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论文期刊知识库 > 中山大学学报主编名单电子版

中山大学学报主编名单电子版

发布时间:

中山大学学报主编名单电子版

陈海燕,戚平,林永成等催化氢化Mycoepoxydiene制备H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3):122-(EI收录) 阅览/下载林永成主编,陈海燕、佘志刚等编委,《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1日出版李俊,陈海燕,义祥辉等罗汉果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分析化学世界,2005,(5):277-(核心期刊) 阅览/下载陈全斌,陈海燕,李俊等HPLC法测定罗汉果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中草药,2003,34(12):1075-(核心期刊) 阅览/下载陈海燕,林翠梧,陈光英等Mycoepoxydiene核磁共振谱的理论研究化学研究,2006,17(4):6-陈海燕,林翠梧,陈丽芬等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海洋真菌N1893的培养基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会议论文,广西南宁,2006年11月

研究简报科技快报 全国优秀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广东省优秀科学技术期刊一等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综合性科技类核心期刊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单位:中山大学主编:王建华ISSN:0529-6579CN:44-1241/N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邮政编码:510275

中山大学学报主编名单电子版论文

1.“中国名牌”:一个商誉文本的契约反思,《洪范评论》(第8辑)(吴敬琏、江平主编),中国法制出版社,2007年。2.“经营者”的秘思与玄想——以反不正当竞争法及其司法案例为文本,《月旦财政法杂志》2007年第6期3.也论知识产权的冲突与协调——一个外部性的视角,(与凌祈漫合作),《思想战线》,2007年第2期。4.论反不正当竞争法对知识产权法的保护,《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3期。5.中外合资企业共同经营之检视,(与邓伯涛合作),《学术研究》,2006年第2期。6.商品化权:人格符号的利益扩张与衡平,《法商研究》,2005年第3期。7.一般条款在司法中的运用,(与陈斯合作),《判解研究》(王利明主编),2005年第3辑。8.论一般条款的确定性,(与吴思罕合作),《法学评论》,2004年第3期。9.惩罚性赔偿:一个激励的观点,《学术研究》,2004年第6期,《民商法学》2004年11期转载;收录《想象法学:历史与今天》法律出版社,2005。10.政府干预与压制型立法,《广东社会科学》,2004年第2期11.消费者:人的法律形塑与制度价值,中国法学》,2003年第3期;“Consumer: The legal Imager of Man”,China Legal Science, 2004;收录《法学精粹》,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9月版;收录《想象法学:历史与今天》法律出版社,2005。12.欺诈:一个竞争法的理论诠释,《现代法学》,2003年第2期,《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3年第8期转载。13.WTO透明度:固有价值和保障机制,《法学》,2003年第1期。14.审理商业秘密案件的切入点,(与肖文合作),《人民司法》2003年第12期。15.商业秘密财产权属性研究,《当代经济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1月。16.商业秘密的道德维度,《法律科学》,2002第3期;《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8期转载;收录《想象法学:历史与今天》法律出版社,2005。17.经济法学:理论进路的反思与转向,(与黎学玲合作),《中山大学学报》2002年第4期;《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11期转载;收录《当代经济法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18.论反不正当竞争法与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关系,《广东社会科学》2002年第5期。19.商业秘密保护的国际最低保护标准,《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第5期。20.论商誉,《武汉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民商法学》2001年12期转载。21.论商业诋毁,《中山大学学报》2001年第5期;《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2年第3期转载。22.格式条款的法经济学分析,《学术研究》,2001年第8期。23.对西方竞争法的初步评述,《法学评论》,2001年第6期。24.论识别性标识的竞争法保护,《法学评论》,2000年第3期;《经济法学、劳动法学》2000年第9期转载。

主要论文 Yong Hu,Juhua Chen, Zhenbang Rong, Mei Liu and Kang X A Neural networks approach for software risk In Shusaku Tsumoto, et edited, Six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W Hong Kong, China, 2006, December, pp722- Xie K Industrialization supported by informatizaiton: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in C In Jens Damm and Simona Thomas Chinese Cyberspaces: Technological changes and political Routledge, 2006, pp132- 肖静华、谢康、方晓辉《中国企业IT治理框架的探索性研究》,载陈禹、方美琪主编《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5-97页。 肖静华、谢康、周先波、乌家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谢康、王晓玲、张东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及其评价系统》《南大商学评论》(第8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5-47页。 肖静华、谢康《广东制造业信息化转型研究》,载陈国青等主编《中国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前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9-85页。 Wang XL, Xie K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enterprise’s human resource Fourth Wuh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The internet era & the Global Wuhan, China, June 4-5, 谢康、马晓威、黄林军《发展中国家服务价格低的原因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谢康、王晓玲、张东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及其评价系统》,第五届企业跨国经营国际研讨会——转型经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2005年5月28-30日,南京。(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Quality and Its Evaluation 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in a Transitional E Nanjing University P 253-267) Hu Yong, Xiao Jinghua, Pang Jiafeng, Xie Kang, A Research on the Appraisal Framework of E-Government Project S The Proceeding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lectronic Commerce Xi’an, 2005, ISTP检索。 谢康《系统不确定性、趋同与优化——论非系统中的管理科学问题》《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谢康、张海波、黄林军《信息技术影响企业绩效的机制研究》《价值工程》2005年第3期。 谢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及其信息化模型》,载陈禹、方美琪主编《信息时代的经济学与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8-69页。 谢康、胡小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及其提升模型》《中山大学学报》第45卷,增刊,2005年1月,第7-13页。 谢康、陈燕、黄林军《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及政策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12期。 谢康、肖静华《“工业化”新内涵——环境保护中信息技术应用》《科学决策》2003年第2期 谢康《企业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与管理融合过程中的障碍与解决模式》《中外管理导报》2002年第10期 谢康《WTO规则例外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第6期 谢康、吴清津、肖静华《企业知识分享、学习曲线与国家知识优势》《管理科学学报》2002年第2期 谢康《建设广东信息产业走廊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思路》,载陈晓田、杨列勋主编《管理科学新进展——管理学青年学者研究文汇》,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73-187页 谢康《中国加入WTO对网上银行的挑战与对策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5期 谢康《世界信息经济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第4期 谢康、李赞《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兼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实质》《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第9期 谢康《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科学决策》2000年第4期 谢康《中国企业的信息需求与信息化投资模式》《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 谢康、肖小丰《发展中国家开放服务市场的顺序与收益——以中国开放服务市场为案例》《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第2期 谢康、乌家培《中国知识经济战略的思考》《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奖 励:2003年,个人专著《知识优势——企业信息化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经济学三等奖);2000年,博士论文《企业信息化对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0年,获中共广州市委决策咨询研究奖三等奖;1999年,获中共广州市委决策咨询研究优秀成果奖;1998年,获中山大学1991-199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优秀工作者称号;1997年,获中山大学世川良一优秀青年基金奖。

中山大学学报主编名单电子版下载

主要论文 Yong Hu,Juhua Chen, Zhenbang Rong, Mei Liu and Kang X A Neural networks approach for software risk In Shusaku Tsumoto, et edited, Six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 W Hong Kong, China, 2006, December, pp722- Xie K Industrialization supported by informatizaiton: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the Internet in C In Jens Damm and Simona Thomas Chinese Cyberspaces: Technological changes and political Routledge, 2006, pp132- 肖静华、谢康、方晓辉《中国企业IT治理框架的探索性研究》,载陈禹、方美琪主编《信息经济与国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5-97页。 肖静华、谢康、周先波、乌家培《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发展模式》《中山大学学报》2006年第1期。 谢康、王晓玲、张东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及其评价系统》《南大商学评论》(第8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35-47页。 肖静华、谢康《广东制造业信息化转型研究》,载陈国青等主编《中国信息系统研究与应用前沿》,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79-85页。 Wang XL, Xie K Qualit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enterprise’s human resource Fourth Wuhan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Business: The internet era & the Global Wuhan, China, June 4-5, 谢康、马晓威、黄林军《发展中国家服务价格低的原因分析》《世界经济研究》2005年第4期。 谢康、王晓玲、张东民《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及其评价系统》,第五届企业跨国经营国际研讨会——转型经济下的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2005年5月28-30日,南京。(Enterprise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Quality and Its Evaluation S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and Development in a Transitional E Nanjing University P 253-267) Hu Yong, Xiao Jinghua, Pang Jiafeng, Xie Kang, A Research on the Appraisal Framework of E-Government Project S The Proceedings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Electronic Commerce Xi’an, 2005, ISTP检索。 谢康《系统不确定性、趋同与优化——论非系统中的管理科学问题》《中山大学学报》2005年第2期 谢康、张海波、黄林军《信息技术影响企业绩效的机制研究》《价值工程》2005年第3期。 谢康《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及其信息化模型》,载陈禹、方美琪主编《信息时代的经济学与管理学》,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58-69页。 谢康、胡小燕《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质量及其提升模型》《中山大学学报》第45卷,增刊,2005年1月,第7-13页。 谢康、陈燕、黄林军《美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及政策分析》《国际贸易问题》2004年第12期。 谢康、肖静华《“工业化”新内涵——环境保护中信息技术应用》《科学决策》2003年第2期 谢康《企业电子商务解决方案与管理融合过程中的障碍与解决模式》《中外管理导报》2002年第10期 谢康《WTO规则例外研究》《国际贸易问题》2002年第6期 谢康、吴清津、肖静华《企业知识分享、学习曲线与国家知识优势》《管理科学学报》2002年第2期 谢康《建设广东信息产业走廊的战略构想与对策思路》,载陈晓田、杨列勋主编《管理科学新进展——管理学青年学者研究文汇》,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73-187页 谢康《中国加入WTO对网上银行的挑战与对策研究》《金融研究》2001年第5期 谢康《世界信息经济论》《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第4期 谢康、李赞《货物贸易与服务贸易互补性的实证分析——兼论中美贸易不平衡的实质》《国际贸易问题》2000年第9期 谢康《国外信息经济学研究》《科学决策》2000年第4期 谢康《中国企业的信息需求与信息化投资模式》《管理世界》2000年第3期 谢康、肖小丰《发展中国家开放服务市场的顺序与收益——以中国开放服务市场为案例》《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0年第2期 谢康、乌家培《中国知识经济战略的思考》《中山大学学报》2000年第1期奖 励:2003年,个人专著《知识优势——企业信息化如何提高企业竞争力》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经济学三等奖);2000年,博士论文《企业信息化对竞争力的影响机制研究》获中国人民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00年,获中共广州市委决策咨询研究奖三等奖;1999年,获中共广州市委决策咨询研究优秀成果奖;1998年,获中山大学1991-1997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论文)优秀工作者称号;1997年,获中山大学世川良一优秀青年基金奖。

陈海燕,戚平,林永成等催化氢化Mycoepoxydiene制备H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44(3):122-(EI收录) 阅览/下载林永成主编,陈海燕、佘志刚等编委,《海洋生物活性化合物手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6年7月1日出版李俊,陈海燕,义祥辉等罗汉果多糖的分离纯化及分析化学世界,2005,(5):277-(核心期刊) 阅览/下载陈全斌,陈海燕,李俊等HPLC法测定罗汉果多糖的相对分子质量中草药,2003,34(12):1075-(核心期刊) 阅览/下载陈海燕,林翠梧,陈光英等Mycoepoxydiene核磁共振谱的理论研究化学研究,2006,17(4):6-陈海燕,林翠梧,陈丽芬等响应面分析法优化海洋真菌N1893的培养基第三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会议论文,广西南宁,2006年11月

研究简报科技快报 全国优秀高等学校自然科学学报及教育部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广东省优秀科学技术期刊一等奖《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综合性科技类核心期刊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办单位:中山大学主编:王建华ISSN:0529-6579CN:44-1241/N地址:广东省广州市新港西路135号邮政编码:510275

中山大学学报主编名单电子版怎么下载

《武王克商之年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编)电子书网盘下载免费在线阅读资源链接:链接:-Yit55DQ 提取码:uzoj     书名:武王克商之年研究作者:北京师范大学国学研究所编出版社: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年份:1997-11页数:692内容简介:本书是《夏商周断代工程丛书》的第一种;「夏商周断代工程」是 中国大陆「九五」期间的重大科研项目。这项工程以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相结合,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要把夏商周时期的年代进一部科学化、量化,为深入探索中国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典籍中所得到公认的古代纪年,只能上推到西周晚期的共和元年,即公元前841年,因此要推求更早的年代,周武王克商之年即是重要的著手点。武王克商之年的重要,首先在於这是商周两个朝代的分界点,因而是年代学研究上不可回避的。这一分界点的推定,对其後的西周来说,影响到王年数的估算;对其前的夏商而言,又是其积年的起点,如陈梦家先生《殷墟卜辞综述》所述:「在年代学上,夏商周三代是相牵联的,要求得殷代的绝对年代,首先要确定周代元年。」从年代学研究的角度来看,武王克商之年的重要,还在於这是一个可能的突口,由於伐纣系周朝建立之始,周又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周(包括春秋战国)及其後文献中关於这一重大事件的叙述较多,而且含有若干历日和天象的记录,给运用天文历法知识进行推算准备了一定的条件。这就使学者们能够在没有确定共和以上列王年数的情况下,直接去推定武王克商之年。事实上,自西汉末年的刘歆开始,已经有许多学者做过这种推算的尝试。因为文献材料尚非充分,以及学者间对材料的理解有异,所采用的方法、角度也不相同,他们推出的武王克商之年彼此有相当大的悬殊。尽管如此,每位学者所走过的道路,总是有今天我们需要借鉴之处。只有在总结了前人的所有成果之後,我们才有希望前进一步。「夏商周断代工程」在1996年5月正式启动。在现划论证和组织项目期间,有关学科的专家都对武王克商之年的推定这一关键问题表示了特别的关注。因此,在整个工程已建立的9个课题中,专门设置了「武王伐纣年代的研究」这一课题。该课题下属4个专题:「武王伐纣时天象的研究」、「先周文化的研究与年代测定」、「周原甲骨的整理及年代测定」、「丰镐遗址分期与年代测定」。基本的想法是,把文献学、天文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和科技测年等学科结合起来,尽可能使用现代科学手段,吸收各方面成果。工作达列比较深入的阶段,大家迫切感觉到这个疑难课题上广泛借鉴和总结前人学说的必要。然而,涉及武王克商之年的学术文献数量非常繁复,资料极为分散,有些论著在几处大图书馆也难寻觅,造成研究工作的严重障碍。因而提出了蒐集编辑(还有翻译)这方面文献的设想。这一行动从年3月发轫,经过3个来月的时问,真正做到「竭泽而渔」,共辑集到各家论著一百多篇,随後精选出有代表性的57篇,结集成《武王克商之年研究》这本书。过去大家一般认为,关於武王克商之年的说法计有30多种,现在本书所反映的说法竟有44种。仅从这一点,便可看出本书的成绩。(以上内容系节录自李学勤所作序) 。作者简介:本书所收录的论文篇目如下:一、选编说明二、古代学者所定克商之年一览表三、近现代研究论文:公元前1127说论武王克殷年代,谢元震 撰。公元前1122说殷周之际年历推证,吴其昌 撰。帝辛三十三年殷亡说,(日)岛邦男 撰。公元前1118说武王克商的年代,(日)成家彻郎 撰。公元前1112说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史研究的矛盾形势和今後出路,刘朝阳 撰。公元前1111说武王伐纣年月日今考,董作宾 撰。从利簋铭看伐纣年,严一萍 撰。用周初历法与周初年代─惟一月壬辰旁死霸史日考证,郑天杰 撰。公元前1106说西周考年,张汝舟 撰。武王克商在公元前1106年,张闻玉 撰。公元前1105说西周金文和周历的研究,马承源 撰。公元前1102说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之年代学资料,黎东方 撰。公元前1093说用日食、月相来研究西周的年代学,葛真 撰。公元前1088说武王克商之年为公元前1088年说,(日)水野清一 撰。公元前1087说西周断代和年历谱,(日)白川静 撰。公元前1076说伐纣之记载检讨,丁驌 撰。公元前1075说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年代问题,唐兰 撰。公元前1071说对武王克商年份的更正─兼论夏商周年代 ,李仲操 撰。公元前1070说西周年代综述(摘要),李仲操 撰。武王克殷之年,张政烺 撰。文王受命至成王五年年表─读王国维《周开国年表》後记,刘启益 撰。公元前1066说周初之年代,(日)新城新藏 撰。公元前1065说关於商、殷的一些新闻,(美)哈特纳 撰。西周的年代与历法,白光琦 撰。公元前1063说周初的绝对年代,(日)山田统 撰。公元前1059说古代和现代中国的行星天文学,(美)彭瓞钧 撰。公元前1057说殷周天象和征商年代,张钰哲、张培瑜 撰。公元前1055说武王克殷年考,章鸿钊 撰。试谈西周纪年,荣孟源 撰。公元前1051说略论西周武王的年代问题与重要青铜彝器,高木森 撰。西周年代考,姜文奎 撰。公元前1050说三代年表,(英)叶慈 撰。公元前1049说书经武成篇之生霸死霸及武王伐纣的年代月日考,王保德 撰。公元前1046说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美)班大维 撰。公元前1045说西周之年历,(美)倪德卫 撰。《竹书纪年》与周武王克商的年代,(美)夏含夷 撰。西周年代新考─论金文月相与西周王年 ,周法高 撰。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代考,赵光贤 撰。公元前1044说武王克殷年月考,李丕基 撰。公元前1041说晚商的绝对年代,(美)吉德炜 撰。公元前1040说武王克商之日期,(美)倪德卫 撰。武王伐纣年代考,周文康 撰。公元前1039说周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何幼琦 撰。公元前1030说周武王克殷日历,丁山 撰。西周年代学上的几个问题,(韩)方善柱 撰。公元前1030年克殷新说,周清流 撰。公元前1029说周武王克殷年代考,黄宝权、陈华新 撰。公元前1027说最初可纪之年代,梁启超 撰。殷周年代考,雷海宗 撰。西周历朔新谱及其它,莫非斯 撰。殷代的兵器与工具,(瑞典)高本汉 撰。商殷与夏周的年代问题,陈梦家 撰。西周史事概述,屈万里 撰。周初年代平议,何炳棣 撰。公元前1025说殷周年代的问题─长期求徵的结果及其处理的方法,劳干 撰。公元前1024说试论西周纪年,(日)平势隆郎 撰。公元前1018说西周年代考(摘要),周法高 撰。--------------------------------------------------------------------------------四、武王克商之年研究论著要目:--------------------------------------------------------------------------------1130BC林春溥据《毛诗正义》推算,《竹柏山房丛书》。1127BC谢元震,〈西周年代 〉,《文史》第29期1123BC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 〉引,商务印书馆。1122BC刘歆,《世经》,《汉书‧律历志》。绍雍,《皇极经世》。刘恕,《通鉴外记》。郑樵,《通志》。金履祥,《通鉴前编》。马端临,《文献通考》。吴其昌,〈金文历朔疏证〉,《燕京学报》6。吴其昌,〈殷周之际年历推证〉,《国学论丛》2卷1期1929。岛邦男,〈克殷年月考〉,《东洋学》14号1965。岛邦男,〈伐殷考〉,《文经论丛》创刊号11。岛邦男,〈帝辛三十三年殷亡说〉,《甲骨学》第11期1976。1118BC成家彻郎,〈武王克商之年代〉(修订版),《西周史论文集》。1117BC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引,商务印书馆。1116BC皇甫谧,〈帝王世纪〉引,《丛书集成本》。1112BC刘朝阳,《周初历法考》。刘朝阳,〈中国古代天文历法史研究的矛盾形势和今後出路〉,《天文学报》1卷1期1953。1111BC一行,〈大衍历议〉,《新唐书‧律历志》。董作宾,〈中国年历总谱之西周年历谱〉,《史语所集刊》1952。董作宾,〈武王伐纣年月日今考〉,《台湾大学文史哲学报》3期。严一萍,《何尊与中国年代》。严一萍,〈从利簋铭看伐纣年〉,《中国文学》新8期。郑天杰,〈周初历法与周初年代〉,《史学汇刊》11期1981。1106BC张汝舟,〈西周年考〉,《二毋室古代天文历法论丛》。张闻玉,〈西周王年论稿〉,贵州人民出版社。1105BC马承源,〈西周金文和周历的研究〉,《上海博物馆集刊》1982。1102BC黎东方,〈西周青铜器铭文中之年代学资料〉,(台北)学生书局1975。1093BC葛真,〈用日食、月相来研究西周的年代学〉,《贵州工学院学报》2。1088BC水野清一,〈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引〉,据巴纳(Noel Barnard)"MetallurgicalRemains of Ancient China"1975。1087BC白川静,〈西周断代和年历谱〉,《金文通释》第5卷。1078BC胡厚宣,〈古代研究的史料问题 〉引,商务印书馆。1076BC丁驌,〈西周王年与殷世新说〉,《中国文字》新4期7。丁驌,〈西周王年新说更正〉,《中国文字》新5期198112。丁驌,〈伐周之记载检讨〉,《中国文字》新13期2。1075BC唐兰,〈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年代问题〉,《新建设》3。刘启益,〈西周纪年铜器与武王至厉王在位年数〉,《文史》第13期。1071BC李仲操,〈对武王克商年份的更正─兼论夏商周年代〉,《中原文物》1期1997。1070BC殷历家据《易纬‧乾凿度》推算邹伯奇,〈太岁无超辰说〉,《学计一得》。李仲操,〈西周年代〉,文物出版社。张政烺,〈武王克殷之年〉,《洛阳考古四十年》。刘启益,〈文王受命至成王五年年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5。1067BC姚文田,〈周初年月日岁星考〉(按殷正),《邃雅堂学古录》。1066BC姚文田,〈周初年月日岁星考〉(按周正),《邃雅堂学古录》。新城新藏,〈周初之年代〉,《中国天文学史研究》。1065BC姚文田,〈周初年月日岁星考〉(按董作宾推算),《邃雅堂学古录》。哈特纳,〈殷商的某些消息〉,《第14届科技史国际会议论文集》1974。白光琦,〈西周的年代与历法〉,《西周史论文集》。1063BC山田统,〈周初的绝对年代〉,《大陆杂志》15卷6期。1059BC彭瓞钧,〈古代和现代中国的行星天文学〉,《美国天文学通报15》1983。1057BC朱右曾,张汝舟据《逸周书集训校释》推算。张钰哲,〈哈雷慧星的轨道演变趋势和它的古代史〉,《天文学报》19期1978。赵光贤,〈从天象推算武王伐纣之年〉,《历史研究》10。张培瑜,〈殷周天象和征商年代〉,《人文杂志》5。1055BC章鸿钊,〈中国古历析疑〉,科学出版社1958。荣孟源,〈试谈西周纪年〉,《中华文史论丛》1。1051BC高木森,〈略论西周武王的年代问题与重要青铜彝器〉,《华学月刊》11。姜文奎,〈西周年代考〉,《大陆杂志》82卷4期1991。1050BC《今本竹书纪年》。李兆洛,〈初建元以前历代甲子〉,《李氏合刻五种》卷三。叶慈(W P Yetts),《三代年表》(Chronological Tables of the Three Dynasties,"West" and "East" and the Zhou Dynasty),The Rulers of China,1957。1049BC王保德,〈书经武成篇之生霸死霸及武王伐纣的年代月日考〉,《东方杂志》复刊後17卷7期1984。1047BC林春溥,〈古史考年异同表〉(按《史记》推算),《竹柏山房丛书》。1046BC班大维(David W Pankenier),〈商西周的天文年代〉(Astronomical Dates inShang & Western Zhou),Early China(7):81-82。班大维(David W Pankenier),〈天命的宇宙─政治背景〉(The Cosmo-PoliticalBackground of Heaven's Mandate),Early China(20),1995。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045BC倪德卫(David S Nivison),〈西周之年历〉(The Dates of Western Zhou),《哈佛大学亚细亚研究学报》(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43卷1983第2期。倪德卫(David S Nivison),〈《国语》「武王伐纣」天象辨伪〉,《古文字研究》第12辑。夏含夷,〈《竹书纪年》与武王克商的年代〉,《文史》第38辑。周法高,〈西周年代新考〉,《大陆杂志》65卷5期1984。周法高,〈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台湾)《中央图书馆馆刊》1986。赵光贤,〈关於周初年代的几个问题〉,《人文杂志》2。赵光贤,〈武王克商与西周诸王年代考〉,《北京文博》1。1044BC李丕基,〈武王克殷年月考〉,《国民杂志》1卷5期1941。1041BC吉德炜(Keightley),〈晚商的绝对年代〉(Absolute Chronologhy),《商史的渊源》(Sources of Shang History)1978。1040BC倪德卫(David S Nivison),〈1040当为武王克商之年〉(1040 As the Dateof the Chou Conquest),Early China1982-1983倪德卫(David S Nivison),〈武王克商之日期〉,《竹书纪年》解谜第8章。周文康,〈武王伐纣年代考〉,《徐州师范学院学报》4。1039BC何幼琦,〈武王伐纣的年代问题〉,《中山大学学报》1。何幼琦,〈西周的年代问题〉。何幼琦,〈周武王克商的年代问题〉,《西周年代学论丛》。1035BC萧子显,《南齐书‧祥瑞志》。1030BC丁山,〈周武王克殷日历〉,《责善半月刊》20。丁山,〈文武周公疑年〉,《责善半月刊》1。方善柱,〈西周年代学上的几个问题〉,《大陆杂志》51卷1期1975。周清流,〈公元前1030年克殷新说〉。周清流,〈西周年代考辨〉,《史学史研究》2。1029BC黄宝权,〈武王克殷年代考〉,《中国历史文献研究集刊1》。1029BC梁启超,〈最初可记之年代〉,《饮冰室全集》之四十七。雷海宗,〈殷周年代考〉,《武汉文史哲季刊》1931。莫非斯,〈西周历朔新谱及其它〉,《考古社刊》第5期1936。陈梦家,〈西周年代考〉,商务印书馆。陈梦家,〈商殷与西周的年代问题〉,《历史研究》2。高本汉,〈殷代的兵器与工具〉,《瑞典远东博物馆刊》17期。屈万里,〈西周史实概述〉,《史语所集刊》1971。何炳棣,〈周初年代平议〉,《香港中文大学学报》1。1025BC劳干,〈论周初年代问题与月相问题的新看法〉,《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7卷1期1974。劳干,〈论周初年代和召诰洛诰新证明〉,(台湾)《中研院国际汉学会议论文集‧历史考古组》1981。劳干,〈从甲午月食讨论殷周年代的关键问题〉,《史语所集刊》1993。劳干,〈殷周年代的问题─长期求证的方法及其处理的结果〉,《史语所集刊》1996。1024BC平势隆郎,〈试论西周纪年〉,《中国古代纪年的研究》。1018BC周法高,〈西周纪年代考〉,《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学报》第4卷1期1971。

一、编辑部职能、概况 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现负责《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三种全国核心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另有学校的期刊中心挂靠在我部,协助学校负责校内23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的行政业务指导工作。 编辑部现有各类人员19名,其中包括双肩挑教师(主编、副主编),固定编制人员,退休返聘,兼职人员。 在管理体制上,学报编辑部为学校直属单位,由学校主管副校长领导。编辑部主任负责部里的行政事务、刊物发行、人财物等管理和办刊的规划发展,兼管期刊中心事务。各期刊实行主编负责制,负责刊物发展和办刊业务。各刊物都设置有编辑委员会,由校内外知名学者组成,对办刊及发展进行宏观指导。 二、学报发展历史 原中山大学学报创办于1955年,是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新中国高校创办较早的学报之一。创刊初期为文理合刊,1959年起,分为文、理两个独立刊物。原《中山医科大学学报》于1980年创刊,原由卫生部主管,中山医科大学主办。 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两校强强联合,组成了新的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更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创刊伊始,《中山大学学报》就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关怀。195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来函:“你校出版的《中山大学学报》,我们准备从第一期开始,给毛主席订阅两份。” 在学校历届党政班子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山大学学报》各刊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中国高校学报。 学报社会科学版目前已成为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国内所有重要的索引期刊。获得过全国“双十佳”和“三十佳”社科期刊、广东省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等奖励、第四届广东省品牌期刊奖。2010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排名全国学报第一。 学报自然科学版除了进入国内所有的重要索引之外,2006年-2010年成为著名的美国EI索引核心期刊源。曾获得教育部和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国家百种重点期刊奖(4次)、首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第一、二届、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5次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第四届广东省优秀期刊奖,被评为“学术影响范围最广的前30名期刊”。 学报医学科学版除了进入国内所有的重要索引之外,2007年1月进入美国CA索引核心期刊源,2007年10月进入中华首席医学网收录。自创刊以来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教育部优秀期刊和广东省优秀期刊,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和第一、二届、三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第四届广东省提名期刊奖。

Applied Mathematics and Computation 期刊名称219 卷号2013 出版年份8121–8144 论文起止页码

中山大学学报主编名单

一、编辑部职能、概况 中山大学学报编辑部现负责《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三种全国核心期刊的编辑出版工作,另有学校的期刊中心挂靠在我部,协助学校负责校内23种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的行政业务指导工作。 编辑部现有各类人员19名,其中包括双肩挑教师(主编、副主编),固定编制人员,退休返聘,兼职人员。 在管理体制上,学报编辑部为学校直属单位,由学校主管副校长领导。编辑部主任负责部里的行政事务、刊物发行、人财物等管理和办刊的规划发展,兼管期刊中心事务。各期刊实行主编负责制,负责刊物发展和办刊业务。各刊物都设置有编辑委员会,由校内外知名学者组成,对办刊及发展进行宏观指导。 二、学报发展历史 原中山大学学报创办于1955年,是教育部主管、中山大学主办的综合性学术理论刊物,是新中国高校创办较早的学报之一。创刊初期为文理合刊,1959年起,分为文、理两个独立刊物。原《中山医科大学学报》于1980年创刊,原由卫生部主管,中山医科大学主办。 2001年10月26日中山大学与中山医科大学两校强强联合,组成了新的中山大学,《中山医科大学学报》更名为《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创刊伊始,《中山大学学报》就受到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的关怀。1955年11月23日,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来函:“你校出版的《中山大学学报》,我们准备从第一期开始,给毛主席订阅两份。” 在学校历届党政班子的正确领导和有力支持下,经过多年的建设,《中山大学学报》各刊已成为国内具有较大影响、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中国高校学报。 学报社会科学版目前已成为CSSCI、《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等国内所有重要的索引期刊。获得过全国“双十佳”和“三十佳”社科期刊、广东省高校优秀学报一等奖等奖励、第四届广东省品牌期刊奖。2010年度《复印报刊资料》全文转载量排名全国学报第一。 学报自然科学版除了进入国内所有的重要索引之外,2006年-2010年成为著名的美国EI索引核心期刊源。曾获得教育部和广东省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国家百种重点期刊奖(4次)、首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和第一、二届、三届中国高校精品科技期刊奖,5次入选“百种中国杰出学术期刊”,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第四届广东省优秀期刊奖,被评为“学术影响范围最广的前30名期刊”。 学报医学科学版除了进入国内所有的重要索引之外,2007年1月进入美国CA索引核心期刊源,2007年10月进入中华首席医学网收录。自创刊以来多次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期刊、教育部优秀期刊和广东省优秀期刊,首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和第一、二届、三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奖,中国精品科技期刊,第四届广东省提名期刊奖。

  • 索引序列
  • 中山大学学报主编名单电子版
  • 中山大学学报主编名单电子版论文
  • 中山大学学报主编名单电子版下载
  • 中山大学学报主编名单电子版怎么下载
  • 中山大学学报主编名单
  • 返回顶部