试的动力假如你失败了就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继续努力无论失败与否 重要的是你勇于参与的精神付出的背后是胜利无论是否成功我们永远赞美你你们永远是我们的骄傲努力吧,运动员!致运动健儿运动场上彩旗飘,运动健儿显英豪,跳跃身姿轻如燕,铅球飞落地动摇,百米冲刺如猛虎,投球奔跑本领高,运动健儿多自豪,风流人物看今朝。致1500米运动员运动员那矫健的身姿在1500米跑道上飞翔着加油、加油、再加油……一滴滴的汗水一丝丝的希望人生能有几次搏千百双眼睛在鼓励着你们努力拼搏吧胜利就在眼前

地理学报 自然资源学报 地理研究 地理科学 地理科学进展 岩石学报 资源科学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 经济地理 气象 中国沙漠 古地理学报 地学前缘 高原气象 地球科学进展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干旱区研究 水科学进展 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 测绘学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沉积学报 遥感学报 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海洋与湖沼 地质科技情报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湿地科学 冰川冻土 地球信息科学学报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遥感技术与应用 地球与环境 地质与勘探 测绘科学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测绘通报 海洋工程 热带地理 海洋科学 测绘信息与工程 世界地震工程 海洋湖沼通报 地层学杂志 矿物学报 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 测绘科学技术学报 Science China Earth Sciences Journal of Earth Science 海洋技术 空间科学学报 海洋地质前沿 Chinese Geographical Science Geo-spatial Information Science 天文研究与技术 Chinese Journal of Oceanology and Limnology Journal of Mountain Science 海洋科学集刊 地域研究与开发 地质学报 广东气象 地球物理学报 当代经济管理 大气科学 地球物理学进展 海洋开发与管理 地质通报 地质论评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气象研究与应用 应用气象学报 石油实验地质 测绘与空间地理信息 第四纪研究 气象学报 湖泊科学 热带气象学报 气象科技 石油物探 海洋学报(中文版) 中国地质 现代地质 大气科学学报 国土资源科技管理 山地学报 地理空间信息 遥感信息 地球化学 海洋通报 矿床地质 水文 地球学报 地质科学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灾害学 物探与化探 勘探地球物理进展 国土资源 国土资源遥感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 气象科学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工程地质学报 矿物岩石 桂林理工大学学报 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 物探化探计算技术 气象与环境科学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测绘工程 高校地质学报 宝石和宝石学杂志 世界地质 岩石矿物学杂志 陕西气象 地震地质 国土资源情报 气候与环境研究 台湾海峡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热带海洋学报 海洋测绘 新疆地质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国际地震动态 气象与环境学报 中国农业气象 资源环境与工程 工程地球物理学报 国土资源导刊 山东国土资源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海洋科学进展 中国海洋平台 地理信息世界 地震学报 沙漠与绿洲气象 南方国土资源 地质灾害与环境保护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中国岩溶 海相油气地质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现代测绘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地质力学学报 海洋预报 地质找矿论丛 干旱气象 浙江国土资源 贵州气象 西北地质 四川地质学报 海洋学研究 暴雨灾害 山东气象 海洋信息 铀矿地质 高原山地气象研究 内蒙古气象 地震 北京测绘 地震研究 气象与减灾研究 地质与资源 云南地质 吉林地质 地矿测绘 贵州地质 西北地震学报 黑龙江气象 测绘 地质学刊 世界核地质科学 地质调查与研究 上海国土资源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国土资源信息化 测绘技术装备 浙江气象 资源调查与环境 安徽地质 西部资源 Advances in Atmospheric Sciences 中国地震 吉林气象 化工矿产地质 华南地质与矿产 华南地震 天文学报 甘肃地质 天文学进展 华北地震科学 青海国土经略 Applied Geophysics 福建地质 极地研究 震灾防御技术 陕西地质 防灾减灾学报 山西地震 China Ocean Engineering 内陆地震 四川地震 Acta Geologica Sinica(English Edition) 城市地质 高原地震 时间频率学报 Chinese Journal of Geochemistry Acta Oceanologica Sinica Earthquake Engineering and Engineering Vibration Research in Astronomy and Astrophysics Acta Meteorologica Sinica Journal of Ocean University of China 国外测井技术 资源导刊 海洋世界 地图 国土资源通讯 城市与减灾 今日国土 中国地理与资源文摘 青海气象 江西测绘 山西气象 黄金地质 防灾博览 华北国土资源 中国测绘 世界地震译丛 湖南地质 测绘科技情报 岩相古地理 测绘标准化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 测绘文摘 Chinese Academy of Meteorological Sciences Annual Report 大地纵横 气象教育与科技 华北地质矿产杂志 北京地质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文集 南海地质研究 江西地质 Acta Seismologica Sinica 西北地质科学 福建地震 天文爱好者 Marine Science Bulletin 内蒙古地质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紫金山天文台台刊 Earthquake Research in China Global Geology Abstracts of Chinese Geological Literature 江西地质科技 地壳构造与地壳应力 大气科学研究与应用 Advances in Polar Science 时间频率公报 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 人天科学研究 Scientia Geologica Sinica Continental Dynamics 地层古生物论文集 地震地质译丛 中国地质科学院成都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 中国地质科学院562综合大队集刊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力学研究所文集 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文集 Journal of Arid Land Geoscience Frontiers 国外地质勘探技术 国外火山地质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Journal of Rock Mechanics and Geotechnical Engineering

发表论文的话一般看期刊类别,按高级等级分为1类,2类到5类。一般发表在3类以上就不错了。像这样的期刊很多,我仅就三类的列出来,当然只是自然科学版的,(社科版的如果需要再说):  ISTP收录、国外刊物,自然科学进展,天津大学学报(原名为: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华东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原名为: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理工大学学报,华南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工业大学学报,西北工业大学学报,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方交通大学学报,内蒙古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太原理工大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空军工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海军工程大学学报,吉林工业大学学报工学版,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上海理工大学学报,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自然科学版,甘肃工业大学学报(改名为:兰州理工大学学报),桂林工学院学报,广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四川大学学报(工学科学版),郑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苏州大学学报(工科版),高技术通讯,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东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上海大学学报,中国科学基金,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学报,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复旦学报(自然科学版),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应用科学学报,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吉林大学学报(理学版),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南昌大学学报(理学版),四川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辽宁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山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安徽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版),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湘潭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应用数学和力学,应用概率统计,工程数学学报,运筹学学报,数学的实践与认识,高校应用数学学报A辑,应用数学,数学杂志,生物数学学报,数学研究与评论,高等学校计算数学学报,固体力学学报,力学与实践,应用力学学报,实验力学,力学季刊,模糊系统与数学,系统工程,系统工程理论方法应用,系统科学与数学,量子光学学报,高能物理与核物理,强激光与粒子束,物理,工程热物理学报,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量子电子学报,液晶与显示,波谱学杂志,应用声学,计算物理,原子核物理评论,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红外与毫米波学报,高压物理学报,低温与超导,低温物理学报,声学技术,质谱学报,噪声与振动控制,光子学报,光谱学与光谱分析,环境化学,分析试验室,化学通报,色谱,分子催化,功能高分子学报,物理化学学报,催化学报,燃料化学学报,电化学,有机化学,分析测试学报,化学试剂,无机化学学报,煤炭转化,化学研究与应用,结构化学,生物多样性,昆虫学报,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动物学研究,遗传,水生生物学报,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兽类学报,人类学学报,植物生理学通讯,实验生物学报,植物学通报,植物研究 ,菌物系统(改名为:菌物学报),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微生物学通报,武汉植物学研究,西北植物学报,广西植物,生命的化学,植物分类学报,动物学杂志,云南植物研究,昆虫分类学报 ,植物生理学报,四川动物,动物分类学报,新型炭材料,复合材料学报,中国腐蚀与防护学报,玻璃钢/复合材料,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材料导报,稀土,材料热处理学报,材料工程,材料科学与工艺,稀有金属,腐蚀科学与防护技术,宇航材料工艺,材料保护,兵器材料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材料,耐火材料,功能材料与器件学报,煤炭学报,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湘潭矿业学院学报,中国钨业 ,煤田地质与勘探,金属矿山,矿山机械,煤炭科学技术,铀矿冶,煤矿自动化,矿业研究与开发,理化检验——化学分册,钢铁,粉末冶金工业,北京科技大学学报,钢铁研究学报,矿冶工程,硬质合金,冶金自动化,冶金能源,铁合金,焊接学报,特种铸造及有色金属,机械科学与技术,铸造,机械设计,金属热处理,机械传动,振动与冲击,无损检测,制造技术与机床,真空,机械设计与研究,机械强度,传感技术学报,真空科学与技术学报,光学技术,金刚石与磨料磨具工程,润滑与密封,液压与气动,铸造技术,工具技术,低温工程,继电器,热加工工艺,机床与液压,流体机械,机械设计与制造,锻压技术,模具工业,压力容器,变压器,焊接,起重运输机械,轴承,工程机械,仪表技术与传感器,内燃机学报,电网技术,电池,电力自动化设备,微特电机,华北电力大学学报,中国电力,动力工程,电力电子技术,电气传动,高电压技术,小型内燃机与摩托车,燃烧科学与技术,微电机,水力发电学报,电气自动化,高压电器,电机与控制学报,车用发电机,中小型电机,热能动力工程,低压电器,电工技术杂志,汽轮机技术,水力发电,大电机技术,机器人,制造业自动化,光电子•激光,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电波科学学报,探测与控制学报,激光杂志,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学报,信号处理,压电与声光,应用激光,电子技术应用 ,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红外技术,光电工程,电子元件与材料,光通信技术,微波学报,弹箭与制导学报,激光技术,现代雷达,红外与激光工程,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学报,北京邮电大学学报,自动化学报,半导体技术,半导体光电,通信技术,微电子学,固体电子学研究与进展,武汉理工大学学报(信息管理版),微电子学与计算机,模式识别与人工智能,计算机应用,中文信息学报,计算机与应用化学,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CIMS),计算机工程与应用,计算机应用研究,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计算机工程与设计,计算机工程,微型机与应用,计算机应用与软件,中国塑料,塑料工业,合成树脂及塑料,塑料,现代化工,膜科学与技术,合成纤维,合成纤维工业,化学工程,天然气化工C化学与化工,硅酸盐通报,无机盐工业,合成橡胶工业,日用化学工业,涂料工业,过程工程学报,林产工业,农药,中国医药工业杂志,北京化工大学学报,化学反应工程与工艺,橡胶工业,离子交换与吸附,海湖盐与化工,中国陶瓷,棉纺织技术,中国粮油学报,食品科学,印染,制冷学报,中国造纸,中国乳品工业,中国油脂,纺织学报,中国皮革,粮食与饲料工业,北京服装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丝绸,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酿酒技术,粮油加工与食品机械,城市规划汇刊,建筑结构,给水排水,暖通空调,工业建筑,工程勘察,建筑科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建筑机械,施工技术,建筑技术,四川建筑科学研究,筑路机械与施工机械化,水处理技术,应用生态学报,环境污染治理技术与设备,化工环保,环境科学研究,生态学杂志,工业水处理,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资源科学,海洋环境科学,环境科学与技术,农业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环境工程,环境与健康杂志,环境污染与防治,中国环境监测,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西北地震学报,地震研究,地球物理学进展,地球科学,地学前缘,地球化学,第四纪研究,地球学报,地球科学进展,古生物学报,中国沙漠,地质科技情报,地质与勘探,现代地质,成都理工学院学报,高校地质学报,地层学杂志,矿物岩石,岩石矿物学杂志,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中国岩溶,地理学报,地理研究,地理科学,干旱区地理,冰川冻土,地理学与国土研究,山地学报,地理科学进展,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干旱区研究,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中国药理学通报,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中国新药杂志,中国抗生素杂志,中国药房,中国医院药学杂志,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沈阳药科大学学报,中国药科大学学报,华西药学杂志

浅论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一.前言人口、资源和环境这三方面,是一个具有内在联系的系统工程。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涉及到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等各个方面,但就中国的国情而言,人口问题具有突出的重要意义。中国人口数量众多、增长量大,给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可以说,中国的社会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口问题的解决,包括人口数量问题、人口素质问题和人口结构问题。二.人口与可持续发展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讨论总是和两个根本性的问题纠缠在一起:一个是环境问题,另一个就是人口问题。从环境问题本身来看,它的产生似乎同人口增长没有什么直接的和必然的联系。但是,自从80年代以来,世界人口和经济几乎以同样的速度增长,加上不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给我们这个地球增加了越来越大的压力,这同样是摆在人类眼前的事实。发达国家作为世界环境污染的主要出口商,他们的环境问题主要是生产、生活垃圾和废物的处理不当造成的,人口增长在其中的影响微乎其微。与发达国家截然相反,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则是以快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在增加,这使本来已经相当脆弱的生存环境受到更加严重的破坏。在这些国家中,人口问题和环境问题好似一对苦难的孪生兄弟,而这两者的关系实际上又相当复杂。可持续发展”为人类社会确定了新的发展目标模式。实现这一目标模式的方法和途径有很多,但是,为了确保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不致遭受根本性的破坏,人类的选择又显得十分有限。促进经济发展既是“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涵,同时又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但有必要明确一点,为了实现经济的增长,人类目前所采取的某些方式是不可取的,是有背于人类和地球的长远发展目标的。意识到这一点的意义在于,人类已经开始努力改进以往的不利做法,并力图去寻求新的发展途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需要克服种种阻力,人口问题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为此,发展中国家已经付出了很大的努力。而在发展经济的同时还要妥善地处理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关系,这使今后的种种努力显得更为艰巨,也更具有深远的意义。三.中国人口与可持续发展(一)人口与土地与粮食中国在不到全球7%的耕地上解决了占世界22%人口的吃饭问题,这是一件了不起的工程,同时它也说明了中国人口对土地和粮食的压力。中国陆地总面积为960万平方公里,是世界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现有的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农林牧副渔业和城乡建设利用的土地占总面积的三分之二,其他三分之一则是沙漠、戈壁、冰川、石山或荒漠,利用难度很高,成本极大。1952年,中国耕地面积为16.2亿亩,人均耕地面积为2.8亩。当时世界人均耕地面积是5.5亩。虽然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差一倍,却是中国50多年的最高水平。1997年,中国的耕地面积约为14.3亿亩,人均只有1.15亩,比1952年下降了一倍多。1952-1997年间,耕地面积减少了近2亿亩,人口却增长了6亿5千万,人多地少的矛盾大大加剧。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和耕地面积的减少,中国的人均耕地面积还将进一步下降。预计15年后,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亩以下。由于人均耕地面积不断减少,加上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使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目前,中国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1.5亿,到本世纪末,很可能突破2亿。人口与土地之间的关系不仅表现在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而且表现在对土地环境的污染破坏和人均粮食产量的徘徊不前。由于人口增长对农产品的需求压力,迫使农民高强度地使用耕地,使耕地的污染和退化严重。目前,提高粮食产量的主要法是大量使用化肥和农药,这使土地的结构遭到破坏、肥力下降、板结贫脊。耕地资源数量的减少和质量的下降,已经成为中国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的一个不利因素。中国的粮食生产在过去的50多年里有惊人的提高。1949年,中国粮食产量为2264亿斤,人均产量416斤;1997年总产量增长到9883亿斤,人均产量约为800斤。在这期间,粮食总产量增长了3倍,但是由于同期人口总数从5.4亿增长到12.36亿,使人均产量增长不到1倍。目前,农业生产是困扰中国政府的一大问题。政府年年强调粮食播种面积,但我们仍然感到粮食供给处于紧张状态。中国的粮食亩产现已接近世界最高水平,进一步提高的潜力已远不如过去,因此,为支持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提高人均粮食占有量,就必须降低人口的增长速度。(二)人口与森林和草原尽管中国坚持不懈地植树造林和保护森林资源,但是由于历史条件和自然条件的限制,目前,中国的生态环境仍比较脆弱,森林资源供求矛盾十分突出。中国的人口增长对木材产生了巨大的需求,一方面是对木材制品的需求,另一方面是对薪柴的需求。这种需求驱使人们对森林的大量坎伐。据统计,在全国140个森林局中,已有61个局处于过度采伐状态,25个局的森林资源已经基本枯竭(曲格平,李金昌,1991年)。目前,中国的用材、薪柴、纸浆和其他林业经济产品的供应都很紧张。与此同时崐,由于人口增长对粮食和耕地的需求,加剧了开荒毁林的过程。随着牧区人口的快速增长,中国的草原出现了超载放牧和过度开垦的现象,其后果是草原的沙漠化。中国的沙漠专家警告:如果不采取措施,到本世纪末,将有8万平方公里土地沙漠化。由于森林和草原的破坏,使水土流失严重。中国每年流入江河的泥沙量多达50多亿吨,涉及11个省区,主要在黄土高原和南方的丘陵地区。黄河每立方米水含沙量在37公斤以上,为世界第一。长江每立方米水含沙量也达到了1公斤以上,为世界第四。长江上游多为红色土壤,土层最薄的地区只有4厘米,土层下则是坚硬的岩石。森林的开采、草原的沙化和水土的流失与人口增长有直接的关系。因此,控制人口增长,减少牧业和林业人口,实现人口的产业结构转变,是缓解森林和草原生态环境危机的一项根本性的措施。(三)人口与矿产和能源中国是世界上能源储藏比较丰富的国家之一。各种矿产资源种类比较齐全。有不少矿产资源储量在世界上居前列。但是,由于中国人口众多,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高。由于人口迅速增长,高耗能工业广泛建立及能源价格长期偏低,使中国的能源供给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各种预测表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的能源供需矛盾将进一步激化,能源利用所产生的环境污染问题也将进一步加剧。近年来,中国农民滥采矿藏的问题十分严重,这无疑是农村剩余劳动力对自然环境的直接冲击。为保证矿产能源的长期和有效供给,提高开采效率和减少开采利用过程中的环境污染,是中国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之一。(四)人口与水资源中国陆地水资源总量为2.8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虽然水资源的总量不少,但利用难度较大。原因在于:一是时间分布不均匀,水资源东南多、西北少;二是时间分配不尽人意,大部分降水量集中在夏季,而且年际变化大。人口的增长对水资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1、人口的增长使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突出。1949年以来,中国人口增加了一倍多,相当于人均水资源减少了一倍多;与此同时,生活、生产用水量急速增长,逐步出现了大片的缺水现象。以北京市为例,1962年前,北京市的水资源是供过于求,此后,随着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使用水量急剧上升,1970年基本上处于供需平衡状态,此后,水资源危机开始出现,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北京市生产和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2、人口的增长间接地使水资源总量下降。主要表现在:一是人口增长对耕地的需求导致“围湖造田”,破坏了地表水;二是人口增长导致对地下水的超量开采,减少了地下水的总储量。由于超采地下水,一些城市发生了地面下沉,一些沿海城市还出现了海水侵入,影响了地下水的质量。3、人口经济活动导致了水体的严重污染。目前,中国每年的废水排放量约为350-400亿吨,其中三分之二以上的工业废水平大部分未经处理直接或间接地排入水体。地下水的情况也与此类似,大部分城市地下水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特别是北方城市地下水的硬度逐年上升。四.总结就中国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各方面而言,中国已经制定了各自的发展战略,并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了总体上的协调。但是,要使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协调共进,必须改变就人口论人口、就资源论资源、就环境论环境、就经济论经济的单一倾向。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对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必须考虑到人口增长的长期需要和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必须有利于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同时,人口控制和环境保护的本身也应该以保护和促进长期发展为主要目标。这就要求中国政府建立起将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发展等多因素综合治理的总体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而在可持续发展的进程中,人口和计划生育是关键问题

中国沙漠杂志

《中国沙漠》不是SCI收录期刊

《中国沙漠》既是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也是 最新的 2014版 北大中文核心期刊。是 双核心期刊, 算是 国家级核心期刊了。

《地质科学》、《第四纪研究》、《地球物理学报》、《岩石学报》、《地球物理学进展》、<地学前缘>、《中国沙漠》、《地球科学》、《地球化学》、《地球学报》、《大地构造与成矿学》、《地震学报》、《干旱区研究》、《古地理学报》、《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地震地质》、《地球与环境》、《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地球信息科学》、《西北地震学报》……

  • 索引序列
  • 中国沙漠期刊
  • 中国沙漠期刊级别
  • 中国沙漠期刊官网
  • 中国沙漠投稿
  • 中国沙漠杂志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