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投稿邮箱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投稿邮箱

发布时间: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投稿邮箱

《海明威研究在中国/The Study Of E·hemingway In China 》作者:邱平壤编著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1610335 / 7531610337 出版时间:5 丛编项:开放丛书 思想文化系列 简介:本书包括对海明威四大小说、短篇小说,思想以及艺术成就,艺术风格之研究。 主题项:海明威-E-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海明威,E 更多同类图书:文学艺术?文学?作品集?外国文学作品集 《迷惘者的一生——海明威传》[M] 著名海明威研究专家卡洛斯 贝克,林基海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董衡巽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人,1934年1月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发表作品有:《美国文学简史》(负责人)、《美国现代小说论》(主编)、《海明威研究》、《海明威谈创作》、《海明威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0。 杨仁敬教授《海明威在中国》一书的增订本(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 《海明威死亡意识的宗教意识》[J]曹明伦《国外文学》,2004 (3) 第二辑 [1]裴立鹏 张敏《自卑与超越——海明威“硬汉性格”的心理成因》《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5月 [2]徐乐怡 《论海明威小说的悲剧美》 《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3]刘久明 《“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与海明威的“准则英雄” 》北京:《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 [4]苏顺强 《论海明威的虚无思想》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1期 [5]罗明洲 《论海明威的死亡情结》北京:《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 [6]曾塞男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北京 :《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3期 [7]刘久明 《海明威文化心理结构浅析》 北京:《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4期 [8]刘铁《给人类增添信心与力量的文学形象——论海明威的“生命英雄” 》北京:《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 第三辑 浅析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艺术风格及其硬汉性格 The Artistic Writing Style and Hemingway's Unyielding Character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青海民族研究 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 罗雪娟 , LUO Xue-juan 海明威的文艺思想探析 Brief Analysis of Hemingway's Literary Thought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 王爱玲 , WANG Ai-Ling 海明威的"青丝情结"——试论海明威的妇女观 Hemingway's "Hair Complex"——Hemingway's Idea on Women [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孙玉琢 海明威小说的对话性 The Convers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Hemingway's Novels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an Vocational College] 赵若纯 , Zhao Ruochun 海明威与他的硬汉英雄 Hemingway and His Unyielding Hero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田耀 , 蒋瑜 并存于海明威作品中的双重意识 On Double Consciousness Existing in the Works by Earnest Hemingway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Journal of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张巧毅 海明威小说的情绪线索 The Emotional Plot of Hemingway's Novels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郑孝萍 , ZHENG Xiao-ping 存在?生存?人生--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解读 Existence, Living and Life--the Interpretation of Hemingway's Novel "Farewell to Arms"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李晓珍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自然生态意识 Hemingway' 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王育烽 , WANG Yu-feng 孤寂的心灵 自尊的生活——论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主题 A Desolate Soul Lives a Dignified Life: The Theme of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毛坚舫 海明威、古巴渔夫与《老人与海》的经典硬汉形象 Ernest H Cuban F and the Classical Heroic Character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yang Teacher's College] 杨植 , YANG Zhi 看海明威如何"表现"《十个印第安人》的故事 How Hemingway Shows the Story of Ten Indians [台州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nzhou University] 毛华奋。。。

这个海鸣威是唱歌的~这个海明威是写书的~

去网站上看看把-XYWZhtm

有几百部作品。最有名的散文作品是回忆录《漂浮的圣节》。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投稿邮箱

1.适应社会需求是大学英语教改的最终归属;《江苏外语教学研究》2002(1)2.对大学英语写作训练的几点思考;《外语教育》2002(3)3.从输入输出原则谈对两种教学法的再认识;《外语教育》2003(4)4.跨文化历史演进中的语言、文化与话语权力《山东外语教学》2005(4)5.美国房地产市场研究——来自美国的一项房地产研究(上)《中国房地产评论》2005(1)美国房地产市场研究——来自美国的一项房地产研究(下) 《中国房地产评论》2005(2)6.跨文化交际中的中西方价值观差异与道德融合; 《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5(5)7.试论建构主义与课堂教学;《外语教育》2005(6)8.主体性建构与外语教学;《山东外语教学》2006(3)9.试论语言教学的文化观;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5)10.服务学习—美国大学中一门独特的反规范课程《现代大学教育》CSSCI 2006(5)11.维果茨基的社会建构主义及文化观;《广西社会科学》2006(12)12.跨文化语境中的中西方文化差异;《外语教育》2006(6)13.翻译技术的理念与分类;《中国科技翻译》2008(1)14.跨文化背景中的语境适应及对英语教学的启示《东南大学学报哲社版》CSSCI; 2008(2)15.二战前的国际教育——教育国际化的起源与发展《外国教育研究》(CSSCI) 2008年第11期 二战后的国际教育——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与未来《外国教育研究》(CSSCI) 2009年第1期 终生学习的后现代话语《广西社会科学》(扩展版CSSCI)2009年第2期 欧洲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评略《外国教育研究》(CSSCI)2009年第10期 澳大利亚高教政策的演变与大学国际化的三位一体模式《教育学术月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2009年第11期 欧美国家高教国际化的发展及其启示《黑龙江高教研究》(扩展版CSSCI)2009年第11期 亚洲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评略《教育与现代化》(CSSCI)2009年第4期 西方高等教育国际化发展模式及其启示《高教探索》(CSSCI)2009年第6期 “Retrospection on a Dilemma of University Students in China under the Dual Pressures of; Tradition and Modernity 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hinese Perspectives on Culture and Society”at FGCU (Florida Gulf Coast University), Florida, USA, on F 25-26, “Intercultural Awareness and Competence through a Combination of Cultural Subjectivity and Diversity”3rd Asia TEF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Beijing,China,on N 4-6, “Intercultural Strategies in Classroom Community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ulticultural Discourses”Zhejiang University, Hangzhou, China April 13-15,

_1_1

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1899—1961),美国小说家。他于1899年生于芝加哥附近的一个医生家庭,1954年获诺贝尔文学奖。曾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担任驻欧洲记者,并以记者身份参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西班牙内战。晚年患多种疾病,精神抑郁,1961年自杀。他的早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1927)、《永别了,武器》(1927)成为表现美国“迷惘的一代”的主要代表作。 30、40年代,他塑造了摆脱迷惘、悲观,为人民利益英勇战斗和无畏牺牲的反法西斯战士形象《第五纵队》,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亚哥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灭,但就是打不败他”的“硬汉形象”(代表作《老人与海》1950)。海明威是美利坚民族的精神丰碑。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学创作的早期,他写出了《在我们的时代里》、《春潮》、《没有女人的男人》和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永别了,武器》等作品。这一时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沦为爱略特在社会崩溃背后所看到的荒原时期,长篇小说《太阳照样升起》就是写战后一群流落欧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们精神世界的深刻变化。小说主人公杰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国记者,战争毁掉了他的性能力。他爱上了一名英国护士勃瑞特·艾希利,后者也倾心于他,但他们无法结合。 一个美国作家罗伯特·柯恩——一个对生活颇多虚妄与浪漫幻想的人也爱上了勃瑞特,但她并不喜欢他。这一群历经沧桑的青年,战后浪迹欧洲大陆,整日无所事事,聚饮、争吵或殴斗。战争夺取了他们的亲人,给他们留下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创伤,他们对战争极度厌恶,对公理、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怀疑,对人生感到厌倦、迷惘和懊丧。小说从一个独特的角度谴责了战争,具有反战色彩。小说因写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学流派的代表作。 《永别了,武器》(又译《战地春梦》)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对帝国主义战争为主题,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现的历史原因,控诉了战争毁灭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们的心灵,并使千百万无辜生因此涂炭。这篇作品显露了海明威散文风格的基本特色和“现代叙事艺术”。作品故事情节简单而意境纯一,语言朴实无华,句子短小凝练,环境描写达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据在非洲的见闻和印象写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马扎罗山的雪》, 还发表了《法兰西斯·玛贝康短暂的幸福》。1932年发表了《午后之死》, 尊奉美国建筑师罗德维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趋于精炼,缩短了作品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提出了“冰山原则”,只表现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实、含蓄、耐人寻味。 1939年,海明威以西班牙内战为背景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丧钟为谁而鸣》, 这是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作品。它写了国际纵队的志愿人员罗伯特·乔丹为配合一支游击队的一次炸桥行动而牺牲的感人故事,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创作中思想性最强的作品之一,在相当程度上克服和摆脱了孤独、迷惘与悲泣的情绪,把个人融入到社会中,表现出为正义事业而献身的崇高精神。 二战后,海明威创作进入晚期,其代表作为《老人与海》,由于小说中体现了人在“充满暴力与死亡的现实世界中”表现出来的勇气而获得1954年的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一生的创作在现代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他以自己的经历披露了当权者的伪善和现实的残酷,刻画了美国年轻一代的迷惘情绪,作品中洋溢着对劳动人民的热爱,在探索艺术创作的途径中使现实主义在开放性的兼容并蓄中获得了新的光采!

写书的那个叫是海“明”威,不是海“鸣”威!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投稿

《海明威研究在中国/The Study Of E·hemingway In China 》作者:邱平壤编著 出版社:黑龙江教育出版社 ISBN:9787531610335 / 7531610337 出版时间:5 丛编项:开放丛书 思想文化系列 简介:本书包括对海明威四大小说、短篇小说,思想以及艺术成就,艺术风格之研究。 主题项:海明威-E-文学研究 文学研究-海明威,E 更多同类图书:文学艺术?文学?作品集?外国文学作品集 《迷惘者的一生——海明威传》[M] 著名海明威研究专家卡洛斯 贝克,林基海译湖南人民出版社 董衡巽 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人,1934年1月生。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西语系,发表作品有:《美国文学简史》(负责人)、《美国现代小说论》(主编)、《海明威研究》、《海明威谈创作》、《海明威研究》, 北京,中国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0。 杨仁敬教授《海明威在中国》一书的增订本(厦门大学出版社,2006年) 《海明威死亡意识的宗教意识》[J]曹明伦《国外文学》,2004 (3) 第二辑 [1]裴立鹏 张敏《自卑与超越——海明威“硬汉性格”的心理成因》《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5月 [2]徐乐怡 《论海明威小说的悲剧美》 《许昌师专学报》2000年第4期 [3]刘久明 《“重压下的优雅风度” 与海明威的“准则英雄” 》北京:《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 [4]苏顺强 《论海明威的虚无思想》人大报刊复印资料 《外国文学研究》2000年第1期 [5]罗明洲 《论海明威的死亡情结》北京:《外国文学研究》1999年第2期 [6]曾塞男 《论海明威作品中的死亡意识》 北京 :《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3期 [7]刘久明 《海明威文化心理结构浅析》 北京:《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4期 [8]刘铁《给人类增添信心与力量的文学形象——论海明威的“生命英雄” 》北京:《外国文学研究》1998年第2期 第三辑 浅析海明威《老人与海》的艺术风格及其硬汉性格 The Artistic Writing Style and Hemingway's Unyielding Character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青海民族研究 Nationalities Research in Qinghai] 罗雪娟 , LUO Xue-juan 海明威的文艺思想探析 Brief Analysis of Hemingway's Literary Thought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ngzhou Institute of Aeronautical Industry Management(Social Science Edition)] 王爱玲 , WANG Ai-Ling 海明威的"青丝情结"——试论海明威的妇女观 Hemingway's "Hair Complex"——Hemingway's Idea on Women [哈尔滨学院学报 Journal of Harbin University] 孙玉琢 海明威小说的对话性 The Conversat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Hemingway's Novels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 Journal of Jinan Vocational College] 赵若纯 , Zhao Ruochun 海明威与他的硬汉英雄 Hemingway and His Unyielding Hero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田耀 , 蒋瑜 并存于海明威作品中的双重意识 On Double Consciousness Existing in the Works by Earnest Hemingway [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Journal of Dongbei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张巧毅 海明威小说的情绪线索 The Emotional Plot of Hemingway's Novels [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 of Jiamusi University] 郑孝萍 , ZHENG Xiao-ping 存在?生存?人生--海明威的长篇小说《永别了,武器》解读 Existence, Living and Life--the Interpretation of Hemingway's Novel "Farewell to Arms"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 Journal of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李晓珍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的自然生态意识 Hemingway' s Ecological Consciousness Reflected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qiu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王育烽 , WANG Yu-feng 孤寂的心灵 自尊的生活——论海明威《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的主题 A Desolate Soul Lives a Dignified Life: The Theme of Hemingway's A Clean, Well-Lighted Place [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毛坚舫 海明威、古巴渔夫与《老人与海》的经典硬汉形象 Ernest H Cuban F and the Classical Heroic Character in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贵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yang Teacher's College] 杨植 , YANG Zhi 看海明威如何"表现"《十个印第安人》的故事 How Hemingway Shows the Story of Ten Indians [台州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anzhou University] 毛华奋。。。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主办单位:天津外国语学院出版周期:双月什么核心期刊也不是的。普通期刊,就是 最普通的 省级期刊。

从《老人与海》看海明威作品的写作风格[摘 要]本文从文学文体学的角度对《老人与海》独特的文体特色进行较为系统的 分析 , 运用统计法和描写法揭示其风格要素即小说的语言材料、表达方式和叙事方式的具体特征, 进而指出《老人与海》是海明威客观、简洁、朴实的美学思想的完美体现。[关键词]海明威 语言特色 现代 叙事手法 老人与海简介美国著名小说家海明威是一位不平凡的语言大师, 他以“精通现代叙事 艺术 ”和“在当代风格所发挥的 影响 ”而荣获1954 年诺贝尔文学奖。文学语言可分为两种: 一种是叙事语言, 另一种是人物话语。海明威正是通过这种创新的语言艺术, 创造出一种独特的文学散文风格。本文从《老人与海》入手, 对其语言特色和叙事手法简单的分析。粗略的探析了其独特写作风格及形成原因和影响。一、语言特色——电报风格以《老人与海》为例, 从中可以看出海明威对词汇、句式、语气、对话模式和语法等运用了他个人的偏好, 显示了他的电报风格语言特色。海明威倾向用 英语 中最核心、最普通的词汇。从《老人与海》的用词和句子结构不难看出, 文章的用词很简单, 很少用表示抽象意义的大词。如: Aware that he will need to keep his strength, the old man makes himself eat the tuna he caught the day before, which he had expected to use as While he cuts and eats the fish with a claw under the strain of taking all the fish's Stantiago is angered and frustrated by the weakness of his own body, but the tuna, he hopes,will reinvigo2rate the As he eats, he feels abrotherly desire to feed the marlin (老人清楚, 他必须得保持体力, 所以就强迫自己吃前一天捕获到的、原打算做诱饵用的金枪鱼。在右手切鱼、吃鱼的时候, 他那只被勒伤的左手开始抽筋, 而且, 由于那条大马林鱼在抵抗, 他必须拼尽全力拉住鱼线, 所以那只手搐得像一只爪子。桑提亚哥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既感到气馁, 又忿恨不已, 他希望金枪鱼能使他的伤手恢复劲力。他吃鱼的时候, 产生一种强烈的愿望, 想喂一喂那条马林鱼, 像对兄弟那样。) 这段描写的是老人在与鱼僵持的几个简单的动作。就其用词而言, 喜欢用动词和名词写作, 少用形容词以增强动感。而且几乎所有的动词和名词都是简明、易懂。动词如: need, make, cut, eat, use, take 。将形容词变成动词和名词的形式, 如: an2gered, weakness 。从句子结构频繁使用He does 简单的句式。主语是he, 谓语以使役动词为主。由于使役动词的基本意义是指一个动作发生并完成, 因此这类句型就成了动作的执行者做一件事, 并使其行为产生预期的结果。在《老人与海》中, 这类句型和描写具体行为的短小动词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从整体上传达出一个基本意义: 老人是个行动者, 他的行动都达到了预期目的。这完全符合海明威塑造“硬汉”形象的一贯追求。在《老人与海》中, 作者充分使用贯穿小说的人物桑提亚哥和他忠实的助手兼朋友小诺曼林之间的对话或对话加上非常简练的描写与叙述来推动故事的 发展 。其中他们谈论最多的是棒球赛的最新战况, 探讨老人的偶像—狄马吉奥在球场的表现。如:“Tell me about the baseball, ”the boy asked h “In the Am erican League it is the Yankees as I said, ”the old man said “T hey lot today, ”the boy told “T hat means T he great D im aggio is him self ”“T hey have o ther m en on the ”“N But he makes the In the other league, between Brook lyn and Philadelphia I must take B But then I thnk of Dick Sisler and those great drives in the old ”省去不写, 这只会增强你的冰山重要的是那没有显露出来的部分。”这是海明威在《老人与海》出版后回答《巴黎评论》记者采访时的谈话。我们来看另一段摘自《老人与海》的片段: Just then “ The rewasnothingeverlike Hehitsthe longestball I have ever ” 从表面来看, 只是老人的兴趣爱好, 实则表现桑提亚哥老人坚信伴随84 天一无所获的背运马上就会结束, 由此而引出故事的开端, 老人去更远的水域捕鱼。《老人与海》通过使用第三人称, 不流露个人感情, 超然叙述事情发生的经过。作者通过老人内心的意识来反映事件, 进而流露出作者本人的价值观和世界观。二、 现代 叙事手法—冰山 理论 想知道的话, 我一直用冰山理论指导我的写作。冰山有八分之七在水下, 只有八分之一是显露出来的。任何你知道的, 你都可以电报风格主要是用于说明他谴词造句的简洁、朴实, 但这并不代表海明威小说的语言 艺术 , 因为海明威小说在简单的表层之下蕴藏着许多内涵。借用他自己的观点叫“冰山理论”:“如果the stern line came taut under his foot,where he had kept the loopof the line,andhedroppedhisoarsandfelt the weight of the sm all tuna’sshiveringpullasheheldthelinefirm andcom 2menced to haul it The shivering increased as he pulled in and he could see the blue back of the fish in thewater and the gold of his sides before he swung him over the side and into the He lay in the stern in the sun, compact and bullet shaped, his big, unintelligent eyes staring as he thumped his life out a2gainsttheplankingoftheboatwith thequick shiveringstrokes ofhisneat,fast-movingtail,Theoldmanhithimonthehead for kindness and kicked him , his body still shuddering, under the shade of the (就在这个时候, 船尾的鱼线在他脚下突然绷紧, 因为他在那打了一个环。于是他放下船桨, 抓牢鱼线, 开始往回拉, 他感觉到金枪鱼把鱼线拉得沉甸甸地抖动。他越往回拉, 鱼线抖动得就越厉害, 接着他看见了水中浮动的蓝色鱼脊和金灿灿的两侧, 之后他把鱼从船帮处拉了上来, 扔到船里。鱼躺在船尾, 阳光照射着, 它身体密实, 形如子弹, 它把身体一次次重重地摔到船板上, 匀称、动作迅速的鱼尾快速颤抖着, 反复扫动着, 两只大而无神的眼睛一直瞪着, 最后一点力气也没有了。老人友好地打它的头, 又踢它, 鱼的身体在船尾的背阴处仍在抖动着。) 这段描写桑提亚哥在第二天捕获金枪鱼经过, 这段文字是海明威简洁煽情的典范, 传神且优美。作者也正是通过使用最简单、最普遍的字眼来表达具体但又有诗歌意象的 内容 。上面场景的描写, 即使是对那些根本没有捕鱼经验的人, 也会让他们有身临其境之感。除此之外, 作者在此段最后用“for kindness”,“友好”两个字, 以及在上一段文字的最后作者用“brotherly”,“兄弟般的”字眼来传达作者与金枪鱼的关系, 看似自相矛盾, 实则将作者的心境体现得淋漓尽致。这几个字虽少, 却能使读者全面地了解到老人的个性。海明威在表现桑提亚哥与他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关系, 他对世界的尊重时, 并未提及老人内心最深处到底想些什么, 而是刻意选择了这两个字, 从感情深处刻画出桑提亚哥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海明威把这种通过简单语言表达深刻意义的“冰山原则”运用得巧妙, 正如冰山顶端能够揭示出隐藏于水下的巨大冰块的品质一样, 潜移默化地揭示出人类最伟大的真理。三、象征主义象征主义是海明威小说语言艺术的又一大特色。甚至有人称海明威是象征主义作家。他善于依据作品内容运用象征手法来展现主体。在《老人与海》中, 基督教象征主义手法, 特别是基督受难的形象在这一著作中, 自始自终得到充分的体现。老人在和马林鱼搏斗的过程中, 手掌被鱼线勒割得血肉模糊, 虽然这说明了桑提亚哥的艰辛, 说明了他甘愿献身的精神, 但伤口却寓指基督身上的圣伤痕, 海明威一心要把桑提亚哥塑造成一个像基督一样的殉难者。鲨鱼袭来时, 老人立即发出一声“像是一个人的手被钉子钉穿在木板上时”所发出的惨叫。再有, 老人肩上扛着船桅, 艰难地攀爬小山, 向村里走去的情形会使人联想到基督朝着卡尔加里艰难行进的场面。甚至桑提亚哥精疲力竭地扑倒在床上的动作, 他脸朝下、双臂直伸、手心朝下的姿势, 都会让人联想到基督在十字架上的惨景。此外, 在故事悲剧性的结尾时, 最后的画面寓意极其深刻: 他拖着沉重的步子走进小屋睡下了, 梦中他见了非洲的雄狮—勇敢无畏的象征。四、海明威独特写作风格的形成原因及 影响 海明威的简洁、朴素的散文文体风格, 其所以形成是有其原因的。首先, 继承。海明威十分推崇的前辈作家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马克·吐温, 他认为,“一切现代文学来自马克·吐温的一本书《哈克贝利》, 这是我们最好的一本书”。舍伍德·安德森采用了一种随随便便、信手拈来的风格。这些都对海明威的创作产生了十分重要的影响。第二, 生活经历。一个作家的文体风格往往是作家本人, 即“文如其人”。而这个“人”不是孤立存在的, 而是其文化背景、 社会 环境和生活经历等因素的综合体。他从小受父亲影响, 喜欢打斗、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踊跃报名参加, 大大地丰富了他的阅历。贯穿一生的记者身份和崇尚毅力的硬汉性格, 使他的作品中的“电报风格”语言特色尤为明显。第三, 独创精神。为了适应快节奏的社会生活, 也为塑造行动型的人物性格, 开创了他“冰山理论”指导的叙事风格。结语海明威的作品以其独特的文体风格而著称。他的小说言近而指远, 平白而蕴籍。他善于用白描的手法写景, 他的叙事艺术则以藏而不露的感情变化支撑人物的行动, 他的对话简洁, 素有“电报风格”之称, 叙事则充分体现其“冰山理论”。他的写作开创了一代文风, 其影响将是永恒的。参考 文献 [1]Donaldson,S ErnestH [M ] 上海: 上海外语 教育 出版社 [2] 戴金喜 论海明威独特的文体风格 [J ] 南平: 南平师专报2006 (1) , 63- [3] 董衡巽 海明威 研究 [M ] 北京: 中国 社会 科学 出版社, [4] 刘瑛 从《白象似的群山》看海明威作品的语言特点 [J] 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职业大学报 2005 (12) , 116- [5] 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M ] 南京: 译林出版社, [6] 张国敬译, 欧内斯特·海明威《老人与海》[M ] 天津: 天津 科技 翻译出版社,

2006 年1 月  J 2006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Tianjin Foreign Studies University  第13 卷第1 期  Vol 13 N 1  收稿日期:2005 - 08 - 29  作者简介:梁晓晖(1970 - ) ,女,副教授,研究方向:西方文论、英语文体学  从女主人公的性格矛盾  看《傲慢与偏见》的自我解构  梁晓晖  (国际关系学院英文系,北京100091)  摘 要: 《傲慢与偏见》历来被认为是作者为讴歌女性追求幸福婚姻的不懈努力而作。而从分析  女主人公在小说关键情节中的矛盾性格,可以透析作者真正的初衷其实与历来的解读恰恰相反,  她原是为更淋漓地揭露女子在当时的条件下难以得到理想婚姻这一社会现实,于是作家实际要  表达的思想对作品表面上展现的意义形成了解构。  关键词: 《傲慢与偏见》;性格矛盾;解构  Abstract : Pride and Prejudice has traditionally been interpreted as a work praising those women who fought  for a happy However ,when observed from the conflicting character of the heroine Elizabeth , the  work is found to contain a contrary underlying message ,which deconstructs the obvious significance of the  novel In fact , the author intends to expose a reality that a woman at the end of the 18th century can find no  freedom at all to challenge the social   Key words : Pride and Prejudice ;charater conflict ; de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 I 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 665x(2006) 01 - 0049 - 06  一、对《傲慢与偏见》的传统认识  《傲慢与偏见》自诞生不久就成为家喻户晓  的作品,并吸引了历代评论家的关注。很多对  这部作品的评注与关于莎翁、狄更斯、勃朗特姐  妹的文评在数量上同时名列榜首。在众多对这  部小说的述评中,关注的焦点大多集中在作品  女主人公伊丽莎白( Elizabeth Bennet) 的性格展  开上,以及她在婚姻中对金钱与爱情的抉择而  体现的作品意义上;对人物的观察也从小说的  小环境指向当时社会的大背景: 18 世纪末19  世纪初的英国,妇女在经济上从而也在社会与  家庭地位上附属于男性(Brown ,1985 :1 - 26) ,  这一点在财产传男不传女的制度上可见一斑。  小说中伊丽莎白的父亲因无男性子嗣,如果过  世之后,家庭财产将划归其侄子所有,而妻子及  亲生女儿则无权问津。对于像伊丽莎白这样中  产阶级出身但财产微薄的知识女性,要想获得  一种体面的生活和地位,唯一的途径就是嫁给  一个好男人。与此相矛盾的是,社会等级制度  森严,婚姻讲究门当户对,于是这些中产阶级的  姑娘们也只能在中产阶级内部依照个人条件优  劣尽量择优录取配偶了。总之,婚姻是人们寻  求经济保障及社会地位的途径。伊丽莎白的堂  兄柯林斯(Collins Bennet) 深知这一点,所以经济  殷实但庸俗不堪的他在向才貌出众的伊丽莎白  求婚时,认为自己这是便宜了伊丽莎白;伊丽莎  白的好友夏绿蒂(Charlotte Lucus) 也深知这一  点,所以在柯林斯向好友伊丽莎白求婚未果转  而隔天就向自己求婚时她也欣然应允。达西  (Darcy) 、宾礼小姐(Miss Bingley) 都深知这一点,  这两个上流社会的宠儿曾极力想要拆散伊丽莎  白的姐姐珍妮与宾礼先生的结合———珍妮个人  9 4  无论有多么优秀,她的中产阶级身份是难以弥  补的。  只有伊丽莎白鄙视这一点,在历来评注者  的心目中她崇尚以爱情为基础的婚姻,反对以  经济条件或社会地位作为择偶标准(Jones ,  1987 : 28) 。所以她首先不顾母亲的极力反对  拒绝了能给自己带来殷实生活的柯林斯的求  婚;之后又因误解拒绝了能给自己带来奢华生  活及显赫地位的达西的第一次求婚,尽管后者  正在努力逾越等级差别的藩篱。在她周围人包  括在她自己眼中,她都是出类拔萃、与众不同  的。她父亲评价说,自己的女儿们“没有哪一个  值得夸奖的⋯⋯她们跟人家的姑娘一样,又傻,  又无知;倒是丽萃(伊丽莎白昵称) 要比她的几  个姐妹伶俐些”(Austen ,1991 :3) 。在与达西尽  释前嫌后, 当伊丽莎白问及达西喜欢上自己的  原因时,达西说是她的“脑子灵活”吸引了自己,  伊丽莎白自己更补充说“你对于殷勤多礼的客  套已经感到腻烦。天下有种女人,她们无论是  说话、思想、表情,都只是为了博得你称赞一声,  你对这种女人已经觉得讨厌。我所以会引起你  的注意,打动了你的心, 就因为我不像她们”  (Austen ,1991 :338) 。奥斯汀(Jane Austen) 笔下  的这位女子,在批评家眼里是追求自由与平等  的楷模,她“从不允许让他人左右自己的意志,  也从不屈从于传统上妇女的从属地位(does not  permit her‘will’to be dictated to by another ,and she  will never admit the submissive role traditionally as2  cribed to ) ”(Hardy ,1984 :47) 。在读者  心目中她是漂亮、聪慧、勇敢的化身,她不慕金  钱,不依权贵,在200 多年前就敢于冲破世俗的  偏见追求并得到了自己理想中的幸福。  那么,这种美满的结局在当时的英国社会  真的能够出现吗? 一个乡村女性真的能够冲破  等级差别的束缚吗? 在随后半个多世纪里的作  家们的笔下,妇女地位都远没有提升到能够这  样随心所欲的地步。《名利场》( Vanity Fair) 中  的夏普(Miss Sharp) 为寻求一个经济上得以依  赖的伴侣可谓机关算尽也未有所果; 《福罗斯河  上的磨坊》( The Mill on the Floss) 中的玛琪(Mag2  gie) 为追求一份符合道德的情感付出了生命的  代价;简·爱(Jane Eyre) 必须要嫁给一个失去了  健康的老男人才算拥有了一份幸福的婚姻;而  苔斯(Tess) 这样的出水芙蓉也与理想的爱人失  之交臂,花折玉损。那么,奥斯汀为何远在世纪  的交界就编造出这种理想式的神话呢? 这位乡  间的小女子是否真如那些大评论家所言,不谙  世事、不食人间烟火呢(Gillie ,1997 :142) ? 这些  应该能从作品本身找到答案。  二、伊丽莎白的性格矛盾  伊丽莎白是否真如读者及她自己认为的那  样不依权贵,不慕金钱,不媚世俗? 评论家们都  喜欢从她与达西的关系发展中分析出她的上述  性格。  首先,伊丽莎白一直宣称自己不在乎达西  的评判,这是否就能够说明她不慕权贵? 达西  是贵族的代表,不在乎达西,当然是够有骨气的  了。自从舞会上第一次见面被达西冷落之后,  伊丽莎白就一直对达西没有好感,对她而言“达  西只是个到处不讨人喜欢的男人,何况他曾经  认为她不够漂亮不配跟她跳舞”(Austen ,1991 :  19) ,在随后的交往中伊丽莎白抓住所有机会对  达西贵族式的傲慢冷嘲热讽,颇失礼貌;她甚至  在一次聚会中回绝了威廉爵士的撮合,拒绝与  达西跳舞。至此,伊丽莎白的性格是统一的:她  率真,甚至有些刚烈。  但不久,伊丽莎白因要照顾病在宾礼家的  姐姐也滞留在那里时,与达西等人有了几天近  距离接触后,对达西的态度发生了一些转变。  她开始关注达西了:她会一边做针线活一边聆  听宾礼小姐与达西的谈话,甚至开始主动参与  达西等人的聊天,她还注意到达西在关注自己。  故事中说达西对伊丽莎白的关注引起了宾礼小  姐的嫉妒。这对三角关系的对台戏在下面这段  引文中演绎得颇为生动:  宾礼小姐⋯⋯不大一会儿工夫,就站起身  来,在房间里踱来踱去,故意在达西面前卖弄她  优美的体态和矫健的步伐,只可惜达西只顾在  那里一心一意地看书,因此她只落得枉费心机。  她绝望之余,决定再作一次努力,于是转过身来  对伊丽莎白说:  “伊丽莎白·班纳特小姐,我劝你还是学学  我的样子,在房间里走动走动吧。告诉你,坐了  那么久,走动一下可以提提精神。”  0 5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年第1 期  伊丽莎白觉得很诧异,可是立刻依了她的  意思。于是宾礼小姐献殷勤的真正目的达到了  ⋯⋯达西先生果然抬起头来⋯⋯(Austen ,  1991 :48 - 49)  正如申丹教授所澄清的,叙事声音与叙事声音  是两回事(申丹,1998 :208) 。加点部分的叙事  声音俨然是来自作者,但叙事眼光却可以有两  种理解:如果是作者的叙事眼光, 伊丽莎白当  然是透明的了;但如果作者在此使用了伊丽莎  白的叙事眼光,即这一段是伊丽莎白所观察到  的或是她接受完邀请一起在屋子里溜达后的顿  悟———以她的敏锐及近来对达西和宾礼小姐的  关注,这也是完全有可能的———那么,她的这种  揣摩背后就有了另一层意思:她也在嫉妒宾礼  小姐,在不停地评判宾礼小姐。否则,在接下来  达西笑说她俩在卖弄身姿而宾礼小姐叫着要惩  罚他时,她就不会话里带刺儿了:  “噢,吓坏人!”宾礼小姐叫了起来。“我从  来没听到过这么毒辣的话。⋯⋯亏他说得出,  该怎么罚他呀?”  “要是你存心罚他,那是再容易不过的事,”  伊丽莎白说。“彼此都可以罚来罚去,折磨来折  磨去。作弄他一番吧⋯⋯讥笑他一番吧。你们  既然这么相熟,你该懂得怎么对付他呀。”(Aus2  ten , 1991 :49)  这俨然是在说“你要想惩罚他当然是有办法的  喽,又何必问我呢? 不过你们俩关系那么亲密,  你是舍不得惩罚他的呀”。宾礼小姐一直在露  骨地追求达西,这话(加点部分) 跟她说是没有  问题的。但伊丽莎白已经看出来达西并不怎么  喜欢这位朋友的妹妹,与她毫无亲密可言,这话  冲达西一说就有点挑唆的味道了———对并不怎  么动心的一方说你与另一方多好只能拉远双方  的距离。这与宾礼小姐就达西对伊丽莎白的青  睐而挑衅达西的话简直是异曲同工:  为了挑拨达西厌恶这位客人,她(宾礼小  姐) 常常闲言闲语,说他跟伊丽莎白终将结成美  满良缘,而且估料着这一门良缘会给达西带来  多大幸福。  第二天宾礼小姐跟达西两人在矮树林里散  步,她说:“我希望将来有一天好事如愿的时候,  你得委婉地奉劝你那位岳母出言吐语要谨慎  些,还有你那几位小姨子,要是你能力办得到,  最好也得把她们那种醉心追求军官的毛病医治  好。还有一件事我真不好意思说出口;尊夫人  有一点儿小脾气,好像是自高自大,又好像是不  懂礼貌,你也得尽力帮助她克制一下。”(Aus2  ten ,1991 :45)  当然,伊丽莎白比宾礼小姐聪明,说的话远没有  后者这么直白。但她那段话显然在影射宾礼小  姐对达西的纠缠,这只能引起达西对宾礼小姐  的反感。作为两个漂亮的女性,她们自觉不自  觉地在互相嫉妒,互相攀比,甚至有点互相排  挤。宾礼小姐企图用伊丽莎白不熟悉的话题  (如关于达西小姐的近况) 不让伊丽莎白参与自  己和达西的谈话,伊丽莎白则用智慧使达西的  注意点一直在自己的话题之内而把宾礼小姐排  除在外。  在单独与达西、宾礼这些上流社会的人在  一起的这段时间里,从她态度的些许转变可以  看出伊丽莎白在潜意识中调整了自我,她对达  西不再那么不屑一顾了。正如拉康在自己的镜  像理论中所提及的:人的自我是他者眼中自我  的体现( Eagleton ,1983 ,5 Chaper) 。伊丽莎白的  新自我正是在与宾礼小姐的竞争与认同中建立  起来的:她对达西近来的关注直接产生于宾礼  小姐对达西的追求及对自己的妒忌。在心理  上,她一直讨厌却又转而关注达西是对以宾礼  小姐为代表的上流社会观念最明显的附庸!  伊丽莎白对上流社会观念的附庸,还体现  于她对妈妈在达西等上流人物面前违背礼仪的  行为的过度紧张上;而在中产阶级面前,如与卢  科斯(Lucus) 一家的交往中,她却放松得多。她  对权贵的依附远比她自己认为的严重!  从此出发,就容易解释伊丽莎白在拒绝达  西的第一次求婚后的反常行为了。上次从宾礼  家回来后,伊丽莎白受韦翰(M Wickham) 的蒙  惑,相信达西曾毫无道理地剥夺了他父亲给韦  翰的重报,于是开始鄙视达西的为人。再加上  后来她无意中得知是达西拆散了姐姐与宾礼,  对他就更产生了怨恨之情。在这种情绪中,依  她一贯的性格与作风,她面对达西的求婚拒绝  起来应该是坦然而轻松的。但听完达西的求婚  陈词后,她的反应却远没有那么简单:  1 5  从女主人公的性格矛盾看《傲慢与偏见》的自我解构  尽管她对他的厌恶之心根深蒂固,她究竟  不能对这样一个男人的一番盛情漠然无动于  衷;虽说她的意志不曾有过片刻的动摇,可是她  开头倒也体谅到他将会受到痛苦,因此颇感不  安,然而他后来的那些话引起了她的怨恨,她那  一片怜惜之心便完全化成了愤怒。  In spite of her deeply - rooted dislike , she  could not be insensible to the compliment of such a  man’s affection , and though her intentions did not  vary for an instant , she was at first sorry for the pain  he was to receive ; till , roused to the resentment by  his subsequent language , she lost all compassion in   (Austen , 1991 :168 - 169)  这一段表现出伊丽莎白的心情是矛盾的。如果  按照伊丽莎白的不同情绪重新排列这段文字,  更可以看清她此时心情的矛盾性:  她同情或倾心于达西 她憎恶达西   In spite of her deeply - rooted dislike ,  she could not be insensible  to the compliment of such  a man’s affection , and though her intentions did not vary for an instant ,  she was at first sorry for  the pain he was to receive ; till ,roused to the resentment by his subsequent language ,she lost  all compassion in her   以上三个句子中表达两种情感的分句之间形成  了极其平衡的句式,展现出女主人公内心两种  情感在激烈地斗争。而且除了最后一句,分号  之前的两句都是以对达西的同情为句子重心的  (出现在主句中) 。如果不是被达西随后的言语  激怒,伊丽莎白对达西的同情很可能在最后一  句也占据上风,而对他的宿怨却淡化为“虽然”、  “尽管”后的次要分句了。  我们不禁要问,对于一个自己本来就不喜  欢而且又伤害了自己心上人和亲姐姐的人,这  种宿怨难道能够淡化和抹杀? 更令人不解的  是,达西走后伊丽莎白为了这个自己“不在乎”  的人心潮澎湃、大哭不已。  她心里纷乱无比。她不知道如何撑住自  己,她非常软弱无力,便坐在那儿哭了半个钟  头。她回想到刚才的一幕,越想越觉得奇怪。  达西先生竟会向她求婚,他竟会爱上她好几个  月了! 竟会那样地爱她,要和她结婚,不管她有  多少缺点,何况她自己的姐姐正是由于这些缺  点而受到他的阻挠,不能跟他朋友结婚,何况这  些缺点对他至少具有同样的影响⋯⋯这真是一  件不可思议的事! 一个人能在不知不觉中博得  别人这样热烈的爱慕,也足够自慰了。可是他  的傲慢,他那可恶的傲慢,他居然恬不知耻地招  认他自己是怎样破坏了珍妮的好事,他招认的  时候虽然并不能自圆其说,可是叫人难以原谅  的是他那种自以为是的神气,还有他提到韦翰  先生时那种无动于衷的态度,他一点儿也不打  算否认对待韦翰的残酷⋯⋯一想到这些事,纵  使她一时之间也曾因为体谅到他一番恋情而触  动了怜悯的心肠,这时候连丝毫的怜悯也完全  给抵消了。(Austen ,1991 :172 - 173)  这位一向快乐、开朗、坚强的姑娘表现得极其反  常。我们不禁怀疑,奥斯汀是否向我们隐瞒了  伊丽莎白的真实情感,伊丽莎白本人是否也没  有向自己坦白自己的真实心声? 从引文中可以  看出,达西在她心目中的地位远远要比她所承  认的要高,她早已把他看作是一个不同凡响的  人物了。这样一个人向她求婚本是很让人自得  的,可偏偏这个人又伤害了自己爱的人,同时还  以傲慢的态度伤害着自己的自尊。不拒绝不可  以,拒绝了心里又觉得遗憾,这就是她内心情感  斗争的原因,她性格的矛盾所在。而达西能在  她的心中举足轻重,当然不会是她所一直看中  的人品方面的原因———她现在有足够的理由怀  疑他的人品。可如果抛开了人品,那么除了他  英俊潇洒之外,只能是他那她一向声称嗤之以  鼻的贵族身份在起作用了,所以她才会惊谔,  “达西先生竟会向她求婚!”  看来,虽然伊丽莎白在努力蔑视权贵(而且  她比小说中几乎所有人做得都好,这一点可以  从她在女贵族凯瑟琳·达西家的自持举止中窥  2 5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年第1 期  视一二) ,但她骨子里还是有崇拜贵族的观念  的。让一个18 、19 世纪的年轻女子做到完全摒  弃等级观念谈何容易!  其次,再来看看伊丽莎白在择偶过程中对  金钱的态度。对柯林斯的态度最能展现她不慕  金钱的气节了。在母亲与柯林斯一齐对她软硬  兼施下,她依然不为柯林斯的地位及金钱所动,  拒绝了他的求婚,放弃了这个当时看来益处颇  多的机会。几天后好友夏绿蒂与柯林斯意外订  婚让她吃惊得不敢相信:  她现在听到这件事,不禁大为惊讶,连礼貌  也不顾了,竟大声叫了起来:  “跟柯林斯先生订婚! 亲爱的夏绿蒂,那怎  么行!”⋯⋯  她不仅为这样一个朋友的自取其辱、自贬  身份而感到难受,而且她还十分痛心地断定,她  朋友拈的这一个阄儿,决不会给她自己带来多  大的幸福。(Austen ,1991 :112 - 113)  此时,伊丽莎白对爱情与金钱的态度是非常明  朗的,夏绿蒂只重经济地位不重情感的婚姻选  择在伊丽莎白看来是自我羞辱,不配再与自己  为友的。她不会静下心来为夏绿蒂考虑一下:  姿色平平的夏绿蒂几乎毫无资产,又将过了待  嫁的年龄,可她也需要吃喝生活呀。  不久伊丽莎白为当地新来的军官韦翰的风  度谈吐所折服,并着迷于他对自己的追求。舅  妈发现了她的感情端倪,劝她不要对没有经济  来源的韦翰用情无拦,她表示会慎重考虑,并保  证起码不再鼓励韦翰追求自己。这时伊丽莎白  对金钱的态度俨然有了松动。  更为突出的是,伊丽莎白对夏绿蒂以金钱  为基础的婚姻选择的严酷态度与后来对韦翰为  了金钱选择了金小姐的宽容态度形成了强烈反  差。韦翰这么快就停止对伊丽莎白的追求而与  金小姐订婚,舅妈指责他贪图金钱,伊丽莎白却  为他辩解说:  美少年和凡夫俗子一样,也得有饭吃,有衣  穿。⋯⋯拿婚姻问题来讲,见钱眼红与动机正  当究竟有什么不同? 做到什么地步为止就算知  礼,打哪儿起就要算是贪心? (Austen , 1991 :  137)  伊丽莎白为韦翰所作的开脱依照她本来的原则  是牵强的。这里,她显然已经接纳了金钱也可  以成为婚姻中所考虑的因素这一观念。  如果说针对韦翰与金小姐订婚一事,她从  原来的反对态度到接纳了在婚姻中对金钱的选  择,那么随后在她自己的婚姻中她可以说是亲  自作出了与金钱有关的选择。  达西第一次求婚失败后写给伊丽莎白一封  信,尽述了韦翰的为人和自己拆散珍妮与宾礼  的原因。两人误解得以消除。次年春天,伊丽  莎白与舅舅、舅妈一齐游玩路过达西的庄园,里  面的秀丽风景及高雅布置深深打动了伊丽莎  白,其中的建筑更是一下子吸引了她的注意。  比起建筑的外观房屋里面的陈设更是让人心  怡,她不禁想到,“我本可以在这儿当个主妇  的!”伊丽莎白这些想法是在再次见到达西之前  产生的。她与达西虽已前嫌尽释,但也还谈不  上感情颇深。这个时候就有了想当达西太太的  想法,物质利益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更为关键的是,当伊丽莎白的妹妹莉迪亚  与韦翰私奔之后,达西出高价收买了韦翰,让他  与莉迪亚完婚。达西是用金钱保住了伊丽莎白  本人及其她家人的名誉,从而为两人的婚姻铺  平了道路。在那个年代,有了名誉才有获得婚  姻及幸福的可能,而金钱在这段故事里成了不  可或缺的东西。聪明的伊丽莎白在受惠于金钱  之后是否意识到自己先前对金钱的鄙夷有多么  幼稚,多么不切实际?  小说似在宣扬伊丽莎白一向追求以爱情为  基础的婚姻,应该说她最后得到了爱情。但在  她的择偶过程中,随着性格的发展变化,她对物  质条件有了越来越多的考虑,也在无意中让金  钱成就了自己的爱情。  三、《傲慢与偏见》作品意义的自我解构  《傲慢与偏见》历来被认为是推崇了以爱情  为基础的婚姻,同时批评了以金钱或社会地位  为追求目标的婚配。女主人公伊丽莎白的理想  与追求正是作者所要提倡的观念。然而,从对  伊丽莎白的性格分析中可以看出,任何人的性  格发展都是很难脱离他的时代背景的:在18 世  纪末19 世纪初的英国,一个没有财产的女性是  难以完全摆脱世俗的束缚的,无论她有多么出  众、多么努力。  3 5  从女主人公的性格矛盾看《傲慢与偏见》的自我解构  伊丽莎白不例外,她首先对社会观念作出  了妥协,先是依从了达西的地位并接受了达西  的金钱,而后才确保了与达西的婚姻,从而最终  得到了爱情。小说中女主人公性格的矛盾性实  现了作品意义的自我解构:这部提倡以爱情为  婚姻目标的作品最后竟要书中的楷模附庸权  贵、接受金钱———刚烈如斯也逃脱不了顺应社  会规约的结局。  奥斯汀本人也不例外,否则这位情感无比  丰富的美丽女性怎会一生未嫁,我们很难想像  她在情感的路途中有过怎样与现实难以调和的  理想和难尽人意的无奈。她早期就创作出《傲  慢与偏见》这样一部作品,表达她的理想,暗藏  她的无奈,从反面构成了与她之后人生的巧合:  要么如伊丽莎白选择妥协,要么如自己选择孤  守一生;反叛而拥有幸福是不可能的。这位一  贯描写乡绅、淑女理想式恋爱生活的作家经常  被批驳为与社会现实脱节( van Ghent , 1953 :  99) 。是的,我们在她的作品里确实找不到狄更  斯笔下社会风云的波澜壮阔,哈代那里工业化  的城市对农业化的乡村的侵蚀,乔治·艾略特对  人与社会关系的深入透析。而奥斯汀作品对社  会风潮的只字不提,其实恰恰形成了对社会现  实的有力揭露。为什么呢? 这里存在一个有趣  的悖论:  奥斯汀是位反讽大师,她那开篇名句“凡是  有钱的单身汉,总想娶位太太,这已经成了一条  举世公认的真理”中男人想讨老婆的愿望与其  反语女人对男人的追求同时在篇中得到了体现  ———我们要习惯她在文中言于此而意于彼。于  是大家注意到:小说在人物语言、故事叙述中都  充满了反讽,而小说在人物塑造乃至作品意义  上的自我解构才是作者最大的反讽:作者塑造  了一个敢于蔑视社会规约的女子,而她的性格  发展和结局又告诉我们,一个18 世纪末的年轻  女子是不能逃脱社会规约的。福科在谈到“性”  与“社会权力”时说,人们敢于谈论性的问题,似  乎在表明自己敢于藐视社会权力。而实际上人  们口头上的这一点点大逆不道并不妨碍行为上  的循规蹈矩,同时口头上的假自由又让人们误  以为社会规约有松动性,是民主的,是可以接纳  的———人们是在用自己的貌似反叛维护着社会  规约(Culler ,1997 :5 - 6) 。伊丽莎白正是用自  己的貌似反叛维护着社会规约。  同时,作家奥斯汀则以她注入人物的貌似  反叛实则顺从反叛着这个社会———伊丽莎白的  经历证明了人们无论怎样奋斗还是不得不回到  社会规约之中。这就是奥斯汀这位反讽大师展  现现实的方式:她让人物以貌似反叛顺应了现  实,又让自己以笔下人物的最终顺从批判了现  实。  参考文献:  [1 ] Austen ,J Pride and Prejudice[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Study Press ,  [2 ] Brown ,J A Reader’s Guide to the Nineteenth Century English Novel [M] New York :Macmillian ,  [3 ] Butler ,M Romantics , Rebels & Reactionaries [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4 ] Cluysenaar ,A Introduction to Literary Stylistics :A Discussion of Dominant Structures in Verse and Prose[M] London :B TBatsford ,  [5 ] Culler ,J Literary Theory ———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M] London :Oxford ,  [6 ] Eagleton ,T Literary Theory[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L ,  [7 ] Gillie ,C A Preface to Jane Austen[M] London :Longman ,  [8 ] Hardy ,J Jane Austen’s Heroines [M] London :Routledge & Kegan Paul ,  [9 ] Jones ,V How to Begin Studying English Literature[M] London :Macmillian ,  [10 ] Selden ,R A Reader’s Guide to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M] Kentucky :The University Press of Kentucky ,  [11 ] Van Ghent ,D The English Novel [M] New York :Harper Thorchbooks ,  [12 ] Wellek ,R Concepts of Criticism[M] Yale University Press ,  [13 ] 申丹 叙述学与小说文体学研究[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4 ] 韦勒克·沃伦 文学理论[M] 刘象愚等译 北京:三联书店,  4 5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6 年第1 期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邮箱

看看他的作品不就知道了吗

天津外国语大学坐落在北方经济中心和港口城市天津,是一所多语种、多学科、多层次、开放型的文科类高等院校,也是全国八所独立设置的高等外语院校之一,并日益成为天津市乃至全国外语、外向型人才培养、多元文化传播的重要基地。 天津外国语大学的前身是1964年5月成立的秦皇岛外语专科学校,1965年夏迁至河北省保定市,改名为河北外语专科学校。1966年7月,河北外语专科学校迁到天津市。1970年划归天津市领导。同年与天津师范学院合并。1974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在原河北外语专科学校的基础上,吸收了河北大学外语系与中文系以及原天津师范学院日语系、天津外国语学校日语、英语、俄语等专业的教师和学术力量,成立了天津外国语学院。1979年开始招收英语和日语专业研究生,1981年被国务院批准为首批硕士学位授予单位。2009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天津外国语学院更名为天津外国语大学。现有2个校区:马场道校区和滨海校区,总占地面积 88亩。其中,马场道校区地处市中心,坐落在天津市河西区马场道,占地面积209.88亩,校内建筑多为西欧古典风格,造型高雅,校园环境整洁幽静,是天津十景的标志性建筑群之一;滨海校区坐落在天津滨海新区高教生态园区内,东邻大港经济开发区,占地面积995亩,校园宽阔,湖光映翠,景色秀丽。校园整体建筑面积7万平方米。 学校目前下设的教学单位有:研究生部、英语学院、日语学院、亚非语学院、西语学院、国际商学院、汉文化传播学院、涉外法政学院、国际交流学院、教育技术系、思想政治理论教学部、基础课教学部、体育教学部、应用外语教学中心、研究生部、继续教育学院。另外,学校还有按新机制办学独立设置的滨海外事学院,拥有两所附属中学、两所附属小学和一所附属幼儿园。学校在原有单一外国语言文学专业的基础上紧跟时代步伐,形成了涵盖文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教育学5个学科门类的28个本科专业,即英语、日语、德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朝鲜语(韩语)、阿拉伯语、葡萄牙语、对外汉语、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法学、教育技术学、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新闻学、行政管理、意大利语、汉语言文学、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财务管理、会计学、广告学等专业。现有英语、日语、法语、俄语等12个硕士点。学校外国语言文学学科为天津市“十五”重点建设学科;英语、日语为校级重点学科;法语、俄语为校级重点建设学科。 学校现有两个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天津外国语大学外国语言文学文化研究中心、天津市教育委员会国际教育政策研究基地;校级研究机构有:翻译研究所、中外比较文化研究所、美国研究中心、美国黑人文学研究所、英语语言教学研究所、莎士比亚戏剧与诗歌研究所、日本文化研究所等;学校编辑出版并公开发行的刊物有:《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和《世界文化》。

刊名: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ejiang International Studies University主办: 浙江外国语学院周期: 双月出版地:浙江省杭州市语种: 中文;开本: 大16开ISSN: 1671-6574CN: 33-1376/Z历史沿革:现用刊名: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曾用刊名:浙江教育学院学报创刊时间:1983 浙江外国语学院学报投稿邮箱: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丧钟为谁而鸣这本和老人是最有名的两部

这个海鸣威是唱歌的~这个海明威是写书的~

一、基本要求请咨询 杂志云 ,方便实惠1、复制比必须在30%内,学报在20%内;2、文章不能有敏感话题,不涉及政治(尤其日本文化注意);3、不允许有软广告;4、符合期刊的征稿范围(比如经济类的稿子不能发在《工程技术》);二、字符要求1、一般期刊1版起发,2000-3000字不等;2、个别期刊5版面起发,如《商场现代化》3300字符5版面起发;3、有些期刊需要两版起发,如《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3600字符2版面起发;4、发表统计字数看的是字符数(计空格),如有表格,图等情况,核算版面要注意(一个图在300-500字符左右,一个表格300-500字符左右);三、格式要求1、标题:一般不超过20个汉字(副标题除外);文内标题:要简洁、明确,层次不宜过多,序号表明;2、摘要:用第三人称写法(不以“本文”、“作者”等为主语,可用“文章”);凡文献标识码定为A、B、C三类的论文均应附中文摘要,篇幅在100~300字;3、文章结构:题目、作者、作者单位、摘要、关键词、文章正文、参考文献、地址、邮编;4、正文格式:(1)结构要严谨,表达要简明,语义要确切,论点要鲜明,论据要充分,引用要规范,数据要准确;(2)文稿应资料可靠、数据准确、具有创造性、科学性、实用性。应立论新颖、论据充分、数据可靠,文字要精炼;(3)文章应经反复推敲,字斟句酌,文句通畅,精炼,切记内容空洞的大块文章;(4)图表用阿拉伯数字连续编号并紧随正文对应内容,且在文内注明见某图表。图和表应有简短确切的题名,图序号、图名、应置图下,表序号、表名置于表上,表尽量采用三线表;(5)关键词:一般每篇文章可选3~6个;(6)参考文献:选列主要参考文献3~5个,并对引文作者、出处、版本等详细情况的注明;格式与示例:(1)专著格式:主要责任者题名[文献类型标识]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

用WORD编辑,然后将文档另存为TXT格式(纯文本),然后用附件投就可以了,正文里写明你的联系地址电话号码一些联系方式

  • 索引序列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投稿邮箱
  •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投稿邮箱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投稿
  • 天津外国语学院学报编辑部邮箱
  • 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投稿邮箱格式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